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二書全書綜合短篇信息 目錄: 約翰貳書註釋 約貳 (陳終道) 按真理而行 約貳1—7;約貳3—4 (于中曼) 照祂的命令列 約貳6
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 約貳7—10
(李道生)
約翰貳書註釋 陳終道
經文:約翰貳書 兩個試驗(1—13) 第1節,「太太」在此是指教會(基督新婦)的意思,此種用法在彼得前書五13節中亦出現過,而且直譯為教會。 第2—3節並非祝福的話,而是一個肯定的宣告。指出人若持守福音真道,必為其他真信徒所愛,更蒙神所喜愛;神的恩惠、憐憫、平安必在我們生命中出現。所以,若要蒙神祝福,不必假外求,只要恒心守住真道,愛主所愛,就必蒙福。 第4至11節乃約翰重申兩個分辨真偽信徒的標準: 1、彼此相愛(4—6): 使徒指出這是命令,而且是一條既定的命令,不是新的領悟或感動。面對命令只有一種應有的態度,就是遵行;此外,我們不應再依照自己意思或喜好行事,也不需要再尋求神的感動和帶領,因為它本身就是明確和既定的旨意,照著去行便是真信徒。 十字架是基督徒愛用的標誌,它是一個受苦和犧牲的記號,也是一個愛的記號。你要背負的十字架,可能是要你愛一些很難去愛的人,亦可能是要你長久付出心力來事奉。各人所面對的雖然不同,但都是走在同一的道路上,這條路是耶穌曾走過的苦路,有祂的腳蹤和十架沉重的拖痕,我們的愛與主的十架相比,顯得輕省和渺小得多了。 2、確認基督是道成肉身的(7—11) 「超過」(9)原文是更向前進之意,這是對異端一個貼切的描述。約翰並不反對人思想開明或有創意的表達,但若在信仰上創新到超越了道成肉身的信仰範圍,他的信仰就不再是神所啟示的了,我們之間就不能再有「聖徒相通」的關係了(11—12),即是不能把他當作當時的巡迴傳道者一般來接待了。使徒在此事上十分慎重,而且用字甚重,足以證明當時異端為禍的嚴重性。我們今日在眾多的異端邪說之中,亦要十分留意。 第一段 引言——使徒的愛心(1—3) 一.使徒自稱(1) 「作長老的寫信給蒙揀選的太太,(太太或作教會下同)和他的兒女。」(約貳1) 前書完全沒有發書人的自稱,本書卻有,這是本書與前書不同的地方。這自稱只說是「作長老的」,卻沒有提到在甚麼地方教會作長老,是很值得注意的。不論彼得或約翰自稱是「作長老的」時,都不指明他們是在甚麼地方作長老,暗示作長老的並不限於某一地方。雖然在使徒行傳和書信中曾提到:「在各城設立長老」(多一5),或「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參徒十四23),但如果約翰的職責只限定在地方教會,他憑甚麼權柄指導別城的教會信徒,怎樣按真理行事?何況有關接待傳道人,甚或拒絕異端者,都是關係眾教會的信息,也是必然引起教會內部爭論的問題。實際上,約翰一寫信,就已經打破了「地方」的界限;他一寫信,就表示他要管多過他自己所在的那一個地方教會的事了。 由此可見: 1.「長老」的工作,在當時已不限於某一地方的單位他們所牧養的範圍,也不限於一地。事實上,當時信徒已經分散到更廣大的地區。 2.當時各地雖有長老,但以使徒的身分作長老的可能只有約翰一個,他既是碩果僅存的長老中之長老,自然享有較超然的地位,是眾教會所敬重的。所以他在寫信時,沒有必要說明自己是甚麼地方的長老;否則,就是當時亞細亞的各教會都已經沒有長老了,只有約翰一個。但無論如何,這已經表示長老的屬靈責任,所照顧的範圍已不限於某一城一地了。 3.按彼得前書五章1節,彼得也自稱為長老的,但彼得書信是寫給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加、亞細亞,庇推尼的信徒,而這五個地區都是包括許多城鎮的省分,不是個別的一個地方城鎮。 綜合以上各點看來,使徒時代的末期,使徒們也都作了牧養工作,而且因為他們是以傳道人的身分作長老,所以工作的範圍是超地方性的,成為眾教會的長老。 二·使徒的愛心(1下—2) 「就是我誠心所愛的。不但我愛,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愛的。