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八十八篇短篇信息 目錄: 可拉後裔的詩──耶和華的居所何等可愛(陳希曾) 面對生命危機時候的禱告(楊震宇) 與基督同死的交通(朱韜樞) 忍耐等候(八八1~18)(臺北靈糧堂) 黑暗中的呼求(八十八篇1〜18節)(臺北基督之家) 極度孤寂(詩88篇)(香港讀經會) 可拉後裔的詩──耶和華的居所何等可愛(陳希曾) 第84.85.87.88篇�H�H 司布真弟兄曾說過,這不大像一首詩篇,而是一首悲歌;如果要在詩篇150篇裡找到一首悲淒的歌,就是這一首。所以當我們讀到可拉後裔的詩最後第88篇時,我們看見有一個人說:“我的性命臨近陰間。我算和下坑的人同列,如同無力的人一樣。我被丟在死人中,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裡。他們是禰不再紀念的,與禰隔絕了。禰把我放在極深的坑裡,在黑暗地方,在深處。禰的忿怒重壓我身,禰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禰把我所認識的隔在遠處,使我為他們所憎惡。我被拘困,不得出來。我的眼睛,因困苦而乾癟。耶和華啊,我天天求告禰,向禰舉手。”等到到了13節又慢慢的往上去:“耶和華啊,我呼求禰,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禰面前。”如果詩人停在這裡,就是停在一個高峰,停在一個正面的樂府上面。但是詩人又接著說:“耶和華啊,禰為何丟棄我,為何掩面不顧我。我自幼受苦,幾乎死亡;我受禰的驚恐,甚至慌張。禰的烈怒漫過我身,禰的驚嚇,把我剪除。這些終日如水環繞我,一齊都來圍困我。禰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遠處,使我所認識的人,進入黑暗裡。”結果整個十二篇可拉後裔的詩是結束在“黑暗”,結束在隔絕,是150篇詩篇裡最悲哀的一首哀歌。 49篇講死,88篇也講死;49篇講沒落,88篇講隔絕。我們實在覺得這是可拉後裔的詩裡最難讀懂的二篇。尤其是88篇,這裡告訴我們是:“可拉後裔的詩歌,就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訓誨詩,交與伶長,調用麻哈拉利暗俄。”希幔是可拉後裔的伶長,而�D麻哈拉利暗俄”在希伯來原文的意思就是“折磨的病痛”。在88篇中,寫詩的人仿佛在病床上輾轉反側,受盡折磨,他說:“我的性命臨近陰間。”他的人沒有死,但他的感覺就像死了一樣,所以這段聖經就像進到詩篇150篇裡最悲哀的一段,因為沒有一個痛苦比死亡的痛苦更悲哀,所以我們在這裡看見的是隔絕,看見的是下沉,看見的是黑暗,看見的是沒有指望。 到底為什麼聖靈給我們這二首詩篇?如果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照著我們所想像的,49篇和88篇都應該到了高峰才對,或者將84篇放在最後才對。但是聖靈啟示這幾卷聖經的時候非常仔細,因為這是可拉後裔的詩,可拉的注冊商標是什麼?可拉的注冊商標是滅亡,是死亡。所以當我們讀可拉後裔的詩,一定要想起可拉後裔的故事。 經過死,但從死裡出來的生命 沒有一班人比可拉的眾子更明白什麼叫做死亡,他們看見自己的父親及親人活活的下入陰間,活活的由活人之地被除滅,所以沒有一班人能經歷死亡,像可拉後裔經歷死亡一樣。死對他們是可以捉摸的,根本是他們應當經歷的。但是聖經告訴我們,可拉的眾子沒有死亡,所以誰能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死?誰能把死的經歷講的最清楚?當然就是可拉後裔。什麼是死?死是與生命隔絕,死是與環境隔絕,死乃是與所認識的人隔絕,死是與神隔絕。在這裡可拉後裔就能把死的感覺為我們描寫出來。 所以當可拉後裔在唱榮耀的詩、讚美的詩、高昂的詩,那是因為死而復活的經歷。