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八十四篇短篇信息 目錄: 可拉後裔的詩──耶和華的居所何等可愛(陳希曾) 蒙福的人(楊震宇) 住神殿一日 勝別處千日(吳主光) 神居所的供給(朱韜樞) 崇拜的詩(楊濬哲) 敬拜之福(賴建國) 有福的人(八四1~12)(臺北靈糧堂) 有福的人八十四篇1〜12節(臺北基督之家) 歸家(詩84篇)(香港讀經會) 可拉後裔的詩──耶和華的居所何等可愛(陳希曾) 第84.85.87.88篇�H�H 一、認識教會而產生的渴慕 第二段可拉後裔的詩就是84、85、87、88這四篇;這四篇讓我們看見基督徒正常的教會生活。現在十字架不只是與個人發生關係,十字架也是與團體發生關係,與教會發生關係。 第84篇是和第42篇是遙遙相對的,只是到了84篇,那個渴慕的感覺擴大了,因為神已經完成了祂的工作,祂在我們身上作了祂自己榮耀的工作。所以84篇可以說是42篇的擴大:42篇給我們看見個人,84篇則看見團體;42篇給我們看見以色列二百萬中間的每一個人,84篇則看見二百萬人變成一個人,而用新約的話來說,這就是基督的身體。因此這裡給我們看見一種渴慕,這種渴慕是因為不只認識了基督,而且也認識了教會,我們就不只是個人的生活,也是教會的生活,而個人的生活乃是為著團體的生活。所以可拉後裔的詩又帶我們往前一步。 最甜美的一篇詩篇 84篇根據司布真弟兄所說的,是最甜美的一篇詩篇。司布真弟兄一生有一部偉大的著作:“大衛的寶藏。”是他不僅自己註解全部詩篇150篇,而且把古今中外所有關於詩篇150篇的註解都放在一起。所以“大衛的寶藏”英文版就有三本,這三本實在是非常有價值的書,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司布真弟兄一生花了許多時間讀詩篇,他告訴我們在150篇裡,最受歡迎的詩篇是詩篇23篇;最喜樂的詩篇是詩篇103篇;經歷最深的詩篇應該是詩篇119篇;最平易近人,就是我們最容易認同的是詩篇51篇——這是大衛的懺悔詩,奥古斯丁就是把51篇寫在牆壁上,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他一定要讀一遍牆壁上的詩篇51篇;而最甜美的詩篇則是84篇。我相信不只司布真弟兄是這樣的感覺,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是這樣的感覺,因為84篇實在是最甜美的詩篇。 這篇詩為什麼甜美呢?因為這篇詩是和神的旨意發生關係。我們千萬不要做一個單槍匹馬、個人的基督徒;因為單槍匹馬的基督徒即使成功,也還是失敗的。 詩篇84篇是用“迦特樂器”,迦特是酒醉的意思,以色列人在葡萄成熟的時候都會離開家搬到葡萄園去。他們在白天把所有又肥、又大、又紅的葡萄摘下來,然後放在酒酵裡面,他們最快樂、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全家人把鞋子脫了用腳踩葡萄,葡萄酒就從上面的壓酒池經過管子,流到下面的壓酒池,然後葡萄美酒就供應到全世界。所以每年到了葡萄收成時,就是他們最歡天喜地的時候。而他們歡樂時唱的詩歌就是調用酒醉�H�H整個84篇就是這樣的感覺。但是這個喜樂是從苦難來的,這些美酒是因為葡萄經過壓醉後得來的。葡萄的生命是最豐富的生命,而葡萄也是在最圓、最紅的時候被壓醉,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然而雖然葡萄被壓碎了,但是這生命傾倒出來的結果,叫這個世界得著滿足,這就是84篇。 神的心在教會裡 神在這裡要得著一個器皿,這個器皿要把整個酒倒出去,而這也就是上面的大酒池所代表的。一個人不夠,神要得著一個教會、一個團體的器皿。現在這些葡萄都經過壓酵變成酒,而這個酒最終是流出去的。所以估量生命的原則不是喝多少酒,而是給出去多少的酒,這就是教會的使命。 寫詩的人用詩的題材寫下84篇:“萬軍之耶和華啊!禰的居所何等可愛!”這個居所乃是指著耶路撒冷城裡的聖殿。耶路撒冷是外面的見證,聖殿乃是裡面的內容,因為有內容才有外表的見證。耶路撒冷所以是耶路撒冷,因為有聖殿;聖殿所以是聖殿,因為神在那裡,所以那裡就變得可愛。神現在揀選要住在聖殿裡,這就告訴我們,我們的神能夠在聖殿裡得著滿足,這個聖殿也就是新約的教會;今天我們被建造成靈宮,就是這裡所說的聖殿。一個愛神的人也愛教會,一個愛神的人會說:“萬軍之耶和華啊!禰的居所何等可愛”。因為這是神的居所,是神安息的地方,是神同在的地方,所以這居所是何等的可愛,這也就是我們的天堂。 �D我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42篇說:“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我幾時得朝見神呢?”神在這裡好像是高高在上,很玄妙、很抽象的神;但是藉著神的殿,寫詩的人不再像42篇說:“神啊,我的心切慕禰。”他仍舊羡慕,但現在他和神的旨意、神的工作、神的見證緊緊的連在一起,因為他知道神在地上的心在什麼地方,所以他的心也在什麼地方。神在全地,祂的心在聖殿裡,祂的心在教會裡,所以我們的心也在神的心所在的地方。“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祂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抱雛之窩。”難怪這是一首最甜美的詩歌,現在詩人看見他的神是他的王。這裡字面上的意思很清楚:燕子在這裡不只自己得著安息,而且它把生命傳遞出去;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禱告。祭壇在聖殿裡面永遠是代表十字架,十字架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安息;我們每一次進到聖殿或進入會幕的時候,一定要經過祭壇,不可能越過祭壇的。 教會所以是教會,因為在教會的門口擺著十字架;沒有十字架就沒有教會。為什麼教會是能讓人得著安息的地方?因為十字架能讓人得著安息。所以這段詩篇翻成新約的話,就是在十字架那裡,我們這些流蕩的麻雀、燕子能為自己找到抱雛之窩,在這裡我們的心就得著安息。而且不只得著安息,我們也能把生命傳遞給下一代,能夠把裡面的生命,藉著十字架的工作再傳遞出去,�D如此住在禰殿中的便為有福”,而且也要讚美我們的神。 當我們真的知道神的心意是在祂的教會中,我們就能像這首詩歌一樣,把人愛神、渴想神的心情表達出來。而且因為渴慕神、渴想神,所以就能羡慕、渴想耶和華的殿。所以十字架和教會,教會和十字架是不能分開的。我們一定要記得,教會不是房屋,教會不是土木的建築,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如果我們看見這是神的建築,這是神今天在地上所有的一個見證,那麼我們裡面的渴慕就會像這個渴慕一樣,我們對神說:“神啊!我們找不到溪水就得不到滿足;沒有禰,我們沒有滿足;沒有弟兄姐妹,我們沒有滿足;沒有神的教會,我們也得不到滿足。” 我們能在什麼地方找到祭壇?在殿裡面可以找到。所以我們只要到神的教會裡面,只要這裡有神的見證,就一定會有十字架。我們能說十字架是我們安息的地方嗎?許多人因著神的工作睡不著覺,許多人因著弟兄給難處睡不著覺;但是這裡告訴我們,在祭壇那裡我們要得著安息。也許神藉著一些難聽的聲音,藉著一些難看的面孔,許多時候我們受了許多的痛苦,有人傷害我們、恨我們,用很多人和話譭謗我們;但是感謝主,這裡是我們安息的地方。按理來說,我們應該離開他們,但是因著愛他們,我們仍舊為他們日夜禱告,如此我們就住在神的殿中。為什麼這是我安息的地方?感謝主!因為在這裡我能找到祭壇;如果我們離開十字架,就什麼都沒有了。今天世界上的辦法就是用離開來解決,離婚好像就是解決的辦法;但是聖經給我們看見,十字架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所以如果我們愛主,如果我們看見這是神的教會,我們一定會愛教會,我們的禱告就會像詩篇84篇的禱告一樣。 經過流淚谷而變為泉源之地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教會不只是生活,教會乃是一條道路。我們怎麼知道這是一條道路?第5節說:“靠禰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我們到了殿裡能夠找到房屋,能夠找到安息的地方,能夠找到抱雛之窩;我們渴想神的殿宇,我們也終於到了殿宇,在殿裡面我們能如此的住在神的殿中。但是我們今天怎麼能進入這一切實際呢?乃是“靠禰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 以色列人每年三次到耶路撒冷,是神把這個心願放在他們裡面,也是神把這力量放在他們裡面。所以誰是有福的人?乃是那些願意走十字架道路的人,也是那些願意走錫安大道的人。什麼叫錫安大道?錫安大道一面是十字架的道路,一面是教會的道路。我們不只有教會的見證,我們也有教會道路,因為教會的道路就是錫安的道路,所以今天所有對教會的認識,對我們就不再只是道理了。例如講到教會一定會講到彼此相愛,而彼此相愛乃是活出來的一條路。如果我們真的願意走這條路,乃是因為神把力量放在我們裡面,神也把這樣的心放在我們裡面,這樣的人聖經說:“這人便為有福。” 然而這也是一條艱難的道路,是一條上行的路。所有在加利利的人多半都是跨過約但河,一直南下到耶利哥在海拔下四百尺全世界最低的地方,然後從那裡再跨過約但河,慢慢的沿著山一直走,走到耶路撒冷海拔一千公尺的地方。這條路很不容易走,而我們有一天也要看見,教會的道路不是容易的道路,教會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錫安的道路就是經過流淚谷的道路。所以聖經說:“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如果我們要得著豐收,要住在神的殿中,要到祭壇那裡找到安息,聖經告訴我們,一定要經過錫安大道,在錫安大道裡面一定要經過流淚谷。為什麼?因為這首詩告訴我們“調用迦特樂器”,換句話說,就是酒醉的故事。流淚谷在原文是“巴迦谷”;巴迦是一種灌木樹,這種樹特別長在山谷裡面。它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樹割傷以後,這樹就會流出水珠,就像眼淚一樣;一受傷是一滴眼淚,再受傷又是一滴眼淚。以色列人所經過的山谷到處都是這種灌木,所以這個谷就叫做“巴迦的淚谷”。 主耶穌對彼得說,不是饒恕弟兄七次,是七十個七次;證明弟兄不只傷我們七次,而是傷我們七十個七次。弟兄傷我們的時候我們看見淚珠,再傷我們再看見淚珠,又傷我們又看見淚珠,是七十個七的淚珠;這就是代表流淚谷。我們會覺得離我們很遠的弟兄姐妹每一個都很可愛,因為離我們很遠,當然就能夠相愛。但我們能愛今天一同聚會的弟兄姐妹嗎?什麼時候我們能愛一同聚會的弟兄姐妹,什麼時候就能為他洗腳。神的兒女中間有許多的難處,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替對方洗腳。但如果我們真的為對方洗腳結果受傷了,不錯!我們就會看見眼淚,這個谷是流淚的谷,但是這要變成泉源之地。現在不再是一滴、一滴的眼淚,乃是許多眼淚彙聚成為泉源。教會是充滿泉源的地方;教會是叫人看見基督的愛的地方;教會是因為我們這些人受傷了,我們好像巴迦的灌木一樣一個傷痕一個淚痕。但是感謝主!神要把這些淚珠彙聚在一起,成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這條路就是錫安大道,這條路用新約的話來說,就是教會的路。我們願意走這條路嗎?這也是84篇給我們看見的:“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因為這是上行的道路,所以需要力上加力。我們許多時候不能往前走了,我們走來走去就是沒有力量了,但是這裡告訴我們是“各人到錫安朝見神。”所以教會的道路最後是把我們帶到神的面前。 “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求禰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禰留心聽。”雅各是蟲,神竟然把他變成蝴蝶;我們這些人也是這樣,因為經過流淚谷,因著神的工作,我們也變成蝴蝶,所以我們能夠彼此相愛,許多人能說:“我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我們每次想到教會能有這樣的禱告嗎?我們能向神呼籲嗎?許多人想到教會就傷心,想到教會就想到他受了多少的逼迫,受了多少的苦。但是如果我們行走在神的旨意中,十字架在我們身上工作,我們所有在神面前所學的那些金子、寶石、珍珠,都是為著新耶路撒冷的建造。現在我們不再是一個人,乃是一塊活石,能和別的活石一同建造在一起。你有棱也有角,他有棱也有角,這二塊石頭怎麼放在一起呢?感謝主!這就是神所做的。神要把你的棱和角去掉,神也要把他的棱和角去掉,所以雖然受傷了,卻仍舊能夠供應;雖然壓碎了,結果葡萄仍舊能給出去。這就是教會,也是教會今天的使命。我們讀聖經,全世界的人卻讀我們,為什麼?因為人在這裡要看見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聖靈永遠高舉基督 聖經接下來又說:“神啊,禰是我們的盾牌,求禰垂顧觀看禰受膏者的面。”我們不是受膏者,基督才是受膏者。聖靈永遠像舊約亞伯拉罕的僕人一樣,他為以撒作見證,聖靈也永遠為基督作見證。所以如果我們被聖靈充滿,有聖靈的經歷,請我們記得,聖靈永遠只給我們看見基督,永遠高舉基督,也永遠叫我們榮耀基督,因為基督乃是神所心愛的。所以我們說:“神啊,禰是我們的盾牌,求禰垂顧觀看禰受膏者的面。”我們的神一看見受膏者的面,就心滿意足了,所以教會乃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我們被聖靈充滿,但讓人看見的乃是基督;這是一體二面,我們不可能把這些分開。我們不可能講聖靈充滿到一個地步,基督的愛不見了;我們也不可能講聖靈充滿,覺得自己有一個別人所沒有的經歷,所以我好像比別人更好。不!在基督的靈裡沒有驕傲的靈。聖靈把我們浸成功一個身體,所以那裡有聖靈,那裡就有身體,就沒有分裂。沒有任何一個理由可以叫神的兒女分裂,包括道理的不同、看法的不同、經歷的不同。為什麼?因為在神的殿裡最美麗、最榮耀的臉,乃是神兒子的臉。 詩人接著說:“在禰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可拉後裔都是看門的人,他們寧願在這裡看門,也不要在惡人的帳棚裡。這是教會,這是神的殿,這不是一個抽象的東西,這裡有一條路可以走,這條路就是錫安大道。我們還願意保守自己、抓住自己嗎?我們還覺得讀聖經、懂得聖經的追求是為著自己嗎?不!這都是為著主自己的見證,因為聖靈已經把我們浸成功一個身體。�D因為耶和華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禰的人,便為有福!”這些祝福都是在教會裡面。而且84篇所說的教會,就是以弗所書裡所說的“榮耀的教會”。這裡有路,這裡也有見證;我們的主回來以前,就是要得著這樣榮耀的教會。 蒙福的人(楊震宇) 鑰句:便為有福 背景:《詩篇》第八十四篇是可拉後裔的詩,交與伶長。用迦特樂器。在一百五十篇的詩篇中,英國有名的傳道人司布真,認為最有名的是廿三篇;最喜樂的是一百零三篇;使人最能和神深交的是一百一十九篇;讓人最感動的是五十一篇大衛的認罪;而八十四篇則是最甘甜的詩。在詩篇中,以色列利未支派中可拉的後裔共留下了十二首詩,分別是四十一到四十九篇,八十四篇和八十五篇,以及八十七篇到八十八篇。本詩篇基本的解釋是無可置疑的,表達出被擄之猶太人深深渴望能再次返回耶路撒冷的聖殿。 提要:本篇是為有福人的禱告。