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零六篇短篇信息

 

目錄:

敘述以色列人背逆神的歷史(楊震宇)

承認歷史罪行,求神再拯救而讚美(吳主光)

一首悅你耳的歌(陳家強)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1~12)(臺北靈糧堂)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13~33)(臺北靈糧堂)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34~43)(臺北靈糧堂)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44~48)(臺北靈糧堂)

人的軟弱、神的恩典(一百零六篇123)(臺北基督之家)

站在破口、成為破口(一百零六篇2448)(臺北基督之家)

過犯的歷史(106)(香港讀經會)

 

 

敘述以色列人背逆神的歷史(楊震宇)

 

鑰句: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背景:《詩篇》第一百零六篇乃是第四卷末了的一篇。本詩亦是哈利路亞詩,首尾皆用「哈利路亞」(你們要頌讚耶和華)。這首《詩篇》是詩人回想以色列人如何悖逆神,辜負祂的恩,以及他們怎樣跌倒失敗,而向神認罪的禱告。本篇與上一篇的主題相近,也是敘述歷史的詩章,但是記述的重點卻相異。摩爾敦教授說:「上篇是神的百姓在應許之地時的國歌,本篇是他們在巴比倫時的國歌;上篇是論到神如何對待以色列人,本篇是論以色列人如何對待神;上篇是論神的忠信慈愛,本篇是論人的忘恩負義;上篇為了是鼓勵,本篇為了是警戒。」本篇第一節和末了兩節與歷代志上十六章3436節是互相重複的。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首詩篇作于被擄之後(2747),為從巴比倫回歸本土而寫的詩。

提要:第一百零六篇是向慈愛的神認罪求救的禱告。在這首敘事詩裏,詩人以讚美的呼籲和簡短的禱告,求神再次施恩拯救為開始(15)。然後,他述說以色列人的罪:(1)在紅海,他們雖不信與埋怨,但神卻施恩拯救他們(612)(2)在曠野,他們為了沒有肉吃而埋怨(1315),他們妒忌摩西和亞倫的權力(1618),他們膜拜金牛犢(1923),他們在探子匯報時所表現的不信(2427),參與摩押人的祭拜外邦神(2831),在米利巴發怨言(3233),以致神向他們發怒;(3)在迦南地,他們仍然不順服,之後他們被擄,但神又重新施憐憫(3446)。末了,他以祈求神像過往一樣拯救神的百姓和讚美神的慈愛來結束這篇詩(4748)。本詩分為五段

()勸眾民都要稱頌神(15)──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在出埃及時的悖逆(612)──我們的祖宗在埃及不明白祢的奇事,不紀念祢豐盛的慈愛,反倒在紅海行了悖逆;

()在曠野中的悖逆(1333)──等不多時,他們就忘了祂的作為,不仰望祂的指教,反倒在曠野大起欲心,在荒地試探神;

()在迦南地的違命(3446)──他們不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滅絕外邦人,反與他們混雜相合,學習他們的行為;

()向神祈求和感謝(4748)──耶和華我們的神啊,求祢拯救我們,從外邦中招聚我們,我們好稱讚祢的聖名,以讚美祢為誇勝。

鑰節:【詩一百零六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要稱謝耶和華,因本為善,的慈愛永遠長存。」

鑰點:本篇真正的主題乃是透過以色列民的悖逆,顯明神恒久忍耐的愛和信實可靠。這是詩人向神認罪禱告的基礎,也是他祈求神拯救和以讚美神為誇勝的實質。詩人結尾的讚美不僅結束了本篇,也結束了《詩篇》的第四卷。

本篇我們看見詩人記錄了以色列人如何悖逆神,辜負祂的恩,以及他們怎樣跌倒失敗。他概括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犯的罪(612),在曠野的悖逆(1333),在迦南地的失敗(3439),被巴比倫俘擄(王下25)的事件(4046)。因此,他總結以色列人不斷犯罪,得罪神,悖逆神,因而惹動了神的忿怒,招致祂的懲罰。但儘管以色列人忘恩負義,由於神記念的約,祂從審判他們轉為彰顯祂不變的愛。親愛的,以色列百姓失敗的歷史,這對你有什麼提醒?以色列人雖然一次又一次地背逆神,但神卻一再施恩給他們,為祂的慈愛是永遠長存的;祂的慈愛勝過祂的審判,這對你有什麼激勵?

今日的鑰節提到「祂的慈愛永遠長存。」本篇值得注意的就是,詩人透過以色列民的悖逆,去讚美「神的慈愛永遠長存」。從歷史來看,這群蒙愛的子民卻頑梗得令人能置信,雖然神嚴厲責罰他們,但神更以堅定不變的慈愛待他們。所以,雖說本篇是色列人不斷得罪神、悖逆神、離棄神的犯罪記錄,倒不如說是以色列人蒙神眷愛、拯救的歷史。此外,有人說得好,「歷史不就是神啟示祂自己嗎?」從這篇詩關於神子民失敗的歷史裏我們看見耶和華啟示祂自己是一位「本為善」「慈愛永遠長存」之神。親愛的,儘管屢次的失敗,但神的慈愛卻是永遠長存,祂的恩典勝過人的軟弱,祂的恒久忍耐勝過人的反覆無常,為此你怎能不發出哈利路亞的讚美來呢? 

