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讚美和敬拜──詩篇(江守道)

頌贊的祭――詩篇(陳希曾)

詩篇研究(巴斯德)

詩篇精華(漆立平)

詩篇──讚美的祭(張向晨)

詩篇()(大衛鮑森)

詩篇()(大衛鮑森)

詩篇導論(陳惠榮)

詩篇簡介(雷小龍)

 

 

讚美和敬拜──詩篇(江守道)

 

綱要

 

概說

詩篇的價值

詩篇中的五卷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讀經: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惡人並不是這樣,乃像糠被風吹散。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因此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

(詩一:16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神的聖所讚美他,在他顯能力的穹蒼讚美他。要因他大能的作為讚美他,按著他極美的大德讚美他。要用角聲讚美他,鼓瑟彈琴讚美他。擊鼓跳舞讚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蕭的聲音讚美他;用大響的鈸讚美他,同高聲的鈸讚美他。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詩一五十:16

 

概說

 

詩篇這卷書的卷名,在希伯來文是「帖希林」,(Tehillim)意思是「讚美」。它從一個字很而來;這個字根有「發光」或是「變得光明」的意義。因此,當它用在神身上時,它的意義是「彰顯、照射並展示神的威嚴、榮耀和良善」。希臘文把卷名翻譯作「詩篇」或是「詩篇集」。這兩個譯名都源自「詩篇」這個字根,意義是「吹奏一種樂器」。所以把這些詩章當作用樂器伴奏的讚美是相當合適的。

 

詩篇的搜集起始於大衛和所羅門年間,延續到希西家王和約西亞王年間,而止於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這整卷詩集實際上跨越了六百年的時間。

相對於摩西的五卷書,詩篇也被分成五卷。在摩西五經裡我們看到律法,在詩篇裡相對應的,我們也看到神的律法。它一共搜集了一百五十首詩章。其中的一百首,從詩題中可以看見是由不同的作者所寫——大衛作了七十三篇,可拉的後裔有十二篇,亞薩的訓誨有十二篇,所羅門兩篇,以探一篇,希幔一篇,摩西一篇。其它則是不具名的。但我們若仔細的考察一下,可以把這些不具名詩篇的數目大大的減少。例如,在使徒行傳四:25,聖靈作見證說到詩篇第二篇是大衛所作,並且很可能的,詩篇第一篇也是大衛所作的。還有一些詩篇是很緊密相連的。例如:詩篇第九和第十篇是一首詩;四十二篇和四十三篇很明顯的是連在一起的;九十和九十一篇必定是一個作者所寫,就是摩西。因此你可以看見不具名的篇數就大大的減少了。

 

這一百五十篇詩集的位置正好在聖經的中間。在新約聖經中總共有兩百八十三處直接引用舊約,而其中的一百一十六處是引自於詩篇。

 

詩篇的第一卷相當於創世記。創世記告訴我們神的旨意,而詩篇一至四十一篇唱出了神的旨意。它是大衛的話,大多數都是大衛所寫的。第二卷是四十二篇至七十二篇,與出埃及記相對應。它告訴我們神的工作;也唱出了神的救贖。它是出於可拉的後裔。第三卷是七十三篇至八十九篇,相當於利未記;是說到神的道路。本卷是以聖所,神的家,神的殿為中心。多數是亞薩的訓誨,是亞薩的話。第四卷是九十篇至一百零六篇,它相當於民數記,說到神的行動;在曠野中的行程。本卷詩多數是不具名的。第五卷是詩篇一零七至一百五十,相當於申命記。它是神的律法,神的話語;多數也是不具名的。

 

這些詩篇是極有價值的,因為都是神的子民們對於神的啟示和對付受感的回應。他們在禱告中,懇求中和讚美中來呼求神。在深深的降卑和愛慕中來與神相交。在自然界和歷史中,他們稱頌神的作為。他們能辨識或是領會那些令人困惑問題的答案之與神道德管治之間的關係。這些詩章乃是聖徒們心中的脈動回應神心中的脈動。而許多時候,在聖徒們心中的脈動裡,我們能看見主耶穌心裡的脈動。人的心好像一個豎琴,神的手能在其上彈奏出最高貴的音樂。

 

約翰加爾文曾說,這卷詩篇是魂裡每一部份的解剖,因為無論什麼人,他裡面具有的任何感覺,詩篇能像鏡子一般,將其返照出來。這就是為什麼詩篇是如此的被誦讀和喜愛的原因。

 

詩篇的價值

 

這卷詩集的價值是極大的。首先,我們當知道這些詩章是神的話,縱使每一篇都是用詩的體裁寫成,而其價值則與聖經其它的書卷一樣重要。神話語的功效在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並教導屬神的人得以完全,使他們預備好遵行神召他們來行的各樣善事。

 

這卷詩集且有極大靈修的價值。實際上詩篇是古代以色列人靈修的書卷。在古時的聖徒,經過人生中不同的情況和遭遇,他們在神那裡找著了根基和供應。並且他們也向神傾倒出他們對神的深愛和信心。這是為什麼當我們讀這些篇章的時候,我們可以認同於作詩的人。當我們誦讀時,我們被吸引得更靠近神。

 

詩篇不只有極大靈修的價值,並且具有道德的價值。這些道德不是由律法教導產生的,而是從日常實際的生活中學來的。神不僅在宇宙中設立物理的定律以管治萬有,並且也設立了道德的律;而這些道德的律是從不更改的。它們可能以律法的形式臨到我們,好像十誡,或以詩歌的形式臨到我們;而我們常常藉由詩歌比藉由敘述所學到的更多。我們必須記住一件事,寫作詩篇的人多半是活在律法時代。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會感覺其中有一些句子似乎很刺耳,因為我們是活在恩典時代。然而,若是我們能夠把這些看作是神在宇宙中道德管治的根本,那麼我想我們就不會被絆倒了;反而我們會學到一些在管教上的寶貴功課。

 

詩篇的價值還不僅止于道德,它更且有預言的價值。因為大衛和那些作詩的人,不僅是歌唱者並且也是先知先見。許多時候,當他們歌唱時,他們就說預言。在這集詩篇中有好幾首很明顯的是彌賽亞詩篇。可是即使在這些很顯然的彌賽亞詩篇之外,仍然有許多虛處的預言。

 

更進一步說,這些詩篇也有歷史的價值。因為在聖經的歷史書中,我們也確實看見這些事件的記載。可是只有在詩篇中我們才看見這些歷史記載的內在史實。例如,在撒母耳記中,你看見大衛的遭遇;但是在詩篇中說出了他在經歷那些不同的境況中,內裡的感覺是什麼。這些詩篇對神的兒女們和古代聖徒們的歷史,給了我們一幅更富麗的圖畫。

 

在聖經的所有書卷中,可能詩篇是被讀得最多的。它的價值是無法形容的。這一百五十篇的詩集並不是聖經所有的詩章、靈歌和讚美詩的全部。例如:在出埃及記十五章裡,你看見摩西的凱歌;申命記三十二章,摩西的天鵝之歌;士師記五章,底波拉河巴拉的歌;撒上二章,哈拿的歌;撒下,大衛哭約拿單和掃羅的哀歌;以賽亞二十八章,希西家的歌;耶利米哀歌;約伯記的話章;歌中之歌的雅歌;所羅門的歌(他作歌1005首)。所以除了這一百五十首詩章之外,聖經中還有許多其它的話章。可是這一百五十首詩是因著一個非常確定的目的搜集而成的。它們不是照時間先後編排的,而是照著一定的計畫編排而成的。

 

詩篇中的五卷

 

詩篇的這五卷是對應於摩西約五經。每卷末了的讚美詩,很清晰的為各卷作了區隔;並且顯示出這些詩章都具有向神讚美的特質。當你讀這些詩篇的時候,可以從其中找到關鍵之鑰。每一卷的第一首詩是那一卷其餘各首的鑰匙,然後每一卷都結束於一首讚美詩。以下我們要試著看看每一卷的第一篇詩,來領略一下這部包含一百五十首詩的詩集。有時候你必須連讀兩篇,因為第二篇是與第一篇緊緊相連的。

 

卷一

 

第一卷是詩篇一至四十一,可說都是大衛的詩。其間有四篇沒有注明作者,可是你若留心的讀,第二篇應屬於大衛的話;並且很可能的,第一篇也是大衛的作品。第十篇,實際上是第九篇的延續;而三十三篇很顯然的是按著三十二篇的。所以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所有這四十一篇詩都是大衛作的。

 

這一卷是詩篇中的創世記。創世記告訴我們神的旨意,而神的旨意就是在人的身上。神要得著人作他的居所。這就是為什麼在起初的時候,神照著他自己的形像造人。在他造了人之後,就把他放在生命樹前,盼望人去吃生命樹的果子。這樣人就能在生命中與神聯合,而成為神愛子的同伴,成為幫助他的配偶。

 

第一篇說出神所要,所賜福的那種人。「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那是有福的人——這還是消極的。「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那才是正面的、積極的。神所要的人,照著他的旨意,乃是一個人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也不坐褻慢人的座位;不僅如此,他更是晝夜思想神的話語的一個人。而這一個人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在這裡你看見那棵樹,好像在創世記中的一樣。很可惜的,人違背了神,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而變為邪惡。所以,你看見一個對比一個神所要,神所賜福的人,和另一個(或者說是同一個成了另一個)神所拒絕和刑罰的邪惡人。第一個人亞當墮落了,但是那第二個人——基督來到,成為神真正所要的那個人。而與基督同來的,我們看見了新人,就是那些與基督聯合的人。這新人正是神的旨意。

 

詩篇第二篇和第一篇是緊密相連的。在詩中你看見因著那惡人(人)的罪,就有了一個衝突。全世界都臥在仇敵的手下。他們如何的背叛神的受膏者——神所要的那人。然而,神已經設立他在寶座上。神已將全地賜給他作神的產業。

 

弟兄姊妹們!你看見在這世界中正進行著一個衝突;因著這個衝突,就有了苦難。但是最終,神所要的那人要得勝並且承受產業。這個思想充滿在詩篇的第一卷裡。在卷一裡最受喜愛的話是二十三篇。我們都喜愛那篇詩。卷一是結束在讚美中:「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阿們!阿們!」

 

卷二

 

卷二是從詩篇四十二至七十二。這卷是與出埃及記相對應的。其中有八篇在標題中注明是可拉後裔的詩,但是其它各篇性質與特性也和可拉後裔的話相同。在民數記十六章裡,利未的子孫可拉與大坍、亞比蘭一同背叛神。因著這個背叛,可拉滅亡了,但是民數記廿六:11,告訴我們可拉的孩子們並沒有死。換句話說,當可拉背叛神的時候,他的兒子們並沒有參與。雖然沒有參與,他們仍親眼見到父親的悲劇下場。因此之故,在可拉的眾子中產生了一種深切的悔改以及對神誠摯的渴慕。以後,他們成了殿中歌唱者和守門者(參看歷代志上六,九章)。

在這些歌中,深刻地表現出他們的感覺與情感。詩篇四十二篇是如此開始的:「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這裡有一個人感覺他是那樣的遠離神的律例和對神的敬拜,以致于他呼求,他切慕神的家。那是一個在沮喪中的人的呼求;在疑惑與恐懼中,呼求神更新的同在。最後,他能因信站在他的地位上。

 

在詩篇四十三篇裡,他求神發出他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他到祭壇那裡獻上他對神的讚美。在這卷詩中,五十一篇是大衛的懺悔詩。而七十二篇則是一篇得勝的話。本卷也結束於一個讚美,但與卷一的結束有一點的不同。它說:「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羅欣),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這和出埃及記相對應。這些詩唱出神奇妙的作為;並且向前看,盼望全地被他的榮耀充滿。這是何等合適的讚美!

 

卷三

 

第三卷詩,詩篇七十三至八十九,是亞薩訓誨在利未記。他不僅是個歌唱著,而且是個先見、先知。你能在這卷書中找著聖所;神的家就在面前。這卷詩非常強調神的聖潔——神的聖潔顯明在他對自己子民的管教上;和如何對待他們上;並且神的聖潔也顯明在如何審判世人的敗壞之中。

 

詩篇七十三篇和三十七篇有相同的主題。作詩的人在神道德的管治這件事上有掙扎。對他而言,神道德的管治和他所看見的事實有衝突。他看見惡人通達而義人卻受苦。神若是公平的,為何這些會發生?他為這事而掙扎。他險些滑跌,因為這個問題用理性是無法解答的。惟有當你進入神的聖所,而後能得著解答。這改變起始於十七節,當他進入了神的聖所,然後他明白了他們的結局。

 

弟兄姊妹們!我們知道神道德的管治這件事是存在的事實,但是從人的觀察中看起來似乎並不如此。請千萬不要試圖用你的思想來解答這個困惑,那是不可能的!你惟一能解答這個問題的方式是進到神的面前,在那裡你才看見結局。

 

的確,許多時候,義人受苦;但那是為著一個目的。神管教他的眾子,好使他們成熟達到完全。有時惡人發達,這也是事實;然而沒有神的管教,他們乃是朝向神永遠的滅亡而去。當作詩的人看見了結局,在他裡面升起了更強烈對神的渴慕。這是為什麼在25節他說:「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這卷詩結束在八十九篇,以探的一首詩。它唱出神的約,神的信實。雖然從外面看來,你可能無法看見神道德的管治,但它確實存在著,因為神是信實的;並且神向他的子民是信實守約的。

 

卷四

 

卷四是從詩篇九十至一零六,正與民數記相對應。因此在這一卷裡,你能看見以色列人行程中的許多情景的描述。詩中說到神的行動與腳步。本卷是以神人摩西的一個禱告為開始。很顯然的,摩西是在四十年曠野的行程結束之時,他回顧以往,而寫出這篇詩。這裡你看見生命的短暫與生命中的悲劇都是因著他們的罪。摩西禱告求神賜下智慧,好叫他們知道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使他們不再在曠野中漂流而浪費年日。這是一篇傷痛哀哭的話;但它之後緊接著的九十一篇,則是一首喜樂的詩篇,因為你在其中看見神的保護。當瘟疫與死亡環繞,神對保護屬他的人。這是一幅在曠野中的圖畫;以色列人在那裡因著悖逆神,三十八年因著他們的不信,就漂流又漂流。在那些漂流的年日裡,他們一個接一個的倒斃。每天都有成千的人死亡;墳墓是他們整個行程的標記。感謝神!有兩個人——約書亞和迦勒,因著他們愛神而蒙神保守。他們能以進入應許之地。所以在詩篇九十篇,你看見神的主權;在詩篇九十一篇,是神的保護。

 

這整卷詩章是結束在詩篇一零八篇,它唱出神的慈愛。若不是神的慈愛,我們都要消滅了。但是感謝神!他是愛;他是憐憫。惟有在他的慈愛裡,我們才得以進入我們永遠的產業。

 

卷五

 

第五卷是詩篇一零七至一五十,乃是與申命記——神的話語,相對應的。作詩的人回顧了神的慈愛;神如何引導他的子民經過漂流而進入可居住的城邑,神如何使被囚的得釋放,神如何差遣他的話語來醫治患病的並施行拯救,神又如何拯救在海中的人。換句話說,作詩的人說出神慈愛的諸般行動,因此他呼召我們來向神唱出讚美。在這一卷中最突出的一篇詩,當然是一百一十九篇,其字裡行間充滿了行動與感情。古時的聖徒們喜愛詩篇一一九篇,而我們都能背誦二十三篇。我曉得至少有一人能背誦一一九篇。在很久以前,英格蘭有一位偉大的聖徒和政治家,名叫威廉威伯稿(William Wilburforth)在一次議會的激烈辯論之後,他到公園中借著背誦詩篇一一九篇來放鬆自己。這是一篇美麗的話章。

 

當然,這卷詩也是結束於一個讚美,但不僅是一節而已,而是整篇的一百五十篇。它不僅對這第五卷是個合宜的結束,並且更是整個一百五十篇詩集的一個合宜的總結。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哈利路亞)!在神的聖所讚美和,在他顯能力的穹蒼讚美他!」你在那裡讚美他呢?你在他的聖所讚美他,在他顯能力的穹蒼中讚美他。我們為什麼要讚美他呢?「要因他大能的作為讚美他,按著他極美的大德讚美他。要用角聲讚美他,鼓瑟彈琴讚美他;擊鼓跳舞讚美他,用絲弦的樂器和蕭的聲音讚美他;用大響的鈸讚美他,用高聲的鈸讚美他。」你怎樣來讚美他呢?用你所有的一切來讚美他。誰會讚美他呢?「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哈利路亞)!」這就是詩篇。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實在感謝你!因你賜給我們詩篇這卷書來幫助我們讚美你,敬拜你和愛戴你。我們求你在我們裡面創造那個敬拜的靈,讚美的心,好使我們一日三次向你禱告的時候,真能一日七次的讚美你。你是我們的神,我們獨一的神;愛我們的神並差遣你的愛子為什麼捨命的神。我們敬拜你!奉我們主耶穌的名。阿們!                                     ── 江守道《神說話了》

 

 

頌贊的祭――詩篇(陳希曾)

 

詩篇一共有一五零篇 ,在整部聖經中剛好居於中央的位置。我們都知道詩篇裡面充滿了讚美、感謝和禱告。

不過,許多人卻誤會了詩篇。不錯,詩篇是充滿了讚美,但是詩篇裡的讚美乃是一種“祭”。就像希伯來書十三章那裡所講的“頌贊的祭。

讚美和讚美的祭有一點不同。讚美就是平常大衛每天讚美神七次。但是有一天,也許你遭遇很不好的環境、很痛苦的事情、很不愉快的情形,按理來講你讚美不出來。可是如果你流著眼淚仍舊來讚美,那個時候的讚美就是一個[]

讚美變成一個祭;這個讚美的祭是因為你受傷了,因為你痛苦,因為你在神面前有一個經歷,幾乎為自己流眼淚都來不及,但是你仍舊能感謝說:

“主阿!禰作的沒有錯!”這叫讚美的祭。

這就是為什麼詩篇裡的讚美,能感動我們、能叫我們得著許許多多的幫助。原因就是詩篇裡的讚美乃是祭。乃是神的子民在神的面前有一個感覺、在神面前有一個傾吐,那些感謝的話、讚美的話都是“讚美的祭”。許多時候,我們的讚美只是讚美,而不是讚美的祭。但詩篇裡的讚美乃是讚美的祭。

詩篇共有一百五十篇,分作五卷一第一篇到第四十一篇是第一卷;第四十二篇到第七十二篇是第二卷;第七十三篇到第八十九篇是第三卷;第九十篇到第一百零六篇是第四卷;第一百零七篇到第一百五十篇是第五卷。

第一卷大概都是大衛寫的,第二卷是大衛和可拉的後裔寫的,第三卷多半是亞薩的詩作,第四卷的作者以無名氏居多,第五卷大概也都是大衛所寫的。

我們都知道,民數記十六章記載了可拉黨背叛的事。結果神還留下一些可拉的後裔沒有滅亡(民廿六11),後來他們就成為唱詩的人。在美國,最會唱詩的是黑人,因為他們曾受奴役,痛苦最多,所以最會唱詩。這些可拉的後裔,本來應該要滅亡的,結果他們沒有滅亡;他們因著親身承受神的恩典,所以他們就寫了許許多多的詩,叫可拉後裔的詩。可拉在原文就是“光禿”的意思:因著十字架的工作,把他們完全剝奪盡淨了,因此從他們的深處能夠詠出美詩來。

當你讀詩篇第一卷的時候,會發現最後兩個詞是:阿們、阿們;第二卷最後兩個詞也是阿們、阿們:然後第三卷也是阿們、阿們。所以第一卷至第三卷都是用“阿們、阿們”來結束的。而第四卷的末了是阿們、哈利路亞。第五卷最後是哈利路亞、哈利路亞。第一百五十篇最後:[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那個“讚美耶和華”在原文裡是“哈利路亞”,所以是: [凡有氣息的,都要說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這就是詩人的感覺。唱完頭一卷的詩以後,結尾是阿們、阿們。阿們的意思是“就像我心裡所說的”;這些詩就是我心裡的話。然後你唱第二卷、第三卷,到了第四卷,你看見,慢慢的聲音越來越高了,感覺也越爬越高,那個時候不光是“阿們!阿們!”而是“阿們!哈利路亞!”你不只對神說[]!而且把感謝、讚美歸給祂!到最後,完全都是讚美。這是讚美的典範。

我們要學習作一個會讚美的人,不是只在陽光普照的時候,就是在狂風暴雨、黑夜寒冬的時候;在我們全身酸痛、憂苦落淚的時候,我們仍能作一個讚美的人。那麼,誰是讚美的人呢?他不是只能對神說一句阿們,而是說阿們、阿們:他不只對父神說“是”!乃是說“是的、是的”!整本的詩篇就是把我們從“阿們!阿們!”一直帶到[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我個人有個很深的感覺:今天有許多人把[哈利路]。掛在口邊,因為用得那麼平常、用得那麼凡俗,我們的感覺就沒有了]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希奇,我們的主從死裡復活之後見到門徒時,第一句話並沒有喊[哈利路亞]!何等大的一件事,我的主勝過了仇敵、勝過了死亡,當然祂要說[哈利路亞]!為什麼我們的主不用[哈利路亞]

就像美國人喜歡講 Great,一開口就是偉大!偉大!英國人更了不起,英國人喜歡講bloody.bloody[血淋淋的] ,他們平常有事沒事都是“血淋淋的”,等到真的血肉模糊時,用什麼話呢?

今天求主給我們看見:“阿們”和“哈利路亞”乃是天上的話,所以,不要把這些話都用盡了。

從前有兩個基督徒在印度相會。他們彼此互不相識,語言也不通。在飯店的餐廳中,一個人在那裡禱告,另外一個也在那裡謝飯,結果他們裡面都知道對方是基督徒,巴不得能在一起有交通。但是話語不通怎麼辦呢?結果,有一個人就說[哈利路亞]!而另外一個人馬上說[阿們]!這就說明那是天上的話語。感謝主恩待我們,給我們看見這些話,乃是為著把我們帶到最高峰,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的使用這些天上的話語。

詩篇的第一卷,唱了那麽多詩章以後,最後是阿們!阿們!最後,我們能說哈利路亞!哈利路亞!這個就是整部詩篇的結構。

有人告訴我們說,你如果把五卷詩篇好好讀過,會發現第一卷詩的內容和創世記遙遙相對:第二卷和出埃及記遙遙相對;第三卷和利未記遙遙相對;第四卷和民數記是相對的;第五卷則和申命記是相對的。盼望各位試著讀讀看。

五卷詩篇與摩西五經恰相對應

我很簡單的分析一下:詩篇的第一卷共有四十一篇。第一篇就給我們看見一個蒙福的人,從第二篇到第十五篇給我們看見墮落的光景。就好像創世記第—、二章,起初神創造天地,當時亞當和夏娃是沒有罪的,是蒙福的人;但是後來人墮落了,就好像創世記第三章到第十一章所記載的;到了第十六篇從金詩開始直至四十一篇乃是講到恢復,就好像創世記第十二章到五十章一樣。

你如果這樣來讀聖經,何等有意思。你看見神的啟示是多麼的奇妙:創世記是歷史,現在詩篇就把創世記的歷史唱出來了,所以這是一首史詩。

那麼,卷二從四十二篇到四十九篇是呼籲。 出埃及記一開始也是呼籲; 有一個呼籲的聲音達到神的面前。然後五十篇到六十篇給我們看見救贖主。就好像你讀出埃及記,神興起救贖一樣。然後六十一篇到七十二篇給我們看見救贖:前面講救贖主,後面給我們看見救贖。

卷三,從七十三篇到八十三篇給我們看見人與聖所,八十四篇到八十九篇給我們看見神與聖所。 而利未記講到獻祭、講到過節,也都與聖所有關。然後第四卷,第九十篇是摩西的詩。摩西是什麼時候寫這篇詩的呢?就是當他在曠野的時候;他個人在曠野的時候。我們知道民數記就是給我們看見以色列人怎樣在曠野過生活的。最後是第五卷。申命記給我們看見神的話;神再次的說話。如果你讀詩篇第一百一十九篇,你就知道那是最長的一章聖經,將神的話啟示給我們。

資料豐富

我們知道詩篇裡的資料是非常豐富的!曾說到基督生平的許多面:

祂的神性、祂的永存、祂是神子、祂的降生、祂是人子、祂的人性、熱心、聖潔、祂是先知……。詩篇中也有許多預言詩,非常的特別。如果你給詩篇分類,也頗有可觀:有個人的讚美、有個人性的哀歌、有全國性的哀歌、有加冕的時候所用的詩、有彌賽亞的詩、有智慧的詩;還有專門講國家大事的詩;詠史的詩一專門講到以色列的歷史:君尊的詩一專門講神作王,和國度有關係的:悔改的詩一詩篇第五十一篇和三十二篇都是大衛懺悔的詩:咒詛的詩一咒詛敵人的。

另外,哈利路亞的詩大概有十篇,稱謝的詩有八篇,彌賽亞的詩有十八篇,講大自然的有六篇,敬拜的詩有二十六篇,安慰的詩有九篇,患難的詩有十二篇……。

我們還可以按結構來分類:第一大類有五十七篇,是可以唱的,叫樂歌。比方第四篇篇頭就告訴我們:大衛的詩,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可見是可以唱的;這就叫樂歌。這種樂歌共有五十七篇。值得注意的是用什麼調子來唱一有的調用百合花,有的調用朝鹿(見詩篇22篇下的小字)……。

其次,訓誨詩有十三篇,金詩有六篇:這些金詩都是默想和回憶的詩,非常感人。另外,上行詩一共十五首,還有頌贊的詩以及很特別的字母詩。字母詩是按照希伯來文字母開頭的,比方說詩篇第一百十九篇,頭八節是以希伯來文第一個字母開頭,第二個八節的開頭是希伯來文第二個字母……。像這樣的字母詩一共有十首;還有無題的詩一共有二十二首……。

詩篇中也說到多方面的基督,共有十八首彌賽亞詩,給我們看見彌賽亞的各方面。比方彌賽亞國度的建立、基督的人性、被棄、復活……;第十六篇是講復活,第二十二篇說主耶穌是好牧人;第二十三篇說祂是大牧人:第二十四篇說祂是好牧長(首席牧人);第四十篇講到祂怎樣存心順從,以至於死。第四十五篇很重要,叫作詩篇中的雅歌,講到王的婚娶。這些跟彌賽亞有關係的,通稱是彌賽亞的詩。(相關資料請參閱“舊約圖表”的詩歌部份。)

約伯記乃是聖靈將神在約伯身上帶領的經過特別留下的記錄:那也是神在祂子民身上所要完成的工作。等到約伯經過這些苦難,再與神來往的時候,他裡面一定有些感覺,那個感覺就是詩篇裡面的話。

大家記不記得約拿在魚腹裡的禱告的?那是全世界最困難的地方,而且在魚腹裡的禱告也是最困難的禱告。但約拿的禱告是全本舊約聖經中最好的禱告。如果你仔細讀約拿書,就會發現約拿的禱告都是吟誦詩篇的禱告詞。因為約拿到了魚肚子裡面,當他經歷那樣苦難的時候,只有詩篇的話能幫助他,能把他裡面的感覺發表出來。從這裡我們就知道,詩篇給了我們多麼大的幫助。

新約中引用舊約的話大約有二百八十三次,單單詩篇就被引用了一百十六次,所以詩篇在神兒女中間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乃是人被帶到至聖所,將內心深處的感覺在神面前傾心吐意的話語;或者感謝、或者讚美、或者禱告、或者說阿們、阿們!或者說阿們、哈利路亞!或者說哈利路亞、哈利路亞!你要記得,那個感覺乃是讚美的祭,所以深淵能和深淵回應。盼望各位能把詩篇中讚美的話和禱告的話背下來。── 陳希曾《毗斯迦山——舊約》

 

 

詩篇研究(巴斯德)

 

第五十七課 詩篇 之一

  

題示:請讀詩篇一至四十一篇,若可能的話,同時參看英文修訂本(Revised Version),每篇起碼看兩遍,特別留意希伯來詩平行法的運用,並試欣賞希伯來詩體的特色,也注意有幾多首的詩題是標著「大衛的詩」。

  

   「有時我真奇怪一些人的膽色,他們肆無忌諱地談論神;我看過一本書是寫給異教徒的,開頭第一章就想從自然界之工作來證明神……這只能叫人覺得我們宗教的佐證,實在是太脆弱了……你可曾注意到,沒有一個聖經作者曾企圖藉著自然界來證明神的存在。」

                       

——巴斯噶(PascalPensees,”IV242243)

  

  我們應怎樣介紹這卷詩篇呢?歷代以來,誰能說得清楚它曾幫助過多少敬畏神的人?密爾頓和莎士比亞的詩加起來比不上它,它卻比它們更真實親切;身體怎樣勝過衣裳,詩篇所代表的本體也怎樣勝過它詩的本身;它也包含著一套極強之神學架構——不是理論性的神學,而是代表人類親切經驗的實用神學。同樣地,生命怎樣勝於飲食,詩篇所代表的生動經驗也照樣超越了抽象的教義;使詩篇能成為敬畏神的人的寶貝者,正是這道理。

 

   「獻給希臘神只的詩,大體上都保存下來。」艾利葛說:「但若拿它們與詩篇比,其分別又何止天壤?你可以拿塞理(Shelley)所譯的,與詩篇中任何一首來比較。從希臘的史詩中,你可以讀到詩人怎樣藉著華美的詞藻,旋律優雅的詩句,再加上褒揚頌贊,曲意奉承的說話來慶賀他們的神或半人半神的誕生,卻找不到一對流淚的眼,低垂的頭,掙扎的靈,或是滿有希望的信心——這一切是叫詩篇不與群倫的因素!這一切是敬虔者共有的經驗!」

 

  詩篇就像個水不揚波的湖,反映著人情緒上變幻無窮的天空。它又像一條淙淙小溪,儘管匯流著不少辛酸淚,仍能叫疲弱的心靈得著安歇;它也是一個四季如春的花園,花叢中不錯是隱伏著尖刺的花莖,春夏秋冬,卻是香氣撲鼻繁花吐豔。它像個音色優美的小提琴,可以奏出讚美與禱告,凱旋與失敗,快樂與悲傷,希望與懼怕的音符,使人類多面化之情懷能藉著它飛越崇嶺汪洋,直達天廷。

 

   加爾文說:「我習慣稱詩篇為靈魂之解剖學——誰不能從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子?確然如此,不管是悲傷、痛苦、憂懼、懷疑、希望、焦慮,或是困擾我們思想上的問題,你都會從詩篇中找到迴響——聖靈都要給我們顯出來。」

 

   屬靈的價值

 

  首先吸引我們注意的,是詩篇對我們情緒與感情的引導,一如聖經其他地方對我們信心與行動的引導一樣,都是清楚而明確。在米蘭作主教的安波羅修(Ambrose)說:「聖經每一篇都滿了神恩惠的香氣,但沒有如詩篇那樣清雅芬芳的;歷史啟迪我們,律法教導我們,預言則宣告,責備,管教;道德綱紀是循循善誘;而詩篇呢?它是包羅一切,它確是人得救之良藥。」

 

  自詩篇成書之日,就在神兒女的屬靈生命上占一極重要的位置。古時希伯來人在聖殿唱它,今天的猶太人在會堂唱它;新約時代的信徒唱它(參西三16;雅五13);就是現在普天下的基督徒也不斷從它得到幫助。

 

  更重要的乃是,詩篇不單在崇拜中常用,也是個別信徒靈修時最喜歡閱讀的一卷書。每一個受試煉,在磨難的基督徒,均可從詩篇內曾經走過這條荊棘滿途的先人腳蹤,知所行止進退,得到安慰鼓勵。前人的經驗叫現代受試煉者的眼淚除去苦澀;受逼害被遺忘的人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得到希望和力量;為罪難過痛哭的人亦可從其中得到悔改回轉之力。不錯,主怎樣在啟示錄七個金燈檯中間行走,懷著禱告心情讀詩篇的,照樣可看見主在詩篇中顯現。對愛神的人來說,詩篇確是他們的靈糧、安慰、同情,和確信。它是「憂患之子」的歎息與歌唱,而每句卻也是響自靈程的金言玉語。

 

  展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六十六卷神的話語,但我們豈能不特別為詩篇而感謝神?

