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十二篇短篇信息

 

目錄:

惡人的謊言與耶和華的言語(楊震宇)

世上沒有忠信人了(吳主光)

看透了世人(朱韜樞)

神似乎那麼遙遠(蘭隆納)

謹慎口舌(十二1~8)(臺北靈糧堂)

尋找忠信(十二篇1~8)(臺北基督之家)

惡要厭惡,善要親近(12)(香港讀經會)

 

 

惡人的謊言與耶和華的言語(楊震宇)

 

鑰句: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

背景:《詩篇》第十二篇的詩題是「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第八。」「調用第八(Sheminith、第六篇亦以此作為詩題) 」是音樂的用語,其中有三個可能的意思:(1)一個調子、施律,(2)以男低音唱詠,(3)以樂器低八度 (Octave) 彈奏。本篇用絲絃的樂器彈撥柔和音色,配在哀傷的詩詞,別有低沉哀傷的意境。這篇詩的背景可能是大衛在逃避掃羅時寫的。在他落難時,他覺得周圍沒有虔誠人和忠信人,並且許多人用詭詐待他。所以他把惡人邪惡之話語跟耶和華真實的言語作一對比。

提要:本篇是大衛求向耶和華起來幫助的禱告。在這首求告的詩裏,首先,他求神剪除那些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惡人;然後,他聽見神說,祂要起來將貧窮人和困苦人安置在穩妥之地;之後,他以信心回應耶和華的應許,相信祂的言語純淨,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人的奉承,強暴和虛謊。全詩分為三段:

()大衛向耶和華的呼求(14)──求神剪除那些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惡人;

()耶和華向大衛的講話(5)──要起來將貧窮人人和困苦人安置在穩妥之地;

()大衛信心的回應(68)──相信耶和華的言語純淨,祂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

鑰節:【詩十二6】「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

鑰點:本篇我們看見大衛表達對神的純淨話語的信心。大衛覺得周圍沒有虔誠人和忠信人,並且許多人用詭詐待他。因此他有感而發,求神拯救他脫離虛謊與狂妄的人們,並表達了對神純淨話語的信心。在這詩篇中,值得注意的是大衛用「人的言語」與「神的言語」互相比較:

()惡人的言語──嘴唇油滑(口甜舌滑)、心口不一(虛假)、諂媚,以舌頭得勝,以為嘴唇是自己的;

()耶和華的言語──純潔的言語,如銀爐中煉過七次。

馬太亨利說的好,「這篇詩表現了壞日子的好思想。」因為今日跟大衛當日的景況一模一樣──謊言如同廣告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角落,使人無法分辨真假;虛偽的言語帶來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不信任。然而,讓我們認定一個事實:惟有主的話是純潔、煉淨的;主的話是信實、可靠的;主的話是安慰、扶持的;主的話是有能力、有功效的;主的話是慈愛、溫柔的;主的話是剛強、不變的。親愛的,你是否愛慕神純淨的話語呢?你的口舌是否也被煉淨,成為神純淨話語的出口呢?

今日鑰節提到「耶和華的言語。」當時大衛周圍的人都是口蜜腹劍,並且油嘴滑舌,又說謊又誇大,而且結黨作惡,到處橫行霸道。他們的言語顯出他們的惡。因他們所說的都是謊言。他們以舌頭得勝,以為嘴唇是自己的,沒有人能作他們的主,這都是自己所說的謊話。然而,生活在充滿詭詐、不義、欺壓下的大衛,當他聽見神的話語時,神說,祂要起來將貧窮人和困苦人安置在穩妥之地,就情不自禁的稱頌「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因此,他有感而發,表達了對神純淨話語的信心,並求神拯救他脫離虛謊與狂妄的人們。在充滿詭詐、不義的社會中,人的言語是何等的虛偽,人的舌頭又是何等的詭詐;然而神的言語是何等的純潔,又是何等的可靠。

的話歷代長存】宣信說到一個故事:在大馬色城有一座回教的禮拜寺,被大火焚燒。原來這是一座基督教的禮拜堂,前門牆上刻著:「基督阿,祢的國是永遠的國,祢的話是歷代長存。」回教徒攻佔了大馬色,佔據了這座老禮拜堂,將原來的字用生灰塗了,加上了一節可蘭經。過了許多年,那石灰掉了,原來的字又顯出來了。前不久,那老禮拜堂焚燒了,前面的鐘樓還在,前面牆上的字句,仍未損壞,直到如今還向世人宣告:「基督啊,祢你的話歷代長存。」

「在這首詩篇中,神的言語與人的言語有多麼大的對比!人的話都是虛妄,口是心非,莫衷一是,神的話絕非誇張,是絕對純正,那是經過祂聖潔的火爐,所以是絕對可靠,足資信賴的。」──邁爾

默想:大衛當時的痛苦是虔誠人和忠信人都沒有了(1),這也是現今時代的最佳描寫。親愛的,當虛偽詭詐之人充斥,誠實與忠信人越來越少时,你是否願在這個世代作個對神虔誠,對人忠信的人呢?

禱告:神啊,我愛慕純淨的話語,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全然信實的,是我所倚靠和仰望的保守我在這彎曲悖繆的世代,能持守祢話語,而在這個世代作個虔誠忠信的人。阿們!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世上沒有忠信人了(吳主光)

 

大綱:

引言:世上沒有忠信人了(12.1

一、世人的舌頭任意犯罪(12.2-12.4

1.人人說謊心口不一

2.油滑誇大之舌神必剪除

3.惡人愛說話不受管束

二、神必保護困苦受屈者(12.5-12.7

1.神將困苦人安置在穩妥之地

2.神的言語純淨煉過七次

3.神保護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

結論:不法的人增多(12.8

 

釋經:

 

引言:世上沒有忠信人了(12.1

12.1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第八。〕耶和華阿、求你幫助、因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

