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第二十章短篇信息 目錄: 向人施恩的神(胡恩德) 《列王紀上查經信息》(二十1~34)(張成) 《列王紀上查經信息》(二十35~43)(張成) 從列王紀上看政治的興衰(二十章)(劉銳光) 勿錯失機會(王上廿1~25) (臺北靈糧堂) 不濫愛亂愛(王上廿26~43) (臺北靈糧堂) 亞蘭與以色列之戰(王上二十1~43) (臺北靈糧堂) 危難施恩(王上20:1~15) (香港讀經會) 處處同在(王上20:16~34) (香港讀經會) 縱敵惡果(王上20:35~43) (香港讀經會) 便哈達圍攻撒瑪利亞(王上二十1~22)(臺北基督之家) 亞哈縱虎歸山(王上二十23~43)(臺北基督之家) 向人施恩的神(胡恩德) 經文:王上二十1~6,13~20,26~30 十個支派所組成的北國,他們的思想中,雖仍有神的名字,但自從耶羅波安起,便一直離開獨一的真神,敬拜耶羅波安所鑄的金牛。這罪惡不能離開他們的國,以致他們得到惡結果,國中產生混亂,失去權柄,屬天的福氣。亞哈是一個惡王,他的王后是外邦女子,她把外邦巴力假神帶進來,使全國都拜巴力,把國陷在罪惡之中。 以利亞在天旱三年零六個月後出來,見證神是天地間獨一的真神,又在他們面前殺了巴力的先知,以利亞滿心以為在他們面前行過如此大的神蹟,他們必轉回歸向神,怎料竟沒有人悔改,心意挽回,把巴力從他們國中除去。亞哈有勇氣行惡,沒有勇氣行善,神在這章聖經的歷史裏,表明祂要用特別的憐憫慈愛給他,這也是神最後的一步。神用公義、威嚴、責備,人反而硬心不怕,因為很多時候人心表現出撒但的性格,撒但的名義就是無論大小事情,都是敵對神。我們從前也是敵對神,現今神用愛心的力量感化我們,這力量比責罰的力量更大,本來這是亞哈不配受的恩,但神要施恩給他。 亞蘭國的軍隊攻打猶大以色列國,亞哈的京城撒瑪利亞被圍困,他們只得七千個士兵,而亞蘭的軍隊卻有十二萬七千人,所以他們不敢出去抗戰,只能閉關自守,在這光景中他們心靈必定十分不安,沒有辦法可想。這時神的恩典來到,藉凓先知,向他們傳恩典的話,耶和華如此說,今天必要把這十二萬七千人交在他們手中。神的恩典是偉大的,亞哈聽到這些話似乎沒有甚麼信心,最後他還是聽從神的話,親自帶領二百三十名跟隨省長的少年人及七千民眾出去爭戰。 雖然亞蘭國的軍兵眾多,然而以色列人因有神的幫助便得勝,因為得勝乃在乎耶和華,不在自己的武力、智慧、乃在乎執掌權柄的主宰。 現今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看見神的恩典活潑地工作,即如發生不久的以色列六日戰爭,在其中顯然有神蹟出現,有一個在羅省報館專門負責採訪工作的基督徒,他發表自己對以色列六日戰爭的看法,他指出有七件事證明這絕對是出於神蹟,在此處不能多題,其中有一事是戰略上的神蹟,以色列軍方的飛機,每天來回七百多次,不用修理,這些飛機能發揮百分之九十多的效力,這件事實在是令人難以致信的。 一個如此得罪神的亞哈,竟然在神面前蒙受如此大勝利,在整場戰爭中顯明了極大的神蹟、恩惠、憐憫。神使他們勝而又勝,至終獲大勝利。當戰爭開始時,亞蘭的軍隊遍滿了地面,以色列人的軍隊如軟弱的羊羔,但神卻使軟弱的成為剛強,少數勝了多數,可見神的恩典夠用,現今主將祂的恩典給我們,不知多麼深厚,我們本是不配得的,因我們如同以弗所書第二章所形容的,我們是死在罪惡過犯中,生活行為不是服從神,只是隨從現今的潮流,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來為可怒之子,我們就要在神前惹祂極大的烈怒,這樣我們不配受主的恩,只能接受審判。 神把白白的恩典加給我們,即如空氣、陽光、雨露。這都是神的恩典,而且還把救恩加給我們,這完全是出自恩典而不是行為,我們得恩典是白白的,但其中有一條件就是叫我們認識耶和華,是天地宇宙的管理者,一切都是屬祂的。 我們得恩典以後,是否仍然帶凓自己的老我,舊脾氣、原則、觀念?我們若認真在主的光中察看自己時,我們便知道自己實在的情況,有事情臨到時便求主,沒有事時便自尊為大,我們在教會中多少時候是妄自行事,不承認神是活在教會之中,沒有迎合神的心,不是討神的喜悅,神向人施恩的目的,是使人知道耶和華就是獨一的真神。昔日神一次兩次把恩典給亞哈,今天神也樂意向我們施恩,聖經告訴我們:「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祂兒子的血為我們作了挽回祭」。「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耶和華是我的牧者,……祂使我的靈魂甦。」神有豐富的恩典,祂定規要救我們,祂的恩浩大,無論我們如何敗壞,只要我們自己的罪,祂有赦免之恩,使我們認識耶和華是神。 亞哈雖受神多恩,但他好像是一個木頭人,神兩次向他施恩仍然不知自己的罪,後來因他與神的關係疏遠不曉得神的心意,不知道亞蘭國王便哈達是神命定要殺的,反稱這人為他的兄弟,且與他立約又放他去了。所以神差遣先知對亞哈說:「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將我定要滅絕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亞哈雖承受神如此大恩惠,然而他不能達神施恩的目的,也沒有迎合神的心意。 在末後的日子,亞哈還做了兩件極愚昧的事。他因為貪愛拿伯的葡萄園,要拿伯把園賣給他,但拿伯因為敬畏耶和華,他不敢以先人的產業出賣。拿伯提到敬畏神的事,亞哈應當醒悟,但他只追求自己的慾望,悶悶不樂,最後王后耶洗別便用計謀把拿伯害死,佔據了他的葡萄園,神便差遣先知以利亞見亞哈,且宣佈他的結局:「凡屬亞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亞哈聽見,心中非常駭怕,便撕裂衣服,神因他自卑便再向他施恩,告訴他當他還在世時不將此災降下直至他死後,可見神有無限豐富的恩典,只要有機會祂便樂意施恩。 亞哈穿麻衣撕裂衣服,並不是真正悔改,他對於自己基本的罪,如拜偶像卻沒有放棄,他只是懼怕神的刑罰而已,神用愛作挽回祭是祂最後的一個方法,若不接受刑罰便要來到。在第二十二章裏我們看見亞哈死了,這是神定意要殺他的,猶大王約沙法與亞哈預備上去攻打亞蘭國,希望得回基列的末拉,而神的先知米該雅已預言他不能上去,因為此去必然失敗,但亞哈不聽,改裝上陣,結果陣亡。 