現在不管他們在唱怎麼樣的詩歌,他們的經歷仍舊是十字架的經歷:經過死,然後再從死亡裡復活的經歷。我們不懂得描寫十字架的死,但是可拉後裔能懂得;這二篇詩篇就是給我們看見,可拉身上的那個記號就是死。保羅說:“從此以後你們不要攪擾我,因為我的身上帶著耶穌的記號。”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身上帶著耶穌死的記號;這記號告訴我們,49篇和88篇是我們的標記,是我們的注冊商標。 感謝主,我們並不是停在這裡,因為可拉的眾子沒有死亡。詩篇第49篇告訴我們:“在患難的日子,奸惡隨我腳跟,四面環繞我,我何必懼怕?”寫詩的人發現他落在患難的日子裡,奸惡追隨他的腳跟,四面環繞而使他害怕,所以他才說:“我何必懼怕?”然而是什麼叫他害怕?第16節這裡說:“見人發財家室增榮的時候,你不要懼怕。”原來是這些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的人,是這些富翁叫我們害怕。為什麼? 今天在臺灣有一種恐懼,在這個民主社會裡面,金錢的力量大到一個地步,金錢的勢力和黑暗的勢力聯結在一起,然後帶動了整個選舉,整個的民主程序。這怎麼不叫人害怕?當你看見鈔票變成股票,股票變成選票,選票就帶來權柄;如果今天這樣的情形是上上下下有一班人在帶動的,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的世界?寫詩的人沒有理由不會害怕的。我們看見撒但怎樣用金錢來得著全世界,只要人們拜一拜牠,什麼都可以給,可以讓人得著全世界;誰富有就證明誰得著多少世界。所以這些人可怕不是因為他們可怕,乃是因為他們得著的世界是何等的可怕。然而聖靈接下來告訴我們不要怕,因為這個世界都要過去,這個世界到時候都要結束了。這個世界有榮耀,但是這個榮耀不能隨著下去,所以沒有人能征服這個世界。這些人雖然叫我們害怕,但是感謝主,聖靈這時就說:“他們如同羊群派定下陰間;死亡必作他們的牧者;到了早晨,正直人必管轄他們;他們的美容,必被陰間所滅,以致無處可存。” 當可拉後裔在唱49篇的時候,給我們看見什麼叫做死。這個世界到了死就結束了,不可能再往前去,但是感謝主,惟有神的話永遠常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愈來愈沒落,到最後永不見光;他們死了就好像畜類死了一樣。但是義人的路卻好像黎明的光,愈照愈明直到永遠。以賽亞書裡告訴我們,義人從來沒有日落,為什麼沒有?因為這就是可拉後裔,因為我們有一個生命,乃是死而復活的生命。所以這裡說:“到了早晨,正直人必管轄他們。”因著這個緣故,我們這些人是有早晨的人,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死而復活的生命;這個生命能夠經過死,我們從死裡出來就是早晨。所以接下來又說:“神必救贖我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因祂必收納我。”為什麼講早晨?因為這一切不過是晚上,我們不是死了,我們乃是睡了,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們都要復活。現在可拉後裔特別給我們看見那個注冊商標,給我們看見,如果要解釋所有可拉後裔的詩,“死而復活的生命”乃是最好的解釋。 義人榮耀的早晨 到了88篇的時候,這裡也給我們看見早晨:“耶和華啊!我呼求禰;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禰面前。”雖然在這篇詩篇我們看見折磨的痛苦,折磨的病痛;給我們看見隔絕、死亡;給我們看見我們與下坑的人同列,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裡。但是感謝主,我們在這裡仍舊看見有早晨,而且這裡有一個很特別的禱告,這個禱告叫神不能不拯救我們,不能不延長我們的年日。