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民數記第二十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民數記第二十三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民數記第二十三章讀經劄記   李世崢

巴蘭的預言   民廿三1

應許者和他的應許

神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  民廿三20

由舊約看「教會對國家的關懷」   民廿三2026

民數記逐章查經課程(譚志陽)

 

 

民數記第二十三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我們把這兩章並在一起看,因為神把巴蘭的咒詛變成以色列的祝福,應當作為一件完整的事情來看,這樣才能清楚的看到神怎樣作祂百姓的保護,也怎樣在一切的事上管理人的一切。巴蘭到了巴勒那兒,一點也沒有閑著。“到了早晨,巴勒領巴蘭到巴力的高處,巴蘭從那裡觀看以色列營的邊界。”(二十二:41)他雖是聽到神告誡他說:“你只要說我對你說的話”,但他心中所想的還是巴勒所答應給他的財利。所以他立刻就有了工作,立刻就要向以色列民進行咒詛。“禰定了界限,使水不能過去。”(詩一零四:9)一般說來,神的子民外表的形象似是柔軟的,但實際上卻是剛強的,因為他們裡面所有的內容就是神自己。我們唱的一首詩歌中有這樣的字句,“祂使軟沙作海界線,波浪雖狂,不能進前。”這是寫詩歌的姊妹從神的話中得的感動寫下來的。以色列民現今的遭遇就是這樣,人要在暗中算計他們,但神不許可,神定下了界線,人一切的謀算都不得越過這界線。

 

巴蘭自己的所作

 

巴蘭究競不是真正認識神的人,他有宗教的學識,也知道宗教的邪門事物,但他只能算是一個交鬼的人。“巴蘭對巴勒說,你在這裡給我築七座壇,為我預備七隻公牛,七隻公羊。(廿三:l)他用這些獻作燔祭,但卻不是獻給耶和華,他深懂“七”這個數字的屬靈意義,但卻不會用在正途上。他作這些事不是為尋求神,而是藉著所作的去行法術,目的是要咒詛以色列。法術只可以困擾沒有神的人,從巴蘭的口中說出來,“斷沒有法術可以害雅各,也沒有占卜可以害以色列。”(二十三:23)他接連的作了兩次,都給神擋住了。“巴蘭見耶和華喜歡賜福與以色列,卻不像前兩次去求法術。”(二十四:l)巴蘭所能作的是根據邪靈,而神卻不是邪靈所能摸的,因此巴蘭就落到黔驢技窮的地步,在神的管理下,他身不由己的作了他所不想作的,卻作不出他自己所想要作的。

 

神不與巴蘭同行

 

神確實在巴蘭行法術的時期向他說了話,但我們必須注點這一件事。巴蘭獻祭是巴蘭自己的事,神沒有在他所作的有任何的關連,神絕對的與他所作的有分別。神不接近他獻祭的壇,他也沒有在獻祭中遇見神。他知道他不能越過神的界線,但他必須要看見神,才能決定他怎麼作。“巴蘭對巴勒說,你站在你的燔祭旁邊,我且往前去,或者耶和華來迎見我。”(廿三:3)“巴蘭對巴勒說,你站在這燔祭旁邊,等我到那邊去迎見耶和華。”(二十三:15)顯然的,神不與巴蘭同行,也不接受他的獻祭。尋求神的人必定要在神的法則裡去尋求,不然的話,就是喊著耶和華的名字,神還是遠離他。若是所要作的是神所不要的,就更不要想能遇見神。神一切的工作都在祂永遠的計畫中,祂是不改變的神,祂的工作計畫也不會改變,人要在祂的計畫外橫生枝節,那只有自取羞辱。

 

不受環境限制的神

 

神約束著巴蘭,使他只能說祝福的話,咒詛的話一句也不能出口。巴勒就為此著急了,一再的領著巴蘭轉換地方,一再的獻祭,盼望神允許巴蘭說咒詛的話。“巴勒說,求你同我往別處去,……在那裡要為我咒詛他們。”(二十三:13)“巴勒對巴蘭說,來罷,我領你往別處去,或者神喜歡你在那裡為我咒詛他們。”(二十三:27)人的想法就是這樣無知,以為地方轉換了,神也就會改變了,環境不同了,神就會修改祂作事的法則和計畫。人全想錯了,神是不受環境影響的神,只有祂改變環境,環境絕不能改變祂。從古到今,人的想法都是常常落在這種錯誤裡。他們忘記了神是創造的主,又是管理萬有的神,是人跟著神的法則去生活,而不是神跟著人間的變化來修改祂的法則。巴蘭和巴勒都一同陷在這無知中,他們以為用人的方法可以改變神,結果在這位掌管萬有的主面前一再的蒙羞。

