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七十二篇短篇信息 目錄: 為王求福的禱告(楊震宇) 基督作王 四境太平,萬物復興(吳主光) 在地方教會中宣揚神旨意的成就(朱韜樞) 彌賽亞詩篇(衛恩禮) 彌賽亞詩(賴建國) 神是窮乏困苦人的主(七二1~20)(臺北靈糧堂) 祂的名…(七十二篇1〜20節)(臺北基督之家) 追求權術(詩72篇)(香港讀經會) 為王求福的禱告(楊震宇) 鑰句: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 背景:《詩篇》第七十二篇是「所羅門的詩」。根據本詩編輯者在第20節留下的註腳:「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推斷之,本詩有可能是大衛年紀老邁,在選立所羅門繼承王位時(王上一30~~48,為他祝福作了此詩,後由所羅門編成詩歌。雖然大衛為著所羅門禱告,但在聖靈的光照下,更是指向那位未來的獨一真正和平之君。在祂治理之下,才有真公義、真公平。 提要:本篇是為所羅門為王的求福禱告。在本詩,我們看見所羅門為王禱告,盼望神將公義與審判的權柄賜給他,使他的治理充滿公義、和平、能力、憐憫和興旺。而這一切都是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所作成的,所以祂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全詩分為四段: (一)述說王的公義(1~7節) ──神阿!求祢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 (二)述說王的權柄(8~11節) ──祂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三)述說王的慈愛(12~17節) ──祂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四)最後的頌讚詞(18~20節) ──願祂的榮耀充滿全地。 鑰節:【詩七十二1~2】「神阿!求祢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他要按公義審判祢的民,按公平審判祢的困苦人。」 鑰點:本篇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本詩是為所羅門王所寫的禱文。此詩中的話也預言主耶穌基督作王時的榮耀。因此,本詩也是彌賽亞詩篇,描寫那位秉行公義,統管全地的王,最終要應驗在主耶穌基督身上(路一31~33)。其實不論大衛或所羅門的國度,都只是影兒而已,唯有基督才是實際。可見此詩是預言基督的國度。因唯獨當基督再來並永遠掌權的時候,方有真公義、安定、昌盛、和平。本詩的結尾指出祂帶來奇妙的改變,因祂是「榮耀的主」,而祂的榮耀充滿全地是理所當然的。 今日鑰節提到「權柄…公義。」「權柄」和「公義」是不能分開的。但在現實人間,「權力令人腐敗,絕對的權力令人絕對腐敗!」細數中外歷史人物,到底有多少人是能按公義審判人,以權柄統管全地,以仁愛善待國民呢?雖然大衛為著所羅門禱告,但更是指向那位比所羅門更大,未來的公義之王,彌賽亞耶穌基督而說的。唯有祂是秉公行義的王,而祂的心竟然是充滿慈悲憐憫,願意搭救、拯救、救贖窮乏人、困苦人、貧寒人、窮苦人。因此,祂是唯一配得稱頌、榮耀和讚美的主。親愛的,默想這位豐富憐恤與恩典的王是如何愛你,並將一切的稱頌、讚美、榮耀,全歸給祂。 【看錯了】路得馬丁常對人講:「我幼年時,以為基督是一位嚴厲可怕的審判官,所以每次題到基督之名,就面色發白,而嚇的哆嗦,沒想到祂是一位極慈愛而與我表同情的救主」。 「詩篇所預言的主耶穌基督的統治,就是他的祈禱最終的實現。先前所描述的國度,是他臨終之言的主題(撒下二十三1~4),並且他的禱告朝着該事件而發。彌賽亞登上寶座統治全地的時候,大衛的願望就得到完全的實現。」——馬唐納 默想:詩人描述一位神祝福的君王,權柄要通到地極,諸王要叩拜祂,萬國都要事奉祂,是指著主耶穌說的,並且「祂必降臨」(6節)。親愛的,你所仰望、等候的是誰呢? 禱告:親愛的主,祢是救主、生命、大夫;祢更是神所立的基督、是永遠的君王,將建國度,統治全地,使萬國萬民得福。主啊,我們在此等候祢的降臨!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基督作王 四境太平,萬物復興(吳主光) 第七十二篇大綱: 一、基督作王、公平審判(72.1-72.5) 1.求賜審判權柄 2.使人民得平安 3.使人民永敬畏 二、基督降臨、全地太平(72.6-72.9) 1.主降臨賜恩雨 2.義人發旺平安 3.主掌權到地極 三、窮人得救、列國進貢(72.10-72.15) 1.列王進貢叩拜 2.窮人得主搭救 3.國富主得稱頌 四、大地復興、五穀豐收(72.16) 1.五穀豐收茂盛 2.民眾發旺如草 五、留名千古,榮耀遍地(72.17-7.20) 1.主名永存蒙福 2.主神獨行奇事 3.主名被頌得榮 4.大衛祈禱完畢 釋經: 72.1 〔所羅門的詩。〕 1.我們完成了(第65至68篇)的分享,那是以「時光倒流」的排序方式來預言以色列,由千禧年的大復興倒回來直到主降臨在耶路撒冷作王。至於(第69至72篇)這最後四篇,其排序方式卻是「順時光方向」,預言由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直至主耶穌降臨作王為止。 2.現在我們來分享最後這(第72篇)。這是預言主降臨作王的詩.只不過,編者借用大衛為所羅門王禱告的內容來表達而已。這詩的詩題雖然稱為「所羅門的詩」,內容卻指出,不是所羅門寫的,而是大衛寫的,因為最後一句注明:「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意思是說,所謂「所羅門的詩」,其實是大衛為所羅門祈禱的詩而已。讀者如細心研讀這篇詩,就不難發現詩詞所形容的,是超越所羅門王的實在情況.就如:「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事實上,所羅門王晚年犯罪,已經沒有人敬畏他了.但主基督在千禧年裡作王就不同了,真的是人人都敬畏他,直到萬代。又說:「他必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田地。」這句話更不適宜應用在所羅門王身上,但主在末世時,真是從天降臨.並且主要賜下恩雨,滋潤大地(亞14:16-19)。又說:「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這句話也不能應用在所羅門身上,因為所羅門在位時,國家版圖雖然很大,卻未有伸展到「大河」和「地極」;但主耶穌降臨在千禧年作王,統治全世界,他的權柄就真伸展到「極地」了。又說:「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所羅門王的名聲也留傳得很久遠,卻遠遠不及主耶穌的名,尤其是主在千禧年作王時,「萬國」真的「稱他有福」。所以,如果這篇詩真是用來形容所羅門的話,就有誇大不實的成份.但編者文士以斯拉認為,「所羅門」只不過是神感動大衛,借用來預言將要從天降臨的「基督」而已。在大衛的願望來說,他很可能十分盼望兒子所羅門就是神應許要來的「基督」(受膏者).但是大衛不知道,所羅門晚年犯罪,以至國家分裂,陷以色列人於列國的偶像崇拜中,叫神的應許改變途徑來實現。就是實現在「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身上。要知道,文士以斯拉卻是被擄歸回時代的神僕,那時,所羅門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一切都證明他的國已經敗壞了;他的名也衰落了.目睹歷史事實與這詩所形容的極度不符,以斯拉怎會同意這詩純粹是形容所羅門的詩呢?以斯拉必定認為,大衛被聖靈感動所形容的「所羅門王」,在靈意上是指著神應許要來的「基督」而說,不然、這詩就不應放在《詩篇》裡了。 