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數記第三十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民數記第三十二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民數記第三十二章讀經劄記 李世崢 河東基業的分配 民卅二1—42 蘇天明 邊界的問題 民卅二1—5 吳 勇 在信仰之爭——漠不關心,緘口不言,忽略職守,有何不當? 民卅二6、7 郭克昌 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 民卅二23 罪人之逃避 民卅二23 彭克思 民數記逐章查經課程(譚志陽) 民數記第三十二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神的應許是豐富而充滿恩典,但人因著自己的愚昧,在享用神的應許上還是多有難處。這不是神要保留應許的內容,也不是神要改變應許的實現,而是人的無知,常常偏離了神的應許。神是何等的樂意看到祂的應許完全的作成在人的身上,但是人自從墮落了以後,他們的心思只顧自己,因此也就只看眼前的事物,而不留心神永遠的祝福。人在屬靈的事上的短視,結果是製造了各種各樣的難處,阻礙了神的應許在地上成全。四十年前,以色列人的上一代看見環境表面上的險惡,不願意去接受神的應許。如今生活在約但河東岸的部份以色列人,又滿足於眼見的環境,也不想去接受神的應許。不管是看見環境的好與壞,都可以產生同樣的結果,使人忽視神的應許。 撒但在屬靈的爭戰中,就是要與神爭奪人的心,表面上似乎是人性的自然表露,實質上都是撒但引誘人,使人的眼睛從神的身上轉移,不再以神的信實和神的心意為念,只要自己滿足了,就甚麼神的榮耀旨意也不去管了。這是撒但對神的計畫的打岔。神讓祂的百姓享用得勝,神更喜歡祂的百姓承受應許,享用神的得勝是屬靈的經歷,只有承受神的應許才是得著產業。神所應許的產業的內容,實質上是神把祂自己賞賜給人,若是以享受一點點對神的經歷去代替得著神的自己,那是十分愚昧的事,因為是以恩典去代替賜恩的主,恩典雖是好,但總不能與賜恩的主相比。揀選恩典或是揀選賜恩的主,長久以來就是神的子民的嚴肅考驗。 承受應許中的一點打岔 神在他的應許中所要賜給亞伯蘭的子孫的地,比迦南地要大上好些(參創十五:18),但這應許要到國度的時候才會成就(參結四十七:15-20)當亞伯蘭到迦南的時候,他只是一個人,神曾“領他走遍迦南全地”(書廿四:3)並對他說,“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十三:17)所以亞伯蘭當時所承受的是迦南地,摩西領以色列進去的也是迦南地,“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打發人去窺探我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民十三:1-2),所以摩西到了約但河東,還是要求神給他憐憫,讓他可以過河,與以色列人一同進迦南地。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目的,是要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地,而不是承受在國度時神要給他們的地。以色列在國度時,照著神給亞伯蘭的應許成為大國,但現今他們還不能承受在國度時的賞賜。現今他們若是進入了迦南地,神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目的就完成了,神要亞伯蘭承受迦南的應許也完成了(參創十七:8)注意這應許是在十五章神與亞伯蘭立約以後明確的說的)。因此以色列人進了迦南地,就是成就了神的應許,也是承受了神的應許,他們不進到迦南地,就還是停留在神的應許以外,就是在承受神的應許上出了岔子。 給眼前的好處迷亂了神的應許 神的應許是永遠的祝福,眼前的好處若不是在神的應許中,這些好處不只不是祝福,反倒阻擋了人去愛慕神的應許,以眼前的好處代替永遠的祝福。“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來見摩西,和祭司以利亞撒,並會眾的首領,說,……就是耶和華在以色列會眾面前所攻取之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又說,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我們為業,不要領我們過約但河。”(l-5)這兩支派的人給眼前的好處迷亂了,他們不要過約但河,不要進去迦南承受神的應許,他們作了愚昧的決定。他們的牲畜“極其眾多”,而河東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這一個需求和供應的結合,就把他們的心思黏住了,黏住在這一大片的草原上,而忘記了神是他們的賜福的源頭。他們注意了自己的所有過於神,看重了自己的所有,一切的心思就盡都是為了滿足自己。人的眼睛迷糊看不見神,就是因為只看見自己,只看見近處,因此神應許的豐富祝福就從他們眼前溜失了。 活在自己的定規裡 神的定規是要一個整體的以色列活在迦南地,一部份的人不在迦南地,那就是在神的計畫中製造破口。從舊約的以色列人到新約的教會,神都是以身體的原則作帶領,要求神的子民一面以神為頭,一面又活出肢體的關係。人若不是活在身體中,是不會有肢體的感覺的,結果就是活在自己裡。摩西對這兩個不要過河的支派的人說,“難道你們的弟兄去打仗,你們競坐在這裡麼?你們為何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過去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他們的那地呢?”(6-7)不活在身體中,就是製造破口,古今都是一樣。摩西繼續把四十年前的歷史向他們題醒,特別指出迦勒和約書亞的事實,使他們再回到神的權柄中,讓他們再次的注意到,只有專心跟從神的人,才可以享用神應許中的祝福。 人的眼睛一偏離神,要從自己當中出來就十分不容易。摩西嚴肅的告訴他們,不要步四十年前他們上一代的後塵,“你們若退後不跟從祂,祂還要把以色列人撇在曠野,便是你們使這眾民滅亡。”(15)這樣的話並沒有使這兩支派的人改變心意,他們寧願過河與弟兄們並肩打仗,但卻不要在河西得產業。他們的話說得很堅定,“我們自己帶兵器,行在以色列人前頭,……我們不回家,直等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我們不和他們在約但河那邊一帶之地同受產業,因為我們的產業是坐落在約但河東邊這裡。”(17-19)他們自己定規了自己的道路,他們沒有看見河東之地就是再好,也不會變成神的應許,怎樣也不是神的應許。 神的命定與允許 看得見的好不一定是神的應許,神的應許也不一定叫人得著眼前的滿足,人常常在這一件事上迷失,古今都是一樣。河東之地再好也不是神的應許,雖然流便和迦得支派至終還是留在河東地,但他們實在不是活在神所命定的應許中,他們所得到的只能說是神的允許。神的允許就不是神的最好。迦南地是在信心中接受的,河東地卻是人自己要求的,人既要堅持自己的定意,神也就任憑他們去得他們所要得的,但他們所得的就不是神所要給的。人會揀選神命定的旨意,那是最蒙福的,因為神的命定是神最好的安排,也就是神最開始時所作的定規。兩個支派的人既沒有看中神的的命定,而神也答應他們所求的,但這個答應只能說是神的祝福。聖經的記載中有不少寧願要神的允許而不要神的命定,如晚年的希西家王,如士師記中的巴拉,結果都是人受虧損。嚴格的說來,神的允許並不是神的祝福,真正揀選神的人都是只要神的命定。 沒有目標的爭戰 神實在不要流便和迦得支派留在河東,所以摩西明確的告訴以利亞撒,約書亞,和眾族長,“說,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凡帶兵器在耶和華面前去打仗的,若與你們一同過約但河,那地被你們制伏了,你們就要把基列地給他們為業。