神用愛心教導我們,若不接受便有刑罰來到,教會時代是蒙恩的時代,空前表現神的恩典,我們能得到天上屬靈的福氣及產業,這實在是蒙大恩的時代,但也是最危險的時代,因為使人蒙恩是神最後的一步,人若不接受便要滅亡,不接受這恩典便有大審判臨到,我們個人如此,神向那些跌倒,不接受主恩的人有嚴厲的態度。 主要快來,世界要過去,我們若再貪戀世俗物質是最愚拙的事,應當一心事奉主,順祂的命而行,因凓將來永遠無比的榮耀而努力,為主作見證。── 胡恩德《列王紀上靈訓》 《列王紀上查經信息》(二十1~34)(張成) 第29講 亞哈與便哈達 上一次我們看了列王紀上19章。19章說到以利亞上了西奈山,他在神面前控告以色列人違背與神立的約,毀壞神的祭壇,殺害神的先知。神告訴以利亞他還沒有放棄以色列,但是,既然亞哈和以色列人不順從以利亞的話,神就加重了他對以色列人的管教。神要以利亞做三件事:1)往大馬色去膏哈薛作亞蘭王;2)膏甯示的孫子耶戶作以色列王;3)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作先知。 膏哈薛作亞蘭王意味著亞蘭人會給以色列人帶來很多戰爭,因為神要用亞蘭人來攪擾以色列人。膏耶戶作以色列王意味著亞哈的王朝很快就要結束,神已經決定要審判亞哈全家,以色列境內將會動盪不安。膏以利沙作先知意味著神會繼續興起先知來審判以色列。 到了列王紀上20章,我們會看到很多的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有戰爭;第二變化就是有很多先知的出現。第1-21節是記載了亞蘭王便哈達帶領大軍侵略以色列,直到撒馬利亞城下。跟著在26-30節,亞蘭王便哈達又再次帶領大軍入侵以色列。可見亞蘭跟以色列的關係已經逐漸惡化,兩國間的戰爭開始增多,而且越來越激烈。亞哈和以色列人既然不珍惜神給他們的平安,反而恩將仇報,神就用亞蘭人來管教、懲罰他們。從此以色列境內、境外都不會有平安,取而代之的是刀劍、流血、戰亂。 20章除了記載了以色列人和亞蘭人的兩場戰事外,還記載了幾個先知的出現。這些先知從那裡來的呢?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也沒有提到他們的名字。明顯他們是屬於那“七千個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人”。他們都是以利亞不知不覺所結出來的果子。可能是以利亞對神的熱心激發了他們,也有可能是在迦密山上,神的火點燃了他們的心,從此他們就立志要單單敬拜、事奉耶和華。神借著這些先知讓以利亞知道,雖然“無花果書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但神依然在按照自己的計畫和時間表做工。 這些先知的出現證明了神對亞哈和以色列的忍耐。雖然他們三番五次悖逆神,但神還是捨不得將他們交給亞蘭人。神還是用不同的方法來憐憫、幫助他們,拯救他們脫離亞蘭人的威脅。但亞哈和以色列人完全沒有知恩圖報的心,他們還是依然故我,對先知們的警告充耳不聞,繼續犯罪得罪神。 我們今天要重點談論20章。我們從20章1-4節看到,亞蘭王便哈達帶領大軍侵略以色列,直到撒馬利亞城下。亞蘭王可能看見以色列遭受了三年的旱災,已經元氣大傷,所以想趁火打劫攻佔撒瑪利亞。亞蘭王仗著自己有雄厚的軍力,就向亞哈提出了很多和談的要求。他要求亞哈將國內的金銀,以及亞哈妻子、妃子、女兒中最美的,都貢獻給他。亞哈自知無法與亞蘭王對抗,為了求全,只好答應亞蘭王的要求。 但是,當亞蘭王見亞哈這麼容易就答應了他的要求,就得寸進尺,要求搜查亞哈的宮殿,隨意帶走他所喜愛的女人和金銀。亞哈覺得這個要求太過分了。為了避免戰爭流血,第一個的要求他勉強可以接受;但第二個要求就太過分了,終歸亞哈還是一國之君,決不能這樣被人公開羞辱。於是亞哈就跟國內的眾長老商討對策。 亞蘭王的狂傲引起了公憤,亞哈和眾長老都一致決定不依從亞蘭王的要求。於是亞蘭王就決定用武力來壓服以色列。開戰前,神差遣了一位先知來見亞哈,我們看13節: 13有一個先知來見以色列王亞哈,說,耶和華如此說,這一大群人你看見了嗎?今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裡,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雖然亞哈和以色列人三番五次悖逆神,但神還是願意憐憫他們,救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神借著一位無名的先知來鼓勵亞哈說,神一定會將亞蘭人交在亞哈手中。留意先知的話,神這樣做是要讓亞哈認識到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可見亞哈還不肯定誰是以色列的神。聽了先知的話後,亞哈是如何回應呢?我們繼續看14-15節: 14亞哈說,借著誰呢?他回答說,耶和華說,借著跟從省長的少年人。亞哈說,要誰率領呢?他說,要你親自率領。15於是亞哈數點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後又數點以色列的眾兵,共有七千名。 在危急的時刻,亞哈的表現反而出人意料,他竟然願意聽從先知的話(可能是出於別無選擇)。先知答應亞哈,神會將亞蘭人交在他手中,但有兩個條件:第一,只能用一小群人——232個人跟亞蘭王作戰,因為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只有232人;第二,亞哈必須親自率領他們上陣。 這兩個條件都是在考驗亞哈的信心,因為亞蘭軍隊的人數是遠遠超過了以色列,所以在第10節,便哈達向亞哈誇口說,撒瑪利亞的塵土若夠亞蘭的軍隊每人捧一捧的,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他。既是說,亞蘭軍隊人數多得不可勝數,如果每人抓一把泥土,撒瑪利亞轉眼就會移為平地。要亞哈率領232個少年人去抵擋亞蘭人,簡直是以雞蛋擊打石頭——白白要亞哈送死。雖然亞哈的後面還有七千個士兵,即使加上這七千人,還是無法跟亞蘭人對抗。 亞哈知道以色列人跟亞蘭人的軍隊勢力懸殊太大,所以他才考慮接納亞蘭王招降的條件。但因著亞蘭王欺人太甚,亞哈只好相信先知的話,親自帶領一小群年輕人迎戰亞蘭人。亞哈對先知的話的順服實在不簡單,因為這樣做等於是自投羅網、自尋死路。這會危及他自己的生命。結果又如何呢?我們繼續看16-21節: 16午間,他們就出城。便哈達和幫助他的三十二個王正在帳幕裡痛飲。