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九十二篇短篇信息 目錄: 安息日的讚美詩(楊震宇) 神在安息日的工作何其大(吳主光) 神的慈愛和信實(朱韜樞) 主日的敬拜(九二1~15)(臺北靈糧堂) 理想的一天(九十二篇1〜15節)(臺北基督之家) 稱謝耶和華是美好的事(詩92篇)(香港讀經會) 安息日的讚美詩(楊震宇) 鑰句:祢的作為叫我高興 背景:《詩篇》第九十二篇的詩題為「安息日的詩歌」,作者不詳,但很可能為一位王(10~11節)。按猶太人的儀式,每安息日早晨要獻第一隻羔羊給神的時候,就一面獻祭,一面唱此詩。神設立安息日的目的──一方面是記念神創造的工作 (創二2;出二十8~11),另一面是為記念神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釋放出來(申五15)。這一篇在安息日向神讚美的禱告,其中有七次提到耶和華的聖名(1,4,5,8,9,12,15節),隱喻神用六天完成造化之工,第七天便安息了,所以可將此詩與安息日相聯。以色列人認這名是極聖潔的,有罪的人犯罪的口不敢說出這聖名,所以誦讀此詩的時候,以「主」代替。 提要:第九十二篇是安息日讚美的禱告。在這首唱頌的讚美詩中,詩人以讚美神的慈愛和信實開始(1~5節);然後,他述說神容讓惡人暫時興盛,但他們終必滅亡,而他必親眼看見惡人的遭報(6~11節):末了,他描述義人要發旺如棕樹,如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老年時仍多結果子,而再次肯定神信實的作為(12~15節)。全詩分為三段: (一) 稱謝神的慈愛和信實(1~6節)──早晨傳揚祢的慈愛,每夜傳揚祢的信實,這本為美事; (二) 惡人必要遭報和滅亡(7~11節)──耶和華啊,你的仇敵都要滅亡,一切作孽的也要離散; (三) 義人必要發旺和長青(12~15節)──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 鑰節:【詩九十二4~5節】「因祢耶和華藉著祢的作為叫我高興,我要因祢手的工作歡呼。耶和華啊,祢的工作何其大,祢的心思極其深!」 鑰點:本篇值得注意的就是,詩人的眼睛蒙開啟,肯定神公義和信實的作為,因而稱謝神的偉大奇妙的救恩。此外,這一篇標題使我們知道本詩是在安息日向神歌頌讚美的禱告,詩中充滿歡欣和喜樂。在新約時代,七日第一日(主日)是基督徒聚集到神的面前,記念主完成救贖的工作。親愛的,在擘餅聚會中,你如何記念主的所是和所作? 今日的鑰節提到「祢的作為叫我高興,我要因祢手的工作歡呼!」詩人肯定神奇妙難明的計劃,以及極具智慧的心思。他因知道了神的「作為」而高興;看見了祂的「工作」,而令他高興、歡呼、讚美、歌頌祂。神的「作為(deed)」和「工作(works)」在英文聖經有單數和多數的分別。「作為」希伯來原文「poal」,意指神創造與救贖的工作。「工作」希伯來原文「maaseh」,意指正在進行拯救與審判的工作。親愛的,你如何在神面前敬拜祂偉大的「作為」和奇妙的「工作」呢? 此外,本詩詩人以草(7節)比喻惡人,以及常青樹比喻義人(14節)。表面看來神容讓惡人茂盛與發旺,然而時候到了,他們必要如草凋謝而滅亡。但重要的是,神的應許對信靠祂的義人永不改變,使他們如棕樹和香柏樹一樣,乃因被栽於耶和華的殿中,而茂盛常青,年老仍可結出果子。他們的興盛證實了耶和華是公義和信實的。這對所有年長的聖徒是多大的鼓勵呀!親愛的,神要應驗祂的應許,你在祂裏面必發旺結果,到年老仍必充滿活力,事奉主更有功效。 【一生為神做過了些什麼事】有一個喻道故事述說有一人,來到天堂的門口,要求彼得給他開門。彼得問他說:「站起來!不要俯伏,請清清楚楚地告訴我,你在世上過了一生,到底為神做了些什麼事?」那人聽了,嚇得顫抖面白,訥訥地回答說:「我在聖經裡念過這,在聚會會裡聽過那,我自己又想…」彼得把天堂的鑰匙放回袋中,發怒地說:「你只念過這,聽過那,自以為如此如此,但我要問你一句,你到底在世上一生,為神做過了些什麼事?」親愛的,願你為榮耀神而活,而一生一世蒙神的祝福。 「許多聖徒都是老當益壯、大器晚成;他們晚景往往成為他們生命史中最光輝的一頁。由此可見堅忍是忠誠的確證。」──馬太亨利 默想:親愛的,你是否深刻地明白神在你身上的作為是何等奇妙嗎?你是否知道祂在你身上所作的工作嗎? 禱告:主啊,我每天早晨感謝祢在我身上昨日的「作為」;每夜感謝祢今日對我所作的「工作」。祢的「作為」對我是何等的奇妙,祢所作的「工作」對我又是何等的深刻。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神在安息日的工作何其大(吳主光) 第九十二篇大綱: 一、安息日聖會傳揚讚美(92.1-92.3) 1.安息日聚會中歌頌 2.早晚傳揚神的信實 二、傳揚神的工作何其大(92.4-92.8) 1.神的工作既大又深 2.惡人不明神的工作 3.惡人正茂盛就滅亡 4.惟神永遠顯為至高 三、基督被高舉惡人遭報(92.9-92.11) 1.基督受膏角被高舉 2.眼見耳聞惡人遭報 四、義人必得豐盛的生命(92.12-92.15) 1.義人如棕樹香柏樹 2.在耶和華殿中發旺 3.一生豐盛常結果子 4.顯明耶和華的正直 釋經: 一、在安息日大會中傳揚讚美(92.1-92.3) 92.1(安息日的詩歌。) 1.
承接(第90篇)摩西禱告懇求神叫以色列人早早飽得神的慈愛,上一篇(第91篇)就指出,只要以色列人肯「專心愛神」,「住」在至高者的隱密處,長期保持與神相交,神就會在歷史上,用自己的「翅膀」保護他們、遮蔽他們,叫他們不被任何災難所滅。所以以色列人雖然經歷二千年的災難,在各國中被人拋來拋去,被天主教十字軍長期屠殺,近代又被德國希特拉屠殺他們六百萬人,想要滅絕他們;可是,列國都一一敗亡了,以色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越來越強盛。現在我們來研究(第92篇)。這詩接續指出,以色列人因為不明白神(主基督)在安息日裡也作工,而且作的是何等「大」,何等「奇」的救贖大工,所以他們成了「畜類人」,註定永遠滅亡。但那些明白的,就成了「義人」,得著豐盛的生命;不論在任何環境之下,仍能結果子榮耀神。所以這篇詩,可以說是為解釋主基督第一次降生到世上來傳道時,為何大部份以色列人都不認識他,都不能得救;全因為他們死守「安息日」,反對主耶穌基督在安息日裡治病、趕鬼、行異能;不明白其實神在安息日裡也一直作工,而且作的是何等大,何等奇的工。 2.
這篇詩是《詩篇》中惟一稱為「安息日的詩歌」。相信有以下幾個原因:1)這可能是「安息日聖會」中常常唱的一首詩歌;2)這首歌的內容,特別是為解釋「安息日」的真義,指出神在安息日裡也作工。能明白這一點者,就可以稱為「義人」,必得豐盛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者,就稱為「畜類人」,註定永遠滅亡;3)因此,這詩也預言及以色列人因為不明白「安息日」的真義,不肯相信耶穌是基督,於是就落在二千年的災難中,瀕臨滅亡。 3.
其實,我們研究「安息日」這個字.我們要明白,希伯來原文(譯音)是“shabbath'”,它的原意是“CEASE”,即「止息」,並沒有「日」字包含在其中。如果原文聖經要強調這是個「日子」,通常都會加上“yowm ”(DAY)這個字。不過、因為這個字在《聖經》用得太過普遍,所以《原文聖經》和《英文聖經》都很少加上“yowm”(DAY)這個字,就讓讀者從上文下理中自行判斷,究竟“shabbath'”這字是指「安息日」,還是單單指「安息」。《聖經》出現這詞共有107次,差不多所有英文譯本都以“Sabbath”出現,惟獨《和合本中文聖經》絕大部份都將這詞譯為「安息日」,因此就造成一個誤會,讀《中文聖經》的人都以為,“Sabbath”的「安息」只能在「安息日」裡得到。其實《聖經》的原意並不是這樣,這「安息」可以是指迦南地的「安息」,可以是指「天上的安息」,可以是指「安息狀態」,可以是指「在神,或在基督裡的安息」。所以讀者要將自己的思想重新調整,不要以為《中文聖經》的「安息日」一定是指「第七日」這個日子,或這個日子的安息。 4.
《聖經》指出,「安息日」的來源,最低限度有兩個意義: 第一、《創世記》記載:「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2-3)。這就是「安息日」的最早來源,甚至早到人類犯罪之前。後來摩西就以這個為根據,吩咐以色列人守第七日為「安息日」,說:「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不用破折號,請留一格空位)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20:8-11)。 第二、亞當未犯罪之前,在伊甸園裡不用作工,就可以享受吃食園裡所有的果子;自從他犯罪之後,神就要他和他的後裔「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歸了土」(創3:19)。於是,人類的生命,就只有「勞苦」,直到死時才停止(參啟14:13)。但神愛他的選民以色列人,想要減少他們的勞苦,就賜下「安息日的應許」──第七日「安息日」可以不作工,好好的享受安息;第七年(安息年)可以全年不作工,因為神要賜福給第六年,使人得到兩年的糧食;第七個七年(即第四十九年),還是「安息年」,神要加多一年安息,是為「禧年」(即第五十年),因為神會在第四十八年先賜下三年糧食,所以他們不用作工三年,享安息三年。但是,以色列人一直不肯守安息日、安息年、和禧年,因為不信之故,深怕不貯備更多糧食,以後就可能缺糧了。於是就逼自己繼續「勞苦」,更多「勞苦」,不肯「享安息」。換言之,他們因為不信,就不肯接受神是出於愛心,想要減輕亞當犯罪後的「咒詛」;他們甘心落在咒詛中,不停地勞苦,以勞苦為樂、為盼望、為人生目的,這是多麼愚拙的行為。 5.
