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四十三篇短篇信息

 

目錄:

祂是我臉上的榮光,是我的神(陳希曾)

憂悶者的盼望(楊震宇)

被擄者呼喚神早日伸冤(吳主光)

渴慕神的居所(朱韜樞)

向山舉目(華倫魏斯比)

我最喜樂的神(四三1~5)(臺北靈糧堂)

苦難中的信靠(四十二1節~四十三篇5)(臺北基督之家)

走向光明(43)(香港讀經會)

 

 

祂是我臉上的榮光,是我的神(陳希曾)

 

可拉後裔的詩──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

 

三、求禰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

在第42篇中,我們與神之間有了一道距離;到了第43篇就給我們看見,這個距離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我們會失去了主的同在?為什麼我們會失去了神的面光?第43篇回應了第42篇的問號。

肉體與罪使我們失去與神的交通

詩篇第43:1節:神啊,求禰伸我的冤,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求禰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這一節開始也是禱告,不過這個禱告是討神喜悅的禱告。中文翻譯:神啊,求禰伸我的冤�E在希伯來原文的意思其實是:神啊!求禰審判我的弟兄姐妹。現在詩人有一個禱告:神啊!求禰審判我,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求禰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禱告:第一、求神審判我,求神鑒察我。為什麼會與主之間好像有了一些烏雲?為什麼會晝夜以眼淚當飲食?為什麼會渴想神,幾時能朝見神?為了找出答案,現在詩人有一個禱告,那就是求神鑒察的禱告,求神審判的禱告。第二、詩人說:求禰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誰是詭詐和不義的人?就是我們這個人。詩人不是在我們周圍尋找詭詐和不義的人,我們第一個需要脫離的,乃是我們這個詭詐和不義的人:這裡詭詐和不義的人,就是代表我們的肉體,乃是代表我們的罪。因著我們的詭詐和不義,我們是一個罪人,因此求禰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意思就是說:神啊!叫我脫離罪;叫我脫離我的肉體。亞當和夏娃當初因著罪的緣故而被神放逐。雖然我們現在蒙恩得救以後即使犯了罪,仍然不會失去救恩,但是我們會失去救恩的喜樂:我們不會失去神的生命,但是我們會失去與神之間的交通,而看不見神的笑臉。所以是什麼叫我們被放逐?是什麼叫我們流落在黑門山、約但地和米薩山?沒有別的原因,我們惟需要神用十字架來審判我們,然後在聖靈的光照之下,我們會有一個禱告就是:�D求禰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而那個人就是這個罪人。

當我們有了這個禱告之後,接著就是一條恢復的路。第2:“因為禰是賜我力量的神,為何丟棄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這句話在第42篇也出現過,在第42:9節: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禰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這二句話後半段是一樣的,但是開始的句子卻不一樣,所以這二篇詩篇的宣告是不一樣的。當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時經過了乾旱無水之地,巴不得有水能流出來供應他們,於是摩西擊打磐石,磐石就流出水來。但是第二次,神對摩西則是說要手裡拿著杖,吩咐磐石流出水來。現在摩西不需要擊打磐石,只要向磐石吩咐就會流出水來。第42:9節: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禰為何忘記我呢?現在我們要得到水以解乾渴,我們只要對磐石吩咐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到以色列才曉得,原來在西奈曠野裡有許許多多的磐石,這些磐石裡面都含著水,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一帶是在海底下,等到陸地上升之後,就有很多水仍存留在這些磐石裡面,而且其中含水量的多寡,則完全視磐石體積有多大。這些海水原先是從一個磐石流到另一個磐石,所以這些磐石裡有許多裂縫;但是因為海水中有很多鹽分存留在磐石裡面,當海水蒸發之後,那些化學沉澱物剛好在裂縫上沉澱下來,慢慢就把磐石封住了,因為裂縫完全被封死,水就被包含在磐石裡面。摩西在曠野裡待了四十年,他已經學會在曠野找不到水時,每一個大磐石都是一個蓄水池,只要用杖在其中的裂縫輕輕一撥,磐石就會流出水來。然而雖然摩西能夠根據經驗在曠野裡使水流出來,神卻給摩西一個重大的功課,就是叫他吩咐磐石流出水來。

現在當寫詩的人說:我要對神我的磐石說;換句話說,就是當他對神說:神啊!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他就是巴不得磐石能夠流出水來;這些水正是代表生命。所以42篇給我們看見神是賜生命的神,是永生的神,是活的神。因著這個緣故,活水能從磐石裡面流出來;當我們可以在曠野裡得著水,得著滿足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見神就是我們的磐石。

十字架勝過肉體與罪

問題是我們如何恢復與神之間的交通?43:2節:因為禰是賜我力量的神,為何丟棄我呢?42篇裡是賜生命的神,到了43篇祂則是能力的神;因為祂是能力的神,所以祂能使我們脫離詭詐和不義的人。這正是十字架的工作: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洗淨我們的罪,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但是十字架另一面的工作,是要解決我們的罪性,解決我們這個犯罪的人,最後使我們能勝過這些罪。我們從這裡得以看見神是能力的神,祂使我們能脫離罪的生活,與神恢復那親密的交通。

43篇實在是一篇很重要的詩篇,使我們能看見十字架在我們的身上,是要做到除去罪的工作。如果罪不除去,罪仍然在我們身上掌權,我們的日子在許多時候就會像第42篇一樣:雖然已經蒙恩得救了,但仍舊是一個流浪的人,一個被放逐的人。因著寫詩的人有啟示而說:因為禰是賜我力量的神,為何丟棄我呢?接著在第3節就有一個禱告,這是一個摸著神心意的禱告:求禰發出禰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禰的聖山,到禰的居所。換句話說,就是把我帶到禰的面光中,讓我再次得見禰的面。我們需要求神發出亮光和真實,如同約翰一書第1:7節說的: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祂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

因此當我們犯罪了,應如何來恢復與神之間的交通?我們應該一方面求神藉著十字架來審判我們,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禱告說:神啊!求禰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同時把我們帶到禰的光中。只有我們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我們才能彼此相交,並看見我們的罪,承認我們的罪,主耶穌的寶血就要洗淨我們一切的罪。因著這個緣故,我們與神之間的交通就可以恢復,這個亮光和真實就能引導我們,帶我們到神的聖山,到神的居所;我們與神之間又回到了零距離,又是在地如同在天一樣了。

雖然第42篇給我們看見放逐、失敗了,但是在第43篇則又給我們看見那條恢復的道路,也就是藉十字架的工作所帶來的。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要洗淨我們一切的罪;十字架的工作解決了我們這個人。十字架一方面恢復了我們的交通,另一方面拯救我們脫離這個犯罪的人,使我們勝過罪,就能夠自然而然的來到神的面光中。

