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全書綜合拾穗 【救贖者】在以色列社會中,救贖者(go'el;和合本在不同場合分別譯作「報血仇的」和「至近的親屬」)的角色是由協助支派收復損失的親屬所擔任。這些損失可能是人命(救贖者負責追捕兇手)、司法(負責在訴訟中出力),或經濟(負責買回家屬的產業)。當家族的權益或財產被人侵犯時,他是家族中負責保衛家族利益的成員。這字眼在詩篇之中使用的次數最高。其次的一個(pdh)在法律上是解除一個人所背負的虧欠,或所承擔的義務。因此,將頭生子贖回,是付上雙方同意的價錢而解除他的義務。在舊約之中,這兩個字以及其他一切同義詞,都沒有永遠救贖人脫離所犯之罪的意思。詩篇一三○8已經是最接近的了,但即使在此,也不過是指解除國家咎由自取刑罰的義務而已。這動詞在烏加列文獻和亞喀得文獻中,都是以神明作為主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磐石】(十八2、31,十九14,二十八1,三十一2,四十二9,六十二2,七十一3,七十八35,八十九26,九十二15,九十四22,九十五1,一四四1)。用作這個神明稱號的希伯來語字眼有兩個,但在使用上並無足以識別的歧異。以色列四周文化的文學並沒有如此使用這稱號的例子。但其使用卻是無可置疑的,因為亞蘭和亞摩利的人名都用之為神名構詞的成分。磐石可以作為房屋的地基,也能夠提供保障(躲藏其後)或用來遮蔭(坐於其旁),它更是不能磨損,不能移動的。這一切都是使之宜於用作神之象喻的特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盾牌】(三3,五12,七10,十八2、30,二十八7,五十九11,八十四11,一四四2)。在作戰之時,使用何種盾牌是按照預期中的戰爭種類而定。若是圍攻設防的城牆,所用的會是高與身齊的盾牌,這種盾牌能夠在城牆上如雨落下的矢石之中提供保護。反之,野戰肉搏時則需要靈巧的小型盾牌,來阻擋刀槍的劈刺。詩篇之中幾乎所有的例證都是指後者(五12是惟一的例外)。神明作為盾牌是古代近東慣用的象喻,例如一個先知以神諭告訴亞述王以撒哈頓,女神伊施他爾保證會作為他的盾牌。戰爭女神伊施他爾又稱為「盾牌女士」。作為她行星的金星,其中一個別名阿裡圖(aritu),在亞喀得語中就是「盾牌」的意思。──《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高臺/保障】(九9,十八2,二十七1,三十一2,三十七39,四十三2,四十六7,四十八3,五十二7,五十九9、16、17,六十二2、6~8,七十一3,九十一2,九十四22,一四四2)。用來表達這象喻的希伯來語字眼有三個,其分佈頗為均勻。其含義從可以防守的天險如峭壁或洞穴,到碉堡、設防城,甚至城中設防的衛城都包括在內。某個亞述文獻將王形容為百姓的堅城。在埃及和亞喀得文學中,並沒有以此象喻形容神明的痕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九至十篇】這兩篇詩在《七十士譯本》中為一篇。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日寫時本為一篇,理由是:1,二篇在結構上位希伯來文字母詩,雖有若干缺漏,但字母次序連貫(看<參考資料>“希伯來人的詩”條)。2,第十篇無題注,在《詩篇》卷一中,除了作為“前奏”的第1、2兩篇外,均有題注。3,第九篇之末有“細拉”二字,通常都出現在詩中,不在詩末。4,二詩在用語和內容上多類似處,例如“耶和華啊,求你起來”(九19;十12);“永永遠遠”(九5;十16);“在患難的時候”(九9;十1)等。 第九篇稱頌神拯救他脫離敵國之手,第十篇祈求神除去國中的惡人。表面看去前者屬感恩詩,後者屬求告詩,內容不盡同;但在《詩篇》中不乏先感謝後求告的詩歌格式,詩人可為過去的拯救感謝神,接上求神保守。何況惡人的攻擊,無論來自內外,同樣威脅到一國的生存。 本為一篇的詩,或為祭祀儀式上的需要,後來分開為二,四十二與四十三篇便是一例。──《啟導本聖經註釋》 【詩廿二至廿四篇綜合要義】表明主耶穌身上,如何將荊棘化為冠冕︰(1)苦難——冠冕的代價(廿二篇)︰十字架痛苦的預言;(2)功果——冠冕的成功(廿三篇)︰主不但供我所需,祂自己即我各方面的需要;(3)榮耀——加冠為王(廿四篇)︰首戴榮耀的冠冕,而為天地的主宰。 (一) 廿二篇言耶穌為我們捨命受死;廿三篇言耶穌為我們的善牧;廿四篇言耶穌得了祂當得的榮耀。 (二) 廿二篇論耶穌為祭司,獻上祂自己為祭物;廿三篇論耶穌為先知,時時引導我們;廿四篇論耶穌為君王。 (三) 廿二篇是說耶穌為善牧——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廿三篇是說耶穌為大牧——為群羊的牧者;廿四篇是說耶穌為長牧——不但自己戴上榮耀冠冕,將來也要將此冠冕賜給我們(彼前五4)。 —— 賈玉鳴《五十二靈程講題》 【詩篇中有何重要預言? (詩廿二1,18)】 答:耶穌基督曾對門徒說,「摩西的法律,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需應驗,」(路廿四44)。誠然,在主降臨之一千多年前,有許多寫成的詩,已經預言了彌賽亞基督。論到神的神格、受膏、工作、受難、復活、再臨、國度等極為顯明。稱為彌賽亞的詩,如下麵所列各處的經文啟示。 1 禰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預言神的兒子受膏者基督的神性與其建立祂的國度,統制世界。(詩二2;6;7;12,徒四25—28;來五5)。 2 禰叫祂比天使微小一點——預言基督是神也是人子,萬物都服在祂的腳下,受祂管理。(詩八5—8;來二6—9)。 3 禰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禰的聖者見朽壞——預言應驗基督由死裡復活,賜人得復活永遠的生命。(詩十六10,11;徒二27)。 4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預言應驗基督受害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表示祂最深的苦楚,遠勝過身體所受的傷痛。(詩廿二1;太廿七46)。 5 祂把自己交托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祂罷——應驗基督釘十字架時,百姓與官府羞辱與譏笑祂的話。(詩廿二8;太廿七43)。 6 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應驗基督上十字架時,手腳如何被釘的情形。(詩廿二16;約廿25)。 7 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裹衣拈鬮,——應驗基督被釘時,兵丁分了祂的裡衣和外衣。(詩廿二18;約十九24)。 8 看哪,我來了,我的神啊,我樂意照禰的旨意行,——預言基督降世為要遵行父神的旨意,至死順服。(詩四十7,8;來十7)。 9 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依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應驗基督預指要出賣祂的人。(詩四一9;約十三18) 10 神用喜樂油膏你,——預言基督是榮耀的受膏者,祂的寶座永永遠遠。(詩四五6,7,17;來一8)。 11 因我為禰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預言基督為潔淨父神之殿心裡焦急。(詩六九9;約二17)。 12 他拿苦膽給我當食物,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應驗基督被釘時,人對祂的苦待。(詩六九31;太廿七34,48)。 13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登,——預言基督升天時,坐在耶和華的右邊,祂升為至高,尊榮為王,使仇敵失敗,完全制服。(詩一一○1,太廿二44)。 14 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預言基督為平安之王,祂是為我們贖罪的永遠大祭司。(詩一一○4,來五5,6;七1—3;26—28)。 15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預言基督被本國的猶太人的領袖所棄絕,被神升為至高,成為根基磐石。(詩一一八22;彼前二4,8;太廿一42;林前三11,四10)。 16 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預言應驗基督騎驢進耶路撒冷城,受到眾人的稱頌。(詩一一八
26;太廿一 9)。——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重要主題】
──《靈修版聖經註釋》 【勤讀詩篇十五大理由】
神把祂的話語告訴我們,是要我們去研讀、明瞭和實踐,其中“詩篇”更是可以直接拿來應用的。要掌握詩篇,最好的方法莫如站在它的下面,像淋雨一般讓它澆在自己身上,流入自己的心裡。我們以為讀詩篇是讀一堆文字,不久便發現是在讀人內心深處的感受;當我們努力去記憶它,去背誦它,就會發現,其實它就是我們的內心獨白,是詩人把我們內心深處的傷痛、冀盼、思維、祈求化作身外的文字而已。說到底,詩篇就像一位導師,把我們塑造成合神心意的那位──愛神、願意為祂而活的人。 ──《靈修版聖經註釋》 【大衛的詩篇】 超過七十篇稱為大衛的詩篇當中,最少有十四篇反映了他一生中經歷大事後的心境,更襯托出大衛與神不斷增進的關係。右列的排序是根據事件的先後次序而成。
──《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篇中基督的影像】 長久以來,猶太教和基督教都相信一件事:詩篇中詩人一面記錄歷史的事件,一面指涉到那位應許要降臨的彌賽亞。彌賽亞既然稱為大衛的後代,眾多的君王詩篇也就可以應用到祂身上。基督徒認為不少的詩篇描述了基督的生與死,耶穌自己便經常引用詩篇,而且耶穌被釘十字架及臨終前最後數小時所說的大部分話,都在詩篇中預言過。下表是在詩篇中論到基督的重要經文。
──《靈修版聖經註釋》 【膾炙人口的詩篇】 詩篇的第二十三篇是經常被人引用的篇章,所以無論對信徒還是非信徒都不陌生。詩篇中的其他許多篇章也是由於在歌曲、文學作品、或敬拜聚會中引用而廣為人知。 我們熟悉和喜愛那些在我們有需要時閃現在我們腦海中的詩篇。它們激勵我們,安慰我們;在我們需要主的話時給我們以指引。如果你想背誦一些詩篇,可以從這些膾炙人口的詩篇開始。你可以背誦整個章節,也可以只背誦那些直接對著你說話的句子、段落。或者你也可以一日數次地大聲朗讀某一詩篇,直到記住為止。
──《靈修版聖經註釋》 【曾譜寫成感人的讚美詩的詩篇】
──《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篇中如何描寫神】 絕大部分的詩篇是對神的傾訴,或對神的描述。由於它們涉及了眾多不同的情景,因此亦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神的特質,這裡列出了詩篇作者所經歷、所體會到的神的某些特徵。你在讀到這些詩篇時,可以對照一下,這些特徵是否符合你所認識的神。
──《靈修版聖經註釋》 【如何從詩篇中尋求幫助】