不愛神的猶太人就「不肯守」安息日;認為自己是愛主的猶太人,卻「死守」安息日,將安息日「規條化」。結果「安息日」變成不是「享受日」,因為完全沒有「安息」,反而變成一種「捆綁人,叫人更勞苦」的規條。例如:猶太人反對耶穌在安息日裡醫病救人,認為是違反了摩西的律法。其實主醫病救人,並不像一般醫生為「賺錢糊口」而工作,所以不能將主在安息日裡醫病救人,與一般賺錢的工作相提並論。神訂立「安息日」之時,原意是不要人為了賺錢糊口而不停作工,結果就連親近神、敬拜神、享受神的時間也不願意拿出來。神的旨意認為,人類為肉體的需要而工作,六天已經夠了,到第七天就需要休息,用這一天親近神、敬拜神,關心自己與神的關係,這樣才可以救自己脫離亞當的咒詛,從而得救、得永生。但主耶穌醫病救人,並不是為賺錢,乃是為傳道、叫人認識神、從神那裡得安息而已。猶太人卻認為,「安息日」的意思就是「停止一切活動」,甚麼工都不可作、連救命也不要救。因此,猶太人的仇敵常常揀選在「安息日」前來攻打他們,他們就連作戰保衛國家也不敢。猶太人死守「安息日」到一個地步,甚至連搬動一張椅子到餐桌前吃飯也不可以;「安息日」也不可以走超過一裡路的路程,所以主耶穌指出,到末世大災難突然來臨之時,他們就要求神,不要讓他們遇見冬天或安息日,因為在安息日裡,他們連逃命也不能走遠路,也不能拿著東西走路……。其實,猶太人不但將「安息日」規條化,也將潔淨的條例、割禮、獻祭、節期、和一切禮儀都規條化,失去了神立這些條例的原意,這就是主耶穌和眾使徒在新約時代所面對的大攔阻。這些攔阻叫以色列人無法明白律法原本的屬靈意義。其實律法的意義是叫他們知罪,然後他們可以憑著信心來到神的「施恩座」前,向神求恩典;神就會將他們的信心,借著祭禮所預表的,接連到主耶穌身上;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獻上自己為「贖罪祭」,就可以拯救他們。無奈猶太人不肯接受神的義,要立自己的義,以為自己可以行全律法,只要嚴格執行律法的規條就可以得救了。 6.
主耶穌知道,要恢復「得救的路」,就必須先糾正猶太人對「安息日」和律法的錯誤觀點,這樣他們才能明白律法的祭禮只不過是「影兒」,耶穌基督獻上自己為贖罪祭,才是救恩的「實體」。所以主面對猶太人將「安息日」的原意歪曲了,他就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與他們對抗,為要糾正他們的錯謬,領他們返回真正「得救之路」。至於主怎樣對抗這些猶太人,《新約聖經》有非常精彩的記載。我們研究主怎樣回答和怎樣解釋,可以很全面地明白安息日的道理: 1)《馬太福音》十二章記載主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裡掐田間的麥穗來吃,被法利賽人指摘。主的回答指出,門徒這樣作,並沒有觸犯「安息日」的規條。主提出四大理由: 第一個理由:大衛和跟從他的人也進了神的殿、吃了一般人不可吃,惟獨祭司才可以吃的「陳設餅」,也是沒有罪。其實,神不准一般人吃這些聖餅或聖肉,目的只是為保障祭司的權利,不准其他人藉此侵奪祭司的福份而已。但是,如果祭司自己心甘情願送給他們所親愛的人吃,那是可以的。《聖經》指出,只有「外人」不可以吃這些聖物。「倘若祭司買人,是他的錢買的,那人就可以吃聖物;生在他家的人也可以吃。…祭司的女兒若是寡婦,或是被休的,沒有孩子,又歸回父家,與他青年一樣,就可以吃他父親的食物;只是外人不可吃」(利22:11-13)。這樣的條例,分明是說,祭司可以用聖物來餵養屬於自己家中的任何人,只有「外人」才不准侵佔祭司的份。如今祭司看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像自己「家人」那麼親,情願將聖物也分給他們,這有何不可? 第二個理由:主指出,當安息日,祭司在殿裡犯了安息日,還是沒有罪。因為祭司的天職就是做屬靈工作,服侍在安息日到神面前來獻祭的百姓。這就證明,神不是不准人在安息日裡工作,只是不准人在安息日裡作工賺錢而已;因為這一天是屬於神的,人若連屬於神的時間也拿來賺錢,就是不尊重神。倘若人在安息日裡作的工,不是為賺錢,而是為親近神而作,他的工作就不算為一般的工作,因此就不算犯罪。 第三個理由:主又指出:「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主說這話,是暗示自己就是「神」,就是「安息日的主」──安息日的條例由他而定;但他定甚麼條例也好,總離不開一個「大原則」,就是以神「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的性情為核心──「憐恤」是對人;「祭祀」是對神。換言之,神喜歡人對有缺乏的人產生憐恤的心,將一切好處和他們分享;較之人對神獻上甚麼、作為儀式性的祭祀來得更佳。倘若人不肯憐恤窮人,就是將最多最好的獻給神,神也不喜悅。所以門徒掐田間的麥穗來吃,是律法給與窮人的權利,神怎會看為犯罪呢?祭司「在殿裡」可以作屬靈的工,門徒「在基督裡」當然也可以作傳道的工,因為主比聖殿更大。門徒為了有力量傳道而吃一點麥穗,不是為了賺錢糊口而掐麥穗。喜愛憐恤人的神,是不會看他們為犯罪的。 第四個理由:《馬可福音》為這件事又多記載一個理由,主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2:27)。意思是,猶太人將「安息日」的規條看得太重,甚至比蒙恩得以享受安息的人更重,以致他們逼害享受安息的人,叫他們失去安息。試想,神為人設立「安息日」,目的就是為愛人,免去人的勞苦,怎會因為看見人享安息的方式不夠好,而將這人治罪呢?其荒唐好比一個財主大擺筵席,請客人們來吃飯。但他的僕人看見客人拿筷子拿得不象樣,就把他們趕走,不准他們吃飯。況且,猶太人以為自己守安息日的方式是對的,其實不對,因為不明白神設立安息日的原意,將安息日與享安息的人,本末倒置。 2)《路加福音》第六章又記載,文士和法利賽人窺探耶穌,故意安排一個右手枯乾的人坐在會堂裡,看看耶穌在安息日裡治病不治病,要得把柄去告他。耶穌知道他們的意念,就對他們說出以下的理由: 第五個理由:安息日可以行善。先是主問他們:「我問你們,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他們不回答,主就轉過來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複了原。文士和法利賽人就滿心大怒,商議怎樣處治耶穌。其實主所說的「行善」和「救命」,兩者都不是「工作」,因為不是為賺錢;相反,法利賽人和文士在安息日裡設陷阱來窺探主,就是「行惡」和「害命」,這才是犯罪。犯罪的行為,在哪一天都不可以。主耶穌這樣解釋,是要指出文士和法利賽人已經將「安息日」規條化,連不是工作的善行,也列為需要禁止的工作。難道神的「善」就在「安息日」裡止住了嗎?這樣,「安息日」豈不變成最可怕的「行惡日」嗎? 3)《路加福音》第十三章又記載,當安息日,耶穌在會堂裡醫治一個被鬼附著、病了十八年、腰彎得一點直不起來的女人。耶穌用兩隻手按著她,她立刻直起腰來,就歸榮耀與神。管會堂的就氣忿忿的對眾人說:「…六日之內可以來求醫,在安息日卻不可。」主就責備他,說出了以下的理由: 第六個理由:在「安息日」釋放被撒但捆綁的人、更有意義。主指摘管會堂的說:「假冒為善的人哪!難道你們各人在安息日不解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麼?況且這女人本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撒但捆綁了這十八年,不當在安息日解開他的綁麼?」主的意思是,人在世上之所以未得安息,不但是因為需要作工才得糊口,更是因為被撒但捆綁,心靈從未享受過安息。所以《希伯來書》指出,「安息日」也可以預表以色列人因為不信,不能進入迦南地享受的「安息」,所以他們都死在曠野,象徵著不信的人,死後也不能進入天上的「安息」,都死在地獄裡一樣。但那些相信的以色列人,約書亞就能領他們進入迦南地享安息;相信主耶穌(即希伯來文的「約書亞」)的人,同樣可以靠著主進入天上的安息。作者認為,進入安息的應許,不是指約書亞所成就的,因為這應許寫在《詩篇》第95篇11節那裡,是在約書亞死了之後幾百年才賜下來的。神在《詩篇》裡所應許的安息,乃要等到主耶穌基督到世上來,才能成就;因為主基督要借著救恩,領我們進入天上的安息。既然救恩的意義是領我們進入天上的真安息,主耶穌就認為,在「安息日」裡叫罪人得著釋放,叫被撒但捆綁的人得著解救,是最有意義不過的。 4)《路加福音》第十四章又記載,主耶穌在安息日被邀請到一個法利賽人首領的家裡去吃飯。其實這些法利賽人是要窺探他,看看在他會不會在眾人面前,醫治一個患水臌的人。主耶穌知道他們的詭計,就反問他們,藉以說出以下的理由: 第七個理由:安息日可以救驢救牛,當然也可以救人。先是主問法利賽人:「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他們不回答。他們既不回答,主就不理會他們的反對,立即治好那人,叫他走了。之後,就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他上來呢?」他們不能回答這話,因為主的理由很強。向來法利賽人都認為,安息日可以救驢救牛,因為若不立即將驢或牛救上來,等到第二天,恐怕驢或牛都死了。但他們只想到救驢救牛,因為這是他們的產業;他們卻沒有想到要救人,因為病人不是他們的產業。他們總是看醫病為一種賺錢的職業,從未想過是為救人。現在主耶穌指出,救人比救驢救牛更重要。面對這麼強的理由,他們不敢不認同,心裡卻是不服,只是一時間未能想出反駁耶穌的話來。 5)《約翰福音》第五章又記載,一個安息日,主耶穌在畢士大池子那裡,醫好一個患三十八年癱瘓病的人。那人被醫好之後,連耶穌是誰,名誰也不問,就遵著耶穌的話,拿褥子回家去。法利賽人看見他在安息日裡拿著褥子走路,就指摘他,他懼怕法利賽人的權勢,竟將拿褥子的責任,推說是醫治他的那人叫他這樣做的,但他不知道那人的名字,無法向猶太人清楚交待。後來耶穌在殿裡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厲害。」他沒有聽進去,竟恩將仇報,跑到猶太人面前去稟報,叫他拿褥子在安息日走路的人,就是耶穌,以致猶太人後來逼迫耶穌,多了一個根據。耶穌就對猶太人說出以下的理由: 第八個理由:天父作事到如今、所以主耶穌也在安息日裡作事。因為主解釋:「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因為認為,耶穌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還稱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纔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意思是說,神從來都未停止過工作,即使在安息日也是這樣。為甚麼呢?《聖經》雖然說:「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創2:2)。