17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先出城。便哈達差遣人去探望,他們回報說,有人從撒瑪利亞出來了。18他說,他們若為講和出來,要活捉他們。若為打仗出來,也要活捉他們。19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出城,軍兵跟隨他們。20各人遇見敵人就殺。亞蘭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趕他們。亞蘭王便哈達騎著馬和馬兵一同逃跑。21以色列王出城攻打車馬,大大擊殺亞蘭人。 16節告訴我們便哈達有32個王幫助他,亞蘭軍隊的陣容有多大可想而知。便哈達仗著自己勢力強大,根本不將這幾百個年輕人看在眼裡,他甚至命令部下要生擒這些少年人。誰知道這些年輕人英勇非凡,擊殺了出來迎戰他們的亞蘭人。他們一馬當先,帶領其餘的七千人,直攻便哈達的大本營。 便哈達過於自信,打仗前還吃喝醉酒,結果被一小群的以色列人殺得落花流水。以色列人大獲全勝,便哈達和亞蘭人只好落荒而逃。我們看22節: 那先知來見以色列王,對他說,你當自強,留心怎樣防備。因為到明年這時候,亞蘭王必上來攻擊你。 亞哈打敗了亞蘭人之後,那位先知又來見亞哈,提醒他要自強,留心怎樣防備。因為明年這個時候,亞蘭王必定會捲土重來。亞哈因為順服先知,經歷了神的拯救。這場戰明顯是靠著神的幫助得勝的。神幫助我們得勝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也當警醒,時刻裝備自己。所以先知提醒亞哈不要得意忘形,要堅固以色列,也要小心防備,因為亞蘭將會是以色列的長久禍患。 “留心防備”原文的意思就是“要留心”或者“要知道”。這個字在13和28節也有出現,而且這兩次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要亞哈和以色列人“留心”或“知道”耶和華是神。亞哈當如何“防備”亞蘭人呢?就是要認識唯獨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這個防備不是單靠軍事上的防備,最重要的是屬靈上的警醒,認識耶和華是神,單單依靠他。 明白這一點,就明白先知要亞哈如何“自強”了,就是要堅定不移的依靠以色列的神,不要再三心二意、搖擺不定。神容許亞蘭人成為以色列的禍患,因為他要透過亞蘭人來教導亞哈和以色列人惟有耶和華才是真神,以色列不能依靠巴力或亞舍拉,這些都不是真神,不能拯救他們脫離亞蘭人的手。這就如做基督徒就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困難,神是要透過這些困難來説明我們進一步認識他、依靠他。如果我們專心敬畏神,依靠他,沒有困難能夠難倒我們的。我們繼續看23-26節: 23亞蘭王的臣僕對亞蘭王說,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們勝過我們。但在平原與他們打仗,我們必定得勝。24王當這樣行,把諸王革去,派軍長代替他們,25又照著王喪失軍兵之數,再招募一軍,馬補馬,車補車,我們在平原與他們打仗,必定得勝。王便聽臣僕的話去行。26次年,便哈達果然點齊亞蘭人上亞弗去,要與以色列人打仗。 亞蘭人意識到以色列人能出奇制勝是以色列神的幫助。他們認為以色列的神不是全能的神,他的能力只是局限在山區,離開了山區,他就不能有什麼大作為了。於是他們再次招兵買馬,計畫在亞弗的平原跟以色列決一雌雄。我們看27-28節: 27以色列人也點齊軍兵,預備食物,迎著亞蘭人出去,對著他們安營,好像兩小群山羊羔。亞蘭人卻滿了地面。28有神人來見以色列王,說,耶和華如此說,亞蘭人既說我耶和華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我必將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知道亞蘭人又來侵犯以色列,以色列人也不甘示弱,點齊軍兵出來迎戰亞蘭人。但兩國的軍力懸殊太大,聖經形容以色列人猶如兩小群山羊羔。亞蘭人卻滿了地面。這場戰亞蘭人是占了絕對的優勢,以色列人是必敗無疑的。但就在關鍵時刻,神又差遣他的先知來見亞哈,鼓勵他說,神必將亞蘭人交在以色列人手中。先知還提醒亞哈,神這樣做是為了讓以色列人知道耶和華才是以色列的神。 29-30節告訴我們,神果然幫助了以色列人。兩軍開戰,以色列一天就殺死了十萬亞蘭步兵。亞蘭人大敗,逃入了亞弗城,混亂中城牆塌倒,壓死了兩萬七千人。亞蘭王也隨眾人逃入了亞弗城,藏在一間房子裡。以色列人趁勝追擊,亞蘭王知道自己無處可逃,只好跟臣僕商討對策。我們看31節: 31他的臣僕對他說,我們聽說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現在我們不如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 亞蘭王和臣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投降以色列王。留意以色列諸王給列國的形象——他們都是仁慈的王!亞蘭人給予以色列諸王的評價跟聖經相去甚遠。北國以色列從來沒有出過好王,他們都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聖經稱他們是惡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是窮凶極惡的人,他們可能都是非常友善、非常大方、非常容易相處的人。所以關鍵不是人如何看我們,而是神如何看我們,因為惟有神才知道我們的內心世界。 亞蘭人認為以色列諸王都是仁慈的,特別是亞哈,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我們繼續看32-34節: 32於是他們腰束麻布,頭套繩索,去見以色列王,說,王的僕人便哈達說,求王存留我的性命。亞哈說,他還活著嗎?他是我的兄弟。33這些人留心探出他的口氣來,便急忙就著他的話說,便哈達是王的兄弟。王說,你們去請他來。便哈達出來見王,王就請他上車。34便哈達對王說,我父從你父那裡所奪的城邑,我必歸還。你可以在大馬色立街市,像我父在撒瑪利亞所立的一樣。亞哈說,我照此立約,放你回去,就與他立約,放他去了。 於是便哈達就派人去見亞哈,代他向亞哈求情。亞哈知道便哈達還活著,並且願意投降,就非常高興,還稱他是自己的兄弟。亞哈馬上叫人請便哈達來見他。