倘若他們不帶兵器與你們一同過去,就要在迦南地你們中間得產業。”(29-30)只是這兩個支派的人堅持一定要在河東得產業,這樣一來,他們在迦南的爭戰中就失去了目標,他們經過了艱苦的爭戰,卻不是為了要進入應許。 不享用應許的爭戰 兩個支派的人安頓好家人和財物在基列地,便準備與以色列的弟兄們渡河去作戰。他們像是為著神的應許去爭戰,他們在爭戰中付出了不少的代價,但是卻不享用神的應許。從表面上來看,他們有著崇高的品格,因為他們是為弟兄去爭戰,然而在實質上他們是為自己,是要滿足自己的欲望。神願意人去享用他,不會享用神的人不單是不體貼神的心,而且是極其的愚昧,尤其是為神的應許去爭戰,卻不要享用神的應許。神讓人經歷爭戰,或是經過重大的急難,目的是要讓人在經歷神當中脫離自己,好進入祂榮耀的豐富。人若在爭戰中得不著神,在爭戰中所忍受的就是白受苦。不少人是活在這種白受苦的光景中,這不是神的心意,神不要人經過艱苦而得不著祂,但人要堅持己見,他們也只好留在白白受苦當中。 瑪拿西半支派 原先要求在河東得產業的只是流便和迦得兩個支派,等到他們的要求得到允許,卻又多出了瑪拿西半個支派。似乎是摩西把這半個支派留在河東,但事實上是他們自己先去攻佔亞摩利人的地,這並不是神要他們去攻打的,是他們自己去的。屬地的美物常常在人的心裡代替神的應許,人向著神的心思不堅定,很容易會進入這種以別樣代替神的網羅中。持定神的話作把握,勇往直前的走在神的路上,那是神所喜悅的。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注意的,若沒有兩個支派的要求在先,也就不會有這半個支派跟隨在後。在神所安排的定意中,祂把祂的子民放在身體的原則中接受引導,是要他們在互相作肢體的關係中彼此扶持,來走完神所定規的路程,一同進入榮耀裡。作肢體的若不站住地位,產生扶持的功用,就會作出絆住肢體的作用,把他們帶同一起往下墜落,這實在是一個嚴肅的事實。兩個支派不能守住地位,瑪拿西半個支派就給拖下去了,從兩個不為享用神的應許爭戰的支派,增加成兩個半支派。雖然增加的比例不大,但問題不在增加的比例,而是在不重視神的應許這一種心思的擴充,這種心思既得罪神,也傷害人。在進迦南的前夕發生這種心思,實在不是神子民的福。 兩個半支派的人 這兩個半支派的人進入迦南地而不在迦南地承受產業,實在是最愚昧不過的。在他們的身上,顯露了人在屬靈的事上的一些軟弱,這些缺失不只是在他們的身上出現,也是會在我們的身上出現,因此,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失敗中獲取一些有用的教訓。他們有一定的知識,知道神是他們的神,也知道神帶領他們的目的是進迦南,還知道一些神作工的法則,他們有許多屬靈的知道,但是卻缺乏對神的愛慕,所以才造成不重視神的應許的結果。知識若不能使人更多的受吸引到神的光中,知識就失去它應有的功用,甚至還會引起相反的作用,使人離開神更遠。我們需要有真知識,但更需要有愛慕神自己的心,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享用神。 他們也有一些的經歷,出埃及的時候,他們雖還沒有成年,但總是看到神在埃及的作為,他們也親身經歷神在紅海和曠野中向他們所作的一切,他們更經歷神在河東所顯明的大作為。這些經歷對他們是真實的,但他們全是被動的,他們沒有因著這些經歷而引發更深的追求,在他們的主觀願望中,神自己並不是他們的目的。經歷是要有的,沒有經歷就是沒有與神有直接的關係。但經歷必須要更新,使人更深的進到神裡面。不然的話,經歷反倒捆綁著人,使人不甘心的繼續向前行。人在屬天的事上愚昧,多是因為他們在屬地的事上太聰明,結果就使他們常常作著沒有目標的爭戰,事實上是人為自己去作掙扎。 為自己製造難處 兩個支派的要求是基於人的需要,另外那半個支派的行動,聖經沒有說出甚麼原因,但從他們所作的,仍是叫我們看到,依舊是脫不了人的需要,依舊是為了滿足自己。“瑪拿西的子孫睚珥,去占了基列的村莊,就稱這些村莊,為哈倭特睚珥。挪巴去占了基納和基納的鄉村,就按自己的名稱基納為挪巴。”(41-42)這些改名的作法都是在高舉人的自己,在滿足人的自己。一切基於人的需要作起頭的,結果就是人出頭,人變成比神更重要了。這兩個半支派接受一個對他們沒有目標的爭戰,原因就是他們裡面根本上沒有給神得著該有的地位。人的所作在當時是滿足了人,但卻為自己造成了以後的難處。 在約書亞記十二章的記載中這兩個半支派的人回到河東地以後,裡面沒有安全感,因此建造了一座證壇,差點叫以色列弟兄們生髮一場自相殘殺的大戰。這兩個半支派既不重視神的應許,也就不會按著神的話去生活,很快就離棄神,以致造成他們很早就被亞述人擄滅(參代上五:25)。以色列人在進迦南的行程上,全是神在負責去完成,但是他們的無知,不以神為他們的主,一路上都為自己製造難處。以後他們過了河,但不能全然把當地的居民趕走制服,使他們不能完全承受神的應許為產業,反倒受當地居民的反制,這不能不說,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他們還不會尊神為大,也不會以神為樂。“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鑒成。”
(林前十:11) ── 王國顯《民數記讀經劄記》 民數記第三十二章讀經劄記 李世崢 默想:“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我們為業,不要領我們過約旦河。”(民32:5) 抵達迦南的邊界後,以色列人陸續奪得一些土地。“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的牲畜極其眾多,他們看見雅謝地和基列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就來見摩西和祭司以利亞撒,並會眾的首領,說:‘亞大錄、底本、雅謝、寧拉、希實本、以利亞利、示班、尼波、比穩,就是耶和華在以色列會眾前面所攻取之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你僕人也有牲畜。’又說:‘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我們為業,不要領我們過約旦河。’”聽過他們的提議,摩西苦口婆心地勸勉。(參民32:1-42) 神所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在約旦河以西,但“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的眼睛被河東那些“可牧放牲畜之地”遮蔽,以致不想與其他支派的同胞一同“過約旦河”了。答應了摩西提出的先與其他支派一同征服河西的條件後,他們得到了想要的土地,但那不屬於應許之地。 神要求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參腓3:13-14),但我們總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以致失去了神本來要賜給我們的獎賞。艾米•卡米克爾(Amy Carmichael)有一句名言:“神對我有特別的旨意,在我完成使命之前,我不會停下來顧影自憐,也不會摘取世俗的花朵。”這句話,應該成為所有基督徒的心聲! 禱告:信實的神,感謝你賜給我們各樣寶貴的應許。可是,我們卻常常沒有信心向你支取,以致一次次錯過你豐盛的賞賜,或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主啊,求你激發我們的信心,增加我們的勇氣,好使我們在屬靈的道路上一往無前、永不退縮,完成你給我們的託付,領取你給我們的獎賞。奉主名求。阿們。 ── 李世崢《民數記讀經劄記》 河東基業的分配