回到神的祭壇,恢復交通的快樂

4:“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禰!這是可拉後裔的詩,現在他又回到神的面前,所以第5節又說: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我們本來也都是可拉後裔,是抬不起頭來的;我們現在能夠揚起頭來的惟一原因,因為神成為我們臉上的光榮。有一首詩歌叫:哦!那不肯放我的愛,詩歌的最後一節是:哦!那使我抬頭的十字架。詩歌不只唱出那不肯放我們的大愛,而且告訴我們,是十字架使我們能在這個世界裡抬起頭來。藉著第42篇、43篇,我們又再一次被帶回到神的面前。這裡給我們看見那條恢復的路,使我們得以和神之間再次回到零距離,能夠在地如同在天一樣,並能說: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這個時候我們自然能夠把感謝獻給祂了。

�D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禰!因為與神之間的交通恢復,我們就能夠開口讚美神。我們不能像該隱一樣,因著人類犯罪使得地也受了咒詛之後,竟反把地受咒詛所得來的收穫獻給神,所以神看不中意該隱的祭,因為該隱犯了罪,仍然嘻笑著來到神的面前。我們應該要像可拉的後裔一樣,他們是一班唱詩的人,一班讚美的人。可拉的後裔說: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禰我們如同把感謝讚美歸給祂?因為祂發出亮光和真實引導我們,帶我們到祂的聖山、居所,所以我們就走到神的祭壇,來到我們最喜樂的神那裡;當我們與神面對面交通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把感謝讚美獻給祂。

所有到神面前的人是不可能靜默,不可能沒有詩歌、沒有讚美的。我們不需要參加一個運動或經過一番練習,才會變成一個會讚美的人;我們需要的乃是看見我們也是可拉的後裔。這些讚美的人寧可在神的殿中看門,因為他們覺得能夠活著有一口氣來讚美神,就是神莫大的憐憫;所以即使在神的殿中看門,都是神給最大的尊榮。我們實在能從這些人的身上,看見他們身上帶著十字架的記號。

 

 

憂悶者的盼望(楊震宇)

 

鑰句:我就走到神的祭壇

背景:《詩篇》第四十三篇沒有詩題。因此,將它列入作者無考之詩來查考。然而,本篇跟前一篇是成對的。兩者緊地相連,英文聖經新英語聖經就把兩篇連起來,當作一首詩。此外,本詩篇被認為與四十二篇原是同一篇,因其中內容、音調、詞句相同,而且兩篇皆用相同的副歌結尾:「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燥?應當仰望神…」(四十二511,四十三5) 。可能是後來編者因為誦唱的方便而將它一分為二。此副歌概括了基督徒的人生經歷:受苦的問題,得救的保證,以及信心的最後勝利(約壹五4)

提要:本篇是憂悶者仰望主的禱告。詩人作此詩時,他求神伸冤,救他脫離仇敵之手,且帶他返回耶路撒冷,在聖殿中稱謝神是他的喜樂,是他臉上的光榮。全詩分為三段: 

()神是伸冤,賜力量的神(12)──神啊,求祢伸我的冤;

()到神的祭壇,彈琴稱讚(34)──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

()憑信仰望,倚靠祂的幫助(5)──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

鑰節:【詩四十三5】「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鑰點: 本篇我們看見詩人勝过了「憂悶」「煩躁」。因為他禱告:「求祢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祢的聖山,到祢的居所。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神阿,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祢。」要留意他親自來到神面前的進程:(1)到祢的聖山;(2)到祢的居所;(3)到神的祭壇;和(4)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這一位至聖至榮至可畏的神,竟然是詩人「最喜樂的神」,如此他才不讓自己落入自憐自怨的困局:「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四十二511,四十三5) 結果懼怕變成盼望,歎息變作歌頌!親愛的,但願詩人的禱告也是你的禱告,如此必能從一切哀痛、悲傷、沮喪、自憐、憂鬱…等得釋放。

今日鑰節提到「應當仰望神。」四十二篇和四十三篇本來應該是一篇。在短短的十六節經節中就多次描寫我們應當仰望神是一位怎樣的神──(1)就是永生神(永活的神)(2)是發笑臉的神(3)是幫助我的神(4)是我自己的神(5)是施慈愛的神(6)是我的磐石(7)是賜生命的神(8)是賜光榮的神(9)是為我伸冤的神;(10)是引導我的神;(11)是我最喜樂的神。親愛的,當你研讀這兩篇禱告時,你內心是否因對祂的瞭解,体驗也感到激動?這一位神是否也是你的神」,並且是「最喜樂的神」

此外,「應當仰望神」是靈性低沉時的一服良藥。親愛的,你是否常感不安,常為憂鬱所困?為什麼不像詩人「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神阿,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家父患有抑鬱症,自己也曾一度被低沉消極的情緒所纒繞,而陷入憂悶不知如何是好。令我害怕就是自己可能也會得此病。那個時候,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完全徹底地轉向主,到祂面前仰望祂的拯救。我還記得那段時期,每天早晨到主面前親近祂,告訴自己不可灰心絕望,要仰望祂,並高聲唱這一首詩歌(《聖徒詩歌》第221),因而經歷了祂笑臉的幫助,脫離了困境。

愛主的人都來,將你喜樂敞用;

甘甜唱著主的奇愛,同到寶座前來。

()樂哉,白白恩典!樂哉,白白恩典!

白白恩典,完全赦免,樂哉,白白恩典

「我為自己生理上的缺陷而感謝神,因為藉著這一切障礙,我發現了自己,認識了自己的任務,找到我的神。」──海倫凱勒

默想:本篇指出詩人因失去主的同在,失去神的面光,就重新進到神面前,恢復了與神交通。親愛的,當因自己的處境而憂悶」煩躁」,你為何不聚焦、定睛於神,不看環境、不看自己,轉為專心的仰望,而靠著祂有喜樂與力量嗎?

禱告:神啊,祢是引導我的神;是我最喜樂的神。面對「憂悶」、「煩躁」,我要到祢那裏,親近祢、仰望祢,而經歷祢笑臉幫助我。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被擄者呼喚神早日伸冤(吳主光)

 

第四十三篇

詩歌的第三節:(43.1-43.4

1.求神伸冤(43.1

2.自問不應因仇敵欺壓而哀痛(43.2

3.求神引導回歸恢復事奉(43.3-43.4

副歌:自慰仰望神必仍得幫助43.5

 

第三節詩歌:(43.1-43.4

43.1神啊,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求你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

1.(第42篇)雖然很感人,尤其是「副歌」,作者在被擄之時,仍有信心仰望神.相信將來有一天、神會笑臉拯救他。然而,以整篇詩所帶出的氣氛來說,(第42篇)實在比較「灰暗」和帶有濃厚的「埋怨」味道;「相信神會拯救」的氣氛卻不算濃厚。所以,有另外一個(可能)可拉的後裔讀到這篇詩,有感動照這篇詩的格式補寫「第三節」詩歌,就是這(第43篇)。這篇詩的作者不肯出名,因為要將榮耀歸給(第42篇)的作者;又可能作者認為自己與(第42篇)的作者同屬可拉的後裔,所以用不著表明自己的身份了。

