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上第二十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亞哈王與亞蘭王便哈達兩次對敵】

   一、第一次與亞蘭軍對敵(1~12)

   二、按照先知的預言大敗亞蘭軍(13~21)

   三、次年照先知的預言第二次對敵(22~27)

   四、按照神人的話大敗亞蘭軍(28~30)

   五、亞哈縱虎歸山放走便哈達(31~34)

   六、先知預言北國將會亡於亞蘭人(35~43)

 

貳、逐節詳解

 

【王上二十1「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率領三十二個王,帶著車馬上來圍攻撒瑪利亞。」

   〔呂振中譯〕亞蘭王便哈達集合了他的全軍,又有三十二個王跟着他,以及馬匹車輛:他上來圍困撒瑪利亞,攻打那城。

   〔原文字義〕「亞蘭」被高舉;「便哈達」哈達(大能、銳利)的兒子;「撒瑪利亞」看山。

   〔文意註解〕「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率領三十二個王,帶著車馬上來圍攻撒瑪利亞」:『亞蘭王便哈達』可能是十五17~20的那位便哈達一世的兒子,故是便哈達二世;『三十二個王』指便哈達的藩屬城邦首領,由此可知,以大馬色為京城的亞蘭國是一個由許多城邦組成的聯邦王國;『撒瑪利亞』北國以色列的京城。

 

【王上二十2「又差遣使者進城見以色列王亞哈,對他說:“便哈達如此說:」

   〔呂振中譯〕他差遣使者進城來見以色列王亞哈,

   〔原文字義〕「亞哈」父親的兄弟。

   〔文意註解〕「又差遣使者進城見以色列王亞哈,對他說:便哈達如此說」:『使者』指招降的使者;『進城』即指進入撒瑪利亞城。此時,亞蘭軍已經兵臨城下(1),而便哈達二世本人也在城外(17)

 

【王上二十3「‘你的金銀都要歸我,你妻子兒女中最美的也要歸我。’”」

   〔呂振中譯〕對他說:『便哈達這麼說:你的銀子、金子、都是我的;連你的妻子們、你兒女中最美的也都是我的。

   〔原文字義〕「美的」好的,令人愉悅的。

   〔文意註解〕「你的金銀都要歸我,你妻子兒女中最美的也要歸我」:『最美的』原文是「最好的」。本節的話是勸降的意思,表示宗主國擁有藩屬國的所有權,可以隨心所欲地奪取對方視為寶貴的錢財和妻女。

 

【王上二十4「以色列王回答說:“我主我王啊,可以依著你的話,我與我所有的都歸你。”」

   〔呂振中譯〕以色列王回答說:『我主我王阿,就依着你的話都歸你吧,我和我所有的一切都歸於你。』

   〔原文字義〕「依著」如,像,類似。

   〔文意註解〕「以色列王回答說:我主我王啊,可以依著你的話,我與我所有的都歸你」:『依著你的話』意指同意投降臣服;『我與我所有的都歸你』表示承認主權的歸屬。

 

【王上二十5「使者又來說:“便哈達如此說:‘我已差遣人去見你,要你將你的金銀、妻子、兒女都給我。」

   〔呂振中譯〕使者再來說:『便哈達這麼說:我已經差遣了人去對你說:你要把你的銀子、金子、你的妻子們和兒女們、都給我;

   〔原文字義〕「給」給,置,放。

   〔文意註解〕「使者又來說:便哈達如此說:我已差遣人去見你,要你將你的金銀、妻子、兒女都給我」:重申3節勸降的話。

 

【王上二十6「但明日約在這時候,我還要差遣臣僕到你那裡,搜查你的家和你僕人的家,將你眼中一切所喜愛的都拿了去。’”」

   〔呂振中譯〕明天大約這時候、我還要差遣我的臣僕到你那裏,搜查你的家、和你僕人的家,將你所看為可愛的東西都下手拿了來。

   〔原文字義〕「搜查」搜出,搜求;「喜愛」願望,想望。

   〔文意註解〕「但明日約在這時候,我還要差遣臣僕到你那裡」:『約在這時候』限時放棄抵抗;『差遣臣僕』指他手下的軍隊。

         「搜查你的家和你僕人的家,將你眼中一切所喜愛的都拿了去」:宣告即將進行搶劫掠奪。前面只是宣告擁有主權(35),但此處是進一步羞辱對方,強人所難,越過了宗主國和藩屬國該守的界線。

 

【王上二十7「以色列王召了國中的長老來,對他們說:“請你們看看,這人是怎樣地謀害我。他先差遣人到我這裡來,要我的妻子、兒女和金銀,我並沒有推辭他。”」

   〔呂振中譯〕以色列王把境內的眾長老都召了來,對他們說:『你們請想想,請看看,這人是怎樣想法子要害我:他先差遣了人來見我,要我的妻子、兒女,和金銀,我跟沒有推辭他。』

   〔原文字義〕「謀害(原文雙字)」尋求,渴求(首字);壞的,惡的(次字);「推辭」阻擋,抑制。

   〔文意註解〕「以色列王召了國中的長老來,對他們說:請你們看看,這人是怎樣地謀害我」:『國中的長老』他們是商討並處理國家大事的機構成員;『謀害』意指找麻煩。

         「他先差遣人到我這裡來,要我的妻子、兒女和金銀,我並沒有推辭他」:『沒有推辭』意指接受招降。

   〔話中之光〕()亞哈王第一次接受亞蘭王的要求、甘當附庸,第二次拒絕亞蘭王的要求、堅持底線,都是根據人的意思、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他已經知道巴力和亞舍拉都靠不住,所以沒有去求問偶像,但也從來沒有想過去求問以色列的神。活在肉體裡的人即使對偶像完全失望,也不會自動轉向神,而會轉向新的偶像(參王下一2),或者倚靠人和勢力(本節)

 

【王上二十8「長老和百姓對王說:“不要聽從他,也不要應允他。”」

   〔呂振中譯〕眾長老和眾民對王說:『不要聽從他,不要依順他。』

   〔原文字義〕「應允」同意,樂意。

   〔文意註解〕「長老和百姓對王說:不要聽從他,也不要應允他」:『長老和百姓』意指在撒瑪利亞城內的舉國上下;『不要聽從不要應允』意指不要接受其通牒。

 

【王上二十9「故此,以色列王對便哈達的使者說:“你們告訴我主我王說:王頭一次差遣人向僕人所要的,僕人都依從,但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從。”使者就去回覆便哈達。」

   〔呂振中譯〕於是王對便哈達的使者說:『請對我主我王說:王頭一次差遣人向僕人所要的、我都要照辦;惟獨這次所要的、我卻不能照辦。』使者們就去,將這話去回覆。

   〔原文字義〕「依從」做,製作;「回覆」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故此,以色列王對便哈達的使者說:你們告訴我主我王說」:指回覆便哈達。