蘇天明 民卅二:1—42 下午我們來研究民數記32章,「河東基業的分配」的故事,以色列人經過一段漂流的痛苦生活,終於到了約但河東與四周圍的鄰國交戰,神幫助他們使他們每打必勝,因此威震四方,奪得許多財寶牲畜。以色列人上下皆大歡喜,不料流便與迦得這二支派,看見約但河東邊有廣大青翠的草原,清泓的河水竟樂不思蜀,向摩西提出申請,希望不要領他們過約但河!原因是這個地方適於畜牧,而他們的牲畜又多,摩西聽見他們申請不高興,想辦法解決,他們看到眼前的美地忽略神應允賜給的迦南,給我們留下好的教訓。 一、流便迦得申請分地 流便和迦得的子孫看見那地是良好的畜牧之地,就到摩西那裡去申請不願進迦南,理由是:「是可放牲畜之地你僕人也有牲畜」。以前是遊牧時代須要有水草的地方,他們以自己的眼看見好的地方,反而與理想違反!創世記載當亞伯拉罕與他的侄兒羅得到了伯特利,與艾的中間因為奴僕互相攻訐,結果就分開,羅得舉目看約但……都是滋潤的……往東遷移,住進所多瑪蛾摩拉,結果他看為好的其實是壞的,羅得因此種下了禍根,有次聯合軍來攻打他們,全家被擄去,好在亞伯拉罕帶兵搶救,可惜羅得仍然執迷不悟,不願離開他自認為美地榮華,而神認為罪惡滔天的城邑,最後神降天火波所多瑪和蛾摩拉,羅得與家人被神的使者勉強拉出來,可是他的女婿卻與罪城同歸於盡,更可悲的是他的太太因為回頭窺看,結果大難臨頭變成一根鹽柱,永遠受人們唾棄! 以人的肉眼自認為好的,在神看來並不一定是好,羅得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二兄弟分產都要看為好的奪去甚至不擇手段爭取,殊不知若沒有神的意思,不合乎信仰,違背道德的最後是腐敗滅亡,流便與迦得二支派雖然自己選擇好的地方,並沒有好結果!因為約但河東四圍都是頑強的鄰國交戰之時那地當為戰場,而流便與迦得的子孫永受兵刀之苦! 摩西聽見流便和迦得二支派的申請,很不高興!責備他們,要他們合作不要因私忘公防礙整個民族,告訴他們一段慘痛的教訓:他說:你們的祖先來探這地時,在以實各的地方看見迦南的人身材高大,就煽動百姓不要進去怕被敵人殺死,結果神發怒降火災給他們,使他們多四十年漂流的生活,嘗盡風霜!而且20歲以上的男丁除了迦勒和約書亞以外沒有一個能進迦南,承受神賜福的美地!如今我們看了約但河東的地域好就不過約但河,如果大家都如此,我們就是接續先祖,增添罪人的數目,使神向以色列人大發烈怒! 教訓我們要同心合力於救靈的工作,不可以自私只顧本身罔顧他人,自私享受的人神咒詛,士師時代有一次外族侵略以色列人,神命令他們抵抗,但是有一支派不去打戰,神咒詛他們!基督徒不應該太著重自我的名利,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更不可一味致力事業過於教會,或羡慕好的機會不上顧帝國的事情,如此終必受神譴責,流便迦得羅得他們以自己肉眼看為好的,結果並不好,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卻貽害子孫無窮!有此前車之鑒我們患當謹慎,否則只顧目前利,留災萬子孫慘唉! 二、兩支派之約束與摩西的諒解 經過摩西一番申誡,流便迦得二支派已略有悔意良心自責,就提出一項頗為合理的請求,他們說:我們在這裡築城安置我何的孩子和婦女,迭圈安置牲畜,然後20歲以上的男丁要跟以色列人其他的支派一樣,帶兵器去攻打仇敵,把所有的仇敵趕走等以色列各支派都分到感得的產業然後我們才回去,我們不再分約但河西的產業到摩西答應好,如果不如約實行神一定降災,嚴告他們不可只為自己找到了好的份,而忘了別人要有福同享,有禍共擔,同心合力交戰,一而再而三的申誡他們,要他們如約而行!「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向摩西說,僕人要照我主的吩咐去行,在耶和華面前要去打仗」(民32:25—27)他們在神面前要去打戰:我們日常生活無論一投手一舉足都在神面前,如不謹慎,「神降大災」。 三、摩西吩咐以利亞撒約書亞 並以色列眾支派首領 摩西年紀老邁,不久要死了,他不能親眼看流便迦得二支派如約而行否?也許他死後因為無人對證,流便迦得二族違約,也許他們的子孫不照約去行盤據約但河東,凡約束一定要如約而行,可是人與人間時常有違約的事情發生,父子相約也違,兄弟相約也背,反復無常,摩西怕流便與迦得二支派在他死後違背神所以召祭司以利亞撒,約書亞于百姓中的長老來立證! 我們與人立約,一定要負責到底如約而行:許多人與人立約結果發覺對自己不利,而違背所立的約,這是人的缺點,一個基督徒在神的面前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決不可馬馬虎虎了事,要實事求是,答應別人的一定要做來! 四、約旦河東二支派半 原來只有流便與迦得二支派,現在卻多加了一個瑪拿西的半支派。以前聖經只有十二支派,並不見得再有一個半支派現在多出一個半支派,聖經並沒有解釋他的來源,我們可以想像這半支派是瑪拿西兒子瑪結的子孫,他們勇敢冒險與基列的亞摩利人不和,趕走了他們佔領那地(民32:29)摩西因此分出這半支派來。 以後他們打敗了約但河東的群王,有土地分給二支派半申3:3—15。「尼波、巴力免、西比瑪(尼波、巴力免、名字是改了的」他們不但打敗那裡的人占他們的城,而且把城的名字也改了,正如以前高雄叫「打狗」,今人才改成高雄,不愛舊名,因為那不合,有新名字要有新生命,否則換湯不換藥如啟示錄3:1所說:(…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許多人就是如此,某長老說有一位名保羅的人,當乩童,也許他以前是信徒,現在背叛了,又有二個小兒名叫約珥,約拿,調查結果是妓女的兒子,有名無實,許多人信主後改成聖經的名字,不知他是否照聖經的名字去行?基督徒不但要換名,也要把舊的生命拿去,換上新的生命,有新的名字要有新的生活,如此才能榮耀神。 邊界的問題 吳勇 民卅二:1—5,16—19,20—27;申三:12—22 引言 今天證道的題目是「邊界的問題」。就如當前西德和東德間有著一個邊界,南韓和北韓間也有著一個邊界,而且在邊界上無不問題叢生。剛才所讀民數記第卅二章和申命記第三章內幾段經文中,自也有著邊界問題的存在屍正因以色列會眾被神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先僅在曠野飄流,四十年後繞渡過約但河,進入神所應許給他們為業的迦南美地。這約但河就是邊界,因它將迦南和曠野分開。按著剛才所讀的經文,以色列會眾在要進入迦南之前,流便和迦得兩支派的後裔,會向摩西求將約但河東所攻取之地賜給他們為業,不要領他們過約但河去。摩西因而非常生氣,責問他們說:「難道你們的弟兄去打仗,而你們竟坐在這裡麼?你們又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不過去進入耶和華所賜給他們的那地呢?」於是他們向摩西解釋,他們只要在河東為牲畜壘圈,為婦孺造城,他們的婦孺,因當地居民的原故,要住在堅固城內。而他們自己要帶兵器,行在以色列人前頭,領到神所應許的迦南地,他們不同家,直到以色列人各承受自己的產業,但他們不和以色列其他支派的會眾在約但河西之迦南地同受產業,因為他們的產業在河東。經此解釋,摩西方才勉允這兩支派的要求,依照他們所說的,先將約但河東所得之地,賜給了流便和迦得的後裔,他們的婦孺和牲畜也可先住進所賜給他們的各城,至這兩支派帶兵器的勇士,都在耶和華面前一同過到迦南地去打仗,至這兩支派帶兵器的勇士,都在耶和華面前一同過到迦南地去打仗,直等到趕出仇敵,迦南地被耶和華制服了,也等到其他支派弟兄在約但河西那邊,也得耶和華神所賜給的地業,他們才可回到所賜給他們河東為業之地。 我今天就以「邊界的問題」,闡明「邊界的意義」、「邊界的原因」即「邊界的禍患」等三方面,與弟兄姊妹一同思想神的話語。 壹 邊界的意義 我先要就邊界的意義,來對當前的一些邊界基督徒,作兩個說明。 一、差一點點的基督徒 約但河河身十分狹窄,並不寬闊,但它是迦南地的邊界,過了約但河,才是進入迦南;若在邊界上,那距離迦南地總還差一點點。以色列會眾從埃及被神拯救出來後,雖曾來烈過約但河邊(迦南的邊界),與迦南地只差一點點了,但他們竟在邊界外前後飄流了四十年之久,只差一點點沒有進入。他們當時的光景,正是今日「差一點點的基督徒」之寫照。 在以色列會眾出埃及進迦南之前,聖經中尚有兩個人物,一個是亞伯拉罕,他曾經差一點點。當年神曾對他說,你出來,到迦南地去,以後他就從米索波大米出來,過了吾珥,只是到了哈蘭,就住了下來。哈蘭就在迦南的附近,若再繼續前進,就到達神所命定前往之迦南了,可惜竟半途在哈蘭住了下來,以致只差一點點。還有一個是雅各,他也曾經差一點。當年神也曾吩咐他說,你起來到伯特利去,他就起來,離開巴旦亞蘭,可是跑到了示劍,就逗留下來。示劍就在伯特利的旁邊,也是與神所要他前往之目的差一點點。 神的心意,不要人在走屬靈的道路上差一點點,要走就要走到底,祂不喜歡人差一點點。為此,亞伯拉罕以後邊得離開哈蘭,繼續進到迦南。雅各以後也在神的催迫下,離開示劍,上到迦南地的伯特利去。今許多人在走屬靈的道路上,總是喜歡差一點點。而且這差一點點的光景,通常在下列幾件事上,特別常見。 1、在信仰上差一點點