一、基督作王、公平審判(72.1-72.5) 72.1神阿!求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72.2 他要按公義審判你的民、按公平審判你的困苦人。 1.這裡我們看見大衛為所羅門王向神求「權柄」、「公義」和「公平」,可以「判斷」或「審判」百姓中的困苦人。歷代志下也記載所羅門王向神求「智慧聰明」可以判斷這眾多的民(代下1:9-10).神就因為所羅門王求「智慧聰明」可以判斷百姓,而不求「貲財豐富尊榮」、也不求「滅絕那恨你之人的性命」、又不求「大壽數」.所以神非常欣賞所羅門這樣求,答應除了賜他「智慧」之外,還賜他「貲財豐富尊榮」,以前的列王都沒有這樣、以後也必沒有這樣。(參代下1:11-12)我們無法知道,大衛這《詩篇》所求的在先,還是所羅門王所求的在先.按這詩的內容來說,如果所羅門王所求的在先,照理大衛在這詩中必定會為神答應賜給所羅門王「智慧」,而有感恩之類的話才對。但我們看不見任何蛛絲馬跡,神已經將「智慧」賜給所羅門王。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大衛的祈求在先,所羅門王的祈求在後。 2.如果是這樣,筆者就認為所羅門王向神求「智慧」,是受大衛這詩篇影響的。大衛求神賜所羅門王「權柄」、「公義」和「公平」,可以判斷百姓中的困苦人;所羅門王就將這禱告稍為更改,向神求「智慧聰明」可以判斷百姓。由此可見,大衛注重的,是解決百姓的困苦冤情;所羅門注重的是自己有智慧。我們從所羅門王的「智慧」後來發展成為「動植物學」就知道了.因為《聖經》形容他的智慧說:「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的智慧勝過萬人.勝過以斯拉人以探、並瑪曷的兒子希幔、甲各、達大的智慧、他的名聲傳揚在四圍的列國。他作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他講論草木、自利巴嫩的香柏樹、直到牆上長的牛膝草‧又講論飛禽走獸、昆蟲水族。天下列王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都差人來聽他的智慧話。」(王上4:30-33) 3.所羅門寫詩歌一千零五首,被輯錄在《詩篇》裡的,就只有一首(詩127篇);所羅門寫的三千句箴言,被輯錄在《聖經》中的《箴言》亦只有八百五十一句,而且其中的智慧,大部份都是屬於「人際關係」的智慧,極少談及屬靈的智慧;所羅門王寫的《傳道書》,主要談及「日光之下」的凡百事物都是虛空.他對「日光之上」的事物,卻極少明白;所羅門王寫的《雅歌》,雖然是被聖靈感動寫成,預言基督與教會的關係,他卻在女色方面大大跌倒,顯不出他的智慧。筆者認為,所羅門王的智慧,遠遠不及大衛的智慧.因為大衛所寫的《詩篇》,充滿了屬靈的奧秘、其中的預言論及主第一和第二次降臨,以及以色列整個歷史的發展,直至世界末日,進入千禧年。新約書卷的作者們和主耶穌,引據舊約經文,最多是引據《詩篇》。因此,《詩篇》稱為舊約的福音書。 4.就以大衛求神賜所羅門王「權柄」、「公義」和「公平」,可以判斷百姓中的困苦人,而所羅門王求「智慧聰明」可以判斷百姓,兩者的比較來說,所羅門王認為有了「智慧聰明」才可以知道怎樣判斷得「公平」;他卻不明白,「公義」和「公平」原是神的性情.人就是有了「智慧」,亦未必能明白神的性情.乃須要有美好的靈性、討神喜悅、長期與神相交,才能明白。所羅門判斷「活孩子與死孩子」的案例(王上3:16-28),他的智慧叫他拿刀來將活孩子劈開兩半,兩個婦人各得一半,結果活孩子的親生母親不忍心看見自己的孩子死,就願意讓出來,給那個婦人.所羅門王因此知道她是活孩子的真母親;相信這案例若交在大衛手裡處理,大衛可能沒有所羅門王的智慧,他卻可以去到神面前,求神指示怎樣判案.因為他是「合神心意的僕人」,能貼近神的心,得神的指示來判案。 5.大衛寫這詩篇的時候,雖然是為自己的兒子所羅門王禱告祈求,聖靈卻感動他,叫他不知不覺地為他的「後裔」──基督祈求。猶太人稱任何一代的「後裔」也為「兒子」.因此、這禱告可以百份之一百應用在耶穌基督身上。於是這詩就成了「預言詩」,預言主基督在末世時降臨作王,以「公平」和「公義」審判一切困苦的人,解救被敵基督逼迫、極其困苦的以色列民。 6.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至二十五章,講了四個關係他再來,施行審判的比喻: 第一個是「忠心管家與惡管家」的比喻(太24:45-51),這是指活著等候主再來的基督徒,主按「公平公義」審判他們,定「按時分糧」的忠僕為有福,賜他可以管理主人一切所有的;定「動手打人」的惡僕為不義,將他與假冒為善的人一同處治,在逐在外面哀哭切齒。 第二個是「十童女」的比喻(太25:1-13),這是指大災難中等候主來的猶太人,主像新郎在半夜裡、從婚姻的筵席回來.主要按他們「有沒有油在另外的器皿裡,能將熄了的燈再點著」來審判他們。原來「燈熄了」是指「死了」;「另外有油在器皿裡,可以再點著熄了的燈」是指信了主,有復活的生命,可以在主來之時復活過來,迎接主。那些因信主而能復活的,就可以與主一同坐席;那些因為不信而不能復活的猶太人,就不能進入神的國,與主一同坐席了。 第三個是「分派銀子做生意」的比喻,這是指基督死了,人人都要向主「交帳」,主要按公平公義審判他們,給他們賞賜、或定他們的罪。「分派銀子」是形容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主的僕人,各人所得不同的恩賜、機會、財富、健康、智慧…等,就是「銀子」;「賺得多少」就是為主而活、和事奉主所得的果效;將銀子埋藏地裡的「惡僕」就是一生沒有為主而活或事奉,還抵賴主不給他機會的「假基督徒」,主要定他不能得救,將他趕逐到外面黑暗裡,讓他永遠哀哭切齒。但那些良善忠心的「良僕」,就是盡力為主活,事奉主的,主要厚厚賜給他,在天上許多賞賜。 第四個是「分別綿羊山羊」的比喻,這是指主從天上降臨之後,在千禧年國度裡.或在「白色大寶座」的審判裡,分別千禧年時代的人,誰可以得救,誰不能得救。那時,因人們已經看見主,所以他們不能像我們今世代的人,因為看不見主而信,那麼有福。主卻按他們能否善待一個「主的小子中最小的」,來判斷他們能否得救.因為主要他們相信「主的小子中最小的」就是「主自己」.這樣,他們善待「小子」的時候,就相等於「看不見主而信」。這是既公平、又公義的審判。現在這篇詩所預言「王的兒子」要按「公平公義」來審判他的民,就是指著主耶穌在千禧年裡施行審判而說的。 72.3 大山小山、都要因公義使民得享平安。72.4 他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 1.這裡所說的「大山小山」,應該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第72.3節,所有英文譯本聖經都是拆開來譯的.而且「得享」二字在原文不是指人民享,而是指大山小山「舉起」,因為這詞在希伯來原文是“nasa'',其 對等譯字是“BEAR”.這詞在《聖經》中共出現過651次,其中欽定本譯作“bear”的,有184次、譯作“lift
up”的、有160次。所以整節經文應該意譯為:「王要在重大困難的案件中要為人民舉起公義;在小案件中也要為人民舉起和平。」意思當然是指王要在大大小小的案件上,審判要公正、務求叫爭訟的人以和為貴。這樣、才能在句法上與下文接得通順。 2.所謂公義的審判,就是「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這節經文譯得不大準確.在原文、第二句與第一句是形成「平行句」的.欽定本的譯法是“He shall judge the poor of the people, he shall save the children
