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列王纪下第十七章拾穗

 

【王下十七1「犹大王亚哈斯十二年,以拉的儿子何细亚在撒玛利亚登基,作以色列王九年。」

         何细亚在此时登基作以色列王,国土只剩下约但河西一隅。加利利地和约但河东都已入亚述版图。何细亚只是亚述属土上的臣仆(3)――《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何细亚」:字义是「拯救」。

          171~2 采用公式性的王朝简介, 172 的意思大概是何细亚不热衷推动金牛犊与巴力崇拜。其实这时候以色列已经力量衰微,危在旦夕了。――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 年代小注】北国被亚述大肆毁灭的结果之一,是何细亚于主前七三二年登基。这时代南北两国年代的对照十分复杂,并且没有容易的解决办法。学者公认君王共政发生过好几次,是构成这混乱现象的因素之一。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年表中宣称他立何细亚为犹大国的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1~2何细亚似乎于约主前七三二/一年成为亚述藩属国,直到主前约七三○年才成为以色列独力统治的王。另一个可能性是在这里的登基乃与犹大的亚哈斯对照观看,在十五章30节是与他父亲约坦对照观看,这种双重的对照可能是共同执政的证明386

「九年」乃由主前七三二/一年至七二四/三年。何细亚之治乃是「恶」的,只是不像在他以前的以色列诸王,并非指他没有时间参与宗教事务(此乃 Gray 之立场,641),因为有其他比他任期还短的君王受到比他还严厉的责备。显然他并未授权或继续以色列所受咒诅(7~21)的反耶和华之风。──《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1~4何细亚作以色列王:何细亚原奉行亲亚述的政策,一向臣服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参王下1527~31)后来大概因为亚述王于主前七二七年逝世,何细亚便借助埃及的势力背叛亚述,结果亚述王撒缦以色在主前七二年攻打以色列。――《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1~41摇摇欲坠的以色列终于在何细亚王时期被亚述灭亡。何细亚原是在亚述的支持下登上王位的,但到了统治中期开始推行亲埃及、反亚述政策。他的这一转变引起了亚述的强烈不满。终于在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时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的进攻,被围困3年的撒玛利亚(5)最终被攻破,以色列也从此宣告了灭亡(B.C.722)。作者从信仰的角度对以色列灭亡的原因作了评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偶像敬拜”。偶像敬拜之所以成为以色列灭亡的原因,其理由如下:①偶像敬拜必然带来道德的败坏。从道德的角度来讲,当时近东地区的外邦宗教仪式都非常紊乱。所以以色列百姓接受外邦宗教就意味着他们也接受了外邦人腐败的宗教仪式。②偶像敬拜会引起国内公论的分歧,阻碍政治统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单一民族主义,日本的以神道为中心的军国主义曾发挥过强大的力量。这些事例自然是神所憎恶的,但这也充分地表现出了单一宗教或思想的凝聚力所发挥出的威力。然而以色列却背离耶和华神,拜外邦众神,从而破坏了政治、宗教的统一。相反,南犹大持续推行了宗教改革,从而坚固了信仰的统一,因此才能够在以色列灭亡之后继续支撑了140多年。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2「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只是不像在他以前的以色列诸王。」

         何细亚作以色列王的时候,北方的加利利和河东的基列都已经沦为亚述的行省,剩下的部分也成为亚述的藩属国。因此,何细亚「不像在他以前的以色列诸王」(2),必须倚靠敬拜金牛犊来巩固自己的国位,只需要顺服亚述王可以保住权力。──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十七3「亚述王撒缦以色上来攻击何细亚,何细亚就服侍他,给他进贡。」

「撒缦以色上来」可能是在亚述乘进攻腓尼基城市(约瑟夫《犹太古史》ix.14.2)之便要向何细亚收取贡银(或「礼物」),更有可能的是要上来攻击他(希伯来文 `a{la{w,「上来攻击」,参:王上二十五1)。然而,何细亚很快便无法献上继续效忠者必须献上的贡银,显然因此企图与埃及联盟(何七11)。──《丁道尔圣经注释》

          撒缦以色” 。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儿子和继任人,由主前727722年执政。――《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十六10)在主前727年逝世,儿子撒缦以色五世继位(统治期间为主前727~722),以色列王何细亚趁机停止进贡,且和埃及结盟。埃及国力已衰,内部分裂,自顾不暇,无力援外。亚述新王遂于主前724年挥军南下进攻以色列。何细亚率民力抗,先后三年(主前724~722),终不敌;撒玛利亚城陷,他也作了阶下囚。时为主前722~721(十八9)。据亚述文献所记,亚述王从撒玛利亚城掳走百姓27290(5~6),是为以色列民的第二次被掳(第一次见十五29及十六9)。北国以色列亡(十八10)

    撒缦以色五世攻下撒玛利亚后不久即去世,由撒珥根二世继位,并把攻取撒城的功劳归在他的名下。――《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此节与下文5节所提到的侵略原属同一次战役。

          「何细亚就服事他」:或译作「何细亚原是服事他」。――《串珠圣经注释》

         「亚述王撒缦以色」(3),指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的儿子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主前727~722年在位)。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去世以后,亚兰出现反叛的迹象,所以撒缦以色五世发动西征(3),避免各藩属国叛变。──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此时加利利、约旦河东已经都落入亚述手中,何细亚统治的以色列也算是亚述的藩属国。

         ●「撒缦以色」:字义是「火之崇拜者」。

         ◎事实上何细亚早在撒缦以色五世的父亲在位时就已经臣服于亚述,大马色也被攻下。但是后来叙利亚与以色列都有反叛的迹象,所以 173 记载撒缦以色五世西征,主要攻打腓尼基一代地区。不过同时也给以色列军事压力,避免以色列国叛变。――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3  何细亚怎样导致以色列灭国?】这位亚述王可能是撒缦以色五世,他在提革拉毘列色(公元前727~722)之后作王。他继续要求以色列向他进贡,以色列的何细亚王决定背叛他,与埃及王梭联盟(174)。这样做既愚昧又违背神的命令。撒缦以色为了粉碎他的阴谋,率兵围攻撒马利亚三年。不过他在破城之前驾崩,继任人撒珥根二世攻占撒马利亚,乘势灭了以色列国,掳去他们的人民。――《灵修版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3~4乃解释亚述王为何要攻击何细亚。――《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反复背叛的外交做法,使他们如走钢丝般惶恐不安,这便是背离神的人常常感到的恐惧。以色列的主人是耶和华神,而不是人。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4「何细亚背叛,差人去见埃及王梭,不照往年所行的与亚述王进贡。亚述王知道了,就把他锁禁,囚在监里。」

退之中。何细亚停止向亚述进贡激起了随之而来的严厉惩罚。

在亚述人眼中这是背叛,因为「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埃及王梭的身分不详。希伯来文:so*~ 可能是利比亚王奥梭冈四世(约主前727~716)的简写。还有解经家认为这是指撒珥根二世说他在 Raphia 遇见的一位埃及将领 Sib~e,此说乃误读名为 Siwe 所致。另外有解经家将此名读成 Re{~e,认为此人可能为奥梭冈之代表387。按年代来看,此王不可能是后来的 Shebaka 法老,也不是 SoSais(s~w NEB),此乃当时 Tefnakte(主前726~716)所拥有的一个三角洲城市,因为这必须将此字当作是一个君王的名字388。何细亚可能在撒玛利亚以外被囚在监里(亦即「逮捕」,NEB;参:耶三十三1,三十六5,三十七4)。──《丁道尔圣经注释》

          埃及王梭” 。奥梭冈四世(Osorkon IV,约主前727~716)。关于这次谋叛,参看十五章27节的脚注。――《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梭」:可能是地名,指当时埃及之首都西斯。――《串珠圣经注释》

         「何细亚背叛」(4),原文是「亚述王发现何细亚背叛」。「差人去见」(4),原文是「已经差人去见」。亚述每年索取高额进贡,何细亚不堪重负,所以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去世后与埃及结盟,趁机停止进贡。但是,当时埃及内部分裂、自顾不暇,何细亚没有靠成埃及,反而被亚述王囚禁。──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埃及王梭」(4),可能指奥索康四世(Osorkon IV,主前730~715年在位)。此时埃及群雄割据,奥索康四世统治尼罗河三角洲的东部。──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何细亚背叛」:原文是「亚述王发现何细亚背叛」。

         ●「差人去见」:原文动词是「完成式」,表示何细亚已经派人去见过埃及王了。

         ●埃及王「梭」:字义是「隐匿的」,这人的身分无法确定,但学者一般认为可能是公元前730~715年统治埃及三角洲东部地区的奥索康四世(Osorkon IV)。此时埃及群雄割据,亚述称此人为将军,毕竟这人并非统一全埃及的法老。另有一说是认为这个「梭」是指埃及第二十四王朝的首都「梭」,这样就变成何细亚派使者去梭见埃及王,如果这个解释正确,那见到的就是Tefnakht I(公元前727~720)

