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二十四章拾穗

 

【撒上二十四1「掃羅追趕非利士人回來,有人告訴他說:“大衛在隱基底的曠野。”」

         「隱·基底」(1)的意思是「小羊的泉源」,是死海西岸邊的一個綠洲,盛產葡萄(歌一14)。這是一個陡峭、蜿蜒的峽谷,從海拔三百多米的猶大曠野下降到海平面以下四百米的死海,有許多泉水和洞穴。──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掃羅追趕非利士人回來」(1),就有人向他通風報信。神容許掃羅這樣又緊迫又頻繁地追趕大衛,是要把大衛帶到一個地步,能夠脫離自己,成為神旨意的出口。──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四1~7大勢的逆轉:大衛的處境的轉捩點,大衛現在可以左右掃羅的生命,後來在掃羅的第四次追捕中(26),大衛也得到殺死掃羅的機會。儘管大衛是弱者,但由於神同在,卻可以左右強者掃羅的生命,像這樣與神同行的人,軟弱中也可以剛強。(616~27)正如使徒保羅可以“似手足不為人知,卻是人所共知;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描述(林後691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四1~22隱基底洞事件:這部分記載了表現出大衛的信實和敬虔,掃羅身為一國之君,不應付非利士人侵略,反而投入全部的心血,只為奪取政敵大衛的性命。隱基底洞事件明確地顯明了掃羅的行為是錯誤的。通過這件事情,掃羅也暫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承認大衛的王權。因掃羅是被神的權威所立的君王,大衛沒有害其生命。大衛的行為向我們展示了在任何狀況中都認定神的旨意和權威的典範。明確神的旨意的人,超越環境和事由而能成就絕對的善(397~23)――《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四2「掃羅就從以色列人中挑選三千精兵,率領他們往野羊的磐石去,尋索大衛和跟隨他的人。」

         “野羊的磐石”不是專有地名。從名字可知其地多產野山羊。――《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在以色列人中挑選的三千人:指掃羅建立的以色列常備軍(132)。掃羅動員比大衛的軍隊多5倍的(2313)常備軍的兵力,追趕大衛到隱基底曠野表明掃羅下定決心要消滅大衛。但是在全能神的保護下的大衛來說,強大的軍隊根本不能奈他如何(236)――《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有「三千精兵」(2),大衛只有「六百人」(二十三13),只有掃羅軍隊的五分之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野羊的磐石」(2)指「隱·基底」,這裡至今生活著許多野山羊。──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三千精兵」:大衛僅有六百個烏合之眾,是掃羅軍隊的五分之一。

         「野羊的磐石」:原文是「野山羊的岩石」,並非是專有地名,表示當地真的是盛產野山羊。――《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3「到了路旁的羊圈,在那裡有洞,掃羅進去大解。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正藏在洞裡的深處。」

         “大解”。直譯作:蓋他的腳,是大小便的委婉說法。――《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掃羅進去大解: “大解”指“方便”(這裡衣服要遮蓋腳)的委婉的表現。這句話除了上述的意思外,也有:①“休息”;②“睡覺”的意思(324)。本節中好像同時具有①和②的意思。即追趕大衛的掃羅在洞的一邊方便後,暫時坐著休息的意思。同時,因洞內黑暗,掃羅處於伸手不見五指黑暗中,而隱藏在洞內的大衛一行卻能分辨出掃羅,因此在掃羅處於無防備狀態下休息時,可以割他的衣襟(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路旁的羊圈」(3),指用石塊堆起保護羊群的矮圍牆。──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羊圈」:當地的羊圈是用石塊堆起,用以保護羊群的矮圍牆。

         「大解」:原文是「遮蓋」特別是「以長袍遮蓋」, 這也是「排便」的委婉說法。

         「藏在」:「停留」、「坐著」。

         「深處」:「末端」、「盡頭」。――《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3  大衛所藏的山洞原來是那麼樣的大──】大衛和跟隨他的六百人發現隱基底是藏匿的好地方,因為在那裡有許多山洞。當地人使用這些山洞作為住宅,也作墳地,對跟隨大衛之人來說,這是避難佳所。今日仍可以見到這些山洞,其中有些大到可容數千人。――《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二十四4「跟隨的人對大衛說:“耶和華曾應許你說:‘我要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裡,你可以任意待他。’如今時候到了。”大衛就起來,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

         “外袍”。掃羅顯然在進入洞穴之前先把外袍脫下,放在一旁,所以大衛可以割下一塊而未被察覺。――《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掃羅進洞大解,可能將外袍脫下放在一旁,才可讓大衛割下衣襟而不為他所知。割衣襟一舉表示掃羅性命已在大衛手中,但未加害。