 

神使咒詛變為祝福

 

咒詛以色列是巴勒的目的,以咒詛以色列來得財利是巴蘭的目的,目的雖然不一樣,但內容卻是完全相同。宣告咒詛前的預備工作都做妥當了,但是因著神的打岔,咒詛的宣告變成祝福的宣告。巴勒沒有聽見咒詛的話,因為從巴蘭的口中所出的話,都是宣告以色列的蒙福。不是巴蘭不想說咒詛的話,而是他不能越過神的管理來說他想要說的話。神紀念祂的百姓,使咒詛變成了祝福。神作這一件事,一面是羞辱了敵擋神的人,但更重要的一面,是在信心上更深的造就祂的百姓,使他們更深的認識他們的神是何等可信可靠的神,也從這一件事上,知道他們在神的心意中的地位和前途,使他們更歡然的奔向神榮耀的應許中。

 

沒有受咒詛的根據

 

神使咒詛變成祝福,在巴蘭第一次作起詩歌時,就說出了以色列是不能受咒詛的,這是獨居之民,不列在萬民之中”(二十三:9)。因為他們是給神分別出來的,要作神祭司的國度,他們不是罪人,所以沒有受咒詛的根據。相反地,神要使用他們把列國帶回歸向神,因此他們只有越過越興盛。他們不是罪人,這並不是說出他們沒有犯罪。巴蘭在第二次作詩歌的時候,就說明了原委。“祂未見雅各中有罪孽,也未見以色列有奸惡。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們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二十三:21)不是說以色列沒有犯罪,而是在他們中間有祭壇,祭壇上的祭牲遮蓋了他們的罪孽和惡,在他們中間還有會幕,就是神在地上的居所,神的榮耀充滿在其中,全然遮蓋了人的殘缺。以色列民不是可受咒詛的人民,現今有主住在裡面的神的兒女更不是可受咒詛的人。

 

神與以色列聯合

 

巴蘭在第二次的詩歌裡,也宣告了另一件大事。“現今必有人論及雅各,就是論及以色列,說,神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23)是甚麼大的事呢?那就是神與神的百姓聯合,神百姓的事就是神的事,人要對付神的百姓,就是對付神,祂就要起來對付那些要苦害祂百姓的人。“摸你們的,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亞二:8)神和祂百姓中間的聯合就是這樣的緊密。掃羅殘害基督徒的時候,主在大馬色的路上遇到他,主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掃羅從沒想到主與神的兒女的聯合,殘害神的兒女就是逼迫了主自己。

 

我們卻由此看見,神與屬祂的人的關係是何等的寶貝,他們是在屬靈的合一裡的。從前的以色列,現今的教會,都是一樣的因祂的名而與祂有合一的事實。神與人的合一確實是何等的大事,是古今中外多少哲人所切切愛慕的,稱為我們中國古代的聖賢更確切的指明“天人合一”的理想,但都沒有辦法達到這樣的地步,理想依然是理想。如今在神的名字裡,神與人的合一成為事實,主在約十七章的禱告中,明確的指出這個是人能作得到的事,而是神要作的事。這樣的大事的啟示竟然出現在巴蘭的口中,神實在是行作大事的神,與祂聯合的人是大大的蒙福的。

── 王國顯《民數記讀經劄記》

 

 

民數記第二十三章讀經劄記   李世崢

 

默想:“斷沒有法術可以害雅各;也沒有占卜可以害以色列。現在必有人論及雅各,就是論及以色列說:‘神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民2323

巴蘭執意咒詛以色列人,神卻使之成為祝福。其中有這麼一段:“我奉命祝福,神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他未見雅各中有罪孽;也未見以色列中有奸惡。耶和華他的神和他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神領他們出埃及,他們似乎有野牛之力。斷沒有法術可以害雅各;也沒有占卜可以害以色列。現在必有人論及雅各,就是論及以色列說:‘神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這民起來仿佛母獅,挺身好像公獅,未曾吃野食,未曾喝被傷者之血,決不躺臥。”(參民221325

