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二十四篇拾穗 【詩二十四篇題註】『大衛的詩。』 大衛以讚美全地的擁有者和創造者神來開始這首詩(1,2節),然後指示將要敬拜神的人(3~6節),而最後以頌揚榮耀之王的聖歌來結束(7~10節)。大衛可能是在運送約櫃返回耶路撒冷時(撒下六),或在事件的周年紀念裏寫成這首詩篇。――《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進殿詩,或為讚美大衛當日迎約櫃入聖所之事而作(看撒下六12~19),可能用在志念此事的節日禮儀中。詩中有“眾城門哪”(7,9節)一語,說明聖殿仍在,故應為所羅門王或略後時代的作品。 本詩先述說神的創造大能,指出榮耀君王的身分(1~2節),然後描寫進聖所者須具條件,也就是榮耀君王的資格(3~6節)。7至10節為進殿的人與守門人的對唱。榮耀的王戰勝敵人,凱旋進城,守門人詢問誰是榮耀王;進殿者回應,榮耀王就是耶和華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保羅曾引用本節來說明食物和人的關係(林前十26)。――《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禮儀詩,是朝聖者進入聖殿時所誦唱的。――《串珠聖經註釋》 本篇可能是大衛把約櫃運入耶路撒冷時所唱的詩歌(撒下六12~15),也預表那位將在榮耀中顯現的「牧長」基督(彼前五4)。──《聖經綜合解讀》 ◎傳統上認為這是大衛把約櫃運入耶路撒冷時唱的詩歌 撒下 6 。──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1】「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神擁有一切,因為一切都是祂所創造的。“和其中所充滿的”。其中(這地)所包含的一切。――《詩篇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的榮耀充滿萬有。大衛將約櫃從基列耶琳護送到錫安城時,配樂吟頌這首詩歌(代上13:8)。68、132篇也是為此作的詩。“升天節”朗誦此詩,其他讚美基督升天的詩歌也常提到此詩。詩人藉這首詩:①歌唱造物之神(1,2節);②規定崇拜者當有的態度(3~6節);③讚美榮耀之君(7~10節)。 ――《聖經精讀本》 將神刻畫為眾城的設立者及奠基者。藉充滿生命的地(1a節)與住滿居民的世界(1b節)等熟悉事物,親切形像地描繪創造並經營世界的神之護理。 ――《聖經精讀本》 不管人是否已經認識神,他們「都屬耶和華」(1節)。因為神「創造諸世界」,又「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2~3),所以我們現在就應當尋求親近祂(3~6節)、打開城門歡迎祂(7~10節)。保羅曾引用第1節(林前十26),宣告所有的食物都屬於神。──《聖經綜合解讀》 【詩二十四1~2】朝聖者讚美造物主:創造了萬物,配受一切讚美。――《串珠聖經註釋》 第1節與第2節的頭一個希伯來文,也就是強調語,分別為耶和華的,與衪,這成了本詩的特色。祂,這位詩中之城的建立者與堅定者,也是創造者與維護者(2節),全地的一切都屬於祂:豐肥的大地(1a節),住滿人民的大地(1b節),穩固的大地(2節)。充滿\cs8(九十八7譯為「所充滿的」)令人聯想到它的財富與肥沃,這裏指出,這些不是屬於人,讓人揮霍的,基本上乃是屬於神的,為要令祂滿足,發揚祂的榮耀(參賽六3,同樣的希伯來文表達法)。這種對大地的看法,不會使它更貧瘠,反倒使它更豐富:參哥林多前書三21b、23節,以及十25、26(引用本節)、31節。詩篇中常宣稱,充滿人的大地(1b節)是屬於神的,祂是創造者(2節)、君王與審判者(如:詩九7、8)。新約則作更進一步的聲明(約三16、17)。──《丁道爾聖經註釋》 ◎這兩節用簡短的文字陳述「神就是造物者」,「創造並擁有這個世界」。這兩節也成為整首詩的「動機」,因為神是造物者,所以我們要竭盡所能去親近祂,並且祂要進入城市時,城門當然都必須打開歡迎。──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2】「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 神是全世界的主,因祂創造全地(看創一1~10)。――《啟導本詩篇註釋》 把地建立在海上: 詩意是表達地從水而出。在舊約,憤怒的浪濤象徵混沌(創1:2)、洶湧(46:3)。神“把地建立在海上”,表達神的全能。 ――《聖經精讀本》 在……上可以譯為「超於……之上」,如八1,但此詩的意象是堅實的大地從水而出,借用創世記一9、10的描繪;參彼得後書三5。RSV譯為眾川流(和合:大水),而不像一些舊譯本作「洪水」,或 NEB的「下麵之水」,這是正確的。對舊約而言,「洶湧大海的白沫」似乎總是這幅景象的中心,使人從深海聯想到空虛混沌(創一2)、威脅逼迫(詩四十六5)、紛擾不安(賽五十七20)。