of the needy”.中文應該譯為:「他要審判民中的窮乏人、拯救缺乏人中的孩童。」至於「壓碎那欺壓人的」這一句,就譯得對了。 3.主基督降臨之時,也要這樣按公義審判他的百姓。「窮乏人」未必都是對的,所以主要審判他們,看看他們窮乏的原因是甚麼。按預言的情況來說,有一部份以色列人因為不信,他們與敵基督勾結,以為可以發財.但他們都遭到報應,在哈米吉多頓戰中被殺。但那些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他們不肯受獸的印記,不得做買賣,所以窮乏起來.而且他們的財物也被敵基督所奪(參但11:28, 43, 啟13:17),所以大部份信主的以色列人都是貧窮的。至於「孩童」,他們是無辜的.他們的缺乏,主要施行拯救,因為主是孤兒寡婦的神。但那些「欺壓人的」,就是那些相信敵基督、與他勾結、欺負自己同胞的領袖們,主要將他們「壓碎」.這是指主要藉哈米吉多頓大戰來報應他們,將他們如同熟葡萄一樣,丟在神大怒的酒醡中,「壓」出六百里的血河來。(參啟14:17-20, 珥3:13) 72.5 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 1.這裡的「你」,按文法應該是指著大衛所禱告的神而說。意思是,神若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的兒子,叫他要按公平和公義審判百姓,解決大大小小的案件,使民得享平安;拯救窮乏的小孩子、報復欺壓人的惡人,叫天下太平,這樣,全地的人就要敬畏你,直到這個宇宙結束為止。 2.研究這句話,我們更肯定,不是指著大衛的兒子所羅門而說.因為所羅門王在位只不過四十年,而晚年時,卻娶了許多外邦公主,為他們設立許多偶像和神廟,引致國度衰落.就在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位,國家就分裂為南北二國.而且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度不斷衰落、敗壞、爭戰。但是,主基督也是「大衛的兒子」.主基督第二次來的時候,神真的賜他權柄、叫他能按公平和公義審判他的民,叫天下太平.人人敬畏神,直到魔鬼撒但被釋放,因牠迷惑普天下列國,而發生「歌革和瑪各爭戰」,這個有形質的宇宙才告結束,正如本詩這句話所說的一樣。 二、基督降臨、全地太平(72.6-72.11) 72.6 他必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田地。72.7 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72.8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72.9 住在曠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他的仇敵、必要舔土。72.10 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72.11 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 1.這裡又由「你」轉回「他」,就是指主基督。經文很清楚形容「他必降臨」,就是形容主基督從天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這樣的形容,決不是所羅門王所能應驗的。相信大衛寫到這裡,他也驚奇聖靈這樣感動他,寫出這樣的話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形容地為「已割的草地」,暗示主基督降臨之時,地上已發生一場大戰,叫極多的人被殺.他們的生命如同野草一樣、沒有價值;一時間就通通「被割」。但主基督「像雨」一樣降臨,「如甘霖滋潤田地」.意思是,主基督降臨之後,叫雨水如甘霖降下來,使大地重獲新生.人類又漸漸繁殖多起來了。《撒迦利亞書》預言指出,在千禧年之時,主基督控制了雨水.說:「地上萬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必無雨降在他們的地上。」(亞 14:17)當然,列國不敢不敬畏主基督,所以主基督叫甘霖滋潤全地,清洗全地在核子戰爭中的污染。 2.「在他的日子」,就是在主基督作王一千年、統治全世界的日子.那時、「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一方面是指地上活著的以色列人、要因主得平安、和得永生──「好像月亮長存」一樣──「月亮」怎樣因「太陽」發光,「義人」也怎樣因「主基督」永遠長存、和得榮耀。另一方面也是指所有信主得救的義人,都一同復活被提.正如《但以理書》所說:「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複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但 12:2-3)其實,義人復活是在大災難之前,所以經文這樣形容,是指復活了的基督徒與主一同降臨,在地上作王一千年之時的狀態。那時,全地太平,正如以賽亞書所預言的,「他(主基督)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犂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雅各家阿、來罷、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賽 2:4-5) 3.主基督要作王,所以經文又形容「他要執掌權柄」;而且他統管的版圖、「從這海直到那海」,就是從地中海,到波斯灣,整個中東所有的地。「從大河直到地極」,就是從伯拉大河(亦即是幼發拉底河),到東方。古時的人,極少去到最遠的東方.所以他們稱「中國」為「秦國」(參賽49:12),就是東方最遠的地方。若有人想要到東方去,就必須從伯拉大河坐船,沿河道出到印度,繞過東南亞,才來到中國.所以伯拉大河是惟一可以通往東方的航道.這就是為甚麼經文說:「從大河到地極。」這樣,這節經文的總意,是形容主基督要統治全世界。 4.這裡「住在曠野的」,因為與下文的「仇敵」、形成「平行句」,所以相信是指著主降臨時,戰敗躲在曠野的敵人,他們終於不能再躲避,而出來投降、在主基督面前「下拜」。下句、「他的仇敵、必要舔土」,意思是投降下拜的仇敵都懼怕得屈身,以至低到臉面貼在地上,不敢抬起頭來。這樣的形容,目的是加強描述主基督的統治、指出沒有一個地方的人敢與主為敵,全世界的人都服在主的統治之下。 5.即使「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這是形容任何最遠、最偏僻的島嶼;最富庶和最細小的國家,都向主基督臣服、年年進貢獻禮物。研究「他施」的所在,專家的意見頗為分岐,但大多數都同意是指西班牙一個港口.在古時的人來說,是最遠的地方.神吩咐約拿到尼尼微城去傳道,他卻去了他施,意思是逃到最遠的地方,躲避神。「示巴」是今天亞拉伯半島的西南海岸的「葉門」,這裡曾經非常富庶.這地方的女王帶許多金銀香料為禮物,送給所羅門,目的只為聽聽所羅門王所講的智慧話而已。「西巴」是「葉門」鄰近的一個小國。 6.「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這裡所說的「諸王」和「萬國」,就是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君王和國家.表示世上再沒有一個地方或國家的君王不肯臣服于主基督的統治之下.因為哈米吉多頓大戰,是東、西、南、北,四大集團國的大會戰,代表全世界所有國家在內。現今他們都被主基督打敗,又親看見主基督從天而降,試問還有誰敢與主基督對敵呢? 三、窮人得救、列國進貢(72.12-72.15) 72.12 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72.13 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72.14 他要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72.15 他們要存活。