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九十三篇短篇信息 目錄: 宣告耶和華為王(楊震宇) 神在天上作王管理著動盪的世界(吳主光) 神藉著祂的見證在全地作王(朱韜樞) 耶和華作王(一)(九三1~5)(臺北靈糧堂) 洪水之上的主(九十三篇1〜5節)(臺北基督之家) 耶和華作王(詩93篇)(香港讀經會) 宣告耶和華為王(楊震宇) 鑰句:耶和華作王 背景:《詩篇》第九十三篇是「耶和華為王」的七篇《詩篇》之一,這七篇包括九十三,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等七篇。這一系列讚美的詩是猶太人在聖殿中獻早祭時所唱的頌讚禱文。聖經學者認為第九十四篇有是本篇的副歌,而九十三至九十九篇都是預言彌賽亞的工作。 提要:第九十三篇是頌讚耶和華作王的禱告。在這首獻給作王的耶和華的詩中,詩人宣告「耶和華已經作王了」,而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1節);接著,他特別描述神的寶座從太初立定(2節),祂的威嚴大能勝過諸水(3~4節)、祂的法度不變和祂的殿永稱為聖(5節)。全詩分為三段: (一) 耶和華為王的威嚴(1節)──耶和華作王,祂以威嚴為衣穿上; (二) 耶和華的寶座穩固(2~4節)──祢的寶座從太初立定,祢從亙古就有; (三) 耶和華的殿永稱為聖(5節)──祢的殿永稱為聖,是合宜的。 鑰節:【詩九十三1耶和華作王,祂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鑰點:本篇我們看見「耶和華作王」是這首讚美詩中心的信息。在本詩中,詩人宣告(1)神作王的威嚴(1節);(2)王的王權確定性(2節);(3)王的大能和超越性(4節);(4)王的法度堅定性;以及(5)王的殿永恆性(5節)。他特別描述耶和華為王的威嚴;祂的寶座從太初立定;祂的大能勝過諸水;祂的法度不變和祂的殿永稱為聖。因此,詩人指出「耶和華作王」,就必定──世界堅定、祂的寶座堅定、祂的能力堅定、祂的法度(聖經)堅定、祂的聖殿(教會)堅定。大至浩翰的宇宙,小至個人的心思、意念,祂全然掌王權是永恆不變的。親愛的,願你的心就是祂的寶座,一生的道路都降服在祂的治理之下。 今日的鑰節提到「耶和華作王。」詩人指出耶和華在大水之上登基作王,而世上沒有任何的權勢可以和祂抗衡。詩中提到「大水」(3節)是指敵國的入侵和攻擊,如尼羅河為埃及代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為巴比倫與敘利亞(耶十六6~8)為代表。本篇強調耶和華永遠為王,祂的大能超過一切抵抗祂的力量。因此,儘管撒但無所不用其極,企圖挑戰和祂的王權和國度,然而在祂的掌權之下,我們才得以平安、堅定。這首詩也是一篇預言詩,預演彌賽亞在千禧年作王的情景。親愛的,雖然世局有如大水揚起,而動盪不安,但我們應當信靠勝過諸水的耶和華,不要因撒但暫時得勢,而灰心失望,總要忍耐等候,仰望榮耀的主第二次再來。 【小鳥唱晚歌】一次,馬丁路德非常灰心,不知怎樣才好。忽然聽見一隻小鳥在唱晚歌,唱完之後,就將頭放在翼下安睡了。馬丁路德就對自己說﹕「這一隻小鳥已經吃完晚餐,現今准備安睡;它的心何等滿足,絕不以明日的食宿為念。它如同大衛一樣,它住在全能者的蔭下。它坐在樹枝上何等安息。完全讓神來顧念它,為它安排。」 「在我們人生周圍,苦難好似狂濤怒號。有時浪潮卷起,來勢洶洶,前浪被後浪推著湧來。但…祂坐著作王,高於澎湃的波浪,深過大水的深淵,勝過洋海的大浪。讓主來說:安靜吧!於是洶湧的海洋立即平息,寧靜得好似幼童的安睡。當我們沉入在浪濤之下,好像在神大能的手心之中,那是洋海的搖籃裡,十分祥和。」──邁爾 默想:親愛的,世間之苦難雖如海洋浪潮的洶湧,兇惡之勢力如洪水的氾濫,但祂已經作王了,必定為你平靜風和浪。有祂同在就可以平安渡過一切,因為祂是「連風和水也聽從」的主(路加八22~25)。 禱告:主啊,們要讚美祢,因祢坐著為王到永永遠遠,惟有祢能使世界堅定,不得動搖。我投靠祢,即使世局動盪,人心不安,如同洪水翻騰,惟有祢能使我在祢裏面平安穩妥。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神在天上作王管理著動盪的世界(吳主光) 第九十三篇大綱: 引言:耶和華在天上作王(93.1上) 一、王的威嚴儀錶(93.1下) 1.王威嚴的衣袍 2.王配戴的刀劍 3.世界因而堅定 二、王的政權寶座(93.2) 1.政權源自亙古 2.生命來自太初 三、王常勝的軍力(93.3-93.4) 1.戰爭動盪的世界 2.在高處大顯能力 3.戰勝列國的大軍 四、王治國的法度(93.5) 1.王治國法度確實 2.殿稱聖與世隔開 釋經: 引言:耶和華在天上作王(93.1上) 93.1耶和華作王! 1.承接上文幾篇詩篇,現在來到八篇講論耶和華作王的詩,就是《第93至第100篇》。這八篇詩被編排在這裡,是為回應《第90篇》神人摩西的禱告。這八篇都是「預言詩」,總意是預言主基督在天上一直作王,管理著歷史上一切的爭戰,使世界得以穩定,不得動搖。雖然以色列人在歷史上因為不信,在世界各地漂流、受盡惡人欺負;然而,當他們向這位「伸冤的神」呼求的時候,主就保守他們。直到末時,他們全家悔改歸向神,承認主基督為大神、為大王,不敢再像列祖那樣試探神,主就從天降臨作王,按公義統治全世界。那時、萬民歡呼,並將榮耀能力歸給他,拿供物來敬拜他。全地因為看見主的面就懼怕,因主要以烈火燒滅拜偶像的敵人。但得以存留,進入千禧年的人,必看見主所發明的救恩而歌頌歡呼,因主的救恩惠及外邦人;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也證實主向他們顯出慈愛和信實,因為所應許的,最終都實現了。這時,主在錫安作王,以公平統治世界和以色列。從前雖然有摩西、亞倫和撒母耳替以色列人祈求,神也赦免他們,但主仍然按他們所行的報應他們,表明主對任何民族都是公平的,所以人人都來到主的腳前下拜。因此、最後一篇詩,就是《第100篇》,呼籲普天下的人都當上到耶路撒冷來朝見主、事奉他、敬拜他、稱謝他,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他所造的,也是他的羊、和他的民。 2.讀者如果想要知道、這八篇詩篇串連起來,是否真的可以組成這樣的資訊,那就請你返回本卷的導論,看看《卷四》的結構,就可以詳細知道。在此,讓筆者再一次簡單地介紹這個結構: 八篇預言主基督作王詩:
3.請讀者注意這八篇詩的「進程」,它們清楚地刻劃出主基督保守以色列人直到末時;主降臨作他們的王,使他們大大復興,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這樣的「進程」,豈不是回答神人摩西在《第90篇》的禱告,最理想的答案嗎? 4.不過讀者先要明白,我們說本詩論及耶和華是「掌管歷史的王」,意思是耶和華一直在天上作王。其理由為下:1)本詩下文提及「神的寶座從太初立定」,而且神自己「從亙古就有」。這樣的形容,意思當然是指從亙古以來,神一直在天上坐在他的寶座上,管理地上所發生的一切事;2)本詩又形容耶和華在「高處」勝過地上「揚起的大水」;「高處」就是指天上,「大水」就是指地上的戰爭,這是《聖經》的慣用語。例如《但以理書》多次用「洪水氾濫」來形容末世的大戰(參但9:26, 11:10, 22, 40, 鴻1:8);《聖經》還有其他幾處用「大水」來形容大戰(參撒下22:17, 詩144:7);《啟示錄》預言末世敵基督派大軍迫害以色列人,就以大紅龍從口中吐出水來,要把婦人沖去為形容(啟12:15)。神在天上的寶座上,勝過地上的爭戰;這就是指神掌管著地上的一切爭戰,叫這些爭戰不得越過神的旨意,好使世界穩定,不至動搖,直到神預定的計畫都成就了。 5.讀者當記得在士師時期,耶和華本來作以色列人的王,但百姓不明白,卻以為以色列沒有王,各人就任意而行。其實耶和華是他們的王,所以當他們犯罪的時候,神將他們交給迦南地各族的人,苦待他們,為要叫他們悔改。果然,甚麼時候他們悔改向神呼求,神就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但是百姓始終不明白,硬是認為以色列人多次落在仇敵手中,是因為他們沒有王。於是他們就來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撒母耳求問神,神就對撒母耳說:「 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到如今,他們常常離棄我,事奉別神。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撒上8:7-9)。於是撒母耳就為他們立了掃羅為王。在向百姓介紹和宣佈掃羅為王的那一天,撒母耳對百姓說:「 現在你們要站住,看耶和華在你們眼前要行一件大事。 這不是割麥子的時候麼?我求告耶和華,他必打雷降雨,使你們又知道又看出,你們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華面前犯大罪了」(撒上12:12-17)。 於是撒母耳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在這日打雷降雨,眾民便甚懼怕。 眾民對撒母耳說:「求你為僕人們禱告耶和華你的神,免得我們死亡;因為我們求立王的事,正是罪上加罪了」(撒上 12:18-19)。撒母耳說:「不要懼怕.你們雖然行了這惡、卻不要偏離耶和華…。 若偏離耶和華去順從那不能救人的虛神、是無益的。 耶和華既喜悅選你們作他的子民、就必因他的大名不撇棄你們。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你們若仍然作惡、你們和你們的王、必一同滅亡」(撒上12:20-25)。 6.然而,掃羅王不行神的道,兩次沒有順從神的命令,竟愛神所恨、恨神所愛,神就廢了他,改立大衛為王。神這樣揀選掃羅,又後悔,改立大衛為王,是甚麼意思呢?神豈會做錯事,豈會後悔嗎?不!神絕對不會後悔。因為撒母耳對掃羅說:「今日耶和華使以色列國與你斷絕、將這國賜與比你更好的人。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說謊、也不至後悔‧因為他㙎非世人、決不後悔」(撒上15:28-29)。其實、神廢棄掃羅,為的是要警告日後歷代所有的王,叫他們明白,神可以揀選他們,也可以廢棄他們,一切都是由神掌管。甚至神可以不要任何人作王,由他自己來作,像士師時代一樣。因此,後來以色列和猶大都亡國被擄,按人來說,神當初應許大衛國至永久,又不斷人坐在他的位上,接續他作王,這應許卻好像沒有實現;其實主基督也是大衛的後裔,他可以在天上作王;這樣,按屬靈的角度來想,神對大衛的應許並沒有落空,而且成就得更美。因為大衛對所羅門說:「 耶和華必成就向我所應許的話說、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己的行為、盡心盡意誠誠實實的行在我面前、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王上2:4),所以這應許是帶條件的。但所羅門和他的子孫並沒有遵守神的誡命,所以神收回他們的王權,改以主基督來接續大衛在天上作王,豈不是很合理嗎?或問,如果主基督只在天上作王,不在地上作王,豈不也是欺騙了大衛嗎?是的,所以主基督到末世時,還要從天降臨到地上作以色列人的王。這樣,神對大衛的應許,就顯得又美又真實了。 7.所以當以色列人亡國被擄之後,尼布甲尼撒王以為自己很偉大,征服列國,作大帝國的王;他就驕傲起來,對著自己所建造的大巴比倫城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麼?」(但4:30)
