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四十二篇拾穗

 

【詩四十二篇題註】「可拉後裔的訓誨詩,交與伶長。」

         詩篇第二卷從本篇開始,一直到七十二篇,與出埃及記相對應。第一卷大都稱神為「耶和華 Yehweh」,第二卷大都稱神為「神 Elohim」。其中可拉的後裔寫了四十二到四十九篇,五十篇是亞薩的詩,五十一至六十五、六十八至七十篇是大衛的詩,七十二篇是所羅門的詩。六十六、六十七和七十一篇沒有署名。──《聖經綜合解讀》

         本篇與四十三篇可能原來是同一篇詩,因為禮儀程式或其他理由而分成兩篇。──《聖經綜合解讀》

         利未的子孫可拉背叛神而滅亡了,但他的眾子沒有死亡(民二十六11),照樣蒙神慈愛,後來成了殿中歌唱者和守門者(代上六、九章)。詩篇中有十二篇(四十二至四十九、八十四、八十五、八十七、八十八)是「可拉後裔」(1)的詩。──《聖經綜合解讀》

                  ◎許多學者認為 42  43 原本是同一篇詩, 43 沒有標題,且主題與 42 相似,且 42511 435 有同樣的「副歌」。雖然馬所拉經文與七十士譯本都將這兩篇分開。

                  ●「可拉」:SH 7141,字義是「光禿的」。  2658 說明可拉是利未家的首領之一。 代上 261 把可拉族列為「守門的人」。但 代下 2019 記錄他們也在讚

美神的行列中。  161~40 記載這一族始祖可拉的叛變事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二篇詩題 可拉後裔】詩篇第四十二篇,第四十四至四十九篇,第八十四至八十五篇,第八十七至八十八篇都包括了「可拉後裔」一語。可拉最初在民數記二十六58中出現,作為利未各家的首領之一。歷代志上二十四至二十六章討論聖殿的體制時,將可拉族列為「守門的」人(代上二十六1)。按照歷代志下二十19他們亦參與讚美耶和華,這可能是詩篇的祭儀詩集提到他們的原因。──《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四十二1「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詩人所用的比喻是“鹿”在長期的乾旱中切慕能得到溪水。――《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篇》卷二以本篇排首,與卷一的明顯不同處是原文卷一多稱神為Yehweh(耶和華),卷二多稱神為Elohim(神或神)。《和合本》譯文也忠實反映了這個特點。本篇分為二段:15節為首段,6~11節為二段,四十三篇為第三段。每段均以副歌“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作結。

第一段描寫詩人遠離聖城,受人譏笑的苦況,渴望有神同在。第二段曆述在異地為神所棄,幾至於死的痛苦,但仍堅決仰望神。第三段是祈求神拯救的禱告,本著信心讚美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溪水”一年到頭長流不息,鹿遇乾旱四處尋覓水源,維持生存。神為永活泉源,詩人流亡在外,分外渴慕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神啊: 第一句真實表達詩人的心境,他切切尋找神,胸中雖有千言萬語,卻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切慕”,以肉身的饑渴表達對神的切切思慕,使意境更形象化。 ――《聖經精讀本》

         神並不是我們生活中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存在,並不是人解決了現實的問題之後,有了閒暇才去追求的精神寄託;而是像曠野中的溪水那樣令人渴慕、必不可少。只有經歷過曠野的乾旱、炎熱,我們才能體會鹿對溪水的「切慕」(1);只有經歷過人生的曠野,我們才能像詩人一樣「渴想神」(2),體會到人生不能沒有神,就像鹿不能離開溪水一樣。「鹿」(1)原文指母鹿。──《聖經綜合解讀》