1.大衛定規本詩要用「第八調」,很可能為要以一種較為「憂怨」的調子來唱出本詩,藉以強調「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全世界都找不到一個人的心願意歸向神的人,也找不到一個肯悔改信主的人。在大衛來說,這句話實在有點誇張,因為以色列人在大衛時代的靈性光景,尚屬有心尋求神,不會找不到一個虔誠人,和忠信人這麼悲哀;但筆者相信,大衛寫這篇詩的時候,是被聖靈感動而寫的,所以這不是一篇寫實詩,而是一篇「預言詩」──預言末世大災難時,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感到很孤單,因為找不到任何人來幫助他們。那時,教會已經在較早之前被提,歷史上所有聖徒都已經復活和被提到空中,與主相會了.留下來仍然在地上的世人,若不是假基督徒,就是硬心如鐵,不肯悔改信主的人.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已經成功迷惑普天下的人都拜假基督的像。

2.我們在上一篇指出,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在末世大災難初期,有人勸他們及早逃到外國去;他們卻認為自己沒有犯罪,不肯逃走,免得仇敵趁機會指控他們,甚至射殺他們;本詩則接續上一篇,預言這時候的以色列人很孤單,因為世上再找不到一個真基督徒來幫助他們,所以他們向神求助.這樣的接駁很完美。

3.末世大災難時,世上再沒有人悔改信主,這一點《啟示錄》第十一至十六章有很清楚的交待:

1)「獸」(假基督)興起領導歐盟,使歐盟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所以全地的人都跟隨他、說:「誰能與他交戰呢?」

2)他興起之後,就說「誇大褻瀆的話」,甚至在後三年半的大災難中「任意而行」。

3)他戰勝聖徒──殺死神差來的兩個見證人,又屠殺以色列十四萬四千人;甚至制伏各族、各民、各方、各國。當他殺死神的兩個見證人之時,普天下的人都互相饋送禮拜,慶祝他們被殺。(兩位見證人被殺後三天半就復活升天,相信教會和歷史上所有聖徒都在這個時候一同復活被提。)

4)他之所以如此得勢,是因為得到「假先知」(天主教教皇)的支持;「假先知」施行大神蹟、大奇事,迷惑普天下的人去拜「假基督」的像。以色列聖徒就是因為不肯拜他的像而被逼迫和追殺。

6)「假基督」和「假先知」又控制了末世時代的經濟系統,凡不受他「666」印記的,都不得做買賣。

7)教會被提後(按:第十四章十四至十六節是形容主耶穌以鐮刀收地上的莊稼,就是教會復活被提──「有一片白雲,雲上坐著一位好像人子,頭上戴著金冠冕,手裡拿著快鐮刀…,(他)把鐮刀扔在地上,地上的莊稼就被收割了。」)教會被提之後,第十五至十六章就記載史無前例的「大災難」──天使倒下神大怒的七碗。這時、這時地上再沒有一個人肯悔改信主.正如經文說:

「第四位天使把碗倒在日頭上,叫日頭能用火烤人。人被大熱所烤,就褻瀆那有權掌管這些災的神之名,並不悔改將榮耀歸給神。第五位天使把碗倒在獸的座位上,獸的國就黑暗了。人因疼痛就咬自己的舌頭;又因所受的疼痛,和生的瘡,就褻瀆天上的神,並不悔改所行的。…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有大雹子從天落在人身上…。為這雹子的災極大,人就褻瀆神。」(啟16:8-11, 17-21

4.主耶穌曾說:「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主指的「黑夜」,就是教會復活被提之後,全世界進入末世的「大災難」。保羅解釋這一點指出:

「弟兄們,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弟兄們,你們卻不在黑暗裡,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一樣(意思是,教會是在大災難──黑夜之前被提的)。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意思是,教會被提的時間,應該在黃昏──白晝將盡)。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所以我們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總要警醒謹守。因為睡了的人是在夜間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間醉。」(帖前5:1-7

5.但神憐憫以色列人,當普天下再沒有一個人肯悔改信主之時,他們卻全家悔改信主得救。正如保羅所說:「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羅11:25-26)他們得救,正如神在律法中定規,收割時(即教會被提時),「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利23:22)意思是、教會被提之後,以色列人就像「窮人」一樣,最後仍有機會得救被提。所以他們等候主來,是「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彼後1:19)然後主降臨,對他們來說,就像「公義的日頭顯現」(瑪4:2

 

一、世人的舌頭任意犯罪(12.2-12.4

12.2 人人向鄰舍說謊.他們說話、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12.3 凡油滑的嘴唇、和誇大的舌頭、耶和華必要剪除。12.4 他們曾說:我們必能以舌頭得勝.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

1.這裡所形容的,分明是指跟隨「假基督」和「假先知」的眾人.因為「假基督」以「說誇大話的口」為其特徵;(但7:20)他原是靠說謊話欺騙與他結盟的人而興起的(但11:21-22);他「開口向神說褻瀆的話,褻瀆神的名並他的帳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啟13:6

2.至於「假先知」,他的外表雖然像「羊羔」,他說話卻像「龍」(啟12:11),意思是、「假先知」也像魔鬼撒但一樣,以說謊話和虛假的教義為其大特徵。

3.「假基督」和「假先知」聯合,又成功迷惑普天下的人拜「假基督的像」,這就是末世必要出現的「教會大合一運動」和「宗教大合一運動」;所以,凡加入這大合一運動的人,就是這段經文所形容的──「人人向鄰舍說謊.他們說話、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意思是、他們以很動聽的謊話來遊說眾人加入這大合一運動,但各人卻各懷鬼胎,各有加入大合一的不同目的。「假基督」原是一個「卑鄙小人」(但11:21),他想要借用「假先知」所領導的宗教大合一勢力來達到統治全世界的目的;而「假先知」也想要借用「假基督」所領導的「歐盟」來恢復自己從前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政治勢力;各宗教加入這大合一運動也是想要利用這運動來強化自己;基督教各宗派加入這大合一運動也是想要奪回社會的政治影響力,和促使自己的教會大大增長….所以他們人人都「心口不一」。

4.作者預言說:「凡油滑的嘴唇、和誇大的舌頭、耶和華必要剪除。」這正正是《但以理書》所預言──「那獸(歐盟)因小角(假基督)說誇大話的聲音被殺,身體損壞,扔在火中焚燒。」(但7:11)意思是到最後,主基督從天降臨,揭發「假基督」和「假先知」的假冒,將他們兩人就被擒拿,活活的被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啟19:20)因為他們曾說:「我們必能以舌頭得勝.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意思是、「假基督」和「假先知」以為可以任意而行,沒有任何神或人可以制止他們;他們推動的「大迷惑」一直成功,甚至普天下的人都被他們迷惑,所以他們認為他們的謊話必定會成功到底.誰知,他們只能任意而行「一載、二載、半載」──三年半而已;之後、主基督就降臨將他們消滅。