但神歇的,只是創造的工,卻沒有停止過管理萬有的工。難道在安息日,神就不聽人禱告嗎?難道在安息日裡,神就不賞善罰惡嗎?難道在安息日裡,神不用他的權能托住萬有,以致萬有亂成一團嗎?不!神在第七日歇了他的工,安息了。經文的意思只是,第六日做完創造的工之後,就在第七日和以後的日子裡進入安息狀態,享受自己創造的成果。但神仍然沒有停止過做維持萬有的工、屬靈救人的工、聽人禱告的工…等。 第九個理由:是天父先在安息日裡作事,主看見了,才照樣作。這是說,如果主耶穌在安息日裡醫病是犯罪,這樣,先犯罪的就是天父,因為主每一次行神跡,都是看見天父這樣作,他才照樣作。其實這道理是很明顯的,如果主在安息日裡醫病真是不對的話,他醫病就不會成功,因為若父神不行這個「神跡」,主就不能行了。主雖然有神性,也能行神跡,但主的神性與父神合而為一,父如果神不行,主也不會行。 6)《約翰福音》第七章又記載,主耶穌為安息日作工,反駁猶太人說:「摩西傳割禮給你們,(其實不是從摩西起的,乃是從祖先起的。)因此你們也在安息日給人行割禮。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禮,免得違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個人全然好了,你們就向我生氣麼?不可按外貌斷定是非,總要按公平斷定是非。」這裡主又說出一個理由: 第十個理由:猶太人常常在安息日給人行割禮而不算犯罪,主耶穌在安息日醫病,同樣不算犯罪。主指出猶太人判斷事物不公平──「割禮」和「醫病」,兩者都是幫助人,叫人歸向神的屬靈的工作,為何輕此重彼呢?「割禮」的用意是叫屬神的人從世人中分別出來,成為聖民;「醫病」的用意是為輔助傳道事工,叫人認識主是父神所差來的,從而悔改信主歸向神。但猶太人只會用屬靈的原則來維護割禮,不肯承認主耶穌醫病趕鬼,也是為傳道,不是為賺錢糊口。 92.1稱謝耶和華!歌頌你至高者的名!92.2用十弦的樂器和瑟,用琴彈幽雅的聲音,早晨傳揚你的慈愛;每夜傳揚你的信實。這本為美事。92.3並於上節。 1.這裡顯示,本詩一開始就提及「稱謝」、「歌頌」、「傳揚」,可見本詩寫作的目的,是為在安息日的聖會中歌唱用的。《聖經》指出,所有安息日都有聖會,而且所有節期的日子都是安息日,也同樣有聖會。(參利23章,民28-29章)作者又表示「早晨」要傳揚,「每夜」也要傳揚,可見這聖會是連續幾天的。例如每年的一月十四日是「逾越節」,接續第二天是一連慶祝七天的「除酵節」,合共慶祝八天。而且「除酵節」的第一天和第七天都有聖會。另外,每年七月份又慶祝「住棚節」,由十五日慶祝至二十二日,共八日。在這八日裡,以色列人要在耶路撒冷的寬闊處,住在所搭的帳棚裡,紀念他們出埃及時,在曠野曾經住帳棚的艱苦日子。第一日和第八日都有聖會(利23:35-36);如果那一年的「住棚節」特別高興,就天天都有聖會。例如所羅門王獻殿的時候,就是這樣(代下7:1-10);尼希米在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中間也曾帶領他們守過這樣高興的「住棚節」,天天都有聖會。(參尼8章)在這八天裡,以斯拉每天都讀律法書四小時給百姓聽,百姓也一同禱告四小時才散會。相信本詩的作者也曾參加過這一類天天都有聖會的節期,並且非常懷念。所以他盼望本詩能在這樣的聖會中,天天讓會眾歌唱、稱讚耶和華的「名」;同時也盼望天天向會眾傳揚神的「慈愛」和「信實」。 2.請注意,作者 在這裡特別稱耶和華的「名」為「至高者的名」;相信作者的意思是,稱讚耶和華神安息日的「設計」,和在安息日所「成就的事」,表示神設計安息日的智慧甚「高」,神成就安息日應許的途徑也是「一般人所難以明白的」。至於傳揚神的「慈愛」和「信實」,意思也是為表揚神賜人「安息」的應許,大大顯出神的「慈愛」。因為作者在這裡特別說明,「早晨」傳揚神的「慈愛」,「夜間」傳揚他的「信實」,這樣強調它的時間性,表示裡頭隱藏著一個屬靈的道理,就是神「早早」所應許賜人安息的「慈愛」,到「晚上」(末世最終時刻)證實是真的實現了,大大顯出神的「信實」。事實上、《聖經》的確形容末世大災難時代為「黑夜」;福音廣傳,最多人信主的時代為「白晝」。正如主說:「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9:4)。保羅也說:「 弟兄們,論到(主再來的)時候日期…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末世大災難時代)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 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弟兄們,你們卻不在黑暗裡,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一樣。你們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晝之子(因為得救的人必要在黑夜未到之先復活被提),我們不是屬黑夜的,也不是屬幽暗的(我們不會留在地上,經歷那些大災難)」(帖前5:1-5)。這樣,我們看見本詩一開始就說明了它的「中心思想」,指出「安息日」所應許的「安息」是真實的,所以作者呼籲會眾要明白神的大作為。目前以色列人雖然仍未進入安息,但神是「信實」的,到末世時代,最終神的「慈愛」必要實現。那時,神就要領他們進入千禧國度裡的「安息」了。 3.想到神賜人「安息」的應許,最終必以「信實」來實現,顯明神的「慈愛」;作者就感到,這是何等奇妙的大作為,必須「用十弦的樂器和瑟,用琴彈幽雅的聲音」來奏出,才能配合其中的奧妙。如果用「鼓、鈸、大響的鈸、號角…」等樂器,就表達不出來了,因為過於嘈雜。神在歷史上漸漸實現這「安息」的作為,不是借著戰爭,也不是利用降災或大神跡…等等來成就;乃是用他的智慧、他豐盛的慈愛、他長久的忍耐、他兒子的犧牲、他的大憐憫…所成就的。這樣的成就非常優雅美麗。所以作者說:「這本為美事」,意思是「用幽雅的聲音」來奏出其中的奧妙,才能顯出神成就這安息的「美妙之處」。 4.是的,神在歷史上實現他賜人安息的應許,其過程實在非常之「美」。自從神審判亞當和夏娃,要他們離開「伊甸園」(神的安息)之後,人就受到咒詛,需要勞苦、汗流滿面才得糊口。連女人生孩子(Labor)也是一種極大的勞苦。甚至保羅形容「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8:22)。所以這咒詛極大,包涵了萬物和整個天地在內。世人以為勞苦賺錢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甚至神賜人「安息日」的應許,人還是想盡千方百計去逃避,以為「守安息日」就等於失去勞苦賺錢的機會。該隱獻供物給神,為甚麼神不喜歡他所獻的呢?因為他以自己的勞苦來自誇,以為所獻上的「土產」,是他自己的勞苦所成就的。神就懲罰他,叫地今後不再給他效力,叫他看到自己的勞苦其實是無效的,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典。該隱所不明白的,其實也是今天世上每一個人所不明白的,人竟以自己的勞苦自誇,卻不知道一切勞苦都是「咒詛」而已,但世人還是以勞苦賺錢為人生目的。 5.後來神揀選亞伯拉罕,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勞苦的埃及,不需要他們做奴僕,乃賜福給他們,將迦南地的安息賜給他們,叫他們成為神的子民,在迦南地裡吃「流奶與蜜」──不用勞苦,就可以吃喝。但以色列人不認識神,也不明白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的用意,所以神吩咐摩西立「安息日」為律法,凡干犯這律法的都要死。意思是先強迫他們在不明白的狀態下享安息,等他們進了迦南地之後,將來慢慢明白過來,就必定感謝神了。可是許多以色列人就是寧死也不肯守安息日、安息年、和禧年,為了賺錢(猶太人是世上最會賺錢的人)而不惜用盡自己的生命、智慧、力量、時間、機會…,他們忘記了一生勞苦所得來的,死時一點也帶不走。所以神就揀選所羅門,讓他享受「最富有、最尊榮…」的福份,又賜他最高的智慧,叫他經歷過這一切享受之後,其結果如何,可以告訴世人。「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1:2-3) 神不能賜給世上每一個人都有最高享受的經歷,所以才揀選所羅門王來代表全人類,去經歷這最高的享受,讓人明白原來「一切勞苦都是虛空」。 6.神看見世人這樣勞苦,活在虛空之下,很想救人脫離勞苦,所以先賜人「安息日」的安息。但人一直不肯「享」這安息,因為不信,扭曲了「安息日」的原意,破壞其中的安息。於是,神就設計「節期裡」的「安息日」。我們知道以色列人一年七個節期,全部都是為預表主耶穌的救贖工作;例如:一月十四日的「逾越節」預表主耶穌為代罪的羔羊,他被殺,就救我們脫離魔鬼的權勢;一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的「除酵節」,是為預表主徹底除去我們的罪;一月十五日之後那一周七日的第一日是「初熟節」,預表主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然後長起來;五十日後的「五旬節」預表聖靈降臨,第一次收割信主的猶太人為果子;三月至七月再撒種、再收割,預表福音傳遍天下,許多外邦人信主得救;七月一日的「吹角節」,也是「收藏節」十五日至二十二日,預表教會復活被提;七月十日的「贖罪節」,預表猶太人全家悔改歸主;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是「住棚節」,預表以色列人在千禧年裡歡喜快樂慶祝以色列得著大復興;到那時,他們真的可以在地上享受千禧年的「安息」。但七個節期所預表基督的救贖工作,卻是叫我們信主的人,得著屬天的安息。所以主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這也是啟示錄十四章十三節所說:「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請注意「在主裡面而死」,意思就是靠主得的真安息。 二、傳揚神的工作何其大(92.4-92.9) 92.4因你─耶和華借著你的作為叫我高興,我要因你手的工作歡呼。92.5耶和華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極其深! 1.這段話顯示作者特別強調神的「作為」和「手的工作」,尤其這是一篇「安息日的詩歌」,這麼強調神的工作,很明顯是有一個很大的用意,表示連神在安息日裡也一直作工,從沒有停過。正如主耶穌解釋他為甚麼在安息日裡作工:「我父作事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猶太人就是因為不明白「安息日」的原意,以為「安息日」就是停止一切活動的意思,矯枉過正,無法接納主在安息日裡治病;又認為主既然硬要破壞安息日,堅持作工,他們就要殺死耶穌,免得耶穌影響百姓走錯路。