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第七章短篇信息 目錄: 希伯來書第七章講義 來七 麥基洗德 來七1—3 (李道生) 我們的大祭司耶穌基督 來七11—28 (膝近輝) 更美之約的中保 來七11—28 聖子照麥基洗德的等次 來七17
長遠活著的救主 來七
24—25 代禱 來七25 (趙柳塘) 做事到底的神 來七25;約十三1 (林義傑) 靠祂到神面前來 來七25
(馬英傑) 最大的祭司 來七
25 (慕安得烈) 基督是代禱者 來七25
(慕安得烈)
希伯來書第七章講義
經文:希伯來七章 基督按麥基洗德的等次為大祭司(七1—10) 本章乃是希伯來書主要的論點,那在五章10節及六章20節所引進的題目,在本章中加以詳盡發揮。五章10節曾將基督的祭司職分與亞倫的職分比較,而本章又是基督與亞倫的對比,因祂為祭司乃是按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而麥基洗德的祭司職分,又是早過並高過利未支派的祭司職分的(參詩一一O)。 麥基洗德的原始本質(七1—3) (1)他的身分好像基督一般,始與終都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更徹底地說,基督不僅沒有記載,祂乃是無始無終的自有永有者( 七3)。 (2)他是撒冷王,也是祭司,基督是君王,也是祭司,一身兼兩職。在以色列人中,這兩個職分從來沒有一個人兼有。基督是君王和祭司,表示他是令萬人得福的主宰,也是使萬人奉獻委身的物件。請注意,在此仁義與平安相連(七1—2),好像根與果相連一般;仁義和平安都是從基督而來的。 麥基洗德的偉大(七4—10) 他超越亞伯拉罕的地方有兩處: (1)他接受十分之一的奉獻。接受亞伯拉罕的奉獻,表明他的地位比亞伯拉罕更超越。 (2)他祝福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因麥基洗德的祝福而蒙福。 麥基洗德是獨一無二的神子基督的預表;主基督為我們祝福,我們豈不更得福氣嗎? 基督高於亞倫祭司職任的明證(一) (七11—19) 希伯來書作者在本段中討論基督與亞倫祭司的分別,藉此指出基督的祭司職任高過亞倫和利未。 亞倫祭司職任的不完全(七11—15) 「不完全」與「更改」表示亞倫及利未祭司制度中有明顯的缺陷,就是短暫、臨時及不完整;所以神要「興起一位祭司,照麥基洗德的等次而不照亞倫的等次」,基督的祭司職任便是取代亞倫的祭司制度。另一方面,亞倫只能每年一次進入幔子內的至聖所,帶著血為自己和百姓贖罪;然而基督為大祭司,不單為人贖罪,且要進入幔子內——神的面前,為屬祂的人獻上自己,為人贖罪,祂的赦罪是永遠有功效的,為此,基督的祭司職任是完全的,勝過亞倫和利未人的祭司職任。 亞倫祭司職任的弱點(七16—19) 亞倫作祭司是照著屬肉體的條例——律法。律法的主要功用是顯露人的罪和軟弱,不能給予人新生命和勝過罪的能力。因此亞倫是按律法立為祭司,不能真正救人脫離罪,他的祭司職任只能算是一個預表而已。但基督的祭司職任並非根據宗系、遺傳與律法,乃是根據「無窮之生命的大能」,這生命是內在的也是活潑的;基督將祂自己的生命賜給我們,因此能將我們「引進更美的指望和進到神面前」。 基督高於亞倫祭司職任的明證(二)(七20—28) 本段經文承上討論基督祭司職分的超越性,請注意下列的要點: 舊約的律法既是沒有功效的,就必須以另一些事物來代替,惟有基督才能擔此重任(七18—19) 「更美」乃是本書的鑰字之一,共使用了十二次之多,請讀者一一查考,加以默想。我們務要在現今短暫的世界裡,追求那些「更美」的事。 「指望」 ( 七19)是指我們信仰的把握和權利,同時也應當是我們實在的生活。 祂是能拯救到底的大祭司(七23—25)。亞倫制度下的祭司是會死的,所以要不斷更換,不可恒久作為倚靠。惟有基督,祂不但是永存的,更是永遠不變的,因此可以作為我們永遠的倚靠,能救我們到底。但唯一的條件,是我們必須「靠著基督進到神面前」,而且並非偶爾一次,乃是繼續不斷的。 祂為大祭司有優美的品格(七26)。祂乃是絕對聖潔,毫無邪惡,亦是毫無玷污的(祂在地上雖然與罪有接觸,但卻未犯過罪),祂更是遠離罪人的(乃表示祂雖住在我們中間,卻非屬於我們的)。 基督的死乃是甘願,是為著贖罪而作的(七27)。 基督所獻之祭「只一次獻上」(七27),表示祂所獻之祭是最寶貴的,是空前絕後的。 麥基洗德 李道生
經文:希伯來七章1—3節 麥基洗德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因為聖經對他的出身沒有記載,他的有限事蹟,僅在創世記十四章17—20節,以及詩篇一一0篇4節兩處曾被提到,而約兩千年後,希伯來書的作者,根據這些資料將其重要的真理發揚出來(來五—七章)。 照聖經所說:「這麥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永遠為祭司的。」「他頭一個名翻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來一1,3 )。這樣看來,讓我們確實知道他是人,是古時的一個王,又是祭司,比亞倫及其子孫為祭司更早。他不是世襲的祭司,乃是出於他本身的功能為祭司;但其人究竟是誰,他的身世如何,我們無法確知,不過有不少隨從猶太人的見解,認為他是挪亞的兒子閃,那個時候還活著,藉著他是長子的身份,作他自己後裔的君王和祭司,在世上掌權。但他何時改名,在什麼時候達到亞伯拉罕所居之地迦南去住,沒有一點記錄可找,並且閃是有父母的人(創十四17—19;八15,16;九18),故這種見解很不相稱。有人認為「亞伯拉罕歡歡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約八56)。這一節聖經說到他就是基督,就是基督當時的化身顯現,但基督預表基督,以弛自己的化身來預表自己,未免稀奇,令人難以置信。另有人認為他就是當時一個異邦撒冷的王,是迦南各族中特出的義人,他領導迦南人敬拜真神,用公義與和平統治他們,被稱為「至高神的祭司」,至於此處說他無父無母,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不過是說舊約聖經沒有記載而已(創十四17—20),其實並非如此,因為聖經只就他與亞伯拉罕發生重要的關係事蹟作一敘述,對於他的個人出身家世並未重視,他的行蹤突如其來,後又突然消逝,此後聖經不再提到他的名字,顯出他是一個更特出的偉人,這種推論倒是值得讀者所注重的。 麥基洗德「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如英文欽定本按原文翻譯是「便與神子相似but made
likeunto the Son of God」,這「相似」一詞原文字意即「使與相似」,是屬已往兼狀情體,意思說他並不是真無始無終,乃是說聖靈這樣感動寫舊約聖經的人,特別的不記他的始終,好使他更像更能預表耶穌基督為大祭司的永遠神性。在原文「使與」後有「但」but字,顯明所表的像,是與被表的實,本是相反而不同的。表的是像,被表的是實,從來像就不能如實,所以這乃是說他被「使與神子相似」,是指多少相似,並非表示他與神的兒子處處完全相同,這有如從影看人,本來就不大一樣。總而言之,麥基洗德是基督的預表,這是毫無疑問的(創十四17—20;詩一一0 4),因此本書的作者,即以此舊約聖經及其預表的意義,加以明顯的發揮,使我們更為明白基督是照麥基洗德等次成為完全而永遠的大祭司(加六20),更對於這一項真理有了清楚的認識和瞭解,而獲得更滿足的指望(來七1—19)。 我們的大祭司耶穌基督 滕近輝
