希伯來書第一章拾穗 【來一1】「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 神在古時(palai)所曉諭的,就是為那最重要的傳遞(即借著祂兒子的啟示)作預備。──《丁道爾聖經注釋》 「藉著眾先知,」原文是在先知裏頭。先知不是器具、機械,是有思想、意志的。因此神用他們是先用聖靈在他們裏面感動啟示,再藉他們的特長來顯明神所要彰顯的部分真理。『先知』原文是代言者、預言者。『多次』原文是許多的部分,一個先知只能預言一部分。『多方』原文多種方式,有的預言,有的預表,有的用異象異夢。『曉諭』原是說話,可見聖經是神超然的啟示,不像別的宗教教義,都是人的立論學說。―─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眾先知雖然是在眾人當中比較順服神的人,但並不如神的兒子那樣凡事完全順服(腓2:7-8;來5:8),他們雖然在某些德行上比別人完全,但還有許多方面不完全。他們雖能有愛心,有時仍有憎恨;他們雖然向神忠心,有時仍有私心;他們雖然甘心忍受苦難,但仍會發怨言。但耶穌基督不論在德行上、性格上、地位上、工作上、權柄上都是完全的、超越的、不同等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希伯來書》 本節至4節提綱挈領指出神藉著祂兒子向我們說話。這是神最後更美的啟示,所以必須藉著具有超越身分的主基督來完成。這裡介紹了基督的歷史和現在的地位。 “曉諭”就是神對人說話。神不只存在,還向人傳達祂的旨意。神過去(“古時”)要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多次多方“)來啟示人。包括異象、天使的宣示等,其中最特出的是藉著祂在不同時代所興起的”眾先知“。這些人,有的是平民,有的是貴族,挺身而出,宣佈神所曉諭的話,來復興以色列人的靈性與道德生活。這些記載在舊約上的啟示雖然比較片段,為一時一地之需要而說,但這些先知不單只預告違背神旨會有的災禍,也預示彌賽亞新時代的來臨。 這個新時代隨主基督的降生而開始,神藉著祂兒子基督向“末世“,也就是
從基督降生到祂再來這一個時期的人,繼續啟示(2節)。但這是最完全、最重要的最後曉諭,這些神的話記在新約中。神是舊約和新約的終極來源。──《啟導本聖經註釋》 古時借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 在舊約時代,神通過眾先知啟示了諸多有關基督的內容,但這些都只是片斷不完全。然而,它們在本質上與新約的啟示具有一致性,基督在舊約中以預表的影子出現。由此可知:①啟示的漸進性和統一性;②藉著基督,救贖史的啟示得以成就<西
緒論,啟示的漸進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1神藉眾先知怎樣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 答:在古時候,神是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對人發言,宣佈神的啟示或預言(彼前一11,12;彼後一19),這些先知有許多話語是寫成聖經的,神藉著他們曉諭列祖,就是指著舊約時代的諸聖賢而言。在新約上提到列祖的名詞共有十七次,裡面都是含有追念和崇敬的意思(參路一55,72;徒三13;羅九5,十一28;彼後三4)。所謂多次多方,其原文上是用兩個字來表示即()(( )多,( )方面),多次,多方面(in many parts)和(()多,()樣式)多方法(in many ways),乃指神對列祖們發言分為許多部分和許多的方法,這就是說神在多少次不同的時候,將每一時代不同的真理部分曉諭列祖們,如神的整個救恩計畫和應許成就,神是由淺入深逐漸進步啟示而發展出來的。就祂論到彌賽亞基督言,對亞當是曉諭基督,必從他的後裔而出(創三15)。對亞伯拉罕是曉諭地上萬國,都必因他的後裔得福(創廿二18)。對雅各是曉諭基督,必出自猶大支派(創四九10)。對大衛是曉諭基督必出自他的王室(撒下七16)。對以賽亞是曉諭基督必為童女所生(賽七14)。對彌迦是曉諭基督必生於伯利恒城(彌五2)。這樣於歷代的人各別所得啟示的前約一部分真理,逐漸的宣告出來,直到新約主來世時代藉著祂兒子降世為人的基督,親自直接曉諭我們(來一2),則神的整個救恩計畫便託盤而出,完全而明顯的應驗了(參路廿四27,44)。 至於神在曉諭的時候,從前是藉著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向人顯現說話,和人交通,如神能藉著兆頭、異夢、異象、靈感、使者、聲音、和啟示,或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如應許、歷史、傳記、家譜、祭禮、儀式、詩篇、預言、表像、比喻、警告、預言或公開訓誨、律例典章等等;這樣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才能明白神的真理;但現在神藉著基督啟示祂的旨意,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基督傳講的福音,只用一種方式,就是把祂自己當作獻祭的犧牲,為人贖罪,將這救恩的真理完全表彰出來(來一2,3,九26,28,十10,12)。——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來一1神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曉諭列祖?是曉諭什麼事?“多次多方”一詞原文何意?】 一、“多次多方”原文為“許多部分和許多方法”(一章1節)原文為POLUMER OS和POLUTROPOS,所謂“許多部分,原意為“許多包裹”,是一包一包的東西,後來打開了之意。 