聖經所記以色列人的歷史,都是為著作我們的鑑戒(林前十11),為著造就我們的。」―― 倪柝聲

默想:親愛的,以色列人的悖逆、失敗乃是現今教會的鏡子,然而詩人祈求神開恩眷顧他和他的國家的禱告,對你有什麼提醒呢?有否求神興旺你的教會,使眾肢體蒙福呢? 

禱告:親愛的主阿!謝謝祢那不改變的慈愛,没有因我的軟弱失敗,放棄我。願我天稱讚祢的聖名,以讚美祢為誇勝。因祢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到永遠。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承認歷史罪行,求神再拯救而讚美(吳主光)

 

第一百零六篇大綱:

引言:呼籲讚美稱謝耶和華(106.1-106.5

1.回想神在歷史上的作為本為善

2.行公義才能傳說神的大能及美德

3.神過往恩待百姓,現求神也恩待我

一、回想出埃及之時的罪行(106.6-106.12

1.為自己和列祖向神認罪

2.列祖來到紅海邊仍不信

3.蒙神解救之後才讚美神

二、回想曠野發怨言的罪行(106.13-106.15

1.不久後就忘記神的作為

2.在曠野大起欲心試探神

3.神賜所求心靈仍然軟弱

三、回想嫉妒摩西亞倫罪行(106.16-106.18

1.嫉妒摩西亞倫想要奪權

2.神消滅大坍亞比蘭黨羽

四、回想何烈山拜金牛罪行(106.19-106.23

1.列祖在何烈山下拜金牛

2.摩西代禱才止息神忿怒

五、回想不肯進迦南的罪行(106.24-106.27

1.探子回報藐視迦南美地

2.全體百姓帳棚內發怨言

3.神起誓叫他們倒在曠野

六、回想拜巴力毘珥的罪行(106.28-106.31

1.列祖拜巴力毘珥行邪淫

2.神以瘟疫擊殺報應他們

3.非尼哈殺淫者止息瘟疫

七、回想米利巴水怨言罪行(106.32-106.33

1.列祖又在米利巴水犯罪

2.摩西因被連累說急躁話

八、回想進入迦南後的邪淫(106.34-106.46

1.列祖與迦南人混雜通婚

2.流兒女之血以拜祭鬼魔

3.神多次管教和搭救他們

4.他們仍背逆和降為卑下

5.神仍聽哀告使被擄歸回

結論:神多次搭救現求再搭救(106.47-106.48

1.現今求神再度施行拯救

2.好使他們誇勝並讚美神

 

釋經:

 

引言:呼籲讚美稱謝耶和華(106.1-106.5

106.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原文就是「哈利路亞」。本詩的開始與結束都以「哈利路亞」來讚美神,這分明是編者以斯拉的編排,作為《卷四》的結束。

2.作者不但唱「哈利路亞」,又「稱謝」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以本詩回想以色列人在歷史上犯了許多的罪,神仍屢次眷顧拯救的背境來說,作者這樣稱謝神本為善,又認為神的慈愛永遠長存,意思一定是指歷史上,神曾多次將以色列人交給外邦人,叫他們戰敗、受苦、被欺負、亡國、被擄、分散天下,又被刀劍追上…,這一切仍然是出於耶和華「本為善」的性情。因為以色列沒有像那些大國那樣被消滅,就永遠不得複國。原來神叫以色列亡國、被擄、分散全世界,目的是要保護他們,叫他們可以存留餘種,直到末世時代,才叫他們復興,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以此顯出神的慈愛「永遠長存」。

3.因此,本詩的作者這樣向神承認列祖種種罪孽,正是預表末世大災難時,以色列全家悔改歸向神。那時,他們要向神徹底認罪,像本詩所述說的一樣。

 

106.2誰能傳說耶和華的大能?誰能表明他一切的美德?106.3凡遵守公平﹔常行公義的,這人便為有福!

1.在這裡,作者問:「誰能傳說耶和華的大能…美德呢?」這樣問,表示回想神在過往歷史上,有許多顯出美德的作為。因此,這是預表將來在千禧年時代,在外邦聚集的大會中,為主作見證,這樣的人實在有福了。因為那時全體以色列人都明白,從前神使以色列亡國,分散全世界,原是為要保守他們不致被消滅。正如《啟示錄》第十二章所形容,生產那「用鐵杖管轄萬國的男孩子」的婦人(代表以色列民族),之所以「逃到曠野」,是因為神「給她預備地方」,叫她被「養活一千二百六十天。」(啟12:5-6)意思是,自從以色列亡國和分散全世界之後,經過悠長的二千多年的歷史,而不至被羅馬帝國和列國消滅,其實是神保守他們,不至被滅絕。最後他們在千禧年的盛會中,向列國代表作見證,證明神的作為顯出神的美德。但是誰會有這樣的福份呢?作者認為,只有那些常常「守公平,行公義」的人。

2.這裡所說「遵守公平」,英王欽定本譯為“keep judgment,”應該譯為「持守審判」才對。然而,甚麼是「持守審判」呢?意思是承認以色列人在歷史上所遭受到的諸多苦難,都是出於神審判的結果;並且表示甘心順服忍受,等候神最後開恩來拯救。所以本詩下文承認以色列人在歷史上的一切罪孽。作者認為,這樣認罪,就代表自己能「持守審判」和「行公義」;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在千禧年國度裡,見證和傳講神的大作為和美德。

 

