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以斯帖记第一章拾穗

 

【斯一1亚哈随鲁作王,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

         “印度”。印度河流经的地带,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古实”。今天的苏丹北部。──《雷氏研读本》

         亚哈随鲁大概即历史上的薛西斯一世(主前四八五至四六五年),史载他是一残暴、冲动和耽于色欲的王,这个性与本书对他的记载吻合。他统治的版图极广──东至印度西北之印度河,西至北苏丹(古实)。

          「省」:与拉4:10的「大河西」省区属不同体系,这里的「省」范围较窄,可能是按种族居地划分。──《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提供全书故事发展背景,波斯王亚哈随鲁是当日世上最大帝国的君王,权力与财富堪称无匹,但也是虚荣心极大、喜怒无常,且非常刚愎狂傲的一个人。在无人敢拂其意的形势下,王后瓦实提却敢于抗命,因而贬入冷宫。这就为本书主角以斯帖的出现铺平道路。瓦实提以不顺服而遭贬,以斯帖以顺服而入主后宫,成为君王信任得以挽救其民族命运的女子。

波斯为古代西亚四大帝国(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中版图最大的一个,东达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南迄尼罗河上游(“从印度直到古实”)。不过这些疆域的取得,早在古列王(主前538529年)及其继位的甘比西斯王、大利乌一世时代已完成。据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说,波斯共有2021个大行省,《但以理书》六1记有120个省,此处127个省当包括象犹大、撒玛利亚这些大行省中的小省在内。

关于亚哈随鲁王朝(主前486465年)的事,看书前<参考资料>“写作时期”条。──《启导本圣经》

         亚哈随鲁:继承了把波斯领土从印度扩张到埃赛俄比亚的大利乌一世,统治期间为B.C.485-464。自称是伟大的王,王中之王,广大外邦的王。本书中表现出的亚哈随鲁王的性格是善变的。即他因轻信奸臣的误告而下令屠杀、灭绝犹太人(3:13),但后来又取消了此命令,同时也表现出他缺乏自我判断力,随着别人的操纵左右摇摆的软弱一面。从印度直到古实,统管一百二十七省:印度”是指巴基斯坦地区,“古实“是指埃赛俄比亚。这两个地区指波斯帝国的边疆,一般暗示宽广的波斯版图时使用。亚哈随鲁王的父亲大利乌一世,把波斯分割为20个“省”,并由分派的总督管理。本节中的127个省是20个省再细分的行政地区,由方伯管理。 ──《圣经精读本》

         亚哈随鲁。希伯来语是'Achashwerosh,译自波斯语Khshayârshâ。在一些巴比伦石板上拼写为Achshiyarshu。在厄勒番丁岛纸萨草纸文稿上的辅音字母拼为Chshy'rsh Chshyrsh。含义不明。希腊语把Khshayârshâ 译成Xerxes,在拉丁语里成了Assuerus。故薛西斯和亚哈随鲁是同一个人。一个是来自希腊语的波斯名字,另一个名字来自希伯来语和拉丁语。──《SDA圣经注释》

 

【斯1 亚哈随鲁】圣经在希伯来原文称为亚哈随鲁的君王,在希腊史书中名叫薛西(Xerxes);于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统治波斯。他的父亲是大利乌大帝,母亲是古列的女儿阿托萨(Atossa)。他从父亲手上继承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然于在位时虽多次尝试,却始终无法扩张版图。他彻底改变了古列和大利乌年间容忍其他宗教的一贯政策。他所信奉的和父亲一样是祆教,但他却比较敏感地认为宗教是叛乱的因由。按照历史的记载,他拆毁了不少的庙宇,作为对民族主义的遏制。不能攻取新的土地也造成了前所未见的经济张力。与希腊的战事不但不能提供掠物贡品或扩张贸易的机会,反而对国家经济造成消耗。现存与亚哈随鲁有关的碑铭共有二十多个,最重要者称为戴瓦碑文(Daiva Inscription)。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以斯拉记四6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1 统管一百二十七省】行省是波斯最主要之行政区域单位,其数目介乎二十与三十一个之间。因此经文所述的不是行省,而是较小的行政区域,或组成帝国

 