舊約聖經所載的一切、無非是為著神的兒子要降生為人而預備,正如本書作者的神學思想說:“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來十1),所以舊約一切記載,是那要降世為人的救主的各時代不同的影兒,舊約所說的一切均指向未來的耶穌基督而發言。舊約每一時代,“每一包裹”,每一歷史人物與史實,先知每一段重要的預言,舊約所有的應許、和詩篇所載的一切美麗歌頌,均以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為中心。 主耶穌復活後曾向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顯現,他對他們講解聖經時,“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廿四27)。以後又對他的門徒講解聖經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廿四44)。顯然地,主耶穌把舊約分成三大部分(三大包裹),即“摩西律法、先知書和詩篇”。 可是,我們不妨較精細地把舊約的一切分為六大部分(六大包裹),來說明“耶穌基督為舊約預表與預言的中心”。這六大部分乃是: ①摩西律法中的一切祭禮。 ②舊約聖經中的一切應許。 ③舊約聖經中許多歷史事實。 ④舊約中許多人物。 ⑤詩篇的讚美。 ⑥先知書中的許多預言。 二、神在每一時代向列祖曉諭不同的時代真理,讓他們明白神整個救恩的“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神的啟示逐漸發展”。因為沒有一個時代的人能完全瞭解神的整個計劃,所以必須逐漸向列祖顯明。時代轉變,人們對於神的啟示也漸明,直等到主耶穌降世為人之時,神的救思計劃便和盤托出,人們可以看見神救恩的“整個狀態”。神的兒子不再用“一個包裹”打開給人們看,乃是把列代所有的包裹變成一個大包裹,任人欣賞和加以接受。 神不能在列祖時代向他們完全彰顯他的計劃,是因為人們好像學生入學,由幼稚園、小學、中學至大學,學生們頭腦漸開,瞭解力漸強,他們所念的書也漸深而漸多了。 神的兒子雖然已完成他展示整個救思的任務,但救恩今日仍在推進中,聖靈繼續執行主耶穌的任務,直等到主耶穌再來的時候,神的救恩才算得完全成功,神對列祖的曉諭便獲得整個圓滿的結論了。 ──
蘇佐揚《聖經難題》 【來一1~2神多次多方曉諭列祖】『多次』原文為polumeros,由polus(多)與meros(部份)二字構成,意即『許多部份』或『許多包裹』。這是指神在古時曾藉眾先知說預言,每一先知所說的是『一個包裹』或『一部份』,預言主耶穌這位先知預言的中心的每一方面言行。這些包裹合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或說較大的)包裹,足以說明主耶穌較多方面的人生。 『多方』原文為polutropos,指『許多方法』而言。該字後半為tropos原意為『轉回』,指一個方法不能解決後,又『轉』到另一方法去,因此轉意為『方法』。 神在古時『多方』曉諭列祖,是因為每一時代領受神啟示的需要及程度不同之故,正如由幼稚園到大學,各種學生的程度及理解力不同一般。 主耶穌在復活後曾向門徒顯現,並且宣佈『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是指著祂所說的預言,都必應驗(路廿四44)。顯然地,主耶穌將舊約所載的經文分作三大部份,即摩西五經、眾先知的信息和詩篇的歌頌。 主耶穌乃是啟示的整個實現在人間,道成肉身,啟示已完成,人們可以與神直接有團契。直到今日,主耶穌藉著聖靈時常曉諭我們,不再是一點一滴的指示,乃是完全的教訓。我們受聖靈感動是否『有感必動』,『動則必行』,讓祂快樂呢?――
蘇佐揚《原文解經》 【來一1~3】是本書的導論,指出基督的人格及所傳遞的信息均超越了舊約先知。基督以福音成全和終結了所有啟示,他也是啟示的核心和啟示本身,超越了摩西和以利亞。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1~13】為了防止皈依基督的猶太人基督徒背道,作者證明耶穌超越那些猶太人視為尊貴的任何舊約人物。為此,作者將基督與先知、天使、摩西作了比較,強調只有耶穌才能完全啟示神,引領我們進入永恆的天國。正如初期教會的一些信徒試圖依靠基督以外的其他存在,當今的很多基督徒也想依靠基督以外的力量,如律法、自己的功績、領袖或靈界的事情。尤其是當異端邪教利用人的弱點發起攻擊的時候,更需要牢記耶穌信仰的唯一的道路。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2】「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 在希臘原文裡,作者用一個兒子(a son)而不是祂的兒子(his son),他如此說是為了表明啟示的方式的卓越性。他當然不是說神還有其它兒子。他的意思是:作為啟示的方法,即使是最優秀的先知,也無法與一個神子相比。──《丁道爾聖經注釋》 「末世,」原文是那些日子之末。―─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在這末世』原來猶太人把整個時間分為『現世』和『來世』兩個時期;而在兩個時期之中就是『主的日子』。「現世」是敗壞腐化的;『來世』是上帝的黃金時代。『主的日子』猶如產婦臨盆,把嬰兒帶進一個新的紀元。所以作者說:『舊的時代現已消逝;那不完全的世紀已成過去;人類猜度摸索的日子已告終結;新的紀元,就是上帝的時代,在基督裏已誕生了。』從此這個世界和人的思想,就和基督一同進入新的紀元。――《每日研經叢書》 「也曾藉著祂創造諸世界,」原文是『也曾藉著祂安排了諸時代』,就是無罪時代、良心時代、律法時代、恩典時代等等。各時代的計劃都是主所設計的。到了時候主就有行動,正如經上所說:『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加四4)。―─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立祂為承受萬有的,」原文是『立祂為萬有的後嗣』;「諸世界,」原文作『諸世代』。