──《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人為何毫不保留地表達困擾和抑怨﹖】 我們讀詩篇感到親切,原因是詩人訴說的感受和我們的感覺相似,我們會遭遇困擾,千百年前的詩人也一樣。大衛在詩篇第三篇開首訴說他的遭遇不公,但旋即,他就明白到神與他同在,並且可以為他化解敵人的攻擊。這樣的體驗不斷在各類詩篇中重複出現。通常的情況下,人信靠神,可以驅除恐懼,有時候卻不能。無論如何,詩篇的作者不斷向神傾吐他們的心理感受,他們覺得神沒有回應需求,就高聲喊叫;神稍有延遲回答禱告,他們就呢喃不已;原因是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面對這樣一位超越的創造者,索性毫無保留地向祂傾吐。不過為甚麼一些詩篇以沉鬱開始,卻以歡慶結束呢?原因顯而易見,因為他們以一己困宥的感情開始,卻以認識到那位能為他們解除困擾的主結束。 縱然我們與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現代人與他們還是有兩點差異:我們不常把我們真實的心思感受告訴神,因此也就不能察覺聆聽我們祈求的神的能力。 下一次讀詩篇的時候,試試學習詩人的經驗;你越對神開放坦誠,越能夠欣賞和明白神是一位甚麼樣的神。 與此有關的詩篇有3;6;13;31;37;64;77;102;121;142──《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篇中的“懺悔”、“悔改”和“赦免”】 多少世紀以來,許許多多認識到自己的罪的信徒,從“懺悔的詩篇”當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詩篇的作者不僅與神分享他們深深的內疚和悔意,也包括被赦免的巨大歡喜之情。他們欣喜地看到,神用徹底的赦免來回應人的懺悔和悔改。我們這些生活在基督十字架另一端的人,有理由更加欣喜,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體會。神向我們顯明,祂樂意赦免我們,因為祂對罪的審判已由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完成了。 在你讀這些詩篇時,須留意詩篇作者對神所作出的回應方式:(1)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性和犯錯的傾向。(2)他們意識到罪是對神的悖逆。(3)他們向神認罪。(4)他們相信神樂意赦免他們。(5)他們接受神的赦免。這些詩篇可用來作為對人的提醒:人非常容易遠離神,陷入罪中;也可以告訴人要想與神重新建立和睦的關係需要些甚麼。 與此有關的詩篇有6;14;31;32;38;41;51;102;130;143──《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篇中的祈禱】 祈禱是人類與神之間的交流。詩篇亦可以被稱為“祈禱詩歌匯編”。這些祈禱者的最顯著特點也許就是他們那毫無修飾的誠實;這些詞匯也常表達了我們自己的感受,這些感受我們並不想為他人所知,更不要說神了。用這些詩篇作我們的祈禱文,能夠從多方面教導我們,神希望我們如何與祂交流。我們太習慣向神表達稀釋了的感受,希望沒有得罪祂,或使祂不去注意我們的動機。但是當我們使用詩篇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我們領會到,神看重的是誠實、坦蕩和真摯。 下面列出了從詩篇中摘出的若干類別的祈禱,從中可以窺見到詩篇作者由於不同的原因,以不同的方式與神進行的交流。我們每個人都受邀與神進行交流,運用詩篇無疑會豐富你的祈禱生活。
──《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篇中的公正】 公正是詩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詩篇的作者頌讚神,因為祂是公正的。他們請求神在有壓迫和邪惡當道的地方介入,帶來公正;他們譴責那些依仗財勢的惡人,歌頌那些公正地對待周圍人的義人。 公正在詩篇中比誠實還要緊,它是對無望的人,尤其是窮苦人的一種積極的關懷。詩篇作者不僅僅指望窮人能夠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們呼求神消滅那些破壞公正、壓迫神的子民的國家和民族。 這裡列出了一些講到公正的詩篇。讀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誰是我周圍的人?我的生活方式──我的工作、娛樂、購物習慣、奉獻,對比我缺乏的人有幫助抑或有損害呢?這個星期裡我可以做件甚麼事來幫助一個無望的人呢?” 與此有關的詩篇有7;9;15;37;50;72;75;82;94;145 【詩篇中的歷史】 對於最初的聽眾來說,歷史的詩篇生動地描繪了過去神對以色列所施的恩惠。這些歷史的篇章是為教育後代而寫的。其中有對神的眾多應許的歌頌,也有對人民缺乏信心的詳述。 我們在讀到這些古代歷史時,不可避免地會回顧起神的子民曾如何頻繁地忘卻了歷史的教訓。他們一再地無視親臨到的神信實的作為和寬恕,卻轉而陷入罪中。神用這些詩篇提醒我們,我們也經常做著同樣的事:雖然有無數的理由為神而活,我們卻選擇為其他東西而活。如果我們多重視一點“神的歷史”,就不至於在我們自己的歷史上留下太多的污點。 有關歷史的詩篇包括:68;78;95;105;106;111;114;135;136;149──《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篇中憤怒與復仇】 有些詩篇可能會使那些熟悉新約中教導的人感到震驚,因為詩篇的作者毫不隱誨地要求神的公正,以及如何實現這一公正的原則。顯然,在他們眼中,沒有甚麼話題是不能對神提出的,但我們卻往往傾向於迴避詩篇中有關憤怒與復仇的內容。 要想理解憤怒與復仇,我們需要明白以下幾點: (1)審判的要求是由神來實現的。詩篇的作者在個人和民族受到苦難時,寫下了這些請求,他們無力、也不願去為自己復仇,因此他們呼求神的介入。也許我們當中很少有人經歷過個人或民族的巨大苦難,因此較難理解這些發自心底的呼求。 (2)這些作者熟知神公正的原則。他們的一些詩句試圖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神將怎樣對付那些傷害祂子民的人。 (3)如果我們在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或是忍受巨大的苦難時,大膽寫下我們心中的感受,或許也會被自己那勇敢的復仇念頭嚇一跳,驚奇自己竟與舊約時代的人那麼相似。詩篇的作者沒有聽到過耶穌“為自己的仇敵祈禱”的教誨,但他們確實指出了正確的出發點。我們都知道要“以善報惡”,但是只有在我們真的遇到這樣的挑戰時,才會意識到我們要饒恕別人時,是多麼地需要神的幫助。 (4)詩篇中的“憤怒”和詩篇中的“復仇”是並行不悖的。“憤怒”的詩篇是強烈鮮明的,但它們把人引向神。詩篇的作者大膽地對神訴說,當祂轉身不理祂的子民或遲遲沒有行動時,人們是多麼地失望。但是,當我們體會到詩篇字裡行間表達出的切切之情時,我們同時也感受到隨之而來的重新建立起來的信心,這信心是出於神的信實。讀“復仇”的詩篇,我們也有同樣的感受。譬如,在詩篇第五十九篇中,大衛對掃羅的憤怒如火山爆發般強烈,但我們又知道大衛從沒有去向掃羅復過仇。詩篇的作者毫無顧忌地對神敞開心扉,相信祂會解決他們所想所願的。請帶著同樣的信心祈禱吧,神值得你真心地去相信。 與此有關的詩篇包括:10;23;28;35;59;69;109;137;139;140。──《靈修版聖經註釋》 【主耶穌按字義來領會《詩篇》】 不要以為《詩篇》的性質只不過是詩的體裁,正如中國人有句話說:「文人多謊話」,所以《詩篇》所形容的,只不過是詩人們常常用來美化事物的一種「喻意、幻想、過份誇大的形容詞」而已,並沒有甚麼太大的價值。但《新約聖經》的作者們不是這樣看法,他們都一致認為、《詩篇》裡頭每一毎句話、每一個字、都是真實的,因為都是由神的靈感動寫成。 當主耶穌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8)主所說的就是指著整本舊約聖經而言,不是單單指著摩西五經來說。所以《新約聖經》的作者們在引用《詩篇》經節的時候,都是逐字研究、認為其中的預言都是會逐字應驗的。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來說明.《希伯來書》的作者說: 「但有人在經上某處證明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點、〔或作你叫他暫時比天使小〕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並將你手所造的都派他管理.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叫萬物都服『他』、就沒有剩下一樣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他』。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他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來2:6-9) 作者所說「經文某處」,就是《詩篇》第 8 篇4-8 節;作者研究這段經文,認為其中的「他」字,一定是指「主耶穌」.理由是,如果這個「他」字是指亞當或任何人,他就認為不對了,因為「(到)如今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他」。可是,如果是指主耶穌,就非常貼切了,因為主耶穌降世為人,真的降卑到「比天使微小一點」;又因為耶穌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等到末世時,萬物就真的「服在主耶穌的腳下」。這樣,我們看見作者並不是以《詩篇》的形容為一種「喻意、幻想、過份誇大的形容詞」,乃認為每一個字都是真實的,將來會照足字面的意義來應驗。 請再看主耶穌怎樣與法利賽人辯論他是基督?主說: 「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却的子孫。」耶穌說:「這樣、大却被聖靈感動、怎麼還稱他為主,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把你仇敵、放在你的腳下。』大却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却的子孫呢?」 主所引用的經文就是《詩篇》(第110篇)第1節.在此,我們清楚看到,主耶穌是逐字研究《詩篇》的,並不以為《詩篇》所形容的,是一種「喻意、幻想、過份誇大的形容詞」,因主認定《詩篇》每一個字都是出於神的啟示,是完全真實的。所以《詩篇》不像一般文人所寫的詩,愛用幻想、和誇大的話來形容;《詩篇》乃受聖靈感動而寫成,每一句話、每一隻字,都沒有誇大和虛構的成份.因為這是出於無誤聖靈的啟示、被輯錄在《詩篇》裡,成為神無誤的話語。――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靈意解經不能離開文字的實意】 不錯、《詩篇》裡頭有許多比喻,和喻意性的形容詞,不能直接按字義來解,必須按比喻所含的靈意來解。一提到「靈意解經」,許多人第一個印象就是反感,認為凡是靈意解經,都是人將自己的意思,無限上綱地套在經文的意思上,根本不是經文的本意。 我們在解經上不能走極端。筆者研讀《聖經》有五十多年,也一向不贊成「過份靈意化解經」;但另一方,我又認為,完全抹煞「靈意解經」,反而帶來更嚴重的禍害。要知道,《聖經》的確有許多經文,非按靈意來解釋不可的.例如,神對蛇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3:15)這句話豈有任何一個字,是直接關係基督的呢?為甚麼不將這句話按字面解為,預言人類日後非常憎恨蛇呢?但所有解經家都同意,這句話實在有靈意,是指著基督第一次來世,借著死敗壞掌死權的魔鬼而說的。 《聖經》所記載的異象、異夢、比喻、會幕祭禮、節期、潔淨的條例……等,都不能不按靈意來解;如果「靈意解經」是全盤錯謬的話,《聖經》中這一大堆啟示,就無從解釋了。其實,所謂「靈意」,是指神將「靈界的事物」,啟示給「物質界」的人.神知道,生活在「物質界」的人,是無法領悟從來未見過的「靈界事物」的.所以神不得已、必須借用人所能領悟的「物質界事物」來作比喻,好引導人明白「靈界的事物」。舉一個例來說: 假如有一個人報導,他曾經見過一個「星球人」,他怎樣將他所見過的「星球人」形容出來,叫未見過的人明白呢?他只能借用別人見過的事物來描述、說: 「我所見過的星球人,好像一隻『八爪魚』,有『頭』和許多『手』,只是他的頭是發光的,像一個『火把』;他的手像『若隱若現的氣體』.他的行動也像『氣體』一樣『飄』過來……。」 這樣的形容,人人都會明白,不能將那星球人解為「八爪魚」、或「火把」、或「氣體」……,乃要將這些我們見過的東西,在我們腦子裡組合起來,悟出這個星球人相若的形像來,才算為準確的領悟。 神將靈界的奧秘啟示給眾先知和眾使徒也是這樣,神借用我們所能明白的事物來描繪,這就是我們從比喻、異像、預言所領會的「靈意」了。我們從來沒有人見過「撒拉弗」天使,所以《聖經》形容「撒拉弗」天使為「各有六個翅膀,遍體內外都滿了眼睛.他們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賽6:2, 啟4:8)。 《以西結書》又稱他們為「活物」,形容他們他們「各有四個臉面,他們的腿是直的、腳掌好像牛犢之蹄,都燦爛如光明的銅。在四面的翅膀以下有人的手‧他們的翅膀彼此相接,行走並不轉身,俱各直往前行。至於臉的形像,前面各有人的臉、右面各有獅子的臉、左面各有牛的臉、後面各有鷹的臉。各展開上邊的兩個翅膀相接、各以下邊的兩個翅膀遮體。