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十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掃羅登基後面對非利士人的挑戰】 一、雙方陣容不能相提並論(1~7節) 二、掃羅違規獻祭而受責(8~16節) 三、非利士人的三隊掠兵到處橫行(17~18節) 四、非利士人不允許以色列人有鐵匠(19~23節) 貳、逐節詳解 【撒上十三1】「掃羅登基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時候,」 〔呂振中譯〕「掃羅登極的時候、年三十歲;既作了王管理以色列有兩年了,」 〔原文字義〕「登基」成為國王,成為統治者。 〔文意註解〕「掃羅登基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時候」:『登基年四十歲』原文無此句(參七十士譯本;KJV等)。不過,他的兒子約拿單此時已經成年,能夠帶兵打仗(參2節),故這個年歲也是合理的。聖經記載掃羅作王四十年(參徒十三21)。 【撒上十三2】「就從以色列中揀選了三千人:二千跟隨掃羅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跟隨約拿單在便雅憫的基比亞;其餘的人,掃羅都打發各回各家去了。」 〔呂振中譯〕「掃羅就從以色列中揀選了三千人:二千跟從掃羅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一千跟從約拿單在便雅憫基比亞;其餘的人、掃羅都打發各回各家而去。」 〔原文字義〕「揀選」選擇,挑選;「密抹」隱藏的;「伯特利」神的家;「約拿單」耶和華已給予;「基比亞」山谷。 〔文意註解〕「就從以色列中揀選了三千人:二千跟隨掃羅在密抹和伯特利山」:『密抹』位於耶路撒冷北北東方約11公里,伯特利東南方約7公里;『伯特利山』原文是「伯特利的山區」;『密抹和伯特利山』意指在那一帶的山區進行游擊戰。 「一千跟隨約拿單在便雅憫的基比亞;其餘的人,掃羅都打發各回各家去了」:『基比亞』是掃羅的家鄉(參撒上十26);『打發各回各家』掃羅似乎打算不跟非利士人正面對敵,而採行突襲其弱點、打了就跑的游擊戰。 【撒上十三3】「約拿單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非利士人聽見了。掃羅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說,要使希伯來人聽見。」 〔呂振中譯〕「約拿單擊打了那在迦巴的非利士人駐防兵;非利士人聽見了;掃羅就在遍地吹號角,意思是說:“要使希伯來人聽見”。」 〔原文字義〕「迦巴」山;「防營」要塞。 〔文意註解〕「約拿單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非利士人聽見了」:『迦巴』位於伯特利的南方約8公里,耶路撒冷北方約9公里,地處密抹和基比亞之間,亦即掃羅和約拿單所率兩隊以色列軍的中間;『非利士人的防營』相當於前衛哨站;『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可能指突擊將該防營,並將它拔除;『非利士人聽見了』指非利士人的大本營已經接到哨站被拔除的消息了。 「掃羅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說,要使希伯來人聽見」:『在遍地吹角』吹角的用意是宣告喜樂的消息,號召四散的以色列人聚集;『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的別名。 【撒上十三4】「以色列眾人聽見掃羅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又聽見以色列人為非利士人所憎惡,就跟隨掃羅聚集在吉甲。」 〔呂振中譯〕「以色列眾人聽說掃羅擊打非利士人的駐防兵,又聽說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中成了臭名,就有步兵應召而來、跟隨掃羅在吉甲。」 〔原文字義〕「攻擊」打擊,攻打;「憎惡」發臭,可憎;「吉甲」滾動,輪子。 〔文意註解〕「以色列眾人聽見掃羅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又聽見以色列人為非利士人所憎惡,就跟隨掃羅聚集在吉甲」:『掃羅攻擊』雖是約拿單作的(參3節),但仍是在掃羅得指揮下,故稱掃羅攻擊;『以色列人為非利士人所憎惡』非利士人將迦巴防營被攻擊的事歸罪給全體以色列人;『聚集在吉甲』吉甲位於耶路撒冷的東北方約24公里,密抹的東方約17公里。 