── 倪柝聲 借著他兒子曉諭我們: 意指新約是藉神的兒子耶穌啟示的,與舊約是藉眾先知啟示成對比。神是“在這末世”曉諭我們,也就是舊約先知所說的“末後的日子”(摩8:11,何3:5),指基督初臨至再臨的整個期間。我們正是生活在這末世,誰也不知道世界何時終結,故當時刻警醒。承受萬有的: 指基督是萬有的承受者和管理者。起初人也被立為萬物的所有者(創一27,28),後因墮落喪失了其身份。但是藉著基督重生後(林後5:17),賦予了與基督一同承受產業的榮耀(羅8:17),雖然現今是不完全的,但在基督裡擁有支配萬物的權柄(啟20:4)。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2~3】藉著基督給我們的啟示不同于古時,毋須“多次多方”反復曉諭,而是一次把神的旨意完全啟示出來。最終的世代(“末世”)已經到來。基督耶穌比先知中最優秀的更美,因祂是父神本體的真像,要是人類從神子身上還不能認識神,先知無論如何曉諭,都無濟於事。 作者用了七句話來說明基督是誰:1,他首先闡明神子和人居住的世界的關係,指出“早已立祂為承受萬有的”。神創造萬有環繞我們,神子又是萬有的承受者,宇宙萬有看似冷漠,獨立於人之處;但因神子成為人身,捨己救贖,連小麻雀也看顧,寰宇萬物變得與我們體戚與共
(參羅八17)。 2,作者接著說神“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這位住在人中間的耶穌基督就是創造人的神子 ,“諸世界”原文為“aiones”(諸世代),不是普遍用以指“世界”的kosmoi,包括宇宙創造所經歷的時間順序。科學越昌明,人對宇宙的奇妙發現越多,便越需要知道其起源,也越會相信宇宙創造者為愛世人的父神(參約一3;西一16)。 3,他然後指出基督與神的關係 :“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有太陽才有燦爛的陽光,神子是神才能發出神榮耀的光輝;同時人也可從神子在世的生活與工作,看見神的榮耀(參約一14,18)。 4,基督也“是神本體的真像”。祂來到世上是神本體完完全全的權威的代表,祂有神的本性與全能,所以連大自然也聽從祂(參可四41;約十四9;西i15)。 5,基督不只參與宇宙創造,而且繼續在已造成的宇宙中工作,統攝萬有;所以作者說“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祂是宇宙的中心,諸世界因祂秩序井然(參西一17)。 6, 作者介紹完了基督之後 ,立刻點出本書的主題:“洗淨人的罪”。人類的始祖犯罪後,那罪感促使世世代代的人盼望有一天能脫罪,因而出現各種各樣脫罪的方法;
但都不外靠人的意志和行為,法利賽人和後來的諾斯底派是其中一例。但神啟示的方法是一次且永遠的救贖,這就是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人只要相信,罪便 永遠得到潔淨,舊約的獻祭贖罪由基督一次完成。 7,基督現在“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神是那“高天至大者”,人人應敬畏祂。基督的救贖大功已經完成,基督回到祂至尊的地位,與父神一同統治萬有(參一13;不阿1;弗一20;西三1)。“右邊”是尊榮的位置,見舊約《詩篇》一一〇1。──《啟導本聖經註釋》 【來一3】「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右邊指的是尊榮的地位。坐下來的舉動(坐下在希臘原文是 ekathisen,不定過去時態)強烈意味著工作已經完成,坐下的姿態比站立的姿態更能表示任務業已完成。高天至大者這個詞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是說到神的一個特別尊榮的方式,反映出猶太人對神的名的敬畏。有些虔誠的猶太人避免使用神的名,因而用替代字眼以示尊重。──《丁道爾聖經注釋》 眾先知所用的方法有多種。他們通常是以言辭去表達,但言辭失效時,他們則改用戲劇化的行動(王上一29-32;耶十三1-9;廿七1-7;結四1-3;五1-4)。換句話說,先知必須用人的方法去傳達他所領受的上帝真理。但耶穌則不同,祂用整個自己來啟示上帝,而不是單靠言行顯示上帝的真像。――《每日研經叢書》 希伯來書作者用了兩幅圖畫來描寫耶穌。一個是上帝榮耀的光輝(apaugasma)。照希臘文的字義來解,它是光的射線或光的反射,這裏釋作光輝比較貼切,它指出耶穌在人間照耀出上帝的榮光。 第二個是:耶穌是上帝的本體(Characte{r),這個希臘字亦有雙重的意義,可以解作印章(seal)或留在臘上的印記(impression)。希伯來書作者用這個字來說明耶穌就是上帝的本體,祂就是上帝的十足形像,猶如印章和蓋上的印記兩者本身是一模一樣的,所以人見了耶穌就是和看見上帝無異了。――《每日研經叢書》 「本體的真像,」主表明神,不像模型的表明本物,乃像子之肖父,表明出父的形像來。「命令,」原文是話。「祂洗淨了人的罪,」原文是祂作完洗淨罪的事,作完是一次作完永遠生效的意思。「坐,」是表明工作完畢和有主治權之意。「右邊,」是生命(太廿五33~34)、是權柄(詩一一零5)、是福樂(詩十六11)是、特別有能力的地位(王上二19),尤其是在天父的右邊。―─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 這表示:①聖子與聖父的關係;②啟示聖父是基督的事工。基督是神啟示的頂峰(約14:9),而且恩典與真理只有在基督裡(約一14)。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3基督是神的本體真像意義何在?】 答:神是個靈(約四24),從來也沒有人看見過神,只有藉著道成肉身的基督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4,18)。在這裡又說到基督「是神本體的真像」,亦不過是神給人用有限的智慧的言詞,來說明神性的實際存在而已。所謂「本體」其原字()意為「置於下之事或物的」。英文欽定本譯為Person,此字一般解釋為人或身體,但進一步就神學上的意義說,乃指三位一體中之一位,在美國重訂本改譯為Substance系有本體、物質、實體之意,就實質上說,這本體比如刻圖印章本身之字體為本體,就抽象的觀念言,系指在物的現象之下,形容神的存在要素。所謂「真像」一詞,原文字()意為「印記,真像」(Character),即指由本體顯著出的形象,英文欽定本譯為Express
