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第二十九篇拾穗 【诗二十九篇题注】「大卫的诗。」 大卫这首圣歌把“荣耀”归给全能的耶和华(1,2节),祂在大自然中掌权,又启示祂自己(3~9节),祂以“力量”和“平安”赐福祂的百姓(10,11节)。耶和华的名(耶威)在这首短短的诗篇里出现了十八次。参看创世记二章4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赞美诗,歌颂神的伟大和全能。可能用于住棚节或庆新年。诗中七次提到“耶和华的声音”,强调神话语的力量;属《诗篇》中最早的诗歌。诗人呼唤天上众军同赞耶和华(1~2节),继之描写神的威严和祂话语的力量(3~9节),末后为神的众民祈求。――《启导本诗篇注释》 歌颂掌管自然的耶和华。(25~28篇)是诉说悲哀的悲叹诗,29、30篇是感谢称颂神救赎事工的敬拜诗。本诗与(19篇)相同,题材取自雄伟壮丽的自然现象。结构比较简单:①呼吁人加入敬拜(1,2节);②以自然为题材的敬拜内容(3~9节);③宣告神必赐福敬拜者(10,11节)。本诗的核心词“耶和华的声音”,重复了七次。“耶和华的声音”,指神临在气动山河的雷声中、护理自然与人类。圣徒不仅要聆听庄严的雷声,也要侧耳倾听神微小的声音(王上19:12)。 ――《圣经精读本》 ◎这一篇与乌加列文学关系密切,风格类似腓尼基或迦南人的赞美诗。本诗篇也可能是由以色列附近民族的赞美诗修订改编而成。 ◎这一篇有七次重复出现的「声音」SH 6963。──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1】「神的众子啊,你们要将荣耀能力归给耶和华,归给耶和华。」 “神的众子”。大概指天使(但有人认为那是指神的子民)。――《诗篇雷氏研读本》 “神的众子”指众天使,他们是神的使者和仆人。――《启导本诗篇注释》 「神的众子」:常指星宿,在这里乃指在天上侍候神的使者。 「能力」:或作「赞美」。――《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众子是「~e{li^m的众子」。这大概不是像九十七7对假神的挑战,而是(根据八十九5~7判断,那里再度出现这用语)对天使的呼召。九十六7以下引用了这两节,可是在那儿是泛称人类。真崇拜的两项主要因素,都出现在这呼声中,即归给(或「给」)和敬拜(或「屈身」),因为前者征召心思──包括「心与手与声」──来宣扬神的伟大,后者征召意志来采用仆人般的谦卑态度。──《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若不将神「所当得的荣耀归给祂」,就会把神的荣耀归给假神或自己,这是神最憎恶的。因为神说:「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也不将我的称赞归给雕刻的偶像」(赛四十二8)。──《圣经综合解读》 「神的众子」可能指「天使」或「天体」。──《圣经综合解读》 ◎「神的众子啊」:一般认为指「天使」或「天体」、「星宿」。 ●「归给」:SH 3051,「给予」。此字是这两节的钥字。──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1 与乌加列赞美诗的比较】这篇诗与乌加列文学关系密切,超过任何诗篇。一位经常被引证的学者,甚至认为这诗原本是一首腓尼基/迦南人的赞美诗,修订改编后成为希伯来宗教集成的一部分。诗中提到的三处地方,据称都是位于叙利亚(6~8节)。并且据说这诗的用语、概念,甚至文法结构,都是像乌加列文献过于像旧约。本诗虽然有足够的对应和类似之处,可以辨识到类似迦南文学的成分,迦南原著则至今未能证实其存在。再者,所有被鉴定为源自迦南的成分,在其他明显属以色列的文字中也有出现;因此,这些成分只能证明以色列和迦南在语言文化上,大体上有共通之处。诗人可能是将一些巴力的职能加诸耶和华。其用意主要是高举耶和华,传扬祂的荣耀,不是驳斥巴力。另一方面,诗人如果不过是选择模仿迦南原著写作,将赞美的对象由巴力改为耶和华,这一点就不会构成问题。──《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1 神的众子】在迦南神话中,「众大能者」(和合本:「神的众子」,原文直译「伊罗兴〔elohim〕的众子」,NIV:「大能者的众子」)是诸神之王伊勒属下的次等神祇。