          174 记载的事迹是在公元前724年撒缦以色五世攻击撒马利亚时何细亚去朝见亚述王,希望能够消弭战争,但是被亚述王抓住囚禁。何细亚应该是被囚禁在亚述首都尼尼微。――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4 何细亚和亚述的关系】何细亚眼见埃及的势力再次延伸到黎凡特地区,觉得有需要与埃及展开谈判,以求摆脱亚述的权势。埃及王梭的身分未能完全确定,但学者认为主前七三○至七一五年统治埃及三角洲东部地区(包括泰尼斯和布巴斯蒂斯)的奥索康四世(Osorkon IV)是很有可能的一位。无论如何,何细亚向埃及求助未能成功。何细亚被亚述逮捕(和外迁)的确实日期未能肯定。撒缦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在位年日甚短(主前727~722),留下来的记录较为贫乏。撒珥根二世(主前721~705年在位)提到撒玛利亚人(即北国以色列人)的存在,但却没有提到他们的王,显示这王可能已被外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4列王纪及历代志有提及「埃及王梭」并「古实王谢拉」;但圣经以外的文献都没有提过这两位王。那么,能否就此推论列王纪及历代志时面所述的,并非历史事实呢(参王下十七4;代下十四)?】

         对于这问题的最简单明白的答案就是:圣经所记载的事迹,从未有被证实为不符史实。假如我们要继续讨论下去,就要指出,若圣经所记载的都是史实,就不需要任何经外文献来确证圣经的真确性,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无可否认,有无数史实曾被圣经或经外文献记录下来,但无论这些史实是否被记下,这些事实确是发生过。假如某件史实只见于经外文献,圣经从未提及,那么,我们亦毋须援引圣经来否定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相反来说,也是一样。以往发生的任何事情,无论是否有记载于经外文献里,这事件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份。

         当圣经记载了一些不可见于经外文献的名字或事迹,而有学者因此而怀疑圣经的真确性;若要证明这些学者的怀疑论调并非空穴来风,就要建立起一个论调——在可信性这方面来说,圣经比其他一切经外文献都较低。然而,现实情况是否如此呢?若在任何异教文献都找不到「梭」和「谢拉」的记载而因此就假设圣经与史实不符:就会陷于由前题而演变出来的结论当中(sequitar),这绝非做学问的真正态度。假如仍有人抱上述的怀疑态度来求证圣经的真实性,我就要提醒他,近一百五十年来考古学方面的发现,已使很多以前被视为虚构的名字,被证实为真确。举例来说,一八五O年时,很多学者都断言否定亚述王撒尔根二世时有赫人及何利人,亦否定有迦勒底的巴比伦王伯沙撒,学者甚至否定了所多玛与蛾摩拉确实存在过。但到了近来,上述人物的真实性已被学者接纳了;因为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在考古学上有很多发现,而上述人物确记载于就近发掘所得的文献里。

         由此得知,以怀疑的态度看圣经里的历史记述,已被证为完全站不住脚。考古学发掘的证据显示,那些好批评圣经真确性的人,其实没有支持的基础。与此相反,一个有效得多的研究路向是,直至被证为错误以前,都应假设圣经的记载是确实而可靠的。(当然,我们要在考古学发掘的亮光下,详察圣经所记载的史实。)直至目前为止,在笔者的记忆之中,考古学发掘的数据尚未确证任何圣经数据失实。

         讨论了原则性的问题后,我们再回到「埃及王梭」这条问题上。王下十七 4所提及的埃及王「梭」(So),在主前七三O至七二0年末期,与撒玛利亚的何细亚一度连手抗拒亚述,然而,我们不能确定「梭」是否一个王的名字。这节希伯来经文可作如下翻译:「他(何细亚)差人往塞斯(Sais,当时埃及王梭的首都),往见埃及王。」当时的埃及王名叫提夫拿克(Tefnakht,约七三0至七一O),他在塞斯设立其行政总部。(上述说法乃根据KAKitchen的文献“So”,刊于JDDouglasedNew Bible Dictionary Grand RapidsEerdmans1962],p1201)

         至于古实王谢拉(kusi代下十四9~15)的真确性,无可否认,这名字不见于圣经以外的古代文献。在犹大王亚撒期间(九一O至八六九年),谢拉显然不是埃及的统治者。因为在这期间,确实没有称为谢拉的埃及王。据吉青(KAKitchenThe Third Intermediate Period in EgyptWarminsterArisPhillips1973)估计,玛利沙之战大概发生于主前八九七年,当时的埃及法老奥琐冈一世(Osorkon I,属￿利比亚王朝[Libyan dynasty],而非古实王朝[Cushite]的第二十八年。但古青继续说:「到了八九七年,奥琐冈一世已届暮年,因此他可能差派一名努比亚(Nubian,或古实 [Cushite])将军带兵进攻巴勒斯坦……但谢拉败于犹大王亚撒,因此,埃及神庙的墙上便没有刻着奥琐冈胜利而归的浮雕。」但在奥琐冈之父示撒大胜耶罗波安之时,便将自己的凯旋风姿刻成浮雕。──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王下十七5「亚述王上来攻击以色列遍地,上到撒玛利亚,围困三年。」

         亚述王费了三年才攻陷撒玛利亚,大概是因为暗利和亚哈曾在首都建造巩固城墙。――《串珠圣经注释》

         主前724年,亚述围攻撒马利亚。撒马利亚城非常坚固,虽然失去了君王,但还是在亚述大军的围攻下坚持了三年。主前722年,撒缦以色五世去世,他弟弟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722705年在位)继位,攻陷了撒马利亚。在亚述文献中记录,撒珥根二世掳走了27290名以色列人,可能大都是有能力反叛的富贵阶层,贫穷弱小的则留在本地。神也让金牛犊和拜金牛犊的祭司都被掳到亚述(何十5~6),好使「以法莲必蒙羞;以色列必因自己的计谋惭愧」(何十6)。──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围困三年」:撒马利亚被亚述毁灭的考古证据有一部分在示剑城出土。亚述拥有相当有效的围城战术,但撒玛利亚没有君王领导还是抵挡了三年,可见这城的防御非常牢固。撒玛利亚于公元前722721年被亚述攻陷。此处记载撒缦以色五世攻取撒玛利亚,但亚述年表记载接续撒缦以色五世的撒珥根二世才是攻陷撒马利亚的亚述王。撒珥根又自称重建了撒马利亚。一般认为撒马利亚是撒缦以色五世攻下,撒珥根二世即位后进行最后扫荡与重建工作。――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5~6撒玛利亚后来被围困一事在亚述的主前七二四/三至七二二/一年编年史中有详细记载。亚述王并未指名(但参十八9~11),可能是指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所说的由他攻取此城,他的继任者撒珥根(二世,参:赛二十1)于上任第一年亦宣称是他攻取此城。撒玛利亚防御坚固,此三年的围城可能与上述二位亚述王均有关,包括在其附近境界的一切活动(5)

撒缦以色于主前七二二/一年去世以前一段时间的记录很少有被保存下来的。撒珥根宣称「撒玛利亚人民及君王敌挡我,合力商议不尽藩属国责任向我进贡,因此与我争战……我击败了他们,掳获了二万七千二百八十人及他们的战车,还有他们所信靠的神祇。我将二百辆战车编入我的队,并使其余的人民住在亚述。我修复了撒玛利亚,使之比以前更辉煌」389。因此撒玛利亚成为一个在亚述省长统治下的亚述省首都。──《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亡国被掳:亚述王终在主前七二二年攻陷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5~6 灭国后以色列民的命运如何?】

    这是亚述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侵以色列(前两次记在十五19与十五29之中)。第一次攻击仅仅是对以色列的警告──要向亚述进贡、不可背叛,免得再受攻击。他们应当明白这是神藉亚述来教训他们,从而回转归向神。但他们既没有学到功课,神就容许亚述人再次入侵,并从北部掳去一些人民。然而他们仍不晓得遭灾是他们离弃神的缘故。如此亚述三次来犯,最后将以色列国完全消灭,掳去大多数的人民,并将异族人安置在以色列地。

 神言出必行(参申28),祂已经给以色列充分的警告了,他们明知后果,仍不理会神,因此落得和约书亚时代被消灭的各异教民族同样的下场。他们变成败坏之民,背弃了神对他们原定的旨意──尊敬祂并成为世界的光。──《灵修版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5~6 撒玛利亚失陷】亚述史料形容撒玛利亚被「摧残」(约主前724~721),所指的可能是全国。毁灭的考古证据一部分在以色列的示剑城出土。这些证据吻合亚述的一贯战略:首先毁坏一国的领土,然后围攻被切断资源的主要城市。西拿基立和尼布甲尼撒二世都采取这个策略攻打耶路撒冷。亚述具有无可匹敌的围城战术,但撒玛利亚之围依然长达三年,可见这城的防御设施是何等牢固。撒玛利亚于主前七二二或七二一年沦陷。圣经虽然说撒缦以色五世攻取撒玛利亚,继承他王位的撒珥根二世却在亚述年表中自己居功。撒珥根又自称重建了这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6「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玛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玛代人的城邑。」

