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四十二篇短篇信息 目錄: 祂是我臉上的榮光,是我的神(陳希曾) 渴慕朝見神(楊震宇) 被擄者呼喚神早日伸冤(吳主光) 渴慕神和神殿的生活(朱韜樞) 向山舉目(華倫魏斯比) 祂用笑臉幫助我(四二1~11)(臺北靈糧堂) 苦難中的信靠(四十二1節~四十三篇5節)(臺北基督之家) 等候(詩42篇)(香港讀經會) 祂是我臉上的榮光,是我的神(陳希曾) 可拉後裔的詩──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 一、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 詩篇第42篇是一篇非常寶貴的詩。這篇詩一開始就是最好的一句:“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這句話不只是詩人的感覺,更是代表了全人類的感覺。詩人在這裡對神有一個禱告:“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鹿乾渴的時候巴不得能找到水,只有遇到水才能滿足它。寫詩的人在這裡有一個感覺,正如同這個乾渴的感覺一樣:除非我能從神那裡得到滿足,否則我的心永遠也得不著滿足。這個禱告是人類最偉大,最具代表性的禱告,說出了人類共同的心聲,告訴我們在每個人的深處都有一個饑渴;這個饑渴除了神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滿足。 靈的被造——渴慕神 鹿只有得著溪水的時候才能如願,人也只有得著神,被神充滿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正合乎神當初創造人的目的:要人吃生命樹的果子。就著神原來的創造,人是神手中的傑作,是完全的;但是就著神對人的目的而言,人卻還沒有完全。神當初用泥土創造一個人,然後對泥土吹了一口氣,神的氣息,也就是神的靈進到人的身體裡,人就成了活的魂。從此以後,人有身體可以感覺外面的世界,能知道這個世界的存在;身體裡面有人格,就是魂,乃是讓人感覺自己存在的器官,所以人能愛、能恨,會設計、會思想也會立志。除此之外,神創造人的時候,也在人的深處創造一個器官,這個器官就叫做靈。 神創造人的身體去感覺外在的世界,然後藉著魂去感覺精神的世界;此外神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人感覺神自己——神要人和祂有來往,就如同父母和兒女有來往一樣。因此當神造完人,將人放在伊甸園中間之後,就著創造而言的確已經完成了,但是就著神的旨意而言,祂的目的還沒有完成。神要人藉著自由意志,揀選神所要人揀選的生命樹上果子,代表倚靠神的生命,代表基督的生命;當人把那個生命吃進去,靈的深處就能被填滿,而不再是真空了。但是人並沒有吃生命樹的果子,而是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善惡樹上的果子使我們的魂得著完全的滿足,但是我們的靈仍然是真空的,仍然沒有得著滿足。 惟有神能填滿人心 自從人墮落的第一天到如今,每一個人的深處都有一個真空沒有補滿,所以詩人說:“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只有當神來填滿這個真空的時候,我們才能得著滿足。主耶穌曾告訴我們,我們裡面有一口井,當這口井被活水充滿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得著真正的滿足。因為神創造我們的時候,在我們裡面有一個器官是單單為神而創造,只有神可以滿足的。奥古斯丁曾經有一個非常偉大的禱告,他說:“神啊,我的心切慕禰!我的心是禰創造的;除非我的心能夠安息於禰,否則將永遠不會得到安息。” 自從人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以後,人的精神、人的魂得到最大的滿足,所以人的思想、情感與意志畸型發展到一個地步,甚至可以集體起來反對神、背叛神。一個人可以不要神,但是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他一定會覺得內心深處有一樣東西不能得到滿足,還有一個真空無法填滿。所以一個無神論的人在中午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無神論,但是到了半夜可能只剩下百分之五十。為什麼?因為在他深處一定有一個歎息,他裡面有一顆為著神而創造的心永遠得不著滿足——除非這顆心能安息於神。 在我們裡面的井是非常深、非常深的,那是為著神而創造的,所以也只有這麼大的神可以滿足。整個宇宙、整個地球、整個太陽與神相比都太小、太小了;而世界雖大,人心雖小,這個世界仍不能滿足人的心,因為這個心需要神這麼大才能滿足。任何東西與神相比都太小,所以世界、宇宙,所有東西加起來都不能滿足你、我。這就是蕭伯納曾說:“人生有兩個悲劇:一個是夢寐以求的東西得不到;另一個是夢寐以求的東西,終於得到了。”這也是亞歷山大帝征服了當時的世界後,卻在帳篷裡哭了,因為再也沒有世界可以讓他征服了。為什麼這些人得不著滿足?因為這顆心當初並不是為著這個世界而創造,乃是為著神來創造,所以這個世界不管有多大,放在我們的心裡永遠也不能滿足。 十字架的兩面工作:救贖與交通 自從亞當和夏娃墮落犯罪,被神趕到伊甸園外面之後,即落在神的審判下。罪使我們離神非常、非常遠;人從此不只因犯罪成為罪人,也從此變成一個虛空的人,因為裡面的深處永遠不能得到滿足。這就是十字架所做的工作:十字架一面解決罪的問題,另一面解決虛空的問題。十字架的消極面是解決我們的罪,積極面則是叫我們這些鹿能得著溪水,因為只有當神來充滿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才能得著滿足。 自從人墮落以後,神起初創造的目的並沒有達到,因為神永遠的旨意是要進入人的裡面,成為人的生命;這個人生的意義若達到,神的旨意也達到了。但是人犯了罪,這個罪不只留下罪的痕跡,也留下了乾渴的痕跡,使我們感覺乾渴。所以主耶穌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這個水是什麼?這個水就是神自己。所以這裡說:“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這個禱告就把整個人類歷史完全解開了。 許多讀聖經的人都很驚訝,因為在詩篇卷二,就是第42、43、44這幾篇中常常講到神。為什麼?因為可拉後裔的背叛乃是一個預表,使我們想起人類最可怕的背叛:我們的始祖是如何背叛我們的神。因此當可拉後裔唱詩說:“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就把我們帶回到人類歷史的開始,帶回到伊甸園的故事;因為可拉背叛的歷史,就是代表人類背叛的歷史。並且因著人類背叛的歷史,使我們看見人若沒有神,在他的裡面是乾渴的。因此所有活著的可拉後裔,所有今天活著的人,每一個人的深處都有一個最衷心、最衷心的禱告:“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十字架的工作就是叫我們不再渴;十字架就是要把我們帶回到與神完全的交通裡。 聖經講到十字架有兩面:第一面是十字架的救贖;第二面則是十字架的交通。十字架的救贖是指主在十字架上“客觀”為我們所做的,解決使我們沉淪與受審判的罪,這是十字架的消極面。但是十字架有積極的一面,叫做十字架的交通,就是神要把人類因著犯罪所失去的交通,藉著十字架再帶回來。 因著人吃了善惡樹的果子,人知道他的裡面到如今仍舊是真空的,他的深處到如今還不能得著滿足。所以我們傳福音不只是讓人看見我們的救主解決了我們的罪;同時也要讓人看見,主耶穌是我們的需要,祂解決我們的乾渴,並且要把十字架的交通帶給我們。因此十字架變成神的方法,使我們能夠重新得著因著人類背叛、犯罪、墮落、失敗所失去的一切,我們就能完完全全得著享受:這就是十字架的目的。 可拉後裔所唱的詩:“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正代表十字架所要完成的工作。自從人類犯罪墮落之後,人類的新生就是與可拉後裔一同唱詩:“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因為只有神可以滿足我們。我們只有藉著十字架的交通,才能將神在永遠的旨意裡所要給我們的,使我們能完全得著。雖然許多時候十字架帶給我們苦難,使我們感覺痛苦,但是十字架乃是神的救法,要把豐收帶給我們,把我們帶回到祂永遠的旨意裡。十字架一個中心的目的,就是使我們這些乾渴的鹿能夠得著滿足。這就是可拉後裔的詩。而這首詩也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禱告。 投身于活水泉源中 此外,鹿是一種非常警覺的動物,因為它常受敵人追趕,所以一方面要非常警覺,一方面要跑得很快。聖經因著這個特性讓我們看見,朝鹿雖然一直在死亡的陰影下,但是因為它跑得很快,就可以脫離仇敵的轄制,代表著死而復活的生命。但是追趕鹿的仇敵永遠都不肯放過它,所以當鹿看見溪水時,它會將整個身體完全浸到水裡,如此一來,敵人就無法聞到鹿的味道,不知道鹿在什麼地方,就無法再追趕它了。 這正是詩人說的:“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我們的罪比頭髮還多;我們的罪孽追趕我們,好像敵人追趕我們一樣。如今有個泉源為我們而開,我們只要投身到這泉源裡面,撒但就再也聞不到我們的味道。我們是個罪人,從頭頂到腳尖沒有一點是乾淨的;但是神是我們的救法,我們的心要切慕祂。什麼時候我們的心能隱藏在祂裡面,就好像鹿隱藏在溪水中,敵人就再也不能追趕我們,因為我們已經失蹤,而且這個失蹤好像我們從來沒有罪的痕跡一樣。這正是42:1節寫的:十字架的消極面是解決了我們的罪、肉體和自己,也解決了世界;但是積極面則是使我們的心得著滿足。 為什麼神當初要在人的裡面創造一個靈?沒有別的原因,就是讓我們的深處有一個功能,使我們與神之間有最親密的交通。我們靈有三個功能:一個是交通,一個是直覺,一個是良心。我們與神來往的器官就是我們的靈,也就是這首詩所說的“心”,因此當我們與神之間有交通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得著滿足了。 這正如同小嬰孩生下來時,母親的臉乃是小嬰孩最大的光榮。有人說小嬰孩剛生下來的第一天只看見光和暗,第二天就可以看見一張臉,而第一張熟悉的臉就是母親的臉;小嬰孩每一次不按時只要看見母親的臉,他們就能得著安慰。我們心的深處也有一雙眼睛,這雙眼睛在我們沒有得救的時候,好像只能看見黑和白、光和暗。但因著十字架的救贖,我們在蒙恩得救之後,我們裡面的眼睛就得以開啟,我們所看見的第一張臉就是我們救主的臉,我們就能與祂有親密的交通,我們也切慕與祂有親密的交通。 二、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D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詩42:5) �D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詩42:11)想想看,當可拉的眾子看見他們的父親和周圍所有的人都滅亡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想到自己也應當滅亡,他們的臉上應該是帶著羞恥的。但是現在他們說:“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為什麼?我們自己應該也是沒有光榮的,一個罪人怎麼可能有光榮呢?然而十字架的救贖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步,使我們能夠禱告說:“因祂笑臉幫助我。”“祂是我臉上的榮光,是我的神。”所以我們為什麼還要沮喪?為什麼還要憂悶? 幔子裂開:零距離的滿足 十字架不只把我們帶到沒有罪、聖潔的地步,叫我們脫離世界、脫離自己;十字架更給我們看見,我們原是沒有臉,是抬不起頭來的,但是十字架把神的臉給我們,成為我們臉上的光榮,使我們可以抬得起頭來——這正是十字架的工作。我們也是可拉的後裔,而十字架的工作就是把我們帶到神當初永遠的旨意,讓我們與主有親密的交通。因著我們與主親密的交通,我們就會看見,什麼時候這個交通一間斷,什麼時候我們就會感到痛苦,就好像在地獄裡的痛苦一樣。天堂所以是天堂,因為神在那裡;地獄所以是地獄,因為神不在那裡。什麼叫做地獄的痛苦?地獄的痛苦就是隔絕的痛苦,就是看不見神的臉;除非我們從來都沒有經歷過與神親密的交通,否則我們一定會感覺到與神隔絕的痛苦。 我有三個小孩,中間一個是女兒。在我家裡有管教,我會用杖或別的東西管教小孩。但是我發現有一個最有效的管教,就是那一個孩子犯大錯的時候,我們全家人都不理她,直到她認錯改過為止。因著我們全家五個人有著非常親密的交通,因此對我的女兒而言,什麼時候我們不理她,她失去了我們的交通,那個痛苦比鞭打還痛苦,如此一來,就達到我們管教她的目的。詩篇42篇裡詩人也有一個痛苦,這個痛苦乃是隔絕的痛苦,乃是距離的痛苦。在我們還沒有得救以前,罪使我們與神之間的距離如同天堂和地獄之間一樣,那是無限遠的距離;因為覺得神是何等的遙遠,有神就像是沒有神一樣。