在旧约之中,他们是在耶和华天庭聚会的天使(见:诗八十九7,一○三20,一四七1;王上二十二19;赛六2;伯一6,二1)。──《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1~2】引言:诗人邀请神的众子同来赞美神。――《串珠圣经注释》 邀请人加入敬拜。用作圣殿正式礼拜的入礼颂(96:7~9;代上16:28,29)。 ――《圣经精读本》 【诗二十九2】「要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他,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 “以圣洁的妆饰”,或以圣洁为衣服。虽然两种翻译都可接受,但这里显然指神的圣洁,而不是人的圣洁。其意思是“要因耶和华圣洁的光芒而敬拜祂”。这句话也出现在:诗九六9;一一○3;代上一六29;代下二○21。――《诗篇雷氏研读本》 「敬拜」:应是「跪拜」。――《串珠圣经注释》 请注意在天使的敬拜中荣耀与圣洁二词,这正是以赛亚书六3撒拉弗赞美的主题,「圣哉」是论神的本质,「荣耀」则指一切从祂发出的。祂身为造物主,荣耀遍满全地,正如撒拉弗所唱,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则是有关祂是怎样一位的启示,藉祂的话语和所成就的事,告诉祂的众仆人。真敬拜就是以爱和赞叹,将这一切向祂响应。圣洁的妆饰之翻译完全有可能,不过这词的直译应为「圣洁的光辉」(NEB;参 AV、RV)。此词也出现于九十六9,一一○3;历代志上十六29;历代志下二十21;虽然所有出处都可以采用这两种译法,但最后一处较适用「直译」,那里显然是论神的圣洁,而不是指人。因此,这里或许应当将此句解为「为(祂)圣洁的光辉敬拜耶和华」。──《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直译是「要敬拜那圣洁荣耀的耶和华」(英文ESV译本)。──《圣经综合解读》 ●「圣洁的妆饰」:SH 1927+SH
6944,「圣洁荣耀」。 ●「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直译是「要敬拜那圣洁荣耀的耶和华」。──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3】「耶和华的声音发在水上,荣耀的神打雷,耶和华打雷在大水之上。」 雷声是神威严的表征。造物听到神的声音所表现的震动,正是神荣耀能力的彰显。“大水”和“水上”都是指大海或泛滥的洪水。祂发声音使大水纳入界限中。――《启导本诗篇注释》 在大水之上: 描绘暴风骤雨、雷声轰鸣,暗示神掌管全宇宙的威严权能。――《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的声音立刻经解释为雷声;但这里强调是祂的声音,宣扬祂创造的能力,而不仅是大自然的声音。轰轰的雷声响自海际,超越波涛的怒吼,欢庆耶和华是全权的主,是审判者。──《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3 声音如雷】古代近东文学形容风暴之神的声音,打雷时可以听见的段落,俯拾即是。乌加列和亚马拿文献中的巴力,以及亚述文献中的阿达德都是例子。这话亦经常用作耶和华的描述(见七13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3~9】大卫描述一次强大的雷暴,这场暴风雨从西面的地中海刮起(3,4节),猛烈地横过“利巴嫩”和“西连”(黑门山)的山脉,再下迦南(5~7节),最后消失于“加低斯的旷野”(8,9节)。“火焰”即闪电。――《诗篇雷氏研读本》 赞美的原因:诗人赞美神,因神显出无比威荣,而雷霆 ── 神的声音 ── 就是这种威荣的一个表记。这段可分为三幕: 第一幕描写神的声音临到大洋(3~4), 第二幕是神的声音在树林中所产生的效果(5~6), 第三幕是神的声音在旷野所产生的果效(7~9)。――《串珠圣经注释》 3~9节用一次强大的风暴来描写神的「荣耀」(3节)。这场风暴从西面的地中海「大水之上」(3节)刮起,向东猛烈地横过迦南地最北面的黎巴嫩和黑门山脉(5~6节),再转向南方,震动最南面的「加低斯的旷野」(8节)。──《圣经综合解读》 在本篇中,神七次用「耶和华的声音」(3、4、5、7、8、9节)来显明荣耀,正如在创世记第一章中,神七次用话语来施行创造。