【斯一1~22废黜拒绝亚哈随鲁王命令的瓦实提:被扣留在波斯的犹太人,要脱离外邦人威胁的动机,发端于意外的事件。当时统治波斯的亚哈随鲁王,6个多月的时间摆设筵席,展示自己的权力和波斯的荣华富贵(1-8)。在7日筵席结束时,亚哈随鲁王想在众人面前展示王后瓦实提的美貌,从而炫耀自己的荣耀(9-12)。但是因着瓦实提拒绝王的吩咐,宫庭沉浸于险峻的氛围中,发布了废黜瓦实提的命令(13-22)。于是以斯帖代替瓦实提被封为王后(2:1-18),因着以斯帖,除灭犹太人的阴谋被打破。神为了祂所拣选的百姓,使万事互相效力(8:28),并且为了信徒,预备了解决未来危机的方法。 ──《圣经精读本》

 

【斯一2亚哈随鲁王在书珊城的宫登基;

         “书珊”。波斯帝国一个主要的首府,也是波斯王过冬的宫殿,位于波斯湾以北一百五十英里(241公里)(比较尼一1)。──《雷氏研读本》

         「书珊城」:位于波斯西南,离波斯湾约二百四十公里(一百五十英里);本为以拦国首都,波斯时代为三个国都之一。──《串珠圣经注释》

         书珊城为波斯王的 ,位于波斯湾以北240公里,原为以拦的首邑。其他三个王都为亚马他、巴比伦和波斯巴利(看拉六2注)。“书珊城的宫”指卫禁森严的王城与王宫,乃王的居所,与三15及八15的“书珊城”有别,其关系有若我国明、清时的紫禁城与北京城。

“登基”亦作“君临”。──《启导本圣经》

         书珊:是以拦的首都,由大利乌一世重建作为王的冬宫。冬天,亚哈随鲁王住在书珊城的宫中。帝国之王不是固定在某一处,而随季节进行移动统治,这是非常独特的。──《圣经精读本》

 

【斯2 书珊城的宫】占地十英亩的王宫位于遗址北端的高地,称为阿帕达纳之处。王宫是大利乌王所建,他好几位继承人都曾使用这地方。考古学家在王宫的挖掘找到不少的设施,其中包括波斯王的听政厅。宫殿是个正方形的建筑物,边长超过三百五十呎,各有七十二根石柱,高度估计在六十五至八十呎之间。位于巴比伦东面约二百二十五哩的大书珊城,是建筑在三座山头上,俯瞰肖尔河。长久以来它一直是古以拦的首都。菱形的遗址周边长约二又四分之一哩,占地几达二百五十英亩。此外,城东山谷对面,又有一个占地二十英亩的商人特区。书珊只限于冬季作为波斯首都。夏季气温高达华氏一百四十度(60℃),因此朝廷迁往埃克拜坦那(Ecbatana)。──《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3在位第三年,为他一切首领、臣仆设摆筵席,有波斯和玛代的权贵,就是各省的贵胄与首领,在他面前。

         “波斯……的权贵”。即波斯的军事将领。──《雷氏研读本》

         玛代人与波斯人互有血缘,二族联兵进攻巴比伦后,原先玛代人取得领导地位,后由波斯古列王夺得霸权,建立波斯帝国。此处波斯排首,因为王国为波斯族统治。

          「就是」:原文无此含意,为「和合本」所加上。

          「权贵」:或许指军事领袖。有学者认为亚哈随鲁王欢宴群臣,是要在出征希腊前与他们商讨战略。──《串珠圣经注释》

         “在位第三年”即主前483年。亚哈随鲁登基后首二年,迭胜埃及和巴比伦。这次持续七天的大筵席可能是庆祝胜利,同时为进攻希腊一雪前王失败之耻作好准备。看<参考资料>“历史背景”条。──《启导本圣经》

         设摆筵席:ctesias,波斯王摆设筵席,一般参加人数为15,000名左右。即使这有些不切实际,总之波斯的王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权势和帝国的富强。亚哈随鲁王为征服希腊,登基后的两年中,增强了武力,其结果作好了较充足的战争准备。本节的筵席可能是以战争前的最后检阅为目的而摆设的。实际上,B.C.482-479波斯反而受到希腊联军的进攻,其结果波斯惨败而狼狈不堪。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血统上(印度欧洲语系),“波斯和玛代”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直到B.C.559塞鲁士王登场之前,玛代拥有强大的势力。但是随塞鲁士王的登场,以拦、玛代及巴比伦等宽广地区合并到波斯帝国。玛代受到波斯帝国的厚待,因此玛代人中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高级官吏。“权贵”可能是指护卫在王身边的军人。护卫兵由马兵2,000,枪手2,000,步兵10,000名组成。“贵胄”波斯化的外来语。此词根意思是“第一”。贵胄指管理20省的总督。 ──《圣经精读本》