但作者表示他自己是明白的,並且看明神在安息日裡所作的工,意義非常重大,因而「高興」得「歡呼」起來;好像一個人看見一個最精彩的表演,或看見一座最美麗、最宏偉、最有設計的建築物,彰顯出建造者的大作為、大成就之時,他就禁不住大聲「歡呼」起來一樣。 2.作者在此大聲「歡呼」說:「耶和華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極其深!」我們分開兩點來討論。第一點:作者欣賞神在安息日裡的工作非常「大」,一來是因為發現神的「工作」原來是為要叫人得「安息」──神是「主人」,我們是「奴僕」,何竟主人會替奴僕勞苦、為要叫奴僕得安息?這是甚麼道理,怎不叫人感動?再者,作者又發現神在安息日裡的工作,大過創造天地的工作;大過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之時,將法老王的軍隊消滅,又將迦南列國的人征服的戰爭;大過神在末世時,征服世上列國,平定哈米吉多頓大戰的工作…。因為神使人得安息的工作,其實就是建造「新天新地,和聖城新耶路撒冷」的工作。這城長闊高都是四千里,而且是用極貴的碧玉和各樣寶石建成的。人若明白神這麼偉大的工作,怎能不高興得歡呼起來呢? 3.第二點:作者欣賞神的工作具有極其深的「心思」。自從神懲罰亞當和他的後裔,要他們勞苦工作才得糊口之後,神就好像一直很難過,不捨得讓他所愛的人落在虛空的勞苦中,過著受咒詛的生活一樣。所以神一直在想,怎能叫世人重新返回神的安息,與神一同快樂呢?人為了生存,為了享受世物,已經養成喜愛勞苦賺錢如命了,怎能提醒他們,叫他們明白得安息的寶貴,和知道得安息的途徑呢?真的非常之困難。即使是那些已經信了主的基督徒,還是一樣愛財如命,服侍地上的老闆比服侍主更忠心。怎樣才能叫他們明白,得安息的秘訣是在於放下世上的重擔(不服侍地上的老闆),來到主面前,負主的軛、擔主的擔(與主同工),這樣他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呢?這也是難似登天。許多基督徒,連禱告親近神也看為「勞苦」,聚會敬拜神也感到「疲倦」;他們視「天天靈修」不是為享受神,而是極重的勞苦,無論怎樣勸勉,還是不肯天天靈修。他們認為靈修要達到可以「享受神」的地步,是高不可及的屬靈極高境界,只有某一些屬靈偉人才可以做到。其實「享受神」怎會是一小部份屬靈偉人才能到達的至高境界呢?至高的神雖然高,豈不同時也是一位慈愛的天父對我們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蘇醒、也使痛悔人的心蘇醒」(賽 57:15)。又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那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 66:2-3)。其實關鍵只在於我們「肯不肯」放下世上的勞苦重擔,來到主前得安息(參太11:28);或「肯不肯」安靜下來親近神。正如以賽亞先知說:「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所以神在歷史上要用長久和諸般的忍耐、用赦免、用慈愛、用真理、用管教、用啟示、用誘導…,慢慢一步一步的,領人進入他的安息,因為人總是不肯擺脫勞苦賺錢的生活,以為這是人生最大的使命。所以我們看見主耶穌降生、傳道、忍受罪人的頂撞、最後受死、三日後復活、升天、又差聖靈來住在我們心中,長期保守、教導、安慰、啟示…,為的就是叫我們稍微學會經歷主的安息,擺脫從亞當咒詛而來的勞苦。 92.6畜類人不曉得;愚頑人也不明白。 1.作者深深的感受到,不明白神在安息日裡工作的人,正是「畜類人」,因為不明白神屬靈的工作,就像沒有靈性的牲畜一樣。「畜類人」這個名詞在《聖經》裡常常出現,例如主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太7:6)。為甚麼呢?因為狗沒有靈性,不會分辨聖與俗;豬不會分辨貴與賤、美麗與醜陋。他們都是沒有靈性、不會明白屬靈的動物。彼得也說:「那些隨肉身、縱污穢的情欲、輕慢主治之人…膽大任性、譭謗在尊位的也不知懼怕,…好像沒有靈性、生來就是畜類…」(彼後 2:10);猶大也說:「這些作夢的人、也像他們污穢身體、輕慢主治的、譭謗在尊位的。…但這些人譭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本性所知道的事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在這事上竟敗壞了自己」(猶 8, 10)。此外,詩篇也有許多篇幅提及「畜類人」(參詩49:10, 12, 20, 73:22, 94:8, 耶10:8, 14, 21,
51:17),全部都是形容一些不明白屬靈的事為何物的人。筆者感到非常希奇,現今這世代,許多神學家和傳道人都在反屬靈,有人竟然認為:「其實根本就沒有『屬靈』這回事。所謂『屬靈』,只不過是一些不學無術的傳道人,用來牢籠人的名詞而已。」筆者真不知道,這些人怎樣看《聖經》中這一類的經文!但本詩被編排在這個位置,與《卷四》其他詩篇串連起來,作者所說的「畜類人」就更是可以用來指主耶穌時代,那些反對主耶穌在安息日裡醫病的猶太人,因為他們不明白主耶穌的「工作」是屬靈的,不是一般賺錢的工作;主的工作原是為要領我們進入「屬靈的安息」。但他們中間有許多是研究《聖經》的文士,是熱心摩西律法的法利賽人,是領導全國以色列百姓走屬靈之路的祭司長和公會…,然而,他們都像「畜類人」,完全不明白主耶穌的工作,和父神在歷史上一直不停的工作,都是為要領他們進入「屬靈的安息」。他們竟然把主殺了。 2.作者又稱這些不明白屬靈事物的人為「愚頑人」,意思是「受教過許多次,還是不明白屬靈為何物」。例如保羅不厭其煩地向猶太人解釋:「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裡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裡的.在乎靈不在乎儀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羅2:28-29);又說:「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畫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我只要問你們這一件、你們受了聖靈、是因行律法呢、是因聽信福音呢?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麼?你們是這樣的無知麼?」(加3:1-3) 主也對那些來尋找主,想要得餅吃飽的猶太人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約6:27);又說:「我就是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6:51-55),但那些人認為這話甚難,誰能聽呢?於是就一個一個的退去了。主對他們解釋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6:63)。但那些人還是不明白甚麼是「屬靈的糧食」。原來教一個人明白屬靈為何物,是那麼的困難,都是因為他們太注重屬物質的東西,對屬靈的事物總是不信。 92.7惡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發旺的時候,正是他們要滅亡,直到永遠。92.8惟你─耶和華是至高,直到永遠。92.9耶和華啊,你的仇敵都要滅亡;一切作孽的也要離散。 1.這些不明白安息日屬靈意義的人,作者認為他們都像「草」──最低賤的生命。雖然他們看來很「茂盛」,卻是很短暫;正「發旺的時候」就要「滅亡,直到永遠」。與義人相比,義人就大大不同了。下文指出,義人要像「香柏樹」和「棕樹」,無論夏天或冬天,在甚麼際遇之下也「滿了汁槳而常青」,生命非常豐盛。筆者認為這樣形容惡人,正是非常貼切地預言主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公會,就是殺死主耶穌的大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不明白主耶穌在安息日裡的工作,不是為賺錢,而是為叫人得安息;主耶穌多方地向他們講解,他們還是聽不進去,因為他們沒有靈性,如同「畜類人」和「愚頑人」一樣。他們恃著羅馬帝國的勢力來逼迫教會、殺害眾使徒,好像很「發旺」,但這只是暫時的發旺,因為再過不久,就在主後七十年被羅馬大軍消滅,直到永遠──不能得救。 2.「惟你─耶和華是至高,直到永遠。耶和華啊,你的仇敵都要滅亡;一切作孽的也要離散。」這句話表示,雖然猶太人因為不信而滅亡,神領人進入安息的計畫並沒有因而失敗,反而顯出神的計畫「至高」,因為猶太人公會殺死主耶穌,正是成就了神領人進入安息的計畫,直到永遠。神的福音要因此傳開,吸引地上萬邦萬民先進入安息;而自以為得勢的猶太人公會和不信的以色列人,卻要在主後七十年「滅亡」和「離散」──公會不再存在,而猶太人也分散全世界,正如這二千年來的光景一樣。是的,神的計畫要顯為「至高」,雖然以色列選民不信,仍不能證明神揀選他們的計畫失敗,神始終有辦法成就他的計畫,領以色列人進入安息。正如保羅所說:「即便有不信的,這有何妨呢?難道他們的不信就廢掉神的信嗎?斷乎不能!不如說,神是真實的,人都是虛謊的。如經上所記:你責備人的時候,顯為公義;被人議論的時候,可以得勝」(羅馬書 3:3-4)。讀者應該記得,神藉摩西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安息之際,他們的探子卻因為不信,影響全體以色列民發怨言,不肯進入神的安息。如此,神領以色列人進入安息的計畫就失敗了嗎?不,耶和華卻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遍地要被我的榮耀充滿」(民14:21)。意思是,我不會因為這些不信的以色列人不肯進入我的安息就失敗,將來我的計畫一定要全面成功,那時遍地就要被我的榮耀充滿了。真的,後來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打敗迦南全地,以色列人就進入迦南的安息裡,看見神的榮耀彰顯出來;其後,以色列人雖然又再敗壞,以至亡國被擄,神又領他們歸回重建聖殿,並且看見「這殿后來的榮耀,大過先前的榮耀」(該2:9);再後,猶太人殺死基督,以至分散全世界,神還能在末世之時,使以色列全家悔改得救,進入千禧年的安息中,那時,神的榮耀真的要遍滿全地。 三、基督被高舉惡人遭報(92.10-92.11) 92.10你卻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我是被新油膏了的。 1.這裡所提的「我」,表面上是指作者自己,但是由於本詩的中心思想是形容神的安息日裡的大作為,而這裡又形容神「高舉了我的角」,加上「我是被新油膏了」,所以這個「我」,應用到主基督身上更加合宜。