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三十四篇拾穗 【詩三十四篇題註】「大衛在亞比米勒面前裝瘋,被他趕出去,就作這詩。」 在這首感恩詩(像詩篇二十五篇的離合詩)裏,大衛呼籲會眾讚美耶和華,因為祂拯救了他,並因為祂對子民施行仁愛(1~10節),其後又教導百姓行公義以得長壽(11~22節)。大衛在亞吉面前“裝瘋”(參看撒上二一10~15);這裏(在標題部分)稱亞吉為“亞比米勒”。參看創世記二十六章1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字母詩,其中許多經節,為我國信徒特別喜愛,結構與二十五篇類似(看該處注),通稱作個人感恩詩。題注中說明此詩為大衛所作,背景見《撒上》二十一11~15。(亞比米勒或為《撒上》所記亞吉王的閃族名,也可能為朝代或王室稱號。)全詩以讚美神並呼喚他人一同榮耀神開始(1~3節),然後見證神的良善,並與眾人同享詩人的美好經歷(4~10節),最後勉勵會眾敬畏神(11~22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稱頌與信心之歌。讚美及感恩詩的特點:不以感恩及稱頌結束,附加對會眾的見證、勸勉、教訓。如標題所示,大衛為躲避掃羅與仇敵追趕,甚至裝瘋。大衛終於逃出虎穴,高唱喜樂的感恩詩(撒上21:10~22:2)。整首詩沉浸在感恩的氛圍中,大部分內容是對聖徒的勸勉。內容如下:①詩人許願要常稱頌神,陳述自己的經歷(1~7節);②勸勉聖徒經驗並敬拜神(8~14節);③揭示惡人與義人全然對立的命運,勸人歸回耶和華(15~22節)。 ――《聖經精讀本》 大衛一開始面對掃羅的追趕時,忘了自己的前途是在神的手裡,卻按著人的謀算尋找出路,先是向祭司亞希米勒說謊(撒上二十一2),接著又帶著巨人歌利亞的刀逃到歌利亞的老家迦特(撒上二十一10),以為躲在仇敵那裡就安全了,結果卻發現雖出虎口卻進狼窩,迦特王亞吉隨時可能殺他(撒上二十一11)。無奈之中,大衛只好不顧羞恥裝瘋賣傻,僥倖逃過危險。這事的歷史記錄在撒上二十一中,背後的屬靈光景卻記在本篇和詩五十六中。「亞比米勒」(1節)可能是非利士王的稱號(創二十2),指迦特王亞吉。本篇是一首字母詩(第九、十、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百一十一、一百一十二、一百一十九、一百四十五篇),也是大衛感恩的見證。──《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篇為字母詩。不過省略了waw。 ◎「大衛在亞比米勒面前裝瘋」:指的應該是 撒上 21:10~15 記載大衛在迦特王亞吉面前裝瘋的事情。而「亞比米勒」應該是亞吉王的別名,或者是一個王朝名字。 創 26:1 也出現「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 ●「亞比米勒」:字義是「我的父親是王」。可能是一種頭銜,而非個人的名字。──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篇題目裡的「亞比米勒」,若改為「亞吉」,是否更符合大衛的生平事蹟?】 詩三十四篇的題目是「大衛在亞比米勒面前裝瘋,被他趕出去,就作這詩」。這個詩題所指的,極可能是撒母耳記上二十一13所記載的那件事。大衛逃避掃羅追殺,走到非利士人境界內,被帶到迦特王亞吉面前。為免招亞吉妒忌,大衛遂在他面前裝瘋。結果,亞吉下令驅逐大衛出城,而大衛便不至落入非利士仇敵之手中。至於詩三十四篇題目所寫的亞比米勒,就可能是編搜詩篇的文士犯了錯誤,將亞比米勒誤以為亞吉。然而,大衛的生平事蹟是每個以色列人都耳熟能詳的,後世的文士負責編搜詩篇,當然是飽學之士;因此,他們極不可能將亞比米勒及亞吉弄錯了。 由此看來,題目所指的亞比米勒並非亞吉之誤;而亞比米勒是迦特王亞吉的另一名字。正如基旬又名耶路巴力(參士六32,七1等),所羅門又名耶底底亞(撒下十二25),西底加又稱為瑪探雅(王下二十四17)。因此,非利士王有兩個名字,當然不足為怪。事實上,創世記最初提及的非利士王名叫基拉耳的亞比米勒(創二十2),到以撒的時代,又有一個非利士王名叫亞比米勒第二(創二十六1)。由此看來,亞比米勒似乎是當時非利士王朝的名字,就像波斯王朝的「大利烏」(第一個名為大利烏的王於主前五二二年被加冕,在此之前,他可能被稱為Spantadata;而瑪代人大利烏[但五31,六 1,九1]原來可能被稱為Gubaru[Dareyawes能是王族的名稱,意即「君尊者」]。所有埃及王最低限度有兩個名字(nesu~bity是法老自己的名字,而帶有sa~Ra'的名字可能是王號,同一王朝的法老都有一個與Sa-Ra’相連的名字)。