2.作者補寫的觀點,認為(第42篇)雖然道出自己內心的痛苦,但只有埋怨而沒有向神「呼求」,是不應該的。因此,作者開宗明義就向神發出呼求,說:「神啊!求你伸我的冤。」這句話說得很響亮,因為它加入歷史上許多殉道者,和為義受逼迫者的禱告中,合成一個巨大的禱告,就是《啟示錄》揭開第五印之時,祭壇下許多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而被殺之人的靈魂,大聲向神呼求的禱告,說:「聖潔真實的主阿、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神就安慰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意思是說,神定規要歷史上所有受冤屈的聖徒,還要忍耐等候,因為末世時代,還有不少人也為主殉道;所以神要一次過為他們伸冤,就是倒下《啟示錄》「神大怒的七碗」,亦即是借著末世大災難來報應地上的惡人。神又要一次過叫他們一同復活被提,藉以安慰他們,叫他們返回天上享永生、享榮耀,與主合而為一。神這樣定規一次過為所有聖徒伸冤和安慰他們,因為:

第一、    歷史上許多聖徒的冤情仍未得到伸雪,極其量,亦只有部份聖徒得到部份伸雪,所以神要我們忍耐等候,好一次過為我們伸雪。

第二、    神認為最後一次過為我們伸冤,才是最徹底的辦法;若分開無數次,就必定有先後之分,聖徒就不能同時得到喜樂,復活被提也不能同時執行,主就看為不夠美了。

第三、    神認為蒙受冤屈的聖徒須要學習忍耐等候的功課,這樣才對他們更有益.因為在忍耐等候的期間,他們的信心就受試煉,試煉的結果就比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彼前1:7

第四、    聖徒應該將一切盼望都寄託在主將要在榮耀中降臨的事上.因為那時,主臉上的榮光,也要成為聖徒臉上的榮光;我們要與主一同作王,一同審判世界。

3.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他們長期犯罪和不信,神要在末世時將他們交給外邦人、報應他們、欺壓他們,為的是叫他們最後還有機會悔改相信和得拯救。但神報應他們的方式、是要借著敵基督如飛而來,施行毀壞、折磨聖徒、改變節期和律法,聖民被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但7:25),以致全國聖民被殺的多達三分之二。最後,剩下的三分之一才全家痛哭悔改歸向神,拆毀敵基督「可憎的像」,不再跪拜;但神還要熬煉他們,如同熬煉銀子一樣,讓敵基督的大軍追殺他們,他們就向著耶路撒冷朝東的橄欖山逃走。這時,他們高呼主的名,承認耶穌基督是奉主的名而來,是應當稱頌的.於是主就從天上極大的榮光中駕雲降臨,拯救他們,為他們伸冤。

4.所以,作者求神「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這個懇求,雖然七十年後,神先給他們一個「小應允」,讓他們可以歸回重建聖殿,在那裡短暫地事奉神;但最終而「全面的應允」,還要等到末世時代才能實現。那時,歷史上所有遭逼迫、被殺害的聖徒都要復活被提,一同得著安慰;那時,「不虔誠的國」(原文是不仁慈的國),就是敵基督所帶領的多國聯盟,得到當得的報應.神要叫大地震,使地裂開,吞了他們的大軍(啟12:16, 16:18-20, 14:3-5),然後主基督才駕雲降臨,拯救以色列人脫離「詭詐不義的人」。主基督要作王,以色列要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四方八面的以色列人要歸回,在千禧年中,快快樂樂的事奉主。

 

43.2因為你是賜我力量的神,為何丟棄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

1.作者非常有信心地說:「因為你是賜我力量的神」。這句話是要鼓勵上一篇詩篇的作者和讀者,千萬不要灰心、不要垂頭喪氣,乃要靠神得力量.就是在仇敵面前打不倒的力量、在被擄的狀態中仍然唱歌的力量、在被擄到的遠方仍有歌頌讚美神的力量、在等候神之時仍有盼望的力量…….這力量就是靈裡頭感到神仍然同在,而不至時常哀痛的力量。

2.「為何丟棄我呢?」意思是說,我堅信你是賜我力量的神,除了你以外,我再沒有別神.所以你是我惟一的盼望,你若丟棄了我,我從那裡再得力量呢?

3.「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意思是說,你若不丟棄我,仇敵就不可能欺壓我,我就不會這樣哀痛了.所以神阿!請問你,今天我為甚麼因為仇敵的欺壓而時常哀痛呢?無非是你將我丟棄了!

4.以上這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支持上一篇作者心中發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為要引導上一篇詩的作者和讀者向神發出呼求,好叫他們仍然對神存堅定的信心,認定神是賜力量的神。

 

43.3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居所!43.4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你!

1.這是最寶貴,最有信心的一段。作者認為上一篇的作者錯在沒有「求」,所以補寫這一篇,要代替他向神「求」。正如神對以賽亞先知說:「他見…無人代求、甚為詫異。」(賽59:16)但以理在他那著名的認罪禱告中,承認自己的罪說:「這一切災禍臨到我們身上、是照摩西律法上所寫的、我們卻沒有求耶和華我們神的恩典。」(但9:13)上一篇的作者面對仇敵的欺壓,只會埋怨、只會哀痛、只會憂悶和煩躁、不曉得將埋怨變成「呼求」!

2.所以這位作者用信心向神呼求說:「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發出亮光」的意思是、求神正面看我們,用臉光照我們,不要向我們掩面、不要不理睬我們。「發出真實」的意思是,求神照所應許的實現;神既然是我們的力量,又求神使我們重新看見你能力的實在。當仇敵譏笑我們說:「你的神在那裡呢?」你就讓他們看見你能力的真實,叫他們啞口無言。

3.「好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居所!」意思是說,求你顯出你的大能大力,使我們從被擄到之地歸回,重建聖殿,在你的聖山上、進入你的聖所中事奉你。因為是你這樣定規,我們不得在你所揀選的居所以外、獻祭事奉你的(申12:13-14)。讀者要明白,對於一個亡國被擄、小小的利未人來說,要向神發出這樣的呼求,實在不容易.因為國家已亡、聖殿已毀、國民已經被擄、遠離國土…,試問在這樣的光景中,誰有能力可以打敗強大的巴比倫大帝國,叫以色列人得以歸回、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呢?真要有很大的信心才可以。

4.作者繼續用強大的信心說:「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這裡作者先提及「神的祭壇」,因為要恢復事奉神,第一樣最基本的事奉,就是獻祭。《以斯拉記》記載,那些被擄歸回的人,一到達耶路撒冷,第一件事就是「建築以色列神的壇、要照神人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在壇上獻燔祭。」(斯3:1-4)但是對於這個可拉後裔來說,他認為神是「最喜樂的神」,因為恢復他最喜樂的事奉,就是「彈琴稱讚神」!那時、神的能力顯為最大、神的慈愛顯為最高、神的應許顯為全然真實、神的榮耀遍滿全地、神的權能普及萬國、神的寶座升為至高…….因為敵基督和他的同盟都被征服,萬有都歸在主的腳下、萬膝向主跪拜、萬口向主承認…,試想,能夠事奉讚美這位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豈不是最喜樂的事嗎?