〔話中之光〕(一)約拿單成功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參3節),掃羅卻將一切的光榮歸於自己(本節)。按昔日的社會風氣,這種事雖然普通,卻不算光明磊落。他的驕傲從小事上漸漸加增,先是奪取兒子勝利的光榮,又對自己的驕傲不加遏制,因此變得邪惡,不能自拔;驕傲毀滅了他自己,也使他家無寧日,甚至危害國家。竊取別人的成就,就表示你已經受驕傲轄制,若發覺驕傲正在你的生命中生根,你應當立刻將榮耀歸於配得的人。 【撒上十三5】「非利士人聚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有車三萬輛,馬兵六千,步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就上來在伯亞文東邊的密抹安營。」 〔呂振中譯〕「非利士人聚集了來、要同以色列人交戰;有車三千〔傳統:三萬〕輛,駿馬六千,步兵像海邊的沙那麼多;他們上來,在伯亞文東邊、密抹紮營。」 〔原文字義〕「聚集」聚集,招聚;「伯亞文」虛華之家,罪惡之家;「密抹」隱藏的。 〔文意註解〕「非利士人聚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有車三萬輛,馬兵六千」:『車三萬輛』七十士譯本及敘利亞譯本是「三千輛」戰車,此數對照「馬兵六千」似較合理,馬兵指駕駛戰車的人。 「步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就上來在伯亞文東邊的密抹安營」:『像海邊的沙』意指數目非常的多;『伯亞文』不同於書七2的「伯亞文」,該地是密抹的南邊約1公里,而這個伯亞文是在密抹的西邊,確實地點不詳,可能是伯特利或其近郊。 【撒上十三6】「以色列百姓見自己危急窘迫,就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見自己危急(因為以色列民真地窘迫),就藏在山洞、叢林、岩穴、地窘、或坑井中,」 〔原文字義〕「危急窘迫」緊縮,陷入困境;「隱密處」坑道,地下室。 〔文意註解〕「以色列百姓見自己危急窘迫」:『危急窘迫』意指「被全然制壓」;當時以色列的戰力,不能與非利士人相提並論,既無戰車,連正式的刀槍也幾乎沒有(參閱19~22節),簡直以卵擊石,僅能打游擊戰。 「就藏在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山洞』指山區裡大的洞穴,可以容納許多人;『叢林』原文「蒺藜」,生在樹叢的外圍,形成一層保護網;『石穴』指峭壁上的石縫;『隱密處』指地洞;『坑』原文「井」,指人工挖掘的深坑,可以藏人。 〔話中之光〕(一)我們若忘記神與我們同在,只看見自己的微小,就會因敵人的強盛而驚惶。以色列人遇上強大的非利士軍隊就害怕,忘記了自己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因為他們有神的幫助。面對困難與試探,要專一仰望神,信靠祂的幫助(參羅八31~37)。 【撒上十三7】「有些希伯來人過了約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掃羅還是在吉甲,百姓都戰戰兢兢地跟隨他。」 〔呂振中譯〕「或是渡過了約但河渡口,到了迦得和基列地。那時掃羅還在吉甲;眾民都震顫發抖、跟從着他。」 〔原文字義〕「希伯來人」過河的人;「迦得」軍隊;「基列」多岩之地;「戰戰兢兢」顫抖,驚恐。 〔文意註解〕「有些希伯來人過了約但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希伯來人』本書作者似乎有意將「希伯來人」(參3節)和「以色列人」有所區別,以色列人指奮起抗敵者,希伯來人則指一般平民;『迦得和基列地』指約但河東地的北部,離開戰場較遠。 「掃羅還是在吉甲,百姓都戰戰兢兢地跟隨他」:『吉甲』請參閱4節註解;『戰戰兢兢地跟隨』指心中雖害怕,但仍勉強自己跟隨。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人被非利士軍隊的規模和威勢所逼,喪失士氣而四處逃命。他們的心中充滿由罪而來的恐懼(參創三10)。被罪所玷污的人格通常只能看到眼下的危險,但信仰神的人卻不懼怕千軍萬馬的包圍和攻擊(參詩三6)。因為信心之人不會單單看到眼前的現象,他會仰望在背後掌管一切的神(參徒二十七22~25)。 