非利士與埃及相鄰,而埃及是古代近東的強國,非利士王朝起名號的方法受到埃及的影響,也是可以理解的。 舊約聖經只記載非利士王的兩個名字,就是亞比米勒和亞吉。然而,從亞述遺留下來的文獻卻記載多個非利士王的名字:亞實突王是AZirr或Azuri;後來撒珥根二世以亞實突王的弟弟Ahimiti取代王位;亞實基侖王稱為Sidqia,在他之前有Rukibtu,之後是Sharruludari;此外,還有以革王倫Padi,由西拿基立使其坐王位,成為亞述的傀儡;與此同時期,加薩的王是sillibel;以撒哈頓曾題及亞實基侖的王名叫Mitinti,而以革倫的王則稱為Ikausu;還有一個名字具有更深含義,就是亞實突王A-himilki,這個名字即是亞希米勒(Animelech,亞比米勒在形式上頗相似)。(有關上述名字,可參Pritchard,ANET,P.286 187,288,191。)上述資料足以構成有力的證據,證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八世紀期間,非利士王朝中都持續使用亞比米勒此名字。──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詩三十四1】「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他的話必常在我口中。」 必常在我口中: 詩人決志一生獻給神,讚美神。不是利用閒暇,偶爾紀念稱頌神。 ――《聖經精讀本》 「時時」一詞,較準確的意思是「每一次」,由大衛當時經過的苦難,和其結果來看,這樣解釋更具意義;這次經歷又重新向他證明,「我遭遇的事」無論多絕望,仍然「在𣿫手中」(見三十一15的註釋)。新約說得更明白:要「凡事謝恩」(帖前五18;參,羅八28、37)。──《丁道爾聖經註釋》 「時時」(1節)原文是「所有時候、一直」。大衛所有的經歷都一直向他證明,人所遭遇的事無論有多絕望,仍然在神手中(三十一15),因此,我們要「凡事謝恩」(帖前五18)。──《聖經綜合解讀》 ●「時時」稱頌:SH 3605+SH
6256,「每一個時候」、「所有時候」。──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3】引言:作者要獻上感恩祭,邀請人同來讚頌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1~2節是大衛讚美神的理由,他也邀請我們「一同高舉祂的名」(3節)。因為大衛所經歷的,我們也可以經歷得到。──《聖經綜合解讀》 【詩三十四2】「我的心必因耶和華誇耀;謙卑人聽見,就要喜樂。」 因耶和華誇耀: “誇耀”不是指人為的優越或驕傲,乃是指謙卑地將榮耀歸給神,承認他。詩人的告白與新約時代聖徒只誇十字架一脈相承(加6:14)。 ――《聖經精讀本》 大衛離開了非利士的迦特,「逃到亞杜蘭洞」(撒上二十二1),就回到掃羅的勢力範圍,環境依然危險困苦,但靈裡卻是輕鬆喜樂(1~3節)。大衛依靠自己的謀算,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卻在絕望之中不再依靠自己,而是俯伏在神面前成為「謙卑人」(2節)。這事使他學會了凡事不靠自己、單單仰望神,因為若是迦特王定意要殺他為歌利亞報仇,他再怎麼裝瘋也沒有用,所以他從心底發出讚美:「我的心必因耶和華誇耀」(2節)!──《聖經綜合解讀》 ●「謙卑人」:SH 6035,「卑微的」、「受苦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2~3】受苦的人應該是「謙卑人」(和合),大部分的譯本也都如此譯。這種謙卑的正面為忘我的熱情(誇耀……稱……為大……高舉衪的名):純粹因另一位(即:神)的得勝而喜樂,不管自己的情況多糟糕。保羅提筆寫他自誇之事的那一偉大篇章時,或許曾想到這段話和其事蹟,並聯想到他自己從另一位外邦君王手下,非光明正大的脫逃經歷(林後十一30~33),以及他從這樣的艱難中所學到的功課。──《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3】「你們和我當稱耶和華為大,一同高舉他的名。」 稱……為大: 詩人比較神及卑微的人,認為神的能力與存在極其偉大,生動描繪神是屬靈的實體。 ――《聖經精讀本》 ●「稱....為大」:SH 1431,「使尊大」、「尊崇」。──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4】「我曾尋求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 「恐懼」,這裏用的字很強,與三十一13的「驚嚇」接近,與第7節和第9節的敬畏不同。