         「王頭一次差遣人向僕人所要的,僕人都依從」:指接受其招降。

         「但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從。使者就去回覆便哈達」:指不接受其洗劫。

 

【王上二十10「便哈達又差遣人去見亞哈說:“撒瑪利亞的塵土,若夠跟從我的人每人捧一捧的,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

   〔呂振中譯〕便哈達又差遣人來見亞哈說:『撒瑪利亞的塵土若夠跟從我的人每人捧一捧的,願神明這樣懲罰我,並且加倍地懲罰。』

   〔原文字義〕「捧」一把,手心;「重重地」加,增加。

   〔文意註解〕「便哈達又差遣人去見亞哈說:撒瑪利亞的塵土,若夠跟從我的人每人捧一捧的」:形容蕞爾小國,竟然膽敢反抗。

         「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以賭咒的語氣表示自己言出必行,否則甘願受罰。

 

【王上二十11「以色列王說:“你告訴他說:才頂盔貫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誇口。”」

   〔呂振中譯〕以色列王回答說:『你們只要說:纔束上武裝的、休要像解掉了的來誇口。

   〔原文字義〕「頂盔貫甲」束上,穿上;「摘盔卸甲」解開;「誇口」自誇,讚美。

   〔文意註解〕「以色列王說:你告訴他說:才頂盔貫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誇口」:意指「備戰」是一回事,「實戰」又是另一回事;還沒真正打仗,莫要誇口太早。

 

【王上二十12「便哈達和諸王正在帳幕裡喝酒,聽見這話,就對他臣僕說:“擺隊吧!”他們就擺隊攻城。」

   〔呂振中譯〕便哈達和諸王正在草棚裏喝酒,一聽見這話,就對臣僕說:『擺隊』;他們就擺隊攻城。

   〔原文字義〕「擺隊」放置,設立。

   〔文意註解〕「便哈達和諸王正在帳幕裡喝酒,聽見這話,就對他臣僕說:擺隊吧!他們就擺隊攻城」:『擺隊』意指排好攻擊隊形,等候衝鋒的命令。

 

【王上二十13「有一個先知來見以色列王亞哈說:“耶和華如此說:‘這一大群人你看見了嗎?今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裡,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呂振中譯〕這時忽有一個神言人走近前來見以色列王亞哈說:『這一大隊蜂擁軍兵你不是都看見了麼?看吧,今天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裏,你就知道我乃是永恆主。』

   〔原文字義〕「看見」覺察,見到;「知道」認識,體認。

   〔文意註解〕「有一個先知來見以色列王亞哈說:耶和華如此說」:『有一個先知』就是傳達神旨的那位神人(2228)

         「這一大群人你看見了嗎?今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裡,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交在你手裡』意指「使你大獲全勝」;『知道我是耶和華』意指「體認得勝在我」。

   〔話中之光〕()亞蘭王威迫恐嚇的話說完,神就差先知去對亞哈說鼓勵支持他的話。信徒若聽見敵人威脅的話,或看見敵人的強勢,不要懼怕、退縮,你還需要聽神對你所說安慰鼓勵的話,及看見神幫助你的作為。

         ()這次,神沒有使用以利亞,而是使用一位無名的先知,好讓我們看到,並非只有以利亞一個人在為神「大發熱心」(王上十九10),神「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王上十九18)

         ()大敵當前,亞哈詢問「國中的長老」(7),卻沒有尋求神。雖然神早已預備了審判亞哈和以色列的器皿(參王上十九17),但時候還沒有到,所以神主動給百姓機會,繼續用恩慈領人悔改(參羅二4)。神清楚地告訴亞哈:神主動施行拯救的目的,不是因為他們配得,而是讓百姓在迦密山之後,能第二次「知道我是耶和華」,順服這位與百姓立約的自有永有的神。

         ()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我們可以由自己的遭遇看到神的慈愛與恩典嗎?而「耶和華」意義正是「自有永有的」,「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意思也就等於「你就知道神是真正存在的」。

 

【王上二十14「亞哈說:“藉著誰呢?”他回答說:“耶和華說:‘藉著跟從省長的少年人。’”亞哈說:“要誰率領呢?”他說:“要你親自率領。”」

   〔呂振中譯〕亞哈說:『藉着誰呢?』他回答說:『永恆主這麼說:藉着諸省長的侍從官。』亞哈說:『誰要先開戰呢?』他說:『就是你。』

   〔原文字義〕「少年人」男孩,侍從。

   〔文意註解〕「亞哈說:藉著誰呢?他回答說:耶和華說:藉著跟從省長的少年人」:『藉著誰』意指如何獲致勝利;『省長』指管轄北國行政區域的長官;『跟從省長的少年人』此刻各行政長官帶著自己的年輕侍從避難於撒瑪利亞城內。

         「亞哈說:要誰率領呢?他說:要你親自率領」:『要誰率領』意指如何編組,或由誰來開戰;『你親自』不是指要由亞哈王身先士卒,而是指由亞哈王統籌指揮各省的年輕侍從。

   〔話中之光〕()在危急的時刻,亞哈的表現反而出人意料,他竟然願意聽從先知的話(可能是出於別無選擇)。先知答應亞哈,神會將亞蘭人交在他手中,但有兩個條件:第一,只能用一小群人——232個人跟亞蘭王作戰,因為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只有232人;第二,亞哈必須親自率領他們上陣。這兩個條件都是在考驗亞哈的信心,因為亞蘭軍隊的人數是遠遠超過了以色列。亞哈對先知的話的順服實在不簡單,因為這樣做等於是自投羅網、自尋死路。

 

【王上二十15「於是,亞哈數點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後又數點以色列的眾兵,共有七千名。」

   〔呂振中譯〕於是亞哈點閱諸省長的侍從官、有二百三十二名;點了這些人之後、又點閱以色列眾人、所有的兵眾、有七千名。

   〔原文字義〕「數點」召集,指派。

   〔文意註解〕「於是,亞哈數點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就是靠這區區『二百三十二名』少年人擊敗亞蘭大軍。

         「後又數點以色列的眾兵,共有七千名」:『後又數點』也許亞哈覺得少年人的人數太少,心裡還不太放心,所以才又數點其餘的;『七千名』乃是北國以色列當時舉國的兵力,使用他們作「後援」部隊。

 

【王上二十16「午間,他們就出城;便哈達和幫助他的三十二個王,正在帳幕裡痛飲。」

   〔呂振中譯〕中午時候他們出發了;便哈達和幫助他的那三十二個王、正在草棚裏大喝大醉。

   〔原文字義〕「幫助」援助,支持。

   〔文意註解〕「午間,他們就出城;便哈達和幫助他的三十二個王,正在帳幕裡痛飲」:『午間』指日正當中的大熱天,可能亞蘭軍正在休息(參撒下四5),以色列軍出其不意得發動突襲;『三十二個王』亞蘭邦聯的首長們(1);『正在帳幕裡痛飲』表示輕敵,未將戰事當作一回事。