例如對耶穌的生,根據聖經的明文記載,是從童女生,但有人卻按人頭腦的想法,說是從婦女生。乍聽起來,童女是女,婦女也是女,似乎只差一點點而已。其實兩者之間,卻有極大的懸殊,真是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為童女是還沒有出嫁的,婦女是已出嫁了。從還沒有出嫁的童女生的,這是超然生;從已出嫁了婦女生的,這是自然生。從超然生,這證明主耶穌基督是人又是神;如果從自然生,就只能說明主耶穌基督是人而不是神了。似乎只差一點點,但在信仰上就差不得這一點點,這差一點點的觀念,就會敗壞整個純正信仰的根基。今日很多的所謂邊界的基督徒,就常常是在信仰上差一點點。 2、在順服上差一點點
例如神當年曾吩咐掃羅去擊打亞瑪力人,要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於是掃羅去擊打亞瑪力人,結果雖用刀殺盡亞瑪力的眾民,但因憐惜亞瑪力王亞甲,容他存活,又因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美物,不肯滅絕,僅將所有下賤瘦弱的盡都殺了。他在順服的事上,差了一點點。今日眾多的基督徒也是如此,在順服主旨澈底對付罪的事上,常常網開一面,保留起一部份。豈不知一點面酵會使全團都發起來嗎?豈不知對一點點罪的包容殘留會敗壞整個的靈命靈德嗎?但是 今日太多的基督徒,在順服上,常常差一點點。 3、在等候上差一點點
例如撒上十三章所記載的,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他就吩咐將燔祭與平安祭帶到他那裡,擅自獻上燔祭。就在他剛獻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掃羅等了七日,等算是等了,但還差一點點,沒有繼續等到撒母耳來,就擅自獻祭,致被神厭棄他作以色列的王。他為何會這樣作呢?因他裡面有「我」,充滿了自己,認為撒母耳既沒有來,由他來代替獻祭,又何不可,因而就違背神的命令擅自行事了。今日很多的基督徒,也每每犯上這毛病,在等候上差一點點,不能更多仰望神,繼續等候到底,以致好像掃羅一樣,沒有撒母耳,我也行,沒有神,我也行,擅自越過神,代替神而行事。 約但河是迦南的邊界,以色列會眾雖然來到了邊界,但與迦南地猶差著一點點。我就藉著這邊界的意義,用來指出今日各種差一點點的基督徒,他們常常在信仰上,在順服上,或在等侯上差了一點點。我們中間也有逗留在邊界上差一點點的基督徒嗎,願主光照我們! 二、出來了沒有進去的基督徒 以色列會眾,被神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過了紅海,來到約但河邊界,飄流四十年之久沒有進入神所應許的迦南美地。我就藉著這邊界的意義,再來延伸說明這些出來了沒有進去的邊界基督徒。他們的屬靈光景,正如下面一段經文所描寫的: 「此後,我們轉同,從紅海的路往曠野去,是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在西珥山繞行了許多日子,耶和華對我說,你們繞行這山的日子夠了,要轉向北去。」(申二1—3) 這段經文裡有幾個詞語,「轉同」和「繞行」,還有一句話「繞行這山的日子夠了」,簡明扼要地描繪出這類型的基督徒屬靈光景。 1、轉回
轉回就是退後。因為朝著這個地方去,以後又轉回,這樣,轉回正是代表退後。拿俄米帶著兩個兒婦從摩押地出來,要上伯利恒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跑到了半路,拿俄米就對她們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罷,為何要跟我去呢,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我女兒們哪,回去罷……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兩個兒婦放聲而哭,以後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定意要跟隨婆婆上伯利恒去。俄珥巴與婆婆別後就轉回摩押地去。所以轉回的意義就是代表退後。當前有一類轉回(退後)的基督徒,其光景也是如此,他們聽見了福音,也相信,雖然從世界出來了,以後又被世界吸引回去了,這是一類在邊界外轉回退後的基督徒。 2、繞行
再有一種光景,就是繞行。因為繞行的原故,今天是在那裡,過些日子還是在那裡,無論如何繞,還是在邊界外繞圈子,這是不長進。一個不長進的基督徒,信主一年兩年是那個樣子,信主三年五載還是那個樣子,多年間在邊界外繞行,總是那個老樣子,從不長進。我們知生命的現象是「長」,「長」才是生命的正常現象,如果生命老是不張進,那就不正常了。所以一個在邊界外繞行的基督徒,不但是一個不長進的基督徒,也正是一個不正常的基督徒。生命正常現象是長。一經生下來,就會長,植物如此,動物如此,人類也是如此。嬰孩生下來,七個月會坐八個月會爬,九個月會長牙。會長就正常,不會長就不正常。 聖經中有奶有糧。奶是用來喂的,也代表「主為我」的道;糧則是自己吃的,也代表「我為主」的道。如果一個基督徒信主多年,仍然不能自己去讀聖經,仍然還需要別人將神的話講給他聽,同時只對那些「主為我」的道才能吸收,至對「我為主」的道就不能領受,那他還滯留在只靠用奶來喂,並不能自己吃糧的不長進階段,這種不正常的基督徒,正是邊界外繞行的後果。 3、繞行這山的日子夠了
出來了沒有進去的基督徒,還有一種特徵,就如經上所說的「繞行這山的日子夠了。」這是指在邊界外的時間,浪費得太多了。請看以色列會眾,在邊界外繞行所浪費的時間究有多久呢?請看一段經文: 「從何烈山經過西珥山,到加低斯巴厘亞,有十一天的路程。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月初一日……」(申一21—3)。 你看,他們從埃及地出來,到迦南地的邊界,一共是十一天的路程,但他們因為轉回與繞行的緣故,一共浪費了四十年光陰,還在邊界外。今日一些出來了卻沒有進去的邊界外基督徒,對屬靈的事,原應一年兩載就學會領悟的,但每有過了十年八載仍然沒有學好功課,真是浪費光陰。關於屬靈的事之追求,彼得曾說過:「你們要分外的殷勤。」(彼後一5)「分外的殷勤」一詞,在提多書三章12節翻譯為「趕緊」,在路加福音一章39節翻譯作「急忙」。所以我們對屬靈的事工追求,是不能慢吞吞的,應當「分外的殷勤」,也就是要「急忙」,要「趕緊」,才不會再浪費光陰。為什麼不能再浪費光陰呢。因為人生在世壽數甚短,而要走的路甚遠,要學的勸課甚多,縱然活到七八十歲,也是一眨眼就過去了,何況有生之年,還要七折八扣,一到年紀老邁,體力精神衰敗,就會力不從心了,所以再不可浪費光陰,務要把握現在,分外的殷勤,急忙趕緊的去追求。 貳、為什麼有邊界的原因 「你們在這事上卻不信耶和華你們的神。」