    跟隨大衛的人所說的“耶和華的應許”或為見到已有殺掃羅的機會,有若天賜,遂作此語。大衛既已受膏為王,應可以摧毀一切反對他的力量。大衛有好幾次這樣的機會,都放棄未用,因掃羅乃受膏王,應循神旨定奪,決不可只問目的不擇手段。要達高尚目的,應循高尚途徑,不可用暴力、暗殺等手段來取得王位。照神的方法來實現神的旨意,才能得到神的祝福。――《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大衛如此行的目的是:①證明自己無罪(11);②消除掃羅的憎恨之心;③證明自己不是為殺死掃羅而埋伏(22813)。這裡更加突出表現了大衛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進洞大解,可能將外袍脫下放在一旁,所以大衛才能「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4),表示他已經掌管了掃羅的性命,卻沒有害掃羅。──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安排了這樣一個機會給大衛,按著人肉體的天然反應,都會認為只要有環境的印證、又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是神「應許」(4)的實現。但大衛是一個真正敬畏神的人,他知道對付「耶和華的受膏者」(6),就是對付神自己,所以「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6)。因此,大衛既不會把環境的印證、也不會把符合自己的利益當作神的「應許」來自欺欺人,而是單單順服神的話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24:4 中神的應許何時,以及用何種形式發出聖經並沒有記載。不過顯然大家都看得出來掃羅孤身進入大衛躲藏的洞穴排便,並非偶然,而是神的刻意安排。

         「外袍的衣襟」:「外袍的衣角」、「外袍的邊緣」。掃羅排便時可能把王袍脫在旁邊,大衛才有機可乘。――《蔡哲民查經資料》

<syncBible ref=撒上24:4>

【撒上二十四4  神在何時何地說過這話?】聖經並沒有記載神對大衛,或是對跟隨他的人說過這樣的話。跟隨大衛之人可能對過去的一些事件,例如大衛受膏(1613)、約拿單預言大衛必要作王(2317)等,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們看見掃羅進入山洞裡,就誤以為這是神的指示,叫他們採取行動。――《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二十四5「隨後大衛心中自責,因為割下掃羅的衣襟;」

         大衛良心受責,因為使掃羅的衣服受損,就等於使掃羅受損,而大衛知道向耶和華所膏立的王動手是不對的(二四610)――《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王服代表王,割了衣襟有失對神的受膏者的尊敬。大衛心中不安,因而自責。――《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大衛雖然只是割下掃羅的衣襟,但仍感到好像傷害了他,為此自責。――《串珠聖經注釋》

         大衛心理自責:使我們感覺到大衛敏感的良心(325)。像這樣凡事不急於辯護自己,而敏銳地聆聽良心呼聲的人,即使犯了嚴重的罪,也不遲延悔改的機會(511~3)。神喜悅與這樣的人同在,並應允他們悔改的禱告(5117~19)――《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心中自責」(5),原文是「擊打心」。掃羅王的外袍可能也像徵王位,所以「割下掃羅的衣襟」(5),會讓人覺得大衛是將王位割離掃羅,所以他「心中自責」。大衛的肉體被神對付以後,靈裡越來越敏銳,只要有一點行動不是完全做在光中,良心就會自責。神也常常這樣,允許我們走偏一點,然後聖靈就在我們裡面提醒我們,讓我們對罪越來越敏感、生命越來越豐富,與神的關係也越來越真實。──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心中自責」:原文是「擊打心」、「打擊心」。

         ◎「心中自責」:我們可能會不知道大衛為何心中自責,不過很多跡像都顯出「王袍」像徵「王位」 15:27  18:4 因此大衛這個舉動似乎暗示自己將王位割離掃羅,所以他心中自責。――《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6「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

         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大衛沒有把掃羅看成單純的當權者,而是認定他是由神委任的人(131),因此沒有下手害他。大衛沒有把掃羅當作仇敵,反而當作自己需盡心侍奉的主人(8節;2619)――《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四7「大衛用這話攔住跟隨他的人,不容他們起來害掃羅。掃羅起來,從洞裡出去行路。」

         「攔住」(7)原文是「劈開」,表示竭力制止。──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攔住」:原文是「劈開」,可能表示「強力制止」。

         ◎其實我們很容易想像為什麼大衛需要「強力制止」才有辦法阻止他的部下殺掃羅。先不談這些人之前跟掃羅王朝有什麼過節,現在弄得他們東躲西藏的,不就是掃羅的追殺?現在看起來又是神給的大好機會,怎麼能夠違背神的心意,放過宿敵?而且如果主子堅持不殺掃羅,那王位如何到手?命運如何改變?