         “亚述王”。即撒缦以色;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722~705年;赛二○1)的年鉴却把征服撒玛利亚归功于自己。也许他们两者都参与在这次战役中,撒缦以色作王,而撒珥根作为将军(参看一八10,“他们”)。“哈腊”。位于米所波大米一个位置不详的城或地区。“哈博河”。今天的喀布尔河,即幼发拉底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在“歌珊”的地区(即亚述典籍里的古散尼[Guzani])――《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民被掳往的哈腊,确切地点不详。“歌散的哈博河”应作“哈博河边的歌散”,是位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一个亚述省会。“玛代人的城邑“指里海南边和底格里斯河东北之间的城镇。――《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根据亚述年谱的记载,攻取撒玛利亚的亚述王是撒珥根。大概撒缦以色先侵略以色列,但他在主前七二二年逝世,最后的征服是由撒珥根完成。撒珥根曾在自己的年监上声称攻陷撒玛利亚,掳去其中二万七千二百九十人及五十辆战车。

          「哈腊」:是亚述地名,位置不详。

          「歌散」:位于哈博河岸。

          「哈博河」:是幼发拉底河的支流。――《串珠圣经注释》

         「哈腊」(6)可能位于尼尼微东北(Halahhu)。「歌散」(6)可能在哈博河上游(Tell Halaf)。「哈博河」(6)就是幼发拉底河的支流哈布河(Habur)。「玛代」(6)位于亚述的东方、波斯的西北。十个支派的精英阶层被掳到遥远的北方和东方,再也没有回归,被称为失踪的十个支派(Ten Lost Tribes,包括流便、西缅、但、拿弗他利、迦得支派、亚设、以萨迦、西布伦、以法莲、玛拿西)。──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直译是「哈腊、与在哈博、歌散河边」,或「哈腊,在哈博河与歌散河一带」。

         ●「哈腊」:字义是「痛苦的」。应该就是尼尼微东北的Halahhu

         ●「歌散」:字义是「切断」。GuzanaTell Halaf,是幼发拉底河旁的亚述省省会。位于哈博河上游。

         ●「哈博」:字义是「接连」。就是现代的Habur河。

         ●「米底亚」人:「玛代」,字义是「中部土地」。是雅弗后裔居住的土地,位于波斯本身的西北方,里海的南方及西南方,亚美尼亚和亚述的东方,伊朗大盐漠的西方和西北方。

         ◎「掳到亚述」:亚述实施这种政策已经几乎有四个世纪之久。撒珥根二世自称外迁了27290人离开撒玛利亚。但没有详细说明这是单指男丁还是指所有人口的数目,以及这些人是来自属以色列全地还是撒马利亚一城。

         ◎以色列人被掳到相当分散的地方,后来这些人就没有归回迦南地了。――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6 外迁政策】这时亚述实施外迁政策已经几乎有四个世纪之久。撒珥根自诩外迁了二万七千二百九十人离开撒玛利亚。记录没有说明这是否单是男丁的数目,以及他们来自属撒玛利亚的全地还是京城。亚述王宣称他掳走的人数足够组成一个设有五十辆战车的兵团。亚述人又有将其他被征服的民族安置在撒玛利亚境内的政策(主前733年时提革拉毘列色没有把人口重新迁入加利利,似乎是偏离了这个政策)。撒珥根则自称将迁徙自其他地方的人,安置在撒玛利亚。外迁政策的用意是要令被征服的民族失去一切值得保卫的事物。这些失去故土、国家,民族意识受到损害(强逼归化的结果)的人,不会争取自身的独立性。──《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7「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领他们出埃及地、脱离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华他们的神,去敬畏别神,」

         自本节至23节为本书作者就北国以色列的灭亡作的检讨,综述以民如何背弃与耶和华所立的约,犯拜偶像的大罪。撒玛利亚倒下,百姓被掳异国,是神对不信不义的刑罚。――《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作者先提到神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事,因为这项救赎行动是神与以色列立约的基础(参出202 56 245~6)

          「敬畏」:可译作「敬拜」。――《串珠圣经注释》

         北国以色列被掳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悖逆的行为:「敬畏别神」(7)、「事奉偶像」(12),「随从耶和华在他们面前所赶出外邦人的风俗和以色列诸王所立的条规」(8)。──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十七7~23被掳的原因:北国亡于亚述的主因是以色列人对神的悖逆。他们厌弃耶和华律法,跟随外邦的异教风俗去敬拜假神。神虽然借着先知劝戒他们,他们还是一意孤行,结果神将他们从迦南地赶走,让他们流落异邦。――《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8「随从耶和华在他们面前所赶出外邦人的风俗和以色列诸王所立的条规。」

         「耶和华在他们面前所赶出外邦人的风俗」(8),指敬拜外邦偶像。「以色列诸王所立的条规」(8),指敬拜冒充神的金牛犊。──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风俗」、「条规」:原文都是SH 2708,意思是「法令」、「条例」、「制定的事」。

          178 所指出的罪恶中  203   610~15 早就警告以色列人不可以随从迦南地的风俗。而以色列诸王所立的法令,指的应该主要是金牛犊的敬拜法令。虽然我们说耶罗波安有重大的责任:他为了自己的权位,去创造了一个伪耶和华信仰。但圣经一样责备以色列人不应该顺服这些信仰规条。――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9「以色列人暗中行不正的事,违背耶和华他们的神。在他们所有的城邑,从瞭望楼直到坚固城,建筑邱坛;」

         作者在此更加详细地阐述他们的罪状,包括在城中不论大小的地方遍地筑起邱坛(见十四4;希伯来文 `i^ri^mMT 为「从瞭望楼直到坚固城」)。因此将对耶和华神及当地神祇的敬拜混杂相融之风越来越盛。这与献祭的地方(柱像)、亚舍拉(NIV,象征丰饶)木偶或象征,可能还包括在各青翠树下的性交仪式及庙妓(王上十四24;何四13~14)联在一起。──《丁道尔圣经注释》

         「瞭望楼」:指设在野地的独立建筑物,代表最小规模的防守站,与「坚固城」泛指一切聚居的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从瞭望楼直到坚固城」:「坚固城」就是「设防城」,用坚固城墙工事防守的城。瞭望楼就是防守坚固城,用来「观察敌情」的高塔。这种高塔通常建筑在城墙上,也可能建筑在城外。

         ◎此处的「邱坛」原文是「高地」,指的应该就是敬拜巴力的地方而非是敬拜神的邱坛。――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9 邱坛】按照圣经叙事的描绘,耶路撒冷圣殿建造之前,献祭和宗教礼仪普遍在地方性的神庙或邱坛(希伯来原文是 bamoth)举行。这些地方是特别为此建设,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进入的处所,祭仪活动在其中举行(见:撒上九12~13的注释)。其中很多都可能是都市的设施,但这并不表示不能建于城外的山岗。邱坛的实际形貌及陈设已不可考,但大量文献把它描述为献祭的所在,显示有些可能颇具规模。最后王国和耶路撒冷的祭司组织试图取缔邱坛,原因是他们希望强调所罗门的圣殿是「耶和华所选择的」地方,以及消除在邱坛所盛行的混合宗教崇拜。有关邱坛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申命记十二2~3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10「在各高冈上、各青翠树下、立柱像和木偶;

         关于“木偶”,参看士师记三章7节的脚注。在这个段落里(直到第23),作者列出引致以色列被掳到亚述的罪行。――《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参王上1423注。――《串珠圣经注释》

         ●「柱像」:原来是迦南人祭坛旁的柱子,代表男性性器官。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于祭坛旁,象征巴力神之妻「亚舍拉」。――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0 柱像】立起来的石头(mas]s]ebot)显然是迦南宗教普遍的特色,但在以色列的立约仪式中,亦以纪念碑的姿态出现(见:出二十四3~8;书二十四25~27)。它与亚舍拉和巴力等迦南神祇有关,对耶和华崇拜构成竞争和损害,是它遭禁的原因。考古学家在基色、但、夏琐、亚拉得都发现了柱像。后二者的柱像都明显是在圣洁特区之内,是这些地方之祭仪的一部分。夏琐出土的柱子刻有高举之手和日轮。但城的柱像设于城门,并能清楚看见有献上还愿祭的痕迹。──《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10 木偶】迦南人的崇拜和以色列人在邱坛和城内神庙进行的混合宗教崇拜,其共通之处在于亚舍拉柱的竖立(和合本:「木偶」)。究竟它不过是象征树木的木柱,还是刻有丰饶女神形像,还是圣林的一部分,仍然未有定论。本节形容「各青翠树下」都有亚舍拉柱,似乎显示这是为祭仪而立的柱子,而非种植的树木。作为伊勒神的伴偶,亚舍拉显然是个很受注重的女神,乌加列文献(主前1600~1200)也曾提及对她的崇拜。她在圣经记载中恶名昭彰,表示其祭仪是耶和华崇拜的主要敌手。巴勒斯坦出土之印章上的图画表示铁器时代的亚舍拉是规格化的树木。进一步资料可参看:出埃及记三十四3;士师记六25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11「在邱坛上烧香,效法耶和华在他们面前赶出的外邦人所行的;又行恶事惹动耶和华的怒气;」