愛你們是為真理的緣故,這真理存在我們裡面,也必永遠與我們同在。」(約貳1下—2) 「誠心所愛」原文是「在真理中所愛」。N,AS.B.譯作love is truth。按這兩節經文可見老約翰的愛心是: 1、像父母對待兒女的愛心 「太太和她的兒女,就是我誠心所愛」,正像使徒保羅對待信徒一樣(林前四14—15;林後六11—13;加四19;帖前二7,11)。可見使徒們都有同一腳蹤。他們傳道成功的秘訣,就是誠心誠意地愛主愛人。 這句話也表示寫信的老約翰比受書的姊妹,在年齡上大概有相當大的距離,所以能夠用這樣的口氣講話。 2.在真理中的愛心 在真理中運用愛心,就不體貼肉體,庇護罪惡,偏私徇情;也沒有虛假,乃是出於真誠,求人的實際利益,使接受的人,既感受對方的愛心,又獲得真理上的造就。 「愛」本身就是真理,愛只喜歡真理(林前十三6)。在真理中用愛心待人,就是用具體的行動教導人明白愛的真理。 3.與一切知道真理的人同一心靈的愛心 「不但我愛,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愛的」,使徒表示了他的愛心之後,立即表示還有許多知道真理的人,也像他那樣,為著真理的緣故而愛這位姊妹。凡是同一心靈專心愛主的,也必同心愛主所愛的。 在真理暗淡,異端叢生的時代中,竟然有少數信徒按真理實行相愛,這真是給使徒很大的安慰。老約翰不但自己是真理的老戰士,也不輕忽別的遵行真理的信徒。 由此可見,這位受書人,必然是一位十分愛主,又被許多傳道人認識的姊妹。她也可能是一位相當尊貴而富有的信徒,而且喜歡接徒主的僕人。所以約翰要提醒她不要隨便接待那些不該接待的人。 三,祝禱的話(3) 「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祂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約貳3) 本書祝禱的話最特出的地方,是用了非常確定的語氣——「必常與我們同在」。老約翰不是用求禱的語氣;而是確信的態度。這種確信是由於他認識真理之神的結果。從他認識神的豐富經驗中,他斷定了凡按真理實行相愛的人,神的恩惠、憐憫、平安,必定常與我們同在。 「恩惠」指神的一切賜予。「憐憫」指神的慈愛向人所表示的同情和幫助。基督徒雖然在罪惡永刑方面已因神的憐憫得蒙拯救,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不斷的需要得憐憫,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5—16)。「平安」可包括心靈與身體兩方面:外面環境的亨通和裡面心靈的安息等。這三樣都是從父神——賜福的源頭,和祂兒子耶穌基督——一切福樂的經手人,所賜給我們的。祂怎樣賜下恩惠、憐憫和平安給我們呢?在真理和愛心裡面。 第二段
使徒的喜樂與命令(4—6) 一·愛真理的喜樂(4) 「我見你的兒女,有照我們從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歡喜。」(約貳4) 「真理」是老約翰的常用字。從本節可見他在老年時愛真理的心並未稍減。當時教會情形既是那麼暗淡,他的喜樂和安慰就是看見信徒遵行真理。但這種喜樂是那些向異端和世界妥協之人嘗不到的。惟有不妥協地勸勉信徒行真理,又受到反對、誤會……最後打了勝仗,看見信徒順服了真理的,才能享受這種喜樂。 二·相愛的命令(5—6) 「太太阿,我現在勸你,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這並不是我寫一條新命令給你,乃是我們從起初所受的命令。我們若照祂的命令列,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當行的,就是這命令。」(約貳5—6) 一般來說,人總是偏向於講「理」的,所以使徒在講真理時,特別先談到愛心,然後才指出愛心要用在真理中,叫人注意愛心。 