                  ●「鹿」:SH 3544,「鹿」。這個字通常是指「雄鹿」但此處是陰性,指「母鹿」。但有些抄本作「雄鹿」。

                  ●「切慕」:SH 6165,「渴望」。

                  ●「溪水」:SH 6500+SH 4325,「河道的水」。──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四十二1 鹿/心】現存好幾個主前八世紀和七世紀的印章上,都刻了母鹿漫步(尋覓水源?)的場面。基珥提出這個藝術題材如此流行,可能和這篇詩所用的象喻有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四十二1~5詩人的苦況:他落在一個痛苦的光景裡(可能是被放逐),為人譏笑,心中渴望神的同在。當他記起以前在聖殿守節時的歡樂,更叫他悲上加悲。――《串珠聖經註釋》

         神是切慕之心的力量。事實上兩首詩是彼此相通的一首詩。證據:42篇有標題,43篇沒有標題;兩首詩的結語都是“我的心哪……是我的神”。關於作者,關鍵在於如何解釋標題。標題中有“可拉後裔的訓誨詩”,大部分聖經學者認為所有格“……的”不一定意味作者,且“後裔”原文是複數形態,如此看,標題可能指利未支派的子孫、管理聖殿的可拉家族保藏了本詩。大多數學者認為本詩是大衛所寫,遭受兒子叛亂之際(撒下151~12),呼求神的拯救。根據結語分成三部分:①遭到仇敵譏誚,以切慕之心呼求神(421~5);②向神陳明所受的苦痛(426~11);③經歷信仰的懷疑和苦惱後,再次更新信仰,確信主必幫助,身處患難卻剛強、稱頌神(431~5) ――《聖經精讀本》

         詩人仿佛處於被全世界拋棄的悲慘境地,切切尋求、呼告神的詩人,如同切慕溪水的小鹿。詩人陳明自己的生命僅剩眼淚,回顧往昔美好的信仰生活。 ――《聖經精讀本》

         那講求對稱的詩歌:「如鹿切慕清涼小溪」,加上一句形容:「因受追趕,熱氣難當」。但是詩人心目中所想的,似乎是由乾旱帶來的緩慢痛苦(參約珥書一20類似的表達),這情景耶利米書十四1~6節描寫得極其淒涼,草場枯乾,動物暈眩、氣絕。詩人靈裏長期的苦痛,可由第2節的哀聲幾時?看出,他荒蕪的光景則可由外人的譏刺在那裏呢?(3)顯明。在人面前他很容易受攻擊,因為他已經聲明自己的信仰;當神的道路難以測度時,他就會遭譏笑。在他內心中,他也容易受傷,因為他所渴慕的乃是神;其餘事物都不能滿足他:請注意第1b節與第2節的重複語。這隻「受擊打的鹿」不像駱駝,慣於住在沙漠,能自給自足。他曾選擇饑渴慕義的人所得到的祝福,而不輕易自欺說:「你已經飽足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四十二2「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

         對詩人來說,生活中不可以沒有神,他所仰望的神是永活的,不象異邦的偶像,泥塑木雕,沒有生命。他渴望回到故土,在聖殿中侍奉。――《啟導本詩篇註釋》

         「永生」:應作「永活」,耶和華永遠真實地活著,不像那些沒有生命、由人手所造出來的偶像。

          「朝見神」:到聖殿敬拜神。――《串珠聖經註釋》

         永生神: 詩人有力地申明,雖然目前處於患難,但神沒有慘敗或死去。人確信永生之神,就必靠著神的永在,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至完全滅亡。幾時得朝見神呢: 詩人回顧昔日在耶路撒冷聖所敬拜神的喜樂之情。 ――《聖經精讀本》

         詩人所「渴想」的那位神,是「永生神」(2)、是「笑臉幫助我」的(5)、是「我的神」(6)、是「必向我施慈愛」的(8)、是「賜我生命的」(8)、是「我的磐石」(9)、是「我臉上的光榮」(11)、是「伸我冤的」(四十三1)、是「賜我力量的神」(四十三2)、是「引導」我的(四十三3)、是「我最喜樂的神」(四十三4)──《聖經綜合解讀》