 

副歌:自慰仰望神必仍得幫助(43.5

43.5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是幫助),是我的神。

1.最後結束,作者還是沿用上一篇詩的「副歌」,並沒有加以修改。但這個「副歌」在這裡出現,與在上一篇詩那裡出現,就有非常不同的意義了。在上一篇,「消極」的味道很重;但在這裡,卻含有「正面」的鼓勵,好像在說:「我的心哪,神將來必要使你歸回,重建聖殿,恢復你的事奉,這樣,你為甚麼還要憂悶,為甚麼還要煩躁呢?你應當仰望神,有一天我還要稱讚他,那時,他臉上的榮耀就成了我臉上的榮光了,因為他是我的神,而且是我最喜樂的神。」

2.我們不知道作者能不能再活七十年,親眼看見所羅巴伯和約書亞,領導四萬多以色列人歸回,重建聖殿.但神的旨意是要借著他所寫的詩,激勵其餘被擄的人,不要因為亡國被擄而灰心,乃要堅定相信,神終於會成就他們的禱告,使他們歸回,復興以色列國,神真的要成為他們最喜樂的神。只是,要全面達成這樣的禱告,他們最少還要等候二千六百多年,直到世界末日才能實現。所以,這篇詩成了歷史上莫大的推動力,幫助千萬聖徒忍耐到底,勝過各種苦難和艱難的日子,等候主來。

3.《詩篇》的編輯文士以斯拉就是被這兩篇詩感動,所以將這兩篇詩放在《卷二》的開頭,作為全卷的「引言」。要叫讀者留意以後各篇詩,直到(第72篇)為止.這是聖靈感動他這樣編排的,為要告訴讀者們,神的旨意已經定下末世的程式,等到以色列人全家悔改歸向神之時,主基督就要從天降臨,拯救他們.叫以色列國得著大復興。那時,他們就真的可以回到「最喜樂的神」那裡,以歡呼的歌聲事奉神了。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渴慕神的居所(朱韜樞)

 

第一段 在地方教會中經歷對神的渴慕

  第一節,「神啊,求你為我伸冤,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求你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你是保護我的神,但是你為何丟棄我呢?我知道你是保護我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我的感覺裡,你似乎丟棄我?「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徘徊哀痛呢?」(2下)所以第三節,他就禱告,「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帳幕。」神就是光,因為神是光,當神的光顯出來的時候,就叫作亮光。亮光是聯於光照的。亮光,一面叫你看見你的所是,一面叫你認識神的所是。看見你的所是,叫你覺得,「主啊,我不能站住,我是一個墮落的、軟弱的、失敗的人」;但是同時,你也看見神就是生命,神就是救恩,神就是智慧,神也就是真實!

  什麼叫真實?真實是神的屬性,是聯於祂的判斷和見證的,是堅定、穩固、信實、持續和有真理的。真實的意思是,「神啊,求你叫我看見你,因為看見你,也就看見你為我所作的一切,叫我對你產生了把握。」有的人跟隨主,走一走,就覺得不可靠了,為什麼不可靠?他說,「我沒有信耶穌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倒楣,我信耶穌以後,變得比以前更倒楣了。」事實上,不是他比以前更倒楣,是主耶穌對他更真實了。

  真實是神的屬性,當你跟隨主的時候,你不僅在光中看見祂是什麼,祂為你作了什麼,你也在光中認識了祂的所是。當你看見祂為你所作的時候,你就會說,「主啊,你是生命,你是救恩,你是智慧。」當你看見祂是誰的時候,你就會說,「主,你是堅定的,你是穩固的,你是信實的,你就是真理,你就是真實。當你這樣把亮光和真實發出來的時候,你就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

  引導是一個有供應的帶領。引導這個字的希伯來文不僅是一個引導,它是一邊帶領你,一邊給你有供應。帶你到聖山,就是見證的山;帶你到祂的帳幕,就是神和人相會的地方。因為這樣,在你身上就產生了一個奇妙的經歷,你就走到了「神的祭壇」。

  地方教會就是神的祭壇,叫你就把自已放到上面,被置於死地。許多人過教會生活,都是願意過一個我能作什麼的教會生活,都不知道什麼叫神的祭壇。有人說,我會作愛筵,我會奉獻錢財,我會讀經講道,我會唱詩,我會看望……,這些都是好的,都是可貴的;但是這裡說,你真想過教會生活,你得要有神,有神的亮光,有神的真實,有神的引導,把你帶到帳幕,和神相會。然後你就到了神的祭壇,把你一切都擺上去了。在這祭壇上,你什麼都沒有了,你不再有你的前途,你不再有你的事業,你不再有你的盼望,你不再有你的要求,你什麼都沒有,你現在只有神自己了。你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這一位神。只有在這一個時候,你才知道,神是叫你最喜樂的神。

  你可以說我有神,我很喜樂;我有神的同在,我很喜樂;神祝福我,我很喜樂;但是你能不能說,祂是我最喜樂的神?!這裡有一班人,他們能起來說:我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事物,在這許多的事物中,有一位是叫我最喜樂的,因為我把我自己完全放在祭壇上了,那是神的祭壇!哦,現在我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去,我這個人完全滿足了,完全喜樂了,所以「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讚美你!」(詩四三4下)

  你要認識,原則上作詩的可拉的後裔,他自己實在是個得勝的聖徒。但是他很不幸,活在一大堆失敗的聖徒中間,所以這些失敗的聖徒把他拖下去了。可是他又不能另組公會,他還得好好走教會的路。所以,在他身上就有一種特別的傷感。因著這個傷感,就產生了一些特別的經歷。

  第四十二篇說到他的經歷。他說,神哪,我是渴慕你,我是切慕你,我是渴想你,我要朝見你。我想到在神的殿裡的甜美,我願意再看見神殿的甜美。到了四十三篇他就說,不僅是渴慕神,也渴慕神的居所。他也認識要過健康的教會生活,要有健康的教會的見證,就必須有神的亮光和神的真實,必須在神的引導裡來進入神的帳幕。這一個人也必須是一個完全奉獻的人,他的認定也只有神的自己。這是一句了不起的話,他說,我就到神的祭壇。神的祭壇就是神的自己。當我到這裡,把我所有的一切都消除了,讓它逝去了,這個時候我就發覺,我的神乃是叫我最喜樂的神。這時候他說,神哪,我的神哪,我要彈琴讚美你。到了四十四篇他就說了,我渴慕你的殿,我也渴慕你自己,我也知道你的殿裡必須有你,我也知道你必須有你的殿,所以主啊,我求你興起來,做你要做的事。他渴慕神興起,以祂的慈愛來救贖他。他追想神的殿,就是滿了見證的地方教會。他是有過教會生活,也經歷過健康的教會生活。