106.4耶和華啊!你用恩惠待你的百姓;求你也用這恩惠紀念我,開你的救恩眷顧我,106.5使我見你選民的福,樂你國民的樂,與你的產業一同誇耀。

1.想到神在歷史上對待以色列人的作為,彰顯出神的美德,作者就向神禱告說:「耶和華啊!你用恩惠待你的百姓;求你也用這恩惠紀念我,開你的救恩眷顧我…。」這句話﹐英王欽定本譯得更切合原文──“Remember me, O LORD, with the favour that thou bearest unto thy people: O visit me with thy salvation;”正確一點,應該譯為:「耶和華啊!求你紀念我,過往你怎樣恩待你的百姓,現在求你也同樣的恩待我,並叫你的救恩臨到我…。」

2.「…使我見你選民的福,樂你國民的樂,與你的產業一同誇耀。」這裡的「福」字,原文英譯是“good”。所以Basic English Version Bible 譯得較為準確──“So that I may see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of your selection.”重譯中文,應該是:「使我得見你選民活得幸福,得以進入你的樂國,與你的產業同享光榮。」

3.照以上的說法,作者必定想到,將來主降臨作王,以色列得著大復興,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時,他盼望自己也有份於其中。因為作者認為自己也是「持守神的審判,行事公義」的人,他盼望能在千禧年大會中,見證神的大作為和美德。以預表的角度來看,作者的禱告正預言末世悔改歸向神的以色列人,將來也同樣向神呼求,盼望主回來拯救他們脫離大災難,得以進入千禧年國,同享以色列復興的福樂。

 

一、回想曠野發怨言的罪行(106.6-106.12

106.6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我們作了孽,行了惡。

1.從這裡開始,直到第106.39節為止,作者承認以色列人在歷史上所犯的一切罪孽,指出神的「審判」是對的,雖然神嚴厲地懲罰他們,神仍然對他們有恩典,聽他們禱告,多次拯救他們。

2.作者認罪的態度很正確,不是單單指出祖宗犯罪,也承認自己有份犯罪,說:「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作了孽,行了惡。」一來,因為世上沒有一個人不犯罪;二來,作者將自己和祖宗連成一體,所以他不是單單指控祖宗犯罪,也承認自己的罪。

 

106.7我們的祖宗在埃及不明白你的奇事,不紀念你豐盛的慈愛,反倒在紅海行了悖逆。106.8然而,他因自己的名拯救他們,為要彰顯他的大能,106.9並且斥責紅海,海便幹了;他帶領他們經過深處,如同經過曠野。106.10他拯救他們脫離恨他們人的手,從仇敵手中救贖他們。106.11水淹沒他們的敵人,沒有一個存留。106.12那時,他們才信了他的話,歌唱讚美他。

1.作者從以色列人出埃及開始認罪,指出神藉雲柱火柱引導以色列人來到紅海,以致法老王認為以色列人迷了路;既然迷了路,那位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一定不是全能全知的神,所以法老王認為,有機會打敗以色列人,將他們捉拿回來,減輕自己的損失。另一方面,以色列人也有同樣的想法,認為神如果是真神,不可能領他們來到紅海,以致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所以他們就大發怨言,對摩西說:「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嗎﹖你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呢﹖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嗎﹖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出14:11-12

2.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兩方面的悖逆:第一方面,是「不明白你的奇事」,神用十災打擊埃及,顯出神是全然得勝的神,可惜他們就是不明白;第二方面,是「不紀念你豐盛的慈愛」,神救他們脫離埃及為奴之家,要作他們的神,好領他們進入迦南美地;可惜他們就是無法領會神的慈愛。他們「反倒在紅海行了悖逆」,埋怨神不應領他們出來,又表示寧願返回埃及,繼續做奴僕。按這樣的悖逆,顯出這些以色列人真是沒有良心,任何人都會感到,不如放棄他們算了。

3.但作者說:「然而,他因自己的名拯救他們,為要彰顯他的大能。」意思是﹐神不計較以色列人的悖逆,卻為「自己的名」,仍然拯救他們,免得他的名被世人議論,說:耶和華神根本沒有能力可以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再者,神要證明答應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都是真實的,所以神按自己的名拯救他們,為要彰顯他的大能,證實他是至高的全能者。就如:神就「斥責紅海,海便幹了」,使以色列人「經過深處,如同經過曠野」。神這樣「拯救他們脫離恨他們人的手,從仇敵手中救贖他們」,實在是驚天動地的奇事,是人類歷史從未有過的大事;神不但將埃及大軍消滅,永無後顧之憂;更叫普天下的人,尤其是迦南全地的人,都極其恐懼(書2:10)。日後他們攻打迦南列國之時,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作者指出,「那時,他們才信了他的話,歌唱讚美他。」這是指米利暗和婦女們拿鼓跳舞,歌頌神說:「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他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出15:20-21)因為這奇異的恩典,以色列感到神與他們同在,非常驕傲。

 

二、回想在曠野發怨言罪行(106.13-106.15

106.13等不多時,他們就忘了他的作為,不仰望他的指教,106.14反倒在曠野大起欲心,在荒地試探神。106.15他將他們所求的賜給他們,卻使他們的心靈軟弱。

1.這裡所說「等不多時」,其實只有三天而已。當時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到了瑪拉,又因為水苦不能喝那裡的水,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以後又為沒有食物不斷的發怨言。

2.作者指出,這是因為「他們忘了他的作為,不仰望他的指教」。用今天的話語來表達,意思就是:「才教完,他們又忘了;這些百姓真難教育。」事實上,神在埃及行十大災難,又在紅海行莫大的奇事,拯救他們;現在只不過是過了三天而已,這麼快就忘記神的作為了。這百姓始終不明白神的大能和他慈愛的用心。