這兩節與約翰壹書二章7—8節:「親愛的弟兄阿,我寫給你們的,不是一條新命令,乃是你們從起初所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見的道。再者,我寫給你們的是一條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們也是真的。因為黑暗漸漸過去,真光已經照耀。」很相似,可見這是老約翰常講的題目。為甚麼他在這麼高年,靈程已到了高深境界,還常講最熟的信息——「愛」?這似乎告訴我們,老約翰憑他深遠的屬靈眼光,深深看見教會最大的需要,是相愛的生活。他對主所給教會相愛的命令,看得特別嚴重而神聖。教會愛心冷淡,是背道的開始和容納異端的原因。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就必定開始放鬆真理的標準,漸漸失去對真理愛慕追求的態度,跟著而來的就是信仰的墮落和腐化。 從這位姊妹成功的家庭教育看來,可知她靈性情形很好,因為她熱心行真理。從貳、參書可見約翰在真理暗淡的時代中,特別留心那些少數的忠心者,並對他們大加贊許勉勵。事實上勉勵信徒追求並遵行真理,就是防止異端最妥善的方法。 注意在這裡的「勸」,是懇切的態度。老約翰雖是長老,又是使徒,卻不用權柄命令人,而用誠懇的態度勸告人,顯見老約翰不隨便用權柄。他不是一個轄制群羊的長老,而是愛護群羊的長老。長老不是不可以用權柄或命令,但會用權柄的人總是不得已的時候才用。如果勸勉已經可以生效,何必用命令或責備? 第三段 使徒的警告(7—11) 本段是本書的主題,警告信徒要謹慎提防異端,不可隨便接待那些掛著基督招牌而宣傳假道理的人。所以上文特別注重愛心與真理的並行。我們的愛心必須在真理之中運用,並且要因愛真理的緣故而愛人,才不致被屬肉體的情感所支配。其實,上文使徒已經在指導信徒怎樣防備異端(但到了本段,上文的意思才顯明),就是要在真理上熱心求長進——遵行使徒教訓,使愛心不受情感的支配,而受真理的約束。 本段進一步指出應防備異端的主要理由和實行方法。 一·世上已有敵基督者
(7 ) 「因為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這就是那迷惑人,敵基督的。」(約二7) 試比較約翰壹書二章19—23節——「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我們的。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們同在。他們出去,顯明都不是屬我們的。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如道這一切的事。」似乎當時信徒總以為敵基督者是在「末期」才出現,而疏於防備那些類似敵基督的人。本節教導信徒怎樣試驗他們,就是看他們對基督的信仰如何。 按當時的異端,認為神是個靈,是聖潔的,而肉體卻是污穢的,所以基督不會是道成肉身,因而否認基督在肉身顯現。這與猶太人否認基督是神所應許的彌賽亞的原因不同,但否認基督是道成肉身的救主的事實卻相同。就像現代的不信派(或稱現代派),他們不信基督道成肉身的原因,是認為不合科學,但他們否認基督是道成肉身這一點,跟歷代以來敵擋神的異端相同。 二·要保守工作不受虧損(8
) 「你們要小心,不要失去你們(有古卷作我們)所作的工,乃要得著滿足的賞賜。」(約貳8) 忠心的工人並不是只顧耕耘不問收穫的,他們不但應該忠心撒種,不因環境灰心,還要關心照顧自己工作的成效,就像撒了種之後,還要小心澆灌照料。否則,還不算是忠心的傳道人。這種關心絕不是出於維護個人事業的虛榮心,而是珍惜工作中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已經得著該有的成效?是否達到益人榮神的目的?是否能在神面前得滿足的賞賜?是否能對神對人都無愧於自己的良心?這都是忠心的工人該有的態度,有這樣的態度才會使他們在恩賜和靈命上不斷長進。 「乃要得著滿足的賞賜」,這是神的心願。不要以為得賞賜只是人的一種貪圖,神喜歡祂的兒女得著賞賜。所以,如果存著要討神喜悅的心去追求,要「得著滿足的賞賜」是非常高尚的心志。 三·分別異端者的要訣(9