         ●我的「心」渴想:SH 5315,「自我」、「生命」。

         ●「渴想」:SH 6770,「口渴」。

         ●「朝見神」:原文是「看見神的面」。──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渴想。本句加強了語氣。大衛在逃生的地方夏天很熱,經常缺水。時而有野獸阻礙溫柔的鹿接近稀有的水源。

  永生神。詩人小心選擇神的稱呼,在本篇和下一篇裡,強調自己極需神的幫助(見第89節;詩4324)

  得朝見神。在出2317和詩847中,該片語指前往聖所。本詩強調來到神面前(見詩435,出3424;申16163111)。聖所被視為人類會見神的特殊場所。──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2 心】在希伯來語舊約中,譯作「靈魂」(NIV,和合本:「心」)的字眼是內弗什 (nephesh)。這字所指的是「自我」或「活物」(見:創二7;直譯:神「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活著的內弗什),但不是新約中的「永生靈魂」。因此,聖經並沒有暗示內弗什在人死後仍然存活。這字與亞喀得語的納帕舒(napass%u)有關聯,後者所指的是頸項或喉嚨,引伸解作氣息。在希伯來用法中,身體和生命活力並沒有分別。因此,在列王紀上十九4等經文中,內弗什是指「性命」。像這首哀悼詩歌般「將靈魂倒出」(詩四十二4「我的心極其悲傷」4;撒上一15「傾心吐意」),能夠耗盡身體的精力或生命力。按照埃及的想法,使人有生命的活力是「巴」(ba),並且將之描繪成有人臉面的鳥。「巴」在人死時與身體分離,並被視為永恆不死的。但其所在卻是天上,不是屍體所前往的冥界。埃及文學中有一篇名叫《人和他「巴」的爭論》的著作,討論自殺的可行性。與「巴」相對的「卡」(ka)則比較像是人死之後留下的影兒。「卡」住在死者的安葬肖像中,享用獻給死者的供奉,因此,比較接近死者亡魂的概念。在美索不達米亞這個靈魂稱為「埃坦穆」(et]emmu),並且需要供獻來安撫。學者經常視之為鬼魂。在美索不達米亞人的想法中,「劄基庫」(zaqiqu)是人的另一個部分,似乎與靈魂最為接近。「劄基庫」和「埃坦穆」一樣,在人死後依然存活,但文獻之中甚少討論。在以色列的用語中,死者的靈稱為「伊羅興」(elohim)。聖經用這個字來描述撒母耳的靈魂(撒上二十八1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四十二3「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那裡呢?”」

         “以眼淚當飲食”乃形容痛苦之深,終日以淚洗面。與神為敵的人看見信神的人受苦,總會譏笑,問他所信的神在哪裡,不是神不關懷他,便是並不存在。――《啟導本詩篇註釋》

         「你的神在那裡呢」:仇敵譏笑詩人,認為他的神其實不存在;不然,為甚麽讓他受苦呢?――《串珠聖經註釋》

         你的神在哪裡呢: 在信仰上污辱承受痛苦的義人,其實是對神的褻瀆。因義人是神的百姓,神是義人之主。永生之神必彰顯公義。――《聖經精讀本》

         當我們受苦的時候,即便我們自己不問「神在哪裡」(3),仇敵也會不住地替我們問:「你的神在哪裡呢」(3)?當初期教會被尼祿皇帝逼迫,信徒被殘殺的時候,仇敵也不住地問:「你的神在哪裡呢」?初期教會就躲在墳墓地洞中頌念這首詩,一直到神顯明大能,使整個羅馬帝國被基督化。現在還能看到在那些洞中所刻的鹿像。──《聖經綜合解讀》

         ●當「飲食」:SH 3899,「食物」、「麵包」。

         ●人「不住地」:直譯是「白天與夜晚」。「整天」的意思。──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眼淚。見詩805