從天上就有聲音對他說:「尼布甲尼撒王阿!…你的國位離開你了。 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吃草如牛、且要經過七期.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但 4:31-32)。這聲音的意思是說,地上的任何王,都不是真正的王;天上的神才是真正的王。天上的王為了成就他的旨意,就將國暫時賜給人;或賜給掃羅、或賜給尼布甲尼撒,這些王都要按照神的旨意來行事。不然神隨時都可以廢棄他們,改立別人作王。因為無論在什麼境遇之下,「至高者仍然在人的國中掌權」。七年後,尼布甲尼撒王醒了。當他智慧恢復的時候,他就禱告讚美天上的神,承認他是活到永遠的神;他的權柄也是永遠的,他的國存到萬代。所以他說:「他(神)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他手、或問他說:『你作甚麼呢?』 現在我尼布甲尼撒讚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為他所作的全都誠實、他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動驕傲的、他能降為卑」(但4:34-37)。 8.然而,尼布甲尼撒王的孫女婿伯沙撒作王之後,就忘記這位管理萬國的神。當瑪代和波斯聯軍圍困巴比倫大城之夜,他毫不畏懼,也不緊張,竟吩咐人將從耶路撒冷耶和華殿中擄來的聖器皿,拿來飲宴一千大臣。於是神就用手指在牆上寫字。王不明白這些文字的意思,整個迦勒底國都沒有人能讀這些文字。於是王請但以理來解釋給他聽,但以理卻責備他說: 「王阿!至高的神曾將國位、大權、榮耀、威嚴、賜與你父尼布甲尼撒。 … 但他心高氣傲、靈也剛愎、甚至行事狂傲、就被革去王位…被趕出離開世人、他的心變如獸心…吃草如牛…等他知道至高的 神在人的國中掌權,憑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國。 伯沙撒阿!你是他的兒子〔或作孫子〕、你雖知道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使人將他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你又讚美那不能看、不能聽、無知無識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卻沒有將榮耀歸與那手中有你氣息、管理你一切行動的神. 因此從神那裡顯出指頭來、寫這文字。 所寫的文字是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講解是這樣‧彌尼、就是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提客勒、就是你被稱在天平裡顯出你的虧欠; 毘勒斯〔與烏法珥新同義〕、就是你的國分裂、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但5:18-28)。 說來奇妙,伯沙撒王以為巴比倫大城的城牆高大堅固,有幾十尺厚,任何軍隊都不可能攻破。但是當夜,古列王吩咐瑪代和波斯人將流進城牆的河堵塞,河水的水位下降,河道的入口就成了大道,讓瑪代和波斯的大軍順利進去,一夜間就將巴比倫大城攻陷了。古列王殺了伯沙撒。如此,巴比倫大帝國從興起至滅亡,才只不過八十年,就從歷史上消失,永不再現。足見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 9.承接上一篇,本詩的意思是,以色列人雖然不明白主耶穌基督在安息日的工作,並且他們因而滅亡,分散全世界;但神仍然在天上掌管一切,直到末世主降臨,成就一切的應許為止。出於這樣的信念,我們讀這些《詩篇》才有意義;出於這樣的信心,神對大衛的應許才是真實可靠的。可是、今天有不少派別的神學家,反對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今天以色列的複國,不是真實的,因為以色列人已經在這二千年來,與外邦人通婚,混了血統,不再是真的以色列人了。再者,他們又認為,《聖經》裡所有神對猶太人的末世預言和應許,全部都應該按照「靈意」,應驗在教會裡;並且以後也不會再有以色列複國、也不會有主基督降臨,復興以色列國的事。果真這樣的話,神就真的欺騙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大衛、所羅門,和眾先知了。因為我們讀舊約這許多、許多的應許,都沒有半點暗示這些應許不是應驗在以色列人身上,而是只應驗在教會身上。或許、有部份的應許與教會有關,所以按靈意可以解釋得通;但卻不是所有這些預言和應驗都是這樣。神的應許必要實現在以色列人身上,確確實實的實現對亞伯拉罕和大衛的應許,而且是完全照著字義來應驗。 一、王的威嚴儀錶(93.1下) 他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1.這裡首先形容王的「儀錶」。其實世上無人能看見神,一來神是個靈,不能為人的肉眼所見;二來神是至聖的,他不會容許有半點罪惡在他面前存留。所以罪人若見到神,就不能存活(出33:20)。因此,《聖經》形容神的「外形」為「光」(約壹1:5),人看見太強的「光」,會被光殺死;《聖經》又形容神的「內涵」為「愛」(約壹4:8),因此神光照人之時,人若肯認罪,神會洗淨人一切的罪,好讓人能行在神面前。但是這裡既然形容神是「王」,他可見的「儀錶」就是他的「威嚴」和「能力」,其意義也是「神是可畏的。人若得罪王,是必死的。」 2.