         第三年。约始于公元前483414日开始,到公元前48242日为止。“筵席”可能持续了六个月,始于该年春天。那时雨季已经结束,出门旅行较为容易舒适。

         筵席。原义为“酒席”。亚哈随鲁一二年后将离开书珊远征希腊(见《以斯帖记》序言),这次召集全国各地的首领,总督及军事将领,可能是为了规划预期取得辉煌成功的征战。希罗多德(vii.8)记录薛西斯曾召集这样的会议。他可能在六个月内相继召集不同的官员。每次都是与国王讨论他们在战争中的特殊责任。如果不是政治和军事要事,不可能把大帝国的所有要员都召集过来。

         首领。即“官员”。

         臣仆。即他的“侍臣”。

         权贵。希伯来语chayil,意为“[全]军”(出14:4)、“军兵”(出19:9)、“勇敢的[人]”(撒上16:18)等。亚哈随鲁设宴目的之一是规划出征希腊,当然会邀请他的主要军事长官。

         波斯和玛代。词序与《但以理书》相反(但5:286:8,12,158:20),并一再出现在《以斯帖记》的叙述中(斯1:3,14,18,19),说明那时波斯已取代玛代成了联合帝国的主体(见但7:58:3)。在斯10:2节里用了原先的词序,可能是因为按照“历史”玛代国王在先。

         贵胄。是源于波斯语的希伯来语。意为“主要[人物]”。

         首领。即管理被征服领土的省长或总督。历史证实,在灾难性的出征希腊之前,书珊曾召集过一次大会,有总督们在场。──《SDA圣经注释》

 

【斯3 年代小注】亚哈随鲁于主前四八六年十一月,在父亲驾崩后即位。因此他在位第三年就是主前四八三年三月至四八二年三月。这段时期最轰动的事件是巴比伦两度生乱。主前四八四年规模较小,四八二年八月的则比较严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3 被邀请的官员】君王主办极尽铺张的盛宴是很常见的事。亚述王亚述巴尼帕一度宣称大宴十日款客七万。宾客名单详列的人来自亚述各地,又有外国显要、首都(卡拉)的百姓,以及王宫的眷属。波斯筵席曾有款待一万五千宾客的记录。以斯帖记的宾客包括玛代和波斯的贵族、政府中的大臣、高级军官,可能还有各省的总督。──《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4他把他荣耀之国的丰富和他美好威严的尊贵给他们看了许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一百八十日:可能是广大波斯领土内的首要管吏轮流参加了筵席。有人认为这是为180日的战略会议而摆设的筵席,可能是较简单宴会形式进行,而真正的筵席只是最后7日。但是根据波斯列王的奢侈和虚荣来估计,也有可能摆设了180日的筵席。 ──《圣经精读本》

         一百八十日。同一批人不可能招待这么久。各省的首领们不可能同时都离开各自的省份,外出这么长时间。亚哈随鲁可能在六个月的“筵席”里轮流招待不同批次的客人。──《SDA圣经注释》

 

【斯4 给他们看了一百八十日】5节所述的是另一个专为王宫干部而设的筵席。住在王宫的只有君王的家眷和政府官员,但本节的用语显示在王宫中服务的较低级官吏也在被邀请之列。这个为期六个月的藏品展示包括了两个宴会。以色列也有炫耀御用宝藏的例证(赛三十九2)。──《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5这日子满了,又为所有住书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园的院子里设摆筵席七日。

         「大小人民」:可能指不同官阶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终于结束六个月的检阅出征兼参谋会议筵席,最后纯粹为王的娱乐而摆设了筵席。即不论身份的高低,7日书珊城的所有百姓应邀参加筵席。 ──《圣经精读本》

         筵席。亚哈随鲁可能是为了保证在他长期远征希腊期间,首都的臣民对他的忠诚。若是这样,这就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举措。筵席当然只请男人,因为王后瓦实提另为女人设宴(第9节)。

         御园。薛西斯宫殿的废墟保存得非常良好,所以我们能作出部分的描述。末底改坐过的宫门,以斯帖擅自进入的宫庭,以及宫殿的一些其他部位已经确定。──《SDA圣经注释》

 