 

【王上二十17「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先出城。便哈達差遣人去探望,他們回報說:“有人從撒瑪利亞出來了。”」

   〔呂振中譯〕先是諸省長的侍從官先出發;便哈達也早已差遣了人在偵察着;這時候他們就向報告說:『有人從撒瑪利亞出來了。』

   〔原文字義〕「回報」聲明,宣告。

   〔文意註解〕「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先出城」:即指二百三十二名年輕侍從擔任先鋒隊。

         「便哈達差遣人去探望,他們回報說:有人從撒瑪利亞出來了」:『探望』指探察軍情;『有人』表示輕視敵人的數目,不以為意;『撒瑪利亞』即指撒瑪利亞城。

 

【王上二十18「他說:“他們若為講和出來,要活捉他們;若為打仗出來,也要活捉他們。”」

   〔呂振中譯〕他說:『他們若是為講和而出來的,要活捉着他們;若是為交戰而出來的,也要活捉着他們。』

   〔原文字義〕「講和」平安,和平;「打仗」戰爭,交戰。

   〔文意註解〕「他說:他們若為講和出來,要活捉他們」:『為講和』表示他們的人數太少,不可能是為打仗出來;『活捉他們』表示和談期間已過,不再姑息。

         「若為打仗出來,也要活捉他們」:『為打仗』表示敵人若不識相,企圖一搏;『活捉他們』表示力足控制戰局,不容敵人逃脫。

 

【王上二十19「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出城,軍兵跟隨他們,」

   〔呂振中譯〕於是這些人、諸省長的侍從官和跟隨着他們的軍兵、就都出城。

   〔原文字義〕「軍兵」軍隊;「跟隨」在之後。

   〔文意註解〕「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出城,軍兵跟隨他們」:『出城』就是轉守為攻,主動出擊;『軍兵』指七千名正規軍(15)

 

【王上二十20「各人遇見敵人就殺。亞蘭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趕他們。亞蘭王便哈達騎著馬和馬兵一同逃跑。」

   〔呂振中譯〕各人都擊殺自己的對手;亞蘭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趕他們;亞蘭王便哈達騎着馬、和一些馬兵一同逃走。

   〔原文字義〕「追趕」追逐,逼迫。

   〔文意註解〕「各人遇見敵人就殺。亞蘭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趕他們」:『見敵人就殺』意指近身肉搏,捉對廝殺;『亞蘭人逃跑』意指亞蘭軍的陣腳鬆動,轉身逃跑;『追趕他們』意指以色列人乘勝追擊。

         亞蘭王便哈達騎着馬、和一些馬兵一同逃走」:『一些馬兵』指王的護衛部隊;『一同逃走』指掩護王迅速逃走。

   〔話中之光〕()雖然亞蘭國的軍兵眾多,然而以色列人因有神的幫助便得勝,因為得勝乃在乎耶和華,不在自己的武力、智慧、乃在乎執掌權柄的主宰。現今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看見神的恩典活潑地工作,即如發生不久的以色列六日戰爭,在其中顯然有神蹟出現,有一個基督徒發表他自己對以色列六日戰爭的看法,他指出有七件事證明這絕對是出於神蹟,其中有一事是戰略上的神蹟,以色列軍方的飛機,每天來回七百多次,不用修理,這些飛機能發揮百分之九十多的效力,這件事實在是令人難以致信的。

         ()一個如此得罪神的亞哈,竟然在神面前蒙受如此大勝利,在整場戰爭中顯明了極大的神蹟、恩惠、憐憫。神使他們勝而又勝,至終獲大勝利。當戰爭開始時,亞蘭的軍隊遍滿了地面,以色列人的軍隊如軟弱的羊羔,但神卻使軟弱的成為剛強,少數勝了多數,可見神的恩典夠用,現今主將祂的恩典給我們,不知多麼深厚,我們本是不配得的,因我們如同以弗所書第二章所形容的,我們是死在罪惡過犯中,生活行為不是服從神,只是隨從現今的潮流,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來為可怒之子,我們就要在神前惹祂極大的烈怒,這樣我們不配受主的恩,只能接受審判。

 

【王上二十21「以色列王出城攻打車馬,大大擊殺亞蘭人。」

   〔呂振中譯〕以色列王出去,奪取馬匹和車輛,大大擊殺了亞蘭人。

   〔原文字義〕「攻打」擊打,殺害;「大大」巨大的;「擊殺」(原文與「攻打」同字)

   〔文意註解〕「以色列王出城攻打車馬,大大擊殺亞蘭人」:『攻打車馬』指攻擊亞蘭軍的精銳部隊,即戰車馬兵;『大大擊殺』意指亞蘭人潰不成軍。

   〔話中之光〕()神把白白的恩典加給我們,即如空氣、陽光、雨露。這都是神的恩典,而且還把救恩加給我們,這完全是出自恩典而不是行為,我們得恩典是白白的,但其中有一條件就是叫我們認識耶和華,是天地宇宙的管理者,一切都是屬祂的。我們得恩典以後,是否仍然帶凓自己的老我,舊脾氣、原則、觀念?我們若認真在主的光中察看自己時,我們便知道自己實在的情況,有事情臨到時便求主,沒有事時便自尊為大,我們在教會中多少時候是妄自行事,不承認神是活在教會之中,沒有迎合神的心,不是討神的喜悅,神向人施恩的目的,是使人知道耶和華就是獨一的真神。

         ()教會時代是蒙恩的時代,空前表現神的恩典,我們能得到天上屬靈的福氣及產業,這實在是蒙大恩的時代,但也是最危險的時代,因為使人蒙恩是神最後的一步,人若不接受便要滅亡,不接受這恩典便有大審判臨到,我們個人如此,神向那些跌倒,不接受主恩的人有嚴厲的態度。主要快來,世界要過去,我們若再貪戀世俗物質是最愚拙的事,應當一心事奉主,順祂的命而行,因凓將來永遠無比的榮耀而努力,為主作見證。

 

【王上二十22「那先知來見以色列王,對他說:“你當自強,留心怎樣防備,因為到明年這時候,亞蘭王必上來攻擊你。”」

   〔呂振中譯〕那神言人走近前來見以色列王,對他說:『來!你奮勇自強吧;你要明白、要看清楚你所要作的;因為到了年頭、亞蘭王必上來攻擊你。』

   〔原文字義〕「自強」強壯,加強;「留心(原文雙字)」認識(首字);覺察,見到(次字);「防備」做,製作。

   〔文意註解〕「那先知來見以色列王,對他說:你當自強,留心怎樣防備」:『那先知』就是那位傳達神旨的神人(1328);『你當自強』意指不可因為勝利而鬆懈下來,而應加強戰備;『留心怎樣防備』原文是「留心怎樣做」,暗示亞蘭軍將會捲土重來,屆時應當事事仰望神的引導。