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暴、人类历史的风暴,还是我们生命中的风暴,都是神所兴起、神所使用的,每一个属神的人,都应当从风暴中倾听「耶和华的声音」,「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祂」(2节)。──《圣经综合解读》 ◎ 29:3~9 用多种自然界的现象来描述神声音的威荣,自然也彰显神本身的威荣。──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4】「耶和华的声音大有能力,耶和华的声音满有威严。」 【诗二十九5】「耶和华的声音震破香柏树,耶和华震碎黎巴嫩的香柏树。」 关于粗壮的“利巴嫩的香柏树”,参看列王纪上五章6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黎巴嫩的香柏树为树中之王,华美、结实。神发声可震裂香柏树,何况祂自己?――《启导本诗篇注释》 震碎: 近东地区很少有苍郁的丛林,香柏树代表魁梧的巨树。诗人看到震动香柏树的自然威力,身临其境感到掌管一切的神之临在,栩栩如生传达这种信息。 ――《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的声音」(5节)响起的时候,最高、最美的「香柏树」(5节)首先被震破了:「必有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要临到骄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赛二12)。──《圣经综合解读》 风暴袭击了黎巴嫩山脉,大风刮断了山上有名的香柏树。雷电也摧毁了许多大树。──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5~6】可与以赛亚书二12以下相较,那里预言,在耶和华的日子,香柏树和一切高山峻岭,就是人看为了不起的,到最后都要被折服。每一次神能力的彰显,都令人想起最后的审判,不过在本篇中,最重要的心情是兴奋雀跃,可以从9c节的欢呼声中看出。──《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5~6 树震破,山跳跃】在描述巴力建筑宫殿的乌加列神话中,巴力在登基之前发声如雷,地的高处因而跳跃或震动。几句话之后,他又被形容为右手拿着香柏树作为武器。同样,一首赞美玛尔杜克的诗歌也说他声音如雷,使地震动。他的话语是冲去落拓枣树(lotus tree)的洪水。译作「跳跃」的希伯来语动词不时有人以为是嬉戏、跳跃一类的动作,但较有可能是指整群羊走路时上下波动的情景(见:撒下六14~21的注释)。用这字来描述地震时地面的起伏最是合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6】「他也使之跳跃如牛犊,使黎巴嫩和西连跳跃如野牛犊。」 西连是黑门山的腓尼基名。黎巴嫩和西连都是连绵的群山,在神的声音下,居然如受惊的小牛般跳跃。――《启导本诗篇注释》 应作「祂使利巴嫩像牛犊一样舞蹈,使西连像小牛一样跳跃」。 「利巴嫩」:以出产木材驰名。 「西连」:是腓尼基人给黑门山的称号。――《串珠圣经注释》 「西连」的意思是「护胸甲」,这是西顿人对黑门山的称呼,是黑门山的腓尼基名。黎巴嫩和西连都是连绵的群山,在风暴的冲击下如受惊的「野牛犊」震撼晃荡。──《圣经综合解读》 ●「西连」:字义是「护胸甲」,这是西顿人对黑门山的称呼。──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6 西连】西连即是黑门山(见:申三9的注释),在诗歌中与利巴嫩交替使用。西连和利巴嫩可能在乌加列文献对句中用作对偶,但未能确定。这两个地方在《吉加墨斯史诗》中明显用作对偶,因为它们在吉加墨斯和恩基杜向胡瓦瓦所发动的战事中被打散。二者在亚喀得文献中亦有提及,证明不是迦南文学独有的字眼,而是出现于古代近东各处的文献之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7】「耶和华的声音使火焰分岔。」 可译作「耶和华的声音放射出火焰」(雷电闪耀)。――《串珠圣经注释》 使火焰分岔: 诗人以敬畏的心描绘劈空而来的闪电与震耳欲聋的雷声。诗人并未因可怕的自然现象感到恐惧与不安,反认为那是神的启示,由此得到莫大安慰(罗1:19,20)。 ――《圣经精读本》 分岔直译为「劈砍出」,七十士译本此处为「分裂」(参,AV、RV)(或是它采用了类似的动词)。这里是描述闪电,也许是藉劈砍时会生的火花为喻,好像用打火石一般;也可能是描绘闪电像叉子般分岔(「分裂」)。──《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声音使火焰分岔」(7节),形容雷电交加。「加低斯的旷野」(8节)在迦南地的南面。「惊动母鹿落胎」也可译为「使橡树摇动」。──《圣经综合解读》 【诗二十九8】「耶和华的声音震动旷野,耶和华震动加低斯的旷野。」 加低斯在巴勒斯坦南方,为沙漠地带。――《启导本诗篇注释》 震动加低斯: 雷声的轰鸣久久回荡在加低斯的旷野,读者仿佛身处加低斯,亲耳听到雷声。对恶人,这声音必引起极度的恐惧;对义人,则是胜利的欢呼。 ――《圣经精读本》 【诗二十九8 加低斯的旷野】乌加列文献中也有论及加低斯的旷野或大草原,据信是在黎巴嫩境内,奥朗底河附近之加低斯市的一带。它有又可能是指南方的加低斯巴尼亚。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时,有很多时间是在此度过。──《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8~9】震动……震动……惊动等字是互相关联的,是一个动词的一部分,这动词基本上是描述扭动或回旋,或是生产时阵痛的模样,或是舞姿:它生动地描写出旷野沙暴与森林动荡的光景。──《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9】「耶和华的声音惊动母鹿落胎,树木也脱落净光;凡在他殿中的,都称说他的荣耀。」 “惊动母鹿落胎”亦可译为“像橡树旋舞”。将橡树和“树木”对仗,但不若使怀胎的野兽早产更富形像力。――《启导本诗篇注释》 应作「耶和华的声音震撼橡树,叫树木的叶子剥落」。――《串珠圣经注释》 第9a节,RSV(参 JB、葛利纽)将传统的元音修改(原文没有元音),读成橡树,而非「红母鹿」。这种译法避免了从极其壮观的场面突然转到较隐晦、又不具代表性的情景,而若对这篇诗熟悉的人,或将它神秘化的人,读到这句,难免会感到很困惑。此外,(NEB)对第9节第二部分的译法,「使孩子早产」,或许可以讲得通,不过听来颇痛苦193,而这似乎不应当是如此大规模风暴的最高成就。最简明的译法,树木也脱落净光,颇能将高潮持续推进,不至于有突然跌落低潮的现象。 至终的高峰是那回应的呼喊「荣耀!」这是出于谦卑、喜乐和了解的心。由此可见,对有些人而言,风暴不是无意义的突发事件,也不是敌对的力量,而是耶和华的声音,从祂这番作为中我们可以听到。希伯来文(若经文正确的话)还更进一步,不只是凡(all),直译是「凡所有的」(all
of it),就是包括圣殿中的一切东西。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指天上的圣殿;可是地上的殿既是其「形状和影像」,透过其结构和礼仪表达出神的圣洁与荣耀,就应该用比大自然能力的展示更明确的方式,达到这样的目标。而物质盖造之殿所要表达的,更是神对祂活的灵宫的心意,无论是团体或个人(林前三16以下,六19),凡属这灵宫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呼喊:「荣耀!」──《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万物都在风暴中颤抖的时候,与神亲近的人却「都称说祂的荣耀」。因为我们知道这风暴的主人是我们的神,祂兴起风暴,是要让「万事都互相效力」(罗八28),让我们在阳光中能认识「耶和华的声音」,在风暴中也能认识「耶和华的声音」。因此,不信的人所看到的只是生命中的风暴、痛苦和难处,但信的人所看到的却是「祂的荣耀」。──《圣经综合解读》 ●「母鹿落胎」:可能是「弯折大树」。原文的「鹿」与众数的树原文相近;有译本将本句译作「耶和华的声音使母鹿落胎(或「生产」),但这译法与下句的「脱光森林的树叶」不大相称,所以可另译为「弯折大树」。──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10】「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 “洪水”一词的希伯来文除了这里之外,就只出现在创世记第六至十一章;因此,大卫可能是提到挪亚的洪水。――《诗篇雷氏研读本》 神用话语立定天地,将诸水分开,又使天下的水聚在一处,为混沌理出秩序。