 

二、神必保護困苦受屈者(12.5-12.7

12.5 耶和華說: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歎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12.6 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12.7 耶和華阿、你必保護他們.你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

1.這裡所說的「困苦人」和「貧窮人」,就是末世大災難時代才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正如筆者在上文所解釋的,「田角的禾稼」,並「遺在地上的禾稼」,都是留給以色列中那些「貧窮人」的──事實上,在神的眼中看來,他們等到教會復活被提之後才肯悔改信主,他們都是靈性貧窮的人。神憐憫他們,叫他們仍然有機會信主得救.所以本詩指出──「耶和華說: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歎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意思是、當這些以色列人悔改信主,呼求神為他們伸冤,拯救他們脫離敵基督的追殺之時、主基督就要「起來」──從天降臨,消滅敵基督的大軍,拯救他們,把他們領進他們幾千年來所羡慕的「千禧年國」裡,讓他們享受安穩太平,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

2.經文突然轉過來形容「耶和華的言語」說:「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意思是指、這些在大災難裡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一直靠研讀《聖經》來維持自己的信心.因為這時他們發現,歷史一切事件,都是照著《聖經》的預言一一應驗的。所以他們堅持相信《聖經》──耶和華的言語,是可靠的;不像「假基督」和「假先知」所說的「謊話」──經不起火的試驗,一遇患難就站立不住了。但神的話語卻使以色列人勝過一切的困苦試煉,叫他們的信心如同「純淨的銀子」──煉過七次,越煉越純淨──經過多次戰火試煉,信心更加純淨,毫無灰心疑惑等雜質;最後更證明神的應許沒有落空。

3.所以他們在患難中仍說:「耶和華阿、你必保護他們.你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意思是相信神必定會保護這些靈性貧窮的以色列人不被「這世代的人」消滅──「假基督」和「假先知」已經迷惑了整個世代的人,起來對付以色列人.所以當神那兩位見證人被殺之時,普天下的人都互相送禮物來慶祝。我們可以想像,那時以色列人何等孤單;要堅持信主,對抗整個世代的人,實在不容易。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以色列人從神的話語裡得能力,得安慰,能以對抗整個世代的人,可見神的話語是何等的寶貴.但願神的眾僕人,天天在神的話語上鑽研和領受其中的豐盛,能以勝過這末後的世代。

 

結論:不法的人增多(12.8

12.8 下流人在世人中升高、就有惡人到處遊行。

1.大衛以這句話來結束,為要表示,像「假基督」這種卑鄙小人也能升高為歐盟總統,與「假先知」共同統治全世界,這樣、惡人就能以「到處遊行」──同性戀者遊行;像荷蘭的妓女大遊行;新神學派推動的「文化節」大遊行;「宗教大合一運動」大遊行;屠殺聖徒的人到處遊行;行虛假神蹟奇事的人通行全世界;拜獸像者在各地遊行;「666印記」大行其道;「積想思想」和「成功神學」到處流行;「打座」和「冥想」流通全世界…。

2.主耶穌講論末世兆頭之時,指出四個「許多人」,反映出末世時代惡人在各處大大增加───「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災難:原文是生產之難)的起頭。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5-13)因此、屬神的人必須準備好心理──「假基督」和「假先知」的惡勢力必要成功,直到他們「敗壞世界」之時,主基督就降臨,「敗壞他們」。(啟11:18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看透了世人(朱韜樞)

 

  現在我們來到第十二篇,「看透了世人」。第一節,「耶和華啊,求你幫助,因虔誠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一開始他說,「耶和華啊,求你幫助,」世界是什麼樣的呢?「因虔誠的人斷絕了;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不僅這樣,第二至三節,「人人向鄰舍說謊;他們說話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凡油滑的嘴唇和誇大的舌頭,耶和華必要剪除。」他對世人的觀察是對的,但是他的審判卻常常有問題。然後第四節,「他們曾說:我們必能以舌頭得勝;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也就是我要說什麼我就說什麼。換句話說,我要怎麼活我就怎麼活,誰也不能作我們主呢。

  第五節,「耶和華說: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嘆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在世人中還有一班人,這一班人聖經描述他們是困苦的。弟兄們,你要好好跟隨主,你就得預備作一個困苦人。困苦人不一定是窮人。但是在這裡你是一個困苦的人,也是一個貧窮的人。貧窮的人也不一定是窮人,這個貧和窮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地上,會成為一個人所不能接受的 oddball,就是怪人,是別人所不能懂的一班人。你是一個困苦的人,你有冤屈;你也是一個貧窮的人,你有嘆息;所以耶和華現在要起來,把你安置在你所切慕的穩妥之地。困苦人的冤屈,貧窮人的嘆息,神都聽見了、神都看見了,現在神要起來安置他們,叫他們進到穩妥之地。

  神如何安置我們呢?第六節,「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潔的言語,如同地上爐中煉過的銀子,精煉過七次。」根據恢復版的繙譯,神的話純淨到一個地步,不僅是煉過的,也是精煉過的。這裡的「煉」和「精煉」是不一樣的。「煉過」,就是把鐵熔了,好將它煉成鋼。「精煉」,是叫它絕對的純潔,to make something pure, testing it to determine the degree of purity。「精煉過七次」,「七」就是四加三,是人加神的數字。根據你所要的,和神所要的,這話是純淨到不能再純淨了。求主赦免我做這樣的見證,我所得著的話是純淨過七次,你所得著的話也是純淨過七次,但這個純淨度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兩個是不一樣的。無論如何,照著你所是的,神用祂的話來做你的拯救,把你帶到穩妥之處。換句話說,神的話在你身上運作的時候,它是有能力的,是不會徒然返回的。當神的話說出來,這話是在你的身上有吸引,能產生運行和運作的,因為神的話是煉過的。

  第七至八節,「耶和華啊,你必保護他們;你必保佑他們永遠脫離這世代的人。下流人在世人中升高,就有惡人到處遊行。」這都是箴言,我們不研究了。無論如何,詩人把所有的人都講完了。第一個是外邦人;第二個是知道有神卻不以神為神的人;第三個是很可怕的,是知道主是主,卻不願意以主為大的人。末了,整個人類都是不虔誠的,都是沒有忠信的,都是說謊的,都是誇大的,他們都要以舌頭得勝,都要宣告自主,「我們是主!誰是我們的主啊?」當你跟人傳福音,告訴人「你需要接受救主」的時候,他就說了「我就是救主,誰是我的救主?我就是我人生的主,我這一生就是我自己做主。」弟兄姊妹,你有沒有看見你也是自己做主啊!