他們的形像如燒著火炭的形狀、又如火把的形狀‧他們往來奔走、好像電光一閃……。(結1:7-14) 這些形容,如果我們按文字的實意來解,就必定領悟錯誤了.因為經文所形容的「翅膀」、「獅子」、「牛」、「鷹」、「人」、「火把」、「電光」…,全部都是「借用」地上的東西來形容天上的東西而已。我們必須領會經文借用這些東西來形容的目的為何,是指其「形狀」呢?還是指其「意義」呢?若指其「形狀」,撒拉弗就是「怪物」;若指其「意義」,我們就明白,撒拉弗因為面對面與神相交長時間,所以反映出主耶穌基督四個「屬靈的身份」來:其「獅面」預表主耶穌為王;其「牛面」預表主耶穌為「僕人」;其「人面」預表主耶穌為「人子」;其「鷹面」預表主耶穌為「神子」……。神讓人看見撒拉弗,絕對不是為叫人知道撒拉弗是「怪獸」,因為這樣的啟示是沒有意義的;神要啟示的,是叫人認識主耶穌的「屬靈身份」,這就是「靈意解經」的本意了。 因此,我們應用「靈意解經」的時候,只要不用人意去無限上綱地猜測,乃按文字的實意來規限著「靈意」的推想,就可以安全地解經了。例如,《聖經》所記載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分明是借用地上的「舊耶路撒冷城」來作一個比較──是極榮耀的、與不榮耀的比較;是屬天的與屬地的比較;是人作王與神兒子作王的比較;是永恆不滅與能朽壞的比較;是受咒詛的與蒙福的比較;是過去的與永存的比較….這樣解,就能正確地找到神啟示「聖城新耶路撒冷」的本意。 保羅在《加拉太書》以「兩個婦人」來比喻「兩約」.也是借用亞伯拉罕與夏甲之間的「主婢關係」,和亞伯拉罕與撒拉之間的「夫婦關係」,來比喻「出於西乃山的律約之約」,和「出於天上新耶路撒冷的恩典之約」;指出進入「律法之約」的關係者,不能得救,進入「恩典之約」的關係者,才能得救。這樣,聖靈藉「兩個婦人與亞伯拉罕的關係」來比喻「屬肉體」和「屬靈」的關係,以解明救恩的奧秘,這就是「靈意解經」。 此外、《希伯來書》含有非常多「靈意解釋」.作者形容教會被提之後,在天上聚集,並且稱那聚集為「諸長子之會共聚的總會」.意思是,所有因信耶穌得救的人都是「長子」,因此所有屬神的教會都可以稱為「長子會」.這樣,當所有屬神的教會被提到天上的時候,在天上的聚集就可以稱為「諸長子之會共聚的總會」。作者這樣形容,是借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殺長子之災」而說。當時,神吩咐以色列人要宰一隻「逾越節羊羔」,將血塗在門楣門框上,殺長子的天使看見,就不殺那家的長子。但埃及人因為不信,他們和法老王所有的長子都被天使殺了。後來,神吩咐摩西說: 「你要將一切頭生的、並牲畜中頭生的、歸給耶和華……。凡頭生的驢,你要用羊羔代贖,若不代贖,就要打折他的頸項。凡你兒子中頭生的都要贖出來.日後你的兒子問你說:這是甚麼意思?你就說:耶和華用大能的手將我們從埃及為奴之家領出來。那時法老幾乎不容我們去,耶和華就把埃及地所有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殺了.因此我把一切頭生的公牲畜獻給耶和華為祭,但將頭生的兒子都贖出來。」(出13:12-15 ) 神又吩咐摩西說:「我從以色列人中、揀選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頭生的.利未人要歸我。因為凡頭生的是我的、我在埃及地擊殺一切頭生的那日、就把以色列中一切頭生的、連人帶牲畜都分別為聖歸我、他們定要屬我.我是耶和華。」(民3:12-13) 可惜,以色列人破壞了神的約,所以到新約的時候,神就差他的長子耶穌基督降世,借著死來敗壞掌死權的魔鬼,拯救我們脫離魔鬼的權勢。因此,《希伯來書》形容基督耶穌的「血」,比「逾越節羊羔的血」更美;「逾越節羊羔的血」怎樣救贖了以色列人的長子歸神,「主耶穌的血」也怎樣救贖今天的基督徒作為長子歸神,因為主耶穌是「更美的長子」。所以,每一個基督徒都有「長子」名份,這不是因為「血統關係」,而是因信耶穌基督而有的「靈統關係」,這就是「靈意解經」。 《希伯來書》又形容「基督照麥洗德的等次為大祭司」,不是「照亞倫的等次為大祭司」.因為在地上已經有利未支派亞倫的後裔為大祭司。按肉體說,基督是屬於猶大支派的,他在地上就沒有機會作大祭司了。但基督「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為大祭司」,就可以在天上作神大祭司.因為基督獻上自己作為「更美的靈祭」.基督與麥基洗德之間的關係,不是肉體的關係.乃因為聖靈藉大衛的詩篇說:「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詩110:4)。所以基督之所以「在靈裡」與麥基洗德拉上關係,是因為出於「耶和華起誓說」,這就是「靈意解經」了。 主耶穌也曾比喻自己說:「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太12:6),「比約拿更大」(太12:41),「比所羅門更大」(太12:42)。主說的「更大」是指著甚麼而說呢? 第一, 比對「殿」來說,主指的是「安息日祭司在殿裡也可以作工」,因此「在基督裡的人,也可以在安息日裡作聖工」; 第二, 比對「約拿」來說,主指的是「尼尼微城全城的人,因相信約拿所傳的道,而悔改得救」,照樣「人若相信主耶穌所傳的福音而悔改,也必得救」.因為約拿怎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主耶穌也怎樣「三日三夜在墳墓裡」.但主復活所帶出的能力和意義,遠遠勝過約拿從魚的肚腹中出來的意義。 第三, 比對「所羅門」來說,主指的是,「南方士巴女王」尚且為聆聽所羅門王屬地的智慧話,而不遠千里而來;以色列人這麼接近主,還是不肯聆聽主所傳屬天的智慧話。 請看這些比對,全部都是以屬靈的意義來比對的,這就是「靈意解經」的用意了。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在《聖經》裡彼彼皆是。試問,主耶穌怎樣用血來買贖我們?二人成為一體的奧秘怎樣指著基督和教會說?耶穌基督為甚麼是道路、真理、生命?主耶穌怎樣以自己為天上降下來生命之糧?……這些道理若不是用「靈意」來解,試問誰可以解釋得明白呢?若「靈意解經」是要不得的,《聖經》就有非常巨大的篇幅要被撕下來了!――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討神喜悅乃解經秘訣】 筆者認為,聖靈故意將許多極寶貴的真理和預言、以「靈意」的方式隱藏在《詩篇》裡頭,為的是叫不信的、仍舊不信;叫願意信的、可以得著豐富的啟示。就如主耶穌對眾人講「撒種的比喻」,當時眾人和門徒都表示不明白。只是眾人不明白,就走了,因為不信;但門徒不明白,就進前來問耶穌,耶穌就給他們講解明白,因為門徒願意信。主耶穌對門徒解釋這一點,說: 「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在他們身上,正應了以賽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但是對於願意信的門徒,主又說: 「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於是就詳詳細細的,給門徒講解撒種的比喻,叫他們明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屬靈的奧秘,就是人若不討神的喜悅,人就是頂聰明,神也不會讓人明白聖經中屬靈的真理的;人若能討神的喜悅,就是多麼的愚拙,神也會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能明白的。就如以賽亞先知指著不信的以色列人說: 「所有的默示你們看如封住的書卷.人將這書卷交給識字的、說:請念罷。他說:我不能念、因為是封住了。又將這書卷交給不識字的人、說:請念罷‧他說:我不識字。」(賽29:11)神這樣叫不信的以色列人讀不通《聖經》,因為神又說:「我在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他們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滅;聰明人的聰明、必然隱藏。」(賽29:14) 所以我們研讀《詩篇》,不能單單用「學術研究態度」。不要以為,只要通曉原文、明白每首詩的用詞、背境、文化…、又翻查過世上所有參考書,就可以完全明白《詩篇》。不!如果一個人不能討神的喜悅,他絕對不會明白其中的奧秘。因為神把聖經「封住」,就無人能明白。怪不得《詩篇》的編輯,將「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寶貴的「三不」、放在(第 1 篇),為要指示讀者,「討神喜悅」是明白《詩篇》最基本的原則。人若不先履行這「三不」,就不會「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他的生命也不會豐盛起來,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結果子。」 大衛就是一個十分討神喜悅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在《詩篇》中最多。撒母耳曾經對掃羅說:「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撒上13:14)所說的就是大衛。大衛之所以稱為「合神心意的人」,因為他有許多討神喜悅的地方。例如:他很勇敢,靠耶和華而戰勝巨人歌利亞,將他殺死;他能武又能文,能彈又能唱,連彈琴也能驅魔;他的靈性非常好,所以得到許多啟示,寫成最多詩篇。掃羅雖然一生無故追殺他,他仍能尊重掃羅為耶和華的受膏者,一生饒恕他。大衛異常羡慕天天親近神,不但在逃避掃羅的日子渴想神,就是在耶路撒冷居住之時,更想為神建造聖殿,讓他可以常常親近。雖然神不准他建殿,他卻盡力為神預備極多的金、銀、銅、鐵、和各樣材料,讓他的兒子所羅門來建造聖殿…。 筆者認為,在大衛許多討神喜悅的事例中,其中最得神喜悅的,就是始創詩班歌頌神的先例。――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大衛始創用詩歌敬拜】 研究《摩西五經》,我們發現,律法並沒有要求前來禮拜神的人,要用詩歌來讚美他。《摩西五經》所記載過的歌,大致上只有如下幾首: 過紅海之後,摩西、米利暗和以色列人唱的「讚美神的歌」(出15:全); 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向金牛唱的歌(出32:18); 以色列人來到比珥井,百姓興高彩烈地喝這井裡的水,就對著井唱歌(民21:16-17); 巴蘭先知咒詛以色列人不成功之時,神使他將咒詛變為祝福而唱的歌(民23:-24:); 摩西臨終,神吩咐他寫一首「見證以色列人將會離開神」的預言歌(申31:19)…。 此外,在一切祭禮和敬拜神的儀式中,神從來沒有吩咐敬拜的人必須唱詩讚美神。 原來,以色列人開始用「詩歌」敬拜神,是始於大衛迎接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參代上16:1-4);之後,唱詩歌頌神就成了猶太教、和日後基督教最重要的敬拜儀式.《啟示錄》讓我們看到,天上的大敬拜,最主要的儀式也是唱詩讚美神;直到進入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地上一切都成為過去,但唱詩讚美神卻仍然保存,直唱到永永遠遠。唱詩歌頌神之所以這麼深得神的喜悅,可以說,最主要是原因,是因為大衛這個人討得神的喜悅。 研究大衛迎接約櫃事件,我們發現,事前神因為憎恨以利老祭司和他的兩個兒子非尼哈和何弗尼,不願接受他們的事奉,所以讓非利士人在戰爭中,將他們殺死;又將神的約櫃擄去,放在非利士人偶像的廟中。意思是說,神寧願忍受被擄和與偶像同列的羞恥,也不願意讓以利和他的兩個兒子前來事奉他。其實約櫃被擄,真是神失敗嗎?當然不是,神要讓約櫃「單人匹馬」進入非利士人的廟中,敗壞他們的偶像、田鼠到處為患,又叫許多非利士人生痔瘡,甚至許多非利士人因為懼怕耶和華的約櫃而被嚇死,顯出神的得勝和榮耀來。 約櫃敗壞非利士全地之後,大勝而回;非利士人不得已、用牛車將約櫃送返以色列地。但以色列人不曉得敬畏神,竟將約櫃放在伯示麥人約書亞田間的大磐石上,任人觀看;耶和華神就擊殺他們中間七十人。於是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亞比拿達家中,分派他的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這樣、約櫃就放在基列耶琳約有二十年之久。