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得記導論拾穗

 

路得記提要

 

壹 書名

一 本書內容記載一個摩押女子路得,故名‘路得記。’

二 聖經中有兩卷書是取名於女子的-路得記和以斯帖記。兩卷都是歷史書。路得是一個外邦女子嫁給猶太人的,以斯帖是一個猶太女子嫁給外邦人的。

 

貳 著者

本書的著者未詳。可是從一章一節‘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和四章二十二節‘耶西生大衛’兩句話看來,我們可以斷定它也像士師記一樣,是在以色列人有了君王以後所寫的,極可能是先知撒母耳所寫。

 

參 士師記的附錄

本書實為士師記的一部分,亦可稱之為士師記的附錄。士師記是一卷黑暗、慘痛的歷史,讀時令人感覺失望、歎息;可是讀本書時令人感覺欽佩、奮興。路得的故事在士師時代中好比沙漠中的青草,黑夜中的明星。

 

肆 時間和地點

一 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十一年,(一4,四13,)自主前一三二二年起,至主前一三一二年止。

二 事情發生的地點是在摩押地和迦南地。

 

伍 文學的價值

本書除了包含豐富的屬靈意義外,還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十八世紀,有一位文學家,是當代的文學權威。有一天,他向他的文友們介紹了一首田野間的詩歌,並向他們誦讀。他們都以為這是他最近的傑作。正當大家高聲稱讚這首詩的文雅、簡潔、熱情、美麗的時候,這位文學家就宣告說,這詩並不是他的作品,乃是他朋友平時所輕視的聖經中的路得記故事。的確,在人類的文學上,不易找到更美麗、更熱情的辭藻,過於路得在一章十六、十七節向她婆婆所說的話。

 

陸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本書有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追溯大衛王和主基督的族譜。(參讀太一516。)想不到一個外邦的女子,因著她正確的選擇,(得一1617,)作了君王的曾祖母;不只,連我們的主,按人說來,也是她的後代。

二 誠然本書是一卷愛的故事,可是它特要證明愛的能力能勝過一

切的艱難。它根本不是說到青年男女的情史,乃是說到一個青年寡婦有理由、有機會撇棄她的婆婆另找出路,可是她對婆婆始終是又忠又愛,不捨得分離。

三 本書表明婚姻是何等鄭重的一回事。(來十三4。)波阿斯本可娶路得,可是按猶太人的規矩,他必須等待那更近的親屬放棄了,才能有合法的婚姻。路得記四章十一至十七節的記載-眾民、長老們的見證和祝福,波阿斯正式娶路得-都指給我們看婚姻是何等神聖、高尚的旅伴生活。

四 饑荒並不能作離開神、遷到外邦的根據。災禍和不幸是跟隨著背叛。祝福和安息是跟隨著分別、歸回。

五 俄珥巴(一4)是預表不要神的外邦人,可能當時她找到了更好的出路和命運,可是幾十年工夫就完了,今天在地上沒有一個人紀念她了。路得是預表要神的外邦人,當時跟著一個窮苦不堪的寡婦婆婆,遠適異鄉,前途茫然,可是不久她蒙了祝福,得了安息,直到今天,地上千萬人都紀念著她。

六 波阿斯是預表基督,因為:

()基督是收割的主。(二34。)

()祂是神人,我們的近親,(三12,利二五25,)我們的贖回者。

()祂是大能者。(注意路得記二章一節的‘大財主’可以譯作‘富有的大能者’或‘英勇的大能者。’)我們本有一個更近的至親,就是人類,但他不是一個大能者,無力作我們的贖回者。(三12,四6。)

()祂關心我們,恩待我們。(二5等。)

()當我們悔改在祂被釘的腳前,求祂紫紅袍的愛遮蓋我們時,祂的答覆是何等的快,祂對我們說慈愛的話,並把祝福傾倒給我們。(三。)

()當祂贖回我們,就使我們與祂聯合;從此我們也成為別人的祝福。(四1522。)

七 路得是預表被律法隔絕的外邦人-尤其是摩押人(申二三3)-竟因恩典而蒙悅納。因為她本是遠離家鄉的客旅,非常窮困,毫無指望,可是在波阿斯前蒙了恩典,被贖回,藉著婚姻和他聯合。我們在屬靈事實上豈不是也有同樣的經歷麼?

 

柒 信息

本書的信息是藉著救贖和合一,人才可以得到真的安息。

 

捌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安息,’(一9,三1,原文,)()‘救贖。’(四46,照原文另譯。)

二 鑰節: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一16。)‘兩個兒婦又放聲而哭,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一14。)

()‘鄰舍的婦人說,拿俄米得孩子了;就給孩子起名叫俄備得,這俄備得是耶西的父,耶西是大衛的父。’(四17。)

 

玖 分析

根據鑰字‘安息,’本書可分為四大段:失去安息、望得安息、尋找安息、得到安息。

 

1 失去安息(一章一至五節)

一 因饑荒而離開神所指定之地。(12。)

二 在無神之地,神的子民要得到安息是不可能的,相反的只能得到災禍和不幸。(35。)

 

2 望得安息(一章六至二十二節)

一 過了十年痛苦的日子,拿俄米定意回迦南,盼望得到安息。(67。)

二 俄珥巴的揀選。(814。)

三 路得的揀選。(1518。)

四 合城的人見了拿俄米至多表示驚訝,不能給她同情,更不能予以安息。(1921。)惟有波阿斯才能。

 

3 尋求安息(二至三章)

一 拿俄米家中的近親波阿斯。(二14。)

二 路得拾遺穗。(二57。)拾遺穗是當初合法的風俗。(利十九9,二三22,申二四19。)

三 波阿斯的慈言。(得二813。)

四 波阿斯的恩待。(二1416。)

五 路得的孝行。(二1723。)

六 路得遵照婆婆的吩咐向波阿斯請求‘救贖。’(三。)

七 三章七節:‘路得便悄悄的來掀開他腳上的被,躺臥在那裡。’這也是當初合法的風俗。

 

4 得到安息(四章)

一 波阿斯按著公義的手續來辦理這件事。(18。)

二 波阿斯娶路得。(913。)

三 拿俄米得到喜樂和安息。(1417。)

四 路得最大的賞賜就是君王從她而出。(1722。)

—— 倪柝聲《聖經提要》

 

路得記——產業的恢復    

 

綱 要

前介

神的管教

恢復

路得的美德

我們的親屬

救贖的權利

十架

律法不能贖回

神親愛的妻

與基督聯合

王權

 

讀經: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那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得一:1617

 

「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阿,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裡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裡,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裡喝僕人打來的水。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得二:812

 

「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波阿斯說,女兒阿!願你蒙耶和華賜福,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因為少年人無論貧富,你都沒有跟從;女兒阿!現在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得三:911

 

「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得四:910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剛讀過你的話語,現在我們只求你的聖靈,將你的話語向我們的心開啟。主啊!向我們說話,並且吸引我們更親近你自己;因為你是我們的救贖主,我們的愛,我們的一切。我們把這段時間交在你的手中,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前介

 

在整本聖經中只有兩卷書是用女人的名字作書名——路得和以斯帖。我們知道這兩個女人之間有很顯然的不同。路得是個摩押女子,一個外那人,但是她卻在神主宰權柄的管治下,被帶進神立約的子民中。以斯帖是個猶大女子,可是她卻在神主宰的管治下被放在外邦國度的王宮裡。然而,在她們兩人之間即有一件相同的事;她們都被使用來成全神的目的。

 

這卷路得記是跟在士師記之後。在古猶大經文的正典中,他們實際上把路得記和士師記放在一起而成為一卷。記載在這卷路得記裡的事件發生在士師的時期,然而我們即無法確定知道它是在那一位士師之下發生的。有些人認為它是發生在基甸的時期,因為在基甸被神興起作士師之前,以色列人在壓制之下而缺少糧食;在那地有饑荒。所以很可能路得記裡所記載的是發生在基甸作士師的時候。

 