         ●邱坛上「烧香」:「献祭」、「烧香」、「烧祭物」、「使祭物冒烟」。

         ●「赶出」的外邦人:原文是「掳掠」、「掳走」。

          1711 的意思是神判定「被掳掠」就是这些邪恶风俗应该有的下场。因此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等于是「掳掠了」迦南人。但以色列人行一样的行为,所以理当「被掳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1 烧香的异教仪式】在经外世界烧香有好几个不同的用处。腓尼基人烧香来处理君王的尸体,预备他进入来生。在比布罗斯的一个碑文里,君王自述躺卧香中。迦南人的乌加列也在死人的祭仪中烧香。美索不达米亚则在奉献和挽回祭中烧香。他们相信香能把祈祷送达神前,神明就会吸入馨香。这些习例都在圣经中遭受谴责。──《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12「且侍奉偶像,就是耶和华警戒他们不可行的。」

十诫中明文禁止制造及敬拜偶像(出二十4;申五8),耶罗波安便是因为在伯特利及但制造两个金牛犊而犯下滔天大罪(1216节;王上十二28~30)。尤有甚之的是他们弃绝先知的警告,不肯回转,一意孤行地破坏神在西乃山所颁下的律法(12~1315节;王上十三1~3)。──《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13「但耶和华藉众先知、先见劝戒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说:“当离开你们的恶行,谨守我的诫命律例,遵行我吩咐你们列祖,并藉我仆人众先知所传给你们的律法。”」

         「先见」:是先知的别号(见撒上99)――《串珠圣经注释》

         「恶行」(13)原文是「邪恶的道路、方向」。──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神所赐的自由意志,所以神并不强迫人,而是「劝戒」(13)百姓离开邪恶的道路和方向。但无论先知怎样劝戒、教导,百姓都不肯离开恶行,见证了亚当后裔全然败坏的本相:「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罗三11)。──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先见」:「先知」之古称。也有人认为此处的「先见」是指「对犹大国发言的先知」。

         ●「劝戒」:原文是「坚决声明」、「警戒」、「正式的劝告或禁止」。

         ●「恶行」:「邪恶的道路」。――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3~15南北两国都受到他们自己先知的警告,他们偏离律法是因为偏执(「顽固」,硬着颈项,申十16;耶七24),将会导致「不信、不得立稳」(赛七9)。对神的话语没有反应(顺服)便是对神的话语不忠(15),必然会如同虚妄的人(REB)随从虚无的目标一样地去追求空洞的幻像,正如在伯特利及但的金牛犊一样(王上十四15),因此他们自己也成为虚妄(15节,NEB)。──《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14「他们却不听从,竟硬着颈项,效法他们列祖,不信服耶和华他们的神。」

         「信服」:或作「倚靠」。――《串珠圣经注释》

         北国以色列被掳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顽梗的本相:「硬着颈项」(14),「不信服耶和华——他们的神。厌弃祂的律例和祂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并劝戒他们的话」(14~15)。──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硬着颈项」形容不肯让人牵引的牲畜,比喻人在神面前顽梗、悖逆的本相。──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效法他们列祖」(14),指百姓「不信服耶和华——他们的神」,和当年在西奈山与神立约、又在旷野中倒毙的列祖一样。神借着以色列人不断重复「他们列祖」的失败,证明人若没有神所赐的信心,单凭自己的理性、情感和意志来跟随神,结果都会和以色列人一样「随从虚无的神」(15),无法信守与神所立的约。今天,许多信徒误以为可以倚靠自己的努力来做一个好基督徒,结果也是「自己成为虚妄」(15),所以保罗说:「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加三3)?──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硬着颈项」:形容人桀骜不驯,如同牲畜不听主人的使唤。从旷野时代以后,这个词用来描述以色列不信、不听从神。

         ◎此处是说以色列人有如出埃及的第一代以色列人,不遵从神的约与律法,第一代以色列人灭亡在旷野,以色列人也应该同样灭亡。――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5「厌弃他的律例和他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并劝戒他们的话,随从虚无的神,自己成为虚妄,效法周围的外邦人,就是耶和华嘱咐他们不可效法的。」

         本节从三个方面列出了以色列百姓的罪。①离弃神:以色列百姓厌弃“耶和华的律例和耶和华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可见人离开神的道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1191~1156)。②随从虚无的神:在希伯来语中“虚无”原指“蒸气,气”,意味着“毫无价值的,非现实的,空虚”等,多用在偶像上(3221;王上1626;耶25)。使徒保罗则把“空虚”解释为受造物受堕落世界的辖制(820)。这说明人一旦离开了神,就必然会依赖于其它的东西。③效仿外邦人:神明确命令不可效法外邦人(183;申123031)。因为外邦人的文化是背离神的,如果接受它必然会导致思想的混乱,或被外邦文化所同化。我们身边就有实例,当初基督教传入韩国时,与当地的宗教混合在一起,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混合式宗教。因此信徒应当遵照神的道,积极地把人类社会的文化转换为基督教文化,否则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深陷世俗的文化之中。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虚无的神」(15)原文是「蒸汽、呼吸」,引申为「虚空」。「成为虚妄」(15),原文是「变得虚妄、做没意义的行为」。一切偶像都是「虚无的神」(15),人若「随从虚无的神」(15),人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虚无的神」:「蒸汽」、「呼吸」,引申为「虚空」。

         ●「成为虚妄」:「变得虚妄」、「作没意义的行为」。

         ◎旧约圣经一贯将其他的神明崇拜当成是「空虚」、「没有意义」的。――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6「离弃耶和华他们神的一切诫命,为自己铸了两个牛犊的像,立了亚舍拉,敬拜天上的万象,侍奉巴力,」

         「亚舍拉」:见王上1423注。

         「天上的万象」:指亚述及巴比伦所拜的星象。――《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诗一百零五43),但他们和世人的本相并没有任何不同,从西奈山开始,神就使用「硬着颈项」用来形容他们(出三十二9;三十三35;三十四9;申九613;三十一27)。然而,神明明知道选民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出三十二9),却仍然选召他们、在西奈山与列祖立约(16),并且不离不弃。因为神若不主动施恩怜悯「硬着颈项」的人,就没有人能够得救;因此,神的救赎计划并不能倚靠人的努力来成就,也不会因着人的「硬着颈项」而改变。──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铸了」两个牛犊:原文是复数型态,照说实际去铸造的只有耶罗波安一世,但是后来的王也不反对,等同于一起铸造。

         ●「铸了两个牛犊」: 王上 1226~33 

         ●「立了亚舍拉」: 王上 1633 

         ●天上的「万象」:「各种军队」,就是「各样的天体」。

         ◎列王纪并没有记载北国有哪个君王敬拜天体,不过 王下 213记载南国的玛拿西王效法亚哈敬拜事奉天上的万象,所以应该是亚哈引进敬拜天体。

         ●「事奉巴力」: 王上 1631~32 ――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6~17这里列出他们其他的罪行,包括他们对天上的万象及神星的敬拜(参:摩五26),这是申命记四19及十七3中所明文禁止的行为,后来又被犹大的玛拿西重新引入国中(王下二十一35),在约西亚时曾一度受到禁止(二十三4~512,参:结八16)

将儿童献给摩洛神(17节,见:王上十一5)、申命记十八9~13所咒诅的占卜(希伯来文一如箴言十六33中的 qa{sam,「注定的决定」)及行法术(希伯来文 nih]e{s% 可能指玩蛇的法师,参:创四十四5;王上二十33;寻求兆头或算命)亦同样地有罪。这些「观兆」的形式将惟有他们的造物主神本身所拥有的能力归诸天象。──《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16~17 不蒙悦纳的崇拜方式】铸成的牛犊或公牛的偶像,是典型的迦南祭仪圣物。牛犊的像在本区好几个地方都有出土(进一步数据,见:王上十二28的注释)。在大部分古代宗教中,天体神祇(日神、月神、金星尤然;巴比伦宗教分别名为沙马士、辛、伊施他尔)都占了首要的地位。这些神明掌管历法与时间、季节与气候,被视为最具力量的神。他们为观兆者提供征兆,并且从天上观看万有。黄道十二宫(Zodiac)的分界,这时仍未发明。有关巴力的资料,可参看:士师记二11~13的注释。「使儿女经火(或作焚烧儿童)」的经外证据虽少,但在亚述和亚兰世界都是有案可稽的习俗(见:申十八章的注释)。占卜和法术在美索不达米亚都很普及。占卜者相信借着各样的指标(例如祭牲的脏腑等),能够得知神明的作为和动机。近一百五十年来,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预兆记录和咒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17 又使他们的儿女经火,用占卜、行法术卖了自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他的怒气。」

