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路得記第一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路得來到波阿斯的城中】

    一、路得嫁以利米勒的兒子後喪夫(1~5)

    二、婆婆拿俄米勸兒媳們回娘家再嫁(6~13)

    三、路得定意跟隨婆婆拿俄米回猶大地(14~18)

    四、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19~22)

 

貳、靈訓要義

 

【以利米勒豫表墮落失敗的信徒】

        ﹝註﹞路得是本書的主角,第一章藉以利米勒、拿俄米和俄珥巴三人,襯托出路得的得勝。此四人可視為教會中四種不同的人,也可視為同一個人的四種靈程經歷。

   一、墮落的原因:

        1.心不尊主為大,任意而行:「當士師秉政的時候,」(1)──那時,神在以色列民的心中失去了地位,各人任意而行(士廿一25),這是墮落的開端。

          2.遭遇艱難的環境,未信靠主:「國中遭遇饑荒,...往摩押地去寄居,」(1)──外面艱難的環境,能顯明人裏面的信心(林後一8~9)。以利米勒逃荒,顯示他沒有信心,不信靠神。

    二、墮落的光景:

        1.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以利米勒,」(2)──他打著『我的神為王』(『以利米勒』原文字義)的旗號,實際上並不尊主為大,這等名不副其實的人,我們要躲開(提後三5)

          2.只在言語和舌頭上,而不在行為和誠實上:「猶大,」(1~2)──他的嘴唇雖然說『讚美』(『猶大』原文字義)主,但行為卻羞辱主。

          3.在教會中遭遇屬靈的饑荒:「伯利恆,」(1~2)──他在所謂『糧食之家』(『伯利恆』原文字義)的教會中,遭遇靈命的饑荒。

          4.失去屬靈的享受:「以法他人,」(2)──他在理當結滿『豐盈的果實』(『以法他』原文字義)之地,竟失去屬靈的享受。

          5.與世俗為友:「往摩押地去寄居,」(1)──『摩押地』豫表被神咒詛的世界;他貪愛現今的世界,索性離開了教會。

          6.完全淪落在世界裏:「就住在那裏,」(2)──他先前只是想在那裏暫居,現在卻定居下來了;這表示他完全淪落在世界裏,樂不思蜀,把主和教會忘得一乾二淨了。

    三、墮落的結果:

        1.影響身邊較幼稚的信徒:「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1)──他影響了一些與他有密切來往、較軟弱的信徒,使他們也跟著他一齊墮落了。

          2.靈性軟弱,甚至被罪惡捆綁:「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2)──他的靈性『軟弱有病』(『瑪倫』原文字義),甚至被罪惡『綑住』(『基連』原文字義)了。

          3.墮落的最終結果,就是靈性的死:「後來....以利米勒死了,」(3)──身體的死象徵靈性的死;至終他的靈性死沉。

 

【拿俄米豫表從墮落中醒悟、由失敗而回轉的信徒】

        ﹝註﹞路得記裏的拿俄米原是豫表聖靈,如何引導信徒親近主、享受主,至終與主完全聯合。但第一章所載拿俄米的經歷,亦可引用來喻為由失敗而回轉的信徒,或信徒靈程中由失敗而回轉的階段。

   一、失敗的情形:

        1.順從人意,不顧神旨:「拿俄米,」(2)──她因對人太『甜』(『拿俄米』原文字義),寧循人情而違背神。

          2.與世混雜,失去見證:「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4)──她的家庭生活失去純一的見證。

    二、失敗的功課:

        1.失去了安慰與依靠:「拿俄米的丈夫....死了,」(3)──她失去了丈夫;『丈夫』象徵妻子的安慰與依靠。

          2.歷盡苦難:「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3~4)──寡婦孤兒十年的生活,表示她受盡了神所量給的(『十年』)苦難經歷和管教。

          3.甚至失去了指望:「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5)──她甚至失去了兒子;『兒子』象徵一個人的指望。

    三、失敗中的醒悟:

        1.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約有十年,」(4)──『十』在聖經裏代表人完全的數目;十年的管教把她帶到盡頭,使她學會了屬靈的功課。

          2.恢復了屬靈的知覺:「她....聽見耶和華,」(6)──聽見神的事是人醒悟的開端。

          3.由此認識神是滿有憐憫的神:「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6)──神永不棄絕屬乎祂的人(羅十一1~2)

          4.認識神是一切供應的源頭:「賜糧食與他們,」(6)──各樣美善的事物,都是從神來的(雅一17);惟祂能滿足人靈裏一切的需要。

    四、醒悟後的回轉:

        1.定意走回頭的道路:「她就...起身,」(6)──光是靈裏受感,若不付諸行動,仍是枉然。聽道必須行道,才能帶下祝福(雅一2225)

          2.在生活上有了分別:「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7)──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後二11);這樣,才能蒙神悅納(林後六17~18)

          3.回到神所命定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7)──她要回到神命定以色列生活居住的地方,這對基督徒而言,就是回到教會中,或謂住在基督裏面。

    五、回轉後的見證:

        1.叫人覺得她這個人有了改變:「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麼?」(19)──『合城的人』豫表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人人都訝異她的轉回。

          2.見證失敗的經歷:「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20)──她向聖徒作失敗受『苦』(『瑪拉』原文字義)的見證;信徒失敗的見證,也能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參林前十11)