  我舉一個例子,我195311日得救,有三天的福音,到受浸的時候,第一個晚上四百五十人,第二個早晨兩百多人,所以加起來是七、八百人。傳三天的福音,一處地方教會可以浸七、八百人,你就知道什麼叫作豐盈的教會生活。我也記起我們早期在美國開展,大家的心裡巴不得聚會的時候來到,巴不得快快能去聚會,巴不得在聚會中享受。哪裡像現在,是越遲到越好,因為早到了就不知道怎麼辦。

  但是在這個時候,有一班的聖徒不斷的說,主啊,我渴慕你,我需要教會的見證,我需要看見你的得勝,我需要看見你得著你所願意得著的。同時他也說,主啊,你要興起來!你要醒起來!你不可以再睡了。所以他說,我渴慕神興起,用祂的慈愛來救贖。

  這位身為可拉後裔的詩人,一面追想神的殿,就是滿了生命見證的地方教會,一面也渴望能到他最喜樂的神那裡。這位渴慕活在神見證裡的聖徒,他思念神在祂聖民中各面的工作。他現在來想一想,主啊,不錯,今天的情形實在不好,但是為什麼以前你是這麼豐盈的作我們的神?所以他思念神在聖民中間的工作。他懷念什麼呢?列祖的日子。

  就好像今天有人說,感謝主,我們有三個人得救了。這時我就懷念八百人受浸的日子。為什麼那個時候,一個地方教會傳三天的福音,可以帶八百個人受浸?為什麼今天大家這麼勞苦,才三個人得救?一切好像都不像樣了。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說,主啊,你想想在列祖的日子,多少年以前,你以你的右手、膀臂和臉上的亮光栽培了我們的列祖。以前你是這樣豐富地與我們同在,今天神的聖民卻是被攻擊、被恨惡,還有分散在各地的人。我讀到這裡是很有感覺的。主啊,你今天為什麼把我們分聚在列邦中,被嗤笑、被譏刺,作為笑談?我臉上的羞愧將我遮蔽。

  所以他一面宣告說,主啊,我們沒有忘記你,也沒有違背你的約。你要知道,他們所以被分散,就是因為他們離棄了神。當有一天在眾地方教會中,神不能作元首,主耶穌不能為大,主耶穌不能作帶領的一位,主耶穌的名不被高舉,就在這一個時候,神就起來在以色列民中間有了審判,把他們分散出去。但是有一些聖徒不服氣,就是從頭到尾走主的道路,從頭到尾在地方教會中,從頭到尾忠心的跟隨神的,他們就起來說,主啊,我們並沒有忘記你!

  一直到今天我還有這個禱告,主啊,我從來沒有忘記你,我也從來沒有違背你的約。為什麼你要把我們放到這樣的地步裡,叫我們好像終日被殺。到一個地步,弟兄姊妹看你,覺得你是搗亂的;外人看你,覺得你是沒有出息的。你講真理,他們覺得你與人是唱反調的,你要跟他們講同樣的話,你自己良心也是不平安的。所以,我們是終日被殺。

  另一面,他又呼籲神,神哪,你為什麼掩面不顧我們,叫我們今天的情形這麼淒涼?他仰望什麼呢?要神醒起幫助他們,這樣他們就必在神的愛中得蒙救贖。

――朱韜樞《詩篇中的教會生活(卷二)

 

 

向山舉目(華倫魏斯比)

 

詩篇:四三篇(華倫魏斯比)

1.神啊,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求你救我脫

離詭詐不義的人。

2.因為你是賜我力量的神,為何丟棄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

時常哀痛呢?

3.求稱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居所。

4.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神啊,我的神,我

要彈琴稱讚你。

5.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

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容,是我的神。

 

不僅在成年人中,甚至是在小孩子和青少年裡,情緒低落已經成為影響健康的一個主要問題。根據報告,全世界每天有兩千人自殺,而其中有很多是因為沮喪造成的。在美國,每年超過四百萬人由於嚴重的沮喪,以致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

從我的牧師職任中,我瞭解到即使是基督徒也不能免於這種衝突。我們的敵人撒旦以每一種可能的方法來挫折我們;我們生活在這滿了敵意的世界裡,要應對並不容易。常常,沮喪的基督徒會因自己的沮喪而有罪惡感;但這樣往往又加增了他們的問題。切記:即使偉大的神人如摩西、以利亞和耶利米,他們也有沮喪的時候,並且似乎都失敗了。

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身為基督徒,我們擁有這個世界無法剝奪,甚至不能瞭解的神聖資源。未得救的人感到抑鬱或沮喪時,他們往往求助於各種逃避的方法——藥物、酒精、娛樂——但這之後卻發現他們並無法真的避開自己!當一幕幕結束了,而[高潮」也過去了,他們卻變得比以前更糟。他們的逃避只是為那禁錮自己的鏈子打鑄了另一個鏈環而已。

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寫了這兩首十分個人化的詩篇,但是,無論是誰,他確實是相當沮喪的了!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大衛在他的兒子押沙龍造反時寫的(撒下十四—十八)。然而,詩篇四二篇6節中所提的地理位置和大衛的經歷並不相同,而且,在四三篇1節中的「國」字,其字義通常是指外邦國家。當你讀了這兩首詩篇,你知道作者是為敵人所諷罵:「你的神在那裡呢?」(詩四二:310);這並不是大衛的經歷。

是誰寫這些詩篇,或者當時他個人的情況如何,這並不是頂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詩篇道出了克服膽怯及沮喪的方法。作者從他自己的經驗中對我們說:「假如你要克服沮喪,你必須在你的人生觀上有一個根本的改變。」

 

一、停止看你自己,開始定睛於神!

在這兩首詩篇中共有五十一個人稱代名詞。作者使用主格的「我」十四次,受格的「我」十六次,所有格的「我」廿一次。他只有廿次提到神,而且一旦他提到「主」時,我們有一個印象:生活是一面鏡子,作者只是盯視著自己。

的確,引起抑鬱有好些原因,有的是源於肉體的,但是基本上,沮喪是一種自私。你可以從這位詩人的經驗中看到如此的描繪。有一件令他沮喪的事是,因為他沒能實現自己的計畫。他想加入一年一度前往聖殿朝聖的行列,但是他無法去(四二:4 )。當你渴望參與某些事情,但卻不得不改變你的計畫時,這是很令人氣餒的。然而我們是誰,神就應該老是做些討我們喜歡的事嗎?即使當我們毫無出路時,聖經中仍有羅馬書八章28節!