  飲食(lechem)。詩人在這裡把眼淚說成食物很有意思。烏加列詩人曾說到喝“眼淚如酒”。

  人……說。大衛的仇敵用難聽的話嘲笑他,暗示大衛所信靠的神一點兒也不關係他的利益。──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4「我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

         詩人緬懷舊日在聖殿中守節的歡樂,不覺悲從中來。“領他們到神的殿”一語說明作者是負有侍奉責任的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我的心極其悲傷: 不信者褻瀆信仰和神的存在,信徒必感到極度憤怒與悲傷。對於基督徒,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切切尋求神。 ――《聖經精讀本》

    回想過去怎樣和大家一起崇拜神,而現在又是如何的寂寞,就難免心中會悲傷。思想過去怎樣踴躍崇拜耶和華,現在卻心中渴慕與他親近。這樣表示渴慕見他,就是希望神再賜大復興。在神面前傾心吐意,渴望神再賜恩,再賜機會,在他面前和大家一同歡喜快樂。有許多基督徒從來沒有經過一次正式的大復興。但是那些經過的人,屢次說到是不能忘記的經驗。他們經過了一次,知道真復興快樂的味道。總是心中切切盼望神再賜大復興。── 包忠傑《詩篇註解》

         詩人此時可能正在流亡之中,緬懷昔日在聖殿中守節的歡樂,所以心中「極其悲傷」(4)。我們在屬靈低谷的時候渴慕與神親近,追想神時心中「極其悲傷」,但卻並不悲哀。許多人從來沒有嘗過與神親近的喜樂,既沒有得到過,也就沒有失去後的「悲傷」,這才是真正的悲哀。──《聖經綜合解讀》

         「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4),表明詩人可能在聖殿詩班中事奉,或者帶領節慶的遊行。──《聖經綜合解讀》

         ●「我的心極其悲傷」:直譯是「我的性命傾倒在我身上」。

          424 表達出作者似乎是離開了聖殿,短時間內無法回去。也很可能是作者被擄到約旦河北部 426~7 無法回去。──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流亡中的大衛回憶起他和眾人在神的聖所敬拜的日子。那時他們在神面前歡喜快樂。這樣的回憶使受苦者更加難受。“回憶幸福的過去是最悲傷的事”(丁尼生,1809~1892)。但另一方面,回憶神的引導也會給受苦者帶來堅持不懈的力量。──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4 節期遊行】這一類的遊行甚少在聖經中提及,但本節所提的大概與詩篇六十八24所述的節日慶典同類。該處經文所述的遊行是由祭司率領,隨同的人包括了歌唱者、弦樂手,以及其他樂師,一同前往耶路撒冷聖殿的入口。詩篇一一八27所述的也是節日的遊行,參加者手執樹枝,跳舞直「到壇角那裡」(參看該處經文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四十二5「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

         “憂悶”。失望。“煩躁”。不安。也見於第611節及第四十三篇5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第一段的副歌。作者責備自己為什麼灰心,不本著信心讚美神,因祂是人的幫助。本節下半可譯為:“應當仰望神,還要讚美祂,祂是我的救主、我的神”。“笑臉”有鼓勵、支持、拯救之意。――《啟導本詩篇註釋》

         我的心哪: 詩人將自己的心冠以第二人稱,清楚表明:雖然心在憂愁,然而,真正的自我卻始終堅立於信仰之上。應當仰望神: 詩人回顧往日神驚人的幫助,確信神必幫他度過難關,決志更加切慕神。詩人以優美的詩句描繪仰望神的信仰智慧。還要稱讚: 在痛苦中依然能稱頌神,因詩人堅信耶和華是永生之神,必得最後的勝利。這是惟有聖徒才能知曉的尊貴秘密(西124) ――《聖經精讀本》

         當我們「憂悶、煩躁」(5)的時候,應當省察自己的「心」(5)、「仰望神」(5)。整天盯著環境和難處,只會徒增煩悶,不能「耐性等候」神(四十1)──《聖經綜合解讀》