          3.叫人看見神的作為:「全能者使我....,耶和華使我....(20~21)──她將一切的經歷,看作是神親手的安排(參羅八28)

          4.見證屬世的虛空:「我滿滿的出去,....空空的回來,」(21)──她見證信徒貪愛世界的結果是一場虛空。

 

【俄珥巴豫表屬肉的信徒】

          ﹝註﹞八至十五節,拿俄米對她兩個兒婦的談話,可視為聖靈的試驗,以顯明人裏面真實的光景。另一方面,此段記載也可比擬羅馬書第七章良心和肉體之間的掙扎。當一個信徒有心要走主的道路、討神的喜悅時,立刻就在他裏面起了一個交戰的故事。所以本段經節也可用來描述信徒靈程中內心掙扎的一個階段。

   一、內心喜歡神的律:

        1.有心為善:「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8)──拿俄米的話說出,俄珥巴和路得一樣,同是為人善良、待人有恩;故這裏表明她的內心願意為善。

          2.願意走主的道路:「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9~10)──她有良好的存心,想走主的道路。按著她裏面的意思,她是喜歡神的律(羅七22)

    二、但在肢體中卻另有個律:

        1.另一面也嚮往世界的福樂:「在新夫家中得平安,」(9)──她受到屬世的平安福利(新夫家豫表的)的吸引。

          2.同時也感屬靈道路的艱苦:「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麼?」(11)──沒有丈夫的寡婦生活孤苦無依,象徵艱難困苦。

          3.顧念眼睛所能見的:「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12~13)──屬肉體的人只顧念眼前所見的情景,而對前途覺得絕望。

          ﹝註﹞上述這幾種情形,說明在人的肢體裏面另有一個律(參羅七21~23)

    三、肉體順服了罪的律:

        1.肉體被罪擄去:「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14)──她的肉體抵不過罪的律,最終被罪擄去,與聖靈背道而馳。

          2.去附從肢體中犯罪的律:「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15)──她回到罪惡和偶像的權勢底下去了。

 

【路得豫表得勝的信徒】

   一、得勝的情形:

        1.她通過了聖靈對有心走主道路之人的試驗:拿俄米一而再、再而三的勸阻,說出聖靈對有心走主道路的人的試驗。凡因一時的感情衝動,或因別人的勸勉、鼓勵,而勉為其難地跟隨的人,遲早必顯出真情。

          2.她甘心付代價,奔走主的道路:

                (1)甘心付上屬世福樂的代價:「在新夫家中得平安,」(9)──為主放下世界的平安、享受和罪中之樂。

                (2)歡然望斷一切以及於耶穌:「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麼?」(11)──不再指望屬世的『丈夫』作依靠。

                (3)在艱難的環境中恆久忍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13)──長年『等待』實非等現閒易事。

                (4)忍受神的管教、擊打和剝奪:「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13)──引到永生的道路乃是窄小的(太七14)

                (5)不因別人的退後而灰心:「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15)──路上的孤單、寂寞,也叫人難於忍受。

    二、得勝的秘訣:

        1.把心思放在靈上:「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14)──『拿俄米』豫表聖靈,『捨不得』意即黏住了;她體貼聖靈(羅八6)

          2.隨從聖靈而行:「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18)──隨從聖靈而行,是得勝的路(加五16)

    三、得勝的禱告:

        1.有受苦的心志:「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16)──她宣告她的決志,要跟隨拿俄米到底;這在當時的情況而言,就是揀選受苦的道路。我們若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2.願隨從聖靈的引導:「你往那裏去,我也往那裏去,」(16)──她要緊緊地跟隨拿俄米,意即隨從聖靈的引導。

          3.願與主同住:「你在那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16)──她渴慕主的同在,以主的安息為安息。

          4.願作神國的子民:「你的民就是我的民,」(16節原文)──她願意凡事與神的子民有分,同甘共苦。

          5.願信靠神自己:「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6)──她信靠這位又真又活的神。

          6.願在主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你在那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17)──她願意與主同死、同埋葬。

          7.願一生歸主,至死不渝:「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17)──她向著主的愛,真是如死之堅強(歌八6)

    四、得勝的生活:

        1.與清心愛主的人一同追求:「於是二人同行,」(19)──她與拿俄米同行,一面可喻為隨從聖靈而行,一面也可喻為信徒們的同行。我們行走天路需要屬靈的同伴(提後二22)

          2.愛慕過教會生活:「來到伯利恆,」(1922)──『伯利恆』豫表教會。我們不可停止聚會(來十25)

          3.享受復活生命的供應:「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22)──『大麥』豫表復活的生命。基督是我們的生命(西三4);也是我們生命的供應(林前十3~4)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以斯帖記註解》

 

叁、其他綱目

 

【路得記第一章:墮落、醒悟、掙扎與得勝】

  ﹝註﹞路得是本書的主角,第一章藉以利米勒、拿俄米和俄珥巴三人,襯托出路得的得勝。此四人可視為教會中四種不同的人,也可視為同一個人的四種靈程經歷。

  一、一個墮落失敗的信徒──以利米勒所代表的

       1.墮落的原因:

            (1)心不尊主為大,任意而行:「當士師秉政的時候,」(1)──那時,神在以色列民的心中失去了地位,各人任意而行(士廿一25),這是墮落的開端。

               (2)遭遇艱難的環境,未信靠主:「國中遭遇饑荒,...往摩押地去寄居,」(1)──外面艱難的環境,能顯明人裏面的信心(林後一8~9)。以利米勒逃荒,顯示他沒有信心,不信靠神。