這裡說:“耶和華啊!我天天求告禰,向被舉手。禰豈要行奇事給死人看嗎?難道陰魂還能起來稱讚你嗎?”這就是我們的禱告:神啊!禰要在後人之地得著讚美,所以我必須活著,我活著的意義就是要讚美,就是要感謝。 有一位老姐妹活了一百零三歲,有人問她為什麼活那麼長久?她說:“祂讓我禱告一回,再禱告一回。”我們活在地上的目的不是多抱孫子,多喘口氣;我們活在地上的目的,是叫我們能在活人之地讚美。我們要看見許多時候按著人來說已經死了,但是神的兒女有一個禱告,是一個不肯死的禱告。為什麼不肯死?因為還沒有讚美夠,因為還沒有將敬拜完全的歸給主;主應當得著我們的讚美。主難道要在死亡之地行奇事給死人看嗎?不!不是死人要看奇事,是我們這些活人要看奇事,所以我們禱告求主行起神蹟。這就是死而復活的生命在裡頭的禱告,這是很特別,很特別的禱告:“難道陰魂還能起來稱讚禰嗎?豈能在墳墓裡述說禰的慈愛嗎?豈能在滅亡中述說禰的信實嗎?禰的奇事,豈能在幽暗裡被知道嗎?禰的公義,豈能在忘記之地被知道嗎?耶和華啊!我呼求禰;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禰面前。”許多時候神就聽了這樣的禱告。 倪柝聲弟兄不到三十歲時得了末期肺病,醫生告訴他已經沒有希望了,他的母親也已經為他準備好壽鞋,那一段時間他都只能躺在床上。有一天主對他說話,主叫他:“坐”,這就是以弗所書裡的三個字:坐、行、站。倪柝聲弟兄要起來坐之前他掙扎說:“主啊!我就要到禰那裡去了,如果我要死了,也讓我躺著死,不要讓我坐著死。”所以他禱告:“主啊!不要讓我坐。”結果主說:“你坐!”那時他根本不能坐的,但是他就坐起來了。然後又一句話:“你要行!”他就走了幾步,最後又一句話:“你要站!”他就沿著那個很陡的樓梯慢慢的走到樓下,去敲樓下房間的門,原來那時有幾個姐妹正在那個房間裡禱告。那幾個姐妹非常愛主,她們很懂得禱告的話,所以那個時候她們的禱告就是詩篇88篇:“禰豈要行奇事給死人看嗎?難道陰魂還能起來稱讚禰嗎?豈能在墳墓裡述說禰的慈愛嗎?豈能在滅亡中述說禰的信實嗎?禰的奇事,豈能在幽暗裡被知道麼?禰的公義,豈能在忘記之地被知道嗎?” 她們禱告結束後,知道神已經聽了她們的禱告。結果聽到有叩門的聲音,她們把門打開。就像當初彼得敲馬可的門,他們打開門根本不相信是彼得,結果高興到一個地步,竟忘了開門。這幾個姐妹打開門,根本沒有想到那個應該躺在床上,奄奄待斃的倪柝聲弟兄正站在她們的門口。倪弟兄應該在三十歲那次肺病死去了,結果他到七十二歲才被主接走。我們看見,倪弟兄不就是可拉後裔嗎?可拉的眾子沒有死亡,那是什麼經歷?那就是死而復活的經歷,這就是88篇。 所以88篇看起來是很悲觀、很負面的,然而實在說來,88篇是很榮耀的。其中最榮耀的感覺,就是那三節聖經:如果我們進到那三節經文的感覺裡,這就叫做死而復活。死是像陰間一樣的殘忍,可拉後裔的身上就是帶著那個記號,就是死的記號。但在49篇和88篇裡我們都能讀到早晨,神都聽了這些禱告,我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神的面前。雖然我們有的時候會下沉,有的時候我們覺得已經得勝了,結果卻發現唱的詩就像可拉後裔的詩一樣。但是不要緊,因為那個生命乃是得勝的生命,乃是死而復活的生命;那個標誌就是可拉後裔身上的標誌;49篇和88篇乃是可拉後裔的注冊商標。 面對生命危機時候的禱告(楊震宇) 鑰句:耶和華拯救我的神啊! 背景:《詩篇》第八十八篇的詩題「可拉後裔的詩歌,就是以斯拉人希幔的訓誨詩,交與伶長。調用麻哈拉利暗俄。」本詩調用麻哈拉利暗俄(mahalath leannoth),它屬「哀歌」的曲調(The