 

  詩篇(Psalm)一詞,源自希臘文(Psalmos雙數是Psalmoi),意思即是「用弦樂奏的詩章」,是在主前三世紀把希伯來文舊約聖經譯成希臘文之七十士譯本,首先用Psalmoi這詞來作這組希伯來文詩歌的名稱,拉丁文武加大譯本(Latin Vulgate)亦沿用此名,之後,英譯本以至中譯本就一直採用它。

  這名稱是非常恰當的,因為很多篇均是可以譜以音樂來唱的詩(Odes),就像我們中國之「詩經」之可以入樂一樣。從詩題中,我們發現有五十五首是有「交與伶長」等語,其意即是由今日所稱之「詩班長」負責領導唱出。伶長是昔日希伯來人崇拜中之領唱者。很多詩篇都是屬於抒情詩,是表達詩人的感情之作,是可以伴著七弦琴或豎琴來唱的,就像第四篇之詩題,就有「大衛的詩,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等語。「絲弦的樂器」,希伯來文是Neginoth,此字與希臘文之Psalter,英文之Psalter,同樣出名,意即弦琴或絲絃樂器。

 

  希伯來文之詩篇,是以Tehillim為名,意即「讚美」,或稱Tephiloth,意即「祈禱」。此名可能源自七十二篇二十節「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不過此二名不盡能說明每篇詩之性質的,它們卻可表達我們中文名稱所不能表達之屬靈內涵。我們只要明白它們之屬靈性質,以「詩篇」之仍是較為通俗易記,因為新約聖經也是以此稱之(參路二十42;徒一20,十三33)

  

  收集與形成

 

  明顯地詩篇是一本詩集,在希伯來文聖經中,七十三篇是「大衛的詩」或類似的詩題;十二篇是亞薩的詩,他是大衛在耶路撒冷的詩班長(參代上六39,十五1719,十六5;代下二十九30);十一篇有「可拉的後裔」等詩題,屬於這一類的應有十二篇,因為四十二篇

的詩題應也包括四十三篇;一篇是所羅門的(七十二篇);一篇是以斯拉人希幔的(八十八篇);一篇是以斯拉人以探的(八十九篇),一篇是摩西的(九十篇);加起來剛是一百篇(可拉後裔以十一篇計),餘下五十篇則是無名氏的了。

 

  詩篇是集多人之作,又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並由多人而編集者;大概大衛的詩是在大衛辭世後不久而集成,跟著就是可拉後裔那一組在稍後加入,亞薩的詩又比可拉後裔的遲一點,之後就是其他詩人和無名氏的作品了。儘管它的編者不只一人,但文士以斯拉之功勞大概最多,現今之形式相信是他一人所定。

 

  全集共分十卷,每卷均以類似讚美詩之句而結,很可能這些結尾不是原來所有,而是後人加上,表示一卷之結束(參八十九52)

 

  五卷之劃分如下:

 

  卷一:一至四十一篇。

  卷二:四十二至七十二篇。

  卷三:七十三至八十九篇。

  卷四:九十至一百零六篇。

  卷五:一百零七至一百五十篇。

 

  首二卷主要是大衛的;卷三主要是亞薩的;卷四主要是無名氏的,或「孤寡」詩——拉比對沒詩題之詩均以此(Orphan)稱之;卷五部分是大衛,其他是無名氏之作。

 

很可能第一組是所羅門所收集,第二組是利未人可拉的後裔;第三組是希西家,第四和五組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等。因此詩篇之寫作以至收集,是經過起碼五百年的時間而成。

 

   詩篇與五經

 

  五卷詩篇在性質上頗近聖經開頭的五經。自以斯拉以後,在分散的猶太人當中興起了會堂的制度,他們開始要求明白神的律法。原因是當時的猶太人不懂得當時的律法書,再加上他們所瞭解之律法與應許,跟他們自己的經歷和遭遇頗有出入的地方,他們便設法去解釋神的話語。起初他們自然是用口頭講授,後來便用筆記錄下來,以文字來解釋律法的典藉(類似現代之解經書),他們稱之為米大示Midrashim,單數是Midrash,意即「探討」或「解釋」。按Midrash論詩篇的第一節,「摩西把五本律法書賜給以色列人,與它互相輝映的,就是大衛的詩篇,也是分成五卷。」近代猶大學者德里支(Delitzsch)也說:「詩篇是另一套五經,反映摩西五經的思想,它們是以色列民眾對神的心聲,正如五經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啟示一樣。」

 

  詩篇與五經之間不單只是在數目上相輝映,詩篇之五卷詩,在主題上與五經之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也有很多相同之處:第一卷與創世記,說的是關於人的;第二卷與出埃及記,說的是關於救贖;第三卷與利未記,說的是關於聖殿;第四卷自摩西之詩起(九十篇),與民數記說的都是有關萬國認識耶和華,那天,人就不再須要流離失所,度「曠野」的生涯;第五卷與申命記是感謝神的信實,尤重神話語的寶貴,就如最長的一篇詩第一百一十九篇就是全論到神律法之奇妙。不過有些地方我們是要讀者注意的。一方面這個題目(即詩篇與五經之關係)仍有很多地方值得花功夫發掘,但另一方面也不要牽強附會,為找二書之相同點而硬把自己的意思塞進去,免得害了這種研經法。

  

  屬靈的信息

 

  詩篇的中心信息可以說是「讚美的禱告」,自始至終,我們看見詩人怎樣從歎息流淚變為歡呼讚美。若就全詩篇看,這信息更為突出,直到全詩篇的最後五首,每首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都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的呼籲和感歎。

 

  我們試把前面說過的,列為一表,以助記憶:

 

                         詩 篇: 靈修之書
    

                      讚美的 禱 告

         段 落

     作者

     信息

第一卷(一~四十一)

第二卷(四十二~七十二)

第三卷(七十三~八十九)

第四卷(九十~一○六)

第五卷(一○七至一五○)

以大衛為主 

以大衛為主

以亞薩為主

多為無名氏

部分為大衛

另為無名氏  

 與創世記同

 與出埃及記同

 與利未記同

 與民數記同

  與申命記同

 

  下一課我們要研究的,有詩題,每組之詩,及具代表性之詩。但在完結這一課之前,讓我們謹記全詩篇之分段及其信息,並感謝神為我們留下這豐富的寶藏。

 

  在研究聖經時,有兩個極端是要小心避免的:一就是不要牽強附會,奇花妙巧,硬把自己的意思讀進去;第二就是不要太機械化(或理性化),免得錯過隱藏在字裡行間的信息。有些人的腦根是非常富幻想力,他們有「美化」一切實物的傾向,結果就會使聖經變成一本魔術書。另一些人則生性多疑,他們不肯相信在字義之外,還有「雙關」的啟示,這種態度亦易叫人如入寶山而空手回。真理的靈卻能使我們避免極端,而進入真理。

 

第五十八課 詩篇 之二

  

題示:讀四十二至七十二篇,注意七十二篇之結尾。每詩起碼要讀兩遍。

  

   「神的道是神的啟示,但也是由人寫出來的,因此我們也該注意到人的因素,也應以讀文學作品的態度來讀。神喜歡以書為他啟示的媒介,又藉人之口、筆,和心思來作他表達的工具;這一切啟示的結果均有重大的關係,我們就應懷一敬虔之心來推考研究,才會更徹切地瞭解神的啟示。」

                                     ——皮雅遜

 

   詩 題

 

  讀詩篇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給每首詩前的詩題吸引住,甚至有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之感。到底這些詩題是原本就有呢?還是後人加上去的?若然,又是什麼時候加的?那些希奇古怪的希伯來字(像「慕拉便」等希語音譯)又有什麼意思?在研究詩篇時,詩題素來就是個撲朔迷離的問題,因此其趣味也濃。為叫我們更能欣賞詩篇的美麗,這一課就要研究一下。

 

  首先,讓我們把這個複雜的問題簡化一下。一百五十篇詩內,只有三十四篇是完全沒有詩題的,那就是:一、二、十、三十三、四十三、七十一、九十一、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九、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三五、一三六、一三七、一四六、一四七、一四八、一四九、一五○等。

 

  跟著有五十二篇是只具有非常簡單的詩題,像「大衛的詩」、「亞薩的詩」、「大衛的祈禱」、「所羅門的詩」(有譯作「給所羅門的詩」,原因是希伯來文之所屬genitive case,不如希臘文或英文之清楚分明),「可拉後裔的訓誨詩」等。它們是: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四十、四十一、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二、七十三、七十九、八十二、八十三、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九十、九十八、一百、一○一、一○三、一○八、一○九、一一○、一三八、一三九、一四○、一四一、一四三、一四四、一四五。

 

  有十四首的詩題是說明其歷史背境的,像六十篇之「大衛與兩河間的亞蘭並瑣巴的亞蘭爭戰的時候,約押轉回,在鹽穀攻擊以東,殺了一萬二千人,那時大衛作這金詩,叫人學習,交與伶長,調用為證的百合花」,把時間地點、前因後果全部交代清楚了,但不是每首這類的詩都如此,這十四首是:三、七、十八、三十、三十四、五十一、五十二、五十四、五十六、五十七、五十九、六十、六十二、一四二。

 

  另有三十九首之詩題是用一些特別的字眼的,就如「無聲鴿」、「流離歌」、「慕拉便」、「調用第八」等:它們是: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六、二十二、三十二、三十九、四十二、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七、六十九、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八十、八十一、八十四、八十八、八十九、一四二。(至於這些詞的解釋,請參本課末之表。)

 

  有四首詩是表明其用途或目的,就如「安息日的詩」等,它們是:三十八、七十、九十二、一○二。

 

  另有十五首是叫「上行之詩」,它們是一二○至一三四首。

 

  一百五十首詩之組成就是如下:

 

沒有詩題的 三十四首

只具簡單詩題的 五十二首

說明歷史背境的 十四首

說明用途的 四首

「上行之詩」 十五首

有一特別字眼的——三十九 三十一首 (減去八首同說明其歷史背境者) 合共一百五十首

         

  詩題何時加入?

 

  詩篇之詩題必然是老早就存在,這點大概沒有疑問。主前三世紀譯的七十士譯本,希伯來文之詩篇便有詩題,而且必然存在已久,以至譯其意義亦因年代久遠而失傳,所以譯經的人沒有把意思譯出來,只是照其字母直譯為希臘文。從此點足以證明詩題早於主前三世紀便存在,且到三世紀時其意便失;這樣一來,不難把詩題之存在推前至五世紀了,亦即以斯拉的時代。我們大都相信以斯拉曾下過一番功夫,把舊約聖經編為現代之希伯來文聖經的形式(其書卷之次序與中、英文聖經之次序不一樣)

 

  那麼我們能否說詩篇之詩題,全部或大部分均為以斯拉加上去?這可能性不大。因為古希伯來詩能留存至今者,不少都是具有詩題的。因此非常可能是每篇詩之作者在作詩時,連詩題一拼加上,研究詩題的意思和詩本身之內容時,這一看法之可能性更強。(按近代研究詩篇之學者意見,此點是有爭論的,故是耶非耶,要由讀者自己小心推考,自下決定。但不管我們之信念如何,神讓其保存至今,亦必信是出於聖靈之啟示,是否作者自加並不影響我們研究之價值。)

 

  謎團

 

  不管詩題出自誰的手,其年代古遠與意義重大是不容置辯的。瞭解詩題之關鍵,早在二千二百年前就失去。哲布主教(Bishop Jebb)在一八四六年出版了一本極具價值的書,裡面有話說:「此問題之困難極多,在不少地方,我們最多只能加以推想而已。」布林革(Bullinger)博士也說:「聖經難題中,以此最難找到肯定的答案。」名重一時之猶大學者德里支(與基爾博士Kiel合著「舊約釋義」共二十七冊)亦說:「七十譯本之譯者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時,詩題早已存在,卻不明白它們的意義……由此可推想,它們之原意必失去多年。」很多類似的說法,在上一世紀之解經書非常普遍,再舉多一個例,培勞恩主教(Bishop Perowne)就認為詩篇之詩題沒有什麼權威性,只是後人加上去的忖臆而已。

  

  答 案

 

  但隨著近代不斷的研究和發現,這個久被忽略的詩題又再露曙光,其意義亦可以重新發現了。當我們仔細研究古希伯來文之手抄本,就發現它們詩與詩中間,沒有像我們中文或英文那樣一篇篇分開的。它們唯一之分隔就是詩與詩中間,只有在邊沿上加一個數目字,這樣一來,一般說之詩題就一直被認為是屬於跟著的那首詩。但實際上,這個詩題到底是屬於前面那一首的或是後面那一首的,就大有商榷之餘地,只不過我們一直是把它印在詩之頭,就以為是如此吧了。

 

  直到本世紀初,霍圖博士(Dr. James W. Thirtle LL. D)努力研究下,謎團漸漸解開。我們相信他的發現甚值得重視,是解開詩題秘密的關鍵所在。他的發現乃在:不少詩題應屬於前一首詩之注腳,而非後面一詩之詩題。那麼除詩篇之外,有沒有希伯來詩歌是把詩題放在後面可供我們參考的呢?有,那就是哈巴谷書第三章最後一節,其分析如下:

 

   (1)詩題:「先知哈巴谷的禱告,調川流離歌。」(1)

   (2)「禱告」或詩之本身(219)

   (3)詩注:「這歌交與伶長,用絲弦的樂器(Neginoth)。」(19節下)

 

  以賽亞書三十八章,也有同樣的格式,從九到二十節是希西家為他疾病得治而獻上之讚美和感恩之詩:

 

  (1)詩題:「猶大王希西家患病已經痊癒,就作詩說。」(9)

  (2)詩本身(1020)

  (3)詩注:「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20節下半)

 

  這兩個例子可助我們解開詩篇中詩題之謎。原來自猶太人被擄於巴比倫後,聖殿中原有之崇拜禮儀,早已失傳。到第三世紀中葉或末葉,亞歷山大的學者集體譯七十譯本時,更加無法辨認詩篇在崇拜中是怎樣用法。詩與詩中間既沒有分開,他們就不知道詩與詩中間之說話,到底屬於前詩之詩注,或是屬於後詩之詩題。再加上有些明顯是屬於後詩的,如「大衛的詩」等,他們便誤把所有詩與詩中間的說話,全歸入下面那一首詩作詩題用,結果便一直沿用至今,像我們今天中英文譯本那個格式了。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的所謂詩題,其實是文不對題,全無關係了。一些釋經家更發現,有些所謂詩題的,其實是上一首詩之詩注,因它與前首詩之關係十分明顯。

 

   需重新安排之詩題

 

  我們既有哈巴谷書和以賽亞書之例子作參考(即分為詩題與詩注),現今我們的詩篇開頭的那一小字就有重新劃分的必要。詩題之前部分多屬前詩(注意:希伯來文與英文之前部分,譯成中文常變為中間或尾部分的,此因希伯來文之詩題常把主詞放在句尾而受詞放於句首,參下面),而其餘部分(如「大衛的詩」)則為後詩之詩題,就像哈巴谷書之「先知哈巴谷的禱告」為全詩之首一樣。

 

  我們拿個例子來看:以詩篇四、五、六這三首來說,每首詩前面之小字,除了「大衛的詩」(原文放在全句最後)外,其餘均屬上面一首詩而成為詩注的。

 

  有了這個認識,詩題上一些古怪的中譯,就有了可追尋的線索,而且很有意思。

  

   百台花與迦特

 

  (百合花是譯自Shoshannim,迦特譯自Gittith,中文加上「樂器」二字大概認為迦特是樂名,但此亦一推想而已,因Giitith亦可能是一樂譜名,或「壓酒」之意。故英之欽定本、修訂本及近出之耶路撒冷譯本均只譯其音,新英譯本New English Bible索性把全部詩題略去!)

 

  Shoshannim意即「百合花」,是屬於四十四首及六十八首之尾,即詩注。(而不是像中和英譯本一樣,放於四十五和六十九首之前,即為詩題。)Gittith中譯是迦特,可能是一專有名詞,按動詞看則是「壓酒」之意,是屬於七、八十和八十三首之尾,即詩注(而非八,八十一和八十四首之頭,即詩題)。「百合花」是代表春天,而「壓酒則代表秋天,因「花」幾乎已成為全世界均懂的春的代表了,而秋天則是結實收成,放入酒榨「壓酒」釀制的時間。

 

  按猶太人之日曆,一年第一個之大節日是春天之逾越節;而最後一個則為秋天之住棚節。這條線索若是對的話,凡有「百合花」一詞的(Shoshannim),則是屬於逾越節用的,凡有「迦特」一詞的(Gittiih)則是在住棚節慶祝時用的。逾越節是紀念他們蒙救贖、得拯救;住棚節則是紀念他們蒙保守,得安息!利未記二十三章四十三節說:「好叫你們世世代代知道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時候,曾使他們住在棚裡。」(此處之動詞「住」,原文所用者為一強調式語格。)

 

  好了,現試就ShoshannimGittiih之新亮光來讀這些詩,看它們是否與原詩(注意誰屬誰)吻合!

 

   慕拉便

 

   (中譯看來像一個名詞,其實按希伯來文——欽定本與修訂本均如此——來譯,應是慕拉便)

 

  我們再看另一希伯來文字Muth-labben,在我們中譯和合本之第九篇有:「大衛的詩(原文在全句最後之兩個字)交與伶長,調用慕拉便」,其實應該這樣劃分:「交與伶長,調用慕拉便」(此為原文中之首三個字)是屬於第八篇之詩注,而「大衛的詩」則是第九篇之詩題。

 

  慕拉便是什麼意思呢?慕,是Muth之音譯,意即「死亡」;拉便,則是labben之音譯,「便」是ben意即「兒子」,故這詞之意即為「兒子之死亡」(或「為兒子之死亡」)。也有人指出,ben可能是beyn,前者是單音,而後者是雙母音(ey),把雙母音寫成單母音,在希伯來文中一點不奇怪(事實上原本之希伯來字母是無母音,只有二十二個子音的,母音是後來才加上去),若慕拉便之原文應是Muth labbeyn,其意即是「闖進中間者的死亡」,事實上早期把舊約希伯來文譯成亞蘭文方言的「他兩根本」(Targum)就這樣說:「讚美——關於那闖進營中間者的死亡。」那有什麼意思呢?當然有,那是對歌利亞而言,在撒上十七章四和四十三節,歌利亞是稱為「從非利士營中出來」的人。

 

  現試就這一角度來重看詩篇第八篇,看與大衛勝過歌利亞一事,是否吻合!

 

  讀者若想多在這方面研究,可看霍圖之「詩題研究」(Dr. James)

 

  下面我們把重要的希伯來字,列表說明其意義及出處:

 

第五十九課 詩篇 之三

  

題示:請讀七十三至八十九篇,並一百二十至一百二十四篇。後一組為上行之詩。

  

  「舊約是說明人類之需要,新約則啟示神的供給。在舊約部分,人類之心靈是赤裸裸顯露出來的;而在新約部分,神怎樣在基督內滿足人的需要,也是寫得清清楚楚。」

            

——摩根博士

 

   詩之組別

 

   仔細讀過詩篇的,就一定發現一百五十篇中是由很多不同性質的組合而成。它們或許不都是放在一起,同一組的詩有時散得很開,但只要留心讀,就發現它們各有不同之主題、性質或形式,能把它們放在一起研究,自然能增加詩之欣賞及瞭解。

 

   度 詩

 

   (中譯為「上行之詩」,巴斯德對希伯來文之maaloth有另一千解釋,詳見下文。)

 

  我們先看第一組稱為「度詩」的(Songs of Degrees),它們與別組的不同,是全排在一起的,即由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五篇。每篇均有同一之詩題(有五首另附作者名)

 

  這詩題是什麼意思呢?有一個猶太解經家首倡此組詩原為以色列人登聖殿十五臺階時唱,每登一階即唱一首;問題只在:誰知聖殿是否真有十五級臺階?(此外,該作者提出意昆時,語調非常懷疑,且在同段內,他自己又推翻此說)

 

  路德解釋為「高詩班之歌」;加爾文則認為此十五首詩均是用高音唱;哲布主教則說此組詩是當約櫃在抬上錫安山時唱,另一些出名之學者則認為該希伯來字不是解「度」,而是解「上行」,或「登階」,是表明希伯來詩體中平行法的一種層次漸進的用法,亦即是說每一行均把前一行之平行句帶進更高之層次。但問題來了:十五篇「度詩」中,不是每一首均有此特色的,反而此十五首之外的,卻有不少具此特色!

 

  另一些人則認為此十五篇詩是與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慶祝之三大節期有關,但就如另一學者所指出的,這十五篇詩中不少是與「朝聖」無關的!至於近代一些新派解經家則一股腦兒說這十五首全屬被擄後期之作,是他們自巴比倫返回時唱!有些人則把它們靈意化,說此組詩是指教會而然;但它們只論及以色列、猶大,耶路撒冷和錫安呢,又怎能是指教會?

 

  意見可真不少!到底那一個是對的?或上述全沒有一個是對?

 

  若前述的全不能解釋這組詩的詩題,到底那個才是令人滿意的解答?其實我們不必在聖經之外去找,不管是傳統、教父,或任何專家的意見,聖經本身就有答案。霍圖和布林革博士均認為關鍵不是在聖經之外,而是聖經之內。

 

  我們先要注意本組之詩題——「度詩」,按希伯來文,該「度」字是有一指定冠詞的(ha-),英文該譯作A Song of The Degrees,中譯則是「那度詩」(但中文慣常不譯冠詞的,譯出來反有累贅之感,但此處是為要說明該「度」字之意)。這指定冠詞就表明這個「度」必與某一專有的,或人人皆知的「度」有深厚之關係。

 

  聖經有什麼地方記著「度」的呢?有,而且聖經只記有一個「度」,那就是亞哈斯王的日略。像古時一般皇宮日晷的樣子,相信亞哈斯的日晷必然相當漂亮華美,每一位之距離均相當大,太陽的影子就這樣投射在日略上。

 

  這個日晷跟詩篇的「那度」可有什麼關係?有,而且相當特別。聖經告訴我們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在位的時候,神給他一個兆頭,就是他的日晷要往後退十度(或十級),以表明神要多給他十五年的壽數!這件超凡的事記在列王紀下二十章八到十一節(請現在翻閱這段經文)。在這四節經文中,該「度」重複又重複出現,明顯是要強調的。

 

  那麼詩篇中的「那度」跟亞哈斯之日晷和希西家的「十度」會有什麼關係?有的,我們且一步一步來解釋。

 

  首先,我們知道希西家是猶大列王中(亦即是南國)最敬畏神的一個人(王下十八56)。從屬靈的觀點來看,他是十五篇「度詩」之作者是一點不希奇的。第二點,希西家對詩篇及屬靈的詩歌興趣極為濃厚;歷代志下二十九章九節告訴我們,他復興了聖殿的崇拜,盡最大的努力要一切都是「照大衛和他先見迦得,並先知拿單所吩咐的」去作,並用「以色列王大衛的樂器相和」(27),「又吩咐利未人用大衛和先見亞薩的詩詞,頌贊耶和華。」(30)

 

  一般學者都相信現今詩篇之編排,希西家的功勞最大,我們知道箴言之編排也是他的成果之一(箴二十五1)。還有更藉得注意的,希西家本人也是一個詩人,以賽亞書三十八章自第九節起的那首詩,就是他的作品。裡面說到他一生一世要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明顯地,這些稱為「我的詩歌」必是他自己所作無疑。那麼,什麼才是他的詩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現今詩篇中十五首「度詩」(一二○至一三四)就是他所指「我的詩歌」。為什麼?以賽亞書那段豈不是說「猶大王希西家患病已經痊癒,就作詩說……」!這裡所指之患病,就是跟日晷後退十度有關(8)。在詩之末,他說:「耶和華肯救我,所以我們要一生一世在耶和華殿中用絲弦的樂器唱我的詩歌。」

 

  還需要其它證據嗎?現在讓我們緊記幾個事實:「度詩」共有十五首,希西家添壽也是十五年,亞哈斯的日晷往後退十度,而「度詩」也有十首是沒記作者名字;另外五首是有名字的,四首是大衛的,一首是所羅門的。為什麼希西家那十首詩沒有記下他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其中之一理由我們相信是他的自謙,還有的就是:這十首詩必定相當流行普遍,既然人人都知道是希西家所作,寫上名字就有點畫蛇添足之嫌(古時沒有「版權」之觀念)。希西家論到這組詩也只是說「我的詩歌」,這就可見它們必是相當流行的了。

 

  這十五首「度詩」之安排也是頗具匠心的。它們分成五組,每組三首;兩首是希西家的,一首是大衛或所羅門的。至於內容方面,一首是關於苦難,一首是關於信靠,另一首則是關於勝利。

 

  總括來說,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十五首「度詩」中,有十首為希西家所作,是關於他患病得愈,添壽十五年,和日晷倒退十度等事蹟。這是一個十分引人入勝之研究題目,想進一步研究的可自行參閱布林革「伶長」一書(Bullingers The Chief Musicim),或自己閱讀參考也無不可。

  

  彌賽亞詩篇

 

  整本詩篇滿了都是預言,我們若不充分抓緊這個事實,便不能完全欣賞到詩篇的精髓。新約聖經最能說明這一點,因為它引用最多的,就是詩篇內的話,而被引用的詩篇中,又以預言那部分為多。

 

  那些含有預言成分的詩篇,最特出的一種名叫彌賽亞詩篇——亦即是說這一類詩歌,除了內容與當時有實際關係者外,其最終的意義要在基督身上才得應驗、得解釋。

 

  預言詩中主要分作三個主題:(1)彌賽亞之降卑及升高;(2)以色列的悲傷及至終得贖;(3)將來萬國因以色列之彌賽亞得福。

 

  彌賽亞詩篇中犖犖大者有二、八、十六、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四十、四十一、四十五、六十八、六十九、七十二、八十七、八十九、一○二、一一○、一一八。這組詩中,就把基督的降生、被賣、痛苦、受死、復活、升天、再來,及統治萬邦等,都生動真實地描繪出來。有人說,詩篇中提及的預言,「比以賽亞書或任何一本先知書都來得豐富。」

 

  在這些詩篇中,我們看到不少主耶穌的禱詞,以及他受的苦,都早就寫在詩篇上了。不說別的,單就彌賽亞詩上所記的預言就足以證明聖經是神所啟示的了。

 

  就以二十二篇為例。舊約中沒有一處地方預言主耶穌的死比這一篇詩更清楚的;它開頭第一句,就是耶穌十架七言中的第四句:「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透過人的手和筆,基督道成肉身的事早就描繪出來。噢!到底是詩人說的,還是主藉著詩人說的?他用第一身的說法,說自己被「羞辱」,被「藐視」;他又說:「他把自己交托耶和華,耶和華可以救他罷,耶和華既喜悅他,可以搭救他罷。」——其中一些話不正是猶太人的領袖,在十架下所用的話嗎?這些預言既是針對他們而發,他們就沒有這種權利硬要用它來使預言應驗吧!還有更奇怪的事呢,詩繼續說:「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紮了我的手、我的腳。我的骨頭我都能數過,他們瞪著眼看我。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我們別忘了,這首詩是在主道成肉身前幾百年前寫的,那時人不知有釘十字架這回事,那是後來羅馬人才發明出來的刑罰,你能不驚奇詩人用的字眼嗎?你怎樣解釋像「紮了我的手、我的腳」?人若在詩中只看見大衛述說他自己一些痛苦的經歷,而看不見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光景,他真是有限無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還有,「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這一句,不是一字一句地完全在十架下應驗了?