【斯5 御园的院子】这院子与「比坦」(bitanNIV:「宫」;和合本之「御园的院子」原文直译是「王的比坦的园子的内院」)相连,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源自亚喀得语的「比坦努」(bitanu),指王宫复合建筑中的某个独立建筑物。以撒哈顿的王宫复合建筑中的比坦努长一百五十呎,宽五十呎。学者相信它是君王专用的凉亭式帐篷。这建筑物经常是建于隐蔽的园子中央,园中种植了果树和遮荫树,又有水道、池子、小径──比较近似公园。植物园中往往种有很多珍奇的树木和花草。古列大帝的首都帕萨尔加德(Pasargadae),就挖掘到这样一个园子。──《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6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黄、黑玉石铺的石地上。

         白玉石柱:书珊城宫的柱子不是白玉石柱,而是由石灰岩作成。翻译成“白玉石柱”,可能指石灰岩。 ──《圣经精读本》

       白色、绿色、蓝色的帐子。直译是“白色的棉布和紫罗兰色的[布料]”。“绿色”来自梵文“棉”。“帐子”是外加的。这些“帐子”,或者遮蓬,很可能是用白色和紫罗兰色的棉布做的。

         细麻绳、紫色绳。需要牢固的“绳子”,支撑遮蓬从有柱子的中央大殿延伸到60英尺长的镶嵌铺设的庭院。

         白玉石柱。书珊城的石柱是深兰色石灰石做的。希伯来语shesh(白玉)可能指这种石灰石,或者条纹大理石,而不是普通大理石。

         石地。“红、白、黄、黑”在希伯来语中不是指颜色,而是指镶嵌着石地的不同石头和其他材料。在石地上和石柱上使用了深兰石灰石。──《SDA圣经注释》

 

【斯6 园子的装饰】设宴的主要地点是凉亭外面排列了柱子的大型院子,地上铺了马赛克镶嵌画。马赛克镶嵌画在古典时代十分流行。所用的石块不是人工染色的,而是在什么地方找到不同颜色的石块,就从那里进口,使镶嵌画可以有各种颜色。最早期的镶嵌画地面是用各种颜色的卵石,拼砌几何图案。要等到后期这些石块才切割成立方体(方格化),并且用来拼砌图画。古代近东所发现的镶嵌画,没有一个早于主前八世纪(位于小亚细亚的戈尔迪昂),但镶嵌工艺早至主前第三千年纪已有存在的证据(出现于吾珥的王纛)。好几个形容园子装饰的字眼的意义都已隐晦难明,但盛宴的豪奢程度却是无可置疑的。所用的是最优等的布匹,最昂贵的染料(见:民四6的注释)。盛酒器皿的种类之多(但没有 NIV 所译的无柄高脚酒杯),亦反映了典型波斯的优雅作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6 白玉石】新国际本作「大理石」,有些译本把译作「阿拉巴斯特」(alabaster;和合本有时作「汉白玉」)。大理石必须从希腊进口,但在波斯时代引进到腓尼基之前,它并没有在当地出现的证据。大理石制的柱头(柱子顶部装饰性的部分)却要到主后第一、第二世纪才有在近东出现的考古证据。近东的阿拉巴斯特是类似碳酸钙的大理石(中文称为「条纹大理岩」),与欧洲产的阿拉巴斯特不同,后者是石膏的一种(中文称为「雪花石膏」)。圣经时代古代近东全区都用这种材料制造上等的器皿和建筑物的石柱。西拿基立的「无比宫殿」主要是用白色的石灰岩,虽然条纹大理岩也是可以供他使用的建材之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6~7描述了王和王国的豪奢。这种豪奢、名誉、快乐是大多数人的地上目标。人生不知往何处去,追求感官快乐或心理享受的取向,正支配着现代文明。我们不应满足于吃喝玩乐,而应该以神所赐的属灵的喜乐而满足(4:3) ──《圣经精读本》

 

【斯一7用金器皿赐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显王的厚意。

         王的厚意:当时在近东地区称霸的王,以丰富的物质显明了他的面貌。在没有各种生产技术,也缺乏运输、管理技术的古代,王有如此大量的财富,足以使那时代的人惊叹。 ──《圣经精读本》

       金器皿。胜利的希腊人在帕拉提亚附近的波斯帐篷里,发现了很的多金制的杯子。

         各有不同。这个细节必须亲眼所见,或来自筵席目击者的描述。

         御酒。来自皇家的酒窖。──《SDA圣经注释》

 