“神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這是外邦人的感慨。是的,神的作為,連外邦人都要為之震撼!一位詩人作見證說:“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作夢的人。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的時候,外邦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詩12612

我們的信仰,不能躲在基督徒的小圈子裡自娛自樂,因為神要在我們身上向外邦人作見證,使他的名得著榮耀。因此,《聖經》如此勸告我們:“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譭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212

禱告:“神啊,自我年幼時,你就教訓我,直到如今,我傳揚你奇妙的作為。神啊,我到年老發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神啊,你的公義甚高;行過大事的神啊,誰能像你?”(詩711719)願你榮耀的名在外邦中被尊崇。奉主名求。阿們。

── 李世崢《民數記讀經劄記》

 

 

巴蘭的預言

 

民廿三:1—廿四:24

民數記22章以下,都是記巴蘭的事,是今天基督徒的鑒戒,頗值研究新約三次提到這事,舊約也五度記載,23章—24章是巴蘭的予言,我們仔細看內容,就知道雖然巴勒王要先知巴蘭咒詛以色列人,但神不許反而變成祝福與讚美,使巴勒王大失所望

  一、第一次的傳言。23:112

  「巴蘭………築七座壇為我予備七隻公牛,七隻公羊。」(民231)巴勒照做不誤,「七」是猶太的聖數「三」是三位一體,屬天,「四」屬地,合成七為完全的聖數,獻七隻公羊與公羊聽候神指示?要巴勒及臣子在壇邊,他自己則外出或許能迎見神,即遇,神不要他咒詛以色列人,致使巴勒王生氣,從這段中我們得到幾點教訓:

    巴蘭表面雖然築壇獻祭,但內心卻老大不願意。(民23:14)獻上完全的祭,心理邊希望神能使他有機會咒詛以色列,這是神厭惡的「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心靈!」(詩51:17)有些人表面敬拜神內心不願,這樣目的歸空,要知敬拜與奉獻都不是表面的行動!(二)神不咒詛的,人雖咒詛無効(民2359)巴蘭雖然無心獻祭,巴勒要他咒詛以色列人神不許他就不能咒詛,就是咒詛也無効;我們只怕神的咒詛,不怕人的咒詛。巴蘭覺悟要死。(民23:10)「我願如義人之死而死,如義人之終而終。」義人解釋為以色列人;巴勒請他來咒詛以色列他不能自覺非死不可,如果違背神的意也要滅亡,真是自取其罪,左死右死,可惜巴蘭只要如義人之死,卻不要如義人之活,這怎可能呢?惡人根本得不到善終;第一次所獻的祭無效

  二、第二次的傳言。  23:1326

 18節到24節是巴蘭的詩歌,寫得非常好,王因為巴蘭不能咒詛以色列,就移到瑣腓的毗迦斯山,摩西死在這裡,如同前次,巴蘭也築壇叫王與使臣在旁邊自己則外出希望遇見神,即遇見神,神不要他咒詛以色列,反而要他祝福他們,因此王四次責備他,「巴勒對巴蘭說,你向我做的是什麼事呢,我領你來咒詛我的仇敵,不料你竟為他們祝福。」 民數記23:11(二)民數記23:25 民數記24:10民數24:11;巴蘭也四次回答巴勒王的責備,他回答說「耶和華傳給我的,我能不謹慎傳嗎?民數記2312 民數記2326 民數記2412 民數記24:13,巴勒雖然一再的責備,巴蘭卻說神沒有咒詛我焉能咒詛,於是巴勒無法可施只得再更換地方,可是神不要咒詛,任你如何更換也是無効,有許多重要的教訓:

    最要緊的問題,以色列人所以能夠屹立不滅,仍是因為神不改變,神的話不翻轉也不改變,神是永遠不變的,雖然科學突飛猛進,人們日新月異,時時在變刻刻更換但神的計畫、永遠不會改變()神不記以色列人的所犯罪,「他未見雅各中有罪孽,也未見以色列人的奸惡。」(民232738年的罪神不記,今天神也不記我們的罪,「如今那些在基督裡的就不再訂罪了,(8:1)赦免我們所犯的罪,不記我們的罪。給予以色列人大能力,「神領他們出埃及似乎有野牛之力」(民2322)不是以色列人計畫要入迦南,而是神賜大能力,引導他們。有神同在,(民23:21)人不能的神可迎刃而解,有神同在無論何事都可成就。第二次依然未能咒詛反而祝福以色列,因為不變的神,不記他們的罪,賜他們如野牛般的大力量給他們發展,與他們同在!以色列人在神的真理上不怕一切風險,而怕內心的罪,使他們跌倒,否則固若磐石;正如一幢屋子最怕的是建築物內在白蟻蛀蟲,使腐蝕倒塌,以色列人不怕敵人攻擊,因為神同在,基督徒也如此,神施恩給我們,只怕我們不慎陷落在罪中。