筆者的意思是,作者在不知不覺中,被聖靈利用來預表主耶穌基督的得勝。這樣的現象,在《詩篇》裡是常見的。 2.上文指出,惡人不明白神在安息日裡的工作,其實是指猶太人的公會一直反對主耶穌在安息日裡治病,最後甚至將主耶穌殺死;但現在作者指出,神「高舉了我的角」,意思是使我領人進入安息的工作得以成功,戰勝了仇敵。這樣的形容,當然是指主耶穌從死裡復活過來,並且升上高天;之後,他的「角」,就是主的拯救能力,使全世界極多外邦人得救,如同「野牛的角」,橫衝直撞,所向披靡。這樣形容福音的傳開,真是最貼切不過的。 3.為甚麼主基督能如此得勝,所向無敵呢?全因為「被新油膏了」。讀者要明白,「基督」就是「受膏者」之意。舊約時代只有大祭司和君王這兩種人,在就職禮之時,有聖膏油澆在他們頭上,所以稱為「受膏者」。但是舊約時代所有大祭司都不能同時做君王;所有君王也不能同時做祭司。掃羅就是因為擅自上祭壇獻祭,做了祭司的工作,就被神廢棄了。但主基督雖然從未被舊約的聖膏油膏抹過,卻被「新油」,就是稱為「恩膏」的聖靈膏抹過,因為他不是從亞倫的譜系那裡承接祭司的職份,乃是從麥基洗德──他是撒冷王、仁義王,又是至高神的大祭司──那裡承接君王和祭司的職份。他才是真真正正的「受膏者」,他的職份既不同於舊約的祭司和君王的職份,就是「新約更美的大祭司職份」。因此這裡所說的「被新油膏了」,意思是被聖靈膏抹,得著與眾不同的新職份,乃是屬靈的、屬天的職份。關於基督得著這「新約更美的職份」,《希伯來書》有非常豐富的講解,讀者可以在那裡得著更全面的真理,在此無須詳述。 92.11我眼睛看見仇敵遭報;我耳朵聽見那些起來攻擊我的惡人受罰。 1.這兩句話,原文是沒有「遭報」和「受罰」這兩個詞的。我們的中文聖經也在這兩個詞的旁邊,加上“…”,表示這是原文沒有的。如果我們翻查各種聖經譯本,也發現各譯者的譯法都不同,原因就是各譯者都在猜想,到底作者說他的眼看見甚麼,他的耳聽見甚麼呢?若不加以說明,這兩句話就好像沒有甚麼意思了。筆者認為,其實作者沒有說明是甚麼,按常理,就必定是因為上文已經說了,所以就無須再說。然而上文已經說了甚麼呢?筆者認為,這是指「仇敵都要滅亡;一切作孽的也要離散」,所以這兩句話可以重新意譯為:「我親眼看見仇敵滅亡;惡人起來攻擊我的時候、神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去),我的耳朵也聽見了。」 2.以主基督來說,這兩句話當然是指著主在天上看見猶太人公會,在主後七十年被消滅,猶太人分散到世界各地去。作者這樣形容,目的是要說明,猶太人從猶太教所得的,是「草」的生命;當他們以為很「茂盛」的時候,就被剪下來枯乾了,很快就被風吹散。但屬主的人的生命,卻是像下文所說的「棕樹」和「利巴嫩香柏樹」的生命,乃是極之豐盛的生命,無論在怎樣的際遇之下,仍能結果榮耀神.這一點是下文要交待的真理。 四、義人必得豐盛的生命(92.12-92.15) 92.12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利巴嫩的香柏樹。 1.這裡所說的「義人」,是為使信靠他的人得以進入屬天安息的人;換言之,也是信福音而得以稱義的人。作者形容他們的生命如「棕樹」發旺,又如「香柏樹」生長在利巴嫩。我們知道,「棕樹」和「香柏樹」都不是產於以色列,乃是從外邦運過來的;所以本詩暗示他們都是外邦信主得救的基督徒。再者,「棕樹」和「香柏樹」都是「常青樹」,一年四季都不會落葉,代表基督徒不怕環境改變,不介意地位高低,仍能信心堅固。舊約時代,不少人都將香柏樹比喻「王」,又將荊棘比喻受咒詛的惡人(參士9:8-15, 王下14:9-10)。所以,作者用這兩句話來形容「義人」,是指他們不論生活在嚴寒的冬天、或是嚴熱的夏天;不論身處高山,或是靠近海邊的低處;不論任何境遇,或艱難或困苦,都顯出極其豐盛的生命,不會這麼容易倒下。正如保羅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 4:11-13)。又說:「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饑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 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 8:35-37)。 2.是的,那些靠主明白安息日的安息,又靠基督得著真安息的外邦基督徒,確實如同「棕樹」和「香柏樹」一樣,無論甚麼境遇都能站穩、結果,顯出豐盛的生命;因為主後七十年的大逼迫,不但是猶太人的公會遭殃,就算是基督徒也同樣遭殃。只是,猶太人以耶路撒冷聖殿為總部,以公會的大祭司為其元首,當聖殿遭到焚燒和拆毀,耶路撒冷變成荒場之時,猶太教就被消滅,猶太人就被逼四散,永遠不能翻身。但是基督徒卻不是這樣,各地教會雖遭遇大逼迫,竟然還可以活出「大喜樂」來。正如彼得的勸勉說:「 親愛的弟兄阿、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駡、便是有福的.因為神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彼前 4:12-14)。又說:「 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 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 1:5-8)。所以,基督教會不但經歷過主後七十年的大逼迫還能站立得住,以後再經主後一百年至三年十次大逼迫,被殺的基督徒千千萬萬,然而基督教會不但沒有被消滅,歷史還告訴我們,羅馬帝國反而被基督教征服,使羅馬帝國變成基督教國家。 92.13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神的院裡。92.14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92.15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他是我的磐石,在他毫無不義。 1.這裡形容「棕樹」和「香柏樹」被栽於耶和華殿中,按事實來說,耶路撒冷的氣候和環境,不可能有棕樹和香柏樹同時栽種在那裡,因為不適合。所以這句話只能按靈意來解。這裡所說的「殿」,並非耶路撒冷的聖殿,因為那殿在主後七十年已被毀了。但經文說是「耶和華的殿」,意思是天上神那裡的殿,代表那些信主得救的外邦人被神接納,在他面前事奉他,並且長期生長堅固,不怕任何逼迫或是際遇坎坷,仍能結果站穩。不像猶太教徒,他們在神面前像「草」一樣,正發旺之時就被割下枯乾,因為生命太脆弱、低賤。 2.所以經文形容這些外邦基督徒「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槳而常發青」,意思是,在歷史上由初期教會至末世時代,他們都不斷的結果子。別人在「冬天」沒有供應之時,便要枯乾;他們卻仍然「滿了汁槳而常發青」,因為生命非常豐盛。 3.本詩這樣形容外邦基督徒生命豐盛,最重要的目的是:「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為甚麼外邦人信主生命豐盛,會證明神是正直的呢?這必然是指主耶穌被猶太人指控為假基督、是不守安息日的罪人,但是由於猶太教很快就被消滅了,而外邦教會卻能長存,並且越來越興旺,在全世界各地都結果累累;單憑這一點現象,就已經證明主耶穌對安息日的解釋是對的。主說:「我父作事到如今,我也作事。」如此,主耶穌對,父神也對;或說,父神對,主耶穌也對;因為外邦人信主,都紛紛進入安息了,而猶太人還是在全世界各地,被拋來拋去,勞苦至極,無法安息。 4.作者說:「他是我的磐石,在他毫無不義。」意思是,我向來因為信靠他──領我進入安息的基督,我就能站立得穩,不致搖動,因為已經證明主基督在安息日的事上,毫無不義。所以這句話是全詩的「總結」,證明耶和華在安息日的大作為、大工作,真是非常奇妙,凡明白的人,都會高興而歡呼。 5.最後,讓我們回頭來思想一下,這篇詩被編排在這裡的意義──為了回應《第90篇》神人摩西的禱告,使以色列人早早飽得神的慈愛,《第91篇》已經指出,只要以色列人肯「專心愛神」,「住」在至高者的隱密處,長期保持與神相交,神就會在過往的歷史上,用自己的「翅膀」保護他們、遮蔽他們,叫他們不被任何災難所滅。但《第92篇》接續指出,以色列人因為不明白神(主基督)在安息日裡的作工是何等「大」、何等「奇」,所以他們成了「畜類人」,註定永遠滅亡。結果他們就在這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分散於全世界,過著極度勞苦的生活。但那些明白的人,就因信成了「義人」,並且得著豐盛生命,不論在任何境遇之下,仍能結果子榮耀神。這就是外邦教會的情況。所以這篇詩解釋了為何主基督第一次降生到世上來傳道,大部份以色列人都不認識他,不肯相信他,從而得安息之故;這全是因為他們死守「安息日」,反對主耶穌基督在安息日裡治病、趕鬼、行異能;不明白其實神在安息日裡也一直作工,而且作的是何等大、何等奇的工。不過按預言來說,我們知道以色列人中仍然有小部份是明白的。他們也像外邦基督徒一樣,活出豐盛的生命。甚至到了末世大災難時代,影響以色列全家悔改信主得救。所以從下一篇開始,一連八篇詩論及主耶穌作王,最後從天降臨,拯救那時才悔改的以色列人。請讀者細細欣賞以下的詩篇。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神的慈愛和信實(朱韜樞) 第三段 神與人在安息裡的見證 詩篇第九十二篇 九十二篇是一首非常甜美的安息日的詩歌,因為有了九十、九十一篇,這時就產生一種說不出來的甜美。一節,「稱謝耶和華,歌頌你至高者的名,」怎麼稱謝呢?二至三節上,「用十絃的樂器和瑟,用琴彈幽雅的聲音,」用十弦的樂器和瑟,換句話說,沒有鑼、沒有鼓、沒有鈸,而且要讚美的優雅,讚美的平安,讚美的祥和;在這一切的讚美裡,叫我們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安詳。「早晨揚你的慈愛,每夜傳揚你的信實,這本為美事。」(2~3節下)哦,這本為美事啊!你記得,九十篇說,「求你教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得著智慧的心,」那是主來對於我們;現在,我們成長了,長到什麼地步呢?我們來對於主了。所以詩人說:「主啊,早晨我要傳揚你的慈愛,因為我安詳了,我安息了,我經歷到你了,我享受到你了,我有了你了 ── 當我這樣有你以後,我就起來成為一個傳揚你的人!」 事實上,九十至九十二篇,就是卷一、卷二、卷三的附屬。乃是藉著這三篇,把前面三卷再精簡的描述一次。現在,我們這一班人,早晨就傳揚神的慈愛,每夜就傳揚神的信實。你注意,還是有夜晚,基督徒永遠不可能沒有夜晚,但是,早晨仍會來;一到早晨,我們就說,主啊,一切都更新了,又有一個新的開始了!主啊,你何等愛我們哪!主說,真好,那你預備好了嗎?(Are you ready?)