它可以指可怕的事件(參,箴十24),或是懼怕本身。這裏大概是指後者,因為前者由第6節的「患難」提及,並且第5節所分享的祝福源出於本節,所改變的乃是態度,不一定是環境。另一處宣告儘管危險當前,心中恐懼已除的歡呼,記於二十三4。──《丁道爾聖經註釋》 4~5節是大衛自己的經歷,他也邀請我們一起「仰望祂」。因為大衛所經歷的,我們也可以經歷得到。──《聖經綜合解讀》 在困境中「尋求」神的是有福的人,在順境中就「仰望」神的更是聰明的人。我們越多仰望神,就越能少看自己、少看周圍的風浪,就越能平安無慮地行在人生的水面上(太十四29~31),臉上就越能彰顯主的榮光。──《聖經綜合解讀》 ●「尋求」:SH 1875,「尋找」、「求問」。 ●「應允」:SH 6030,「回答」、「回應」。──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4~10】複述困境和獲救的經過:詩人曾遇到困難(詳情未有透露),於是禱告神,神聽他祈禱和搭救他,故此,他從自己經驗中得到一個結論:耶和華絕對可信,敬畏的人必會蒙福(5~10)。――《串珠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5】「凡仰望他的,便有光榮;他們的臉,必不蒙羞。」 “有光榮”。發光,容光煥發。――《詩篇雷氏研讀本》 「蒙羞」:即失望。――《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的臉: 臉最能表現一個人的人格與尊嚴。本書常用與臉相關的表情、動作,描寫羞辱與名譽、憤怒與悲傷、神的詛咒與慈愛 (143:7;傳8:1;耶5:3)。 ――《聖經精讀本》 「光榮」一字,在以賽亞書六十5再度出現,那裏形容母親見到失散已久,以為再也找不到的孩子時,那種臉上的光采。出埃及記三十四29用另外的詞彙,形容摩西從山上下來時面皮發光;哥林多後書三18將這點與基督徒生命成長、像主的情形相聯。換言之,光榮是欣喜,但也是榮耀:是全人的改變。──《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6】「我這困苦人呼求,耶和華便垂聽,救我脫離一切患難。」 “困苦人”。不是因缺乏物質而困苦,而是由於他沒有方法拯救自己。――《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困苦人: 大衛一生充滿苦難和生死攸關的試煉。聖徒在世上都要承受各樣苦難,當效法大衛,全然仰望、投靠神。 ――《聖經精讀本》 「困苦人呼求,耶和華便垂聽」(6節)。但我們的禱告,是「困苦人」(6節)那種迫切、信靠的呼求,還是不疼不癢的自言自語呢?──《聖經綜合解讀》 【詩三十四7】「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 “耶和華的使者”。耶和華自己。耶和華親自保護屬祂的人。參看創世記十六章9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篇》只有此處和三十五5~6提到天使。天使是神的使者,看顧保護一切敬畏神的人(參書五14;王下六17);但也執行神的刑罰(例如撒下二十四16;王下十九35)。――《啟導本詩篇註釋》 耶和華的使者通常是描述神自己臨到地上的詞彙(參,如:創十六7以下、13節等)。克巴確克建議:「或許,既然祂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書五14),祂就可以指揮天使天軍,四圍環繞他們」。以利沙也可能是根據這裏的應許,而確定「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以致求神開祂僕人的眼睛,能見到此異象(王下六15以下)。──《丁道爾聖經註釋》 在人看來,大衛靠裝瘋賣傻才逃過一劫,但大衛心裡卻明白,是神差派天使在「四圍安營,搭救」(7節)了自己。今天的信徒不但有天使在四圍服事我們,更有聖靈自己在裡面作我們的保惠師:「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嗎」(來一14),「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羅八26)。──《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的「使者」:SH 4397。「使者」、「天使」。原文是單數,表示「一個天使」,或其實就是指「上帝自己」。