然而自從我們的主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斷氣,救贖的工作一完成,聖經告訴我們,聖殿的幔子就從上到下裂成兩半。本來聖所和至聖所中間有一個隔絕,那個隔絕就是幔子所代表無限遠的距離:人永遠也不能靠近神;但如今這個隔絕撤銷了。 聖經告訴我們:“祂為我們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木頭”一詞在希臘文是“樹”,就是“祂為我們掛在樹上”的意思。約翰福音也告訴我們,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地方是一個園子。伊甸園當初就是一個園子,在這園子當中有一棵樹,那棵樹就是生命樹。當我們的主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了”,這就證明祂代表全人類經歷了地獄的痛苦、隔絕的痛苦。因著這個痛苦,祂即為我們成功了救贖。我們的主為我們掛在樹上,是掛在一個園子中間的一棵樹上;等到祂被舉起來的時候,我們發現那棵樹就是生命樹,我們這些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就是吃了這棵生命樹上的果子,接受耶穌基督進到我們裡面,做我們生命的救主。從此以後我們不必再渴,因為幔子已經從上到下裂為兩半,我們與神的距離就成為零距離。當這個距離變成零距離,我們就能看見神的面,我們就能說:“祂的笑臉是我的幫助”;我們又能回到神的面前,活水又進到我們的井裡,使“凡喝這水的就永遠不再渴”,我們就能從神那裡得著滿足。 因著多年來的墮落犯罪,人與神的距離怎麼也得不到親近,人的心也得不到滿足。但是感謝主,自從我們的主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之後,一夜之間,我們能從聖所進到至聖所,我們與神能親近到一個地步,乃是零距離的親近,我們與祂之間能有最親密的交通。 失去交通的痛苦:地獄的痛苦 但問題是,我們能說與神中間是零距離嗎?不能!而這就是詩人給我們看見的。因為他曾經與神中間完全零距離,他曾經得著完全的滿足,但是現在又出現了距離的痛苦,好像這個零距離的交通斷絕了。聖經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個交通為什麼斷絕,但是詩人禱告說:“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接下來他又說:“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為什麼他這樣禱告?很明顯的,他與神中間那個零距離不見了;因著不見了,很自然就會產生渴慕,產生禱告。這就是詩篇第42篇的禱告。 詩篇第42篇描寫詩人離開神很遠。“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所以我從約但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紀念禰。”(詩42:6)根據舊約,神的名、神的同在應該是在耶路撒冷,但是詩人現在成為一個被放逐的人,他不是在耶路撒冷或迦南地,不是在聖殿那一帶,而是在約但地、黑門嶺、米薩山紀念神;這些地方和耶路撒冷有著很遠的距離。我們不知道這位詩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是詩人是在一個遙遠的地方遠遠的紀念神。雖然如此,寫詩的人仍舊學了很寶貴的功課。 這裡有一班人是被放逐的人。不只42篇如此,43、44、45、46、47這六篇詩篇是一氣呵成的,幾乎是有著同樣的背景,因此有的人懷疑這些詩篇是大衛寫的,因為大衛的一生裡,有許多的經歷可以如此解釋。但是在44篇裡所記載的,很明顯卻不是大衛那個時候發生的事,所以這些詩篇也可能是可拉後裔被擄的時候,特別是當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他們被充軍到很遠的地方,當每次追想錫安的時候都哭了,因為他們現在遠離了自己的故鄉,只能把琴掛在柳枝頭。所以這首詩的背景應該是寫詩的人被放逐到遙遠的巴比倫,他們因為懷念故鄉而寫下了42篇。只是這一次他們不是在巴比倫,而是在約但地,在黑門山、米薩山;無論如何,現在寫詩的人和神有了一段距離,所以詩人說:“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因為他現在看不見神的面了。 失去交通一定有其原因,若不是罪就是世界,就是自己。聖經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原因,但是當詩人看見神離開他很遠的時候,在第3節說:“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的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如果神與我們同在,我們應該能看見,但為什麼會找不到祂呢?這就是詩人的痛苦。第4節:“我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如果沒有從前零距離的歡樂,像在天堂一樣的經歷;如果沒有甜美的回憶,我們就不知道今天地獄的痛苦是怎樣的痛苦。所以有一個弟兄這樣禱告:“神啊!如果禰讓我看不見禰的笑臉,至少讓我看見禰生氣的臉。”這個渴慕就是詩人在這裡的渴慕,所以在第五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祂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祂。” 第7節:“禰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回應,禰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這很可能是指著一些外面的苦難。詩人和神的隔絕是那麼遠的痛苦,就像瀑布發聲,就像波浪洪濤漫過身體一樣。雖然如此,詩人接下來說:“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禰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我的敵人辱駡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的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連我們的敵人都知道我們失去了神的同在,所以當它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好像打碎我們的骨頭一樣。 到了第11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雖然詩人裡面沒有感覺到神的同在,但是他現在用信心的手來抓住神。雖然是沒有太陽的陰天,但是在雲上面的太陽仍舊是沒有改變的。許多時候,我們的感覺裡面似乎沒有神的同在,但這只是感覺,我們仍舊要相信十字架的工作,我們要說:“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敵人可以嘲笑我們,好像我們看不見神,但是有一件事我們知道:“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憑信心的眼睛仰望神 我們雖然已經蒙恩得救了,但是許多時候卻仍舊沒有看見神的面,我們仍舊會說:“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的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我從前與眾人同住,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 曾經有一度我們在地如同在天一樣,曾經有一度我們覺得滿了主的同在;但是曾幾何時,我們好像與神之間又有了一道距離,這就是詩篇42篇所表達的痛苦。但是我們要記得,即使在42篇最末了的一節聖經時,這首詩還是非常積極的,因為這個禱告乃是信心的禱告。雖然有的時候我們看不見太陽,但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裡知道,即使烏雲滿布,太陽仍舊是在烏雲的上面。雖然有的時候我們似乎不能享受神的同在,但是我們仍能用信心的手,相信十字架能在我們身上的每一項工作,我們就能禱告說:“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渴慕朝見神(楊震宇) 鑰句:我的心切慕祢 背景:《詩篇》第四十二篇的標題是「可拉後裔的訓誨」。《詩篇》第四十二篇至四十九篇,第八十四至八十五篇,第八十七至八十八篇是可拉的後裔寫的。可拉是利未人,因反抗摩西受咒詛,地便開口吞了他和他一黨的人(民十六1~35),但是聖經明明記載可拉的眾子沒有死亡,並且他的後裔對神仍然忠心,並繼續在神的殿中事奉。他們作了「守門的」人(代上二十六1),又負責唱歌讚美耶和華(歷代志上六篇22~72節)。本篇和四十三篇雖各自記載在卷二中,但在結構和主題上,應為同一首詩,因為(1)二詩的副歌一樣皆用相同結尾(四十二5,11;四十三5);(2)四十三篇無題注(整卷書只有四十三和七十一兩篇沒有題注,可見四十二篇的題注包括了四十三篇;(3)思想和用詞都相似。這篇《詩篇》是初代教會在尼祿皇帝手下受逼迫,躲在地洞時最喜歡念的詩,現在還能看到在那些洞中,他們所刻的鹿像。 提要:本篇是渴想朝見神的禱告。詩人因為某種原因,寄居在遙遠的異鄉(可能是在黑門山附近的米薩之地),且遠離聖殿,不能參加守節,內心渴想神,期望能回到聖殿中去朝見神。但當他被人恥笑、辱罵:「你的神在那裏」,因而記起以前在聖殿守節時的歡樂,更叫他悲上加悲。然而,他仍堅決仰望神的拯救,本著信心讚美禱告,而宣告神永是他的磐石、倚靠、幫助,因為「祂笑臉幫助我」;「祂是我臉上的榮光,是我的神」。全詩分為三段: (一)心中渴慕,如鹿渴慕溪水(1~2節)──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 (二)撫今思昔,歌頌祂的慈愛(3~5節)──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 (三)憑信仰望,倚靠祂的幫助(6~12節)──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 註解:「深淵就與深淵回應」(7節)──詩人所處的地方,是約但河的寫照;河水沖過大塊的鵝卵石,形成瀑布,水聲隆隆、波濤四濺的情景。這些自然現象似乎象徵著奇妙的和諧。邁爾說的好,「在神裡面有什麼樣的深淵,必符合我們裡面的深淵。我們的憂苦、心願與需要無論有多深的深淵,在神裡面豐富的供給也有多少,那些都在深淵之中,你有信心的水桶,放下去,井很深呢!」 鑰節:【詩四十二1~2】「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 鑰點:本篇我們看見詩人在痛苦複雜的心情下,勉勵自己要全心仰望神,倚靠祂的幫助;盼望終有一天能重回聖地,到聖殿去朝見神。他內心憂悶煩躁,因此他急切對神發出十次「為何」來抒發心中的焦急和矛盾。緊接著,他又對自己的心說話,在一問一答之間,而內心經過了一場劇烈的交戰。然而,他的信心和盼望終於克勝了懷疑和失望,知道在神裏面可以找到幫助、安慰和倚靠。因此,他得了結論:(1)當仰望神;(2)祂笑臉幫助;(3)我還要稱讚祂。在人生的任何風暴中,「仰望和讚美」是每位聖徒終生必修的功課。親愛的,你是否從這篇禱告發現了從憂悶中得釋放的秘訣?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令你失望,神永是你的磐石、倚靠、幫助,因為祂的應許必然實現,祂及時的幫助必能使你得脫苦境。 今日鑰節提到「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詩人看見那些因乾渴而到處尋找水源的鹿,想到自己也如鹿那般渴慕神。這句話不只是詩人的感覺,更是說出了每個人的心聲。對於乾渴的鹿,水成了牠們生命中必須擁有的。這種「切慕」的心情,使牠們迫切地尋找救命的甘泉。在我們每個人的深處也都有一個饑渴;這個饑渴除了神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滿足。我們是否如困鹿一樣,被紛亂不安的生活所吞噬?盼望我們的心對主都能有這樣的「切慕」,只有祂才能解我們心靈裏的乾渴,使我們有如困鹿畅饮溪水,得著真正的滿足。 「神啊,我的心切慕祢!我的心是祢創造的;除非我的心能夠安息於祢,否則將永遠不會得到安息。」── 奥古斯丁 默想:這篇禱告清楚地勾勒出那些尋求神和渴望神的人景況。親愛的,你對主的渴慕有多少?是否像詩人所禱告的:「我的心切慕祢」;「我的心渴想神」呢﹖基督徒心中對神若沒有任何渴慕的感覺,就極其可憐。 禱告:主啊,只有祢能解決我的乾渴。因為除了祢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滿足我的心。