         「经火」:见王下163注。

          「占卜」:亦流行于亚述及巴比伦,用以求问将来的事,大概包括结2121所提的方法。――《串珠圣经注释》

         卖了自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以色列百姓背离神,深陷于罪恶之中,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即,原因主要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他们自愿站在了恶人的道上(912,人的自由意志),因此对自己的罪无可推诿(12021),受任何惩罚也都罪有应得(1111;帖前53)。我们应当铭记犯罪的责任在于人自己,而神会按每个人的罪报应人(2416),所以要把我们的肢体献给义的器具(61213),靠耶稣脱离我们肢体内的不洁不法(6197222325)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百姓「卖了自己」(17),指他们「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17节;王上二十二20),完全是自己的选择,无可推诿。若没有神的干预,人的天性都会「卖了自己」,不肯作神的儿女、「承受永生」(太十九29),反倒「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罗六16)。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的事奉,已经让百姓无可推诿地知道「耶和华是神」、「神是拯救」。因此,北国以色列被掳,不是因为神不能拯救,也不是因为神不愿拯救,而是因为百姓「卖了自己」。──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经火」:指着「把小孩烧死献神明」。――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8「所以耶和华向以色列人大大发怒,从自己面前赶出他们,只剩下犹大一个支派。」

解经家常因为此节是惟一提到北国灭亡的经文而将此节与前文分割,但这并非经文所明指,此处有可能是回溯第7节。只有犹大得保其支派的完整。──《丁道尔圣经注释》

         「一个支派」:参王上1132注。――《串珠圣经注释》

         「只剩下犹大一个支派」(18),意思是「只剩下南国犹大」。南国犹大包括犹大支派、利未支派和一部分便雅悯支派;被掳之后,北国还有剩下的以色列人回转到耶路撒冷敬拜神(代下三十110~1118;三十四933;三十五18;路二36)。因此,南国犹大保存了十二个支派的见证。──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虽然北方十个支派大部分百姓都被掳了,但在神的救赎计划里,这些人并没有失踪,他们与亚述和波斯的当地人混杂,一千年后的东方亚述教会里就有他们的后代。而在本书写成的时候,神也借着先知以西结宣告:「我要将以色列人从他们所到的各国收取,又从四围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本地。我要使他们在那地,在以色列山上成为一国,有一王作他们众民的王。他们不再为二国,决不再分为二国」(结三十七21~22)。──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大大发怒」:「极其发怒」。

         ◎「只剩下犹大一个支派」:意思是「只剩下南国犹大王朝」。――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19「犹大人也不遵守耶和华他们神的诫命,随从以色列人所立的条规。」

         北国以色列被掳的第三个原因,是他们愚昧的跟随:百姓「厌弃」(撒上八7;十19)神,执意以人为王,结果「他们就立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作王。耶罗波安引诱以色列人不随从耶和华,陷在大罪里」(21)。──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列王纪写作时,犹大也被巴比伦掳了,所以文士很容易就想到犹大的命运其实跟这时候的以色列一样,都是离弃神导致神将之任人掳去。――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20「耶和华就厌弃以色列全族,使他们受苦,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以致赶出他们离开自己面前。」

         「以色列全族」(20),原文是「以色列所有的后裔」,包括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北国以色列率先敬拜偶像,南国犹大也随后跟随。本书写成的时候,南国犹大已经被掳巴比伦,所以先知在此提醒读者,他们被掳的原因,是「犹大人也不遵守耶和华——他们神的诫命,随从以色列人所立的条规。耶和华就厌弃以色列全族,使他们受苦,把他们交在抢夺他们的人手中,以致赶出他们离开自己面前」(19)。──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十七21「将以色列国从大卫家夺回,他们就立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作王。耶罗波安引诱以色列人不随从耶和华,陷在大罪里。」

         「将以色列国从大卫家夺回;他们就立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作王」(21),原文是「当以色列国从大卫家分裂的时候,他们就立尼八的儿子耶罗波安作王」。──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夺回」:「撕碎」、「撕破」。指「神将以色列国分裂」。

         ●「陷在大罪里」:「犯了大罪」。――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22「以色列人犯耶罗波安所犯的一切罪,总不离开,」

         以色列人犯耶罗波安所犯的一切罪:以色列百姓总陷在耶罗波安的罪中,无法自拔。因为罪具有诱惑力(36;箴917;提前214)。由此可见,以色列百姓堕落的原因中耶罗波安的责任很大。因为他不仅把偶像引入了以色列,还奖励拜偶像的行为。因此耶罗波安也成了以色列列王之罪的代表。可见罪恶一旦被定型为制度化和机构化,就很难根除(王上152634162192631;王下3310291361114241591828)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以色列人犯耶罗波安所犯的一切罪」:原文直译是「以色列人照耶罗波安所犯的一切罪去行」。

         ◎一开始去了解耶罗波安的意图,只不过希望北国百姓不要去南国耶路撒冷敬拜,于是创造出一个很像耶和华敬拜的信仰出来。没想到这种「很像真信仰的假信仰」很有效的让北国一直没有离开,直到灭亡。我们会不会也为了自己的利益传讲一种「很像真信仰的假信仰」?――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23「以致耶和华从自己面前赶出他们,正如藉他仆人众先知所说的。这样,以色列人从本地被掳到亚述,直到今日。」

         以色列人被掳不等于北国十个支派完全消灭,所消灭的只是以色列国这个北国(何一69)18节所记“犹大一个支派“是当时惯用语,指与北国对峙的南国犹大(比较十七21~23及王上十一1332)。这里的”一个支派“包括了犹大(西缅在内)和属于其他支派却留下来效忠大卫家的人(例如南便雅悯)。这些人联合起来巩固大卫家的政权,有若”一个支派“。亚述人掳走北国百姓前,十支派中也不断有人归向大卫家。耶罗波安背叛时已有此现象(王上十二16~20;代下十一16~17),以后在北国多次动乱中,继续有人归回侍奉耶和华(代下十九4;三十110~1125~26;三十四5~733;三十五17~18)。从此角度看,南国犹大可以说包括了以色列十二个支派,换言之,以色列这个民族藉犹大国得以保存。

    日后从巴比伦归回的“余民“,是全以色列民的代表,而非一、二支派。主基督来时,也不是只拯救少数支派,而是要作”以色列家“的牧者(太十5~6)――《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直到今日:以色列被掳是所有神的百姓的耻辱。尤其对于深知神拯救以色列的历史的本书作者来讲,持续不断的苦难是神给予以色列人的沉痛的教训<27,关于苦难>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神不偏待人」(罗二11)。过去,神赶出迦南人,「因那些国民行这可憎恶的事,所以耶和华——你的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申十八12)。现在,百姓既然「效法耶和华在他们面前赶出的外邦人所行的」(811),公义的神也像当年赶出那些迦南人一样,「从自己面前赶出他们」(182023),让他们被「掳到亚述」(6)。──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十七23~24撒珥根二世记载道:「我将我所征服的许多不同的国民迁入赫地」(叙利亚/巴勒斯坦)393。亚述的作风是尽量给予这种殖民地在本地的自由,但必须直接倚靠亚述。亚述的以撒哈顿(主前681~669)及亚述巴尼帕(主前669~627)继续推行同样的政策(结四29~10)。在叙利亚及巴比伦于主前七二一至七○九年之役之后,有大量移民被迁移394

有些来自古他(KuthaTell Ibrahim,距巴比伦东北八公里),乃撒珥根于主前七○九年所掳获的,许多世纪以来,「古他人」成为对撒玛利亚人轻蔑的称呼。另外的移民来自在叙利亚本土的亚述省份,「亚瓦」可能是指俄隆提斯河的 Keft `Aya(参:以瓦,十九13;赛三十七13),而非于主前七一○年被撒珥根所掳获之 Elam  `Ama。「哈马」位于俄隆提斯河,于主前七二○年被亚述攻陷(见十八34)。「西法瓦音」若就其神祇看来,可能便是靠近大马色的西伯莲(结四十七16),而非约于此时亦受到攻击之巴比伦的 Sippar

《巴比伦年鉴》中的 Sabara~im 一名乃指撒玛利亚,因此不可能是它。这么多新的人种及其宗教信仰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同化。他们才住那里的时候,不敬畏耶和华(2528),也从未真正全心地敬畏耶和华(33)。──《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24「亚述王从巴比伦、古他、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迁移人来,安置在撒玛利亚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们就得了撒玛利亚,住在其中。」

         撒玛利亚陷落之后,这首都城市便由那些从(巴比伦的)古他、(奥朗底河的)亚瓦、(亚立普和大马色中间的)哈马和西法瓦音(可能位于大马色和哈马中间的边界)来的人居住。这些人与仍然留在以色列的人通婚,造成了一个新的混杂人种,称为撒玛利亚人。参看路加福音十章33节的脚注。――《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亚述王撒珥根二世继续旧政策,将忠于帝国的人迁往新占领地居住,以填补掳走的人口。迁来撒玛利亚的人,民族文化背景相当复杂,后来和当地未掳走的以色列人通婚,产生血统复杂的下一代,就是后世所称的“撒玛利亚人”(29节;路十33)。撒珥根二世之后,还有以撒哈顿(主前681~669)和亚斯都(即亚述巴尼帕,主前669~627)等王,继续推行此种迁徙政策,产生了宗教信仰上大混乱,久而久之,撒玛利亚人形成了宗教上一个新教派,在巴勒斯坦的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页(参路九52及注)――《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古他」:位于巴比伦之东北。