image古典希臘語指為雕工、鑄幣者、鑄刻、圖章之印原像等等,其比喻寓意,乃表明父的本體予子,是父的本體真像,是不分開而原為一的(約十30)。父之如何,子亦如何,這父與子之間是本質上的合而為一體的。保羅曾經提過基督「本有神的形象」(腓二6,參第二九八題),「他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西一15,參三一O題),意思是指在祂裡面帶有神的屬性,即將神的慈愛、能力、公義、聖潔、信實、與榮耀等等彰顯出來(林後四6;約一14),讓我們從此明白。事實上神原是沒有本體的,斷不能將本體與物質混為一談,乃是使用本體或形象之詞語,來說明神性本身之特徵,亦即表明神這些屬性,已經完全在基督身上得到印證,讓我們深信而無疑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來一3 “基督是神本體的真像”一語、應如何解釋?神並無“體”,神亦無“像”,原文此二字何意?】 一、神無體亦無像,所以中文(英文亦然)這句話是很難譯得恰當的。“本體”一詞原文HUPOSTASIS,此字原意為“在下面站著”,其涵意有三: ①屬物質的意義。a.“本體”一詞指圖章的反面字面,印出來才是正面字體,那圖章本身的字體,便稱為“本體”。 b.銀幣上的國家元首鑄像是代表國家元首的。那銀幣上的鑄幣,並非“本體”,本體乃是元首住宅中的真人,該“真人便是“本體”。 C.屋宇的根基。在根基上建造的房屋,是人人可見的,但房下面的根基,是很少人看見的,但如無根基,則房宇無從建在上面。“本體”即指此而言。所以原文原意是“在下面站著”。 d.太陽光的本身。人人均可見太陽光,但無人能見“太陽本體”,此字即指發出太陽光的太陽本體而言,無人曾見,無人能見。 基督是神“圖章”所印出來的字,與圖章原字完全相同。 基督也是神“元首”的代表鑄像,像銀幣的鑄像一樣,但神才是那原來的“真存在者”。 基督也是神“太陽光”的光線,基督也是神“根基”上的房屋。 英文聖經欽訂本譯為“PERSON”,此字淺解作“人”,深解作“人格”,在神學方面解作“神格”即“神的格位”。美國的重訂本改譯為“SUBSTANCE”,意即“本體”,與中文意義同。 近代英語譯經者均主張改譯此字為“本體”SUBSTANCE而不用“人”PERSON。但如果“人”字用作神學立場來解釋,指神的格位講,則亦適合原意。 ②屬比喻的意義。“本體”一詞可喻為“實在”,“確實”,“堅強的信念”(參林後九4確信,十17放膽,來十一1確據)。 ③屬形而上學的意義,即所謂玄妙的理論,抽象而高尚的觀念。“本體”一詞指“絕對服從上面的命令而執行時的表現”。 基督為絕對可信的,確實代表神的一位。 基督亦為絕對服從神一切命令降世為人執行救恩任務者。 人類的言語是不夠用的,人不能用人有限的言語來表達神的思想。正如鳥能歌唱,但無法唱出人們所作整首的詩歌;魚能游泳,但不瞭解人何以能站著走路,而不是在地上的空氣中游泳、和魚一樣。 二、至於說基督是神“本體的真像”。亦不過用人的有限言語。“真像”一詞,原文為CHARAKT ER,原意為圖章之字、雕刻品的原像,及路碑上的記號和原稿的設計圖樣。 有些解經家以為這字是指圖章印出來的“字”與圖章上的字完全相同。又以為雕刻一個“像”與原像相同,又以為路碑上的“字”與原來所設計的原稿相同。但這是錯誤的。 以圖章為例,圖章本身有字,它可以把字印出來,與圖章上的字相全相同。但一個圖章可以印出千萬個同樣的字樣。基督與神是分不開的,在約翰福音十章30節說:“我與父原為一”,而基督只有一位。所以“真像”一詞的原意非指圖章所“印出來的字”,乃是圖章本身上的字,與圖章不能分開。 正如上文所說的,“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神的榮耀與光輝是不能分離的,以太陽為例較近似。太陽本身與太陽的光是不能分離的,但它的光不斷由太陽本身發出,照耀萬人。 因此主耶穌是神的“本元”和“神自己”,不過無人能看見神,正如無人能看見太陽本身一樣,但主耶穌能把神彰顯出來,正如太陽的光彰顯太陽一樣。 神無像,在創世紀一章26-27節所說神的形像與樣式、是指神的“屬性”(即神的慈愛、公義與聖潔、和誠實等)與神的“榮耀”與“永存”而言,並非神有“肉體所能看見的形像與樣式”也。 ──
蘇佐揚《聖經難題》 【來一4】 神子耶穌基督如此超越,自然尊貴過天使。作者將基督與天使相比,可能因當日猶太人十分敬重天使,視天使為神最高啟示的傳達者,是神的使者,能干預人間休咎禍福。本書受信人很可能把基督與天使同列(參西二18)。作者因此指出基督所承受的“名”,也就是祂的神性和祂大能的作為與神子的地位,都遠超過天使 。──《啟導本聖經註釋》 比天使的名更尊貴: 在古代“名”意味著一個人所具有的全部人格。因此天使在品格、本質上,都不能與擁有“神的兒子”美名的基督相比。這裡告訴我們:①神的子女——信徒持有偉大的身份;②作為神的子女需要結出合乎其名的果子(路13:6-9)。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4~14】作者為了證明基督超越被猶太人認為最高的被造物——天使,引用了舊約的七個部分。當時,猶太人認為人與神之間的距離太遠,需要天使作為仲介,他們認為如同舊約時代曾有摩西一樣,他們需要有一位元聯繫神與他們的中保。但作者強調除耶穌以外,不存在任何能夠將我們與神連接起來的仲介,只有基督才是提供通向神的道路的唯一救主。