經文:希伯來七章11—28節 剛才所念的希伯來書,第七章告訴我們;主耶穌是我們的大祭司。舊約的大祭司不過是主耶穌的影兒,他的工作卻完全成就在主耶穌的身上,主耶穌才是我們真正的大祭司。今天我們要從希伯來書查看,這位大祭司為我們作了甚麼?使我們可以對主的工作清楚認識: 一、祂將自己獻上當作祭物: 主將自己獻上當作祭物,擔當我們的罪,使信他的人能以成為聖潔。正如七章26—27節說:「高過諸天的大祭司,原是與我們合宜的…因為祂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十章10節說:「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祂的身體,就得以成聖。」十章14節說:「因為祂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九章26節說:「但如今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九章28節說:「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眾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以上這些經文清楚地告訴我們,主耶穌為我們所作的;我們眾人的罪都放在祂的身上,祂為我們來到世界,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使我們免受神的審判。九章27節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主已經救我們脫離這審判,這審判原來是要臨到我們的身上,神的審判是無人能逃脫的。 世人的律法有時有漏洞,有些人犯了罪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因為他們會鑽律法洞,事實雖然犯了罪,律法也不能定他們的罪。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曾說:「有一個人,我明明知道他犯了罪,但在我審判的時候,我不能定他的罪,因為律法不完全。」但有一天,每個人都要赤露敞開,站在神的面前受審判,這審判是要顯明隱秘事,是公義平等的審判。世人在許多事上彼此不同,不能有真的平等,只有在神公義的審判時才有真平安。 從前美國芝加哥城發生大火,全城幾乎燒毀,在這患難,痛苦,死亡迫近的時候,不論市長,工人,財主,窮人都要逃命,不管你平日與人有何不同,這時都要與人一同逃命,神的審判亦是如此。神的審判是不講情,不賄賂,不舞弊,完全公義的。世人無一倖免,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神的榮耀,神的榮就是祂的公義,聖潔,慈愛,良善。如果有人將這榮耀都表彰出來,這人就不虧欠神的榮耀了,但我們都虧欠了祂的公義,聖潔。慈愛,良善。所以我們在祂面前都是被定罪的人,在祂公義的審判台前是站立不住的。但九章28節卻說:「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眾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因主已救我們脫離了審判,這是主為我們所作的第一件事。 二、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 四章15節說:「因為我們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舊約的大祭司,有個胸牌,牌上有十二塊寶石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表示全以色列人都是在大祭司的心上,我們的祭司主耶穌也是顧念一切屬祂的人。詩一四七篇3—4節說:「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祂數點星宿的數目,一一稱他的名。」神何能一一稱他的名呢?我在英國有一次去參觀滑鐵盧的火車站時,看見每分鐘都有火車進出,那管理人能精密計算而管理這複雜的機器,我才明白人既能如此,神豈不能管理祂所造的星宿呢?太空的星宿比地上的人不知多少倍,神既然能記得它的名,神怎會不知道我們的困難與軟弱呢?請問諸位有誰所受的苦比主更多更大呢?主受過十字架,荊棘冠,戲弄,鞭打,被吐唾在祂臉上等等之苦,必能曉得我們痛苦,體恤我們的軟弱,所以我們當以信心接受祂的幫助。 三、祂作我們隨時的幫助: 四章16節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舊約大祭司不但有胸牌,他的唇上也有盾牌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表示負擔他們。主說:好牧人放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迷羊,找著了就歡歡喜喜扛在肩上回家。這就是主所要作的,主不但有愛心,而且有強壯的唇膀,祂將得救的人放在肩上,肩是表示力量,換句話說,每個得救的人主都賜他力量。 我們雖有困難軟弱,有時覺得不能勝罪,幾乎要投降時,我們所當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主面前向祂懇求,祂既應許幫助我們,就必幫助。我們若遇見試探,應立刻將它帶到主的面前,試探的力量就立刻消除,因為主的面光是使試探無法發揮能力的。曾有一架飛機在飛行時,機師發現機內有老鼠,恐怕機件被牠齧壞,又無法處理牠,這時機師忽然想起老鼠無法抵受高空的氣壓,就把飛機向上沖,飛入高空再降下,那老鼠果然死了。照樣罪惡不能在神的面前存在。 四、祂用金鈴鐺提醒我們: 舊約大祭司衣服的底邊有金鈴鐺,當他走動時這些鈴鐺就發出聲音來,一面提醒自己,一面警惕在聖所中的人,使他們記得此地是聖所,應當肅靜遵守神的律例及吩咐而行,自己省察警惕。主在我們心中也常有這樣的聲音,當我們要行差踏錯時,主就提醒我們,使我們聽見祂鈴鐺的聲音,叫我們回頭改變,這就是主的工作。 大衛王犯罪之後,神差遣先知拿單去對他說:「你就是那人」,就是你自己所定罪的那人,這話如刀刺入大衛的心,他犯罪後的心是麻木不仁,伹主藉這話提醒他,他就憂傷痛悔認罪,因此,他雖犯大罪,神仍然赦免他,所以他求神為他造一個新心,裡面有重新正直的靈,可以走新路、做新人(詩五十一),這是神所悅納的祭,我們都能時常聽見主的金鈴鐺,在我們的心裡發聲。 親愛的兄姊們!要記得我們的大祭司主耶穌基督,祂所作的第一件事,是將自己獻上救我們,這是基本工作,是與我們的得救分不開的。第二件是主能體恤我們,所以我們當將任何困難帶到主的面前,要記得詩篇一四七篇4節說:「祂一一稱星宿的名」,所以祂必知道我們的痛苦。第三件作我們隨時的幫助,所以我們必須隨時的懇求祂。最後,主是時常提醒警惕我們,願我們時常聽見祂金鈴鐺的聲音,阿門。
更美之約的中保