這一篇給我們看見詩人以朝聖旅客的口氣,敘述對神居所的渴望和走進聖殿時的禱告,也敘述在往鍚安大道旅程中的經歷,及見證所蒙的祝福。全詩分為三段: (一)渴想神的院宇(1~4節) ── 如此住在袮殿中的便為有福; (二)想往鍚安大道(5~8節) ── 靠袮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 (三)行動正直的人(9~12節) ── 倚靠袮的人便為有福。 鑰節:【詩八十四4】「如此住在袮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袮。」 【詩八十四5】「靠袮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 【詩八十四12】「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袮的人便為有福!」 鑰點:這一篇給我們看見一幅基督徒屬靈長進的歷程。第一段(1~4節) 是基督徒長進的渴慕,第二段(5~8節) 是基督徒長進的經歷,第三段(9~12節)乃是基督徒長進的見證。基督徒屬靈的長進,是從「渴想」尋求主,到「前往」朝見主,以及住在主裡面「倚靠」的漸進過程。因為一個人要認識神之先,必先要有渴慕神的心。甚麼時候,失去了屬靈的飢渴,我們屬靈的長進即刻會停頓。因著有屬靈的羡慕,我們從而開始親近神,与神同行和向神禱告,其結果是成為一個蒙福信靠神的人。親愛的,昔日,詩人渴想神、親近神、倚靠神;今日,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渴慕和追求呢? 此外,基督徒屬靈長進的秘訣是對神的認識和經歷。詩人在詩中直接向神說話,有七次稱神為「袮」。另有其它對神的稱呼.例如「万軍之耶和華」,「耶和華万軍之神」、「永生神」、「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雅各的神」,以及「耶和華是我們的日頭」、「我們的盾牌」、「我們的恩惠」、和「我們的榮耀」。每逢詩人用不同的稱呼向神說話時,都是代表他對神不同的經歷和享受。親愛的,從本篇中,你對神的認識和經歷有那些提升呢? 今日鑰節提到「便為有福!」詩中的每一件事,都跟「便為有福」這個主題有關。從這一篇中,我們可找到何人為有福: (一)住在神殿中的人是如何蒙福(4節)――(1) 如同卑微的麻雀找到住處;麻雀雖是無益、無价值的小鳥,神還是讓他們在祂的殿中居住;(2)如同燕子為自己找到安置幼雛的窩。燕子是最不安靜的鳥。他們總飛來飛去。人沒有得著神的平安也是如此。但飄流無定的人能在神的面前得著平安并且安全的生育。在我們得救以前,我們都是流浪,無家可歸的人,沒有任何保護或藏身之處。當我們來到教會,接觸神、禱告神時,我們覺得找到一個安穩的窩,安息在自己的家裏。這是我們許多人能見證的――神的家就是我們的家! (二)靠神得力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人都是有福的(5節) ;即使他們要經過乾燥不毛之地,也覺得乾地變了水泉綠洲,不會感到飢渴和疲勞,反而愈走愈有勁。我們都是蒙天上呼召的子民(來三1) ,一同奔走天路。雖然路途是艱苦的,在途中我們有時會疲乏、遇上凶險或失腳跌倒,但走天路的人卻是蒙福的,因為神應許我們力上加力(7節),恩上加恩(11節)。此外,詩篇本篇提醒我們:――(1)「靠袮有力量」(5節):走天路不是憑自己一時之勇,而是要仰望神,享受神家的福樂;(2)「他們行走」(7節):走天路不是我們一個人獨自走,而是要有同路人一起往前行,彼此打氣,彼此扶持。所以詩人強調「他們」行走,力上加力。我們所走過的路,也會成為別人蒙福之路。 (三)倚靠神的人必蒙神賜福(12節) ――(1)「神是亮光」供應生命給我們;(2)「神是盾牌」保護我們不受遭害;(3)祂要賜下各樣「恩典」給我們享受;(4)並作「榮耀」以彰顯神。 十七世紀的本仁約翰寫了「天路歷程」一書,形容基督徒會遇見灰心沼、艱難山、死蔭谷、浮華市集、死亡河…等。這本書幫助了歷世歷代無數的基督徒,從失敗和跌倒中再起來前進,直到進入榮美天家。基督徒生命的長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希望弟兄姊妹們在恩典中繼續不斷地進步、成長,前進以致屬靈生命臻于成熟豐滿。因此,基督徒的一生就好比一條朝聖的道路。親愛的,朝聖者要到聖殿雖必須經過「流淚谷」(原文意思是valley of baca即乾旱之谷)」(6節),但神已經應許你,當你走天路時,行走時力上加力,需要時恩上加恩,和任何境遇時榮上加榮。這是何等有福呀! 「祂給我工作,使我在祂那裡得安息,祂給我力量來應付最艱辛的試驗;當我走在預備的恩典裡,我發現在神的步伐中,喜樂與我同行。幸福並非只在天堂等待我們,旅程中也充滿喜樂。」──《生命雋語》 默想:本篇詩人旅客的口氣,敘述對神居所的渴望,和走進聖殿時的禱告,也敘述在旅程中的經歷,及見證所蒙的祝福。親愛的,你是走天路的人,也是蒙福的人! 禱告:神啊!我願意住在祢的居所,因在祢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求祢讓我能信靠祢,因祢是我的日光、盾牌,祢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住神殿一日 勝別處千日(吳主光) 第八十四篇大綱: 引言:神的居所可愛(84.1) 一、羡慕雀鳥住在神殿中(84.2-84.4) 1.渴慕歸回聖殿事奉 2.願如雀鳥住於殿中 二、祝福歸回錫安朝見神者(84.5-84.7) 1.祝福歸回者有力量 2.流淚谷變為泉源地 3.得力歸回朝見神面 三、呼籲神垂顧受膏者(84.8-84.9) 1.求神聽留心聽禱告 2.呼籲神垂顧受膏者 四、以為神殿看門為幸福(84.10-84.11) 1.看殿門一日勝千日 2.神賜下恩惠和榮耀 結語:倚靠神的人有福(84.12) 釋經: 引言:神的居所可愛(84.1) 84.1(可拉後裔的詩,交與伶長。用迦特樂器。) 1.我們研讀完了十一篇「亞薩的詩」,現在開始來研究《卷三》餘下的六篇詩,就是四篇「可拉後裔的詩」(第84, 85, 87, 88篇)﹐一篇「大衛的詩」(第86篇)﹐和一篇「以探的詩」(第89篇)。這六篇詩還是接續十一篇「亞薩的詩」﹐解答(第74篇)的呼冤。結構是這樣: (第84篇)提及許多被擄的人歸回錫安,所以從這裡開始,預言以色列人在所羅巴伯時代,第一次從被擄之地歸回耶路撒冷﹐事奉神。 (第85篇)指出﹐被擄歸回的人如果盼望得著救恩,就「不可再轉去妄行」,乃要以誠實來迎接「慈愛和公義」從天降臨(暗示主第一次降臨所成就的救贖);並要「跟隨公義的腳蹤行」(意思是要照著主的教訓而行),神就會將天地的福都賜給他們。 (第86篇)是惟一一篇「大衛的詩」,為要借著「大衛」來代表主基督﹐求神保存以色列人的性命。因為按預言的時間次序,被擄的以色列人歸回之後,很快就再犯罪,使聖殿變成賊窩,於是神就在主後七十年,將以色列人交給羅馬大軍,屠殺了耶路撒冷一百一十萬猶太人。羅馬人又燒毀聖殿﹐拆毀城牆﹐使猶太人分散至全世界﹐二千年來被各國君王屠殺,包括天主教十字軍﹐和受天主教教皇指使的各國君王,尤其是德國的希特拉等。若不是主基督求父神保存他們的性命,他們早就被滅絕了。 (第87篇)很清楚地預言外邦人先得著救恩,這是指外邦教會要在這時期內成立、興旺﹐將福音傳遍天下。 (第88篇)形容以色列人「自幼年受苦」,直到末世大災難快要喪命之際,不斷的向神呼求,神仍然不肯垂聽他們的禱告。其實神要熬煉他們。因此﹐這詩其實是預言以色列人在末世大災難中被敵基督大軍追殺﹐向神呼求的心情。 (第89篇)是最後一篇,預言以色列人在災難中不斷質問神,為何與大衛堅立永約,要叫大衛的後裔不斷人坐在寶座上,卻一直沒有實現?不但如此,還讓耶路撒冷變成荒場。敢問神的誓言在哪裡?其實答案早在(第75篇)和(第76篇)交待了,就是等到主所定的時候日期,主基督才會降臨,復興以色列國。 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1.經文顯示,這時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已經建成了聖殿,而且很宏偉壯觀。本來﹐以色列人認為,憑他們自己的力量上山取木材來建殿,這殿必定很難看﹐很簡陋了。但哈該先知鼓勵他們﹐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過不多時…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萬軍之耶和華說:銀子是我的﹐金子也是我的。這殿后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該2:6-9)這預言果然應驗了,大利烏王下令﹐由國庫支付一切的費用。結果﹐所建成的殿,比所羅門王所建的,還要大﹐還要美麗。 2.建殿的過程是這樣的:本來﹐以色列國家亡國﹐國民又被擄遠離國土,按人來看,應該是絕望的。但神仍有奇妙的恩典,使他們在絕望中仍有盼望。歷史告訴我們﹐主前539年十月,波斯王古列,帶領波斯和瑪代聯軍﹐攻陷巴比倫城,將巴比倫大帝國消滅。這時﹐根據《以斯拉記》的記載,古列王被耶利米先知的話「激動」,所以他就下詔通告全國,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
(拉1:1-3) 3.其實,根據猶太人的傳說,是但以理帶著《耶利米書》和《以賽亞書》去見古列王,將神預言「耶路撒冷荒涼以七十年為滿。」(耶25:11-12, 25:12),並神怎樣早在一百年前的《以賽亞書》中,已經提「古列」的名﹐吩咐他釋放以色列人歸回﹐說: 「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鬆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我對他如此說:我必在你前面行﹐修平崎嶇之地;我必打破銅門﹐砍斷鐵閂。我要將暗中的寶物﹐和隱密的財寶賜給你,使你知道提名召你的﹐就是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因我僕人雅各﹐我所揀選以色列的緣故﹐我就提名召你。你雖不認識我﹐我也加給你名號。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你雖不認識我﹐我必給你束腰。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使人都知道除了我以外沒有別神﹐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我憑公義興起古列〔古列原文作他〕﹐又要修直他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釋放我被擄的民。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耶和華如此說﹐埃及勞碌得來的﹐和古實的貨物必歸你﹐身量高大的西巴人﹐必投降你﹐也要屬你﹐他們必帶著鎖煉過來隨從你。又向你下拜祈求你說﹐神真在你們中間﹐此外再沒有別神﹐再沒有別的神。」(賽44:28-45:6, 13-15) 怪不得《以斯拉記》記載,古列王的詔書說明:「只有他是神」。因為古列王看見,早在一百多年前,早已經提他的名,要叫他釋放以色列民歸回,為神重建聖殿。試想﹐古列王當時的心何等激動? 4.古列王也將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聖殿奪去的金銀器皿﹐交回猶太人的手,帶回耶路撒冷,放回原處。所以﹐以斯拉記指出,當時有四萬多以色列人歸回,由所羅巴伯、耶書亞、尼希米、西萊雅、利來雅、文士以斯拉、哈該先知、和撒迦利亞先知等人帶領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去,重建耶和華的殿。他們中間有族長、祭司、利未人、和百姓,都是「被神激動他心」的人。他們拿著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從前奪去的聖殿金銀器皿﹐和各樣珍寶共有五千四百件回去。最叫人感動的,就是連「歌唱的亞薩子孫」也有一百二十八名。(相信「亞薩子孫」只是個統稱,其實其中有不少是「可拉的後裔」。) 5.可是﹐歸回的人才開始建殿,匠人立耶和華殿根基的時候﹐就遇到困難了。因為耶路撒冷周圍的敵人聽見,就來表示要與他們一同建造﹐一同敬拜事奉耶和華。所羅巴伯和耶書亞拒絕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拉2:4)但這些敵人不斷擾亂他們,並且賄買謀士﹐要敗壞建殿的工程。直到亞哈隨魯王登基的時候﹐甚至上本控告他們。直到亞達薛西王年間,控告就成功了,亞達薛西王下令以色列人要立即停工﹐不得建造。 6.原來﹐古列王打敗巴比倫國之後,過兩年就下令﹐讓猶太人歸回重建聖殿。之後﹐古列王將迦勒底國交給岳父瑪代王大利烏管理(但5:31),自己就出去東征西戰,建立他的大帝國。所以﹐亞哈隨魯王和亞達薛西王都不知道古列王曾下令﹐讓猶太人歸回重建聖殿的事。建造聖殿的工程,一停就停了二十一年。 7.後來﹐歸回的以色列人得到先知哈該、和先知撒迦利亞的激勵,他們就冒險﹐不理王命﹐起來重新建殿。這一次﹐神的眼目看顧猶大的長老﹐以致當地的總督和周圍的外邦人沒有叫他們立即停工,但將這事奏告大利烏王﹐等他的回諭。大利烏王接到這案件﹐立即派人去典籍庫查察,結果在瑪代省﹐亞馬他城的宮內﹐尋到古列王的上諭﹐記著說:「古列王元年﹐他降旨論到耶路撒冷神的殿,要建造這殿為獻祭之處﹐堅立殿的根基。殿高六十肘﹐寬六十肘。用三層大石頭﹐一層新木頭。經費要出於王庫。並且神殿的金銀器皿﹐就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的殿中掠到巴比倫的﹐要歸還帶到耶路撒冷的殿中﹐各按原處放在神的殿裡。」(拉 6:1-5) 8.於是大利烏王命令河西的總督達乃﹐說:「…你們的同黨﹐就是住河西的亞法薩迦人,你們當遠離他們(以色列人)。不要攔阻神殿的工作…。我又降旨﹐吩咐你們…從河西的款項中﹐急速撥取貢銀作他們的經費﹐免得耽誤工作…。」(拉6:6-8)結果﹐建殿的工程順利進行,三年半後,就是「大利烏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這殿修成了。」(拉 6:15) 一、羡慕雀鳥住在神殿中(84.2-84.4) 84.2我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或譯:歡呼)。84.3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抱雛之窩。84.4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細拉) 1.作者和在北方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聽見聖殿建造成功了,而且非常宏偉和美麗,就非常高興,很多人都羡慕歸回耶路撒冷事奉神。尤其是本詩的作者-「可拉的後裔」,他們的祖宗「可拉」曾得罪神而被神處死─地開了口,將可拉全家吞了下去。所以可拉的後裔不再敢得罪神,世世代代為神的會幕擔抬聖物;在大衛時代,更成為站在聖殿中央獻詩的詩班。有撒母耳的孫子希幔作詩班長領導他們。 2.作者表示「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這裡「羡慕渴想」﹐差不多所有英文譯本都像欽定本一樣譯法──“My soul longeth, yea, even fainteth.”意思是﹐「我的魂渴慕﹐甚至昏倒」。當然不是真的昏倒,因為「渴想」一詞,原文是“kalah'”,欽定本通常譯作“consume”57次、“end”44次、“finish”20次、“fail”18次、“accomplish”12次、“done”9次、“spend”8次、“ended”7次…等,但譯作“fainteth”只有兩次。