示巴的金子要奉給他.人要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 1.這段話形容主作王,救貧扶弱、秉公施政、憐恤貧寒。72.12-72.14形容「最貧窮的人」得主搭救;72.15形容「最富有的人」將最好的金子奉給主、不斷的稱讚他。 2.「因為」二字是為解釋、為甚麼上文所敘述,全世界得享太平,所有仇敵都投降下拜、大大小小國家的君王都前來進貢.原因就是主基督聽到「窮乏人」和「無助的困苦人」向他呼求,他就立即搭救;主要憐恤他們、拯救他們、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愛惜他們每一個人的性命,「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所以人人都佩服主、感激主的拯救。總意是、主統治全世界,是以「恩」來感化他們,不是以武力來征服他們。 3.至於72.15所說「他們要存活」,原文只是一個“chayah” 字而已,意思是「活著」(LIVE)。原文並沒有注明是誰活著.可以是指「他們」、也可以是指「你」。但按平行句的結構來說,72.15節應該譯為:「願你永活、並得著示巴的金子;願人人常為你祝禱、並稱頌你。」總意是、因為主基督的搭救大恩,蒙了恩的世人、不論貧富都為主祝頌,以表示感恩的回應。 四、大地復興、五穀豐收(72.16) 72.16 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五穀必然茂盛或作有一把五穀〕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如利巴嫩的樹林.城裡的人、要發旺如地上的草。 1.這裡形容大豐收──即使最貧脊的「山頂」,也能收得「五穀一把」(經文括弧中所提示的譯法比較準確)。「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原文是shake「搖動」)如利巴嫩的樹林」,這是形容「五穀」長起非常高大、如同「樹中之王」──利巴嫩的香柏樹。這樣的形容,無非是指「大豐收」而已。 2.「城裡的人、要發旺如地上的草」,意思是、雖然哈米吉多頓大戰使全人類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因為主叫全地大復興、五穀豐收,所以城裡的人、又漸漸多起來,有人滿之患,如同地上的草發旺一樣。以賽亞書預言說:「我必因耶路撒冷歡喜、因我的百姓快樂.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和哀號的聲音;其中必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賽65:18-23) 五、留名千古,榮耀遍地(72.17-7.20) 72.17 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72.18 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72.19 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 1.最後這段是為形容主基督在千禧年得最高榮耀。經文指出:「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這時,主基督既然作全世界的王,他的名就稱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提前6:15, 啟17:14, 19:16)。保羅也指出:「所以神將他(主基督)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2:9)值得注意的,是「…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這樣的形容,是指主基督要作王,直到宇宙的結束、直到永遠.這也是暗示主作王直到《啟示錄》所預言的「歌革瑪各爭戰」,主基督要將魔鬼撒但所迷惑的列國,和魔鬼自己,都消滅.那時、主基督的「白色大寶座」要顯現,從主基督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啟 20:11).這也是彼得所預言的,說:「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彼後3:10, 12)之後,就是主基督和所有屬於主基督的國民,都要進入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永遠享福。 2.「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這話是足足的應驗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在亞伯拉罕的生平裡,耶和華一共向他顯現七次,每一次都向他作出應許,其實是將同一個應許漸漸加強,直到最後一次才最明顯地預言他的後裔「基督」,要使萬國萬族得福,那就是主基督兩次來世所成就的「大救恩」。神對亞伯拉罕說:「你既行了這事(獻兒子以撒的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 22:16)憑神這樣的應許,我們知道,神早就預定外邦人也要因信基督得救,成為亞伯拉罕「天上的星」那麼多的屬靈後裔;以色列人卻是亞伯拉罕「海邊的沙」那麼多的屬肉體的後裔。到最後,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都在基督裡合而為一,都靠基督復活、得進入新耶路撒冷,永遠享福。 3.請讀者也注意,這裡的經文又形容主基督為「獨行奇事的耶和華」,意思是要強調,主基督是「大獨裁者」,因為他是全知的神,他作王不需要任何謀士、也不需要有議員、內閣、或任何人為他提供意見,因為他是「那位隨己意行作萬事的神」(弗 1:11);保羅又說:「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林前 2:16)「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羅11:33-35)。但大衛在此說:這位神就是「以色列的神」,他是「應當稱頌的」.這句話以千禧年時代以色列人的感受來領會,更是「感受萬千」.因為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經歷過幾千年對以色列人的管教、多次將他們交在列邦大國的手中、叫他們亡國、被擄、遭到刀劍追殺、在普天下被外邦人將他們拋來拋去、被鄙視、被踐踏…,最後他們才悔改,認識主耶穌真是基督,而主基督還向他們施憐憫,拯救他們脫離核子大戰、敵基督的追殺,叫他們怎能不稱讚主基督為「獨行奇事」的神,並稱頌他呢? 4.他們要這樣稱頌主基督,說:「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這是說,神創造宇宙和管理全地歷史,到最後得到全面的成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事,原來都在主的管理之下,成就神的計畫。正如神在新天新地中自己宣佈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神的成就,就是拯救了教會、將教會建成「新耶路撒冷聖城」。經文形容這城,說:「城中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列國要在城的光裡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啟