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被擄者呼喚神早日伸冤(吳主光) 大綱: 詩歌的第一節:(42.1-42.4) 1.從遠處渴想神(42.1-42.2) 2.被仇敵激動(42.3) 3.追想往日到神殿敬拜(42.4) 副歌:自慰仰望神必仍得幫助(42.5) 詩歌的第二節:(42.6-42.10) 1.從遠處紀念神(42.6-42.7) 2.質問神為何忘記(42.8-42.9) 3.被仇敵激動(42.10) 副歌:自慰仰望神必仍得幫助(42.11) (另一位作者後來補充的) 釋經: 42.1(可拉後裔的訓誨詩,交與伶長。) 1.如果我們細心研讀《詩篇》(第42篇)、和(第43篇),不難發現這兩篇詩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只不過前者的心境比較「灰暗」,好像沒有多大盼望;但後者的心境就很不同了,它帶有極大的盼望,信心強得多。因此,推想(第43篇)的作者讀到(第42篇)詩的時候,雖然認為他寫得不錯,卻太過灰暗,不夠信心;於是這位作者就有感動為它補寫(第43篇)。由於(第42篇)的內容分為「兩節詩歌」(因為第5節和第11節分別是第一節詩歌、和第二節詩歌的「副歌」),作者補寫(第43篇)作為全詩的「第三節詩歌」,所以我們將這兩篇詩當作一篇來研讀。 2.作者自稱為「可拉的後裔」,一方面是謙卑的自稱.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祖先可拉,本是大大得罪耶和華、應該被神處死的大罪人.如今自己的性命得以保存,就樂於以歌頌神為生存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光榮的自稱,因為作者認為,在三班利未詩班之中,大衛將他們這一班安排在殿的中央,站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歌頌神,所以他們感到非常光榮。他們世世代代滿足於唱詩讚美神,不再追求別的權力,像他們的祖先可拉所追求的。他們之所以滿足於常常歌頌神,因為長久以來,歌頌神的時候,被大衛所寫的《詩篇》大大感動;這些詩篇將他們帶進屬靈、屬天的豐盛裡,對地上的一切漸漸失去興趣。所以如今聖殿被毀、亡國被擄、失去歌頌神的機會,就感到極其痛苦了。 3.《詩篇》的編輯文士以斯拉,在編排《卷二》這些詩的時候,故意將這兩篇詩和(第44篇)放在開首,目的是以這三篇詩作為(第45至72篇)的「引言」.或者說、以(第45至72篇)作為這三篇詩的「回應」,指出神為了回應他們的呼求、安慰他們,啟示出主基督先娶外邦教會為「新婦」,然後到末世大災難時,才使以色列全家悔改得救。雖然經歷敵基督和眾仇敵種種逼害和磨煉,最後主基督從天降臨,拯救他們,以色列得著大復興,有主基督永遠作他們的王,他們就在千禧年國度裡,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 4.所以讀者在研讀《詩篇》的時候,要留意每一篇詩怎樣彼此串連起來,使整卷《詩篇》組成一個屬靈的信息,看看聖靈怎樣感動編者將末世預言編排在其中,這就是筆者寫這本書最大的負擔和感動了。要知道,研究《聖經》我們要常常運用「宏觀」和「微觀」來觀察,這樣才能解釋得正確和仔細入微。研究《詩篇》整卷怎樣串起來,組成一個屬靈的信息,這是「宏觀」(大圖畫);研究《詩篇》每一篇、每一節、每一句、每一個詞,從而明白其中的教訓,這是「微觀」(畫中的細節筆劃)。筆者盼望讀者在細閱讀本書的時候,也學會怎樣讀《聖經》。 第一節詩歌:(42.1-42.4)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42.2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 1.從詩詞內容所透露的事實來看,我們知道作者是在亡國被擄的狀態寫這首詩的。只是我們希奇,作者亡國被擄,卻沒有為國家敗亡哀痛、沒有為許多國民被殺而哀痛、沒有為自己的財產家業盡失而哀痛、沒有為自己的祖宗可拉被神殺了而埋怨……,只單單為失去朝見神、事奉神、歌頌神的機會而哀痛.可見作者愛神的心,比任何事物更多。這樣將神放在第一的心態、非常美麗。尤其是,他不是大祭司、也沒有甚麼重要職位,他只不過是神殿中的一名詩班員,切慕能回到殿中,恢復唱詩讚美神而已.可見他在過往的日子中,越歌頌神就越愛神,越與神建立非常親密的關係。 2.這一點提醒我們今天事奉主的人,應該好好研讀《詩篇》,因為可拉後裔這些詩班員、長期用《詩篇》來歌頌神,被《詩篇》的信息吸引和改變,以致他們非常羡慕歌頌神、親近神.我們若照樣常常研讀和默想《詩篇》,一定也可以有同樣的改變。由於他們這麼愛神,我們可以推想,猶大國之所以亡國,與他們無關,乃是歷任君王、祭司、官長、和百姓長期犯罪、長期拜偶像,才引致亡國的。然而作者在詩詞中、並沒有表達任何怨恨,或埋怨神不該讓那些人的罪連累他們,叫他們一同被擄。詩詞只表示他們一面倒地渴想神而已。 3.至於神的旨意為甚麼要讓他們受連累,一同被擄,我們無法知道.但有兩點我們是知道的:第一、神看以色列為一個整體──國家的領導人和大部份人犯罪、而招至亡國被擄,難免會有一些無辜的人也受連累;第二、神要利用作者無辜受連累的經歷和感受,寫成這些詩篇,好代表末世時代悔改的以色列人、向神發出「伸冤的呼求」,使救恩終於臨到他們,他們就可以在末世最後時刻全家悔改得救。 4.作者以「鹿切慕溪水」來形容自己的心渴想神,一方面為要暗示自己被擄、遠離耶路撒冷聖殿,心卻遠遠的想念神.如同鹿爬上高山、遠遠嗅到溪水的氣味,而跑去尋找溪水一樣;另一方面又表示,現在自己非常口渴,他們向那些擄掠他們的仇敵,求一點水來解渴也得不著。特別是靈裡面渴想神,他們感到、沒有機會朝見神,就等於沒有水喝一樣,非常難受。作者稱神為「永生神」,意思是失去神,就等於失去「永生」,這樣、活著還有甚麼盼望呢?這一點顯示,從前作者事奉神感到很滿足,因為有永生的盼望.除此之外,別無所求。 5.作者現在被擄,因為想到可能再沒有機會朝見神了,於是就從心底裡發出呼聲,說:「我幾時得朝見神呢?」表示最痛苦的事,就是看不出何時才有機會恢復朝見神。聖殿已經被尼布甲尼撒王拆毀、國家已亡、自己和全國人民都被擄到遠遠去,那麼還有沒有機會朝見神呢?當然、作者明白神是無所不在的.無論到那裡去,神仍然存在,也必與愛他的人同在。但是、由於神定規、以色列人若要獻燔祭、平安祭,或任何祭,都要「奉到耶和華你們神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摩西又叮囑以色列人說:「…你要謹慎,不可在你所看中的各處獻燔祭。惟獨耶和華從你那一支派中所選擇的地方,你就要在那裡獻燔祭,行我一切所吩咐你的。」(申12:11-14)所以沒有聖殿,就不能再事奉神了。這一點使我們今天新約時代的人感到何等幸福,因為神以教會為殿;並且主應許:「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20)歷史上,許多暴君曾用各種各樣殘忍的方法來消滅教會,禁止聖徒聚會,都沒有成功.因為教會可以化整為零,兩三個聖徒在家中、在樹林裡、在洞穴中、在監獄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聚會敬拜神、事奉神。所以那些在平安穩妥的日子裡,因貪愛世界而自動停止聚會的人有禍了,他們的靈已經深陷於「死」的狀態中,他們卻沒有「渴想神」的感覺,足見靈裡頭已經「死」得相當透徹了。 6.作者問:「我幾時得朝見神呢?」後來但以理從耶利米書得知,「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耶25:11)又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10)於是,但以理禁食禱告,求神「為自己使臉光照你荒涼的聖所」,叫聖殿得以重建。可是,重建的聖殿不久又遭到羅馬大軍在主後七十年拆毀,並且以色列人也分散天下,不准回到巴勒斯坦,直到1948年為止.雖然現今他們可以複國,他們仍不能重建聖殿。因此,《卷二》其餘的詩篇指出,神要叫以色列人在末世時代歸回、主基督也要從天降臨,拯救他們.那時,他們進入千禧年,真真正正的得以恢復在殿中事奉神、歌頌神了。 42.3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1.作者表示,因為不得朝見神,所以非常難過,甚麼東西都吃不下,整天只以「眼淚當飲食」。作者又形容自己的眼淚湧流如注,多到流進自己的咀巴,不知不覺吞吃了,甚至多到喂飽自己。一個男子漢,竟然晝夜不住的流淚痛哭,任何興趣都沒有,連飯也吃不下,足見他內心是多麼難過,全因為渴想神。 2.這使我們想到抹大拉的馬利亞,她站在主的墳墓外面哭.因為主死了,而且她又以為有人偷了主的屍體,連朝見主屍體的機會也沒有了,感到無法得到安慰。雖然主差派一位天使前去安慰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馬利亞看見天使向她顯現,她還是不肯受安慰。她對天使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裡。」意思是,非要得著主、就不肯離開墳墓。別人都有家可以回去得安慰,她沒有家,她只有主。她原是一個被七個鬼附著的人,主將她裡頭的鬼趕出來之後,她就認定,除了跟隨主到處去傳道,就再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棲身。現在主死了,她還有甚麼盼望呢?我們可以想像,天使一定回去向主耶穌報告,表示無法使馬利亞得著安慰。所以主就不得已,親自向她顯現、問她說:「婦人、為甚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主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馬利亞完全沒有考慮到,憑她一個弱質女子,怎能有氣力去領回耶穌一百幾十磅的身體呢?可見她心中沒有想到別的,一心只想到得回主的身體,作為生存的最後盼望。 3.其實,主死了,得著主的屍體又怎樣呢?主的屍體豈能真的成為她的盼望嗎?這一點她就不理會了,因為她甚麼都沒有了,連理性也不需要了。她所有的最後一點點,就是主的身體。我們記得,主曾說過:「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現在主看見馬利亞這樣為他痛哭,怎能不向她顯現,叫她得安慰呢?所以主呼叫她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意思表示,認出主來了。在驚喜交雜的心情下,情不自禁,就跑過去想要擁抱主。但主不讓她擁抱,卻對她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意思是,將來大家在天上會面的時候,每一個聖徒都可以擁抱主。到那時,人人都從主得著最大的安慰和滿足了。 4.我相信天上的主,看見《詩篇》(第42篇)這個作者如此痛哭、很想能再一次朝見主,天上的主也必樂意讓他朝見,好安慰他的心。無奈,因著以色列人的罪孽還未清潔,他必須等到末世千禧年的時候,才能得到這樣的安慰。 5.叫作者傷心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這裡所說的「人」,不單是指擄掠他們的仇敵,相信連與他們一同被擄,灰心到不再相信神的以色列人,也可能同樣諷刺他們。那些人說:「你的神在那裡呢?」意思是說,你的神放棄了你們,所以你們亡國被擄;你的神離開了聖殿,所以聖殿被尼布甲尼撒王拆毀;你的神可能敵不過巴比倫人的神,所以逃跑了……;可能你的神不是神,他根本不存在。」這些諷刺已經叫他非常難受,叫他更難受的、是他不曉得怎樣回答這些諷刺。從前以色列的神豈不是曾經領他們出埃及,勝過法老王的軍隊嗎?以色列人的神豈不是曾經殺敗河西的巨人,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嗎?約書亞豈不是曾經靠著神,戰勝了迦南諸王,和高大的亞納族人嗎?大衛豈不是依靠這位神、殺死巨人哥利亞和非利士人,而得稱為以色列人的王嗎?這位大能的神既然行過這麼多大而可畏的神蹟奇事,現在怎麼會讓自己的聖殿被仇敵焚燒和拆毀,又讓愛他的子民亡國被擄呢?當然作者知道,神的眾先知早已預言,因著以色列人恒久犯罪和拜偶像,所以神才將聖殿交給外邦人拆毀,又將他的子民擄到巴比倫去;但是,巴比倫這個拜偶像的國,豈不是比以色列人犯罪更甚嗎?神為何要將自己的選民交給更敗壞的外邦人,又讓這些外邦人來譏笑諷刺他們呢?這些問題,也曾經是先知哈巴谷的問題,現在這位作者也想不通。作者雖然想不通,信仰卻沒有搖動,也沒有埋怨神、或懷疑神比不上巴比倫人的神,這是值得可取的。 42.4我從前與眾人同往,用歡呼稱讚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 1.叫作者傷心的第三個原因,是回想以往事奉神的日子、何等快樂.相比之下,現在被擄、又被譏諷、何等悲傷。我們相信,作者一直以單純的心來事奉神,因為他的職責只是唱歌讚美神,從來沒有沾染任何拜偶像和犯罪的行為。但他在聖殿裡唱歌之時,應該看見當時聖殿每況愈下的屬靈實況;聖殿各處都塞滿了偶像、歷代君王和以色列眾人都離開神,跪拜各國各種偶像;又犯大罪,將自己的兒女經火;又大大行淫,正如以西結書第八章所描述的。這樣,從前雖然有這位單純事奉神的作者,和他所領導的眾人,常用歡呼的聲音來到神的殿中守節,這又有何用呢?他們應該將「歡呼稱讚的聲音」、改為「哀痛懇求的聲音」才對。 2.我們研究以色列人到神的殿「守節」,就知道、神吩咐以色列人一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去過節敬拜神: 第一次要守三個節日:就是一月十四日黃昏的「逾越節」;一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共七天的「除酵節」;一月十四日那一周,七日第一日的「初熟節」。 第二次要守的節日:是「五旬節」。所謂「五旬」即使「五十」;所以「五旬節」是初熟節以後、七個七日的次日,合共五十日.大約是三月六日慶祝的。 之後,以色列人要用四個月時間忙於收割,之後又再撒第二造的種籽,最後到七月又再收割。所以, 第三次要守的節日:就是七月一日的「吹角節」、七月十月的「贖罪節」、和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的「住棚節」。 以上七個節期,以「住棚節」為最高興快樂,因為: 1)