便哈達來見亞哈時,亞哈沒有待他像俘虜,反而請他上車,在眾人面前形同手足。 看到這裡,我們不僅都要稱讚亞哈,他真的活出了“愛仇敵”的教導。不要忘記,便哈達曾經在眾人面前羞辱亞哈,要亞哈將妻子、妃子、女兒貢獻給他。這樣的羞辱沒有人能接受得了。即便不報仇,也不可能跟對方稱兄道弟。但亞哈對便哈達的態度真是令人讚歎不已。可見便哈達的臣僕對亞哈的性格是非常的瞭解,他確實是一個“仁慈”的王——從人的道德標準來看。 當然,亞哈可能是想用“仁慈”的方法來感化便哈達,好化敵為友。這個方法明顯奏效,便哈達主動提出將他父親從以色列奪去的城鎮,全部歸還以色列;而且還主動跟亞哈建立邦交,允許以色列人自由在大馬色經商。亞哈對便哈達提出的和談條件非常滿意,就跟便哈達立約,建立邦交。不論亞哈是出於什麼原因,他對便哈達的友善態度確實改善了兩國的關係,儘管這關係是短暫的。 從人的角度看,亞哈的表現非常出色,也非常有智慧。他這種“愛仇敵”的行動,恐怕基督徒都望塵莫及。問題是,神是如何看他所做的這一切事呢?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學習從神的視角看事情。人認為好的事,神未必認為好。不從神的視角看事情,我們很容易就會用人的價值觀來代替了神的旨意。正因如此,聖經呼籲我們要每天心意更新變化,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從神的視角看事情。 我這麼說大家肯定已經猜到了,神是不喜悅亞哈所做的這一切事。亞哈願意饒恕便哈達,不記過往的恩怨,看他如同自己的弟兄,這樣做有什麼錯呢?聖經不是教導人要愛仇敵,接納他們嗎?亞哈做錯了什麼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探討。 《列王紀上查經信息》(二十35~43)(張成) 第30講 神的旨意還是人的意思 上一次我們看了列王紀上20章1-34節。我們看到亞蘭人兩次侵略以色列,但每一次神都差派先知來幫助以色列人擊敗亞蘭大軍。在第二次的戰役,以色列人圍困了亞蘭王和他的臣僕,亞蘭王便哈達知道自己無處可逃,只好派人去見亞哈,代他向亞哈求情。亞哈知道便哈達還活著,並且願意投降,就非常高興,馬上叫人請便哈達來見他。便哈達來見亞哈時,亞哈沒有待他像俘虜,反而請他上車,在眾人面前形同手足。 亞哈的表現不僅讓人敬佩,他真的活出了“愛仇敵”的教導。不要忘記,便哈達曾經要脅亞哈將妻子、妃子、女兒貢獻給他。這樣的要求是公開羞辱亞哈和以色列人。如果是另一個人,即便不報仇,也不可能跟便哈達稱兄道弟。但亞哈對便哈達的態度真是令人讚歎不已。可見便哈達的臣僕對亞哈的性格是非常的瞭解,他確實是一個“仁慈”的王。 當然,亞哈可能是想用“仁慈”的方法來感化便哈達,好化敵為友。這個方法明顯奏效,便哈達答應將他父親從以色列奪去的城鎮,全部歸還以色列。便哈達還主動提出跟亞哈建立邦交,開放大馬色城給以色列人自由經商。亞哈對便哈達提出的和談條件非常滿意,就跟便哈達立約,建立邦交。不論亞哈是出於什麼原因,他對便哈達的友善態度確實改善了兩國的關係,儘管這關係是短暫的。 從人的角度看,亞哈的表現非常出色。他這種“愛仇敵”的行動,恐怕基督徒都望塵莫及。問題是,神如何看他所做的這一切事呢?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學習從神的視角看事情,因為人看為好的事,神未必認為好。不從神的視角看事情,我們很容易就會用人的價值觀來代替了神的旨意。正因如此,聖經呼籲我們要每天心意更新變化,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從神的視角看事情。 今天我們要學習從神的視角看事情,以神的價值觀分辨是非對錯。我們看列王紀上20章35-36節: 35有先知的一個門徒奉耶和華的命對他的同伴說,你打我吧。那人不肯打他。36他就對那人說,你既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你一離開我,必有獅子咬死你。那人一離開他,果然遇見獅子,把他咬死了。 這裡提到一個先知的門徒,聖經沒有說他是誰的門徒,很可能他的老師就是以利亞。先知的門徒也是先知,他是在跟從他的老師學習做先知。這裡說到的同伴就是他的同學,也是一個先知。 第一個先知要求同伴打他,但同伴不肯。那先知就奉神的名,預言他會被獅子咬死。他離開後果然被獅子咬死了。這個事件真是令人大惑不解。神是愛,為什麼會要求人做這樣的事呢?先知的同伴不忍心打自己的弟兄,是情有可原的(這證明他有愛心),為什麼神會讓獅子咬死他呢? 如果你是那先知的同伴,你會依從他的話嗎?你會動手打他嗎?在我們的概念中,基督徒都是好好先生,都是“仁慈”的,怎麼可以無緣無故動手打人呢?可見同樣的考驗如果臨到我們,我們的反應都會像那先知的同伴一樣,結果我們都要被獅子咬死。 可能你會說,這是神的旨意,所以他應該依從先知的話打他。問題是,我們如何分辨神的旨意呢?你真的認為慈愛的神會吩咐我們動手打自己的弟兄嗎?先知的同伴不肯動手打他,因為他覺得,不管神怎麼說,都不應該無緣無故打自己的弟兄,如果真的要打,就找別人吧。他是堅決不幹,因為他認為基督徒應該是“仁慈”的。 為什麼神會給先知的同伴這麼難的考驗呢?其實這種考驗是必要的。因為不管是先知還是基督徒,我們都不可以體貼人的意思,而是要按照神的旨意行事。先知的同伴之所以失敗,有兩個可能性:1)他聽不見神的聲音,所以沒有按照神的旨意行事;2)他知道神的旨意,卻體貼自己的意思,因為他不忍心打自己的弟兄。 如果先知聽不見神的聲音,那麼他就不是先知了,他只能做一個掛名的先知,最後成了自欺欺人的先知。如果先知聽見神的聲音,卻沒有按照神的意思行,他就成了體貼人意的假先知,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所以不論是那一個可能性,這樣的先知對神是不忠心的,只能誤導神的百姓。以色列的屬靈情況之所以每況愈下,正是因為國內有太多的假先知,所以神必須用非常嚴厲的方法來警惕其他先知的門徒,要忠心、警醒,免得重蹈覆轍。 我認為先知的同伴知道這是神的旨意,但他不忍心打自己的弟兄,所以只好違背神的命令。這也正是亞哈的問題。他知道神不喜悅亞蘭王,因為他高傲自大,羞辱以色列。但他沒有按照神的意思待亞蘭王,反而按照自己的意思,以“仁慈”待他,甚至跟他稱兄道弟,彼此立約。亞哈這樣做,不僅是放虎歸山,還鼓勵以色列人跟亞蘭人交往。以色列人的屬靈情況已經每況愈下,他們已經隨從了迦南人的風氣,現在再加上亞蘭人的影響,後果不堪設想。 