) 「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神。常守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約貳9) 「越過」proago 就是向前先走的意思 N.A.S,B,譯goes too far,何賡詩譯作「任意前進」。按當時的假教師自認為知道一些更高深的事,就擅自越過福音的真道,自作聰明地離開福音的真理,在救贖的真道上加上人的道理。 注意,「越過」並不是完全拒絕,而是故意多加了些,在有關信仰的解釋上超越了本來的意思,叫人發生誤解。 不論異端或邪靈的工作,都不一定完全正面的反抗基督或十字架的救恩,而常是超越、加多、減少、混淆而誤導。所有假冒真理的人,都不會假到完全沒有一點真,不然怎能以假混真?反之,假得越像真的倒越是假。 四·不可接待傳異端者(10—11) 「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約貳10—11) 「若……不是傳道教訓」就「不要接待」他們,這句話顯示一切忠心的神僕所到之處都必須傳上文所說的「基督的教訓」:就是耶穌是永生神的兒子,是神所差來的基督,是道成肉身的救主(太十六16,21)。 防止異端為害的方法是跟他們絕交。不接待,不問安,否則就在他們的罪上有分……。 「問安」原文chairo按Amdt印Gingrich新約希英字彙,認為這字的原意是歡樂( rejoice or glad),但用在問安方面時含有祝賀歡迎的意思英文z.A.S.B.及KS.V.都譯作「greeting」B.E.C.K.譯作「greet」,所以這裡的問安比一般的見面禮或招呼更強。有祝賀,歡迎,表示同情的意思。對傳異端者不但不該接待他到家裡,也不該向他表示同情或支持。 今天教會的難處是不能分辨異端,常誤用對弟兄的愛心對待傳異端的人。有時候卻相反地以對待異端的辨法對待弟兄!於是教會的糾紛加增,異端也加增。 大概當時信徒曾接待或是準備接待這些傳異端者,像接待主的僕人那樣;所以便徒特別加以阻止,警戒信徒,不但不該接待,也不該在財物上幫助他們,或向他們表示善意的同情,因為這種接待會留下教會受害的危機。 但今日信徒要謹慎地引用約翰這幾節的教訓,切勿濫用於一切自己所不喜歡的人身上。 1.我們心須很正確而公正地用真理判別對方是否異端,倘若自己的真理知識不夠,或已有偏見,就應當與別的主僕或弟兄共同判別。 2.在準備嚴厲對付異端之前,要考慮對付的方法是否會引起信徒同情他們,因而寧願接受他們的教訓?對付異端不但需要真理的判別,也需要屬靈的修養,用愛心實行真理,卻不用血氣的手段。 第四段 結語——使徒的願望(12—13) 一·盼望當面談論(12) 「我還有許多事要寫給你們,卻不願意用紙墨寫出來。但盼望到你們那裡,與你們當面談論,使你們的喜樂滿足。」(約貳12) 「紙」,新約只有這裡用過,在這裡是指埃及的草紙,不是皮卷。 「不願用紙墨」,這是因為老約翰對信徒的熱誠,喜歡見面談說,更加親熱。可見他們彼此之間有很深厚的情誼。信徒的交通是多方面的,許多時候不是筆墨所能盡錄。 二·代替問安(13) 「你那蒙揀選之姊妹的兒女都問你安。」(約貳13) 老約翰雖在最小的事上也不嫌煩瑣,願為信徒代勞問安,使人得安慰。年老的約翰對於普通信徒所委託的小事也十分認真去做,並未站在高不可攀的地步。 約翰貳書簡介 蔡哲民
經文:約翰貳書 背景 一、作者: 約翰一、二、三書本身未指明作者與受書人,但教會歷來認為這三卷書都是使徒約翰寫的。另外此書信的內容、措辭、觀念與約翰福音相似,學者多同意這三卷書信與約翰福音是由同一作者寫成。 約翰二書作者沒有寫出自己的姓名,「長老」的自稱顯示作者是有名望的長者,本書的內容和風格與約翰一書相似,應該是出自同一手筆。另外使徒自稱長老見於彼得書信中(彼前五1)。 約翰是耶穌的親表弟(母親撒羅米是馬利亞的姊妹,可參考太廿七56;可十六1;約十九25)。約翰早年家境不錯,雇有工人(可一20),其母親還資助過耶穌的佈道工作(可十五40—41),約翰還認得大祭司(約十八15)。