全年的工作完畢,收割並貯藏好了,準備過冬; 2)
為豐收感恩; 3)
「住棚節」像今天的夏令會一樣,百姓要在耶路撒冷周圍的寬闊處搭棚住八天.每天禱告、聆聽利未人頌讀律法書,和回想出埃及時,曾經在曠野住棚,而為現在得以進入應許之地,獻上感恩的禱告。 可是、到被擄歸回的時代,《聖經》指出:「從擄到之地歸回的全會眾就搭棚、住在棚裡.從嫩的兒子約書亞的時候、直到這日、以色列人沒有這樣行.於是眾人大大喜樂。」(尼8:17)這是說,以色列人在亡國之前,根本就從來沒有守過「住棚節」,所以作者追想過往領眾人到神的殿裡「過節」,一定不是「住棚節」。那時的以色列人越來越敗壞,所以才引至亡國被擄。所以作者追想從前的快樂,必定不及將來以色列人要在千禧年守「住棚節」之時那麼快樂。但如今、作者連親近神的機會也沒有了,感到非常悲傷。 副歌:自慰仰望神必仍得幫助(42.5) 42.5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 1.這是第一節詩歌的「副歌」。這「副歌」很特別,作者對自己的心說話,想要安慰他。他質問又勸勉自己的「心」、誘導他應該對神保持信心和盼望。當然,這樣自我開解,是形容作者心靈掙扎的情況,為要挽回自己不至因為過份悲傷而埋怨神、懷疑神、離開神;又勸勉自己要忍耐等候神,相信神的時間一到,他就可以重新快樂地事奉神了。 2.「我的心哪!」(Oh, my soul)直譯應該是「阿!我的魂」。研究《聖經》用詞的學者發現,「魂」(soul)與「靈」(spirit)這兩個詞,都可以用來指自己的心、感情、思想、意志、生命…等。只是「魂」所含的意思、會多一點傾向人和世上的事物;「靈」所含的意思、會多一點傾向神和天上屬靈的事物。在這裡,作者這樣稱自己的「心」為「魂」,是要質問自己、為何整個人的心思意念都被地上的事物牽制著,不能傾向神呢?所以他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 3.「憂悶」原文是“shachach”. 意思是屈身、屈膝、俯伏、衰微、傾倒、塌陷、敗落….指一個人的意志「被打倒了」,所以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毫無鬥志。「煩躁」原文是“hamah”,意思是匉訇、喧嚷、煩躁、哀鳴、號叫、翻騰….指心靈裡頭起伏不安、滿肚牢騷、不停埋怨。所以作者知道自己的心靈實況,只是他情不自禁,明知亡國被擄是因為以色列人犯罪,又明知神還是在管理一切、神是不會改變的,只是現在受到敵人這樣譏諷,思前想後,才禁不住對神發出內心帶有埋怨和質問的呼聲。所以他安慰自己的心,勸他不要這樣憂悶和煩躁,免得對神失望灰心。 4.他最後勸勉自己說:「應當仰望神」.意思是,不應該只讓自己的心一面倒地向下沉,為屬地環境上的變遷而自怨自艾;應當抬起頭來、向天觀看、向神仰望。只要改變觀望的方向,一切事物就都不同了.何況我們的「神」是造天地的主,是至高的神,他的道路必不會有錯的。 5.作者又憑信心表示,相信神必定會「笑臉幫助我」。不錯,以色列亡國被擄,是因為神發怒,才將他們交給敵人;但「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30:5)從前以色列人在曠野拜金牛,神發怒要將以色列人滅絕;摩西卻在神發怒之時,求見神的面,因為深信神必有慈愛的另一面.神就對摩西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33:19)值得注意的,是「幫助」這個詞,希伯來文是“yeshuw`'ah”.這個字應該譯為「拯救」才對,因為它的原意是「拯救」.在英文欽定本《聖經》,這詞出現過70次,其中66次均譯為“salvation”。這詞放在這裡更應該是這樣.既然作者現在亡國被擄,當然盼望神將來會拯救他們,使他歸回。問題只在神發怒,轉臉不看他們;如果神願意向他們顯出「笑臉」(原文只是「臉」而不是「笑臉」,不過,加上「笑」字,意思會較為明顯一點),就必定「拯救」他了。 6.作者又相信:「我還要稱讚他。」意思是,將來有一天、神必定會恢復我們唱歌讚美神的事奉.那時、我們還要「稱讚他」。請讀者注意,「稱讚他」又表示,神的一切作為都是值得稱讚的;現在雖然亡國被擄,不要因為受刑罰而埋怨神,乃要因為神將來必定會再施恩而稱讚神。所以這「副歌」才是這首詩的靈魂和精華,它帶來信心和盼望。凡落在苦難中的聖徒,都要學習這樣的禱告。 第二節詩歌:(42.6-42.10) 42.6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所以我從約但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紀念你。42.7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回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 1.經過了第一節歌詞的掙扎,和副歌的自我安慰之後,作者的心境似乎還未能平服下來.因為這第二節歌詞,一開始就說:「我的神啊!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意思是告訴神,說:神阿!我怎樣勸我的心,他還是不肯受安慰.他仍然在我裡面「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毫無鬥志」,怎麼辦呢?神阿!我知道這是不可以的.若是這樣,今後怎能再唱歌讚美你呢?所以神阿!幫助我抬起頭來。 2.是的,一個人心靈下沉、抬不起頭來,任何事奉都無力承擔,只能維持一個敬虔的軀殼,靈裡頭卻不能與神相通,無法領會神的偉大和榮耀.這樣的人,事奉怎會有力呢?就是讚美、也贊不出來。或問,為甚麼他的心靈仍然下沉呢?作者解釋說:「所以我從約但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紀念你。」意思是自己被擄北去,離開耶路撒冷、越走越遠。「約但地」是約但河流域之地,也是以色列本土,耶路撒冷的所在。從這裡作者被擄北上,來到「黑門嶺」.這是巴勒斯坦北方最高的山。再從這裡來到「米薩山」,今天我們無法查考這山的位置在哪裡,但從作者形容自己被擄所走的路線來看,它可能比黑門山更北、離開巴勒斯坦更遠,向著巴比倫走之時所經過的一座山。作者認為自己現在是一個戰敗的俘虜,離開家園和耶路撒冷越來越遠,前途渺茫,頭怎可能不低下來、心靈怎可能不下沉、怎可能不心灰意冷呢? 3.作者又形容俘虜所走的路,非常危險.說:「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回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意思是,俘虜所走的路,常常要涉足走過一些小河.這些小河的下游是瀑布,所以聽到瀑布沖到下面深淵去的響聲;如果不小心,可能會被漫過身那麼深的波浪洪濤沖下,沖至深淵而死。然而,作者又特別強調自己一面走路,一面「紀念你」;又指出「瀑布」和「波浪洪濤」都是「你的」.意思是說,我這一切的遭遇、都是出於你.因為只有你的准許,事情才會發生。所以越走越有點埋怨,神為何要讓我被擄到北方巴比倫去呢?在這樣的路上如果不小心,可能會被洪濤沖去而死! 42.8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 1.這裡顯示、作者的心情十分矛盾.他內心禁不住憂悶和煩躁,對神有點埋怨.但是他卻實實在在的,感受到神的慈愛日夜都在保守他.不能否認、神其實是仍然愛他的。按原文,這節經文其實分為三句:第一句應該譯為:「白晝,耶和華命令堅定的慈愛臨到我;」第二句:「黑夜,神的歌又與我同在;」第三句:「所以我向生命的神禱告。」現在讓我們一一細想這幾句話的意思: 2.第一句:「白晝,耶和華命令堅定的慈愛臨到我;」意思是,白天當擄掠我們的仇敵要我們涉足過河的時候,神卻命令一位天使帶來神堅定的慈愛保守我們,使我們不至因為失腳而遭到危險。外體遭到危難雖然很可怕,內心卻感受到神的慈愛更為實在.所以作者形容這慈愛是「堅定的」(steadfast kindness),是神命令天使暗暗保守的。這就有矛盾了,內心明明感到神慈愛保守的實在,為何還是要憂悶和煩躁呢?不是別的,而是不肯順服,認為神既然以堅定的慈愛來保守自己走這被擄的路,為何神不肯保守自己的國家不至亡國、聖殿不至焚毀呢? 3.第二句:「黑夜,神的歌又與我同在;」意思是,夜間休息睡覺的時候,神又賜下安眠的心境,安慰的詩歌由心而生。這是形容作者夜間想起從前所唱過的詩歌,甚至可能是聖靈臨時啟示作者的新歌。這樣,作者的心境應該漸漸開朗起來才對,為何還要憂悶和煩躁呢?這不是別的,還是因為不肯順服.心想,神既然賜下詩歌,使我在這被擄的路上從心中唱出來,為何還要讓仇敵焚毀聖殿,以至我不能在神面前唱詩呢? 4.第三句:「所以我向生命的神禱告。」意思是,神既然保存我的生命,我就要問神為何要這樣保存?為何讓我活著被仇敵譏諷?為何不取去我的生命?到底神要我活著有何目的?唱詩歌頌神的事奉沒有了,活著還有甚麼價值和意義呢? 42.9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42.10我的敵人辱駡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1.「我要對神…說」,意思是我要質問神,你既然保守我的生命,又作我穩固的磐石,叫我不至跌倒,那麼「你為何忘記我呢?」我們認為作者這樣質問是十分矛盾的,因為: 1)作者既察覺到,神在日間保守他們平安.雖然涉足過河,卻能踏在穩固的磐石上,不被水沖去,這樣、神哪裡有忘記他呢? 2)作者內心明明體會到,神差派天使帶來神堅定的慈愛,這樣的體會,豈不是證明神沒有忘記他嗎? 3)神又在夜間向他啟示新詩歌,叫他感受到「神的詩歌與他同在」,這樣怎能說神忘記他呢? 4)如果勉強說、神真的忘記他,就只有「仇敵的欺壓」叫他常常哀痛這一點而已.其實作者是知道原因的,眾先知長期以來已經多次預言,以色列人若不悔改,神就會將他們交給仇敵,讓仇敵將他們擄去。這樣,為何作者還是一面倒地埋怨神將他們交給仇敵,叫他們亡國被擄呢? 2.作者又說:「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這個問題反而是質問自己.意思是雙關的,一方面說出自己不應該因仇敵的欺壓而哀痛,這是以色列國民全體犯罪的結果,神只不過是執行公義的報應而已;另一方面又表示神將犯罪的國民交給敵人,但作者認為自己是無辜的.所以他質問神,為甚麼連累「我」也被擄呢?這些問題,作者不是不明白的.他知道,自己也是以色列整體的一份子.國家敗亡,就不免連累自己也受罪。但神對作者個人仍然有恩典、有慈愛,這是作者黑夜白晝都可以體會得到的。然而,作者仍然哀痛,是因為落在矛盾的心理中,無法接受被仇敵欺壓這個事實,所以情不自禁地說出這些質問神的話來。 3.作者哀痛,不單是自己受到欺壓,他認為叫他更痛苦的,是敵人對他說:「你的神在哪裡呢?」他感到敵人說這句話,「好像打碎他的骨頭」一樣.因為他非常愛神,他的神受到仇敵這樣的辱駡,就等於打碎他的骨頭;敵人不住的辱駡,就等於不住的打他.不是拳拳入肉,而是拳拳入骨。再者,「骨頭」被打碎,又代表受到至深的創傷,裡頭再發不出力量來.意思是,作者本來可以回答仇敵說:「我的神是至大高的神,他就在這裡!若不是因為我們犯了罪,大大得罪他,以致他把我們交給你們,你們休想可以擄掠我們。」但是作者又這樣想,如果對方繼續問:「神既然把你們丟棄了,他就不再願意作你們的神了。如果你們的神真是至大至高的神,那麼、你們為甚麼還要犯罪離開他,去拜別神呢?」一想到這裡,作者就無言以對.所以他哀痛、忍受仇敵的辱駡、而不敢回答半句。 副歌:自慰仰望神必仍得幫助(42.11) 42.11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是幫助),是我的神。