【斯78 饮酒的礼节】这种欢庆宴会的礼节据称是君王饮酒时,所有人都要同饮。反之,本段容许宾客不遵守这准则,不必依照王的榜样,王每次举杯时都不得不陪同举杯。此外,还有「免费酒吧」服务,让他们随意喝酒。这时代的出土文物包括了一些制作精美的金杯。其中一个著名例证,制成有翼狮子的形状,其躯体后部展开成高脚酒杯的样式。──《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8喝酒有例,不准勉强人,因王吩咐宫里的一切臣宰,让人各随己意。

         解释本节时,有许多难解的部分,但是把“规例”,简单地解释为王权威的命令,而不是“波斯王庭的严格规例”,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当时有一规例是王喝酒时,参加筵席的所有使臣不能不喝酒。但是在本节,王在筵席上下“令”,打破了当时的规例,允许所有同席的人各随己意。 ──《圣经精读本》

 

【斯一9王后瓦实提在亚哈随鲁王的宫内,也为妇女设摆筵席。

         王后瓦实提被黜,为主前483年的事。她很可能就是历史上的著名波斯王后亚默斯提丝。她的儿子亚达薛西继承王位后,她东山复起,影响朝政。看书前<参考资料>“历史背景”条。──《启导本圣经》

         王后瓦实提:据希腊历史学家的分析,亚哈随鲁王的惟一妻子是亚美斯提丝。可能这名字在希腊语的音译为瓦实提。据希腊史学家们记载,她是B.C.483被废位,其后他的儿子亚达西一世登基后,垂帘听政。亚达西一世(B.C.464-424在位)登基时年仅18,所以可能是瓦实提被废前后出生的。 ──《圣经精读本》

 

【斯9 瓦实提】希罗多德和同时代的波斯记录,都没有提到瓦实提其人。只知她的名字是典型的波斯人名,但却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亚哈随鲁的妻子名叫阿默斯特里,她是亚哈随鲁继承人亚达薛西(主前四八三年生)的母亲。特西亚斯(Ctesias)叙述她在亚达薛西年间以太后身分,所做的几件残忍行径,又记载她死于主前四二四年。部分学者相信瓦实提和阿默斯特里是同一个波斯人名,分别用希伯来语和希腊语音译出来的结果。──《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9 为妇女设摆筵席】波斯王后拥有相当的产业,并且得到充足的供养,是已知的史实。但另一方面,却没有史料记录女子不与男子同宴,或专为一个性别而设的筵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9 亚哈随鲁王的内宫】亚哈随鲁奉行一夫一妻的政策,但没有取销禁宫。他虽然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位妻子,禁宫中却有超过三百六十名妃嫔。他有不少有案可稽的暧昧关系,很多宫廷秘辛都由此而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10第七日,亚哈随鲁王饮酒,心中快乐,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个太监米户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亚拔他、西达、甲迦,

         亚哈随鲁为人狂傲且虚荣,向全国权贵展示了他的财富180天(4节),酒酣耳热之际,又要在宴会最后一天炫耀后宫佳丽,因为王后瓦实提“容貌甚美”。王后不从,王权与女性尊严起了冲突(12节)。──《启导本圣经》

         心中快乐:筵席的最后一天,可能亚哈随鲁王饮酒有些过量。 太监:一般指有势力的宦官或官员(37:36),这里可能指前者。因为本节的七个大臣被允许自由出入闺房。从塞鲁士王开始,在波斯帝国太监的影响是强大无比的。 ──《圣经精读本》

 

【斯10 七个太监】太监在政府服务中,扮演多个很受重视的不同角色。其需求很大,因此波斯所收纳的贡品也包括了男童,去势后受训担任公职。这些人没有家室,因此能集中全副精神在工作上。监管王禁宫的工作往往由他们负责,因为他们受过阉割,不会对禁宫中的女子构成危险,也不会和她们生下被误为王裔的子女。涉入叛乱阴谋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因为他们没有后代能够继承大位。在波斯时代之前,亚述、乌拉尔图、玛代都有担任公职的太监。本节所列的人名,有四个出现于以拦档之中,可见确实是当代常用的人名。按照希罗多德,亚哈随鲁的首席太监名叫黑尔莫蒂穆斯(Hermotimus)。希罗多德将亚哈随鲁身边的臣子形容为阿谀奉承的寄生虫,在王的面前只会说他们认为王会喜欢听的好话。──《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11请王后瓦实提头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为她容貌甚美。