所以應該譯作「渴慕到心力耗盡」才對,意思是渴慕等候了二十一年了,等到心力耗盡,魂也支援不住﹐險些昏到;現在等到了﹐心情何等興奮。 3.作者繼續說:「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或譯:歡呼)。」這裡所說的「心腸」和「肉體」,意思是「裡外全人」;至於「呼籲」一詞,原文是“ranan”,欽定本通常譯作“sing”20次、“rejoice”11次、“sing aloud”4次、“shout”4次、“shout for joy”3次…等。所以譯作「歡呼」才對。讀者可以想像,作者渴慕住在耶和華的殿中﹐渴慕了二十一年,經歷重重波折﹐最後聽到聖殿在極其奇妙的情況下﹐全然建造成功,他豈不要興奮到「全人裡外每一個細胞都向神歡呼」嗎? 4.他必定會高聲喊著說:「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抱雛之窩。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細拉)。」他稱耶和華為「我的王、我的神」,因為想到神管理著波斯眾王,使他們在適當的時間下令建殿﹐並且由國庫支付一切費用,這事豈不是奇妙到叫人難以置信嗎?足見神才是眾王之王。他在耶路撒冷設立他的殿,其實也是他的寶座,要統治全世界。試問這樣的一位神﹐有誰不羡慕去親近他呢?所以當作者看見「麻雀」和「燕子」飛過,他就想像﹐如果自己也有翅膀,立即飛回耶路撒冷,親近自己最愛的神就好了。也許他考慮到,長途跋涉回到耶路撒冷,居住甚麼地方﹐會成為最基本的問題。但是想到自己只不過是小人物,無人接待,也可以像「麻雀和燕子」一樣﹐只在祭壇下找到「抱雛之窩」就夠了。「祭壇」是常常獻祭的地方,在那裡結窩和抱雛﹐相信是最溫暖不過的。這是說﹐作者有信心,靠神回到聖殿,必會找到溫暖的住處。即使在那裡得一份「守門」職位,使他能落地生根,建立自己的家室﹐已經滿足了。 5.作者自我安慰說:「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細拉)」。「如此」二字,表示即使像「麻雀和燕子」﹐在聖殿的祭壇下﹐隨便找個住處也好,只要有機會事奉神就有福了。自問﹐回到耶路撒冷去﹐目的只為可以唱詩「讚美」神;「麻雀和燕子」也可以在殿中天天吱吱讚美神,為甚麼我不可以在聖殿中恢復唱詩讚美神的職份呢?作者在這裡特別加上(細拉),意思是要讀者在這裡稍停,細想像「麻雀和燕子」天天讚美神﹐這是多麼快樂的職份! 二、祝福歸回錫安朝見神者(84.5-84.7) 84.5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84.6他們經過流淚穀,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穀。84.7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 1.想到這裡,作者就勉勵自己和其他有心返回耶路撒冷聖殿事奉神的利未人﹐一同上路,說:「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他形容往錫安的路為「大道」,可見﹐當時回去的人十分多,以至山路也成了大道。這些人放下在巴比倫的物業和生計,要回到剛剛建成聖殿﹐仍未很富裕的耶路撒冷去定居,實在不容易。但作者認為「靠神」就有力量﹐以後生活必不成問題,必定有「福」。 2.歸回的人,要走過從前被擄時所走過的山谷。作者形容這些「山谷」為「流淚穀」。因為被擄時﹐不但為國破家亡而痛哭﹐更為敵人不斷的譏誚﹐「你的神在那裡呢?」而「將眼淚當作飲食」(詩42:3)。但是如今﹐這些「山谷」都變成「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穀。」意思是﹐回去的路上﹐變成「隨處有溪水供應﹐隨時可以自由安歇」的環境。「秋雨之福」代表「本來乾旱的日子﹐神卻賜下恩雨滋潤遍地。結果一路上﹐到處長滿了翠綠的青草和樹木。」這是形容以色列人本來被擄絕望,眾波斯王都多次下令禁止他們重建,試問有誰能﹐有誰敢抗拒王命呢?但是神有「秋雨」──在絕望中賜下奇恩,突然使大利烏王找到從前古列王所寫的上諭,知道古列王確實曾經下過這樣的命令,叫以色列人重建至高神的殿,於是建殿的工程﹐就出奇地順利和成功了。現在作者歡歡喜喜的走路,感受到連環境都改變了,到處都是恩典,使他們「力上加力」。因為「各人到錫安朝見神」,意即每一個以色列人都可以自由到錫安去朝見神,毫無攔阻﹐不用懼怕。 三、呼籲神垂顧受膏者(84.8-84.9) 84.8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細拉)84.9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 1.作者這時可能已回到聖殿了。因為這裡的禱告﹐和下文表示「住在耶和華的院宇」,都是在聖殿裡說的話。作者稱耶和華為「萬軍之神」,也是「雅各的神」,暗示以色列人的「王」就是耶和華,他在天上有萬軍聽他的差遣。所以作者就求神「留心聽」他的禱告,因為他的禱告裡頭含有「隱秘的祈求」,就是求神復興以色列國,並賜下以色列的君王(受膏者)給他們。我們說﹐這是作者「隱秘的祈求」,因為: 第一、作者故意在這裡加上「細拉」二字,暗示必須在這裡停下來細想﹐才能明白他所求的,因為不方便說得太明白。 第二、作者認為神是以色列人的「盾牌」,暗示神就是以色列人的「王」,一向保護以色列人﹐不被仇敵所滅。 第三、作者求神「垂顧觀看受膏者的面」。「受膏者」可以指大祭司,也可以指君王。因為這兩種職份在就職禮中,都有「聖膏油」澆在他們頭上(參詩133:2, 出40:15, 撒上12:3,
16:6, 13)。如果是指大祭司,可以解為﹐「每當大祭司進入至聖所﹐仰臉為百姓禱告之時,求神垂顧觀看。」如果是指君王,可以解為﹐「求神再施恩,使以色列得以複國,有君王來管治他們。」 第四、因為以色列已經亡國,受波斯帝國的管治。如果波斯王知道他們想要複國,那就不得了,勢必派大軍來剿滅他們。 2.但以色列在地上暫時不得再有君王,只有耶和華神在天上作他們的君王。直到主耶穌降世﹐騎驢進入耶路撒冷,作他們的王。正如《聖經》說:「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可惜﹐他們不明白,竟將自己的王──主基督殺了。因為他們不相信耶穌是基督。其實主耶穌才是真真正正的「受膏者」(希伯來文的讀音是「彌賽亞」;希臘文的讀音是「基督」,主耶穌是受「聖靈恩膏」所膏抹。再者﹐舊約的君王不可以同時做大祭司;大祭司也不可以做君王。惟有主耶穌可以一身兼二職。不過﹐神還有恩典,到末世時﹐以色列全家悔改歸主,主耶穌就從天上駕雲而來﹐顯為榮耀的大君王,降臨欖橄山,然後進入耶路撒冷作全地的王。 四、以為神殿看門為幸福(84.10-84.11) 84.10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84.11因為耶和華─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 1.「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原文只是「在你的院宇一天﹐勝過一千」。因此﹐這句話可以解為「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也可以解為「在你的院宇住一天所得的好處,勝過在別處所得的一千倍。」筆者這樣解,因為下文指出「神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是的﹐神賜甚麼都是好的,因有永恆的、和屬靈的價值;在神以外得甚麼好處,都是不好的,因為都會隨著這個能朽壞的世界而消失。所以詩人說:「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詩16:2)又說:「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詩73:25) 2.作者又說:「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作者是「可拉的後裔」,一向的工作都是「看門」和「唱詩歌頌神」。所以他表示﹐回到耶路撒冷﹐即使恢復從前的工作,為神的殿「看門」,已經滿足了。至於「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這句話,暗示作者在北方巴比倫有相當高的職位,服侍迦勒底人。但是﹐他認為即使迦勒底人給他多麼舒適的環境居住,職位有多高,他也不再放在眼裡,因為他看服侍神為最寶貴。自從一九四八年以色列複國以來,世界各地有許多猶太人紛紛回去定居。有一位遊客在以色列泰拉維夫坐計程車,談話起來,問那位車長從那一個國家回來;車長回答說:「從德國回來。」又問在德國原先的工作是甚麼?車長很驕傲地說:「我有三個博士學位。我寧願回來當『的士司機』,也不願意在別的國家當大學教授。」 3.作者解釋,為甚麼回來事奉神是那麼的寶貴,說:「因為耶和華─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請注意﹐「因為」二字是解釋上文的「理由」;作者認為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耶和華」。有了「耶和華」,甚麼好處都不缺──耶和華有正負兩方面的好處: 正面的好處:像「日頭」──不斷的、無限的、大量的、普及的、將天上屬靈的好處﹐像陽光一樣輸送下來,叫大地每一個親近他的人,都得著生命、溫暖、光照、指引…。 負面的好處:像「盾牌」──將仇敵一切的火箭、暗箭、石頭、矛槍、攻擊…全部隔開,作投靠人最穩妥的保護。 只要人的「行動正直」,耶和華決不留下一樣好處不給他們。不論正面的、負面的,都賜給他。這是真的﹐保羅見證說:「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 8:32)因此﹐雅各見證說:「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 1:17) 結語:倚靠神的人有福(84.12) 84.12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 1.這是全詩的「結語」──「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這句話欽定本譯得比較有感情:“O LORD of hosts, blessed [is] the man that trusteth in thee.”中譯應該是:「萬軍之耶和華啊!福哉!凡這樣信靠你的人。」 2.這樣的「結語」,代表作者向神承認﹐凡從北方巴比倫歸回﹐為要「信靠」耶和華的人,都必定蒙福!不要說﹐住處不成問題(像麻雀和燕子隨便找個落腳地方也可以),即使回來親近神一天,從神所得的﹐已經勝過在巴比倫所得的千倍;更何況神要像太陽一樣﹐無限量地﹐不斷地賜下天上屬靈的好處。又保護投靠他的人,叫任何仇敵都不能傷害他分毫…,這麼寶貴的「福」,豈不是一樣好處都不缺之「福」嗎? 3.是的﹐信靠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但是﹐以色列人偏偏就不肯信靠這位耶和華萬軍之神,一味的行惡。所以﹐(第85篇)指出﹐被擄歸回的人如果想要得著「救恩」,就「不可再轉去妄行」;乃要以「誠實」來迎接「慈愛和公義」從天降臨(暗示主第一次降臨所成就的救贖);並要「跟隨公義的腳蹤行」(暗示要照著主的教訓行),神就會將天地的福都賜給他們。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神居所的供給(朱韜樞) 第六段 神子民經歷地上的行政與神居所成熟的影響(一) 詩篇第八十四篇 這一篇開頭的話是何等的甜美,萬軍之耶和華啊,爭戰的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教會是誰的?誰是教會的老闆?大元帥!祂有多少軍隊?無數!祂是萬軍之耶和華,也可以說是爭戰的耶和華!人惹祂,祂不氣;人惹教會,祂就氣了。人欺負祂,祂就說:「我巴不得你肯聽從我」;但是,一說到教會,祂就說:「我是誰?我是萬軍之耶和華,這是我的教會!」也許我們問:「既然是萬軍之耶和華,為什麼前面讓敵對者破壞得一塌糊塗呢?」祂要說:「那是一個過程啊!你以為是他們破壞的嗎?你以為一切只是為著破壞嗎?你知不知道,是藉著這一切破壞,才真正的把教會建立起來!」 爭戰的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詩人認識這樣一位為著祂的權益爭戰的神,祂爭戰的憑藉和過程就是祂的居所。祂是為著祂的居所爭戰的,藉著祂的居所爭戰,憑藉祂的居所爭戰,爭戰在祂居所的裡面。哦,奇妙極了,基督就是教會,教會就是基督;神的居所和神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說,神和祂的居所是一同站立的啊。「居所」是多數的,表明一處處地方的教會生活,就是許許多多的地方教會。詩人看見這麼多地方教會,他就說:「爭戰的耶和華啊,這些地方教會何等的可愛!」 這詩人渴望與神聯結,向神歡呼;他認識實化這一切的路是在乎耶和華那許多的院宇。院宇也是多數。在每一個地方教會中,都有一個院宇,是世人可以進來,可以開始於他的教會生活的,也可以活動於教會生活之中的。 在那裡有壇,壇是多數的。一面,這個壇可以指外院子的銅祭壇和聖所中的金香壇,說出奉獻的生活和交通的生活是不可分的。銅祭壇是說我們把自己奉獻給神,金香壇是說我們和神產生神聖的交通;這兩個壇在那裡,就說出我們是奉獻的人,也是交通的人。我們是與神交通的,我們又是奉獻給神的,奉獻和交通兩個啊不可分的。另一面,這多數的壇,也說出這個經歷是不斷重複而且加深的。我們把自己奉獻給主之後,主又來摸著我們,我們就再把自己奉獻給祂,然後主又來,我們又再奉獻。在祭壇上的奉獻,是沒有一日能燒乾的,我們還得常常地把自己奉獻給主。我們人花樣多,不知道怎麼回事,壇上的火怎麼燒,我們都能溜下來。 這裡的壇,一面說,是神聖的奉獻,加上神聖的交通,所以是兩個壇。一面說,是我們奉獻了,再奉獻;交通了,再交通。奉獻給主了,再更新奉獻給主;交通了,再更多進入交通。這樣的多數,就產生了甜美的經歷,叫我們看見,我們像一隻沒有價值的麻雀,在其中找著了住處。誰來過教會生活呢?像麻雀一樣的人。麻雀原是百物中最小的一物。主耶穌說:「兩隻麻雀一個銅錢」換句話說,麻雀太便宜了,根本沒價值。本來是一隻麻雀一個銅錢,現在買一隻送一隻,所以兩隻麻雀一個銅錢。 誰來過教會生活呢?就是我們這些真看見自己沒價值的人。如果在教會中,我們走起路來,名片一拿,某某公司董事長,或某某公司總經理,或某某公司執行長,那不是說自己很值錢嗎?那不就完了嗎?誰來過教會生活呢?麻雀!若有一位作軍長的,他穿一件將軍制服來聚會,他永遠不能過教會生活,嚇都把嚇死了,他也不知道該往哪擺。他想,星星拿掉捨不得,留在那兒掛不住,真是麻煩。 商家也許賣一隻英俊的麻雀,配上一隻較老的,因為一隻要錢,一隻不要錢。無論英俊的、較老的,或是有前途、沒有前途的,我們都是麻雀,我們都在教會生活裡,享受安息!在教會生活裡,我們是沒有價值的麻雀,卻在其中找著了住處。為什麼有人常常找不到住處?因為他老在衡量自己值多少錢。他看自己或者是主的僕人,或者是開特會的弟兄,或者是站講台的人,或者是奉獻錢財較多的人,別人稍微錯待他一點,他以後就不來了,這樣,他也永遠找不到住處了。弟兄姊妹啊,進到教會生活來,有一個特點,無論外在的、或內在的,我們都忘了自己的身分,我們都變成小麻雀了;我們是沒有價值的,卻在這裡找著了住處! 不僅這樣,我們要像一隻滿了自由的燕子。燕子和麻雀不一樣。燕子是侯鳥,什麼時候住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該怎麼住,都是有道理的。它是自由的。現在它應該住在南方,它就住到南方;現在它應該住在北方,它就住在北方。現在它應該住在林中,現在它應該住在湖邊,都是燕子自己來決定的。詩人看見教會以後,他就說:「我不是自由的嗎?我像燕子一樣是自由的,卻願意藉著奉獻和交通,住在神的居所裡,而產生生命的繁衍,來養育下一代。」麻雀說:「我沒出息,住在這兒吧」;燕子說:「我有出息,我也住這兒吧。」麻雀在這裡找著了住處,燕子在這裡找著了菢雛之窩,就是培育下一代的所在。 第一節,「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們要注意,在詩篇裡,詩人一直問神的居所在哪裡,但是這裡說,神就在居所裡!誰是居所的實際?萬軍之耶和華,作王的耶和華,掌權的耶和華,征戰的耶和華,得勝的耶和華,勝而又勝的耶和華,天上至高的耶和華,祂就住在這居所的裡面啊!教會裡有誰?教會裡面有基督,有受死的基督,得勝的基督,是神的基督,是人的基督,神而人者的基督,釘十字架的基督,復活的基督,升天的基督,得榮的基督,作王的基督。教會裡面盛裝了這一位的基督,所以我們就說:「基督啊,榮耀的基督啊,你的教會何等可愛!」神,基督,成了教會的實際,所以祂的居所何等可愛! 生命的羨慕和尋求 第二節,「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或譯:歡呼)。」這一節恢復本譯作,「我的魂羨慕,甚至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活神呼籲。」羡慕,希伯來文 kasat,意思是一種很強的渴慕(longing and desiring)。詩人有一個很強的要求,說出他實在羡慕,甚至羡慕到渴想的地步。渴想,希伯來文 kala,這個字也可以譯作:消失。也就是說,甚至消失在耶和華的院宇裡。這個字在詩篇十八篇三十七節,被譯作「滅絕」;而在三十一篇十節,就譯作「消耗」(to be spend)。Kala 譯作英文,就是 to come