3.「反倒在曠野大起欲心」這句話,有很複雜的背景。原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時,已經擔心在曠野沒有水喝,所以他們人人都抬著一皮袋水出埃及。神見他們人人都抬著一皮袋水,行路十分辛苦;所以三天之後,等他們喝完了所帶出來的水(出15:22),神才賜給他們由「瑪拉苦水」變甜的水,和「以琳十二股泉水」,並「隨著他們的靈磐石所流出來的活水」,解他們的渴,為要教育他們明白「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3

4.至於食物,百姓出埃及時,也擔心在曠野沒有食物,所以人人都把摶面盆包在衣服中,扛在肩頭上(出12:34)。神看見他們這樣行路十分辛苦,所以過了一個月(出16:1),等他們吃完了所帶出來的食物之後,才從天上降嗎哪給他們吃。他們的需要,神都一一解決了;但他們又嫌棄神所賜的「嗎哪」不好吃,「反倒在曠野大起欲心,在荒地試探神。」這是因為他們中間有閒雜人影響他們之故,所以他們大起貪欲,不停的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韮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11:4-6)結果神使鵪鶉飛來,遍滿全地,讓他們捕捉,他們就有肉吃,而且吃了一整月。

5.但神報應那些發怨言的人;肉還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耶和華就用最重的災擊殺了他們。所以那地方便叫「基博羅哈他瓦」,意思是「貪欲之人的墳墓」,因為他們在那裡葬埋那些起貪欲之心的人。正如作者說:「他將他們所求的賜給他們,卻使他們的心靈軟弱。」證實他們是十分難教育的百姓。

 

三、回想嫉妒摩西亞倫罪行(106.16-106.18

106.16他們又在營中嫉妒摩西和耶和華的聖者亞倫。106.17地裂開,吞下大坍,掩蓋亞比蘭一黨的人。106.18有火在他們的黨中發起;有火焰燒毀了惡人。

1.這是「大坍」、「亞比蘭」和「可拉」,聯同二百五十個首領起來攻擊摩西和亞倫想要奪權的事件。這事件發生在十個探子報惡訊,叫以色列人灰心,不肯進入迦南地之後。因此,按時間次序,下文所說的「拜金牛」才是先發生的事件。作者故意將這奪權的事件放在這裡,先行討論,相信是為要將本詩所列出的許多罪行,按其嚴重程度,由輕而重地編排。

2.這些人「嫉妒摩西和耶和華的聖者亞倫」,認為他們領導得不好,既然無能領他們進入迦南,就應該將領導權退讓出來,由他們承擔。他們認為「大坍」和「亞比蘭」是流便長子支派的後裔,理應掌權;他們有各支派的二百五十個首領支持,代表民眾的意願。但摩西向他們表示,領導權不是以「民主」來決定的,乃是以「神主」來決定。所以摩西吩咐他們,第二天各人帶著自己的香爐來到神面前求問,看神指示誰領導,誰就有權領導。可是第二天他們來求問之時,從神面前有火出來,把他們燒死。至於大坍、亞比蘭和可拉,他們不肯來求問神,神就叫地裂開,吞了他們和他們全家所有的下去。

3.這件事以後百姓仍然不服,認為是摩西殺了他們。於是神就吩咐十二支派的代表,各將一根杖放在耶和華面前;第二天,只有亞倫的杖發芽、開花、結出熟杏。百姓看見這奇事,就不能不服了。

 

四、回想何烈山拜金牛罪行(106.19-106.23

106.19他們在何烈山造了牛犢,叩拜鑄成的像。106.20如此將他們榮耀的主換為吃草之牛的像,106.21忘了神─他們的救主;他曾在埃及行大事,106.22在含地行奇事,在紅海行可畏的事。

1.現在回想到「拜金牛」事件。這事件顯出以色列人的罪行更加嚴重。一來,神降臨在西乃山山頂(亦即是何烈山)之時,神用密雲遮蓋自己,不讓百姓看見神的面,免得他們死;二來,神在西乃山頂用雷轟的大聲,直接向百姓傳講「十誡」。而第一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20:3)第二誡是「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出20:4-6)再來,當時百姓嚇得魂不附體,請求摩西代表他們上山去,與神會面;神對他說甚麼話,他就可以傳給他們,因為他們極度懼怕聽見神的聲音,認為再聽下去會死。沒想到,摩西上到山頂才只不過四十天,百姓就忘記神的吩咐,為自己鑄造一隻「金牛」,說:「以色列啊,這就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出32:8)大大得罪耶和華他們的神。

2.他們以「牛犢」來代表耶和華神,因為:

1)他們在埃及拜慣了牛神。其實神已經用十災,敗壞了埃及所有的神,為甚麼還以為領他們出埃及的耶和華是牛神呢?

2)他們像埃及人一樣拜牛為神,因為他們也相信牛可以耕田,為他們出產許多糧食,養活他們。其實他們和他們的祖先都是遊牧民族,向來都是管理牛羊,養活牛羊的;何竟現在反過來相信牛犢來領導他們,養活他們呢?

3)他們不要耶和華這位可怕的神來領導他們,乃臆想,神應該像牛一樣,由人來領導指揮。牛有力,可以耕種;又順服,任由人利用;這樣的神才是他們所需要的神。

4)他們將「榮耀的主」變成完全失去榮耀的「吃草之牛的形像」,真是該死。我們知道,造物主將果子和菜蔬賜給人吃;將草賜給比人低等的動物吃。現在何竟臆想造物主自己也要吃草呢?更何況牛的「像」是死物,連吃的本事也沒有,怎可能臆想這「像」就是神呢?