suffering of affliction)。「麻哈拉」意指用愁苦哀音唱之,其標題一次單用(詩五十三);一次與利暗俄連用,有悲哀,充滿憂愁和痛苦之滋味(詩五十八)。「利暗俄」的意思是「貶抑或折磨」。「以斯拉人希幔」是撒母耳之長子約珥的兒子,為大衛王時所立哥轄詩班的領袖(代上六33,亦奉神之命,作王的先見(代上六28~32;二十五1~5)。本詩是一首描述十字架受苦的哀歌。其中最為哀淒的呼喊是第14節:「耶和華阿!祢為何丟棄我?為何掩面不顧我?」從預言的角度來查考,這令我們連想到主被釘十字架的呼喊:「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繙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可十五34) ,而體會主在十字架上的心境,便明白祂為我們所受的苦,有多深!十六世記一位英國主教胡培爾 (Hooper) 非常喜歡這首《詩篇》,當他在監裏服刑,快要為主殉難的時候,他想到這《詩篇》,獲得從主而來的平安與勇氣,於是將這詩送給他的夫人。 提要:本篇是詩人從死亡的黑暗中向神發出的不住的禱告。詩人形容他所面對的患難,威脅他生命的危機並說出因所發生之事未得答案,而引起的驚惶。全詩分為三段: (一)患難中向神訴苦情(1~9節)――耶和華拯救我的神啊,我晝夜在袮面前呼籲; (二)不願死亡的迫切呼求(10~13節)――耶和華啊,我呼求袮,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袮的面前; (三)未得答案的呼喊(14~18節 ――耶和華啊,袮為何丟棄我?為何掩面不顧我? 鑰節:【詩八十八2】願我的禱告達到袮面前,求袮側耳聽我的呼求。」 鑰點:本篇是《詩篇》中最悲愁、孤單的一首詩。詩人自始自終語氣沉痛哀絕,滿了憂鬱和痛苦,他內心的傷痛是筆墨難以形容。他形容所面對的災難,威脅他生命的危機,並說出因所發生之事而引起的驚惶,可說是一點希望、一線光都見不到。因為他患了重病,可能長了大麻瘋(8節「隔在遠處」),故他一生與世隔絕,為親友所憎惡,又遭神棄絕。他最親密的朋友只剩下陰間的黑暗。然而詩人在苦痛的深處,仍能仰首向神求助(9節),因為神是慈愛的拯救者(1節)。此外,本詩之寶貴,在於即使面臨絕望死亡邊緣,詩人仍緊緊抓住神,繼續不斷地呼求,表露了他積極的信心。親愛的,不論環境如何,即使在絕望的困境中,向神禱告吧!祂必垂聽你的禱告。 今日鑰節提到「願我的禱告達到袮面前。」詩人處在非常艱難的光景之中,但是他的禱告沒有停止過(1~2、9、13節)。他沒有失去盼望,卻仍有信心稱耶和華為「拯救我的神」(1節),並且向神訴說:「天天求告祢,向祢舉手」(9節),以及「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袮的面前」(13節)。因為詩人知道,他所有的遭遇都是神所做的 (6,7,8,14,16,18節) 。因此,儘管人生際遇往往不如人意,神的兒女絕不可灰心絕望,應仍信靠神,繼續不斷地向祂禱告。親愛的,憂傷絕望臨到你時,你是否仍能夠保持信心,繼續不斷將自己交託在愛你的神手呢?因為「無論是死、是生、…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八38~39) 「聖經裏只有一首這樣的詩,暗示這樣罕有的經歷。但有一個人確信,神決不丟棄最憂傷痛苦的人。」──柯雅德 默想:這篇幾乎是沒有答案,連希望的表示都沒有的一首詩。全詩惟一的亮點就是,詩人以求告「耶和華拯救我的神」開始。親愛的,面對生命的危機和患難時內心的掙扎,你是否像詩人一樣,從沒有停止過你的禱告呢?你也許沒有這樣絕望的經歷,但你是否知道有人正有如此的遭遇,而為他代禱呢? 禱告:主阿,人生的際遇往往未盡人意,但願我繼續不斷與祢親近,不灰心的禱告,而渡過每一個艱困的時刻。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與基督同死的交通(朱韜樞) 第九段 與基督同死同活的見證 詩篇第八十八篇 不知道為什麼,八十七篇之後又加兩篇。說實話,八十七篇已經好一個地步,又唱歌,又跳舞,又一同呼喊,實在不需要再加什麼了,有哪一卷書可以結束得比這個更好?