(申一32) 當以色列會眾一來到約但河旁加低斯巴尼亞,摩西就差派十二個探子(每支派一人)到迦南地去窺探那地,在他們歸來回報時,卻有兩種的報告,一種報好信,一種報惡信。那報好信的,一個是約書亞,一個是迦勒。約書亞和迦勒對會眾同報,神所賜我們的真是流奶與蜜之地,我們可以去得那地作我們的產業。其餘十個與他倆同去的,卻報惡信說,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住在那地的居民強壯,而且比我們又高又大,城邑又廣大,又堅固,高得頂天。我們在那裡看見亞納族的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十二個探子同往窺探,何以有的回來報好信,有的回來報惡信呢?原來那報好信的和報惡信的,其原因就在信與不信。那報惡信的,乃是因為不信,沒有信心。一個不信的人,他不看神的應許,他不從天上去看,只從地上去看,於是所看到的,是那地的居民又高又大,那地的城邑又廣大又堅固。所以一個人沒有信心,僅只去看那看得見的,不會去看那看不見的,僅只會注重那屬地的,自不會注重那屬天的。就如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內,記載著財主和拉撒路。財主死了下陰間,拉撒路死了到天上去,一般人以為財主有罪,所以死了才下陰間,羅馬書三章說,世人都犯了罪,財主有罪,拉撒路也有罪,那末何以拉撒路死了,就不必下陰間呢?其實聖經裡面並沒有記載他們犯罪,只記載財主身穿紫色袍和細麻布的衣服,天天奢華宴樂。這裡只講到財主的穿和吃,這是身體的需要。他因沒有信心,只顧念身體的需要,不會顧念靈魂的需要,他因沒有信心,只顧念現在,不會顧念將來,只會顧念屬地的,不會顧念屬靈的。他的滅亡原因,就在乎此。今天很多的基督徒,豈不是和財主一般嗎?——對神沒有信心,只會顧念身體的需要,不會願念靈魂的需要,只會顧念屬世的事,不會顧念屬靈的事。也就因為這但原故,基督徒是做了,但做不到底。若有信心,情況就不一樣。你看約書亞和迦勒,因有信心,他們的眼睛望上看,不向下看,他們向神看,不向人看,因有信心,他們顧念那看不見的,而不是顧念那看得見的。 我在一九五一年患毒瘤的病,到了第六天,肚子發脹。通常弟兄姊妹對我說:「吳弟兄,你是一個有信心的人,所以多少人患毒瘤死,而你還能活著」,實則別人是肉身,我也是肉身,別人會沒有信心,我也會失去信心。所以在初患毒瘤時,我開始是信,信,信,但一等到肚腹發脹,就將信心全部脹光了,完全和別人一樣。以後神就給我看見一個異象,看見以色列百姓在渡過約但河。那些抬普天下主約櫃的祭司,把腳站在約但河水裡,約但河的水,就是從上往下流的水立時斷絕,立起成壘,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在約但河中的幹地站定,以色列會眾就都從幹地上過去。這幾千年前歷史鏡頭,就如電影似的,在我眼前開映。以後我就求問主,祂就讓我明白,當年以色列會眾在渡過約但河時,他們的眼睛是看神的應許,不看河水,如果眼睛看河水,他們的腳是踏不下去的,因為約但河水漲過兩岸,將兩腳踏下去,那是會淹死的。於是我對主說:「主阿,我明白了,你叫我的眼睛不要看我那肚子,你叫我的眼睛要看禰的應許。感謝你的啟示,我明白了!」 一個人對神有信心,他不看地上所發生的事實,只看神的應許。亞伯拉罕有信心,神叫他到迦南地去,那裡是他從未去過的地方,存在許多問題,不知那裡的氣候是否適宜居住,土壤是否適宜耕種,不知那裡居民是否凶發殘暴……。可是亞伯拉罕因對神有信心,有問題也就變成沒有問題了。就如我們原先在許昌街租屋聚會的所在,房東預備拆屋改建大廈,我們不得不另找所在。先是胡弟兄尋到了這個地方(在建築中大廈的地下室),以後在同工會裡提出討論,當時實有許多問題,例如建築商開出的售價款項太多,而平日在這裡聚會的又有一半以上是學生,經濟力薄弱,又如此處是大廈的地下室,從未聽說過教會有設在地下室的,又如這裡離火車站較遠,自各方來聚會的要換上一兩道車……又是這個問題,又是那個問題,如要一一考慮,那末我們今天還不會在這裡聚會,只因大家信心堅定,所以有問題,也就變成沒有問題了。 還有,以色列會眾從埃及為奴之地出來,來到紅海,攔阻在那裡。摩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以後當他們要過約但河時,約但河水漲過兩岸,攔阻在那裡,但過約但河的時候,抬約櫃的祭司走在百姓的前頭,他們遵照神的吩咐,腳一入水,河水就分開,成為幹地,以色列眾人就都得從幹地過去。你看,紅海是攔阻,約但河也是蘭阻,但如有信心,什麼都不能成為真正的蘭阻。但在過了紅海後,在過約但河以前,因屬沒有信心,致在迦南地邊界外的曠野,飄流了將近四十年。 三、邊界的禍患 一、似乎沒有錯,實際卻有錯 重返河東(邊界以外)居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沒有錯,然而實際上卻有錯。這怎麼說呢?例如流便和迦得兩支派的後裔向摩西所解釋的,他們並不是逃避去迦南地與全會眾一同參加打仗,他們要帶著兵器過去一同打仗,直到以色列人各都承受自己的產業,這在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錯。但錯就錯在戰爭結束後,由迦南地返回河東,就表明沒有界限。所以我這裡說,這兩個支派的後裔似乎沒有錯,但實際上卻有錯,錯在沒有界限。弟兄姊妹,我今天在這裡講述這件事,並不是說,我們每一個基督徒要用界限來和別人分開,不是這個意思,我乃是說,我們基督徒應以界限和別人分別。這兩句話並不一樣,信與不信者應有分別,不在乎是習慣上和儀式上,乃是在乎行事為人上,應該和不信者有分別。此外在信仰上,信仰純正者與信仰不純正者間應有分別。所謂信仰純正者,就是指相信全部聖經而言,反過來說,如不相信全部聖經,僅認為其中一部份可信,一部份不可信,那就是信仰不純正了。何謂信仰純正或不純正呢?如果對全部聖經都信,這就叫作信仰純正;如果對全部聖經,加以分裂有的部份信,有的部份不信,就叫作信仰不純正。此外,相信在基督以外,別無救法,就叫作信仰純正,如在基督以外,相信還有別的救法,那就叫作信仰不純正。所以信與不信應有分別,信仰純正與不純正感有分別。這樣去區分,初非心地狹窄。保羅在書信中曾對加拉太人說:「……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一8—9)如說是狹窄,那保羅最是狹窄,他怎麼可以說,若有人傳福音與他(保羅)所傳的不同,就應當被咒詛呢,難道只有他保羅一個人對,別人就不對嗎?然而真理只有一,真理就不能比一少,也不能比一多,若是比一少一些,或比一多一些,那就不是真理了。而且每個基督徒不僅要本身持守信仰純正沒有偏差,至對信仰不純正者該和他有分別,否則,若有人信仰不純正,而你卻加以姑息包容,聯手在一起,那你就犯錯了。因為你既對信仰不純正者加以姑息包容,無所分別,你就會使人日久不辨孰是孰非,以後對異端與真道混淆不清了。如此,似乎沒有錯,而實際上卻有錯了,因你已中了惡者的詭計。 二、貽害他人,禍及後代 流便和迦得兩支派後裔,返回約但河東(邊界外)住下,對他們這一代言,縱無何損失,但因沒有界限,卻會造成下一代的子孫,與當地居民通婚,並效法那些外邦人的生活風俗和樣式,以致被誘引去拜當地的偶像,這就鑄成大錯。所以論其影響,徒是貽害他人,禍及後代,真可謂後患無窮。今日置身邊界的基督徒也是一樣,本身縱或因靈曆較深,對真理認識清楚,信仰純正,可是這一代還有一些靈命幼嫩者,對真理信仰尚有不夠清楚者,因見你姑息包容,和那些信仰不純正者站在一起,沒有分別,以後就會涇渭不分,甚至被魚目混珠,對差一點點的不純正的信仰會司空見慣,誤認為無足輕重,以至日久耳濡目染,深受惡劣影響,難免近墨者黑了。這就是置身邊界的基督徒之禍害,貽患他人,禍及下代。所以在真理信仰上,必須絕對嚴格認真,堅守不移,斷不能輕心掉之。保羅曾說過,他自己若要討人的喜歡, 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可見十字架是會令人討厭的,如果一個人爭取面面光,他就不會被人討厭了,可是為著真理的原故,有時也得不願別人的討厭。 