5)他們忘了耶和華神他們的救主,曾在埃及行過許多又奇又大的神跡,顯出神的權能和榮耀來,為甚麼這麼快就忘記了呢?四十天前,神才從天降臨到西乃山,顯出他的大榮耀來,為甚麼完全不領會神的威嚴,竟在金牛犢面前跳舞慶祝呢?

6)作者形容埃及為「含地」,就是挪亞曾經咒詛過之地;耶和華神又在埃及行過奇事,又在紅海中行過可畏的事,這一切都毫無印象嗎?可見,這百姓實在難教,無法領會屬靈的事。

 

106.23所以,他說要滅絕他們;若非有他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原文是破口),使他的忿怒轉消,恐怕他就滅絕他們。

1.根據《出埃及記》的記載,當時摩西在山上與神會面,是神通知摩西百姓盡都敗壞了。神既然先通知摩西,可見神的本意不是真的要滅絕百姓;神要顯示他的怒氣和訓練摩西有牧者心腸。所以耶和華對摩西說:「下去吧,因為你的百姓,就是你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已經敗壞了…。我看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請注意,神稱百姓為「你的百姓」;又說:「你且由著我」,倒好像表示未得摩西同意,神也不敢將百姓滅絕。其實神要看看摩西怎樣回應:是否摩西會盼望自己的後裔成為大國,多過愛這百姓?摩西知道,即使他很羡慕自己的後裔成為大國,也不應該在這樣的情況下成就。事奉神的人,不應有私心。所以摩西懇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你為什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摩西的意思是說,這百姓不是我的,是你的;不是我領他們出埃及,是你用大能的手領他們出埃及。

2.摩西又說:「為什麼使埃及人議論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你的百姓。求你紀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於是耶和華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出32:7-14

3.所以本詩的作者指出:「若非有他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原文是破口),使他的忿怒轉消,恐怕他就滅絕他們。」作者這樣說,目的是要教導以色列人,應該感激摩西無私的領導,不應事事反對他,與他作對。但是當時的以色列人卻一直與摩西作對,直到上一代都死了為止。

 

五、回想不肯進迦南罪行(106.24-106.27

106.24他們又藐視那美地,不信他的話,106.25在自己帳棚內發怨言,不聽耶和華的聲音。106.26所以,他對他們起誓:必叫他們倒在曠野,106.27叫他們的後裔倒在列國之中,分散在各地。

1.這段話是指十二個探子回來,其中有十個探子報「惡信」,以致以色列人全會眾大聲喧嚷哭號,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什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

2.其實這些探子都一致證明,耶和華所應許的地確實是流奶與蜜之地。他們自己也說:「我們到了你所打發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他們所帶回來的一掛葡萄,要兩個人用杠抬著,可見非常大掛和非常多的葡萄;他們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這一切都證實耶和華神並沒有欺騙他們。

3.但十個探子極力反對進入迦南地,理由是「…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並且我們在那裡看見了亞衲族的人。亞瑪力人住在南地;赫人、耶布斯人、亞摩利人住在山地;迦南人住在海邊並約但河旁。…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巨人)…。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就是這番話,使全會眾大聲喧嚷,徹夜哭號。

4.摩西、亞倫就俯伏在以色列全會眾面前。約書亞和迦勒也是探子,他們卻撕裂衣服,起來對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二人點出重要的關鍵是在於「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和「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這是屬靈的眼光,可惜那十個探子完全沒有這種屬靈的觀點,全會眾也不信約書亞和迦勒的話,並且要「拿石頭打死他們二人」。

5.耶和華的榮光就在會幕中顯現。耶和華對摩西說:「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我在他們中間行了這一切神跡,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我要用瘟疫擊殺他們,使他們不得承受那地,叫你的後裔成為大國,比他們強勝。」摩西對耶和華說:「埃及人必聽見這事;因為你曾施展大能,將這百姓從他們中間領上來。…你面對面被人看見…。如今你若把這百姓殺了,如殺一人,那些聽見你名聲的列邦必議論說:『耶和華因為不能把這百姓領進他向他們起誓應許之地,所以在曠野把他們殺了。』現在求主大顯能力,照你所說過的話說:『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求你照你的大慈愛赦免這百姓的罪孽,好像你從埃及到如今常赦免他們一樣。」

6.這番話非常有理,耶和華也不能不聽,因為是按照耶和華自己的性情,和他起誓介紹自己的話而禱告的;神絕對不能違背自己。所以耶和華對摩西說:「我照著你的話赦免了他們。」但耶和華仍然指著自己的永生起誓,說:「遍地要被我的榮耀充滿。這些人雖看見我的榮耀和我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跡,仍然試探我這十次,不聽從我的話,他們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民十三至十四章)

7.結果神用瘟疫擊殺那十個報惡信的探子,又懲罰以色列人,不准他們進入迦南地,乃要他們分散在加低斯巴尼亞,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直到上一代不信的人都死了。惟有約書亞和迦勒,並下一代的以色列人才能進入迦南,得那地為業。

 