         「冠冕」:通常是一条蓝白色的裹头巾,上面配有宝石饰带。──《串珠圣经注释》

 

【斯11 从印度直到古实】波斯的版图从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谷开始,经近东延伸到北非洲,埃及、吕彼亚、古实(今苏丹)皆其属地。其领土在西北面包括了色雷斯(Thrace)、西古提人的地,整个小亚细亚,并往东横跨亚美尼亚、乌拉尔图、巴克特里亚(Bactria)。──《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11 展示美貌不必以为王要瓦实提做的,是无礼或不道德的行为(这是初期犹太教诠释的假设)。在某些东方社会中,禁宫是受严格隔离,法律禁止外人直视王室女子的脸面。这时代的波斯女子必须乘坐密闭的车辆出入,以免暴露于一般人的目光底下。当时的情况如果真是如此──约瑟夫亦持这看法──亚哈随鲁就是要求瓦实提做一些有失身分或侮辱她王室尊严的举动。把她暴露在王宫所有人面前,对她来说是远比不在贵官面前下跪更大的侮辱,但在礼节上的违犯却大致相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11~12亚哈随鲁王沉溺于自己的权力和富足的欲望之余,在筵席大高潮时还要向众使臣展示王后的美貌。但王后瓦实提拒绝了此邀请,关于这一理由本文没有更多描述。对此提出了三个见解:①因为瓦实提受到赤裸身体出筵席的命令;②可能当时瓦实提在外貌上有些不足,所以不愿出席;③可能瓦实提轻慢丈夫的权力,有意拒绝。总之,因着瓦实提的拒绝,专制君主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到伤害,因此他“甚发怒”。 ──《圣经精读本》

 

【斯一12王后瓦实提却不肯遵太监所传的王命而来,所以王甚发怒,心如火烧。

         心如火烧:因亚哈随鲁王正值酒中之乐,所以在不顺心的小事上也发了烈怒。在日常生活中,节制并以平安的心不轻易发怒,就是基督徒的美德。 ──《圣经精读本》

         甚发怒,心如火烧。见创4:5注释。──《SDA圣经注释》

 

12 <syncBible ref=1:12>抗拒王命的后果,难道瓦实提不晓得吗?】

    瓦实提抗拒王命,不想在男性官员前露面,让他们欣赏,这可能是由于波斯习俗不许妇女在男性群体中露面。她心中必有矛盾:到底要随从波斯习俗,抑或听从王命?最后她选择了违抗半醉的王夫,希望他迟些会省悟。有说法谓瓦实提当时已怀有亚达薛西(生于公元前483年),因而不想在公众场合露面。

  不论原因如何,她违反了圣旨,顿使亚哈随鲁王感到难堪,因为所颁布的命令不能朝令夕改(参8:8注释)。此外,他正想出征希腊,邀请境内所有的高官云集宫中,藉此炫耀财富和权力;倘若连妻子都不顺服他,对他的权威是极大的蔑视,而且亚哈随鲁王亦习惯要风得风,因此勃然大怒。──《灵修版圣经注释》

 

【斯一1314那时,在王左右常见王面、国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玛代的七个大臣,就是甲示拿、示达、押玛他、他施斯、米力、玛西拿、米母干,都是达时务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规,办事必先询问知例明法的人。王问他们说:

         达时务〔或知道时势〕的明哲人”。即占星家。他们也认识摩西的律法(比较拉七14)。──《雷氏研读本》

         「达时务的明哲人」:指通晓天象的术士或熟悉律法的专家。──《串珠圣经注释》

         看《以斯拉记》七14注。这七个大臣是王的私人顾问,可以随时觐见王。在宴会中,他们的席位通常安排在王的左右。不过从七人中的首领米母干答复王的话,一片奉承谄媚,可见这些“达时务的明哲人”不外为星相家与术士之流(参但二27;五15)。──《启导本圣经》

         见王面:指自由出入波斯王宫并有随时拜见王的特权。拉7:14记录了处于这种位置的七个大臣。据悉亚哈随鲁王在位当时,他最忠心的大臣是玛西拿和押玛他。 ──《圣经精读本》