經文:希伯來七章11—28節 「倘若照麥基洗德的樣式時另外興起一位元祭司來,我的話更是顯而易見了;祂成為祭司,並不是照屬肉體的條例,乃是照無窮之生命的大能。既是起誓立的,耶穌就作了更美之約的中保。」(來七15,16,22) 麥基法德是何許人?除了希伯來書之外,另外只有兩處經文提到此人(創世記十四侶;詩篇一一04)。按照創世記的記載、事件,他出現當時正逢九個王之間的爭戰和衝突(四王對五王)。戰爭的地點是所多瑪和蛾摩拉。以攔王基大老瑪爭戰得勝之後,擄掠了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和糧食,連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全家也被擄去。亞伯拉罕聽見這消息,立即率領精練的壯丁三百一十八人追趕基大老瑪。他一直追趕以攔王直到加利利地區的北邊上面一帶,在但的區域將他擊敗。亞伯拉罕在回程的時候,遇到撒冷王麥基洗德。麥基洗德為亞伯拉罕祝福,亞伯控罕則把他從敵人手中所得的戰利品中的十分之一奉上作為回應。詩篇中的參考經文乃由大衛所寫,他前瞻性地看見彌賽亞國度的統治、掌權,預言說:「禰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希伯來書中有關麥基洗德與耶穌之間的關聯性,讓我們試著循本書作者的思想路線來尋找答案。我的意思是指我們能作的事有限,要完全理解他人的思想是不容易的事。 作者指出麥基洗德是「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 (來七3 )他要告訴我們什麼事?如果他意圖要我們按字面意思來看,那就是說——麥基洗德是神(因為唯有神無父母、無族譜,無始無終)。我們可以斷然地拒絕接受這種解釋。還有唯一的選擇——麥基洗德是個奧秘,因為沒有關於他的歷史、背景的任何現存記錄、檔案。如果把他當作奧秘,他就成為歷史上最偉大之奧秘的最佳形像、影像或典範、榜樣,.耶穌基督是神而人,又是君王而祭司。 由於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希伯來基督徒,現在作者試著幫助他們超越一項很大的障礙和困難——事實上,新的祭司職位不是出自利未這支祭司專屬支派,而是出自猶大支派。在第六章時,早已複習過神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或立約。論及神的誓言:是講神指著自己起誓,神親自用祂聖潔的名來簽這份立約書。至於兩件永不更改的事(神的應許和神的誓言)乃指望的根基,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來六18—20)。耶穌又是先鋒又是這指望的具體形象——耶穌「通入幔內』且「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 作者別具用心地運用麥基洗德為實例教材。按希伯來人的傳統,惟獨利未支派蒙召,擁有得祭司職位的特權。但是先祖亞伯拉罕爭取十分之一上等之物給麥基洗德之時,他奉獻的對象是「不與利未子孫同譜」(來七6)。他怎麼能如此行呢?利未還未出生哩!作者接著指出,事實上利未已經在他先祖亞伯拉罕的身中(來七10)。這未免延伸得太多了些,為何扯這麼遠呢?因為按希伯來人的宗教慣例,若要因信心獲取任何「完全」的話,都必須「藉祭司的職位才能得完全」(來七11)。如果經由別條得以完全的路徑、方式都被視為「仿冒品」,也就是說,耶穌是介入此體系的第三者。 作者陳明並非如此,耶穌如果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就不能如此看待祂。甚至連利未都取十分之一獻給麥基洗德(雖然此乃間接意義—來七10)使麥基洗德不同的原因何在?祂伺候祭壇不是照屬肉體(譜系)的條例,乃是照無窮之生命的大能(來七16)。在復活的真理亮光之中,耶穌永不滅亡、長遠活著。既然那些其餘的祭司會死亡,耶穌又永遠長存,秘祭司的職位、就長久不更換(來七23,24)。因為祂能拯救人到底(來七25)。既然先前的條例,因軟弱無益,所以廢掉了;律法原來一無所成(來七18,19)。 靠著耶穌,我們引進了更美的指望,耶穌作了更美之約的中保(來七22)。祂是最傑出的祭司——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我們祈求(來七25)。 禱告:耶穌,感謝禰成為我們的大祭司,在神面前作我們的中保和代表。謝謝禰的應許,為我們代禱。懇求禰施恩惠、賜我們願意的心,將自己這一生獻給禰,完全為禰而活,使禰的旨意完全成就在我們身上。奉主耶穌聖名,阿們!
聖子照麥基洗德的等次
經文:希伯來書七章17節 「因為有給祂作見證的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七17) 前一講中我們看到,聖子的偉大彰顯在祂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所起的誓言,祂進了幔內,成了先鋒。 這一切表號都是希伯來這個國家,宗教,和敬拜所專用的。站在幔內的職分自然是屬於祭司的。本卷書的作者現在又回到這個主題上。過去,亞倫在贖罪大日進入幔內,在其中擔任祭司,完成他的職責,然後走出幔子。耶穌進入幔內則留在那裡,而當祂如此作的時候,幔子裂為兩半,好讓其他的人也得以進去。 以下的宣告指出,聖子如此進入幔內,祂的祭司職分為:「因為有給祂作見證的說,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本書作者已經三次提到這個事實。五章5、6節說:「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祂說:『禰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禰』的那一位。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第10節又再度說:「並蒙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祂為大祭司。」另外六章20節這樣記載:「作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 最先的那段經文(來五5—6),引用了兩處詩篇,這兩處絰文在詩篇中的位置相隔甚遠,寫成的年代也可能相距甚久。作者將這兩處經文連在一起,用來指神的兒子。他從詩篇第二篇引述:「禰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禰」,又從詩篇一一O篇引述:「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這裡的「禰」就是指神的兒子,祂祭司的職分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 希伯來人的整個祭司職位都是屬於利未人的,是照亞倫的等次。耶穌不是出於利未支派,而是猶大支派。因此祂不是照亞倫等次的祭司;而作者在此作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宣告,祂乃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 這必然會引起一個問題,也會讓人不得不留意。我們對麥基洗德知道多少?我們發現,整本舊約聖經裡他的名字只出現兩次。此名在希伯來書則出現了九次。舊約的創世記對他有一段歷史性的記載,那是主前兩千年的事。從那時起,希伯來人的歷史和先知的作品中,再也沒有提到他。自那次的歷史事件之後一千年,大衛在詩篇中又提到他一次。那篇詩是論到彌賽亞的,大衛瞻望祂的來臨,提到了那次歷史事件,並且說到將來臨的這一位:「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這一切都相當引人注目,並且饒富深意。有一件事情曾發生過,並且留下了記錄。一千年之後,一位詩人提到了它。又過了一千年之後,事件所預表的那一位出現了。然後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且提到歷史。 我們不妨先回到那個歷史事件上。麥基洗德的名字本身就很吸引人,意思是仁義王。