六、回想拜巴力毘珥的罪行(106.28-106.31

106.28他們又與巴力﹑毘珥連合,且吃了祭死神(或譯:人)的物。106.29他們這樣行,惹耶和華發怒,便有瘟疫流行在他們中間。

1.這是巴蘭先知的惡謀,引誘以色列人拜巴力毘珥事件。背景非常複雜。先是以色列人在曠野繞行,來到摩押平原。摩押王巴勒,因以色列民甚多,就大大懼怕,心內憂急。他從大河那邊的毘奪,將巴蘭先知召來,答應賜他許多金銀,只要他肯咒詛以色列人。初時耶和華神不准巴蘭去,但摩押王巴勒願意給他更多金銀,他就起貪念,再向耶和華神求問,神就准他去,只是不准他隨便說話──神吩咐他說甚麼,他才可以說甚麼。並且在路上,他所騎的驢也警告他;神又開他眼睛,叫他看見有天使拔出刀來,要殺他。所以巴蘭先知來到山上,三次獻祭,想要咒詛以色列人,神卻使他的咒詛變成四次祝福。結果,巴蘭得不到巴勒王所賜的金銀,空手而回。

2.貪財的巴蘭先知回到故鄉,感到如入寶山空手回,十分可惜;無奈耶和華神不准他咒詛以色列人。不過,巴蘭再去見巴勒王,說他雖然不能咒詛以色列人,但有一毒計,可以使耶和華神親自咒詛以色列人,只要巴勒王肯照原先的應許,賜他許多金銀。原來巴蘭所獻的毒計,是差派許多米甸婦女,出到以色列營外跳舞,引誘他們行淫,和拜巴力毘珥。結果以色列人的族長帶頭與這些外族女子行淫、拜偶像。神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在一天之內,用瘟疫擊殺以色列人二萬四千。甚至摩西吩咐亞倫趕快拿自己的香爐,跑到死人和活人中間,為他們獻上禱告,神的怒氣還是不能止住,瘟疫繼續殺人。

 

106.30那時,非尼哈站起,刑罰惡人,瘟疫這才止息。106.31那就算為他的義,世世代代,直到永遠。

1.當時神吩咐摩西亞倫和眾法官,要將以色列人的族長掛起來,對著日頭,殺死他們,因為他們帶頭犯罪。但摩西亞倫和眾法官都不敢捉拿這些族長,只在神面前痛哭,眼巴巴望著這些族長公然行淫。

2.其中最明目張膽的,是西緬支派的族長。他竟然當著摩西亞倫和眾法官眼前,帶著一個米甸女人到他弟兄那裡去,進到亭子裡行淫。亞倫的孫子非尼哈看見,就怒火沖天,從會眾中起來,手裡拿著槍,跟隨那族長進去,將他們由腹中刺透,殺了他們。這樣,瘟疫才在以色列人中止息。

3.當然,我們可以想像,西緬支派的人必定控告非尼哈犯了謀殺的罪;非尼哈卻自辯,認為那族長本是該死的,他只不過是替天行道而已。相信這樣的案件,摩西和眾法官都感到很難判決。但是耶和華曉諭摩西說:「…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消了;因他…以我的忌邪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們除滅。因此,你要說:我將我平安的約賜給他。這約要給他和他的後裔,作為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神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民25:11-13)所謂「平安的約」,相信是不准西緬人為自己的族長向非尼哈報仇;並且神認為,像非尼哈這樣有神忌邪之心的人,才有資格當祭司,事奉耶和華。所以後來只有非尼哈的後裔才可以當祭司,成了永遠的定例。

 

七、回想米利巴水怨言罪行(106.32-106.33

106.32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106.33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原文是他)用嘴說了急躁的話。

1.以色列人多次因為沒有水喝而發怨言。每一次神都應其所求,用最奇妙的方法,解決他們的問題。因此他們應該明白,有神同在,是不應懼怕和發怨言的。但他們還是變本加厲地發怨言;其中有兩次稱為「米利巴水之爭」的,更是嚴重。一次是在出埃及不久,百姓來到汛曠野的利非訂,因為沒有水喝,就與摩西爭鬧。摩西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與我爭鬧﹖為什麼試探耶和華呢﹖」百姓發怨言,說:「你為什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摩西見無法安撫百姓,就呼求耶和華說:「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耶和華就對摩西說:「你拿…杖…擊打磐石,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摩西就這樣行了。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因為以色列人爭鬧和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出17:1-7

2.第二次是在尋曠野的加低斯。會眾沒有水喝,又來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我們的弟兄曾死在耶和華面前,我們恨不得與他們同死。你們為何…領領我們到這壞地方,這地方…沒有無花果樹、葡萄樹、石榴樹,又沒有水喝。」摩西、亞倫來到神面前俯伏在地,求問神應如何解決。神就曉諭摩西說:「你拿著杖去,…吩咐磐石發出水來…,給會眾和他們的牲畜喝。」於是摩西、亞倫招聚會眾,對他們說:「你們這些背叛的人聽我說,(你們以為)我為你們使水從這磐石中流出來嗎﹖」這句話含有埋怨的意味,認為給與不給他們水喝的是耶和華,與他無關。本詩的作者也說:「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就是因為摩西面對這些背叛的百姓,有一點血氣,所以他沒有留意到神這一次的吩咐與上一次不同──神並沒有叫他擊打磐石,只叫他吩咐磐石流出水來,他卻擊打磐石兩下。雖然磐石果真流出水來,耶和華卻對摩西、亞倫說:「因為你們不信我,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我為聖,所以你們必不得領這會眾進我所賜給他們的地去。」這一點使所有服侍神的僕人都懼怕,雖然面對群眾的背叛,仍不應憑血氣行事,因為知道「作師傅」的,要受更重的判斷(雅3:1)。摩西又稱這水為「米利巴水」(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是因以色列人向耶和華爭鬧。