         「因為到明年這時候,亞蘭王必上來攻擊你」:『明年這時候』意指明年春天;『上來攻擊』大馬色位於撒瑪利亞的北方,故此處「上來」不是指北上,而是指撒瑪利亞的地勢較高。

   〔話中之光〕()本章除了記載了以色列人和亞蘭人的兩場戰事外,還記載了幾個先知的出現。這些先知從那裡來的呢?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也沒有提到他們的名字。明顯他們是屬於那「七千個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人」(王上十九18)。他們都是以利亞不知不覺所結出來的果子。可能是以利亞對神的熱心激發了他們,也有可能是在迦密山上,神的火點燃了他們的心,從此他們就立志要單單敬拜、事奉耶和華。神借著這些先知讓以利亞知道,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哈三17),但神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計畫和時間表作工。

         ()「你當自強,留心怎樣防備。」如先知向亞哈所說的預言那樣,只有時刻準備的人才能在屬靈爭戰中得勝。與撒但的爭戰中,只有穿上神所賜的軍裝時(參弗六10~13;彼前五9),才會獲得不斷的勝利。亞哈應當聽從先知的話,立即悔改,從而用神賦予的能力,預備爭戰。

         ()亞哈當如何「防備」亞蘭人呢?就是要認識唯獨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這個防備不是單靠軍事上的防備,最重要的是屬靈上的警醒,認識耶和華是神,單單依靠他。明白這一點,就明白先知要亞哈如何「自強」了,就是要堅定不移的依靠以色列的神,不要再三心二意、搖擺不定。神容許亞蘭人成為以色列的禍患,因為他要透過亞蘭人來教導亞哈和以色列人惟有耶和華才是真神,以色列不能依靠巴力或亞舍拉,這些都不是真神,不能拯救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這就如做基督徒就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困難,神是要透過這些困難來説明我們進一步認識祂、依靠祂。如果我們專心敬畏神,依靠祂,沒有困難能夠難倒我們的。

 

【王上二十23「亞蘭王的臣僕對亞蘭王說:“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們勝過我們,但在平原與他們打仗,我們必定得勝。」

   〔呂振中譯〕亞蘭王的臣僕對亞蘭王說:『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故此他們勝過我們;但我們要在平原上跟他們交戰,就一定勝過他們。

   〔原文字義〕「山」山地;「勝過」強壯,加強;「得勝」(原文與「勝過」同字)

   〔文意註解〕「亞蘭王的臣僕對亞蘭王說: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們勝過我們」:『以色列人的神』指耶和華真神;『山神』亞蘭人誤以為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以山地為管轄範圍,故擅長在山地作戰。

         「但在平原與他們打仗,我們必定得勝」:『平原』適合亞蘭人的作戰方式,可以發揮戰車馬兵的長處;『必定得勝』亞蘭人深信,除去了唯一顧慮的因素──敵人的山神──必然得勝有餘。

   〔話中之光〕()便哈達的軍事顧問叫他下次不要在山間作戰,應改在平原上。他們心目中的神受有地理的限制,戰爭的勝負得看雙方所拜的神力量的強弱來決定;所以建議下次和以色列人打仗,應知彼知己,利用己神之長來擊對方神之短。但神人告訴亞哈王的話是:耶和華神是主宰全宇宙和全人類歷史的神,這些倚靠偶像的必一敗塗地(28)。看來人數少得像小羊群的以色列人,在這次戰役,殺了亞蘭人十萬,剩下的又為城牆壓斃,便哈達僅以身免(29~30)

 

【王上二十24「王當這樣行:把諸王革去,派軍長代替他們;」

   〔呂振中譯〕王應當這樣:把諸王廢除、各撤職位,立軍長來代替他們;

   〔原文字義〕「革去」廢除,棄絕。

   〔文意註解〕「王當這樣行:把諸王革去,派軍長代替他們」:本節的意思是改革軍事指揮系統如下:(1)從各自為政,改成直接統率;(2)從外行人領軍,改由專業將軍率領。

 

【王上二十25「又照著王喪失軍兵之數,再招募一軍,馬補馬,車補車,我們在平原與他們打仗,必定得勝。”王便聽臣僕的話去行。」

   〔呂振中譯〕又照王所喪失的軍兵按數整編一軍:馬補馬,車補車;那麼我們在平原上跟他們交戰,就一定勝過他們。』王聽他們的話,就這樣行了。

   〔原文字義〕「喪失」倒下,撲倒。

   〔文意註解〕「又照著王喪失軍兵之數,再招募一軍,馬補馬,車補車」:『再招募一軍』原文沒有「再招募」三字;全句的意思是:「重新整編一支軍隊,把失去的馬匹和戰車補齊」。

         「我們在平原與他們打仗,必定得勝。王便聽臣僕的話去行」:意指改變戰略,誘使敵人下到平原,在那裡決一死戰,必可獲致勝利。全案經王批准而行。

 

【王上二十26「次年,便哈達果然點齊亞蘭人上亞弗去,要與以色列人打仗。」

   〔呂振中譯〕到了年頭、便哈達果然點閱齊了亞蘭人,上亞弗去,要同以色列人交戰。

   〔原文字義〕「點齊」召集,指派;「亞弗」圍住。

   〔文意註解〕「次年,便哈達果然點齊亞蘭人上亞弗去,要與以色列人打仗」:『亞弗』位於加利利海東方約6公里,是在大馬色到撒瑪利亞的途中,那裡是河谷低地。

 

【王上二十27「以色列人也點齊軍兵,預備食物,迎著亞蘭人出去,對著他們安營,好像兩小群山羊羔。亞蘭人卻滿了地面。」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也是點閱齊的、並且供備着糧食;他們就去對亞蘭人接戰;以色列人對着亞蘭人紮營,就像兩小群山羊羔,亞蘭人卻滿地都是。

   〔原文字義〕「迎著」遭遇,降臨;「滿了」充滿。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也點齊軍兵,預備食物,迎著亞蘭人出去」:『迎著亞蘭人出去』意指從山區高地下來,向著平原而去。以色列人的行動,正中亞蘭人的下懷。

         「對著他們安營,好像兩小群山羊羔。亞蘭人卻滿了地面」:『好像兩小群山羊羔』形容人數極少、力量薄弱,簡直不堪一擊;『滿了地面』形容軍容壯大。

 

【王上二十28「有神人來見以色列王說:“耶和華如此說:‘亞蘭人既說我耶和華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我必將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呂振中譯〕有一個神人走近前來見以色列王說:『永恆主這麼說:亞蘭人既說:『永恆主是山神,不是山谷的神』,那麼我就要將這一大隊蜂擁軍兵都交在你手裏,你們便知道我乃是永恆主。