在這末後世代,世界潮流就是盲目的與黑暗惡勢力打交道,兢相包容妥協。當我國大陸淪陷以前,有馬歇爾逼迫我國當時孰政者包容中共政權,一再和它打交道,採取所謂「政治協商」,以至使其坐大,養虎貽害,終被其滲透顛覆,整個大陸漸次變色。韓戰時,麥克阿塞將軍原擬乘勝揮戈渡過鴨綠江,直攻中共心臟地帶,無奈杜魯門要容共,執意不允,並將麥克阿塞障前撤回,馴至造成韓國今日的局面。環顧當前國際政治局勢,民主與共產勢力對抗,這兩者之間原該如漢賊不兩立,絕對不能有絲毫包容,若稍不慎,就會遭惡者所乘,滲透顛覆。所以數來數去,只有我們故總統 蔣公賦有屬天智慧,高瞻遼矚,畢生堅決反共,始終不渝,成為這時代的中流砥柱,最能討主喜悅。關於信仰的事,也是同此道理、絕對應與信仰不純正者有分別。時或有社會人士,勸我在信仰上不妨馬虎一些,放寬包容度,何必過於認真,我就反問他們,在當前政治上,我國難道也可對共產極權的匪偽政權和祂施行的一切詭計伎倆,稍為包容一些嗎?斷乎不可:那末在信仰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甚麼相和呢?信仰純正的與信仰不純正的有甚麼相干呢? 我們應當向神祈禱:求主藉著祂的大能,使我們不做邊界的基督徒,不要作差一點點的基督徒,不要做只是從埃及出來了而沒有進入迦南的基督徒!我們既有心要走主的道路,求主幫助我們就憑著信心?靠主能一直走到底,也求主讓我將這樣的領受,盡得與大家分享!低頭禱告。 在信仰之爭中— 漠不關心,緘口不言, 忽略駐守,有何不當? 郭克昌 民卅二:6、7 當以色列民出埃及,在曠野飄流了四十年,到達約坦河東面,即將進迦南地時,迦特與流便支派向摩西提出要求,請把約坦河東給他們為業,不要領他們過約坦。摩西見他們要享安逸,不願過河打仗,便責問他們既:「難道你們的弟兄去打仗,你們竟坐在這裡麼?你們為何使以色列人灰心喪膽……呢?」(民數記卅二章六節七節) 當士師時代,女先知底波拉和巴拉為要拯救以色列人而在耶斯列平原與迦南王耶賓和他的將軍西西拉交戰的時候,平原中的米羅斯居民卻袖手旁觀,漠然置之。他何也要享安逸,不願打仗?因而惹動神的怒氣。士師記五章廿三節記著說:「耶和華的使者說,應當咒詛米羅斯、大大咒詛其中的居民。因為他們不來幫助耶和華,不來幫助耶和華攻擊勇土」。 當波斯帝國亞哈隨魯王在位的時候,全國中的猶太人面對殲滅的危險,末底改叫身為猶太人的王后以斯帖求助於亞哈隨魯王,以斯帖為自身安全計,竟惋辭加以拒絕,恐怕觸動王怒而惹來殺身之禍。末底改托人回復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以士斯記四章十四節) 以上所提的聖經三處史記,有關的神子民不當的地方不是在他們所作的事,而是在他們所不作或不願作的事。他們的所以惹動神怒氣而受神或祂所揀選僕人責問,乃是因為他們在應該起而與敵人爭戰的危急關頭中卻漠不關心,緘口不言
,忽略職守。 今日,全球各處正掀起劇烈的屬靈爭戰,為要維護純正基督教信仰而對抗撒但和他所有的差役。撒但和他的差役,很多裝做光明的天使,所以連選民也許多受其迷惑而不能明辨是非。普協現正傾全力進行統一大連動,不獨聯合所有基督教界,甚至其他各宗教各主義也多方設法與其交往聯繫,企圖最終演成大巴此倫統一教會,對於真理與基督教會之願保持純潔,一概置之不理。 今日。在這信仰之爭中,像昔日一樣,也有好些迦特人、流便人、米羅斯人和以斯帖,明哲蟯身,要事安逸而不願爭戰。更可惜的,就是這種漠不關心,緘口不言。忽略職守的意念和態度,隨著信仰之爭的越來越激烈,竟更加普通蔓延。撒但看來越來越得勢,越來越歡喜,因為基督精兵一個個退陣或不願參戰,撒但便前進一步,基督軍隊便退後一步,神的子民也很可能因而灰心喪膽。 各處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這末世背道驚人迅速蔓延的今日,我們愛主的豈不更應拼棄一切漠不開心,緘口不言,忽略職守的意念和態度,消除成見,起而同心合力,堅決對抗大背道,為神之道並耶穌基督忠勇作證?今日,在全球中,萬國基督教聯合會是始終不變對抗大背道的唯一國際性團體。雖然備受敵友嗤笑辱駡,然而這廿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仍繼續進行,凡屬基督忠兵,責任所在,理應攜手合作,齊心合力,不顧一切,積極為道力爭,直至向我們的元帥,快要再來之主耶穌基督交帳為止。願我們都獻身或重新奉獻,遵照經訓,廣傳福音,不忘為道力爭。 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 民卅二:23 「要知道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這句話,英文聖經翻譯得更清楚,如下:『要確實知道你的罪,必將你找著:』還有人用中國的成語,翻譯這句聖經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保羅說道:『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 是甚麼。順著情欲撒種的,必從情欲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拉太書第六章第七節至第八節)神對於世界定了這樣的原則律例,是不能更改的。約瑟的哥哥們,誣賴約瑟為偵探,將他下在坑中;日後他們也被約瑟恫嚇指為偵探,將他們下在監裡。雅各欺騙父親,他的兒子也欺騙他。大衛犯姦淫謀殺的罪,押沙龍也跟著他的腳蹤行。猶太人釘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日後耶路撒冷滅亡,許多猶太人也被釘,因此甚至沒有樹木夠用!民國二十餘年來,這種報應,似乎更顯明,更急速,殺人的被殺;欺人的被欺;絲毫不爽! 雖然如此?罪的報應,有時來的很遲慢,甚至今世看不見。更有叫人詫異的,是:種瓜有時似乎得了豆;種豆的有時似乎反得了瓜;用欺騙卑鄙的手段,有時反倒升官發財;正直誠實人,反倒受窮落後。這不退是時間問題。閃電之後,有時等待好久,才聽見雷轟。西國的俗話說:『神的磨,磨得雖慢,磨的卻細。』正如中國說:天的網,雖然疏,疏而不漏。『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心生嫉妬。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乾。』欺騙卑鄙的手段,固然能使人升官發財,卻不能給人良心平安。誠實正直的人,雖然受窮苦,而高尚的人格,正直的品性,卻是人生無價之寶!所以說:『要確實知道,你的罪必找著你!』主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感謝神:主耶穌尋找拯救了我們。 罪人之逃避