 

  我們再看七十二篇。詩題是「所羅門的詩」或譯作「給所羅門的詩」。仔細閱讀後,你能不驚歎說:「這裡所說的,必不單是所羅門的國度!」不錯,它所寫的是彌賽亞榮耀的國度,其色彩是何等豐富!以前我們曾經說過,神與大衛立的約,先是部分應驗在所羅門身上,而最終的應驗則是在主耶穌身上,這首詩便是一個最清楚的例子,所羅門王朝的榮華是預表基督將臨之國度的升平與快樂;請特別注意他國度的四個特性:

 

   (1)其性質:「公義」(27)

   (2)其版圖:「直到地極」(811)

   (3)其榮華:「茂盛」(16)

   (4)其時間:「永遠」(17)

  

  單彌賽亞詩篇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寶藏,可以發現對基督有不同見證:

 

   (1)基督的位格:神的兒子(7,五十五67,一○二2527);人子(46);大衛的苗裔(八十九342729)

 

   (2)基督的職份:先知(二十二2225,四十910);祭司(一一○4);君王(二,二十四等)

 

  還有,詩篇四十五篇六、七節和一○二篇二十五至二十七節,若參照希伯來書一章八至十四節來讀,就知是指著基督的神性而言;這樣一來,詩篇真是何其寶貝,何其豐盛!

 

   另一組的詩篇

 

  我們再提及另外兩三組的詩。有十首是屬於讚美詩(或哈利路亞詩),它們是一○六、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三五,一四六至一五○等。這組詩之特點是:每首均以「哈利路亞」為始(中與英均譯作「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除了兩首外(一一一和一一二),其餘也是以「哈利路亞」為終。這句話在希伯來人之敬拜中占著極重要的地位,是由詩班高聲唱出的。

 

  有一組詩是稱為懺悔詩的,共七首,即是六、三十二、三十八、三十九、五十一、一○二、一四三等。當然,除這七首外,其他詩中不時也有懺悔的句子出現的。

 

  有些詩是與另一些互相呼應的,其數目可能是兩首或三首,若把它放在一起時,則自成一幅完整的圖畫。以二十二、二十三和二十四首來看,它們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二十二首是寫受苦的救主,二十三首是活的牧人;二十四首則是得榮的王了。從這三篇詩,我們看見十字架、牧杖,和冠冕!還有,這三首詩跟新約論到主耶穌「牧養」工作的三節聖經遙遙相應:約翰福音十章說他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與詩篇二十二篇相應。希伯來書十三章二十、二十一節說他是「大牧人」,是從死裡復活,成全信徒的——與詩篇二十三篇相應。在彼得前書五章四節說他是「牧長」,要在榮耀中顯現,使我們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與詩篇二十四篇相應。因此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篇詩就自成一組,把基督是「好牧人」、「大牧人」,「牧長」等真理都啟示出來——一個何等完美的預言及啟示!

 

  再看詩篇四十六、四十七和四十八首。一般來說,我們不把它們放在彌賽亞詩篇一組,但我們若瞭解詩篇中預言的內容,就不難看見這三首詩也是預言彌賽亞管治萬邦的。在四十六篇中,我們看見藉著大患難而降臨的彌賽亞國度;四十七篇則說及他國度的幅度——「全地」;四十八首則是他國度的首都——錫安,「神的城」。讀者可以自行翻閱這三首詩,看看是與不是。

 

  我們也可以看詩篇九十和九十一兩篇詩。九十篇之詩題說是摩西所作,但有人認為九十二篇也是出於同一的作者。這兩篇詩最能解釋摩西記在申命記三十三章二十七節的臨別贈言——「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九十篇說的就是「永生的神」,九十一篇則說他「永久的膀臂」。我們當然還可以說下去,但上面所記的,相信足以說明詩篇之深度及幅度,是足夠我們窮一生之力去探索的了。

 

  讓我們在這裡引用一個老傳道人對一個剛入教會事奉的年輕人的忠誥:「我的弟兄,你若想自己的靈命進深,講道有能力,便用心研究大衛的詩篇和保羅的書信吧。」

 

第六十課 詩篇 之四

  

題示:讀詩篇九十篇至一一九篇,並注意一○六篇末之結語,那是第四組和第五組之分界線。

  

  「愛能忍耐,愛能饒恕……但愛與不可愛之物件卻是不相容的……因此他與你的罪是對立的,因為罪是不可愛的,也是不能更改的;但他與你卻不是對立,因為你是可以改造,可以重建的。」

                               察赫理(Traherne)

 

   咒詛詩

 

  整本詩篇內,我們不時發現有些詩對仇敵或惡人的咒詛是相當淩厲的;它們就像隱伏在玫瑰叢內的尖刺,叫人好生難受,這些詩就稱作咒詛詩。它們確曾叫不少人疑惑叢生,他們本已相信聖經確是聖靈的啟示,但讀上這些詩篇就好像信心受到考驗,懷疑聖經到底是不是真的全為神的話語。這一類詩就是:三十五、五十八、五十九、六十九、八十三、一○九、一三七等。性質類似的有五10,六10,二十八4,三十一1718,四十1415,四十一10,五十五915 ,七十23,七十一13 ,七十九612,一二九58,一四○910,一四一10,一四九79。我們要怎樣看這一類詩?

 

  首先,我們毫不猶疑地說,這些詩一點都不應引起我們的疑惑;有些人會認為我們這種態度是輕率的,我們倒不以為然。仔細考究一下,我們倒覺得那些人之所以產生疑惑,全是因為他們輕率而不肯深入研究,以至讓他們的感情駕駛自己的理智和邏輯,才會產生那些似是而非之理由。我們且來分析一下他們的理由,再嘗試解答它。

 

  一般來說,反對咒詛詩之理由有:(1)它們跟人性較高層面之感情不合,就如同情心等等。(2)與自然宗教之教導不合:神是降雨給好人,也給壞人,他對最壞的人不也一樣施恩典給他們?(3)與新約之教導完全違背,它豈不叫我們要愛仇敵,為他們求福?(4)與詩人主張對神真誠的信心不合。

 

  不少人曾嘗試解釋這些咒詛詩,但按我們看,好些理論真是不提也罷。不過我們還是舉些較典型的例子來看:有人以為英文聖經譯的咒詛詩,沒有把希伯來文之將來時式譯出來。在詩篇中的咒詛語大都是以將來時式(Imperfect tense)表示的,亦即是說,詩人只說明他們將來之結局,而不表示詩人的希望或禱告。這個理論十分牽強,因為不少咒詛語不是用將來時式寫,而是用命令式(Imperative)的,就像五十五章九節——「主啊,求你吞滅他們,變亂他們的舌頭」(若直譯上二動詞,就是「吞滅他們,變亂他們的舌頭」。中譯者多把對神而發之命令或動詞,譯為懇求式,以示尊敬)。再說,詩篇一三七篇九節又怎樣解釋?「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別方面不用說了,單就上列的兩節經文,這理論就難圓其說。

 

  另一理論則說這一類咒詛詩只適合以前的世代,現在是新約恩典時代,就不應再如此寫。這理論只是把困難減少了,但問題仍沒有解決或滿意地解釋。因為基本上說,某一言論若在某一時間內不是至善的,那麼在其他時間內也不會是至善的。再說,神在舊約時代不也是強調他子民要愛人?不單是孤兒寡婦,也要愛陌生人、埃及人,和外邦的奴隸。還有,咒詛詩的原則在新約也有出現呢!看看保羅的說話:「銅匠亞力山大多多的害我,主必照他所行的報應他」(提後四14),他在加拉太書一章八至九節的說話,就更加嚴厲了。

 

  也有人說,咒詛詩之說話只是針對仇敵今生的報復,並不傷害他來世之靈魂者。不錯,的確如此:但原則沒有改變,不管其咒詛是針對今生或來世,咒詛仍然是咒詛,若然其態度是錯的,無論它的物件或範圍是怎樣,它仍然是錯的:咒詛詩的困難就在這裡。

 

  那麼除了這些解釋外,咒詛詩就沒有更好的解釋了嗎?不,我以為不是;有一些地方前人是忽略了,我們先把它提出來:

 

  首先,在釋經學上一個很普遍的原則乃是:在解釋任何經難前,先得注意在難題前的上文,亦即是說那些地方常是解釋跟著要來的問題的關鍵所在。現在宥於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我們只能就這裡所提及之咒詛詩來作例子,它們都是解釋的鑰匙。詩篇五篇十節說:「神啊,求你定他們的罪,願他們因自己的計謀跌倒,願你在他們許多的過犯中,把他們逐出,因為他們背叛了你。」這詩中的咒詛是向背叛神的罪犯而發,而且不是普遍的罪犯,是那些「背叛了你」的罪犯!換句話說,是針對那些心中無神,而只有狂傲自大的罪犯。大衛是看到罪的本性和敗壞,他自己與神是站在同一陣線,他憎恨罪惡,因為神憎恨罪惡,他便發出這種咒詛。大衛的態度在一三九篇中表現得最清楚了:「耶和華啊,恨惡你的,我豈不恨惡他們麼?攻擊你的我豈不憎嫌他們麼?我切切的恨惡他們,以他們為仇敵。」(2122)

 

  讓我們再重覆說,這是第一篇咒詛詩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把詩人的動機先說清楚了。它們不像我們今天的壞人那樣,因為好人的善行刺激他們,定他們的罪,他們便發咒詛起誓要對付;也不像一些心懷叵測的野心家,為要達到其目的,不惜除去凡阻礙他們前進的人,不管是善的或是惡的都一樣對付。詩篇中之咒詛與一般之嫉妒、怨恨,或野心無關,它們針對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行惡的人。

 

  我們若小心查看上面列舉之咒詛詩,就會發現有三分之二是大衛所寫的,而餘下幾篇的動機也是相同的。我們不是說單靠這一點就能把咒詛詩一切的難題都解決了,但我們強調,這一點起碼能把詩人之動機先弄清楚了。

 

  另一值得注意的地方乃是,上列二十一篇咒詛詩中,有十六篇是大衛的,而他的咒詛詩跟他的身份有極密切之關係。他是一個神權統治的王;他不像掃羅那樣,他不能忘記自己神權統治的責任,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坐在王位上,全是代表神來治理他的百姓。不錯,他曾犯過罪,闖過禍,但在治理一國大小事情上,他不敢利用自己的權力來淩駕律法之上,以遂自私自利之目的。他知道自己既是神權統治的王,他的權力就是出於神的,他要為神而統治,也要向神而負責。本書卷壹內,我們研究列王紀上第二章時曾看到大衛臨終時怎樣看重他神權統治的責任;他曾嚴嚴吩咐所羅門代他刑罰一些作好犯科的人。請留意,這些臨終吩咐若參著咒詛詩來一起讀,你就發現其語氣及動機是怎樣吻合。當時大衛是以一個受膏者的地位而吩咐所羅門,從神政下的王權來說,一個敵對他,出賣他的人,就是敵對神、羞辱神,因為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這一思想在大衛的詩中,俯拾即是,我們且舉幾個例子,讓讀者自己去翻閱。五十九11,六十九6,四十910。當然,單就此點也不能完全解釋咒詛詩之難處,但它卻可以表明了詩人咒詛的立場——不是純為個人的,而是從其政權立場而發的,換句話說,大衛的咒詛不是為了個人之報復,而是維護國家的正義。

 

  至於五首不是屬於大衛的咒詛詩,每一首都是國家性的,不是個人性的;它們乃是八十三,一三七,七十九612,一二九58,一四九79

 

  讀這些咒詛詩時,我們得注意一個事實,就是詩人寫該詩時的心態。我們常聽人問:「別人苦害他們,他們為什麼不以德報怨?」答案是:他們確是以德報怨,但對方反羞辱他們;請看下面的例子:「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使我的靈魂孤苦」(三十五12);「我沒有搶奪的,要叫我償還」(六十九4);「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一○九5)

 

  很多人從不能分辨寬恕與嬌縱之別。寬恕別人之錯是很合基督徒之體統,也是頂美麗的一回事,但當寬恕被誤解、被利用,對方仍繼續他的惡行,再寬恕就會成為嬌縱,徒然招來法律的制裁而已。我們一定要分清寬恕一件罪行和嬌縱一個罪態的界限。

 

  好多年前我眼看一對分別十八年的夫妻複和,當初他們鬧翻了,就是因為作丈夫的行為不檢,亂攪婚外性關係。見他們複和真是再美麗也沒有的事。但過了不久。作妻子的發覺那個無可救藥的傢伙一邊說他怎樣愛她,一邊仍在外邊過他放蕩不羈的生活。他妻子最寶貴的十八年已給破壞無遺,你以為她要怎樣做才算合基督徒的「體統」?繼續寬恕下去嗎?咒詛詩中那一段話對這個假冒為善的男人是太過的?但願我們都能分別寬恕與嬌縱,不然的話就會完全誤解咒詛詩的信息了,咒詛詩中沒有憐憫慈愛嗎?錯了,咒詛詩沒有的只是嬌縱!這就是咒詛詩的氣質。

 

  明白了咒詛詩中的動機、立場和氣質,我們就知道這一組詩與人類最高的情操,最真的天性,和基督教最純的道理都是吻合的。

 

  在今日動亂的世代,人若對咒詛詩起反感的,他真是不可思議!多少冷血的暴行不叫稍具正義感的人不義憤填胸?從歷史書上,我們看見亞哈、希律、薛西斯一世、安提阿哥·伊皮法尼斯(Antiochus Epiphanes),尼祿等人的殘暴冷酷,你還會昧著良心,高唱仁義改造等廢話?你會覺得咒詛詩中的話語不是更能表達內心的感覺?較近代的事件就如希特拉大批屠殺毫無反抗能力的猶太人;納粹有計劃有組織地屠殺比利時和法國的婦孺;日軍侵略中國時進行大規模的姦淫劫殺,這一切醜惡的暴行你看了有什麼反應?隔岸觀火地說要給他們機會重新證明「性本善」這一類令人齒冷的道理嗎?倘若這些事例都太遙遠,就回想一下我們從報紙上看到的事吧:巴遊為要達到目的,不惜血洗慕尼克世運會;美國波士頓的大屠殺;或就香港這彈丸之地來說,劫錢不遂便把遇劫者活生生的刺死或打死。又或者一些人為謀暴利而不惜制毒賣毒,使千萬人染上毒癖而活在人間地獄內,黑社會內之迫良為娼,作好犯科等事更不必說了。在日漸兇殘的社會風暴下,有人倡議恢復死刑,你以為他們的說話是沒人道嗎?或你以為任讓那兇殘成性的人大模大樣地在街上走,害得人人夜不出戶,連下一秒鐘生命保不保也成問題,這樣才算理想的社會?從香港無論朝東南西北那一方向飛行一小時,那邊的人也有免于恐懼的自由,就如臺灣、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等,你若要問原因其中之一無可懷疑地就是當地的政府以至人民均相信殺人填命,欠債還錢這種法治精神,這豈不也是咒詛詩的精神?我們若看這精神是有違于新約愛人的道理,我們若不是根本不明白新約或愛,就是內心從沒有成熟過,只有一個不知本末之羅蔓蒂克的夢!只操心自己的理想,不管他人之死活,按其本質,這種夢不是仁慈,是徹頭徹尾的殘忍!

 

  納粹在歐洲橫行,罔顧人道,繼續他們有組織地在各處展開的屠殺。當時英國朝野一致呼喊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把同樣之痛苦施在德國之城市。這跟詩篇一三七篇之精神豈不吻合?他們之暴行豈不叫稍有血性的人震驚?也許一些所謂人道主義者會狡辯說:「他們濫殺是錯,你們濫殺豈不也是錯?兩樣錯加起來只會是錯上錯,而不能造成一樣對?」純按抽象之邏輯來說,這「道理」好像響噹噹的,但若問:「那麼要怎樣才能制止他們繼續的屠殺?派外交大使呈抗議書嗎?或派道學先生向他們說道理?」普通常識告訴我們:這是迂腐而不合實際的。我們覺得,他們的暴行若不加有效的制止,整個世界就要淪於混亂,宇宙的秩序也要失喪。後來德國被擊敗了,愛自由的人豈不大大透一口氣?

 

  我們要強調,這等反應是絕對正義的。為什麼?這等罪行產生的憤怒——而不單是冷靜時經過仔細思想才產生的不同意,乃是由心內併發出來的對罪的抵抗。第二、這反應之另一因素是同情——對受害者的同情,人饑已饑,人溺已溺,我們人生殘餘的善良會叫我們對受害的人產生共鳴,希望幹點什麼來救他們脫離水火。第三、這反應也告訴我們內心的一種欲望——一種從道德本質生髮的欲望,要公義得伸張的欲望,這又豈單是報仇?當我們從報紙上看到販毒大王落網,正常的市民豈不額手稱快?毒品可能從未曾直接影響過我們、毒害過我們,但頭子落網我們能不高興?這不是報復,也不是一時之感情衝動,因為我們愈去思想整件事,這種感情就愈堅定。退一萬步來說,假如那罪犯是我們,也會經歷同等的感覺的;因為從犯罪的開始,我們便知那是犯法的,是會受刑罰的。這是為什麼犯罪會帶來內心之不安,唯惶唯恐;一天落網了,我們自然想盡辦法要逃離法網、到判罪了,我們精神上反覺松了一口氣,因為罪與罰拉平了。

 

  我們這一類的反應均是從所謂「人性中的基本定律」生髮出來的;犯罪的不管是活在古代或今代,遠在異國或近在隔鄰,我們的反應也是相同的,這就足以證明這種反應不是單從個人復仇之心而發。

 

  以此引伸到咒詛詩,其理不是一樣嗎?我們又怎能怪責詩人無憐憫之心?這種對罪之憤怒既是人人皆有,用紙與筆把它寫出來又有什麼不對呢?我認識一個人,他在納粹得勢前極反對咒詛詩之說話,後來納粹的暴行伸張到他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他完全改變了態度。當時他發表的文章跟咒詛詩的語氣同樣嚴厲,從此他明白過來了,他自己的道德天性教了他一生難忘的一個功課,知道對這種涼血動物施行刑罰到底是對與不對。真願我們能放下偏見,好好研究一下詩之背境內容,又參照四海皆存的對罪的憎嫌,我們就知道這組咒詛詩是不是發自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知道它到底與基督教之信息有沒有衝突之處。

 

  現在我們再從另一角度來看這組詩,好叫我們得一積極的教訓。仔細讀它們,就會發覺這些詩是具有一超自然之預言性質在內。這些預言也可作為聖經是神所啟示的一個佐證。且看威廉·亞力山大主教的話:「我們可以花言巧語地狡辯,說詩一一○或六十九和一○九等篇,不可能是預言彌賽亞的詩,認為這些詩的咒詛語不可能發自彌賽亞的口,又說咒詛詩的情緒跟新約的彌賽亞是格格不入。但請問是誰說,『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你們這些蛇類,毒蛇之種啊,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又是誰說『至於我那些仇敵不要我作他們王的,把他們拉來,在我面前殺了罷。』『離開我吧,你們這些惡人』?

 

  大概沒有比下面這節聖經更叫人感到迷惘:『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

 

  但對一個用心研究聖經的學生來說,他知道巴比倫仍在預言裡面;我們暫且合上詩篇,翻到聖經最後一卷,你會看見詩篇一三七篇的話再度出現;『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她怎樣待人,人也要怎樣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報應她。』」

 

  不錯,咒詛詩是年代久遠的作品,但裡面仍有預言的價值,有些事情將來必定要發生。就是我們單看巴比倫城倒塌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咒詛詩上的話真是何其準確,當時若有人把他們的嬰孩摔在石頭上,那才真是他們的朋友,因為這樣可以免了他們後來受的更厲害的折磨。亞力山大主教說的對:「除非神刑罰他們是錯,不然他兒子以最生動的方法來警告他們就不是錯。」現在就讓我們好好記著,永不忘記,不管別人怎樣想、怎樣說,聖經中的預言就是神自己的印記。

 

  綜合上述所說,這些所謂咒詛詩的,它們的動機是正確的,它們的立場是無私的,它們的精神也是正義的。它們所表達的,是人的道德天性,不是個人要報怨尋仇的欲望,裡面包含的預言,更最足以說明它們是神的啟示,新約中不少地方也可以聽到它們的呼應,因此也是與基督教信仰相吻合的。那些反對咒詛詩的人,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只是按其無血無肉的理想,或其羅蔓蒂克的理論而發言,卻不是從邏輯的運思和現實環境來表示他們的意見,因此是可以置之不理的,因為當我們的感情逾越了理智,那是十分危險的。

 

第六十一課 詩篇 之五

  

題示:請讀詩篇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篇兩遍;然後按本課內文,再分別研究詩篇一三九篇。

  

   以此比較,看宗教的驕傲多無知——

  人以浮誇的儀式,各種的花樣。

  向會友述說每項恩典,心靈除外!

  聖靈憂傷,華宴荒廢,

  儀式枯竭,祭司失落;

  但在遠處小屋內,

  卻可聽到一個靈魂的低語:

  他的生命冊上又多記上一個名字。

 

                 ——朋斯Robert Burns The Cotters Saturday Night

  

  個別詩篇的研究

 

  詩篇最後一課,是仔細地抽出幾篇較特別的詩來分別研究它。正如上幾課所指出的,不少讀者讀詩篇的時候,都是太大意,也是太急速,以至不能欣賞到詩篇的精髓,或甚至把它們誤解了。

 

  詩篇一三九篇

 

  翻到這篇詩,我們不得不驚奇這詩結構的精密、信息之豐盛,和其形色的華美。它絕不是一首詞藻的鋪砌,或把句子斷行就當詩的那一類作品,觀其結構,便知作者是獨具匠心。我們中文官話和合本之翻譯和分段,頗能表達詩之真義及形式,起碼比英文欽訂本的來得高明。全詩共二十四節,分作四段,每段六節,就像和合本所分的一樣。前六節是第一段,說神的無所不知;第二段之六節是說神的無所不在;第三段之六節是說神的無所不能:而最後一段之六節是詩人鑒於神之尊貴和超越而作出讚歎和感恩,最後以一真誠之禱告作結束。詩人對神的認識是在心靈深處的,不是單在頭腦的,故他不能不在雙膝上敬拜他、尊崇他。

 

  我們先看前六節;和合本給這段之標題為「讚美耶和華無所不知」,實在再適合也沒有的。第一節說:「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按原文聖經,那個「我」是沒有的,加上去當然不是錯,但若按希伯來詩之平行法來說,似乎加上「我的心思」比「我」來得更完滿,因為這樣與全詩最後一禱告——「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就更能首尾呼應。我們再說,中譯的一點沒有不妥當,只是若加上「我的心思」則全詩更顯得完全及一氣呵成吧了。這樣本詩所談的,就是一個人的心思、意念、行為和言語。

它告訴我們神無所不知之屬性,他是全知道我們的:

 

  心思——「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的心思。」(1)

  意念——「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2)

  行為——「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3)

  言語——「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3)

 

  短短幾節,就把一個人之德性全勾劃出來,它包括我們內在和外在的生命。在這裡,神無所不知的屬性,不是一種哲學或神學的抽象討論,而是有血有肉地,在一個人實際的生命和現實上反映出來,無怪乎受聖靈感動的詩人在第五和六節說:「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

 

  現在讓我們看第二段,七至十二節。這段是藉五個「極端」來說明神的無所不在:第一是極之高:「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8節上);第二是極之深:「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8節下)。第三和四,是極東與極西:「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這是詩人以比喻的手法寫出太陽的出處,亦即是說東方;「飛(原文沒這字,只有說「到」)到海極居住」——是指地中海,亦即是耶京之西:「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10)最後就是極之黑暗:「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11)。請特別注意詩人強調的地方:「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最能遮蔽一個人的莫若極度之黑暗;在天光白日下,一個人無論藏得怎樣密,也有被人發現的機會,唯有黑暗像度幔幕一樣,沒有肉眼能看透。注意:極高、極深、極東、極西、光與暗——神全在那裡。

 

  再看第三段,自十三到十八節(和合本在第十六節分)是說神的無所不能,詩人在這一段是藉著人生與死之奧秘來顯明神造物之奇妙和大能,這就是神無所不能的明證。我們希望讀者能細加咀嚼,自行研究詩之精妙。他用最生動傳神的筆法來把人之構造,其複雜、精巧、準確而靈活之系統寫得入木三分,以至我們不能不與詩人同聲讚美神。我們若好好思想詩人怎樣描寫神在人身上表明的能力、心思、愛與關懷,就不能不與詩人同說:「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何等眾多,我若數點,比海沙更多;我睡醒的時候,仍和你同在。」

  最後,我們來到本詩之末段,即十九至二十四節。前面詩人己把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說過了;他看到神的靈(7),神的愛(17)。現今,他要說神的聖潔(19),若按字義來譯十九節,應是這樣:「噢,願你殺戮惡人,神啊!(你們這些兇暴的人,離開我去罷!)因為他的惡行頂撞你,他們也起來抵擋你:」因著對神的認識,大衛要與罪行斷絕關係,因此他對別人的罪和自己的罪就措詞極為強硬,這便說明他為什麼以那麼一個禱告來結束全詩(2324),因為他對神的認識不是從頭腦而來,而是從心靈深處而來,願我們都學詩人的榜樣。

 

  上面所說的,相信己能把本詩在結構上的精美及靈意上的深度略為表明了,盼望讀者自己再去發掘其他的珍寶!

 

  詩篇二十三篇

 

  本詩是家傳戶誦的了,開頭第一節——「我必不至缺乏」,就是上詩的鑰句;若就此鑰句來讀全詩,必會另辟一新境界!「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我必不缺乏供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我必不缺乏平安。「他使我的靈魂蘇醒」——我若跌倒,亦不缺乏起來之力。「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必不缺乏引導。「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在黑暗的日子,我必不缺乏勇氣。「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我必不缺乏真正的安慰。「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我必不缺乏保護和尊榮。「你用油膏了我的頭」——我必不缺乏喜樂(油是喜樂之代表)。「我的福杯滿溢」——我必不缺乏恩福。「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在地上我必不缺乏神的恩寵。「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在天上我必有住處。

 

  這首詩是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為起首,但希伯來文是沒有那個「是」字的(英譯的is,在希伯來文是不需要的),故可譯作:「耶和華我的牧者」,這不是更傳神、更親切!這節應加上一個感嘆號,豈不是嗎——耶和華我的牧者,希伯來文是Jehvah-raah或作(Yah-weh-raan),這是頗為重要的,在舊約中,與耶和華一名聯用的名字共有七個,它們是:

 

  耶和華以勒——「耶和華必預備」(創二十二1314)

  耶和華拉法(rapha,中譯把其義譯出)——「耶和華是醫治」(出十五26)

  耶和華沙龍——「耶和華賜平安」(士六24)

  耶和華沙堅奴(tsidkenu)「耶和華我們的義」(耶二十三6)

  耶和華閃瑪(shammah)——「耶和華的所在」(結四十八35)

  耶和華尼西——「耶和華我的旌旗」(出十七815)

  耶和華拉亞——「耶和華我的牧者」——(詩二十三1)

  

  這七個名字所包含的意思,全在詩篇二十三篇六節聖經內,豈不奇妙!

 

  耶和華以勒(他必預備)——「我必不至缺乏」。

  耶和華拉法(他必醫治)——「使我的靈魂蘇醒」。

  耶和華沙龍(他賜平安)——「他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耶和華沙堅奴(他是我們的義)——「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耶和華閃瑪(他的同在)——「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

  耶和華尼西(他是我們的旌旗)——「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耶和華拉亞(他是我的牧者)——「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其他例子

 

  再多舉幾篇詩來看,使我們能充份欣賞到這詩集的寶藏。

 

  先看第四十五篇;這是一首為皇族之婚姻而寫的,其詩題是「愛慕歌」,這也是開啟雅歌真義的鑰匙。希伯來書第一章告訴我們,這詩也是預表耶穌基督的。全詩可分作三段來看:

 

  一、引言:一節。

  二、描寫新郎:二至九節。

  三、描寫新婦:十至十七節。

 

  在描寫新郎那段,共有四小段:(1)其人之美(2)(2)其顯赫之威榮(35)(3)其國度之堅定(6)(4)其婚姻之快樂(79)

 

  同樣的,在描寫新婦那段,也可分作四小段:(1)全忠的請求(1011)(2)尊榮的應許(12)(3)新婦頌(1315)(4)萬代的恩寵(1617)

 

  再看詩篇九十篇,詩題是「神人摩西的祈禱」,共分三段:

 

  一、神權與人類的歷史(16)

  二、神威與人類的罪惡(711)

  三、人向神求的憐憫和恩寵(1217)

 

  詩篇十九篇又是另一傑作;毛頓博士給這詩之題目是:「頭上之穹蒼,內心之律法」。也可以說這是一首「科學與宗教」的詩,詩人告訴我們它們根本上是一,不是二;這個素來引起爭端的題目在詩人手裡,卻成了一首千古佳作的素材,其處理之手法遠超過學者的絮絮不休了!