          「亚瓦」与「哈马」:位于叙利亚的俄隆提斯河岸。「亚瓦」:可能与王下1834的「以瓦」相同。

          「西法瓦音」:可能位于巴比伦的西北;亦可能是在叙利亚的哈马附近;有学者认为它便是结4716的「西伯莲」。――《串珠圣经注释》

         撒玛利亚:位于耶路撒冷以北56公里,地中海以东33公里处的巴勒斯坦中央山脉的山丘上。这里有峡谷和陡峭的山坡作天然保障,被暗利选择作为北以色列的首都。撒玛利亚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下:①以色列时代:暗利从撒玛的手中用二他连得买了撒玛利亚,并建设为首都(王上1624~29)。当时是铁器时代第二期初期(B.C.870左右)。撒玛利亚直到被亚述灭亡前,一直是以色列的首都。而且撒玛利亚在耶罗波安二世的治理下(B.C.793~753)繁荣达到了鼎盛(1423~28)。②亚述时代:即本章以后的时代,也是以色列百姓和外邦人互相通婚的时代(24)。从此犹大人便开始蔑视撒玛利亚人,视为不洁的狗(41~3;约49)。③波斯时代:B.C.6世纪后期至五世纪,被掳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返回了犹大,他们和撒玛利亚人之间因重建耶路撒冷问题发生了分歧(48~24;拉29~2041~961~14)。④希腊文化时代:这一时代是从亚历山大征服巴勒斯坦(B.C.332)开始,庞贝将其编入罗马(B.C.63)而结束。这一时期是动乱与战争相伴的时代。当时建了很多要塞,但后来约翰许尔堪占领后(B.C.111~107),这些要塞都被拆毁。⑤罗马时代:当时希律和安提哥那斯争斗中撒玛利亚支持了希律,因此在希律的统治时期,撒玛利亚也逐渐恢复了过去的风貌。耶稣曾在撒玛利亚叙加城的井边与一位妇人谈过话(41~42),这成了福音的种子,传遍了撒玛利亚。后来司提反殉教后,耶路撒冷教会面临迫害而逃亡撒玛利亚时,福音进一步传到了撒玛利亚(81~17),这里也成立了教会(931)。这是耶稣升天之前对门徒所说预言的应验(18)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巴比伦」(24)在亚述的东方,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征服了巴比伦后,兼任巴比伦王。「古他」(24)位于巴比伦附近。「亚瓦、哈马,和西法瓦音」(24)都在亚兰。「撒马利亚」(24)代指整个北国以色列,不只是撒马利亚城。──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亚述帝国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以后,每征服一地,就把当地百姓中的精英分子迁徙到别的地方,以减少叛乱的机会。因此,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征服北国以后,就把以色列人迁到北方的亚述和东方的玛代,又把北方的亚兰人和东方的巴比伦人「安置在撒马利亚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24),与北国「脱离亚述王手的余民」(代下三十6)混居,血统和信仰都彼此掺杂。──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巴比伦」:字义是「混乱」。当时的巴比伦受亚述控制。

         ●「古他」:字义是「压碎」。位于巴比伦东北八公里。

         ●「亚瓦」:字义是「废墟」,位于叙利亚地区,详细地点不详。

         ●「哈马」:字义是「堡垒」,在北叙利亚Orontes谷里的主要城市。

         ●「西法瓦音」:字义是「两个 Sipparas」,叙利亚)地区的城市。

         ●此时的「撒马利亚」,被当成整个北国以色列的领土,不再是撒马利亚城。――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24 重新殖民于撒玛利亚】本节虽然没有提及亚述王的名字,亚述史料却宣称撒珥根二世在主前七二○年整顿本区,但这些文献却没有说明被迁移至此的民族的名称。然而在整顿后五年之内,有些阿拉伯部落被迁徙至撒玛利亚。在这期间,巴比伦也是在亚述操纵之下。古他按考据是巴比伦东北二十哩的易柏拉欣遗址(Tell Ibrahim)。亚瓦今被考证为阿瓦镇(Awa;亚喀得语作阿玛〔Ama〕,即东巴比伦的阿玛图〔Amatu)。哈马是叙利亚奥朗底河畔的亚兰都城。西法瓦音暂时考证为尼普尔南面的西皮拉尼(Sipirani),但叙利亚的沙巴伦(Shabarain)仍是另一个可能。无论怎样,亚述的政策都是将混杂的人种,重新殖民到一处地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24  撒马利亚人的由来……】将以色列人迁出,把异族安置在以色列地,是亚述帝国防止叛乱的政策。将掳来之民分散在亚述全境,不让他们团结一致;将异族人置于以色列地则使余剩的人不能保持自己的习俗,难以再团结造反。安置在以色列地的混杂民族,后来被称为撒马利亚人。直到基督的时代,他们都受犹太人轻视(参约49)――《灵修版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24~41亚述迁徒外族到撒玛利亚:亚述王将以色列人移到亚述,又把巴比伦和叙利亚的人移到迦南地,这是要削弱各民族的政治实力,以防日后叛变。那些被迁到撒玛利亚的外邦人,各自敬拜本族的假神,但又因惧怕耶和华,所以同时又敬拜 。他们后来与剩下的以色列人通婚,生下的后代便是新约时代的撒玛利亚人。――《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25「他们才住那里的时候,不敬畏耶和华,所以耶和华叫狮子进入他们中间,咬死了些人。」

         「敬畏」:在本段经文可译作「敬拜」。――《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叫狮子进入他们中间:狮子是神审判背逆者(王上132426)和敬拜偶像者的工具(616~24)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不敬畏耶和华」:圣经没有记载实际「不敬畏神」的举动是什么,很可能比「不知道敬畏神」还严重导致神要派遣狮子去刑罚他们。――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25所差遣的狮子】四出蹂躏的野兽被视为神明所降的典型惩罚。早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加墨斯史诗》,神祇伊亚已经责备恩里勒神,因为他不派狮子蹂躏人间,反而使用洪水这么戏剧性的办法。除了野兽以外,神明更使用疾病、旱灾、饥荒来削减人类的数目。狮、狼在遍地游行,是亚述时代凶兆所带来的常见威胁。同样,被野兽所残害也是违犯条约的咒诅之一(又见:申三十二24)。──《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25~29 撒玛利亚的混合宗教】撒珥根二世年间的亚述碑文指出新居民是以亚述人的身分课税。再者,他们更需要学习崇敬神和君王的正当方法。古代近东大部分民族都相信神明各有泾渭分明的的辖区。如此,耶和华拥有撒玛利亚,配得他们的敬拜。然而在此定居的人也带来了原有的神祇。古代近东的多神观念是个神明数目没有限制的系统。神明一旦彰显了能力,漠视他是很危险的(见:书二11的注释)。撒珥根在这地区实行宗教混合,目的是要削减民族意识的影响力。──《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26「有人告诉亚述王,说:“你所迁移安置在撒玛利亚各城的那些民,不知道那地之神的规矩,所以那神叫狮子进入他们中间,咬死他们。”」

狮子的出现被解释为是神的报应(参:利二十六21~22)。直到主前最后一个世纪为止,当地都有狮子的出没(参:王上十三24,二十36;摩三12),百姓常以观兆来猜测其出没行迹。这件事情深刻人心,以至于撒玛利亚人后来被称为「狮子的转教者」( "proselytes of the lion" )395。──《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知道那地之神的规矩:古代近东地区有很多部族的神。所以移居到撒玛利亚的外邦人以为狮子出没,是因为触怒了撒玛利亚部族的神。所以他们惧怕,并不是因为敬畏独一的耶和华神,而是多神的思想导致的恐惧(286)。“那地之神的规矩”应指以色列宗教的律法、习俗、宗教仪式等。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有人告诉亚述王」(26),原文动词是复数,表明不止一个人向亚述王报告,可能狮子咬死了不少人,所以才会惊动亚述王。亚述人把猎狮当作一项运动,亚述王常常把自己描绘成英勇的猎狮能手,现在却只能求神明帮忙,表明这批狮子不寻常地凶猛。──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有人告诉」:原文是复数型态,不只一个人回报消息给亚述王。

         ◎看起来狮子应该咬死不少人,所以 1726 才会惊动亚述王。――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26~33由于遭受到“狮子”的蹂躏,撒玛利亚人求王派一名祭司来教导他们怎样敬拜耶和华。结果导致异教与耶和华敬拜的混杂,因为各族的人保留自己本族的神(3031),同时又惧怕耶和华(3334)。“疏割比讷”。也许就是异教的神明玛尔杜克(M a r d u k)或他的配偶。“匿甲”。一个异教的神明,是阴间的主。“亚示玛”。其身分不能确定,可能是女神亚舍拉。“匿哈”。陌生的异教神明。“他珥他”。陌生的异教神明。“亚得米勒”。意思大概是“亚达是王”,而亚达是巴比伦的神明。“亚拿米勒”的意思是“亚努是王”,而亚努也是巴比伦的神明。――《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王下十七27「亚述王就吩咐说:“叫所掳来的祭司回去一个,使他住在那里,将那地之神的规矩指教那些民。”」