21:6, 11, 23-24, 26, ) 5.最後,本詩以「阿們、阿們」為結束。請讀者注意,這樣的結束,是《卷二》全卷的結束.因為《詩篇》的《卷一》、《卷二》和《卷三》,都是以「阿們、阿們」為結束(詩41:13, 72:19, 89:52) ;而《卷四》卻以「阿們、哈利路亞」為結束(詩106:48);《卷五》又最後五篇詩每一篇的首尾都有「哈利路亞」為結束(詩146:1,
10; 147:1, 20; 148:1, 14; 149:1,9; 150:1, 6)。 6.相信讀者看了這《卷二》共三十一篇詩(雖然筆者只揀選其中的十六篇與大家分享),必定清楚看到編者文士以斯拉,將這三十一篇詩編成一個信息──「基督作王,以色列得拯救」,是多麼的奇妙。這樣的信息,以這第七十二篇預言「基督作王,四境太平,萬物復興」,也是多麼的洽當。 72.20 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 1.相信這句話是文士以斯拉加上去的,目的是要澄清「詩題」所帶來的誤會,以為這篇詩是「所羅門的詩」.其實這是大衛為所羅門禱告的詩而已。這個澄清很重要,因為沒有這個澄清,任何人都難以明白本詩所敘述的內容是何所指。 2.大衛寫詩時,內心是為所羅門禱告.因為拿單先知在所羅門出生時,曾給所羅門起名「耶底底亞」,意思是耶和華喜悅他.所以大衛滿以為聖靈感動他這樣寫,是要立所羅門為「基督」、為萬民的拯救者。大衛全不知道,所羅門晚年之時變質,以至這詩的預言,應驗到遠久的主耶穌身上.這是非常奇妙的事。在猶太人的用詞來說,「王的兒子」可以指著所羅門而說,也可以指著耶穌基督而說.這詩的預言百分百成就,卻不會成就在所羅門身上,而成就在主耶穌身上。足見、神能叫萬事互相效力,叫神在最後可以大聲宣告說:「都成了。」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在地方教會中宣揚神旨意的成就(朱韜樞) 第十段 經歷基督的苦難並宣揚神的旨意 第七十二篇 七十二篇是說到基督藉著那些為祂的見證而活的人,也就是藉著一處處建造的地方教會,得以榮耀歸回。主的歸回是聯於地方教會的建造,所以當地方教會被建造起來的時候,主就可以回來了。七十二篇是卷二的結束,這和卷一(描述聖徒生命成長的一生)的結束 ── 四十到四十一篇有何等的不同。卷一結束在交通於主的苦難(或說,結束在病榻旁邊的呻吟),卷二結束在主再來的榮耀。 七十二篇開始於「神啊,求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1上)。詩人說,他現在要作一個審判者。這判斷的結果,是使那些在公義中的民結出平安的果子(3,參讀恢復本)。詩人說基督的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又如甘霖滋潤田地(6,另譯)。這裡的描述非常甜美。不是說有一天,主來了,我們看見了大光,一個個都仆倒在地,嚇得要死;乃是說主再來的時候,有一種生命豐盈的經歷,好像雨降在草地上,又好像甘霖滋潤田地。 這裡的降雨和滋潤都在生命的原則裡:一面這描述主的再來,是新約時代賜生命之靈在地方教會中分賜生命的結果;一面這說出祂的再來帶進了更豐盛的生命。主的再來不是一個神蹟,主的再來是一個累積。你注意,主的再來是沒有辦法算日子的,但是主的再來,卻有一個兆頭,什麼兆頭呢?生命的豐盈流露在眾地方教會的中間。你知道,撒但要用一切的方法摧毀地方教會,叫地方教會不再能夠成為地方教會,神卻要在祂的大能裡保守眾地方教會,好叫一個個地方教會充滿了生命的豐盈。所以,賜生命的靈就要在地方教會中分賜生命,叫人一個個在那裡得救,一個個在那裡成長,一個個在那裡得享受,一個個在那裡流露基督,一個個在教會生活裡把豐盈的生命流出來! 在祂的日子(就是祂再來的時候),祂的教會,也就是我們這班蒙召的聖徒,不再像月亮一樣返照祂的榮耀,而是要成為與祂合併的生機的見證(6~7,參讀恢復本)。七十二篇7節,和合本翻作「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恢復本翻作「在祂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直到月亮不存。」一個是月亮長存,一個是月亮不存。達祕新譯本翻作「月亮不存」(till the moon be no more);欽定本也說「月亮不存」(till the moon be no more)。換句話說,許多聖經版本都翻作「月亮不存」,但是為什麼和合本會翻成「月亮長存」?我的看法是,基督徒是主觀的,譯者可以想:月亮怎麼能不存呢?所以只好解釋成長存。但就真理來看,月亮是不能長存的。為什麼?月亮預表教會,當主再來的時候,教會的聖徒已經被構造成新耶路撒冷了,所以就不再有月亮了。 這時,地方教會不再是為著當地的見證,而是所有蒙恩的聖徒都與三一神合併成為聖城新耶路撒冷。這城是神和祂所救贖,得重生,聖化,變化,榮化的聖徒,合併成為一個生機、神聖、發光的見證。你記得,主耶穌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乃是放在燈臺上」(太五15),今天你在一個個地方作地上的光,就是像燈一樣。人點燈,這個人就是人子,神的兒子來點燈,不是叫燈放在斗底下,乃是放在燈臺上;今天一個個地方教會,都是一個燈臺,這個燈臺的燈是主自己來點著的。難處在哪呢?難處是有一大堆的斗,燈臺都放在斗底下,所以教會的光出不來。盼望有一天,我們不再是主點的燈,我們乃是與神合併,而成為一個生機、神聖、發光的見證! 祂在永世藉著這發光的城執掌權柄的時候,仍然是在生命水的河那供應的原則裡。所以詩人說,「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詩七二8)即使到永世,還是有生命水的供應。到那時,萬國要事奉祂(11下)。在祂的行政裡有憐恤,有拯救,也有救贖(13~14)。你說,到永世還需要這些嗎?需要。聖經說生命樹的葉子是為治病,就證明說,這個時候還會有人生病。是誰生病呢?是進入永生範圍的人,不是我們這些得著永生的人。我們這些得著永生的人,是與神合併了。你記得主再來的時候,有三年半的大災難,那時候,基督徒沒有地方可躲,就會有「綿羊」對你說:你餓了,我給你吃;你渴了,我給你喝;我保護你。但是,「山羊」卻不肯保護基督徒。所以當萬民都聚集在主面前時,祂就要把他們分別出來,綿羊放右邊,山羊放左邊(太二五32~33)。這一班綿羊,他們沒有信耶穌,可是他們進到永生去了;因為他們進到永生去,他們還是需要憐恤的,他們還是需要拯救的,他們還是需要救贖的。 第十五節說,「他們要存活。示巴的金子要事奉他(祂);人要常常為他(祂)禱告,終日稱頌他(祂)。」這裡的翻譯非常難辦,和合本是翻作「他」,恢復本是翻作「祂」。我自己比較傾向於「祂」,因為前面說的是他們。他們要存活,就是指這一班蒙憐恤、蒙拯救的人;而那個時候,示巴的金子要奉給祂,也就是神。人要常常為著祂禱告,就是向著祂禱告,終日要稱讚祂。 這一節說出這班蒙憐恤、蒙拯救的人要成為神的見證,並要長久活著;他們要把示巴的金子奉給神,正如啟示錄二十一章二十四節所說,「列國要藉著城的光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帶到那城。」你有沒有注意,這裡說到地上的君王,可見當時地上還是有許多國的。示巴有安息的意思,示巴的金子要奉給祂,說出神聖的性情要在安息裡彰顯出來。我告訴你,神聖的性情在安息裡要顯出來,在永世是這樣,在今天也是這樣。你一天到晚忙到東忙到西,都是打算,都是方法,你神聖的性情就顯得不多;所以,你今天要學習能安息在基督裡,把神聖的性情顯出來。那時,地上一切的豐富都要豐盛(詩七二16),神的名要存到永遠(17)。 第二卷的結束是何等的榮耀呢!詩人說,「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詩七二18)是的,神是獨行奇事的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人身上獨行奇事!這位自有永有的神,在永遠裡有祂的定旨、計劃和目的,也在新約的時代有祂在生命分賜裡的經綸,而這一切又是這位神在祂神聖的主權裡所作成的。 