 

  前十四行是述說神在自然界之工作,第二個十四行是述說神在聖經上的言語,然後作者以一禱告結束——「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在第一部分,作者稱神為「耶路」(El),這名是指神的能力而言。第二部分作者稱神為「耶和華」(Jehovah,或應寫作Yhwh,加上母音是YahwehJehovah是一誤讀),這名字是指到神之救贖而言,這名字在本詩第二部分共用了七次,而「耶路」一次也沒用過。詩人在選譯他的詞藻確是十分小心的。神在自然界所表達之名稱是「耶路」,或「耶路欣」(Elohim),在宗教界所表達之名稱則是「耶和華」。自然界的神和宗教內的神不是二,而是一,是那唯一的主宰,那創造天地,又救贖人類的,同是那位耶和華。

 

  現在且看第三篇,特別注意全詩中三個「細拉」怎樣正好把詩分成三段:一、困難;二、信靠;三、勝利。或看第三十八篇,二十二節也正好把詩分成:一、內在的苦況;二、外在的仇敵。

 

  第一一九篇也是一個奇跡。全詩共分成二十二段——每段均以希伯來二十二個字母按次序而起頭。每段有十六行,分成兩小段,每段八行,而八行均是以同一之字母作起首者。第一一一篇也是如此,第一行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起首(原文只是一個字「哈利路亞」),之後就是二十二行,每行也是按希伯來文二十二個字母按次序作起首。這種詩叫作字母離合詩,全部有八首,即九、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九、一四五。

 

  最熟的詩也常是意義最深的,讓我們再看第二十三篇,裡面有三個比喻式的人物,也有三個信息在裡面:

 

   (1)牧者與羊群(12)

   (2)嚮導與旅客(34)

   (3)主人與客人(56)

 

  再仔細讀該首詩,看這個分法是否帶來新意。

 

  現試翻到四十二和四十三首去,看你能否發現它們相同之性質。四十二首之詩題其實是可以同樣引用在四十三首之內,其信息的性質也很相同,但最奇妙的乃是二首詩均有同樣的結尾: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

  為何在我裡面煩躁,

  應當仰望神!

  因我還要稱讚他,

  他是我臉上的光榮,

  是我的神!

 

   再注意:這幾句共出現過三次:四十二511,四十三5

 

  這兩首詩實在是靈性低沉時的一服良藥。先看詩人的診斷:

 

   (1)其病情:「憂悶」、「煩躁」。

   (2)其病因:與神失去交通(12);受人誤會(3);追想過往(4)

   (3)其治方:決定追想神(6),重新堅信神之同情、信實,和同在(78)。要以禱告來解決(89)。而其禱詞則是記在四十三篇內。

 

  結果懼怕變成盼望,歎息變作歌頌!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停下來了,餘下的就希望讀者自己去發掘。這個深不可測之寶藏,這個千古以來均是信徒所珍重、所寶貝的屬靈財產,誰能知道它的深度和寬度?願頌贊與感謝都給予神。

 

   你能回答嗎?

 

   (1)「詩篇」之出處與意義是什麼?

   (2)試用一句話來說明詩篇之目的和屬靈價值在什麼地方。

   (3)何謂「孤兒」詩(Orphan psalms),這是指什麼說的,共有幾首;試把它們分別列出。

 

   (4)有一百首詩是具有作者名,有幾多首是大衛的作品,餘下的又是誰人作的呢?

   (5)你能列出六個希伯來字的詩題,並指出其意義嗎?

   (6)有些詩題其實屬於前一首的,為什麼?

   (7)詩篇共可分幾組,試分別列出來。

   (8)什麼叫「度詩」?共幾首?為什麼說那是希西家所作?與亞哈斯之日略又有什麼關係?

   (9)你能列出十首「彌賽亞」之詩嗎?試略說每首之意義。

   (10)我們說詩篇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這三首詩可自成一體的,為什麼?

   (11)你能用四個理由來解釋「咒詛詩」之疑團嗎?

   (12)試解釋一三九篇,並指出其結構上特出之處。

── 巴斯德《聖經研究》

 

 

詩篇精華(漆立平)

 

第十四講 詩卷中的《詩篇》

 

壹、《詩篇》的由來

  《詩篇》是詩卷中的第二卷。它是一卷舊約時期神子民 以色列人寶貴的詩歌集。內有詩歌一百五十篇,是由多人所 寫,經過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才累積起來,並經過長期的 篩選才編成的。   這些詩歌並非一般的情歌或詩歌,而是神子民與神在心 靈上相交時,抒發出來的詩詞歌賦,包括子民在生活中的體 驗,對自然景觀的領悟,對世事的感觸,在心靈中獲得的啟 示,而發出對神的讚美、稱頌、與感讚的歌賦。更有許多是 子民在特殊的際遇中,從心靈深處向神發出的禱告、祈求、 申訴、悲傷、痛悔、傾心吐意、交託、和記念的詩詞歌賦與 呻吟。這些詩篇有發自個人的,也有是為著眾人或團體而作 的;有的是用於禮儀的,有的是為著日常生活的。《詩篇》 是舊約時期,神子民在信仰上,心靈交感的結晶,內容極其 豐富,是歷代神的子民最愛讀的一卷書。   主前第三世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由七十士將希伯來 文譯成希腊文的舊約「七十士譯本」,將此卷命名為「Psalmois」,意即為可用歌調唱的詩歌。因為這些詩歌本 是以色列子民,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各種敬拜與聚會中,用 來唱的詩歌。華語翻作詩篇,則是重在強調它是可以用來唸 誦,或朗誦詩章。   本書的希伯來文原是「Tehillim」,意為「讚美的歌」。 因為唱或誦這些詩歌的結果,最終總會把人帶進對神讚美的 境界中去。

 

貳、《詩篇》的作者與寫作年代時地

  《詩篇》的作者有許多位,有些是知名的,有許多是不 知名的。在知名的人中有:

 

一、摩西:   在知名的作者中,摩西是最早的作者,詩篇第 90 篇, 是他的作品,據此推算,這篇詩應是 3500 年前寫的,是《詩 篇》中最早的詩作。第 90 篇很可能是他在何烈山上,蒙召 受差遣之前寫的詩。那時他正滿八十歲,在他看來他的人生 期限已到了極至,回想一生的經歷,有感而發。八十歲的人 生,轉眼如飛而去,他勸後世的人要求主指教,知道怎樣數 算自己的日子,得著智慧的心,早早飽得主的慈愛,好叫我 們一生一世都是活在祂的恩典之中,能夠歡呼喜樂。既使在 遭難的日子,都能依靠祂而很喜樂,願神的榮美能顯在我們的身上,使我們一生所作的工,蒙祂稱許,蒙他堅立。那時, 他還只經歷到神是他個人慈愛的救主。   我們不要忘記,摩西還有兩篇偉大的詩作,沒有列在《詩 篇》中,而是記錄在《申命記》中,一首是對以色列子民的 訓誨史詩(申 321-44);一首是對以色列十二支派子民 的祝福預言詩(申 331-29)。他那時是在更領略了神超 越時空,超越人的極限的救恩;同時他也更經歷了神廣大豐 盛,將原來為奴的以色列子民,拯救分別出來,建立成為地 上神子民榮美國度的救恩。(如先知巴蘭四次作詩的描繪, 民 237-1018-24243-914-24)。摩西在《申命記》 中的那兩篇詩,是他達到生命成熟,充滿了對神的認識、經 歷、智慧與啟示,並領悟和體認了神對子民的團體之愛、國 度之愛後的傑作。

 

二、大衛:

  大衛是《詩篇》中,作品最多的作者。他被稱為「以色 列的美歌者」(撒下 231),《詩篇》中有 73 篇已標明 是他的作品,另有第 29596105 篇,從其他的經卷得 知也是他所寫的。可能還有一些未標明的,也是他的作品。 由於他寫的超過一半以上,所以《詩篇》常被人稱為是「大 衛的寶庫」。他是距今 3000 年前的詩歌作家。   他的詩歌是遍佈他生活中的每個環節,每個時期,每種 狀況。詩歌好像是他在神面前的呼吸,是他的生命,他隨時 隨在都用詩歌向神傾心吐意。例如晨禱時、晚禱時、睡醒時,夢境中、白日、夜裏、聚會時、敬拜中、生病時、得勝時、 逃難時、喜樂時、悲傷沮喪時、失敗悔改時…,他的許多詩 歌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出的。因此,後世的人讀了之後,也 可以很自然的應用在生活中。   他的詩歌也遍佈他生命中每個階段,例如在他年少牧羊 時(23);在他年青戰勝歌利亞時;在他受掃羅追逼在曠野 逃難時(718 5734525456575963),在 他作王訓誨勸勉百姓時(891116192432),在 他率兵作戰與得勝時(20216068),他犯罪失敗後悔 改認罪時(51),被他兒子押沙龍謀反追逼逃亡時(369 70),承平作王教導訓誨百姓時(5636405361 626465),帶領百姓參與聖會時,年老時(71),他都 作出了詩歌與子民分享同唱。   他將詩歌作各方面的應用,他用詩祈禱,用詩控訴,用 詩感謝,用詩讚美,用詩呻吟,用詩悔改認罪,用詩見證, 用詩訓誨,用詩交通,用詩祝福,用詩咒詛…。他把詩活化 的應用在生活與工作的各方面。因著他對詩歌是如此的熱衷 和推廣,加上他自己的見證與榜樣,使以色列百姓大受影 響,效法學習他,使得以色列人成了一個在神面前,在生活 中、和在聖會中,滿有詩歌的民族。從舊約時期一直到新約 時期都深受他的影響。

 

三、所羅門:

  所羅門是大衛王的兒子,深得大衛的真傳,是一個極有文采的人。在舊約聖經中,他有許多詩的作品,《箴言》、 《傳道書》、《雅歌》都是他的詩作。換言之,在五卷詩卷 中,有三卷是他的著作,所以他對當時的以色列人,以及後 世的聖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三卷詩作,我們後面還 會討論。但在《詩篇》中,只蒐集了他的兩篇詩歌(第 72 127 篇)。為甚麼收納的如此之少,很令人驚訝意外。可能 是由於他後半生的見證不佳有關。

 

四、可拉的後裔:

  可拉是利未人哥轄的子孫,以色列人還在曠野漂蕩的時 候,他曾與流便的子孫以利押結黨造反,對付摩西與亞倫, 結果他們遭到懲罰性的滅亡(民 161-35)。但是,有些 可拉的子孫,當時聽見了摩西和亞倫的警誡,就立刻跑走離 開了可拉的帳棚,因此沒有受到牽連而滅亡。他們感謝神豐 盛的慈愛和憐憫,沒有將父親的罪惡算在他們的頭上,可拉 的後裔就一直忠心的在聖殿中事奉,也教導以色列子民事 奉。他們有 10 篇詩歌蒐編在《詩篇》中(44-4984-85 87-88),都是感人之作。

 

五、亞薩、希幔、以探:

  他們三人都是利未的後裔,在大衛王的時代,由於利未 的後裔不需要再作拆卸與摃抬會幕的器物旅行了。大衛就指 派他們三人的子孫後裔,在會幕中擔任唱詩讚美的工作。大衛將他們編組成在聖殿中唱歌的詩班,訓練他們專心在聖殿 中歌唱,並訓練他們組成殿中的聖樂隊,使聖殿中的歌唱、 讚美與稱頌,是有樂器伴奏的。同時也要他們教導訓練百姓 歌唱的工作(代上 631-48)。   到了所羅門王建造聖殿之後,所羅門繼續派遣他們的後 裔在聖殿中,供職唱詩與奏樂的職任。所以,聖殿中的詩班 與樂隊,從大衛時代開始,已有近 2950 年的歷史了。   在《詩篇》中,標明他們三人名字的詩作有 14 首,乃 是表示這些詩歌都是他們三人或他們後裔作的。這些歌最早 都是他們在聖殿的聖會中唱的。這些詩歌的中心內容,乃是 唱出會眾和子民共同的心聲與祈望,屬於一種「會眾的詩 歌」,或「聖會的詩歌」是一種子民在聖會共同頌唱的詩歌。 他們在聖殿中,擔任唱歌讚美,與彈琴司奏樂器的事奉,並 且也負責領導和教導子民唱詩讚美。(代上 151925 1-8

 

六、沒有具名的詩作尚有 50 篇:

  這些詩的作者和時代都不詳。根據詩歌的內容,我們可 以知道有些詩歌,是在被擄之地,或回歸之後寫的。例如第 42438485126 篇,這些詩歌大概都是主前四、五百 年的作品。相當於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時代。所以,從最早摩 西的詩,到被擄回歸的詩,前後的時間跨距,大約有千年之 久。

參、《詩篇》的特色與重要性

  《詩篇》是舊約時期歷代聖徒的心靈呼聲,是神的子民 與神心靈相交的結晶。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神的 子民是怎樣向神傾心吐意的。他們在各種遭遇與境況中,怎 樣向神呼籲,向神尋求仰望;在各種艱難、困苦、試驗、試 探中,怎樣依靠神,向神明志,仰仗祂;在失敗犯罪後,怎 樣向祂認罪悔改,祈求祂的赦免與拯救;在喜樂中向祂的感 恩與稱頌讚美。   另一面,《詩篇》也讓我們學習到,在聖徒的聖會中, 怎樣向神歌唱。在聖會的歌唱中,神的子民怎樣受到神話語 的訓誨與教導,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光照與引導。《詩篇》是 將神子民的信仰,與子民的生活、心靈、性情、和聖民團體, 揉和在一起,產生一種榮美的生命與生活的見證。   所以,《詩篇》是一卷歷代聖徒都最喜歡讀,最喜歡背 誦歌唱的書。也是對神的子民影響最廣泛,最普遍,可能也 是影響最深刻的一卷書。連許多不信主的人,也都喜歡《詩 篇》中的詩歌,他們視作傑出的文學作品。   更重要的,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詩篇》其實也是舊 約時期信仰啟示、真理、與預言的寶庫。我們要知道,真正 的信仰啟示與真理,乃是永恆的,是不分時代的。在《詩篇》 中對神的啟示(祂的身位、作為、與性情),對人的啟示(人 的由來、在宇宙中的地位、性情、墮落與邪惡、人生命的需 要)、對神與人的關係、對宇宙萬有的由來、對救恩的需要與預言、對彌賽亞的預言、人生命的道路、神的國度…等等, 都有極其豐富的啟示。要記得,主耶穌在地上傳揚天國福音 的時候,在許多真理的論證上,他都常引用詩篇來作佐證。 許多新約中的真理,在啟示的歷史上,都先蘊涵在詩篇中。 例如:他在十字架上的受難、祂作好牧人、他作建造的頭塊 石頭、國度的建立、屬天的聖會、他勝過仇敵坐在神的右邊、 照麥基洗德的等次作屬天的大祭司、祂的寶座是永遠的、國 權是正直的、祂要審判結束大地帶進新天地,普天萬有的稱 頌讚美。這許多最重要的啟示、真理、與預言,都是在詩篇 中陳述顯明出來的。   還有一個重點,是《詩篇》所著重的,就是要子民寶貴 看重「神的話語」。在許多篇詩中特別強調這一點。在《詩 篇》中,作者用許多不同的詞彙,來說到「神的話語」,例 如:律法、典章、法度、律例、訓詞、命令、道理、言語、 你的話、你的道,你的法則…等等,都是指「神的話語」而 言。從第1篇開始,就強調一個子民要在神面前蒙恩,走在 生命的道路上,活在義中,能常與主親近,愛慕神,討神的 喜悅,能深切的認識神,明白祂的旨意,知道神在人身上的 作為,認識神所要建造的國度。子民要曉得如何在神的國度 中生活和事奉,寶愛神的子民,怎樣在神子民的聖會中讚 美、見證、歌頌、稱頌神…,就必需從「神的話語」學習, 得著啟示與智慧。第 19 篇則告訴我們,神所賜給的律法典 章,比祂所創造的宇宙萬物更寶貴,在神的眼中價值更高。 尤其,第 119 篇,把這個重點,強調的再清楚不過。

肆、《詩篇》的主要內容

  傳統上,《詩篇》被分為五卷。有人解釋認為《詩篇》 的五卷,相當於「摩西五經」的安排,第一卷相當於創世紀, 說到神起初的心意;第二卷相當於出埃及記,…如此類推。 當然,提倡此說的人,有他的看法與理由。但就引導人讀經 來說,這種說法太牽強附會,容易產生誤導,引錯方向,叫 順此觀念讀經的人,迷失在不知所往的情景中。   信徒在讀經上,許多人喜歡採用「靈然解」,憑一時的 靈感,解釋聖經的一句話,或一段話,作個人特殊的應用, 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在讀經上,的確有這方面的應用,尤 其是每日靈修讀經,「靈然解」常常是一種重要的屬靈引導。 那是一種臨時特殊性的,並不能作普遍性的講解。   在正常的解經時,則必需按照「正意分解神的道」的解 經原則。往往有人姑妄言之,就會有許多人姑妄信之。讀經 還是要從歷史背景中,從上下文意中,從聖經整體的啟示, 追尋揣摩當初著作者的用意與負擔,也就是當時聖靈引導他 時,給他的啟示和負擔。從其中我們可以,或許也可以摸著 神的啟示和旨意,像著作者當初所摸著的一樣。   所以,當我們讀《詩篇》中的每一篇詩時,不要忽略了 每篇下的小附註,因為那些小附註,把那篇詩的寫作時空背 景告訴了我們。譬如:在第三篇之下,附註了「大衛逃避他 兒子押沙龍的時候作的詩」。這就告訴了我們,大衛當時作 這篇詩的時空背景。在《詩篇》中的詩,雖然不是每篇都有類似的小註,但是沒有小註的只有 33 篇,有註的佔 117 篇, 約佔全卷的 78%,這個比例相當高。對於我們暸解詩篇中 的詩,當然有很大的幫助。

 

  詩篇分為五卷,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所編,所以 中心主題也有不同:

 

第一卷、是大衛所編(第 1-41 篇)中心主題 乃是敬畏、親近、跟隨

  大衛編這一卷詩集的中心主題,是敬畏、親近、跟隨、 學習、愛慕主。他的目的是要他的百姓都認識並經歷他所敬 愛的神,使他的百姓都活在蒙福的原則下,使他的國成為蒙 神保守賜福,並能彰顯神榮耀的國度。在這一卷詩集中,有 許多都是歷代信徒喜歡的,其中最常被人誦唸的詩有:12 5814151619222327333640

 

第二卷、是所羅門所編(第 42-72 篇)

  所羅門在編這一卷詩集的中心主題,是回歸、悔改、仰 望、與依靠。呼召遠離或失敗跌倒的人,重新回歸到神的面 前,向神認罪悔改,仰望祂的赦免,專心依靠祂,拯救脫離 困苦罪惡的苦境。當所羅門編這一卷詩集時,可能尚在大衛 的督導之下,所以所羅門並沒有蒐集他自己的詩在內,他只 勉強的在最後擺了一首他的作品,而最後一句竟然還是他親為他的禱告,他真幽默,也確實顯明了他父親對他的關心 與器重(7220)。所羅門在編這卷詩時,乃是以可拉後裔 的詩作前導,仍以他父親大衛的詩為主。在這卷詩集裏,經 常被人唸誦喜好的詩有:4243455157626365 6770

 

第三卷、是耶利米所編(第 73-89 篇)

  先知耶利米在編這卷詩集時,中心主題乃是聖潔、公 義、審判、與拯救。耶利米的時代,正是猶大國處在存亡之 際,他憂國憂民,他以先知的靈在神面前所領受的啟示,他 預知國家的危機,心靈沉重,常向君王與百姓傳達神的警誡 信息,正如他在先知書中所傳的。他又身為祭司,每每在安 息日與節期的盛會時,他巴不得所有的百姓,都能早早醒 悟,為國為民禱告祈福,得以免去神的審判,得著神的保護 與眷顧。所以在這卷詩集中,他重在呈明神的聖潔公義審判 和拯救,他以亞薩的詩為主,以可拉後裔的詩為輔,這些詩 大部分都是神的子民在聖會中唱的詩歌,篇幅大多比較長, 內容在仰望神解救國家將面臨的災禍,復興國家,擊敗仇 敵,保守聖殿,為國為民求福。常被人唸誦的有:7384 85

 

第四卷、是但以理所編(第 90-106 篇)

  先知但以理在編這卷詩集時,中心主題乃是至高、至大、永遠的全能者。當時他已在巴比倫做宰相多年,猶大也 已亡國多年,耶路撒冷與聖殿都被焚燒拆毀。以色列子民已 分散流落四方,猶太人淪為俘擄,被發配給巴比倫的官兵與 王公貴冑為奴隸,都淪為亡國奴,以至以色列子民和猶太人 的信心都消化如水。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伴朋友在朝庭中任 職,以西結在野。他們都齊心傳神的話,呼籲百姓認罪悔改, 回歸到至高神的面前,仰望神的憐憫與拯救,重新學習遵行 主的話,使他們得以早日脫離漂流,能早日預備好,回歸聖 地重建聖殿,恢復敬拜至高的神全地的主。所以他所選編的 詩卷,都是帶人歸向至高的神,全地萬族萬民的神,宇宙萬 有的造化的主宰。   在這些詩中,常被人唸誦的詩有:90929397100 102103104106。第 105 106 篇,更是兩篇連續的史 詩。在這卷詩集中,那些沒有附註著作者的詩,有可能好些 都是先知但以理撰寫的。

 

第五卷、是以斯拉所編(第 107-150 篇)

  文士以斯拉編的這卷詩,其中心主題回顧、前瞻、往上、 讚美。以斯拉是回歸時期的文士。回歸的趨勢曾經中斷八十 年,經過以斯帖與莫底改的領導度過危機,使貪享安逸的猶 太人醒覺。文士以斯拉領導了第二波的回歸潮,重整回歸子 民的生活見證。接著又有由省長尼希米領導的第三波回歸 潮,他回去不僅重建了耶路撒冷城牆,並且更重整了聖殿的 事奉,也重建了祭司體系與全民的事奉敬拜。他恢復了在聖會中尊崇「神的話」,也重整了聖殿中的詩班與聖樂事奉, 加強教導子民在聖會中的唱詩稱頌。以斯拉為配合這些事奉 的重建需要,他除了整編舊約聖典之外,他也新增編了第五 卷詩集,加增到《詩篇》中去。   在這一卷詩集中,他放進去他在巴比倫圖書舘所發掘出 來,許多大衛早年重要的詩作。為著鼓勵子民去耶路撒冷的 聖殿,每安息日參加聖會,一年三節子民都去聖殿守節,他 特別編選了一系列十五篇「上行之詩」(120-134 篇)。為 勸勉子民愛慕神的話,特別撰寫了希伯來文的「字母詩」第 119 篇。為著在聖會中,能對參與的子民有好的教育,又撰 寫了許多像「史詩」般的詩篇,作敬拜之用,使聖會中的稱 頌讚美,更有內容與特色。所以在這卷詩集中,有好些長篇 大論的詩。這卷詩集中,有許多重要的詩選。經常被神的子 民論到或唸誦的詩,也很多。如:110112114115119 120134 上行之詩、137148150。在這一卷也有好些首 詩,是沒有附註著作者的,都可能是以斯拉的作品。

 

伍、值得特別注意的詩篇

  在《詩篇》中有許多是與救恩的預言和生活有關的,值 得特別留意:

 

一、彌賽亞詩篇:

  《詩篇》中有很多詩,作詩者受聖靈所感,預言了有關「彌賽亞」和其救恩的情景與意義。這些詩都被稱為「彌賽 亞之詩」。例如:第 22 篇是將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痛苦 的光景,作了最深切的描繪。其他如第 28404145 6869728997102118 篇。預言到基督來臨、受 難、救恩成就的各方面。第 110 篇卻是將基督的得勝身位, 作了最高、最明確的預言。是新約《希伯來書》最重要的啟 示依據。

 

二、好牧人之歌:   222324 篇。是好牧人詩歌,祂是我們每個人生 命和靈魂的好牧人。祂供應我們一切的需要,也引領我們一 生的路程,他使我們得勝,也把我們帶進安息。這三首詩是 連成一氣的,說到好牧人捨命、牧養和榮耀的顯現。

 

三、可拉後裔之歌:   4244454647484984858788 篇, 共 10 篇。是勸導呼籲神的子民,從心靈深處回歸神面前, 是最深沉呼喚與心靈引導的詩歌。

 

四、亞薩讚美之歌:   5073 83 篇,共 12 篇。都是很好的訓誨詩。這 是帶領會眾敬拜思想學習認識神,認識救恩的詩章。

五、上行之詩:   120134 篇,共 15 篇。是指引啟發神的子民,在信 心的生活上,步步高陞,進入神榮美國度的歷程的詩章。

 

六、論到神話語的字母詩:   119 篇,共分 22 段,每段 8 節,計 176 節,是《詩 篇》中最長的一篇,也是全聖經中最長的一章。每段第一個 字,按照希伯來文的字母順序,作每段的起首,故稱為「希 伯來文的字母詩」。全詩的中心旨意,就是在闡明神話語的 寶貴和各種功效,強調愛慕與遵守神的律法是何其重要與蒙 福。

 

陸、《詩篇》中的精彩詩篇

  《詩篇》中的詩,有許多都是值得信徒背誦牢記在心的。 許多虔誠的以色列人家庭,鼓勵他們的孩子,自年幼時,將 就《詩篇》中的詩,一首一首,有計劃的背下來,存記在心 中,成為他們心中的寶藏。這不僅在信仰上引導他們一生所 走的道路,也給他們在文學上打下很好的基礎。   既使我們不能一首一首完全的背下來,我們信徒也可在 各首中,拮取各篇中特別好的,精彩的章節背下來,也是很 有益處的。尤其有許多重要的啟示與真理,我們若能牢記在 心,對於傳福音,向人作見證,也是非常有用而有效的。

  在此我們推荐列舉下面十六首詩,是每個信徒都該牢記 在心的:   一、第 1 篇,第 8 篇,第 16 篇,第 19 篇,第 23 篇, 第 30 篇,第 43 篇,   二、第84 篇,第 90 篇,第 110 篇,第 112 篇,第 121 篇,第 122 篇,第 126 篇,   三、第 127 篇,第 128 篇,第 133 篇。   四、詩篇強調:神的話,神的居所,神的民,神的國, 神的公義、慈愛、聖潔。   五、但有兩點要留意,詩篇中有許多咒詛的話和報復的 觀念,是新約下神的兒女不可取的。

── 漆立平《聖典舊約精華》

 

 

詩篇──讚美的祭(張向晨)

 

  詩篇原名Tehillim,「讚美」之意,字根有發光,變得光明之意,對於神之意是「彰顯照射展示神的威嚴、榮耀、良善」。

    若是每天以禱告的心讀五篇,一個月可讀完。若與內心有共鳴之經節,當停下來默想,化為禱告。

  大綱:根據摩西五經編排,首篇為詩題,結朿於讚美詩。

    卷一, 141篇:   創世記,神的旨意,要人成為祂的居所

    卷二,4272篇:   出埃及記,神的救贖工作

    卷三,7389篇:   利未記,幔內的生活,神的道路

    卷四,90106篇:   民數記,行程中神的腳步引導

    卷五,107150篇:  申命記,神的話語是生命是靈

 

  本卷有41節敬畏神的人的福分,列出41節仔細默想,神對敬畏神的人的應許。敬畏是因愛而懼怕神的不悅,絕不在神引導的之先任意妄為。

  敬畏神的人是晝夜思想,愛慕祂的話〔一篇2]。這是生命不枯乾的祕訣。親近神不住的禱告,與神永不分離的人,神必保守他的心懷意念,且有意外的平安。(腓四6

  司布真稱詩篇是大衛的寶庫,先讀過撒母耳記大衛的歷史,來讀詩篇,可見他在神的手下經歷的拆毀和建造,內心對神細嫩的反應。

  在詩篇裏旅行,知道那是流奶與蜜之地,如同皇家大宴,天上食糧,忍耐的學校,靈魂的獨白,苦難的結晶,夜間的歌唱,良心的明鏡,玫瑰花園,珍珠島,靈修樂園,詩情聖地。

[11983] 啟示出讀經的人如同煙熏的皮袋,

  經歷十字架對付、拆毀的工作,外體毀壞,形容憔悴,煙熏黑灰,裏面的酒越來越香。基督內住莫大的能力不斷擴展(林後四16),從破碎的瓦器裏衝出來,發出基督馨香之氣(林後二15),使字句成為精意,生命。神的話就是生命。(約六63

  接受十字架順服的人,讀經成為實際,靈裏細嫩透亮,活出基督的生命。

  新約引用舊約283處,其中116處引自詩篇。

 