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他時很謹慎的說:「他頭一個名翻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關於「撒冷」的位置,各方討論甚多,卻未注意到本卷書的作者所加上的另一句意義深遠的話,「就是平安王。」可見他的用意不在指一個城市。 關於這個歷史人物,我們知道兩件事。 (1)他的名字含義是仁義王: (2)因為他是仁義王,他也就是平安王。 在亞伯拉罕的歷史中,他突然出現了,被描述為至高神的祭司。聖經未記載他從何處來,也未說他向亞伯拉罕顯現之後到那裡去。他是在一個重要的時刻出現。當時亞伯拉罕剛與羅得分離。羅得選擇了雨水滋潤的平原,亞伯拉罕仍然過著遊牧生活,在幔利的橡樹那裡支搭帳棚,與神親近。後來那與世俗妥協的羅得遭遇劫難,厚道的亞伯拉罕立刻伸手援助,擊退前來攻城掠地的諸王,並奪回被擄去的人和財物。就在亞伯拉罕凱旋而歸時,麥基洗德出現了。我們仔細觀察他所行使的祭司職責。重要的是,這裡沒有提到獻祭。他沒有帶來燔祭,或任何獻祭用的東西。他只帶著餅和酒,來慰問這位疲憊的神僕人。此外,他為亞伯拉罕祝福,並且行使祭司的另一項職權,稱頌神,就是敬拜神。然後他接受亞伯拉罕所獻的十分之一。此舉說明他的地位高於亞伯拉罕。 有關這段記載的解釋甚多,當然值得我們尊重。記載本身其實相當簡單。我們知道有一個人出現在亞伯拉罕面前,無人明瞭他的來歷,作者說他「無父,無母,無族譜」。因此,他行動的權柄不是來自人類的祖先,他的行動也與其後代無關。 以上所提到各種不同的解釋中,我個人相信這是一段論及基督顯現的記載。此處和聖經其他地方一樣,是在講神兒子的出現和祂的事工,祂是仁義王,也是平安王。 那次事件之後一千年,大衛寫道:「耶和華對我主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大衛回到那次歷史事件,宣稱那最終的祭司將像麥基洗德一樣,無父,無母,無族譜。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主要便當代的官長認識彌賽亞就是神兒子的時候,也引用了同一段經文。官長們回答耶穌的問題,顯示對經文極熟悉,他們立刻回答說,彌賽亞應該是大衛的子孫。主馬上反問說,為甚麼大衛的子孫又是大衛的主呢?顯然他們沒有領悟這段引文和耶穌所提問題的真正意義。然而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茌肉身說來,祂是大衛的子孫,但實際上祂是神的兒子。因此祂的祭司職分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 聖子作先鋒進入幔內,住在那裡,行使祂的祭司職責。如此,麥基洗德的歷史記錄中所顯示的一切奧秘特質,在基督裡完全實現了。我們如果只是從人類的範疇裡來解釋祂,就是未能明白祂的屬性,和祂的祭司權能。 所以本卷書作者的目的,是在指出聖子的祭司職分和其他祭司之間的差別。他所提到的那些祭司都是神設立的、授權的,但他們本身並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只有在聖子的祭司職分中,人的需要才能完全得到滿足。 在探討這件事時,我們發現這一祭司職分,不單實現了歷史上麥基洗德所蘊含的奧秘,也實現了該處所揭櫫的原則。正如作者所言,祂是「仁義王」。那在幔內代表我們,有無窮生命大能的一位,所執行的祭司職事並不會偶爾降低道德標準,祂從起初就是仁義王,也一直如此。任何一種論及祂的中保工作以及救贖大能的說法,若有任何降低公義標準的暗示,絕對是錯誤的。 由於祂是仁義王,祂也就是平安王。永恆的次序總是這樣,純潔第一,然後才是平安。這位大祭司已進入幔內,並使人類藉著祂,對付了罪所造成的污穢和麻痹;透過祂,在祂裡面,人得以站立在至聖者的面前。 本卷書作者稱後在第七章裡作了一個總結。因為聖子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祭司,祂的屬性超越了人類一切的限制,祂首先代表仁義,因此祂能帶來平安。「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 (來七25)。 「到底」一詞非常奇妙。它包括兩個要素,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啟示。這兩個要素可用兩個詞代表,其中之一是panteles,意思是「所有的」,指數量而蓄。另一詞是telos ,意思是伸展,指範圍而言。祂能拯救到底,意思是在祂裡面有數量上充分的供應,也有範圍上完全的供應。 如此,我們所熟悉的「拯教」一詞,就顯出其豐富、榮美的意義。新約的教訓顯示,「拯救」一詞是有時態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回顧從前,我們曾被拯救;思及現今,我們正在蒙拯救;前瞻未來,我們也能說:「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 (羅十三11)。我們曾被拯救。我們正蒙拯救。我們將被拯救。祂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永恆屬性的奧秘,祂忠於公義,祂用十字架作為獲取平安的途徑。 亞倫的祭司職位是美好的,是神所設立的,但是卻無法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它的價值在預表這需求可以得到滿足。神兒子的祭司職分卻不是預表,而是實際造成使人滿足的經歷。 更進一步說,聖子的祭司職分是不斷帶來餅和酒,以更新、扶持那些與神同工的人,正如當年祂在亞伯拉罕疲憊歸來時所作的一樣。在那個故事中我們讀到,所多瑪王要送財物給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卻回答:「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創十四23)。所有接受大祭司——就是神兒子——幫助的人,也當存同樣的態度。透過祂,他們在神裡面找到護庇和極大的賞賜。
長遠活著的救主
經文:希伯來書七章24—25節 「這位既是永遠常存的,祂祭司的職任,就長久不更換。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七24—25) 使生命充滿勝利,就是新約聖經的信息。尤其在啟示錄裡面,使徒約翰所作的見證,對全世界的人類來說,是一個大喜的信息。世界上無論是聖賢或庸人,在救主耶穌基督未誕生以前,都以為將來必有死亡、黑暗、混沌等臨到人類,了結這個世界。 就是古代崇高的哲學思想,也都表現這種悲哀的人生觀。以為命運如一只不可抗拒的魔鷹,殘酷無比到處吃人,雖然有些勇敢的人,想要為眾人除這大害,但他們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失敗。也有人以為命運就如一條巨蟒,要吞吃一個軟弱無力的孩童,他的父親雖然勇敢的抵抗,結果還是一場悲劇。 他們的思想多以為嬰孩乃是為將來的死亡而出生,美麗的花柔也是為不久前就來臨的凋謝而開放,春天的光輝榮耀也不過是短暫的一季。美麗和喜樂的命運不久就被黑暗和殘冬所征服。但在這絕望的世界當中,忽然有一個榮耀的信息來臨,告訴我們「生命比一切的黑暗有更強大的力量,而且生命就是那最後的勝利者!」 這充滿喜樂的信息,是如何來臨的呢?二千年前,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國誕生了一個人。