約翰後半生大概生活在以弗所城附近,他在羅馬皇帝豆米先( Domitian )大迫害中,被放逐到「拔摩島」,後來回到以弗所,死於第一世紀結束之際。 二、寫作地點與時間: 由書信的內容看起來,本書與約翰的其他書信大約是同時期寫的,約在西元九十年前後。而且可能寫於同一地點一以弗所。 三、受信人: 被稱為是「蒙揀選的太太和他的兒女」,因此有人認為這是指一位女性基督徒和其家人。但多數學者認為收信人是某一間教會及其會友,作者也許採用這詞來表明教會是基督的新婦。 問候語:(1—3) 一、寫信人:作長老的。(1) 「長老」:使徒自稱長老見於彼得書信中(彼得前書五章1節),或者彼得和約翰都擔任過長老的職務。 二、收信人: (一)蒙揀選的太太和兒女。(1) 「太太」:可能指某處教會的「整體會眾」或一位基督徒婦人。 「兒女」:可能指該教會個別的信徒或是那位基督徒婦人的兒女。 (二)作者誠心所愛的。(1) 「誠心所愛」:原文也可以表示「因真理而愛」或「在真理中去愛」。 (三)一切知道真理的人所愛的。(1) 「真理」:此字約翰共用過二十五次,幾乎每次都和耶穌有密切的關係,耶穌就是真理。 三、作者與一切知道真理的人愛收信人的原因: 因為真理的緣故。(2) 四、真理: (一)存在我們(基督徒)裡面。(2) (二)永遠與我們同在。(2) 五、恩惠、憐憫、平安(來自父神和基督)在真理與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3) 「恩惠」:是神向不配的人白白的賜予。 「平安」:基本和主要的意義是一種「健全的狀態」,亦即全人在一終極和末世性的意義上獲得拯救的狀態。其次(次要的意義),平安指人因進入了健全的狀態而享受心中的平安。 恩惠是根,平安是果。 鄰憫,意思就是讓不配的人可以得著。 一 當連行主命令:(4—6) 一、作者見到基督徒,有人照父所受的命令遵行真理就甚歡喜。(4) 「遵行真理」:可以譯為「在真理中行事」。 可能在異端攪擾教會之際,有些基督徒持穩真理,使作者大得安慰。 二、作者勸教會要彼此相愛,相愛是我們起初所受的命令。(5) 「起初」:指剛信主時。 三、如果我們依照神的命令列,這就是愛。(6 ) 照祂的「命令」行:原文是複數,指仔細而具體的要求。 就是這「命令」:原文為單數,指「彼此相愛」的命令。 當提防假教訓:(7—11) 一、許多異端已經出現,特徵是「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7) 此處的異端顯然是「諾斯底主義」 (請參考約翰壹書簡介)。 二、基督徒要小心,不要拆毀作者已經完成的工作。( 8 ) 「失去」—應譯為「拆毀」。 「你們所做的工」:比較可靠的古卷作「我們所做的工」。 三、持守基督的教訓的就有天父又有子,否則就沒有神。(9 ) 「越過」:「逾越」、「違犯」、「破壞」。 「基督的教訓」:基督的教導、命令,或者是「關於基督」的教導。 四、要小心接待傳教者,免得在異端的惡行上有分。(10—11) 「接他到家裡」:指為旅行教師預備住所和食物。因為這樣的行為雖然是基督徒的美德,但是這樣做等於投資在假教師的惡行上,並等於公開贊成他們的行動。 「問安」:不是指客套的問安,而是指帶有積極鼓勵和歡迎意味的的問安。 因此基督徒的奉獻也應該注意奉獻的物件,以免反而説明敵基督的勢力。 結尾與問安:(12—13) 一、還有許多事想告訴受信人,但希望當面談論,使寫信人與受信人的喜樂滿足。(12) 「紙墨」:紙是指蒲草紙,是蒲草莖做的,容易取得而且價格便宜。墨是混和碳粉、水、黏膠或油製成的。 使「你們」的喜樂滿足:較可靠的版本作「我們」的喜樂滿足。 二、其他基督徒問受信人的安。(13) 「蒙揀選之姊妹」:字面上是指另一位基督徒婦女,但也可能是以喻意用法,指另一間教會。 按真理而行 于中曼