──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8】「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 嘗嘗……知道: 詩人用有關味覺的語詞勸勉聖徒,為使大家生動體驗神的恩典與良善。 ――《聖經精讀本》 如果以利沙的僕人(見上節)看見後才相信,那麼,能先相信神,再經歷其印證,就更為有福(約二十29)。希伯來書六5和彼得前書二3都用這節來形容踏入信仰之旅的第一步,並且勸勉信徒,不要淺嘗輒止。──《丁道爾聖經註釋》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8節)原文是「你們要嘗嘗」,就是嘗嘗主自己、經歷神自己。大衛經歷了神的救恩,雖然還在困苦之中,卻能滿有喜樂地邀請「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只有當我們親身經歷過神,體會過主恩的甘甜,才能用生命的經歷去吸引別人「嘗嘗主恩的滋味」。神的道不但要聽、要想,更要去嘗。來六5和彼前二3都引用了第8節。──《聖經綜合解讀》 ●「嘗嘗主恩的滋味」:SH 2938+SH
7200,SH 2938是「品嚐」、「感知」。SH 7200是「觀察」、「學習」。沒有「主恩的滋味」。因此詩人邀請讀者體驗學習的是「神」或「與神相處的經歷」。──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8~14】詩人邀請敬拜神的人分享他獲神拯救的甜美經驗,盼望能一同享受神恩。因為神美善(8節),信靠祂的人可以一無所缺(10節);但要享受美福(12節),必須遠離惡事,追求和睦(14節)。使徒彼得引用此處的話,教導信徒不要以惡報惡,應彼此體恤,相愛如兄弟(彼前四8~11)。――《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三十四9】「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他,因敬畏他的一無所缺。」 大衛離開迦特以後「逃到亞杜蘭洞」(撒上二十二1),雖然外面仍有缺乏,但裡面卻已經「一無所缺」(9節)。因為他經歷了神在迦特的救恩,就更深地認識了神,就知道神必然照著祂的信實看顧祂的受膏者。「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六32),「我的神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聖經綜合解讀》 ●「聖民」:SH 6918,「神聖的人」,其他詩篇的「聖民」常用SH
2623,「敬虔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9~10】本詩的背景為撒母耳記上二十一章,那裏記載,大衛當時最迫切的需要,就是防衛和供應。他從前者(7、8節)轉到後者,在此所披露的信心,與他在二十三1所表達的相同,9b、10b節重複「缺」一字,不僅藉與10a節的對比來突顯(參,賽四十30以下的對比),又藉什麼好處都不等字來界定(參,八十四11)。這不是讓人豐足的空泛應許,而是祂必負責照管的保證:參,「使我們常得好處」(申六24)與「任你飢餓……」(申八3)並列。──《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10】「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 萬獸之王也有飢餓的時候,耶和華卻時常供應屬祂的人(比較二三1)。――《詩篇雷氏研讀本》 「少壯獅子」:古譯本作「勇士」或「富者」。――《串珠聖經註釋》 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 獅子是最勇猛、迅捷的猛獸,被譽為百獸之王。少壯獅子可以輕易飽食美餐,詩人卻認為它們也要面對缺食忍餓的問題,以此強調“尋求耶和華的什麼都不缺”這一真理的絕對性與永恆性。 ――《聖經精讀本》 ●「少壯獅子」:SH 3715,原文的確是「少壯獅子」,有些譯本根據七十士譯本,翻譯為「富貴的人」。不過少壯獅子本來就可以用來隱喻有錢有勢的人,因此保持馬索拉經文並無不妥。 ●「缺食忍餓」:SH 7326+SH