亞哈出於自己的意思放走便哈達。這跟掃羅違背撒母耳的命令,沒有殺亞瑪力王,是同出一轍,都是藐視神的命令,以人的意思代替了神的意思。亞哈在這件事情上犯了極大的錯誤,但因為他的屬靈領悟力太低,所以先知必須用這種奇特的方法來幫助他明白。我們繼續看37-40節: 37先知的門徒又遇見一個人,對他說,你打我吧。那人就打他,將他打傷。38他就去了,用頭巾蒙眼,改換面目,在路旁等候王。39王從那裡經過,他向王呼叫說,僕人在陣上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人來,對我說,你看守這人,若把他失了,你的性命必代替他的性命。不然,你必交出一他連得銀子來。40僕人正在忙亂之間,那人就不見了。以色列王對他說,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樣判斷你。 沒有人會這麼無聊想被人揍,先知的門徒這樣做是為了履行神的指示。為了完成神交托給他的任務,他又找了另一個人來揍他。聖經沒有告訴我們這個人是誰,可能又是先知的另一個同伴。這個人就按照他的意思,恨恨的揍了他一頓,將他打傷。這就是做先知的代價。為了傳達神的旨意,先知必須付出代價,但他們的賞賜是大的。 跟著先知就用頭巾蒙眼,改換面目,在路旁等候亞哈經過。先知必須用頭巾蒙眼,改換面目,因為亞哈認得他,知道他是先知的門徒。他將自己裝扮成一個受了傷,剛從戰場上回來的士兵。當以色列王經過時,他就求王為他申冤。 他對王說,他在陣上時,有人帶了一個俘虜來,對他說,你看守這人,若把他失了,你的性命必代替他的性命。不然,你必交出一他連得銀子來。結果在忙亂中,那俘虜就不見了。所以他想求王出面免了他的懲罰,因為他沒有能力賠錢。如果王不出面干預,他只得以自己的性命來替代那俘虜的性命。亞哈聽完了他的話後,就判他有罪,必須依法處理。 先知用的比喻非常恰當。將俘虜交給那士兵的人,肯定是他的長官,所以才有權力命令他、懲罰他。丟了俘虜的士兵,是象徵了亞哈。雖然亞哈是以色列的王,但以色列人都知道,以色列軍隊的元帥不是以色列王而是神。我們看約書亞記5章13-14節: 13約書亞靠近耶利哥的時候,舉目觀看,不料,有一個人手裡有拔出來的刀,對面站立。約書亞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14他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什麼話吩咐僕人。 摩西死後,約書亞就成了以色列的元帥。剛上任不久,神就教導他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約書亞在耶利哥附近見到了一個異象,有一個手裡拿著刀的勇士擋住了他的去路。那人對約書亞說,他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那人是在提醒約書亞,約書亞不是以色列軍隊的元帥,耶和華才是元帥。約書亞是一個屬靈人,他即刻領悟到神給他的信息,他馬上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什麼話吩咐僕人。約書亞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僕人,神才是以色列人的元帥。 以色列人打敗了亞蘭人,這不是亞哈的功勞,而是神在背後幫助了以色列。因為神才是他們的元帥。在列王紀上20章13,28節,先知兩次提到,神要將亞蘭人交在亞哈手中。所以,便哈達投降亞哈,成為俘虜,這完全是神的作為,是神——以色列的元帥將便哈達交在亞哈手中。 既然神是元帥,亞哈只不過是下屬,是僕人,他不能按自己的意思處理便哈達,他必須按照神的意思來處理他。但亞哈沒有求問神,也沒有徵求先知的意見,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待便哈達。他這樣做就是違背了軍令,軍令如山,亞哈死罪難逃。所以,亞哈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判決,其實就是定自己死罪。 這個例子也是在提醒教會的牧者,教會是屬於神的。教會的牧者必須按照神的意思牧養教會。牧者決不能轄管羊群,也不能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感受帶領教會。要記住,教會是屬於神的,牧者必須順服神的帶領才有資格帶領教會。我們繼續看41-43節: 41他急忙除掉蒙眼的頭巾,以色列王就認出他是一個先知。42他對王說,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將我定要滅絕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43於是以色列王悶悶不樂地回到撒瑪利亞,進了他的宮。 當亞哈下了判決後,先知就除掉蒙眼的頭巾,亞哈就認出他是一個先知。那先知就奉神的名對亞哈說,因為亞哈違背神的意思,放走了神定意要滅絕的人,所以神就按照亞哈的判決來待亞哈和以色列:亞哈的命就必代替便哈達的命,以色列人也必代替亞蘭人。既是說,本來便哈達是應該處死的,既然亞哈放走了他,亞哈就得賠上性命。以色列既然沒有按神的意思除滅亞蘭人,那麼以色列人將因此而滅國。 亞哈聽完先知的話後,他沒有下手捉拿先知,也沒有向他發怒,只是悶悶不樂的回王宮。先知的話真是大煞風景,亞哈剛剛凱旋歸來,他不僅打敗了亞蘭大軍,還化敵為友,跟亞蘭王建立了邦交,為以色列帶來了長久的和平。他還從亞蘭人手中收復回從前失去的城鎮,以色列人還可以到亞蘭的首都大馬色自由經商。這應該是舉國歡騰的好消息,亞哈也為此沾沾自喜。沒想到這先知卻向他說這麼掃興的話,難怪亞哈要悶悶不樂的回王宮了。 這裡我們再次看到亞哈的性格,他不是一個窮凶極惡,殺人流血的暴君,他是一個好好先生。他的根本問題是不喜歡聽真理。如果先知說的話合他口味,他是非常樂意聽的。當先知告訴他,神會將亞蘭人交在他手中,他非常的高興,甚至不顧生命危險,親自率領軍隊首先出擊。但是,當先知責備他,他沒有積極檢討自己的錯誤,也沒有向神悔改,只是悶悶不樂。 聖經借著亞哈和被獅子咬死的先知,來教導我們同樣的功課——凡事要體貼神的意思,不要體貼人的意思。那個不肯順從神的意思行事的先知,最後被獅子咬死了。大家還記得列王紀上13章的猶大神人嗎?他也是被獅子咬死的,因為他聽從了老先知的話,沒有聽從神的命令。