經文:約翰貳書1—7節;約翰參書3—4節 「作長老的寫信給蒙揀選的太大,(太大或作教會下同)和他的兒女,就是我誠心所愛的。不但我愛,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愛的。愛你們是為真理的緣故,這真理存在我們裡面,也必永遠與我們同在。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我見你的兒女,有照我們從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歡喜。太太阿,我現在勸你,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這並不是我寫一條新命令給你,乃是我們從起初所受的命令。我們若照祂的命令列,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當行的,就是這命令。因為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這就是那迷惑人,敵基督的。」(約貳1—7) 「有弟兄來證明你心裡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樂。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約參3—4) 在以上的聖經中,我們看見年老約翰寫信給教會。在其中充滿了愛,也充滿了喜樂。他說:「我聽見我的兒女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 這位被稱為主裡的使徒,他不是為別的歡喜——不是因為得著大財利而喜,不是因為享名聲、有地位,或自己「宗教事業」成功而喜;乃是因為教會「按真理而行」就大大喜樂,所以這也顯明是主所喜悅的。我們知道,神作見證。大衛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十三22)大衛合神心意的原因何在?下面接著說:「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大衛自己也說:「我也按禰的真理而行。」「至於我,我卻要行事純全。」(詩廿六3,11;八六11)在此,我們可以看見大衛「合神心意」的原因了。唯有照真理而行,才能得主喜悅。這是每一個合神心意的人共有的條件。 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記載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馬利亞用香膏膏主的事。伯大尼的馬利亞,是一個沉靜愛主的婦女,她坐在主的腳前,聽主的話,明白了主的旨意(真理);又被主的愛所感動,經驗了主耶穌復活的大能,使她的弟弟拉撒路從死了四天的墓穴中出來;所以她預為主的安葬,把香膏抹在主身上。到主被釘死埋葬三天三夜之後主日的清晨,她不用早早起來趕往墳墓。不用去忙碌奔跑湊熱鬧,她知道所信的是誰。她相信主必復活,也知主已復活了。在馬利亞身上,我們看見了一個照真理而行的榜樣: (1)求明白真理(神旨意); (2)被主愛感動; (3)經驗主的大能; (4)行動——實在的遵行; (5)被人誤會反對——行主真理之人,沒有不被血氣之人反對的; (6)不是作外表的工作。 直到今日,我們還羡慕馬利亞將膏油倒在主身上的香氣,被這大愛所感動,真是流芳百世了。 另外一個是猶大,除了他賣主的事以外,聖經甚少記載他的行動,所以我們對此君可說所知甚少。但在聖經中,也末見到他有明顯的過錯——在未成熟階段的信徒,過失是免不了的。彼得最熱情,過失也最多。雅各、約翰兄弟兩兄弟,曾有份於爭大,又要求主降火滅人,且嫉妒別人不跟從他而奉主名趕鬼;多馬不信而悲觀怨言;腓力重理智與現實;……惟有猶大,是個深沉陰險的人物,貌似嚴肅端莊,聖經未記載他說錯過話,他雖口不快,卻也心不直,慣於叫口號,說動聽的話,真是好話說盡、壞事作絕。 這裡是記載他唯一發表的意見:「這香膏為甚麼不賣三十兩銀子周濟窮人呢?」從這裡是我們惟一的線索。找出猶大的毛病:「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看見了麼?說的不錯,行的不好,假冒為善,乃信徒之大病。他作一個「雙重人格」的人。再看他賣主的事,很難斷定他只是為了三十塊錢的收入,乃足因精神分裂、或求彌補免得盜用主款敗露的一種行動。