         2.墮落的光景:

            (1)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以利米勒,」(2)──他打著『我的神為王』(『以利米勒』原文字義)的旗號,實際上並不尊主為大,這等名不副其實的人,我們要躲開(提後三5)

               (2)只在言語和舌頭上,而不在行為和誠實上:「猶大,」(1~2)──他的嘴唇雖然說『讚美』(『猶大』原文字義)主,但行為卻羞辱主。

               (3)在教會中遭遇屬靈的饑荒:「伯利恆,」(1~2)──他在所謂『糧食之家』(『伯利恆』原文字義)的教會中,遭遇靈命的饑荒。

               (4)失去屬靈的享受:「以法他人,」(2)──他在理當結滿『豐盈的果實』(『以法他』原文字義)之地,竟失去屬靈的享受。

               (5)與世俗為友:「往摩押地去寄居,」(1)──『摩押地』豫表被神咒詛的世界;他貪愛現今的世界,索性離開了教會。

               (6)終竟完全淪落在世界裏:「就住在那裏,」(2)──他先前只是想在那裏暫居,現在卻定居下來了;這表示他完全淪落在世界裏,樂不思蜀,把主和教會忘得一乾二淨了。

        3.墮落的結果:

            (1)影響身邊較幼稚的信徒:「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1)──妻兒代表身邊有密切來往、較軟弱的信徒(參彼前三7)。一個信徒的墮落,多少會影響到別的信徒的。

               (2)靈性軟弱,甚至被罪惡捆綁:「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2)──兒子是從他身上出來的:橡徵墮落的產物。瑪倫的字義是有病的,基聯的字義是扣住;合起來意即靈性軟若有病,甚至被罪惡捆住了。

               (3)墮落的最終結果,就是靈性的死:「後來....以利米勒死了,」(3)──身體的死象徵靈性的死;至終他的靈性死沉。

  二、從墮落中醒悟、由失敗而回轉──拿俄米所代表的

       ﹝註﹞路得記裏的拿俄米原是豫表聖靈,如何引導信徒親近主、享受主,至終與主完全聯合。但第一章所載拿俄米的經歷,亦可引用來喻為由失敗而回轉的信徒,或信徒靈程中由失敗而回轉的階段。

       1.失敗的情形:

            (1)順從人意,不顧神旨:「拿俄米,」(2)──拿俄米的字義是甜。她因對人太『甜』,寧循人情而違背神。

               (2)與世混雜,失去見證:「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4)──她的家庭生活失去純一的見證。

        2.失敗的功課:

            (1)失去了安慰與依靠:「拿俄米的丈夫....死了,」(3)──她失去了丈夫;『丈夫』象徵妻子的安慰與依靠。

               (2)歷盡苦難:「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3~4)──寡婦孤兒十年的生活,表示她受盡了神所量給的(『十年』)苦難經歷和管教(20~21)

               (3)甚至失去了指望:「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5)──她甚至失去了兒子;『兒子』象徵一個人的指望。

        3.失敗中的醒悟:

            (1)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約有十年,」(4)──『十』在聖經裏代表人完全的數目;十年的管教把她帶到盡頭,使她學會了屬靈的功課。

               (2)恢復了屬靈的知覺:「她....聽見耶和華,」(6)──聽見神的事是人醒悟的開端。所以我們剛強的人,應該擔代別人的軟弱(羅十五1),藉著探望,把神恩待人的事告訴他們。

               (3)由此認識神是滿有憐憫的神:「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6)──神永不棄絕屬乎祂的人(羅十一1~2)

               (4)認識神是一切供應的源頭:「賜糧食與他們,」(6)──各樣美善的事物,都是從神來的(雅一17);惟祂能滿足人靈裏一切的需要。

        4.醒悟後的回轉:

            (1)定意走回頭的道路:「她就...起身,」(6)──光是靈裏受感,若不付諸行動,仍是枉然。聽道必須行道,才能帶下祝福(雅一2225)

               (2)在生活上有了分別:「起行離開所住的地方,」(7)──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提後二11);這樣,才能蒙神悅納(林後六17~18)

               (3)回到神所命定的地方:「要回猶大地去,」(7)──猶大地即迦南美地,是以色列人的產業之地。她要回到神命定以色列生活居住的地方,這對基督徒而言,就是回到教會中,或謂住在基督裏面。神的兒女當在主裏敬虔度日(提後三12)

        5.回轉後的見證:

            (1)叫人覺得她這個人有了改變:「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麼?」(19)──『合城的人』豫表教會中的弟兄姊妹;人人都訝異她的轉回。

               (2)見證失敗的經歷:「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瑪拉,」(20)──瑪拉的字義是苦,代表失敗受苦的經歷。信徒失敗的見證,也能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參林前十11)

               (3)叫人看見神的作為:「全能者使我....,耶和華使我....(20~21)──她將一切的經歷,看作是神親手的安排(參羅八28)