但是(與異教的信仰相反)「海也屬祂」,就像「旱地」屬祂一樣。亦見四十六2~4,七十四13,九十六11的註釋。──《丁道爾聖經註釋》 「海」原文是「眾海」。「大水」原文是「眾河流」。地球表面的71%是海洋,所以用詩的語言來描述,神是「把地建立在海上」。大地的根基並不是堅固不動的,板塊運動速度取決於神的命令,在基督再來之前,地震火山將頻繁加重(太二十四7),所以我們應當「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十一10)。──《聖經綜合解讀》 ●「安定」:SH 3559,「建立」、「設立」、「固定」。 ●「大水」:SH 5104,「溪流」、「河流」。原文是複數形態。──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2 地建立在海上】按照巴比倫對宇宙的認知,大地的根基是在所謂「阿普蘇」之上。這是個如水的原始地區,是極重要的神祇恩基/伊亞的領域。從自然地理學的角度看,它代表地下水位,在沼澤、水泉浮現出來,又和淡水的宇宙性洋海河流有關。在《埃努瑪埃利什》史詩中,瑪爾杜克的名字之一是阿吉利瑪,即把地奠定在大水之上,建立其上各區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四3】「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 “耶和華的山”指錫安山。――《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們詢問進殿的資格。 「耶和華的山」:即錫安山。――《串珠聖經註釋》 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的聖所: 與“俯伏”,形像地描述敬拜的場面。“登耶和華的山”意味放下屬世之務,恢復與神的關係,佔領高地(創13:14;19:27),也指熱衷於神的道(賽2:2)、站在神的寶座前(啟7:9)。 ――《聖經精讀本》 登與站表現出一幅敬拜的景象,與另一重要的表達方式──「俯伏」──正成平衡。這種行為表達是刻意有所追求(參,可九2),上到有利地點(參,創十三14以下,十九27、28),與其他尋求者一同集中來敬拜(參,賽二2、3),最後,終於站在寶座前(啟七9)。──《丁道爾聖經註釋》 「耶和華的山」(3節)指錫安山,「祂的聖所」(3節)指會幕,都是象徵與神親近的地方。人要「登耶和華的山、站在祂的聖所」(3節),與神親近,就必須付出代價,走上坡的路。這代價不僅是外面的行為,更重要的是裡面的心靈,因為神「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賽五十七15)。人若不「痛悔謙卑」,「登」上去也「站」不住。──《聖經綜合解讀》 【詩二十四4】「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 敬拜神所必須具備的聖潔條件。“手潔”。正當的行為。“心清”。正確的動機。――《詩篇雷氏研讀本》 “手潔”指行為無瑕無疵。“心情”不但行事正直,而且動機純潔。“虛妄”指偶像。――《啟導本詩篇註釋》 向虛妄: 意味期待毫無價值的幫助(如崇拜偶像、60:11“人的幫助”),指馬上暴露的小聰明(12:2)。 ――《聖經精讀本》 手潔,請看以賽亞書一15,三十三15;提摩太前書二8。心清,請看十七15的註釋。舉起心靈(和合:向)由二十五1可明其意,那裏的意思與「倚靠」平行。這裏所指虛妄(亦即:空洞)的信靠對象,或許是能力不足的幫助者(如:偶像,或「人的幫助」,六十11),或許是毫無價值的計謀,如:十二2的謊言,因這個字也用在那裏。起誓……懷詭詐,參十五4c的註釋。──《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親近神的資格,並不是外面守全律法、完成獻祭,而在於裡面心靈的實際,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 1.必須「手潔心清」,不但行為聖潔,還要動機準確。我們若只顧外面的「手潔」,卻沒有裡面的「心清」,被主鑒察時必要蒙羞。「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五8),但人沒有辦法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到「心清」,唯有聖靈能「借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徒十五9)。 2.必須「不向虛妄」,與神之間有正確的關係。「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14),因此,我們若把「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當作人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心「向虛妄」。