【撒上十三8】「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 〔呂振中譯〕「掃羅照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天;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人民都漸漸離開掃羅散去了。」 〔原文字義〕「等了(原文雙同字)」等待。 〔文意註解〕「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等了七日』指撒母耳原來所約定的等待日期;『撒母耳還沒有來到』聖經沒有說明原因,可能是他故意拖延以試驗掃羅和跟隨他的人。 〔話中之光〕(一)撒母耳要掃羅在吉甲這個地方等候七天,這是具有屬靈意義的一件事。吉甲是以色列人進迦南的第一站,是以色列人受割禮的地方。吉甲就是滾的意思,意即把肉體割掉,將肉體從他們中間滾去(參書五2~9)。神藉撒母耳叫掃羅在吉甲等候七天,一面是試驗他,看他肯不肯遵命等;一面則使掃羅的肉體在等候中被對付。因為只有肉體受過更深對付的人,才能蒙神更大的使用和託付。 (二)當百姓跟隨人、不跟隨神的時候,出於肉體的勇氣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撒上十三9】「掃羅說:“把燔祭和平安祭帶到我這裡來。”掃羅就獻上燔祭。」 〔呂振中譯〕「掃羅說:『把燔祭和平安祭送到我這裏來』;掃羅就獻上燔祭。」 〔原文字義〕「燔祭」上升,登階;「平安」友好,結盟。 〔文意註解〕「掃羅說:把燔祭和平安祭帶到我這裡來。掃羅就獻上燔祭」:『燔祭』指整個祭物須在祭壇上經過火燒,使馨香之氣上升,全部獻給神;『平安祭』指為感恩而獻的祭;『掃羅就獻上燔祭』根據摩西律法,必須由祭司獻祭(參利一7~8),故掃羅獻祭乃觸犯律法。 【撒上十三10】「剛獻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掃羅出去迎接他,要問他好。」 〔呂振中譯〕「剛把燔祭獻上完了,撒母耳就來到了;掃羅出去迎接他,要向他祝福請安。」 〔原文字義〕「迎接」遭遇,降臨。 〔文意註解〕「剛獻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掃羅出去迎接他,要問他好」:『剛獻完燔祭』意指還未獻平安祭之前;『出去迎接』表示尊敬之意。 〔話中之光〕(一)剛獻完祭,撒母耳就來到。如果掃羅肯忍耐多等一點點時候,就可以等著撒母耳的及時來到。掃羅就是最後幾分鐘的時間不能忍耐等候,結果過去所有的等候都成為枉然,真是前功盡棄了。這真是給我們一個何等深刻的鑒戒。學習等候神的人必須知道,往往等候到最忍不住,最難再忍下去的時候,就是神的答應快要來到的時候。 【撒上十三11】「撒母耳說:“你作的是什麼事呢?”掃羅說:“因為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 〔呂振中譯〕「撒母耳說:『你幹了甚麼事了?』掃羅說:『因為我見人民漸漸離開我散去了,你又沒有在所定的日期以內來到,而且非利士人也聚集在密抹;」 〔原文字義〕「散去」分散,粉碎。 〔文意註解〕「撒母耳說:你作的是什麼事呢?」:撒母耳有意迫使掃羅認錯。 「掃羅說:因為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掃羅沒有認罪,反而替自己尋找一些託辭。 〔話中之光〕(一)掃羅列出了不得不獻祭的理由:(1)百姓離開我散去。表明當時的情況緊急。但情況的緊迫性也不能使犯罪正當化。人認為可以在迫不得已的時候行惡,這不是聖經的教導;(2)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即使撒母耳延期,掃羅也應該耐心等待。因為等待與其說是法律上的義務,勿甯說是信心的標誌。我們也應照神的話語存心忍耐,謙卑地等候主的應許得到成就的日子(雅五7~11)。 (二)屬肉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只看環境:因為只注意環境,所以就會放大環境裡的難處(參11~12節),然後替神出主意、違背神的命令。因此,活在肉體當中的掃羅王和百姓,都不能「默默無聲,專等候神」(詩六十二1)。 【撒上十三12】「所以我心裡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 〔呂振中譯〕「故此我心裏說:“非利士人這就會下吉甲來攻打我,我又還沒求求永恆主的情面呢”,因此我便勉強把燔祭獻上了。」」 〔原文字義〕「沒有禱告(原文雙字)」軟弱,生病(首字);面,在…之前(次字);「勉強」強迫自己。 