《聖經》指出,約櫃為以色列人帶來非常奇妙的大復興,使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這是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按:由於約櫃放在亞比拿達家中長達二十年之久,又帶來大復興,我們相信亞比拿達家應該是利未人,只不過他們寄居在基列耶琳而已。) 大衛在耶路撒冷作王,聽見基列耶琳的大復興,就吩咐人將約櫃從山上亞比拿達家中、運到耶路撒冷來。誰知亞比拿達的兩個兒子以為、非利士人既然可以用牛車將約櫃送回來,神應該也會悅納他們用牛車將約櫃運進耶路撒冷。可是,當約櫃運到拿艮禾場那裡,因為牛失前蹄,烏撒眼見約櫃傾側,可能會翻倒,就伸手扶住約櫃,結果被神擊殺了。 大衛見神擊殺烏撒,就懼怕起來,不敢繼續迎接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卻將約櫃放到迦特人俄別以東家中三個月。(按:代上15:21指出俄別以東也是利未人詩班的一員,我們就知道,他也是利未人。)耶和華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和他一切所有的。大衛聽見,可能再去查考聖經,終於明白神為何殺死烏撒;於是他吩咐利未人說:「除了利未人之外、無人可抬神的約櫃.因為耶和華揀選他們抬神的約櫃,且永遠事奉他。」(代上15:2)從這句話我們知道,烏撒之死,是因為沒有按律法的定規,用摃來抬約櫃;還是沿用非利士人的牛車來運約櫃。其實約櫃的設計,旁邊已經配有金環,並且有本穿在金環中,一看就知道,神的旨意是要利未人來抬約櫃。神所定規的,人不能更改,所以不能用人所認為「更好」的牛車來拉約櫃。 大衛明白神為何殺死烏撒之後,就不再懼怕約櫃了.乃以極其興奮的態度,再一次迎接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大衛和以色列全家在耶和華面前用松木製造的各樣樂器、和琴、瑟、鼓、鈸、鑼、作樂跳舞。並且「抬耶和華約櫃的人走了六步、大衛就獻牛、與肥羊為祭。大衛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撒下6:13-14)不但如此,大衛又「派幾個利未人在耶和華的約櫃前事奉、頌揚、稱謝、讚美耶和華以色列的神。」(代上16:4)這就是「利未人歌詩班」的開始,而且後來更發展成為聖殿永久性的組織,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敬拜神都唱大衛的《詩篇》。 大衛將利未三個兒子的後裔,組成三班詩班,共288人,都「穿著細麻布的外袍」。三組詩班又分為24隊,每隊12人(代上25:31),按著班次供職。「每日早晚、站立稱謝讚美耶和華。」(代上23:30)大衛又分派他們的「族長」做詩班長,在耶和華殿中管理歌唱的事。及至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華的殿,他們便「住在屬殿的房屋、晝夜供職、不作別樣的工」(代上 9:33)。 當時主要的「詩班長」有以下幾個: 亞薩:他是利未的「長子」革順的後裔(代上6:39, 43)。在眾「詩班長」之中、亞薩是「為首」的(代上16:5),專門負責管理「敲鈸、大發響聲」(代上16:5)。他有四個兒子,都是詩班員,在他手下受教,遵著王的旨意唱歌事奉神。他所領導的詩班,站在聖殿的「右邊」歌頌神(代上6:39)。亞薩既在詩班長中為首,靈性當然非常之高,被神大大使用.所以他所寫的詩有十二篇被輯錄在《詩篇》裡。 希幔:他是撒母耳的孫子,也是可拉的後裔,屬利未「次子」哥轄族。《聖經》特別指出,這「希幔奉神之命作王的先見」(代上25:5),可見他的靈性非常高,在可拉後裔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他有十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都在他手下受教唱詩歌頌神。他帶領兒女們站在聖殿的「中間」唱詩。此外,他們又負責奏樂.例如:吹角、敲鈸、彈琴、鼓瑟等。由於《聖經》形容所羅門王的智慧,「勝過萬人,又勝過以斯拉人以探、並瑪曷的兒子希幔……的智慧」(王上4:31),所以我們知道、希幔與以探的智慧非常著名,僅次於所羅門。希幔既然是「可拉的後裔」,可能《詩篇》中那十二篇「可拉後裔的詩」,都是他的作品。例如(第88篇),注明是「可拉後裔的詩歌、就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訓誨詩」;這樣的批註,很可能是一種謙卑的說法,表示自己的祖先「可拉」曾得罪耶和華,耶和華就使地裂開,吞了他和他的全家下去,所以希幔認為自己不配。如希幔蒙神憐憫,可以在神的殿中唱詩歌頌神,是出於神莫大的恩典。由此可見,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那些曾經被神咒詛過,和刑罰過的人;他們如果肯徹底悔改,神仍然會大大使用他們的。 以探:他是利未「幼子」米拉利的子孫、站在希幔的左邊供職(代上6:44)。由於《聖經》形容所羅門王的智慧,「勝過萬人,又勝過以斯拉人以探、並瑪曷的兒子希幔……的智慧」(王上4:31),我們知道、以探的智慧也與希幔一樣,是非常著名,僅次於所羅門。以探只寫了一篇詩(第 89 篇),被收錄在《詩篇》裡。 耶杜頓:他有六個兒子,都歸在他的手下受教。他們也負責「彈琴、唱歌、稱謝、頌贊耶和華。」(代上25:3)他的兒子就是俄別以東。我們知道,約櫃曾經放在他家中三個月(代上16:38撒下6:11),後來大衛立他作「伶長」(即詩班長,參詩39:1)。他對奏樂器和作曲特別有心得,大衛有一些詩篇,他特別指明是用他的「作法」而作的(詩62:1)。他也是負責看守殿門的(代上16:42),與亞薩、希幔齊名,都是王親自命定的。(代上25:6) 基拿尼雅:他也是利未人的一個族長.《聖經》稱他為「歌唱人的首領」,專職「教人歌唱,精通此事」(代上15:22).可見他是詩班中的「歌唱家」、和「聲樂學教授」。 大衛設立詩班每日按著班次讚美耶和華,讚美的主要內容就是大衛寫的《詩篇》。因此,《聖經》甚至稱大衛為「神人」(代下8:14).以後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和日後其他猶大王,都遵照著大衛所定的例,使利未人各盡其職,讚美耶和華。到了約沙法王的年代,我們甚至看見神吩咐他派利未人的詩班,出到城外,走在軍隊之前,讚美耶和華.結果神的使者就將強大的敵人全部殺了。(代下20:21-24) 我們從亞薩、和可拉的後裔(希幔)也寫了24篇詩,被輯錄在《詩篇》中,就可以看到,聖靈不但感動大衛,又借著大衛感動這些詩班長.因為這些詩班初時唱的詩,主要都是大衛的作品,結果唱多了,就被大衛的詩感化過來,非常羡慕事奉神,以致他們也受感、寫出一些很好的詩來。我們參閱《以斯拉記》所記載被擄歸回的名單,就會發現,其中「歌唱的,亞薩的子孫,有128名。」(拉2:41)可以想像得到,這些人以唱詩讚美神為他們世世代代的重任.即使亡國被擄了,仍然不忘要回到耶路撒冷去,重建聖殿,好讓他們有機會繼續唱詩讚美神。 到了新約後期,羅馬人前來焚燒聖殿、祭司系統隨之被廢棄、一切祭禮全部被廢除;惟獨唱詩讚美神、仍然在新約教會流傳下去,而且越發展越興旺。《聖經》顯示,初期教會的聚會模式,是沿用猶太人會堂「按感動可以起來自由分享」的模式.所以保羅勸勉教會,聚會要著重「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5:19)又說:「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西3:16)可見當時的「會堂聚會模式」,仍然是以唱詩讚美神為主。他們唱詩的內容,一定少不了《篇詩》裡頭這150篇詩。直到今天,基督教被稱為「詩歌的宗教」,其根源就是大衛所寫的《詩篇》,和他所設的「利未人詩班」.只不過在舊約時代,只有利未人才可以事奉神;新約時代,既然人人都是祭司(參彼前2:9),所以今天我們敬拜神,人人都以「用詩章、頌詞、靈歌」來彼此教導、互相勸戒、歌頌神。(西3:16)《詩篇》的寶貴,不在於調子歌曲,因為聖靈沒有將《詩篇》的「調子」留下來給我們;所以我們沒有人曉得怎樣「調用百合花」、「調用遠方無聲鴿」、「調用流離歌」…;但聖靈將《詩篇》的「詩詞」留下來給我們,可見詩詞的信息才是最寶貴、最能幫助人、最討神喜悅。 研究《聖經》的學者們都同意,《詩篇》是舊約《聖經》中的《福音書》,因為裡頭所記載的,不是一般沒有太大意義的「民歌」,而是滿載預言、真理、教訓、啟示、勸勉、安慰、激勵……的聖詩。如果說,所羅門王是「智慧王」,正如《聖經》說:「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的智慧勝過萬人.勝過以斯拉人以探、並瑪曷的兒子希幔、甲各、達大的智慧;他的名聲傳揚在四圍的列國。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他講論草木、自利巴嫩的香柏樹、直到牆上長的牛膝草.又講論飛禽走獸、昆蟲水族。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來聽他的智慧話。」(王上4:30-34)但這些智慧,只不過是「屬地的智慧」而已;尤其是《傳道書》,所羅門王只能告訴我們 :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1:1-9) 所羅門王是世上最富有、最智慧、擁有最大權力、最尊榮的王.神的旨意是要讓一位有這樣豐富享受的「智慧王」來告訴世人,地上的一切物質享受都是「空虛」的。 但是大衛的《詩篇》就完全不同了,裡面充滿了「屬靈屬天的智慧」──對於神管教的事、知罪悔改的事、真贖罪祭的事、信主得永生的事、討神喜悅的事、靈性長進的事、永恆的事、神計畫的事、主基督兩次到世上來要成就的事、末世預言的事、千禧年的事、天上的事……,非常豐富,遠遠勝過所羅門王屬地的智慧。而且大衛的《詩篇》,成了新約聖經作者們、和主耶穌基督經常引用的經文;也成了整個以色列歷史和教會歷史讚美神,最重要和最豐富的資源。 我們說過,摩西律法並沒有吩咐禮拜的人要唱詩讚美神;我們又知道,敬拜神的任何儀式,不能由人自己發明、人不得在神的指示以外加添甚麼;也不得刪減甚麼。可是大衛設立詩班、又以唱讚美詩為敬拜神的一個重要節目,竟然例外地被神接納和悅納,並且神還以「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詩22:3),大大改變了神原先所定下的敬拜儀式,這是為甚麼緣故呢? 其實嚴格來說,大衛並沒有憑己意加增或減少神所定規的敬拜儀式.因為大衛的讚美詩、和他所設的詩班,只不過將最能討神喜悅的「禱告文」美化成詩歌──人們常常唱這些詩歌,就能從中學會怎樣獻上討神喜悅的禱告;又將最寶貴的「真理信息」美化成詩歌,人們常常唱,就不知不覺地受了教育,將真理牢記在心中,發揮出改變人的功效來,叫人畢生難忘。 最叫我們希奇的,就是到了天上神的寶座前,天使和眾聖徒還是以唱詩讚美神為敬拜的主要方式。單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見大衛的《詩篇》帶出何其深遠的影響力,作出何其大的屬靈貢獻。怪不得神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13:22) 我們研究《聖經》就知道,打從撒母耳用膏油膏大衛開始,「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上16:13)那時,大衛雖然是個童子,卻能向掃羅見證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浛中銜一隻羊羔去.我就追趕他、擊打他、將羊羔從他口中救出來.他起來要害我,我就揪著他的鬍子、將他打死。」(撒上17:34-35)以後,我們又看見大衛為掃羅彈琴,他的琴藝竟然可以為掃羅驅魔!這些事實都告訴我們,大衛從小就得到神的喜悅。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他每天靈修必定與神有很好的相交,以致他常常受感動,或得到啟示,寫出這麼多篇美好的詩來讚美神。以著名的(第23篇)為例,大衛以自己牧羊的經驗來描寫耶和華是他的牧者,可見他從小與神的關係就非常親切。 雖然神從大衛小時、就借著撒母耳來膏了他,神的旨意卻不是要他從小就作王;乃是要他耐心等候十幾二十年,直等到掃羅王死了,大衛約有三十歲之時才讓他作王。在這個等候期間,也可以說是大衛的靈性接受訓練期間,神訓練他學認識神、學饒恕人、學忍受苦難、學順服倚靠神、學親近神和以神為樂……,才讓他作王。 我們驚奇大衛雖然是一個戰士,卻能寫出這麼多感人的詩篇.