  教會中有許多好弟兄,都是神特別賜給教會的。但是他們唯一的難處,就是他們還願意做十二篇裡自己做自己的主的人。即使是一個蒙恩多年的人,連講一篇道,常常還是自己做主。有時候自己很清楚不需要講這篇道,可是每次講都很痛快。人的確是可怕。

  前面第九篇說,求你叫他們看見他們不過是人。這裡就給我們看見,我們這班人如果能夠像一個困苦人,像一個貧窮人,神就要用祂的話把我們帶到我們所切慕那個穩妥的地方去。我願意做這樣的人,而不是做一個自主的人。你知道教會生活中的難處是什麼嗎?就是自主的人太多了。如果一個教會裡,個個都是自主的,我喜歡這樣,我不喜歡那樣,我要這樣,我不要那樣,這個教會就完了。一個健康的教會,必須是一個以主耶穌為主的教會。

――朱韜樞《詩篇中的神聖經歷(卷一)

 

 

神似乎那麼遙遠(蘭隆納)

 

那時,波濤必漫過我們,河水必淹沒我們,

狂傲的水必淹沒我們。                    ——詩一二四45

論到讚美,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在生活艱難,神似乎是遙遠不可及之時,我們要怎麼辦?在那種情形下,我們還能讚美祂嗎?詩篇第十三篇是一篇叫人深深感動的哀歌詩。它給我們立下一個榜樣,讓我們知道,在生活艱苦,無法讚美之時,我們應該怎麼辦。為了要欣賞這一篇感情豐富的詩,我們必須先培養出一種情緒,就是處於孤獨和絕望中的那種情緒。然後用這種情緒來讀這篇詩。

 

一片淒涼

冬天已經緊緊捉住大地,其強度甚至使大地也停止了反抗。秋天那多變化的色彩已經被遺忘,夏天燦爛耀眼的彩色也已失去。現在,一切都在冬天的控制之下,色彩和生命都已消失。

一個年老的婦女坐在她的搖椅裡,她那脆弱的身體上披了一條披巾。她坐在那裡,搖呀搖,透過結霜的窗子,眺望著窗外,那一片結了凍的田野。她的肩本來已經沉重了,現在似乎更加的深沉,毫無盼望。她可以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就像那一片結冰的景色。

對她而言,和那一片土地一樣,顏色、力量、精力都已經消失了。她感覺到,冬天寒冷的氣候對田野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生命和時間在她裡面所造成的結果。

她的問題是,她就是一個人住,很孤單。她的孤單就像冬天寒冷的氣息。她調理一下披肩……又繼續的搖呀搖。

到了晚上更糟。有時她夜半翻身,伸手要觸摸身旁那個熟悉的身體。可是床和被是那麼冷,那麼整齊,她在哀愁中醒了過來。他已經別世九年之久呀!

她孤單,她幾乎被遺忘了。她從心底深深歎了一口氣,可能連神也已經忘了她。

有人說,神把她忘了,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是否會馬上說,神所忘記的只是人的罪,祂必不把人丟棄在海的深處 (見彌七19 )。或則你會捉住他那句「忘記」,說,「只有人會忘記,神不會忘記。」然後舉出某些人健忘的故事。

有一位我所敬愛的教授,有次應邀到距他家幾百里之外的一個城市去主持一禮拜之久的演講。結束之後,他就搭機飛回自己的城市,從機場雇了一部計程車回家。回到了家門,他太太問他,「你的車子呢?你忘了這次你是開車子去的?」真的,他忘記了。結果他必須雇計程車回機場,再搭機回去,然後開 車子回家。

忘記事情,那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事,並不是「健忘的教授」才會如此。我們都曾經忘記一些東西。可是,神也會忘記嗎?祂會忘記那些屬自己的人嗎?我們如果慎重的問這個問題,像剛才所提到的那些健忘的故事就不再好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可怕的思想。如果神真的會忘記,那麼我們要怎麼辦 呢?對我們而言,這可能不是一個新的問題。

我們沒有辦法解釋那些在遙遠之地所發生的成千上萬的悲劇。可是,我們自己是否偶然也會像那些不信的人一樣,問這個問題,「如果有神,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神會忘記嗎?

也許我們不必想那些受苦的大眾,就想一想我們所熟悉的某些人所受之苦,這樣或許比較具體一點。我第一次作實習牧師之時,教會內有一個家庭受到了不同尋常之苦。那個家庭有四個孩子,作母親的是一個很可愛的姐妹,她真是充滿了對神的愛心。突然,她受到了一種過濾性病毒的感染,位置是腦部。 她在醫院裡住了幾個月,經過了無數的試驗和手術。她的丈夫為她的病操勞過度,再加上嚇人的醫藥費,也相繼病倒,住院。

有一天晚上,我去探望這位年輕的母親。她看看我。她的臉部因為藥物的關係,已經扭曲了。因為第二天要開刀,所以頭上的頭髮全部剃光了。她的身體很虛弱,心裡又惦記著孩子和家。她捉住我的手,眼睛盯住我,問我一個我永遠無法忘記的問題,「牧師,你說神已經忘記了我嗎?」

這個問題出自神的兒女,任何人都不應等閒視之。無論這問題是出自寒冷孤室中的老婦人,是出自病床中的年輕母親;是出自于孩子垂死中的父親,或是出自毫無盼望的老年人,這個問題是真實的,驅之不去,必須加以面對的。這位全知的神,也會有記憶不好的時候嗎?這位獨一智慧的神,也有疏忽的時 刻嗎?這位無所不知的神,有可能在某段時間內忘記了祂的一個兒女嗎?