 有16篇是彌賽亞詩篇,預言基督道成肉身,祂的升天,再來。

  [第二篇] 千年國度基督為王掌權。(徒四2528;來五5

  [第八篇] 基督道成肉身比天使暫時小。(來二68

  [二十二篇] 基督是好牧人,為羊捨命,詳述十字架的苦難。(約十11

  [二十三篇] 基督是群羊的大牧人,拯救我們的靈、魂、體,全然成聖。

    是基督徒三個靈程實際的經歷。(林後一10;帖前五23,一910; 來十三20

  [二十四篇] 基督是牧長,榮耀的王要再來。(彼前五4

  [四十篇] 基督順服至死,身體為遵行神的旨意。(來十57

  [四十一篇] 基督被門徒所賣,同桌人腳踢之。(約十三18

  [四十五篇] 基督榮耀之王的尊貴與權柄。

   神兒女的二件衣服,客觀上金衣,基督為義;主觀上錦鏽衣,每天一針一針繡出來,活出基督生命的行為。

  [六十八篇] 基督升天後二大工作,擄掠仇敵,建造祂的教會。

  [六十九篇] 基督受苦難,遭厭棄,被出賣,降卑至死。(賽53章,腓二8

  [七十二篇] 基督千年國度公義的掌權,審判的權柄。(約五22;啟廿一24

  [八十九篇] 大衛的約,預指基督是神設立的承受萬有者,永遠的寶座,教會的長子,最高的君王。(路一3233

  [九十七篇] 基督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啟十九16

  [102 ] 主的受苦至死升為至高。(腓二9

  [110 ] 基督掌權,國度生命的豐盛。

  [118 ] 基督十字架的苦難達到榮耀的途徑。(彼前二6

 

「敬畏」41次:

    1. [五篇 7] 憑神豐盛的慈愛進入聖所,存敬畏的心,下拜神

  2. [十五篇 4] 與神同住的義人,尊重敬畏耶和華的人

  3. [二十二篇23] 敬畏神的人讚美祂

  4. [二十五篇]  在敬畏神的人面前還願

  5. [12] 神必指示敬畏祂的人,當選擇的道路(約七17

  6. [14] 神把祕密指示敬畏祂的人

  7. [三十一篇19]敬畏投靠祂的人,神在世人面前施大恩惠

  8. [三十三篇8] 願全地都敬畏神,懼怕祂

  9.18] 神看顧敬畏祂的人,脫死亡,勝饑荒

  10. [三十四篇7] 神的使者四圍安營,搭救敬畏祂的人

  11.9]  聖民當敬畏神

  12.        敬畏祂一無所缺,以基督為滿足

  13.1314] 敬畏神的道是舌頭不出惡言,不說詭詐話,離惡行善

  14. [5519] 神必苦待不敬畏神的人

  15. [60 4] 賜旌旗給敬畏神的人,為真理揚起來

  16. [61 5] 產業賜給敬畏神的人,基督為產業

  17. [6616] 敬畏神的人聽從神的作為

  18. [67 7] 神賜福我們,地的四極都敬畏祂

  19. [85 9] 救恩與敬畏神的人相近

  20. [8611] 求神使我專心敬畏祂的名

  21. [9011] 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

  22. [10215] 列國要敬畏神的名

  23.       世上諸王都敬畏神的榮耀

  24. [10311] 神向敬畏祂的人慈愛如天地之高

  25. [13] 神憐憫敬畏祂的人如同父母

  26. [17] 神憐憫敬畏祂的人到永遠,就是遵行祂命令的人

  27. [111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原則

  28. [112 1] 敬畏神喜愛祂命令的人有福

  29. [11511] 敬畏神的人依靠祂,作幫助作盾牌

  30. [13] 無論誰敬畏神必賜福

  31. [118 4] 敬畏神的人說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32. [11938] 堅定敬畏神的人的應許

  33. [63] 與敬畏神守神話的人作伴

  34. [74] 敬畏神的人歡喜仰望祂話的人

  35. [79] 敬畏神的人歸向我,就知道你的法度

  36. [1281]  敬畏神遵行祂道的人有福

  37. [4]  敬畏神的人必享勞碌,事情順利,妻兒滿堂

  38. [1304]  神赦免人為叫人敬畏祂

  39. [13520] 利未人敬畏神要稱頌祂(瑪二5

  40. [14519] 敬畏神的人,神成就他們的心願,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

  41. [14711] 耶和華喜愛敬畏祂,盼望祂慈愛的人

  「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二30

   藐視我的,一個也不得進迦南。(民十四23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詩篇()(大衛鮑森)

 

大衛鮑森-23詩篇()

詩篇是聖經上最長的一卷書,從很多方面來看也是最簡單的一卷書,比如這卷書最容易找到,把聖經從正中央打開就是詩篇,這卷書也最容易使用,不需要多加解釋,也沒什麼文化上的隔閡,當中的信息能夠感動我們,好像昨天才寫的一樣,一讀就能明白。詩篇可以用說的、唱的和喊的,詩篇可以私下使用,自己在家中唱,也可以公開使用,眾人一起合唱。詩篇共分成五卷,每一卷都是以榮耀頌做結束。

 

今天我們要談的書卷是詩篇。這是聖經上最長的一卷書。從很多方面來看,也是最簡單的一卷書。第一,這卷書最容易找到。把聖經從正中央打開,就是詩篇了。不必查索引就可以找到這卷書。另外,這卷書也最容易使用,不需要多加以解釋,而且也沒有什麽文化上的隔閡。這一點實在是很讓人驚訝。因為詩篇前後歷經了一千年才寫成,距離今天至少有2500年之久。但是,它的信息在今天仍然能夠感動我們。舊約聖經其它的部分,必須從新約的角度來讀才能夠明白,但是詩篇一讀就能明白。

新約時代的教會,顯然也在聚會中使用詩篇。詩篇那當然就是希伯來人的聖詩,但是他們不稱這卷書為詩篇。詩篇這個詞是指絃聲,是指所用的絃樂器。很多人在辯論詩篇中的細拉是指什麽。有人說如果琴絃斷裂的時候,大衛就會說細拉。這當然不是真的。這是一個音樂名詞。我後面會告訴你是什麽含意。除了幾個音樂名詞比較難懂,其實你不需要別人教你讀詩篇。不過我今天還是要教你,我要介紹你這卷很棒的書。

猶太人稱這卷書為讚美讚美這個書名確實好多了,特別是Jew這個字就是指讚美。JewJudah的簡稱,意思是讚美,所以Jew是指讚美的人,或者是指應該讚美。這卷書有150首配上曲子的詩歌,可以用說的,可以用唱的,也可以作第三種用途。是什麽呢?就是可以用喊的。有的詩篇是要用喊的去讀。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把詩篇喊出來?想像一下成千上萬名猶太人來到耶路撒冷,把聖殿和旁邊的橄欖山擠得水泄不通,然後一同高聲頌讀詩篇:耶和華作王!願地快樂!想像他們的喊聲在猶大山地間回響。所以詩篇可以用說的、唱的,或者是喊的。不過英國人不喜歡大聲喊。

詩篇可以私下使用,也可以公開使用,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種:一種是的詩篇,一種是我們的詩篇。很顯然,眾人一起唱的,大多是我們的詩篇;而的詩篇,則是在自己家中一個人唱的。眾人聚在一起的時候,應該稱祂我們的天父。耶穌曾說,你在暗中禱告的時候,要把門關起來,然後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求你今日賜給我們……所以連單獨禱告的時候,都是以神兒女的一份子來禱告。你也要為別人禱告,因為他們的需要跟你一樣,所以一切的敬拜和禱告都是集體的。你每次禱告的時候,你的身份都是神兒女的一份子。

但是有些詩篇是給個人使用的,這些個人詩篇大多是大衛寫的。你想跟神說的話,幾乎都可以在這些詩篇中找到。我們後面會看三種詩篇,我把它們稱之為謝謝,還有對不起詩篇。我們需要常常向神說這三句話:請、謝謝、對不起。
這些詩篇不是給祭司用的,幾乎都沒有提到祭壇、祭司、祭司袍,還有香等等。這些詩篇是給百姓唸的,是給民間的信仰,是給像我們這樣的平凡老百姓,是在表達我所謂的內心的信仰。

內心的信仰不但關心理性,也關心情感。這些詩篇涵蓋了人類所有的情感,有很深的悲傷。有一句話深深打動我,就是:主啊,求你把我的眼淚裝在你的瓶子裏。你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嗎?當時的人如果遇到了親人死去,習俗上不是送家屬花圈來表示哀悼之意,而是拿一個十公分高的小玻璃瓶,放在眼睛的下面,把眼淚收集起來,然後再把它送給悲傷的家屬表示哀悼之意。各位,是不是很有意思?詩篇作者說:主啊,求你把我的眼淚裝在你的瓶裏。

詩篇表達的情感,有喜悅、有沮喪、也有憤怒。有些人不能夠接受某些詩篇所表達的憤怒,認為基督徒不該唱那些詩篇。我們要來看看這類的詩篇。有些學者把這類詩篇稱為咒詛詩篇,因為這些詩篇吶喊著要報仇,甚至充滿了兇氣: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這殺氣夠重吧。基督徒應該引用這種詩篇嗎?等一下我們要來看看詩篇引起的幾個問題。剛剛那個最嚴重,但是還有其他的幾個問題。馬丁路德說我們可以從詩篇看出聖徒的內心。加爾文也說過類似的話,但是他說讀詩篇像在照鏡子,可以看見我們的內心。有人甚至說:每篇詩篇上都好像寫了我們的姓名和地址。詩篇是舊約聖經上最具人性的部分,最貼近我們,我們可以在詩篇裏面看見自己的影子,所以很自然地,舊約聖經裏一般人最熟悉、最喜愛的書卷,就是詩篇。從大家對詩篇23篇耳熟能詳就可以看得出來,連足球比賽都會唱這首詩篇,但詩篇23篇卻是最常遭到誤解和濫用的一首詩篇。我後面會再解釋。

馬丁路德說,詩篇是聖經的縮影,是聖經中的聖經。新約聖經中引用的舊約經文,以詩篇這卷書最多。其中引用最多的經文是詩篇1101節: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各位,並不是所有的詩歌都出現在詩篇這卷書裏。熟悉聖經的人就會知道,聖經還有其他人寫的詩歌。就我所知,還有至少11個人寫過詩歌。摩西和米利暗寫過詩歌,在出埃及記十五章裏。底波拉寫過詩歌,在士師記五章。哈拿寫過詩歌,在撒母耳記上。你有沒有註意到有多少詩歌是女人寫的?女人通常比男人喜歡詩,可能和腦半球的運作有關。女人比較重直覺、本能反應。而男人通常要花一點心思才能欣賞詩,但是女人很直覺地可以從內心欣賞詩。約伯寫過三首詩歌,以賽亞寫過一首,君王希西家寫過一首,先知耶利米,還有約拿。

約拿在禱告中唱出了詩篇。我們研讀約拿書的時候,可以清楚看到約拿在大魚肚中已經死了,那條大魚是吞下一具屍體。約拿說: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那裏是死人靈魂的居所,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永遠關住。他在這個禱告中,引用了五篇詩篇的經文。他在死亡中的禱告蒙主垂聽。當他的屍體被大魚吐出的時候,耶穌重新連結了他的身體和靈魂,完全就像耶穌的復活。約拿並不是奇跡地存活,而是經歷到復活的神跡。所以耶穌才會說,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我看得出來,在座有人沒有聽過我講約拿書,以後我會講。哈巴谷也用過詩篇,以後我們也會研讀哈巴谷書。

不過詩篇裏面所收錄的詩歌,大多是供人靈修用的。詩篇不只有一卷,而是有五卷。聖經譯本中註明了這個。你可能也註意到詩篇有卷一、卷二、卷三、卷四……總共五卷,都標示得很清楚。所以詩篇可以說是有五卷聖詩集,放在一起就成了我們的詩篇,實在非常多樣化,長度也各不相同:最短的只有兩節,就是詩篇117篇,最長的是詩篇119篇。

我有一個朋友遇到了一個麻煩,他幫一個病人禱告,結果病人的心跳停了。他就叫在場的人讀詩篇119篇,然後他自己繼續為那個弟兄禱告。他就這樣搶到了20分鐘的時間來化解這個麻煩。還好那個病人最後痊愈了。如果你要給別人找事做的話,就叫他們讀詩篇119篇。詩篇的寬度涵蓋了個人的需要到世人的需要,深度則涵蓋最大的喜悅到最深的悲傷。有些詩篇是給沮喪的人看的: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這句話在詩篇4243篇裏面反復地出現。

這些都是希伯來詩,最好能夠朗讀出來,但是不要一直去分析。傳道人很喜歡分析詩篇,這樣做根本沒有幫助。默想詩篇很好,但是如果分析得太多,那樣就會破壞美感。你需要把整篇詩篇讀完,然後去默想,讓信息進入心中。如果必要的話,可以反復閱讀。
這五卷詩篇都有一個共同點,非常有趣。五卷詩篇都是以榮耀頌做為結束,最後都將榮耀歸給神。榮耀頌意思是將榮耀歸給神。第一卷最後一篇41篇是榮耀頌,72篇、89篇、還有106篇也是榮耀頌。尤其150篇整篇都在頌贊神的榮耀,所以每一卷都是以榮耀作為結束。這是在告訴我們,不管你的心情或是感受如何,最後總要將榮耀歸給神。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每一卷詩篇的長度不同,因為包含的詩篇數量不同。第一卷和第五卷的篇數最多,超過40篇,第二、三、四卷分別有30篇、16篇和16篇,但這可能是由經卷的長度來決定。

這五卷書裏面對神各有不同的稱呼。Elohim(以羅欣)並不是一個名字,這個字是指。但是這個字很有意思,它是複數,單數的神是El這個字,就像AllahAllah這是指一位神。代表兩位神的字是Allaha,代表兩位神。代表三位神的字是Elohim,這個字在舊約聖經中一再出現,但是這個複數的字後面卻總是接單數動詞,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三位一體。聖經第一句話是:起初,神創造天地。這裡的創造是單數動詞,但這個詞則是指三位。所以聖經第一句話就點出三位一體的神,這個觀念貫穿了整本聖經。這是猶太人一直不能明白的,他們的心被蒙蔽了,在他們眼中這個複數的神名稱就跟女王以複數的我們自稱一樣。柴契爾夫人就鬧過笑話說我們今天做了祖母。國王或女王會用複數的我們自稱,但是神不只兩位,祂是三位一體。如果神只有一位,祂就無法被愛。如果只有一位神,就不能說神是愛。懂嗎?但我們相信的不是三個神,而是有三個位格的獨一真神,所以我們可以說神是愛,因為你不能夠被自己愛。

詩篇一直用Ellohim這個字來指神,但是神的名字是雅威。有一個以色列人昨天告訴我,雅威這個字是由三個字組成的,意指過去、現在和未來。雅威的意思是存在,祂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神。雅威是指過去、現在和未來,但是我喜歡稱祂是永遠的神。

第一卷中大多稱呼神為雅威,雅威這個名字出現了272次,但是Elohim只出現了15次。在第二卷則相反,Elohim出現的次數多過雅威(Elohim207次,雅威74次)。第三卷也是一樣,Elohim出現的次數是雅威的三倍(Elohim出現36次,雅威出現13次)。但是到了第四卷和第五卷又反過來,雅威出現了339次,但Elohim只出現7次。這個變化是跟詩篇的性質和作者有關。比如大衛的詩大多在第一和第二卷,另外還有一些是在第五卷。可是還有一個原因,Elohim傳達出了神超越一切的特質:祂高高在上,遠高過我們;祂和我們不一樣,祂是至高的神。但是雅威這個名字則表達出神與我們親近的特質:我們可以親近神,跟祂建立個人的關係。各位了解嗎?這兩者之間需要取得平衡,我們需要記住神超越一切,但祂也與我們親近。祂和我們不同,祂高高在上,但是祂也親近我們。如果你只有片面的認識,那就會失去平衡。有些人離神太近,忘了祂是神;有些人則離神太遠,只相信有神,但是卻不敢直呼祂的名。我們對主耶穌也是一樣。有些人都是稱呼祂基督,稱呼基督的感覺比稱呼耶穌的感覺要來的遙遠。祂的名字是耶穌,我們藉這個名字和祂建立親密的關係。如果你喜歡稱呼基督而不是耶穌,那麼你要問問自己你和祂的關係如何。了解嗎?我們既需要稱呼一個人的頭銜以示尊敬,但是也需要能夠親密地直呼其名。知道嗎?詩篇從頭到尾都有很好的平衡,開頭和結尾都親密地直呼神的名。

來看詩篇的作者。大衛寫的詩篇最多,大部分是收錄在第一和第二卷,有幾篇在卷五。再來是可拉之子。各位記得可拉嗎?當年可拉違抗摩西,遭到神的咒詛,但是他的子孫成了聖殿中唱詩的人,先是在會幕,後是在聖殿。他們寫了幾首詩篇全在第二和第三卷中,42-49篇都是可拉之子寫的。再來是亞薩之子,他們也是聖殿的唱詩班。亞薩的詩篇都放在第三卷中,特別是73-83篇。另外還有很多詩篇是無名氏寫的。無名氏寫的詩篇全在第四、第五卷中,我們不知道是誰寫的。不過這些無名氏寫的詩歌同樣能把人帶到神的面前。摩西也寫了一篇,在第四卷。你一定知道是哪一篇。神是人千古保障完全取自詩篇九十篇。這是摩西寫的歌。每次在休戰主日唱這首詩歌,我就忍不住皺眉頭。因為歌詞說惟賴神臂威權保護,永遠平安無慮。如果我們真心相信這一點的話,那麼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在國防上呢?英國有個傳統是從克倫威爾開始的,他說:信靠神,但槍要上膛。

以上講到了詩篇的作者,現在我們來仔細看看這些詩篇是怎麼寫成的。摩西的詩歌詩篇第九十篇年代最早,是在摩西時代寫的,是最早寫成的詩歌。另外大衛寫的詩歌最多,其中有73首具名,還有幾首顯然也是他寫的,所以有一半以上的詩篇是大衛寫的。大衛在死之前還為此感謝神,大衛感謝神讓他可以為以色列做了許多優美的詩歌。

有一次我聽到一個初信者做一個很棒的見證。他說:我回家的路上,聽見全世界都在唱歌。我走過村莊的小橋時,聽見河水在向我唱歌,鳥在唱歌,整個自然界都在唱歌。我一路唱著歌回家,我唱著歌走進門,聽見我太太也在唱歌,她用的縫紉機牌子就叫勝家(singer),所以縫紉機也在唱歌。整個世界都在唱歌。另外我還認識一個美國的外科醫生,當時我們兩個上了同一個電視節目。這位瑞迪醫生說他有一次住在美國的一家廉價旅館裡頭。有一天他靠在四樓的陽台上,結果陽台塌陷了,他摔了下去,頭朝下,撞到水泥地,整個頭撞破了,頭顱裂成了兩半。他躺在那裡,沒有辦法動彈。在救護車送醫的途中,他死了。他們把他放在停屍間裡。誰知道兩天以後,神讓祂從死裡復活,他就活過來了。他談到他當時的經歷,每日郵報上也談過類似的經歷。不過你讀這種故事的時候,千萬要很小心分辨才行。瑞迪醫生當時經歷到在天上與主同行,他和神走過一個園子,他的耳朵裡一直聽到音樂聲。他說他到處張望,想看看管弦樂團和詩班在哪裡。可是卻找不到,但那音樂感覺就在旁邊。突然間他明白了,是那些花和樹在唱歌。他發現整個自然界都在唱歌。之後他就活了過來。其實科學界也有同樣的發現。我曾經讀到一份科學報告說,他們可以錄下樹木吟唱的音樂。聽起來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其實聖經老早就告訴我們,整個世界充滿了音樂,樹木會向神唱歌。我們聽不見大自然的音樂,是因為不懂得如何聆聽。我家裡有一段錄音是天使美妙的歌聲。大多數時候我們聽不見天使的歌聲。感謝主我們聽不見,要不然我們就不唱了。天使的歌聲那麼美,我們聽了就不會想再唱了。

所以整個自然界充滿了音樂,詩篇帶出了這一點。大衛為以色列做了優美的詩歌。他過去的牧羊人背景幫助他了解音樂,他在鄉間學會唱歌,用他手上僅有的樂器,日復一日坐在那裡看羊,就這樣學會了唱歌。他感覺到大自然和他一同歌唱。當他獨處時,他可以感受到身邊有一群詩班圍繞。

聖經說,所羅門寫了1005首詩歌,但是聖經裡頭卻只記載了六首,那麼另外那999首到哪兒去了?我有一個推論,在做有些人可能聽我講過。理論上而言,所羅門應該是舊約裡最有智慧的人。但是問題是,你覺得有700個丈母娘的男人會有智慧嗎?他的妻妾成群,總共有上千個。我認為他每次愛上一個女人,就會為她寫一首歌。但是在這些女人中,只有一個是神為他預備的,所以只有一首情歌記載在聖經上。這是我的推論。等我將來見到他時我會問個明白。所羅門寫了幾首很美的詩歌,他當初應該繼續寫這樣的詩歌。其中有一首是在聖殿完工的時候唱的。神不准大衛建聖殿,所以大衛只能夠收集建材,購買建殿的地點,他不能建殿,因為他手上流有人血。所羅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和平,所以按著神的意思聖殿是由他建造。他造了一座壯觀的聖殿,卻唱出這個心情。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他造了以色列最榮美的建築,卻說出這樣的話來。如果不是耶和華建造,人的建造只會白費時間和金錢。
再來有可拉後裔、亞薩和希幔等等。

他們為什麼會寫詩歌?為什麼會寫下這些詩歌?答案是:這是真實生活中的有感之言,所以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每一首詩歌的靈感都是來自某個情況和經歷,所以充滿了感情。詩人的靈感通常來自某個情況所帶來的感受,讓他們有感而發。其實有很多詩篇都標明了典故,指出大衛寫那首詩的原因。一共有14首是跟生活有關的。整個詩篇可以說是大衛一生的寫照,不過只有14篇有具體的描述。比如他的兒子押沙龍奪取王位,大衛不得不逃亡,因為親生兒子在追殺他,詩篇第三篇就是他在逃亡期間寫下的。你讀的時候可以感受到父親逃避兒子追殺的羞辱感受,詩篇第三篇有詳細的描述。詩篇第七篇是大衛受到便雅憫人古實攻擊,向神所唱的歌。詩篇18篇的背景是,耶和華救大衛脫離一切仇敵和掃羅之手。他在逃亡的時候得蒙神拯救,所以大衛寫下詩篇第18篇。

大衛曾經犯過兩次重罪。你們都知道第一次是和拔示巴犯罪。這一次並不是撒但引誘他犯罪,大衛跟拔示巴犯罪完全是他自己的錯。我們要很小心,不要凡事都歸咎撒但,有很多我們犯的罪根本不需要撒但勞師動眾。撒但根本沒有插手,所以不必怪到牠身上。大衛跟拔示巴犯罪是轉捩點,從此一切開始走下坡。那天下午是全以色列開始走下坡的轉捩點。撒但沒有插手,這完全是大衛自己的錯。但是當先知拿單來找大衛,用比喻跟他說明,直指大衛犯了罪,於是大衛便寫了詩篇51篇:神阿,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不要將我的名字從你的生命冊上塗抹。詩篇51篇是最感人的一篇詩篇。但是他第二次的犯罪,撒但插了手。在他打贏無數次的戰爭後,撒但問大衛,你這個王有多偉大呢?你現在手下有多少士兵呢?其實大衛根本不必數點人數,因為他已經打了勝仗。他數點人數完全是出於驕傲。聖經說撒但試探了他,問他現在手下有多少人,大衛就數點人數,得意洋洋地報出人數。當他發現這樣做得罪了神,就寫了詩篇32篇,這是一首感人的詩篇。詩中說,他閉口不認罪的時候,全身骨頭就枯乾,但他一開口認罪就恢復了健康。

另外還有很多精彩的詩篇。我很喜歡造訪大衛當年寫詩篇的地方,可以讓我更了解這些詩篇。在死海岸邊除了鹽巴和貧瘠的沙地以外,還有一座峽谷,走上去的話,會看見一座瀑布和水池。那個地方叫做隱基底。如果去死海,一定要去那裡看看。你會看見那邊的山地完全一片貧瘠,但是走上這座峽谷後會突然看見一個清涼的水池。我們在裡面游過泳。另外還有一條瀑布。在座有人去過隱基底嗎?這裡還有一個洞穴。當年大衛藏在洞裡的時候,掃羅曾經進到這個洞裡去解手。大衛趁他解手的時候,偷偷割下了他的衣襟。等掃羅解手之後,走出洞穴,大衛就出來,舉起割下的衣襟給掃羅看,表示他原本可以殺了掃羅。掃羅一時之間感到懊悔,就說:你比我公義。換作是我,一定會趁機殺了你。那次掃羅便放過了大衛。但是,大衛有很多首詩篇是藏身在那個峽谷裡的時候寫的。你看他描述清涼的流水,你會發現大衛的詩篇常常談到水。我猜他八成在那座瀑布下游過泳,因為他有一句話說大水漫過我身。各種跟水有關的形容詞。他也常常形容神是我的巖石和我的山寨。記不記得這個?這是馬撒大,就在隱基底南方不遠的地方。這塊三角形的巨石每一邊都是懸崖。它有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當年猶太人和羅馬人的最後一戰就發生在這裡。羅馬人花一年半築了一個坡道通到上面,等他們攻到上面,所有的猶太人都已經自殺身亡。馬撒大的故事很感人,但那就是岩石和山寨,待在上面非常安全,沒有人能夠動你一根寒毛。大衛每次說神是我的巖石和山寨,他所想到的就是馬撒大,所以你可以在那些地方看見真實生活的景況,是詩篇的作者親身經歷過的。

大衛的心情在詩篇中完全表露無遺,絲毫沒有隱瞞。他很坦白的表露他內心的景況。一般的男人不會這麼做。男人通常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感情。所以在公開的場合中,女人比男人願意禱告。男人可以說是有這方面的障礙。女人大腦中的語言區比男人還要活躍,所以大多數的翻譯員是女人。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用言語表達想法和感覺,男人在這方面必須多花心力學習。希望每天參加禱告會的人數,男女可以一樣多。男人確實有這方面的問題,只有聖靈可以勝過這個問題,所以受聖靈的洗很重要,因為祂會先觸摸你的舌頭,讓你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有些男人長大後就沒有哭過,但等到被聖靈充滿後他又會哭了,他的言語跟情感都重新得著釋放。寫這篇詩篇的男人顯然都是被聖靈充滿,大衛就是如此。因為要男人寫詩,坦白地表達出內心的恐懼並不容易。詩篇中表達了各種情感。詩篇第23篇當然就是大衛在他日常的牧羊工作中有感而發所寫的。我想到有一個盲人叫馬得勝。馬得勝他有一只盲人專用的錶,用點字標明數字,一摸就知道幾點鐘。他平常都把錶放在背心口袋。有一天他在上發條,摸看看現在幾點的時候,很自然地對神吐露心聲,我心未交主時,真是軟弱愚癡,自己所願,自己不行,萬事漂流無定。主若未上鏈條,就難自由前進。求主將我當作奴隸,我才會得能力。有沒有聽過這首聖詩?這是一個盲人寫的詩歌,他上手錶發條時得到的靈感。大多數的詩篇是這樣寫成的,因為日常生活的情況有感而發。詩篇29篇顯然是在一場暴風雨之後寫的,當時大衛剛好在外面遇到了這場暴風雨。詩篇29篇每一節經文都講到神的聲音。神的聲音,因為神講話的時候就像雷聲。耶穌受洗的時候,神說:你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在場的聽到都說在打雷。如果你想知道神的聲音像什麼,我猜應該很像打雷。

但是詩篇不全是描述個人的經歷,有一些詩篇是為全以色列人寫的。在危機中寫出的詩篇不同於日常生活中寫出的詩篇。很多詩篇是在危機中寫的,關乎以色列的詩篇是在以色列面臨危機的時候寫的。我還記得二次大戰開打以後,英國的教會全都擠滿了人。突然間每個人都在呼求神,尤其是在敦克爾克事件發生的時候,當時氣候轉變救了英國遠征軍。整個事件就是神的神蹟。在國家遭遇危機,百姓就會呼求神,所以我們才會唱出神是人千古保障,來面對國家的危機,所以有一些詩篇是在國家遭遇危機的時候寫的。
但是很多詩篇是在正常的情況下寫的,比如即位典禮。詩篇第2篇就是在所羅門登基的時候寫的。你可以讀出大衛望子成龍的心情,神對大衛的應許在此實現。祂應許在大衛的兒子登基作王的時候做他的父,所以詩篇第2篇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很多詩篇在鼓勵我們活出敬虔的生命。詩篇119篇是要鼓勵你讀聖經。每一節經文都有聖經的同義詞,比如像是耶和華的律法、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的律例、典章等等。所以詩篇119篇是要鼓勵你讀聖經。還有一些詩篇是要鼓勵你禱告。詩篇92篇鼓勵人要守安息日,不只是早上11點守安息日,而是全天都要守。早晨傳揚你的慈愛,每夜傳揚你的信實。在主日早晚敬拜的作法就是從這裡來的。但是現在不這麼做了。都是早上敬半一個半小時,剩下的時間就自由利用。不過我們現在已經不必守安息日的律法。那是摩西律法的一部分,對我們來說每天都是主日。有些詩篇則是談到一般的行為。