   〔原文字義〕「平原」谷,低地,平原。

   〔文意註解〕「有神人來見以色列王說:耶和華如此說:亞蘭人既說我耶和華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有神人』原文前面有不定冠詞(a),而非定冠詞(the),故這位神人與前面的那位先知(1322)不是同一位,神差遣另一位先知來宣告神的定旨,以堅固以色列王和臣民的信心;『亞蘭人既說』請參閱23節。

         「所以我必將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這一大群人』與前節的「好像兩小群山羊羔」呈強烈的對比;『交在你手中』意指使你得勝;『就知道』這是由經歷而獲致的認識,故可譯作「就體認」。

 

【王上二十29「以色列人與亞蘭人相對安營七日,到第七日兩軍交戰。那一日以色列人殺了亞蘭人步兵十萬,」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和亞蘭人相對地紮了營七天;第七天就接了戰;那一天以色列人擊敗了亞蘭人十萬步兵。

   〔原文字義〕「以色列人與亞蘭人」這些與這些;「相對」在前面,對面。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與亞蘭人相對安營七日,到第七日兩軍交戰」:『相對安營七日』敵我雙方等待七日而未發動攻擊,以色列軍因為人數相差懸殊,不敢貿然出擊,而亞蘭軍則可能在等候有利的占卜兆頭;『第七日兩軍交戰』交鋒的時刻終於到來,兩軍之間爆發激烈的戰事。

         「那一日以色列人殺了亞蘭人步兵十萬」:『亞蘭人步兵』可能亞蘭人新補的戰車馬兵(25),因訓練不足,派不上用場,以致由步兵徒手與以色列人肉搏;『殺了十萬』被殺的人數大約是以色列軍的十倍,平均每一個以色列兵要殺死十個敵人。

 

【王上二十30「其餘的逃入亞弗城,城牆塌倒,壓死剩下的二萬七千人。便哈達也逃入城,藏在嚴密的屋子裡。」

   〔呂振中譯〕其餘的逃到亞弗城內;剩下的二萬七千人、城牆塌陷在他們身上了。便哈達也逃跑;進了城裏一間儘內屋。

   〔原文字義〕「亞弗」圍住;「嚴密的屋子(原文雙同字)」室,房間。

   〔文意註解〕「其餘的逃入亞弗城,城牆塌倒,壓死剩下的二萬七千人」:『城牆塌倒』倉促之間不可能出於人手的挖掘使之倒塌,應當是出於神手超自然的作為(參書六20);『壓死剩下的二萬七千人』意指亞蘭軍全軍覆沒,倖存者寥寥無幾。

         「便哈達也逃入城,藏在嚴密的屋子裡」:可能藏身在城內堅固堡壘的地下室,故未被倒塌的城牆壓到。

 

【王上二十31「他的臣僕對他說:“我們聽說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現在我們不如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

   〔呂振中譯〕他的臣僕對他說:『看哪,我們聽說以色列家的王都是仁慈的王;讓我們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吧;或者他會使你的性命存活着。』

   〔原文字義〕「仁慈」善良,慈愛;「存留」活著。

   〔文意註解〕「他的臣僕對他說:我們聽說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他的臣僕』指便哈達的隨身護衛;『仁慈的王』意指忠信對待和約,寬厚對待敵人。

         「現在我們不如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腰束麻布』意指自表卑微;『頭套繩索』意指自甘被俘。

   〔話中之光〕()留意以色列諸王給列國的形象——他們都是「仁慈的王」!亞蘭人給予以色列諸王的評價跟聖經相去甚遠。北國以色列從來沒有出過好王,他們都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聖經稱他們是惡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窮凶極惡的人,他們可能都是非常友善、非常大方、非常容易相處的人。所以關鍵不是人如何看我們,而是神如何看我們,因為惟有神才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

 

【王上二十32「於是他們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去見以色列王,說:“王的僕人便哈達說:求王存留我的性命。”亞哈說:“他還活著嗎?他是我的兄弟。”」

   〔呂振中譯〕於是他們就腰束麻布,頭套繩索,來見以色列王、說:『王的僕人便哈達說:求王使我的性命存活着。亞哈說:『他還活着麼?他是我的盟兄弟!』

   〔原文字義〕「活著」活著的,有生命的。

   〔文意註解〕「於是他們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去見以色列王,說:王的僕人便哈達說:求王存留我的性命」:『他們』指先由臣僕們代表王出面請降;『王的僕人便哈達』承認如今地位翻轉,從以色列王口中的「我主我王」(49)變成了自稱以色列「王的僕人」。

         「亞哈說:他還活著嗎?他是我的兄弟」:『我的兄弟』意指兩人同為一國之君,暗示要以君王之禮相待,亦即容許他活著回去繼續作王。

 

【王上二十33「這些人留心探出他的口氣來,便急忙就著他的話說:“便哈達是王的兄弟。”王說:“你們去請他來。”便哈達出來見王,王就請他上車。」

   〔呂振中譯〕這些人正在觀察徵兆,便急忙就着他的話抓住機會說:『是王的兄弟便哈達!』王說:『去領他來』;便哈達出來見王,王請他上車。

   〔原文字義〕「急忙」快速的,匆促的。

   〔文意註解〕「這些人留心探出他的口氣來,便急忙就著他的話說:便哈達是王的兄弟」:『這些人』指便哈達的臣僕(31);『探出他的口氣』即指探出以色列王尊重便哈達的身分;『王的兄弟』暗示願意締結和約,彼此平等相待。

         「王說:你們去請他來。便哈達出來見王,王就請他上車」:『請他上車』敗戰之王本當在車旁奔跑,如今上到勝利之王的車上,表示可以平起平坐。

   〔話中之光〕()亞蘭王便哈達被困,有人要他利用以色列王的仁慈,去自卑投降,以保全性命。亞哈果然中計,不僅不殺便哈達,反與他稱兄道弟,請他上車,並與他立約,放他回去,留下禍根。信徒用愛心待人,本是對的,但腓一9~10提我們,「…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辨是非…。」愛心必須加上知識(聖經),及各樣見識(親身的體會)才能分別是非。只能愛「是」,不能愛「非」;愛神愛人,不愛世界、罪惡、自己。其實正常的愛,是帶條件、受限制的;不是泛愛、亂愛、濫愛,非無所不愛,乃是有所愛,有所不愛!