〔文意註解〕「所以我心裡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意指時間緊迫,不能再等待下去。 〔話中之光〕(一)「我心裏說」,並非神的命令。神要我們按著祂的吩咐來事奉祂,卻不要我們隨著「我想」、「我以為」來作祂的工。一切根據於「我想」、「我以為─而作的,都是神所棄絕的。神所要的是人合乎祂的心意。多少時候,我們也像掃羅那樣,只看自己的需要和環境的需要,而忘記了等候神的時間,就去作了神所沒有命令我們作的。 (二)「恐怕我沒有禱告」,難道禱告是做錯事嗎?許多信徒有禱告的外表形式,卻沒有禱告的屬靈實際。許多人禱告的動機出於功利主義,禱告僅為求取神的保守和賜福,卻不遵行神的話語和命令,難怪他們的禱告不蒙神垂聽。禱告,要「在聖靈裡禱告」(猶20),禱告要先求聖靈的引導、光照、潔淨,因為聖靈會照著神的旨意替我們祈求(參羅八26~27)。 (三)「我就勉強獻上燔祭」,顯露掃羅的形式主義信仰。他只關注律法上規定的外在儀式,而沒有思想過那些儀式的本質——信心與順從(參撒上十四33,35;賽一10~14;太二十三13;啟三15)。掃羅的此番回答證明他不是真正的信心之人,而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環境可以改變他的價值標準。 (四)屬肉體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肯認罪:掃羅「勉強」獻祭,是因為害怕百姓「離開掃羅散去了」(8節)。但他在神的光照面前(參11節)卻不肯認罪,反而找出兩個站不住腳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1)撒母耳「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11節);實際上,掃羅剛獻完燔祭(10節),還沒開始獻平安祭(9節),撒母耳就到了,並沒有耽延。(2)擔心「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實際上,密抹到吉甲有一天的路程,掃羅有足夠的反應時間。神只悅納人認罪悔改的心,任何為罪的辯解都不能帶來生命。 (五)當計窮力竭之時,很難信靠神。掃羅覺得時間緊急,就不等候神所定的時候。他以為盡了宗教禮儀就事事順利,其實是用禮儀取代了信靠神的心。我們面對難以抉擇的情勢,別因急躁而違背神。只要知道是神的心意,就要義無反顧,照祂的計劃而行。神常常以延遲來考驗我們的順服與忍耐。 【撒上十三13】「撒母耳對掃羅說:“你作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 〔呂振中譯〕「撒母耳對掃羅說:『你幹了糊塗事了;假使你〔傳統:你沒有〕遵守永恆主你的神所吩咐你的命令,那麼永恆主就會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 〔原文字義〕「糊塗事」愚蠢,愚昧;「堅立」堅定,牢固。 〔文意註解〕「撒母耳對掃羅說:你作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作了糊塗事』即指行事愚昧,作了不該作的事;『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即指沒有遵行律法。 「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堅立』意指堅定不改。 〔話中之光〕(一)「你作了糊塗事了」。凡不遵守神的命令,即使作了善事,也是糊塗。新約的教訓仍是這樣:「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弗五17)。今天許多基督徒,以為只要是善事,就可以儘量作,而不問這事是否合乎神的旨意;這就是糊塗人。唉!今日糊塗人實在太多了!糊塗熱心的人何止掃羅一人呢? 掃羅一開始正式作王,便作了神所不喜悅的事,違背了神的吩咐,私自獻祭。表面看來,掃羅聽從撒母耳的吩咐,在吉甲等候他七天,但當情勢看似不妙之時,掃羅便失去信靠神的心,擅自採取行動。掃羅這種不聽從神和沒信心的表現於日後與亞瑪力人交戰一事(15章)仍舊可見,顯示他這次並沒有悔改,以致神終於要棄絕他。 (二)掃羅在撒母耳抵達之前獻燔祭的事件,他的行為在以下方面理當受到批評:(1)違背了撒母耳的指示(參撒上十18);(2)侵犯了祭司職權;(3)掃羅獻祭不是出於真正的委身,乃是出於恐懼心理,為逃避而獻祭(參11節)。