               (4)見證屬世的虛空:「我滿滿的出去,....空空的回來,」(21)──她見證信徒貪愛世界的結果是一場虛空。

  三、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俄珥巴所代表的

         ﹝註﹞八至十五節,拿俄米對她兩個兒婦的談話,可視為聖靈的試驗,以顯明人裏面真實的光景。另一方面,此段記載也可比擬羅馬書第七章良心和肉體之間的掙扎。當一個信徒有心要走主的道路、討神的喜悅時,立刻就在他裏面起了一個交戰的故事。所以本段經節也可用來描述信徒靈程中內心掙扎的一個階段。

       1.內心喜歡神的律:

            (1)願意為善:「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8)──拿俄米的話說出,俄珥巴和路得一樣,同是為人善良、待人有恩;故這裏表明她的內心願意為善。

               (2)有心走主的道路:「她們就放聲而哭,說,不然,我們必與你一同回你本國去,」(9~10)──這話說出俄珥巴也與路得一樣,同有良好的存心,想走主的道路。按著她裏面的意思,她是喜歡神的律(羅七22)

        2.但在肢體中卻另有個律:

            (1)另一面也嚮往世界的福樂:「在新夫家中得平安,」(9)──她受到屬世的平安福利(新夫家豫表的)的吸引。

               (2)同時也感屬靈道路的艱苦:「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麼?」(11)──沒有丈夫的寡婦生活孤苦無依,象徵艱難困苦。

               (3)顧念眼睛所能見的:「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12~13)──屬肉體的人只顧念眼前所見的情景,而對前途覺得絕望。

         ﹝註﹞上述這幾種情形,說明在人的肢體裏面另有一個律(參羅七21~23)

        3.肉體順服了罪的律:

            (1)肉體被罪擄去:「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14)──俄珥悲的字義是轉身,象徵她的肉體抵不過罪的律,最終被罪擄去,與聖靈背道而馳。

               (2)去附從肢體中犯罪的律:「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15)──意即她回到罪惡和偶像的權勢底下去了。

  四、在基督耶穌裏誇勝──路得所代表的

       1.得勝的情形:

            (1)她通過了聖靈對有心走主道路之人的試驗:拿俄米一而再、再而三的勸阻,說出聖靈對有心走主道路的人的試驗。凡因一時的感情衝動,或因別人的勸勉、鼓勵,而勉為其難地跟隨的人,遲早必顯出真情。

               (2)她甘心付代價,奔走主的道路(參路十四25~33)

                     a.甘心付上屬世福樂的代價:「在新夫家中得平安,」(9)──為主放下世界的平安、享受和罪中之樂。

                     b.歡然望斷一切以及於耶穌(來十二2):「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麼?」(11)──不再指望屬世的『丈夫』作依靠。

                     c.在艱難的環境中恆久忍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13)──長年『等待』實非等現閒易事。

                     d.忍受神的管教、擊打和剝奪:「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13)──引到永生的道路乃是窄小的(太七14)

                     e.不因別人的退後而灰心:「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15)──路上的孤單、寂寞,也叫人難於忍受。

        2.得勝的秘訣:

            (1).把心思放在靈上:「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14)──『拿俄米』豫表聖靈,聖靈就住在我們的靈裏,『捨不得』意即黏住了;這裏的意思就是她體貼聖靈(羅八6)

               (2)隨從聖靈而行:「拿俄米見路得定意要跟隨自己,」(18)──定意跟隨拿俄米意即定意跟隨聖靈。隨從聖靈而行,是得勝的路(加五16)

        3.得勝的禱告:

             (1)有受苦的心志:「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16)──她宣告她的決志,要跟隨拿俄米到底;這在當時的情況而言,就是揀選受苦的道路。我們若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2)願隨從聖靈的引導:「你往那裏去,我也往那裏去,」(16)──她要緊緊地跟隨拿俄米,意即隨從聖靈的引導。

               (3)願與主同住:「你在那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16)──聖靈是主耶穌的化身。她渴慕主的同在,以主的安息為安息。

               (4)願作神國的子民:「你的民就是我的民,」(16節原文)──她願意凡事與神的子民有分,同甘共苦。

               (5)願信靠神自己:「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6)──她信靠這位又真又活的神。

               (6)願在主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你在那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17)──她願意與主同死、同埋葬。

               (7)願一生歸主,至死不渝:「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17)──她向著主的愛,真是如死之堅強(歌八6)

        4.得勝的生活:

             (1)與清心愛主的人一同追求:「於是二人同行,」(19)──她與拿俄米同行,一面可喻為隨從聖靈而行,一面也可喻為信徒們的同行。我們行走天路需要屬靈的同伴(提後二22)

               (2)愛慕過教會生活:「來到伯利恆,」(1922)──『伯利恆』豫表教會。我們不可停止聚會(來十25)

               (3)享受復活生命的供應:「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22)──『大麥』豫表復活的生命。基督是我們的生命(西三4);也是我們生命的供應(林前十3~4)

── 黃迦勒《查經輯要》

 

【離城的危險】

經文:得1:1-5

   一、全家前往摩押  1

         1.國中遭遇饑荒 (士6:3-6;路15:14

國中為什麼會有饑荒呢?——違背神。(申7:12-1528:36-45

         2.在猶大的伯利恒(糧食之家,糧倉)——預表神的家、教會。

“猶大的伯利恒”(讚美):