         常见王面。这些人最重要的特权是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参见国王。

         七个大臣。以斯拉曾把七个特殊的谋士与波斯的君王同列(见拉7:14)。他们可能组成国王的内阁。希罗多德说到波斯有七个望族,其首脑有特殊的权利。

         达时务。他们有知识、有经验、熟知先例。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知道如何处理为当。

         明哲人。即国王的顾问。亚哈随鲁尽管心里生气,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大庭广众面前,用粗暴恐吓的言辞发泄自己的怒气是不合适的。他没有匆匆下令,而是认真考虑下一步措施。亚哈随鲁似乎很听谋士的话(见斯3:8-108:1-89:12-14),现在请与“明哲人”商量如何处置瓦实提。

         王的常规。与国王相关的任何事项,他都先向有学识的人征求意见,再作决定。作者在这里所提到的可能是波斯君主的惯例,而不是亚哈随鲁个人的做法。──《SDA圣经注释》

 

【斯1314 询问知例明法的人】希罗多德记载波斯王有一个法官团,由终身任命的法官组成。波斯王倚靠他们诠译法律。色诺芬亦同样证实了这个法官团,是由七位主要顾问组成。──《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15“王后瓦实提不遵太监所传的王命,照例应当怎样办理呢?”

         应当怎样办理呢:察看历史就能发现位居高位的人把婚姻和性当作满足自我欲望的工具,在这里也能看出刚刚还夸口自己妻子的君主,立刻大怒要惩罚妻子。 ──《圣经精读本》

 

【斯一16米母干在王和众首领面前回答说:“王后瓦实提这事不但得罪王,并且有害于王各省的臣民;

         不但得罪王。米母干代表七位谋士把这个问题从国王个人的恩怨,提升到国家事务的高度上,使国王免受报复之嫌,并为处理这类案件提供通例。──《SDA圣经注释》

 

【斯一16~17米母干判断因王的权威在公共筵席中受耻辱,所以若不采取恰当的措施,波斯帝国全体就会受不良影响。其实,米母干的提议有些言过其实。虽然圣经中没有叙述,但瓦实提借着王的权威介入政治中,而米母干对此心中一直怀有反感。 ──《圣经精读本》

 

【斯一1619众谋臣把事件扩大为全国的危机,认为这事会威胁男性的优越地位!──《雷氏研读本》

 

【斯一17因为王后这事必传到众妇人的耳中,说亚哈随鲁王吩咐王后瓦实提到王面前,她却不来。她们就藐视自己的丈夫。

 

【斯一1719此处描写带有讽刺大臣意味。这批“知例明法”的人不可揣摩君王心意,提出连贩夫走卒也能想到的建议。尤其可笑的是要国王降旨写在例中,通告全国,永不更改。──《启导本圣经》

 

【斯一18今日波斯和玛代的众夫人听见王后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样行,从此必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

         当时,瓦实提也为当时的妇女摆设了筵席,所以参加筵席的所有女子都看到了瓦实提的行为。米母干就是抓住这一点不放。 ──《圣经精读本》

       众夫人。希伯来语是saroth,复数为sarah,(公主。见创17:15注释)。她们将会对丈夫说不礼貌的话。作者这里先提波斯再提玛代(见第3节注释)。

         大开藐视和忿怒之端。即妻子的藐视和丈夫的愤怒。──《SDA圣经注释》

 

【斯一19王若以为美,就降旨写在波斯和玛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将她王后的位分赐给比她还好的人。

         “永不更改”。波斯人的法律是不能变更的(八8;但六8)。──《雷氏研读本》

         从本节开始在瓦实提名字前有意去掉了“王后”之称。比她还好的人:字的意思是“我的同僚”。按照惯例,米母干想让王在宫内的侍女中选拔王后。 ──《圣经精读本》

         写。针对个人的谕旨一般不会放到国家的法典当中,但有时暂时性的谕旨会受入法典,强调其不可更改性(但6:8,9)。

         不准瓦实提再到王面前。瓦实提不是被赶出王宫,而是离开国王的面前。同时她还失去王后的崇高身份。这是最大的羞辱。美貌保不了她(见对12节注释)。

         并没有提到瓦实提有被行刑或是监禁,因此她的儿子亚达薛西作王时,可能是很有权势的王太后,直到425年才逝世。以斯帖据说没有孩子。──《SDA圣经注释》

 