不僅他的計畫無法實現,他的情感也得不著予解(四二:3)。他「以眼淚當飲食」。敵人嘲笑諷罵他時,無人同情他;他為許多人所包圍,但是他卻感到非常孤單。

再者,他的問題得不到回答。「你為何憂悶?」/「我幾時得朝見神呢?」/「你為何忘記我呢?」/「我為何時常哀痛呢?」/「你為何丟棄我呢?」然後是敵人重複的嘲笑:你的神在那裡呢?」有十次,作者一直追問著:「為什麼?」而我們找不到神會回答他的記錄!

顯而易見的,自我橫在作者埋怨的心田。他要他的計畫能實現,他的感覺能改善,他的問題得回答。他是如此的忙於注目自己以至於忘記定晴於神!先知以利亞逃避耶洗別時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王上十九)。他以為迦密山上的勝利會帶來國家的復興,但是並沒有。他哀傷的說:「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他甚至求死!

雖然神的百姓需要常常自我省察及認罪,但是太常盯視著自己是危險的。這種自私的驕傲(或驕傲的自私)很明顯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怎麼看都只看到自己。這就是為什麼單單環境本身的改變仍無法治癒沮喪:因為我們只把心放在自己身上。當作者看到鹿在溪邊汲飲時,他想到的只是自己對神的切慕(詩四二:1)。他看到、聽到瀑布所發出的隆隆聲時,想到的只是自己迫切的需要,和自己被[淹沒]在試煉和困擾中(四一:6-7)。假若我們想到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和神,那麼,即使是美妙的大自然任然無法為煩憂的心田帶來平安。

當我們的主凝視著大自然時,他看到了天父的慈愛和看顧(太六:24-34;十:28-31)。天父照顧小鳥,甚至是小麻雀跌下他也顧憐。他也看顧百合花。自然界是一扇窗,耶穌經由它看到了天父。

因為我們是人,很自然的,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常提醒自己;憑信心而行,在處境中看到神。畢竟是神在掌握這個宇宙啊![白晝耶和華必向我施慈愛;黑夜我要歌頌禱告賜我生命的神。](詩四二:8)神統管一切!即使是在黑夜中,我們仍能向他禱告,[他使人夜間歌唱](伯三十五:10)。永活的神是[我生活的神],我必須每天仰望他。

遭遇任何困難時,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得以脫身而出,而是我們從其中學到了什麼。假若我們真的渴慕神,不只渴慕他的幫助和拯救,那麼,那些可能拌跌我們的難處,實際上反而會把我們建立起來,如此,生活就不再是我們從中只看到自己的一面鏡子;它會是一扇窗,經由它我們將看到神。

 

二、停止向後看,開始往前瞻!

當今的美國有兩種很有趣的傾向:科學神話的迷惑以及不斷擴張的壞想病。這兩種趨勢都很合乎邏輯;當現實變得困難,人們不是回顧以往就是盼望未來。若我們幻想未來,那是在試圖遺忘自己。若我們回顧過去,則往往是在憐憫自己,而自憐是生活中罪具有毀滅性的力量之一。

然而,並非每一個都能懷著希望前瞻。每個人都與未來脫不了關係,無論是生或是死。未得救的人與未來的關係是死,因為他們沒有盼望(弗二:12),但是,基督徒與未來卻是活的連結,因為他們已經[活潑的盼望]是一種成長及結果子的盼望。[死的盼望]則唯有衰退和消失。

回顧過去有正確和錯誤兩種不同的態度。摩西激動以色列民記住他們在埃及的困境,免得他們變得驕傲而轉離神(申五:15;十五:15;十六:12;二十四:822)。逾越節是一年一度提醒他們神為他們所做的節日。當我們從過去中看到神,那麼回憶是一種祝福。但是當我們看到的只是自己,並開始比較我們的環境時,這樣的回憶會帶來沮喪。當以斯拉為第二個聖殿立下根基時,老年人哭了,而年輕人則歡呼(拉三:8-13)。老年人記得所羅門時聖殿的宏偉,但是年輕人則在建造新的聖殿中看到神的手。

切勿讓過去成為一具錨,把我們拉回去;它必須是一隻舵,用來引導我們。哲學家喬治·聖特亞拿(George Santayana)寫道:「那些不能記取過去教訓的,註定要重蹈覆轍。」(理性的生活,二八四頁)。撒旦常常提醒我們過去的罪與錯誤,他喜歡把過去當做一種武器來令我們痛苦。但是,神要以過去為工具來建造我們。

重要的不是單記得過去,而是記得過去在我們當中的神(詩四二:6)。回顧過去,看到神的作為,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我們不能重新擁有過去,但是我們能信靠同一位永不失信也不離棄我們的神。有一位廣播聽眾送我一首詩,內容充分表達了這個含意:

             昨日神幫助了我;

             今日他的作為仍不變。

             這會持續多久?

             直到永遠,讚美他聖名!

治癒沮喪的藥方是盼望。作者三次鼓勵自己「仰望神」(四二:511;四三:5 )。聖經中,「盼忘」並非「希望如此」的意思。小孩子希望他在耶誕節能得一輛新腳踏車,但是他無法確信一定會有。基督徒所擁有的盼望是一種保證:未來是穩妥的。我們的盼望不在於我們或環境,而是在於永活的基督。作者有在這兩首詩中四次說到他「憂悶」(四二:5611;四三:5),但這並無需表露他的沮喪,他可以因著在神裡面的信心,而對未來滿懷盼望。

詩篇四三篇14節中,作者列下他的種種盼望。首先,他知道神有一天會打敗敵人大獲全勝(四三:1)。「伸我的冤」意思是「為我伸張正義」。「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創十八:25)。有時神以大力介入,施行拯救,猶如他在出埃及記所做的。但有時他耐心地允許以他那永不改變的律法施行審判和拯救。不論那種方法,神都賜給我們盼望,因為拯救是關乎我們的未來。

作者之有盼望,不只是因為神的拯救,同時也是因為神的同在及保護(四三:2)。當神與我們同在,成為我們的力量及堡壘時,為什麼哀傷仍環繞四周呢?神也許不改變環境,但是他能使我們面對並且適應它們。腓力警·布魯克(Phillips Brooks)勸道:「不要祈求安舒的生活,要祈求成為一個強壯的人。不要祈求與你能力相等的工作,要祈求與你工作相等的能力。」

盼望的第三種源頭是神在我們生活中的指導(四三:3)。他在黑暗中賜予亮光,並且帶領我們做一切必要的決斷。在沮喪的陰影下我們多麼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事實上,正當我們在疲倦或沮喪的時候,做任何重要的決定都是不明智的,因為那很可能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我們必需等侯神,信靠他的引導。

最後,我們有盼望是因為神是我們的喜樂(四三:4)。若我們是憑自己的感覺或舒適的環境來得喜樂,我們會不斷的承受失望的打擊。若我們是在他裡面,在他的話語中,以及在他的旨意裡尋求喜樂,那麼,即使是在沒有指望中仍會經歷到盼望。在詩篇四三篇4節,按原文作者是說:「神是我喜樂的泉源。」我們擁有的一切喜樂之所以成為喜樂,乃因為是神賜下的。