               (1)神家(教會)有讚美有敬拜。(約4:23-24;太6:25-34

               (2)神家(教會)有糧食有酒有油。(申11:8-12;路15:17

               (3)教會若不尊主為大,就會缺乏屬靈的糧食,神的兒女必然靈命遭受饑餓。(摩8:11

         3.往摩押地去寄居

               (1)被世界引誘。(提後4:9-11;加1:19

               (2)會影響身邊的人一起墮落。

   二、全家居住摩押  2,(雅4:4

         1.到了摩押

               (1)以利米勒(神是王,我的神作王):尊神為王之人,卻任意而行。(羅8:5-9

               (2)拿俄米(甜,令人喜悅的):待人甜蜜,討人喜悅的人。(加1:10;弗6:6-7;西3:22-25

               (3)生了兩個不成才的兒子:瑪倫(有病、軟弱的)和基連(憔悴、衰敗、結尾)。(加6:7-10

         2.住在摩押——本來打算去寄居,現在卻住下來了——完全墮落。(箴4:23-27

   三、全家死在摩押  3-5

         1.以利米勒死了——為保全性命,卻喪了性命。(可8:35-38

         2.剩下婦人和兩個兒子……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本應該趕快帶著兒子重返猶大,但還是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並討媳婦、建立家室,準備一輩子繼續住下去,世世代代。(出20:4-6;林後6:14

兩個兒媳婦:一個名叫俄珥巴(固執、心懷二意),一個名叫路得(交通、朋友、友善、滿意、玫瑰花、美麗)。

         3.瑪侖和基連二人也死了 5

               (1)沒有丈夫:就沒有了倚靠和安慰。(約8:15;詩18:1837:3-7

               (2)沒有兒子:就沒有了人生的盼望。(創15:1-2

教會亦然,沒有丈夫(耶穌)就沒有倚靠,沒有兒女(屬靈的後代),還有什麼意義呢?

── 毛南春陽

 

【想城的心情】

經文:得1:6-17

   一、欲想加城的拿娥米  6-13

         1.聽見福音——神的眷顧  6,(詩8:465:9-13;路1:24-25

“就……起身”:把靈裡的感動,付諸行動。若有人聽道而不去行,仍然與他無益。(雅1:22-25

         2.於是,起行……要回猶大地去  7,(林後6:17-18),例:浪子回家。(路15:17-20

“要回猶大地去”:只有讚美才能代替怨言。讚美吧!讚美吧!(詩40:1-3;弗5:19-21

         3.拿俄米對兒媳婦們的考驗  8-13,(雅1:12;彼前1:5-74:12-13

               (1)“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兩種的考驗:a.是關乎我們前面“生活”和“道路”的考驗。b.給予自由機會的考驗。

               (2)“耶和華伸手攻擊我”——表明這條道路的本身就是一條被擊打、受痛苦的路。

詩歌:《有一條路》。

   二、親嘴回家的俄珥巴  14

         1.“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憑己意而行。(羅7:18),從此失去了跟隨主耶穌的勇氣。

         2.“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路得專心靠主、為主活著,走主的道路。(路9:23-25

   三、同婆回去的路得氏  15-17

         1.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裡去了  15

“俄珥巴”受婆婆本人,卻不愛婆婆所相信的神;進婆婆的家,卻不進婆婆的國。今天同樣有很多人只進“教會”,卻不進神的家;只尊敬傳道人,卻不尊敬傳道人所傳所信的神。

         2.你也路著你嫂子回去吧! 15,耶穌對門徒說過同樣的話。(約6:66-69

         3.路得堅決要跟拿俄米回猶大 16-17,路得在八個“我”中體現出她:

               (1)“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她的心志:這是信仰的決擇與宣告。

               (2)“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她的跟隨:這是信仰的道路與認定。

               (3)“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那裡住宿”——她的渴慕:這是信仰的受苦心志。

               (4)“你的國就是我的國”——她的盼望:這是信仰生活上分別為聖。

               (5)“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她的敬拜:這是信仰的標準與持定。

               (6)“你在哪裡死,我也在那裡死,也葬在那裡”——她的歸屬:這是信仰的付出與捨命。

               (7)“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她的忠心:這是信仰的至死不渝。

               (8)“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她的堅強:這是信仰的一生之事,跟主到底。

(啟12:112:1017:14

── 毛南春陽

 

【回城的苦樂】

經文:得1:18-22

   一、樂:婆媳倆回到伯利恒  18-19

         1.寫意跟隨  18,(約6:68;彼前2:21

正如保羅在今後道路上的決志。(羅8:3514:8;徒20:24

         2.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恒  19,(摩3:3;彌6:8

如幾位博士同行來到伯利恒朝見耶穌。(太2:1-12),“二人同行”:只有同心才能同行。(提後2:22

   二、苦:空著手回到伯利恒  20-21

         1.經歷甘與苦的人生 20,(來5:7-10;彼前5:9-11

“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人若離開甘甜的教會生活,必然在世界裡嘗盡苦味。(來12:5-12;啟3:19

         2.滿滿地出去,空空地回來  21

               (1)處境苦後果不苦——回到伯利恒:糧食的倉庫。即忍受試煉所得之福。(來12:6-1;羅8:28;詩119:71

               (2)外面空心靈不空——全能者使我受苦。(箴3:5-12

   三、豐:收割時回到伯利恒  22

         1.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恒:

               (1)離棄偶像歸向真神  (書24:21-24;徒26:18;帖前1:9-10

               (2)脫離世俗的纏累歸向真神  (西2:20;提前4:7;提後2:16;雅4:4

               (3)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 (腓3:13-16

         2.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當你靈性恢復時,正是有屬靈的大收割時:

               (1)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太5:6;摩8:11

               (2)耶穌是生命的糧  (約6:35

               (3)表示父家“口糧有餘”(路15:17

── 毛南春陽

 

【拿俄米的見證】

經文:得1:1-22

引言:

  簡述故事的背景:一個家庭遭遇饑荒,逃難,丈夫兒子都死了。但在這樣的環境中卻有美好的見證。

   一.在苦難中學功課

  起初聽父母的聲音嫁丈夫,後來是聽丈夫。但覺得都不十分好。故決定聽神的聲音(1:6),就聽見神眷顧自己的百姓。

   二.接受神的管教(1:13)

  神管教拿俄米的原因不清楚,可能是她聽人的話過於神的話。我們當聽神的話過於一切。

   三.敬畏神的生活(1:16-17)

  這生活其媳婦完全明白。從拿俄米的生活見證而叫路得要信從神。活出神同在的生活。

   四.接受現實的境況(1:20-21)

  以前是甜的,現在是苦的。向人分享內心的真實苦況,不裝假虛偽。

   五.及時行動(1:6)

  她就與兒媳起身歸回。許可路得及時去收取麥穗(2:2)

   六.給兒媳正確的指導(2:)

      1.不誤媳婦之青春(1:12-13)

      2.要心志堅定的人跟從她。對心志堅定的人予正確的指導(1:18)

      3.指示工作的方法。蒙恩的地點(2:22)

      4.指示路得如何得好的安身之處(3:1-4)

   七.叫神的名得榮耀(4:14-16)

  這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價值。在我們一生中能否叫神的名得榮耀呢?

結論:

留心我們一生的見證能否叫神的名得榮耀?

── 黃彼得

 

【路得的選擇】

經文:得1:6-22

   一.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本能

      1.小孩子,男女老少都有,且中西古今都有。

      2.人的本能是選擇好的。

      3.人都會選自己所喜歡的。

   二.選擇的重要

      1.會決定前途,如羅得(13:10-13)

      2.會決定生死,如羅波安(王上12:1-19)

      3.會影響全人類,如亞當犯罪(5:12)

  “選擇”是神給人一個極大的自由權。人必須善用它。選得好,可以造福一生;選得不好,可以敗壞一生。特別是人在揀選永遠的事上。今來看路得如何揀選。

   三.路得如何選擇?

      1.對道路的選擇(1:16)。願與拿俄米同行,回到猶大的伯利恒,即回到讚美之地(猶大),糧食之家(伯利恒)。不像俄珥巴選擇回到摩押地。

      2.對於住家的選擇。願與拿俄米同住,雖然她是個寡婦。俄珥巴選摩押的娘家。

      3.對於國度的選擇。願與拿俄米同國度,雖然她是摩押女子。俄珥巴選咒詛的國。

      4.對於信仰的選擇。願與拿俄米同神,雖然她本有自己的偶像。俄珥巴選擇偶像迷信的宗教。

      5.對於歸宿的選擇。願與拿俄米同死同埋葬,即永不分開。

  拿俄米代表靈命長進的信徒。今日我們對以上幾件事的揀選如何?從人的眼光看,路得跟從一個老寡婦去素不認識的國家是愚昧的,但我們看她的結局如何呢?

   四.路得選擇的結果

      1.她得到生命之糧(2:14)

      2.她得到安身之處(3:1,13; 2:23)

      3.她得進到猶大王族的支派,與波阿斯結婚(4:11,13)

      4.她得神的賜福,耶和華使她懷孕生子(2:12-13)

      5.她的名列在基督的家譜中(1:5)

結論:

  我們今天在道路,住家,國度,宗教,歸宿上,作怎樣的選擇?願我們選那永遠上好的。

── 黃彼得

 

【如何面對饑荒】

經文:得1:1-6,19-22

引言:

  簡述這個故事。

   一.饑荒的原因

      1.當士師秉政時,以色列民常拜偶像,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神就刑罰他們,他們不但在肉身食物上遇上饑荒,在靈性上也遇上饑荒。

      2.是由於戰爭毀壞許多農作物所致。靈性上也受撒但的攻擊而毀壞了許多屬靈的食物所致。

      3.是由於仇敵的管轄,受仇敵剝削前後共111年所致。靈性犯罪受罪惡管轄,導致得不到糧食。

      4.各人任意而行(21:25)。不遵神的旨意,故地也不出產而饑荒。人不遵行神的話,靈裡也會發生極大的饑荒(8:11)

   二.以利米勒如何應付這饑荒

      1.他不查究饑荒的原因。

      2.他不禱告求問神。

      3.他隨意(也是隨意而行)帶家庭到咒詛之地(19:37; 15),也是仇敵之地(3:12-30)

      4.他給兒子娶摩押女子為妻,犯了神禁止以色列民與外邦女子結婚的律例(7:3)

      5.他久居不回。本是想寄居,後來卻長住下去,結果自己和兒子都死在那裡。

   三.以利米勒應否逃難?