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5】「所有的天使,神從來對哪一個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又指著哪一個說:“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 在詩篇裡你是我的兒子是指大衛說的,但顯然,並不完全適用於大衛。──《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至14節引用七處舊約聖經來證明基督高過天使;不但高過,天使且要拜祂。本節引用的兩節經文,上半節出自《詩篇》二7,也為《使徒行傳》所引用(徒十三33),應驗在基督復活上 ;下半節出自《撒下》七14。猶太人 認為這兩處經文都是指彌賽亞而講,唯有神子才有這高貴地位。──《啟導本聖經註釋》 【來一5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何意?】 答:這兩句話在本書五章5節,同樣地是引用詩篇二章7節的經文。古時的大衛王曾經這樣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我的錫安聖山上了。」「受膏者說我要傳旨,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詩二6,7),意思原是指著他已被神立為君王的職位而言,希伯來書的作者在此則認為基督為神所生,是神的兒子,是神立為永遠大祭司的意思(來五5,6),基督因有此超然之地位與美名,被稱為神的兒子(參約一49),是任何天使不能相比的(來一4)。使徒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傳道時,也曾引用了這兩句話,那是指著耶穌從死裡復活說的(徒十三33),因祂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並且祂為著我們,成為從死裡首先複生的(參三一O題)。所以神說:「我今日生你。」乃是神的獨生愛子降世為人的時候,或指基督從死裡復活的那一天的日子,或是指他復活以後,升上高天,坐在全能者的右邊執掌王權的時候(參徒二30,五30,31)。——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來一5 “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一語如何解釋?神如何能“生”兒子?】 這兩句話是引用詩篇第二篇7節的經文。 保羅在安提阿證道時,也曾引用這兩句話,以作耶穌從死後復活的解釋(徒十三33)。保羅的意思是:主耶穌從死中復活,就是詩篇所預言他“為神所生”的最好解釋。這種“生”,並非人類肉體與血氣之生,乃是神跡與神能之“生”。 希伯來書作者除在第一章引用之後,在第五章5節又引用一次,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則認為“神生了主耶穌”,是神按立主耶穌為永遠大祭司的意思。 我們先要研究大衛寫這詩篇第二篇時所說這兩句話的原因是什麼,便明白這兩句話用在主耶穌身上的真正解釋。 大衛王在詩篇第二篇6節這樣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然後追述耶和華曾對他說的這兩句話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大衛是耶西所生,為何說,是耶和華所生呢?顯然地,“生”是有兩方面意義的,一是肉體之生,另一是屬靈方面之生。 猶太人在古時也有立義子為產業承繼人、當作自己親身兒子一樣看待的習例。某人無子,購一子或蒙友人贈一子之後,在本地長老面前,按手在該孩子頭上,對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於是該孩子與該人馬上有了父子的關係,不是生命的關係,乃是合法地位的承繼關係。 所以,“我今日生你”一語可包含下列各種涵意: 一、按立義子為子。 二、按立大衛為王。 三、按立基督為天上永遠的大祭司。 四、按立基督為救主,以從死復活表明之。 至於“今日”一詞,在人按立兒子時可以指“指定的某一日”。但在神與基督的關係,則“今日”一詞,是另有解釋的,因為神不在“時間”之內,人的“時間”的觀念是因神創造而產生,時間不是一樣東西,乃是一種觀念。神是自有永有的,“子”亦然。在神看來只有一個“今日”,或說一個“大現在”,神與基督之間只有一個“大現在”;只有“今天”,所以聖父對聖子所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話,是指神永遠的決定和“子”永遠的順眼,無一“起初”,亦無一“終結”。 不過,有些解經家則認為,神說這話的時候的“今日”,乃是聖子降世為人的時候,或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時候,因此保羅在講道中曾引用這兩句話。 ──
蘇佐揚《聖經難題》 【來一6】「再者,神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注:或作“神再使長子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的使者都要拜他。”」 那裡的長子是指大衛王說的,“我也要立他為長子”。很顯然,作者認為,第6節的“長子”(prototokos)是指前面幾節經文所說的兒子。 介紹引句的公式“說”(legei)是本書信中所慣用的字眼。主詞被省略,卻很顯然是指“神”說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使長子到世上來,」原文是『神把長子帶到世上來』。―─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世上,」或譯世界,此處是指環境說的。