    三、第三次的傳言。  23272413

     這三次的傳言都大同小異,巴蘭自己沒有自主權,不能照巴勒王的心願去做他所好的—咒詛,反而祝福以色列,第三次又提到以色列的優點!神保守以色列人,不受咒詛,但是魔鬼也是厲害傢伙,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換山頭不論如何,牠非達到目的不可,他忍耐再忍耐想盡方法等候咒詛以色列,有某姊妹只有讚揚別人的善處,從不說人壞話,有次他的兒子問道:「魔鬼有好處嗎?」母親曰:「他忍耐持久要人失敗,忍耐持久是他的好處」,魔鬼實在太厲害了,他持久要人失敗,一而再再而三,這種持久的精神,我們很須要學習。

    巴蘭提到雅各的好處,給我們好的教訓,以色列人所以不受咒詛,正如蛋內的蛋黃,神是蛋白在外包圍,使他們發展,神也如此保守信他的人;巴勒要咒詛責備以色列,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神不許咒詛責備,縱然巴勒應允的榮貴尊華擺在巴蘭面前,巴蘭視之如命,然而畢竟唾涎而已,神不許咒詛,以色列安然無恙,固如金湯,但是巴蘭,即得不到尊榮又受責備,複又被神唾棄,實可憐之甚,罪由自取亦複何言!

  四、最後的預言  241424

    前三次祝福以色列,這次以周圍的鄰國預言將來的事,不是幾天或幾年的事,乃是後來歷史上的史實,先說:「有星出於雅各」,(民2417)這星指博士所見東方的星,預言耶穌降世要救萬民,有權掌管理世界!耶穌是人類的主,「有杖要興於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毀壞擾亂之子l(民2417)預言以以色列為中心和周圍鄰國的盛衰!

    由主的星出現,啟明星出現預言大衛要當以色列的王,預言主耶穌掌權又預言四圍鄰國的興衰:「亞瑪力原為諸國之首,但他終必沉淪」(民2420)這族是以掃的後裔,當初他是雄霸一方,終為以色列人所滅:「………你的住處本是堅固,你的窩巢你在岩穴中,然而基尼必至衰微,直到亞述把你擄去。」(民242122)歷史證明基尼人被亞述所擄,「必有人乘船從基提界而來,苦害亞述,苦害希伯,他也必至沉淪」(民2424)基提位處地中海邊,近猶太的一個海島,有人說那就是居比路。

    以色列要出掌管世界的人—耶穌,這個民族是神賜福的,巴蘭的預言不只是當時,也不只是幾年內,乃是目光遠大,預言將來,有關文化政治經濟軍事,及其種種的因素,歷史已經證明巴蘭的預言不虛!

 

 

應許者和他的應許

 

『神非人,必不致說謊。」數二十三章十九節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說謊,也不至後悔,因為他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母上十五章二十九節

『無謊言的神。』提多一章二節,

    『神決不能說謊。』來六章十八節

    (一)應許者的品格『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來十章廿三節

    (二)應許者的能力『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四章廿一節

    (三)我們的態度對於應許者,和他的應許。

    1)『因他以為那應許他的是可信的。』來十一章十一節

    2)『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羅四章廿節

    3)『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他,也都是阿們的。』林後一章二十節

    4)「恒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來六章十五節

    5)『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接受。』來十一章十三節  我們願意,就是神叫我們死了,還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也是信靠悅服。

    (6) 『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份。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殷勤。』彼後一章四節五節  我們相信並因應許受勉勳。

    (7 )我們相信,並證見在過去中凡神『應許賜福的話,一句都沒有落空。』王上八章五十六節

    8)「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就有人以為他是躭延,其實不是耽延。』彼後三章九節  我們相信並承認神的應許現今未成就,並非耽延。

    (9)我們相信並宣傳將來『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郡些愛他之人的』雅各一章十二節