在士師記和這卷路得記之間有極大的不同。在士師記裡我們看見神子民們悲慘傷痛的歷史。他們不僅不能完全得著他們的產業,並且他們瀕臨失去產業的危險。那是一頁非常悲慘的記載;可是當你來到路得記,你看見以色列歷史中光明的一面。那裡你發現因著神主宰管治的恩典,每一件事都好像被恢復了。在那裡有救贖,有產業的恢復。所以路得記給我們看見在士師時期以色列人歷史中光明的一面。

 

路得記是節期書卷之一,是以色列人在節期的筵席中誦讀的。有人告訴我們說這卷路得記是在五旬節的時候誦讀的。它不僅是一篇極美的故事,並且在這卷書中我們看見恩典和救贖的原則。

 

路得是一個摩押女子。若是你回到創世記十九章,你看見摩押是在可怕的罪中 所生之子。「摩押」這個字的意義是「從父親來的」,那從肉體生的就是肉體。照著申命記,摩押人就是到了第十代也不能進入以色列人的會中,換句話說,摩押人是完全被擺在神的應許之外的;而路得就是個摩押女子。然而借著神主宰管治的恩典,她被帶進神立約的子民中。不僅如此,我們發現乃是借著她帶來了大衛王的出生。在馬太一章中我們主耶穌的家譜裡,她是四個被提起的女性其中之一。這顯示了神的廣大,和他的主宰管治而流露令人驚歎的恩典。

 

路得記在士師記和撒母耳記上之間。在士師記的末了,聖靈提出他的評語,說明在百姓的歷史中為什麼有如此混亂的原因。乃是因為在那時沒有王,各人行自己眼中看為對的事。然後在撒母耳記內,神引進了他的王給他的子民。於是開始了君王的歷史,而在這兩者之間乃是路得記。路得記是士師記和撒母耳記之間連系的環節;因為經過路得,大衛才被帶到世上。所以這卷路得記在神的話語中是非常的重要。它不僅是一篇很美的故事,並且它還給我們一幅我們的主救贖的圖畫。

 

神的管教

 

在士師們秉政的時期,在那地有饑荒;而那地乃是應許之地,在申命記八章裡,你發現這地乃是美好之地。它滿了泉源、溪水、河流,有大麥、小麥、穀物,有橄欖樹、葡萄樹、有鐵、有銅。那乃是蒙神祝福之地,是流奶與蜜之地。若是以色列人遵行神的話語和誡命,那麼神的眼目必然眷顧那地。神要賜福與天,而天要賜福與地,地就生出豐富的土產;在那地將不會有缺乏。然而,我們都發現在那地中有饑荒。這是不尋常的,是不應該有的光景。何竟如此呢?端因以色列人背叛了神。他們沒有遵守所立的約,沒有遵行神的誡命,並且行了可憎之事,甚至去拜偶像;他們離棄了神。這是那地受咒詛的原因。所以神管教的手只好伸向那地。

 

當神管教的手臨到這一班子民身上時,他們應該怎樣行呢?他們應當謙卑自己,服在神大能的手下而悔改。若是他們悔改,神就要赦免,並且恢復他們進入他的祝福中。可是非但沒有如此行,以利米勒這人竟然帶著全家離開了應許之地,就是他產業的所在,而進入了摩押地。這個人逃避了主的管教。這真是何等的諷刺,以利米勒這名字的意思是「他的神是王」。他妻子拿俄米這名字的意思是「我的喜樂」。他們從伯利恒,「糧食之家」,來到摩押地,「屬肉體的」。

 

弟兄姊妹們!我們能論斷他們麼?這豈不也正是我們對神的管教所持的反應麼?有時候,當神管教我們,我們的第一個反應是試圖逃避而不是認罪,在神面前降卑、悔改。彼得前書說:「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彼前五:6)。我們不但不如此行,反而逃避神的管教。豈不知逃避神的管教就意味著失去我們的產業麼?

 

神管教的手隨著那人來到摩押地。他逃避無門,根本沒有辦法!他死了!他的兩個兒子違背了神清楚明白的話語而娶了摩押女子為妻,因此管教又緊隨著他們——兩個兒子也死了。這個家庭再沒有希望能得回他們的產業,因為所有的男人都死了。這是逃避神管教的結果。

 

弟兄姊妹們!神曾否管教我們?若是他從未管教我們,那麼我們就不是他的兒子;我們乃是私子。他管教我們是因為他愛我們。我們是否那樣的完全以致從未犯罪得罪他,或從未作錯任何事?若是神會在他的愛中來管教我們,那豈不正是表明他要恢復我們的願望麼?他沒有懲罰我們的願望,讓我們受苦也不是神的旨意。神管教我們乃是為著恢復讓我們回到他自己和我們的產業那裡。但我們若逃避管教——我們是有如此可能——可是我們真能逃開麼?可能神的手因此會重過對待那些留在原地(應許之地)的人。但是不論誰試圖逃避管教,請記住一件事:你有失去自己產業的危險。管教的目的是為著我們能承受產業。神要我們在基督裡承受的是何等的豐富!而借著管教,我們得以長大而能夠承受我們在基督耶穌裡的產業。

 

恢復

 

但神是滿有憐憫的。以色列人在壓制之下,直到最後,他們才向主呼求。在士師記六章中,你看見他們被壓制有七年之久,而很希奇的是直到那七年的末尾,他們才開始向主呼求。當他們向神呼求的時候,神賜下他的信息來,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會落在如此可憐的光景中。換句話說,神定他們的罪使他們能從自己的罪中悔改,並且在他極大的憐憫中,他興起一位士師來把他們從仇敵的手中拯救出來。

 

拿俄米被留在摩押地域她的兩個媳婦(共是三個寡婦)一同過活。他們在那裡大約有十年。以後她在摩押的田野裡聽見神已經眷顧了他的子民並且賜給他們糧食。這一個婦人,拿俄米,在神管教的手下;但是請留意她的態度:她不像她的丈夫逃避神的管教一直到死。拿俄米明白她是在神管教的手下,她告訴她的兩個媳婦說她比她們更加傷痛愁苦,因為神管教的手重重的加在她身上。換句話說,她是一個降服在主管教之下的女人。就她自己而論,她已經失去了收回自己的產業的一切希望;因為沒有一個男人。但是當她聽見神已經眷顧那地並且賜糧食給百姓,她的心就被激動,因為即使她在管教之下,她仍有一顆心,仍有一個渴慕要得著神和產業。所以她決定回去。她試圖打發主兩個兒婦,因為她們若跟隨她進入以色列地,對她們來說仍不過是絕望。她們是毫無盼望的。但是路得卻一定要跟隨。

 

路得是怎樣被帶進與神立約子民有關係的光景中呢?並不是因為她嫁給了瑪倫;實際上乃是借著拿俄米,路得才被帶進與神立約子民有關係的光景中。拿俄米是在管教之下的人,因為她將自己降服管教的手下,從那樣的態度中顯出何等樣的美麗!這吸引了路得將自己投身在以色列神的翅膀底下。

 

弟兄姊妹們!豈不是麼?當你看見一個人在神的管教之下而有一種降服的靈,那是一個見證。那不僅顯出信心,還顯出你所降服的那位神是何等的真!何等的活!在世界中你看不見這種的態度,反而只看見背叛。所以當你看見那種降服的靈,仿佛從主的手中接受,俯伏在神的手下,承認神在他所有的作為中都是對的,並且單單的仰望他的憐憫。這就顯明神是真實的。並且顯明我們與神的關係是真實的。這能吸引人們,因為人們在尋找實際。

 

那樣的靈不僅吸引路得到拿俄米那裡,更吸引她到拿俄米的神那裡。所以當拿俄米想打發她走的時候,她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那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一:16)她把自己的命運和神的子民連在一起。她以以色列的神為她的神。她甘心離開她的本地,她自己的民族,她的神祇,而把自己單單的信託在這位活神的翅膀底下。

 

路得的美德

 