7456,「缺乏飢餓」。 ◎當時的大衛為了逃避掃羅,還真的成了「困苦人」、「卑微的人」。相信他裝瘋前一定也禱告神(尋求耶和華),結果神果然讓他化險為夷,以致他說出 34:6~8 這樣的話。 ◎當然,當時的大衛應該還是缺乏很多東西,但是他還是做詩說「尋求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 ◎我們品嚐過神的美好嗎?──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1】「眾弟子阿,你們當來聽我的話。我要將敬畏耶和華的道教訓你們。」 “眾弟子啊”為智慧教師對學生的稱呼,在智慧文學中常使用。――《啟導本詩篇註釋》 ●「眾弟子啊」:SH 1121,「孩子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1~14】當來聽我的話: 大衛所要傳的不是屬世的知識或學問,乃是出自信仰的屬靈智慧。――《聖經精讀本》 頭一節起初的每一個字,都合乎智慧者訓誨的模式,如箴言一至九章,其口吻為父執輩,而所強調的乃是敬畏耶和華為智慧的開端。接下去的教導為:你所享受的美事(12節),與你所行的善事(14節)息息相關。此處所強調的,可以止息茍且的揣測(起始於伊甸園),即是否在神旨以外才可以得著豐盛,而非在其以內。大衛早年即按照這些經文所揭示的原則生活,也正如這裏一樣,勸勉別人這樣行(11節;參,撒上二十四7,二十六9、23),至少他對掃羅的態度是如此;彼得前書三10~12引用此處第12~16節,而背景也雷同,就是煽動與逼迫。亦請參第13節和彼得前書二1、22的關係。──《丁道爾聖經註釋》 大衛躲在亞杜蘭洞的時候,「凡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裡」(撒上二十二2)。正因為大衛在迦特的裝瘋賣傻一點也不剛強和光彩,所以當他真實地把神在自己身上的作為見證出來的時候,就大大安慰、造就了那些同樣陷在困苦和軟弱中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都知道應該「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13節)、也知道「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14節),但是一旦遇到難處,卻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明知不對,卻又不得不去行。大衛經過了「迦特」,才能真正地在神面前學到功課:人若「喜好存活,愛慕長壽,得享美福」(12節),就要不折不扣地做合神心意的事。在人看來,大衛不說謊、不裝瘋就沒命了,但大衛經歷過了,就明白,說謊騙祭司也好、裝瘋騙亞吉也好,如果神憐憫的手不在那裡,這些都是枉費心機。──《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神也照樣讓我們經歷自己人生中的「迦特」,真正學會「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耶九23),不但做頭腦明白的信徒,更要做能行出來的門徒。──《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段改用以色列智慧文學的語彙來教導「對神的敬畏」。──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1~22】勸勉旁觀者實踐敬畏耶和華的真理:一個真正敬畏耶和華的人,必會謹守口舌,盡力遠避罪惡,竭力追求和平(11~14);這樣的人,在遭難時必為神親自看顧(15~22)。――《串珠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12】「有何人喜好存活,愛慕長壽,得享美福,」 可譯作「誰愛好長久生活,誰渴慕長壽歡樂」?――《串珠聖經註釋》 ●喜好「存活」:SH 2416,「生命」。 ●愛慕「長壽」:SH 3117,「日子」、「時間」。──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2~14】大衛怎樣教導人,他自己也怎樣行(撒上二五14~16),基督徒也要這樣(彼前三10~12)。――《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三十四13】「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 「禁止」:原指「監管」和「謹守」(參箴13:3; 雅3:2)。――《串珠聖經註釋》 ◎ 34:13~14 說明敬畏神將會獲得長壽與福氣,實際的表現就是:不亂說話,離惡行善,竭力追求和平。──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4】「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 ●尋求「和睦」:SH 7965,「平安」、「和平」。 ●「一心追趕」:SH 7291,「追求」、「意欲得到」。