「不向虛妄」,原文是「不向虛假高舉生命」。 3.必須「不懷詭詐」,與人之間有正確的關係。「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耶十七9),因此,「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我們最要緊的不是提防別人的「詭詐」,而是防備自己肉體裡出來的「詭詐」,尤其是那些帶著屬靈外表、自欺欺人的「詭詐」。──《聖經綜合解讀》 ●「不向虛妄」:原文是「不向虛假高舉生命」,實際的意義略有爭議,比較可能是「不指著神欺騙起誓」。──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4 不向虛妄】新國際本將這話譯作「向偶像舉起靈魂」。「舉起靈魂」是「培養某方面之胃口」的意思(和合本:「向」)。「靈魂」一詞原文中其實是指「喉嚨」,引伸為「胃口、欲望」。在好幾處的經文中都以神作為對象(詩二十五1,八十六4,一四三8)。新國際本在此譯作「偶像」的用語是「空虛、沒有價值」的意思(和合本:「虛妄」)。其他作者則用「不是神的」一語形容偶像(耶五7)。──《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四4~6】朝聖者所得到的回答:只有那些行為正直,全心全意歸向神的人才可進殿。――《串珠聖經註釋》 ◎此處雖有一些經文解釋的爭議,不過意義是很清楚的,就是手潔心清的人可以親近神,這種人才是真的以色列人。當然,真基督徒也該有一樣的表現。──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5】「他必蒙耶和華賜福,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義。」 “成義”是說向神忠信守約的必得神所應許的公義獎賞。――《啟導本詩篇註釋》 證明有理(和合:使他成義),直譯為「公義」,這裏與稱義類似,就是審判官對某人的申訴或聲明,作有利的宣判。至於「公義」的內容,就視其情節而定:在法庭上,指無罪的人;在性格上,指誠實的人;在事業上,指成功。也許此處三種都包括在內。這個人得著神的悅納:他被接受,蒙幫助能過正直的生活,事業在神的「賜福」下,將一帆風順。亦請參二十三3b,六十五5。──《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行為成為義人,只能「蒙救他的神使他成義」(5節),因信被神接納為義人。真正得以稱義的「雅各」,並非雅各肉體的子孫,乃是那些「尋求耶和華的族類」、等候基督再來的信徒。──《聖經綜合解讀》 【詩二十四6】「這是尋求耶和華的族類,是尋求你面的雅各。細拉」 “是……雅各”。更可作:象雅各,指創世記三十二章30節的事件。――《詩篇雷氏研讀本》 “族類”也作“福分”或“賞賜”。“你面的雅各”亦作“雅各之神的面”。全句的意思是遵循神的命令和尋求神面的人,可以得到這福分或賞賜。――《啟導本詩篇註釋》 「尋求」:即前往聖殿敬拜神; 「你面的雅各」:有古卷作「雅各的神之面」; 「族類」:有學者譯為「賞賜」。 全句可譯作「這就是那些尋求耶和華,尋求雅各神之面的人所得的賞賜」。――《串珠聖經註釋》 世代(和合:族類),參十二7的註釋;尋求耶和華的面,參十一7與十七15的註釋。雅各,在希伯來的經文中是獨立的(參,AV),若沒有七十士譯本所加的「之神」,就顯得缺乏意義。或許這個希伯來字是在抄寫中被遺漏了,但也有可能我們應該讀作「像雅各般尋求𣿫的面」(假定此處省略了重複的子音k),這樣,此處就是引用雅各在毗努伊勒與神的面對面,和所得的祝福(創三十二29、30)。──《丁道爾聖經註釋》 ●「族類」:SH 1755,「時期」、「時代」、「族類」。──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7】「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進殿朝拜的人與守門者的對唱。看本篇題解。――《啟導本詩篇註釋》 ●「抬起」頭:SH 5375,「舉」、「舉起」。此字是本篇詩歌的鑰字,這一段出現四次, 24:4,5 各出現一次。──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7 城門和永久的門戶】一首讚美巴比倫太陽神沙馬士的詩歌,描述廟宇的各個部分為他而歡欣,其中包括門戶和進口。某個拿波尼度時代的文獻描述廟門大開迎接沙馬士進來。這些是神祇的偶像請入該神之廟宇時所唱的詩歌。城門的「頭」如果是指建築物上的特徵,它最有可能是指門頂的橫樑或凸出的飛簷。這是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建築的共同特徵,形容它的亞喀得語字眼(kululu),同時又可解作頭飾或纏頭巾。