to the end。甚至渴想耶和華的院宇,就是 come to the end in the house of god。真好!我們人的花樣多,所以,我們這一生永遠沒有來到終結(come to the end)。讀大學的,讀完以後就讀研究所,研究所畢業以後就找事作,找到事以後就結婚,結婚以後就有兒子,有兒子以後就買房子,買房子以後就養兒子,養兒子以後就等孫子……,沒有結束。很難有一個人起來說,「我來到了終結」(I come to the end)。但是,有一個人, 他說:「我不僅有一個羨慕(kasat,desire),我也願意失去,消失,結束,在教會生活的裡面(come to the end in the house of god)!」或說,「我也願意我花費,完全消耗,在耶和華的院宇裡!」 這裡譯作「消失」,應是更好的。「我的魂羡慕,甚至消失在耶和華的院宇之中。我看見教會,我摸著教會,我享受到教會,我過了教會生活;當我看見教會,摸著教會,享受教會,過教會生活的時候,我整個人就覺得,主啊,我什麼都沒有了, 我只剩下教會了!」這就是我們這個人消耗、消失在耶和華的院宇裡。 我的心腸,就是我整個內裡的所是。我內裡的所是,我外面的肉體,向活神呼籲。一面來說,呼籲和歡呼是聯起來的。當我們呼籲的時候,也許就是預備歡呼的時候;我們歡呼,就是為我們的呼籲,與我們所要的成為一個。 第三節,「萬軍之耶和華 ── 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在你祭壇那裡,就是在你那兩座壇那裡。 第四節,「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細拉)」這裡的「住」,希臘文是 kataoikeo,不僅有住(dwell),更有安家(settle
down)的意思。例如,以弗所書三章十七節上,「使基督藉著信,安家在你們心裡,」(恢復本)安家在神殿中的,便為有福;從殿中搬家出去的,便為有禍。安家,就是定居。定居在哪兒?不是定居在一個地方,乃是定居在地方教會中。真好!我們說:「我定居了。」定居在哪兒呢?定居在教會生活裡。我們定居在地方教會生活裡,現在,我們這個人完全安家下來了!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安家能給我們最大的安詳。現在,我們整個人有了歸宿。我們屬於誰?教會!我們住哪兒?教會!過什麼樣的生活?教會生活。誰是我們的力量?教會!誰是我們的扶持?教會!誰引導我們走路?教會!誰叫我們有方向?教會!我們為什麼活?為什麼被消耗?完全是為著神的居所,就是教會!(韜) 第七段 神居所成熟的彰顯(二) 神在祂的主權裡,帶我們經過一個成長的過程,從七十三篇到七十九篇,不斷描述教會中各種的墮落,以及教會受到各種的欺凌和摧殘;在這期間,神偶然也出來有回應,但都不是真正的解答,好像神只是在那裡說一些話,幫助我們來度過一個關口。一直等到八十篇,神就開始說到祂的所是,在那裡,神至少說出十個特點,來向我們證明,祂是我們的神。八十二篇告訴我們,無論教會生活多好,不要忘記,總有一個不公平的撒但,要想盡一切方法來摧殘我們;總有世界上各般的人,要想盡一切的方法來佔有我們 ── 或者他給我們許多的錢,或者他影響我們健康的生活,或者他讓我們落到世界裡,甚至於罪惡裡,或者活在某一種宗教的情操裡。總而言之,世界用各種的方法來得著神的教會,也就是來得著神的子民。 不同的詩人,相同的迦特樂器 從八十一篇和八十四篇的前言,我們看見,這兩篇所用的樂器是同一個,為什麼呢?基督和教會,神和祂的居所是不可分的。所以描述到這位奇妙的神時,是一種樂器,一種音色;描述到教會時,也是同樣的樂器,同樣的音色。這叫我們覺得吃驚,好像聖經裡永遠不會有任何的錯誤。可是,這兩篇還有不同,不同在哪裡呢?八十一篇,是一個唱詩的人所寫的;八十四篇,是一個在審判裡的人所寫的。八十一篇的作者,他的出生是很尊榮的,生下來應該就是利未人,成長的環境是很健康的,是住在大衛身邊的音樂家,專門作宮庭音樂的,所以他有很豐富的資源。八十一篇,說到我們唱詩時要打手鼓,彈琴與瑟;換句話說,說到這位神的時候,要把各種的樂器帶進來。八十四篇,說到教會的時候,各種的樂器不見了,只有迦特的樂器。 萬軍之耶和華 詩篇八十四篇一節,「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萬軍之耶和華,意思就是作王的耶和華,掌權的耶和華,作總司令的耶和華,三軍總司令的耶和華,導彈研究室主任的耶和華,所有與打仗的事都在祂的手裡;無論是原始的武器,高科技的武器,總而言之,都在祂的控制之下。這樣一位神就是教會的元首,所以這裡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這裡是一個大的改變,前面說到神的居所在這裡,神的居所在那裡,神的殿在這裡,神的殿在那裡;現在是說到神在祂的殿裡面!這個很開我們的眼睛。我們常常說,這個地方有主的祝福,那個地方有主的祝福,甚至於有許多弟兄很積極的想學一種蒙祝福的方法,使教會人數天天增長;但是現在,詩人說,的確有主在我們的中間,的確有萬軍之神在我們的中間,所以這一個居所乃是耶和華的居所! 這時候,我們就羨幕,甚至願意消失在祂的院宇裡(2)。在這裡,我們過一個祭壇的生活,也過一個交通的生活;藉著祭壇和交通的生活,叫我們像麻雀一樣,像燕子一樣。一面說,我們微小不足道,也可以安家在教會中;一面說,我們是自由的,可以翱翔的,卻樂意侷限在教會中來繁殖,讓生命延續(3)。所以住在殿中的,便是有福的。 我們怎麼過教會生活呢? 第五節,「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這節的英文是:Blessed is the man whose strength in thee;
highways in whose heart。「心中想往錫安大道」,原文沒有「想往」這個字,直譯是:心中是錫安大道。highways,大道是多數;heart,心是單數。眾多的人,眾多的大道,只有一個心。 Whose strength in thee,直譯:在你的裡面,他得著了力量。你是指神。這裡有一個人,他的力量和神連起來了。如果這句話有一個is,whose
strength is in thee,就表示他和神在力量上的聯結,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whose strength in thee,他的力量是在神的裡面,如果他不在神裡面,力量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他的力量和神是一個。有神,力量就在這裡。他的力量就是神,神就是他的力量。highways in (a lot) whose heart,這裡我們加了一個 a lot,表示人是複數的。 因你是力量 這首詩一開始描述教會何等可愛,現在詩人說,那我們怎麼過教會生活呢?詩人描述我們過教會生活的時候,他就說,我們真是有福的,我們的力量和神是連起來的。一面來說,我們沒有神,就沒有力量;一面來說,神一定有我們,所以我們永遠有力量。我們可以不要神,但神說:「我不能不要你啊?」我們說我搬到一個地方去退休,神就說:「我再把你拉出來啊!」所以,我們的力量和神是一個。 力量,不是我們所想講的「發功」。這裡的力量,可以是物質的力量,可以是個人的力量,也可以是社會中的力量。今天,神給我們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加在我們身上,說出神就是我們的力量。這個力量給我們來經歷。當我們經歷了神的加力,或者說,當我們經歷了神所是的力,我們這個人就成為一個有力量的人了。跟隨主很有意思,有時候別人看我們是聖人,我們也不要自我安慰,自我欺騙,以為那就是真的;乃是那一個時候,神的力量在我們的身上 ── 這個力量來了,就叫我們這個人超越起來,叫我們這個人得勝了,叫我們這個人越過物質上的力量,也叫我們這個人在人群中產生力量! 什麼是力量呢?勝過物質的力量,或說,會用物質而不被霸佔的力量;叫我們成為在加力裡一個有力的人,同時,成為一個在人群中幫助人、影響人,把人帶到神面前的人。這裡的力量,是包括我們的得勝,我們的見證,我們在人中間把神彰顯出來。一個這樣有力量的人,他是有福的。 心中就是大道 結果怎樣呢?有許多大道在我們的心裡。highways in (a lot) whose heart。「whose heart」意即多數的人,單個的心。舉例來說,教會中有一位弟兄,一開始不是很願意跟隨主,走主的道路,等有一天,他的「一個心」,為著這大道,願意起來走路了;他這一走,好多弟兄姊妹立刻就跟上去了!大道在他的心裡,當他說:「我要走了!」許多弟兄姊妹,就都跟著他一塊兒來走。心是一個心,走是許多人走。基督徒要有力量,就得學習走神聖的路,奇妙的是,當我們走的時候,心是一個,一起走的人卻有許多。這就是教會生活中最美的地方。 教會生活中是不是個個都是得勝者呢?沒有這回事。但是,我們聯於力量,神聯於我們,神聯於力量,這個時候,在我們裡面,就產生了一個大道。什麼叫大道呢?簡單說,沒有紅綠燈的路,就是大道。跟隨神是一個大道,這個大道乃是錫安大道。請注意,英文沒有「錫安」這個字。這是說,無論這大道叫什麼,我們就是要走這條大道。根據呂振宗譯本,「大道」這個詞,也可以譯作:上殿的台階。這是指我們跟隨主的時候,越走越覺得腿要抬得高。哪一個人開頭跟隨主是跨步的?每一個人開頭跟隨主都是「穿拖鞋」的,慢慢地,我們摸著主,就走路了;慢慢地,我們愛主,腿就抬得高了,伸得遠了。 弟兄姊妹,我們越奉獻,我們走這個大道,就越用力,越有勁頭,「主啊,我就是這樣來跟隨你!」神量給我們的,不是下坡路;神量給我們的,是上坡路。但是今天,我們都是自己揀選一條平坦的路。我們想,「應該這樣,就對了;應該那樣,就對了。神那有我聰明,我把一切都擺平了,誰也不出事!」我們就忘記,神是神,我們要讓神來作神;不是我們把神擺平,是神把我們拔高!神一拔高,我們整個人就到另外一個層次去了。 我們的心中就是一個大道,這個大道叫我們成為一個有福的人。這個大道,有愛的路,也有向上而走的路,在這裡沒有紅綠燈,沒有任何的攔阻,也沒有什麼走不過的。如果「用上殿的台階」來描述這個大道,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它多順暢,在我們行走的過程中,還是有艱難的地方。 流淚谷變為泉源之地 第六節,「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感謝主!我們走了,走一走,竟來到流淚谷。我們在大道上走,越走越高,越走越高,越走越高,突然間,就來到谷中了。什麼谷?叫流淚谷。我們總想,「我是越走越高,越走越高,還有誰像我這麼高的。」突然間,我們就低下來了,而且比誰都低。這叫流淚谷。弟兄姊妹,聖經真有意思,我們走在這大道上,走著走著,一步一步越來越高,結果,主把我們帶過一個流淚谷。 谷有什麼特點呢?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我們在這山谷裡,東張西望,什麼都沒有,幸好,天還是開的!所以,我們就只能看天。我們的經歷是什麼呢?乃是流淚之谷。「流淚」這個字的希伯來文,abar,意思就是流淚;abar,還有一個意思,指明一種樹,能產生特別的芬芳,特別的香氣。神帶領我們經歷流淚谷,一步步把我們往下壓,我們覺得痛苦,可是,旁邊的人聞一聞,卻覺得芬芳,「怎麼這麼香啊?」所以我們可以說,雖經香氣之谷,其過程乃是流淚;雖經流淚之谷,其結果乃是產生芬芳的馨香之氣!弟兄啊,常常我們一點味兒都沒有,人一聞,就覺得我們的味道不夠,為什麼不夠呢?我們不肯流淚。哦,聖經真甜美!流淚谷苦不苦?苦!香不香?香!難不難?難!芬芳不芬芳?芬芳啊!我們想有復活早晨的芬芳,就要經過流淚的夜晚。我們在大道上,越往上走,越走越高;現在,我們所經過的,乃是流淚之谷。太好了! 不僅這樣,abar 這個字,也引伸出「渡河的人」(river crosser)的意思。希伯來人為什麼叫希伯來人?就是他們是渡河的人。希伯來人這個字,就是從這裡來的。經過流淚谷,什麼叫「經過」呢?譬如說,秋天滿山楓樹火紅,人從山路間開車過去,過去以後就過去了。這個經歷好不好呢?好。美不美呢?美。有沒有結果?沒有,只是一個過程。我們在教會中,常常聽見人說他經過許多過程,但是,有的人經過,就只是經過;有的人經過以後,就產生了希伯來人的見證。弟兄們,我們在經過時,受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糟蹋,受了許多人在肉體裡的羞辱,但是,有的人經過,他就產生諸多的抱怨、難過、傷心;也有的人經過以後,他就成為一個釋放出香氣的谷 ── 這個經過,叫他成為一個過河的人;這個經過,叫他成為一個希伯來人;這個經過,叫他成為神的一個見證。這是何等一件事啊!他經過一個被構成的過程,流淚的谷。 「谷」,是個活的字,不是個死的字;它是加深的,我們經過這谷,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這谷越來越深,越來越難。經過流淚之谷,結果,我們就「叫」這谷變成泉源之地。前面說,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那個「菢」就是這裡的「叫」。燕子「菢」雛,就是下蛋生養;當我們經過流淚谷的時候,也有一個「叫」,有一個「生養」。因為,「菢」就是這裡的「叫」。「經過流淚谷,『叫』……」這是說,我們以為我們在哭嗎?殊不知,我們在哭的時候,有一個生命就生出來了!「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或說,叫這谷變成泉和源。泉和源,絕不是挖出來、做出來的,乃是生出來的!當我們經過流淚之谷,一面來說,這個經過叫我們被構成為神的見證;一面來說,這個經過就叫我們生出泉源之地。 