最後我們要講詩篇可以分成幾組。所以我們在這個單元最後要來看看有哪幾組詩篇。詩篇22-24篇是很重要的一組。它像是一個三明治,但是很多人喜歡舔掉中間的果醬,不吃外面的麵包。但這三首詩篇要一起看。我把這三首稱為十架、手杖和王冠。神是救主,然後是牧羊人,最後是至高無上的神。詩篇22篇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詩篇23篇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要說的是你必須先來到十字架找到救主,然後才能夠把祂當作你的牧羊人。了解嗎?所以我們不應該隨便唱詩篇23篇。很多人在非基督徒的喪禮和足球賽的時候唱這首詩篇。沒經歷過詩篇22篇的人自以為可以唱詩篇23篇。把神當作牧羊人的還必須記住詩篇24篇。榮耀的王是誰呢?眾城門哪,你們要開門,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如果要把耶穌看作我們的牧羊人,就得把祂看作我們的救主和將要來臨的君王。如果你只看祂為牧羊人,漠視祂另外兩個身份,就等於扭曲神的話。

這三首詩篇完美地搭配在一起。我寫了一本小書叫做聖經活頁。我把這三首詩篇譯成白話文。我來讀幾小段給你們聽。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你為什麼獨自丟下我一人,為什麼變得如此遙遠?不能來幫助我,甚至聽不見我的呻吟。我的神啊!我白日呼求,你不應允;我夜間呼求,仍得不到幫助。我實在不明白,因為祢是完全良善的神。我們的祖宗倚靠你,你便解救他們;他們哀求你,便蒙解救;他們倚靠你,就不羞愧。但我像蟲一樣被看待,沒有人的尊嚴。我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凡看見我的都嗤笑我,他們聳肩嘲笑我說:他說神會證明他是對的,來看神怎麼救他吧。如果神那麼喜歡他,應該會救他吧!。那些人根本就不明白。各位,耶穌在斷氣之前顯然在想這首詩篇,因為你知道這首詩篇最後一句是什麼嗎?就是成了。接下來是詩篇23篇:唯一真正存在的神,猶太人的這位神,祂看顧我,就像牧人看顧他的羊,使我一切所需不至缺乏。祂命令我休息,提供我豐富的營養,又叫我起來往前走,不斷補充我的精力。當我精疲力盡,祂為我注入新生命。祂保守我走在正道上,好維護祂的名聲。即使我走過深暗的幽谷,危險在暗中蠢蠢欲動,我仍然不怕受傷害,因為祢就在我身旁。以你的手杖引導我,我覺得安全無比。詩篇24篇:眾城門哪,你們要打開!古老的城門啊,你們要打開!因為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這位榮耀的王是誰呢?祂是猶太人大有能力的神,是在戰場上所向無敵、以色列的神。眾城門哪,你們要打開!古老的城門啊,你們要打開!因為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這位榮耀的王是誰呢?祂向宇宙一切勢力發號施令!祂就是那位榮耀的王!所以你要安靜默想祂。如果有興趣,你們可以去買這本小書。這三首詩篇大有能力,應該放在一起讀,我們不應該單獨讀詩篇23篇,應該要把三篇合在一起看。

下個單元我們再來看詩篇還有哪幾組。

 

 

詩篇()(大衛鮑森)

 

大衛鮑森-24詩篇()

有些詩篇需要放在一起看,像9699篇有共同的主題,都在講神掌權,神作王;113-118篇是讚美詩篇,是在逾越節時一起唱的;120134篇被稱為上行詩,是一面上耶路撒冷一面唱的詩歌;146150篇是哈利路亞詩篇。詩篇有三種主要的分類:哀歌詩篇、感恩詩和懺悔詩,各有不同的形式。另外還有四類特別的詩篇:君王詩篇、彌賽亞詩篇、智慧詩篇和咒詛詩篇。

 

我們繼續來看詩篇,看應該怎麼樣分組,讀的時候才能夠兼顧前後關系,各位記得嗎?上次我們講到了詩篇222324篇,再來要講9699篇,這幾首有共同的主題,神作王,神掌權,這是舊約聖經中最接近神國度的觀念,這幾首詩篇應該要放在一起看。
再來是113118篇,希伯來原文稱這幾篇為贊美詩篇,是在逾越節的時候一起唱的,其中詩篇118篇,我們也經常用到,這首詩篇告訴我們"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但是我們要記得這是舊約時代,是在逾越節唱的詩歌,而不是主日或其他日子唱的,是逾越節的時候唱的,這首詩篇向神呼求說:主啊,求你拯救我們,求你拯救我們。

這裏的拯救在希伯來原文是"和散那",可惜的是今天我們都把和散那當成是天國的問候語,和散那,其實這是自由的吶喊,和散那!耶穌在逾越節騎驢進京的時候,群眾就是向他高喊:和散那!他們當時真以為耶穌會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可惜耶穌進入了城門以後,是向左轉而不是向右轉,群眾就止住了喊聲,因為耶穌接下來手拿鞭子,把聖殿裏做買賣的人都趕來出去,而不是把羅馬人趕出去,羅馬人的堡壘在右邊,聖殿在左邊,耶穌騎驢進京的時候,群眾紛紛把棕樹枝丟在地上,高喊著:和散那!和散那!求你現在就拯救我們。

過了幾天這群人失望以後,改口高喊:釘死他,釘死他。他沒有利用價值了,我們寧願放了巴拉巴這個自由鬥士。不好意思,我好像有點離題了。不過這些都是來自詩篇118篇。贊美詩篇,是逾越節的時候,嚮往自由所唱的歌。
再來是上行詩120134篇,被稱為上行詩,意思是往上的意思,耶路撒冷位在山上,山頂上有一點凹陷的地方,但所有的朝聖者都必須上到耶路撒冷,"往上"在希伯來文是Aliyah,所以他們今天會這樣問以色列的移民說:你要上去耶路撒冷嗎?你要往耶路撒冷上去嗎?這是他們一面上耶路撒冷,一面在唱的詩歌。

詩篇121篇對我和師母有很深的含意。因為幾年前師母的眼睛罹患癌癥,她當時有生命的危險,病情很嚴重,醫生盡全力來搶救她,她在醫院裏的時候,我正在準備那個主日的講道內容,神引導我去看詩篇121篇,我發現每一節都在講眼睛,我要向山舉目,在耶路撒冷走路的時候,如果眼睛往上看會很危險,因為那樣很快就會跌倒,因為一路上凹凸不平,往上走的時候,眼睛得一路看著地面,但是詩篇作者說:我要向山舉目,主啊,請你幫我看路。

然後講到神是以色列的保護者,這"保護著"一詞在希伯來原文是"眼皮",神的百姓是他眼中的瞳仁,我們眼睛裏的瞳仁形狀看起來就像一顆蘋果,神珍惜我們、保護我們,就好比眼皮保護瞳仁一樣,因為眼中的瞳仁是全身最脆弱的地方,只要有危險,眼皮就會立刻閉上保護它。我那天講那首詩篇的時候,自己也很享受,在座有一兩個人也在,我就一節一節地解釋,月光和陽光一樣,也可能灼傷眼睛,如果你露宿在滿月的月光下,眼睛很可能灼傷,所以神是我的保護者,白天保護我不被太陽傷害,夜間保護我不被月亮傷害。
我那天講完了這首詩篇,就帶著講道錄音帶趕去醫院,但是有一個信主兩個月的年輕護士搶先我一步,她給了師母這句經文,我要向山舉目。幾個禮拜後,連繃帶也不用包紮,師母就跟我去加拿大爬洛磯山,後來癌癥沒有再復發,主真是憐憫我們,這是一首上行詩,往上到耶路撒冷,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所以這組詩篇需要放在一起讀。

最後一組是146150篇,這些都是哈利路亞詩篇,哈利路是指贊美,亞是指亞威,就是神,哈利路亞就是贊美主,這幾首都是贊美主的詩篇,詩篇最後一篇是150篇,有一首詩歌叫做"彈琴贊美他",有沒有人知道?,這首活潑的敬拜詩歌就是取自這首詩篇,我很喜歡現代版本的詩篇,因為很容易唱。

看完了這幾組詩篇以後,再來要看看詩篇的類別。接下來我要講"""謝謝",還有"對不起"這三類,因為這三類的形式很特別,形式和內容十分搭配,""的詩篇通常稱作哀歌詩篇,這種詩篇是哀歌,是作者內心的吶喊,作者因為不幸的遭遇感到哀痛悲傷,於是在悲傷中發出吶喊,這類詩篇常流露出自憐自艾的心情,但是因為向神表明心意,便得到了醫治,不會一直陷在自憐自艾之中,而會向主哀告說:主啊,我心裏很難過、很痛苦,有的時候是因為生病,生了重病,人在生重病的時候,靈裏往往會很低潮,對不對?

我不只開過一次刀,每一次我都帶很多靈修書籍去住院,但是每次都沒讀,因為沒有想到開完刀會很累,靈裏會陷入低潮,有些詩篇的作者,他心裏難過是因為疾病,或者是因為遭遇了不公平的事,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當然人生本來就不公平,我們必須面對這個事實,我們很容易因此而自憐自艾,因為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才對,比如能力比我差的人,卻獲得升遷,這實在不公平,或者是我的孩子死了,別人的孩子沒事,我們會很難過,覺得不公平,也有詩篇談到這種心情,這些哀歌詩篇的形式都一樣,節奏非常緩慢,曲子很像哀歌,像是葬禮上的哀歌一樣,音樂節奏十分沉重。

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有些詩篇活潑喜樂,有些詩篇沉重哀傷,哀歌的形式都一樣,可以分成五個部分。第一,向神呼求;第二,抱怨不公平的事;第三,宣告自己相信神必施行拯救;第四,祈求神拯救;最後,起誓要贊美主。"你若拯救我,我必贊美你",所有的哀歌詩篇都是按照這個形式,很有意思,所以整篇都得讀,光讀幾節不能夠明白全部,詩中的心情是漸進的,有一個平衡,如果你只看第一部分,就會陷在自憐自艾中,但是最後都是說,我現在無法贊美你,但只要你拯救我,我一定會贊美你,這是我向你所起的誓。是不是很誠實?

我們不必為每一件事贊美主,但是要在每一件事當中贊美主,我很高興聖經不是叫我們為每一件事贊美主,你不可能為某些事贊美主,但至少你可以答應神只要情況好轉你就會贊美他,哀歌詩篇通常是以誓詞結束,描述個人心情的詩篇大多是哀歌,但也有很多是感恩的詩歌,是在蒙拯救之後寫的。

各位記得嗎?有十個麻風病患被耶穌醫治,但只有一個回來向耶穌道謝,有很多的教會會在聚會之前舉辦禱告會,但是有一次我去南非一個教會,他們的禱告會是在聚會結束以後,我覺得很特別,就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我們想謝謝神。我們常常會求主在聚會中賜福,求他與我們同在,求他動工,但唱完最後一首詩歌後,大家就急著離開,忘記感謝神,但是南非這個教會每次聚會完,對不起,不是南非,是紐西蘭,那個教會每一次聚會完以後,都會有一個禱告會來感謝主,我跟他們學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我們很容易祈求主做一些事情,卻很少在事後回來感謝他。

這些感恩詩篇也有特別的形式,每一篇都有四個部分。第一是宣告,我要贊美主。第二是敘述為什麼事贊美主,我的心啊,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他醫治我一切疾病,救我的性命脫離毀滅,這是講到為什麼事贊美主;第三部分是見證神的拯救,作見證很好,有一首詩篇說:願被救贖的百姓都說……如果神賜福給你,你必須跟別人分享,這就是做見證,我們今天早上就是在做見證,這是感恩詩中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是起誓要贊美,繼續贊美神的作為和他的拯救。所以這幾類詩篇都有固定的形式。

第三類是懺悔詩,這類的詩不多,比較少,詩篇51篇是最明顯的懺悔詩,懺悔詩也有固定的形式,我們應該留意它的形式,因為當中有平衡,詩篇中的敬拜有很好的平衡和模式,如果我們的敬拜都是隨興的,就不會有什麼模式,模式其實很好,在形式和自由之間要取得平衡,太拘泥形式就會太呆板,但是太自由就會亂成一團,兩者都需要,也要有個平衡。

我發現當我們有充分的準備時,神最能夠使用我們,充分準備,並且獻上所有,在這樣的時候,神最能夠使用你,但是如果你毫無準備地來到主前,說要讓聖靈自由動工,通常不會有什麼果效,除非真正有緊急需要,神也許會動工,但一般在敬拜時很容易流於我所謂的"靈恩儀式",所以不能夠毫無準備。

所以向神說話,有一個適當的形式,使用詩篇可以幫助我們無形中養成正確的敬拜習慣,就像是學鋼琴的時候,必須要不斷地練習Do,  Rei,  Mi, Fa, So, La,  Si……,要努力練習這些機械化的動作,但是練久了以後,不用想就可以彈得出來了,我相信敬拜也像這樣,透過機械化的動作,來學習敬拜的形式,能夠有個形式很好,可以反復地練習到自然地使用出來,大衛寫這些詩篇的時候,並沒有想到他是按形式寫的,但是形式會帶出平衡和對稱,這應該是很好的操練,你們覺得對嗎?

最後我們 再來看幾類特別的詩篇,這些總共有四類,前面談過有幾組詩篇要一起看,以及詩篇的分類,也談到不同類的詩篇有不同的表達形式,現在再來看幾類特別的詩篇。第一種是君王詩篇,這很自然,因為大衛是從生活中寫出這些詩篇,他原本是牧童,所以寫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但是他後來也成了君王,所以他寫出君王的心情,這是他真實的親身經歷,詩篇二篇是描述登基的詩篇,我前面已經提過了。

但是還有幾首詩篇的內容是我們英國國歌所引用的,把這些君王詩篇放在一起,可以看出英國國歌的影子,求主拯救我們的女王,賜她勝利。還有一首詩篇說,賜王在戰場上得勝,賜她勝利這句歌詞就是這樣來的。你會發現英國國歌是由詩篇經文組成的,唯一的差別當然就是我們的女王並不是神子民的女王,所以有一些歌詞其實並不能用來形容她。

但是有很多以色列之外的國家,自以為是神所揀選的國家,美國曾經這樣認為,恐怕也有很多英國人認為英國是被揀選的國家,你也許聽過有一個教派叫英國以色列主義,正是,仿佛我們很特別一樣,我告訴你,在神眼中,英國並不特別,神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這一點,神只揀選了一個國家,就是以色列,這一點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其他的國家都不特別。

南非自以為很特別,自稱當年牛車大遷徙來到特蘭斯瓦,正是出埃及記這卷裏所描述的旅程,他們幾乎把這個當成宗教來膜拜,很多國家自以為是神揀選的國家,其實不是,我們都是外邦人,絕對不要忘了這一點,我們被接上了猶太人的根,贊美主,但我們是外邦國家,不是特別的國家,這些君王詩篇是為以色列的君王寫的,但我們基督徒將來會和基督一同作王,所以我們其實也可以唱這些詩歌。
有一首詩篇在講皇后,有沒有讀過詩篇45篇?都在講皇后,她覺得自己不配當國王的妻子,你也應該有這種感受,因為你是基督的新婦,你是英國的皇室成員,你將來要和耶穌一同作王,你要活出皇室成員的樣子,百姓的想法是皇室成員,比一般人都要尊貴,不會活得像老百姓一樣卑微,所以你要活出皇室成員的樣子,這些君王詩篇有很多資訊要告訴我們,你知不知獅子和獨角獸是從詩篇22篇來的?早期有英譯本把獨角獸譯錯了,因為根本沒有獨角獸,但早期譯本的詩篇22篇有獅子和獨角獸,英國國徽就是這樣來的。

還有加拿大曾經自以為是神揀選的國家,全球只有他們國家自稱為加拿大權柄國,這是從詩篇72篇來的,神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因為加拿大的領土是從太平洋到大西洋,便自認為是聖經所說的權柄,自以為很特別,有主的權柄,有很多國家自以為是神所揀選的國家,因此誤用了詩篇,但是大衛當然是理想君王的模範,他是一個合神心意的人,雖然他曾經犯過大錯,卻仍然是一個合神心意的人,所以猶太人一直在尋找大衛的另外一個子孫,於是從君王詩篇帶出來彌賽亞詩篇以及預言詩篇。

這是我接下來要談的第二類詩篇,"彌賽亞"這個詞是指受膏者,受膏者,以色列每個君王在登基的時候,都要用油膏抹,這油象徵聖靈,英國國王和女王在登基儀式中,也有用油膏抹的儀式,使用二十四種香草混合製成的油來膏抹,但是用油膏抹其實是以色列王專屬的,"受膏者"這個詞的希伯來文就是彌賽亞,在舊約聖經中只出現過一次,就是詩篇二篇,神說:我已經在錫安山,立我的受膏者,我的君,他嗤笑那些自以為能夠掙脫他權柄的人。

如果把詩篇看作預言,你會很驚訝地發現,新約聖經引述了二十處詩篇的經文,都是關於大衛子孫的預言。接下來我們就要來看一下,我只挑幾個來講,神必稱他為兒子,神必將一切放在他的腳下,神必不叫他在陰間見朽壞,他必被神離棄,遭到嗤笑,手腳被釘穿,衣服被拿去拈鬮,但他的骨頭沒有一根斷裂,他必因假見證被指控,必無故遭到恨惡,他必被一個朋友出賣,他必被迫喝下醋和膽汁,他必為敵人代求,出賣他的人比喪失職分,他的敵人必做他的腳凳,他必做麥基洗德等次的祭司,他必坐房角石,奉主名而來,以上這些新約經文都是引述預言彌賽亞的詩篇。

大衛自稱為先知,因為他能夠看見別人的未來,大衛沒有親身經歷過,卻能夠體會耶穌在十架上的痛苦,可見這是神所啟示的,沒有人釘穿大衛的手腳,沒有人為他的衣服拈鬮,但是詩篇22篇卻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你為什麼離棄我?又說:他們紮了我的手腳,這裏並且指出了耶穌的一個身分,我是一隻蟲,你知道耶穌的其他身分,他說:我是復活和生命,我是天上的糧,但這裏說:我是蟲,人對待我像對待蟲。這是預言。

大衛是在聖靈的感動之下見到了自己的一個子孫,遭遇到極大的不幸,他被朋友出賣,他的衣服被拿去拈鬮,他的手腳被釘穿,他被嗤笑說:讓神來救他吧。全在這裏,那些是預言彌賽亞的詩篇,大衛沒有親身經歷過卻指出將來會有一個人經歷。再來是第三類詩篇,叫做智慧詩篇,這是在比較平靜的情況下寫的,是安靜默想的時候寫出來的,很像箴言書,有很多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智慧,唱智慧詩歌很好,這些並不是危機當中唱的詩歌,而是要給我們智慧,聖經不會幫助你變得更聰明,但會幫助你變得更有智慧,這兩種你要選哪一種?聰明可以讓你賺到更多錢,但智慧可以讓你活出更豐盛的生命,所以聖經是給我們智慧,而不是聰明,有很多書可以幫助你變聰明,但有一本書可以幫助你有智慧。

聖經中的智慧有兩方面,第一是在行事為人上;第二是在人生的矛盾上,智慧幫助我們思考這兩方面的事,首先來看行事為人,詩篇第一篇就是智慧詩篇,它說人生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不義之人的路,一條是智慧人的路,你可以當愚人也可以當智者,就像耶穌的登山寶訓講到兩個結局,一條是大路,引到滅亡;一條是窄路,引到永生。詩篇一開始就指出兩條路,並且說明詩篇是給行在正道上的人讀的,不是給那些與惡人同坐、同行、同站的人,這三個動詞很有意思,不要與惡人同行、不要與惡人同站、不要與惡人同坐,這是一個漸近的過程,了解碼?與人同行時會交談,在談話中會受到影響;如果你跟他們站在一條,關系會變得更深;如果你跟他們坐在一起,就會變成朋友。這篇詩篇叫我們不要與惡人同坐、同行、同站,因為有一句話 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友的選擇是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濫交朋友會敗壞品德,交到壞朋友會敗壞品德,這是保羅說的。以上是行事為人的智慧,再來是人生的矛盾。

詩篇73篇是一篇典型的智慧詩篇,講到人生的矛盾。人生最大的矛盾是什麼?我告訴你,就是壞人得逞,好人受苦。詩篇73篇講的就是這個問題,作者說:我徒然潔凈了我的心,想活出聖潔的生命,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為什麼?他說:惡人平安躺在床上死去,賺很多不義之財,還躲過法庭的制裁,快快樂樂地過日子,你有沒有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也許你有一個不信主的鄰居,根本就不在乎神,他的生活也不太檢點,但是他們快樂得很,非常享受人生,是不是很難帶領他們信主啊?因為他們比我們快樂多了,對嗎?

詩篇作者說:我白日煩惱,晚上無法成眠,我想活出聖潔的生命,但是非常困難,我看到不信主的鄰居,既快樂又滿足,活得長壽又幸福,真是令人不解?但他後來找到答案,他說: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便說: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但你必接我到榮耀裏,只有少數的幾篇詩篇談到死後的生命,因為舊約時代的人對死後的生命不太確定,所以只會偶爾提一下,作者說:但我想到死後的生命,就不再羨慕他們了。

這個領悟就化解了人生的矛盾,如果你以為人只有今生,就會覺得人生不公平,小孩子從小就學會說:不公平。你若常覺得人生不公平,這種心態會表現在你臉上,四十歲以上的人要為自己的容貌負責,在座有些人可以笑,但是如果你不喜歡鏡中的自己,就笑不出來了,四十歲以上的人才有美麗,四十歲以下的人是艷麗。

有一個循理會傳道人叫桑斯特博士,有一次他說要在教會辦選美,大家都嚇了一跳,但是其中有一個條件是必須年滿60歲才能參加,因為他要讓大家看見,真正的美麗是出現在下半輩子,人的上半輩子,臉蛋是天生的;人的下半輩子,臉蛋卻是自己給的。如果你常覺得人生不公平,就會反映在你的臉上。

記得有一次,有人請我去當地的一家醫院,他們說有個人需要神父,我說:我是牧師。他們說:也可以啊。我去了以後,看見這個人躺在床上,我問他:聽說你想找神父談,為什麼呢?他問:神為什麼對待我?我說: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他說:你看我現在人在醫院。我問他:你以前沒住過院嗎?他說:沒有,我一向都是個好人。我問他:幾歲了?他說:96歲。我看到他身邊有很多漂亮的護士,在細心地服侍他,可是他竟然還憤憤不平地抱怨說:神為什麼這樣對待我?

你們聽了會笑,但很多人一輩子都覺得不公平,這種心態就是因為他們的眼光只看到今生,可是當你想到來生,你會願意跟他們交換人生嗎?你會寧願當他們嗎?他們會一路滑下坡,詩篇作者說:但我思想他們的結局……,他是進入聖所後,才開始思想永恆的事。各位,他在日常生活中,只會想到人生有多麼地不公平,但是當他進入聖殿,看見未來的時候,整個態度就改變了,這些是智慧詩篇,我們需要平靜的時候寫的智慧詩篇,也需要危機的時候寫的智慧詩篇。最後一類詩篇最難解,就是咒詛詩篇,我把我的聖經先拿出來,每一次我讀到這類詩篇的時候,都會用紫色的筆來畫線,用紫色的筆標示出來,各位有沒有看到?

如果你仔細讀詩篇的話,會發現這類詩篇很多,你如果翻太快就不會注意到,我在讀幾段給你們聽啊,耶和華啊,恨惡你的,我豈不恨惡他們嗎?那些昂首圍困我的人,願他們嘴唇的奸惡陷害自己,願火炭落在他們身上,願他們被拋在深坑裏,不能再起來,求你打破他們的骨頭,敲碎他們的牙齒……這些咒詛實在非常可怕,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詩篇,是他們在巴比倫寫的,但是並沒有唱出來。

我們曾經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裏的柳樹上,因為在那裏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你記念這仇,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這些話真叫人難以接受,不是嗎?但是有很多詩篇都這樣講,這種咒詛詩篇不像基督徒會講的話,在這裏看不到饒恕,甚至看不出說的人有任何悔意,基督徒可以唱這類詩篇嗎?我們要怎麼看這些詩篇呢?

我要講六點。第一,要記得當時的猶太人只有舊約聖經,他們沒有新約聖經,也不瞭解新約,所以你不能夠期待,舊約時代的人總是存著基督的心,這是第一點,他們不認識耶穌,不知道耶穌這麼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些詩篇是在耶穌之前寫的。但第二點是,他們至少很誠實,這是禱告的時候很寶貴的一點,心裏有什麼話就把它說出來,心裏有話不說出來,那是最糟糕的,因為等於向神隱瞞,心裏有這些話就誠實地說出來。

我記得有一個女士發生了嚴重的車禍,之後二十年她一直忍受著病痛,她沒有辦法走路,只能夠靠拐杖慢慢地走,整整二十年都很痛苦,有一天晚上她實在受夠了,就到臥室裏去,開始咒詛神害她這麼痛苦,後來她的腳被地毯絆到,整個人倒在床上,之後就不省人事,好幾個小時是昏死的,後來等到她醒過來的時候,已經是早上,陽光直射到她的眼睛,陽光很亮,她還以為自己死了,神就站在眼前,這個時候她突然想起,她最後一句話是在咒詛神,她心裏就有了準備,恐怕會因為這樣要下地獄了,後來她發現是陽光在照她,這是我的臥室,我還活著啊,於是她大大松了一口氣,這個時候她突然發現身上不痛了,她從床上跳起來,身體完全好了,四肢都能自由活動,不會痛,她立刻跑到街上去告訴每一個人,又跑到超市去告訴每一個人,我咒詛神,你看他卻醫治了我。

我們絕對不能夠學她,但神真是滿有恩典的神,她對神誠實,這是她的真心話,我每一次讀咒詛詩篇的時候,都會為這些人的誠實感謝神,他們把真心話告訴了神,對神誠實有好處,不要向他隱瞞你心中的感受,你如果對他生氣,就老實告訴他,但是我要警告你,你講不過神的,等我們讀哈巴穀書的時候會看到,但至少你可以跟他理論,他不會介意的,問題是你講不過他。

第三點是,他們的敵人也是神的敵人,這一點很重要,他們不只是為了個人的仇恨,才求神替他們報仇,大衛總是說:主啊!我的仇敵也是你的仇敵,那些人其實是與你為敵,因為我是你所立的君王,我所恨惡的是你的仇敵,他們不只是我的仇敵也是你的,當然神的仇敵並不是血肉之驅,神的仇敵是在空中執政和掌權的,我希望你會恨惡他們,我希望你會用最大的恨去恨魔鬼,因為如果你真正愛神,就會痛恨惡者,有一種人是基督徒必須恨的,我們常聽到基督徒要愛人,卻沒有聽過要恨一種人,你有沒有恨那些恨神的人?各位,他們就是這樣?