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希望再帶領各位查考詩篇。在詩篇中,往往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心中所想,卻不敢說出來的話,詩人率直的說了出來。這段經文是在詩篇第十三篇,「神忘記的詩篇」。

 

要到幾時呢?

這篇小詩可以分成三段,每部份各有兩節。第一段可以如此翻譯: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1)耶畏,禰忘記我,

    要到幾時呢?要到永遠麼!

 禰掩面不顧我,

 要到幾時呢?

 (2)我心裡籌算,終日愁苦,

   要到幾時呢?

 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

 要到幾時呢?

請再聽一遍,「要到幾時呢?」他連續講了四遍。大聲的讀、慢慢的讀,把感情放進去的讀。你聽得到他們的痛苦?他們在痛苦中的哀叫?你多讀這篇詩,讀了幾遍之後,你能對他們的呼喊無動於衷嗎?在極端苦楚之中,這位詩人四次喊叫,「要到幾時呢?要到幾時呢?要到幾時呢?要到幾時呢?」

這些激動的話,乃是發自信徒的口中,他相信自己已經被神忘記了。這些話背後所包含的意思更是可怕。神不但可能忘記,而且祂已經忘記了!這位詩人提出了一個更可怕的問題:既然神已經忘記了,又既然神是永恆的,那麼,祂是否將忘記到永遠?因此,他就四次重複使用這個痛苦的句子,「要到幾時呢?」

「禰忘記我,要到幾時呢?」和這個句子相平行的另一個句子是,「禰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這位元詩人用詩中有畫的方式,描寫了神不但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去,而是故意避開不見信徒。

這篇詩的第一段,重點是要指出,在信徒的生活中,有些時候他會覺得,神已經把他忘記了。早在我們生活體驗到這種感受以前,大衛就已經說,「神已經忘記;神已經把臉轉到另一邊去了!」

在哀歌的詩篇結構中,這些詞句就構成了「你」的部份。 請參考本書第一部第三章,我在那裡引用詩篇第六篇作實例,介紹哀歌詩篇的構造。在那裡,我說,哀歌常用三個人稱代名詞來表示他的痛苦:我正在受苦,你(神)不答我,他們正在得勝。這裡詩篇第十三篇,「你」的部份最重要。神,禰已經忘記;神,禰已經掩面不顧。

因為相信自己已經被神所忘記,大衛只有轉而求自己了,結果只有一而再的失敗。在這哀歌的「我」這一部份中,大衛用精煉的詩句,似乎暗示,他晚上睡不著覺,想著如何逃脫之計,如何解決他自己的問題。可是,黎明再次臨到,原以為可以帶來新希望,帶來的卻是新的痛苦,是他一天新的憂愁的開始。他的計畫一點兒用處也沒有,他的策略一點兒也行不通。他正在受苦,並且他也知道,自己沒有辦法解決。

同時,他的仇敵就像貪食的禿鷹,在頭頂上緩慢的繞著圈子飛。他們在等候他的僕倒,要吃他的肉。四次「要到幾時呢?」的最後一句和哀歌中的「他們」這一部份有關係:

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

要到幾時呢?

我們不必忙著去判斷,這裡所謂的「仇敵」是指誰,也不必決定,這篇詩是大衛那一段時間寫的。由於這篇詩在這兩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說明,所以我們也不必強解。他的仇敵就是我們的仇敵。他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還有,往往他在這裡的埋怨,也是我們心底有時對神的埋怨。

可是,還有一件有趣而奇特的事。那就是這篇詩有點不合邏輯。假如神真的已經忘記了,那為什麼還要禱告?假如神已經真的掩面不顧,何必如此祈求?如果我們注意到,大衛一開頭就稱呼,「耶畏阿!」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大衛稱呼「耶畏」這個名是神和人立約的名,這表示他以為神是不信實的。既然 如此,他何以又要禱告呢?

這種情形是有點紊亂,可是我們人常常都有類似的經歷。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的盼望瀕於絕望,可是我們的絕望卻仍有希望。」最後一點,我們的禱告還是要靠聖靈,祂用我們分辨不出的歎息,在為我們禱告。無論如何,這篇小詩的第一段,給我們一個嚴肅的思想:即使是一個信徒,有時也會覺得神已經忘記他,神已經撇棄了他。

 

那時我們應該禱告

第二段乃是這篇詩中第一、二節的哀歌,和第五、六節的讚美之間的轉接。中間這一段乃是祈求。我們可以翻譯如下:

(3)耶畏,我的神阿,

   求你看顧我,應允我。

 使我眼目光明, 免得我沉睡至死。

 (4)免得我的仇敵說,「我勝了他。」

   免得我的敵人在我搖動的時候喜樂。

這裡我們有一個典型的祈求的構造。先是高聲呼叫神聽他的祈求,接著要求神拯救。(雖然這篇詩中的仇敵似乎很倡狂,可是卻沒有第三部份,要求神懲罰仇敵。)我們真正處在屬靈低潮的時候,開始懷疑神之際,那時我們就必須禱告,求神垂聽,求神拯救。

我知道,有些人說,「我們為這件事情禱告吧!」那只是一種不關心的推託之辭。可是,有的人這麼說,乃是表明他真正的關心。假如我們真正用誠心,用同情說這句話,對方也可以真正用誠心領受。在這種情形之下,這句話能夠叫那些正在受苦的弟兄姐妹們,得到真正的幫助。

請注意,大衛在他這簡潔而感情豐富的禱告中,加了一句,「耶畏我的神阿!」這乃是他信靠的告白。他說這話時,乃是處於最絕望的時刻。神雖然忘記了他,但是只有這位神是真正的存在。耶畏雖然轉臉不顧他,但只有祂才是獨一的耶畏。除了祂,我們還能歸向誰?只有祂才能賜給人生命的話語,這乃 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大衛運用動機的動機來支持他的禱告,迫使神有所反應。大衛提到的有三個理由,見於第三和第四節。大衛說,如果神不應允他的禱告,他就會死。而他如此的死,不但意味著神一個僕人的去世,同時也意味著他的仇敵因此將以為,他已經得到了勝利。