但是,好像主說:「醒過來,醒過來!」為什麼呢?「你現在一切都有了,讓我再說給你聽,你這一生到底怎樣?」所以,就有八十八、八十九篇。 八十八和八十九篇是卷三的結語。八十八篇是可拉的後裔寫的。這裡彷彿叫我們有點羨慕成為可拉的後裔了,他們怎麼這麼豐富?詩人描述當神要得著祂心頭的見證時,祂的子民必須有的經歷。從七十三篇開頭,神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到八十七篇末了,這一個、那一個都生在錫安,教會已經成長,有了奇妙的見證;但是主說,我還是願意重複一下。就好像有了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應該已經夠了,祂還要加個申命記。申命,就是再說一次。主願意再重複一下,再告訴我們,這個過程到底是怎麼回事。 八十九篇是描述在一處處地方教會中,神、基督和祂的子民之間,最甜美的交通和見證。我們記得,八十五篇說到聖民,八十六篇說到主的僕人,八十七篇說到神自己心頭願望的實現,到了八十九篇,就攏總把這些話放在一起。八十九篇有個很特別的情形,神說一說,聖徒說一說;聖徒說一說,神又說一說;說到基督了,基督自己也來說一說。所以,八十九篇那個調和的情形,就高過了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篇分段的描述。 與基督同死的交通 要有八十九篇屬天的實際,就必須有八十八篇與基督受苦的交通。所以,在一切都好極了的時候,神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我們這一生還得這樣過。怎麼過呢?第一節,「耶和華 ── 拯救我的神啊,我晝夜在你面前呼籲。」拯救我的神啊,這個呼喊,似乎叫人覺得煞風景,好像在餐館吃一道菜,吃完了,再叫一分。八十八、八十九篇,就是再叫一分,但是,神覺得不厭其煩,雖然是再叫一分,卻是必須的。 詩篇八十八篇,第三節,「因為我心裡滿了患難;我的性命臨近陰間。」詩人覺得他的性命臨近陰間,神卻要說:「不是這麼簡單,這性命臨近陰間,還是八十七篇以前的事,現在,我想把你做得更深一點。」所以,就到第五節,「我被丟在死人中,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裡。他們是你不再記念的,與你隔絕了。」主啊,他們就是死人哪,死人不再被記念,與你隔絕了,現在你把我丟在這樣一班人中間去了。「你把我放在極深的坑裡,在黑暗地方,在深處。你的忿怒重壓我身;你用一切的波浪困住我。(細拉)」(詩八八6~7) 有首詩有一句話,跟這裡有關: 是否因你被神人共棄, 要注意,寫詩常常都用聖經的話。我們不再被記念,就是世上好像沒有我們了。前面無論什麼處境,詩人還在;現在他感覺,「完了,完了」,果然完了。他現在到哪去呢?他被丟在死人中間了,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裡;神不能記念死人,當然也不能記念他了。他說:「神啊,好像我跟你隔絕了!」這是誰的經歷呢?這是主耶穌十字架的經歷。主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的 神!我的 神!為什麼離棄我?」(太二七46)就是這裡的經歷。所以,詩人說,神啊,我終於被帶到與基督同死的經歷裡去,好像你的忿怒,壓在我的身上。 第十節,「你豈要行奇事給死人看嗎?難道陰魂還能起來稱讚你嗎?(細拉)」真特別,前面才說,「因你為大,且行奇妙的事」(詩八六10),這裡卻說,「你豈要行奇事給死人看嗎?」也說,「難道陰魂還能起來稱讚你嗎?」現在,他問一個問題,「主啊,我真的死了,還能做什麼呢?如果我的陰魂到陰間去了,我還能起來讚美你嗎?」又問,「豈能在墳墓裡述說你的慈愛嗎?豈能在滅亡中述說你的信實嗎?」(詩八八11) 十四節,「耶和華啊,你為何丟棄我?為何掩面不顧我?」這些話好像拉拉雜雜的,但為什麼要有這些話?