有人提出這個部分可以從門柱上提起來,容許巨大的對象運過。這說法雖然極具創意,卻沒有說服力,因為城門設計不會有容易遷移的活動飛簷。抬頭是象喻性的可能性似乎比較高。在烏加列文獻中神明蒙羞時也是垂首,有理由慶祝時則會抬起頭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四7~10】在大衛的時代,在勝利的列隊中被送進聖所的約櫃,象徵那位“榮耀的王”。這幾節也預言基督得勝罪與死亡後的高升,以及祂以王的身分降臨,統管全地。――《詩篇雷氏研讀本》 朝聖者與殿裡的人互相對唱:朝聖者要求對方打開殿門,讓王可以進去;殿裡的人就詢問,誰是這位榮耀的王?朝聖者回答:就是萬軍之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讚美神的榮耀。大衛將神的法櫃接到耶路撒冷,到達耶路撒冷城門時所唱的歌。大衛興奮、激動,高聲頌揚耶和華是真正的榮耀之君。 ――《聖經精讀本》 這裏動人心弦的挑戰和回應(在儀式上,可能是大衛的遊行隊伍來到城門時所頌),以幾個簡鍊的字,將我們帶到那位眼不能見的大君王面前,祂是何等的巍峨,祂正要進入那古老的城堡,以佔為己有;這裏也把此一高潮與先前的拯救歷史相銜接……因為在戰場上有能一語,是較神為「戰士」更強的說法,而這個稱號第一次出現,是在紅海邊的得勝之歌中(出十五3)。這裏的登山,是始自埃及之行軍的終結;事實上,歷代志上第十六章引用的諸詩篇,就是在此場合所詠唱的,回顧背後直及亞伯拉罕,瞻望前程則直至耶和華以審判者的身分臨到。倘若全地都是祂的(1、2節),祂又是聖潔的(3~6節),此處對「古老的門戶」(和合「永久的門戶」)所發出的挑戰,就不是要它們裝飾華麗,而是教會宣戰的呼聲(正如林後十3~5)。──《丁道爾聖經註釋》 ◎ 24:7,9 最直觀的解釋就是指耶路撒冷這個古老城市的城門要打開,因為神的約櫃要進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四8】「榮耀的王是誰呢?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 在戰場上有能: 是神的屬性之一,以色列人過紅海後,第一次如此稱呼神(出15:3)。古代戰爭是比現代更殘忍,對常有戰事的古人來說,戰爭中的英雄就是拯救者和君王。此稱呼是讚美保護百姓的神之能力與權威。 ――《聖經精讀本》 當年大衛迎接約櫃進耶路撒冷的時候,約櫃代表那「榮耀的王」耶和華。約櫃預表基督,主耶穌基督已經勝過了罪惡、死亡和撒但,現在正在每個人的心門口呼喚:「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祂雖然勝過了一切仇敵,但祂並不強迫人心。只有今天主動打開心門,接受「榮耀的王」進來的人,「榮耀的王」才會給他大開天國之門。──《聖經綜合解讀》 基督是「有力有能」、「在戰場上有能」的神,卻不強迫我們打開心門。祂讓我們捫心自問:「榮耀的王究竟是誰呢」?是我們裡面驕傲的「自我」,是要轄制我們的撒但,還是為我們流血捨命的主耶穌基督?──《聖經綜合解讀》 【詩二十四9】「眾城門啊,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 【詩二十四10】「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細拉」 “萬軍之耶和華”亦作“全能的耶和華”,因祂握有天上和地上所有的權能。――《啟導本詩篇註釋》 基督再來之日,「祂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亞十四4),帶著榮耀從大開的東門進入耶路撒冷(結四十四1~3)!──《聖經綜合解讀》 ●「萬軍」之耶和華:SH 6635,「軍隊」、「戰爭」,表示神絕對的主權與能力,也暗示神擁有控制一切「戰爭」與「軍隊」的能力。「萬軍之耶和華」一詞聖經中出現三百多次,原文的含意與統領天上的眾天使有關,用來表明神的權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24, 25篇)】 1 24篇朝聖者的詩篇對於敬拜神的人應具的資格和敬拜對象有什麽啟示? 2 24:1~2道出神的王權 。 人在生活上若藐視神的主權,即使他參與敬拜,有意義麽? 3 25篇裡,詩人不僅面對外在的困苦,還要面對過往的罪,他為何仍仰賴神的幫助呢?參7~8節。這給你什麽教訓呢? 4 試從25篇找出神行事的一些原則,以及仰賴 之人的確據。參3, 6, 8~10, 12, 14節。 5 若說詩人在25篇的祈求充分表現出神公義和慈愛屬性的揉合,你同意麽? 6 「求你救贖以色列 ...... 」(25:22),詩人憑著以色列人曾與神立約這事實,與他自己約民的身分,向神祈求。今日神的兒女可憑著什麽向神祈求?參約15:16; 來4:14~16。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