每一位神祇都有其风俗、礼仪、「既定的规矩」(NEB),不容轻慢,否则会导致灾祸性的后果,因此亚述王吩咐差遣一个了解其规矩的祭司回去。根据 Khorsabad 之篆文记载,撒珥根亦实行教导移民敬拜当地神祇宗教之政策396。──《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反映古代人宗教意识的一个层面。这让我们联想到了雅典神殿里的众神(1716~34)。亚述王要拜当地所有的神,试图以此消除可能危及国家的众神的震怒。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27~33本文记录了撒玛利亚地区宗教混合的过程:①撒玛利亚城沦陷后,纯正的以色列宗教已不复存在了,而成了外邦宗教的杂居点。这种现象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也出现过。基督教传入外邦,在当地成立教会,但有很多教会被土著宗教排挤或混合。②曾有机会保持以色列自己的信仰(28),但没有发挥作用,却变成了混合宗教(3233)。外邦人事奉神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任意推选祭司,并让他们按自己的要求给神献祭(32)。我们所信的神并不是外邦人所理解的只满足人的欲望的对象。作为信徒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神(424),祷告也要求神的心意,而不是个人的需要。耶稣为此强调说“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633)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28「于是有一个从撒玛利亚掳去的祭司回来,住在伯特利,指教他们怎样敬畏耶和华。」

一位祭司(或指特定的一位)有可能指伯特利金牛教的祭司(王上十二28~31)。他的事工兴旺,因为当时尚未有先知受差遣去呼叫这些民众悔改(王下十七13)。后来撒玛利亚人遵守摩西律法及一神主义。这是旧约惟一的一次提及「撒玛利亚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述王认为每个地方都有「那地之神的规矩」(28),所以「叫所掳来的祭司回去一个」(28),好「指教他们怎样敬畏耶和华」(28)。这是撒珥根二世的宗教政策,是教导移民敬拜当地的神明,搞宗教混杂,以削减民族独立的意识。──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伯特利」(28)是耶罗波安设立金牛犊的地方之一,这位「从撒马利亚掳去的祭司」(28),很可能是教导外邦人用敬拜金牛犊的方法去「敬畏耶和华」。──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伯特利」:本来就是北国以色列的宗教中心之一 王上 1229,也是牛犊的安放处之一。――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29「然而,各族之人在所住的城里,各为自己制造神像,安置在撒玛利亚人所造有邱坛的殿中。」

         “撒玛利亚人”一名首次在圣经上出现(24节注)――《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有邱坛的殿」(2932),原文是复数,表明北国在被掳之前就建了许多「有邱坛的殿」,现在,外邦人就直接利用这些庙宇来安置自己的偶像。──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敬拜偶像的人,通常不会介意多敬拜一个偶像。所以各族之人一面把自己的偶像「安置在撒马利亚人所造有邱坛的殿中」(29),一面因为「惧怕耶和华」(32),「也从他们中间立邱坛的祭司,为他们在有邱坛的殿中献祭」(32),想借此贿赂本地的神明(拉四2)。──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1729 显示撒马利亚人早就有一大堆有邱坛的庙,外族人直接利用这些庙宇安置自己的神明。――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30「巴比伦人造疏割比讷像;古他人造匿甲像;哈马人造亚示玛像;」

「疏割比纳」可能是指一处嫖妓的地方(「摊棚」,MTLXX)或是敬拜巴比伦女神(Banitu 乃伊施他尔女神之绰号)。因为此处提及的应当是神祇名,因此有解经家认为这应当是指 Zer~banit(马尔杜克神之妻),疏割则可能是阿摩司书五26 Sakkut(土星)

匿甲乃战争、死亡及瘟疫之神,其主要的神龛乃在古他,他的象征为一头狮子。亚示玛可能是伊里芬丁蒲纸上所记载之 ~s%m 或是阿摩司书八14所提及的 Ashima 偶像。──《丁道尔圣经注释》

         「疏割比讷」:可能是指巴比伦城的神只玛特或其配偶。

 「匿甲」:是掌管阴府或战争之神。

          「亚示玛」:大概是指叙利亚的女神。――《串珠圣经注释》

         ●「疏割比讷」:字义是「女儿的棚子」,确实的神身份不明。

         ●「匿甲」:字义是「英雄」,是巴比伦神,主管地狱。

         ●「亚示玛」:字义是「有罪: 我将使其荒废」。确实的身份不明。――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30疏割比讷,匿甲,亚氏玛是什么?】

答:1  疏割比讷Succoth Benoth系为神像之名,可能是叫玛督Marduk和他的妻子西班尼Zer Banit,亚述王撒缦以色Shalmaneser(意敬拜火者),迁巴比伦人至撒玛利亚时,造疏割比讷以奉祭之。

2  匿甲Nergal系冥府之神,为巴比伦人所奉邪神之一,或云火星。古他人造其像崇拜之,称为阴府之主。人以为司瘟疫及战争者,其神像为人面有翼之巨狮。

3  亚氏玛Ashima系亚兰人之女神,哈玛人造其像以崇奉之。为亚述王撒缦以色,使此族侨居撒玛利亚时所携来之伪神像。——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王下十七30~31列出传入撒玛利亚的各地方神。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30~31祇名单】美索不达米亚史料中,并没有提及名叫疏割比讷的神明。「比讷」(Benoth)可能亦即是「巴尼图」(Banitu;「创造者」的阴性形式),后者经常用作伊施他尔的别号。匿甲是美索不达米亚之瘟疫和阴间的神。古他(巴比伦东北二十哩)正是其首要祭仪中心。亚示玛之名出现在阿拉伯之特玛的碑文,和一些亚兰语的人名里面,然而现今对他一无所知。亚瓦如今被考证为阿瓦镇(亚喀得语作阿玛,即东巴比伦的阿玛图)。匿哈和他珥他分别被考证为以拦神祇伊布纳哈札(Ibnahaza)和迪尔塔克(Dirtaq;又作达克达德拉〔Dakdadra)。学者认为亚得米勒就是阿迪尔米勒(Addir~Melek)。「阿迪尔」是个称号,意即「大能者」,可以用作称呼巴力,也可称呼耶和华。「米勒」是「王」的意思,可指作王之神。最后,亚拿米勒据信是迦南女神亚拿特(或其对应男性神祇:安)和米勒(经常用来描述西闪族神祇亚他尔的称号)的综合体。现时对最后这两名神祇所知甚少,但部分学者认为他们和摩洛有关(见:利十八21;申十八10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十七31「亚瓦人造匿哈和他珥他像;西法瓦音人用火焚烧儿女,献给西法瓦音的神亚得米勒和亚拿米勒。」

亚得米勒神与谋杀西拿基立者中之一人 Arda~mulis%s%i(见十九37)同名,其意为 Milki 的仆人。Anu~milki 可能意为「Anu 神是统治者」。但这些神祇与匿哈及他珥他一样已然失传,他们的敬拜者用火焚烧儿女(希伯来文),与第17节「使他们的儿女经火」不同;NIV 作献上为祭。这些假信徒都有非按律法设立的祭司在他们中间事奉(32),这些祭司对神的约的要求(王上十二31)却一无所知。──《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得米勒」:即「亚得(巴比伦的神名)是王」。

          「亚拿米勒」:即「亚拿(米所波大米的天神)是王」。――《串珠圣经注释》

         ●「匿哈」:字义是「咆哮者」,此偶像是一个狗的形象。

         ●「他珥他」:字义是「黑暗王子」,此偶像是驴子的形象。

         ●「亚得米勒」:字义是「王的荣耀」。

         ●「亚拿米勒」:字义是「王的形象」。――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31匿哈,他珥他,亚拿米勒,亚达米勒是什么?】

答:1  匿哈Nibhaz系神化的坛,为亚瓦人所拜二伪神之一。以色列人十族被掳后,亚瓦人与他族自亚述迁居撒玛利亚时所携来者。

2  他珥他Tartak系亚兰人女神,亚瓦人造其像崇拜之。为亚述王撒缦以色以此族移至撒玛利亚时,亦携此伪神像同至。

3  亚拿米勒Anammelech,此名与亚达米勒Adramelech并记,系巴比伦神之名。其原名亚努,即君之意,米勒为亚述语,意亦君也。西法瓦音人被亚述王撒珥根Sargon(意太阳的王),迁至撒玛利亚后,即崇拜此神,以己之子女挪于火中焚烧而献祭之。(参五九题)。——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王下十七32「他们惧怕耶和华,也从他们中间立邱坛的祭司,为他们在有邱坛的殿中献祭。」