因為我們還沒有死透。到八十七篇太好了,我們就希望卷三停在那裡,不要主再說下去了;這個不要,就表示我們還沒有死透,所以,主再來帶領,非要叫我們死透了才好。這裡,我們就說:主啊,你為何丟棄我?為何掩面不顧我? 十六節,「你的烈怒漫過我身;你的驚嚇把我剪除。」在我裡面,你的烈怒漫過我身,你的驚嚇把我剪除;在我外面,「你把我的良朋密友隔在遠處,使我所認識的人進入黑暗裡。」(詩八八18)這一首詩很奇妙,沒有一句安慰的話,結束在一切都完了。「完了!」就是我們一生的經歷。弟兄啊,我們要想教會建造?完了!我們要想教會興旺啊?完了!我們要想神在教會中有路?完了!我們自己不「完了」,主無論如何做不出祂要做的。 這一首詩是最叫人沮喪的一首,結束在一切都完了,怎能結束在這地方呢?最少來個十九節,「神哪,你是我的拯救;神哪,求你的面光向我顯現。主啊,我的所倚靠的,乃是叫死人復活的神!主啊……」最少加一節安慰的話,讀得也痛快。神卻很篤定的說:「到此為止,就這樣了!你要跟隨我嗎?就這樣了!」弟兄啊,我們敢不敢接受「就這樣了」?在教會中,我們也許有能力,也許很喜樂,也許也流露生命供應人,但是,主還要說:「進墳墓了沒有?被丟棄了沒有?有沒有烈怒漫過你呀?有沒有好朋友把你出賣呀?」和我們同年的,或者經過我們服事的,的確是我們的良朋密友,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距離這麼遙遠?這就是「你使我的愛友良朋遠離我;我的知友都在黑暗裡。」(恢復本) ―― 朱韜樞《詩篇中的教會成長(卷三)》 忍耐等候(八八1~18)(臺北靈糧堂) 從本篇中看見詩人是處在非常艱難的光景之中,是詩篇中最悲哀的一篇。而且本篇的信息,與一般詩人的信息非常的不一樣,在其他詩篇中,詩人也會述說苦境,但在末了總是會有盼望,總是有轉機,而那些轉機常成為我們後世人的幫助,但是,在本篇自始至終,都是佈滿了哀傷痛苦的空氣,令人讀起來有點窒息的感覺,為什麼我們從這篇詩篇看到這麼消極的信息呢?從這樣的信息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曾經有位很虔誠的人說:『喜樂』如雲雀,在清晨看見陽光便開懷歌唱;而『盼望』卻如夜鶯,在黑暗中歌唱;詩人在全篇的信息,雖然讓人讀起來好像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出黑暗入光明,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其中找到詩人盼望的所在。『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從詩人的字裡行間,我們雖然看見了黑雲低沉,但我們也可以看見他的盼望及信心。 詩人怎麼看他的遭遇呢?是他的運氣不好嗎?時運不濟嗎?被人惡意中傷、算計嗎?『你把』(v.6,7,8,14,16,18)詩人看見的是,這些遭遇都是神所做的,都是出自神的手。從本篇中,似乎詩人在表達,只要是出自你的手,我的盼望就不會斷絕,所以我們也看見,即便所遭遇的是出自神的手,但是他的禱告沒有停止過(v.1,2,9,13),當然,我們可以說他能繼續不斷、不灰心的禱告是信心的表現,為什麼他能有這樣的信心呢?乃是基於他對神的認識,所以他相信終究神必要拯救,終究神必要施恩,因為神不會行奇事給死人看,死人也不會起來讚美神,死人也不會述說神的慈愛,也不能述說神的信實…(v.10-12),這些事誰可以做呢?誰會做呢?是蒙過神恩典的人,是嘗過神慈愛,體驗過神的信實的人,他們會宣揚神的作為,會稱讚神的奇事,會宣揚、述說神的公義。 即使他仍在艱難之中,但因為對神的認識,使他能不失去盼望,這樣的盼望幫助他能有信心的繼續忍耐等候下去。 默想 看看你的處境、遭遇,那一樣不是出於神的手? 回應 主阿,感謝你充滿了恩典與憐憫,總是快快的施恩與我們。 