由此掃羅的王位未能世襲下來,而被交給合神心意的人(參14節)。這個事件教導我們,若人心急不能等候神的時候,就會釀成巨大的悲劇(參撒上十二16)。本文與15章所記錄的第二個試驗,是以色列歷史的重大轉捩點。 (三)人的肉體都是不肯接受對付的,只有被聖靈引導的人,才能甘心接受神的對付。掃羅受膏以後,是偶爾「被神的靈大大感動」(撒上十26;十一6;十九23),所以始終不肯接受神的對付;而大衛受膏以後,是「從這日起,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上十六13節;詩五十一11),所以能一直接受神的對付。 (四)掃羅允許自已在感覺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在基於過去的天意眷顧而對神的信心的控制之下。如果神與你同在,誰還能與你作對呢?基甸用出自32,000人的300人所做的,掃羅當然能用出自3,000人的600做!但是如果他拒絕信靠神的應許和祂僕人話語,並表現一種不信和在危機中遊移不定的態度,神如何還能繼續與他同在呢?要是掃羅願意謙卑他的心,以色列的歷史可能會多麼不同啊。 (五)私自獻燔祭從表面來看,似乎不致影響他喪失王位。但卻是他道德失敗的癥結。他沒有順從主的命令,他又怎麼可以治理呢?他不能控制急躁的性格,依照神的安排,怎能成為神揀選的器皿呢?他只求方便,卻不著重信心,又怎可成為合乎神心意的人?急躁與不穩是現代人心理的特徵,卻不可影響我們對神的事奉。不然福音的進展受了阻礙,無法成就。 (六)我們必須學習等候神,有時祂似乎沒有照預定的日期來到,但祂一定會來。祂要在十分準確的時刻,最恰當的機會,來幫助你。總要忍耐,不可使忍耐破產,你一定要有把握,知道安全必然來到,非利士人決無法來侵犯你。 【撒上十三14】「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呂振中譯〕「但現在你的王位必立不住了;永恆主已經為自己找到一個合他心意的人;永恆主已經委任他做人君來管理他的人民,因為你沒有遵守永恆主所吩咐你的。』」 〔原文字義〕「長久」固定,堅守;「君」領袖,統治者。 〔文意註解〕「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一個合祂心意的人』即指大衛。 〔話中之光〕(一)「你的王位必不長久,」(1)揭露一個屬靈原理,就是「若王得不到神的信任,其王權就不能在以色列持續下去」(何八4);(2)掃羅的後裔必不得繼承王位;(3)不久後,掃羅就會被廢掉(參撒上十五23)。結果,掃羅因缺乏等候的智慧,而毀了自己和子孫的將來。今天的基督徒追求速度和簡單方便,應從掃羅的過失得到啟發(參彼後三11~15)。同樣的原則,倘若蒙召做神工人的,不順從神的命令和話語,從此他就不再是神的工人。 (二)屬肉體的第三個特點是不肯順服:神知道掃羅的肉體本相,早就知道掃羅不能遵守神的命令。但神仍然允許這事發生,是要讓我們認識到:只有遵守神的命令的人,才能為神作王(參13節);而人的肉體若不經過神的對付,就不可能遵守神的命令、成為「合祂心意」的王。 (三)「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指神已經預備了「合祂心意的人」,而不是神終於找到了「合祂心意的人」。此時是掃羅作王第二年(參1節),大衛可能還要過八年才會出生(參撒下五4;徒十三21),所以神揀選大衛,並不是因為大衛比掃羅的品德更高尚、更願意遵行神的命令。這兩個人都是亞當的後裔,肉體的本相並沒有任何不同。但神要對付大衛的肉體,把他造就成一個合神心意的人,向我們顯明兩種王的兩種結局:「屬肉體」(羅八8)的掃羅是在肉體中作王,「屬聖靈」(羅八9)的大衛是在肉體不斷被對付中作王。 (四)每個新約信徒都有聖靈永遠內住(參約十四16~17),也都要與基督「一同作王」(提後二12)。因此,我們不能像掃羅一樣在肉體中作王,而要「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肉體不斷地接受十字架對付,才能「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二十二5)。 【撒上十三15】「撒母耳就起來,從吉甲上到便雅憫的基比亞。掃羅數點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 〔呂振中譯〕「撒母耳就起身,從吉甲上去,走他的路,其餘的眾民都跟着掃羅上去迎接戰士;他們從吉甲來〔傳統:起身從吉甲上便雅憫的基比亞〕到便雅憫的基比亞。