按原文來說,這節經文其實沒有「衣」字,只是說「他穿上威嚴、耶和華穿上能力,以能力束腰。」而「威嚴」是形容王神態;「能力」是形容王腰間佩劍。總意是說,王是可畏的,任何人在王面前都要屈膝下拜,因為他有能力將任何不肯謙卑的人,置諸死地。當世人認識神是可畏的,有能力報應惡人之時,世界就沒有戰爭,政局就穩定、不至動搖了。自古以來,人類懼怕神會報應人,這樣的懼怕就維持了人類的道德觀念,這也是維持國家社會太平的最大力量。所以,「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111:10, 箴1:7)。所謂「智慧的開端」,意思是進入其他智慧的第一步,是人類道德之根基、是世界穩定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磐石、是法治的基本精神。人若失去這位主持公平報應的神,還有甚麼力量可以叫人約束自己不犯罪呢?人類敗壞之初,就是始於離開這位公義可怕的神,去尋求那些不介意人犯罪、甚至願意受賄而幫助人犯罪的假神,像許多拜偶像的國家一樣;或人類自以為聰明,提倡「無神主義」,以為人定勝天,於是濫殺異己,像過往世上許多共產主義國家,大量屠殺自己人民一樣。 二、王的政權寶座(93.2) 93.2你的寶座從太初立定;你從亙古就有。 1.這裡所說的「寶座」,代表神的「統治政權」。意思是,神從太初就開始作王,管理著萬物和人類,使世界穩定。「你從亙古就有」,意思是從你存在開始,你就管理著一切.你的管理和統治,從來沒有停止過一天。因為你創造萬有,當然也管理萬有。從來沒有一個星球,也沒有一根頭髮,會在你的准許以外出了亂子。保羅也形容,「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羅11:36 )。「本於他」的意思是由他創造出來;「倚靠他」的意思是靠他維持下去。這是說,歷史是神管理的,為要叫萬事都互相效力;「歸於他」的意思是,萬事互相效力的結果都是為達成神的旨意,而且是百分之百成功,沒有一樣最細微的事物是例外的。因此,《啟示錄》論到最後新天新地之時,坐「寶座」的全能者說:「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啟21:6) 2.這樣的概念,應用到以色列人身上,我們便明白,他們亡國被擄、又分散全世界、又遭到各國大屠殺,一如希特拉所作的…,一切都有神的准許在內,為要叫以色列人中那些惡人得到報應。但是,神的計畫並沒有因為他們不信就顯為不成功。相反地,神的旨意達到更成功的境界,因為全世界的外邦人正因為以色列人不信,就有機會分享他們的救恩。至於以色列人,神一直忍耐寬容他們,因為知道末世時,他們還要全家悔改歸向神,到那時,神就因他們得榮耀了。 3.這樣的概念,應用到我們基督徒身上,也表明「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因為主耶穌向父神交帳時,表示父所賜給他的人,他「沒有失落一個」(約18:9);又說:「 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 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 10:28-29)。意思是,神所預定要拯救的人,都全數得到拯救,沒有一個因為主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得救的。讀者若想起《彼得後書》那句話──「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 )。請千萬不要誤解彼得的意思。他並不是說,神的旨意是要全人類個個都得救;因為若是這樣的話,如今確實有這麼多人不信和不能得救,豈不是表示這位神是一位失敗的神嗎?其實彼得的意思是說,神願意人人都悔改,凡願意悔改的,神都不願有一個人沉淪。這樣解釋,就可以兼顧到人的自由意志。關鍵在於人肯不肯悔改,如果人不肯悔改,神就真的願意他們沉淪;如果人願意悔改,神就百分之百保守他們,連一個也不會失落,乃是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當然,這也不是人願意悔改,就可以悔改成功的;人的「意願力」非常薄弱,所以人需要神用恩典來把他托住,他才能悔改成功。所以人得救是絕對沒有可誇的。反過來說,「絕對預定論」是不對的。如果人得救是百分之百出於神的恩典,人無須付出任何努力,連願意悔改和相信的心也不需要,因為都是神賜的;若是這樣,人就變成傀儡,全無自由意志可言了。拿以色列人來說,神在這二千年來一直等甚麼呢?豈不是等他們有願意悔改的心嗎?將來等到了,神就賜下「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意思是,神知道他們雖然有願意悔改的心,但仍不足以勝過一切困難,所以賜下「施恩叫人懇求的靈」給他們,幫助他們更願意向神懇求,他們才能全家悔改歸向神,從而得救。 4.神的寶座「從太初立定」,意思是神創造萬有之後,就一直統管萬有直到如今。所以那位百夫長初時邀請耶穌到他家裡去,醫治他的僕人;後來想清楚一點,在人的權力中,他自己也有兵在他以下。他吩咐這個兵來,這個兵就來;他吩咐那個兵去,那個兵就去。百夫長心想,主耶穌既然是天上的王,大可以請他吩咐一個天使來醫治自己的僕人,何須勞動這位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親自到他捨下來呢?於是他就差一個人跑去對主耶穌說:「主阿、不要勞動。因你到我捨下,我不敢當。 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路 7:6-7)。主耶穌就稱讚他的信心,認為在以色列中也從來沒有遇見過這麼大的信心,原因是這位百夫長相信主耶穌就是天上的大君王,他的寶座從太初就立定;從亙古開始,主就統管萬有。