現在,我們的確看見詩篇卷二是一卷何等美好的書,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那些活在神見證裡的人是何等的有福!這一卷開始於「神啊,我的心切慕你」(詩四二1),結束於「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七二18)弟兄姊妹, 你要起來說:獨行奇事的神哪!誰也幫不了祂的忙,誰也沒有幫祂的忙,誰也不能作祂的謀士,誰也不能給祂加添任何的東西,祂說,「這一切都是我做的!」至終我們要同聲讚美說,「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 最後,我願意和弟兄們提起兩個點:第一,在這次信息中所有的一切,原則上都是可應用的,盼望弟兄們要學習藉著這些信息認識屬靈的事,根據這些屬靈的原則,來好好地跟隨主;第二,每一個教會都要成為有託付的教會,每一個教會都要有小便雅憫,每一個教會都要有猶大的支派,每一個教會都要有西布倫和拿弗他利,每一個教會都應該有海口,有船隻,好叫嘉美的言語成為福音,滿有朝氣的被釋放出來,也被傳揚出去。願意在主的憐憫裡,一處處教會都成為生命成長、福音廣傳的教會。若是這樣,我們就要說:主啊!榮耀要歸給你,阿們!阿們!(韜) ――朱韜樞《詩篇中的教會生活(卷二)》 彌賽亞詩篇(衛恩禮) 詩篇第七十二篇 所羅門的詩 1.神阿,求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 2.他要按公義審判你的民,按公平審判你的困苦人。 3.大山小山都要因公義使民得享平安。 4.他必為民中的困苦人伸冤,拯救窮乏之輩,壓碎那欺壓人的。 5.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 6.他必降臨,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田地。 7.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 8.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9.住在曠野的,必在他面前下拜,他的仇敵必要舔土。 10.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 11.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 12.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 13.他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 14.他要救讀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 15.他們要存活。示巴的金子要奉給他,人要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 16.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如利巴嫩的樹林,城裏的人要發旺如地上的草。 17.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 18.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 19.他榮耀的名也常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 20.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
詩篇第七十二篇:主在千禧年作王 詩篇第二卷書由第四十二篇開始,到第七十二篇完結,其中有四篇彌賽亞的詩篇。第六十九篇是十字架,第六十八篇是升天,第四十五篇是作王作新郎的主,第七十二篇是主在千禧年作王。 舊約有多段經文,預告飽經禍患的世界,將享受一段長時期的和平與安息。 六日創造大工完畢,神歇了他一切的工,以色列人最後一個節期——住棚節,是預表的真理。 大衛和所羅門作王,治理以色列十二支派,是政權的寫照。 先知以賽亞文筆絢麗的描述裏,也預言此真理。他的預言共有四段:以賽亞書第二章、十一章、卅二至卅三章、六十五至六十六章。有關千禧年國的榮耀,以西結書、但以理書和撒迦利亞書都有詳盡的描述。 詩篇也有多篇論到彌賽亞千禧年的國,如第二篇、八篇、廿二篇、廿四篇、九十五至一百篇。 新約聖經方面,馬太福音第十七章一至九節和路加福音第九章廿七至卅六節記載主在山上變像,是向門徒啟示有關彌賽亞國度的榮耀的預兆。 在啟示錄第廿章一至七節裏“一千年”共出現了六次,這是撒但遭監禁的時期。那些遭獸逼害,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均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既然經文多方論證,今日竟仍有自稱為無千禧年派的論者,實在令人詫異。他們否定彌賽亞將來真的會在耶路撒冷作王,就是在他先前被拒絕和被釘的地方作王,他們甚至將這偉大的真理靈意化。 新約雖未有逐字引述詩篇第七十二篇,但這詩實在蘊含關於千禧年這段榮耀時期的所有細節,並以詩的形式將之表達出來。這詩誠然是彌賽亞的詩篇,共載六個主題: (l)王和王子施行的審判(l—7節) (2)王國的領域(8—11節) (3)公正無私的統治(12—15節) (4)大自然的景象,咒詛除去(16節) (5)給亞伯拉空之應許實現(17—19節) (6)大衛禱告的答復(2O節) (1)王施行的審判(1—7節) 本篇是“給所羅門”的詩。他的統治是千禧年的寫照。他作王時,先審判國內的仇敵。亞多尼雅曾背叛他父親大衛;當押沙龍背叛時,示每曾咒詛大衛;約押不理大衛內心的感受,複殺押尼珥和亞瑪撒,傷透大衛的心(王上二:1—9)。所羅門登位後首先要作的是判斷這些人,必須按公義行事。本詩第一部分共提及“公義”四次。 同樣,彌賽亞開始作王時,必先施行審判。這審判先臨到在哈米吉多頓大戰中,圍攻耶路撒冷的盟軍,然後臨到地上的列國和大災難中倖存的人(太廿五:31—46)。那些在大災難中,接納天國福音和福音使者的人,將得進千禧年國度;但那些拒絕的,將進到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刑裏去。 (2)王國的領域(8一11節)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 千禧年時,耶路撒冷將成為全地的首都。古時,他施是西面最遠的城,示巴和西巴是東面最遠的國。聖經中的“海島”似乎是指歐洲的西岸(王上十:22)。在創世記第十五章十八節,應許給亞伯拉空的地是“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其中包括利巴嫩、敘利亞、伊朗、伊拉克和沙地亞拉伯等地。“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大概是指從地中海至波斯灣,從尼羅河至伯拉大河。以西結書第四十七章十三至廿三節列出千禧年間以馬內利地的疆界,但彌賽亞的統治,包括全地,東、西、南、北四方。一切都在他公義而仁慈的管治下。那時,通訊既迅速又安全。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十一至廿七節銀子的比喻教導我們,那些在今日教會時代忠心的人,將在千禧年國得站管治的地位。 (3)公正無私的統治( 12—15節) “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他要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 先前外邦的四大強國都是以流血和強暴得勢。他們立國後,國中充滿壓逼、奴役和殘殺嬰孩的罪。