──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5】「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他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 【詩三十四15~16】耶和華的眼目……耳朵……臉: 神是屬靈存在,詩人用希伯來文學的表現方式,將神擬人化,為了更有效傳達神的臨在與護理。 ――《聖經精讀本》 【詩三十四15~18】有一部分正確的說法:善行本身就是其賞賜,但聖經的教導卻不止於此。第12~14節(見上文)引到真正的高峰,就是第15節,那裏所論是個人的事,也關乎恩典:神的臉會轉向我們,祂的眼目能察透向我們隱藏的事,因此,我們尚未呼求,祂就應允;而祂的耳朵仍然向我們而開:祂對我們的禱告非常認真。至於惡人的災難,這裏也用同樣個人化的語氣,並神不歡迎的臉色來描述(16節)。「我們可能被完全、絕對地摒除在外──趕出、放逐、隔絕,最後被忽視忘懷。」──《丁道爾聖經註釋》 15~18節都是大衛親身經歷的見證,不是空洞的屬靈口號。當我們在靈裡真實地經歷了神的時候,才能把祂真實地見證出來,我們所傳的福音才能進到人的靈裡。──《聖經綜合解讀》 【詩三十四16】「耶和華向行惡的人變臉,要從世上除滅他們的名號。」 「除滅他們的名號」:不再為人所記起;「名號」原意是「記」。――《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的「名號」:SH 2143,「記憶」、「紀念物」。 ◎「從世上除滅他們的名號」:「無後」的意思。──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7】「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便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 【詩三十四18】「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 靈性痛悔的人: 神施恩的對象不是義人或行善的人,乃是真正悔改的人。拯救悔改者,是獨特的救恩觀,本質上與教導善行與解脫、禁欲與修行的人本主義宗教不同。這是惟一的真理,教導世人都是罪人,不能憑自己的努力解決罪,惟有藉著罪人的悔改與神的赦免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 ――《聖經精讀本》 大衛在迦特「靈性痛悔」(18節),不再走自己的路,神就照自己的信實來拯救他。人走錯路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錯誤的路上走到底。──《聖經綜合解讀》 ●「傷心的人」:SH 7665+SH
3820,「心破碎的人」。 ●「靈性痛悔的人」:SH 1793+SH
7307,「靈破碎(痛悔)的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9】「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 義人多有苦難……救他脫離這一切: 義人不同于向世界妥協的人,會受更多苦難,可將義人比喻為逆流而上的魚。但義人不會僅是承受苦難,乃是通過苦難獲取更大的勝利。 ――《聖經精讀本》 世界既然與神為敵,神的兒女必然在世界「多有苦難」(19節)。神沒有應許我們不遭遇苦難,卻應許拯救我們「脫離這一切」(19節)。正如主耶穌對門徒們所說的:「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聖經綜合解讀》 ●「義人多有苦難」:「義人苦難很多」。──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19~20】第19b節迅速的承諾,促使我們超越死亡,望向永恆,因為惟有如此,這應許才顯得可貴。第20節必須與18節一同來看,那裏承認,有時義人會受極大的痛苦,然而神絕不會輕忽(18a節),也不致失控(20節);參,路加福音二十一16、18的似非而是之語。約翰福音十九36應驗的「經上的話」,也許是包括這節與出埃及記十二46。「此處對義人的應許,在那位完全之義人受苦時,竟按照字面應驗了,令人驚訝不已」(克巴確克)。──《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20】「又保全他一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 “保全他一身的骨頭”。