掃羅點閱所有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 〔原文字義〕「數點」數點,造訪。 〔文意註解〕「撒母耳就起來,從吉甲上到便雅憫的基比亞。掃羅數點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撒母耳就起來』表示動身離開掃羅,聖經未記載他離開前有無獻祭;『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之前聚集的百姓,大部分已經離開掃羅散去了(參8節)。 【撒上十三16】「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並跟隨他們的人,都住在便雅憫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營在密抹。」 〔呂振中譯〕「掃羅和他的兒子約拿單並所有跟隨他的眾兵都住在迦巴在便雅憫境內;非利士人乃是在密抹紮營。」 〔原文字義〕「迦巴」山;「密抹」隱密的。 〔文意註解〕「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並跟隨他們的人,都住在便雅憫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營在密抹」:『迦巴』原駐有非利士人的防營,但被約拿單拔除了(參3節);『密抹』原來是掃羅游擊隊活動的地區,現在改由非利士人的大軍駐紮。 【撒上十三17】「有掠兵從非利士營中出來,分為三隊:一隊往俄弗拉向書亞地去,」 〔呂振中譯〕「有遊擊兵從非利士營中出來,分為三隊,一隊向俄弗拉的路向、向書亞地進發,」 〔原文字義〕「掠兵」毀壞,破壞;「俄弗拉」幼鹿;「書亞」豺狼。 〔文意註解〕「有掠兵從非利士營中出來,分為三隊:一隊往俄弗拉向書亞地去」:『掠兵』原文「破壞」,專門搶劫掠奪,含有示威的意味;『俄弗拉』位於密抹的北面;『書亞地』確實地點不詳,可能在俄弗拉以北。 【撒上十三18】「一隊往伯和侖去,一隊往洗波音谷對面的地境向曠野去。」 〔呂振中譯〕「一隊向伯和崙進發,一隊向那眺望洗波音谷境地之路向、向曠野進發。」 〔原文字義〕「伯和侖」空虛之家;「洗波音」斑點;「地境」邊界,界線。 〔文意註解〕「一隊往伯和侖去,一隊往洗波音谷對面的地境向曠野去」:『伯和侖』位於密抹的西面;『洗波音谷』位於密抹的東面。 【撒上十三19】「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 〔呂振中譯〕「那時以色列全地找不着一個匠人,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矛。』」 〔原文字義〕「鐵匠」工匠,雕刻匠。 〔文意註解〕「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沒有一個鐵匠』因被非利士人壟斷了冶金業;『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目的是為阻止以色列人的反抗。 【撒上十三20】「以色列人要磨鋤、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裡去磨。」 〔呂振中譯〕「以色列眾人都下到非利士人那裏各人修打自己的犁頭、耒耜、斧子、鐮刀〔傳統:作「犁頭」〕;」 〔原文字義〕「磨」磨利,捶打。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要磨鋤、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裡去磨」:『鋤、犁、斧、鏟』指農耕及生活日用工具。 【撒上十三21】「但有銼可以銼鏟、犁、三齒叉、斧子,並趕牛錐。」 〔呂振中譯〕「所費是一個犁頭或耒耜要一舍客勒銀子的三分之二,一根三齒叉、一個斧子或修整一根犁刺要一舍客勒銀子的三分之一。」 〔原文字義〕「銼(原文雙字)」價錢(首字);末端,盡頭(次字);「銼鏟」犁頭,犁刃;「趕牛錐」刺棒。 〔文意註解〕「但有銼可以銼鏟、犁、三齒叉、斧子,並趕牛錐」:『銼』指細齒的磨具;『三齒叉』指木製叉子(forks),末端鑲金屬;『趕牛錐』指趕牛用的刺棍(goads)。 【撒上十三22】「所以到了爭戰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裡有刀有槍的,惟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 〔呂振中譯〕「所以當爭戰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裏有刀有矛的;惟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就有。」 