    (1o)最後,我們基督徒,當敬虔的把應許者所應許的,來題醒他。『耶和華神阿,你所應許僕人,和僕人家的話,求你堅定直到永遠。照你所說的而行。』『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阿,因你啟示你的僕人說:你必為你建立家室。所以僕人大膽向你如此祈禱,主耶和華阿,惟有你是神。你的話是真實的。你也應許將這福氣賜給僕人。現在求你賜福與僕人的家,可以永存在你面前。主耶和華阿,這是你所應許的。願你永遠賜福與僕人的家。』母上七章廿五節廿七至廿九節

    撒拉撒母耳大衛,彼得,保羅,等,皆為神的應許作過好見證。我們雖然不及他們,但他們所以成為非常的人,是因著他們的神。『這神永永遠遠為我們的神。』詩四十八篇十四節

 

 

神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

 

  民廿三:20

  巴蘭雖是個卑鄙齷齪的人,神卻利用他說了一些真理,他說:神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神沒有怒駡的,我焉能怒駡?又說:我奉命祝福,神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為他自己升官發財計,他未嘗不想咒詛以色列民。神賜福,他未嘗不想翻轉。但是他知道他不能。神沒有咒詛的,他不能咒詛。神要賜福,他不能翻轉。讓我們將這個原則,深深的銘刻在我們心中。我們幾多人,幾多時候,最大的驚惶懼怕,最大的憂慮愁煩就是:怕人咒詛,就是怕人怒駡,就是怕懼神所賜的福,為人所翻轉。其實這樣的懼怕憂慮,毫無根據。讓我們記得,再三的對自己說:神沒有咒詛的,人焉能咒詛?神沒有怒駡的,人焉能怒駡?神要賜福,人不能翻轉。世上只有一個人能害你,能咒詛你;世上只有一個人能將神所賜的福翻轉;那個人是誰?就是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誰都不能害你!凡是多活幾歲的人,回憶人情事故,都知道一切得失,禍福,毀譽,是非,都在神掌握之中,全在乎自己怎樣對付。人咒詛,只要神賜福,人的咒詛要成為祝福。人陷害,只要自己不害自己,人的陷害要成為幫助。看清楚了這個原則,要免脫許多無謂的抑鬱,煩悶,憂愁,懼怕,心中倚靠神,有意想不到的平安快樂。再一方面:為巴勒存心想咒詛人陷害人的,要知道這是何等愚昧的事!巴勒費力用錢,請巴蘭來咒詛以色列民,所得的結果,是自掘墳墓,自取咒詛,正是他所雇請的巴蘭反為以色列民祝福。直到如今,還有許多巴勒設陷阱,用手段,想陷害人,咒詛人。有一天,你要知道害人如害己,害不著人家,害了自己。佛經也這樣說:惡人害賢者,如同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落到自己頭上。逆風揚灰塵,灰塵不到人,還回到自己身上。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由舊約看「教會對國家的關懷」  郭榮敏

 

民廿三:2026

舊約學者安牧師(GwAnderson V在他的名著「以色列的歷史和宗教」一書頁一四三,描寫從巴比倫光復回國的以色列的團體時,說:「常常有人說以色列身為一個國家被擄,但是回國時就成為一個教會回來」。這句話不完全正確,因為她始終未

忘懷國家的意識,可是它指出一道真理:此後,以色列人藉著宗教(行割禮,守安息日和守律法)力量維持這個民族的獨特性。

    要瞭解「教會對國家的關懷」,事先似乎應該看一看教會的前身。舊約中神的子民如何瞭解自己,他們的國家觀是甚麼?然後才討論我們的主題。

    「丁典的神學家在大衛成立強大的聯合十國代,開始藉著回顧其民族的來源而解釋他們所享受太平盛世的神學意義。創世記十二13說這一塊國土不是他們戰利品,乃耶和華從召選亞伯拉罕時就應許要賜給祂為業之地。他們要承受神的祝福一定先要離開固有的生活環境,往神所要指示的地方去。受選的民族(或個人)就是神所祝福的人(23a),這些賜福是受神揀選的後果,其目的不是給以色列人獨肥一己成為天的驕子,乃要給那些未受選召的世上萬族因「你」得福或自我賜福(3b)。這種使命在族長故事裡先後申論五次(創十二3,十八18,廿二18,廿六4,廿八14)