         ◎我想大衛應該也想過屬下的心情,不過他還是堅持尊重神的受膏者。當然,也就是堅持尊重神。這種犧牲自己權益,尊重神的信心,真是令人敬佩。而掃羅跟本不知道他不一定在乎的「受膏者」身份,保護了他的生命。――《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8「隨後大衛也起來,從洞裡出去,呼叫掃羅說:“我主,我王!”掃羅回頭觀看,大衛就屈身臉伏於地下拜。」

         雖然掃羅是大衛的仇敵,但大衛仍尊崇他為以色列的王(比較彼前二1317)――《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臉伏於地下拜:表現出大衛謙虛的品性。謙虛和禮貌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證明真正的基督徒的外在證據。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大衛就屈身、伏地下拜」(8),表示對「耶和華的受膏者」(10)的敬意,也是表達對神的敬畏。──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四8~15大衛的申辯:大衛向掃羅申辯:①自己純潔的行為和(9~11);②自己絲毫沒有害掃羅的心(12~15)。大衛的申辯在(詩篇7)中完全地表現出來。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四9「大衛對掃羅說:“你為何聽信人的讒言,說大衛想要害你呢?」

         大衛將掃羅的惡行歸咎於他的謀士。――《串珠聖經注釋》

         「聽信人的讒言」(9),是為了保全掃羅的面子。其實是掃羅自己因為嫉妒才要追殺大衛。──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人的讒言」:「人的話」,大衛應該知道掃羅為何追殺他,不過他這樣說是要給掃羅台階下。

         「得罪你」:「對你犯罪」。――《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10「今日你親眼看見在洞中耶和華將你交在我手裡,有人叫我殺你,我卻愛惜你,說:‘我不敢伸手害我的主,因為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

 

【撒上二十四11「我父啊!看看你外袍的衣襟在我手中。我割下你的衣襟,沒有殺你,你由此可以知道我沒有惡意叛逆你。你雖然獵取我的命,我卻沒有得罪你。」

         我父啊:大衛不是因為掃羅是以色列國家的國父兼自己的岳父而如此稱呼,而是作為對年長者的尊敬,稱掃羅為父(王下513621)。大衛放棄向自己犯極惡罪的人報仇,這是實現最高層次的愛的行為(1221)――《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如果大衛殺了掃羅,以惡報惡、以肉體對付肉體,實際上是肉體的得勝。但大衛卻說:「你雖然獵取我的命,我卻沒有得罪你」(11),這才是聖靈的得勝、是屬聖靈的人對屬肉體的人的誇勝。──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獵取」:「埋伏等待要拿」。――《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12「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判斷是非,在你身上為我伸冤,我卻不親手加害於你。」

         「判斷是非」:「審判」。

         「伸冤」:「報仇」、「報復」。――《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13「古人有句俗語說:‘惡事出於惡人。’我卻不親手加害於你。」

         「惡事出於惡人」(13),但人的「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如果大衛按著自己的肉體本相行事,一定會加害掃羅。但大衛既然沒有加害掃羅,表明他不是憑著肉體來做事,而是順服神的旨意做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俗語」:「箴言」、「格言」。

         24:13 的意思是大衛剛剛既然沒有加害掃羅,就表示他沒有行惡事,所以不是惡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13~15惡事出於惡人:一個人的行為可以證明其為人的意思。與主耶穌的“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的話語一脈相通(1316;太1235;路644;雅311~1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二十四14「以色列王出來要尋找誰呢?追趕誰呢?不過追趕一條死狗,一個虼蚤就是了。」

         大衛形容自己為一個對掃羅王完全無害的人。――《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本節的意思是:掃羅所追殺的人其實是卑微、不重要的,怎值得他耗費氣力呢?――《串珠聖經注釋》

         「一條死狗,一個虼蚤」(14)都是比喻微不足道的存在,表明大衛的謙卑。──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死狗」:在亞喀得文學中,自比為「死狗」或「流浪狗」相當普遍。亞馬拿書函和拉吉書函中,也有以狗比擬自己的用法。

         「虼蚤」:「跳蚤」。――《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15「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施行審判,斷定是非,並且鑒察,為我伸冤,救我脫離你的手。”」

 

【撒上二十四16「大衛向掃羅說完這話,掃羅說:“我兒大衛,這是你的聲音嗎?”就放聲大哭,」

 