在當時多神信仰的環境中,大衛說這話的意思是說,如此一來,人就以為敵人的神(其實不是神)已經勝過了耶畏(只有祂才是真神)。在這裡,大衛的個案,乃是要顯明神是否為祂的僕人復仇。還有,大衛又說,他如果搖撼跌倒的時候,他的仇敵都將喜樂。因為那些人將認定,永生神僕人的跌倒,乃是異教信仰的得勝。這樣,那些不肯悔改的人就可以更加振振有詞了。

這些動機的動機對我們很有教育性,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如何禱告,也可以幫助我們如何教導兒女禱告。我們必須先思想一下,神若應允我們的禱告,可以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樣就可以判斷,我們所求的,是否真有其價值。為什麼一個三歲的孩童,求神賜給他「像花園那麼大的棒棒糖」,這樣的禱告不好?部份的原因乃是,如果神真的應允了他的禱告,他父母可能必須賣掉他們所有的財產,才能付清吃了那麼多糖所可能造成的疾病和牙病的醫藥費。我們成年人雖然比較成熟,但是我們的祈求往往也像孩子那樣。假如我們深入一想,我們所求的那些東西,根本就不必提起。

 

遭逢死亡

看過了動機這一部份以後,現在我們必須來看看,到底大衛所求的是什麼。這篇詩中救我這一部份的祈求,乍讀之下,會令人覺得不解。大衛所求的是,「使我眼目光明」(第三節)。

這篇詩太簡短,而且情緒又那麼激昂,所以我們不容易把握住其蘊含的意思。可是,我還是要試著來瞭解他。這裡大衛可能使用他所熟悉的戰場上的例子來作比喻。大衛早就經驗過在戰場上的肉搏戰。在他的那個時代,並沒有醫護兵可以對受傷的人加以急救,把他們送上直升機,飛回醫院去治療。

他那個時候,軍人在戰場上受傷倒地之後,很可能整天躺在地上呻吟,直到戰爭結束為止。而巴勒斯坦炎熱的土地可能就慢慢地把他生命的汁吸幹了。然後,到了太陽西下,雙方軍隊各歸各自的營房之後,可能有些人會到戰場上去,扶起那些受傷的戰友,用草藥或橄欖油敷裹他們的傷口(見賽一6 )。 這樣原始的醫療,對他們所受的傷可能沒有多大的用處。他們受的傷可能是出於刀、劍、矛、箭,斧頭、或是更可怕的武器——攻城器或戰車(類似今日的重炮和坦克)。

大衛對這類死亡的事件並不陌生,特別是在戰場上受傷垂死的情形,他也一定常常看過。我們相信,他曾好幾次抱住受傷垂死的戰友,聽他們說出臨死前的最後幾句遺言。

這裡,大衛把自己比作受傷垂死的戰士。他就像那些即將斷氣的傷兵,眼睛已經逐漸看不清東西了。所以大衛高聲呼叫:

使我眼目光明,

免得我沉睡至死。

他把自己比作垂死的人,生命的力量已經逐漸消失。除非耶畏使他眼睛恢復光明,不然他很快就要死去。

十九世紀一位著名的解經家德理慈曾經如此寫道:「使憂傷而眼目昏花的人重新得著光明,相當於賜給他新生命(拉九8) 。有了新生命,眼目就光明(撒上十四2729 ) 。這一節所說的光明,乃是從神的聖顏慈愛所發的光(詩三十一 16 )。人若蒙神慈愛的光照,就可以繼續存活,可以得著新的生命能力,就可以不致沉睡至死。」

要表達這篇詩所要傳達的真理,再沒有比這個比喻更恰當的了。我相信,大衛的意思是說,認為神會忘記我們,那乃是從人的觀點來看神。我們感覺到神忘記我們之時,就必須要求神應允我們的禱告。這是我們從神的僕人大衛的「使我眼目光明」這句話中學到的。

我們必須再一次把我們的眼睛集中在我們神的品格上。我們必須把屬靈的內障除去。大衛所使用的這個比喻,真是再恰當不過了。無論何時,我們如果感覺到神已經忘記了我們,那時我們就必須禱告,求神給我們對祂有一個新的看法。

這篇詩的第一段說,有的時候神似乎把我們忘了。第二段說,信徒應該禱告,求神使自己的眼目明亮,能夠對神有一個新的看見。

第二段乃是這篇詩的轉接部份,預備我們可以進入欣賞這詩的第三段。

 

那時我們將紀念

和前面那一段的氣氛對照之下,這篇詩的第五、六節不能再提供更強烈的對照了。這兩節的經文是:

(5)但我倚靠禰的慈愛,

   我的心因禰的救恩快樂。

  (6)我要向耶畏歌唱,

 因祂用厚恩待我。

這詩在氣氛上的轉變,從第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來,「但我」(第五節)。這是在氣氛上即將有改變的信號。為什麼有這改變?惟一的解釋是,神已經應允了大衛的禱告。祂已經使大衛「眼目明亮」,使他對神的品格有一個新的看見。

因為那是在舊約時代,所以我們可以推測,使他「眼目明亮」可能是藉著祭司或先知的手。神直接應允了大衛的禱告,賜給他一個新的啟示。事實上,他並未從痛苦中得拯救,因為他的讚美仍然在未來(第五節下和第六節)。然而,他已經把信心向上提高了一層,就是在逆境中還是要保持對神的信靠。在我們的時代,若遭遇到困難,就想去找祭司、先知、或任何人求得新的啟示,那是不對的。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聖經——就是神完全的啟示。大衛那個時代,只有聖經的一部份而已。我們不需要新的話語,我們所需要的,乃是在舊的話語上有新的亮光、新的瞭解。我們的問題不是沒有啟示,而是沒有把握住我們已經擁有的啟示。因此,雖然我們的禱告和大衛一樣,求神使我們的「眼目明亮」,然而我們所希望得到的,卻和大衛稍有不同。我們所希望得到的,是對聖經有新的瞭解,有更高一層的認識,有新的提示。

結論是什麼?結論還是經常聽到的老答案:無論在順境、在逆境,都要「禱告、讀經」。這麼簡單嗎?還是這個老套嗎?其實這並不簡單。假如講的人只是膚淺的這麼一講,聽的人也是如此,那麼這才會是老套。假如人把禱告看作是真正與神的交通,相信聖經是神啟示的記錄,那麼這個建議是最深刻而具 體,也是信心的榮耀一面:禱告和讀經。