    二、以色列人因為迦南地鬧饑荒暫時客居埃及地,不幸在那裡淪為埃及人的工奴,幾乎有亡族之慮。這個世人要「因你得福」的民族,雖然在現世微不足道,像摩西蒙召時所看的燒著的荊棘,但是不毀:聖經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他們……的哀聲我也聽見了……」(出三7)。神關懷他要藉以拯救世界的以色列。因此耶和華成為以色列的拯救(出十五2),以色列民藉著出埃及體驗到祂拯救之大能。

    這個奴隸民族怎能成為神的子民呢?神引導他們經歷曠野的生活,尤其是藉著西乃山的經驗(出十九—民十10):立約(出十九),頒法(出廿—廿三),建制會幕等(出廿五—卅一,卅五—四十):使神藉以與人交通(廿五22、廿九4246):人要學習與神相處之道(利未記全書)加上實際訓練,使以色列成為神子民,神成為以色列的神。神要以色列人「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十九6)。並且要他們成為守律法的百姓,蒙受神的賜福(出廿3以下各節,廿二22)。這樣神對以色列的要求會不會過份苛求?不會的,這些要求都以神先拯救以色列出埃及(出十九4、廿2),即神先成為以色列的救命恩主,而後要以色列人在祂面前存感恩圖報之心,去執守神的吩咐;去實現神要她在未蒙神揀選的列國中「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

  民」。這是受揀選受拯救以後的以色列的生活見證。

三、士師記十七—廿一章這一段附錄裡,記載了當時以色列沒有中央政府而形成的亂世,藉以強調立王的必要性。因此給我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以色列在立王以前是沒有秩序的無政府狀態(十七6、廿一25)。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以色列還沒有王的時代,卻有強而有力的領導者:如摩西、約書亞、士師和撒母耳,在民間又有長老、在城門口維持社會公義(出十八、民十一得四)。在他們有生之日努力教導百姓認識神拯救大恩,並且存感恩圖報之心執守神律法,到了他們臨終前夕還召聚百姓訓話 ,立後繼者,立約(摩西申卅一,約書亞廿四113回顧神已往所施大恩,1415請百姓選擇所要敬拜的神,1623除偶像;2428,百姓約定要敬拜耶和華聽從祂,約書亞就跟百姓立約)。

    士師時代經上一共記述六位大士師和六位小士師的故事(三7111230,四—五,六—八:十6—十二7,十三—十六;三31,十3517,十二810,十一11f,十二1315),前者的首要任務在於拯救百姓脫離外侮(二16),後者通常是在太平時代維護社會公義(士四5、撒上七1517)。在這個時代以色列民以祭壇為十二支派聚會的中心,形成所謂的支派聯盟,也就是以色列的會聚(申卅一30、士廿一5),約書(出廿一—廿三)成為他們共同遵守的唯一法典。

四、撒母耳藉著耶和華的大能,把來犯的非利土人澈底消滅之後,就執行太平盛世時小士師的任務,在以色列社區申張社會公義,從其他經文可以看出,這種記述和史寅之間有很大的出入,把撒上四—五章上接士十三—十六章合在一起看完之後,馬上會形成一幅非利士人在迦南地已經形成以色列民致命性威脅的實況圖。以色列民慘敗,中心祭壇被毀,象徵耶和華臨在的約櫃被擄。

要抵擋這個組織嚴密,武器精良的「海民」非利士人,不是原有的以色列支派聯盟所能勝任的,以色列的長老們本著「以汝之矛攻汝之盾」的原理,對撒母耳要求說:「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撒上八5)。有君王就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專門辦理政事的文武百官;有軍費就有職業軍官和常備兵。這是一個很大的改革,以色列的元老們是難以接受的(撒上八6),結果民意(天意)得勝(八7),國際局勢也如此要求(撒上九16)。在拯救史的發展上,立王成為五經之後的一個大主題,掃羅的王國不算成功!他成為土師時代和大衛王國之間的橋樑。正式的君王制度還是以耶和華和大衛立約為最具體、最扎實的代表。

   五、撒下七117:大衛受神祝福安享太平盛世(111),現在全民的福禍以王的成敗為轉移(詩十八2127)。大衛無戰不勝,按古代近東的習慣,常勝的王就有資格為他神建殿。他對神的先知透露心意,先知馬上照準。可是神認為除了建殿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事:你要為我建殿,不行;我卻要為為你安置永遠的家室或「王室」,希伯來文「厝」一詞剛好可以形成「殿」和「家室」的雙關語。大衛建殿未成,卻蒙受神堅立「家室」。