         ()從人的角度看,亞哈的表現非常出色,也非常有智慧。他這種「愛仇敵」的行動,恐怕基督徒都望塵莫及。問題是,神是如何看他所做的這一切事呢?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學習從神的視角看事情。人認為好的事,神未必認為好。不從神的視角看事情,我們很容易就會用人的價值觀來代替了神的旨意。正因如此,聖經呼籲我們要每天心意更新變化,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從神的視角看事情。

 

【王上二十34「便哈達對王說:“我父從你父那裡所奪的城邑,我必歸還,你可以在大馬立街市,像我父在撒瑪利亞所立的一樣。”亞哈說:“我照此立約,放你回去。”就與他立約,放他去了。」

   〔呂振中譯〕便哈達對王說:『我父親從你父親所奪取的城市我都要歸還;你可以在大馬色立街市,像我父親在撒瑪利亞立街市一樣。』亞哈說:『我就憑這個約放你走。』便和他立約,放他走。

   〔原文字義〕「大馬色」安靜的粗麻紡織者;「街市」街道,外頭的。

   〔文意註解〕「便哈達對王說:我父從你父那裡所奪的城邑,我必歸還」:『便哈達對王說』此時便哈達仍在亞哈的手中,為了爭取放人回去,因此主動地提出兩個立約的條款;『我父從你父那裡所奪的城邑』指便哈達一世從巴沙王所奪取的土地(參王上十五20);『我必歸還』歸還所侵占的領土,這是第一個條款。

         「你可以在大馬立街市,像我父在撒瑪利亞所立的一樣」:『在大馬立街市』指在對方領土內擁有治外法權的市集,這是第二個條款。

         「亞哈說:我照此立約,放你回去。就與他立約,放他去了」:『我照此立約』亞哈王可能鑑於北方還有一個更可怕的亞述敵國,想和亞蘭國結盟對抗,所以同意便哈達所提出的讓步條件,三年之間果然沒有戰爭(參王上二十二1);『放他去了』放虎歸山,此事受到神的指責(42)

   〔話中之光〕()亞哈若能依神的話處理便哈達,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以色列和敘利亞拖延不決的戰爭。但他決定釋放便哈達,兩國之間的衝突因而持續,後來亞哈且死于與亞蘭王的戰役中(42節;王上二十二35)

 

【王上二十35「有先知的一個門徒,奉耶和華的命對他的同伴說:“你打我吧!”那人不肯打他。」

   〔呂振中譯〕神言人們的弟子中有一個人憑着永恆主的話對他的同伴說:『你打我吧。』那人不肯打他。

   〔原文字義〕「命」命令,言論。

   〔文意註解〕「有先知的一個門徒,奉耶和華的命對他的同伴說:你打我吧!那人不肯打他」:『先知的一個門徒』指出身先知學校的門徒,後面稱他是「一個先知」(41);『奉耶和華的命』指他得到神地只是;『他的同伴』指另一個先知的門徒。

 

【王上二十36「他就對那人說:“你既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你一離開我,必有獅子咬死你。”那人一離開他,果然遇見獅子,把他咬死了。」

   〔呂振中譯〕他就對那人說:『你既不聽永恆主的聲音,看吧,你一離開我,就必有獅子撲死你。』那人一離開他,果然有獅子遇見了他,把他撲死。

   〔原文字義〕「話」聲音。

   〔文意註解〕「他就對那人說:你既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你一離開我,必有獅子咬死你」:『不聽從耶和華的話』表示前面那一個先知事先曾向他的同伴聲明,甘願捱打是出於神的命令;『必有獅子咬死你』這是出於神的懲罰,若有了神清楚明白的命令,必須毫無猶豫地無條件聽從。

         「那人一離開他,果然遇見獅子,把他咬死了」:特別是對事奉神的人,報應往往是立刻來到。

   〔話中之光〕()第一個先知要求同伴打他,但同伴不肯。那先知就奉神的名,預言他會被獅子咬死。他離開後果然被獅子咬死了。這個事件真是令人大惑不解。神是愛,為什麼會要求人做這樣的事呢?先知的同伴不忍心打自己的弟兄,是情有可原的(這證明他有愛心),為什麼神會讓獅子咬死他呢?如果你是那先知的同伴,你會依從他的話嗎?你會動手打他嗎?在我們的概念中,基督徒都是好好先生,都是「仁慈」的,怎麼可以無緣無故動手打人呢?可見同樣的考驗如果臨到我們,我們的反應都會像那先知的同伴一樣,結果我們都要被獅子咬死。

         ()問題是,我們如何分辨神的旨意呢?為什麼神會給先知的同伴這麼難的考驗呢?其實這種考驗是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先知還是基督徒,我們都不可以體貼人的意思,而是要按照神的旨意行事。先知的同伴之所以失敗,有兩個可能性:(1)他聽不見神的聲音,所以沒有按照神的旨意行事;(2)他知道神的旨意,卻體貼自己的意思,因為他不忍心打自己的弟兄。

         ()如果先知聽不見神的聲音,那麼他就不是先知了,他只能做一個掛名的先知,最後成了自欺欺人的先知。如果先知聽見神的聲音,卻沒有按照神的意思行,他就成了體貼人意的假先知,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所以不論是那一個可能性,這樣的先知對神是不忠心的,只能誤導神的百姓。以色列的屬靈情況之所以每況愈下,正是因為國內有太多的假先知,所以神必須用非常嚴厲的方法來警惕其他先知的門徒,要忠心、警醒,免得重蹈覆轍。

         ()我認為先知的同伴知道這是神的旨意,但他不忍心打自己的弟兄,所以只好違背神的命令。這也正是亞哈的問題。他知道神不喜悅亞蘭王,因為他高傲自大,羞辱以色列。但他沒有按照神的意思待亞蘭王,反而按照自己的意思,以「仁慈」待他,甚至跟他稱兄道弟,彼此立約。亞哈這樣做,不僅是放虎歸山,還鼓勵以色列人跟亞蘭人交往。以色列人的屬靈情況已經每況愈下,他們已經隨從了迦南人的風氣,現在再加上亞蘭人的影響,後果不堪設想。

         ()聖經借著亞哈和被獅子咬死的先知,來教導我們同樣的功課——凡事要體貼神的意思,不要體貼人的意思。那個不肯順從神的意思行事的先知,最後被獅子咬死了。大家還記得列王紀上13章的猶大神人嗎?他也是被獅子咬死的,因為他聽從了老先知的話,沒有聽從神的命令。聖經形容魔鬼為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參彼前五8)。基督徒是屬神的人,有神保護他們,魔鬼不能吞吃他們。但這並不是說,基督徒就可以不警醒,任意妄為。彼得提醒我們要謹守,儆醒。如果我們的生命不被神的話語和神的靈牽引,我們在屬靈上就會變得糊塗、不敏感神的旨意。

 