         5節是本詩的副歌,在11節和四十三5中重複。「憂悶」(5)原文是「彎腰、絕望」。「煩躁」(5)原文是「騷動、吼叫」。「仰望」(5)原文是「等候、期望」。「祂笑臉幫助我」(5)原文是「祂的臉是救恩」。──《聖經綜合解讀》

         ●我的「心」哪:SH 5315,「自我」、「生命」。

         ●你為何「憂悶」:SH 7817,「被丟棄」、「絕望」。

         ●「煩躁」:SH 1993,「騷動」、「激動」。

         ●「仰望」:SH 3176,「等待」、「等候」。

         ●「他笑臉幫助我」:直譯是「他的臉是救恩」。

          425 是個很大的反差,作者想到自己目前的處境,心情欠佳。但又立刻提醒自己,應該等候神,因為神是救恩。

          4211  435 是完全一樣,作「我的臉」, 425 是「他的臉」,有學者認為 425 是抄寫錯誤,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學手法。──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為何?第5節是本詩的副歌(11節和詩435重複,稍有變動)。在這樣快樂的回憶中,大衛為自己的沮喪自責。

  憂悶。直譯是“被壓彎”。

  。詩人指自己。

  煩躁(hamah)。如野獸吼叫,海浪咆哮(見詩463),或風在哀鳴。

  仰望。見詩2532714;哀324。我們唯一的盼望是神,卻從自己身上尋找安慰。

  還要。在屬於神的日子裡,只要我們不斷信靠祂,一切都將平安。

  因他笑臉幫助我。直譯是“祂面容的拯救”(見詩131)。神拯救的方式多種多樣的。──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6「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所以我從約旦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紀念你。」

         “黑門嶺”。延綿二十英里(32公里)的黑門山脈,位於加利利海東北四十英里(64公里)。“米薩山”。大概在鄰近的地帶,但確實地點不詳。――《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人流亡在外,可能住在約但河上游黑門嶺的米薩山中。有人認為本節的“從”字應作“遠離”。約但地指以色列人所居住的迦南;黑門嶺為北方的界山,立在其上可遠眺以色列全境;而米薩山其實指錫安山,因為高,所以可以相比。――《啟導本詩篇註釋》

         「約但地」:指約但河叢源之地。

          「黑門嶺」:位於以列北部。

          「米薩山」:是黑門山的一個支嶺;人登黑門嶺,可遙見以色列全境。――《串珠聖經註釋》

         約但地: 與“黑門嶺”同為地名,指約但東邊地區。當年,大衛為躲避押沙龍的叛亂,似乎逃到此地(撒下1724)。米薩山: 黑門嶺諸峰之一。我們當效法詩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藉著紀念主獲取勇氣和力量。 ――《聖經精讀本》

    心中憂悶的時候,紀念耶和華顯大能拯救的日子,就能叫信心堅固。心中回想神過去怎樣聽了禱告,便可以滿心盼望神將來也必垂聽。── 包忠傑《詩篇註解》

         心中憂悶的時候,思念神、數算主恩能叫我們的信心堅固。詩人可能是被放逐到以色列最北面的黑門山中(6),向南遠眺耶路撒冷的方向;也可能是比喻遠離聖殿的地方。「約旦地」指以色列東面的約旦河平原,「黑門嶺」指以色列最北面的黑門山脈,「米薩」可能是黑門山脈的一個山峰。──《聖經綜合解讀》

         ●我裡面「憂悶」:SH 7817,「被丟棄」、「絕望」。

         ●「黑門嶺」:「黑門山」,「黑門」字義是「聖所」,「黑門山」是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東北邊界上的一座山。

         ●「米薩」山:SH 4706,字義是「小的」。「米薩山」是約旦河東北部的一座山,靠近黑門山。

         ●「記念」你:SH 2142,「記得」、「回想」、「回憶」。

          426 作者可能人在黑門山與米薩山,或者他用比喻說明自己好像在黑門山與米薩山,似乎是用地理位置來表達距離聖殿的遙遠。 431 就將場景轉移到外國,距離聖殿更遠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我的神啊6~11節是這首哀歌的第二段。詩人繼續描述他的沮喪,但語氣稍微平靜了一些。