    王大衛就是耶和華的僕人(58),他要牧養耶和華的子民(撒下五2),不像士師牧養他們的時代外侮重重,乃是安享太平的日子。大衛死後,他的後裔必代代接續他為王。他若犯罪神必鞭責他,因為他已經被神認領為養子(14):神的

慈愛必不離開他。大衛的家和大衛的國必永遠堅立。

    這是以色列人理想中的王,按以後的歷史所證實的,理想歸理想,失敗的事實永遠明載在申命記的史乘上。後期的史家說立王就是拒絕耶和華做以色列民的王(撒上八67)。世上的君王也是人怎能帶百姓進入如上所述,幸福的境地呢?以色列亡國以後,成為一個典型的祭司國度,他們好像又回到曠野的時代:民廿三21:「他未見雅各有不幸,也未見以色列有麻煩。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成為王(詩廿三)。

 

 

民數記逐章查經課程(譚志陽)

 

第二十三課 神奇妙的作為

 

民數記第二十三章

 

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會看到, 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之奇妙作為。巴蘭本要為實行巴勒意思築壇獻祭,然後咒詛以色列民,這就顯出了先知變為“術士”的醜行。

真奇妙! 神使咒詛的話變為滿有祝福的話。本來巴勒想利用巴蘭咒詛 神的子民, 神卻改變了巴蘭的口,順便利用他來向以色列民說祝福的話(23:4-5,24:9-10,13:2)。這是一場看不見的屬靈爭戰——顯示 神一直在暗中救護他的子民;同時也顯示不明 神旨之工人的墮落。

全章中突出三個角色——即巴蘭、巴勒、神。

本章與24章一共載有巴蘭的七首詩歌。這些詩歌用的是對句法,第一句與第二句,第三句與第四句相對,例如“ 神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耶和華沒有怒駡的我焉能怒駡”(8節)。巴蘭在第一道詩歌中稱頌以色列民與其他民族大大不同。

 

.巴蘭第一次作詩  1-12

 

1.巴蘭的計畫  1-3

A、要巴勒預備祭壇  1

巴蘭對巴勒說:“你在這裡給我築七座壇,為我預備七隻公牛,七隻公羊。”

巴蘭要求巴勒築七座壇,把七隻公牛和七隻公羊獻祭。

“七”這數目對巴蘭來說是神聖的,或者甚至帶有神秘的力量。這“七”字在聖經中是代表“完全數”,巴蘭以這數目先祭牲,正可表示他完全地投入了巴勒咒以色列民的工作,他這一切所為,無非為“貪不義之工價”而操勞(彼後2:15)

B、與巴勒一同獻祭  2

巴勒照巴蘭的話行了。巴勒和巴蘭在每座壇上獻一隻公牛,一隻公羊。

巴勒表順服巴蘭的安排,乃因他有屬世政治之目的——利用宗教消滅 神的百姓。於是,兩者一同參與獻祭了。但真理的原則是:

屬世政治與屬靈事奉是各行其道的——政教分開,互不干涉。耶穌說:“該撒的物當歸該撒, 神的物當歸給 神。”(12:17)

C、要巴勒等候神的話 3

巴蘭對巴勒說:“你站在你的燔祭旁邊,我且往前去,或者耶和華來迎見我,他指示我什麼,我必告訴你。”於是,巴蘭上一淨光的高處。

“淨光的高處”——即光禿的山頂;巴蘭可能想藉觀察天象得到 神的指示(1-2),但 神用明顯的方法將要講的話賜給他。

 

2.神的作為  4-10

A.要巴蘭回復巴勒和使臣  4-6

巴蘭想貪不義之工價而利用 神權,但至終還是 神借用巴蘭。

由此可見, 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55:8);人的血氣成全 神的榮美(76:10),惟有 神掌管一切。

 

B.將巴蘭咒詛的話變祝福  7-10

這裡的“東山”——是指巴蘭的故鄉(亞蘭是在東方)。巴蘭第一次的祝福詩中,指出 神祝福以色列的原因——以色列民是 神所揀選、從萬民中分別出來的(9節);是 神對亞伯拉罕當初應許的實現(10,13:6,15:5-6);身為以色列人是有福的(10節下半句便是這個意思)。

 

3.巴勒的責怪  11-12

A.巴勒責怪巴蘭 11

巴勒對巴蘭說:“你向我作的是什麼事呢?我領你來咒詛我的仇敵,不料,你竟為他們祝福。”

神將巴蘭的咒詛變為祝福(13:2),這對巴勒是一個反面的“幫忙”,因此他要責怪巴蘭。

B.巴蘭分訴原因 12

他回答說:“耶和華傳給我的話,我能不謹慎傳說嗎?”