1.第二節歌詞完了,又來到第二節的「副歌」。如果我們將這「副歌」與第一節「副歌」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作者將最後一句──「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改為「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是幫助),是我的神。」中文《聖經》用括弧注明「光榮」原文是「幫助」,其實兩者都不對;這個字還是“yeshuw`'ah”,就是我們在上文第5節「副歌」所解釋的,這個字應該譯為「拯救」才對。只不過,中文《聖經》的譯者們認為,如果譯為「拯救」或「救恩」,整句話就變成「他是我臉上的拯救」,聽起來更不明白。其實上文已經解釋過,神向他顯出「笑臉」,就等於向他施行「拯救」;神臉上的榮光就照到作者的臉上來,成了作者臉上的榮光。於是,作者認為,神臉上的榮光若成了我臉上的榮光;神笑著拯救我,也就等於神的拯救成為我臉上得救恩的榮光了。 2.作者強調神「是我的神」,意思是,神要與我全然恢復關係,願意作我的神,正如神願意作「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一樣。其實神現在仍然是作者的神,只不過他被仇敵欺壓,無法回答仇敵、自己的神在那裡而已。作者認為,將來神拯救他脫離仇敵的手之時,他就要向仇敵很驕傲地回答說:「你看,神仍然是我的神,他沒有離開我!」 3.關健在于作者安慰自己說:「應當仰望神」。「仰望」是自己的臉先朝向神、為的是盼望看見神的笑臉。因為神若「笑臉」拯救他,神臉上的榮光就射到作者的臉上,成了作者臉上的榮光。親愛的讀者,如果你不肯仰望神,神就是要向你笑臉,你也不會知道,你的臉上也不可能會反照神的榮光!這使我們想起彼得,他雖然落到非常軟弱的地步,三次不認主,並還發咒起誓地不認主;主卻沒有丟棄他,主在這個時刻還是紀念他,要轉過臉來看他。然而,主要等彼得先看他,然後才校準時間轉臉過來看彼得.因為主看彼得,目的是要讓彼得看見主也在看他,讓他看見主臉上的神情,從而知道主還是在看顧他。結果彼得發現主在這個時候看他,他就出去痛哭、悔改、重新恢復信心了。關鍵完全在於彼得先仰望主。 4.作者又說:「因我還要稱讚他」.意思是,神的作為還是值得稱讚的。現今神將以色列國交給仇敵,只不過是管教他們而已;將來有一天,以色列悔改了,神就會施行公義的作為來拯救他們.那時,神的作為就要得著稱讚。所以這句話表示作者對神仍有信心,又表示作者極盼望將來會恢復唱歌讚美神的事奉。為此作者安慰自己的心,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讀者有沒有注意,同樣是這個問題,但在這裡出現、就會變成勸慰,不再是埋怨了.意思是說:我的心哪,你還有甚麼理由憂悶和煩躁呢?既然相信神將來會笑臉拯救你,恢復你的事奉,你就當受安慰,不要再憂悶和煩躁了。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渴慕神和神殿的生活(朱韜樞) 第一段 在地方教會中經歷對神的渴慕 詩篇卷一乃是說到一個聖徒在生命裡成長的過程,卷二乃是說到教會。 請你記得,詩篇卷一有一面來說是滿了詩人的宗教情操,但是那個情操是健康的,是必須的,為要帶進一個豐富的認知、啟示和經歷。詩篇卷二也是如此,像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這三篇,就是一個詩人感覺的發表,相當的宗教,但也相當的真實。這個時候,他已經從第一篇長到了四十一篇,到四十二篇時,他己經有一個很好的生命的基礎,叫他來過教會生活。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就是說到在地方教會中對神的渴慕。四十五篇「因神的回應湧出了美辭」是一個高峰,這一個高峰就帶進四十六,四十七和四十八篇。四十五篇的啟示太高了,詩篇卷二就是在四十五篇湧出美辭的原則裡來構成的。 鳥瞰詩篇卷二的綱目 我們來看詩篇卷二的綱目。首先有一個總論,然後就進入第一段「在地方教會中經歷對神的渴慕」,一個健康的地方教會,乃是開始於一班對神滿有渴慕的人。我們常常把地方教會的生活看作一個做禮拜的生活,或者聚會的生活,或者彼此來往,享受愛筵,一同過高級宗教社交的生活。事實上這並不是教會生活。一個健康的教會生活開頭乃是有一班人,這一班人渴慕神和神殿的生活,他們渴慕神的居所,知道在神的居所裡有叫他們最得喜樂的神的住處。這一班人也會說,「神哪,要興起,」因為神要興起,以祂的慈愛來救贖我們。 然後,就有了四十五篇。這一篇乃是詩人對神的說話有一個回應,這個回應乃是叫他湧出美辭,所以在這裡,他有一個非常好的讚美。 因為有這樣的讚美,就帶進了第三段,「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是藉著眾地方教會所構成的」。基督的身體是顯在一處處地方教會中的,眾地方教會構成基督的身體,這個構成有三層主觀的經歷,叫我們看見什麼才是真正的教會生活。所以教會生活健康的時候,他必須有三層的經歷:第一,是神和人同得滿足的。神滿足了,人就滿足了。第二,是以神和神的王權為樂的。我有神的王權在我身上,神在我身上作王了。第三,你再往上長,就長到是住在神的殿中見證神的經綸的。一個健康的教會都有這樣一個簡單的描繪:神滿足了,人也滿足了。當神和人都滿足的時候,神就要說:我要在這裡有我的王權。當神有王權的時候,我們這班人就要說:我們要在神的家裡來見證神的經綸。 第四段是個大段,乃是說到「地方教會顯在地上的各面」。第一面乃是「認識地方教會是在世界裡不同的人中間」。有時候我們把教會和教會生活都看得太單純了,但詩人在這裡說:在地方教會裡有倚仗錢財的人。在地方教會中,不知不覺會有些人愛錢,不僅愛錢,而且還耍權;愛錢的人說:「我是有錢的,因為我有錢,所以我的發言權就高一點。」第二,在地方教會中還有一大堆的宗教徒。什麼是宗教?就是說到神、談到神,論到神、講到神,但是沒有神自己。你要注意,在教會裡不知不覺的我們會說許多宗教的話,會用許多宗教的名詞,但是卻不一定有主自己。第三,在地方教會中也有健康活在神面前的人。 第二面乃是「地方教會 ── 大戶人家成長過程的兩面」。詩人說到一個地方教會就好像一個大戶人家。當地方教會成長的時候,一定永遠有兩面的過程:稗子也長,麥子也長。所以,第一,自誇的惡人對比於滿有膏油的義人。當人罵你的時候,你要學習作一個有膏油的人。不是受不受羞辱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膏油的問題;也不是要學習有修養,乃是要學習作一個有膏油的人。第二,愚頑人對比於仰望以色列救恩的人。愚頑人就是愚昧的人。第三,外人對比於信靠神的名的人。第四,不關心神和祂見證的人對比於將重擔卸給耶和華的人。有一句有名的話說,「醫院病人多,教會怪人多。」怪人就是指自誇的人,愚頑的人,外人,不關心神和祂見證人;但是,在一處處教會中,也應該一些滿有膏油的義人,有一些仰望以色列救恩的人,一些信靠神名的人,以及一些是把重擔卸給耶和華的人。 第三面乃是「經歷地方教會是住在主的平安裡」。在地方教會裡,我們可以經歷主所賜的平安。主在約翰福音十四章二十七節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受攪擾,也不要膽怯。」我們怎樣來經歷這個平安呢?五六至五九這四篇就是來描述這個經歷。第一,要在安息裡信靠神。第二,要從深處聯於神的榮耀。換句話說,什麼時候我們和神、神的榮耀脫節了,那就說出我們的眼目開始注意其他的事物了,那個神聖的平安就失去了。第三,要對世人有極深的認知。我們要看透世人,原來他們就是這樣的。末了,要在愛中來經歷神,經歷祂乃是我們的高台。 第四面乃是「經歷地方教會是住在神的見證裡」。第一,在破敗中得復興。我若問你,多倫多教會好不好?你要回答,在破敗中得復興。克里夫蘭教會好不好?在破敗中得復興。換句話說,我們想像中的地方教會是不存在的。真實的地方教會,常常會給你感覺,這是一個需要復興的教會,也叫你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嘆,「主啊,為什麼教會生活失敗、衰弱、凋零到這樣的地步?」但是這時,神也要說,「我是使教會在破敗中得復興的一位。」第二,住在蒙保守的祕訣裡 ── 帳幕。第三,住在神的救恩裡以主為我們的分;第四,住在神的聖所中盡享神自己;第五,住在神的工作裡歸榮耀與神,這是說,在你做許多事的時候,你願意歸榮耀於神。你注意,我們被人高舉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住在神的工作裡,是要歸榮耀給神自己的。 第五面,「經歷地方教會是建造在山上的城」。也就是說,我們要經歷地方教會成為主的見證。在這裡有三面:在神的殿中知足讚美,在神豐富的製作裡獻祭給神,萬國得知神的救恩。 然後我們就到六十八篇,也就是全詩篇中最高的一篇,在地方教會中經歷升天的基督和神殿的建造。基督升上了高天,擄掠了仇敵,把各樣的恩賜賜下來,就叫神的殿得著建造。按健康的情形來說,經歷教會生活到了六十八篇就應該結束了,因為不可能再好了,也不可能再高了(你注意,有高峰的啟示,但是沒有高峰的真理,因為真理就是一個)。但是那若是真的,你就需要「在地方教會中經歷基督在人性裡的生活和苦難」。六十九到七十篇是一個點,就是住在基督受苦的交通裡模成祂的死。你現在很屬靈了嗎?你屬靈到極點了嗎?你已經到詩篇最高的一篇了嗎?你必須要模成祂的死,來交通於祂的苦難;只有這樣在死裡交通於祂的苦難,你才能見證恩典的一生。末了最後一段,就是「在地方教會中宣揚神旨意的成就」。 總論 詩篇是說到一個在生命裡成長的聖徒健康經歷過程的描述和見證。詩篇一面描述你怎樣在這裡長,一面也描述你如何長出一個情形來,成為一個見證。在原則上,是從屬人長到屬神,是從知識長到生命,是從律法長到基督,是從舊約長到新約。從屬人長到屬神。可能你愛主很久了,但是,你長來長去,老是越長越屬人,越長越滿了自己,越長越老,越長也越風光。但是,神是要我們越長越有神聖的性情的構成,越長越屬神。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從知識長到生命。一開始你關心自己學了多少,知道了多少,認識了多少,到後來你就領會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基督如何是我們的生命。 在過程中,是從外面的神長到裡面的神,從蒙神祝福長到與神是一,從神的作為長到神的法則,從神的法則長到神的自己。外面的神是什麼意思?我開汽車出了車禍,車子全毀,我自己一點事都沒有,哈利路亞,榮耀歸給神!這就是經歷外面的神。為著這神蹟,你應不應該讚美神?應該。你不要說,「哎呀,我們不能只有外面的神,沒有裡面的神,」不,凡是神作的,我們都要敬拜祂。但是你能不能說,不是出不出車禍,不是有沒有房子,不是有沒有亨通,是我裡面的這一位神倒底是如何。神是不是越來越有路?神是不是越來越有地位?所以,你要從外面的神長到裡面的神。 從蒙神祝福長到與神是一。有時候弟兄們作見證,「感謝主,神真是祝福我,我剛來加拿大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現在我開了一個小店了!」我不敢說神沒有祝福你,但是我也知道,許多外邦人到這兒來,一開始也是什麼都沒有,到後來開了大店!弟兄們,你能不能說,「主啊,我感謝你,你是祝福我的,但是我何等願意與你是一,我和你是一致的。」 從神的作為長到神的法則,換句話,神無論作什麼,都有祂的法則。神是在祂的法則裡作事的。從神的法則長到神的自己,我只有神,我不僅經歷神的作為,我也經歷神的法則,我更認識神的自己。 在經歷裡,是從跟隨神長到聯調於神,從個人的追求長到團體的見證,從曠野長到美地,從美地長到聖殿,從聖殿長到聖城。你在經歷裡就是這樣,你先是跟隨祂,後來是聯結於祂,後來是調和於祂。開頭你是個人在這兒追求的,「我要成為一個好的基督徒。」後來你就看見了,神所要得著的,是一個團體的見證;開頭你追求主的時候,你覺得你是在曠野裡的,到後來你得著基督了,你就住在美地裡;當你住在美地裡的時候,你又是為著神的聖殿,為著神的聖城的。 在取用時,是從宗教的情操長到神聖的所是,從人的感覺長到神聖的啟示,從人的觀念長到屬靈的認知,從律法的跟隨長到救恩的享受,從人的道德是非長到基督的浩大救恩,從人天然的宗教行為長到神聖生命的運作,從外在的祝福長到屬天內在的豐富,從教訓傳統長到神聖構成的活出。 我們說過卷一著重我們在生命成長的第二層,就是靈命四層中的復興層。復興層著重在什麼呢?就是住在基督裡。靈命四層的第一層,是在基督裡;第二層,是住在基督裡;第三層,是基督住在我裡!卷二也就是靈命四層的第二層,說到我們住在基督裡的經歷。卷二不僅是說到我們住在基督裡,享受神聖生命在我們裡面的復甦,也說到我們聯於基督和祂的所是、所有、所成。卷二乃是帶領我們看見,我們這些在基督裡的人,也必須讓基督住在我們裡面。我們住在基督裡,基督也要住在我們裡面,一面叫我們更深地交通於祂苦難的經歷;一面藉著交通於祂的苦難,叫我們能有基督身體生命實際的活出,也叫我們在祂的旨意、目的、計劃和經綸裡有份。 在卷二我們看見,這些在生命裡成長的聖徒,仍然滿了宗教的情操,也在他們的詩裡顯出宗教的情操來;但可貴的是,他們更渴慕神的自己和神的見證。卷一和卷二的層次已經相當地不一樣。卷一的開頭是說到「我要好好的作一個基督徒」,卷二的開頭則是說到「我要有神!」所以你要注意,這個時候,詩人的確已經有成長了。 「他們更渴慕神自己和神的見證,他們也成為一個活在神見證裡的人。」這見證一面是基督的身體 ── 教會,一面是基督的身體在一地地的顯出,就是一處處的地方教會。神的見證是什麼?神的見證就是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你要注意,「教會」是一般的總稱,基督的身體是指教會的生機面。神的見證就著一面是基督的身體 ── 教會,另一面則是基督的身體在一地地的顯出,也就是地方教會。所以我問你,「有多少個地方教會?」每個地方都可以有一個地方教會,也都應該有一個地方教會;「有多少基督的身體?」