雖然祂的生涯是短暫的三十三年,但是祂的存在,就攻敗了死亡。祂以奇妙的行為和教訓,叫死亡打了回票。祂行神蹟,把陽剛離世的少年生命從死亡的手中奪回,也叫許多人從死裡復活。 人們以為祂能戰勝死亡,必然不死,但是祂終於也被死亡捉住。可是祂的死不過是短暫的一段時間,因為於第三日,祂由死裡復活,向世人證明死亡根本不能加害於祂。祂不但得勝死亡,並打破死亡的監獄,因為死亡無法拘禁祂。「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一4) 這位神的兒子耶穌,在拔摩的海島,將祂最榮耀的異像,顯現給祂所愛的門徒約翰。祂並說:「不用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 (啟一17—18) 「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未了必站立在地上。」 (伯十九25)這是初代教會的信條。自從教會創立在世界,已經過了廿世紀,任何惡人壞事都不能從教會破除這種信仰。每年的復活節,教會都舉行讚美禮拜,以慶祝耶穌基督復活的事實。就是世界在最黑暗的時候,教會對這位永遠活著的救主仍然說:「當祂得勝了死亡痛苦的時候,就為凡信靠禰的人,打開天堂的門!」 現在我們蒙恩作基督徒所享受的恩惠,就是堅定信靠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祂不只現在活著,而且永遠活著,不見朽壞。根據這信心而來的安慰,到底誰能測度這屬靈的福份是何等的浩大。 主永遠活著作我們的大祭司 猶太教的祭司們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死了就無法繼續擔任祭司的職份。雖然祭司長精通他的職務,通曉聖殿裡一切的儀式,但是不久他也跟從這位在何珥山頂死了的那位前輩亞倫的腳步。可是「這位(耶穌)既是永遠常存的,祂祭司的職任,就長久不更換。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 (來七24—25)。 這段聖經的話,如美妙悅耳的音樂一般,響亮在世人當中。我們親近神,乃是藉著這條又活又新的道路,來親近祂。因此在我們每日的靈修,早晚或其他任何時間的祈禱,都必須與這位永遠活的的救主見面交通,不然我們絕對不得滿足。 雖然祈禱是按照律法的規定來親近神,也是親近這位實實在在活著、神的兒子耶穌——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我們與祂有了超過地上的至親好友的關係——直接交陪會談的機會。 享受過這種充滿賜福生活的人,知道他與主耶穌的靈交根本沒有阻隔。時常在祂的愛和彼此信賴的氣氛裡,以溫柔的聲音在祂的耳邊,經常的告訴祂知道,我們對祂的忠誠和獻身。祂是永遠活著,願意在我們與祂的交談中,聽見這真摯的表示,而勉勵我們。這種生活,豈不是充滿祂的恩惠、賜福的美妙生活麼?這就是祂與我們同在、同行、同工的自然表現。 主永遠活著作我們生命的根源 主耶穌說「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 (約十四19)。這教訓乃出於主耶穌內在的生命;在極深奧的意義來說,主耶穌的生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聖父神的生命。所以主耶穌在世界所說的恩言,所行的一切事和神蹟,都不是自己的,就是聖父與祂同行,又住在祂裡面的結果。因此主耶穌能說:「這位活著的聖父差遣我來到世界,我完全藉著聖父而活著。」所以主耶穌在世界所看到的一切事,也是天父所看到的;祂所聽見的一切,也是天父神所聽見的;反過來說耶穌一切的言行。主耶穌的生平,就是要向任何時代的人,顯現這位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的神。 我們信靠主耶穌,就是因著信承受永生的人,祂就樂意與我們建立一種像聖父與祂之間所有的關係,所以我們就與保羅同說:「因為我活著就是基督」 (腓一21)。神的兒子耶穌,活在我們心靈,祂的生命在我們這該死的肉身中顯現出來。好像極尊貴的清橄欖油,通過精金的油管,流到聖殿的燈檯,叫這燈常常點亮;照理,主耶穌的生命也通過我們的信仰來供給我們,餵養我們的靈性。 讓主耶穌的生命,能自由自在的運行于自己的心靈,發揮完美無比的生命之奇妙和榮耀到最高峰,因此認定自己的生命已死的人,就是最有福的。因為他就與主耶穌共用生命的泉源,經常意識到,在主裡面享受新鮮的泉水。我們若渴望主耶穌的生命,經常在我們裡面充分的顯現,就必須順服祂一切的運行、激勵和促進;如此我們就不必擔心一切事物進展的情形。 我們應該完全的奉獻自己的靈、魂、體,讓主耶穌藉著我們的存在而活著。如此主耶穌就叫我們必死的肉身活過來,在祂的榮耀裡面,叫我們身體復活。 主永遠活著要帶領世人得著生命的一切豐盛 我們雖然生活在世界,但是在我們人生路程的前面到底有甚麼,我們都無法知道。無比的榮耀,光輝的福份,滿溢的喜樂,這些福氣不但是主耶穌親口告訴我們,也藉著我們所體會到的實際生活,更豐盛的告訴我們。 我們應該不停的求主增加我們心靈的能力,真正瞭解主耶穌如何充滿祂豐盛的生命,又求主擴大我們的心,能接受這豐盛的生命。因為我們現在不過是學習基督的道理、神聖言的開端而已。我們好像剛從蛋裡孵出來的小鳥;曾在狹小的蛋殼裡經過一段時間,只吃些蛋裡面一定的營養。雖然具有飛翔天空的能力,因為這能力尚未發達,我們根本不知道。但是這榮耀的大日子,不久就來臨。我們每日享受主耶穌的生命,永遠與祂同在活著。 這日子未到以前,我們應該每日祈禱默想,將主的聖言當作祂的肉來享受,當作祂的血來喝,以愛心有分於主的犧牲和死。這樣作的結果,主的生命就更豐盛的在我們裡面,我們也能更進一步的強調說,我藉著主耶穌而活著。不久這該死的一切,也被主豐盛的生命拯救而得復活。 我們屬靈的寶貴生命,就是經過任何的試煉,考驗也不會斷絕,因為這生命乃是這位「長遠活著」,替我們祈求的主耶穌所保證的。我們應該完全相信祂的話,並體會到這事實。阿門。 代禱 趟柳塘 經文:希伯來書七章25節 「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 (來七25) 主耶穌的禱告,與我們的得救,是有關係的。我們何以能得救到底呢?因為祂長遠活著,替我們祈禱。 從此我們知道,現在有許多我們所引導的信徒,冷淡退後了,不能跟隨主到底,是因為沒有人為他們負起代禱的責任。他們當初信主愛主,不是不真心的。但因沒有人和主耶穌同心的代替他們禱告,他們就冷淡了。 基督何以能作代禱的工夫呢?因為祂是長遠活著的。沒有生命的人,不能作代禱的工夫。死人不能舉手。所以我們若要在神面前為人代禱,先要把一切屬「死的」除去。舊約聖經對於一切罪惡,都是說要「剪除」。讓我們剪除我們的罪和主耶穌一同復活,有豐盛生命的,才能代人祈禱! 在希伯來十章十二節又有說:「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在這裡我們又看見基督如何為我們祈禱。祂坐在神的右邊,作這祈禱的工夫。所以要代人祈禱的,也要有這樣的地位,就是升天的地位。有時我覺得神是在天上,我的是在地上,我的祈禱怎能達到祂那裡呢?但現在我知道我是與基督同復活、同坐在天上了。 我們若不是坐在天上的,我們就是在魔鬼之下。常受魔鬼壓制的,怎能代人祈禱。主耶穌是坐在天上的,魔鬼便在祂之下——空中。將來耶穌再臨,魔鬼就降在地上。等到主來到地上,魔鬼就是入無底坑。所以我們要升天,和耶穌同坐天上,站在主得勝的地位來禱告! 坐在天上的,是與世界分別的,遠超過這世界的。惟有不求地上的事的人,與主同活,他的生命與基督同藏在神裡面的人,才能為人祈禱。 我們看以弗所二章五節至六節:「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祂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這是為著什麼呢?第七節把神的目的告我們。「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今日的教會不能把神的恩典顯明;不能把祂極豐富的恩典顯明,就是因為未曾實現與主同坐天上的地位! 注意代禱乃今日中國教會最需要的,人都愛做眾人所看見的工作,但隱藏的工作,誰願意怍呢?因為沒有人代禱—沒有作這隱藏的工作,所以許多信徒好似跌倒未起!這個工作並非容易,有豐盛生命的人,坐在天上的人,不被魔鬼或世界所壓制的人才能勝任。