         「惧怕」:于原文与「敬畏」为同一字。――《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惧怕耶和华:外邦人一边拜偶像,一边事奉神。他们的惧怕,并不是说他们敬畏相信独一耶和华神而去敬拜他,只是把神当作众神中的一个。从他们中间立邱坛的祭司:时间长了之后,以色列与其它宗教逐渐混合,因此就需要有更多的祭司。所以任意从他们中间推选祭司主持祭祀。这是违反神的律法的行为(29930304015)。神命令祭司只能是亚伦的子孙,但他们却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了祭司。早在耶罗波安时期就有过这样的先例(王上1231)。今天也有很多人以主的名传道、赶鬼和行许多异能,但主会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宣布“我从来不认识你们”(72123),因为他们没有按着神的旨意,而是为立自己的义而不服神的义(1023)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33「他们又惧怕耶和华,又侍奉自己的神,从何邦迁移,就随何邦的风俗。」

 

【王下十七34「他们直到如今仍照先前的风俗去行,不专心敬畏耶和华,不全守自己的规矩、典章,也不遵守耶和华吩咐雅各后裔的律法、诫命。雅各,就是从前耶和华起名叫以色列的。」

         当神的百姓不能在地上为神作见证的时候,神就自己做工来显明自己:

   1.神叫狮子咬死了一些不敬畏神的外邦人,结果外邦人不但没有「专心敬畏耶和华」(34),反而在一个拜金牛犊的祭司教导下,「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自己的神,从何邦迁移,就随何邦的风俗」(33)。这个结果证明外邦人和以色列人一样地全然败坏,表明神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指教他们怎样敬畏耶和华」,而是为了叫外邦人也「知罪」(罗三20)

   2.神轻易地叫狮子使善于猎狮的亚述人手足无措,证明以色列人被掳,并不是因为神没有能力拯救自己的百姓,而是因为神「向以色列人大大发怒,从自己面前赶出他们」(18)

   3.过去,神赶出迦南人的时候告诉百姓:「耶和华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是因他们的恶。你进去得他们的地,并不是因你的义,也不是因你心里正直,乃是因这些国民的恶」(申九4~5)。现在,神也借着外邦人的光景让百姓明白,神「从自己面前赶出他们」(23),也是因他们的恶,并不是因外邦人的义。

   4.过去,神赶出迦南人的时候告诉百姓:「耶和华你的神将他们从你面前赶出去,又因耶和华要坚定祂向你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应许的话」(申九5)。现在,神也借着狮子提醒百姓,神仍然有能力实现祂的应许,当百姓回转归向神的时候,「那时,耶和华——你的神必怜恤你,救回你这被掳的子民;耶和华——你的神要回转过来,从分散你到的万民中将你招聚回来」(申三十3)。──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十七34~40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杂宗教,不敬畏耶和华的人(343639)不按照神的典章(3437),导致别样的风俗行为产生(3438)。神与祂自己的子民立了永恒的约,他们若守约则会彰显出律法及秩序的特征,但他们不忠于神的约,反而背其道而行。这里的用语及风格都是十足的「申命记式」,咒诅撒玛利亚式的混杂宗教。敬拜耶和华必须是忠诚的、独一的,绝对不能与外邦人宗教混杂相融(37~40)若不按此标准去行的人,不论他们是否称自己为敬拜耶和华,均不是真正敬拜耶和华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十七34~41本段阐述基督教本土化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的明确的界限:①不能离开神所立的约。本文分别两次强调“规矩、典章、律法、诫命”(3437)和“立约”(3538)。反复使用同意词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除了在以色列历史进程中始终作工的神之外,其它任何东西都不得成为敬拜的对象(35~37)。今天的信徒也要持守使徒的信仰,不得添加什么(16~9)。因为无论哪一时代哪一地区,福音的核心内容永远不能变。②不得仿效外邦的习俗。北以色列曾经拜金牛犊,把它当作从埃及为奴之地领他们出来的神(王上1228)。这便是仿效了外邦人雕刻各式各样的偶像的习俗,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途中也犯过同样的愚蠢的错误(321~4)。因此使徒保罗也曾责难他们“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123)。所以当我们读圣经或传福音,或将神的道应用在生活中时,要时刻省察自己是否按世俗的观点谬解神的道(48~11)。而且要积极地用神的道作武器打破敌对的世俗文化传统。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这里特地指出:「雅各,就是从前耶和华起名叫以色列的」(34)。表明诡诈的雅各可以改名叫「以色列」(创三十二28),外邦人若敬畏神,也可以成为「真犹太人」(罗二29)。但这些外邦人的行为却和北国的以色列人一样败坏,「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他们的偶像。他们子子孙孙也都照样行,效法他们的祖宗,直到今日」(41)。他们与北国剩下的以色列人彼此通婚,后代成为新约时代的「撒马利亚人」(太十5)。因为他们的血统和信仰都非常杂乱,所以新约时代的犹太人不屑与他们来往(约四9)。──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但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五20),神既然允许以色列人「从本地被掳到亚述」(23),就能叫以色列的骸骨复活(结三十七10);神既然允许外邦人被「安置在撒马利亚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24),就能让「好些撒马利亚人信了耶稣」(约四39)。圣灵降临以后,门徒们将要得着力量,「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徒一8)作主的见证,撒马利亚人将成为犹太人之外最先得着救恩的族类。──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今天,大部分新约信徒原来都是外邦人,「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弗二12);但有些人却自以为比谨守律法的法利赛人更加属灵,一面自以为义,一面「不专心敬畏耶和华」(34),以为道德有一点改善、「不全守自己的规矩、典章」(34)就足够了,却始终不肯离开名利、事业等偶像。所以保罗说:「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罗十一21)。我们应当求圣灵鉴察自己,我们是被神「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一13)?还是被亚述王「安置在撒马利亚的城邑」(24),「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自己的神,从何邦迁移,就随何邦的风俗」(33)。──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十七35「耶和华曾与他们立约,嘱咐他们说:“不可敬畏别神,不可跪拜侍奉他,也不可向他献祭。」

 

【王下十七35~39这段经文引述以下各段组成:出六6;二○572023;申四34;五15;一三5;二八14;当中强调了以色列的叛逆。――《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35~39节三次强调「不可敬畏别神」(353738),这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时的要求(出二十5)。这些话可能是北国祭司对外邦人的教导,他虽然敬拜金牛犊,但也能说出这番准确的话,知道只要「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39),「祂必救你们脱离一切仇敌的手」(39)。但是,以色列人把金牛犊当作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神(出三十二4),所以一面敬拜金牛犊,一面还以为自己是在「敬畏耶和华」(39),结果还是不能承受救恩。──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十七36「但那用大能和伸出来的膀臂领你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你们当敬畏、跪拜,向他献祭。」

         领你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件是理解神的律法及其约的前提条件。即,神首先施恩拯救以色列百姓出埃及(66;申434515719),之后赐律法让他们遵守(6131020134;书2414)。简言之,神通过出埃及,让以色列百姓充分地领略到神的爱与公义。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37「他给你们写的律例、典章、律法、诫命,你们应当永远谨守遵行,不可敬畏别神。」

 

【王下十七38「我耶和华与你们所立的约你们不可忘记,也不可敬畏别神。」

 

【王下十七39「但要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祂必救你们脱离一切仇敌的手。”」

 

【王下十七39~40犹大与以色列反目成仇,在王国分裂初期就显露端倪(王上1216)。撒玛利亚之所以受歧视,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保持信仰的纯洁性,而走上了悖逆的路。当然世人都犯了罪(323),但是神已宣布要“从仇人的手中拯救”我们。如果心灵丢弃了信仰,就等于放弃了得救的盼望,这样的人受歧视也是应该的。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十七40「他们却不听从,仍照先前的风俗去行。」

         ◎列王纪写作时,居住于北国土地的这群人声势还强大,他们虽然有关于神的知识,但主要还是信奉自己的偶像。 1734~41 显出作者希望这些人进入应许之地,如果也能承受应许变成敬拜神的人那也很好,问题是这些人终究是「不足以事奉神」的,在惧怕之下只想用些欺哄的仪式唬弄神。―― 蔡哲民等《查经资料》

 

【王下十七41「如此这些民又惧怕耶和华,又侍奉他们的偶像。他们子子孙孙也都照样行,效法他们的祖宗,直到今日。」

有关直到今日,见:导论Ⅶ B 「分期编纂」d. 段。若按字面意义来解释孙一字,则其时期可能为本节经文历史日期之后的七十余年。──《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十七章)

 1 以色列亡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谁掌握国家的兴衰和世界历史的演进?假如你要作个爱国的基督徒,你会怎样做?

 2 本章对以色列人及外邦人敬拜神的态度有详尽的描述,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你有没有犯他们同样的毛病?

 3 以色列人的信仰受外邦人影响而成为混合宗教,他们犯了十诫中的那几条诫命?今天基督徒会不会受到同样的影响?他们要面对那一些思想和潮流的冲激?你怎样应付这些冲激?

 4 从耶和华与以色列始祖立约直到亡国的一段历史中,他们都不断干犯神的律法,又辜负神的慈爱。在这段期间神有没有放弃拯救他们?什么事情促使神对他们施行审判?这对你有什么提醒?有什么安慰?

 5 本章提到先知那几方面的职分?今日作教会领袖的有否类似的责任?

 6 迁移至撒玛利亚的外族人「又惧怕耶和华,又事奉自己的神」。这是否你的写照?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