彭克思 民卅二:23 『要知道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民卅二章廿三節) 『其中當有六座逃城,使誤殺人的可似逃到那裡。』 (民卅五章六節) 『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六章卅七節) 罪必追人 有一節聖經說:『惡人雖無人追趕,也必逃跑。』因為無形中有追趕他的,使他心中害怕,覺得他的罪正追趕他,他也無法抵抗這個攻擊,因此有許多的人犯了罪,便非常膽怯,甚至『葉子被風吹的響聲,要追趕他們,他們要逃避,像人逃避刀劍,無人追趕,卻要跌倒!』這個追趕與刑罰的害怕,奪去了人心中的平安,雖或有個忘的時候,但他總不知道甚麼時候又要起來追趕他了。擺郎先生描寫人心的苦境道: X X X X 比瘋更甚的痛苦! 永遠不睡,永遠不死的蟲, 陰慘白日,淒涼黑夜之思想, 雖怕黑暗,卻恨光明! 狂風四起吹破了戰驚之心! 欲不滅之,從何逃避? X X X X 不獨擺郎一人有此經歷:凡未蒙赦免之罪人都是如此。靈魂被迫趕的事不是迷信,是平日實有的一件可怕的經歷。希羅得說: X X X X 記憶阿!難道無痛悔,無朽爛 可以使你靜默麼? 人生將盡,你還不止息麼? 樹死矣;青藤仍緊抱不放; 塔傾矣,羅藤仍牢纏不休! 人可死,實將死矣; 惡在心頭仍施攻擊,凶哉記憶! 牆已灰敗而惡草仍青, 房屋傾倒則荊棘生矣! X X X X 重開記憶之書,讀可愛之一頁; 已過之樂趣,或現今痛苦, 然而是自欺,那有能力在內! 思想最好時,已往之喜樂來矣, 記憶便照亮了苦境; 然而不過月光照雪, 能發光而不能溶雪! 閃爍著如同譏笑, 仍使我不樂如故! X X X X 罪的危險—壞我德性 人若信神說『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要敗壞你們良心之安樂 』的話,就必會竭力拒絕試探而保守了他們的自由。魔鬼欺哄我們,以為罪之危險是在被人發覺的時候;其實最利害的一點卻在破壞我們的德性。在審判台前不必要人的見證,我們的良心是會定我們的罪的。沙士比亞在他的利卻德第三內,使那位慣於虛假的克拉倫史說: X X X X 生後之夢更長了, 我的靈魂裡起了大風暴雨! 我想我已過了憂潮, 有詩家所寫的渡夫, 帶我到了永久之黑夜, 在那裡第一位來歡迎我魂的, 乃是我祖父,著名的華宛克, 他高呼道:『黑暗魔王將以何種苦刑, 加給虛偽之克拉倫史懲彼假誓之罪呢?』 忽然他不見了。 當有天使般的影子走過, 光澤之發濺滿了血;他高喊道: 『克拉倫史至矣——虛偽,兇狠,應受苦的—— 他在都克絲堡的田野將刀刺我! 汙鬼們,捉住他去受永苦!』 就見一群汙鬼圍我四面, 可怕的慘叫聲充盈我耳, 我戰抖著驚醒了, 良久,良久,仍以為身在地獄中。 此乃是我造成的一場惡夢, 我親手做的那些惡事, 現在都起來攻擊我了。 X X X X 沙士比亞再接下去講這故事,便更見得「自責」之可怕了。 X X X X 我的良心有千萬的唇槍舌劍, 都說我為人之兇惡卑鄙, 定我為罪,定我為極大之罪人。 我所有的罪都站在法庭上, 高呼說:「有罪!有罪!』 我真失望!世上無人愛我; 設若我死,也將無人憐我。 其實我自己也不哀憐我自己, 又何怪乎他們: X X X X 這許多詩家所寫的,正合乎聖經真理,而與歷史之見證,及我們各人良心的主見也正相合。 神設立了逃城 人能逃避靈魂之追趕真是件喜樂之事,在這裡的第二節聖經內可以看見神的憐憫與慈愛,如何要尋找拯救罪人,照希伯來律法在數十城中須立幾座逃城,若有誤殺人的,可以逃入城中受保護,免得落在報血仇人的手中,我現在要你注意這逃城之故,是因神已為我們設立了罪人的避難所,就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到逃城去的路直而且平,路上毫無阻擋,城門日夜大開,使那急欲逃入城中避難的人無所阻礙。罪人若肯走順服的路,進悔改認罪的門,隨時可到基督那裡。逃難必須自己逃的,並無一人可以代替他,也非他想逃城的事,或想到那裡的事,能救他脫離報血仇人的手,罪人得救也是如此,他的思想雖好,不能救他,除非他興起逃到基督那裡,以他為救主為避難所。 以簡單之信心接受救主 或有人說:『我很喜歡做一個基督徒。我對於自己的罪實深抱愧,並且想到牠們時,便奪去我心中平安。但我不知如何可以得到避難所。』你若將一切神秘的思想拋棄,奉基督的名求神赦免你的罪,如同小孩求父母饒恕一般的簡單,那你所有的困難都可解決了。我新近讀了陶德博士所寫的一個故事說:有一隆冬的深夜,博士在芝加哥上了火車預備回到米西幹去。他將外衣的雪花抖去了,將牠放在位上,自己便坐在旁邊,忽聞有戰抖的人聾呼叫他道:『嗨!傅士!』 博士便站了起來,看誰招呼他,便看見兩個熟人,他就走了過去,便知道那一位叫做羅伯的身負重疾,他們夫婦二人因此特到芝加哥來就專科醫生診治病症。 羅伯開言了。 『博士!我現在身體非常軟弱,但我要回家去住一時,以後再回到芝加哥看那位專科醫生,因為他是個有經歷醫治我病的人。』 羅伯是蘇格蘭人,生長在基督教的家庭中,但他已背道多年了,有一次他曾對陶德博士說: 『我現在很愛看戲,但對宗教方面則不像從前的有味了,我不喜歡那些傳道的人,往往講些故事來嚇人,但我有時歡喜聽你講道,因為你也是蘇格蘭人啦。』 次早車到了站,博士便對他說: 『羅伯我改日必以朋友的資格來拜望你,不要以我為傳道士而拒絕為幸,再會!』 『很好,我願接待你,請來!再會!』羅伯回答著: 過了幾天,博士便踐約去看他,羅伯正躺在睡椅上,他咳嗽更利害了,便奪去了他臉上的紅色,更見病容滿面的了。 他們談論了一回蘇格蘭的事情,並無一言述 及宗教。最後羅伯好笑起來說:『我告訴鄰居們說你來是要預備我的葬事,但是我說:「我要騙騙他這個傳道士。」』 陶德牧師下次去時,看見他格外軟弱了,咳的更利害了,態度也更不安舒。 「羅伯,你今日覺得怎樣,好嗎?』 博士問他: 『我還好,』他回答道:『醫生才走了不多一會。我希奇為什麼病人不喜歡傳道士來看他們!卻費了許多的錢去請醫生,也可見人心如何了。』 停了一會,陶德問他道: 『羅伯,你喜歡我讀一個蘇格蘭故事給你聽麼?我帶了一本來!我相信你一定覺著很有趣味的,這是個好故事,我來講給你聽,你若聽的疲倦了,那未請告訴我,我就不再讀下去。』 他聽了這話,兩眼閃閃有光的,顯出已引起了他的同情,他就說: 『請讀,我很愛聽。』 陶德博士便從衣袋裡摸出一本「荊棘之旁』來,讀一篇「博士最後的路程」。讀到博士如何渴想陶斯府,以及朋友之交往時羅伯便低低的說道:『蘇格蘭人之性情,確是如此。『當牧師讀到了那博士的心中的交戰時,羅伯不覺流起淚來了。再聽到博士如何向朋友們認出罪來,羅伯便向他自己說道:『這是我,這是我。』 故事讀畢,他的硬心已化軟了,在他心裡正哀哭著猶如小孩。牧師便握了握他的手,輕輕的走了出來,使他自己醒悟,過往之罪有如圖畫,而靈魂之將來則毫無把握,他處的地位,已緣永遠之境的邊際了。 次日,陶德博士又來看他了,問他道: 『你歡喜那個故事麼?』 『好極了
請你再讀一個給我聽好麼?』羅伯要求著: 博士便打開書來,讀那但「麥克勞之認罪」。讀完後,羅伯便承認出他自己的罪來了: 『博士阿,我比他更惡,因我毫不尊敬神,輕視我列祖的宗教,棄掉我幼年所受的教訓,甚至要咒詛神,到禮拜堂去聽道的時候,不過是吹毛求疵,好事批評。我在家庭為劣子,對人信託則不實,對神為不忠,我現在自知是已被棄絕的羅伯,對死亡也要譏笑的我,如何能得赦免,我現在清清楚楚的記得我所犯的罪。』 他在床上轉了個身,意欲遮掩他顯出內心交戰的臉,不叫牧師看出來。 『你何不效法那個老博士呢?他也心中難過;但他信靠神必會憐憫他的。』牧師接著說: 羅伯便請求道: 『請你為我禱告,我願試求神憐憫我。』 他們便一同禱告主,但願神的話能照這個暗中摸索的人,使這個病人能得基督的平安,安慰,與安息,使迷羊可以歸同羊柵,得牧人的安撫。 『現在好些了,心中也明白了一些,我盼望主會憐憫我。請你明天再來罷。』禱告後羅伯這樣說: 此後數禮拜中,死亡尚未來到以前,這二位蘇格蘭的基督徒,得了不少互相交往曲快樂。這病人的信心,如同小孩子的一樣簡單,但是他的信心非常清楚而又堅固。他的性情也已完全的改變了,正如日出霧散一般,他的病雖更甚而更覺痛苦,但他不像從前的可憐了,反而歡喜忍耐。當陶德傅土來探望他時,他總說不願有什麼事情來攪擾我們的敬拜神,因他已定要多與博土一同靈修,以增虔信。 在他臨終的前一天,陶德博土問他道: 『羅伯,你願意再說什麼話,以表明你已經改變的光景呢?』 他的惟一的答覆是用斷續的聲音,輕輕背誦詩篇第二十三篇道: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牧師想他過去的生命如何腐敗,而現在背此詩篇卻又絲毫不錯,不覺希奇的間道: 『羅伯,你在那裡學的這篇詩篇?』 『當我六歲的時候,我在鉛嶺的主日學裡學的。從你將麥克勞博士的故事讀給我聽後,便指出了我的錯處,現在神的憐憫,使我再能記得這詩篇,從前母親與師長所教我的,現在卻是我惟一的安慰。博士阿,等我歸天家後,請不要說我是死聖徒之死,只說麥克勞博士幫助我的靈魂得了拯救,你想好麼?』 我講這個故事給你們聽,希望你們能看出罪人歸向神是何等的自然和容易的一件事,如同孩子們到父母前求饒恕一般的簡單。請你也效法浪子,從速回頭吧: 民數記逐章查經課程(譚志陽) 第卅二章 河東分地之經過 引言:以色列人擊殺米甸人之後,約但河東的大局已定。此時,曠野路程已盡,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就向摩西提出要求,要住在河東。經過反復言論之後作了統一,就將河東的地先分給兩個半支派為業。今天的信徒,也有許多人要求只願住屬天“迦南”的“河東”一一今生安逸的世界,不肯過河爭取屬靈之美地。 本章將“河東分地之經過”分述為三段: 一、要求與責備