路得是「美」的意思。有些人說路得的意思是「滿足的」。當你讀路得記這一篇很短的故事時,你會發現這一個女子是何等的美。在她裡面有許多的美德。看看她和婆婆之間的關係。通常婆媳之間的相處是很困難的,因為她們兩人都想要在一個男人身上有獨佔的權利,而必然的,她們會起衝突。要婆婆和媳婦相處得融洽是很困難的。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婆媳之間和諧、親蜜關係的美好榜樣。這作婆婆的凡事都為媳婦著想。你記得拿俄米怎樣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麼?」(路三:1

 

同樣的,這作媳婦的向著婆婆也有極大的愛。她是何等甘心的來服侍她,為她工作來供應她。這裡有一個極美的關係。我確實相信,若是主的生命被真正的活出來,應該就是這樣光景。有的時候我們發現情況不是這樣,因為我們靠著自己血氣的生命而活,卻沒有靠著基督的生命而活。若是基督的生命真正活在婆婆和媳婦的裡面,就會有和諧、相愛和美好的關係。這是必然的。

 

路得是一個何等勤勞的人!她在田裡工作,連波阿斯的僕人都說,「這個女子在這裡工作從早晨到現在,很少停下來休息。」(參路二:7)她就是一直的工作、工作、工作。她是一個勤勞努力的女子,當她得了一些食物的時候,必為婆婆留下一些。就任何一點來說,她都不自私。關於路得,我們可以指出她的許多美好的事,但是我想只集中在一個點上:她把自己投身於以色列神的翅膀下。

 

她是一個摩押女子。因此,她是在以色列國民之外,被排除於神一切應許之外的。她與神無份無關,然而她被吸引到神那裡。她把自己放在神的翅膀下。就律法來說,她永遠無份,即使到十代之後;但是神不以律法的方式對待她,而以恩典對待她。一位弟兄曾說:「以色列人不愛神,以致瀕臨失去產業的危險,但是這裡有 一個摩押女子,她愛神;因為她對神的愛,她得看了產業。」不論你過去的歷史如何,神從來不拒絕一個愛神的人。你記得在路加福音第七章,主耶穌對法利賽人西門說到那有罪的女人:「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路七:47)路得的心,因為拿俄米而被吸引到神那裡。她說:「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因著這緣故,主的祝福就臨到她。我想這應該是我們的一個重要功課,就是在一切之上必須有愛。若是我們愛神,他從不會拒絕我們。

 

我們的親屬

 

波阿斯是進入這幅圖畫中的第三個人。波阿斯的意思是「在他的力量裡」。他是以利米勒家的一個親屬,是一個有許多田產的富人。他是一個慷慨而又細心的人。剛巧路得來到波阿斯的田裡拾取麥穗。照著利未記裡的律例,當你在割莊稼的時候若是遺忘了一束,你不能回頭去把它揀回來。這要留下給寡婦、寄居的和窮人。在以色列人中的習慣是當收穫或收割田地的時候,就會有窮人、寡婦和寄居的跟在收割的人後面,拾取他們所遺漏的,好得著可吃的糧食。這顯出神的性情。他向來顧念窮人、寡婦和寄居的。神提醒以色列人勿忘自己曾經在埃及地作寄居的,他們要人怎樣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待人。

 

照著這個習俗,路得從她婆婆得著許可去到田裡拾取麥穗。再一次的,這個媳婦是何等的順服。拿俄米說:「去吧!」在伯利恒有許多田地;可是在神的安排和眷顧中,她被引導波阿斯的田裡。她並不知道這事,但是神知道。當波阿斯來到田間,他問人說她是誰。他們告訴他說她就是與拿俄米一同回來的那個摩押女子;她一直在工作直到如今。而波阿斯就以仁慈待她。他說:「你所行的一切事,人都告訴我了。你是一個賢德的女子。你甘願離開你的本地,你的父母和你的同胞而來到神的翅膀底下。神會報償你;他會賞賜你!」那是波阿斯為何對路得如此仁慈的原因。換句話說,在這裡,波阿斯代表了基督。他是基督的一個預表。

 

我們的主耶穌是我們的親屬。為什麼呢?神怎能成為我們的親屬呢?神是我們的創造者,我們的製作著;我們都是他所造的。就一面的意義而言,聖經說我們好像窯匠子中的泥一樣。窯匠有完全的權柄把一塊泥上作成任何的器皿,我們是不能說什麼的。而神怎能成為我們的親屬呢?就因有一個關係。當然,我們知道因為道成了肉身支搭帳幕在人間,充滿了恩典和真理。對神來說,他是永永遠遠的在我們之上一個極大的距離。那種親密的關係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感謝神!我們的主耶穌來到這世上。

 

「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走出於一。」(來二:11

 

因為我們是屬血肉之體的,所以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而可以為我們死;並且借著他的死,敗壞了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把我們從死的恐懼中釋放出來(參看來二:14,15)。他是我們的親屬。他是富足的,滿有恩典和真理,並且他是樂意的,他是仁慈的。

 

波阿斯對路得說:「留在我的田裡,不要到其它的地方去。只在我的田裡拾取麥穗。」在波阿斯的田裡即使只拾取麥穗也是豐富的。弟兄姊妹們!甚至在我們真正來認識主之前,可能我們向主只有一種的渴慕,實際上還沒有認識他,但是神在他的安排和眷顧中,就引我們到他的田地裡。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那種經歷?雖然你並不認識神,你有一個渴慕,而很奇特的,你發現你在波阿斯的田裡拾取麥穗。你在拾取從神來的祝福。神確實在許多方面來祝福你。

 

這使我想起那個迦南婦人為著她的孩子向主呼求,而主告訴她說不好把餅丟給狗吃。這婦人說:「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太十五:27)這就是路得那時候的光景。對猶大人來說她只不過是條狗,但是就神來說,她乃是一隻家狗而不是野狗;而她被允許來拾取從兒女們子中所掉下來的一切零碎。

 

很不幸的,有一些人已經滿足於只是拾取零碎。他們認為只在桌下拾取一些東西已經很好了。他們並不要與王一同坐席。但是主所樂意給我們的還有何等的多呢!

 

救贖的權力

 

路得被帶到波阿斯的田裡。因這緣故她生活的問題得著了解決,連她婆婆的生活也解決了。然而,那就是全部了嗎?那就是盼望的一切嗎?你是否只盼望從神得著一些的祝福?神會祝福你的,但是否那就是你所要的一切呢?不!拿俄米知道有更好的。當收割完畢以後,她告訴路得,波阿斯是她們的親屬;他有贖回的權利。

 

按照神的話語,在利未記二十五章說到,若是一個以色列人漸漸窮乏而必須賣掉自己的土地,他最近的親屬有權利將它贖回。你必須記住,那全地實際上都是神的,而他分給每一個人一塊土地。那一塊土地是要永遠被保留在家族之內。所以當一個人變成如此的貧窮而不得不賣出他的土地,照著律法,那最近的親屬有權來買它,好使這土地仍存留在家族內。這能避免它落人其它支派甚至外那人的手中。這是一條律法。

 

在申命記二十五章還有另一條律法說到,若是一個入死了而沒有兒子,他的兄弟,就是與他同住的兄弟,應當娶他的妻子好為自己的弟兄生子立後。那是為著產業能延續下去。產業對以色列人是非常重要的。

 

波阿斯有贖回的權利,但是它必須被聲明而取得。所以拿俄米說:「今夜,因為收割完畢波阿斯一定會吃喝快樂心中歡暢,他可能會躺在禾場上過夜。你進去並聲明那贖回的權利。」路得就進去躺在他的腳下,當他驚醒時,他問她是誰,路得說:「我是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你有贖回的權利。」

 

十架

 

這整件事發生在禾場上,而這是把麥子和糠分開的地方。就屬靈意義來說,禾場說到十架,因為在那裡每一件事都有一個分別,什麼是屬神的而什麼不是屬神的。在十架上有一個極大的分開;而路得在禾場聲明她救贖的權利。

 

弟兄姊妹!請記住這個,在我們主耶穌的十架裡,我們宣告(聲明)救贖的權利,因為我們的基督,我們的主耶穌已經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了。他說,「成了!」救贖的工作已經完成了,因此我們在那裡聲明取得救贖的權利。我們說,「贖回我們,主!」