弟兄啊,聖經真好,我們讀聖經,讀到後來,都要說:「神啊,我簡直不知道要怎麼來敬拜你!」我們以為經過流淚之谷,乃是要受苦,聖經卻說,不!當我們往上走的時候,我們的經歷卻是到深谷裡;當我們到深谷裡流淚的時候,我們就發出芬芳之氣了。這個「經過」的本身,叫我們成為一個見證了。我們所經過的苦,只有越來越深,而結果呢?從我們身上就「菢」出、產生出泉和源來了,就「叫」這谷生出泉源之地了! 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我們一聽到秋雨,都覺得時序非常晚,大約十或十一月了,但在以色列,每一年的第一場雨,就叫作秋雨。所謂的秋雨,就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場雨,來解除一切的乾渴,來解除一切的乾旱,來解除一切的不生長,來解除一切的摧殘。雨來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弟兄啊,就著我們來說,當我們經過流淚谷、有這樣被主製作的經歷的時候,我們這個人就開始生發出泉和源了;就著神來說,當我們生發出泉和源的時候,神就願意和我們同工,祂要把雨降在我們的身上。親愛的弟兄啊,跟隨主真奇妙,有時候,我們看見弟兄姊妹的粗野,弟兄姊妹的任性,弟兄姊妹那樣在肉體裡,那樣沒有基督,我們都覺得痛苦,但是,再回頭想想,經過這樣的過程以後,我們不是成為泉了嗎?我們不是成為源了嗎?我們不是生出泉和源了嗎?我們不是更多的成為人的祝福了嗎? 剛開始,我們告訴主,「主啊,我真的愛你。」主就叫我們在大道上走,走一走,沒想到,就走到谷裡去了。走到谷裡以後,我們有完全的失望,但是,基督在上面,祂沒有改變!我們再走走,越走越深,越走越深,覺得無路可走了,奇怪的是,這個「經過」就叫我們改變了!現在的我們,比以前可能更柔軟了,也不再那麼有把握了,對主的渴慕,不再是「主我愛你,你也愛我」,而是「主啊,但願我能愛你,也更多享受你來愛我」。不僅這樣,我們身上的香氣也出來了。教會中雖然還有許多聖徒受摧毀,叫我們覺得傷痛,但另一面,神就說:「你怕什麼呢?你如果有泉,你如果有源,他們不回來嗎?你若有生命,你若有供應,他們不回來嗎?」弟兄們,神要說:「你是看今天,我願意告訴你,我願意製作你,但願在你的身上生出泉和源來,在你身上發出香氣來,在你身上產生見證出來;在這時候,我也要與你配合,當你這樣來跟隨我的時候,我就把秋雨降下來,除去一切的乾旱!」 弟兄姊妹,我們的流淚,是叫我們改變;我們的流淚,是叫我們有香氣;我們的流淚,是叫我們能夠生出泉和源來。當我們在艱苦中、越走越為難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對主的信託,越來越多的時候;在這樣的信託裡,我們說:「主啊,謝謝你,你把秋雨降下來了!」這個時候,我們身旁愛主的人就多起來了,奉獻的人就多起來了,福音的門就敞開了,神的祝福就顯明了! 無論經過什麼樣的遭遇,我們要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第一,這個經過,有沒有叫我們更有見證?第二,這個經過,有沒有叫我們發出更多的香氣?第三,這個經過,是不是越來越艱難?第四,這個經過,是不是叫我們流出泉和源來?第五,這個經過,是不是叫神降下秋雨來和我們配合?弟兄啊,主有秋雨降下來,祂替教會所開的福音的門,大到我們根本作不了,應付不了!我們只能說:「主啊,你作得太多,我們人太有限,但是,謝謝你降下秋雨之福啊!」所謂秋雨,就是第一場雨,在經過大乾旱,大的摧殘,大的折磨以後,主降下雨來,蓋滿了全谷。 力上加力,到錫安朝見神 詩篇八十四篇七節,「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這裡的「行走」,這個字在希伯來文是指用腳掌來踏的行走,也可以說,一步一腳印。換句話說,沒有一部汽車帶我們,沒有一架飛機載我們,也沒有一個人來攙扶我們;我們若是要走,每一步就得用腳掌踏著來走,一步再一步的走。弟兄啊,這個行走,真是叫人太有感覺了!大多的人是坐在那兒,要人抬著他去愛主,要人背著他去跟隨主,他的腳永遠不沾地的;他來聚個會,好像是來面子的,可是我們也不敢跟他說:「那你就不要來,我根本沒面子。」或說,「那你就不要來,神才有面子。」我們只敢說,「歡迎你下次再來。」很少人能說:「主啊,教會要建造,我一步一步地走;教會要得幫助,我一步一步地走;教會要得復興,我一步一步地走;聖徒要成長,我一步一步地走。我的每一步,我的腳印,都在那個地方!」這就叫作勞苦。所以保羅才說,「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十15)他的腳是有意義的,一步一步走過去的。 親愛的弟兄啊,詩人說,他們行走,怎麼行走呢?他們是用腳掌來行走。「行走」這個字衍生出來,就產生了一個旅程。換句話說,我們不是漫無目的,東走西走,我們是用腳掌在走,而這個走就成為一個旅程。當我們有這旅程的時候,我們是非常專注的,非常注意我們的目標。我們是照著那目標來行走,根據那目標有行動。 力上加力。這個力與第5節的力,不是同一個字。對我們來說,靠主而有力量,我們就力上加力,但寫詩的可拉後裔就說,「不!這個力不是那一個力,這兩節聖經不能這樣湊起來的。」「力」這個字,跟 haya(有活力、生命力)這個字有關,可是又不是 haya,而是 hayil。hayil 就是力,引伸出來的意思有:非常有效率(efficient),非常有美德(virtue),很有財富(wealth),甚至於像一個軍隊(army)。他們行走,力上加力,不是說有一個朝氣,像行進的部隊一樣,把某一個區域教會拆毀掉,好叫他們的旗幟可以插上去。這裡的力,一點不是外面的力,乃是一個美德啊!有的人行走,就給人感覺英俊瀟灑,非常迷人;有的人行走,就帶著他的正直,帶著他的財富,帶著他的美德,帶著他的所是。 他們行走,力上加力;這個力不是僅僅一個力量,這個力就好像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你是個有力(hayil)的女子。」中文就譯作「女兒啊,你是個賢德的女子」(參得三11)。賢德這個字,就是這裡的有力;這個力,在一位姊妹的身上構成為賢德了。換句話說,這個力彰顯在哪呢?彰顯在賢德上,彰顯在朝氣上。神需要一個人,他是有賢德的人,他是有力量的人哪!有的長老軟趴趴的坐在那兒,心裡想「這些聖徒都是我帶的,這些弟兄姊妹都是我服事的」,這也是一個力,不過很醜就是了。也有的人往那兒一坐,人問他作什麼?他說作弟兄。什麼樣的弟兄?睡覺的。這也是一個力,也是一種表現哪。他們行走,力上加力;這是說,他們行走的時候,乃是越走越豐富,越走越有美德,越走越有神,越走越把賢德走出來,越走越把神聖的豐富走出來! 各人到錫安朝見神,這個翻譯不好,更達意的翻譯是:各人到錫安讓神看看(to be seen by God.)。從七十三篇「神實在恩待那些以色列清心的人」開始,教會一路成長,長到八十四篇,各人就走到神面前了。弟兄姊妹,我們來跟隨主,越走,我們就越讓神來看一看;走到後來,我們就走到了錫安。各人到錫安朝見神,我們通常領會,走到錫安膜拜神,「主啊,我終於走到山頂了,哈利路亞!」不!神要說:「手拿下來,頭抬起來,讓我看看,你怎麼一想見賺錢,什麼都不要了,你是作什麼的呀?你怎麼一說到愛主,服事主,你就畏畏縮縮,說到買彩票,你就買那麼多,你是作什麼的呀?」弟兄啊,我們如果認識,我們這一生來過教會生活,乃是要讓神來看一看的,那有多好! 哦,這節聖經真是太嚴肅了!有時候,我們希望聖經不要有這一節,力上加力沒有問題,讓神看看我們不敢。弟兄姊妹,我們敢不敢讓神看看?找職業沒有錯,總得有人做事,這是很健康的,但是,在我們找職業這件事上,有沒有讓神來看一看?我們行走,力上加力;我們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腳印的走,當我們這麼走的時候,神聖的所是在我們身上不斷的構成,叫我們成為豐富的,叫我們成為有美德的,叫我們成為賢德的,叫我們成為強壯的,叫我們成為可爭戰的。但到末了,神說:「不,不是力的問題,是我來看你的問題。你能不能讓我看一看?讓我來鑒察你一下。」 各人到神面前,讓神來看一看。哦,我們每個人到神那裡去,給神看一看!對有些人來說,可能他一輩子,就是來做禮拜的,他想:基督反正是為著我的,教會反正是給我消遣的。但是,神說:「你要走嗎?你要走,就好好地走,一步一步地走,不要搭快車。」弟兄們,我們要起來說:「主啊,我要走!我越走,的確是力上加力,美德加美德,豐富加豐富,爭戰的能力再加爭戰的能力,我能夠像路得那樣,成為一個有力的人啊!」又說:「我到這裡來,我是作什麼的呢?我是來給神看一看的。神啊,求你看看我,我願意給你鑒察!」 力上加力,多甜美啊!給神看看,多可怕啊!但是,神喜歡我們來走,越走越好,越走越好,走到末了,來到錫安,讓祂鑒察,讓祂來看一看我們。弟兄們啊,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哪敢摔雞蛋在長老身上?請問,摔雞蛋可以給神看嗎?弟兄們啊,我們要學習說:「主啊,但願我真是像這裡說的一樣!我是以你為力量,我是想往錫安大道,我這樣走的時候,許多人因著我來一同跟隨你。不僅這樣,我也有一個經過;這個經過,叫我被構成;這個經過,叫我流淚;但是,流淚叫我產生了香氣。經過流淚谷,就叫我至終成為生養的,所以,我就生出了泉,生出了源。神啊,這時候,你降下秋雨,你來與我配合,你來祝福我。」然後,還要說:「但願我們行走,力上加力;我們一步一步地走,沒有叫便車,沒有攀附誰,或跟上誰。主啊,我們只有跟隨你,一步一步地走,而越走越有美德,越有豐富,越有能力,越能爭戰。」這樣力上加力,是為什麼呢?「主,是為著讓你來鑒察我們啊!」 所以,「耶和華 ── 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細拉)」(詩八四8)這個時候,他覺得非常的嚴肅了,一點沒有興奮,也興奮不起來,「主啊,我這樣實際的過教會生活的時候,請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就是製作我們的神。求你留心聽,也可譯作:求你側耳聽。側耳聽就是很專注的聽。主啊,求你專注的聽!然後,又是一個細拉。(韜) 第八段 神居所成熟的彰顯(三) 八十四篇在詩篇中是有獨特地位的一篇,就好像第八篇,二十三篇,四十二篇,四十八篇,這些篇非常的豐富,是這些豐富帶進了卷四和卷五的豐富。我們應該知道,沒有卷三,就不會有卷四。在卷三,從七十三到八十三篇,裡面有許多鼓勵的話,更有許多各面的勢力來摧殘神的見證,而神的見證實在是在祂的憐憫裡被保護,被存留。八十一篇說到我們的神是怎樣一位神,八十四篇說到教會是怎樣一個教會,兩個都是用同樣的樂器,就是大衛得著迦得後,所擄來的迦特的樂器。換句話說,是基督爭戰得勝後,擄掠了我們,成為一個樂器,成為一個讓主可以欣賞的所在。因這樂器,詩人寫出了八十四篇。 認定、經歷和生活 這首詩一共十二節,有兩個細拉,一到四節是一段,細拉;五到八節是一段,細拉;九到十二節是一段,結束。所以,這首詩明顯的分為三段。一到四節是認定,他認定一件事: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他的認定非常清楚,他知道一切都在教會生活裡:神的見證是在教會生活裡,神是藉著地方教會來作宇宙萬有的神;祂是爭戰的萬軍之耶和華,所有的軍隊,所有的武器,所有的發展,都是屬於這一位耶和華;而祂所要保護的,就是祂的教會!在這認定裡,他有羨慕,也有經歷,和享受。這個經歷很簡單,他在銅祭壇上,成為一個奉獻的人;也在香壇上,成為一個與神交通的人。銅祭壇,叫他把自己奉獻給神;金香壇,叫他住在神的裡面。他的生活不可能離開神,離開神的教會,所以他說,「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4上)住,就是安家。誰能安家在教會中,誰就是一個有福的人。 第二段說到,當我們願意來跟隨主的時候,我們有五至八節的經歷。神和力量是不可分的;有了祂,就有力量。祂就是力量。不僅這樣,我們的途徑乃是上山又是下谷。有一個大道是越來越高的,結果,在我們的經歷裡,卻是經過了巴迦谷,就是流淚谷。當我們上山的時候,我們是向上的,是認定的,是絕對的,但是,在這過程裡,我們也下谷,經過各種的折磨,各種的為難。這個經過,會在我們身上產生一個構成,叫我們成為一個很奇妙的人。 弟兄們哪,我們要把自己放在一個與神一致的地方,「主啊,如果你走一條路,我就和你走同樣的路。」在這種情形裡,我們經過一個叫我們被構成,又流淚、又能釋放出香氣的一個所在,結果,就叫我們成為泉源。泉源是一個字,希伯來文的字根,就是指眼睛。換句話說,我們成為眼。有的人把泉源譯作井,譯作井不行,因為泉源是湧流出來的,井的水是打出來的。我們不是一個井叫人來挖的,我們乃是一個活水流出來的。我們成為一個泉源之地。這個時候,神來和我們配合,就給我們秋雨之福。我們也行走,力上加力,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結果產生最甜美的事,就是我們讓神看看。我們這一生作什麼呢?我們這一生,就是預備自己來讓我們的神看一看!看,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就是看,神願意看。好像我們說:「主啊,我作了許多。」主說:「讓我看看。」 「主啊,我多愛你。」 我們作了許多,說了許多,追求了許多,出了許多的代價,後來好像神說:「這一切我不是不珍賞。」弟兄們哪,有的時候,我們覺得很美,我們就為所愛的主來鑑察,來觀看,而不是讓主自己來鑑察,來觀看。我們要說:「主啊,但願我所作的一切,到終結的時候,我都可以讓你看一看。」主看我們的時候,如果能說:真美,真好,真屬天,真芬芳,真有價值啊!我們這基督徒就作得好了。我們不能帶著一大堆東西,結果神看也不看。記得該隱和亞伯的故事,該隱也獻祭,亞伯也獻祭,聖經說,「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創四4下~5上)看不中,也可譯作祂不看。換句話說,沒可看。我們說:「主啊,我作了這麼多,求你看看我。」主說:「沒什麼好看。」 我們說:「主啊,我獻了這麼多。」 基督徒要認識,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每一步,我們的每一點,到後來,都是為著當我們見到祂的時候,祂可以看一看。在哪裡看呢?在神所命定的地方。各人到錫安朝見神,或者說,各人在錫安讓神看一看。教會生活最厲害的點,就是暴露人;教會生活,別的本領沒有,最暴露人。有的時候,似乎是積極的,似乎是好的,似乎是聽命的,卻不是聯與神的,神說:「我看也不看,我要看那聯與我的。」請注意,說到經歷的時候,我們和神完全分不開了。所以,在這詩句當中,有的好像不成句,為什麼不成句?就是免得我們把主詞、受詞分得太清楚。主詞就是受詞,受詞就是主詞;神就是我們,我們就是神;我們要經歷神,神要得著我們。這些主詞不分的用法,乃是叫我們認識,整個我們跟隨主的過程,都是一個生機的過程。 末了,這過程裡,有一件事我們要做,「耶和華 ── 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細拉)」(詩八四8)換句話說,在這條路上走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向神禱告,我們不能不向神呼求,我們不能不作一個禱告的人,我們不能不聯與神啊!弟兄姊妹,禱告是我們和神之間最好的聯結。這裡說了一個訣竅,在這整個艱難的過程,我們怎麼辦呢?不斷地禱告。我們要做什麼?禱告。我們要怎麼做?禱告。我們做出什麼結果?禱告。在一切的事上,我們會說:「耶和華 ── 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不僅聽,而且留心聽。一邊聽,一邊考量,就叫留心聽,或側耳聽。「主啊,你知道我們的情形,求你按著我們的情形,來祝福我們。」 神居所真實的內涵 第一段是認定,第二段是經歷,第三段是生活。現在,我們怎麼來過教會生活呢? 