主是一位自有永有的神,他創造時間和空間,他自己就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 三、王常勝的能力(93.3-93.4) 93.3耶和華啊,大水揚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93.4耶和華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諸水的響聲,洋海的大浪。 1.神管理宇宙萬有的作為,真的是百分之百成功,以至他的寶座從太初就立定,從未失敗過嗎?是的。所以作者在此借用「大水、波浪、諸水、大浪」來形容人間的一切爭戰,並說:「耶和華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諸水…」。「諸水」代表列國大軍所發動的大戰;「大水揚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代表地上列國不停喧嘩,高呼要爭戰,要向神示威。但是地上任何戰爭,都不能改變神的預旨。因為神「在高處大有能力」,意思是神坐在天上他的寶座上,可以差遣天使,以大能管理著歷史上任何大帝國所發動的大爭戰,不容他們改變神的旨意分毫,不容他們隨便放肆。這樣世界就穩定,不至動搖,直至神的計畫全部成就為止。 2.因此,歷史上任何爭戰都不能越過神的管理,神要利用它們來達成他的計畫。例如神藉以色列人攻打迦南,為要消滅「罪惡滿貫的亞摩利人」(創15:16);神藉約拿傳道,給尼尼微城一個悔改的機會。可是後來他們再犯罪,神就借著巴比倫大帝國來消滅他們。以色列人也不例外,因為他們不悔改,神就藉尼布甲尼撒王的大軍前來,將以色列人擄到北方巴比倫去。巴比倫大帝國也是如此,因為伯沙撒王驕傲,用從耶路撒冷聖殿擄來的器皿,飲宴一千大臣,沒有注意到「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於是神就用指頭在牆上寫字,說明巴比倫大帝國到此為止。然後那一夜,瑪代和波斯聯軍截斷了流進城的河道,使水位降低,他們就從河道進城,一舉把比巴倫消滅了。若是《聖經》所記載的亞述、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等大國都是這樣,世上其他國家也不能例外。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色列於一九四八年複國,和以後的爭戰,以至發展到最後成為末世的哈米吉多頓大戰…,全部都是由神來管理,都不能越過神預定的旨意。 3.所以本詩放在這裡,目的是要指出以色列雖然因為犯罪而亡國,百姓雖然因為不信而分散全世界,神仍然能管理著一切,不讓列國所發動的爭戰像「大水揚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一樣,把以色列人沖去,等到神復興以色列的計畫成功,好回答神人摩西在詩篇〈第90篇〉的禱告,叫以色列人早早飽得神的慈愛。 四、王治國的法度(93.5) 93.5耶和華啊,你的法度最的確;你的殿永稱為聖,是合宜的。 1.這裡所說的「法度」,就是神管理歷史的「法則」。意思是說,神在天上管理列國的法則,雖然在人看來不太明白,何竟神要興起更不敬虔的國來懲罰神自己的選民呢?何故以色列亡國二千五百多年了,神仍然沒有實現他的應許,叫以色列復興,使大衛的寶座不斷人坐在其上呢?但作者認為,神如何報應列國、如何實現他的應許,自有他的「法則」,這「法則」一定是「最的確」的。所謂「的確」,原文是“'aman'”,其 對等譯字是“FAITHFUL”。這詞在《聖經》中共出現過108次,《和合本聖經》通常譯為「信」、「信服」、「誠實」、「忠心」等。所以,這節經文其實譯為「你(管理歷史)的法則最可信」更好。意思是,神興起不虔誠的國來懲罰自己的選民、神又這麼久還未復興以色列等等,這一切問題,神都按照可信的法則來管理,我們無須懷疑。 2.是的,神自有他管理列國的法則。人明白與不明白,與神所定的預旨無關,因為神的法則不一定需要人明白。拿《哈巴穀書》為例,先知看見當時社會「律法放鬆、公理也不顯明,惡人圍困義人,所以公理顯然顛倒」,他就質問神說:「耶和華阿!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 你為何使我看見罪孽…而不理呢?」 耶和華就回答他,說:「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大大驚奇.因為…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就是) 我(將要)興起迦勒底人(即巴比倫國)、就是那殘忍暴躁之民…佔據那不屬自己的住處(包括猶大國)。」意思是興起殘暴的巴比倫國,攻打各國,報應先知所說的強暴,和顚倒公理的惡人。 哈巴谷先知聽見神要興起巴比倫來懲罰以色列人,就反駁神說:「耶和華我的神…阿!你不是從亙古而有麼?…你派定他(巴比倫)為要刑罰人….(但巴比倫)行詭詐、你為何看著不理呢?(巴比倫的)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以色列)、你為何靜默不語呢?」 先知這樣質問神,他認為神必定無話回答。所以他要站在守望樓上,看看耶和華可以用甚麼話來回答他。哪知神對他說出幾個默示: 第一個默示,神說:「(你)將這默示明明的寫在版上、使讀的人容易讀。 因為這默示…快要應驗…;雖然遲延、還要等候.因為必然臨到、不再遲延。(就是巴比倫大帝國的) 迦勒底人(雖然)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哈2:4)。意思是,巴比倫人雖然是你所說的惡人,其實以色列人也犯了大罪而成為惡人。