 

你記得我們主耶穌說到那兩個人進入聖殿去禱告的比喻麼?那法利賽人,是個自義的人,他大聲禱告好使每一個人都聽見;除了神以外。他說,「神阿,我感謝你因為我很好,我不像那個罪人。」而那個稅吏連走到前面都不敢。他站在後面捶著胸說:「哦,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參看路十八:1014)。另一個翻譯說,「哦,主阿,容許我被救贖!」他注視著祭壇,他看見在焚燒的祭物,他說:「容我得救贖!我聲明宣告我救贖的權利!」而他確實得著了。我們是在主耶穌的十字架下聲明宣告救贖的權利。那是何等的權利!乃是一個雙重的救贖;不僅贖回了那地,也贖回了那人。

 

律法不能贖回

 

不幸的是有一個人的關係比波阿斯更近。因此波阿斯說:「是的,我會去辦它;我很願意去作,因為你是一個賢德的女子。每一個人都知道;但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若是他願意去作。」這一個更近親屬的名字沒有被提起。就屬靈意義來說,誰是我們那更近的親屬呢?一面來說,誰比我們主耶穌更近我們呢?很明顯的,在恩典藉由主耶穌來到之前,神借著摩西傳了律法。換句話說,律法先來然後才是恩典。你是否知道在時間中有一位更近你的?那就是律法。

 

什麼是律法呢?律法能否贖回我們呢?若是你能遵守全律法,你可以活著,那是真的;但是誰能夠遵行全律法呢?律法是聖潔的,我們是在肉體中,是軟弱的,所以律法不能贖回我們。如果來贖,就會使我們的產業受到危害。這個意思就是,設若律法認為我們是可以贖的,那就表示我們的每一件事都是被稱義的;那麼它就成了非法的。它不能那樣行。律法是沒有辦法來贖我們的。律法說你若遵守每一條誡命那麼你就活著。若是你犯了眾律法中的一條,你就該死。沒有妥協商量的餘地;是毫無辦法的。律法不能贖我們。因此那個人說他不能如此作,於是他將鞋脫下來給波阿斯。這是當時的一種習俗,是一個人在不能履行一個交易時所作的。

 

感謝神,律法不能贖回我們。然而不幸的是許多時候,甚至在基督徒中間,仍然有不少人試圖要靠守律法來得救贖;可是律法告訴我們說,它不能買贖我們。

 

波阿斯不僅有救贖的權利,他也有買贖的定意。他有情願和預備好了的心。他甚至急切的要去贖回。拿俄米知道這點。她說那人今日不辦成這事必不休息。果然,一大早他來到城門口。他通知那人來,也請了見證人和長老們聚在一起;立刻,他就要完成這個交易。

 

他親愛的妻

 

那豈不像我們的主耶穌麼?他何等迫切的要來救贖我們!他不僅有權利來救贖我們,他不僅有方法來救贖我們,他不僅有定意來救贖我們,他不僅甘願來救贖我們,他更是迫不及待的要來救贖我們。哦,他是何等迫切的來救贖我們!為何你對中間蒙救贖沒有迫切感呢?讓他來贖回你!不僅恢復那失去的產業,連人也被贖回。波阿斯說,「我要置買這土地,並且我要買路得成為我的妻子。」

 

弟兄姊妹們!你知道因著罪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產業?神原初為著永世要我們得著的產業,但因著罪我們全然失去了。我們不僅失去了我們的產業,就是神要賜給我們的恩典,並且我們也成了失喪的人。失去產業是一回事,但失喪你自己是另一回事。我們兩樣都失去了。我們是失喪的並且也失去了自己的產業。我們沒有盼望。我們的分就是與魔鬼在永不熄滅的火裡。但感謝神!借著我們主耶穌,袖救贖了我們。他為神自己買了我們,不是成為他的奴僕,而是成為他親愛的妻子。

 

與基督聯合

 

主的救贖所為我們作的,遠多於罪得著赦免,也不僅僅是恢復了我們失去的產業;更是把我們贖回,成為他的人,並且被帶進與基督的聯合裡。有時候,我們認為被贖回就得著一些東西。比如罪得赦免,得著永生,得著神這樣那樣的祝福。但是弟兄姊妹們!比這更多、更多!當我們被贖回,我們被帶進與基督的聯合裡。凡是基督的都是我們的。基督的一切豐滿,一切的豐富現在都是我們的了;因為我們與他聯合成為一了。因著這個聯合,神起初豫定我們作後嗣,並與基督同作後嗣,所要賜給我們的一切都變成了實際;我們得以進入神的豐滿。這就是救贖,也就是救贖所達到的。而主說他已經成全了。波阿斯在眾人面前宣告:「今天我辦成了這事;你們可以作見證。」主已經成全了。如今,讓我們進去!

 

王權

 

在這卷書的末尾,你發現路得,一個摩押女子,不僅被帶進入立約的子民中,並且被帶進了與波阿斯的聯合裡。從這個聯合裡帶來了大衛。那裡說:「耶西生大衛。」換句話說,君王被帶進來了。以利米勒的意義是「他的神是王」。他的名字是如此,可是他的生命是另一回事;他沒有讓神在他的生命中作王。若是他讓神在他的生命中作主,他會不顧饑荒而仍留在應許之地。他應該會在神面前降卑,信靠神,將自己降服在神管教的手下而得著恢復。但是他沒有讓神作他的王。他就是士師記的縮影——沒有一個人讓神作他的王。他們自己是王,他們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但是借著路得和波阿斯的聯合,就帶來了君王。讓我們記住:借著主耶穌救贖的工作,我們得以被帶進與基督的聯合裡。在我們與他的聯合裡,基督的王權才被帶進來。讓全世界認識我們的主是君王。在這個聯合裡,我們不僅享受他的所有作我們的一切,我們更要宣告他是我們的君王,並且他是全世界的王。這就是路得記。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實在為著這卷路得記感謝你!因為它確實向我們顯明了你驚人的恩典和你救贖的偉大。主阿!我們實在承認我們好像路得一樣與你無份無關,然而在你極大的愛和憐憫中,在你主宰管治的恩典中,你把我們帶進那與你立約的關係裡。我們感謝你!你借著我們主耶穌的十架救贖了我們。我們感謝你!因為如今我們已經與你聯合。我們感謝你!因我們確實承認你是我們的君王而別無其它的王。願榮耀歸給你!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江守道《神說話了──舊約各卷精華》

 

黑夜中的明星一路得記

但是,感謝主!就在這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你看見了一顆燦爛的明星:那就是只有四章的路得記。而路得記之所以那麼可愛,乃是因為有士師記來襯托她。拿破崙曾說:世界上最好的戰場是在士師記裡的哈米吉多頓戰場。哈米吉多頓大戰就是最末後的世界大戰。

可是到了路得記,就顯出那美好的田園景色:農場的主人見到僕人的時候說:願神祝福你!僕人也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他們彼此問安。你看這是什麼樣的氣氛呢?這是彼此祝福的聲音而不是彼此撕殺的聲音;這裡不是戰場而是恬靜、美好的田園。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比,如果你把土師記形容作一個污穢的池塘,路得記就像那池塘裡面潔白的荷花;如果你把土師記比作一個沙漠(這只是一個說法,其實神的話不應該是沙漠,只是士師記給我們的感覺好像一片沙漠,其實背後有神的工作),那麼路得記就是沙漠裡的綠洲。所以讀到路得記的時候,你會覺得那麼可愛、那麼溫馨,其中的故事叫你覺得那麼美麗。

而且路得記是以一個女子的名字作書名。全本聖經中,用女子之名來作書名的只有兩卷:一是路得記,一是以斯帖記。這兩卷書有些相似的特點,路得是一個外邦女子嫁給一個以色列人,以斯帖則是一個以色列女子嫁給外邦人;基本情節剛好是相反的。

以斯帖記中沒有“神。這個字,但是,到處都可看見神的作為。你讀了四章的路得記,也沒有看到一個“愛”字,可是從第一章到第四章都讓人有“愛。的感覺;那個愛是純潔的愛,是波阿斯與路得的愛。