  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詩人坦率地承認自己心中深深的沮喪(見第511;詩435的副歌)

  紀念你。大衛雖然在逃亡中,仍保證紀念神。這是他的力量所在。

  黑門嶺。可能指黑門山脈,主峰達2814米。有人認為是指住在黑門山區的人。

  米薩山。原意是“一點點”。地點不詳。可能指黑門山脈中一座較小的山,系約旦河的發源地。──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6 黑門嶺】詩人的地理視角似是由籠統的「約但地」,轉到具體的「黑門嶺」。一般看法認為前利巴嫩山脈是以色列控制範圍的北界(書十一17),黑門山是山脈中最高的山峰,海拔超過九千呎。考古學家在黑門山的山坡上,發現了二十多個廟宇的遺址。這可能與初民以為崇拜神明要在高處(「邱壇」)進行的信念有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四十二6 米薩山】此地的確實位置不明。地名是「小山」的意思,因此,可能是指黑門山脈中的某個山頭。但這得視作者的地理視角和作詩的用意而定。詩人頗有可能是將黑門形容為「小山」,因為它在聖潔程度方面,遠不及耶和華的聖山錫安(詩四十三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四十二6  黑門嶺是甚麼樣的山?】黑門指的是黑門嶺。米薩的意思是小,所以米薩山可能是在該山區中比較小的山。──《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四十二6~11詩人繼續描寫苦況:他是一個被充軍的人,在迦南地的極北流浪,遭遇一些他沒有說明的困難,加上敵人的辱駡和諷嘲,叫他十分哀痛。――《串珠聖經註釋》

         靈裡的苦鬥。進一步展開信仰使苦難昇華。敘述詩人遇到難關、極度受挫,也表達詩人靠著神的幫助,必能走出險境。信徒堅信神的恩典最後必得勝,不論身處何種患難、逆境,都會得到不屈不撓的勇氣。 ――《聖經精讀本》

         這是一則完全不同的比喻。看到周圍陌生的景色,詩人的心陷入了煩亂,在此,約但河距離其發源地黑門嶺的山坡不遠,河水沖過大塊的鵝卵石,形成瀑布。水聲隆隆、波濤四濺的情景,似乎回盪在第7節中:t#ho^m~~el~t#ho^m qo^re{~ l#qo^ls]inno^re&k[a;而這幾個字中的頭一個(深淵),有相當恐怖的背景,即創世記一2

  這幅圖畫震撼人的景象為:他沒有立足之點,浪濤一陣一陣淹沒他。約拿在深海中正是用這樣的話形容自己(參,7b節與拿二3)

  然而他的信心不住自我肯定。第6a節,我記念𣿫,是較「我追想這些事」(4)的鄉愁,又往前了一步;那些事已經無法再追回,不像神仍可抓住。同時,他視深水為𣿫的瀑布,𣿫的波浪,𣿫的洪濤。最值得注意的是,第8節非常肯定神的同在,雖然第910節因祂的「缺席」而深感受傷(參第5節的註釋)。壓力並沒有減輕,但情緒卻有了堅強的信念為支柱。因此第8節和第3節提到晝……和夜……時,感受截然不同。

  此段三組疊句相遇,將全詩融合在一起:第9b節與四十三2下相扣;第10b節與四十二3b相同;第11節則與四十二5和四十三5呼應。──《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四十二7「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回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

         “深淵就與深淵響應”。約但河上游的漲潮與奔流,闡明作者滿心的悲傷和憂悶。――《詩篇雷氏研讀本》

         從上游的水庫(“深淵”)流出的瀑布瀉入溪河,流入大海(“深淵”),是約但河的寫照;也用以形容從神水庫中奔流而出的水,如“波浪洪濤”,將詩人淹沒。他認為神容許這些痛苦臨到他,是神忘記了和丟棄了他的結果。――《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人用瀑布和波浪比喻所受的痛苦。――《串珠聖經註釋》