“被獅子咬死”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彼得前書5章8節: 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聖經形容魔鬼為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基督徒是屬神的人,有神保護他們,魔鬼不能吞吃他們。但這並不是說,基督徒就可以不警醒,任意妄為。彼得提醒我們要謹守,儆醒。如果我們的生命不被神的話語和神的靈牽引,我們在屬靈上就會變得糊塗、不敏感神的旨意。 不按照神的旨意行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隨時等候機會吞食我們。還記得列王紀上20章36節的話嗎?先知的門徒對他的同伴說,“你既不聽從耶和華的話,你一離開我,必有獅子咬死你。”那人一離開他,果然遇見獅子,把他咬死了。他之所以被獅子咬死,是因為他不聽從耶和華的話。 不管先知的同伴是聽不見神的話,還是不肯聽,後果都是一樣的。留意亞哈的結局也是死,因為他不聽從神的話,而是按自己的意思行事。列王紀上13章的猶大神人也是因為不警醒,所以被獅子咬死了,因為他聽從了老先知的話,沒有聽從神的命令。聖經不厭其煩的提醒我們聽從神的命令的重要,我們千萬不要充耳不聞。新約用另一種表達來強調這一點的重要。我們看羅馬書8章6-8節: 6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7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8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 舊約的以色列人沒有聖靈,新約的信徒既有神的話語,也有聖靈,我們沒有藉口不明白神的旨意。如果我們不明白是因為我們體貼肉體。那些沒有順服神,只愛體貼人的意思、自己的感受的基督徒,是不可能明白神的旨意的。我們必須從小事上開始學習順服神。明白神的意思後,就不要讓人的價值觀、感受阻礙我們遵行神的旨意。 神對亞哈非常的忍耐。即便他三番五次悖逆神,神還是不斷差派先知來提醒他、鼓勵他、甚至責備他。神這樣做不只是為了亞哈,更是為了以色列。因為如果國王不回轉,以色列是沒有任何屬靈前景的。遺憾的是,雖然神給了亞哈這麼多次的機會,他還是沒有完全回轉歸向神。我相信不是他不願意,而是因為他長時間習慣了體貼自己。如果我們不在小事上學習體貼神的意思行事,在關鍵的事上我們肯定會失敗的。 從列王紀上看政治的興衰(二十章)(劉銳光) 列王記上二十章 事過境遷忘記神 二.人忘記神
(v.31~43) 勿錯失機會(王上廿1~25) (臺北靈糧堂) 一、亞蘭王率領卅二個王來攻打以色列國,亞蘭王兩次打發使者去見以色列王亞哈。第一次要金銀、妻子、兒女中最美的都歸他;第二次,除金銀、妻子、兒女外,要差臣僕去他家搜查,將要他眼中所喜愛的都拿了去。敵人的要求,是永無止境的;信徒與撒旦爭戰,第一步就不要膽怯、妥協、退縮,否則會全部失去。 二、亞蘭王威迫恐嚇的話說完,神就差先知去對亞哈說鼓勵支持他的話。信徒若聽見敵人威脅的話,或看見敵人的強勢,不要懼怕、退縮,你還需要聽神對你所說安慰鼓勵的話,及看見神幫助你的作為。 三、亞哈是以色列列王中最壞的王。敵人來攻擊他時,神仍幫助他勝過敵人,是何原因呢?這是神憐憫祂選民的敗壞軟弱,幫助他們得勝,是給他們重新悔改的機會。 四、亞蘭人敗了,他的臣僕對王說,以色列的神是山神,若在平原打戰,以色列人必敗。他們用人意來限制神。全部聖經中常看見這樣的事,詩一三九7~12,人以陰間天上,海洋陸地,黑暗光明來限制神。約六5~7,人以數量多少來限制神。約十一21、32,人以時間早遲來限制神。神是至高至大,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是不受人限制的。 默想 我在敗壞中遭災禍痛苦,神仍救我醫我,給我重新悔改的機會。 回應 求你提醒我,不再用人意來限制你。 不濫愛亂愛(王上廿26~43) (臺北靈糧堂) 一、敵人有卅三個王率領的軍隊,以色列只有七千二百三十二人;但神幫助以色列人,使他們得勝。屬靈爭戰重質不重量,有神同在,雖人少也得勝;無神同在,雖人多也必敗。神使亞弗城的城牆倒塌,壓死敵人二萬七千人。神能使用各樣不同的方法,使人得勝或使人失敗(參43節)。 二、亞蘭王便哈達被困,有人要他利用以色列王的仁慈,去自卑投降,以保全性命。亞哈果然中計,不僅不殺便哈達,反與他稱兄道弟,請他上車,並與他立約,放他回去,留下禍根。信徒用愛心待人,本是對的,但腓立比書一章9〜10節提我們,「…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使你們能分辨是非…。」愛心必須加上知識(聖經),及各樣見識(親身的體會)才能分別是非。只能愛「是」,不能愛「非」;愛神愛人,不愛世界、罪惡、自己。其實正常的愛,是帶條件、受限制的;不是泛愛、亂愛、濫愛,非無所不愛,乃是有所愛,有所不愛! 三、神差先知去責備亞哈,先知用實物教材,藉環境教育,說他因忙亂之間,失掉了應該看守的一個人,因此自己被打傷,以己命代替那一個人的命。勿輕看一個人,路加福音十五章,牧人尋找失去的一隻羊,婦人尋找丟掉的一塊錢,父親關心離家的一個兒子;教會勿世俗化,只看重群體,要看重關心每一個人! 默想 應付神比應付人重要。 回應 求主使我在小事上忠心。 亞蘭與以色列之戰(王上二十1~43) (臺北靈糧堂) 亞蘭以大馬色為它的首都,是一個與北國鄰接的國家(今日的敘利亞),因此在以色列歷史中,北國以色列經常與亞蘭爭戰,多達十數次。 一、便哈達挑戰亞哈 首先,亞蘭王「便哈達」來向亞哈挑釁,他帶領了「三十二個王」來圍攻撒瑪利亞。他差使者來說「你的金銀都要歸我,你妻子兒女中最美的也要歸我」,亞哈屈從便哈達的要脅,便哈達更進一步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還要差遣臣僕到你那裡,搜查你的家和你僕人的家,將你眼中一切所喜愛的都拿了去」,這次亞哈無法忍受,決定與便哈達一戰。 此時有一位先知來見亞哈,告知他「這一大群人你看見了嗎?今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手裡,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先知同時告知亞哈,要率領「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以色列的眾兵,共有七千名」與便哈達爭戰,這是非常懸殊的一場戰爭,但是因出於耶和華,亞哈大勝。