―─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長子”指的當為前節的“子”。保羅常常用“首生的”、“元始”、“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西一15,18;羅八29)來指耶穌基督。一切信祂的都得到神兒子的名分(加四5~6),基督不只是神的獨生子,更成為長子。作者引用舊約經文,說明神子耶穌降生之時,天使要來拜祂,可見神子的超越性。本節中的引用文不見於傳統希伯來文舊約,但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有兩處極親近的經文,分別見《詩篇》九十七7和《申命記》三十二43 。《申命記》所載為<摩西之歌>的一部分,盼望以色列的神能戰勝一切仇敵。本書作者引用此歌來述說“長子”基督的勝利。──《啟導本聖經註釋》 【來一6耶穌何以被稱為神的長子?】 答:長子的一詞原文字()(( )生產,( )第一)其意思就是指長子,頭生的Eirst-Born。在新約聖經中這名詞在耶穌身上用過七次(太一25;路二7;羅八29;西一15,18;來一6;啟一5),祂稱為長子是有雙重的意思(西一15,16)。一,是祂在天上尚未降世以前,甚至在太初未有以前,便與神同在,是父神的獨生子(約一18,三16)。二,是當祂道成肉身降世為人以後,在十字架上為人流血捨命,從死裡復活開了得救之路,要領許多的兒子進入榮耀裡去(來二10),凡因信基督的人,都是神的兒子(加三26),因此祂的地位有了改變,不再稱為獨生子,而永遠成為神的長子了,所以希伯來書作者在這裡說到「神使長子到這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的使者都要拜祂。」(來一6)。保羅也提到 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是首生的」,「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原始,是從死裡首先複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5,18,首生的,首先復活的原文皆是長子),使徒老約翰也稱祂為「從死裡復活的長子」(啟一5,原文無複生二字)。從此可知這長子的名分,乃指第一位出生的,是獨一無二的兒子,祂的職位和榮耀的優越性,以及大有尊貴而超眾的權力,是無可比擬的,因為只有祂是復活的基督,當祂再來審判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些都要更加完全顯明出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來一6希伯來書作者稱耶穌基督為神的“長子”、和約翰稱他為神的“獨生子”,是否矛盾?因為如果是長子,則不能稱為獨生子也。】 這問題有兩種解釋法; 一、主耶穌在天上尚未降世為人時,他是神的“獨生子”,約翰甚且稱他為“父懷裡的獨生子”(約一18,三16),表示父與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等到主耶穌道成肉身後,在世完成救人任務,在十字架上為人捨身,死後復活,他的地位便有顯著的改變,因為凡相信耶穌的人,都成了神的兒子;這是保羅的神學思想(加三26)。於是主耶穌在神眼中便成為“長子”。根據希伯來書作者所得的啟示,他“要領許多兒子進榮耀裡去”(來二10);又說,“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11節);又說,“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17節)。 於是,他永遠成了神的長子,不再稱為“獨生子”了。 保羅亦獲得同樣的啟示說:“使他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 保羅對歌羅西人引用另一說法,表示主耶穌為長子和他的復活有關,他說:“他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複生的”(西一18),“從死裡首先複生的”一語不合原文,因為原文是說:“是從死裡復活的長子”(原文無復活二字,但其口氣是從死裡復活)。 這就表示保羅對耶穌為神長子的說法,有決定性的定義,那就是主耶穌因從死裡復活而成為神的長子。 老約翰在拔摩海島寫啟示錄時,也獲得同樣的觀念,他稱耶穌為“從死裡復活的長子”(啟一5原文,與保羅的說法相同)。中文譯為從死裡首先複生的,是一種錯誤,應予更正。 二、但是有些解經家則認為: ①“獨生子”是父與子的永遠關係;基督永遠是父的獨生子,因為這指神的“三位一元”的神性而言,沒有任何人有資格介於父與子中間有任何地位。 ②至於稱耶穌為長子,是他與萬有的另一種關係。 a.聖子是長子,千千萬萬的天使為次子。約伯記一章6節有“神的眾子”一語,是指眾天使而言。 b.聖子完成救贖後,成為信他的人的長兄,於是他與信徒的關係,在神眼中成了神的長子。 但以第一說為正確說法者較多。 (注。本書二章13節所說“看哪,我與神所給我的兒女”一語,並非指耶穌有“兒女”,這“兒女”(原文為孩子)乃是神的兒女,賜給主耶穌為他的弟兄之意)。 ──