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是基督那獨一奧祕生機的身體的顯出。所以保羅才對哥林多人說:「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林前十二27)有一個長老曾寫信問一個弟兄說,「哥林多前書說,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這不就明顯說出哥林多的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嗎?」那個弟兄回信說,「如果哥林多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是基督的身體,那到底有多少個基督的身體?」弟兄姊妹,你知不知道,基督的身體只有一個;基督身體的顯出,卻是在地方教會上的。每一個地方教會都是基督那獨一的身體在那一個地方的顯出。 卷二裡面多次題到城、殿、聖所和王宮,這些都是表明基督奧祕的身體,藉著一處處地方教會所顯出的多面。城是神在祂行政裡擴大、加強並建造的得勝的教會,作為神在祂國中治理的中心。所以當聖經描述城的時候,祂著重在神的行政、行政中的治理。這城的成熟就帶進新耶路撒冷,這個城就是要來的新耶路撒冷。殿是神在祂生命裡彰顯的所在,神的所是是藉著殿彰顯出來的,也是聖徒們享受各種節期的中心點;在殿裡有祭司體系的事奉。聖所是神居住、神人相會的所在,也是聖徒們得著真實生命成長的所在。所以弟兄們,你要長!你不能只在城裡長,你要在聖所裡長,長到城裡去。末了,王宮是指一處處地方教會讓神得著安息 ,也與神一同掌權的所在。 城、殿、聖所和王宮,一面可以指基督奧祕的身體,也就是宇宙的教會;但是在主觀的經歷裡,這宇宙教會卻是在一個個地方上顯明見證出來的。到底有多少身體?一個身體!到底有多少教會?一個教會!到底有多少見證?每一處地方教會都是這一個身體那獨一的見證! 從四十二篇,「我幾時得朝見神呢?」一直到七十二篇,「願祂的榮耀充滿全地。」中間有三十一篇,這三十一篇聖經都是著重在生命裡成長的聖徒們所有的認知和認定,以及他們成長過程中接受與神聯調合併的豐富。換句話說,這三十一篇都是說到成長,而這個成長又是聯於升天的基督。一面,他們享受拯救他們的神背負他們的重擔;另一面,他們也成為這一位升上高天,擄掠仇敵者的居所。哎呀,真好!一面我們說,「感謝主,祂背負我們的擔子」;另一面祂說,「感謝你成為我的見證。沒有我,你活不成的;沒有你,我也很無聊的。因為有我,所以你沒有擔子;因為有你,所以我就得著了見證。」 四十二篇是接續四十和四十一篇,這兩篇描述在生命裡成長的聖徒,有了一些豐富的經歷以後的心境。當他們與基督同活(十六篇),也聯調於基督的死與復活(二十二篇)以後,聯於基督同做得勝的見證(二十四篇),活出神聖喜樂的生活(二十五至三十篇),他們不僅能見證神的工作(三十一至三十八篇),也能活出成熟的一生(三十九篇)。哦,太好了!當他們這樣樂意與基督同活,活出神旨意的時候,神給他們看見:你的罪比頭髮還多!哦,這就是詩。我告訴你,你現在已經太滿足、太喜樂、太成長、太成熟、太好了,但是你知道你是誰嗎?你的罪比你的頭髮還多! 他們的生活仍然在無數的禍患(詩四十12)、攻擊和毀謗的裡面(四一5~8);即或這樣,他們仍然說:「主啊,我是需要你的憐憫和醫治的人!我需要你的扶持,我也在你的扶持裡來稱頌你。」 第四十二篇導言:詩篇四十二篇是一首在啟示中的詩,這啟示是可拉的後裔在經歷了可拉黨受嚴肅的審判以後所得著的。你記得可拉黨是被地活活的開口給吞吃下去的,所以他們的後裔對於神的敬畏也是特別深的,他們知道這位神是有何等的慈愛。雖然他們流離失所,失去了神的見證,然而他們在啟示中只切慕神自己。教會生活現在己經非常衰敗了,但是教會生活這樣衰敗的時候,他們說:「神啊,我願意從尋求你開始,不是從尋求教會的復興開始;我不是要教會復興,我是要來得著你。」他們也因著認識自己的不足,而羨慕與眾人同住,好到神的殿裡與眾人一同守節。他們知道,「神啊,像我這樣一個人,我無論怎樣願意愛你都是不夠的。所以我渴慕與眾人同住,好到神的殿裡和眾人一同守節。」 在滿了這種神聖的渴慕的同時,詩人的心境是憂悶煩躁的。所以他從約但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來記念、仰望神(四二5~6)。這個時候,神在他的身上的製作是何等的深呢!弟兄們你看,這真是奇妙,但你還要知道,他能有這樣的開頭乃是相對於卷一的;相對於卷一,他的生命在這裡是較成熟的。所以他說,「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7)。他也知道在他一生跟隨主的途徑中有白晝,就是滿了神慈愛的時候(8上);也有黑夜,就是一切仇敵攻擊羞辱、流離失所的時候。他是否愛惜白晝,厭惡黑夜?沒有,他珍惜黑夜。白晝來的時候,雖然他可以享受,但是他告訴主,「主啊,我告訴你,我真正跟隨你乃是在我有黑夜的時候。你給我的好的日子多了,我就把你忘了。你給我艱苦的時候,就是我歌頌禱告那位賜我生命的神的時候。」(8下)他會憂悶,會煩躁,但是他結束的話何等美,他說,「他是我臉上的救恩,是我的神。」(11) 第四十二篇經文 四十二篇是可拉後裔所寫的訓誨詩。第一至二節,「神啊,我的魂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魂渴想神,就是活神。我幾時才可以來朝見神呢?」哎呀,開頭這兩句太好了,我不知道你基督徒這一生有沒有這樣一句話。你有沒有一次能夠說,「主啊,我看不見賓士汽車,我看不見大房子,我也看不見誰找了好職業,因為我的魂切慕我的神!」魂就是我這個人的代表。我的魂切慕神,說出我的全人切慕這一位神。切慕的意思是,我願意出一個代價、不顧一切的來得著,好像鹿切慕溪水一樣。雖然教會生活現在的光景是乾旱的,是缺少神的,是缺少神的同在的,是缺少神的顯現的。但是這時候,我願意告訴神:「神啊,我的全人切慕你。我要出一切代價、不顧一切的來得著你,就好像鹿出一切的代價來得著溪水一樣。」渴想神,說出我在神之外,什麼都看不見了。基督徒應該像一個貞潔的童女,誰也看不見,只看見神;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們一出門就看見很漂亮的汽車,走一走就看見一棟很好的房子,然後接到一個電話就想到,我的同學已經亨通發達了。凡是這樣的人,原則上都不夠資格過教會生活。教會生活的開頭,是從怎樣的一班人開始呢?乃是一班切慕神,願意出一切代價來得著神的;在神之外,再也沒有任何的人事物是他們可以看得見的。 當我渴想神的時候,我就作見證,我所渴想的這位神,就是活神!祂是活的,是可以給我遇見的。我知道我的神是活的,我知道我的神負我一切的責任;當我切慕祂,願意出一切代價、丟棄一切事物來得著這一位神的時候,我要問神:「神啊,什麼時候我才可以面對面的來看見你呢?」 第三節,「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終日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從這一句話你可以證明,這裡不單單是講他一個人,乃是講他所承擔的見證。當我有這樣一位活神,我出一切代價來為著祂,我願意看不見任何事物,我也願意和祂面對面的時候,為什麼我所在的地方教會還這樣被人羞辱,人還會來質問說:你的神在哪裡啊?所以他說,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 第四節上,「我從前與眾人同住,用歡呼讚美的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這表示神的殿是滿了榮耀的。我問你,今天你敢不敢把一個弟兄帶到聚會裡去?如果不敢,說出這一個聚會已經不再是神所要的見證了。神所要的見證,就像腓力對拿但業所說的話,「你來看。」詩人想到他從前與眾人同住,用歡呼讚美的聲音,領人到神的殿裡來的時候,那是何等榮耀的情景!但是他下一句又說,「我追想這些事,就倒出我的魂,極其悲傷。」問題不是神如何,而是神的見證如何。 當外面的一切都是叫你非常失望,非常沮喪的時候,你要注意神的臉。第五節他說,當我遇見神,看見神的時候「祂的臉面就成為我的救恩,我還要讚美他。」 第六節,「我的神啊,我的魂在我裡面憂悶;所以我從約但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記念你。」約但地,就是降卑的意思。黑門嶺,就是經過死而有復活的實際。黑門的字根是 hrm,意思是毀滅,或是神聖的所在。這表明基督經過了十字架的死,得著復活的大能,以及升天的超越,已經顯現出來,要除滅魔鬼一切的作為。他說,我要經過降卑的過程,我要經過死而復活的過程;又說,我要從米薩山,記念你。什麼是米薩山?米薩山是一個地方,屬於黑門山的一部份,當你站在那裡的時候,你就可以看見以色列全地。一面來說,我降卑自己,我與基督同死;一面來說,我也與基督復活了 ── 我已經過死的毀滅,我也已享受到復活的超越。如今我在復活的超越裡,站在屬天的境界裡,來與神一同看神的旨意。哦神啊,我是在這樣的情形裡,來記念你,來享受你。 在這時候,神的回應是強的,「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7上)。神說,你要找我嗎?你為著教會的荒涼嘆息嗎?你覺得沒有路嗎?我願意告訴你,我的瀑布發聲了,像眾水的聲音,也像眾雷的聲音!神說,「當我的瀑布這樣發聲的時候,我把我的旨意,我的目的,我的工作,我心頭的願望,我今天所做的,我今天所要作的,以及我在教會中的心意、盼望、要求,都告訴你!」而且這是深淵與深淵的響應,說出你不是膚淺的。膚淺的人只能應對膚淺的事。但是在這裡,你是有深度的。神說,「當我把我深處的感覺告訴你的時候,你也在你的深處產生了回應;當我把我深處的願望啟示給你的時候,你也在你的深處得著了一種印證、把握、執著和託付;當我把我裡面所要的旨意傾倒給你的時候,你也能夠有個敞開的靈,接受我在地上的工作。」 教會的荒涼,絕不是靠開特會來解決的。面對教會的荒涼,你要先死去,降卑自己(約但地),還要到聖徒中間去,把自己埋在他們中間(黑門嶺)。要這樣經過死,而進入復活。因著這樣的死而復活,你就被帶到升天超越的境界裡去,你就可以在米薩山,來觀察神的心意。在這時候,你覺得神在對你說話,所以你就作見證:「神啊,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現在我得到答案了。我知道,我的神在這裡,我神的工作在這裡,祂是有旨意的,有目的的,有計畫的,有經綸的,有盼望的,祂要得著祂所要得著的。」 這時神說,「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詩四二7下)波浪,達祕把它翻成 breakers,意思是碎浪或是碎石機。當你有這樣高的看見,在屬天的境界裡與神一同享受屬天超越的時候,神說,「我要像一台碎石機開過你。」一面,神的手在你身上有一種的壓榨;另一面,你在各種環境中,乃是完全活在一個巨浪洪濤的裡面。 當你這樣裡外都受攪擾時,你要說,「神啊,白晝你要向我施慈愛;」你不是看見神了嗎?你不是看見神的心意了嗎?你不是看見神想要作的了嗎?就在這時候,波浪洪濤,或者壓榨,或者壓輾,都要漫過你的身。但是你說,「神啊,我知道,一切都在你的慈愛裡,你是愛我的。在黑夜,我要歌頌禱告那作我生命的神。」 第九節,「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我為何因仇敵欺壓,徘徊哀痛呢?時常哀痛呢?」徘徊哀痛,和合版翻作時常哀痛。時常哀痛表示一個心理狀態,徘徊哀痛則表示不僅我裡面是哀痛的,我外面是茫然的,我也不知道我往後到底該怎麼辦。 第十節,「我的敵人辱罵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他們終日對我說,你的神在那裡呢。」骨頭代表生命,打碎我的骨頭就是叫我的生命受摧殘。 第十一節,「我的魂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讚美祂,祂是我臉上的救恩,是我的神。」你整個的人,是聯於你的臉。中國人有一句話,四十歲以前的臉主負責,四十歲以後的臉自己負責。四十歲以前的臉,天生什麼就是什麼;四十歲以後,就跟你這個人的情形一致了,心裡奸惡的人就有一個惡臉,常常享受主的人就有一個慈祥喜樂的臉。「祂是我臉上的救恩,」表示祂在我身上的救恩,從我的臉上都彰顯出來了。這似乎是一首很矛盾的詩,一面來說,他裡面有太多艱苦不堪的事;一面來說,他裡面又有說不出的榮耀。他在波浪洪濤之中,又能夠說,「我要歌頌禱告那位作我生命的神,祂是我臉上的救恩!」 ――朱韜樞《詩篇中的教會生活(卷二)》 向山舉目(華倫魏斯比) (詩篇:四二篇) 1.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2.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朝見神呢? 3.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的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 4.我從前與眾人同在,用歡呼稱讚是聲音,領他們到神的殿裡,大家守節; 我追想這些事,我的心極其悲傷。 5.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 我,我還要稱讚他。 6.我的神阿,我的心在我裡面憂悶;所以我從約旦地,從黑門嶺,從米薩山, 紀念你。 7.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回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