做事到底的神 林義傑
經文:希伯來書七章25節,約翰福音十三章1節 我們所信奉的神是位完完全全的神,也是位做事的神,聖經說:「祂隨已意行作萬事」(弗一11)。主耶穌告訴我們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五17)。詩篇記載說:「保護以色列的,也不睡覺,也不打盹的」(詩一二一4)。可見神在宇宙間運行不息,而且祂做事是徹底的,不像一般人做事虎頭蛇尾,有始無終,所以我們基督徒也當效法祂一直進步,不可停止。正如保羅說:「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一6) 神救我們到底 希伯來書第七章廿五節,告訴我們,神拯救我們到底。自從蒙恩得救開始,直到主再來,我們與祂在空中相見為止,祂一直在救我們。這是徹底的拯救、全備的拯救。許多人一知半解,以為拯救僅限於一個人舉手決志,信主之時,才需要拯救。現已得救,何需繼續被救呢?其實我們需要拯救,並不是初信之時一次就夠了、就完了,或在靈命失常的某個時期就完了,乃是時時需要拯救,事事需要拯救,我們需要主救到底,祂也一定要拯救我們到底。哥林多後書第一章十節,講到神曾經救了我們,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這節經文對我們基督徒一生的道路關係很大,因為有神的話為憑,祂必要救我們到底,我們可以把信心安穩在祂的應許上,從而享受出乎意外的安樂。 當我們起初信主,我們因信稱義得救了,那是主救我們脫離了極大的死亡,也就是脫離了罪惡的刑罰,現在我們得救了,主的手托住我們,引導我們,使我們繼續蒙恩脫離罪惡的權勢,當主再來的時候,祂對我們還得行最後一次的拯救,就是救我們脫離罪惡的世界。這是三次的拯救。第一次是救我們脫離了極大的死亡,既然有較大的死亡,比較起來,一定還有一種比較小的死亡了。是,原來死亡有兩種,一種是極大的,一種是較小的。聖經的觀點與世人不同,世人以為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死了就完了,還有甚麼極大的死亡或較小的死亡呢?但真理告訴我們確有極大的死亡,也有較小的死亡。那較小的死亡就是第一次的死,也就是肉體的、暫時的死亡(因為將來還要復活)。極大的死亡乃是第二次的死,就是靈魂的永遠死亡。啟示錄第廿一章八節說到有八種人都要過極大的死亡,那就是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和一切說謊話的人。這些人要在燒著的硫磺火湖裡受第二次的死。這第二次的死就是下地獄受刑罰。那地獄裡的硫磺火是不滅的火在燒,有蟲子咬人是不死的咬,那是一種永遠的痛苦,永遠的死亡。有永生,也就有永死,兩者都是永遠的,信耶穌的人有永生,不信耶穌的人,要受永死的苦。果真說肉體一次的死就完了,那是好受的,但第二次的死是不會完了的,要靈魂不斷的受苦,與神斷絕,那就是永死。 神的話告訴我們說:祂曾經救我們。一個人遭受較小的死亡可能是免不了的,如果主寬容我們躭延不來,我們都將遭受那較小的死亡,但這較小的死亡不要緊,按著那極大的死亡,每一個不信的人,都將經歷的。感謝主!祂已救我們脫離了那極大的死亡,我們已不再死在罪惡過犯之中,我們裡面已得著永遠的生命,這永遠的生命能吞滅死亡,因為這生命是從耶穌而來,耶穌已從死裡復活了,以大能顯明祂是神的兒子,祂已吞滅了死亡,因為祂進入陰間不被拘禁,進入墳墓不被埋葬,進入死亡不被勾住,死後三日祂從陰間、墳墓中活著出來,證明祂已戰勝了死亡,這才是我們所信奉的又真又活的主。 苦難的目的 神已經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祂仍要救我們。因為我們得救以後,難免仍為過犯所勝。我們大家一同要在神前謙卑反省,我們蒙恩以後,是否還犯罪呢?我們還不時發脾氣嗎?我們還自覺驕傲嗎?我們還嫉妒別人嗎?還有貪心嗎?還有惡念嗎?還有污穢的思想嗎?我在寫稿,在福音報投稿已滿一年了,但這些罪還在我身上,多少信徒還是與我一樣的,因此你我還需要神繼續的拯救我們脫離那罪惡的權勢。罪惡本身是一種律,一種力量,憑肉體血氣是勝不過的,靠自己絕不能自救,仍需要神的拯救。 神如何救法呢?乃是藉著十字架。神先用寶血洗淨我們的罪,使我們脫離了極大的死,祂再用十字架對付我們的肉體,使我們脫離那罪惡的權勢。所以彼得說:「在肉身受過苦的,就與罪惡隔絕了(彼前四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四十歲以上的人大概都經歷過,那時各階層的人生活都很苦,但在另方面我們看到,在那種苦難的環境中,報紙所記載一般人犯罪的機會卻很少。那時雖有死亡,但那是死在敵人轟炸,炮火之下,以及疾病之中,很少看著如今日社會新聞之令人慘不忍睹。因為在苦難當中人反而容易聖潔,不犯情欲。所以神有時容許祂的兒女遭遇苦難或疾病,至少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我們醒悟脫離罪汙。所以主今天還要救我們脫離罪的權勢,使我們遠離罪惡,不再被過犯所勝。 「祂要按著那能叫萬有歸服自己的大能,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三21)被提在雲中與主在空中相遇(帖前四17)。那是個復活的身體,已不是肉體了,聖經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林前十五50)。那時我們在空中接受神的審問,與主面對面,那是我們歡喜快樂的日子,那是我們內心嚮往之所盼望美麗的日子,這是第三次拯救。也是最後一次的拯救,主一直拯救我們到底。 主愛我們到底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一節,說到主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主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我們基督徒都已吸收了神的愛,因此就反映出或多或少也都能愛人.可是我們人的愛,不可能是愛到底的愛,我們的愛是局部的,有限度的,有條件的,會變動的,不完全的,不徹底的,就是屬血氣的愛、現實的愛。但神的愛,是愛到底的,祂如果愛上了我們,揀選我們做祂的兒女,祂就愛我們到底。不管我們怎樣軟弱,犯罪,跌倒,祂總要負責把我們扶持起來,絕不至對我們棄置不顧。神動了善工,就必成全這工。當人一被過犯所勝,祂就在他心中製造不平安,製造憂傷煩惱,一直到他悔改,在主裡面重新得力,剛強站立起來。 問題的關鍵,就怕我們根本沒有得救,如果我們裡面確實有主的生命,祂不會任憑我們,祂對我們不會掩面不顧,假使我們跌倒一千次,祂總要把我們扶持起來。