蘇佐揚《聖經難題》 【來一6~7】長子: 這名字在舊約指將要來臨的彌賽亞(詩97:7),在新約指基督是復活的初熟果子和一切被造物的元首(西一18)。這一名字暗示信徒將因著基督復活(林前15章),又與基督一起統治萬物。“風”和“火焰”暗示天使的工作,表明天使只是服役的靈。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7】「論到使者,又說:“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 天使(angeloi)與僕役(leitourgoi)的職責與神兒子的職責截然不同。他們的任務是服事。神兒子的任務是管理(如8、9兩節所說)。──《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使祂的使者們如風,使祂的僕役如火燄」(新譯),意思是說天使的地位不高。―─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經文見《詩篇》一〇四4,系依《七十士譯本》引用。天使象風、象火,都是僕役,要聽命於神子。──《啟導本聖經註釋》 【來一7神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有何表意?】 答:是這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一O四4節的話,意思表示神差遣天使如風如火一樣的迅速,有能力而有效的來完成神所指定的工作。在西奈山,神也確曾使天使表明藉著風與火成全祂所行的奇事(參出三2;徒十二17;王上十九7-12;王下二1,11),同時也證明天使是完全順服神的旨意行,因牠們是受造者,而基督不但不是,且是造牠們的主。基督比天使尊貴,榮耀而地位優越,從此亦可顯然的表露出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來一8~9】神啊,禰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開頭的句子引起了一個問題,因為這句話可以是直接指著神兒子而言。禰的國權是正直的,這句話以神兒子王權的性質為焦點。舊約聖經時常強調正直(公義)的概念,不但是神的公義,神的子民也要是公義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子,」:(1)本性所屬是神;(2)寶座是永遠;(3)國權性質是正直、喜愛公義,恨惡罪惡;(4)榮耀是高過一切。―─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引自《詩篇》四十五6~7。此詩很可能為某以色列君王婚禮中所用,後來引伸描寫基督的受膏和榮登寶座為王。基督既是那“受膏者”(參徒十38),在永遠的寶座上更應受天使的敬拜。──《啟導本聖經註釋》 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正直的: 進一步指出基督超越天使。天使的職份是服侍,基督卻擁有永遠的王權,其統治是公義的。在這裡我們知道:①所有信徒應生活在基督的掌管下;②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托給主。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9】「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 禰喜愛公義是祂屬性的一部分。如此積極地喜愛公義,也導致明確拒絕與其相對的不法(anomia,中譯“罪惡”)。神兒子的受膏,不必與加冕典禮聯想在一起,而是象徵著被膏抹之後的那種歡樂愉快的氣氛。這是喜樂油的最佳說明。喜樂油這個字(agalliasis)表示著強烈的歡樂意識,類似詩篇二十三5的意思,在那裡,膏是蒙恩的表徵。勝過膏你的同伴這句話在詩篇原文的意思也許是指別的君王們,強調所描述的君王的超越性(參詩八十九27)64。然而,它可能是較不正式地指宴席上的同伴說的。不論是哪一個意思,這裡的主要宗旨在於把注意力集中在聖子的另一個超越上。將經文受膏的觀念轉移到聖子,也不必多作解釋,因為我們熟知的“基督”(相關的稱號是彌賽亞),這個字的意思是“受膏者”。彼得對哥尼流講解時,特別掌握了這個關鍵(徒十38)。而且,在一封以基督的大祭司職任為主題的書信中,受膏的觀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為所有屬亞倫等次的祭司,都必須接受膏抹才能擔負他們的職任。──《丁道爾聖經注釋》 「喜愛公義,恨惡不法」(新譯),喜愛與恨惡都是已往式,意思是已往曾一次這樣行過,將來也必然如此。―─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用喜樂油膏你: 這是描寫年輕的王在婚禮上受到榮耀;暗示基督不象天使,他是萬有的王。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10】「天也是你所造的,」可譯諸天也是你的手工(參詩八3;十九1)。―─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來一10~12】這一段經文引自詩篇一○二25~27,它們原不是指神兒子說的,因此這三節經文引起一個疑問。在七十士譯本聖經裡,第1~22節是對神說的,而第23~28節是個回答。但本書作者卻將它理解成神是這裡的發言人。在作者的思想裡,指神而言的信息用在神兒子的身上是合宜的,因為他在前面已經說明祂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把這段經文引用在耶穌基督身上時,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因為作者已經解釋神兒子參與了創造天地的工作,這樣的觀點從詩篇第一○二篇獲得最有力的支持。作者引用這段經文來引發受信人注意神兒子更深奧的特性;就是祂的永不改變。天上和地上都是具有實體的,而天地都要滅沒。在希臘羅馬文化之下,人們普遍相信這個世界和這個宇宙是永不朽壞的。這裡所表達之基督徒的觀點正好完全相反。受造之物質看起來不變,其實卻是暫時的,加強了它與神聖的恒常性之間的對比。此處禰卻要長存迴響著莊嚴的意味。作者如此陳述是要我們把注意的焦點放在祂不被搖動的不變性,下面說到神將天地像一件已經穿破了不能再穿的舊衣服卷起來,這幅令人怵目的景象更加強了這種不變性。詩人莊嚴地瞥見現今世代的完結,引入一個高峰:惟有禰永不改變。面對著萬物的分解,神兒子永不改變的屬性在無誤的對比下更加突出。──《丁道爾聖經注釋》 基督創造萬物 ,萬物可改變,但祂永不變(十三8)。