不論是在牧羊時、被人攻擊時、逃難時、軟弱時、憂愁時、被神懲罰時、患病時、受到莫名痛苦時、犯罪後悔改認罪時……;興奮時、歡樂時、感恩時、下雨時、觀星時、看見惡人順利時、看見惡人遭報時、作王時、進入聖殿親近神時、見到麻雀住在殿中而羡慕時……差不多任何境遇,他都能寫出非常感人的詩篇。可見大衛的心,無時無刻不與神相通,無時無刻不以讚美神為樂。 大衛寫「《詩篇》」,不是為藝術、不是為職業、不是為博取人的稱讚、不是為消磨時間……,而是單單為愛慕神、親近神。我們知道,「詩歌」的特點和成因,是因為在某些事情上有非常深的感觸,作者日思夜想這些感觸,以至從中領悟到一些難忘的真理,於是就寫成詩歌,重複地唱,也教導別人唱,將這樣的感動流傳廣遠,直傳到世世代代為止。若不是為了這樣的重大目的,其是無須寫成詩歌,不斷重複地唱的。從這個角度來想,我們領會到大衛受神的感動何其深、他所領會的真理何其豐富、他與神的關係何其密切,所以他才寫成這麼多美好的《詩篇》。 可惜今天不少教會的聚會,唱的都是「新潮詩歌」,並不注重詩歌有沒有感人的信息,只注意詩歌的調子是否悅耳,和是不是與流行歌曲相似。我們可以這樣預言,一間常常唱「新潮詩歌」的教會,其靈性必定越來越低落,因為經歷不到聖靈感動,只經歷到流行歌曲的興奮。 大衛寫《詩篇》、唱《詩篇》、默想《詩篇》……已經進到「生活化」的地步.他天天與神同行;凡百事情,無不向神求問。他的靈交禱告,已經進到登峰造極境界;不論在感情、思想、志向、喜怒哀樂、人生方向、人生價值觀……等等,都能與神同心、同感受。所以神大大使用他,甚至用他來預表主耶穌基督受苦、作王、直預言至永恆。大衛這種用真理、又用感情;用心靈、又用誠實,來接觸神的心,真是單純至極。――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詩篇》的編排】 《詩篇》集合多個作者的品而成,共150篇。其中以大衛的作品最多,有75篇,(按:(第72篇)雖然注明是「所羅門的詩」,實原文的意思只不過是「為所羅門而寫的詩」.因為這篇詩最後的一句說:「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詩72:20)可見這是大衛的禱告詩,而不是所羅門寫的詩。)剛剛占了全部《詩篇》的一半。因此,新約書信的作者們,通常都稱全本《詩篇》為《大衛的詩篇》.例如徒4:25說:「你曾借著聖靈,托你僕人─我們祖宗大衛的口,說:『外邦為什麼爭鬧?萬民為什麼謀算虛妄的事?』」所引用的,分明是詩2:1,而這篇詩並沒有注明是大衛的作品,乃是一位元不知名人士的作品。 其次是可拉後裔的作品,有12篇.(按:(第43篇)雖然沒有注明是誰寫的,但因為它的內容顯示,這詩是為補充(第42篇)而寫的,所以推測也是可拉後裔的作品);亞薩的作品也有12篇;再其次是所羅門、摩西和以斯拉人以探,各有 1 篇。其餘48篇是由不知名人士寫的。 一般相信,《詩篇》原是大衛設立的「利未人詩班」、天天歌頌神之時所用的「詩歌集」。隨著時間,被收錄在這本「詩歌集」的詩越來越多.直到被擄歸回的時候,才由一位元「編輯」將全部150篇詩重新編排,編成現在《聖經》中的《五卷詩篇》。由於其中有不少詩是屬於被擄前後的作品,所以我們相信、《詩篇》編成五卷,不會在被擄歸回之後太久的時間,因為越後期,以色列人靈性的光景就越差。這樣、我們有理由推測,有美好靈性,又能夠按五個不同主題,將150篇詩編成《五卷》的,就只有亞倫的後裔、文士以斯拉這個人了。 《詩篇》的研究,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按各篇詩的內容,獨立來研究.主要是取其真理教訓,應用到今天我們各人身上;這是一般人的研究方式。因為《詩篇》共有150篇之多,一般人很少會對每一篇都加以深入研究,只對某些自己特別喜歡,特別有感動、特別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篇詩加以深入研究。如果將全部150篇都加以詳細研究,就會變成一套太厚的巨著,使許多人看見就卻步,不會有興趣閱讀。再者,許多人又以為、《詩篇》中有許多篇的內容、似乎說來說去都是形容患難、被仇敵追趕、罪惡的可怕、惡人的可憎、神的報應必來、神的公義必然彰顯、人人都當全心全意讚美神、要堅定不移地愛神……等慣常的道理.所以筆者在本書內,只為讀者「精選」一些詩來詳解,盼望減低讀者閱讀時的沉悶感。 但筆者並沒有放棄研究全部150篇。只是我發現,用第二種研究方式來研究、更有意義.就是研究文士以斯拉在編輯這《五卷詩篇》時,是按甚麼主題來編?以怎樣的原則目標來編?編成之後,這些詩篇串起來會組成怎樣的信息?到底各卷《詩篇》是有自己獨特的主旨;還是雜亂無章地,隨便分為五卷呢?當然筆者相信、以斯拉不會是雜亂無章地,將這150篇詩隨便地編為五卷;他編排的時候,必定是受到聖靈感動的.我的意思是說、《五卷詩篇》的編成,應該是有聖靈特殊設計的。若有人相信《詩篇》是雜亂無章的話,除非他能提出有力的證據,不然、這種意見一說出來,任何人都會認為,這人一定是未能讀通讀透每一篇,才會這樣妄下判斷。 但筆者蒙神的憐憫,花了不少的心思和時間來研究《詩篇》,確實發現每一卷都隱藏著一個獨特的主旨,和一個特獨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都是非常詳盡地、和仔細地,預言以色列在末世時代的光景.指出以色列人怎樣在大災難中蒙神保守、全家悔改信主,然後主耶穌基督從天降臨、拯救他們;使他們進入千禧年國,得著大復興,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這麼寶貴、奇妙、又詳盡的預言,可能連編者以斯拉自己也未必知道;但聖靈確實這樣感動編者,叫他不自覺地,將一個奇妙預言編排在這五卷《詩篇》裡。 向來很少人作過這方面的研究。筆者因為蒙神憐憫,才得著一些亮光。筆者並沒有以自己的研究為完全,乃願意將這些亮光心得公之於世、與讀者分享,盼望能挑起更多學者的興趣,加入共同研究、將我的心得加以修改,相信集諸學者的智慧,和聖靈的啟發,將來必定有更精彩的發現,這樣的研究就漸趨完善。 再者,既然《詩篇》的編排隱藏著關係以色列人在末世時代悔改歸向神的預言,筆者又盼望,將來會有人把這樣的研究傳回給以色列人,讓他們知道,他們所相信的《詩篇》,原來早已預言耶穌是基督;這位耶穌基督正在等候他們全家悔改,確信耶穌真是他們等待了二三千年要來的基督,然後主就會在末世時代降臨,拯救他們。這樣、我們與猶太人所共有的父神,就得著更大的榮耀了。――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末世預言簡介】 讀者要讀明白筆者在本書的講解,最好先在「末世論」的真理上,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尤其是末世預言的程式,更加不能混亂,不然、就無法領悟《詩篇》中的預言,是指著那一個時代、那一件事蹟而說。筆者推薦讀者閱讀拙著《《啟示錄》研經亮光》一書,如果能融會貫通這本書,當然是最好的;不然、讀者最低限度也要明白如下的「預言的歷史程式」圖表,知道末世預言何所指,才能對《詩篇》的預言充份地瞭解:
註腳解釋: . 「以色列全家得救」:以色列人中信主的基督徒(以色列的教會)約有十四萬四千人,已於大災難前與列國的教會一同復活被提。至於其餘的以色列人還是不信;尤其是以色列的當權者,在大災難期間與敵基督勾結,強逼以色列人拜敵基督的像。但神在他們中間興起一些「智慧人」(但11:33),因著親眼看見神的兩位先知復活被提,和研究聖經,得知耶穌真是基督,從而在民間訓誨多人,漸漸使全國痛哭悔改歸主(亞12:10-14)。於是他們就拆毀敵基督的像。敵基督卻派大軍攻陷以色列,屠殺他們全國三分之二人口。 B .「以色列大復興」:因著主降臨消滅敵基督,拯救他們脫離敵基督的追殺.主又在耶路撒冷作王統治全世界,所以主高舉以色列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不但如此、主基督又藉大地震,使耶路撒冷有河流出來,將南地沙漠區改變成大湖,又使西乃半島變成果樹林,非常豐盛。 C.「羅馬漸亡」:主耶穌時代,羅馬帝國已經衰落.後來羅馬人認為是基督徒和猶太人的一神主義激怒了他們的許多神,所以國勢日漸衰落.於是尼祿領大軍攻陷耶路撒冷,屠殺了一百一十萬猶太人,使猶太人分散全世界。此後二百多年,羅馬帝國十次大逼迫教會,但教會越發興旺,以至最後「征服」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就變成基督教國家。可是、羅馬帝國並沒有因此強盛起來,反而因為立了許多分封王,和被回教徒入侵,佔領了東歐而更加衰落.最後就在歷史上變成歐洲許多小國,而自己消失了。不過,天主教卻鼓勵歐洲列國選舉一個強國的國皇,與教皇聯盟,組織「神聖羅馬帝國」;這「神聖羅馬帝國」藉十字軍和異端裁判所殺害無數基督徒,直到馬丁路德起來革命,與天主教打了三十年宗教戰爭,才平息下來。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卻因此被解體了。 D.「敵基督」:「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天主教一直想辦法,重組「神聖羅馬帝國」.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教皇以為德國希特拉有可能統治整個歐洲,就支持希特拉發動大戰,和屠殺猶太人.可惜希特拉不成功。今天天主教教皇看見「歐盟」漸漸組織成功,就大事推動「宗教大合一」,想要形成一個大勢力,好與將來「歐盟」的總統談判,重組「神聖羅馬帝國」。將來如果組織成功,就等於《啟示錄》所預言的,那七頭十角獸,其中的一個頭受了死傷,這死傷卻被醫好了.住在地上的人都跟隨那獸。意思是,將來全世界的人都瞻仰「歐盟」的鼻息。而教皇就是《啟示錄》所預言的「假先知」;某一任歐盟總統就是「假基督」。他們二人聯盟起來,以虛假的大神蹟、大奇事,迷惑普天下的人;甚至連選民(猶太人)都迷惑了。 E. 「六十九個七」:這是《但以理書》第九章所預言,著名的「七十個七預言」。這預言指出,到耶穌基督被殺之時,剛剛滿了「六十九個七」,即四百八十三年;只餘下「末後一個七」(七年),主耶穌就降臨作王,以色列人就得救,進入永義了。 F.「前三年半」:這是「末後一七」(七年)分開成為兩半──「前三年半」和「後三年半」。如果按「七十個七預言」來說,應該在主耶穌被之後七年,主就回來,世界就末日了。但是主耶穌被殺至今,已經差不多二千年了,為何預言還未實現呢?原因是以色列人不信,福音就先傳遍天下;等外邦人得救的人數添滿之時,預言才會應驗。所以一般解經家就將「末後一七」放在末世時代,稱之為「七年大災難」。但「七年大災難」的說法,明明的錯的,聖經從來沒有說「七年大災難」,只說「後三年半」是「大災難」(請參閱著拙:《啟示錄》研經亮光一書。)至於「前三年半」,其實等於這二千年來的教會歷史,因為照《彼得後書》三章八節「神看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的計算法,神寬容猶太人,所以將「前三年半」年拉長了,變成這二千年。 G.「後三年半」:《啟示錄》共十多處經文顯示,「後三年半大災難」之前,敵基督先出現,屠殺以色列十四萬四千聖徒和神的兩位先知;接著是教會先復活被提。所以敵基督的出現,成了教會被提之前最顯著的兆頭。教會被提之後,就開始「後三年半大災難」,就是「哈米吉多頓世界末日核子大戰」,亦即是《啟示錄》所預言的「神大怒的七碗」。 H. 「《詩篇》背境時代」:《詩篇》一百五十篇詩中,有不少是很明顯的「預言詩」,是作者得到末世啟示而寫成的;其他的詩篇,因著文士以斯拉將之串連起來,組成《五卷詩篇》的五個主題信息。這些主題信息都含有預言成份,卻是借用作者寫作時的背境而預表出來的。這些詩的寫作背境,當然就是作者自己所經歷過的歷史事件,發生於寫作時期;除了摩西一篇詩之後,大衛和其他作者都是生活在列王時期至被擄歸回時期.這時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被聖靈借用來預表末世時代將要發生的事件。 I .「《詩篇》預言應驗時代」:以上所說的詩篇,串起來會組成有預言成份的「主題信息」,是借用作者當時所經歷的歷史事件來「預表」末世時代將要發生的事件;這些將要發生的事件,大部份都集中應驗於「後三年半大災難」和「千禧年時代」.因為對於我們這些外邦基督徒來說,我們所盼望的是「大災難」之前「教會復活被提」;但對於一直不肯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來說,他們要全家悔改信主,是發生在「後三年半大災難期」的;他們得著大復興,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是在「千禧年」主耶穌降臨,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時期.