先知提醒亞哈「明年這時候,亞蘭王必上來攻擊你。」 二、便哈達二次挑戰亞哈 果然,到了第二年,亞蘭王再來挑釁,他認為上次落敗是因為「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們勝過我們;但在平原與他們打仗,我們必定得勝」。此次又有先知來告訴亞哈「我必將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這也是一場懸殊之戰,亞蘭再次大敗。 三、先知責備亞哈縱敵 然而亞哈卻非常輕忽的處理兩國的關係,當亞蘭王「腰束麻布,頭套繩索」求亞哈王存留性命時,亞哈說:「他還活著嗎?他是我的兄弟。」於是亞哈縱放了便哈達。此事神極其不悅,因為這是一場耶和華的戰爭,亞哈應該藉此認識他的神是一位得勝的神,也在外邦中彰顯神的榮耀,他卻不明白。因此先知再次來訪,借著一個縱放戰犯的例子,來指責亞哈縱放便哈達,並且告訴亞哈「因你將我定要滅絕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也就是預告,以色列沒有珍惜神賜的得勝,在以後,他們會屢屢落敗。 默想 我是否在主所賜的得勝中,把握得勝的法則,繼續經歷主賜的得勝?還是坐失契機,與得勝擦身而過? 回應 親愛的主:你是得勝的主,當你將得勝的法則指教我時,請説明我因此真認識你,明白你賜我得勝的真正意義,並且持守這個得勝。阿們! 危難施恩(王上20:1~15)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求你幫助我在困難中倚靠你,不要叫我失去信心。 在列王紀上第20章,作者把敘事的焦點從以利亞回到亞哈的身上。20:1~34主要記述了以色列民與亞蘭人在撒馬利亞(1~21)和亞弗(22~34)的兩場戰役。借著記述這兩場戰役,列王紀作者強調神會帶領以色列在艱難中戰勝敵人,而同時這也是亞哈順服神的最後機會。列王紀作者表明,若亞哈不完全遵行神的吩咐,便將要遭受刑罰。 當時,位處以色列北方的亞蘭可能想要發展貿易,於是便向南擴展,對以色列造成威脅。對於亞蘭王便.哈達的來犯,亞哈在開始時只能儘量遷就,期望以金銀和美女來換取和平。然而,便.哈達無禮的回應,顯示他絲毫沒有把亞哈放在眼內。便.哈達狂傲地說,要搜掠亞哈的王宮,把亞哈一切所喜愛之物都帶走。便.哈達的無理要求,使亞哈陷入極大的苦惱中,因為前者的挑釁會令戰事一觸即發。 然而,在這危急關頭,有一個先知來見亞哈王,宣告神要把他眼前的敵人交在以色列民的手裡。亞哈從人性的角度問先知得勝的方法,如以色列可借著誰打敗亞蘭人,以及他們要由誰領軍迎戰(14)。先知的回應是令人(甚至是亞哈自己)感到意外的,因為他指出神不是要借著一個充滿領導魅力的將領戰勝亞蘭人,而是要由亞哈這個毫無領袖風範、而且毫不屬靈的領袖來帶領以色列民。神藉先知明確地告訴亞哈,這次經歷是為了叫亞哈知道,幫助他的是耶和華(13)。以色列民要得勝,但這結果並不是由於亞哈有任何才幹所致,而只是由於神憐憫和扶助祂的子民。 聽到先知的說話後,亞哈便召集了跟從省長的少年人共二百三十二名,另加上七千以色列軍兵,然後向敵陣進發。以色列只以少數人迎戰亞蘭的大軍,顯示出神使人得勝,並不在乎人數的多寡,而在於祂的大能。 在生活的波濤之中,我們經常會面對不同的挑戰和壓力,而當這些挑戰和壓力出現時,誰才是我們真正的倚靠?是我們自己的智謀,還是神的應許?讓我們謹記,當我們願意抓緊神的應許來面對困難時,神也會緊緊的抓著我們,帶領我們渡過重重的難關。今天,我們有這份信心嗎? 處處同在(王上20:16~34)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求你讓我知道,你臨在於我生活中的每一處。 當亞哈帶領著以色列軍兵從撒馬利亞出來迎戰時,便.哈達正和他一同出戰的三十二個王在帳幕裡痛飲。便.哈達以為可以輕易地活捉以色列軍,但他並不知道此刻要面對的真正對手是耶和華。便.哈達對以色列軍兵作戰能力的輕視,使他付上大敗的代價。 在以色列勝利的時刻,那位曾在戰爭前發預言的先知,再一次前來吩咐亞哈要自強,又警告以色列民不可自大,反而必須防備亞蘭人的反攻。亞蘭王的臣僕在戰後作出檢討,認為由於以色列的神是山神,所以才能擊敗他們,於是建議把諸王革去,改為派軍長代替他們,並引誘以色列民在平原出戰。明顯地,他們認為以色列的神只不過是像諸神一樣,受地理的限制。 按列王紀作者的形容,當兩軍會戰時,以色列民就好像兩小群山羊羔一樣,而亞蘭人卻滿了地面(27)。在這看似強弱懸殊的時刻,一位神人前來鼓勵以色列王,指出由於亞蘭人誤以為耶和華是山神,所以神必叫他們戰敗,並讓以色列民得勝。經過了長時間的對峙後,以色列民與亞蘭人終於在第七日于平原交戰,結果,亞蘭人再嘗敗績,死傷慘重(29~30)。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亞哈竟然在打敗亞蘭人後,以極好的待遇招呼他們的王便.哈達(30~34)。便.哈達身穿象徵哀慟的麻衣,頭套象徵順服的繩索,向亞哈求饒。亞哈看見此情此境,竟然稱便.哈達為兄弟(33,即盟友),而便.哈達又答允亞哈,會歸還亞蘭人曾奪取的以色列城邑(聖經在此之前從沒有提及這事件),以及容許以色列民在大馬士革設立街市(這一點有助促進兩國之間的貿易)。 最後,亞哈在完全沒有徵詢神和先知的意見下,只憑一己判斷,便輕易放走便.哈達,甚至甘願與他立約,平白錯失消滅以色列敵人的機會。 不少人都把神視之為一個有限制的神,例如亞蘭人便誤以為耶和華是山神,只能在山上發揮祂的力量,但他們從沒有想過,神可以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思想裡,會否規限了神的能力,以為祂只會在某些地方才出現或顯出能力?我們是否真的認為,祂可以真實地出現在我們每一個生活的角落裡? 縱敵惡果(王上20:35~43)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或是困難,或是富足,求你叫我曉得按你的心意行事。 先知借著親自向亞哈演出一幕「戲」,從而預言亞哈因沒有滅絕亞蘭人而招致神的懲罰。亞哈所犯的錯誤使以色列民傷亡慘重,並導致北國最後的滅亡。本段經文告訴我們,即便是君王之尊也不能超越神的律法,並要在犯錯後接受神公義的審判(42);另一方面,這段經文對於描述亞哈的個性,又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我們可以將他在這裡的表現與他在拿伯的事件中的態度相對照(參第21章)。 