第一個,認識神是盾牌;第二個,無論是居所(帳幕)、院宇、壇、殿,或者錫安,它真實的內涵,都是神的受膏者 ── 基督。教會就是基督,聖徒們就是叫我們得基督,享受基督,經歷基督;在教會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應該有基督。即使是吃一頓愛筵,那愛筵的實際,也要聯與基督;不是光吃一頓好飯,而是藉這個飯,叫我們享受到、經歷到、認識到基督自己。 他們一生的羡慕、奉獻和行走的實質,卻是基督的面。好比說,愛筵很好,我們就說,感謝主,吃愛筵,就是吃基督;結果,吃完以後,只有基督之名,而無基督之實。什麼是基督之實呢?基督的面!聖殿中的一切,都是基督;我們經歷這一切的結果,卻是基督的面!有些人交筆友,彼此通信,通信到後來,一定要見面,不見面白搭。我們和主不斷地「通信」,藉著一頓飯「通信」,藉著一次郊遊「通信」,藉著一場聚會「通信」,通得非常好,可是,見不到基督的面,那就說出,我們還是不能認識基督。只有這個面來了,我們真正的認識基督。舉例來說,有人說到一位弟兄,身高183公分,有口才,有恩賜,長相也很神氣,人又忠厚能幹,這樣的弟兄,無論人怎麼說,我們怎麼聽都不懂。直到有一天,他來了,站在我們面前,我們一看就懂了。這叫什麼?這叫他的面出來了。弟兄啊,我們不能只有理論的基督,道理的基督;我們不能講基督,道基督,說基督,研究基督,傳述基督,卻沒有活的基督。基督的面,一定要成為我們主觀的享受。 在這面光中,詩人就見證了什麼呢?「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在別處沒有一日可住的。「我寧願站在我神殿的門檻,也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恢復本)門檻,就是進入門口的地方。 什麼叫行動正直呢?行動正直就是行走完全。什麼叫行走完全呢?所有我們的行動,和神所要的完全一致。服事主的人最苦的是什麼?就是聖徒們在會中大聲阿門,散會了各作各的。這裡說,神沒有把一樣好處留下來,只要我們學習,完全與祂同行。 信靠那為著自己的權益而爭戰的耶和華。我們信靠誰呢?信靠萬軍之耶和華。這裡我們要說,教會生活的起頭,是萬軍之耶和華(詩八四1);教會生活的終結,還是萬軍之耶和華(12)。信靠萬軍之耶和華,這樣的人是有福的。從爭戰到爭戰,開頭是神,結束是神,過程必定也是神自己。哦,整個的過程,都是神! 觀看神的盾牌和受膏者 第一段說到認定,第二段說到經歷,第三段說到生活。在生活裡,我們把一切都實化了。什麼樣的生活呢?第九節,「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這一節聖經叫人難懂,第一,這裡怎麼有一個盾牌?難道詩人又遭遇什麼麻煩嗎?若是有惡人攻擊他,野獸纏繞他,他需要神作他的盾牌,那是合理的;現在,主的居所何等可愛,他要什麼盾牌呢?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在這情形,他要什麼盾牌呢?第二,詩人用觀看,又用垂顧;垂顧是一種的觀看,觀看又是一種的觀看,兩個都是觀看,為什麼這兩個動詞放在一起呢?第三,怎麼突然來一位受膏者,還有受膏者的面?這一讀,我們就說:「主啊,怎麼說到生活的時候,你突然變得這樣複雜?」 有人說,既有垂顧,又有觀看,所以有人就把這觀看譯作:看哪!「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看哪,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認真說,這個「看哪」,不是一個宣告,也沒有一個激烈的情緒。現在我們來過教會生活,怎麼開始呢?神哪!弟兄姊妹,我們這一生沒有「神哪」過,我們恐怕很難有真的教會生活,只是一個聽道友而已。過教會生活不是來聽道的,過教會生活是來要神的啊!所以,我們來過教會生活,怎麼開始呢?神哪,神哪! 在希伯來原文,這裡的「觀看」和第7節的「朝見」是同一個字。朝見神,就是給神看一看。給神看一看,就是我們的一生。我們所有經歷的終結,就是來給祂看一看。即使我們流眼淚,這眼淚也要讓神來看一看。有的眼淚是為自己流的,不能說它沒有價值,但是,神也要來看一看!怎麼看呢?神會問:「你有沒有為著我流過眼淚?你有沒有為著靈魂流過眼淚?你有沒有為著教會流過眼淚?你有沒有為著基督流過眼淚?你有沒有為著神的權益流過眼淚?」我們若是這樣的流淚,神來看,就的確好。 可惜,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經看。我們雖然經過巴迦谷,又產生香氣,又力上加力,結果,那個結語是什麼呢?不經看。所以,第九節下半句的「觀看」,可以移到上半句去,變成「觀看」盾牌。「神啊,求你觀看你的盾牌;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另譯)「觀看(raah)」就是看,垂顧(nabat)也是看;不是看我們,是看神的盾牌。弟兄們,我們不是辛苦勞碌一生嗎?我們告訴主:「主啊,我來了!」主說:「讓我看一看。」這時,我們覺得不對了,神真要看嗎?!既然神真要看,我們就說:「好,給你看,基督在此!」基督是什麼?基督就是這盾牌!前面說,我們要到錫安給神看一看;現在就說,主啊,求你觀看你的盾牌! 請注意,這個盾牌有兩面:有外面的一面,有製作的一面。從外面看,這盾牌乃是神的盾牌,這盾牌就是基督。基督是神的盾牌,基督就是神的義,基督就是我們見神的把握;有了基督,我們就可以來見神。從製作看,這盾牌乃是我們的盾牌,我們被製作、構成為盾牌。我們說:「主啊,願意基督的構成,叫我產生一個盾牌的情形,使我也可以成為教會的保護。」所以,這節的上半句,又可譯作,「神啊,求你觀看我們的盾牌」(另譯)。這盾牌就是我們。 弟兄姊妹啊,這真是神的智慧!主耶穌說,「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太七24~27)從前我們讀不懂這段話,我們想,主叫風不要來不就沒事了,叫雨不要來不就沒事了?主不是保守祂的教會的嗎?我們不都是祂的兒女嗎?這裡,神就說:「我願意告訴你,從七十三到八十三篇,撒但有一切的方法,來摧毀、摧殘教會,但我巴望,是由你來作一面盾牌,是由你來保護教會!」神啊,求你觀看你的盾牌!一面來說,基督是神的盾牌,也是我們的盾牌;一面來說,基督在我們身上有構成,我們所構成的基督,叫我們成了教會的盾牌!哦,神啊,求你觀看我們的盾牌! 「神啊,求你觀看盾牌,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前面說,各人到錫安朝見神,我們來給神看一看,當神來看的時候,我們不足的地方,基督就成了我們的盾牌,而基督在我們身上所構成的,就叫我們成為教會的盾牌。基督是我們的盾牌,我們也成為教會的盾牌。然而,詩人下一句又說,「求你垂顧你受膏者的面」(另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盾牌不經敲。神若仔細看我們,我們就說這盾牌是基督;神若不仔細看,我們就說我們是保護教會的盾牌。但是,無論再大的盾牌,神都會說:「你這盾牌不經敲!」不經敲就是說,裡面是空的,只有外觀,沒有內涵。所以,詩人就有一個禱告,這個禱告很厲害,「神啊,求你看仔細一點,不是外面,乃是裡面;外面看是盾牌,裡面看乃是受膏者的面!」 神看我們,祂的表情可能不多;神看受膏者,祂的表情就多了。所以,詩人用垂顧這個字。垂顧的意思是什麼呢?是有目的的觀看,不僅有目的的觀看,而且越看越喜樂,越看越產生顧念。比如說,一個弟兄服事了三位青年弟兄,這三位青年人屬靈上長得很好,這時,這位服事的人看他們,就越看越喜樂,越看越覺得他們真好。這就叫垂顧。 我們說:「主啊,我願意到你面前給你看一看」;然後馬上又說,「主啊,盾牌。」如果主有憐憫,我們的盾牌有點構成,我們就說:「主啊,看哪!你在我身上的工作,我的確是在你的憐憫裡,成了一個盾牌,祝福了你的教會;但是,你對我不能看得太仔細,能看得仔細的,必須是基督自己啊!」所以,詩人這裡才說,「我現在求你垂顧受膏者,就是基督。你要垂顧你的基督啊!」真實的內涵都是神的受膏者,基督;而他們一生的奉獻、羨慕和行走的實質,卻是基督的面。所有的屬靈的事都是基督,基督給我們得著了,就成為基督的面,就成了我們跟隨主的實質。 弟兄姊妹,我們要怎麼過教會生活呢?怎麼樣生活在教會中呢?請記得,是藉著我們享受的基督,經歷的基督,流露的基督,被構成的基督。這位基督成為我們的盾牌,這位基督也成為我們的內涵。基督就是那受膏者,當基督這樣在我們身上、給我們經歷的時候,祂的面光就出來了。哦,這個面光,就成為我們的力量,我們的祝福,我們行走的方向,我們跟隨的動力! 揀選神的見證 詩人又說,不僅有基督,還有教會作生活。第十節,「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這節也可譯作,「在你的院宇中一日,好過在別處千日;我寧可站在我神殿的門檻,也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他說,我們在教會生活中一天,比在世界裡打滾千日,好太多了。因為這樣,他又說,我們寧可選擇,站在我們神殿的門檻。 請注意,「站在門檻」整個是一個希伯來字 saphaph。整個字原來是指門檻,最後兩個字母 ph 表示「站」,所以譯作「站在門檻」(to stand)。同時,也可以解釋成「在門檻服事」(to wait on),或者「看守門檻」(to guard)。這三個都可以。我們寧可「站」在神殿的門檻!我們,有的是年輕弟兄,就站在門檻;有的是中年弟兄,就在門檻服事;有的是年長弟兄,就看守門檻 ── 人想把世界帶進來,把罪惡帶進來,把世界的文化帶進來,年長弟兄就看守得很嚴厲,保護得很緊密,絕不允許有這樣的事! 哦,我們或站,或服事,或警衛,這個門檻!這個字有三面的意思,說出三種屬靈的情形。對生命年幼的聖徒來說,他什麼都不作,他就站在門檻,弟兄姊妹對他好一點,他就進來;對他不好,他就溜走。所以,對越年輕的弟兄姊妹,我們越要會照顧他們;不要溺愛,但要會在主的憐憫裡照顧他們。對生命成長的聖徒來說,他在門檻服事,一看見人來到教會生活中,就會帶領人進入對基督的享受;他會告訴人,教會生活太好了,這裡只有基督,有包羅萬有、各式各樣的基督,做成美味給人享受。這就叫服事在門檻上。教會生活需要什麼?就需要這樣會服事的人。他的存在,就是把人帶到基督裡去;他的存在,就是把人帶到教會生活裡去;他的存在,就是叫人享受基督,享受教會生活。對生命老練的聖徒來說,他看守門檻。撒但一來,他就驅走;世界一來,他就趕除。這樣,他就保護這個門檻。 弟兄們,無論我們是站在門檻,或者在門檻服事,或者保護門檻,詩人又說,「我寧可這樣,也不願意住在惡人的帳棚裡。」誰是惡人的帳棚呢?嬉皮帳棚,雅痞帳棚,弄不好,開雜貨店、賣輪胎也是惡人的帳棚。我們作生意,作到有一天,滿腦子都是錢,就是惡人的帳棚。我們記得,這首詩是可拉的後裔寫的,他們對惡人的帳棚非常有感覺,當他們的祖宗,可拉、大坍、亞比蘭,起來造反鬧事的時候,神就吩咐會眾說:「你們離開這惡人的帳棚吧,他們的物件,什麼都不可摸,恐怕你們陷在他們的罪中,與他們一同消滅。」(民十六26)這一說,以色列人就離開可拉、大坍和亞比蘭的帳棚,然後地就裂開,把這些人活活地吞吃下去。請注意,神怎麼稱這一班人呢?惡人的帳棚!所以,可拉的子孫說這句話的時候,和我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我們的感覺是:好的帳棚,壞的帳棚;可拉的子孫的感覺是:主啊,如果我們不在教會生活裡,我們就會得罪你,我們就會反抗你,我們就會製造難處,我們就會成為難處,我們就會帶進咒詛,我們就會讓地分開,把我們狠狠地、活活地,吞吃下去啊!哦,我們寧可在神殿的門檻上,或站,或服事,或盡職,也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 為什麼不住惡人的帳棚?那是受神審判的地方。弟兄們哪,今天我們不太在乎,那是神審判的地方。有人爭辯說,看電影有什麼錯?為什麼有的人看就可以,有的人看就不可以?在家裡看就可以,在戲院看就不可以?這是什麼規矩?不錯,是沒有這個規矩。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知,有些事情、有些地方是屬於惡人的帳棚呢?我們要碰它嗎?我們要摸它嗎?我們要和它在一起嗎?若這樣,我們不知不覺,就讓這帳棚把我們吞吃下去了,或者讓地分開,把這帳棚連同我們吞吃下去了!當然,以今天的經歷看,不太可能真有帳棚把我們吞吃下去的情形,但是,這個說法實在醒目。 許多人都喜歡作股票。聽說買剛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幾天以後賣,就絕對賺錢。消息一出,許多人就天天看報表,哪個公司上市了?看到後來,不知不覺就住在交易所裡去了,就進到惡人的帳棚裡去了。開頭,他不過是想賺一點錢,改善生活品質,不知道為什麼,到後來,他整個人就給吞吃掉了!弟兄啊,我們要敬拜神,可拉的後裔告訴我們,「我現在對世界的賞賜看透了。看見我們的老祖宗,經過那樣的審判,又想起神宣告他們所住的地方,乃是惡人的帳棚,我就認識,我永遠不能離開神的家,我永遠不能離開神的殿!」用今天的話來說,我們不能離開基督和祂的教會,在這之外,就是惡人的帳棚,換句話說,就是被審判的地方。 神恩待行動正直的人 十一節,「因為耶和華 ── 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為什麼這裡說到日頭,又說到盾牌呢?前面說過盾牌,為什麼這裡又說?弟兄啊,我們說,這日頭就是第九節的「看」,這盾牌就是第十節的「站」。日頭是作什麼的?日頭就是來照亮我們的,人過生活,過一過,我們就覺得我們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要想給主看,就發覺,我們不僅壞的地方不能給主看,連好的地方都不能給主看。主就是日頭,主來照亮我們,主來給我們熱能,同時,主也來光照我們,曝露我們的所是。不僅我們的罪不能看,連我們的文化都不能看。好比說,美國人看中國人吃飯,不用公筷母匙,就覺得不衛生;中國人看美國人吃牛排,血淋淋地不熟,也瞧不起。弟兄們,日頭不來,什麼都好辦;日頭一來,可不得了。我們一看,這個文化,或那個文化;我們一看,這個生活方式,或那個生活方式;沒有一個生活方式是不得罪神的,到後來都是得罪神的。所以詩人說:「主啊,你是日頭,你不僅光照我,你不僅給我溫暖,你不僅給我生命,你這日頭也叫我看見我的無有,我的無能,我的不堪,我的限制!」又說,「主啊,這個時候,你也是我的盾牌啊!」我們不僅需要日頭,我們也需要盾牌;我們不僅有日頭,我們也有盾牌。 「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這個「好處」就是第十節「好過在別處千日」的「好」,同一個字。換句話說,這是一種高的享受。主沒有留下一樣這種享受,不給那些在行走裡的人。「行動正直」的「行動」就是行走,也就是第7節「他們行走,力上加力」的「行走」。主啊,你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走在正直裡面的人。在正直裡面,就是在與神一致的裡面。正直,在英文的解釋裡,是指一種完美的(complete),健康的(sound),純全的(integrity)生活。有一種的生活,不只是好生活而已,聚會、做禮拜、不犯法,乃是我們在神面前說:「這一種生活太滿足我了!」我們有這一種生活,神也要說:「太完美,太健康,太純全了!」我們是這樣的純全,神就把一切好處都給我們,因為,我們所行的就像神所要的一樣。哦,祂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我們的! 末了他說,「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詩八四12)倚靠,也可譯作信靠。