所以我們研究這些詩篇的時候,發現其中所組成的預言,絕大部份都是應驗在這段時間內。――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千禧年對以色列人的重要性】 也許讀者會問,為甚麼《詩篇》的預言,多半都是重複又重複地論及以色列人在末世大災難,和在千禧年時代的光景?答案是很容易明白的.因為摩西和眾先知都重複又重複地預言,以色列人一直不信,不肯悔改歸向神,所以他們分散全世界,還被刀劍追上;直到福音傳遍天下,叫無數外邦人因著福音得救.最後教會復活被提,他們還是不肯悔改。然而、神以憐憫為懷,沒有忘記給與亞伯拉罕和大衛的應許,就在最後末世大災難,以色列人受苦到最高峰之時,神賜下「施恩叫人懇求的靈」,叫他們全家痛哭悔改歸主;這時,他們才願意承認耶穌是基督,是奉主名的以色列王,並稱頌主的名。於是主就從天上駕雲降臨,拯救他們;並在千禧年作王,統治全世界,復興以色列國,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讀者要明白,對於我們外邦人來說,我們的盼望是「教會復活被提」;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他們的盼望是「千禧年」,他們等候已久的基督來作王,以色列要復興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因為神給與他們的許多應許,多半都未實現;乃要等到千禧年之時,才能實現。所以、《詩篇》的預言這麼重複地論及以色列在末後日子裡的受苦,悔改,和復興,因為這是他們最大的盼望和需要。――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新舊約聖經》的奇妙編排】 如果讀者懷疑《五卷詩篇》裡頭,是否真的隱藏著末世預言信息,筆者要推薦他去細讀《聖經研究》這本書(英文版書名是“Explore the Book”),他就會看到,作者Sidlow Baxter已經率先對全本《聖經》的編排,作出這一類深入而精彩的研究。他指出: 1) 舊約《聖經》39卷可以分為三組,構成一個「拱門」: 第一組是「17卷歷史書」(由《創世記》至《以斯貼記》),可以作為拱門「右邊的門框」; 第二組是「五卷智慧書」(《約伯記》至《雅歌》),可以作為拱門的「門楣」; 第三組是「17卷預言書」(《以賽亞書》至《瑪拉基書》),可以作為拱門「左邊的門框」。 請讀者試一試用筆,將這拱門畫出來看看! 2) 現在請注意,右邊門框的「17卷歷史書」,又可以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摩西五經」(創、出、利、民、申)可以看為門框的「柱座」; 第二部份:「九卷被擄前歷史書」(書、士、得、撒上、撒下、王上、王下、代上、代下),可以看為門框的「柱身」; 第三部份:「三卷被擄後歷史書」(拉、尼、斯),可以看為門框的「柱頂」。 3) 恰巧的是,左邊門框的「17卷預言書」也有同樣的現象,可以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五卷大先知」(賽、耶、哀、結、但),可以看為門框的「柱座」; 第二部份:「九卷被擄前小先知書」(何、珥、摩、俄、拿、彌、鴻、哈、番),可以看為門框的「柱身」; 第三部份:「三卷被擄後小先知書」(該、亞、瑪),可以看為門框的「柱頂」。 請看,左右兩邊門框是不是非常「對稱」? 4) 不但如此,「門楣」也是這樣。它就是「五卷智慧書」,它放在《舊約聖經》的中央,連接兩邊「門框」(各17卷,一邊是歷史,一邊是預言),形成「門楣」(是神的智慧).這「門楣」的五卷智慧書,又有甚麼特殊的啟示呢?我們發現: 《約伯記》:記載撒但無故陷害約伯的靈界秘密,啟示出「聖徒在世必有苦難的隱藏因素」; 《詩篇》:記載許多關係神救贖大衛和以色列人的經歷,啟示出「基督救贖聖徒的大救恩」; 《箴言》:記載許多在世生活的人生經驗,啟示出「聖徒在世生活處人處事的智慧」; 《傳道書》:記載日光之下萬事都空虛,啟示出「聖徒寄居在世的結論──在日光之下的都是虛空」; 《雅歌》:記載書拉密女與所羅門王的戀愛故事,啟示出「以色列聖徒盼望基督快來的戀慕──在天上與主結合才是真快樂」。 這樣,我們看到五卷《智慧書》的編排,有著一個屬靈信息的進程在其中: (約伯記)「聖徒遭到魔鬼苦害」──>(詩篇)「聖徒靠基督得救恩」──>(箴言)「聖徒在世寄居生活的智慧」──>(傳道)「聖徒對世物享受的虛空感受」──>(雅歌)「聖徒盼望主再來結合為夫婦」 這樣的編排,豈不是一個很有系統的信息嗎?39卷舊約書卷所形成的「拱門」、豈不是很工整、很奇妙嗎? 新約27卷也是這樣,只是所形成的「拱門」,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根基」,就是「五卷歷史書」(《四福音》和《使徒行傳》──耶穌基督和使徒)。建造在這「根基」上面的,右邊有一個「門框」,就是「九卷寫給外邦人的書信」(由《羅馬書》至《帖後書》),而左邊的門框也有「九卷寫給猶太人的書信」(由《希伯來書》至《啟示錄》).至於「門楣」,卻是中間的「四卷教牧書信」(《提前》至《腓利門書》)。請看,這是多麼美妙的編排!? 不但如此,我們又可以看到,右邊門框的「九卷外邦人的書信」,也可以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神學教義性質」的「《羅馬書》」,可以看為右邊門框的「柱座」; 第二部份是七卷「生活勸勉性質」的書信(林前、林後、加拉太、以弗所、腓立比、歌羅西、帖前),可以看為門框的「柱身」; 第三部份是「末世論性質」的「帖撒羅尼迦後書」,可以看為門框的「柱頂」。 至於左邊「門框」,它與右邊「門框」形成極美妙的對稱.因為右邊是寫給「外邦人的書信」,左邊是寫給「猶太人的書信」。也可以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神學教義性質」的「希伯來書」,可以看為門框的「柱座」; 第二部份是七卷「生活勸勉性質」的書信(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一二三書、猶大書),可以看為門框的「柱身」; 第三部份是「末世論性質」的「《啟示錄》」,可以看為門框的「柱頂」。 請看以上這樣的結構,豈不是很工整、很奇妙的編排嗎?――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五卷詩篇》的奇妙編排】 現在讓我們返回來看《五卷詩篇》,看看裡頭有沒有這種奇妙的編排,和串起來的屬靈信息。 首先請讀者注意一點,就是150篇詩篇之中,有一些是屬於非常明顯的「預言詩」.因為這些「預言詩」的內容所講論的,完全與歷史任何事件無關,分明是預言末世時才發生的事。這一類詩很奇妙,顯示作者是直接得到聖靈啟示而寫成的。所以,這一類詩是無須置疑的,讀者一讀就會察覺到,它們很明顯是「預言詩」了。最顯而易見的一個例子,就是(第 2 篇)了.它論及普世所有君王和萬民,都一齊起來攻擊「受膏者」(基督),神卻在天上嗤笑他們.同時在地上作王的受膏者也宣告,神已經立他作王了,因為在他一出生的那一天,神就對他說,他是神的兒子。若有任何君王不服,受膏者就要用鐵杖打碎他們。這樣的形容,分明是預言主基督在千禧年中作王.到了最後,世上的眾王要聯合起來,發動「歌革瑪各的爭戰」,反對基督作全世界的王。如果有人認為這篇詩不是這樣解釋,他絕對無法從歷史上找到任何事蹟,與這篇詩吻合,作為更符合事實的解釋。 第二點請讀者注意的,就是150篇詩之中,有許多篇表面上是論及歷史上的事蹟,例如大衛個人受苦的遭遇等.但任何人一讀就會發現,《新約聖經》分明曾經引用過其中的經文,證明所形容的,已經應驗到主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上.我的意思是說,《新約聖經》的作者們和主耶穌自己都同意,這些詩篇是含有「屬靈預表」成份在內的。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第 22 篇)了.作者大衛在這篇詩裡頭形容自己不明白為何被神離棄,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為甚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22:1)但是,人人都知道,大衛是被聖靈感動,不知不覺地預言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神阿,神阿,為甚麼離棄我?」那句話。像這樣有「預表性質」的詩篇,還有很多,都是作者在寫作時不知道,卻被聖靈借用來預表基督、或預表末世時代的以色列人、或預表教會的。這些「預表性質」的詩篇很多,只是較「預言性質」的詩篇難以分辨。 第三點請讀者注意的,就是其他不屬預言或預表性質的詩篇,在文士以斯拉的編輯下,聖靈引導他將這些詩篇與「預言詩」和「預表詩」一同編織起來,編成一個屬靈信息,這樣,這些詩雖然沒有預言或預表性質,因為與預言詩和預表詩編在一起,也產生了「預言和預表」的作用。這方面的研究,就是筆者在本書裡所要分享的,盼望讀者細心研讀,慢慢思考,就可以領悟其中的寶貴。我的意思是,這些詩篇,若只是用來獨立解釋,就沒有預言或預表成份;若與「預言詩」和「預表詩」一同串起來,在編輯上就會產生「預言和預表成份」,使整卷《詩篇》組成有預言性質的屬靈信息。 既然Sidlow Baxter已經對全本《聖經》的編排,作出這樣美妙的研究,我對五卷《詩篇》的編排研究,盼望讀者也一同來鑒證,看看是否可以接納。在此,容許筆者先簡略地交待五卷《詩篇》的主旨,然後我會在每一卷的導論中,再為讀者詳細交待和解釋各卷,如何串起來,組成一個屬靈的信息。――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五卷的主旨】 《詩篇卷一》:本卷主題是:「主題:義人與惡人分開、各有不同的報應」。由(第1至41篇),大衛的詩占了37篇,所以本卷以大衛的作品為主。但是(第 1 篇)和(第 2 篇)都不是大衛的作品.(第 1 篇)論及「義人與惡人分開」,(第 2 篇)論及「受膏者在千禧年時被立為君王」,這兩篇分明是編輯文士以斯拉故意這樣編排的,為要以這兩篇詩作為全卷的「引言」,指出「義人和惡人發展到末世時,必有不同的報應」,這就是全卷的主旨了。(詳細解釋,請看下文《卷一》的序言。)我們再看《卷一》的結束,就是(第 41 篇)最後一節,經文說:「阿們、阿們.」這兩個「阿們」分明表示全卷 41 篇是串起來,所以來到這裡才以「阿們、阿們」為結束。並且(第 41 篇)所講論的內容,恰好用來回應(第 1 篇)「義人與惡人分開、結局也分開」,是最貼切不過的.因為(第 41 篇)論及大衛晚年臨終病重時,惡人望他早死、連知己朋友也用腳踢他.但神仍因他的純正而扶持他,使他「永遠站在神面前」,意思是「得永生」。這樣的講論,豈不是預表末世時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被那些背棄聖約,與敵基督勾結的同胞出賣,但神仍因他們信心的純正而保守他們,使他們得永生嗎? 《詩篇卷二》:本卷的主題是:「基督作王,以色列得拯救」。由(第 42 至 72 篇),共31篇。很明顯,文士以斯拉先將八篇「可拉後裔的詩」,和一篇「亞薩的詩」放在第一組,以之作為「導向」;然後再以 19 篇大衛的詩、加上 3 篇不知名的詩,編成第二組,以之作為第二卷的「主體」。這樣,第一組的信息就有「帶頭」或「導向」作用,第二組的信息應該與第一組的信息有連貫關係,不會相差太遠。研究第一組信息的內容,我們又發現,(第 42 至 44篇)這 3 篇都是「被擄詩」,作者向神所發出「求神伸冤」的呼求,作為全卷的「引言」;又以其餘29篇作為神「回答」,所以內容論及「末世主再來作王,以色列得復興」的預言,藉以安慰這些被擄詩的作者。再看這《卷二》的結束,我們還是發現(第 71 篇)第 19 節以「阿們!阿們!」為結束,與《卷一》的情況相同,表示全卷各篇是串起來的,組成一個屬靈的信息,所以到最後才說「阿們、阿們。」況且,最後(第 72 篇)是大衛為所羅門王獻上的禱告,求神將智慧賜給他,可以審判萬民、叫貧寒人得平安、叫萬國進貢、全地充滿神的榮耀.因此,這個禱告最貼切是用來預言主耶穌在末世時再來作王,那時,以色列人進入千禧年國度,得享太平、列國進貢、全地充滿神的榮耀.再者,這(第 72 篇)的內容,最好是用來回應(第 42 至 44 篇)被擄者的禱告.進一步證明全卷是串起來,組成一個信息的。 《詩篇卷三》: 本卷主題是:「神為何丟棄以色列?」由(第 73至 89 篇),共17篇.像《卷二》一樣,很明顯、編者文士以斯拉以「亞薩」11篇詩放在開首,其次是「可拉後裔」 4 篇詩,最後結束是大衛的一篇詩。這樣的編排、目的分明是以「亞薩」的作品為主。所謂「亞薩的詩」,其實不是亞薩一個人寫的,而是站在聖殿右邊,由亞薩帶領的詩班員,他們後裔所寫的詩。