【王上二十37「先知的門徒又遇見一個人,對他說:“你打我吧!”那人就打他,將他打傷。」

   〔呂振中譯〕神言人的弟子又遇見另一個人,就說:『你打我吧。』那人就打他,將他擊傷。

   〔原文字義〕「傷」創傷,瘀傷。

   〔文意註解〕「先知的門徒又遇見一個人,對他說:你打我吧」:『遇見一個人』應當是那先知的門徒主動去尋找另一個人,並且告訴他「打我」是出於神的命令。

         「那人就打他,將他打傷」:『打傷』指致使他受傷。

   〔話中之光〕()聖經沒有告訴我們這個人是誰,可能又是先知的另一個同伴。這個人就按照他的意思,恨恨的揍了他一頓,將他打傷。這就是做先知的代價。為了傳達神的旨意,先知必須付出代價,但他們的賞賜是大的。

 

【王上二十38「他就去了,用頭巾蒙眼,改換面目,在路旁等候王。」

   〔呂振中譯〕那神言人就去,用頭巾蒙着眼來化裝,在路旁等着王。

   〔原文字義〕「改換面目」喬裝。

   〔文意註解〕「他就去了,用頭巾蒙眼,改換面目,在路旁等候王」:『用頭巾蒙眼,改換面目』故意讓亞哈王認不出他的先知身分。

 

【王上二十39「王從那裡經過,他向王呼叫說:“僕人在陣上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人來,對我說:‘你看守這人,若把他失了,你的性命必代替他的性命,不然,你必交出一他連得銀子來。’」

   〔呂振中譯〕王從那裏經過,他向王哀叫說:『僕人出戰在戰陣之中、忽有人轉來,帶了一個人來交給我、說:你看守這人;倘若遺失不見了,就要將你的性命去代替他的性命;不然,你就必須交出一擔銀子來。

   〔原文字義〕「呼叫」喊叫,呼喚;「看守」看守,保守。

   〔文意註解〕「王從那裡經過,他向王呼叫說:僕人在陣上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人來,對我說」:『向王呼叫』像是古時擊鼓鳴冤;『陣上』指亞哈王所剛經歷過的,與亞蘭軍對陣的戰場;『帶了一個人』暗指便哈達二世。

         「你看守這人,若把他失了,你的性命必代替他的性命,不然,你必交出一他連得銀子來」:『你看守這人』暗指神命亞哈王看守便哈達二世;『你的性命必代替他的性命』暗示亞哈王將必因此賠上他自己的性命;『一他連得銀子』等於三千舍客勒銀子(約折合34公斤),約相當於一百奴隸的性命(參出二十一32)

 

【王上二十40「僕人正在忙亂之間,那人就不見了。”以色列王對他說:“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樣判斷你。”」

   〔呂振中譯〕僕人正在東忙西忙,那人竟不見了。』以色列王對他說:『你的案件正是這樣;你已直截判斷好了。』

   〔原文字義〕「忙亂」做,製作;「定妥」做決定。

   〔文意註解〕「僕人正在忙亂之間,那人就不見了」:暗示亞哈王在匆忙之間輕易地放走了便哈達二世。

         「以色列王對他說: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樣判斷你」:暗示亞哈王不知不覺地自定己罪,用自己的話定自己為有罪。

   〔話中之光〕()「僕人正在忙亂之間」,這是戰場上的情況,你好像忙來忙去,不能看守著俘虜。在先知的比喻中,那人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只關心一些瑣碎的事,以致需要別人來照顧他,他都無法看守俘虜,他就失去了人生主要的目的。忙來忙去,生命就消逝了。許多人一天到晚忙於瑣碎的雜事。好像孩童在沙地挖掘,又如蝴蝶那樣在花葉中採取。看望一些朋友,看幾本小說,花費很多時間在玩樂總,時間就這樣耗費了,生命也隨之消逝了,他們生命都沒有什麼表現。

         ()亞哈王堅決地說:「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樣判斷你」。這表明他是個明白人,知道原則,所以神讓他自己審判自己。每一個論斷別人的人,也都是明白人,所以「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太七2)

         ()亞哈居然放走了仇敵便哈達,尤其是在他使以色列人吃盡苦頭之後,竟容他存活,這頗令人難解。神幫助亞哈消滅亞蘭軍隊,向亞哈與亞蘭人證明獨有祂是真神,但亞哈卻不除滅最大的仇敵亞蘭王。按照神的刑罰,便哈達應當被處死,亞哈並無權容他存活,為此,神告訴亞哈,他必須替便哈達受死。先知的這個信息,在亞哈陣亡的時候(參王上二十二35)應驗了。

         ()亞哈沒有求問神,也沒有徵求先知的意見,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待便哈達。他這樣做就是違背了軍令,軍令如山,亞哈死罪難逃。所以,亞哈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判決,其實就是定自己死罪。這個例子也是在提醒教會的牧者,教會是屬於神的。教會的牧者必須按照神的意思牧養教會。牧者決不能轄管羊群,也不能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感受帶領教會。要記住,教會是屬於神的,牧者必須順服神的帶領才有資格帶領教會。

 

【王上二十41「他急忙除掉蒙眼的頭巾,以色列王就認出他是一個先知。」

   〔呂振中譯〕他急忙把蒙眼的頭巾除掉;以色列王就認得他是神言人中的人。

   〔原文字義〕「除掉」挪去,廢除。

   〔文意註解〕「他急忙除掉蒙眼的頭巾,以色列王就認出他是一個先知」:『他是一個先知』意指那被打傷的先知門徒,其實就是一個先知,且是亞哈王素所認識的。

 

【王上二十42「他對王說:“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將我定要滅絕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

   〔呂振中譯〕他便對王說:『永恆主這麼說:因為你將我要殺滅歸神的人從你手中放走,故此你的性命就必須代替他的性命,你的人民就必須代替他的人民。

   〔原文字義〕「滅絕」奉獻之物,禁忌。

   〔文意註解〕「他對王說: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將我定要滅絕的人放去」:『我定要滅絕的人』意指便哈達二世乃是神所定意要滅絕的人。

         「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神對此事的判決有二:(1)神必要追討亞哈王的性命;(2)以色列民也要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話中之光〕()神要「定要滅絕」便·哈達,亞哈卻不肯信靠神,所以將他放走了。但神早已知道亞哈的悖逆,所以預先安排以利亞「膏哈薛作亞蘭王」(王上十九15),預備讓哈薛除掉便·哈達(參王下八15)。人類的歷史都在神的管理之中,人無論是悖逆還是順服,神的旨意都會成就。但悖逆神的人,必要被神棄絕,因為神說:「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二30)

         ()亞哈拒絕接受神對他公正的判決。他變得憤怒並悶悶不樂,沒有顯示出真誠的悔改和屬靈的憂傷。但這卻是他自己給自己下的判決,再無申訴可更改之餘地。亞哈在憤怒中一定很想抓住那個公開譴責他的先知,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因為是他定了自己的罪。他鬱悶地回到王宮,可能他的自怨自恨要遠遠超過對那先知的不滿,但他卻沒有看到自己的錯誤,只認為神錯待了他。罪惡的人心總想使自己的錯誤顯得有理,一個人的道路在自己的眼中總看為正確。