【撒上二十四16~22掃羅的悔改:聽到大衛的申述(9~15)後,掃羅就放聲大哭(16),說出類似悔改的話語,撤回軍隊。但參照下列的事實,就可以看出掃羅的悔改並不真實:①沒有坦白承認自己的罪(17);②僥倖自己從被害的危險中奇跡般得到平安(34),只從人的角度向大衛道歉(1819);③承認大衛的王權,但後來還是追逼大衛(26)。因此因一瞬間的感情衝動而做的悔改,不是徹底的悔改。――《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掃羅是一個跟隨感覺行事的人,情緒總是隨著環境起伏。當他嫉恨大衛的時候,「用槍想要刺透大衛」(十九10);而大衛放過他的時候,他又感動得「放聲大哭」(16)。人若與神失去了正常的關係,環境變了,感覺就立刻會變;感覺變了,決定、行為全部都會變,這就是屬肉體的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四17「對大衛說:“你比我公義,因為你以善待我,我卻以惡待你。」

         掃羅顯然為自己對待大衛的方法感到真正的愧疚,但他的悔意只是暫時的(二六12)――《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你比我公義」:掃羅並非表示大衛的道德在他之上,而是指在神的審判下(12 15), 大衛以德報怨的做法必被裁定為有理、無罪,而他惡待大衛則屬無理、有罪。――《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二十四18「你今日顯明是以善待我,因為耶和華將我交在你手裡,你卻沒有殺我。」

 

【撒上二十四19「人若遇見仇敵,豈肯放他平安無事地去呢?願耶和華因你今日向我所行的,以善報你。」

         「人若遇見仇敵,豈肯放他平安無事地去呢」,可能是當時的一句俗語。掃羅以俗語回應大衛的俗語(19)──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人若遇見仇敵」:前面有「因為」,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所以「人若遇見仇敵,豈肯放他平安無事地去呢」應該是當時的一句格言。掃羅以格言回應大衛的格言。――《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20「我也知道你必要作王,以色列的國必堅立在你手裡。」

         既有撒母耳的預言在先(十五28),又有接著發生的事在後,掃羅為眼前以善報惡的公義氣慨所感,明白大衛作王勢在必行,人不能阻擋;因此要求大衛起誓為他留名。(比較二十15)――《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掃羅心裡是明白神的旨意的,但卻不肯遵行神的旨意,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羅八5),「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羅八7)。我們常常也不是不明白神的旨意,而是知道了卻不肯遵行,結果必然和掃羅一樣,靈裡越來越麻木、越來越頑梗,最後「頑梗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十五23)。因為信而不行,實際上就是不信。──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二十四21「現在你要指著耶和華向我起誓,不剪除我的後裔,在我父家不滅沒我的名。”」

         神光照掃羅,讓他自己責備自己(17),承認大衛的公義(18~19),並且承認大衛「必要作王」(20)。這些話對掃羅自己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因為他最關心的還是自己(21),只要一有機會,又會故態復萌(二十六2)。但神卻借著掃羅的口堅固了大衛,讓大衛從掃羅口中聽到了神對自己的旨意(20),因此滿有信心和恩典地「向掃羅起誓」(22)──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後裔」:「種子」、「子孫」、「後代」。

         「滅沒」:「根絕」、「毀滅」。

         ◎這個場景很奇怪,現任國王要求一個逃犯取得王位後不要殺盡他的後代,又承認逃犯比他公義。這一切似乎都是因為掃羅不接受王位已經被轉移給大衛這個神已經命定的事情。「利益」會讓我們不顧神的心意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二十四22「於是大衛向掃羅起誓,掃羅就回家去。大衛和跟隨他的人上山寨去了。」

 

〔撒上廿四章〕大衛是因著敬畏神而服掃羅的權柄,但是掃羅因違背神而被神厭棄,他就只有作王的地位而沒有了作王的生命,所以神不印證他的權柄。不是大衛不服,乃是神不印證。所以有一天神還得把掃羅打倒擺在一邊。

 

【思想問題(24)

 1 為何大衛不敢殺「耶和華的受膏者」?這表現出他那一方面的美德?

 2 神的確已廢棄掃羅、改立大衛為王,當時的環境又正是殺掃羅的良機,況且大衛的侍從也給以印證,但大衛卻不肯下手,甘冒日後繼續被掃羅追殺的危險,仍等候神讓他公開作王的時間。這對我們尋求神的旨意有何提示?

 3 大衛認定耶和華是審判的主,祂會為他伸冤 (12 15), 所以他能善待掃羅。你曾否因受欺壓、不平的待遇而心中難堪?大衛的榜樣,對你來說是否可行?另參羅1217~21

 4 掃羅向來因為大衛英名遠播、眾望所歸,心中妒恨,誓要剪除這心腹大患。這次為何覺悟前非,承認大衛比他公義,將來要作以色列王?你若被長輩誤會,甚至迫害,可從大衛的做法和態度學到什麽教訓?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