因為「亞薩的詩」之中,也有不少是屬於「被擄的詩」,所以必定不是大衛時代那個亞薩的作品,而是他後裔的作品。以斯拉這樣編排,同樣是「預言以色列人雖然犯罪離開神,神仍然沒有全然丟棄他們,乃在末世時拯救他們,復興他們」,並且以之作為這些被擄者呼聲的安慰和回答。再看《卷三》的最後一節,像《卷一》和《卷二》的最後一節一樣,《卷三》以「阿們、阿們」為結束,表示全卷各篇詩是串起來的,組成一個屬靈的信息;而且(第 89 篇)的內容,正好是前面開卷「引言篇」的回答。 《詩篇卷四》:本卷主題是:「以色列的盼望,在於再來作王的基督」。由(第 90 至 106 篇),共17篇。以斯拉以「神人摩西的禱告詩」為開始、為全卷的「引言」.其餘14篇無名氏的作品,兩篇是大衛的作品。由此可見,以斯拉這樣編排,用意是以其餘16篇詩作為「摩西禱告」的回答,預言以色列民將來必定歸回應許之地,那時主基督要再來作王,統治全世界,以色列國得著大復興。再者,《卷四》的結束很特別,因為最後三篇詩(第 104篇至 106 篇)都是以「哈利路亞」作為結束,而且最後(第 106 篇)的開首是「哈利路亞」、結束更是「阿們、哈利路亞」。(按:「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這句話在希伯來原文原是一個字,就是「哈利路亞」),分明是與前三卷的結束有少許分別,因為這第四卷的內容、比前三卷的內容更多論及主作王的榮耀,所以加上「哈利路亞」.這一點又清楚地說明、《卷四》各篇是串起來,組成一個屬靈的信息,所以最後才以「阿們」和「哈利路亞」作為結束。 《詩篇卷五》:本卷的主題是:「歸回朝聖者的大讚美」。(第107至150篇),共44篇,以無名詩和大衛的詩為主。又以(第107篇)為「引言詩」,指出過往歷史顯示,落在各種苦難中的以色列人,每一次向神哀求,神就施恩、使他們從被擄到的各地平安歸回。但最後一次他們卻沒有向神哀求,所以這二千多年來,他們分散全世界各地,受盡仇敵欺淩,還未蒙恩得救。神卻在天上作王,管理著歷史、保守他們直到末世.等他們肯悔改和向神哀求之時,主基督就降臨,拯救他們。因此、本卷四十四篇可以分為兩大部份,以中間(第119篇)為分水嶺。 第一部:由(第107至118篇)論及「被擄歸回者的回想──為神保守以色列人最終得救而讚美」。先有三篇「大衛的詩」(第108至110篇)預言神保守以色列、最終戰勝仇敵;接著是七篇「哈利路亞詩」(第111至117篇),回想神的大作為、以色列人得著信心,悔改歸向神,並拆毀敵基督的像;然後主降臨消滅仇敵,顯出主的大榮耀,以色列人得以在千禧年的大會中為主作見證。最後以一篇「稱謝詩」(第118篇)為結束──稱謝神「本為善」,承認「神的慈愛永遠長存」。 到這裡,插入一篇「經文字母詩」(第119篇),將前後兩大部分開。 第二部:(第120至150篇)論及「朝聖者的讚美詩」。分為三大段:1)先以十五篇「上行詩」(第120至134篇)來形容從各地歸回的「朝聖者」、上到錫安山,在神的殿中禱告敬拜神;2)繼而是十一篇「憑信心最後得救詩」(第135至145),先有兩篇詩形容以色列人回想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所彰顯的大作為,因而高唱「哈利路亞」.一篇詩指出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卻離開神,直到最後亡國被擄為止。但編者接續借著八篇大衛的「信心詩」指出、若要得救,就必須對主堅持相信到底、不怕受到越來越嚴峻的考驗,主基督才會從天降臨,拯救他們。3)最後以五篇「哈利路亞讚美詩」(第146至150篇)為結束,表示神的救贖計畫到此全部完成,所以天地萬有一同讚美。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卷五》也是為回應《詩篇》(第 1 篇)──「善惡果然分別得到公義的報應,義人得以進入千禧年朝見神,快快樂樂的讚美他」。「讚美耶和華」是《卷五》的重點,因為是以最後以五篇「哈利路亞讚美詩」為結束。這樣的結束,進一步表示,不但《卷五》各篇可以串起來,組成一個信息;而且全部《詩篇》150 篇都是串起來,組成一個大信息。――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可拉這個人】 《詩篇卷二》由(第 42至 72 篇)、共31篇,主要是大衛的作品。但編者文士以斯拉,故意將八篇「可拉後裔的詩」、一篇「亞薩的詩」放在前頭,分明是要以「可拉後裔的詩」為《卷二》的特徵,又以這九篇詩班員自己作的詩為一組。(下文我們會交待,其餘大衛的詩分為兩組)。 研究起來,我們又發現、(第 42至 44 篇)都是「被擄詩」,其餘28篇所含的預言,都是為回應這三篇「被擄詩」的呼求而編上去的。因此,這三篇詩就好像《卷二》的「引言」一樣,為要帶出《卷二》整體結構的信息內容。下文我們將會詳細交待這一點。 這裡,讓我們先來看「可拉後裔」在聖經中有甚麼特殊地位,從而知道這些詩的屬靈價值為何。讀者可記得,我們在《卷一》的導論中已經解釋過,著名的撒母耳先知也是「可拉後裔」。《詩篇》中注明「可拉後裔」寫的詩,是大衛所設立、三班利未詩班之中,由「希幔」所領導,站在聖殿中央獻詩的一班詩班,他們的後裔寫的。三班詩班之中,以站在殿中央的「可拉後裔詩班」最為重要,所以由「希幔」來領導。「希幔」是撒母耳的孫、也是「奉神之命作王的先見」的。(代上25:5)可見這個「希幔」靈性非常高,《聖經》形容他的智慧僅次於所羅門的智慧(參王上4:31)。為此、我們相信,神的靈必定常常向他說話,他才有這樣的職份。我們又相信《詩篇》中十二篇稱為「可拉後裔的詩」,多半都是希幔的作品,只不過他為人謙卑,樂於隱藏自己、故意稱自己為「可拉的後裔」而已。至於上述三篇「被擄詩」,作者也是「可拉的後裔」,當然不是希幔的作品,但也可能是他後裔的作品。因為希幔有十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都在他的領導下參加詩班,常常歌頌神。(代上25:5)他們都受了希幔的影響,非常熱愛事奉神。所以幾百年之後,到猶大國亡國,百姓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這些以「可拉後裔」為榮的詩班員,在被擄時還可以寫出(第42至44篇)、這麼感人的詩篇。這些詩篇甚至連神也被感動,所以神要借著(第 45至 72 篇)來回應他們、安慰他們.可見神何等悅納和重用他們。 神這麼重用「可拉的後裔」,到底是甚麼緣故呢?讀者可能不會想到,他們的祖先「可拉」原是個大罪人,神憎恨他和他的全家,甚至親自以異於所有人的刑罰來處死他們。但是神對這樣的大罪人還有憐憫,竟留下他的一些後裔沒有消滅(民26:11),並且還大大使用他們,你說奇怪不奇怪呢?讓我們將這件事的發展過程,為讀者詳細分析: 事情該從以色列人出埃及、來到西乃山下說起.當時耶和華神降臨在西乃山上,並且以可怕的雷轟聲音,將「十誡」直接傳遞給山下的以色列百姓。他們聽見神說話的聲音,怕得魂不附體.因此,他們請求摩西上山,將耶和華神所要說的話,傳給他們,免得他們死。於是摩西上到山上四十晝夜,面對面與神談話。 以色列人在山下等了四十天,見摩西仍未下來,他們中間就有人提出,不如照埃及牛神的形像,替耶和華神鑄造一隻金牛,好領他們繼續前行。神知道了,就吩咐摩西趕快下山、處理這事。摩西下來,看見他們圍著金牛跳舞,氣得將「十誡法板」也摔碎了。摩西除了將金牛磨成粉末之外,更呼籲凡願意悔改,歸屬耶和華的人,可以站到他這邊來。當時摩西自己的族人利未支派,都願意站到摩西這一邊。摩西就吩咐他們,各人腰間佩刀,看見拜金牛的人就殺。那一天殺了拜金牛的人三千。 很明顯,是因為利未人肯為耶和華忌邪的心、而殺弟兄三千,神就將事奉他的專利權賜給他們,而別的支派卻一概不准。後來進入迦南地之後,神定規各支派都可以分地為業,惟獨利未人以耶和華為他們的產業.意思是、凡是獻給神的、最好的供物,都歸給利未人為業。所以各支派將最好的六座逃城,和周圍最好的地,都歸給利未人;又將以色列人所獻頭生的、初熟的、第一次得的,全部歸給神,而其實是歸給利未人。不但如此,神又定規每一個以色列人都必須奉獻十分一,這些十一奉獻,其實都是歸給利未人的.因為神說:「耶和華就是他們的產業。」(申18:2)可見神特別喜愛利未人,重用他們。 不過,在所有利未人之中,神更重用的是亞倫和他的後裔,他們可以得到更優厚的待遇,並且只有他們才可以做祭司,為百姓獻祭和禱告,進到會幕裡親近神;其餘的利未人,只可以做會幕裡的粗重工夫,例如: 利未的長子「革順」,他的後裔專門負責看守和管理帳幕和罩棚、並罩棚的蓋、與會幕的門簾、院子的帷子、和門簾(院子是圍帳幕和壇的)並一切使用的繩子的。(民 3:25) 利未的第二個兒子「哥轄」,他的後裔專門負責看守和管理約櫃、桌子、燈檯、兩座壇、與聖所內使用的器皿、並簾子等,就是會幕裡最重要的七樣聖物。(民3:31) 利未最小的兒子「米拉利」,他的後裔專門負責看守和管理帳幕的板、閂、柱子、帶卯的座、和帳幕一切所使用的器具、院子四圍的柱子、帶卯的座、橛子、和繩子的。(民3:33) 由此可見,神特別重用「哥轄的後裔」,因為神將最重要的「約櫃」和七樣至聖之物都交給他們管理。亞倫和他的後裔也是「哥轄的後裔」,卻可以世世代代做祭司.神要派他們做「利未人眾首領的領袖」(民3:32),眾利未人成了他們的僕人。這一點叫同是「哥轄後裔」的「可拉」大大不服氣,他不為自己被神重用,可以管理約櫃和七件聖物而高興,反而妒忌亞倫,想要奪取大祭司的職位。 「可拉」起來,說服以色列的長子流便支派的族長「大坍和亞比蘭」(民16:1),並其他支派二百五十個首領(民16:19),代表「民主的意願」,要向摩西奪權。研究「大坍和亞比蘭」想要奪權的理由,可能他們以為自己是長子流便支派的後裔,比摩西屬於雅各第三兒子利未支派,更有資格做全會眾最高的領袖;而且他們還有其他支派二百五十個首領支持,表示這是全會眾的意願。 至於「可拉」自己,他想要奪取亞倫大祭司的職位,卻沒有提出任何理由,只以自己也是「哥轄後裔」,不服亞倫可以做大祭司,而自己只做抬約櫃和七件聖物的工作,服侍亞倫一家。其實按宗族來說,摩西和亞倫是哥轄的長子暗蘭的後裔;可拉只不過是哥轄第二兒子以斯哈的後裔而已(出6:16-21)。現在他召聚眾人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民16:3)我們一聽這個理由,就知道不合理了.豈不知聖潔是有程度分別的麼?如果全會眾真是個個都聖潔,為甚麼神還定規,只有大祭司才可以進入至聖所,而不是全會眾每一個人都可以進入至聖所,親近神呢? 所以摩西對可拉和他的一黨說:「到了早晨、耶和華必指示誰是屬他的……。可拉阿!你們要這樣行、你和你的一黨要拿香爐來,明日在耶和華面前、把火盛在爐中、把香放在其上.耶和華揀選誰、誰就為聖潔。你們這利未的子孫擅自專權了。」(民16:5-7)意思是,領袖不是民選的,乃是神選的;我和亞倫沒有擅自專權,你們以為憑二百五十個首領的民主力量,就可以奪權嗎?若是這樣,你們才是真正的擅自專權了。明日早晨大家拿香爐來,向神禱告,問個明白,就可以知道神派誰作領袖和大祭司了。 摩西又轉過來,特別對可拉說:「利未的子孫哪!你們聽我說.以色列的神從以色列會中將你們分別出來、使你們親近他、辦耶和華帳幕的事、並站在會眾面前替他們當差。……這豈為小事、你們還要求祭司的職任麼?你和你一黨的人聚集、是要攻擊耶和華.亞倫算甚麼?你們竟向他發怨言呢?」(民16:8-11)意思是說,你認為全會眾個個都聖潔嗎?若是這樣,在十二個支派中,神為甚麼只將親近他、服侍他的職責,賜給利未支派的後裔呢?再者,利未三個兒子的後裔之中,你們屬雅各第二兒子哥轄族的後裔,神已經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管理和看守七件至聖之物和約櫃,都交給你們,你們甚至比利未長子革順的後裔更有福,可以承擔更神聖、更重要的工作.你們還不滿足,竟要爭奪大祭司的職任麼?你們不知道、祭司職任是神親自差派,不是人可以自取的麼?你憑甚麼以為自己比亞倫更蒙神悅納,更配做神的大祭司呢? 於是第二天早晨,各人拿著自己的香爐,來到耶和華面前求問。可拉為了對抗摩西和亞倫,就招聚全會眾一同來到神的會幕門前、要藉民主力量來攻擊摩西、亞倫。這時,耶和華的榮光向全會眾顯現.眾人都站在那裡,等著要看耶和華怎樣判決這事。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吩咐會眾說、你們離開可拉、大坍、亞比蘭帳棚的四圍。」於是摩西、亞倫和眾長老就跑到可拉、大坍、亞比蘭的住處那裡,吩咐百姓都遠離他們的四圍。可拉、大坍、亞比蘭就帶著妻子、兒女、小孩子、出來站在自己帳棚門口。摩西對會眾說:「我行的這一切事、本不是憑我自己心意行的、乃是耶和華打發我行的、必有證據使你們知道。這些人死、若與世人無異、或是他們所遭的、與世人相同、就不是耶和華打發我來的。倘若耶和華創作一件新事、使地開口、把他們和一切屬他們的都吞下去、叫他們活活的墜落陰間、你們就明白這些人是藐視耶和華了。」