  以利米勒不應該逃難。因為:

      1.神仍眷顧祂的百姓,賜糧食給他們(1:6)

      2.他有田地,當勞力去耕作(4:3)

      3.他當信靠父神過於人。他名字之意是神是王,但卻自己作王,自己作主。

      4.他尚未饑荒到沒得吃。他出去的時候是豐豐滿滿的出去(1:21)

      5.他當與同胞同受苦,而不該單獨逃難。

   四.如何對付饑荒

      1.更加親近神,求告神,並從罪惡中回轉。

      2.當趁機會為主發光,以自己所有的施濟人。

      3.當倚靠神過於倚靠自己。

      4.當以天家為永遠的居所,而不留戀地上暫時的福樂。

── 黃彼得

 

【拿俄米回到伯利恒】

讀經:1:1-522

   一、士師時代的光景:

         1、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人的意見代替聖靈的權柄,教會沒有讓聖靈掌權,屬靈情形非常混亂,落到老底嘉的光景中,“老底嘉”意為“眾人的意見”卻把主關在門外。(參啟3:14-20

         2、國中遭遇饑荒,“伯利恒”意為“麵包的倉庫”為何遭遇饑荒呢?原來是因不聽神的話,現今的教會同樣是在鬧屬靈的饑荒。人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二、以利米勒下摩押

         1、以利米勒,意即“神是主”本來應該讓神作主,現在卻自己作主了。

         2、方向不對,摩押地是外邦污穢之地,是被咒詛之地,神所禁止的。(申23:3-60)可預表失敗的信徒貪愛世俗,神說:“凡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5),以利米勒此行是違背神的命令。

         3、被世俗纏住,先是“寄居”,後來是“住下”約有十年。失敗的信徒落在世俗中也是如此。

         4、影響很大,以利米勒是一個很有名望的人,當拿俄米回來時竟全城轟動。

   三、拿俄米名字的意思:

         1、在伯利恒是“甜”的意思,下到摩押竟變成了“瑪拉”就是“苦”的意思。那個小兒子在家何等的享受,出外流蕩就“窮苦起來。”(參路15:14

         2、她的兩個兒子基蓮,瑪倫,是“有病的”“軟弱的”應該住在伯利恒(神的家),可以得供應,得醫治,神的話語能使軟弱的得剛強。這幾人都是神家裡的人,他們住在伯利恒,或作“以法他”“豐富,肥沃,結果子”本來是“糧食的倉庫”何等有福:可惜,他們卻離開了這個有福之地,下摩押去了。

   四、神管教的手

         1、管教是眾子共受的,若不管教便是私子了。(參來12:5-11

         2、神愛心的管教是催促我們回到他的面前(賽30:20)浪子不遇見饑荒是不肯回家的。

         3、拿俄米所受的管教——“沒有”……“也沒有”……“死了”……“也死了”。

   五、拿俄米認識神的旨意,接受神的管教“每次的打擊,都是真利益”她所見神賜福給他的百姓,開始走回家的路。當她們回到伯利恒(神的家)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糧食大豐收)只有在神的家中,才有豐富的供應。

── 王國恩

 

【路得跟隨拿俄米】

63:8  1:14-19

  一、大衛在曠野中的禱告“我心緊緊地跟隨你”

         1、“神啊,你是我的神”

         2、“你曾幫助我”

         3、我跟隨你

  二、路得緊緊跟隨拿俄米

         1.不看環境:A、在拿俄米的身上已無指望,自己還年輕;B、嫂子已離開,婆婆又苦勸離開

         2.捨不得:原文一“粘在一起”。拿俄米的見證,愛的生活

         3.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態度堅定,心意已決

         4.你往哪裡去,我也往那裡去:與主同走一條路,跟從主的腳蹤

         5.你在哪裡住,我也在那裡住:與主同住,事奉的生活

         6.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事奉的目的是為建立神的國

         7.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事奉的物件,認識真神

         8.你在哪裡死,我也在哪裡死:一生一世事奉神

         9.也葬在那裡:表明全脫離了她的舊造世界及她的親情(加6:14

         10、來到伯利恒:“麵包倉庫”,蒙神祝福,享受豐富,代表神的家

── 徐大年

 

【由試煉而失敗(1~5)

  一、失敗的原因

       1.國中混亂 (1)「當士師秉政的時候,」作者提到士師是要人回想士師時代百姓的光景,國中混亂,以利米勒全家的失敗是在這環境下造成的。這樣混亂的根源其因素是:

               (1)各人任意而行參士 二十一 25)

               (2)信仰極其迷糊 ( 士二17)

               (3)道德腐敗墮落 (士十四1~3)

         2.遭遇饑荒 (1)「國中遭遇饑荒,」遭遇這樣的試煉是:

               (1)出於父神的美意 (來十二5~12;腓四14 參申二十八14~2428)

               (2)在於真神的許可 (伯一13~21;詩卅九9)

               (3)由神奇妙的安排 (帖上三3;彼前一6~7;箴十七3;賽一25)

               (4)為顯寶貴的信心(羅四 17~19;創二十二1~18)

       3.離開家鄉 (1)「在猶大…….往摩押地去。」一個人若離開這樣美好的家鄉,必然會失敗:

               (1)離開猶大 “猶大”讚美之意 (創三十九35)

               (2)離伯利恒 伯利恒不但是糧食之庫,更是出君王之地,是王的城邑

               (3)離以法地 2下節 以法地是結果、肥沃之地

       4.來到摩押 (1)「往摩押地去寄居,」──方向、目標錯誤、人生追求錯誤、道路錯誤(例:創十二10-20 亞伯蘭下埃及;創十三3~14 羅得去所多瑪)。為什麼會失敗下摩押呢?