〔原文字義〕「槍」槍,矛。 〔文意註解〕「所以到了爭戰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裡有刀有槍的,惟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可能後來從潰敗的非利士兵手上奪取了不少的兵器。 【撒上十三23】「非利士人的一隊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 〔呂振中譯〕「非利士人的一隊駐防兵出發到了密抹的隘口。」 〔原文字義〕「防兵」駐軍;「隘口」通路,淺灘。 〔文意註解〕「非利士人的一隊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一隊防兵』即指防營(參3節);『密抹的隘口』非利士的大本營安營在密抹(參16節),「隘口」指峽谷的出入口,派了一隊衛兵扼守通道。 叁、靈訓要義 【掃羅通不過作王的考驗】 一、榮耀的考驗(1~4節): 1.「約拿單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掃羅就在遍地吹角,意思說,要使希伯來人聽見」(3節):約拿單突襲得勝,掃羅卻竊奪兒子的功勞。 2.「以色列眾人聽見掃羅攻擊非利士人的防營」(4節):『約拿單攻擊』變成了『眾人聽見掃羅攻擊』。 二、環境的考驗(5~7節): 1.「非利士人聚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有車三萬輛,馬兵六千,步兵像海邊的沙那樣多,就上來在伯亞文東邊的密抹安營」(5節):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參2節)。 2.「掃羅還是在吉甲,百姓都戰戰兢兢地跟隨他」(7節):掃羅從密抹(參2節)轉移到吉甲。 三、等候的考驗(8~10節): 1.「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8節):按照約定等了七日。 2.「掃羅說:把燔祭和平安祭帶到我這裡來。掃羅就獻上燔祭」(9節):不能再忍耐等待。 3.「剛獻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10節):差之一刻,前功盡棄。 四、認罪的考驗(11~12節): 1.「撒母耳說:你作的是什麼事呢?」:撒母耳有意迫使掃羅認錯。 2.「掃羅說:“因為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所以我心裡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11~12節):講了一大堆的理由,就是不肯認錯。 五、明理的考驗(13~14節): 1.「撒母耳對掃羅說:你作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13節):最要緊的乃是遵守神的命令。 2.「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14節):明白神旨意的人才能作王。 六、兵器的考驗(15~23節): 1.「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並跟隨他們的人,都住在便雅憫的迦巴,但非利士人安營在密抹」(16節):兩軍相隔對陣。 2.「有掠兵從非利士營中出來,分為三隊…非利士人的一隊防兵到了密抹的隘口」(17,23節):敵軍攻守策畫與執行非常嚴密。 3.「爭戰的日子,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人,沒有一個手裡有刀有槍的,惟獨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22節):我方無法取得刀槍兵器,一籌莫展。其實,最重要的兵器乃是神的話和聖靈(參弗六17~18;亞四6)。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上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上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