 

那時我們要紀念

事實上,這些乃是大衛所走過的步驟。我們已經看過他所經歷過的路程。我們能辨認,這是事實,不是老套,是深奧的真理,不是老生常談。我們覺得神忘記我們的時候,正是我們必須紀念祂的時刻。我們能夠看明,所謂「忘記」,實際上只是從人這方面的看法而已。

大衛說,「但我倚靠禰的慈愛。」不久以前,同一位大衛還指責神忘記了他哩!現在大衛記起來了。他記起來耶畏在詩篇中所表達的一個最大的特徵:祂的慈愛。這篇詩整篇的重點是在希伯來文「慈愛」一字上。這篇詩的教訓是:在耶畏的慈愛中,沒有被忘記的事。

聖靈似乎知逍我們內心的傾向,祂允許大衛向神品格中這個基本的部份發出挑戰,不過他的挑戰在神的慈愛之中被打敗,而他的信心卻得著增強。經過了這個受苦的洗滌,大衛對耶畏慈愛之信心更加強化了。

我們有時說到痛苦的門檻,也許我們也應該說到信心的門檻。當我們的信心接受試驗,在神帶領之下經過了那試煉之後,我們對祂的信心,就可以達到以前未曾有過的強烈程度。亞伯拉罕在摩利亞山上所受的試驗,乃是舊約中最好的一個例子 (見創二十二章)。而耶穌自己乃是新約中最好的例子。希伯來書的作者報告說: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誠蒙了應允。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五78 )

這是從亞伯拉罕,經過雅各、大衛、和其他幾十個舊約的信徒,一脈相承,從苦難中學會了順從,而到耶穌基督的身上,達到了最高峰。我們自己受苦之時,要接受這個真理非常困難。可是,如果為了強化我們的信心,神允許受苦臨到我們之時,我們不要驚訝,因為我們已經加人了曆世以來那一幫蒙恩的人之中了 。

大衛就是如此,經過了這個經驗以後,他對神的慈愛有了一種新的,也是更深奧的認識。他在其他詩篇之中,好多次講論到耶畏這個奇妙的特性。神的這個特性最奇妙,我們對它的信心應該不斷增長,對它的欣賞也應該不斷提高。神的屬性中,它乃是中心,我們以後還要再研究的詩篇中,經常都會提到,因為神是慈愛的,我們應該讚美祂。

 

神和母親

後來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整個世代都體驗大衛的這種感受。他們也覺得自己被神所拋棄。他們感覺到,那位從來不會忘記的神,已經把他們忘了。先知以賽亞把他們那一個世代的人口中所出的話,寫了下來:

錫安說,「耶畏離棄了我,

主忘記了我。」(賽四十九14

在這裡,人們又重新用這個老問題指責神。不過,這一次神自己用一種優美的方式回答這個問題:

「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賽四十九15ab)

我們的答案很自然是,「不!神賦予母親一種愛的天性, 她不會忘記自己的兒子,也不會停止不憐恤親生兒子。」這是母親節卡片上經常可以看到的詞句。父親也許會比較浮躁善變,母親卻不如此。

但是,聖經也不會一廂情願的自欺欺人。世界上確實也有一部份作母親的,也許是因為感情或心理的異常,或是一些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的原因,也會忘記他們的兒女,或是遺棄他們的子女,甚至毀滅他們自己親腹所生的兒子或女兒。

我曾經在德州達拉斯郡收容所工作幾年之久。我們的工作分三班輪流制。雖然這不是我們的責任,但是有時我們也要收容一些不是犯罪,而是被家人毒打虐待的孩子。那些虐待孩子的,曾些是父親,有些是母親。虐待的方法有時是毒打、有時是讓他們挨餓、有時是把他們趕出門,有時他們所用的方法你連想都不敢想。這些孩子通常先被送到醫院治療以後,再送到我們的收容所過夜,直到第二天找到寄養的家庭為止。

所以,神所問的那句話,我們的回答應該是,「不,絕對不會!」可是,事實上是,「是的,有的時候也會如此。」所以祂又說,

「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賽四十九15c)

「看哪!」祂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十六節a)。我們有一句話說,「了如掌紋。」又有句話說,「如掌上明珠。」我們就是在神的掌中。

神和信徒的關係太密切了,正如大衛所暗示的,這事和祂的品格息息相關。假如祂任何時候忘記了祂的百姓,或是不關心他們,祂自己就會受虧損。所以,即使母親忘了自己的兒女,神也不會忘記祂的子民。祂的慈愛超過人類所能想像,比母親對兒女的愛更深。祂不能忘記自己的子民。

 

在慈愛裡不會有忘記的事發生

我們說神是永恆的,意思是祂不會死。我們說,神是真理,意思是祂不會說謊。我們說神以慈愛愛祂的子民,意思是以祂所有的能力,祂不能忘記那些屬於祂的人。「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神以慈愛愛祂的子民,而在慈愛裡不會有忘記的事發生

我的心因禰的救恩快樂,

我要向耶畏歌唱,

因祂用厚恩待我。(第五、六節)

這些話就像起誓,藉此大衛向他的神保證,他得拯救之後,要到忠心的會眾面前,為祂的拯救而讚美祂。他要向社會上的人說,雖然他以為神已經忘記他,可是神還是把他救了出來。

家父在四十年代,是全美著名的音樂家。發生了意外之後,他從頸部以下癱瘓了,就如此在病床上躺了十七年之久。這次意外事件發生在一九四九年,神使用它在時候恰當之際,引導家父認識了主耶穌基督的救贖。

可是,雖然家父認識了基督,他常常還會有極大失望的時刻,也有些時候身體很痛苦。有好多年,他都不能使用他特有的音樂天賦。坦白的、誠實的說,許多時候他能夠用淒涼的小調,唱出大衛所寫這篇詩的第一節:

耶畏阿,你忘記我,

要到幾時呢?

家母所承受的壓力也夠大了。有好些時候,她可以用哀傷的調子,和家父同唱第二行:

禰掩面不顧我,

要到幾時呢?