我們說,預備好了!這時,祂就又給我們一個長的夜晚。為什麼呢?為著叫我們傳揚祂的信實!晚上是為著早晨的,早晨是為著晚上的;信實是為著慈愛的,慈愛是帶進信實的。哦,太美了!早晨來了,我們做什麼呢?傳揚神的慈愛!黑夜來了,我們做什麼呢?傳揚祂的信實!撒但帶給我們一個長的黑夜,結果,當祂用各種方法攻擊我們時,我們就變成一個傳揚主信實的人! 有早晨,有晚上 原則上,應該是先晚上,後早晨,這是聖經的原則。「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創一19)這裡剛好相反,是有早晨,再有晚上,為什麼呢?我們有九十和九十一篇的經歷以後,我們先要起來感謝主,喜樂的說,「主啊,謝謝你,我曾經有晚上,但我永遠記得早晨。所有我已過的晚上,不過累計出這個美麗的早晨,叫我起來說:主啊,你為何這樣的愛我?!」不奉獻的人,不知道主多愛他;不把自己給主的人,不知道主的慈愛多豐盈。乃是越把自己奉獻給主,越把自己交給主,越把一生信託給主,就越能與主聯結,越能活在祂裡面,越能讓祂活著,也就越知道主的慈愛是何等的豐富!即使這樣,晚上還會來的。晚上一來,我們就傳揚祂的信實! 這時,詩人又說一句很有詩意的話,「這本為美事」!弟兄姊妹啊,我們通常是一想到主,就求祂的祝福;遇到倒楣的事,就仰望主釋放;然後我們就說:這本為應當!若是這樣,我們這一生的基督徒的生活,就活得太可憐了。這裡說,一個信主、愛主的人有了九十篇的經歷,享受了九十一篇基督所經過的豐富,在這時候,他就起來有這樣甜美的話:主啊,我早晨傳揚你的慈愛,我每夜傳揚你的信實,這本是美事! 神和人一同在安詳裡的讚美 九十篇是神人的禱告,九十一篇是神人耶穌基督的見證,九十二篇是神和人一同在安息裡的讚美。神和人怎麼一同讚美?出埃及記三四章5節,「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和摩西一同站在那裡,宣告耶和華的名。」神說耶和華,摩西說耶和華,兩個一同講耶和華,祂的名是應當稱頌的。那就是神和人一同讚美神!弟兄姊妹,神是樂意和人一同來讚美祂自己。 這是一篇極其甜美祥和的詩。什麼叫極其甜美祥和?我們不知道,因為地上幾乎沒有一個甜美祥和的人。我們各人裡面都有許多的故事,有人是在想他的生意,這時候,他就很難在這裡甜美祥和 ── 他在這裡有基督,再加上他的貨櫃。或者,有的人是有基督,再加上他的電腦;有的人是有基督,再加上他在教會中的服事。對一個青年單身弟兄來說,他掛心的事,更是多方多面了,「主啊,我將來在哪兒?主啊,我的婚姻呢?主啊,我將來怎麼被你用呢?主啊,我將來要有什麼生活方式呢?」這樣,我們怎麼唱這首詩呢?沒辦法唱了。神的憐憫,也許在這裡,還有幾個人,他們能說:主啊,我現在和你的關係是極其的甜美祥和!在你之外,我無所求;在你之外,我無所要;在你之外,我沒有盼望;在你之外,我沒有催促。我所愛的是你,我所要的是你,我所跟隨的是你,我所信靠的是你,我和你產生一種生命生機的聯結!弟兄姊妹,是因這聯結,才叫我們產生說不出來的安詳和安息。 這是極其甜美祥和的事,開始於什麼呢?稱謝耶和華。你注意,這裡沒有主詞,我們。按理說,應該是:我們要稱謝耶和華,或,讓我們稱謝耶和華。詩人造句很簡單,只說:稱謝耶和華。為什麼?當人浸透在幸福裡的時候,他的話總是很少的。當一個人浸透在幸福裡:我太滿足,我太幸福,我太有主的同在,我覺得,我什麼都不需要,我已經完全得著我人生所追求的了。就在這時候,他的話好像就變少了。他知道,我說一句話,神懂,不需要再加什麼了! 怎麼稱謝、怎麼歌頌呢?不是我們所想的,敲鑼打鼓,興興奮奮,熱熱鬧鬧,乃是用十弦的樂器和瑟,來稱謝祂,用琴彈幽雅的聲音來歌頌祂。我們能看見那一幅圖畫呢?這時,我們就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安詳,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甜美,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基督的同在。我們會說:「主啊,現在我什麼都不要了,現在我完全滿足了,現在,我整個人好像消失在你的同在裡了!」 他們的早晨不再是九十篇五至六節的早晨,而是「早晨傳揚你的慈愛」的早晨。什麼叫傳揚你的慈愛?就是在安息裡得著能力。我們非常喜歡住在愛的裡面。怎麼住在愛裡面呢?就像小孩往媽媽身上一靠,他就得了安息;安息以後,他就有了能力,什麼也不怕,即使你把他舉起來,往上一丟,再接起來,他仍然不怕,他也覺得安詳,知道誰托著他,他在誰的手裡,依靠的是誰。親愛的弟兄,慈愛不是流出眼淚,慈愛是說出一個能力。「早晨傳揚你的慈愛」,我們的生活就在安息裡得著了能力。 每夜傳揚你的信實 不僅這樣,「每夜傳揚你的信實」,說出我們今後有艱難,也在神的赦免和保守裡,這就是祂的信實。神的信實顯在兩面:一面,祂一定赦免我們,祂是可信的,我們有軟弱,即或我們犯了罪,祂仍然是赦免我們;一面,祂為自己的名來引導我們,來保守我們。 每夜說出有黑暗,黑暗從哪兒來?一個是從我們的所是來,一個是從外面的環境來。我們的所是會叫我們覺得黑暗。我們做了一些和神無關的事,甚至於神不喜歡的事,甚至於叫我們離開神的事,甚至於叫我們得罪神的事;那時候,我們就感覺我們真黑暗。即或在黑暗裡,我們也要說,「每夜我傳揚祂的信實。祂既然赦免我,祂既然愛我,祂就愛我到底!祂的赦免、祂的贖罪永遠是有功效的!」還有一種的黑暗,是從環境來的。如果我們覺得黑暗,不是環境出了問題,就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哪一種的問題比較多呢?我們自己出的問題比較多。 弟兄們啊,黑暗從哪兒來?從我們自己來。我們不愛主了,黑暗就會來;我們愛世界了,黑暗就會來;我們不順從了,黑暗就會來;我們寶愛一個不好的習慣,黑暗就會來;我們犯罪了,黑暗也會來。黑暗大多是從我們的所是帶進來的。但在黑夜裡,我們還要傳揚祂的信實!我們若問一個老弟兄,為什麼你可以愛主五十多年,還繼續愛?他的回答一定很簡單,他會說:「每一個人能愛主,都是神信實的累積!」我們走不下去,神說我在這兒;我們還走不下去,神說我還在這兒。我們真是得罪神,神說我還在這兒;我們說「主啊,現在完了,完全沒希望了」,神說我還是在這兒。越老的弟兄,越會說:「神啊,你是何等的信實啊!」有時候,黑暗也從環境來。生意作得好,錢賺得多,黑暗就來了;生意作不好,錢賺得少,黑暗也來了。我們若是單單純純地信靠主,哪裡來的黑暗呢? 基督徒常常有早晨,可惜,基督徒又常常製造出黑暗來。當然,撒但也給我們難處,但是,撒但給我們的難處,差不多都是我們自己把它引進來的。即或神許可撒但帶給我們艱難的處境,在這時候,主仍要我們經歷的祂的信實。我們會不經過各樣的艱難?會,但外面所有的艱難加起來,永遠比不過自己裡面所製造的任何艱難。真正的黑暗,常常是從我們的所是裡出來的。我們這樣的不行,我們仍可以說,「主啊,在你那裡有赦免,在你那裡有保守。你的赦免,叫我們無論多軟弱,還能夠和你交通來往;你的保守,叫我們不離開你的面啊!」這叫「每夜傳揚你的信實」。 這一節結束的話很美,詩人說:這本為美事。或者譯作:這是美事! 四至六節,「因你耶和華藉著你的作為叫我高興,我要因你手的工作歡呼。耶和華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極其深!畜類人不曉得;愚頑人也不明白。惡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發旺的時候,正是他們要滅亡,直到永遠。」畜類人,或者譯作:沒有靈的畜生。這一段說兩件事:第一,神啊,你的工作真好,你所作的真好!第二,地上的一切真不好! 神的作為叫我們喜樂 這裡的第四節,和九十篇的十六至十七節是相對的。九十篇十六節說,「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你的作為(希伯來文 poal,單數),就是你的工作。神啊,願你的工作,願你職事的工作,向你的僕人顯現。這個作為是叫人敬拜的,叫人歸順的,叫人事奉的,叫人跟隨祂的一個作為。神啊,願你的作為向你的僕人顯現,叫我們能敬拜你,叫我們能認識你,叫我們能事奉你,叫我們能歸順於你。這就是祂的工作。祂工作的結果,乃是得著我們來為著祂,並與祂一致。九十一篇四節,詩人也發出讚美,因你 ── 耶和華藉著你的作為叫我高興。 弟兄姊妹,神作工,神就得著我們;神作工,也叫我們喜樂。好比說,一個弟兄追求一個姊妹,他的追求,就是他的作為;這個作為,就是要得著他。得著以後,就帶進第二個作為,這乃是因著他得著了這個姊妹,就叫這姊妹因著被得著,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樂。弟兄得著姊妹的過程,是弟兄喜樂;得著姊妹以後,是姊妹喜樂。 九十篇說,「願你的作為,向你的僕人顯現」;九十一篇,基督就說,我住在那位坐在至高者的隱密處,我也住在全能者的蔭下;我支取我的神,做我的避難所,做我的山寨,做我的神,做我所倚靠的;我經歷神做我的盾牌,我經歷神成為我的居所,我也經歷神差遣祂的使者用手托住我;九十二篇,當這一位神把祂的所是,製作到我們身上來的時候,那結果就教我們非常的喜樂!神啊,我們因著有了你,我們就何等的喜樂! 九十篇說,願你的作為向你的僕人顯現,叫我們被你得著,叫我們跟隨你,叫我們奉獻給你,叫我們看見你的工作,叫我們與你是一;九十一篇,基督就來了,祂對這位神的工作滿了享受、滿了經歷;九十二篇,當我們這樣經歷基督所經歷的時候,我們就起來說:神啊,你的作為叫我高興! 「高興」,希伯來文字根 ranan,英文譯作:brighten up,意即我們整個人亮起來了,叫我們裡面有一種珍賞,「哦,我信主了,信主怎麼能這麼好?!信主怎麼能這麼甜美?!哦,神的工作怎麼能這麼深?!我被祂製作這麼多年,看見祂做工這麼多年,我裡面真是高興啊!我整個人亮起來了!我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喜樂的感覺,好像我摸著一個東西,就叫做榮耀啊!」 也可以說,九十篇中的神,藉著九十一篇的基督,而有那神聖的工作,以致叫詩人高興(brighten up)!請你記得,九十篇,神做事;九十一篇,神說,我所做的事就是基督;九十二篇,我們高興起來了(brighten up)!弟兄姊妹,讀這三篇,我們裡面會覺得,「主啊,我敬拜你,你真是美啊!」 九十篇十七節下,「願你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這裡的工(希伯來文 maaseh,單數),就是我們所作的工,是我們對神的定旨有認定而有的。在九十二篇,詩人說,「要因你手的工作歡呼。」這個工(希伯來文 maaseh,多數)乃是神手中的工作,而且是多方多面的工作,以致於能叫詩人跳躍、歡騰著歌唱讚美。 弟兄啊,你突然會發覺啊,主啊,你的工作,怎麼這麼多呀!懂不懂?當你自己作基督徒時,你獨善其身,你說:「主啊,我願意愛你,我願意作個好基督徒,我願意奉獻給你,我願意忠信,我所做的求你堅立!」主也的確祝福你。因著主這樣的祝福,你慢慢就看見,「主啊,不僅你祝福我,你也祝福別人哪!你的工作怎麼這麼多啊!」