         波濤或海浪的擊打帶著巨大力量,往往象徵淹沒聖徒的邪惡勢力。即靠軟弱的人,不能對付的巨大的屬世勢力(撒下225;亞9;猶13) ――《聖經精讀本》

         約旦河上游在洪水季節波濤轟響,好像「深淵」與「深淵」回應(7),襯托了詩人心中巨大的悲傷。我們常常感覺自己所遭遇的難處好像「波浪洪濤漫過我身」(7),幾乎要讓我們滅亡,但這是神的「瀑布」和「波浪洪濤」(7),這些難處表面上是來自仇敵或環境,實際上卻是來自神,神親手量給我們的「波浪洪濤」,是為了成就祂在我們身上最美善的旨意。──《聖經綜合解讀》

          427 意思是神允許的苦難幾乎讓作者滅亡。──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深淵就與深淵回應。詩人所處的地方,黑門山積雪融化的激流聲,在群山峽谷之間回蕩。這些自然現象似乎象徵著他所遭遇的苦難。

  瀑布。七十士譯本為katarrakt。詩人也許是指約旦河的急流,特別是洪水季節。

  波浪洪濤。可能是繼續描寫約旦上游洪水季節的浪花和急流。洶湧的巨浪象徵著詩人心中巨大的悲傷,特別是因為他離開了神的聖所。大衛一時陷入灰心絕望之中,就像一個快要淹死的人(見詩887)。但他很快恢復了信心,相信神會處理好一切。──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8「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

         詩人仍舊沒有放棄對神的盼望,他要唱歌讚美、禱告祈求。――《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人回憶他過去如何向神祈禱。雖然詩人經歷這樣慘痛的苦楚,他仍然對神存著盼望。(5 11)――《串珠聖經註釋》

         白晝……黑夜: 神白日守護聖徒,聖徒徹夜切慕神,兩種彼此相交的意願營造前呼後應的和諧。 ――《聖經精讀本》

         我們若知道所遭遇的都是神的「瀑布」和「波浪洪濤」,在黑夜中就能「歌頌禱告」(8),因為黑夜必定過去,「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8)──《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必向我施。大衛在幾乎絕望之際,看到了一線光明。神要向他施慈愛。神怎樣控制自然的激流,祂也照樣控制苦難的洪水,幫助祂的僕人平安度過。

  慈愛(chesed)。這裡指“神的愛”(見對詩36篇補充注釋)

  黑夜我要歌頌。見伯3510;詩327636;徒1625──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9】「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

         詩人受苦,幾乎要死;敵人幸災樂禍,反取笑他。――《啟導本詩篇註釋》

         ●「時常哀痛」:原文是「哀痛而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我要……說。詩人出於他對神慈愛的盼望,決心繼續祈求神解釋他受苦的原因。

  神我的磐石。參詩182

  為何?參詩221──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9~10即使人遺忘神,神卻常常紀念人,從不忘卻(2710;賽4915)。正因詩人確信神必不忘記自己,所以即使身陷困境,詩人依然堅信神的信實,忍耐仇敵誹謗、默然不語,將自己全然交托給神。 ――《聖經精讀本》

 

【詩四十二10「我的敵人辱駡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當我們遇到許多不明白的事情,也會像詩人、像約伯一樣不斷問神「為何」(5911節;四十三25)?但神不一定會立刻告訴我們原因,正如主耶穌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約十三7)。神要我們憑信心經過,相信神一切所做的,都是因祂的愛心、按祂的時間、以祂的方式,一切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這就夠了。──《聖經綜合解讀》