信靠不是信心的憑靠而已,乃是避難的信靠(escape to trust),我們逃避到主這裡來,然後信靠於祂。這樣的信靠,說出我們已經對一切有一個高的認知了。談到人的一生,我們要逃避;談到人生的成就,我們要逃避;談到發財升官,我們要逃避;談到舒適享受,我們要逃避;談到世上的什麼,我們都逃避。逃避到哪兒呢?逃到我們的神的裡面來,我們就成為一個信靠神的人。我們不要咬著牙來信靠神,我們要學習會逃避,「主啊,我願意逃避一切,進到你自己的裡面。」 這一首詩,認真說,就是卷三的精華。它的確美,美到什麼地步呢?沒有一句話是激動人的情緒的。一般的詩,它挑動人,都是藉著很敏感的情緒。好比說,「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詩二四7)它就有很多的情緒(sensational)在那裡。這一首詩完全沒有。從「主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一直到末了,「信靠你的人便為有福」,完全是經歷的話。為什麼呢?這個時候,詩人所有的羅曼蒂克的幻想都丟了。以前他說到教會,和今天不一樣,但是他今天愛教會,比以前更多。他以前說到教會,可以興奮的跳舞,現在再說教會,沒有任何的激情,因為有些事情太可怕了,都發生在教會裡,但是,他卻要說:「主啊,你的教會何等可愛!」經過這一切的挫折,他更珍惜、更珍賞神心頭的工作,他要說:「主啊,你把一切給了教會,我也把一切交給教會;你是為著教會而死、而活,我的存在也就完全為著你的教會。」 這一首詩,短短的十二節,分作三段:第一段是認定,第二段是經歷,第三段是生活。在這生活裡,又是那麼簡單,我們永遠不離開教會生活。年幼的時候,我們只是站在門口;年長一點,我們就把人服事進教會生活裡;再年長一點,我們就成為教會生活的保護者。哦,我們是寧可在神殿的門檻那裡,也不願意住在惡人的帳棚裡。 「住」有兩種:一種是安家的住,如第四節「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一種是轉來轉去的住(to move in the circle),如第十節。這個住,說出他在一個圈子裡轉來轉去。本來他住在約克,現在搬到萬錦,最近又要搬到密士沙加,然後又搬回到多倫多,最後又搬回到約克,繞了一輩子,就在那圈圈裡轉來轉去。不能說他沒有住,他天天住;也不能說他有住,他一直沒住。哎呀,神不喜歡我們因為缺少對教會的認定,而產生一種非常鬆散的住。神說:「你要注意,那一種轉法,是住在惡人帳棚裡的住。你要學習安家在教會。」有一首詩說: 安家在教會,不再無家可歸, 以前可以唱,今天更應該唱;以前唱是無知,今天唱是實際。弟兄們,以前唱,都是情緒,都是幻想;今天才知道,教會生活可以這麼殘酷。因為這樣,我們就要更愛神的教會。 ―― 朱韜樞《詩篇中的教會成長(卷三)》 崇拜的詩(楊濬哲) 本篇詩的作者為可拉後裔,這是利未支派中的一族。本篇與第四十二篇是姊妹篇,可能出自同一作者。不過,那篇是一首哀歌,為了詩人從他的神的殿宇中被流放;而本詩則是一篇歡樂之歌,因為詩人蒙准許恢復他在神的居所的崇拜。本篇乃是眾詩中最可愛之一,可稱為「詩中之珠」。作者在本篇中寫出在聖殿裡崇拜神,和服事神的福樂。就結構論,本篇共分三段: (一)渴想神的院宇(1〜4節) 詩人在本段經文裡,說出他如何的渴想神的院宇。他為何渴想神的院宇呢?因為: 1.在神的院宇中有愛(1節) 詩人一開始,便對神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這裡給我們看見詩人渴想神的居所,乃是因為神的居所何等可愛。是的,神的居所可愛,才使詩人羡慕渴想。我們知道人間的家庭必須有愛,例如父母之間,子女之間,夫妻之間,兄弟姊妹之間,均須有愛;倘若缺少了愛,人生便沒有味道。然而人與人的愛,會因環境而改變,只有神的愛是永不改變,神愛我們,差遣祂的獨生子降世,拯救我們,免了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那個得永生的地方,不只是個榮耀美麗的地方(啟二十一章),也是有愛我們的主同在的地方(約十四1〜3)。那時我們大家都與愛我們的主歡聚在一起,真是歡樂無窮!須知將來在父神家裡愛的歡聚,正是今天我們在敎會中的縮影;今天我們在地上,要過著屬天的生活(詩一二二1)。 2.在神的院宇中有交托(2節) 詩人繼續說到在神的院宇,他的心腸,他的肉體,可以向永生神呼顳。他深覺能藉祈禱將萬事交托主,便是他的福分。幼稚園的學生是最快樂的,他們不擔心學費,書籍費,校服等等的問題,只要凡事交托父母,父母會為他們擔當。我們還要看駱駝每天早午晚三次跪下,使我們得著鼓勵。駱駝早上跪下,讓主人把貨物放在牠的肩上。照樣,信徒也應該早上跪在主前,求祂賜下能力,並帶領一天的路程。中午駱駝又跪下來,讓主人把松了的繩綁好。當我們有重擔時,也要跪下,交托與主,讓主擔當。晚上,駱駝更跪下,讓主人把牠的擔子卸去。我們也應當在晚上跪下主前,將一天的擔子交給主,不要把擔子留到天明(詩三十七5)。 香港某敎會的一位長老,在香港淪陷時期,他擔任敎會的司庫,每月要給傳道人二十斤米為薪俸。當時的二十斤米, 是個相當可觀的數目。某月,因經濟問題,敎會無法付出二十斤米給傳道人;於是那位長老自己懇切祈求,也與其他同工跪下禱吿。過了不久,神蹟就發生了。因為有一位姊妹送來十斤米;再跪下禱吿,又有另一位姊妹送來十斤米,他們不能不感謝這位滿有恩惠的父神,大聲歌唱讚美。這完全是祈禱交托所生的效力。 3.在神的院宇中有安息(3〜4節) 詩人還論到在神的院宇中有安息,他首先稱呼神說:「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3節上),注意,詩人稱神為「我的王,我的神」。表示神與他有直接的關係。「我的王」,表示我承認祂是我的王,願意順從祂,在自己的生命中來作王。「我的神」,表示自己和神的關係密切,神是造物主,自己是受造物;祂又是救贖主,自己是被救贖的人,享受祂的慈愛,因信成為祂的兒女。既然與神有父子的關係,當然在祂的院宇中可以享受安息了。他提到四處被趕逐,得不到安然居處的麻雀和燕子,在父神的殿中,卻找到房屋和抱雛之窩,神不讓牠們在神的殿中安然居住,何況神的子民呢?詩人提起麻雀,因為麻雀是無價值的,主耶穌說過:「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太十29)可見麻雀是何等不值錢的,所以到處被人趕逐的。詩人又提起燕子,因為燕子是最不安靜的鳥,牠們總是飛來飛去。這正像人的本來性情不安靜,得不到安息。如今麻雀找著自己的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抱雛之窩;如此住在神殿中的子民,當然就有福,因為他們可以得著安息了
(參4節下)。 究竟麻雀和燕子如何得到安息呢?是「在你祭壇那裡」。 在舊約時代,神的子民犯了罪,可在祭壇上獻祭,得到赦罪的平安。倘若他們誤殺了人,可以跑到聖殿中抓住祭壇的角,那麼仇敵便不得追殺他,他可在危險中得到平安(參民三十五9〜28 ;王上一48〜53)。這表明了一件事,在這充滿罪惡和混亂的世代中,惟有在神的殿中,才可得到安息。不過要到神的殿中,首先必須經過祭壇;換句話說,人與神首先接觸之處,即為祭壇。在祭壇那裡,要宰殺祭牲流血,代表主在十字架上捨命流血贖罪,到十字架底下,我們始找到靈魂的安息。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太 十一28) (二)前往神的院宇(5〜8節) | 本段講到能往聖殿去禮拜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往錫安大道,即往耶路撒冷神的家去追求真道。一個不願追求的人, 心裡總是冷冷淡淡的。他們在聚會時,唱詩口不動;讀經時, 連聖經也不翻;祈禱後,「誠心所願」或「阿們」也懶得講。他們 認為看電視好過聽講道,看小說勝過讀聖經。平時已經冷淡, 若加上天氣不好,下了一兩陣雨,連到禮拜堂參加聚會也不去 了,那是何等可惜的一回事哩!本段經文記載詩人卻不是這樣,他不但羡慕神的院宇,他還在想像中與朝聖者同行了。本段可視為天路歷程,說明如何行走這條事奉神的道路: 1.靠神有力量行走(5節,參7節) 這是行走天路第一步的經歷。我們知道主是力量的源頭,是賜人力量的(提前一12),也是加給力量的(腓四13 ;提後四17),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借著祂的靈,叫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弗三16)。所以在行走天路的歷程中,如果我們不倚靠神的力量,是無法前進的。因為我們的心靈固然願意,但肉體卻軟弱了(太二十六41)。如果我們倚靠神的力量行走天路,結果是「他們行走,
力上加力」(7節)°注意「力上加力」四字,在聖經中有幾種不同的加上:「惡上加惡」(耶九3),「恩上加恩」(約一16),「樂上加樂」(賽六十六10),「力上加力」(詩八十四7) ,「榮上加
榮」(林後三18)°既然主有這麼寶貴的應許,我們務要求主使我們靠主行走天路,使我們力上加力。多少時候,我們疲倦無力,是因為我們看環境;但詩人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我們眼目所注視的,不是路途的險阻,而是仰望我們的主。
我們靠主心中就有力量,可以再一次伸直我們發酸的腿和下垂的手,繼續往前行(來十二12)。 2.幽谷變成泉源(6節) 這又是一種寶貴的經歷。要知道天路並不寬大,天色並非常青。所以肯付代價行走天路的,經過流淚穀卻是無法避免的。流涙穀,好比詩篇二十三篇4節所說的死蔭的幽谷,是信徒靈程上所必經的崎嶇之路。流淚谷原文是巴迦穀,有乾旱之意,或指耶路撒冷附近某穀之名。他們在路上雖然經過乾旱不毛之地,非常辛苦。然而經過流淚谷巴迦穀的路程是短暫的,這段時間要經過以後,主要帶領他們進入泉源之地,大得甘露,秋雨沛降,蓋滿了全穀。他們的眼淚變為喜樂的虹彩,他們的乾旱變為秋雨甘露。原本春雨多,秋雨甚為稀少,今竟秋雨沛降,表示福澤無量,轉愁苦為喜樂之意(詩六十六12 ;羅 五3〜5)。古往今來,許多聖經人物的腳蹤曾經把幽谷變成泉源。約瑟、大衛都是如此。 3.到錫安朝見神(7〜8節) 詩人又說:「各人到錫安朝見神。」這又是一種寶貴的經歷。注意「各人」二字,誰到錫安朝見神呢?答:「各人」。這就給我們看見,各人要自己追求,努力奔走天路。得救、得賞都是「各人」的事(參林前三13〜15,四5,九24)。但主是信實的
(提後二13),凡跟隨主的,主不會半途撇下他。現在朝聖者已到達了目的地,得以朝見神了。可見追求的人可見到神,使他有無限的快慰。大衛就有這樣的經歷,他說:「至於我,我必在義中見你的面;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你的形像就心滿意足了。」(詩十七15)這裡給我們看見,大衛見到主的面,就心滿意足。今天我們要因見主的面而心滿意足,也要效法大衛那樣的追求。司提反受逼迫時,他見不到逼迫他的人,只見到榮耀的恩主,帶著快樂與榮美站著迎接他(徒七55〜56)。一個人見到主了,一切都明瞭了,所有的煩擾也都忘記了,有榮耀的主站在他面前,使他心滿意足了。 讓我們注意詩人的禱吿:「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吿,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8節)在這裡我們要留心
詩人向神禱告說:「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吿。」希奇!詩人在上文是稱「他們……他們……各人」(6〜7節),如今忽然轉為「求你聽我的禱告。」這是甚麼緣故呢?乃是忘記了自己在想像, 當他想到別人到達聖殿時,好像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了,所以搶先跪在神的面前,就禱吿說:「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吿。」詩人這樣的表示,正是顯出他的敬虔。得觀今天許多人去敎會做禮拜,卻無心禱吿,那是何等可惜的一回事哩!還要注意,詩人在本節如何稱神:「耶和華萬軍之神啊!……雅各的神啊!」
希奇!在這短短的一節經文裡,詩人何以對神有如此不同的稱呼呢?因為他不敢只根據神的能力禱吿:「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吿。」所以他繼續根據神的慈愛祈求:「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原來「耶和華萬軍之神」,是表示神大有能力,「雅各的神」是大有慈愛,因為雅各原本是蟲(賽四十 -14),何等卑微、軟弱、污穢,神竟然稱為雅各的神,可見神是大有慈愛的,讚美主! 許多年前,在新加坡有一位剛信主的學生,他清楚知道神是有能力的,也是滿有慈愛,所以他在困難之中曉得全心仰望神,禱吿神。他父親是非常迷信的,家中都是偶像。有一次,他父親帶他去找一位巫師,來幫助他勝過聯考。本來那位巫師從來沒有失敗過,但這位學生,經過懇切的禱吿,求神破壞;結果聯考放榜,他果然失敗!當時他父親知道了,就非常生氣,把他趕出家門。雖然他無家可歸,仍不灰心,不住為家人禱吿,經過十多年,他的父親以及全家的人都悔改信主,偶像也全部拆除。感謝主,在人看來不可能的,在神卻沒有難成的事(耶三十二17、27)。 (三)居住神的院宇(9〜12節) 詩人在上段論到他前往神的院宇,現在他是居住在神的院宇中了。詩人居住在神的院宇中是怎樣的呢? 1.與神密切交通(9節) 詩人居住在神的院宇,頭一件事,就是與神密切的交 通。他向神禱告說:「神啊!……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誰是神的受膏者呢?當然凡作祭司或君王的都必要受膏 (出二十八41,二十九7 ;撒上九16,十五1)大衛也是受膏為王(撒上十六12 ;撒下二4,五3 ;詩八十九20);但是在這裡特別是指著主耶穌而言(但九24、26,詩二2)。詩人求神垂顧觀看受膏者的面,意思是說:求神因基督的名垂聽他的禱吿,使他可以與神有密切的交通。今天有不少到禮拜堂做禮拜的信徒,卻沒有效法詩人一樣,與神有密切的交通。他們每逢到禮拜堂來,沒有存虔敬的心向神禱吿,卻像來趁墟般地說閒話; 甚至存不良的動機,心猿意馬,那是何等可惜的一回事哩! 為甚麼詩人注重與神密切的交通呢?請留心看本節開頭的話:「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在聖經裡面,神第一次記載神是盾牌,是神自己對亞伯拉罕說的,神說:「不要怕,我是你的盾牌」(創十五1);自此以後,最多稱神為盾牌的是大衛
(詩三十五2,九十一4) ;特別是當神救大衛脫離一切仇敵和掃羅之手的日子,他讚美神說:「神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撒下二十二3)
;當大衛逃避他兒子押沙龍的時候,作詩說:「耶和華啊,我的敵人何其加增;有許多人起來攻擊我……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詩三1〜3)。原來大衛清楚知道,耶和華是他的力量,是他的盾牌,他心裡倚靠神,就得幫助(詩二十八7)。 2.決心分別為聖(10節) 詩人在這裡表示,他寧願在神的殿裡執賤役,而不願到 外邊去住屬世繁榮的地方;他願意分別為聖,不再與世俗為友了。他說:「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也許詩人以往的時候,與世浮沉,或者因愛世界,想去發財,離開了事奉神的崗位,可是現在知道今是而咋非。他寧願「看門」,來做事奉神的工作,不再走世界的道路了。詩人說:「不從惡人 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詩一I)保羅也說:「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林後六16〜17)甚願今天每一個神的兒女,都當從世界中間分別出來。 3.清楚認識真神(11〜12節) 詩人最後表示,他居住在神的殿中,與神密切的交通, 決心分別為聖的結果,就是能清楚認識真神。他認識的真神是怎樣的呢?「是日頭,是盾牌」。「日頭」,表示神是生命,神是光明,能夠照亮我們的路程;「盾牌」表示在危險時保護的周全,祂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十六I),也代表神的誠實(詩九十一4),祂不會向我們失信,不會丟棄我們(提後