然而神所定的「法則」是「義人因信得生」──不管是巴比倫人也好、是以色列人好,誰願意信,誰就是義人,也可以因信得生。而且這『因信稱義』的默示快要應驗,並不遲延,所以要明明的寫在版上,讓列國所有人都可以看見和明白;因為神就是用這個「法則」來對待任何國家。 第二個默示,神說:「(將來)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2:14)。意思是巴比倫人雖然是作惡的外邦人,不過那是因為他們不認識神而已;但是將來有一天他們會認識神,比以色列人認識神更深,因為有福音要傳給所有外邦人。到那時,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就會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第三個默示,神說:「 惟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默」(哈3:20)。意思是說,耶和華神住在聖殿中,與全地的人隔開(按:「聖」就是隔開的意思),他們自然很難明白神對待列國的「法則」。雖然如此,全地的人只能在神面前肅靜靜默,閉口無言;因為耶和華神怎樣對待列國,無人有權過問。 哈巴谷先知聽見耶和華這樣回答,就「身體戰兢、嘴唇發顫…所立之處戰兢」,無言以對,只能「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就是巴比倫的民上來犯境(哈3:16)。所以他禱告神說:「 耶和華阿!我聽見你(這些)話語就懼怕。耶和華阿!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並且表示,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哈3:16-18) 3.除了哈巴谷先知不明白神的「法則」之外,約拿先知也不明白;許多其他先知都不明白;連本詩的作者也不明白。但本詩的作者像哈巴谷先知一樣,相信耶和華對待列國的「法度」是正確的,不會有錯誤。其實,人不明白神在天上管理列國的「法度」或「法則」,全因為神住在他的殿裡,而他的殿永遠「稱為聖」,意思是永遠與世人隔開。所以作者認為,神永遠與罪人隔開是「合宜」的。至於罪人能否明白神管理列國的「法則」,那不是問題。等到人肯悔改歸向神,討神的喜悅,神或會使愛他的人明白;但人總得要「信」。作者這樣說,目的是要安慰那些等候主基督來拯救的以色列人,叫他們放心,神在天上作王,自有他的法則,他必照著所應許的,在適當的時間從天降臨,拯救他們。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神藉著祂的見證在全地作王(朱韜樞) 第四段 神藉著祂的見證來掌權 九十三至一百篇,共有八篇,說到我們的神如何在全地掌權。這裡非常難讀,因為第一,我們並不關心這些事。我們想,神管好我這個人,祂就是個好神;神管好我的教會,祂就是個祝福的神;若叫神管更多,我們就想不了那麼多,也管不了那麼多。簡單說,這整個領域,都不是我們所願意關心的,我們覺得:神哪!你要掌管全地,這是好的,若叫我們進入這件事、探討這件事,就超過我們的領域了。第二,我們對全地沒有觀念,沒有人懂什麼是全地。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領會,神如何來作全地的主。我們說,「耶和華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詩八1)這是很享受的;到底祂如何的美,這不是我們天然的人所容易領會的。簡單來說,整件事都不是我們關心的,也不是我們容易領會的。這就是為什麼從九十三篇起並不好讀。 神在祂的憐憫裡,先給我們九十至九十二篇,好像作了一個很好的根基,再給我們一百零一至一百零七篇,告訴我們,神掌管全地所憑藉的所是到底是什麼。九十篇說到我們這班人呼求「主啊!你世世代代為我們的居所」(詩九十1),因這一個,我們長出九十二篇一個甜美的結局,「在祂毫無不義。」(詩九二15)弟兄啊,我們一跟隨主,第一個抱怨的就是,「神哪,你不公平!你為什麼對別人好一點,對我們壞一點?為什麼祝福他們,不祝福我們?為什麼這麼帶領他們,沒有這麼帶領我們?」又覺得這一生,我們給神多,神給我們少,「主啊,我把我的青春,我把我的年歲,我把我的才智,我把我所有的一切都給你了!」我們很少想到,我們根本不配給,神把我們這一生從塵土中撿起來,那是一個神蹟。換句話說,我們說「主啊,我把我給你」,神歡歡樂樂的接受了,那真是一個神蹟。我告訴你,沒有一個愛主的人,當他見主的時候,不說這一句話:主啊,在你毫無不義!我這一生,只有我對不起你,沒有你對不起我!你所做的,太美、太高、太豐富、太屬天,太有價值!你把我這樣一個卑賤的人,卑下的人,提升到與你一同掌權的地位,這是多榮耀的一件事! 九十二篇說,有一個義人,就是我們的主,祂像棕樹,又像香柏樹,而我們這班人,也被移植到神的殿裡,與神同作見證,又成長在神的院宇中,成為神兒女的祝福。在那裡,我們實在越長越好,越長越豐富,直到我們年老,仍滿了汁漿而常發青;這時候,我們就說:神哪,我這一生活得太好了!世人是靠諸神而活的,以諸神為樂的,以諸神作把握的,但有一種人,什麼神都沒有,他只有耶和華我的神,他說,我所愛的只有主我的救主。這樣的人,到後來就能說:主啊,在你毫無不義!這樣,就帶進了九十三篇。什麼樣的人,能夠讓神在全地掌權呢?是主得著了一班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顧,什麼都不盼望,也把一切都交在神手裡的人! 詩篇第九十三篇 九十至九十二篇說到人、基督和教會。九十三至一百篇,說到基督如何藉著教會來得著全地。九十三篇是對我們的神一個完美的描述,換句話說,沒有九十三篇這樣的一位神,後面的詩我們是不能解下去的。我們怎麼能夠從由九十四篇一直來到一百篇呢?