我請各位讀者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這樣說,絕沒有意思鼓勵各位有恃無恐的去不斷的犯罪(犯罪不是愉快的事,後果是自己痛苦,因為神必管教),乃是說,萬一我們為過犯所勝主將負我們的責任,因為祂愛我們到底。當我們見到主內兄弟姊妹跌倒,我們幫助他最好的方法,乃是為他在神前祈求:主阿!禰是信實的神,禰現在在他身上動了善工,就求禰盼全這工,禰怎樣說,事情就必怎樣成就。主也曾告訴我們說:「論到神的眾子和祂手中的工作,你們可以吩咐我。」(賽四十五11)。 主愛的明證 這裡說到主的愛是愛到底的,用甚麼來證明呢?那就是主耶穌基督為門徒洗腳的事。主為門徒洗腳這件事如按人看,似乎不合情理,因為耶穌是夫子,門徒是學生,在當時猶太人或現在的風俗習慣,絕沒有老師為門徒洗腳的道理,但主留下了一個特別榜樣,是叫我們基督徒要學習如何愛人愛到底。主為門徒依次洗腳,當輪到彼得時,彼得不敢,當面婉辭了。但主說:我所做的,如今你不知道,後來必定明白。這是非常寶貴的話,今天主所做的事,我們未必明白,很多事情,我們測不透,為甚麼惡人享平安,為甚麼好人反不長命?主說:我所做的,如今你不知道,後來必定明白。現在不知道沒有關係,好像面對鏡子看,模糊不清,將來與主面對面的時候,就會完全明白了(林前十三12)。所以我們不要因為目前有不懂的緣故,就懷疑神的慈愛,就懷疑神的能力,懷疑神的作為,懷疑神的奇妙,當我們懷疑神的時候,、我們就已跌倒了。古聖說:甚麼時候你懷疑神,甚麼時候你就開始跌倒。詩篇一O三篇記載說:我們人都像草一樣,經風一吹,便歸無有。可見人是何等軟弱,何等無用。但神的愛臨到我們,使我們能蒙恩得救。所以一個蒙恩得救的人,就不應該再懷疑主。 主為門徒洗腳,門徒也接受了主的服務,這證明了主的愛是愛到底。因此我們可看到,有個特點,愛就是服事,服事甚麼人呢?就是服事那些比我們卑微的人。許多眼只向上望,只會服事那些比我們高級的人,但主給我們的一個好榜樣,乃是服事卑微的人。我們對上級是應該謙卑的服事,但能為一個比我們更卑微的人服務,這才是真正的愛,完備的愛,愛到底的愛。主為門徒洗腳之後就要往耶路撒冷上十字架了,卻在這裡不慌不忙地為我們留下愛到底的榜樣。 世上沒有義人 在猶太人洗腳是日常生活的習慣,客人到家,馬上叫僕入送上水盆為客人洗腳。在創世紀十八章記載,神及天使在幔利橡樹向亞伯拉罕顯現,亞伯拉罕拿水給祂及天使洗腳。羅得在所多瑪也曾對天使說:讓我為你備水洗腳(創十九)。但是我們在路加福音第七章卻看見個例外,有個叫西門的人,大擺筵席請主耶穌吃飯,但卻沒有為主洗腳,似乎故意在輕慢主,但主是輕慢不得的,主人雖沒有叫僕人為耶穌洗腳,但神卻感動了一個女人為耶穌洗腳,她可不是如常人一般用水為主洗腳,用水洗亦沒有甚麼可貴之處,她拿著盛滿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的背後,挨著主的腳哭,眼淚濕了主的腳,就用頭髮拭耶穌的腳,又用嘴連連親耶穌的腳,最後用香膏抹耶穌的腳。這是何等大的愛心!先用眼淚洗主的腳,眼淚代表悔改,憂傷痛悔的心,主必不輕看(詩五十一17)。她用頭髮擦主的腳,頭髮代表女人的榮耀(林前十一15)她以自己的榮耀俯就卑微的腳,也看出她謙卑的心。她用嘴親耶穌的腳,嘴最該保持乾淨的,但祂不顧一切以嘴親常常沾染污穢的腳,可見其愛主之深。最後她用貴重的香膏抹主的腳,為主不吝錢財,實在難能可貴。按靈意解,乃是破碎自己,奉獻給基督,使主心滿意足,補上他人服事的虧欠。 主未得到西門的愛心服事,卻有這一位姊妹補上西門的缺欠。當這女人為耶穌洗腳的時候,其餘的賓客眾目睽睽注視這事,因為這女人是個罪人,眾人的眼睛只看人的罪,但我們的主是看人究竟有沒有心為祂。不管我是罪人或義人,只要我們肯愛主、信主、服事主,我們就能多得恩典。世界上有義人嗎?沒有,連一個也沒有。古代聖徒說:那怕你是最美麗的花,放在太陽底下,也必照見你的暗影。這告訴我們,人再美麗,再完全,放在公義的太陽,就是耶穌基督的面前,也看見人裡面滿了污穢,除非人不存在,人一存在就有暗影、就有罪。所以我們要靠主的光照,才能恢復了光明,才能過屬靈的復活節。 彼此相愛的方法 主用彼此洗腳的方式表明主的愛,今天我們也要效法主彼此洗腳。這是真誠的服務,不是虛假的儀式。所謂彼此洗腳,真正的涵義,就是彼此相愛。在約翰福音十三章,主給門徒一條彼此相愛的命令,說:你們如果真心的彼此相愛,眾人就因此認識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彼此洗腳,就是彼此相愛的最具體方法。怎樣彼此相愛呢?就是彼此洗腳。怎樣彼此洗腳呢?並不是脫不鞋、襪子來我替你洗,你替我洗,乃是說我看了你的軟弱、你的污穢,我提醒你,為你禱告,我跌倒了,你提醒我,為我代禱,因為主的寶血才能洗淨我們的罪。 我們也要像路加福音七章那個女人,要用悔改的眼淚,用痛悔的心來為他人代禱,因為兄弟姊妹跌倒,我你都有責任。我們千萬不要抱糾正的態度,要存悔改的態度,因為我們沒有好好照顧他,我們在神面前有虧欠,所以應當流淚為他洗。洗了以後,用我們的榮耀為他擦乾淨,不為自己留面子,謙卑下來為他解決問題,虛心的帶領他,勸勉他。再用嘴親他的腳,就是用極大的愛心包容他,用愛心與他相連,意思是你的跌倒,就是我的跌倒,你的污穢,就是我的污穢。就如保羅說;有誰跌倒,我不焦急,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林後十一29)有這樣的存心,才為人洗腳。找們也要用香膏塗抹他,膏油預表主的生命,就是還得把他帶到主面前來,讓主的靈在裡面動工,才能保證他不再跌倒,不再污穢,這是彼此洗腳最重要的真理。所以我們從彼此洗腳這件事上,能看見主的愛是一直愛到底的愛。也是我們的最好榜樣。 靠祂到神面前來 馬英傑
經文:希伯來書七章25節 中國人對偶像的形像是否陌生的,所有的偶像差不多都是難看的,那兇神惡煞的面貌,一望而使人生畏,這些可怕的偶像使人對神產生了一種錯的觀念,以為神是可畏、不可親近的。神高高在上,人很難來到祂的面前,另一方面,神是聖潔、公義、威嚴無比的,我們這些敗壞的人更是高攀不起。雖然如此,人還是想盡方法欲到神面前來,因為我們深知來到神的面前,可以得到祂的福庇、恩惠。感謝神,祂給我們一個極寶貴的應許,靠著祂可以到神面前來,這個「祂」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祂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親身成了贖罪祭,使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到神面前來。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我們原本與神為仇敵,不能來到這位聖潔、公義的神面前。是故舊約的聖殿有幔子把至聖所隔開,普通的人不能隨便進入至聖所親近神,必須由大祭司代表,且要帶牛羊的血贖罪(利十六章),加此才能每年一次的到神面前來。至於普通的百姓,更不用想進入至聖所親近神了。如今基督成了大祭司,用自己的血成了永遠的贖罪(來九11—12)。故當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祂用自己的血救贖我們,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意思說人從此可以直接的來到神的面前,再沒有幔子隔開了。 主耶穌就是神為我們所預備的羔羊,我們可以靠著祂,除去罪孽,得與神和好。我們必須靠主耶穌才能到神面前來,這是唯一得救的方法,因為除祂以外,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使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主耶穌自己也說:「我就是門」,「我就是道路」,祂就是引到神面前去的門路,若不藉著祂,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多年前,英國有一女王維多利亞,很得百姓的愛戴。