波阿斯預表基督,路得預表我們。我們原來是摩押女子,世代都不能進耶和華的會,我們與神的恩典無分無關。但是,感謝主!有一次我們居然來到了波阿斯的農場(即基督的教會),我們竟然遇見了我們的主……。我們回過頭去想想我們蒙恩得救的故事:我們還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聖靈就帶領我們來到基督的田裡,我們就這麼蒙恩得救了。我們就像路得一樣安息、自由的在那裡拾取一點麥穗。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同來讀聖經,也只是拾取一點的麥穗,就叫我們非常的滿足。這就是波阿斯的那塊田,代表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帶出大衛王

路得記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也是神對於士師記光景的反應及拯救。如果今天我們已經落入士師記的光景之中,我們拯救的路就在路得記。

那麼路得記的特點在哪裡?我們只要比較路得記的最後一句話和士師記的最後一句就會清楚。士師記的最後是沒有王。路得記的最後是波阿斯生了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大衛王生下來了。

本來在以色列中間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我們今天的情形是否也類似這樣?我們自己要作王,每一個人都想作王!但是感謝主,只有路得記才能叫我們心中產生大衛王。大衛王一生下來,所有的偏離都扭轉了。所以請記得:路得記乃是士師記的答案。

原先路得的婆婆與公公是住在迦南地的伯利恒一原文意為糧食之倉,這裡不應該欠缺糧食。可是當時國中遭遇饑荒,所以路得的婆婆與公公就離開迦南地搬到摩押一就是今天的約但一去了。這是很不討神喜悅的。因為迦南美地乃是神永遠的旨意。

今天我們應當住在迦南一基督裡,這是我們該在的地方。什麼時候人一離開了基督和基督的範圍,就已經不在神的旨意裡了。

當時路得的公公和婆婆並不是因為貧窮才到摩押去的,拿俄米後來自己說,他是滿滿的山去,空空的回來。可見他們離開的時候是富有的。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離開呢?他們的難處不是貧窮而是怕貧窮,因著怕窮的緣故,他們就離開了神的旨意。這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所以聖經說:“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太十六25

結果,只留下三個寡婦;丈夫及兩個兒子都 死了,所以拿俄米的遭遇是非常痛苦的。原因就是他們離開了迦南地,最糟糕的是他們把在迦南的地產也賣掉了。神的地是不可以賣的!

神的挽回

聖經告訴我們說,如果以色列人因為貧窮而不得不把田地賣掉,以後一定要贖回來。為什麼地不可以賣呢?因為那塊地是神應許他們的。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路得記就是告訴我們:這裡有人不愛惜神所賜的地,他們把地賣了。等到拿俄米再回來的時候,可以看見兩件事:第—、沒有後裔;第二、沒有地。不要忘記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最重要的是兩樣東西:一是後裔,一是地。

神給以色列人最大的祝福就是後裔和那塊地。現在到了士師記的時候,那就是拿俄米和她丈夫所代表的:他們一面離開了神的旨意,另一面他們失去了那塊地,而且沒有後裔。所以,神的旨意完全失去了。他們不看重神的旨意,結果神的旨意在他們身上就完全沒有了!亞伯拉罕有兒子也有那塊地,但在以色列人身上,不只沒有後裔,連那塊地也失去了,神的旨意在他們身上似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

現在,神怎麼樣來作挽回的工作呢?那就是藉著路得記所發生的故事。路得記乃是對於那塊地的恢復。當以色列人失去了那塊地,也就是失去了一切的時候,怎麼恢復呢?乃是藉著至近的親屬,那就是波阿斯所代表的。然而有一個比波阿斯更近的,就是我們的自己:但是,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贖我們自己。感謝主,我們的主耶穌道成了肉身,作了我們至近的親屬,它就救贖了我們,只祂可以把我們所賣掉的那塊地買贖回來,也只有祂能與我們聯結,並且產生了後裔,這個後裔就能夠享受這塊地,我們就被帶回到神永遠的旨意之中。所以,路得記是很重要的轉捩點。

全是恩典

到了路得記的末了,拿俄米就被帶回到神永遠的旨意之中。她曾經是飽滿的出去,卻空空的回來:但是感謝主!後來她懷裡有六個簸箕的大麥,最後她手裡抱著的是俄備得。等到拿俄米手裡抱著孩子,等到拿俄米手裡抱著大麥的時候,你要說這一切都是恩典的故事!拿俄米原先已經不可能有後代了,拿俄米再也不可能把那塊地贖回來了。但感謝主!一切都是因為路得遇見了波阿斯,至終,波阿斯贖回了她的地並且與她聯結,又產生了後裔。

我們這些人原來也都像拿俄米一樣,常常遠離神的旨意。但是,錯了怎麽辦呢?那個拯救乃是路得記。所以路得記不但是一卷非常可愛的書,而且和神永遠的旨意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地和後裔就是神永遠的旨意。── 陳希曾《毗斯迦山——舊約》

 

路得記──產業的恢復

 

    在士師時代混亂的黑夜中,神興起一位外邦摩押女子,藉著她至死的信心,恢復了神的產業。按律法她永不可進入神的會,但因著恩典,列入耶穌基督的肉身家譜中,產生神命定的大衛王,進入神的家。藉著恢復的路線,看見基督徒與基督合一的路:

  一,摩押女子至死的信心:出離撒但的國,進入基督的國〔一章1617節〕 

     同步:無論苦樂,跟隨到底   

        同住:無論在那裏,同住合一永不分離

     同國:進入同一國,順服同一君王,作同一子民

     同一神:敬拜歸向你的神

     同死:死都不分離       

        同葬:死後永不分離

  二,進入波阿斯田中學習事奉:〔二章〕

     在神的工場與使女們一起學習事奉神,拾取麥穗生命的供應,不浪費恩典,不去神以外的範圍世界中拾取好處,蒙波阿斯贊賞。

  三,自潔去麥場:〔三章〕

     麥場預表十字架,分開麥糠,沐浴悔改除罪,抹膏受聖靈,換衣服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接受十字架的工作,求主衣襟遮蓋,披戴基督遮蓋她的罪,求救贖的權利,律法更近在先,不能救贖。

  四,得著救贖:〔四章〕進入主的家,與基督合而為一,結生命的果子。

 大綱:

   第一章  信心的決志─進入波阿斯城中,進神的國,作天國的子民

   第二章  信心的服事─進入波阿斯田中,進神的工場,作神的奴僕

   第三章  信心的祈求─安息於波阿斯場中,進神的戰場,作基督的精兵

第四章  信心的聯合─住進波阿斯家中,進神的家,作基督的新婦

波阿斯預表基督:

     1. 收割的主人   二章34  (太九38

     2. 救贖主       三章12    (徒四12

     3. 潔淨者    三章2     (太三12

     4. 恩主         二章810節 (約一14

     5. 血的遮蓋     三章912節 (來九12

     6. 立約者       四章910節 (何二1920

路得預表外邦人歸向神:

     1. 有主的應許    (約十16;弗二1415

     2. 受律法的捆綁:永不得進入神的家  (申廿三3

     3. 有至死跟從主的信心  一章1522節(一17

     4. 遇見救恩的主     二章2     (彼前一5

     5. 緊緊的跟隨主        二章7     (約六68

     6. 進入救贖之路     二章3     (太七1314

拿俄米預表聖靈,引導女子歸向主與祂的十字架。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路得記——時代的轉折】“路得記”不是一個民族的歷史,也不是一個家庭失敗史,更不是一個外邦女子怎樣蒙神憐憫、進到神的子民當中來的故事。而是神要把他的子民、藉著這些歷史實事將神的計畫帶進一個榮耀國度的光輝一頁,結束士師記紊亂的現象,調整“各人任意而行”的失敗局面。在以色列歷史最黑暗的時代,她作了一顆明星,引出了彌賽亞的家譜。——《默想路得記》

 