都是因為有了九十三篇這樣一位神。一面來說,九十三篇非常短,一共只有五節,詩人對神卻有一個很完美的描述。這篇開始於「耶和華作王!」(詩九三1上)作王,我們也可譯作:耶和華執行王權。不是說「耶和華是王」(Jehovah is the king),是說「耶和華執行王權」(Jehovah resigns)。「他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詩九三1下)威嚴,也可譯作君尊。九十篇說到從亙古到永遠他是神(詩九十2),這裡說到,神啊,你的寶座從太初立定,你從亙古就有。太初,最好譯作起初。詩人說,神啊,當你開始有你的經綸的時候,就是你坐在寶座上的時候。換句話說,如果神沒有經綸,祂就不需要這個寶座;神執行祂的經綸,是根據於祂的寶座。 他也見證,無論地上的一切如何波浪澎湃,祂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一切。最終,詩人讚嘆說,哦,你這作王的一位,你所作的一切,都是見證你的法度。見證是 testify,法度是 testimonies,你所作的一切都是來 testify 你的 testimony。好像神說,別的事我也不大關心,我關心的是我自己,我到底怎樣把我自己見證出來,我 testify 我的 testimonies。神是非常關心祂的見證,祂那聖的見證,祂那義的見證,祂那愛的流出的見證,祂那生命構成的見證。祂所作的一切,都是來見證祂的法度。不僅這樣,祂也見證祂見證的確定。神說,所有我所要見證的,都是百分之百、絕對不能改的。祂的殿,祂的居所,就是祂的見證。 耶和華執行王權 詩篇九十三篇一節,「耶和華作王!」耶和華執行王權,這句話一說,整個氣氛都改變了。以前是說,「主啊,你作我們的居所,住在至高者的隱密處,就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現在突然改變了,耶和華執掌王權。怎麼執掌呢?「他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同上節)請注意,這裡用了兩次「能力」,但在希伯來文,「能力」只有出現一次。耶和華以能力束腰,弟兄們,我們要喜歡這個話,因為穿上衣服、束上腰就是來真的。衣服沒有穿對,什麼也不能做。神從哪裡開始呢?祂以紮身開始。祂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把祂的君王的衣服穿起來了;在這衣服裡,滿了威嚴,滿了君尊。穿上以後,又束上皮帶,意思是去爭戰。神說,我不僅穿上我該穿的衣服,我也預備好要來打仗。這就是我們的神。祂一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同上節)這就是整個卷四第二段的引言。這段引言說,全地有一個大老闆,就是我們的神,祂是作王的,祂以尊榮、威嚴為衣穿上,也以能力束腰,這可居之地(世界就是可居之地)就堅定,不得動搖。 二節,「你的寶座從太初立定;你從亙古就有。」太初,就是起初。初,指明一個點。「起初,神創造天地」,從這個點上開始,有了時間。初,聯於時間的一個字,但這裡的初,和時間沒有關係。亙古,就是時間之先的存在,自有永有的存在。這裡說,在永遠裡,好像有一個點(請注意,這個點在永遠裡、屬於永遠,卻又不是時間的開始)。有一天,有一刻,我們的神動了心!動了心作什麼呢?祂說,我要有一個旨意,我要有一個目的,我要有一個計畫,我要完成我的計畫,我要執行我的經綸。有一天,有一刻(又不是指時間上的一天、一刻),神開始有一個定旨。那個定旨是從太初就立定的。事實上,太初就是下半節的亙古,同一個意思。 你的寶座從太初立定。我們的神是神,無所不在的神,自有永有的神,無限的神,既是無限的,自有永有的,無所不在的,祂還需要什麼寶座呢?但是祂說,我還是需要寶座,因為我有旨意,我有目的,我有計畫,我有經綸,所以我有寶座。我的寶座,從自古就立定,從太初就立定。時間之前,我的寶座就立定了,我從亙古就有。 在高處大有能力 「耶和華啊,大水揚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詩九三3)神的寶座一立定以後,詩人就說,耶和華啊,不得了了,大水揚起了,大水揚起了聲音,揚起了波浪的響聲。神若沒有旨意,好像一切都平靜;神一有旨意,有一些東西就匯流了,這一個匯流,就成為時間以後,所有與神的工作敵對的原則。 神的寶座一立定,祂就說,我要有旨意,我要有目的,馬上撒但就帶著背叛的天使,運用所有神所造的一切,匯流成一個大水揚起,波浪澎湃,不再平靜。我們想要愛主,撒但卻來叫我們愛錢,大水揚起,就產生了反抗的情形。波浪澎湃,發出吼叫的響聲,這聲音乃是告訴神的寶座,不行,你不行有這個旨意,如果你的旨意達到了,我還能作什麼?! 四節,「耶和華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諸水的響聲,洋海的大浪。」九十四至一百篇都是來描述我們的神如何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這一切;藉著下面這幾篇的描述,我們就知道,我們的神如何勝過這一切。但是,他中間還加一個東西,說,「耶和華啊,你的法度最的確;你的殿永稱為聖,是合宜的。」(詩九三5)今天,在這時間裡,耶和華啊,你的見證最的確,你的殿永稱為聖,是合宜的。殿,就是今天的地方教會。我們的神說,我一歡喜,就把殿說進來了,就把法度、律法說進來了,藉著這些,才能顯明我是王,我在高處大有能力啊! 下面詩人就開始來描述耶和華如何作王。 ――朱韜樞《詩篇中的教會見證(卷四)》 耶和華作王(一)(九三1~5)(臺北靈糧堂) 本篇是耶和華為王的七篇詩篇之一,這七篇包括九十三,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等七篇;第九十四篇雖然未列在耶和華為王的詩篇之中,但是與這七篇王詩有密切的關係,聖經學者認為,第九十四篇有如是王詩的副歌,副歌求王報仇,又求神管教等信息,與耶和華作王的信息就相吻合了。 