此处“洪水泛滥”可指创造时的光景(创一2~10),也可指挪亚时代的大水(创六17)。 本节和11节说明全能的神要拯救祂的众民。世界虽慌慌不定,但神稳坐其上,赐平安给属祂的人。――《启导本诗篇注释》 译为洪水之字很重要,因为它只在创世记第六至十一章,描述挪亚的洪水时出现过。那次大自然的力量有目的地倾盆而泄,实为最明显的例子。第10节动词的时态,强调了局势已定:「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过去式),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现在式)」(JB;参 RV、葛利纽)。──《丁道尔圣经注释》 「洪水」(10节)原文只用来描述挪亚时代的大洪水(创六17),形容巨大的动荡。不管世界如何动荡不安,神始终「坐着为王」(10节),掌管自然和历史,并将「力量」和「平安」赐给属祂的人。因此,不管环境如何可怕,我们都可以放心,因为兴起环境的乃是我们的父神,祂要让我们在风暴中经历神「赐力量」来应对压力和困难,最终得享神「赐平安的福」,在基督里得着安息。──《圣经综合解读》 ◎ 29:10 说明不管遭遇怎样的自然界巨变,神的王权依然稳固,而这显示的就是 29:11 所说的,信靠神的以色列百姓,就能稳固的享有神给的平安福气。──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10】在洪水之上坐着为王 在沙马士庙出土的一块来自新巴比伦王纳布阿普拉伊丁纳(Nabu~Apla~Idinna)时代的泥版,刻有太阳神沙马士在宇宙性大山的山脚下坐于宝座的场面,旁边几条波状曲线,相信是代表宇宙性海洋。这与本节耶和华在洪水(译作天上之海更佳,见一○四3的注释)之上坐着为王的场面非常相像。在这方面,值得留意的是在亚喀得语中,「洪水」一字亦可解作混沌怪兽。更明显的,是洪水在亚喀得文学中被视作神明的武器之一,有时甚至是君王或神祇的描述性称号。洪水可以在战士的前面开入战场,神明也可以在参战之前披上。桑希阿达德五世描述宁努他神是乘驾在洪水之上,被高举的主。希伯来语「特洪」(tehom,和合本译作「深渊」、「深水」等)一字是指地上的宇宙性大水,反之,这字「玛布尔」(mabbul)则是代表天上的宇宙性大水,这是雨水的来源。按照创世记六至八章,挪亚时降到世上的就是「玛布尔」。──《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10~11】结语:诗人深信这样威荣,且以洪水为宝座的耶和华必永远为王,祂也必赐福给自己的百姓。 这篇诗以「荣耀归神」开始,以「平安归人」结束。――《串珠圣经注释》 洪水泛滥之时: 以创世纪6~11章挪亚洪水为背景,强力暗示神是掌管大自然的君王。“既然有全能神的如此祝福,就无所惧怕”,给人极大的安全感。 ――《圣经精读本》 【诗二十九11】「耶和华必赐力量给他的百姓,耶和华必赐平安的福给他的百姓。」 可以译为祈祷,像RSV,但视为简单未来式可能性更大:「耶和华必赐……,耶和华必赐福……」。因此,本诗的结尾乃表明,神的大能并非徒然彰显其能力,而是祂施行审判(洪水,10节)与拯救的工具。德里慈的注解讲得很好:「最后一个字平安,好像彩虹跨越过本篇诗。一开头,本诗显示天开了……;而最后则显示神的子民在地上得胜,在祂可怕的忿怒倾倒时,仍蒙平安之福。起头是在至高处有荣光,结束为在地上有平安。」──《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诗就像一部交响曲,气势磅礴地奏响,却轻柔平安地结束;以「荣耀归神」(1节)开始,却以「平安归人」(11节)结尾。当基督降生的时候,天使将再一次唱响这荣耀颂:「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二14)。──《圣经综合解读》 【思想问题(第28, 29篇)】 1 有学者认为:诗人的祷告里没有表明他受到任何逼迫,大概他是在陷于身心或灵性的低潮时向神发出这祈祷。你若有类似的低潮,怎办? 2 5节的恶人是不认识耶和华的人吗? 3 诗人能心中欢乐,用诗歌颂赞神;这是因为神叫他凡事顺利,毫无险阻么?参13:5; 腓4:12。 4 大自然的现象唤起诗人去敬拜神的威荣。你居住的地方有那些常见的大自然现象?试从这些现象联想到神的属性或作为。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