遭受壓抑的人經常是活在過去中。他們所懷念「美好的往昔」其實並沒有原來那麼好!但是那些克服沮喪的人則是活在未來裡。他們像保羅所說的一樣:[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三:13)。他們從過去中學得教訓,且喜樂的面對現今的生活,因為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盼望。他們在基督裡的盼望是[一具錨」,這鼓勵他們憑著信心勇敢往前邁進(來六:18-20)。

詩人每一次提到盼望,他也會提到「神笑臉的幫叻]或「我臉上的光容」。的確,沮喪和失望會顯現在我們臉上,但神的臉絕不會有失望的表情。當他望著我們時,他的面容充滿了愛與慈悲。每一個猶太人都知道[祭司的祝禱」;「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瞼,賜你平安。」(民六:24-26)解決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仰望他的臉,因他笑臉看著我們。

在「我追想這些事」(四二:4)和「我要紀念禰」(四二:6)之間有很大的不同。追想過去而忘記神是在鼓勵沮喪!我們現在唯一的幫助和未來唯一的期望是神。我們切勿讓神離開我們的生活!有時神似乎忘記了我們(四二:79),但我們知道那不可能是真的。記住,神比你對他的感覺,或對他的想像來得偉大多了。

一個已迷失的世界,其竭盡所能的在製造盼望,但是他們沒有盼望。身為基督徒,我們有「活生生的」或「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有福的盼望(多二:13),以及有緣由的盼望(彼前三:15)。耶穌是我們的盼望(西一:27;提前一:l)。當我們有如此令人振奮的未來,為何還要活在過去中呢?

若我們想勝過沮喪,我們必須在人生觀上作兩種調整.,不再看自己,單單仰望神;不再回顧過去,只望向未來。接下來還有第三種必要的改變。

 

三、我們必須停止尋找理由,開始安息在應許上

詩篇四二和四三篇中,至少提出了十三個問題。作者問「為什麼」一共有十次,然而「為什麼」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若你曾養育過孩子,你會瞭解的!) 。當我們被傷害或遭遇困境時,質問為什麼本是很自然的事。向神提出問題並沒有錯,但是質問神則錯了。先知哈巴谷問神許多問題,神都回答了他;但是他的態度是一種順服的關心,不是背逆的埋怨。

當你讀詩篇四二和四三篇時,你可以感到作者逐漸失去忍耐。神在那裡?為什麼他不做點事?他何時才會開始作工呢?似乎每一件事都與他敵對。「你的洪濤波浪漫過我身」(四二:7;拿二:3)。

神若回答他所有的疑問;那樣是否就能解決一切的困難,而使他覺得好過些?不,生活的基本事實是:我們所賴以為生的不是解釋,乃是應許。

舉例來說:若你跌倒,摔斷了腿,別人會送你到醫院,而醫生會為你的腳照張x光片,研究骨折的情形。然後再根據這研究來固定你的折骨並為你的腳上石膏。若醫生拿著x光片到你房間,小心翼翼的解釋骨折的情形,以及他如何補救,那樣會令你好過些嗎?但是,若醫生說:「八個禮拜後你就可以除去石膏,重新走路了!」那對你將會是一種鼓舞,我們是憑應許而活,不是靠解釋。解釋也許可以滿足好奇心,但只有應許能醫治心裡的創傷,並加添你的意志力。

作者環視大自然而只看到他自己。為什麼?因為他在尋求解釋。由於驕傲和自憐,他要神說明他這樣做的原因!若他環視大自然,注意神應許的確證,他會找到醫治創傷的良藥。

神應許看顧(四二:l)。神若看顧林中萬物,難道他不會看顧我們嗎?「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路十二:7)。「人比羊何等貴重呢?」(太十二:12)。

神是永活的神(四二:2)。在研讀詩篇一一五篇時,我們看到關於這個真理的重要性。敵人也許會嘲諷我們,暗示神已經死了,他並不看顧我們;但是我們知道他是活著的,並供應我們一切所需——即使我們看不見他作工的恩手。

神的應許信實(四二:38)。自然界晝夜不停的運轉環繞,這證明了神的信實。「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禾、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八:22)每一個日出日落提醒我們神的信實。

神應許赦免和潔淨(四二:4;四三:4 )。聖殿在以色列是神與他的百姓同住,並在那兒悅納他們的印證。舊約中猶太人必需帶著祭物來;但在耶穌基督時代,我們有一根本且完全的拯救以脫離罪(來十:1-18)。基督徒無需再到某一  「聖地」去尋找神,因為他住在我們中間,行在我們中間(林後六:16)。我們無需到耶路撒冷去敬拜神,因為我們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約四:19-24)。

神應許成為我們的力量和避難所(四二:6 )。舊約中,高山峻嶺是猶太人所知道最堅強最可靠的地方。「約旦地」應是低地,黑門嶺則是高地。基督徒的生活是「有山和有穀之地」(申十一:11)。你不可能光只有「山頂的經歷」而沒有低谷的經歷!但神是高山也是平原的神(王上廿:2328)。即使山嶺搖動,他仍是我們的避難所,我們的力量(詩四六 :1-2)。

神應許引導我們,接納我們(四三:3)。有人會說過:「處於黑暗時:永遠不要懷疑神在光明中告訴你的話。若我們順服於他,即使路途在我們看來是黑暗的,他仍會引導我們。神正在完成他的目的,我們不必一定要瞭解他所做的一切。」

即使神解釋了他一切作為的理由,我們也不會因此滿意的。事實上,對我們而言,要全盤瞭解神的作為是不可能的!我們憑信心而行,不是憑眼見——或靠解釋。

我們還未回答詩人重複三次的問題:「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

為什麼我們憂悶?那是我們自己要的!

假若我們願意單單把握神預備給我們運用的屬靈泉源,我們必能克服沮喪且獲得光榮的勝利,並榮耀神。

若有任何人有理由沮喪的話,那是耶穌基督。的確,當他在十字架上承擔「受苦的洗禮」時,神所有的波浪洪濤漫過他。敵人不斷的攻擊他,甚至跟隨他的人也都離棄他。在加略山,一如詩人所被譏笑的一樣,敵人嘲笑他說:「他倚靠神,神……現在可以救他。」(太廿七:43)。

然而,我們的主在夜間歌唱(太廿八:30),能夠喝下苦壞。他沒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是父神的旨意及罪惡世界的需要。他沒有往後看而只期待那「擺在前面的喜樂」(來十二:2)。他並沒有要求解釋而只安息在天父的應許上。結果他得勝了!

