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導論例證與靈感集錦 【詩篇概說】“好嗎?”“還不錯。你呢?”“改天見!”表面的問候,膚淺的交流實在是慣常事。朋友,甚至是熟人碰面,也只以慣用的幾句應酬。其實,這種應酬式的溝通模式和生活方式,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流於表面化。議論一下坊間的新聞,或發表自己的某些意見,或會有多一點深度,可是真我往往還是隱藏在後面。惟有與別人分享真實的內心情感,別人才可能認識、愛和幫助我們。 我們與神的交談也常常充塞著膚淺虛浮的話,和順嘴溜出的一些多個世紀以來陳腐的言詞,並把這叫作祈禱。毫無疑問,神會聽也會明白這些軟弱無力的嘗試,不過,這種祈禱限制了我們跟神溝通的深度,與神的關係也只停留在表面膚淺的階段。然而,神認識我們,並且要與我們真誠地溝通。 詩篇在聖經的正中,蒐集了眾多抒發人性、內心的詩歌和祈禱,把人生的體驗表露無遺。書中沒有一句陳腔濫調,大衛和其他作者坦誠地剖白他們的真摯情感,反映出他們與神的那種充滿活力、帶有能力和改變生命的關係。這些詩人或向神承認自己的罪,或表達懷疑和恐懼,或在困境中呼求神幫助,或讚美敬拜祂。 讀詩篇,聽聽信神的人在絕望的深淵中向神的呼喊,聽聽他們在慶典的高潮中向神的歌唱。不管是絕望或是喜樂,他們都與神分享最真摯的情感。詩人毫無保留的分享,使歷世歷代的男男女女在掙扎和惡劣環境中,不斷地從詩篇中得到安慰。他們也跟詩人一樣,發現了神永恆的慈愛和赦免,從絕望的深淵中飛升到喜樂和讚美的高峰上。來,讓詩人的真誠帶領我們進入與神更深入和更真摯的關係中吧。──《靈修版聖經註釋》 【馬丁路德與詩篇】(錄自「金登台」) 馬丁路德曾經說過:“教會最重要的是神的話,其次為詩歌。”從馬丁路德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他對詩歌和詩歌中所傳達的信息的看重。 在馬丁路德的治學生涯中,他最先講授的是詩篇。他認為詩篇以至整部舊約,都是預言或預表救主降生與受死的基督教典籍。當他讀到詩篇廿二篇,他就更加深信不疑這是指着基督而寫的。在羅倫培登寫的馬丁路德的傳記這是我的立場一書中,作者是這樣記載馬丁路德當時的領受的: “它(詩篇)的第一節就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發出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甚麼離棄我?’這是甚麼回事呢?基督顯然感覺到被離棄,為上帝所撇下,捨棄。原來基督也曾在信心上受過試探。人不能活着忍受超過一刻鐘的那種感受──完全孤立無助的感受,基督臨死的那一刻即已身受了。肯定比鞭打,荊棘,釘刑更難不知多少倍。在客西馬尼園中,他淌汗如血,即使在十字架上也未至於如此。路德由此領悟到自己所受的苦,其實是基督所受的。換言之,路德在自己身上看見基督的苦難。” 詩篇也是神藉着詩人的詩句向世人發出的啟示,充滿了神意,充滿了真理,馬丁路德喜歡讀詩,並不只是把它僅僅當做一種屬靈的抒發,而是認真地體會其中的真理,並把所得到的真理和自己的生命實踐組合起來,使之成為“生命的糧”。 我在魔鬼的黑牢裏被捆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