我們剛剛信主的時候,以為主只祝福我;等我們發覺主也祝福別人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吃驚,「主啊,你不僅是我的情人,你也是他的情人,你的工作怎麼這麼多啊!」奇妙在這兒,照說我們應該覺得嫉妒,但我們不覺得嫉妒,我們反而喜樂。我們蒙恩的越久,看見神的工作越多,我們裡面越有喜樂!這就是神多方多面的工作。 九十篇說,願你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作;九十二篇說,耶和華啊,你的工作何其大!弟兄姊妹,你有沒有看見其中的成長?詩人在神面前,因著經歷了基督所經歷的,在他裡面就有一種豐富的成長,叫他高興! 高興,希伯來文 ranan,可以譯作:歡呼。歡呼裡含著跳躍、歡騰、歌唱、以及讚美。今天我們聚會,很少這樣歡呼,我們好像變成木頭一樣,對神的工作沒有什麼認識;因為沒有認識,我們就變成一個做禮拜的人,每一周履行我們的宗教儀文,唱詩、禱告、講道,一切按照儀式。但詩人在這裡描述,我看見神多方多面的工作,就叫我整個人起來讚美祂啊! 見證神旨意中寬廣的美意 不僅這樣,他有一個深的思考,他思念神在他一生中各面的許可和帶領,這時,他的見證是,耶和華的工作何其為尊為大,這個工作是從神極深的心思,也就是從神旨意中那何等寬廣的美意,各方深邃的引領而來的。就像保羅的見證一樣,「深哉,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呢?」(羅十一33~34)他看見,主啊,原來你這麼大啊!基督徒的難處就是窄小,動不動就說,我的真理比你多,我的信仰比你堅實,我這宗派是祖傳的……。弟兄啊,基督徒真麻煩,基督徒很難認識,神的工作是各方各面的。當我們真看見神的工作是各方各面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跳躍的讚美,也起來說,神哪,這個工作是你極深的心思啊!是從你的旨意中那寬廣的美意、深邃的引領,而產生出來的啊! 今天我們無論到非洲,或者到東方,都叫你有一個感覺:主啊,你的工作這麼大啊!五十年以前,沒有多少基督徒,今天光一個地區,就有上百個教會,數百萬基督徒。弟兄啊,到後來,你只能說,主啊,我要起來歡呼、跳躍! 不僅這樣,我們也說:主啊,你真是有智慧!就像保羅說的,神不僅有智慧,還有智識。有的人聰明極了,沒有知識;有的人擁有許多知識,卻一點不聰明。同時,神的判斷何其難測,神的蹤跡何其難尋,換句話說,祂做一個判斷,沒有人可以告訴祂,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誰知道主的心呢?誰作過祂的謀士呢? 這時候,詩人再看地上的人,他就看見有畜類人,有愚頑人,有惡人,有作孽的人。這些人發旺的時候,就是滅亡的時候。換句話說,他們的一生太虛空了。我們看見神的工作何其大,神的工作也多方多面,這時候,不僅叫我們歡樂、讚美,也叫我們感覺,沒有神的人真是虛空啊!弟兄啊,我們越服事主、越愛主,我們裡面越有敬拜,「主啊,你做得何其大啊!」 八節,「惟你 ── 耶和華是至高,直到永遠。」我們告訴主,主啊,我們願意這麼祥和的來讚頌你!主啊,我們真是願意看見你的慈愛,傳揚你的信實,這是美事啊!主啊,你的作為叫我高興啊!主啊,你手的工作叫我歡呼啊!主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何其深哪!主啊,我這一生這樣投靠你,真是有至高的價值啊!求主憐憫我們。(韜) 神深廣的心思和工作 九十二篇四節上,「因你 ── 耶和華藉著你的作為叫我高興,」叫我高興,也可以譯作:叫我洋溢著喜樂。英文譯作:make me glad。高興,希伯來文 ranan,是很活潑的一個字。我裡面有一個感覺,現在從我身上流出來了;我裡面太喜樂了,我就流露出一個喜樂來了。我還沒有因著喜樂發瘋,但我的確住在喜樂裡。不僅這樣,「我要因你手的工作歡呼。」(4下)歡呼,不是因音樂的美妙而歡呼,乃是因靈中的喜樂而產生歡呼。為什麼歡呼呢? 詩人說,「耶和華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極其深!」(詩九二5)這不是一件小事。換句話說,神是有智慧,但是,神所有的智慧,似乎都消耗到祂的經綸裡去。祂對許多事沒興趣了,祂對許多事好像不管了,祂所有的智慧、的心思,都放在祂自己的經綸裡。這樣,祂才產生一個極深的心思。正如保羅說,神叫萬有互相效力,叫那些愛神的人得益處(參羅八28)。神有作為,神有工作,祂的作為叫我們洋溢出喜樂,祂的工作叫我們歡呼,因為這是從祂極深的心思裡產生的! 弟兄姊妹,以神的大能,以神的無限,無論祂做什麼,好像只要說一句就夠了,祂說有就有,命立就命,但這裡詩人說,神啊,你的心思極其深 ── 從你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從你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從你造出人、許可人墮落,又給人預備拯救開始,你所有所做的,叫我不能不說:哦,你的工作何其大!你永遠不能對神所做的,有任何的改良。有時候你覺得,主啊,又何必這樣呢?你只要稍微怎樣,不就好多了嗎?但是,當你真是來經歷神、與神同工的時候,你就要說:神啊,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何其深!所以,你歡呼了,這歡呼包含跳躍、歡騰、歌唱、讚美,從你裡面有一種喜樂洋溢出來了! 若是我們來寫詩,我們也許就這樣寫:耶和華啊,蒙你的憐憫,我們才這樣愛你。別人雖然發財,我們不在乎;別人雖然有權有勢,我們不在乎;我們有你就夠了。一面說不是不好,一面也覺得淒淒涼涼。基督徒的人生差不多都過得淒淒涼涼。在這裡,詩人很豪邁的說:神啊,你的作為叫我高興,你的工作叫我歡呼,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極其深!某某人發財了,是畜類人;某某人得了八個學位,是愚昧人;某某人事業成功了,是惡人。突然之間,他豪邁起來了!他豪邁到什麼地步呢?他看有些人是畜類,所以他們不懂;有些人是愚頑的,所以他們不明白;有些是惡人,就算今天發了財,他們發旺的時候,那發旺的本身,就一定把他們帶到滅亡裡去。 這時候,他的認定多高啊!他說,「惟你 ── 耶和華是至高,直到永遠。」(詩九二8),也說,「耶和華啊,你的仇敵都要滅亡;一切作孽的也要離散。」(9)這是事實。無論別人經過什麼,無論別人有什麼,無論別人得什麼,我們裡面很清楚 ── 耶和華啊,你的仇敵都要滅亡,作孽的都要離散。這詩寫到這裡,應該結束了。可是他說,不,現在我只說到主和我們,還沒有說到我們的主怎樣,我們的結果又如何。所以他又用一段描述我們的主,一段描述我們的結局。 高舉如野牛的角 我們覺得今天已經夠好了,活在十弦的音樂裡,想到主奇妙的工作,洋溢出喜樂,也看見神深邃智慧裡的工作,但神要說,你知不知道祂是誰呢?你知不知道你將來作什麼呢?所以,這首詩的結束,就把這兩個點補上。第一個補充什麼呢?十節上,「你卻高舉了我的角,如野牛的角;」這裡說我們的主如野牛的角。野牛的角,是爭戰的角,也是一個有託付的角,為了保護牛群不受攻擊。當有獅子來攻擊牛隻時,野牛的角勇猛到能把侵略者頂傷。這裡說,主啊,你被高舉了!神高舉了你的角,好像野牛的角,充滿爭戰的力量。 我是被新油膏了的 下一句,「我是被新油膏了的。」(詩九二10下)主不只是勇猛的,祂又是被新油膏了的。弟兄姊妹,什麼是詩?這就是詩!世上沒有一幕景象,是這樣驚心動魄的。上一句才說主是野牛的角,下一句主自己就作見證,當我得勝的時候,我乃是被新油膏了的。被油「膏」了的,按原文也可譯作:被油「調」了的。利未記二章四節,說到被新油「調」了的,「若用爐中烤的物為素祭,就要用調油的無酵細麵餅,或是抹油的無酵薄餅。」在五種祭物裡,有一個祭叫作素祭。八節,「要把這些東西做的素祭帶到耶和華面前,並奉給祭司,帶到壇前。」 一面,主有角,主得勝,主能保護我們,沒有人可以侵佔祂的國度,沒有人可以損害祂的子民;但是,在治理的時候,祂又是一個素祭,滿了神聖的屬性,流露出人性的甜美來。祂的裡面有油,祂的生活像細麵;祂的裡面有聖靈,祂這個人又像細麵,非常柔細。祂整個的構成就是一個素祭。這是非常甜美的,甜美到不可思議,怎麼我們會有這樣一位主?!對著仇敵,祂是野牛的角;對著我們,祂是被新油調了的。 詩人在這裡告訴我們,不僅你看見神的工作多大,你也要看見祂多好!祂就像爭戰的野牛,祂的所是又滿了柔細的人性 ── 祂帶著神聖的所是,在神聖的屬性裡,滿了人性的柔細活出,也把神聖的屬性彰顯出來。弟兄姊妹,我們若有這樣一位「老闆」,你看好不好?「他」在「公司」見到你的時候,又溫順又柔細,從來不發脾氣,永遠瞭解你的軟弱,永遠知道你的缺欠,永遠同情你的限制,永遠和你站在一起。如果有人在這樣一個公司,有這樣一位老闆,他還需要什麼呢? 感謝主!今天我們在神的公司,就是神所經營的宇宙公司,就有這樣一位老闆。我們這位老闆打起仗來,是野牛的角;當祂來治理我們的時候,又像被新油調了的細麵, 成為一個素祭,不僅顧念到我們的所是,也被帶到神面前來滿足神。這時候,你能不能告訴主,主啊,我不知道怎麼來敬拜你,我怎麼會有這樣一位主?!你一面是這樣的得勝,你一面又是這樣的完美;你一面向著神這樣的忠貞,你一面向著人又是這樣的恆忍,完全了解我。弟兄啊,今天我們有一位老闆,打起仗來無比勇猛,對待我們卻又柔細極了。祂得勝的時候,是那樣不可思議;祂照顧我們的時候,同樣不可思議。哦,我們怎麼會有這樣一位主?! 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香柏樹 十二節,「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現在說到我們,我們這班人將來怎樣呢?他說,我們像主一樣。根據英文聖經,這裡的義人沒有特定的冠詞,所以,它可以代表一個族類。十節先說到基督,十二節接著說到義人,我們就可以說,這義人是基督,也是基督的族類。因為基督是這樣,所以基督的族類也會成為這樣。就像亞當是受罪所害的,我們這些亞當的子孫也是這樣。 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棕樹、香柏樹,在《歌中之歌》也提過。棕樹是什麼呢?棕樹的果實是纍纍的,生命是豐盛的。「我所愛的,你何其美好!何其可悅,使人歡暢喜樂!你的身量好像棕樹;你的兩乳如同其上的果子,纍纍下垂。」(歌七6~7)我們的主像棕樹,滿了生命的豐盛,和生命豐盛的流出;不僅這樣,祂又像黎巴嫩的香柏樹。黎巴嫩是什麼呢?黎巴嫩的意思是純潔堅固。香柏樹又是什麼呢?香柏樹表徵健康的人性。黎巴嫩說出主的純潔,香柏樹說出主那復活、屬天的人性。我們看見一棵樹,這棵樹非常純潔,這棵樹非常堅固,這棵樹完全屬天,這棵樹又滿了生命的流出。前面說,我們的主像野牛的角,我們的主又是素祭,用油所調的細麵。這裡說,我們的主又像一棵棕樹,滿了果子;我們的主也像黎巴嫩的香柏樹,純潔的挺立在神面前,帶著復活屬天的實際。 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神的院裡 十三節,「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神的院裡。」