 

【王上二十43「於是,以色列王悶悶不樂地回到撒瑪利亞,進了他的宮。」

   〔呂振中譯〕於是以色列王來到宮中,愁悶不樂往撒瑪利亞去。

   〔原文字義〕「悶悶不樂(原文雙字)」頑固,心仇難消的(首字);心情不佳,惱火(次字)

   〔文意註解〕「於是,以色列王悶悶不樂地回到撒瑪利亞,進了他的宮」:『悶悶不樂』表示亞哈王因為沒有看見他自己所犯下的大錯,覺得神似乎小題大作,對神的判決心裡不服。

   〔話中之光〕()這裡我們再次看到亞哈的性格,他不是一個窮凶極惡,殺人流血的暴君,他是一個好好先生。他的根本問題是不喜歡聽真理。如果先知說的話合他口味,他是非常樂意聽的。當先知告訴他,神會將亞蘭人交在他手中,他非常的高興,甚至不顧生命危險,親自率領軍隊首先出擊。但是,當先知責備他,他沒有積極檢討自己的錯誤,也沒有向神悔改,只是悶悶不樂。

         ()「以色列王悶悶不樂」,他知道神的旨意,卻沒有悔改,得到救恩之樂。這是多麼可惜的事。不論工作如何成功,人的努力,不能代替神的旨意。今天我們的問題,是自己要作主,遇到困難才請神來相助;成功了榮耀歸我。神說:你不能見好自己決定了,就要負責到底。神的兒女應當知道:我們不能倚靠自己的力量得勝,更不是要自己得人稱讚,一切的榮耀都歸於神。

 

叁、靈訓要義

 

【蒙恩者的危機】

   一、蒙恩的情況(1~30)

         1.亞哈王面臨亞蘭王的無理挑釁(1~12)

               (1)「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率領三十二個王,帶著車馬上來圍攻撒瑪利亞」(1):亞蘭王便哈達率領大軍前來圍攻撒瑪利亞城。

               (2)「又差遣使者進城見以色列王亞哈,對他說:便哈達如此說:你的金銀都要歸我,你妻子兒女中最美的也要歸我。以色列王回答說:我主我王啊,可以依著你的話,我與我所有的都歸你」(2~4):便哈達遣使命亞哈稱臣。

               (3)「使者又來說:便哈達如此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還要差遣臣僕到你那裡,搜查你的家和你僕人的家,將你眼中一切所喜愛的都拿了去」(5~6):便建議哈達又提出略奪的無理的要求。

            (4)「長老和百姓對王說:不要聽從他,也不要應允他。故此,以色列王對便哈達的使者說: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從。使者就去回覆便哈達」(8~9):亞哈王徵得臣僕的同意,拒絕便哈達的要求。

               (5)「便哈達和諸王正在帳幕裡喝酒,聽見這話,就對他臣僕說:擺隊吧!他們就擺隊攻城」(12):亞蘭軍準備攻城。

         2.以色列軍按照先知的預言大敗亞蘭軍(13~21)

               (1)「有一個先知來見以色列王亞哈說:耶和華如此說:這一大群人你看見了嗎?今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裡,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13):有一先知奉神命預言以色列將會得勝。

               (2)「亞哈說:藉著誰呢?他回答說:耶和華說:藉著跟從省長的少年人。亞哈說:要誰率領呢?他說:要你親自率領」(14):先知說明得勝的條件。

               (3)「於是,亞哈數點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後又數點以色列的眾兵,共有七千名」(15):神藉以得勝的少黏人僅只232人。

               (4)「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出城,軍兵跟隨他們,各人遇見敵人就殺。亞蘭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趕他們。亞蘭王便哈達騎著馬和馬兵一同逃跑。以色列王出城攻打車馬,大大擊殺亞蘭人」(19~21):果然大大擊殺亞蘭人。

         3.次年照先知的預言第二次對敵(22~27)

               (1)「那先知來見以色列王,對他說:你當自強,留心怎樣防備,因為到明年這時候,亞蘭王必上來攻擊你」(22):先知再次預言次年將有戰事。

               (2)「次年,便哈達果然點齊亞蘭人上亞弗去,要與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也點齊軍兵,預備食物,迎著亞蘭人出去,對著他們安營,好像兩小群山羊羔。亞蘭人卻滿了地面」(26~27):兩軍對陣,以色列有如小群山羊羔。

         4.以色列軍按照神人的話大敗亞蘭軍(28~30)

               (1)「有神人來見以色列王說:耶和華如此說:亞蘭人既說我耶和華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我必將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28):先知預言神將再使以色列軍得勝,以表明祂乃是全能的真神。

               (2)「以色列人與亞蘭人相對安營七日,到第七日兩軍交戰。那一日以色列人殺了亞蘭人步兵十萬,其餘的逃入亞弗城,城牆塌倒,壓死剩下的二萬七千人」(29~30):以色列軍果然再次大大擊殺亞蘭人。

   二、亞哈王未詢問神,逕自縱虎歸山放走便哈達(31~34)

         1.「便哈達也逃入城,藏在嚴密的屋子裡。他的臣僕對他說:我們聽說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現在我們不如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30節下~31):便哈達臣僕建議卑微求降,或可存留性命。

         2.「於是他們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去見以色列王,說:王的僕人便哈達說:求王存留我的性命。亞哈說:他還活著嗎?他是我的兄弟」(32):亞哈中計,稱便哈達為兄弟。

         3.「便哈達對王說:我父從你父那裡所奪的城邑,我必歸還。你可以在大馬立街市,像我父在撒瑪利亞所立的一樣」(34):同意兩條件,立定和約。

   三、先知預言北國以色列將會亡於亞蘭人(35~43)

         1.有先知的一個門徒,奉耶和華的命對他的同伴說:你打我吧!那人不肯打他。他就對那人說:你既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你一離開我,必有獅子咬死你。那人一離開他,果然遇見獅子,把他咬死了」(35~36):先知奉神命,請同伴打他,對方不肯遵照神的意思而被獅子咬死。

         2.「先知的門徒又遇見一個人,對他說:你打我吧!那人就打他,將他打傷。他就去了,用頭巾蒙眼,改換面目,在路旁等候王」(37~38):另一同伴將先知打傷,先知喬裝去見亞哈王。

         3.「王從那裡經過,他向王呼叫說:僕人在陣上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人來,對我說:僕人正在忙亂之間,那人就不見了。以色列王對他說: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樣判斷你」(39~40):先知向王講說丟失俘虜,王斷定丟失俘虜者應償命。

         4.「他急忙除掉蒙眼的頭巾,以色列王就認出他是一個先知。他對王說: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將我定要滅絕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41~42):先知除去喬裝,宣告神的旨意,王必親自為放走便哈達償命。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列王紀上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列王紀上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