巴蘭早已聲明:他只講 神要他說的話,此句在下文複述多次(23:3,12,26,24:13),表面上是要不求巴勒涼解,實際是要保護自己,因恐不成功時被巴勒所殺。

 

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往往也會發生意想不到的喜事。有時在事情的表面看是一種咒詛、一種苦難,但當事情過後卻是“因禍得福”,其實惡劣的環境往往會塑造出一個更美的祝福。弟兄姊妹:當你遇到看來是不順心的事,你反應如何?是喜是憂?交托給 神吧,祂為幫你扭轉局面。

經文: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23:4-5)

 

.巴蘭第二次作詩  13-26

 

1.巴勒的動機,巴蘭順從  13-15

A.巴勒的心意是要咒詛以色列民。13

B.巴蘭上山頂築了七座壇,準備咒詛以色列民。14-15

巴勒要求巴蘭轉方向咒詛以色列民,這顯明巴勒的愚昧與迷信。對巴蘭而言,已是“騎虎難下”,他只得也上了毗斯迦山頂。

“毗斯迦”是“裂縫”的意思,就是摩西死的尼波山(3:27,34:1)。這也表示屬 神者若貪戀不義之工價,也必被陷在“裂縫”之中(提前6:5-10)

 

2.神的臨到,巴蘭作詩  16-24

A.要巴蘭回復巴勒  16

耶和華臨到巴蘭那裡,將話傳給他,又說:“你回到巴勒那裡,要如此如此說。”

此時, 神又借用巴蘭,要他回復巴勒。因為“獅子吼叫,誰不懼怕呢?主耶和華發命,誰能不說預言呢?”(3:8)

B.使巴蘭題詩祝福  17-24

巴蘭在這裡作詩並沒有重複上次的,這次的內容有:

第一, 神不說謊,也不後悔。

第二, 神要祝福的,人不能翻轉。

第三, 神與聖潔的人同在。

第四, 神保護他的百姓不至受害。

 

3.巴勒的要求,巴蘭辯解  25-26

    這時候,巴勒越聽便越震驚,所以要求巴蘭即使不咒詛,也不要祝福以色列。可見 神權征服了巴蘭與巴勒,顯明他們的“高處”總比不上 神在天上的寶座(103:19)

 

4.巴勒的想法,巴蘭安排  27-30

A.巴勒的想法——轉變方位進行咒詛 27-28

這時,迷信的巴勒又要領一錯再錯的巴蘭到毗珥山頂上。

“毗珥”是在耶利哥對面,與希實本相距七羅馬裡。這山意為“裂罅”與“孔隙”,正表示 神僕若被“巴勒”領到“毗珥”,將必衰為破裂有孔的破器皿(9:24)

B.巴蘭的安排——築壇獻祭預備牛羊 29-30

從巴蘭的安排中,我們可以證明他已經是墮落到了極處:

第一,是出於明知故犯,結局是危險的(10:26-31)

第二,是顯示依舊不改,神不悅納惡人的祭物。巴蘭的錯謬依舊不改,無法挽救。

 

應用:作為神的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總會有軟弱犯錯的可能,但總不能累錯不改。如果這樣,是不能蒙神喜悅的。

經文: 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 神必常與你們同在。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後13:11-12)

 

思考題:

1.      中世紀神學家認為:耶和華之懲罰巴蘭是因為他早已存心不守 神原先吩咐他的誡命,而讓他和使者同去則表明 神給人自由意志。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23:9-10,19-24,24

2.      巴蘭為什麼要築七座壇,並獻上七牛七羊作祭牲(23:1)?你認為巴蘭仿效以色列宗教儀式的功夫是否十全十美呢?你的信仰生活是否只有禮儀的外在表現而沒有內在的敬虔呢?

3.      試比較巴蘭首兩個預言的異同。有學者認為巴蘭第一個預言強調 神聖以色列民的應許,第二個預言強調 神對以色列民的救贖。。從這兩預言中,你對 神的屬性有何瞭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