 

八、回想進入迦南後的邪淫(106.34-106.46

106.34他們不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滅絕外邦人,106.35反與他們混雜相合,學習他們的行為,106.36事奉他們的偶像,這就成了自己的網羅,106.37把自己的兒女祭祀鬼魔,106.38流無辜人的血,就是自己兒女的血,把他們祭祀迦南的偶像,那地就被血污穢了。106.39這樣,他們被自己所做的污穢了,在行為上犯了邪淫。106.40所以,耶和華的怒氣向他的百姓發作,憎惡他的產業,106.41將他們交在外邦人的手裡;恨他們的人就轄制他們。

1.這一段文字所形容的,是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一直犯罪,到亡國為止,所犯的主要罪行。這罪行可以分為「沒有趕出外邦人」、「與外邦人結合混雜」、「效法外邦人的行為」、「拜外邦人的偶像」、「將自己的兒女祭鬼」、「污穢了迦南地」七方面。作者並沒有一一舉例,因為這樣的事例太多,不斷重複;作者這樣敘述,目的是要指出以色列人犯罪的根源,就是沒有照神的吩咐滅絕外邦人,反倒與他們混雜,以致日後犯罪,越犯越重。

2.按《聖經》記載,我們知道以色列人一進入迦南,分地為業,各支派就沒有趕出住在他們地業裡的外邦人。根據《士師記》的記載,猶大支派雖然是最強的支派,他們卻不能趕出平原的居民,因為他們有鐵車;西緬支派認為猶大支派得地業過多,就從他們的地業中得了南地為業。後來卻因為爭戰,就失去了他們的地業;便雅憫支派沒有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瑪拿西支派沒有趕出伯善、他納、多珥、以伯蓮和米吉多的居民,迦南人執意住在這些地方;以法蓮支派沒有趕出住基色的迦南人;西布倫支派沒有趕出基倫和拿哈拉的居民;亞設支派沒有趕出亞柯和西頓、亞黑拉、亞革悉、黑巴、亞弗革、利合的居民;拿弗他利支派沒有趕出伯示麥和伯亞納的居民,他們只成了服苦的人;但支派勝不過亞摩利人,結果亞摩利人強迫他們住在山地,不容他們下到平原;他們不夠地方住,就寧願派軍隊,如同強盜一樣,跑到以色列的最北方去,攻打那裡安居無慮的拉億,用刀殺了那民,又放火燒了那城,住在那裡。所以但支派得到兩個地業,一個是在巴勒斯坦中間,靠近迦密山,一個是在以色列最北端。但支派不但搶奪拉億,路經以法蓮山地的時候,還進了米迦的住宅,搶了他的神像,帶走了事奉這神像的祭司,作為他們族人的祭司,直到亡國被擄的日子為止。但人這樣大大犯罪得罪神,所以到末世時代,根據《啟示錄》的記載,但支派完全消失了(啟7:4-8)。

3.因為以色列人沒有趕走外邦人,耶和華的使者就從吉甲上到波金,對以色列人說:「我使你們從埃及上來,領你們到我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我又說:我永不廢棄與你們所立的約。你們也不可與這地的居民立約,要拆毀他們的祭壇。你們竟沒有聽從我的話!為何這樣行呢﹖因此我又說:我必不將他們從你們面前趕出;他們必作你們肋下的荊棘。他們的神必作你們的網羅。」百姓聽見,就放聲而哭,於是給那地方起名叫波金。(士2:1-4

4.百姓雖然痛哭,可是他們進入迦南之後,速速的離開他們的神,轉去事奉迦南人的神。因為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間,娶他們的女兒為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並事奉他們的神。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忘記耶和華他們的神,去事奉諸巴力和亞舍拉,所以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薩田的手中。以色列人服事古珊利薩田八年。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的時候,耶和華就興起士師來拯救他們(士3:5-8)。整個《士師記》所記載的,就是一片淩亂、拜外邦人的偶像、落在外邦人手中,因為那時以色列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以色列人也不尊耶和華為他們的王。以色列人多次離開耶和華神,神也多次將他們交在外邦人手中,叫他們被欺負、受淩辱。但甚麼時候他們一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差士師來救他們。直到撒母耳興起,又為他們尋得合神心意的大衛作王,以色列才能進入復興時期。

5.可是,由所羅門王晚年開始,以色列人又再陷入拜偶像的漩渦中,以致國家分裂為南國北國。北國一直拜偶像,拜到被亞述消滅而亡國為止;南國雖然也有幾位敬畏耶和華的王興起,但是拜偶像的風氣,很快就漫延全國,而且越來越嚴重。其中以猶大王瑪拿西的惡行最為嚴重。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他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毀壞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作亞舍拉像,效法以色列王亞哈所行的,且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又在耶和華殿宇的兩院中為天上的萬象築壇,使自己的兒子經火;又觀兆,用法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又在殿內立雕刻的亞舍拉像;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瑪拿西的行惡,比列國更甚。耶和華藉他僕人眾先知說,因為猶大王瑪拿西的惡行,比先前亞摩利人所行的更甚,所以耶和華說:「我必降禍與耶路撒冷和猶大,叫一切聽見的人無不耳鳴。我必棄掉所餘剩的子民,把他們交在仇敵手中,使他們成為一切仇敵擄掠之物;是因他們自從列祖出埃及直到如今,常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我的怒氣。」(王下21:12-15

 