即雖然義人會受到極大的折磨,但神仍然保守他。這節在那義者耶穌基督身上奇妙地應驗了。――《詩篇雷氏研讀本》 “一身的骨頭”:骨頭為身體中最後朽壞的部分,最厲害的病和打擊才能傷害到它。神不讓人的骨頭受到侵害,等於說全身都得到保護。耶穌基督為世人的罪在十架上受苦,祂絲毫未犯罪,是義人中的義人。使徒約翰看見耶穌一根骨頭也未折斷,引用了詩人的話,讚美神大能的保全(約十九36)。――《啟導本詩篇註釋》 保全他一身的骨頭: 再次體現希伯來文學特徵。詩人並未抽象敘述神的保護,而說神保全身體的核心部位——骨頭。 ――《聖經精讀本》 20節應驗在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約十九36;出十二46)。──《聖經綜合解讀》 ◎ 約 19:36 除了應驗 出 12:46 民 9:12 逾越節羊羔的預表外,也應驗 詩 34:20 的預表。──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20 連一根骨頭也不折斷這話蠻熟悉的,是指……】這是預言基督要被釘十字架。當時羅馬政府雖有打斷犯人腿催死的做法,但耶穌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參約19:32~37)。另外,這是指大衛在危機中求神的保護。──《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三十四21】「惡必害死惡人;恨惡義人的,必被定罪。」 “定罪”亦作“消滅”。惡人作惡不但自食其果,且要受到神的刑罰。――《啟導本詩篇註釋》 「定罪」:可作「滅亡」;投靠神的人不會滅亡(22)。――《串珠聖經註釋》 惡必害死惡人: 惡人藉著殘暴、奸詐的處世之道,似乎在世亨通。然而,①從末世的角度看,他們必因所行的惡受到審判;②他們或許在今生得到肉身安逸,但已喪失靈性的福樂,無異於行屍走肉。 ――《聖經精讀本》 正如神放在宇宙中的自然律,「惡必害死惡人」(21節)是神放在人心中的屬靈律。人違反了自然律,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違反了屬靈律,必然遭到神的報應。──《聖經綜合解讀》 ●「定罪」:SH 8166,「算為有罪」。──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三十四21~22】“定罪”。或作:荒涼。――《詩篇雷氏研讀本》 定罪……定罪(21、22節),這動詞與五10「讓他們背負自己的罪」(和合:求𣿫定他們的罪)相同。NEB譯為「導致毀滅」,有一些道理,但這個字與罪愆和其懲治或救贖,有密切關係(如:何五15,十2),而按照推論,「定罪」比較合宜。因此,本篇結尾的觀點,會令人思想到最後審判(21節),以及,套用保羅的話,「不再定罪」(22節;參羅八1、33以下)等問題。無論大衛本人對於22a節,耶和華救贖……靈魂之保證,瞭解到什麼地步,這節經文內蘊的含義,惟有在福音中才全然成形,若這應許達不到此種程度,就無法成為實際。基督徒可以存著更深刻的感恩,來回應本篇詩歡樂的精神,因為知道了22a節那難以想像的代價,以及22b節那廣闊無邊的範疇。──《丁道爾聖經註釋》 每個人一生中都做了許多的「惡」(21節),把我們的人生搞得一團糟。但神憐憫我們,願意給照著祂的形象被造的人指出一條出路。「投靠祂」,接受神兒子寶血的救贖,就能使我們在神面前「必不至定罪」(22節),讓我們被恢復到神起初造人的光景裡去。──《聖經綜合解讀》 【詩三十四22】「耶和華救贖他僕人的靈魂,凡投靠他的,必不至定罪。」 必不至定罪: 意味不必親自支付罪的代價(羅8:1,2)。 ――《聖經精讀本》 ●他僕人的「靈魂」:SH 5315,「性命」。 ◎ 34:15~22 說明神將拯救敬畏祂的義人,即使義人看起來將承受比較多的患難、破碎,但終究要被神拯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34篇)】 1 詩人因經歷神一次幫助(4),便要「時時」稱頌 (1)。基督徒又如何?參帖前5:16~18。 2 詩人在8~10節邀請人來「嘗神的大恩」。但嘗恩的人須有什麽表現?參9, 11~14節。今日我們除了要傳講神的救贖恩典之外,還須叫慕道者明白什麽真理?參路14:25~35。 3 彼前3:10~12引用了本篇12~13節,勸勉信徒過聖潔的生活。試思想言語與聖潔生活的關係。 4 人生在世難免有苦難,義人也不能例外(19上),但聖經卻有什麽應許呢?參18~20節。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