【本書突出路得的過人之處】本書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就是在那三個重要的人物中——拿俄米,路得,波阿斯,作者在每一個情節中,都特別指出路得過人之處,我們不要忘記,她是一個外邦人,而其他兩個(都是十分特出的)卻是希伯來人,在希伯來民族那種強烈的排它性中,這種寫法絕不尋常的。作者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個摩押女子身上,使她超越波阿斯與拿俄米,甚至超越當時之以色列女子,這並不是作者有所偏袒,實在因為路得之美德像金鋼鑽一樣,光芒四射,是掩蓋不了的,作者只是忠實地記錄下來而已。—— 巴斯德《路得記研究之一》

 

【寫作時間本書發生的時間是在士師時代,但成書時期約在大衛作王的時候,這推論是根據下面的思考而成的:

   一、「當士師秉政的時候」(1)原文是作過去式,句之前且有一句「那日子已成過去」,不曉得中譯本為何略去。這句很明顯地指出成書時間是在士師之後,而作者是回顧過去曾發生過的事。

   二、四章七節提到曾在士師時代流行的一些習俗,這表明到寫書的時候,該習俗已成過去(故作者用「從前」一詞),而要一習俗過去,必要相當時日才成。

   三、第四章尾之族譜,一直記到大衛一代,然後便停住了(參四1722),假如是在大衛之後才成書,為何要停在那裡?若是在大衛之前成書,則更無可能提及大衛這個名字。

   四、大衛統治的時間,長得足夠叫在士師初期或中葉流行的習俗,慢慢消失(譬如一百到一百五十年吧),我們都知道,大衛是耶西第七個兒子,又是波阿斯的曾孫,連同他登基後的日子,這就會跟路得記所發生的事相距約一百到一百五十年左右。在另一方面說,大衛作王的日子,也不會長到忘記路得記中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細節。本書若在大衛之後才寫,就會有這個危險。

   五、大衛作王的時候,是希伯來歷史中書寫相當發達的時代。大衛本身就是一個喜歡寫詩作書的一個人,他一定會招聚不少文人墨客在左右。再說,大衛是一個對人滿懷同情與愛,他對先祖這一個摩押血統的關係必然感到興趣,。

   六、讀撒母耳記上二十二章三到四節,「大衛從那裡往摩押的米斯巴去,對摩押王說,求你容我父母搬來,住在你們這裡,等我知道神要我怎樣行,大衛領他父母到摩押王面前,大衛住山寨多少日子,他父母也住摩押王那裡多少日子」,由此可知大衛絕不會以這一點摩押血統為恥,且以寬懷大志而論,亦鮮有過於大衛者。

── 巴斯德《路得記研究之一》

 

【名字的預表】

         書中出現的第一個地名是伯利恒(Bethlehem),那是「糧倉」的意思(Beyth:倉;lechem:糧,或麵包),第一個人物的名字是以利米勒(Elimelech),意思是「我的神是王」,或「我的神是我的王」(Eli:我的神;melech:王),以利米勒的妻子是拿俄米(Naomi),意思就是「甜」,或「馨香」。因著饑荒,他們就離開了伯利恒,在外邦之地謀生,他們帶著的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Mahlon),意思就是「歡樂」,或是「樂歌」,另一個名叫基連(Chilion),意思就是「飾物」,或是「完美」。他們在試煉之下,就忘記了與神立約的身份,與外邦人妥協,一起活在汙流中。—— 巴斯德《路得記研究之二》

 

【拿俄米的功用拿俄米不是主角,在路得記裡,拿俄米是一個配角。但是這一個配角的關鍵性很明確,因為沒有拿俄米就沒有路得記。因為拿俄米在路得記所顯明的完全是一個指引的作用。路得她能認識神,當然拿俄米脫不了關係。在平常的日子,她可以從拿俄米的談話裡面知道神跟以色列人的關係,也能知道神給以色列人帶領和管理。

         在摩押地,以利米勒(我的神是我的王)死了,跟著瑪倫(樂歌)和基連(完美)也過去。拿俄米苦撐了十年,兩個寡婦回來了,這時她不再是拿俄米(甜美,馨香),她自己說:「叫我瑪拉」意思就是愁苦。—— 王國顯《各人任意而行》
                                     

 

【路得記的預表】以色列人在迦南地本就是神權統治的,神是以色列人的王,以色列就是以利米勒——他們可以說「我的神就是我的王」,以色列人是與拿俄米——甜美,馨香與祝福——結親,他們的後裔就是瑪倫和基連——樂歌與完美。但當以色列人落在試煉中,他們就妥協了,走迷了,離開與他們立約的神。以利米勒死了,以色列人再不能真心真意地說——我的神是我的王;瑪倫和基連相繼離世——樂歌止住了,敬虔與完美埋葬了;最後一度是「甜美」和「馨香」的拿俄米回來,但卻是悲愁的餘種,就像日後以色列人在以斯拉和尼希米領導之下回耶京一樣,「空虛」與「愁苦」。

         但在拿俄米歸回的當兒,路得(意即滿足,或悅目)成為焦點,她是預表教會的,可從下面三處看出來:

         (1)在麥田的路得。

         (2)在麥堆的路得。

         (3)在波阿斯家中的路得。

—— 巴斯德《路得記研究之二》

91.何謂路得記?作者是誰?  (得一 4)

答:1 路得Ruth(意美麗,或朋友)為羅得之後裔摩押人的一個女子(創十九 37)。本書內容系描寫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一個家庭由悲苦而轉為愉快的甜美生活,記述路德賢德的事蹟,故名路得記Book Of Ruth。其目的乃是追溯大衛王和主耶穌的族譜(參太一 5 16),表明神聖,與高尚婚姻的結合。誠然是一本愛的故事書。本書是舊約十二卷歷史書的第三卷(書、士、得)。其中故事曲折生動,含有豐富屬靈的意義,且具有優美的文學價值。曾被十八世紀的文壇獅子詹森博士向其文友朗誦與推介,贊為一首田園詩歌。書中辭藻文雅簡潔,熱情美麗,在人類的文學作品中,鮮有出其右者(參得一 16 17)。

2 本書作者未詳,它必定寫于士師時代之後,君主秉政之初(得一 1),是在大衛出生之後(得四 22)。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先知,又是士師撒母耳所寫。內容包括十年之期(得一 4),約自主前 13221312年,其事情是發生在摩押與迦南兩地。全書基本信息,乃在充滿了安息之道,是為士師記的附錄。士師記時一本黑暗慘痛的歷史,本書則如同黑夜中的明星,為猶太教於五旬節時所誦讀之書。讀時令人感覺欽佩而奮與不已。──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路得記的中心主題】路得記的第一、二章,恩典是中心主題;第三、四章,則以安息為主題。路得記告訴我們怎樣「在恩典中長進,一直長進到安息的地步」。── 陳希曾《與基督聯合──路得記剪影》

 

【路得記各章主題】第一章是論到路得因著基督能『將萬事看作糞土』。

第二章是論到路得能『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第三章是論到路得『向著標竿直跑』。

第四章可論到路得得著了『那從上面而來的講賞』。―― 陳瑞庭《路得記零碎》

 

【路得記乃是一本文學傑作】有一次,十八世紀著名的大文豪Dr. Samuel Johnson在倫敦的一個文人俱樂部中捧著一卷路得記,但事先並未知會文友們這篇東西的來源,便公開地朗誦起來;這些文人向來是不相信聖經的,待Johnson將這卷書朗誦完畢以後,眾人卻竟都起立鼓掌;顯然地,路得記在文學家們的眼中,確是一篇令人讚嘆的作品˙。後來,Johnson告訴他的伙伴們,這篇文章原來就是他們素來所反對並輕看的聖經中的一卷。不只Johnson,十八世紀的德國大文豪歌德,這樣說過:「路得記可說是人類的語言文字中,我們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首詩。」並且他說:「路得既可說是所有短篇中,最可愛且最完全的一本著作。」的確,這是所有讀過路得記的人不能不有的感想。還有一位頗負盛名的作家,這樣說道:「沒有哪一個詩人,曾經寫過比路得記更美麗的短篇了。」── 陳希曾《與基督聯合──路得記剪影》