黑暗中的呼求(八十八篇1〜18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首詩篇大概是所有詩篇中最悲哀的一篇了,除了開頭詩人承認肯定神是拯救的神之外(1節),接下來的內容充滿了自怨、絕望、質問、哀求,甚至最後是以「黑暗」結束(18節)。在詩篇當中我們完全看不見神有任何的回應,不論詩人形容自己多麼的困苦可憐,質問神為何一直把他放在幽暗的死地,整首詩篇裡面好比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面,沒有絲毫的光明,神也沒有一字一句的回應。真的就像詩人自己所說的:「我被丟在死人中,好像被殺的人躺在墳墓裡。他們是禰不再紀念的,與禰隔絕了。」(5節)全篇詩篇裡面也沒有辦法找到詩人受苦受罰的原因,只知道他心裡滿了患難,被隔離出來,受到驚恐慌張,而且可以確定的是,神的憤怒如同千斤重的石頭壓在他的身上,但是就好像約伯不明白為何他會遭遇患難一般,我們也不能明瞭神究竟為何如此待這個詩人,不過既然經文沒有明說,太多的猜測也無益。 雖然整篇詩篇裡面看起來孤苦無望,但是開頭的信心宣認卻是重要的,因為即便環境再怎麼樣的惡劣,不斷的等待神卻都沒有回應,這些其實是神在鍛煉信徒靈命成長的過程,「鼎為煉銀,爐為煉金;惟有耶和華熬煉人心。」(箴十七3)。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橄欖必須經過壓榨的方式才能得著合用的油。基督也是經過苦難而學了順從(來五7〜8)。所以當我們也處在艱苦的環境當中時,真的必須求神加給信心,在全然的黑暗中相信神是真光,在刺骨的嚴寒裡相信神會用羽翼覆庇我們,盼望我們在經歷這些信心的試煉之後,對神的倚靠越加深,對神的信心越堅定。 回應:天父,我們知道在禰一切都是好的,但是我們在面對不順利時,卻不總是能完全體會禰的心意,以致覺得禰離我們很遠,求禰憐憫我們,加給我們信心,好叫我們在面對暫時禱告沒有回應時,仍然可以堅定倚靠禰,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詩篇八十八篇1〜2節 1 耶和華─拯救我的 神啊,我晝夜在禰面前呼籲。 極度孤寂(詩88篇)(香港讀經會) 祈禱: 我的心啊,為何憂悶,應當仰望神。神啊,求你垂聽我的懇求。 詩篇八十八篇是詩篇中較孤獨和愁苦的一篇,可能詩人面對染患頑疾或致命威脅的人生處境。人生不常是快樂的,有時黑暗和苦難會佔據敬虔人的心靈,這詩正是由這心靈而發的呼求。 全詩有三個動向。第一個動向是1~9節,困苦中呼求;第二個動向是10~12節,反問神;第三個動向是13~18節,困苦中呼求;可見第一和第三個動向互相呼應。詩人的困苦來自肉身受嚴重的病痛,臨近死亡,或許是心理的囚禁使內心感到黑暗和命危,又缺乏親友的同情而遭到厭惡或遺棄,未經歷到神的恩助,因而恐懼遭神摒棄,不論身心靈都在黑暗中。 雖然詩人未能短時間內得著安慰,但他沒有放棄倚靠神。他天天、日夜都呼救,堅持禱告。黑暗極深好像連神也見不到,但他無倚靠別神,唯一的救生繩是向至高神求告,以避免自己跌落深坑。 呼求的內容重心在10~12節,其中沒有認罪的話,詩人的災難不是出於他的不義,而是不可理喻的遭遇。他沒有提及暴力和敵人,六句反問句唯一訴諸神與滅亡不能相容,神與墳墓和幽暗不能相容,黑暗令神受損,因祂不能行奇事,不能受稱讚,人不能在那裡述說神的慈愛和信實。神的奇事不能被知道,祂的公義不能被紀念。人的死亡和黑暗毀壞神的約,也暗示詩人若心靈對神的信心死去,是神的損失。總括而言,最重要的求救原因是「絕不能失去我」。 當我們默想詩人內心的渴求,領會到他仍深信自己的生命對神極其寶貴。但願我們也有這份堅定不移的信靠;即使人人離棄我,我也不能沒有神,而神也不能沒有我。 我們要深一層明白立約之意思,所指的就是詩人消化了的意思,即神不能沒有我,我也不能沒有祂。你有沒有想過神不能沒有你呢?你對此想法有何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