8.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 9.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 時常哀痛呢? 10.我的敵人辱駡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的對我說,你的神 在那裹呢? 11.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 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容,是我的神。 不僅在成年人中,甚至是在小孩子和青少年裡,情緒低落已經成為影響健康的一個主要問題。根據報告,全世界每天有兩千人自殺,而其中有很多是因為沮喪造成的。在美國,每年超過四百萬人由於嚴重的沮喪,以致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 從我的牧師職任中,我瞭解到即使是基督徒也不能免於這種衝突。我們的敵人撒旦以每一種可能的方法來挫折我們;我們生活在這滿了敵意的世界裡,要應對並不容易。常常,沮喪的基督徒會因自己的沮喪而有罪惡感;但這樣往往又加增了他們的問題。切記:即使偉大的神人如摩西、以利亞和耶利米,他們也有沮喪的時候,並且似乎都失敗了。 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身為基督徒,我們擁有這個世界無法剝奪,甚至不能瞭解的神聖資源。未得救的人感到抑鬱或沮喪時,他們往往求助於各種逃避的方法——藥物、酒精、娛樂——但這之後卻發現他們並無法真的避開自己!當一幕幕結束了,而[高潮」也過去了,他們卻變得比以前更糟。他們的逃避只是為那禁錮自己的鏈子打鑄了另一個鏈環而已。 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寫了這兩首十分個人化的詩篇,但是,無論是誰,他確實是相當沮喪的了!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大衛在他的兒子押沙龍造反時寫的(撒下十四—十八)。然而,詩篇四二篇6節中所提的地理位置和大衛的經歷並不相同,而且,在四三篇1節中的「國」字,其字義通常是指外邦國家。當你讀了這兩首詩篇,你知道作者是為敵人所諷罵:「你的神在那裡呢?」(詩四二:3、10);這並不是大衛的經歷。 是誰寫這些詩篇,或者當時他個人的情況如何,這並不是頂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詩篇道出了克服膽怯及沮喪的方法。作者從他自己的經驗中對我們說:「假如你要克服沮喪,你必須在你的人生觀上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一、停止看你自己,開始定睛於神! 在這兩首詩篇中共有五十一個人稱代名詞。作者使用主格的「我」十四次,受格的「我」十六次,所有格的「我」廿一次。他只有廿次提到神,而且一旦他提到「主」時,我們有一個印象:生活是一面鏡子,作者只是盯視著自己。 的確,引起抑鬱有好些原因,有的是源於肉體的,但是基本上,沮喪是一種自私。你可以從這位詩人的經驗中看到如此的描繪。有一件令他沮喪的事是,因為他沒能實現自己的計畫。他想加入一年一度前往聖殿朝聖的行列,但是他無法去(四二:4 )。當你渴望參與某些事情,但卻不得不改變你的計畫時,這是很令人氣餒的。然而我們是誰,神就應該老是做些討我們喜歡的事嗎?即使當我們毫無出路時,聖經中仍有羅馬書八章28節! 不僅他的計畫無法實現,他的情感也得不著予解(四二:3)。他「以眼淚當飲食」。敵人嘲笑諷罵他時,無人同情他;他為許多人所包圍,但是他卻感到非常孤單。 再者,他的問題得不到回答。「你為何憂悶?」/「我幾時得朝見神呢?」/「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時常哀痛呢?」/「你為何丟棄我呢?」然後是敵人重複的嘲笑:你的神在那裡呢?」有十次,作者一直追問著:「為什麼?」而我們找不到神會回答他的記錄! 顯而易見的,自我橫在作者埋怨的心田。他要他的計畫能實現,他的感覺能改善,他的問題得回答。他是如此的忙於注目自己以至於忘記定晴於神!先知以利亞逃避耶洗別時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王上十九)。他以為迦密山上的勝利會帶來國家的復興,但是並沒有。他哀傷的說:「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他甚至求死! 雖然神的百姓需要常常自我省察及認罪,但是太常盯視著自己是危險的。這種自私的驕傲(或驕傲的自私)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怎麼看都只看到自己。這就是為什麼單單環境本身的改變仍無法治癒沮喪:因為我們只把心放在自己身上。當作者看到鹿在溪邊汲飲時,他想到的只是自己對神的切慕(詩四二:1)。他看到、聽到瀑布所發出的隆隆聲時,想到的只是自己迫切的需要,和自己被[淹沒]在試煉和困擾中(四一:6-7)。假若我們想到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和神,那麼,即使是美妙的大自然任然無法為煩憂的心田帶來平安。 當我們的主凝視著大自然時,他看到了天父的慈愛和看顧(太六:24-34;十:28-31)。天父照顧小鳥,甚至是小麻雀跌下他也顧憐。他也看顧百合花。自然界是一扇窗,耶穌經由它看到了天父。 因為我們是人,很自然的,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常提醒自己;憑信心而行,在處境中看到神。畢竟是神在掌握這個宇宙啊神統管一切!即使是在黑夜中,我們仍能向他禱告,[他使人夜間歌唱](伯三十五:10)。永活的神是[我生活的神],我必須每天仰望他。 遭遇任何困難時,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得以脫身而出,而是我們從其中學到了什麼。假若我們真的渴慕神,不只渴慕他的幫助和拯救,那麼,那些可能拌跌我們的難處,實際上反而會把我們建立起來,如此,生活就不再是我們從中只看到自己的一面鏡子;它會是一扇窗,經由它我們將看到神。 二、停止向後看,開始往前瞻! 當今的美國有兩種很有趣的傾向:科學神話的迷惑以及不斷擴張的壞想病。這兩種趨勢都很合乎邏輯;當現實變得困難,人們不是回顧以往就是盼望未來。若我們幻想未來,那是在試圖遺忘自己。若我們回顧過去,則往往是在憐憫自己,而自憐是生活中罪具有毀滅性的力量之一。 然而,並非每一個都能懷著希望前瞻。每個人都與未來脫不了關係,無論是生或是死。未得救的人與未來的關係是死,因為他們沒有盼望(弗二:12),但是,基督徒與未來卻是活的連結,因為他們已經[活潑的盼望]是一種成長及結果子的盼望。[死的盼望]則唯有衰退和消失。 回顧過去有正確和錯誤兩種不同的態度。摩西激動以色列民記住他們在埃及的困境,免得他們變得驕傲而轉離神(申五:15;十五:15;十六:12;二十四:8、22)。逾越節是一年一度提醒他們神為他們所做的節日。當我們從過去中看到神,那麼回憶是一種祝福。但是當我們看到的只是自己,並開始比較我們的環境時,這樣的回憶會帶來沮喪。當以斯拉為第二個聖殿立下根基時,老年人哭了,而年輕人則歡呼(拉三:8-13)。老年人記得所羅門時聖殿的宏偉,但是年輕人則在建造新的聖殿中看到神的手。 切勿讓過去成為一具錨,把我們拉回去;它必須是一隻舵,用來引導我們。哲學家喬治·聖特亞拿(George Santayana)寫道:「那些不能記取過去教訓的,註定要重蹈覆轍。」(理性的生活,二八四頁)。撒旦常常提醒我們過去的罪與錯誤,他喜歡把過去當做一種武器來令我們痛苦。但是,神要以過去為工具來建造我們。 重要的不是單記得過去,而是記得過去在我們當中的神(詩四二:6)。回顧過去,看到神的作為,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我們不能重新擁有過去,但是我們能信靠同一位永不失信也不離棄我們的神。有一位廣播聽眾送我一首詩,內容充分表達了這個含意:
昨日神幫助了我;
今日他的作為仍不變。
這會持續多久?
直到永遠,讚美他聖名! 治癒沮喪的藥方是盼望。作者三次鼓勵自己「仰望神」(四二:5、11;四三:5 )。聖經中,「盼忘」並非「希望如此」的意思。小孩子希望他在耶誕節能得一輛新腳踏車,但是他無法確信一定會有。基督徒所擁有的盼望是一種保證:未來是穩妥的。我們的盼望不在於我們或環境,而是在於永活的基督。作者有在這兩首詩中四次說到他「憂悶」(四二:5、6、11;四三:5),但這並無需表露他的沮喪,他可以因著在神裡面的信心,而對未來滿懷盼望。 詩篇四三篇1—4節中,作者列下他的種種盼望。首先,他知道神有一天會打敗敵人大獲全勝(四三:1)。「伸我的冤」意思是「為我伸張正義」。「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創十八:25)。有時神以大力介入,施行拯救,猶如他在出埃及記所做的。但有時他耐心地允許以他那永不改變的律法施行審判和拯救。不論那種方法,神都賜給我們盼望,因為拯救是關乎我們的未來。 作者之有盼望,不只是因為神的拯救,同時也是因為神的同在及保護(四三:2)。當神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的力量及堡壘時,為什麼哀傷仍環繞四周呢?神也許不改變環境,但是他能使我們面對並且適應它們。腓力警·布魯克(Phillips Brooks)勸道:「不要祈求安舒的生活,要祈求成為一個強壯的人。不要祈求與你能力相等的工作,要祈求與你工作相等的能力。」 盼望的第三種源頭是神在我們生活中的指導(四三:3)。他在黑暗中賜予亮光,並且帶領我們做一切必要的決斷。在沮喪的陰影下我們多麼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事實上,正當我們在疲倦或沮喪的時候,做任何重要的決定都是不明智的,因為那很可能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我們必需等侯神,信靠他的引導。 最後,我們有盼望是因為神是我們的喜樂(四三:4)。若我們是憑自己的感覺或舒適的環境來得喜樂,我們會不斷的承受失望的打擊。若我們是在他裡面,在他的話語中,以及在他的旨意裡尋求喜樂,那麼,即使是在沒有指望中仍會經歷到盼望。在詩篇四三篇4節,按原文作者是說:「神是我喜樂的泉源。」我們擁有的一切喜樂之所以成為喜樂,乃因為是神賜下的。 遭受壓抑的人經常是活在過去中。他們所懷念「美好的往昔」其實並沒有原來那麼好!但是那些克服沮喪的人則是活在未來裡。他們像保羅所說的一樣:[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三:13)。他們從過去中學得教訓,且喜樂的面對現今的生活,因為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盼望。他們在基督裡的盼望是[一具錨」,這鼓勵他們憑著信心勇敢往前邁進(來六:18-20)。 詩人每一次提到盼望,他也會提到「神笑臉的幫叻]或「我臉上的光容」。的確,沮喪和失望會顯現在我們臉上,但神的臉絕不會有失望的表情。當他望著我們時,他的面容充滿了愛與慈悲。每一個猶太人都知道[祭司的祝禱」;「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瞼,賜你平安。」(民六:24-26)解決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仰望他的臉,因他笑臉看著我們。 在「我追想這些事」(四二:4)和「我要紀念禰」(四二:6)之間有很大的不同。追想過去而忘記神是在鼓勵沮喪!我們現在唯一的幫助和未來唯一的期望是神。我們切勿讓神離開我們的生活!有時神似乎忘記了我們(四二:7,9),但我們知道那不可能是真的。記住,神比你對他的感覺,或對他的想像來得偉大多了。 一個已迷失的世界,其竭盡所能的在製造盼望,但是他們沒有盼望。身為基督徒,我們有「活生生的」或「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有福的盼望(多二:13),以及有緣由的盼望(彼前三:15)。耶穌是我們的盼望(西一:27;提前一:l)。當我們有如此令人振奮的未來,為何還要活在過去中呢? 若我們想勝過沮喪,我們必須在人生觀上作兩種調整.,不再看自己,單單仰望神;不再回顧過去,只望向未來。接下來還有第三種必要的改變。 三、我們必須停止尋找理由,開始安息在應許上 詩篇四二和四三篇中,至少提出了十三個問題。作者問「為什麼」一共有十次,然而「為什麼」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若你曾養育過孩子,你會瞭解的!)