簡介

作者:不能確定   日期:約主前1000

作者 我們不能確定作者的身分,不過有學者主張是撒母耳。

日期 雖然書中事件發生在士師時期(主前十二世紀的後期),但本書卻在較後期才寫成。(留意作者認為必須解釋那些不再盛行的風俗,四68。)本書末段只把路得的後裔追溯至大衛王,強烈地暗示它的寫成日期是在大衛的任內。若本書在較後的日期寫成,那段家譜便會延伸至大衛之後而包括所羅門了。

寫作背景 本書讓讀者瞥見士師統治那段動蕩時期(參看士師記的簡介),一些(敬神的)平民的生活狀況。在那段充滿偶像膜拜和不忠不義的日子裏,本書象一片信心的綠洲的出現。

主題 (1)路得親身表明外邦人可以相信獨一的真神。(2)本書指出大衛的(而也是基督的)部分血統,表明那位成為所有人類之救主的人,是有外邦人血統的。(3)作為近親買贖者的波阿斯(參看三9的腳註),美妙地預表了基督,因為(i)他是一個有血統關係的親屬(羅一3;來二14);(ii)他有能力買贖那被沒收的產業(彼前一18,19);(iii)他願意代贖(來一○7)。(4)本書是一個感人的例子,證明神既有主權,又關懷祂的子民(得二12)。――《路得記雷氏研讀本》

 

【路得記】

在士師時代的一片戰亂中,《路得記》是一首大時代的田園詩,記有苦難也記有愛情。從這部有“希伯來文學中的珍珠”之稱的作品裡,讓我們看見一般平民的生活、習俗和感情。

不過讓此書能千古傳誦的是全書處處逬散的愛的火花,那種關懷幫助別人、愛人如已,天父要我們去發揮和力行的精神。最不容易的,是路得已毫無所有,將自己獻上,去照料一個已究無一物的女人;忍受跋涉之苦,去到明知會受欺侮的異鄉,在烈日下拾穗養活拿俄米。

在天父手中,饑荒、貧苦、絕望,都能用來完成祂更高的旨意;人進到祂的國度,不靠地位、名望或血統,而是靠對神和人無私的愛心。

大衛從這位外邦女子而出,而那位比大衛更大的基督的家譜上,也記有路得的名字。她對一個家至死不渝的愛和對天父堅強的信心,成了她蒙福的源泉。

路得的故事也讓我們看見:天父的大愛普及世人,表現在肯犧牲自己的平凡之人的生活中。愛,不分種族與膚色。――《啟導本聖經路得記註釋》

 

本書作者及寫作時期

依猶太傳統,本書和《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都是撒母耳所作。但是四17,22提到耶西生大衛的話,而書末家譜中無所羅門之名,可見本書是在大衛時代寫成。要是寫于大衛在生時,撒母耳有可能是其作者,但這是猶太拉比的解釋,因為所用的希伯來文體及若干用字,以及提到已過時的風俗(四68)來看,成書期當在以色列王朝時代或以後。由於書中沒有作者的署名,作者為誰無法確定。也許路得的故事在伯利恒城口舌相傳已久,後來才由一位才華出眾的人寫成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書中所記的事發生在士師時代(一1),要是把以色列人出埃及定為主前1440年左右,路得和波阿斯當為士師時代後期的人物,是大衛的曾祖父母。大衛是波阿斯的第三代孫。依此推算,此事當發生在主前1100年左右。――《啟導本聖經路得記註釋》

 

本書在聖經中的位置

《路得記》以書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摩押人女子路得為書名。猶太人把此書列為宗教節期中誦讀的經卷。這種經卷一共五本,都是舊約中比較短、便於在集會中朗讀的。逾越節讀《雅歌》;埃波月(七、八月間)第九日讀《耶利米哀歌》;住棚節讀《傳道書》;普珥節(紀念哈曼殲猶太人計謀失敗)讀《以斯帖記》;五旬節讀《路得記》,慶祝五穀豐收。

在希伯來文聖經中,《路得記》放在《詩篇》、《箴言》、《伯》、《歌》之後,與前述在節日中朗讀的書合稱為“聖集”(the Hagiogralha),放在舊約聖經之末。但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則象今天的中文聖經一樣,放在《士師記》後,當作士師時代歷史記述的一部分。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及英文聖經均依此次序排列。《路得記》列為舊約正典很可能是主前200年前後的事。――《啟導本聖經路得記註釋》

 

歷史背景

本書一開頭就說明了故事發生的時代為“士師秉政的時候“,應為主前十一世紀左右。以色列人渡約但河進迦南,在這塊為四鄰覬覦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個部族式的聯盟,逐漸放棄遊牧生活,開始務農。

可是在北部定居的那些支派,並未能把迦南人的城市完全攻佔,戰爭持續不已。兼之河東的亞捫、米甸等外族,又時時趁收穫季節過河劫掠,令以色列人幾無休養生息的機會,苦痛不堪。但住在南方的猶大支派情況則大大不同。他們很少遇到困擾北方支派的戰事;為求息事寧人,甚至可以把參孫送交非利士人處置(士十五913)。

不過,猶大支派雖少外患,卻時有天災。這一支派的業地在死海西邊,為半乾燥性陸地;在正常天氣下,大、小麥、葡萄、橄欖及無花果等農產品收穫甚豐,居民生活小康。但若雨水不足,土地乾旱,便會出現饑荒。

以利米勒為猶大支派的人,就遇到這樣一次饑荒,只有帶著妻子拿俄米和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離開故鄉伯利恒,去到死海東邊的摩押地暫居。二地之間若沿海畔的路走並不太遠,大約6070公里;但由於以色列人與摩押人間的歷史恩怨,這一家人要克服的困難便很多了。

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兒,故與以色列人有血統淵源。說的話雖或有方言上的差異,但都是希伯來語。可是摩押人拜基抹(王上十一33),祭祀的儀式邪淫,以色列人當年在曠野,曾為摩押女人所誘捲入向基抹獻祭的罪行中。耶和華神用瘟疫刑罰,死了二萬四千人(民二十五19)。以色列人的子孫提到摩押女人,可能仍心有餘悸。

可是摩押人居住的地方都在亞嫩河谷,介乎東面的沙漠與西面的死海之間,不只土壤肥沃,宜於農作;尤其是草原一望無際,最宜畜牧。聖經記載,摩押人在以色列王亞哈的時代,每年進貢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可見其畜牧業的發達(王下三4)。

以利米勒決定往摩押逃荒,也許知道其地雨水充足,在那裡可以徐圖發展。可是他到摩押不久便死了,兩個兒子且各娶了摩押地的女子為妻。以色列人的律法並不禁止與摩押人通婚,只是不許摩押人進到“耶和華的會“,這是因為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押人沒有拿食物迎接,以及曾召巴蘭來咒詛他們的緣故(申二十三34)。不許進”耶和華的會“就是不可以進以色列人大團體當中,這正是路得這位摩押女子隨婆婆回伯利恒所須面對的種族的仇恨。

拿俄米與路得抵達伯利恒時,正值早麥收割的季節,從四月中到六月中一連七個禮拜(申十六9)。這時,饑荒已過,充足的雨水給當地人又一次豐收;先割大麥,數周後收割小麥。

在田間用人工收割,自早到晚,極為辛苦。收割的步驟是先用鐮刀在田裡將麥子一把一把割斷,捆成束。收割時遺下的麥杆和田四周未能割下的麥子,可以准許貧苦人家摘拾(參利十九9)。

書中三2提到“簸大麥“,這是把麥穗從麥杆上打下來後,利用風力簸出麥子的一個程式。收割回來的一捆捆的麥杆,先鋪在打禾場上曬乾,再用連枷來打,或讓牛只來踹(申二十五4)。有的在牛後邊拖個木撬,下面裝有鐵球或石球。米撬從禾捆上拖過,麥穗受壓很快與麥杆脫離,麥杆也同時切碎,再把這種混有碎杆的麥穗,用禾叉揚起,風把較輕的碎麥杆和塵土吹往一邊,較重的麥穗便掉回禾場上。簸麥子的工作通常都在下午或傍晚進行,因為暖風在這段時間會從地中海吹來。