讀本篇時,我們要以讀一個宣告性的信息方式來讀,詩人不是在說:耶和華快要作王,他乃是宣告『耶和華作王了!』,是已經作王了。他在此是宣告耶和華為王的威嚴、王的王權。詩人在本篇所述之神的王權,特別是在神作王的確定性(v.2)、不變性(v.5a)和永恆性(v.5)。 本篇中的『大水揚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諸水的響聲、洋海的大浪』(v.3-4)都是指敵國的擾攘和攻擊,以及人民的患難和疾苦等。當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時,他們就遭遇了這些危險的浪潮,包括貧窮的浪潮(尼五1-5);道德的浪潮(尼五6-19);政治的浪潮(拉四;尼六6-9);外侮的浪潮(尼四7-8)。當眾領袖真正尊神為王,宣告神作王之後,才得以平靜。 所以,詩人在本篇宣告『耶和華作王』,他所討論的焦點是在:『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v.1);『你的寶座從太初立定』(v.2);『耶和華大有能力,勝過諸水』(v.4);『你的法度最的確』(v.5)(即法度堅定);『你的殿永稱為聖』(v.5)(即聖殿永立和聖潔永存)。因此,詩人的意思是說若我們肯尊重耶和華為王,就必定有這幾項堅定:世界堅定、寶座堅定、能力堅定、聖經堅定、聖殿(教會)堅定、聖潔堅定。 默想 默想:試想神作王與你我的關係為何? 回應 禱告:主,我要讚美你,因你的王權、寶座永遠堅定。 洪水之上的主(九十三篇1〜5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我在金門服役,有一次在颱風天的海邊站衛兵時,狂風暴雨仿佛就要淹到眼前,那幕情景使我想起今天這段經文的第3節:「耶和華啊,大水揚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 你如果發現自己受到罪惡的洪濤威脅,該怎麼辦呢?要趕緊像這詩人一樣。他仰望洪水之上的主:「耶和華作王!祂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1節)。沒有任何波浪或洪水可以攪亂神的寶座。但我們經常都望得不夠高。我們常看見了洪水,卻沒有看見神。我們看見了波濤逐漸高漲,卻沒有舉起信心的眼睛,來看見神那永遠的、堅定不移的、穩妥的、強而有力的寶座。 詩人不僅聽見波浪的聲音,他也聽見神真理的法度。 今天我們可能聽見許多險惡的聲音,但別把注意力放在這上面,「耶和華啊,禰的法度最的確」(5節),詩人深知惟有放在神的法度,信靠神的話語,才能真正超越艱難的威脅。 這詩篇令人想起彼得走在水面上的情景(太十四28~31)。當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定睛仰望主時,就能從船上下去,從水面上走到耶穌那裡去;然而,就算他把眼睛從主的身上挪開,忘了祂的應許,將被風浪吞沒時,只要他呼喚主名,回到主的面前,主仍伸手扶持。因我們的主是「願意萬人得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回應:父啊!雖我對禰的愛與信心常在世界的挑戰中軟弱與虧欠;但謝謝禰,因禰的恩典、禰的愛永不改變,並謝謝禰的慈繩愛索常引導我回到禰的正路上。奉耶穌的名求,阿們! 禱讀:詩篇九十三篇1、3、4節 1 耶和華作王!他以威嚴為衣穿上;耶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3 耶和華啊,大水揚起,大水發聲,波浪澎湃。 4 耶和華在高處大有能力,勝過諸水的響聲,洋海的大浪。 耶和華作王(詩93篇)(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你是威嚴的神,你是那位不動搖、永遠堅定作王的神,我願意來到你面前被你所差遣。 本詩連同第95-100篇都是為慶賀耶和華作王、掌權統治世界而寫的,在這幾篇詩中,以本詩為最短的一篇,全文說明耶和華為王。祂的主權在一切被造物之上,包括自然界的一切和人類。 1. 耶和華的能力在於地上(1-2):人要向耶和華歡呼、稱讚祂為王。詩人用王袍比喻神作王之威嚴和能力,祂「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的意思是神以最權威和最有能力的姿勢出現為王,惟有這樣世界才能堅定,且不動搖,因為世上再沒有王比神更有能力,也沒有任何的王可以敵擋耶和華的能力,耶和華作王是從永遠到永遠的(2)。 2. 耶和華的能力在於海上(3-4):希伯來人喜歡用「大水」、「波浪」和「諸水」等詞來形容混亂和麻煩。詩人借著這些用詞指出,大海的能力與耶和華王的能力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因為祂的能力勝過諸水的響聲和大浪。神的能力早在於祂創造宇宙、於海上行走和斥責風浪時可見一斑(參創1:1-2;太14:24-34)。 3. 耶和華的權威在於祂的話語和聖潔(5):耶和華神既以祂的能力立穩海和地,亦以自己的法度和聖潔來治理人民,使人服祂。「法度」可譯作見證,而「的確」就是肯定或確定之意。換言之,神所救贖的子民,可以為祂的信實和聖潔作見證。 作為基督徒,我們都應相信主耶穌是救主,但不是每一個基督徒也承認祂是我們生命中的王。當我們頌讀本詩時,請再度思量基督是我們生命的王這課題。我們當以甚麼來表明神是我們生命的王呢?神以大能治理大地,又以祂的話語和聖潔來統治自己的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