         仇敵最怕我們憑信心生活,他們的詭計就是不停地把我們的眼睛拉回到環境和難處面前,即便我們不問「為何」,他們也會不停地替我們問:「你的神在哪裡呢」(310)──《聖經綜合解讀》

         ●「辱罵」:SH 2778,「責備」、「蔑視」、「譏誚」。──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好像打碎我的骨頭 。原文含義不清。其詞根意為“殺害”。其他地方只出現在結2122中,譯為“殺”。七十士譯本為“當我的骨頭被打碎時,我的迫害者辱駡我。”

  。見第3節;參珥217;彌710── SDA聖經注釋

 

【詩四十二11「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這是第二段的副歌;看四十二5注。――《啟導本詩篇註釋》

         本詩的結語。詩人在極度痛苦中,仍然對自己的靈魂說:不可只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通過詩人的信仰再次領悟,只有神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 ――《聖經精讀本》

         「祂是我臉上的光榮」(11)原文是「祂是我臉上的救恩」。──《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第二次重複副歌(5)。仇敵越是不停地問「你的神在哪裡呢」(310),活在信心裡的人就越是緊緊抓住神,宣告祂是「我的神」(11)──《聖經綜合解讀》

         ●「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是「祂是我臉上的救恩」。──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副歌的第二次出現。與上一次的稍有變動,增加了“是我的神”;把“他笑臉幫助我”,改成“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在第5節中大衛是對自己說的。在這裡他似乎稱神為他的神,語氣非常親熱(見詩435)── 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41 42)

 1 41篇裡,詩人在病中怎樣仰望神?

 2 詩人所要求的「報復」(4110)是什麽?基督徒對仇敵應否「以牙還牙」呢?參路627~37

 3 詩人最大的痛苦是什麽?參421~3

 4 神似乎遠離詩人,並使他成了仇敵的笑柄(423),但他仍然怎樣對神?

 5 「順境使人容易離開神,逆境使人尋求神」,你同意這話麽?參詩306

  ──《串珠聖經註釋》

 

【詩四二;四三】這兩篇構成一首單一、悲傷而美麗的詩歌。作者被放逐到巴勒斯坦遙遠的北方(四二6),渴望能夠返回耶路撒冷的聖殿。他首先表達對神的渴望(四二1~5),跟透露其深深的憂悶(四二6~11),祈求他可以回國(四三1~5)。“訓誨詩”。參看詩篇第三十二篇的腳註。詩篇中有十二首詩(四二~四九;八四;八五;八七;八八)註明是“可拉”後裔的作品(參看民一六1~3的腳註),他們是聖殿詩班裏的歌者(代下二○19)。――《詩篇雷氏研讀本》

         本篇和四十三篇雖一向以各自獨立的兩首詩刊在卷二中,但在結構和主題上應該為同一首求告詩,後來為了禮儀程式或其他理由而分成兩首。這可從幾點看出:1,二詩的副歌一樣(四十二511;四十三5)2,四十三篇無題注(整卷書只有四十三和七十一兩篇沒有題注,可見四十二篇的題注包括了四十三篇;3,思想和用詞都相似。

寫詩的背景難確定,詩人很可能因戰爭的緣故被逐離開耶城,流亡以色列北邊靠近黑門山的地方(四十二6),也可能是一位被擄異邦的可拉後裔,原在聖殿中侍奉(四十二4;四十三1)。――《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兩篇原為一首祈禱詩:分為三部分,每部皆用相同的副歌結尾(425 11 435)。這首祈禱詩今分為兩篇,可能是由於禮儀程式上的需要。――《串珠聖經註釋》

 

【詩四十二至四十九篇  可拉後裔的詩?是──】詩篇第42~49篇是可拉的後代寫的。可拉是利未人,因領導了一次對摩西的反叛(參民161~35),被神除滅了,但他的後裔仍然對神忠心並繼續在神的殿中事奉。大衛任命可拉族作詩班領班(參代上631~38),他們在聖殿中繼續作了數世紀的樂師(參代下2018~19)――《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