有一小孩聽到母親常講到女王的事,很想往看女王。一天他自己一人走到白金漢宮門前,想要進去,兩個高大的衛兵攔阻了他,問他作甚麼?小孩說要見女王。衛兵大聲呵斥說:「不行,不行」。小孩只好坐在宮外哀哭。正在那時,走來一個人,問他為何哭,他說要見女王,衛兵不許他進去。那人說:「你拉著我的衣角,拉牢了跟我走。」那人帶他進宮門,衛兵沒有攔阻,一直的走進去,到了女王的寶座前叫了一聲「母親」,說:「這個小孩要見你。」這小孩就是這麼容易的到了女王面前,瞻仰女王的丰采,接受女王的恩賜。原來那個帶他進入王宮的人,就是女王的兒子,即以後的英王愛德華七世。我們本來也是沒有資格到神面前來,現在靠著神的兒子才可到祂面前來。 「靠」即信靠、投靠、靠賴,正如經上說:「我們因信耶穌,就在祂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弗三12),人非有信,得不著神的喜悅,凡到神面前來者必須憑信心而來,這信心就是「靠」之意,只須投靠主耶穌,不用做甚麼功德。主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內受審之時,站在衙門法庭裡的臺階上。那個臺階共有二十五級,後被搬到羅馬;羅馬皇帝把主耶穌受審所站的臺階搬到禮拜堂內以留紀念。這臺階在歷史上很有名,天主教徒說,誰跪爬臺階而上就有功勞。可得赦罪,未到神的面前,爬一層可免一年之罪。馬丁路得是一宗教熱心者,追求靠行為得救,他第一次到罵馬也跪爬這臺階,爬到一半,聽見天上有聲音說:「義人必因信得生」。他大受感動,義人既因信得稱為義,那就不在乎自己行善,爬臺階得功勞,從此他才領悟因信稱義的真理。不錯,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信心使我們靠祂到神面前來。 凡靠著祂到神面前來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這拯救到底就是得救的把握與確據,每一個靠主耶穌到神面前來的人,他能永遠得救。主耶穌曾說:「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得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祂比萬有都大,誰也不會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十28—29)「能拯救到底」另一意思是「祂絕對能拯救」或「祂永遠都能拯救」,這救恩是永遠的有功效。 雖然我們常有軟弱、敗壞,跌倒,主耶穌也能拯救到底,這是我們一次得救的憑據。因為祂是長遠活著為我們祈求,祂是復活的主,永活是主,祂昨日、今日、直到永遠都是一樣的。祂不會老,也不會死。祂的膀臂不會縮短,祂的能力不會滅少。我們雖有軟弱,但他常在神的右邊替我們祈求,使我們永遠也不會失落這救恩,這是信徒永遠得救的原因。 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來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這「凡」字表示救恩的範圍是無限量的,無論何人,只要他肯靠祂到神的面前來,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生。這「一切」即「凡」之意,無論是誰,只要他願意來信靠主耶穌,他就可以靠著主來到神面前,祂能拯救到底。這是福音,救恩的門已大開,讓我們趕快進入來吧! 最大的祭司 慕安得烈
經文:希伯來書七章25節 「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七25) 在以色列,大祭司和普通祭司或利未人,地位大有不同,惟有大祭司才能一年一次進到至聖所,而且頭上還帶著一個金冠,上面寫著:「聖潔的主。」在贖罪日,祂頂著罪人的罪,來到寶座前求赦免。祭司們每天侍立在神面前獻祭,再出來為民祝福。大祭司與普通眾祭司的地位是完全不同,但可貴的是彼此之間的相通性,他們與大祭司同屬一個身體,互為肢體,接受神的祝福,也將這祝福分給眾百姓。 永遠的大祭司耶穌更是如此,祂與神同等,擁有神的能力,並且不斷地祈禱,以得著神的祝福,供應信徒的需要。我們人間的祭司雖不能與耶穌大祭司相比,但我們藉著祈禱與耶穌連接,就能有份於耶穌的性情與能力,為眾親友代禱,向他們做見證。 基督徒若只想到得救就夠了,心想已拿到上天堂的護照,何必再追求成聖,或更豐盛的生活?若是如此,他們將永不明白代禱前能力與其真義。 基督徒若明白救恩意味著重生,這新生命是以耶穌為基石,且要不斷成長茁壯;同時,聖靈在我們心裡面做工,引導我們過一個聖潔喜樂的生活,時時以別人的需要為念,處處見證耶穌如何恩待我們,如此,教會將披上能力的外衣,發揮光鹽的作用,成為社區的燈檯。 禱告:喔,主啊,求你開我的心眼,讓我看到我貴為祭司的身份,以及這角色該負的責任,求你賜下能力與恩典,讓我能忠心為你而活。奉耶穌的名,阿們。 基督是代禱者 慕安得烈
經文:希伯來書七章25節 「凡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七25) 神在以賽亞書中說到,祂詫異竟無人代求,接著祂又說,「祂就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以公義扶持自己。」(賽五九16)「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賽五九20)神親自預備了一位代禱者,就是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祂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賽五三12) 耶穌在世上的日子,祂就扮演代禱者的角色,為要訓練一批能接續祂工作的接班者,祂不斷為祂十二個門徒代禱,好讓世人能因他們而相信耶穌的名。想一想祂對彼得說的話:「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致于失了信心。」(路廿32)可見神多麼深入地為個人提名代禱。再看看耶穌在十架上所做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廿34) 現今耶穌坐在神的右邊,祂仍然忠心地做祂祭司的工作,不斷地為眾信徒禱告;但有一點不同,就是祂邀請祂的百姓和祂一起禱告,參與這榮耀的服事。而且在祂離世前的談話,七次提到無論信徒們求什麼,只要靠著祂的名求,必能得著。 天上屬靈的福份與能力,任由我們支取使用,藉著聖靈的引導,我們在禱告中明白神的心意,並奉耶穌的名向神祈求,耶穌就將我們的祈求轉陳給神,神也要透過耶穌,將厚厚的恩典庇覆膏抹整個教會與信徒。 禱告:親愛的信徒們,能有份於神的聖工是多麼榮耀的事,求神開我們的心眼,讓我們明白,沒有禱告,就沒有異象;沒有禱告,就沒有工作;沒有禱告,就沒有能力;沒有花時間深入的代禱,別人就無法藉我們得福。求神讓我們看到自己自私、懶惰、以及小信的罪,讓我們看到禱告生活的軟弱無力,以致沒有得勝的見證;也因著我們缺乏恒心地操練禱告,以致教會受到虧損,服事沒有效果。求主開恩,讓我們從今天起,看重禱告,並落實去做,奉耶穌的名,阿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