當彌賽亞作王時,國中必沒有賄賂、敗壞或偏私。那坐在寶座上的擁有完全的智慧、愛和能力。 (4)大自然的景象,咒詛除去(16節) “在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所結的穀實,要響動加利巴嫩的樹林。”山頂常是岩石處處,寸草不生,但這裏如豐飫的田野。因為人的墜落和咒詛,荊棘和蒺藜。雜草和害蟲,隨處可見。農夫必須汗流夾背,纔能收成穀物,賺取糊口。但這一切都要改變。“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必開花繁盛,樂上加樂,而且歡呼。利巴嫩的榮耀,並迦密與沙侖的華美,必賜給他。人必看見耶和華的榮耀,我們神的華美。”(賽卅五:1—2) “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櫝、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6—9) 當神的眾子顯現,受造物的勞苦歎息(羅八:18—22) 將變成頌贊的歌唱。 (5)給亞伯拉罕之應許實現(17—19節) 當主在創世記第廿二章向亞伯拉罕顯現,他給他七方面的應許,最後一句是:“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關於他的後裔,神賜下三重的應許:如地上的塵沙、天上的星、和海邊的沙。他有地上的後裔,以色列人;屬天的後裔,與他有一樣信心的人——教會;藉著他,地上的列國成立。保羅在加拉大書第三章十六節指出,“後裔”是指一個人,就是基督。猶太人、外邦人或神的教會所得著的每一樣福氣,都源於那位在十字架受苦的基督,他將要在寶座上作君王、作祭司。
(6)大衛禱告的答復(20節) “結尾經節十分重要。論到神計畫中教會的啟示,大衛並未知曉。但作為接受應許的和神的先知,他仰望榮耀的基督,治理以色列和地上的列國。他祈禱完畢,說出這個心願。論到屬天的事,正如聖靈今日在教會中所啟示的,他全不知道。但作為以色列的君主和先知,他說到屬地的事。”( A.Pridham) 大衛是禱告者。在生命上種種經歷和重重危機中,他都“求問耶和華”,這是他與掃羅顯著的區別。但現在禱告完畢,他看見千禧年輝煌的異象,大衛的兒子和大衛的主坐在寶座上! ── 衛恩禮《彌賽亞詩篇》 彌賽亞詩(賴建國) 主要經文:詩篇第七十二篇 一、前言: 各位觀眾你好,我是賴建國,是中華福音神學院的老師,很高興在這邊,可以跟大家再來看詩篇。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一起來看,詩篇裡面很重要的一類型詩,叫做彌賽亞詩,或者稱作君王詩,我們今天先要來看詩篇第七十二篇。 二、詩篇第七十二篇的來源: 我們看到這一篇詩篇,它被稱作是所羅門的詩,不過這個標題就引發了一些爭議:到底這個所羅門的詩,它是所羅門寫的呢?還是寫給所羅門的呢?還是寫有關於所羅門的呢?這個在原來的文字裡面,這三種解釋都有可能。我們猜也許這篇詩篇,是所羅門自己寫的;或者是大衛,他為了所羅門登基,而寫的一篇詩篇。特別是這篇詩的第一節裡面講到,這是講到神把叛亂的權柄交給王,祂把公義賜給王的兒子,這看起來應該是一個王位的順利的轉移,所以也有可能就是大衛寫給他的兒子的。特別是這篇詩篇,它是放在詩篇的第二卷的結束。在這邊詩篇的結尾,那一節講到是『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所以這篇詩篇很有可能是大衛寫給他的兒子所羅門的詩篇,但是一定是跟這個所羅門他登基作王是有關的。 三、以色列君王的形象: 這篇詩篇把一個君王,特別是神所設立的以色列的君王的形象,就充分的表達出來。它要做什麼呢?在這篇的第二節就講到:「他要按公義來審判他的百姓,按公平來判斷他民中的困苦人。」,這個是我們在詩篇裡面特別注意到:一個君王的形象,不在乎說他的車馬很多,或者說他有很多的妃嬪,或者說他能夠積攢很多的金銀。這個在申命記第十七章裡面講到,神吩咐以色列百姓,如果他們要立一個君王的話,不是在增加他的軍事力量,也不是在增加他的外交的國家,也不是在增加他的經濟的力量,而是在按照神的律法,來施行公義的審判、替天來行道;特別就是在這邊講到,他特別顧念國家裡面的困苦人。 四、公義的君王所擁有的榮耀: 在這邊的第五節到第七節裡面講到:『太陽還存、月亮還在、人要敬畏你、直到萬代。他必降臨 、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如甘霖滋潤田地。在他的日子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太陽和月亮都是要永遠長存的,而這個和平、公義的君王,他的治理也就要永遠長存、繼續下去。不但是他的治理使得國泰民安、物富民豐,而且連四圍的國家,都要來向他朝拜、進貢。 五、詩篇第七十二篇是描述出一位理想的君王: 所以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就要稍微停下來想想:在以色列,不管是大衛還是所羅門,還是後來的希西家王、烏西雅王等等,有哪一些君王真正的達成這個地方所講到的,有一個榮耀的君王,他要來施行公義的治理,而且讓萬邦都來向他臣服呢?看起來是沒有。地上的王即使是在大衛,和所羅門作王的時候,以色列達到最黃金的時代,他們的國土從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向北延伸,就到達了幼發拉底河的最北端的西邊,可是終究還是沒有辦法讓世界上面,周圍這些國家,都來向他們敬拜。 六、公義的君王顧念百姓的生命: 而且這裡特別講到一件事情,第十四節的最後面講到說:『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這是很特別的。因為在古代近東,君王具有絕對的權威,只有別人服事他,君王並不一定會把別人的性命都看為寶貴。這邊就講到說,這些貧窮人、困苦人、被欺壓的人,當他們受欺壓的時候,他們向君王來呼求,他們的性命在王眼中看為非常的寶貝。這邊講到說,這個君王不會因為這些人是貧窮人,他就忽略他們,反而當他們呼求的時候,他就顧念他們。他們的血在他面前非常非常的看重,這是講到說他們的性命、福祉,在這君王眼中看為非常的要緊。這也是我們為今天的君王,為我們的政府來禱告,一個很重要,求主賜恩給我們的政府、領袖,都能夠顧念貧寒,一般百姓的需求。也特別是這些一般的百姓,還有民中的困苦人,這些弱勢的人,他們甚至沒有力量來爭取自己的權益,要政府來立法保障他們的權益,要政府施展公權力,來為這些百姓來施行公義。其實這個施行公義就是打擊犯罪,就是為這些受到欺壓的人施行拯救,所以這邊接下來就繼續講到,他們為這個君王的禱告跟祈求。 七、詩篇第七十二篇裡面的禱告與祈求: 這邊的第十五節開始講到幾個方面,特別是第十七節以下,講到那個禱告是一個祈求。我們中文把它翻譯成為是一個描述,其實更好的翻譯,是把它翻譯成為是一個禱告跟祈求。第十五節裡面講到說:『他們要存活』,是可以把它翻譯成為〞願他們存活〞。還有這邊講到說:『人要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也可以把它翻譯成為〞願人常常為他禱告、終日稱頌他〞,這是一個祈求的語氣。 八、有關於彌賽亞一詞的介紹: 這邊我們就要講到,在詩篇裡面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我們講到彌賽亞詩,怎麼樣子是一個彌賽亞詩呢?新約聖經裡面,還有猶太教都承認,有許多的詩篇是彌賽亞詩,它的內容裡面,就是預言有關於耶穌基督的事情。新約裡面引用的詩篇,其中十五篇詩,都是講到將要來的這一位彌賽亞。 九、聖經裡有關彌賽亞的其它稱呼: 但另外還有一些別的名稱,好像說稱呼祂是