第四,要記得他們對死後的生命瞭解不多,他們不像我們這麼瞭解審判日、天上和地獄,所以他們必須要求神在今生懲罰惡人,瞭解嗎?他們對死後的看法大多是人人都到同一個地方,就是陰間,那裏像一個候車室,但是火車不會來,他們像影子一樣地活著,所以他們必須要禱告,求神在今生為他們伸冤,他們求神在今生懲罰惡人,他們呼求良善的神伸張正義。接下來請各位注意,第五點很重要,他們不願意自己去報仇,都是交給神,新約聖經也有這樣的教導,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中說:不要自己伸冤,要交給神,他必懲罰惡人,你不必為自己報仇,這些詩篇沒有一個地方談到了自己想要出手報仇,都是求神為他們報仇,當你想要報仇的時候,必須把它交給神,他必為你伸冤,懲罰所有對你不公不義的人,因為這些事他都有記錄,你不需要自己記錄,我覺得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最後我要指出,新約聖經和舊約聖經沒有不同,新約聖經中也有類似的禱告,在啟示錄中,殉道者的靈魂在天上禱告說:主啊,你要等多久才為我們伸冤?這樣的禱告跟咒詛詩篇的禱告沒什麼不同,新約聖經也有,而且是在天上的禱告,這是殉道基督徒的禱告,但同樣的,他們也是仰望神,伸張正義並且帶來正義,這樣做很正確,所以我不覺得咒詛詩篇有什麼問題,我也用得上這樣的禱告,但我必須用同樣的態度來做這樣的禱告,不是要為自己報仇,而且要讓神來伸張正義,主啊,你來伸冤,我們知道將來有一天神必會伸冤,將來會有一個審判日,將來有一天所有過錯都會糾正,所有的罪行都會遭到懲治,義人必要伸張冤屈,殉道者將坐在審判的寶座上。

所以我不覺得咒詛詩篇有什麼問題,正義本來就應該在世上伸張,讓惡人得到報應,詩篇對神的理解和看法是非常平衡的,對神的特質、作為還有身分,有非常平衡的看法,對受造物和救贖都有平衡的看法,我們需要維持這種平衡的看法,詩人說神是牧羊人,是戰士、審判官、父親,他在萬王之上,詩篇對神有很完整而平衡的看法,詩篇可以給個人使用。各位可以試試看,每天睡前讀一篇詩篇,有些詩篇很適合睡覺以前讀,在你臨終時,如果你背過幾首詩篇,這個時候可以派上用場,當你軟弱、生命垂危時,詩篇可以傳達你的心情,詩篇也可以在公開場合中使用,真希望我們能完整地使用詩篇,而不只是看其中幾節,因為每一首詩篇都是完整的禱告或贊美,我們需要好好學習,像我們剛剛唱的那首詩歌,神是我們的力量和避難所,可以幫助我們體會詩篇的含意,現在有很多詩篇都改寫成詩歌,我們可以籍由唱詩歌來認識神,唱詩贊美本身就是信仰的一種宣告,當然詩篇本來就是要唱出來的,有曲子搭配,還有音樂指示,有些音樂的名詞,連我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我前面說過"詩篇"這個詞,在希伯來文是弦聲和管弦樂器有關,有55篇詩篇有給詩班指揮的音樂指示,"細拉"這可能是休止符,或者是升高一個音,或者唱大聲一點,或者各人隨著感到唱,我真的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等我將來進入榮耀就會知道,但到時候就太晚了,其實不會太晚,因為我們在天上也會唱歌,你有沒有發現聖經最後一卷書記載了很多詩歌?將來我們在天上絕對少不了要唱歌贊美。

我要指出一個常見的誤解,將來在天上並不是有個永無止境的主日崇拜,我想大多數基督徒都以為會有個永無止境的主日崇拜,每首詩歌要反復唱1700萬次,老實說,如果天上是這樣,我可不急著去了,其實我們在天上還有工作,有全新的宇宙等我們探索,有各式各樣的事在進行,會比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更好、更有意思,不過唱歌是少不了的,天上的音樂將是最吸引人的一個特色,所以我們每次唱這些詩篇,就會稍微嘗到榮耀的滋味,預先嘗到天上的滋味,我們每次唱詩歌,天使都會和我們合唱,我家裏有一卷錄音帶,是天使加入一群年輕人和他們同唱哈利路亞,天使確實會和我們合唱,我們只是參加在一個連續不斷的贊美之中,24小時繞著地球唱,向神唱的贊美詩串成一個圓圈,我們每次唱詩歌就是其中的一小環,但這個贊美詩連續不斷,神聽得見,這詩歌不但在地上連續不斷,啟示錄說也會連續到天上,永遠不停,頌贊、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那位,阿們。

 

 

詩篇導論(陳惠榮)

 

詩篇

  詩篇的英文名字"Psalm"是指以樂器(最初是瑟)來伴唱的詩歌。另一個英文名稱"Psalter"是指以瑟來伴唱的詩歌集。因此,詩篇的英文名稱表達了所採用的形式,而希伯來文的名稱「讚美」或「讚美的書」則顯示其內容。

作者
  詩題所提供的資料希伯來文聖經在詩題中把73篇詩歸為大衛的詩,七十士譯本則有84篇,武加大拉丁文譯本有85篇。利未人歌者的首領亞薩和可拉則分別與1211篇詩篇有關(詩篇四十三篇也幾乎可以肯定是可拉的作品)。此外,有兩篇詩篇題為所羅門的作品(七十二,一二七篇),一篇題為摩西之作(第九十篇),一篇題為以探之作(第八十九篇),一篇則題為希幔與可拉後裔同作(第八十八篇)。其餘的詩篇有時稱為「孤兒詩」,因為無人認領,詩題並未記有作者的名字。
  詩題中的隸屬性前置詞通常指示出作者是誰,如「大衛的詩」。但在群體──如亞薩或可拉的後裔──的情況下,那前置詞可能只是指出那些詩篇是包括在他們的演奏項目中。一個可能性較低的說法認為那前置詞應解作「供……所用的」,如一些「大衛的詩篇」可能是在某些祭儀中「供大衛王所用的」。

詩題中有關歷史背景的暗示
  許多詩題都提到大衛生平中的一些特殊事件(如詩三,七,十八,三十,三十四,五十一各篇)。雖然現在已很少人相信多半詩篇是寫於被擄歸回後──這說法暗示詩題的歷史背景是不真實的;但有些學者對詩題所提示的歷史背景仍抱懷疑的態度。然而,有證據證實詩題是很早就被加上去;詩篇翻譯成希臘文時,似乎在詩題的翻譯上出現了一些困難,可能就是因為它們太古老。再者,若歷史背景是後期才加上的話,則所有大衛的詩都應題有歷史背景,而不是只出現於數首詩之中。此外,某些詩篇的詩題跟內容明顯的不相稱(例:詩三十),顯示詩題是由那些明白其中關係的人所寫的,而不會是後期的編者加上的。無可否認,詩題跟歷史書的記載有些微的差異,如詩篇三十四篇指大衛在亞比米勒面前裝瘋,撒母耳記上則記載大衛是在亞吉面前裝瘋。然而,亞比米勒可能是一個通稱(像埃及的王均稱為「法老」),指所有的非利士君王(例:創二十一32,二十六26)。
  因此,詩題中有關作者和歷史背景的資料是頗為可靠的指引。
  但由於一些內在的難題,加上詩篇被譯作希臘文、敘利亞文和拉丁文時,譯者在翻譯上均行使一定的自由,因此詩題不被看作神所默示的。
  大衛為作者的問題
  1.一般學者皆接受大衛確曾為掃羅和約拿單作哀歌(撒下一19-27)。這顯示大衛有深具詩意的心靈和寬大的性情,詩篇中歸大衛的作品也有類似的特徵,讓我們可以接受確是大衛之作。「大衛的遺言」是歷史書所記載的另一首大衛之詩(撒下二十三1-7)。
  2.大衛在掃羅宮中被譽為善於彈琴的樂師(撒上十六16-18)。阿摩司評他為有發明樂器天才的樂師(摩六5);歷代志作者則不斷強調他在聖殿禮儀上編排音樂項目的貢獻(例:代上六31,十六7;拉三10)。猶太歷史家約瑟夫說:「大衛曾用不同的格律為神編寫歌曲和讚美詩。」大衛可能是一方面為所羅門建殿的工程囤積物料,另一方面也極關注聖殿崇拜之安排。在猶太人的傳統裏,大衛在音樂上的地位,就好像摩西在律法上的地位一樣。
  3.在王國早期,國家剛取得獨立和聲譽,前景美好,這正是一個發展藝術創作的時期;大衛就處於這潮流的中心。
  4.歷史書中所記載的大衛經歷,跟某些詩篇十分吻合,例如,他因與拔示巴通姦而謀害烏利亞的罪行(撒下十一2至十二25),跟詩篇五十一篇十分吻合,詩題中也說明了此事。許多以大衛為作者的詩篇都描述了他的過失、真誠的悔改,以及他多重的身分──牧人、逃亡者、戰士等。詩篇中的大衛跟歷史書中的大衛都有相似的地方,尤其在他對神表現出的強烈信心上最為顯著。
  5.雖然有些學者認為新約提及「大衛」時,只是指詩篇這卷書,而不是指大衛乃詩篇的作者,但我們若直接解釋這些新約經文,只會發現它們實在是鞏固了以大衛為作者的論點。在馬太福音二十二章4145節、使徒行傳一章16節和二章2534節,及羅馬書四章6節和十一章9節等經文,都特別指出大衛是許多不同詩篇的作者。
  6.總括來說,雖然堅持每一篇以大衛為作者的詩篇,皆出自大衛手筆是不智的,這些詩篇中,有些可能是依從既定的大衛詩篇格式寫成,或是由大衛王朝其他君王寫成的;但我們有極強的證據支持詩篇的主要核心是大衛的作品。此外,一些無名的詩篇可能也是「以色列的美歌者」的作品(撒下二十三1)。希伯來書四章7節指出其中一篇無名氏的作品──詩九十五篇──是由大衛所寫的(參徒四25;詩二)。

寫作年代
  愈來愈多近代學者接受詩篇寫成於早期的說法。恩尼爾說可能只有一篇詩篇(第一三七篇)是被擄歸回後的作品,這主張可能太極端。基於對埃及、米所波大米和迦南附近的讚美詩集所作的研究,加上學者認識到早在大衛以前寫成的書卷中(例:出十五;申三十二,三十三;士五),已蘊藏了不少詩歌,學者們愈來愈接受傳統的看法,認為大衛對以色列祭儀中的音樂與詩歌有很大的貢獻。從迦南的烏加列所發現的資料,尤其值得注意,其中詩歌的結構和形式跟120首以色列的詩歌極有關連。那曾一度被接納的大前提:「詩篇是第二聖殿的詩歌本」已完全過時了。這說法可能也是對的,但大部分的詩篇卻在王國時期已歸入了以色列的詩歌本。
  一般研經者可能同意莫文克的主張,認為「寫作詩篇的正統時期是王國時代」。詩篇一三七篇明顯是被擄時期的作品,詩篇一七篇23節及一二六篇1節則暗示從被擄歸回的境況。詩篇四十四和七十九兩篇大概是被擄歸回後的作品,但也不能肯定。有些學者認為詩篇七十四篇是最後寫成的詩篇,他們看其中所提及的歷史背景(3-9節)是主前二世紀早期的馬加比時代。然而,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毀的情況,也跟上述背景頗吻合;斷言歷史上的解釋是不智的,因為被擄歸回後可能也有其他未記載下來的大災難。整卷詩篇大概是經過好一段時期才寫成。在第一部分裏出現了大衛的詩,顯示那是早期寫成的部分,可能在大衛任期的末後。其餘部分的編纂過程很難重構,但暗示作者、事件,以及樂器或曲調運用的標題,在最後兩卷(九十至一五篇)已較少出現,這也許支持了一個可能性,即各卷是按年份來組合的,次序就像今日所見的一樣。傳統的看法認為以斯拉是最後把各詩篇組合和編纂的人;若考慮到他在重建國民宗教生活上的重大貢獻,這假定似乎是合理的。無論如何,編纂的過程是在主前三世紀末,就是詩集未被翻譯成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之前完成的,因為傳統的次序已在希臘文譯本中沿用。死海古卷也提供了全面但不完全的支持。在某些地方,位置上稍有出入。詩篇第九和第十篇原本可能是同一篇(如在七十士譯本中),詩篇四十二和四十三篇合併的可能性也很大。較弱的論點,是把詩篇一一四和一一五篇合拼,或把詩篇十九篇分成兩篇獨立的詩歌(16節和714節)。

背景──詩篇與祭儀的關係
  一﹒音樂指引。只要翻開詩篇,便可以清楚看見它跟祭儀的關係。有55篇詩歌是交與詩班長的,並且正如上述所說,有2324篇詩是跟亞薩和可拉兩班主要的利未歌者有關連的。一些樂器如絃樂(詩三十二2)和管樂(詩五)也有所註明。還有其他的一些術語,也許是與音樂指引有關的,例如:「細拉」出現了71次,可能是指示停頓或音量漸大;「希迦庸」( 詩九16)可能提示該處應採取默想的態度;其他不明的註腳如「朝鹿」(詩十二)、「百合花」(詩四十五,八十)和「遠方無聲鴿」(詩五十六)等,可能是一些曲調的名稱。至於其他用詞如「示迦定」(詩七,和合本譯「流離歌」)和「阿拉莫」(估計是女聲的詩班,詩四十六,和合本譯「女音」)也可能屬於音樂指引的範圍。
  二﹒跟祭儀上某方面的聯繫。一些詩篇跟某方面的祭儀有關,如「紀念性的奉獻」(詩三十八,七十)、「安息日之歌」(詩九十二),及「感恩祭之詩」(詩一百)。其他詩篇則有內證顯示這些聯繫。例如,詩篇二十二篇的第二部分(22-31節)似乎跟還願祭(第25節)有關,尾隨著第一部分(1-21節)是神對詩人切切哀求的應允。詩人是在「會中」(2225節)公開地作見證,可能他正參與一個獻祭的公開宴會(第26節)。
  三﹒對逆境的描寫方法。另一個因素,就是詩篇在記載各種不同形式的危難,都採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暗示了原來屬於個人性的禱告,被挪用作公用的詩篇。詩中很少會清楚說明詩人的實際困境是甚麼,而是用一連串的暗喻或明喻,包括:猛獸的襲擊(詩二十二121316,五十九67);大自然的驚人力量,如巨浪與洪濤(詩四十二7);獵人所設的陷阱與網羅(詩七15,五十七6,九十一3);兵器(詩五十七4,九十一5)及敵人(詩十七9,五十五18),敵人當然也可能是真實的或隱喻的。我們可留意詩篇一二篇311節那一連串生動的比喻,任何人若遭遇到困境,縱使他的情況與詩人的不一樣,也可以套入這詩篇裏。
  四﹒整卷詩篇的結構。詩集可能是刻意模仿律法書的五經而分成5部分或5卷(一至四十一篇,四十二至七十二篇,七十三至八十九篇,九十至一六篇,一七至一五篇)。卷與卷之間由4首讚美詩(四十一13,七十二1819,八十九52,一48)來劃分。雖然編者在詩篇七十二篇20節指出大衛的詩篇已結束,但在其後各卷仍有大衛的詩(詩八十六,一一,一三等),這暗示了5卷詩篇最少有幾卷曾經是單獨流傳的,直至最後才被收集歸入同一本聖詩集。此外,不同部分有重複的詩篇(例:詩十四與五十三篇,四十13-17與七十篇),以及神的不同名稱──卷一通常稱「耶和華」,卷二則用「神」,又進一步顯示這些詩卷的獨立性。
  五﹒正典問題。在希伯來文正典第三部分著作或聖卷的不同校訂本中,詩篇幾乎常排於卷首。詩篇明顯地給看為著作中最重要的一卷書,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4節亦以「詩篇」為「著作」的同義詞。著作中所有書卷是否都可歸入正典,至主後一世紀末才有所決定,但詩篇似乎早在主前300年已被接受為出於默示的書卷了。
  我們不要以為所有詩篇均源於公共的祭儀生活,不過,在舊約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裏,聖所確是以色列人敬拜生活的焦點。以色列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禱告,但每當環境許可,他們總會來到主要的聖所裏祈求。在古以色列,感恩的禱告幾乎必然地跟感恩祭、還願祭或甘心祭一起獻上。詩篇可能是個人的創作,像具備寫作技巧的大衛;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詩體,在西方文化裏雖不常用,卻是古代東方人用以表達情感的自然方法。也可聘請利未樂師公會的成員為他譜出他的祈求或感謝。漸漸地,一本內容豐富的詩集便形成了,可供個人、會眾,甚至整個國家,在不同場合中使用。這本詩集編定後,不單可供以色列人各種需用,並且也供應歷代基督徒靈性上的需求。無論各篇獨立的詩篇來源是甚麼,他們最後都被合併在祭儀之中;我們或許可以假定以色列中最好的詩歌集就是這樣被保存下來的。

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有關神的教義
  無論在困境或順境中,眾詩人都顯出對神極強的信心,並對祂的屬性有很清晰的觀念。我們可從神與約民之個人關係中看見祂。詩中又喜用擬人法來表達神(即用人類的特徵來描寫),如談及神的聲音、言語、耳朵、眼睛、面孔,或手掌與指頭,這表達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對此,我們無須提出異議。事實上,二十世紀的基督徒也廣泛地使用這種擬人法,其價值在於使神活現在敬拜者面前。除了用一些自己可以理解的用語外,人還能怎樣來形容神呢?除此以外,恐怕剩下來唯一的方法就是泛神論那撲朔迷離的神祕主義了。以擬人化的語言來描述神人之間的活動,不一定就要接受祂只是一個「被添上榮耀的人」。

詩篇中的一神論
  在詩篇一一五篇38節,一三五篇1518節,和一三九篇清楚地顯示出來。神被看為創造主(詩八3,八十九11,九十五3-5),引用鄰國的創造神話(例:詩八十九10),目的只是表明神那偉大的創造能力。詩人宣佈祂是歷史之主(詩四十四,七十八,八十,八十一,一五,一六),以及控制大自然的主宰(詩十八7,十九1-6,六十五8-13,一26-42,一三五5-7)。眾詩人常歌頌神全然的偉大,而永不感到累贅;神的偉大並沒有形成祂與敬拜者之間的障礙。

有關人的教義
  詩篇是一本「以神為中心」的書卷。雖然人與創造主之間存著鴻溝(詩八34,一四五34),而且人的屬世生活有其限制(詩九十910),但人仍處於一個有價值的位置。在神自己的旨意裏,人是佔了一個負責任和調解的位置;他雖是被造,但卻有權管理其他被造物(詩八5-8)。雖然人與公義之神的關係被罪所危害(詩一六),但神是有恩典且恆久忍耐的(詩一三),祂信實並滿有饒恕(詩一三)。雖然詩篇也提及獻祭的制度(詩二十3,五十89),但重點卻在於個人的信仰,要求人的順服,和一個降服於神的心(詩四十6-8)。詩篇五十一篇顯示了罪惡之深,是獻祭所完全不足以彌補的;詩人只好懺悔,完全仰賴神的憐憫。人的道德責任(詩十五,二十四3-5)及向律法應有的忠誠(詩十九7-11,一一九),是全被接受的。整卷詩篇都啟示一種強烈的個人關係,鼓勵人禱告和讚美,並勸導人信靠神。

來世傳統
  希伯來人的觀念看陰間為已離世之人的居所,人人都是一樣,並不分好壞;在那裏,除了仍存在外,顯然一切都已滅亡。虔誠人主要的怨言是,在陰間裏,所有跟神有意義的關係都斷絕了(詩六5,八十八10-12)。然而,他們漸漸知道,即使是陰間,也在神的掌握之中,因為祂是全能的(詩一三九8)。此外,人還可以保有與神寶貴和穩健的相交,只要有信心,即使死亡也不能終止這關係。詩篇十六篇911節,四十九篇15節,七十三篇2326節等,正好說明這傾向。因此,詩篇見證了以色列信仰中一個重要的過渡期,而未達致那關乎個人復活的成熟教義。

普世主義
  詩篇九篇11節,四十七篇1279節,六十六篇8節,六十七篇,一一七篇1節等,都呼籲列邦承認和讚美神,這些經文都顯示祂有管理列國的主權。然而,這種普世主義似乎並不包含任何使外邦悔改歸主的意圖,而且相對之下,還有很強的排他成分。神呼召列國來讚美,主要項目包括:神跟其子民有聖約之關係,並且神為他們行大能奇事(詩四十七34,六十六89,九十八3,一二六2)。以色列是被動的,正如在舊約其他地方一樣;以色列的繼續存在,見證了神的信實,並使榮耀歸與神。

永恆的價值
  無論詩人在詩中表達哪一種情感──是痛苦的控訴、苦惱的哀鳴,或極度的狂喜,所有詩篇都反映人與神相交中某方面的感受。讀者在面對生活中種種經歷時,可以「窺看一下所有先賢的心情」(馬丁路德),以認識那無所不見、無所不知和無所不能的神。這種個人與神建立關係的力量最能表示舊約敬拜的特質,這力量在詩篇中就表揚出來了。其他以色列文獻中多有回應詩篇的,可見這些信心之士的見證有多大的影響力。詩篇少有交代詩人實際情況的一些特別細節,因而更容易成為普及的讚美詩本,和神子民靈修的寶藏,在公眾和私人敬拜中都可使用,並且自歷代一直至今日亦然。在物質方面,現今的生活跟古代以色列大相逕庭,但神仍保持不變,人心的基本需要也是不變。因此,聖靈仍能使用這屬靈寶藏來作為神與人之間啟示和溝通的途徑。在聖經中,能具有這樣深厚的影響,或能這樣廣泛被使用的書卷實在不多。

希伯來詩歌的主要特徵

文字結構
  希伯來詩歌跟西方對韻律或節奏的觀念很不相同。希伯來詩歌每一行有24個字,每一個字根據其主要音節有固定的重音位置,因而形成一種雛形的韻律。最普遍的「韻」在第一行裏有3個這樣的詞語(或3組詞句,因為一個希伯來詞語經過翻譯,有時會變成一個短句),在第二行又有3個,稱為3+3韻。其他變化有2+23+23+3+3等。這等形式也見於當代的迦南和巴比倫詩歌。在同一首詩篇之內,韻律有時會變換。

平行體
  希伯來詩歌最明顯的特徵是,詩歌的單元並不是以一節或一行來劃分,而是以一個平衡的對句為一單元;在句與句之間有短暫的停頓,在對句之末則有較為明確的停頓。平行句主要的分類如下:
  1.同義平行句──這類平行句每一行都重複相同的思想,藉以互相加強(例:詩一25,四十九1,六十一1,八十三14)。
  2.反義平行句──兩行之間有某方面的對照(例:詩一6,三十七9,九十6)。
  3.綜合平行句──第二行會完成或補充第一行的思想(例:詩三4)。
  4.層次式或階梯式的平行句──第一行的某部分會在第二行重複,然後其中的思想又會向前跨進一步。在對句之外,有一種稱為3行連句的,就是採用這方法(例:詩二十九12;參詩九十六78)。
  學者有時還會列出其他形式,但這些形式主要也只是上述一至三項的變化。

離合體詩
  在離合體詩中,每一句都順序以一個希伯來字母(共22個字母)來開始。詩篇九、十、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一、一一二、一四五各篇就採用了這種方法;詩篇一一九篇則包含22組,每組8句的詩;同一組內的每一句,都以相同的字母開始。在西方的觀念裏,這方法常被看為過分矯揉造作,但卻有證據顯示,離合體是用以暗示一種完整的概念。此外,與一般現代的西方人比較起來,東方人是較能自然地以詩歌來表情達意。