這裡的話引自《詩篇》一〇二25~27,也是依《七十士譯本》,把對耶和華神的讚美應用到神子身上。祂是那永在、不變、大能的主,能改變天地。──《啟導本聖經註釋》 基督的永存與被造物的千變萬化構成對比。被造物就象衣服逐日陳舊,但基督作為創造主,是永恆的。因此,我們應仰望不變的基督(13:8),應明白追求世上東西都是虛妄的(傳5:13)。 ──《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13】本書引用《詩篇》一一〇 篇的經文甚多,可說是全書的一個骨幹。本章開頭(2~3節 )便是此篇詩歌的延伸。作者深信《詩篇》一一〇乃有關基督的預言。──《啟導本聖經註釋》 【來一13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是指什麼?】 答:詩人大衛說:「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詩一一O1)。這裡耶和華即指父神,我主指生子耶穌基督。作為人,基督是大衛的後裔(太一1);作為神,基督是大衛的主(參太廿二42-45)。所以此處所稱主,系指基督神人合一的個體而言,全句的涵意,乃為以賽亞預言基督升天之時,坐在神的寶座右邊,完全得勝制服仇敵之意(參書四24),這一節經文在新約被緩引達五次之多(來一13,十13;太廿二44;徒二34,35;林前十五25;弗一20)。足證主基督地位之崇高,因為祂坐在耶和華的保證右邊,表示祂的尊榮而有能力權柄,使仇敵都要服在祂的腳下,完全的被征服了(參書十24)。至於祂的仇敵是指多方面的,諸如律法的攻擊(林前十五56;西二14),罪惡的陷害(太廿六2-4,59,廿七4,18,24;參西一21;羅八7),魔鬼的試探(路四1-13;參弗六11,12;彼前五8),世界的恨惡(約十五18,19;參雅四4;約壹二15-17;約十六33),及死的敵對(林前十五26;來二14;參林前十五54;徒二24)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仇敵都是成為基督的腳凳,為基督所降服所戰勝,而使我們在祂裡面因之也能脫離這一切罪惡的捆綁,常常靠主得勝(加一4,三13;羅八2;林前十五57)。——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來一13~14】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暗示基督將完全征服魔鬼的權勢,最終取得勝利(詩110:1)。同時眾天使是“服役的靈”,服事得救的聖徒。──《聖經精讀本註解》 【來一14】「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嗎?」 都(Pantes)這個字在意思上是指所有階層的天使。甚至最崇高的天使都是“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聖子在服事時暫時取了奴僕的地位(參:腓二7),以及祂完成使命後放棄了這個地位(譯按:指神用右手將祂高舉),這兩件事之間有著對比。另一方面,天使只是奉派不斷的服事人,無分於寶座,這是兩者最明顯的區別。──《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來我們是比天使微小的人,今天我們因著主耶穌的救贖,比天使大多了。我們是神的兒子,他們是我們的僕人。也許我們每一個信徒最少都有一個天使(參徒十二15)。── 倪柝聲 「服役,」與七節的僕役不同;僕役是指著在神前像祭司事奉的工作,服役是指對人像奴僕般的服務工作,就是為人效力,像天使搭救人,為人送信等。―─
牛述光《新約全書釋義》 從以上所講看來 ,坐寶座的基督和服役的天使不同甚大。天使只是靈,沒有死而復活的能力,他們的職責只是服役。“都是 ”二字強調沒有例外,包括各級天使在內
。基督為了完成救贖大功也曾“取了奴僕的形像”(腓二7),但這只是暫時的。天使則不同,只是“奉差遣”保護或傳達神旨給承受救恩的人,決不會坐在寶座上。──《啟導本聖經註釋》 【來一14天使怎樣為承受救恩的人效力?】 答:聖經記載天使的事,可謂不勝枚舉(參第十六題),神不僅穿鑿創造這物質的世界,也創造了天上的靈界,天使在這靈界的受造者也是尊貴的,因他們在天上(參太廿四36),是屬靈的,為神的使者與僕役(參詩一O三21,一O四4),在這裡提到天使「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來一14),就是基督與教會蒙恩人的關係而言,其效力的工作範圍是很廣的。諸如天使們,向人宣報救主降生大喜的信息(路二8-11);當主耶穌基督受試探以後,來伺候祂(太四11);在客西馬尼園極其傷痛懇切禱告的時候,來加添祂的心力(路廿二43);向眾聖徒見證主的復活,升天信息(路廿四4,7;徒一1,11);搭救保護使徒們脫離患難(徒五19,十二7-11,廿七23,24;參太十八10;詩三四6,九一11,12;創十九15);啟示神的旨意(徒十3-5,22,廿七53;來二2;參第二五九題);察看聖徒的行事見證(彼前一12;林前四9,十一10);向逼迫聖徒的仇敵實行報應(徒十二1,23;參賽卅七36);把死人的靈魂護送到樂園裡(路十六22;參第九五題);將來還要同主降臨的時候,擔任重要的角色召聚萬民(太廿四30,31,廿五31-33,十三39,41,49;帖後一7-10,啟廿1,2),由此可見天使的效力,對於基督教會,對於得救蒙恩的人,甚至整個世界人類,都發生了密切而重要的關係。——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在第一章,我們看見主耶穌得著一個超過天使之上的名。寫書的人引了不少的聖經,來證明主耶穌是遠超過天使的。他給我們看見,祂是神的兒子,祂就是神。第一章就是給我們看見這件事。──
倪柝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