【斯19 波斯和玛代人的例】「波斯和玛代人的例永不更改」的概念,除了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的记载以外,史料中再没有其他的例证。但至少可以上溯到汉摩拉比时代(主前十八世纪)的一个传统,是法官在作出判决之后,便不能修改。据此来看,本节所指的可能不是法律,而是裁决。希腊史料的记载互不相合。希罗多德表示波斯王有很大的自由改变主意,狄奥多罗斯则记录了一个大利乌三世(Darius III)无法收回成命的案例。臣子的地位低于君王,当然无权推翻波斯王的法令,而王本人亦会觉得重新考虑既定的法令是很没有面子的一回事。换言之,王室的行为准则排除了君王撤回命令的可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19 瓦实提所受的刑罚】瓦实提被判处的惩罚不是死刑或离婚,只是在内宫中降级,以致不可能再在亚哈随鲁的朝廷中有任何正式地位而已。此举的实际功效,是废除她一切的权力和威信,使她无望复得王的宠爱。──《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20所降的旨意传遍通国(国度本来广大),所有的妇人,无论丈夫贵贱都必尊敬他。”

 

【斯20 旨意传遍通国】波斯帝国素以通讯系统著称──二千多年后美国西部的快马邮递(Pony Express),亦与之相似。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这系统在每隔一日路程之处设有驿站,站中备有一人一马。他提到无论雪、雨、炎热、黑夜,都不能阻止这些人完成工作。

         「希罗多德」希罗多德是主前五世纪的希腊史家。《历史》(Histories,或作《波希战争史》,主前445年)是他最有名的著作,书中详细报导波斯与希腊之间战事,如马拉松、塞莫皮莱(Thermopylae)、萨拉米斯等战役。作为当代人物,他为这个时代的希腊和波斯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他虽以易于轻信谣言而遭受非难,其著作对于历史事件的报告和地方(如:巴比伦城)的描述,依然有极高的价值。希罗多德的著作更以引人入胜而备受推崇。其记载有时虽然互相矛盾,他仍被视作史实、地方、习俗的重要记录者。以斯帖记无数段落都可与希罗多德所记述的资料互作参较。其结果有时是澄清书中的记载,有时则使之更加混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斯一21王和众首领都以米母干的话为美,王就照这话去行。

 

【斯一22发诏书,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为丈夫的在家中作主,各说本地的方言。

         王严肃地下令(这命令怎可能坚持执行呢!)每个男人都要管辖自己的家,而且在家中要说丈夫的(不是妻子的)本地方言(本节下半部的意思)。──《雷氏研读本》

         当时主要通用的语言为亚兰语,其他常用的不下廿余种。

          「各说本地的方言」:有译作「说他喜欢说的话」。──《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下半节可译为“在各地用本地的方言宣布:丈夫应为一家之主”。这个诏书一定曾在当时民间引为笑谈。

波斯王朝除了相当尊重所属各地的宗教信仰,准许重建庙宇,照自己风俗敬拜之外(拉一2注),也重视各地的语言,不象希腊的亚历山大帝,每征服一地便把希腊语文带到那里。波斯王发诏书是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波斯国土虽广,王朝能延续逾二百年,懂得利用各地文字使上情下达,当为一个重要因素。(据历史考证,波斯人在商业上采用当时流通的亚兰文,又容许希腊文流通。)──《启导本圣经》

         各族的方言:古代犹太注释家们认为这是为了在一个家庭内,强化丈夫对妻子的支配权而下的命令。如果使用不同语言的男女结婚时,妻子只能使用丈夫的语言。只有这样,丈夫的地位在其家庭中确位。总之当时在波斯帝国混杂着众多民族,所以夫妻间使用不同语言的情况也并不少见(13:23,24)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1章)】

 1 昔日社会男权至上,女子地位低微,从这角度看瓦实提王后拒绝王命这举动(12),你认为她所受的处分合理么?参1:9; 2:1。圣经教导妻子要顺服丈夫,丈夫要作妻子的头,这教训是否支持男权至上的观念?参弗5:22-33

 2 若说本书的记载是下文事情发展的伏笔,你同意么?瓦实提若没有违抗王命以致后位遭废的话,你想以色列人日后能获拯救么?参4:13-14

 3 众首领认为:若不处罚瓦实提王后,全国妇女就会起而藐视丈夫。他们的顾虑是否过分?今天,居上位者或群众的偶像如何左右世人的心态和举止?这对教会领袖有何警惕?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