               (1)自我作主(加二20;羅十四7~8)

               (2)順從人意(撒下六6~7)大衛的人意,致烏撒人意伸手,帶來悲劇

               (3)體貼肉體(羅八5~6;約六63)

               (4)不明神意(弗五15~17)

所以,我們當讓神作主,順從聖靈,體貼聖靈,明白神旨而行事為人,不要像以利米勒這樣而失敗到摩押。

  二、失敗的對象 (2)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

         1.以利米勒 名意:“我神是王,我父為王”

            (1)忘記背景 創十二:20/21 亞伯蘭忘記神是他的背景而下埃及,離開伯特利(神的殿)忘記了自己蒙召的身份(創十二)

               (2)名不符實 啟三: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以利米勒名義上是以我父為王,實際上卻不以父為王

         2.拿俄米 名意:“甜,令人喜悅”

            (1)詩人太甜 (傳七16)“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行義過分”指行事太甜,在別人的惡事上不反對,且有份於別人的罪

               (2)討人喜悅(加一10;帖前二4;路六26)。人都說你好的時候你就有禍了。討人喜悅就會成為時代的“亞倫”(出三十二1~30)。神的兒女當光討神的喜悅,後討人的喜悅。盡可能像主耶穌那樣,神人都喜悅(路二52

         3.瑪倫 名意:“有病,身體軟弱。”

            (1)靈性有病(約十一章)拉撒路先有病,以至死亡,導致發臭。靈性的病,即罪,如:嫉妒 (箴十四30);掩耳不聽真道(提後四3~4)等。當知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有多少信徒只怕體病,卻不怕靈病

               (2)生命軟弱(太二十六41)客西馬尼中三門徒,因軟弱致後來的失敗

         4.基連 名意:“扣牢”

            (1)生命被捆(羅七21~24)心中兩律交戰常常失敗。為什麼被捆呢?因有許多繩索: 例:

                     a.罪惡的繩索(來十二1~2)

                     b.情欲的繩索(彼後一4;參加五19)

                     c.世務的繩索(提後二4)

                     d.舊人的繩索(弗四2;參羅十三12~14)

               (2)生命停頓(創十一28~31)亞伯蘭因他拉停哈蘭,虛度寶貴光陰。倘若靈程停頓,後果將不堪設想。(創十九17 羅得妻功成)(例:王上十九3~7 以利亞停頓羅藤樹下。)

   三、失敗的光景( 1~2)

       1.榮父之人變羞辱( 26~28;參羅三23)以利米勒打著“我神是王”的旗號,實際上切不尊神為王,反而羞辱父神,帶全家下摩押罪地。

         2.讚美之家有怨聲(來十三15 )信徒蒙恩後當時時有讚美,但許多人口中卻滿了怨言,許多的失敗與苦境都是因怨言而來,我們當切記: 苦難中讚美是得勝的秘訣,苦難中埋怨是失敗的定律。

         3.饅頭之庫受饑餓( 1~6;申 二十八14~28)據民十四7~8猶大本是流奶與蜜之地,因他們不尋求神,而帶來饑餓(詩卅四10)。

         4.結果之地無收成(哈三17)教會本應結果累累,使主得享受(歌四1316)卻無收成,若無收成,必會自招詛咒(可十一12~14),並有被剪去的危險,被砍下的危險(約十五2;太三10)。

   四、失敗的苦境(2~5)都是猶大伯利恒….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1.住在罪地(2)指出神的選民在失敗後,住在罪中,在罪裡生活,突出在罪中生活是神選民靈中最大的苦境(彼後二8

         2.靈性墮落 ( 2)離開猶太君王的城邑(敬拜神,事奉神,神子民之地),到了摩押(與神無關,罪孽中生之人之地),其差別是何等遠。其靈性墮落真是一落千丈,生命、地位之別也是天地之差

         3.父王離開 (3)一個屬神的人若犯罪,父神必定會離開他,因神是聖潔的(彼前一15),又是恨惡恨罪的(來二9)。例:(撒上十六14)掃羅犯罪後,神的靈離開

         4.與罪聯合( 4)指出失敗的人,就會在罪中打滾,在罪中生活,以罪為樂,豈不知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3)。罪會懷胎,致終生出死來(雅一15)。

         5.兒子死了( 5)人的希望、寄託、依靠(羅六23)一個人若離開猶大伯利恒(教會),是何等危險可怕,後果將是父神離開,生命失去,與永生神的生命隔絕,皆因以利米勒失去了信心而開始(參來三12~14)。失敗後,而無法活出基督的生命與形象。—— 葉靈力《路得記心得研究》

 

【離開與歸回(得一122)】

一、離開(12

二、寄居(35

三、俄珥巴之別(614

四、路得之跟隨(1519

五、歸回(2022

──《新舊約輔讀》

 

【一個痛苦的家庭  路得記1章】

   一丶人意作王饑荒苦1:1

   二丶進入世界喪偶苦1:2-3

   三丶住在世界喪子苦1:4-5

   四丶回轉神家不願苦1:6-7

   五丶告別媳婦情感苦1:8-15

   六丶媳婦同回同甘苦1:16-17

   七丶回到本地貧窮苦1:18-22

── 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