(民16:28-30) 摩西剛說完這一切話,叛黨腳下的地就開了口、把他們和他們的家眷、並一切屬他們的人丁、財物、都吞下去。至於仍然站在耶和華會幕門口等候的那二百五十個首領,就有火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燒滅他們。――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可拉後裔的復興】 可拉雖然可惡,以致神叫他和他的全家都被地吞滅了.但神還讓他有一些兒子沒有滅亡。(參民26:11)讀者可以想像,這些沒有滅亡的可拉子孫,日後有甚麼感受呢?他們會因為祖先可拉被神消滅、而懷恨神嗎?還是會感到自己是大罪人的後裔,不敢在神面前抬起頭來呢?不、這些「可拉後裔」還是非常敬畏神,而且十分敬重自己抬約櫃和七件至聖之物的職份,忠心事奉神,不再反叛、不再埋怨。 至於亞倫的後裔,來到士師末期,神卻恨惡以利老祭司、和他的兩個兒子,要在一天之內,將他們殺死;又咒詛他們,永遠沒有一個老年人,全部死在中年。(撒上2:32-33)因為以利老祭司尊重兩個兒子過於尊重神,放縱他們行淫、搶祭肉,大大得罪耶和華。說來奇怪,神卻將祭司的職任,轉賜給「可拉的後裔」撒母耳。(撒上2:35)可見,神所憎惡的人,若肯悔改,神還會重用他們;神所賜福的人,若放縱犯罪,神還會取消所賜給他的一切福份。不過,神的旨意還是以亞倫的後裔為重,所以撒母耳只是暫時作祭司,等到大衛迎接約櫃進入耶路撒冷之後,大衛就重新立亞倫的後裔為祭司,撒母耳只專心做先知。但撒母耳做祭司,做了一段日子,對於「可拉的後裔」來說,已經是很大的安慰了.因為表明神沒有棄絕他們,反而大大使用他們。 「可拉後裔」一直承擔著抬約櫃的職責(申10:8),所以,當以色列人戰敗的時候,百姓和長老決定抬神的約櫃來打仗(以利兩個兒子也陪同約櫃一起出征),抬約櫃的「可拉後裔」必定非常不甘願,卻是無可奈何。當他們親眼看見非利士人將以利兩個兒子何忽尼和非尼哈殺死,約櫃被擄,他們必定是非常傷心絕望。然而,不久之後,他們又看見約櫃大勝而回──非利士人的偶像僕倒粉碎、非利士人都患痔瘡,田鼠為患,而且有不少非利士人嚇死了.最後,非利士人就決定用牛車,將約櫃運送返回以色列地。約櫃被放在基列耶琳族人亞比拿達家中(可能也是可拉的後裔)二十年,使以色列全家漸漸傾向耶和華(撒上7:2),「可拉的後裔」就以約櫃為榮,感到自己的職份是何等的光榮。 可是,等到大衛吩咐他們把約櫃運進耶路撒冷之時,他們犯了錯誤,以為非利士人既然可以用牛車將約櫃送回來,神必定也喜歡他們用牛車來運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多過用他們這些可拉後裔來抬約櫃。於是他們就為約櫃建造一輛新的牛車,要運送約櫃進入耶路撒冷。沒想到,牛車來到拿艮禾場那裡,因為牛失前蹄,約櫃就從車上倒下來。烏撒伸手要扶約櫃,神就把他擊殺了。當時沒有一個人明白,神為甚麼要擊殺烏撒。 大衛看見神擊殺烏撒,就懼怕,不敢繼續運約櫃進入耶路撒冷。於是約櫃就安放在曾經住過迦特的俄別以東家中,這俄別以東也是「可拉的後裔」,後來在神的殿中負責守門的,與希幔一同事奉神(代上15:17-18)。過了一段日子,大衛發現、神大大賜福給俄別以東一家.大衛就明白神擊殺烏撒的原因,是因為「可拉後裔」沒有抬約櫃,只用牛車來運送約櫃,因此得罪耶和華。於是大衛說:「除了利未人之外、無人可抬神的約櫃.因為耶和華揀選他們抬神的約櫃、且永遠事奉他。」(代上15:2)這件事顯示,神要「可拉後裔」世世代代忠心地抬約櫃,不得稍微改變。 大衛派「可拉的後裔」來抬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大衛極其高興,吩咐利未人,每當抬約櫃的人走了六步,第七步就獻牛與肥羊為祭。大衛自己也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撒下6:14)以色列全家也歡呼吹角,迎接神的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安放在大衛為神預備的帳幕裡。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衛設立利未人為詩班,派他們天天歌頌神。大衛將利未三個兒子的後裔,分為三班詩班。利未長子革順的後裔,由「亞薩」詩班長帶領,站在殿的「右邊」唱詩;利未第二個兒子哥轄的後裔,就是可拉的後裔,由「希幔」詩班長帶領,站在殿的「中央」唱詩;利未第三個兒子米拉利的後裔,由「以深」詩班長帶領,站在殿的「左邊」唱詩。 三班詩班之中,大衛最器重的是站在殿「中央」的詩班,因為「希幔」是撒母耳的孫子(代上6:33),也是「奉神之命作王的先見」的(代上25:5)。《詩篇》中注明「可拉後裔的詩」,共有十二篇,可能都是他和他後裔的作品(參詩88:1的小字批註)。他之所以自稱為「可拉的後裔」,是要表示自己的祖先「可拉」原是大大得罪耶和華,本是該死的;如今神還用得著他的後裔,就非常感謝神。所以大衛立他的詩班站在殿的中央,唱詩讚美神。從這一點可見,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那些曾經被神刑罰過的人,他們如果肯徹底悔改,神還是會大大使用他們的。――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被擄的可拉後裔渴想神】 可拉後裔事奉神,直到猶大亡國為止。在被擄的人之中,我們看見有可拉後裔寫出不少「被擄詩」.《卷二》開始的三篇(第 42至第 44 篇)就是這一類的詩(第 43 篇)雖然沒有記名,但詩的內容與(第 42 篇)聯為一體,所以相信也是可拉後裔的作品。)我們相信,為了安慰寫這幾篇「被擄詩」的「可拉後裔」,神就感動編者文士以斯拉、編排(第 45 至 72篇)來回應他們,預言神將要怎樣救贖以色列民;主基督怎樣在末世時從天降臨,拯救以色列民進入千禧年,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 後來猶大亡國,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七十年之後,據猶太人傳說,神又借著但以理,帶著耶利未書、和以賽亞書,去見當時征服列國的古列王,指出神定規耶路撒冷荒涼,以七十年為滿;七十年之後,古列王就必須釋放以色列人歸回,重建聖殿城牆。讀者可以想像,古列王看到如下的經文,有甚麼感想呢? 「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這是耶和華說的。」(耶25:11)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29:10-11) 「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鬆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我對他如此說、我必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嶇之地.我必打破銅門、砍斷鐵閂。我要將暗中的寶物、和隱密的財寶賜給你、使你知道題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因我僕人雅各、我所揀選以色列的緣故、我就題名召你.你雖不認識我、我也加給你名號。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你雖不認識我、我必給你束腰、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賽44:28-45:6) 「我憑公義興起古列、〔古列原文作他〕、又要修直他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賽45:13) 古列王念了這些經文之後,當然非常吃驚.因為一百多年前,神已經藉以賽亞先知指著他的名說預言,而現在這一切預言都應驗了。所以,以斯拉這樣形容,說: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拉1:1-4) 請讀者注意,括弧中的那句:「(只有他是神)」,原文是沒有括弧的.後來的人加上這括弧,為要表示這句話原不是古列王所說的。其實這句話確實是古列王自己說的.表示他念了以賽亞書那段話──「你雖不認識我、我也加給你名號。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你雖不認識我、我必給你束腰、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於是古列王就很受感動,同意只有耶和華是神,其他稱為神的,都不是神。 根據《以斯拉記》的記載,當時神的話做了許多「激動」的工夫,就如: 1.激動但以理:神的話先激動但以理,但以理才去見古列王,求王釋放以色列人歸回。這事記載在《但以理書》第 9 章,但以理說:「我但以理從書上得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我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神祈禱懇求…。」(但9:2-3)接著,但以理作了一個很長、叫人和神都很感動的認罪禱告,結果神就差派天使長加百列飛來,向但以理啟示出著名的「七十個七的奧秘」,告訴他,「…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正在艱難的時候、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重新建造。」 2.激動古列王:古列王念了《耶利米書》和《以賽亞書》之後,大受感動,下旨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無論寄居何處,那地的人要用金銀財物牲畜幫助他.另外也要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此外,古列王又將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殿中掠來的器皿拿出來,交給猶大的首領設巴薩、帶回耶路撒冷,還給以色列人的神耶和華。計有:金盤三十個、銀盤一千個、刀二十九把、金碗三十個、銀碗之次的四百一十個、別樣的器皿一千件.金銀器皿、共有五千四百件。 3.激動百姓的領袖:經文又指出,古列王這樣降旨,先激動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他們的名單是:「所羅巴伯、耶書亞、尼希米、西萊雅、利來雅、末底改、必珊、米斯拔、比革瓦伊、利宏、巴拿」(拉2:2)。所羅巴伯是大衛的後裔,被立為猶大省長;耶書亞是亞倫的後裔,要回到耶路撒冷作大祭司;尼希米是王的酒政,他多次來回書珊城和耶路撒冷,與文士以斯拉合作,帶動歸回的百姓大復興;其他人諸如西萊雅、利來雅、末底改……等,都是有名的族長。這些人都在巴比倫大城有自己的高尚職業,或做大官、或成為大富戶.但他們都願意放下一切,回到耶路撒冷這個廢墟去,重建聖殿,為的是要事奉耶和華。 4.激動各族百姓:當時被神的話激動,願意從巴比倫歸回的以色列人、共有三十七族,約四萬多人。這四萬多以色列人可能只占分散各地的以色列人百份之一二,但他們都是抱著重新可以事奉耶和華神的心願而回去的。 5.激動利未人:在被激動的名單中,祭司和利未人家族有三四千人.最叫人感動的,就是歌唱的、守門的、尼提寧(殿役)、所羅門僕人的後裔,也占五六百人。(拉2:40-58)讀者可以想像,這些人歸回耶路撒冷,盼望重建聖殿,可以恢復他們的事奉,可見他們何等羡慕朝見神、親近神。那些祭司固然想要事奉神,因為他們承擔最重要的職責;但那些「歌唱的」、「守門的」(其中不少是可拉的後裔),也認為自己的職責很重要,值得放下他們在巴比倫的一切,長途跋涉、回到已經變成廢墟的耶路撒冷,為要歌頌神,服侍神。尤其是那些「尼提寧」,他們本不是以色列人,乃是約書亞攻打迦南地之時,欺騙約書亞,說他們是從遠方來、要與他們立約的民;誰知約書亞與他們立約起誓之後,才發現他們是住在迦南地的「基遍居民」(書 9:3).約書亞為誓言的緣故,不能殺他們,只能懲罰他們世世代代「為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書 9:23)因此他們得名稱為「尼提寧」,就是「殿役」的意思。這些人一直事奉神,直到亡國被擄之後,還是羡慕歸回耶路撒冷,恢復他們的事奉,怎叫人不受感動呢?瞭解以上的背境之後,我們讀《詩篇卷二》,就必定更明白和更有感動了。――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