二13 ;來十三5)。這不是說,信徒沒有黑喑愁苦之日,沒有仇敵的攻擊,與患難的日子。事實適得其反,神為著祂兒女的益處,會許可黑暗患難臨到我們。然而總要記得,神是日頭,是盾牌,祂的恩典是夠我們用的(林後十二9)。究竟這位是日頭是盾牌的神要作甚麼呢?「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神賜下「恩惠」,是為我們現在;神賜下【榮耀】是為我們將來。有人比方浪子回家之時,父親向他親嘴,接納他,這是恩惠; 但父親還給那浪子帶上戒指,穿上袍子,又款待他,不把他
視為奴僕,仍視他為愛子,這就是有恩惠還有榮耀(林前十五10 ;羅八30)。 雖然如此,但神施恩惠和榮耀是有條件的,就是要給「行動正直」與「倚靠神的人」。按行動正直也可解為心裡誠實,就是代表真心信靠神的人。假冒為善,心口不一的人,神不會上他的當。總要記得,崇拜神與拜偶像不同。我們不但要用心靈崇拜,還須用生活來榮耀神。因為祂未曾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再者:「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可見神對於倚靠祂的人,是毫無保留的;祂為愛我們,甚至不愛惜祂自己的兒子為我們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八32)
!―― 楊濬哲《詩篇選讀》 敬拜之福(賴建國)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賴建國,是中華福音神學院的老師,很榮幸今天可以在這邊,跟大家在一起來看詩篇。 二、三重的祝福: 這篇詩篇是屬於錫安詩篇,也是所有錫安詩篇裡面最美的一首,我們很多人都很喜歡讀。這篇詩篇一共有十二節,我們很自然地就可以把它分成三段,每一段是四節。尤其在每一段裡面,都有一節特別講到,這人便為有福。福是詩篇裡面一個重要的字,詩篇的第一篇第一節、第二節就講到,能夠來晝夜思想耶和華律法的,這人便為有福,但是那個地方只講到一重的福。詩篇第三十二篇講到『凡心中沒有詭詐的、耶和華不算為有罪的、這人便為有福。』,那篇詩篇是講到赦罪之福,那邊兩次講到這人是有福。所以一個蒙恩赦罪的人,是一個得著雙重祝福的人。 三、敬拜神的人是最有福的人: 今天我們來講詩篇第八十四篇,就是講到一個敬拜神的人,怎麼樣是一個最有福的人。我從這篇詩篇就一節一節跟大家來看到。詩篇第八十四篇裡面,第一段是他在自己的家裡面,心裡面想到能夠來敬拜耶和華,真是何等有福的事情。第二段是從第五節開始,到第八節,就是講到他有這樣子的渴望,他就有這樣子的行動,他就真正前往聖殿來敬拜耶和華。在這一路上面,他經歷到神給他三重的轉化的祝福。第三段我們是要來看到,從第九節開始到第十二節,這一段裡面是講到,這個人真正來敬拜耶和華了,他經歷到神垂聽他的禱告,改變他的思想、價值觀,也經歷到神賜給他從天上來的祝福。 四、第一重的祝福─渴望神的家: 這就讓我們來看到,他經歷到神給他第一重的祝福,就是渴望神的家,他渴望住在神的殿裡面。所以這一篇詩篇一開頭就講到,他渴望住在神的殿裡。這篇詩篇的第一句話就講到說:『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所以他的第一句話就把這個人,跟神的居所就連在一起;他想到這個聖殿,就是耶和華的居所,更是他自己跟他的這些,一同信靠神的人世世代代的居所,好像詩篇第九十篇的第一節裡面所講到的。 五、詩人對神的豐富認識: A、萬軍之耶和華: B、永生的神: C、神是我的王: 六、麻雀與燕子的比喻: 在第三節裡面他就講到,他想像自己好像是一個麻雀、燕子一樣。為什麼他想到麻雀、想到燕子呢?其實是想到他自己,這是我們講到說詩篇,它是用很多想像的一些言語。這裡講到的麻雀、燕子,其實就是講他自己,他想說他自己現在是住在自己的家中。按照舊約的時候的一個規定,一個人一年就三次要到聖殿裡面來朝見神,但是這個人他在自己的家裡面,他就想到我什麼時候可以去朝見神呢?我一年只有三次去,可是那些住在聖殿裡面的麻雀、燕子,牠們卻可以在聖殿裡面來造牠們的巢、築牠們的窩,好像就把牠們的家就築在聖殿裡面。不只是牠們自己是住在聖殿裡面,連牠們的兒女也是住在神的殿中,他就想到,我自己也就盼望能夠像這些燕子、麻雀一樣,就住在神的家裡面。 七、渴望神的人所經歷的轉化能力: A、將心動轉化為行動的能力: B、將艱難轉化為喜樂的能力: C、將軟弱變成剛強的能力: 八、詩人先為君王、國家來禱告: 這個人他敬拜神,第三個我們看到,就是他真正敬拜神,得著敬拜的福氣,這是從第九節到第十二節裡面講到。第九節就是先講到,神垂聽他的禱告,而且特別為君王來禱告。這邊講說求你賜福給我們的受膏者,這受膏者就是講到君王。你看他來到神面前敬拜神,他不是先為自己禱告,也不是為家庭禱告,而是先為國家、為君王來禱告。這其實也是提醒我們這些人,今天我們每一次來敬拜神,我們在前面也都有為國家的禱告;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這塊土地,是神賞賜給我們的,我們就要為這塊土地,來禱告來祈求。好像保羅也提醒提摩太:「所以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禱告、祈求、懇求、祝謝,這樣子我們就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你看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這原本就是我們基本的人權;可是如果我們不為國家來禱告代求的話,連這個最基本的人權都可能得不著。 九、詩人經歷到神改變他的價值觀: 在其次,就是這篇第十節這邊講到:『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意在惡人的帳棚裡面。』。這是講到這個人來敬拜神,他經歷到神給他改變他的人生的價值觀,這其實是我們來敬拜神裡面,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來敬拜神,是來親近神、是來敬拜神、來頌贊神、我們也來領受神的話;但是每一次領受神的話,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神一點一點的來改變我的人生價值觀。以前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面,跟一般人一樣,追求名、追求利、追求個人的成功、追求自我的滿足;但是現在,我們就可以像保羅一樣,來作見證講到說:「從前我以為對我有益處的,我現在都當作是有損的,因為我單單以認識我主耶穌基督為至寶,我現在要過一個單單討神喜悅的生活。」。這邊的第十節裡面,就是講到我們人生裡面,整個的價值觀,就在敬拜神的當中,就被不斷地改變、就更新了。 十、神所賜給我們的恩惠和榮耀: 所以這個人他在講到,我們進到神面前,我們經歷到祂的恩惠。他經歷到神是日頭,也經歷到神是我們的盾牌;日頭是講到正面的,盾牌是講到消極面的。當我們看到太陽的時候,我們的陰影就到我們的後面,神的恩惠也就是臨到我們的中間,神臨到我們也像盾牌一樣。因為就在我們想不到的時候,魔鬼撒但要來攻擊我們,但是神已經在我們周圍,安排了像盾牌一樣,就給我們這樣子的保護。所以神賜給我們有積極的恩惠,也有消極方面的恩惠。 ―― 賴建國《詩篇》 有福的人(八四1~12)(臺北靈糧堂) 詩篇八十四篇又被稱為詩篇中最甜美的一篇;讀本篇詩篇真會讓人心曠神怡,信心被挑旺起來,對神充滿了盼望與平安。 本篇三次提到有福,一是住在神殿中的是有福的(v.4);二是靠主有力量想往錫安大道的是有福的(v.5);三是依靠神的是有福的(v.12)。 詩篇八十四篇是最具圖像的文字,讀本篇時,不只是讀到文字而已,而是可以在文字裡讀到圖畫,詩人想用圖畫表達什麼呢?在第一幅圖中(v.1-4),好像讓我們看見安全的居所,這個居所不只是讓人住而已,而是令人有深刻的有福感,這居所之所以有福,從詩人的分享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幾方面,一則,是令人羡慕的地方,是有保護的安全所在,所以麻雀可以在那裡孵育幼鳥,詩人並沒有說那是什麼豪華的地方,詩人所說的是神的祭壇、是神的院宇,是神的同在,人可以與神親近。 第二幅圖(v.5-8)那有福的人是怎樣的有福呢?是靠神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好像是看見什麼畫面呢?好像是看見人生的路程,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麼,知道自己人生的路如何走這人是有福的,我們怎麼知道自己人生的路是錫安大道呢?錫安大道,是以色列人往耶路撒冷過節時所走的路。所以錫安大道,象徵是一條親近神的路,是朝見神的路。我們的人生是以神為目標嗎?有耶穌生命的人對人生的看法、期待是與不認識神的人有很大的不同。詩人在這裡讓我們看見的是,我們的人生的重點是以主為中心,為目標;詩人說,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他有些什麼福呢?這一段是筆者個人最愛的一段,因為裡面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盼望,充滿了鬥志,有一股打不倒的韌性;這就是詩人所描述的福。再進深一點的是,他能改變環境,使原本是流淚的、悲傷的、消沉的情形可以轉化,成為祝福,成為泉源可以供應需要,真是一幅化咒詛為祝福的圖畫。 第三幅圖(v.9-12),呈現出更進深的關係,詩人在這裡說,在神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v.10)。寧可為神看門,也不要與惡人同住。在我們的人生際遇中,常有要選擇的機會,這些決定常會在我們裡面產生價值觀的衝擊。詩人在這裡所選擇的是神,可能他的選擇會令他失去一些什麼,而他卻也願意,他比較過,他衡量過而做的選擇。為什麼他會如此的選擇呢?因為『…神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行動正直的人』(v.11),詩人的選擇不是看現在,不是看屬物質的,他的眼目是看向神,他因看到了神的恩典,他看到了神所要賜下的恩惠和榮耀,正好像保羅因為看見神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就輕看現在所承受至暫至輕的苦楚(林後四17)。這樣的抉擇是基於對神的信任,對神的盼望及對神的依靠,難怪詩人會在結束再說一次這人是有福的。 默想 我們的信仰與我們的人生可以有什麼關連。 回應 主,願我也如前輩先賢般,經驗到依靠你而得福。 有福的人八十四篇1〜12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全首詩篇三次提及「有福」,住在神殿中的便為有福(4節),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便為有福(5節),倚靠神的人便為有福(12節)。聖經當中多次提及有福之人的記號,絕大多數都是和喜愛耶和華的話語、投奔倚靠神、遵行神的法度命令有關,這首詩篇所提及的「有福」大抵也不離開這樣的範疇,雖然當中多是提及對神殿宇的渴慕,切望前去敬拜神的心願,但不論是講到與神同住、想要親近神這類渴慕的心,其實就是表達一個願意投靠神的態度,而這樣的人就是聖經中所謂「有福」的人。 我們很需要常常在神面前悔改,因為多少時候我們並不以神為我們的滿足,還沒有結婚的巴不得神趕快賜下好姻緣,已經結婚的卻又多麼希望哪一天可以偷閒一下;不滿意目前工作薪資的人四處找更好的機會,占住好職位的人卻又常常不認真工作;正在面對升學壓力的人成天憂愁緊張,在理想的學校裡本該好好學習的人,卻又貪玩享樂。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人心中不以神在當下給我們的帶領為滿足,把自己的欲望擺在前頭,而不肯好好在每天的生活信靠神。 真正渴慕神所表現出來的生命,絕不只是在教會崇拜時的唱唱跳跳,也不只是積極參與小組、投入事奉而已,更重要的是必須在每天的生活中,學習以神為我們的滿足,倘若連麻雀、燕子等動物都可以在神那裡得著恩惠(3節),築好巢窩在殿中安居,那我們豈不比麻雀、燕子更加的貴重?神又豈會不顧那倚靠祂的兒女呢?神是日頭、盾牌(11節),象徵著神要將信靠祂的人從黑暗、苦難中給拯救出來,盼望我們都是願意投靠神,以神為滿足的有福之人。 回應:天父,我們感謝禰樂意把禰的救恩賞賜給我們,祈求禰幫助我們能夠更多更深刻地倚靠相信禰,並且願意單單享受禰所賜的每一天,以禰自己成為我們滿足。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詩篇八十四篇11〜12節 11 因為耶和華─ 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祂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 歸家(詩84篇)(香港讀經會) 祈禱: 聖靈啊,請將神的話向我解明。 神的居所是雀鳥築巢之處,表示軟弱者得到安全的保護。這居所的可愛,在於其主人是永活的神,是生命之源。詩人的整個人,包括心靈和肉體都渴慕神,都向祂歡呼稱頌。這圖像另一意思是,像燕子孕育和懷抱它的雛生燕子,神同樣地愛護我們,養育我們。住在神的家中是蒙愛的人,是有福的(4~5)。 住在神家中可指三種形態: 第一,住在神的聖殿中(3~4),如祭司,利末人和守門的常住在殿中,服事神,向神祈禱歌頌。同樣,帶著愛慕神的心建立教會、傳揚福音、又牧養聖徒的聖職人員,他們是住在神的家。當我們與聖徒聚集在教堂敬拜,默想神,聽道時就有這份棲息神家的感覺。 第二,散居各地的選民,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意思是嚮往到神的殿。他們每年住棚節前往聖殿朝見神(5~9),途中經過軍事城堡、大道和山谷,如滿布鳳仙樹的乾燥地和荒蕪山谷(6)。他們縱使旅途艱辛,都因期盼神的家而心靈得著滋潤。神的同在如賜下秋雨,加添力量,這是「住在神家」的另一層次。好比世人若渴慕神的住所,也在朝聖之旅中蒙神保護,生命不斷更新和得著滋潤。他們有時遇見敵人,需要君王保護聖殿和道路,因此他們祈求神看顧君王。「神啊,求你垂顧我們的盾牌,求你看顧你的受膏者。」(9,新譯本)盾牌指君王,受膏者指祭司。神借著祂的僕人,就是掌權者和聖職人員,使世人領略祂的養育和蔭庇,使朝聖者在世上有神的代表陪伴,得享神的居所之福。 第三,讓我整個人歸屬於神,「不住在惡人的帳棚裡」的意思是不作惡,不依附邪惡。我的行為純一正直,內心美善。耶和華如日頭每日照亮,如盾牌保護正直人。倚靠神的人有神同住,與神契合,得著好處,有恩惠和榮耀,這人本身就成為神的居所。 神居所的三種形態,正好比我們靈命成長的不同階段,由最初藉參與桝會群體生活親近神,漸漸透過傳道人和導師給予靈性指導,領略神的同在,再進而將神的教導和體會內在化,每時每刻都為榮耀神而活,與神同行。 你現在正向幵哪一階段前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