內容提要

引言
  直至最近,研究詩篇的慣用方法都是個別地研究每一篇詩篇的詩題和內容,嘗試為每一篇設定一個合理的歷史背景。庚克在本世紀初期的作品為詩篇的研究造成了一個分水嶺,許多人沿著他的觀點來研究,有加以修改的,也有不加修改的,有些人並不接受那些觀點,但幾乎所有人都不得不以其不朽的作品作參考。庚克的看法是,多半的詩篇都是自由的創作,然而,它們也是在傳統定下各種祭儀的背景下寫成的。他自稱已發現5個主要的類別:讚美詩、公眾的哀歌、皇室詩篇、個人的哀歌,及個人的感恩之歌。此外,還有許多較次要的類別,其中主要的有朝聖者之歌、公眾的感恩之歌、智慧的詩篇,及祭祀與預言的儀文。他也聰明地把一些不能清楚分類的詩篇列入「雜類」。庚克之著作的價值在於他看詩篇不單是一些文學作品,而且還是一些從一定的生活處境中產生的詩歌,因而能捕捉個別詩人的情緒與感受。其後的學者多有強調詩篇與祭儀的關係,有時顯得頗為狹窄。例如,有些學者(例:莫文克和韋瑟)堅持多半詩篇跟以色列一個重要節期──住棚節──有關,他們看住棚節的背景跟迦南和巴比倫的新年是密切相關的。我們稍後會探討這理論。今天,學者認為任何一個類別都涉及廣闊的宗教經驗,這看法使詩篇的分類頗有彈性,不致流於太嚴格。詩篇大致可分為以下各大類:讚美的詩篇詩篇的希伯來詩題「讚美詩」準確地界定了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首4卷每一卷均以一首榮耀頌來結束,第五卷則以5篇特別的詩篇來結束;每一篇都以一個或兩個「哈利路亞」來開始和結束;這5篇的最後一篇──詩篇一五──呼籲人進入完全的讚美。人要為神的本體,為祂在創造、在大自然和在歷史──個人與團體的層面──的偉大作為而讚美祂。
  一﹒個人的讚美。若與個人的哀歌比較,這類別的詩篇數目則較少。通常包括在這類別的詩篇有第九、十八、三十二、三十四、一一六和一三八各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由於人普遍傾向埋怨多於致謝,但事實上,許多哀歌中,詩人都為所期待的救恩而感恩;另一方面,會眾感恩的正常程序都會容許人表達個人的讚美。然而,在聖殿的祭儀中,每當獻上還願祭或感恩祭,以色列人都要在眾人面前用言語來表達感謝之情。這種公開的見證,以及跟這類獻祭有關的公眾筵席,可見於詩篇二十二篇2226節,六十六篇1320節,一一六篇1719節。在聖殿禮儀結構中包括這些個人讚美和見證的機會,必定使敬拜增添一點溫暖感和意義。每一個拯救的行動,每一次出於神憐憫的經歷,成為了救恩歷史的一部分,而救恩歷史是一個累積的、前進的概念,並非只是憶述神在幾世紀以前的作為。
  二﹒一般性的團體讚美 有時稱為「聖詩」或「描述性讚美詩」,其主要特徵是並不連於某個拯救行動,可以重複地使用於不同的禮儀背景中。作者通常不是直接向神說話,而是以第三身來稱呼神。詩篇一三篇可視為這一組的代表作。這詩篇的開始與結束,都是詩人個人的自白(1-5節、22節下),但中間部分顯示他是敬拜群體的一分子。本篇首先是命令式地呼籲每一個人為了神極大的憐憫而讚美祂;讚美祂在身體和靈魂上的拯救;讚美祂持久而充足的恩典。然後焦點轉移至神在歷史中的偉大作為(67節),這些作為構成了一個自然的基礎,用以憶述神在以色列歷史過程中所不斷彰顯的恩慈,神這種恩慈的特質,尤其在祂那溫柔、像慈父的關懷(8-14節)中更為顯著。人的無常跟神的恆久不變形成對比(1518節);神那宇宙性和絕對性的治權(第19節),也值得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天上的和地上的所稱頌(19-22節)。然而,稱頌神的方式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變化,屬於這一組的詩篇:第一一三和一三六篇,就是很好的例證。
  三﹒特殊的團體讚美。有時稱為「宣言式的讚美」。這類詩篇跟某些特殊事件有關,這些事件都顯明了神的憐憫,而且往往是事後不久就寫成的。這類詩篇的背景多是神將詩人從仇敵手中拯救出來(例:詩一二四,一二九)。詩篇六十六篇812節在現今的編排下,是一段敘述神之美善的詩篇核心,但它本身可能就是一篇完整的詩篇,詩篇四十六至四十八篇可形成一闕三部曲,內容是有關主前701年,神把耶路撒冷從西拿基立的亞述軍手中拯救過來的著名事蹟(王下十八17至十九37)。詩篇六十七篇大概是為了某一次的農收而感恩。我們不難看見這類詩篇,如何漸漸地被普遍使用。
  四﹒對大自然之神的讚美。以色列早期的歷史極強調神在歷史中的全能,故此難免忽視了神在大自然裏的主權。甚至有人認為以色列人在主前幾世紀以前,都沒有視神為創造主,這說法使以色列在古代世界中顯得奇特。然而,詩篇肯定沒有忽略這意識。詩篇十九篇16節的第一部分描述諸天都讚美神;詩篇二十九篇歌頌祂是打雷的神,雷聲從利巴嫩附近的地中海而來,向南橫掃入加低斯的曠野,以致「凡在他殿中的(被造的世界),都稱說他的榮耀」(第9節);詩篇五十篇1012節稱頌祂在世上的主權與自給;祂是生長和收割的神(詩六十五9-13);常被稱為「創造之詩」的詩篇一四篇,描述神維持和供應所有在地上和海裏的東西,並且是所有生物的主宰(2930節)。神與被造物是不容混亂的;即使那好像是永恆的天和地都要滅沒,但「你卻要長存」(詩一25-27)。大自然的責任是宣告神的榮耀(詩十九1)和讚美祂(詩一四八)。人跟大自然的能力比較,便看見自己微不足道,而大自然的力量在神面前又極其矮小,因此,人知道神與人之間有一度遼闊無邊的鴻溝,然而,神已用祂的恩典消除了這鴻溝(詩八)。
  五﹒對神之王權的讚美。讚美神之王權的詩篇為數較少(詩四十七,九十三,九十六至九十九),其讚美之詞卻超越上述各組詩篇。這組詩篇的特徵是每當神「上升」 至祂的寶座,人便以高喊和拍掌來歡呼喝采(詩四十七1-5;參九十九12)。「耶和華作王!」(詩九十三1,九十七1,九十九1)是常見的呼喊,祂為王的本質被人稱頌(詩九十九45)。庚克形容這些詩篇為「耶和華登基的末世性詩歌」,但庚克的後繼者莫文克,把他的研究繼續發展,形成一個理論,該理論建基於把這些「登基詩篇」(一組約有40篇的詩歌,包括上述提及的)與所謂「神聖王權」的觀念相連在一起。莫文克認為在大衛王朝期間,每年秋季的新年節日,在耶路撒冷都有祝賀耶和華登位作普世之王的慶典,這是全年祭儀的高潮。他認為詩篇中一個重複出現的句子經常譯為「耶和華是王」是不正確的翻譯,應譯作「耶和華作王」這理論主要的根據是來自巴比倫的證據和後期的拉比傳統,據他說,新年節期是神更新各方面之統治,以及祂重演在原初的混沌上的創造能力。在「登位節期」的細節上,提倡這理論的學者之間,也有不少意見上的分歧。但他們一般皆贊同在這慶典中,有一齣描述神與以色列仇敵間之衝突的祭儀式戲劇,在該劇的高潮,那象徵神同在的約櫃被抬出來遊行,然後凱旋地再置放於聖殿的原來位置上。這程序的主要目的是確定神既重新被迎接為宇宙之主,祂會在未來一年賜下祂的恩惠。神跟在任的大衛王──神的副攝政──所立的約也因而更新。這些學者又認為這充滿歡樂、盼望和勝利的節期,原來可能是「耶和華的日子」(摩五18)的起源,這「日子」後來才被那迷糊的後代投射為將來的末日。
  學者用以支持這理論的經文,主要出於詩篇。此理論在許多主要論點上都受到嚴重的批判。
  這理論主要基於巴比倫一年一度的登基節期,以及迦南中頗為貧弱的證據。時間上和過程上的相同之處被過分強調了,清楚可見的差異卻沒有提出來。在古代近東一帶,各民族對於君王的態度有很大的分歧。當一個王自稱是神明的代表或化身,他自然便會活像神的替身,但這情況在米所波大米各地並不一致。以色列人對王的態度跟其他地區的人很不相同,因為他們認定神是以色列民真正的王,大衛王不過是「諸王的第一位」,縱然他是神的嗣子,也無神聖之處。此外,任何指稱大衛在征服耶路撒冷時從耶布斯人承繼了「神聖王權」之說法,皆難以成立,因為大衛一直的表現,都是十分著意維持以色列傳統的價值,並且不去疏遠他的宗教領袖。
  除了詩篇之外,聖經沒有清楚說明以色列被擄前的最主要節期究竟是甚麼。另一個類似的難題是,以這理論的信心和行為背景而言,大衛王朝的全然失敗該如何解釋呢?許多用作支持的非以色列文獻都公認是難解的,然而有些獨斷的解釋卻用作有利於這理論的支持。再者,文學上的關連不能證明二者實際上是相依的;例如,在詩篇中,詩人有時用了烏加列文獻中談到巴力的用詞來形容神(例:詩六十八433),但神是獨一無二的真神,這屬性是不會因此而妥協的。
  對這理論最主要的抗辯並非王跟其同代諸王的比較,而是神跟古代世界大自然諸神的比較。在整個地區裏,秋天的新年節期,皆與夏天旱季之完結和秋天雨季之開始有關,與此配合的神話描述一個死於仲夏的自然界神明(如迦南的巴力或米所波大米的搭模斯),他降至陰間,但在秋節時,透過適當的祭祀程序起死回生。這樣,大自然潛藏的力量便被激發起來,滋潤繼後一年的農耕。對於以色列的神的死亡和復活,我們不用置疑,因此對其再次登位也不用置疑。我們不能把祂等同於其他神祇。這反對理由十分有力,以致這理論中任何有關死亡與復活,和豐產的事情,在以色列中都要被除去。
  我們有理由堅持,若接受以色列人對神之主權有極崇高的看法,便很難把祂的治權囿限於一年一度的節期!但對於「耶和華作王」一語,我們如何分辨哪些是一年一度的祭儀式用法,哪些是非祭儀式的用法呢?雖然「神聖王權」和登位節期等觀點備受批評,但新年是以色列人想起神的王權的時節,仍是有可能的。每年這個時候,在會堂的禮儀中使用登位之詩,可能跟這些詩於被擄前在耶路撒冷聖殿的用法有關,因為眾所周知,以色列人的傳統是堅持不變的。紀念大衛之約的慶典,在舉行時間上與以色列鄰近國家之君王慶典有關連,這也是合理的。從這角度看,克繞斯的觀點似乎更可接納。他認為住棚節與出埃及和曠野飄流的事件有關連,因此是一個有歷史背景的節期,而不只是一個關乎收成的節期。他認為大衛王朝建立後,住棚節則成為了一個慶祝神透過祂的副攝政之統治,把祂不變的主權反映出來的節期,並不是人類的王代替了神的位置,而是一個王見證了神持久不變的聖約關係。因此,這節期是從神對大衛及其繼承人之揀選自然地發展出來的,是希伯來人獨有的慶典。雖然這等理論並非完全可信,但詩人為神永久的王權而讚美祂,是無可置疑的,這是詩篇中一個顯著的特色。
  關乎大衛王朝的詩篇上文討論到君王在詩篇中的顯赫地位,現在再來討論這常稱為皇室詩篇的一組詩是最合宜的了。皇室詩篇一般包括第二、十八、二十、二十一、四十五、六十一、七十二、八十九、一一、一一、一三二及一四四各篇。這一組詩不可視為一個文學類別,因為各種以不同形式寫成的詩篇均包括在內,但上述各篇詩都是與王有關的,談及他統治的性質,以及他與神的關係。由於大衛的王朝於主前586年結束,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說,這些詩篇是在主前586年之前寫成的。這些詩篇的用詞可用來支持上述所謂「神聖王權」之觀點;例如,詩篇四十五篇──一首皇室婚禮之詩──包含一句確認的話:「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四十五6)。但我們最好看這為耶和華的寶座,王則作為神的代表,坐在這寶座上。同樣地,詩篇二篇7節說:「你是我的兒子」,可能只是暗示一種藉著繼承為後嗣而得的兒子名分,詩篇一一1節:「你坐在我的右邊」,則指王作為神的副攝政所享有的權利與特權。舊約中有關王的證據顯示以色列的君主政體乃受神與其子民的聖約關係所限制;以色列王並沒有鄰近諸國君王所擁有的專制治權。
  雖然如此,王卻實在擔當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們有極強的證據顯示在大衛王朝期間,西乃之約是次於大衛之約的。神之管治的各種福祉,乃透過祂那生在王位上的代表賜給子民。例如,詩篇七十二篇──可能是一篇加冕禮的神諭──談及一個反映神的公正之政府所帶來的益處。因此帝王肩負重大的責任;可惜除了幾位王外,以色列諸王大都使以色列中的虔誠人感到失望。
  然而,背後的盼望仍存留著,並且投射至將來,形成彌賽亞盼望的基礎,這是以色列歷史一個卓越的特色。這君主政體只是一個簡短的插曲(主前1020-586),並且最終是失敗的,然而,卻給那永久的盼望下了定義,那盼望就是神公義的統治最終會透過祂所揀選的人而建立。事實上,「受膏的」彌賽亞一詞也常被局限於那些直接與大衛王朝有關的應許上。一個廣義的解釋可能更合宜;這解釋包括所有預示基督四重使命──君王、先知、祭司和僕人──有關的經文。然而,多半所謂皇室詩篇都可重新分類為彌賽亞詩篇;在早期教會,信徒也是這樣理解這些詩篇,正如耶穌提到詩人有指著祂所說的話(路二十四44),和某些新約中的引句所見證的。有關基督的主要詩篇和新約經文有:
  1.詩篇第二篇(徒十三33;來一5,五5)雖然與大衛王有關,但卻是談及遠超過大衛治權的普世辯證和管治(89節)。此外,大衛王朝諸王受膏(第2節),以代表那坐在天上寶座的神(第4節)來治理全地,也強烈地暗示基督那作中保和道成肉身的職事。
  2.詩篇四十五篇(來一89)是一首為一位大衛王朝的君王──可能是所羅門──而寫的婚禮詩篇,其中不單談及其治權的永恆和素質,並在第6節說:「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希伯來書作者明顯地接受這解釋,並用以對比天使還要崇高的地位,還引用了另外兩處原本用以指神的詩篇(詩九七7,一25-2;參來一610-12)來加強這觀點。
  3.詩篇一一篇(太二十二43-45;徒二3435;來一13,五5-10,六20,七21)是最常被引用的彌賽亞詩篇。其中談及大衛及其繼承者的權利、世界性的勝利和不會中斷之祭司職分,所用的言詞若不是指等待「大衛更偉大的後裔」才應驗,便可以說是誇大之詞,並可能是誤導的。神子基督跟那有權站在神面前的眾天使(路一19)不同,祂是坐在那帶著能力和權柄的位置上(來一13)。
  4.詩篇一三二篇(徒二30)。其他稱為彌賽亞詩篇,但不包括在皇室詩篇中的有:詩篇八篇(林前十五27),詩篇四十篇(來十510),詩篇七十二篇,這首詩繪畫了一幅理想圖畫,描述代表神管治的本質、結果和範圍;最後還有詩篇一一八篇2223節及「受苦詩篇」,後者會在下面另作個別的討論。
  錫安詩篇這一組詩篇其實也可列入團體讚美的類別中,但由於在歷史上,這些詩篇反映了神揀選大衛家族和耶路撒冷(詩七十八68-72,一三二11-13)及其命運之相互關係,所以我們安排在這裏來討論。在巴比倫人要求耶路撒冷城的難民「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詩一三七3),這是一種故意挖苦的話,但同時也證實確有這樣一組稱為錫安詩的詩篇存在。事實上,讚美錫安的詩篇跟讚美那位在錫安之耶和華的詩篇幾乎是一義的。
  縱然經歷了盛衰興廢,耶路撒冷仍然倖存,這足以顯示神的偉大(詩四十八11-14),以及祂對其聖殿所處的城之感情(詩八十七1-3)。詩篇四十八、七十六、八十四、八十七及一二二篇,是這分類中主要的篇章,但錫安的主題則廣泛地出現在其他各詩篇中(例:一16,一二五1,一二六1-3,一三三3,一四七2等)。新約中關乎天上的耶路撒冷(即各國重生之人的屬靈家鄉)的觀念,乃源於上述的概念,尤其是詩篇八十七篇。

哀歌
  哀歌跟某些苦痛的事有關,並可分為兩類:
  一﹒國家 先知書和歷史書給予我們有關例子,如旱災、蝗災或遭敵攻擊,這些事件都會喚起全國性的哀歌,以及隨之而來的內在與外在態度(例:士二十2326;耶十四1-12,三十六9;珥一1314,二1215-17;拿三5)。這類別中約有10首詩歌,都有一個固定的結構:首先描述使人痛苦的處境,然後懇求神幫助祂的子民,其中常會提醒神祂過往如何憐憫以色列人,最後,通常是表達一種信心,就是神會回應他們的呼求。詩篇十四、四十四、六十、七十四、八十和八十三篇清楚指出以色列的仇敵,詩篇五十八、一六及一二五篇所反映的處境,則可能沒有那麼危急。
  二﹒個人 這類別為數眾多(約50首),因此常被形容為「詩篇的骨幹」。其中最明顯的特徵是十分尖銳的控訴,及對那帶來災禍者苦毒的攻擊。正如在全國性的哀歌中一樣,個人的哀歌常有對神的控訴,尤其是針對神的忽略或其遲延的干預。這類詩篇的基本成分跟全國性的哀歌幾乎完全相同,但個人的哀歌常以讚美神來結束,藉以期待神的拯救(例:詩十三56)。哀歌常伴著因尋求和經歷神的拯救而產生的感恩之情,例子可見於詩篇的兩部分:詩篇二十二篇121節、2231節;詩篇二十八篇15節、69節。正如前文所述,這可能顯示了詩篇與祭儀的關係,此外,哀求者甚少指出愁煩的原因,而只象徵性地以自然界的能力和生物來描述,並以打獵或戰爭的情況來作對比。上述的事實無疑也使詩篇能普及地應用於一般的處境。
   這類詩篇引起了一個特別的難題,在研究舊約的學術界中突然爆發,但又迅速地沒落。二十世記初期的數十年裏,學者質疑這些詩篇中的「我」是真的代表個人,還是以色列國的擬人法,或君王代表眾民說話。這種看以色列為一體之民,有「共同的個性」的觀點,現在已被摒棄了。以色列人清楚地有個人和共同的特徵。然而,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我」是代表性的,如在詩篇一二篇,前部分(1-11節)明顯是個人的強烈感情,後來則進展至關乎國家事故的代求(12-28節)。詩人可能是君王,在某些祭典上代表以色列民說話。
   這組詩篇的3個分類需要特別的註釋:
   1.咒詛的詩篇──約有20篇,詩人激烈地懇求神把惡人擊倒,其中所用的詞語對那些曾受教於基督的榜樣和教訓的人來說,是十分可怕的(例:詩三十五4-8,四十一10,六十九22-28,一6-20,一三七7-9)。然而,我們在批評這態度之前,必先考慮一些相關的問題:
    (1)這種報復的呼求並不純粹是個人的;詩人堅決認為神的榮耀已瀕臨險境(例:詩一21)。當人對來世仍未有一套發展完善的觀念,人皆接受的一個通則是:順服神便得獎賞,不順服便遭懲罰;獎賞與懲罰都會在現世中得報應。若看不見這報應,世上便好像沒有一位公義的神,神的名字也被褻瀆(例:詩七十三9)。這種去除罪惡和惡人的強烈欲望源自世上有一位道德之神的意識,並實際上要求真理能得到勝利。
    (2)詩體和東方的表達方法,自然地傾向於極端的誇飾法,這也並非只是詩篇獨有的特徵(例:尼四45;耶二十14-18;摩七17)。這等用語是令人吃驚的,其部分功能可能也真的叫人吃驚,藉以表達和鼓吹一種憤怒的激情。
   因此,在基督教以前的時代,這感情的爆發並非完全是不合理的。但在新約更完全之啟示的光照下,這種態度是不能饒恕的。基督徒要像基督那樣去愛(約十三34);要為仇敵禱告,並饒恕他們(太五38-48;西三13)。審判的主題延展至新約,並在新約中達至高峰,因為基督的降臨使人再沒有任何藉口(約十六8-11),但純粹私人的恩怨卻不能存在。
   2.受苦的詩篇──這一組的4篇詩篇(詩十六,二十二,四十,六十九;有些學者還加上詩一二,一九)也可能被視為彌賽亞的詩篇。這些詩篇與從受苦僕人的角度解釋彌賽亞職事的舊約預言有關,受苦僕人的特色在以賽亞書中最為顯著(例:賽四十二1-9,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在4篇詩篇中,以第二十二篇最為突出,其內容包含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自我意識(詩二十二12;參太二十七46),其他與釘十架的情景有關的也值得注意(例:詩二十二6-814-18)。另有兩點更重要:完全沒有提到任何罪的意識,詩人的受苦似乎是完全不合理的,也沒有咒詛的成分,縱使在面臨痛苦的逼迫時亦然。這特點是與無罪的基督連繫在一起的(林後五21),祂甚至可以為殺害祂的人禱告(路二十三24)。詩篇十六篇10節預期不朽壞的基督會勝過墳墓(參徒二24-31)。詩篇四十篇68節預示基督道成肉身和自我犧牲的救贖工作(來十5-10)。詩篇六十九篇提到基督因為忠於神而被孤立(六十九89),並預期猶大在這事情上所要扮演的角色,這事情基本上就是神在基督裏的工作(六十九2526;參詩一8;賽五十三10;徒一20)。
   3.懺悔詩──詩篇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和一三篇是最清晰的例子,但傳統上,教會也把第六、一二和一四三等3篇包括在內,這3篇並沒有表明含有認罪成分。然而,上文曾指出的一個論點,可能會擴闊這規限;那時代的人看各種形式的逆境為神對過錯的審判,承認自己面臨困境便等於承認自己有罪。
   在4個主要的例子中,詩人有極深的感受,感到在神眼中罪惡的嚴重性,不過,正如其他詩篇一樣,這裏並無指出所犯的是甚麼罪,即使在詩篇五十一篇──肯定與大衛跟拔示巴行淫有關(撒下十一,十二)──也是這樣。大衛沒有用獻祭的方法來處理這事,在大衛的處境中,獻祭是完全無效的,他選擇了完全投靠神的憐憫(詩五十一116)。詩篇三十二篇清楚地顯示未承認的罪所帶來的重擔,三十八篇則顯出罪惡如何痳痺人和敗壞人。詩篇一三篇原本是個人的哀歌,增加了兩節(78節),以適應全國性的用途。

智慧之詩
  既然先知、祭司和智慧人皆在主要的聖所中工作,他們表達思想的形式自然有重疊之處。箴言的形式在詩篇中並不常見(詩三十七58162122,一一一10,一二七1-5)。詩篇第一篇──大概是整本詩篇的引言──把義人和罪人的道路作各種對比(參詩一一二),詩篇一二七和一二八篇則聚焦於伴隨著義人的福祉。詩篇一三三篇是為讚美合一而寫的。詩篇三十七、四十九和七十三篇討論義人受苦和惡人興旺的問題──這問題也在智慧文學中的約伯記和先知書討論(例:耶十二1-4)。人在聖所中所得的神聖透視,以及義人與神相交的寶貴經歷,勝過其他一切因素,成為詩篇七十三篇的作者賴以從低潮中起來的力量。
  關乎歷史的詩篇也應包含在這類別中,因為這些詩篇強調神所愛的國民常從痛苦經驗中獲得的教訓。以色列人顯然是樂於述說救恩的歷史。其中主要的詩篇和涉及的時期有:詩篇七十八篇,從出埃及至大衛王朝之建立(留意14節所表明那教導的意向);詩篇一五篇,從亞伯拉罕至征服迦南;詩篇一六篇,從出埃及至士師時期;詩篇一三六篇,從創造至進入應許地。

信靠之詩
  雖然這一組詩篇中,有些也可歸入哀歌,但其主要特徵是平和地信靠那自我啟示的神,這使信靠之詩尤其合乎靈修之用。這類詩多以向神表達感恩與愛來開始。詩篇二十三和二十七兩篇是其中表表者,其他還有詩篇十一、十六、六十二、一一六、一三一及一三八各篇。
  其他次要的組別詩篇一三六篇的禮儀結構讓人注意到一組與祭儀清楚有關的詩篇。類似的輪唱出現在詩篇十五篇──這詩常被稱為「為敬拜作準備的儀文」,也出現在詩篇二十四篇──這詩可能由前往聖殿之節日儀仗隊唱頌。詩篇八十四篇明顯是一首朝聖者之詩,上行之詩(詩一二至一三四)則可能與一年3次往耶路撒冷朝聖之節日──逾越節、七七節與住棚節──有關。
  明顯地,把詩篇精確地分類是困難的;許多詩篇不能單純地歸入某一組,因此各組別常有重疊之處。清楚而顯著的是,整卷詩篇極清晰地表達了一種有生命力的宗教生活。若說詩篇是普通人表達其敬拜和靈交生活的作品,未免簡化了這題目;君王和祭司、智慧人和先知,均對這矚目的文集有所貢獻。然而,在神眼中,無論人的成就或權利為何,所有人都只是「普通人」,因為所有人都是罪人,需要完全倚靠神的恩典和慈愛。
  因此,古代以色列的敬拜群體,以及其後歷代的聖賢,雖然其中有各色人等,但在這獨特的寶藏中,都找到表達他們心境、渴望和靈交的方法。

 

 

詩篇簡介(雷小龍)

 

第一課:詩篇簡介

 

() 詩篇的價值

 

         希伯來聖經共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五經或稱為律法書,是神直接向人說話,人必須肅然起敬的聽從;第二部份是前後先知 (由約書亞至瑪拉基書),是人對神的說話作深度沈思默想;第三部的是著作 (其中一元是詩篇),記錄了人自我生命被神的靈感動,向祂展露人生不同的層面,包括喜怒哀樂。由於詩篇保存大量個人的材料,它的價值亦顯得特殊,因為,無論是個人或群體,落入各式各樣的處境,幾乎可以保証均可以從詩篇之中找到認同及安慰。

 

         另一方面,詩篇為立志建立深度的生命及敬虔生活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就是任何的境況都以尋找神為最終目標。因此,閱讀詩篇必須經歷一種將它內在化的過程,更多的讀、想、投入詩人的心境處境是內在化不二的法門。並且,詩篇的用語,幫助我們認識神認識人認識己,從而建立親疏敵友的關係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我的敵人可其多;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就歡喜」)。再者,詩篇中的感恩、讚美、哀哭、投訴、咒罵、認信,豐富的情感表達,不單為我們供應足夠的祈禱主題;同時,也為我們供應足夠的表達字彙。

 

() 詩篇的誕生

     

         詩篇的誕生可分為兩方面的討論:1.在什麼情況下被使用?2.如何收集及有內在結構嗎?

       

           一、在什麼情況下被使用

 

               首先,詩篇一字是指「讚美之書」(the book of praises),另一較為少用的名稱「禱告之書」(the book of prayers;詩17, 86, 90, 102, 142)。因此,學者會發問,一本稱為讚美或禱告之書,它總有一個被應用的場景,那究竟是什麼?

               

                   i.個人的屬靈經歷

                    In the Psalms the soull turns inward on itselfs, and their great feature is that they are the expression of a large spiritual experience. They come straight from “heart to heart”, and severaldephtsof the sririt.

 

                   ii.群體經歷

                    「我」指個人及社群,在政治、經濟得解放或擴張,時期由王國至馬加比時代不等 (83)

                   iii.群體禮儀應用

                    在個人及群體之間的搖擺,學者提出第三類詩篇使用的理解,「我」代表信仰群體,運用詩篇於敬拜場景之中,產生這種泛禮儀 (pan-cultic)解釋的原因,一位德國學者希曼耿克爾 (Hermann Gunkel) 形式鑑別學影響最為深遠,他從四方面探討詩篇為何被收集在一起:a. 研究以色列人信仰經驗如何從禮儀中表達出來;b.其它鄰邦的神話及禮儀的影響;c. 先知運動推崇獨一神觀念,力抗異邦文化侵蝕;d. 在先知運動影響下 (八世紀),口傳至成文的過程,研究不同的文體的形式,例如哀歌、讚美詩、感恩詩等等。

 

                    始於希曼耿克爾的影響,另一群的學者,稱為神話及禮儀學派,其中以佛洛莫榮高 (Sigmund Mowinckle) 為突出的代表及影響性人物,他特別指出,在巴比倫、埃及有君權神授的概念,在神廟舉行授職的儀式,如詩24589104所反映的內容。因此,將君權神授的概念推展一步,君王所代表的神,在禮儀上登基作王,重新肯定耶和華是以色列人的王。那麼,詩篇的應用不僅是個人經驗的反省,其重點落於服侍宗教群體的需要 (進一步討論可參附頁)

                   iv)
個人禮儀應用


                   
佛洛莫榮高指詩篇的應用於群體禮儀之上,另一反彈則是應用於個人禮儀之上,特別是那些研究民間宗教的學者,指出詩篇是個人遭受屈辱不公、死亡威脅之下的反響 (如哀歌),因此,詩篇在他們眼中則是一本詩集。值得注意,在佛洛莫榮高眼中,詩篇是一分割的組合。

                   v)生命的迴響

 

                    在尋找詩篇在什麼情況下應用,學者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嘗試從歷史中為每首詩訂定位置,在七、八十年代開始有新的研究轉向,從以人為中心轉為以神為中心,將詩篇應用神學及信仰化,詩篇在生活中反映詩人如何經歷神,其中代表人物是窩特白如格文 (Walter Brueggemann),詩篇是生命的迴響,靈性的剖析,他從三方面來展示此生命進程:a.根源上帝 (orientation)b.偏離上帝 (dis-orientation)c. 重新根源上帝 (re-orientation)。有關含義參附件

          
二、如何收集及有內在結構嗎

 

                   詩篇本於什麼原則結集形成今日正典的形態?學者存在不同的意見,猶太人傳統將五經與詩篇的編排連上關係:「Moses gaveIsrael five books of Torah, and David gave five books of Psalms; ie.Moses’ institution of the sacrificial system with David inauguration of the Temple liturgy」。

                   從最初步的觀察,這五卷詩集是經歷一定的編輯手筆(41:13, 72:19, 89:52,106:48, 150),卷一至三是按標題分類收集:大衛,3-41;可拉,42-49,亞薩,50,大衛,51-72,亞薩,73-83,可拉,84-85,大衛,85,可拉,87-88,以探,89。卷四至五按內容分類:耶和華作王,引言:90-91、內容:93-99,讚美:100-118,上行之詩,120-134,苦難與感恩:135-144,讚美:145-150

 

                   在現代學者眼中如查理士 (B. S. Child) 白如格文認為詩篇收集者並非聖殿祭司,而是來自智慧傳統的文士。他們出於對律法的虔敬,將詩篇收集起來,例如P. Auffret對詩15-24的結構分析:15, 24出於對遵行律法的福氣,19是中界點,16,23,是信心之詩,17, 22是哀歌,18, 20-21是君王詩。又上行之詩120-134是收集於遠離耶路撒冷以外之地,在前後加上錫安及聖殿的主題,為朝聖者注入了錫安神學色彩。另外,稱為詩90-106M. D. Goulder指出,其收集是用於為期八天的住棚節早晚誦讀的詩篇。J. C. McCann分析詩73-89,指出它有一交替出現的形式,即哀歌、盼望之詩、哀歌、盼望之詩,它們是一位糾纏於亡國之痛的人士所收集。

 

                   上述的學者對於詩篇的結集,均集中於個別片段,接續下來介紹的則從宏觀結構,看全部詩篇的結集。

 

                   1.G. H. Wilson 主張詩篇卷一至卷三有明顯的編輯痕跡 (41:13, 72:20, 89:52),而卷四至卷五則較為隱晦 (106:48, 150)。在詩篇2, 72, 89等歌頌王室的詩歌,似乎是卷一至卷三之間彼此相連的接駁口,指示一個閱讀的方向,就是神與大衛所立的約,由起初的被與大衛立約 (2),傳遞承繼 (72) 及失敗 (89);由卷四開始,編輯者回應以色列的失敗 (89),強調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王,相信祂必然蒙福,並以被擄回歸作結 (106:47) 。卷五則指出具體的要求,若以色列要從敗亡中得以復興,必須單單尊崇耶和華 (107),如大衛般敬畏信靠遵行耶和華的律法 (108-110, 119) Wilson來說,詩篇本身具有一個歷史回顧及前膽,卷四則是轉捩點。

 

                   2.J. H. WaltonWilson的基礎之下,從詩的內容本身,提議詩篇是對大衛之約的頌歌。卷一是大衛與掃羅的衝突;卷二是大衛的統治;卷三是亞述的危機;卷四是被擄後以色列民對聖殿被毀的歷史沈思;卷五是為被擄回歸而發出讚美。

 

                   3.D. C.Mitchell一方面批評WilsonWalton的見解,他從三方面批評Wilsoni.若卷四及卷五強調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王,而大衛的約已失效 (2),但為何卷四及卷五有十六首以大衛作詩的標題,Wilson的解釋是大衛作為信靠耶和華的榜樣,指向要求以色列要順從耶和華。但大衛的重要性卻再三強調,而非像卷一至卷三般失敗了,或卷四至卷五般作榜樣,110, 132, 144, 描寫大衛是勝利的王;103:3-5形容大衛被神重新醫治、赦免、救贖;122, 125, 128:5-6, 132:11-18,錫安神學再被肯定。ii.若詩人要求以色列民信靠神,那為什麼卷一至卷三強調神不再守約 (89:35-39)78, 79立約與否定錫安平排置放的衝突,82:8, 神審判大地,83:10-19, 要臨到的審判及拯救,84, 神祝福錫安及懇求神賜福其彌賽亞,85, 應許救贖以色列,87, 歌頌錫安,88, 89, 毀滅的宣告;在盼望及哀鳴的搖擺中,當然仍可對被擄分散的子民帶出希望的信息。但這是否真的帶來盼望呢?iii.對大衛家的態度的含糊,令人未能確定詩篇何時被結集。即究竟何時開始以色列對大衛皇朝失望?雖然實際上對大衛皇朝在亞歷山大時代已崩潰,但對一位將來要復興以色列大衛兒子的期盼,在第二聖殿以來卻一直存在。

 

                   另外,Mitchell指出Walton的弱點在於,若卷三是反映亞述入侵的危機,83亞述對以色列的威脅,84-87南國逃脫了像北國毀滅的命運,88描述希西家患病,89是西拿基勒入侵耶路撒冷。但89與卷四之間為什麼卻漏空了,由巴比倫入侵至大衛皇朝滅亡整個重要歷史片段,這是Walton不能作合理的解釋。由此,Mitchell提出以末世觀點來整合整個詩篇的編輯。(參附件)

 

                   4.W.Brueggemann則對全本詩篇最後形成的形態 (final form/shape),提出由順服以至讚美 (from obedience to praise) 的理解模式。詩1規範了整個詩篇的取向:對律法的順從,好成為蒙福的人,經歷信心的考驗,對神慈愛的懷疑 (73),無私的讚美,最後以信心的跨勝作結 (150)

 

() 詩篇的標題資料

     

       詩篇標題的作用,有認為是標示詩歌屬於那個收集的詩本 (例如可拉或大衛的詩集)。標題多集中於卷一至卷三,卷四及卷五則相對較少。再仔細將標題分類,其中有介紹該詩的作用 (禮儀)29, 30, 38, 92, 100, 102;歷史的處境:3, 7, 18, 30, 34, 51, 52, 56, 57, 59, 60, 63,142,甚至Goulder認為詩51-72是大衛所寫的詩歌,反映他晚年的生活直至所羅門繼任為止;音樂上:交與伶長 (40)、樂器 (6)、調子 (7)

 

() 詩篇的難題

 

       有兩方面:1.詩人的驕傲,詩:7:8, 26:12.咒詛詩,詩35:4-6,8 137

 

()詩篇的神學

 

         討論詩篇的神學,十分在乎我們如何看待這一百五十首詩歌,它們是否有目的地結集,抑或只是按標題或內容結集,其神學思想應從分析個別詩篇而歸納出來。若果接受有目的地結集,詩篇神學重點則是立約、悔改及承認耶和華是王 (歷史性);耶和華介入以色列歷史,透過所立的彌賽亞重建以色列國 (末世性)。若接受從分析個別詩篇,那麼Brueggemann的閱讀程式,詩篇是生命的迴響,靈性的剖析:從根源上帝 (orientation) 以至偏離上帝 (dis-orientation) 再重新根源上帝 (re-orientation)。人經歷的耶和華是施行拯救、聽禱告、信實、慈愛並掌權的神。因此,詩篇的神學在過去學者努力之下,仍然是未有決定性的定案,或許較穩妥的做法,以上述討論為背景,是透過閱讀個別的詩篇,評估那一個論調較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