一位朋友寄來一張短信,上面寫著:[當一切展望顯得淒冷嚴酷時,試著往上看!」

「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四二:11

―― 華倫魏斯比《在詩篇中遇見自己》

 

 

我最喜樂的神(四三1~5)(臺北靈糧堂)

 

詩篇四十二,四十三篇,對神有非常豐富的描寫,在短短的十六節經文中就有15次之多,是那些呢?是永生神(四十二2);是笑臉的神(四十二5);是幫助我的神(四十二5);是我的神(四十二611,四十三45);是施慈愛的神(四十二8);是賜生命的神(四十二8);是我的磐石(四十二9);是賜光榮的(四十二11);是為我伸冤的神(四十三1);是賜我力量的神(四十二2);是引導我的神(四十三3);是我最喜樂的神(四十三3)。不是詩人的妙筆生花,乃是我們所信的神就是這麼豐富,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過了紅海之後,他對神的頌贊,讓我們對於我們所信的神,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出埃及記十五章11節「耶和華阿,眾神之中誰能像你,誰能像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

這一位至聖至榮至可畏的神,竟然是「我的神」,並且是「我最喜樂的神」,是可以來到祂面前與祂交通、與祂談心如朋友的,神也願我們與祂同在,第3節「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居所」。神要把我們引導進入祂的同在。

我們看到這樣一段可愛的經文,它在眾多世紀中被重複或誦唱。當人類被趕出伊甸園後,只有神能帶我們回到祂那。詩人宣告:這樣,當我回到家中,我會隨著感受到一個快樂和興奮的體驗,但比這意思更多的,神不只給我們喜樂,祂自己是我們的喜樂!救恩,永遠是我們回家引路的真理和亮光,若我們忘了救恩,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救恩的泉源,充滿了歡喜,充滿了雀躍,救恩的豐富其實超過了我們的想法。你找到了方向嗎?找到了回家的路?你找到了個人的價值及意義嗎?愛你、愛我的主,祂親自引導、帶領你我到祂的聖山,到祂的居所。祂真是我們最喜樂的神。

默想

1.你離開了救恩的泉源嗎?還是你把救恩縮小了呢?

2.你所體會的救恩到底有多豐富?今天找一個人分享你的心得吧。

回應

主,我是何等的渴慕你的聖山、你的居所,在你的祭壇那獻上自己。

 

 

苦難中的信靠(四十二1節~四十三篇5)(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今天我們要開始進入詩篇的第二卷,有一些聖經學者稱呼這卷為詩篇中的出埃及記,因為,這三十篇的總題就是苦難與救贖。

從詩篇第四十二篇、四十三篇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信息。這兩篇詩應是同一篇詩分成兩部分來誦讀,它描述一群亡國者被擄、深陷絕望與嘲諷中的掙扎。他們在異邦人的統治下,不再有自由敬拜的機會,因此,他們何等痛苦的向神呼籲:「我的心切慕禰,如鹿切慕溪水我幾時得朝見神呢?」(四十二12)。而撒但還常透過敵人的口嘲笑「你的神在那裡呢?」(四十二3)。好像諷刺他們「你的神不再愛你或連你的神都無法幫助你嗎?」他們的信心與信仰都遭受嚴重的挑戰,以致他們似乎沒有辦法再感覺到神的同在。

在環境的悖逆或病痛的折磨裡,我們也常無法感覺到神的同在或體驗到神的恩典,好像神離我們非常的遙遠,我們甚至會如同詩人般從心裡吶喊:「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會掙扎著希望能「仰望神、稱讚神」並宣告「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四十二511,四十三5)

我們也會陷入信心與懷疑之間的爭戰,在人性的脆弱、憂鬱,與信靠之間摔跤。其實,懷疑與掙扎是正常,不必否認我們也會有「憂悶」、「煩躁」但詩人三個段落的掙扎歷程也告訴我們,勿須被憂鬱與躁鬱控制,我們可以時常將一切的懷疑、不信,擺在神的面前,讓聖靈來提升我們。

三個段落的掙扎如同三層登高的階梯,一層層引導人「走到神的祭壇」(四十三4),在那裡可以「彈琴稱讚神」(四十三45),如同夜鶯在黑夜中的歌唱,詩人亦可在絕境中讚美,好讓心中的陰霾遠離,並宣告「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詩人不但有知識的信仰,更有來自親身經歷的信仰。

不論我們遇到何種情況,讓我們也能像詩人般勇於面對,並將一切都帶到神面前吧!

回應:主啊!禰知道我時常軟弱、憂悶及懷疑,但禰是我的力量。求禰的慈繩愛索引導我走向禰的祭壇,好讓我在受限制中,仍然能讚美,好得著超越環境限制的眼光。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禱讀:詩篇四十三篇5

5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 神,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 神。

 

 

走向光明(43)(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你是真理和光,求你引導我每日的生活。

 

本詩的第5節和4211節完全相同,不論在內容和結構上,它均與四十二篇有相似之處,因此可視它為四十二篇的續篇。

詩歌開始時,詩人的心靈仍是處於混亂和掙扎之中。一方面是他對神的質疑:賜我力量的神為甚麼丟棄我,把我置諸不理?另一方面,神既然賜我力量,我又為甚麼時常為了敵人的攻擊而傷痛?但和四十二篇不同的是,在這裡詩人從疑惑和自言自語,轉而切切的向神申訴,發出呼喊和祈求。

詩人不吐不快,要把自己的案件陳明,呼求神為他伸冤,拯救他脫離詭詐不義的人,就是前篇所說的敵人。因為神是公義的,祂不但要伸張正義,祂的作為亦可堵塞敵人的口:「你的神在哪裡呢?」神的介入,正好證明神的同在。

詩人知道自己的光景,最需要的是親近神。因此,他再求神發出真理和亮光引導他到聖山和居所--可以親近神的地方。的確,人想躍出低谷是何等的軟弱無力,惟有尋求神的真理和亮光才能帶我們走出黑暗,進入光明。

4節看見詩人心情極大的轉變。他不再徘徊悲歎,而是作出積極且具體的行動--到祭壇前獻祭。當他有了這樣的行動後,奇妙的一刻出現了,他的心靈就從憂悶的捆綁中釋放出來,充滿了感恩、讚美和歡樂。

最後一段的副歌和四十二篇的副歌完全相同,但詩人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在前篇的結束時,詩人在理性上知道要等候神,但感受上仍是充滿疑惑和不安。但在本詩結束時,詩人卻有點覺得自己憂悶不安的無聊和可笑,他可以肯定的說:「應當等候神,因我還要稱謝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神。」

相信許多人都曾經過生命的低谷,靈性陷於低潮,甚至覺得被神丟棄。但不論任何地域和環境,就算在病宝之上,只要我們願意尋求聖靈的引導,甚麼時候親近神,甚麼時候心靈就得到滋潤。環境雖然沒有改變,但我們的心境已經改變了。當你心情低落的時候,你仍會堅持親近神嗎?神跡就在堅持的一刻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