看他把賣主得的錢,並未拿去耗費,也未花天酒地;卻是在矛盾之下,悔而不改,得錢又要丟給別人,終至吊死,這是因言 行不一,而至魔鬼入心,(像掃羅同樣情形,因心存黑暗,給撒但留了地步。)照今天醫學方面精神分析來說,乃精神分裂徵象。可憐、也可怕!信徒當防此病,免致遺臭萬年。像猶大一樣的賣主,起因不照真理而行。 按真理而行,是行甚麼呢?乃是行愛心的事,約翰本來是性如雷子,心狠手辣,一臉橫肉;得著聖靈之後,完全改變,滿有主愛的生命,流露出主的性情,他也憑自己所行的,勸信徒行愛心的事,自己心中有真理,照真理而行,才能以勸勉別人照真理而行阿! 願主憐憫我們,使我們言行一致,不作偽善之人。
照祂的命令列
經文:約翰貳書6節 「我們若照祂的命令列,這就是愛。」(約二6節上) 這封短箋是「作長老的寫信給蒙揀選的太太和她的兒女」。有些解經家認為這是指某個女人和她的家庭,而教會就在其家中(可能是以弗所教會)。也有些人認為,是指擬人化的教會和其成員。 很明顯在這個小教會中,存在著某種內部相交的衝突。因為那位長老提醒他們「從起初所受的命令」,就是要「彼此相愛」(5節)。作者強調「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的委身(6節)。 他認為遵行這個命令是如此重要,因為可保護人防備「許多迷惑人的」,他們已出來到世界上(7節)。假如這些人彼此相愛,就不會「失去『他們』所做的工」(8節),這暗示那些假教師與地方的教會分裂出去了。 在本信中另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警告那些自鑄神學的傾向。任何人「越過」使徒的教訓,不但易受假教師的攻擊,也易淪於自欺的危險(因他會『沒有神』9節)。 作者對假教師的立場很強硬,他要教會遠離他們。這位長老十分擔心這一點,故想快一點到他們那裡,可以更全備地教導他們,使他的喜樂也可得到更新(12節)。 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 李道生
經文:約翰貳書7—10節 「因為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這就是那迷惑人,敵基督的。你們要小心,不要失去你們(有古卷作我們)所作的工,乃要得著滿足的賞賜。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神。常守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若有人到你們那裡,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問他的安。」(約貳7—10) 使徒約翰,他曾幾次提到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約壹二18—22;四2,3),而在這裡又題到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以及敵基督的,他們否認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事,這些皆是屬於當時的異端,是同一類的人。很顯然的,在當時有不少的假先知和假教師,遊行各地,他們是善於諺言,不認父與子的;他們是屬於世界的,不是屬神的,曾經宣傳假道,混亂教會,其共同的企圖,就是要毀滅基督真理;他們是自命不凡,自以為義的進步分子,高人一等。 約翰說他是「越過基督的教訓」去教導人,這「越過」一詞的原文就是向前先走的意思,也就是「任意的走在前頭」,足以說明這些宣傳異端的人,以為那些守道不阿虔誠的信徒,是知識膚淺而落後不前,不懂深奧之事的人;因此,他們擅自越過福音真道,自作聰明,故意在有關信仰上,在救贖的真理上,加添一些人的道理,超越了本來純正的意思。約翰在此指出,這種越過,就是等於離開了基督,所以他勸勉信徒,要「常守基督的教訓」,不要接待這些傳異端者,那才是最穩妥的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