。當我們被傷害或遭遇困境時,質問為什麼本是很自然的事。向神提出問題並沒有錯,但是質問神則錯了。先知哈巴谷問神許多問題,神都回答了他;但是他的態度是一種順服的關心,不是背逆的埋怨。 當你讀詩篇四二和四三篇時,你可以感到作者逐漸失去忍耐。神在那裡?為什麼他不做點事?他何時才會開始作工呢?似乎每一件事都與他敵對。「你的洪濤波浪漫過我身」(四二:7;拿二:3)。 神若回答他所有的疑問;那樣是否就能解決一切的困難,而使他覺得好過些?不,生活的基本事實是:我們所賴以為生的不是解釋,乃是應許。 舉例來說:若你跌倒,摔斷了腿,別人會送你到醫院,而醫生會為你的腳照張x光片,研究骨折的情形。然後再根據這研究來固定你的折骨並為你的腳上石膏。若醫生拿著x光片到你房間,小心翼翼的解釋骨折的情形,以及他如何補救,那樣會令你好過些嗎?但是,若醫生說:「八個禮拜後你就可以除去石膏,重新走路了!」那對你將會是一種鼓舞,我們是憑應許而活,不是靠解釋。解釋也許可以滿足好奇心,但只有應許能醫治心裡的創傷,並加添你的意志力。 作者環視大自然而只看到他自己。為什麼?因為他在尋求解釋。由於驕傲和自憐,他要神說明他這樣做的原因!若他環視大自然,注意神應許的確證,他會找到醫治創傷的良藥。 神應許看顧(四二:l)。神若看顧林中萬物,難道他不會看顧我們嗎?「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路十二:7)。「人比羊何等貴重呢?」(太十二:12)。 神是永活的神(四二:2)。在研讀詩篇一一五篇時,我們看到關於這個真理的重要性。敵人也許會嘲諷我們,暗示神已經死了,他並不看顧我們;但是我們知道他是活著的,並供應我們一切所需——即使我們看不見他作工的恩手。 神的應許信實(四二:3、8)。自然界晝夜不停的運轉環繞,這證明了神的信實。「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禾、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八:22)每一個日出日落提醒我們神的信實。 神應許赦免和潔淨(四二:4;四三:4 )。聖殿在以色列是神與他的百姓同住,並在那兒悅納他們的印證。舊約中猶太人必需帶著祭物來;但在耶穌基督時代,我們有一根本且完全的拯救以脫離罪(來十:1-18)。基督徒無需再到某一 「聖地」去尋找神,因為他住在我們中間,行在我們中間(林後六:16)。我們無需到耶路撒冷去敬拜神,因為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約四:19-24)。 神應許成為我們的力量和避難所(四二:6 )。舊約中,高山峻嶺是猶太人所知道最堅強最可靠的地方。「約旦地」應是低地,黑門嶺則是高地。基督徒的生活是「有山和有穀之地」(申十一:11)。你不可能光只有「山頂的經歷」而沒有低谷的經歷!但神是高山也是平原的神(王上廿:23、28)。即使山嶺搖動,他仍是我們的避難所,我們的力量(詩四六 :1-2)。 神應許引導我們,接納我們(四三:3)。有人會說過:「處於黑暗時:永遠不要懷疑神在光明中告訴你的話。若我們順服於他,即使路途在我們看來是黑暗的,他仍會引導我們。神正在完成他的目的,我們不必一定要瞭解他所做的一切。」 即使神解釋了他一切作為的理由,我們也不會因此滿意的。事實上,對我們而言,要全盤瞭解神的作為是不可能的!我們憑信心而行,不是憑眼見——或靠解釋。 我們還未回答詩人重複三次的問題:「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 為什麼我們憂悶?那是我們自己要的! 假若我們願意單單把握神預備給我們運用的屬靈泉源,我們必能克服沮喪且獲得光榮的勝利,並榮耀神。 若有任何人有理由沮喪的話,那是耶穌基督。的確,當他在十字架上承擔「受苦的洗禮」時,神所有的波浪洪濤漫過他。敵人不斷的攻擊他,甚至跟隨他的人也都離棄他。在加略山,一如詩人所被譏笑的一樣,敵人嘲笑他說:「他倚靠神,神……現在可以救他。」(太廿七:43)。 然而,我們的主在夜間歌唱(太廿八:30),能夠喝下苦壞。他沒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是父神的旨意及罪惡世界的需要。他沒有往後看而只期待那「擺在前面的喜樂」(來十二:2)。他並沒有要求解釋而只安息在天父的應許上。結果他得勝了! 一位朋友寄來一張短信,上面寫著:[當一切展望顯得淒冷嚴酷時,試著往上看!」 「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四二:11) ―― 華倫魏斯比《在詩篇中遇見自己》 祂用笑臉幫助我(四二1~11)(臺北靈糧堂) 這篇詩篇是初代教會在尼祿皇帝手下受逼迫,躲在地洞時最喜歡念的詩,現在還能看到在那些洞中,他們所刻的鹿像。水是鹿所必須的,信徒若沒有神,不能去朝見神就極其痛苦了。然而有了神才心滿意足。一個人心中渴慕神,是最好的情況,若人對神再沒有任何渴慕的感覺,就極可憐了。神放在人心中一顆渴慕祂的心,是人可以再回到神面前的吸引力,你現在對神渴慕嗎? 讀這一篇詩篇可以一直感覺到面的澎湃,最主要的是因為這篇詩篇是這麼的與我們親近,詩人那麼深刻的描述我們面的光景、面的衝突,我們也如詩人,有時很有信心,當信心壯大時,我們就渴慕神;但是當信心軟弱時,好像我們看周圍的環境更加清楚,當我們環境看得太清楚時,竟然「晝夜以眼淚當飲食…我的心極其悲傷」(3∼4節);這樣交錯反復的出現在整篇詩篇中,這種情況讓我們看來是那麼的熟悉,原來,當我們信心剛強時,不正如此;但是當信心軟弱時,所有想到的事,只會使我們更軟弱,詩人的描寫與我們的感受是這樣的貼近。 詩人能那麼深刻的體會自身的感受,那麼坦白的去面對面的光景,是不是這就是詩人得力的秘訣呢?詩人坦誠他的憂悶、不安,甚至無助,但是轉眼間,他卻又看見神的憐憫及安慰,為什麼詩人在極度憂悶的時候,仍能同時對自己說「應當仰望神」呢?因為「祂用笑臉幫助我…,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我們今日生活在這混亂的世代,我們心中的焦憂絕不比詩人更少,但我們卻不像詩人那樣勇敢的去面對生命、生活中的種種。似乎我們很容易受情緒、環境的左右,而不能自處,我們很容易看見憂悶,卻不容易看見神祂願用祂的笑臉幫助我們。 神怎樣用祂的笑臉幫助我們呢?有一件事是我們在服事中一直學習的,這是從一對年老宣教士身上學的功課,在我們和他們一同服事時,他們從來沒有說一句我們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每次一起配搭過後,我們總是請他們來評估一下,他們總是說;「我好欣賞你們…」,而且不只一樣,並且是非常的具體,每次和他們在一起都非常的快樂,也會覺得自己真是不錯,真有些地方值得欣賞。我也以此精神用在我們所服事的營會,總是學習找出任何值得欣賞的地方,就大大的讚賞一下。我們的神是用笑臉幫助我們的神,這和我們的成長經驗有非常大的不同,在我們成長的經驗中,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會被指正,使得我們愈來愈緊張;但是,我們的神不是這樣看我們,祂是用笑臉幫助我們,祂總是能在我們身上找到值得欣賞的地方來欣賞我們;有時在最低潮時,主用笑臉對我說:「我知道」。好像一切的痛苦主都知道,因為神是用笑臉幫助我們的神。神如何從我們自卑的心靈中救拔我們出來?就是用祂的笑臉幫助我們,總是從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地方來欣賞我們;在我們事奉初期,祂總是一點一點的建立我們的自信心;當我們挫折、低沉時,祂用祂的笑臉扶持我們,用起初放在我們面的異象再把我們扶起來。因為祂是用笑臉幫助我們的神。 默想 你陷於憂悶中嗎?此時你最需要的是什麼?從詩人的信息,是否發現了從憂悶中得釋放的秘訣? 回應 求神用笑臉來幫助我,使那渴慕祂的心在我的面重新跳躍起來。 苦難中的信靠(四十二1節~四十三篇5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今天我們要開始進入詩篇的第二卷,有一些聖經學者稱呼這卷為“詩篇中的出埃及記”,因為,這三十篇的總題就是苦難與救贖。 從詩篇第四十二篇、四十三篇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信息。這兩篇詩應是同一篇詩分成兩部分來誦讀,它描述一群亡國者被擄、深陷絕望與嘲諷中的掙扎。他們在異邦人的統治下,不再有自由敬拜的機會,因此,他們何等痛苦的向神呼籲:「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我幾時得朝見神呢?」(四十二1〜2)。而撒但還常透過敵人的口嘲笑「你的神在那裡呢?」(四十二3)。好像諷刺他們「你的神不再愛你或連你的神都無法幫助你嗎?」他們的信心與信仰都遭受嚴重的挑戰,以致他們似乎沒有辦法再感覺到神的同在。 在環境的悖逆或病痛的折磨裡,我們也常無法感覺到神的同在或體驗到神的恩典,好像神離我們非常的遙遠,我們甚至會如同詩人般從心裡吶喊:「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會掙扎著希望能「仰望神、稱讚神」並宣告「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四十二5、11,四十三5) 我們也會陷入信心與懷疑之間的爭戰,在人性的脆弱、憂鬱,與信靠之間摔跤。其實,懷疑與掙扎是正常,不必否認我們也會有「憂悶」、「煩躁」但詩人三個段落的掙扎歷程也告訴我們,勿須被憂鬱與躁鬱控制,我們可以時常將一切的懷疑、不信,擺在神的面前,讓聖靈來提升我們。 三個段落的掙扎如同三層登高的階梯,一層層引導人「走到神的祭壇」(四十三4),在那裡可以「彈琴稱讚神」(四十三4、5),如同夜鶯在黑夜中的歌唱,詩人亦可在絕境中讚美,好讓心中的陰霾遠離,並宣告「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詩人不但有知識的信仰,更有來自親身經歷的信仰。 不論我們遇到何種情況,讓我們也能像詩人般勇於面對,並將一切都帶到神面前吧! 回應:主啊!禰知道我時常軟弱、憂悶及懷疑,但禰是我的力量。求禰的慈繩愛索引導我走向禰的祭壇,好讓我在受限制中,仍然能讚美,好得著超越環境限制的眼光。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禱讀:詩篇四十三篇5節 5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 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 神。 等候(詩42篇)(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讓我心安靜,等候你的臨在。 這是一篇面對苦難,心靈滿了掙扎的詩歌。詩歌的開始展現一幅圖畫--鹿渴慕溪水。詩人的心靈枯竭,他渴想神就如鹿渴慕溪水一般。可惜當時的景況不能容讓他去親近神。舊約時代以色列人親近神就要到聖殿去,如果不能前往就會感到遠離神。從詩歌的內容看,詩人是沒有可能往聖殿去的,他只能追憶往日和群眾一起在殿中敬拜的歡樂,但追憶過後,回到現實,只倍添惆悵。 另一方面,詩人生活在一個不信神的國土,他的信仰更被人挑戰:「你的神在哪裡呢?」不信的人認為:如果你信的神是又真又活,祂又怎會把你置之不顧?詩人真的百辭莫辯,連自己的心裡也起了疑惑(9),在內外交煎中,心痛得像骨頭被擊碎。就在沮喪憂悶的時候,神光照他的內心,他忽有所領悟,要「抓緊」神。因此他仍堅定宣告他所認信的:不論在約旦地(指迦南地)、黑門嶺(可能指黑門山絕頂)、米薩山(可能指多㶴的山),意指不論何處何地,他都會思念神,紀念祂的作為:思念祂的偉大(7)和慈愛(8)。 不過,直到詩歌的結束,詩人仍陷於心靈掙扎中。詩中的第5節和第11節內容是完全相同的,憂悶煩躁是當下心靈的實況,但在理性上他知道應當等候(仰望)神;而過去的經驗亦告訴他,神是他的救贖,是他的幫助。 詩人的問題仍未解決,仍要耐心等候。 貝克特的著名戲劇《等待果陀》中,兩個主人翁一直在等待一個名叫果陀的人。果陀是誰,他來不來他們也不能確定。等待的過程中無聊、空虛、煩悶,由白天等到晚上。結果,一個孩子來告訴他們:「果陀不來,也許明天會來。」詩中的「仰望神」(5、11),《新譯本》作「等候神」。「等候」原文有指望、盼望和信心的意思。基督徒等候神與等候果陀不同,等候果陀是一個荒謬的等候,因為不知道果陀是誰,也不知他會不會來;但我們知道我們所等候的是一位信實、守約、施慈愛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