(卅二1/15) (一)要求 卅二l/5 “流便子孫和迦得子孫的牲畜極其眾多,他們看見雅謝地和基列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就來見摩西和祭司以利亞撒,並會眾的首領,說: ‘亞大錄、底本、雅謝、寧拉、希實本、以利亞利、示班、尼波、比穩,就是耶和華在以色列會眾前面所攻取之地,是可牧放牲畜之地,你僕人也有牲畜。’又說:‘我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把這地給我們為業,不要領我們過約但河。” 此建議由流便、迦得兩個支派聯合提出,他們的住營方位都在帳幕之南,彼此易於往來。流便是長子,理應排名在先,但此事的主謀人實為迦得支派,所以下文多次以迦得排首(6、25、29、31、33節)。 “雅謝”:從亞摩利王西宏奪得之地(33參廿一32)。“基列”:原指約但河東面,由死海以北至加利利海一帶的地方,但廣義上可泛指約但河東以色列人所佔領之地(申卅四1)。 雅謝和基烈地適合畜牧,流便和迦得二支派情願放棄迦南的地業,要擁有這地。這是一種屬地之自私之選擇,正如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一樣(參創十三10/¨上)。今天的教會中,也有許多人不肯過“約但河”,寧願作“河東”的教徒。 (二)責備 卅二6/15 摩西認為二支派此舉是放棄進入應許地的行動,相等於多年前十探子不信的惡行(參13—14章)。因此他特別提到神對上一代以色列入的懲罰(11節),免得會眾重蹈覆轍(]5節)。摩西如此痛責這兩個支派,乃出於疼愛,箴言書說: “當面的責備強如背地的愛情” (箴廿七5)。 二、建議與同意
(卅二16/27) (一)建議 卅二16/19 “兩支派的人挨近摩西說:我們要在這裡為牲畜壘圈,為[婦人]孩子造城。我們自己要帶兵器,行在以色列人的前頭,好把他們領到他們的地方;但我們的[婦人]孩子,因這地居民的緣故,要住在堅固的城內.我們不回家,直等到以色列入各承受自己的產業。我們不和他們在約但河那邊一帶之地同受產業,因為我們的產業是坐落在約但河東邊這裡。” 兩個支派看來十分喜愛這塊地,他們的選擇雖經摩西的警告和以古鑒今,仍死心不息,就挨近摩西,建議他們的男丁願參與爭戰,直到以色列其他支派定居迦南地為止;後來他們實踐了這承諾(書四12廿二1)。現在他們希望重建河東的城壘及羊圈,使婦女、孩子、牲畜有安身之地.他們認定約但河東之地為他們的佳美地業,放棄將來在迦南地的業權(19節)。由此可見,神選民對地業的追求,是看到哪裡得到哪裡(參創十三14/15)。但他們看到的是約但河東邊的地,後來得到的也只是約但河東邊的地。 (二)同意 卅二20/27 “摩西對他們說:‘你們若這樣行,在耶和華面前帶著兵器出去打仗,所有帶兵器的人都要在耶和華面前過約但河,等他趕出他的仇敵,那地被耶和華制伏了,然後你們可以回來,向耶和華和以色列才為無罪,這地也必在耶和華面前歸你們為業。倘若你們不這樣行,就得罪耶和華,要知道你們的罪必追上你們。如今你們口中所出的,只管去行,為你們的[婦人]孩子造城,為你們的羊群壘圈.’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對摩西說:‘僕人要照我主所吩咐的去行.我們的妻子、孩子、羊群和所有的牲畜,都要留在基列的各城。但你的僕人,凡帶兵器的,都要照我主所說的話,在耶和華面前過去打杖。” 摩西認為兩支派新提出的建議十分合理,如能照建議而行才為“無罪”一一沒有責任(22節);但本段似乎顯示,摩西並無尋求神的指示,只按他對律法的瞭解作出決定。這事按起願的條例處理,神既未有清楚曉諭,即等於默許(參三十7),兩支派須履行起願的承諾(29節),這事才蒙神悅納;否則仍要按神原先的心意進行一一全部支派以迦南地(約但河西)為業(30節)。 兩支派的人要先為全會眾得地,再可回到他們的河東地去。這裡的靈訓也正提示我們:我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神也會將地上所需的一切加給我們(參太六33)。 三、宣佈與落實
(卅二28/42) (一)宣佈 卅二28/32 “於是摩西為他們囑咐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眾支派的族長,說:‘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凡帶兵器在耶和華面前去打仗的,若與你們一同過約但河,那地被你們制伏了。你們就要把基列地給他們為業。倘若他們不帶兵器和你們一同過去,就要在迦南地你們中間得產業。’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回答說:“耶和華怎樣吩咐僕人,僕人就怎樣行。我們要帶兵器,在耶和華面前過去,進入迦南地,只是約但河這邊我們所得為業之地,[仍歸]我們。” 摩西與他們議定之後,就實行宣佈,他先對眾首領吩咐(28/30節)。這些首領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眾支派的族長”(28節),他們是神指派日後負責分地的人(卅四16/18)。以後,兩支派的人表示願意照約而行,作了最後的決定(31/32節)。 (二)落實 卅二33/42 “摩西將亞摩利王西宏的國,和巴珊王噩的國,連那地和周圍的城邑,都給了迦得子孫和流便子孫,並約瑟的兒子瑪拿西半個支派。迦得子孫建造底本、亞他錄、亞羅珥、亞他錄朔反、雅謝、約比哈、伯甯拉、伯哈蘭,都是堅固城。他們又壘羊圈。流便子孫建造希實本、以利亞利、基利亭、尼波、巴力免、西比瑪(尼波、巴力免、名字是改了的),又給他們所建造的城另起別名。” 34/36節論迦得子孫所得之地;3.7/38節論流便子孫所得之地。流便和迦得子孫所得的城邑,後來互有對換(比較書十三15及下文),以便清楚界定各支派的邊界。現屬迦得支派的底本和亞羅珥,後來屬於流便:現屬流便的希實本,後來轉給迦得。38節的“尼波、巴力免”:是異教之神的名字,所以這些城名要更改。通常攻佔城鎮的將領,用自己的名為這城命名(41/42節)。 3.瑪拿西半支派之地 39/42 “瑪拿西的兒子瑪姬,他的子孫往基列去,占了那地,趕出那裡的亞摩利人。摩西將基列賜給瑪拿西的兒子瑪姬,他[子孫]就住在那裡。瑪拿西的子孫睚珥,去占了基列的村莊,就稱這些村莊為哈倭特睚珥.“挪巴去占了基納和基納的鄉村,就按自己的名稱基納為挪巴。” 瑪拿西半個支派的突然出現,使一些學者以為是後人穿鑿附會而加上的。這解釋欠妥善,因為此事在摩西,約書亞時代曾多次記載(申三13書十三29十七1)。可能瑪拿西支派見有迦得和流便支派的先例,向摩西自動請示攻取基列北部及巴珊的一些土地,希望成功後可佔據該地為業(39/42參書十三29/31)。當然他們也要遵從同樣的條件,要參與進攻應許地的戰爭,才可得此地為業。 本段提及的城市,大多已不能確實考據,但座落的範圍是相當確定的。以色列人額外得地為業,是神所容許的,只是他們不可放棄神應許之地,必須竭力攻取。 思 考 一、你認為迦得子孫起初的要求是否合理呢?摩西為什麼大發義怒呢?在個人主義澎湃的今日,你行事為人的準則應該是怎樣的呢? 二、迦得和流便支派提出了那項保證?為什麼他們作此保證? 三、當你有不同的立場時,是否勇於和當事人一起商討呢?完全聽從長輩、不表示自己的意見和盼望,是否最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