你看見,這裡由單數的「我」,變成多數的「他們、我們」。栽,也可譯作:移植。這個移植是必須的,人養樹,通常是擺在苗圃裡,小小一塊地,可以養上千棵樹苗,等長到一定高度以後,這樣就要被移植出去,移到哪去呢?移到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神的院裡! 那些渴慕以主作居所的聖民,要被移植到耶和華的殿裡。這殿是單數的,只有一個殿,就是神的見證;我們要被移植到神殿中的所在,也要發旺在神的院宇裡。院宇是多數的,乃是說,我們在各地的教會生活中,為著神獨一的見證成長茁壯。換句話說,所有我們的成長都是為著神的殿的。 栽於耶和華的殿中。這不是一件小事。今天我們稍微能做一點,我們就為著我們所做的。好比說,我們帶三個人得救,我們就為著那三個人。若是我們發展出一點職事的,我們就為著我們的職事。神要說,弟兄啊,你也不能為著你的小排,你也不能為著你的小教會,你也不能為著你的職事,你也不能為著你自己,我給你這一些,乃是叫你只為著我給你的託付!一切都要為著神的見證 ── 就是神的殿! 對愛主、服事主、一生給主的人,最大一個試探,就在這地方。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走一走,我們就為自己了。不知不覺,我們過基督徒的人生時候,左搖右晃的,就把神的殿、神的見證給忘了。我們是為著什麼呢?為著人的喜歡。我們忘記了,我們乃是為著神的殿的。請你記得,主把我們移植到神的殿裡,是叫我們在神的殿裡成長。換句話說,我們的成長永遠不能離開耶穌基督的見證,我們的成長完全是為著耶穌基督的見證。在這之外,我們什麼都不能要,我們什麼都不能有;我們所要、所有的,就是耶穌基督的見證。你要小心,我們人的確很麻煩。一開始,我們的確是為著主來的,我們有沒有長呢?有。有沒有長得好呢?也長得好。但不知道為什麼,不知不覺,神的殿好像就不在了,反而有一個東西來取代了殿。弟兄啊,我再提醒你,所有你的成長,都必須與神的見證是相關的。 發旺在我們神的院宇裡。我們也在一處處教會裡,為著神的兒女發旺,什麼叫發旺呢?就是發芽,開花,茂盛,結果。這一切都是為著神的兒女們的。我們一直成長在神的殿裡,又發旺在神的院宇裡。有許多的院宇,換句話說,有許許多多的地方教會,在這些地方教會中,我們成長,而這個成長,無論是開花,無論是結果,都是叫我們發旺,來為著地方教會的益處、聖徒的益處。 滿了汁漿而常發青 這時候,詩人一生度盡的年歲,不再像一聲嘆息。九十篇說,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這時候,我們一生度盡的年歲,不再像一聲嘆息。我們的生命能成長、成熟,也產生明確的認定。就如十四至十五節上所說的,「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滿了汁漿,就是精力旺盛。樹滿了汁漿,就是枝芽滿了生命的活力,一直往外生長,而且常青。人很容易老,基督徒作久了也容易老,但是,我們隨時可以恢復生命的活力,隨時可以常青。弟兄姊妹,人喜歡變花樣,可是,花樣也叫你老;有一個東西不叫你老,就是神自己。你一摸著神,一享受到神,一經歷到神,你就常青。 長青,就是在基督裡新造的流出。在我們身上永遠有油,無論我們多年長,無論我們到了什麼年齡,人接觸我們的時候,人還是覺得有油從我們身上流出來。哦,這個生活太好了,跟隨主太好了!這樣的常青要顯明什麼呢?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所以末了,詩人結束的話,乃是一個豪邁的宣告,「他是我的磐石,在他毫無不義。」(15下) 哦,在祂毫無不義!只有我們對不起祂,沒有祂對不起我們;只有我們虧欠祂,沒有祂虧欠我們;只有我們負祂,沒有祂負我們。這就叫作:在祂毫無不義。我們把自己信託祂的時候,我們知道,所有不對的事,都是從我們這兒來的;所有對的事,都是從祂那兒來的。哎呀,我們這一生多好!我們要跳躍,也要說:主啊,我們歡樂歌唱啊! 一面說,我們有說不出的安息;一面說,我們有說不出的興奮。就好像一個弟兄問一個姊妹,你願意嫁給我嗎?姊妹說,我願意!那時候,兩個人握著手,含情脈脈,心裡面卻是喜樂澎湃。弟兄姊妹啊,這首詩從甜美的「頌謝耶和華」開始,到最後,產生這樣一個穩當的結局。 這就是九十至九十二篇。這三篇說到人,說到主,說到我們和主,主和我們,最後產生一個見證;這一個見證,就帶進九十三篇,主要來得著全地。我們要告訴主,主啊,謝謝你,你的工作何其大,你的心思何其深!你像野牛,又是細麵調油!你是棕樹,又是香柏樹!你把我們栽在耶和華的殿裡,叫我們為你的見證活著,又叫我們在裡面成長 ── 就是我們年老的時候,我們的生命的活力,也絕不減少!我們還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多結果子!哦,你是可稱頌的啊!我們敬拜你,阿們。(韜) ――朱韜樞《詩篇中的教會見證(卷四)》 主日的敬拜(九二1~15)(臺北靈糧堂) 本篇是一篇極美麗的安息日讚美詩,因為它的標題讓我們知道這篇詩篇的性質,在過往,神設立安息日是有目的的,一方面是神創造之工的完成,所以設立安息日以為紀念(創二2;出廿8-11),另一個原因是要紀念神的救贖、釋放的工作(申五15)。從這裡我們看見神的啟示的漸進性與時地性,同樣是十誡,在他們剛出埃及時,神要他們守安息日的原因是要紀念神的工作,是創造之工的完成。但是在進迦南之前,摩西再重申神所頒佈的誡命時,重點不太一樣了,當百姓在守安息日時,是要思想紀念神怎樣將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家釋放出來。 在今日,為什麼基督徒不紀念安息日呢?一方面,神不是將我們的先祖從埃及釋放出來,那是特別屬於以色列人的經驗;但主耶穌是把我們從罪惡的轄制裡釋放了出來,所以,主還是給了我們一個日子,用來紀念祂的救贖之功,那就是主日(七日的第一日),耶穌在七日的第一日復活(可十六9),在七日的第一日向門徒顯現(約廿19),初代教會在七日的第一日擘餅、聚會(徒廿7);當主日(啟一10),使徒約翰在拔摩海島主向他顯現,因而寫下了啟示錄。因主耶穌的緣故,我們今天在主日聚會,為的是紀念主在我們身上的工作。是紀念主的救贖釋放。所以,當我們信心軟弱時,在主日裡,可以重新被挑旺起來,被堅立起來,因為這是主的日子,在這日子的敬拜對我們是非常的重要。 默想 透過1-3節,進一步思想我們在神面前如何敬拜? 回應 主,感謝你,讓我可以明白你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是何等奇妙,你所作的工作是何等深刻。 理想的一天(九十二篇1〜15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我們早晨如何開始,以及夜晚如何結束,決定了兩者之間所發生的事。第1〜2節描述了理想的一天:「稱謝耶和華!歌頌禰至高者的名!用十弦的樂器和瑟,用琴彈幽雅的聲音,早晨傳揚禰的慈愛;每夜傳揚禰的信實。這本為美事。」 這就是我們每一天該過的生活。早晨醒來的時候,要記得祂的慈愛,別嘟著嘴說:「慘了,又是無趣的一天。」醒過來的時候要說:「今天,主要愛我,我的生命依舊握在祂慈愛的手中,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在這一天中,要獻上讚美與感恩。「稱謝耶和華!歌頌禰至高者的名…這本為美事。」不論大事小事,要找出每一個可以讚美祂的理由,諸如停車位、平安出門返家、賞心悅目的花草、可以工作服事的福分……。 在這一天結束的時候,要記得「神的信實。當早晨瞻仰神的慈愛,這一天經歷神的慈愛,那麼,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回顧說:「神是信實的。」無論這一天對你來說,你曾走過多少的困難和歡笑,你都可以同先知耶利米般,在上床的時候回顧說:「禰的信實極其廣大。」(哀三23) 擁有這樣的生活態度,我們就能在每一天的勞苦愁煩中,看見神手的工作與祂大能的作為(4節);而我們的生命如果是這樣被「栽種在耶和華的殿中」(13節),我們就如同棕樹與香柏樹(12節),雖然經歷暴風雨摧殘,仍能向下紮根,從曠野吸取水分,好向上多結果;且能「滿了汁漿而常發青」(14節),甚至,到年老的時候仍能夠多結果子。 回應:父啊!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禰的信實極其廣大,求禰擦亮我的眼睛,使我每一天都能看見禰手的作為,經歷禰所賜的憐憫與平安。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禱讀:詩篇九十二篇1、2、4節 1 稱謝耶和華!歌頌禰至高者的名! 2 用十弦的樂器和瑟,用琴彈幽雅的聲音,早晨傳揚禰的慈愛;每夜傳揚禰的信實。這本為美事。 4 因禰─耶和華借著禰的作為叫我高興,我要因禰手的工作歡呼。 稱謝耶和華是美好的事(詩92篇)(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你的名何其大,你的作為何其美,惡人在你面前發旺如草,但義人必興旺如棕樹。 以色列民被擄之後,某些詩篇會被安排在一周中的早祭和晚祭裡頌唱,有些則會被安排在安息日裡頌唱,本詩是其中一首安息日用的詩。 1. 引言(1-4):本詩以讚美為開場白,詩人因為神的信實和作為而讚美祂,他要用十弦的樂器、瑟和琴讚美神。十絃樂器是一種長而窄頸的絃樂器,類似結他,瑟是豎琴的一種,而琴是七弦豎琴,一些聖經譯本只譯出十弦和瑟兩種樂器,並把第三種樂器看作為音樂,即是為稱謝神而用樂器彈出的聲音。詩人表達出他的讚美是持續不停的。 2. 惡人的滅亡(5-11):神的作為和目的何等偉大,惡人(畜類和愚頑人)是不可能明白的(5-6)。從外表看來,惡人也會發旺,但他們的興盛只是短暫如草的生命,終必滅亡,不會有好結果(7、9)。義人在惡人當中生活豈會是一件容易的事呢?但詩人卻在其中體驗到神的美好和信實。神高舉詩人的角(10),角往往代表人或動物的力量和莊嚴。「被新油膏了」(10下),意味著用油擦角,使之閃亮。這樣看來,詩人是更進一步獲得神的幫助,讓他得以在惡人面前重新得力了。 3. 義人的福分(12-15):義人的道路是興旺的。神容許詩人的眼睛看到他的仇敵遭報(11),意思是說詩人看到心中的盼望。明顯地這是指惡人受到應得的制裁。但義人的結局卻要像棕樹和香柏樹(12),得到永存和力量,就如第14節所說的,到老仍能結果子,並且常發青。在惡人當道的社群中,義人確實會常以為沒有生機,以致發怨的問:到底天理何在?但神卻是一位公義的神,祂必會顯出祂的正直(15)。 在原文中,本詩第1節包含「美好」(good)一詞,可惜這詞沒有被翻譯出來。稱謝神是一件好美的事,無論時下風氣如何不好,基督徒仍需持守義人之道,因為神是公義的。我們要怎樣稱謝祂呢?一方面我們要用頌贊的音樂思念神(參詩19:14),另一方面亦應對「祂必快來」的應許,表現出應有的信心。這樣,我們才會體驗稱謝神是一件美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