麥子簸過,婦女再用篩把禾場上的麥穗揀乾淨。篩子用木作框,以皮為網,網眼很細,只容麥粒經過。這些篩出的麥子用泥罐裝開儲放,供售賣或食用。打麥場公用,工人輪候期間,有講有笑,有吃有喝。簸大麥的工作長達數天,所以大都在打禾場上過夜。

希伯來人看重子嗣,律法規定“弟續兄孀“,弟弟有責任為死了卻無子的哥哥立嗣(申二十五510及注),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要是沒有兄弟,近親也有這種義務;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視作已死丈夫之子,並繼承其產業。

波阿斯並非以利米勒的兄弟,卻是一個近親,有娶路得的義務。他很喜歡這女子,而另一個比他更有權娶她的卻不願意作此事,寧可放棄財產權,並在城門口眾長老前脫鞋為證,波阿斯這才娶了路得。

路得與波阿斯婚後生子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就是大衛的父親。大衛為以色列人建立起王朝,那偉大的救世主基督耶穌便是從大衛一脈而出。《馬太福音》所記耶穌的家譜中,外邦女子路得的名字永垂不朽。――《啟導本聖經路得記註釋》

 

本書特色

在士師時代的兵荒馬亂歲月中,《路得記》提供了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故事。如何與饑饉奮鬥,忍受苦難;豐收時的田園風光,還有那永難熄滅的愛情。全書用字精煉,文筆清麗生動,高潮迭起,感情描寫細膩,有人譽之為“希伯來文學中的珍珠”。

全書處處引人注意一個主題:人進到神的國不靠地位、名望與血統,而是靠一生遵行神的旨意,信守真理。生活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天父要我們去愛、去關懷幫助別的人。“愛人如己”的精神在本書利發揮得至為透徹。主耶穌把愛神和愛人當作全律法的總綱(太二十二3540)。

路得對孤苦的拿俄米一片忠心,完全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去照料一位連遭喪夫喪子之痛的女人(一1617;二1112;三10;四15),波阿斯對拿俄米和路得的同情與慷慨,遠逾律法要求他應盡的本分(二816;三1415;四112)。神對人的愛,表現在這些平凡之人的生活中;他們蒙福,也讓他人得福。

路得本—外邦女人,因嫁給以色列人而成為這個民族所接納的人。她對拿俄米和自己丈夫的民族的忠心,尤勝許多以色列人的女兒。她本來一無所有,後來豐富難比;本來孤單絕望,後來生命裡滿了歡笑。有人把她的一生比作以色列民族從敗亡到強盛,從分散的部族到光榮的王國的象徵。這當為《路得記》被接納為聖經正典的重要原因。

從本書也可以看見當日的風俗和民情,以色列人的家庭生活,以及不分古今中外流漾在人心中的愛情。

而最讓我們得幫助的,是天父的愛決不受膚色、性別或種族的限制。祂可以讓一個異族女子進入大衛家,一千年後,救世的彌賽亞從此家而出。神今天也巴不得全人類都可進入祂充滿愛和正義的大家庭。

以色列人被擄歸回後,以斯拉為了保持以民的純一,曾要求一切娶有外邦女子為妻的都得和妻子“離絕”,並嚴禁以後與異族通婚。有人說,《路得記》或在此時編寫成書,使人明白外邦女子曾有的貢獻,對異族應同情且寬容。――《啟導本聖經路得記註釋》

 

 

【寫作背景】

 猶太人的傳統認為本書作者是撒母耳。

 不過,書中內容暗示:書成時士師時代的一些風俗(如脫鞋為證)己成歷史陳跡,不再為當時的人所瞭解(4:7) ; 另一方面,大衛似乎已是眾所周知的人物(4:22)。 由於撒母耳在掃羅作王時去世,未能目睹大衛的當權,所以作者不可能是他。無論如何,雖然作者不詳,但書中家譜並未提及所羅門,可見成書日期大概是在他登基以前。――《串珠聖經注釋》

 

【主題特色】

 本書內容顯示神並沒有棄絕外邦人。

 作者在2:12道出:神的憐憫和看顧並不限於某一民族;凡投靠 的,無論是那一民族的人,神必賞賜和眷顧。 的救恩是普世性的。

 本書並沒有明言神直接的作為,但在短短四章中「耶和華」這名稱共出十八次之多,顯示神關心屬 之人的生活,如置諸眼前,無論是波阿斯與路得的相遇、拿俄米的計畫、至近親屬的卸責等, 都一一掌管帶領。雖然 讓旱災和悲傷臨到人,但 使不育的有後,並且賞賜那些信靠 的人。 是福樂的源頭。

 本書充滿溫馨的愛,故事人物彼此恩待:波阿斯與拿俄米活出信仰的精粹 ── 「愛人如己」,而路得深受拿俄米的信仰影響,以無私和忠誠的愛待拿俄米。

 「贖業至親」(和合本作「至近親屬」)、「贖」字常見於本書。波阿斯雖有力量代拿俄米贖回田產。但他不是至近的親屬,原本毋須盡此義務。他願意這樣做,實在是出自愛心。這正好表達出本書救贖的主題。事實上,書末的家譜顯然是伏筆,要指出將來的救主是從波阿斯一脈而出。

 本書文學技巧超卓,為上乘之作。人物栩栩如生,情感真摯動人。人物對話的語氣及用字,恰如其人身分 。 故事佈局獨特,1章與4章、2章與3章彼此對稱 : 1章與4章分別提及路得和波阿斯向拿俄米盡其親屬任,1章中拿俄米失子,而在4章拿俄米則得子;2章及3章均記載路得離家至田間,2章中波阿斯囑咐路得留在田間,並祝福她,而3章則倒轉,波阿斯先祝福路得,然後留她在打麥場,兩章結尾時,路得都向拿俄米敘述她與波阿斯見面的事情。――《串珠聖經注釋》

 

【重要資料】

要  旨:

顯明故事裡三位人物如何在一個腐敗墮落的社會中,仍然保持堅毅的精神並對主忠誠。

作  者:

不詳。有人認為作者是撒母耳,但聖經裡有證據顯示路得記是在撒母耳死後才寫成的。

寫作時間:

士師時期之後一段時間(公元前13751050年)

背  景:

故事發生在以色列歷史中的黑暗時期。那時,人都不按神的心意而行,而是照自己的喜好生活(參士17:6

鑰  節: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16

主要人物:

路得、拿俄米、波阿斯

主要地方:

摩押、伯利恆――靈修版聖經註釋

 

 

【專題文章】

從文學結構看路得記的信息

  路得記有一個非常對稱的結構,從內容去分析,全書可分為七段:

  其中第一段的內容與第六段平行,第二段的內容與第五段平行,第三段與第四段平行,突顯出第七段。而全書的中間部分(2:19-23,請數一數前後的節數)也正好是全書的轉捩點:

  在整個過程中,耶和華神並沒有出現,沒有責備或安慰拿俄米。當中我們只見到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感情:拿俄米與路得之間的婆媳之情,波阿斯與路得之間的男女之情。但作者透過這個文學結構指出,在人與人之間的情義背後,有一分更高更深的情──背後卻是神自己在引導。作者要指出神的作為可以透過人去表達,在人的愛中可以看見神的愛,人的同在表達了神的同在。神的工作不一定是超自然的或轟轟烈烈的,更多時只是藉你我的一句安慰話,一些關心的行動來體現。馬太福音25章記載耶穌說過:我們去關心最卑微的弟兄,就是在關心耶穌自己;我們去照料病人,就是在照料耶穌自己。路得記所要指出的,正是這道理的另一面:我們應該在弟兄姊妹的關懷和愛心中,體會到神自己的關懷和愛。全書突顯的第七段的家譜,也是要指出神可以透過路得這外族女子對婆婆的愛女去完成祂的救贖計劃。同樣,今日神仍要藉我們對周圍人的愛去表達祂自己的愛,藉我們對周圍人的關懷去表達祂對世人的關懷。――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