神的兒子,這個在詩篇第二篇第七節裡面就特別講到,稱呼祂是『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當耶穌受洗,從水裡面上來的時候,就有聖靈像鴿子一樣,從天上就降臨祂身上;又有天上的聲音,就講說:「這是我的愛子,是我所喜悅的。」。聖經裡面也講到說,當耶穌從死裡面復活,就以復活的大能力,證明祂真是神的兒子。 十、大衛是耶穌基督的預表: 新約裡面引用的原則,有幾個方面特別在詩篇裡面,我們看到凡是有關於大衛的經文,現在常常被用來指到耶穌基督。大衛自己裡面許多生平的事蹟,都是預表耶穌的,這個傳統也有耶穌基督自己來確定,顯明他對於詩篇的解釋。好像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四十五節裡面就講到,詩篇裡面有許多的經節,就是指到祂來講的。而大衛是耶穌基督的預表,發生在大衛身上的事情,也就是可以作為預表耶穌基督。 ―― 賴建國《詩篇》 神是窮乏困苦人的主(七二1~20)(臺北靈糧堂) 這一篇的標題小字說的是所羅門的詩,但結尾一節卻是『耶西的兒子大衛的祈禱完畢』的字句,如此就會讓我們有些混淆,有的聖經學者認為這是大衛年老時為所羅門的祝福,也有的學者認為是所羅門登基為王時的登基詩;我們在這裡暫且放下這些研究,我們用多一點的篇幅來分享詩人的信息。 這篇詩篇可以分成二個層次來讀,一者就是針對本篇的焦點來看:大衛為所羅門所祝的福,一者就是從神應許大衛的子孫必仍坐在他的寶座上來看(撒下七16)。其實這種讀法也是讀先知信息的方式,讀先知的信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先知的信息是向當時代的人發的呢?還是預言性的向後世的人發的?這一篇詩就兼具這兩種性質,不單是祝福所羅門的話,也是祝福永遠要坐在大衛寶座上掌權的耶穌。由此看來,我們就可以接受在詩篇中有些永恆性的祝福是指著主耶穌說的,而不是指著所羅門說的。我們也可以接受另一個事實,人的掌權是不完全的,是會腐敗的,而唯有主耶穌是那位無暇、不失敗、不會腐的君王。所羅門承受父親大衛的祝福,並且他在登基時向神求智慧,好治理百姓的禱告(代下一10),都能摸到神的心腸,但是,綜觀他的一生,卻是多有得罪神的地方。所以,我們如能將眼光放寬些,便能看見神的公平及公正,也能印證歷史對所羅門的評價。 主作王,正如詩人在這裡的祝福,祂是秉公行義的王,祂的王權是永遠的、祂所治理的國是豐富的,而王的心更是充滿了憐憫與體恤。12-14節是那麼深刻的描繪了這位豐富憐恤與恩典的王是如何愛祂的百姓,在短短的三節聖經中,搭救、拯救、救贖等用語就重複用了四次,可見這位王看見窮乏人、困苦人、貧寒人、窮苦人的困苦,祂是多麼殷切的、快速的想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當『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後,各個災區的現場,立時湧進許多慈善團體,動作最快的要屬慈濟了,他們的反應,老練是我們該學習的,但是當救助行動進行了十多天以後,仍然留在災區繼續服務災民的,卻是許多教會團體,當基督教救助中心在台中開會時,中部地區受災的十幾個鄉鎮的善後、重建需要教會認領、關心時,與會的教會領袖爭相認領;看起來災情發生的時候,教會的反應好像不如其他人,但是當救助隊接連撤走時,當新聞媒體也撤離時,仍然留在災區協助災民繼續的為重建家園奮戰時,是教會,是神的兒女們仍然持續,沒有撤走,因為我們王是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主(v.13),因為他們的血在王的眼中看為寶貴(v.14)。 默想 默想這位獨行奇事的神所行作的大事,並以稱頌獻給祂。 回應 繼續為各地『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受災戶禱告,祝福他們的心願意受安慰。 祂的名…(七十二篇1〜20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本篇的標題「所羅門的詩」可有兩種解釋:一、系指所羅門所作;二、系指大衛為其子所羅門而作,是大衛對孩子的期望所發出的禱告(1節)。 但不論是誰的作品,這篇所描寫理想君王與政治的情境,是沒有任何一位以色列君王曾實現過的,故詩中的話逐漸顯明是預指那將來之王基督而說的。自古迄今,教會無不認為本篇為預言基督為和平君王之詩。 詩人首先論權柄與人民都是神所賜的(1、2節),掌權者是代表神來執行權柄,他要負起神所託付的責任,地位愈高,責任愈重,因「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其次論到因惟照真理的權柄所施行的公義始能帶來的平安(3〜7節;賽三十二17);現今世代人人一把尺,個個自謂正義之士,然而,沒有從神而來的真理判准,人所謂的正義,只會徒增紛擾混亂。 接著,詩人論到王的權柄要通到地極(8節),「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11節);所以,當「窮乏人呼求的時候」(12節),他有能力、也樂意回應和搭救;針對「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貧寒和窮乏的人」「他要憐恤,他會救贖」(12〜14節)。因此,「他的名要存到永遠,…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17節)。 一如開始我們所談過,詩篇第二卷有”詩篇中的出埃及記”之稱號,因為,這卷的總題就是苦難與救贖,而以永恆之君的公義與慈愛、人將倚靠祂的名而蒙福為全詩主軸的詩篇七十二篇作為第二卷的結束,也告訴我們「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2)。 「奉耶穌的名」是一切屬基督之人的權柄與福分,因沒有一個名字像耶穌的名字一樣,滿了權柄與能力,當我們禱告並服事祂的時刻,就可以支取祂名的權柄,這是何等的權利啊! 回應:親愛的主!禰名奇妙可畏,是我深知;謝謝禰為那些認識禰名、倚靠禰的人所帶來出人意外的平安。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禱讀:詩篇九篇7、10節 7 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祂已經為審判設擺祂的寶座。 追求權術(詩72篇)(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求你察看我,也助我察看我自己。 人人都嚮往受愛戴,有聲譽,被尊重,究竟這些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呢?這詩的首要主題是關乎權力,為君王求神賜審判的權柄(1),君王代表神治理社群。這首詩有兩段,分別為2~11節和12~17節,而18~20節是詩篇第二卷(42~72篇)結束的頌贊詞,所以不算在這詩內。每一段都有兩個主題。其一是統治者受尊榮;有如太陽和月亮般,長久受愛戴;又像雨水滋潤田地般使人民得享豐收,良善和公義在社群中得以體現和發展,社會穩定和諧(5~7、16)。其二是隨著國力壯大和興盛,統治者的威信會不斷擴展至無遠弗屆(8~11、15、17),連仇敵也會對她服從得五體投地,逃難到曠野的居民也會歸回臣服下拜。萬國的王也推崇他作領導,進貢獻禮與之結盟,受其治理及保護。 這世代政權為保尊位,往往會靠攏大財團,掌權者易受誘惑以謀私自肥。若只顧名聲和尊榮,容易造成大集團為謀發展而忽視貧窮困苦人,這現象正正與神的權力架構背道而馳。得尊榮源於神所賜的判斷和公義,關鍵在於君王領受神的公義,並將之運用於公正審判,為受冤屈的困苦人伸冤。他若拯救窮乏人,對付欺壓人的人(2~4、12~14),他就得尊榮。判斷力的根源是分享神的憐恤心,看貧寒和窮乏人的生命極寶貴(13~14)。 今世諸國已脫離獨裁統治,代之以代議式政黨政治,重視分權,如司法、立法、行政統治等互相監察。專業人士、政黨或集團,分享了舊約時代君王的專權,市民擁有選任政要的間接統治權力。我們應當求神將判斷和公義賜給我們和統治者,我們自己也要搭救窮乏人,幫助困苦人,這是我們運用權力的唯一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