然而,一九六六年,出於我們主完全的憐恤,祂把家父接去,和祂永遠同住。那時就沒有憂傷、哀歎的時刻了。家父被接到他的主面前時,天上的一切必然都興高采烈,因為知道,神用祂的慈愛愛祂的毎一個兒女,並且在耶畏的慈愛裡面,不會有忘記的事情發生

為此我們讚美禰——我們偉大的神!

―― 蘭隆納《讚美──詩篇的認識和欣賞》

 

 

謹慎口舌(十二1~8)(臺北靈糧堂)

 

人是有限的,我們看見像大衛這樣有權有位的人,也不斷遭遇難處,他如果想靠他的王位和權柄,他所受的苦必更多。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他雖貴為君王,但常想到比自己更高的神,尤其在患難時,所以一開始他就禱告,「耶和華啊,求你幫助!」我們所遭遇的患難常與我們有益,因患難常幫助我們更多來到神面前。

大衛當時的痛苦是他周圍的虔誠人和忠信人都沒有了,那個世代與現今的世代一樣,充滿了油嘴滑舌的人,他們又說謊又誇大,並且結黨作惡,他們的話顯出他們的惡,「我們必能以舌頭得勝,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4)

這樣的目中無神,也目中無人,就成為他們的禍患,耶和華要起來剪除他們的唇舌。大衛的禱告很快蒙神垂聽,神說他要幫助了,但神怎樣幫助呢?神說:「我現在要起來」(5)。神馬上有行動,神知道他何時要起來,祂的時候總不會太遲。正如一個父親,靜坐一旁,觀看他的兒子玩耍,當見到兒子危險時,父親必會起來幫助。我們的天父豈不是如此嗎?

生活在謊言中的大衛,聽見神的話語時,覺得神的話語何等甘甜,情不自禁稱頌「神的話語是純淨的」(6),神的話語如爐煉銀,經得起各樣考驗,神的話語如同精金,是尊貴無比的。但願我們的口舌也被煉淨,成為神純淨話語的出口。

默想

1.我是否謹慎口舌,在神在人前均為虔誠、忠信的人?

2.我是否常愛慕神純淨的話語?

回應

主啊!願你保守我謹言慎行,常愛慕你純淨的話語,在這個世代作個虔誠忠信的人。

 

 

尋找忠信(十二篇1~8)(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詩人一開始就感歎「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而他特別提到不忠信的人主要就表現在他們的言語中,就是說謊的舌頭、油滑的舌頭及誇大的舌頭。今天這世上不就是如此嗎?真的是人人向鄰舍說謊、政治人物向他的選民說謊、商人向他的顧客說謊、丈夫向他的妻子說謊,人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說謊。為了如同第四節所說的,為了勝過別人而說謊,心口不一、油嘴滑舌、誇大不實,甚至說話如利劍傷人。這樣的話語真是每天充滿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周遭的人當中,難怪詩人感歎「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但願我們就是那個忠信的人。我們願意說誠實話、說心口一致的話,說實在的話,因為我們不會像世人一樣說:「我們的嘴唇是我們自己的,誰能作我們的主呢?」(4)我們知道我們的口是神的、是要讓神管理的、是要榮耀神的!

詩人感歎世人沒有忠信人,對世人失望時,他轉向神。他相信神才是那位「忠信」者、是那位信實可靠的神。當神說:「我已經聽見困苦人和貧窮人的歎息!一切受苦和失望的人,都可以到我這裡來,我要把你們安置在你們所切慕的穩妥之地」,他相信神必定照祂所說的去做,因為神的話語不像世人的話語,不實誇大,「耶和華的言語是純淨的言語,如同銀子煉過七次」一般,神的話是最真實可靠的!

你是否也像詩人一樣感歎世上沒有忠信的人呢?讓我們作那個忠信的人,也讓我們信靠那位真正忠信的神!

回應:求禰勒住我的舌頭,讓我不說謊言、不說心口不一的話,也不說誇大的話,更不說傷害人的話。主啊!謝謝禰,因禰的話是最真實可靠的,我因此願投靠在禰翅膀下!

禱讀:詩篇十二篇5

5 耶和華說:因為困苦人的冤屈和貧窮人的歎息,我現在要起來,把他安置在他所切慕的穩妥之地。

 

 

惡要厭惡,善要親近(12)(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賜我力量能成為世上的鹽和光,有勇氣去厭惡惡事。

 

這詩篇是信仰群體的哀歌。詩人見到世風日下,道德淪亡,虔誠人和忠信人幾乎完全消失,為此他到神面前發出哀求。

罪惡是有腐蝕力的,當罪惡蔓延至整個社會時,它就會不斷侵蝕人的心靈,使人對罪惡見怪不怪,漸漸更接受了罪惡的事為「正常」或「正當」的事。就如今日很多人視婚前性行為是一件沒有甚麼大不了的事,不認為那是罪惡一樣。詩人感受到罪惡不斷蠶食信仰群體的生命,使人在不知不覺中離開真道,為此詩人在神面前發出哀歌,求神幫助。

在這裡,詩人描述整個社會都彌漫著謊言和諂媚的表現(23),人心中充滿了狂傲和目中無神(4)。大衛借著人虛謊的言語來描繪罪惡在社會中的倡狂。聖經中說:「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1234下)言語能將人心中的光景顯露出來。面對罪惡的世界,倘若人「閉口不言」,其實不單是縱容罪惡,更是讓罪在不知不覺中侵蝕了自己屬靈的生命,所以人必須藉哀歌到神面前來,迫切為這世代禱告,也為所有願意跟隨神的人禱告,求神憐憫和幫助,使人能在這樣的世代中站在「穩妥之地」(5)。雖然詩人沒有明言甚麼是穩妥之地,但相信那是指神和祂的話語,因此在第6節中,詩人形容神的話語是無雜質的,是完全潔淨、是可信靠的。當人不愛慕神的話,就會給世界的謊言所影響,同樣當人不恨惡罪惡,他就不能親近神和祂的話語,這就是聖經中所說的:「惡,要厭惡;善,要親近。」(羅129

今日很多信徒覺得說謊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甚至認為說謊是生存必須的伎倆。今日別人能否在你的身上看見那不一樣的生命?你是世上的鹽和光嗎?現在求神幫助你,學習「惡要厭惡,善要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