先知的責任,是幫助犯錯的人對已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正確的詮釋,從而明白神所作出的審判。本段經文中的先知為了吸引亞哈的注意力,故意叫人打傷他,又用繃帶蒙著眼部,將自己裝扮成一個受傷的士兵(35~38)。當亞哈在他面前經過時,他就訛稱自己原要看守一個擄來的敵人,但後來卻給那被擄的人跑掉了。亞哈聽後,認為先知要為那跑掉了的人負上責任。這時,先知立刻除去他的頭巾,表露他的真正身分,並控訴亞哈縱容敵人(即便.哈達和他的民)。先知指出亞哈要為此負上責任,以他的性命代替便.哈達的性命,以他的民代替便.哈達的民。 亞哈沒有想到對便.哈達的寬容竟帶來更大的苦難,因為他沒有求問和遵從神的心意,把敵人滅絕,導致咒詛和刑罰最終落在他自己身上。最後,亞哈聽過先知的責備後,只有悶悶不樂地回到宮中。 亞哈雖然在一場神所賜福的戰役中得勝,但他不單未有進一步求問神的心意,反而更縱容敵人。亞哈的失敗,同樣是我們許多時候的失敗。請反省:我們是否只懂得在困難出現時仰望神,但在豐足時卻忘記了求問祂的心意? 便哈達圍攻撒瑪利亞(王上二十1~22)(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列王紀上第二十章的經文顯然是個中間插入的故事,將亞哈與以利亞的故事中斷了;經文在此敘述了亞哈與便哈達的戰役,目的是要進一步的交代亞哈之死和以色列兵敗的理由,不是因為神缺席沒有保護,乃是因為亞哈沒有遵守神的吩咐。 本段經文敘事的一起頭,就描寫便哈達已經帶著大軍, 兵臨以色列國京城之下,說白一點,就是亞哈王已經兵敗如山倒,面臨撒瑪利亞城保衛殊死之戰的時刻了。當敵軍已經勢如破竹地打到首都了,亞哈王如果不想生靈塗炭,當然只好承諾一切敵方的要求。不過便哈達更得寸進尺的要求,將派人進城搜刮、擄掠一切好東西。便哈達如此的囂張,令亞哈和長老們都同仇敵愾;眼見戰事一觸即發,一個無名的先知轉告了神得勝的應許和勝敵的戰術,結局果然正如先知所言,以色列奇跡式的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將亞蘭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先知還提醒,要留心亞蘭軍隊隔年將會再次犯境。 我們從這段經文敘事,可以歸納出三個重點:首先,神這次的幫助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回應亞哈的祈求;其次,雖然以色列已經窮途末路了,但是只要神伸出拯救的膀臂,總能敗部復活;最後,選民國以色列在亞哈的統治下,雖然靈性乏善可陳,神仍然憐憫眷顧。「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九16)而基督憐憫的對象,乃是祂的選民,就如今而言,那就是你我、就是你我的教會。 親愛的弟兄姊妹,無論你或者是你的教會,現在屬靈的光景是如何淒涼雕蔽,總是神憐憫的物件,而且他也總是樂意幫助我們的;不但如此,只要我們回到神的面前,只要神伸出全能的、幫助的膀臂,必然能夠使我們復興、剛強起來。「因為祂(神)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讓我們快快的回轉,呼求那位樂意施憐憫的神。 回應:親愛的天父!謝謝禰如此愛我,照著我的本相憐憫我,樂意向我施恩典;求主復興我們、潔淨禰的眾教會,再度賜下五旬節的靈火,使教會復興火熱,積極進入禾田、收割莊稼。阿們! 禱讀:哥林多後書六章2節 2 因為祂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亞哈縱虎歸山(王上二十23~43)(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本段經文敘事接續前文,描寫隔年便哈達再次犯境的始末。這次亞蘭軍隊不但重新編補兵員,而且改換軍隊組織結構,革除了領軍的諸王,以擁有軍事專業的軍長替代,以期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亞蘭國的君臣都認為以色列的神是山神,所以定意選擇平原作為此次戰場,以為以色列的神只能在山地幫助以色列軍隊戰勝。從亞蘭國整個軍事部署來看,此次戰役乃是傾全力而出,勢在必得;比較之下,以色列的可用之兵相對于亞蘭的大軍壓陣,簡直是螳臂擋車。就在此時,又有無名神人出現,傳達耶和華神的旨意,希望以色列人經歷此次軍事上的奇跡後,就能認識神是自有永有的神,不是區域性的神明。戰爭結果正如神人所言,亞蘭軍隊大敗,而且便哈達被圍困,只得屈意求和;結果亞哈居然為了得到亞蘭國的經濟利益,與便哈達簽訂了協定之後,釋放了亞蘭王便哈達。此事之後,先知門徒中的一人,以行動劇的方式責備亞哈王縱虎歸山的行為,並預言亞哈並以色列百姓,必為此付上生命的代價。 本段經文敘事顯明,神這次又採取主動的説明以色列國,其目的有三:第一,要以色列民認識祂是自有永有的神;第二,要亞蘭國的君臣認識,以色列的神不只是山神,乃是全地的神;第三,要為以色列國除去軍事上的敵人,使他們四境平安。神這樣的心意,其實早在所羅門獻殿之時,就已經透過所羅門的禱告表達出來:「我在耶和華面前祈求的這些話,願耶和華我們的神晝夜垂念,每日為祂僕人與祂民以色列伸冤,使地上的萬民都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並無別神。」(王上八59~60)而今日基督耶穌所交付教會的大使命,正是神對萬民旨意的實踐。 親愛的弟兄姊妹,神的旨意是要我們得勝,那不僅是為了我們,也是為了讓萬民認識我們的神。因此,我們需要開闊自己的心胸,當我們再為著自己需要禱告的時候,求主也幫助我們想到萬民的需要;當我們祈求神使我們得勝的時候,求主也提醒我們同時祈求祂,使萬民透過我們的得勝,能認識祂是獨一的神,並無別神。 回應:親愛的天父!禰是使我得勝的神,除禰以外並無別神;求主使教會能夠勝過世俗的引誘,世界潮流中的卑情下品,勝過仇敵撒但的攻擊、試探,靠主得勝、為主得勝、贏得萬民的靈魂。阿們! 禱讀:列王紀上八章59~60節 59 我在耶和華面前祈求的這些話,願耶和華─我們的 神晝夜垂念,每日為祂僕人與祂民以色列伸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