106.42他們的仇敵也欺壓他們,他們就伏在敵人手下。106.43他屢次搭救他們,他們卻設謀背逆,因自己的罪孽降為卑下。106.44然而,他聽見他們哀告的時候,就眷顧他們的急難,106.45為他們紀念他的約,照他豐盛的慈愛後悔。106.46他也使他們在凡擄掠他們的人面前蒙憐恤。

1.這段經文描寫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歷史──「屢次」離開耶和華他們的神,神也「屢次」搭救他們;他們卻越來越背逆神,自己的境況也因罪孽而降為卑下。雖然如此,甚麼時候他們在急難中哀告神,神還是「屢次」以慈愛待他們,紀念神與亞伯拉罕和以色列人列祖所立的約,使他們「在擄掠他們的敵人面前蒙憐恤」。

2.憑最後這句「在擄掠他們的敵人面前蒙憐恤」,我們知道,本詩是寫於以色列人被擄歸回時代;並且可能經歷過許多蒙恩的事蹟,就如:「尼布甲尼撒王提拔但以理」、「古列王下旨,讓以色列人歸回,重建聖殿城牆」、「大利烏王降旨説明完成建殿工程」、「亞達薛西王下旨幫助完成建造城牆」、「亞哈隨魯王阻止哈曼屠殺猶太人」等等。

3.即使來到希臘時代,初時亞歷山大大帝也善待以色列人;但過了幾代之後,以色列的祭司開始敗壞,因此《瑪拉基書》詳細指出,祭司們藐視耶和華的桌子,嗤之以鼻,以有殘有疾的獻給耶和華;又不明白律法,不尊重神與他們所立的約;又虐待妻子,離棄妻子,與外邦女子通婚;又不肯奉獻十分之一,使神家有糧;又頂撞神,說:「事奉神是徒然的,遵守神所吩咐的,在萬軍之耶和華面前苦苦齋戒,有什麼益處呢﹖」又稱狂傲的人為有福、行惡的人得建立,試探神也得以脫離災難…。於是,神將他們交給希臘國分裂出來的「北國」,這「北國」興起一個卑鄙小人為王,名叫安提阿以比反尼,他屠殺以色列人,污穢聖殿。雖然如此,以色列人呼求神,神又使他們戰勝安提阿以比反尼,以致他們的國可以獨立,近一百年之久。

 

結論:神多次搭救現求再搭救(106.47-106.48

106.47耶和華─我們的神啊,求你拯救我們,從外邦中招聚我們,我們好稱讚你的聖名,以讚美你為誇勝。106.48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願眾民都說:阿們!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1.筆者之所以稱這段經文為「結論」,因為它將前面承認以色列人在歷史上所犯的一切罪,總結出來;指出耶和華神在過往任何時刻,只要以色列人肯認罪,向神哀求,神總會垂聽和搭救。所以作者現在也向神哀求,求神拯救。

2.作者在這哀求中,特別稱神為「耶和華-我們的神」,意思是要強調以色列人與神的特殊關係,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是神親自從埃及領出來,作聖民歸自己的;神曾在西乃山上與他們立約;神也曾向大衛起誓,要堅立他的國直到永遠。雖然以色列人犯罪,神也屢次懲罰他們,但神答應過,只要他們肯認罪悔改,神總不丟棄他們。

3.作者呼求神「從外邦中招聚他們」,一則說明,作者作這詩的時候,還有不少以色列人在外邦各地,沒有歸回以色列;二則表示,編者以斯拉故意將這篇詩編排在這裡,為要預表末世時代以色列全家悔改歸向神。到那時,《詩篇卷四》所預言主耶穌基督從天降臨,作以色列和全世界的王,大大復興以色列,就會成就。如今神只等他們悔改,像本詩的作者悔改一樣。

4.作者最後表示:「我們好稱讚你的聖名,」意思是等到以色列人從分散到的列國中歸回之時,他們就要在大會中「稱讚」神的聖名,因為他們呼求神之名,神就拯救他們;

5.「以讚美你為誇勝」,意思是,他們得勝不是靠刀靠槍,而是靠唱詩讚美耶和華,像古時約沙法王在比拉迦谷戰勝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的聯軍一樣。當時,神吩咐約沙法王派利未人詩班出到城門口,唱詩歌頌耶和華,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那來攻擊他們的亞捫人、摩押人,和西珥山人。先是神使亞捫人和摩押人起來,擊殺住西珥山的人,將他們滅盡;滅盡住西珥山的人之後,他們又彼此自相擊殺(參代下20:1-26)。這是神常常用的方法;相信末世時代,神還是用這方法,叫敵基督的歐盟大軍失敗。

6.「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意思是,耶和華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用大能的手管教以色列人,目的是叫他們歸回正路,得享神應許亞伯拉罕的福,所以耶和華神是「應當稱頌的」。

7.「願眾民都說:阿們!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所說的「眾民」,其實是全世界列國所有人民。作者盼望在千禧年大會中,全世界所有人民都說:「阿們。」意思是認同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最後加上「哈利路亞」作為結束,表示以讚美耶和華作為本詩的開始與結束。這是編者以斯拉的編排,為要將〈第104106篇〉編成一組,因為都是以「哈利路亞」為結束,這樣可以作為整個《詩篇卷四》的結束;同時又與《詩篇卷五》最後五篇「哈利路亞詩」形成比對,表示要讀者在誦讀《詩篇》的時候,越讀越發出「讚美耶和華」的頌贊。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一首悅你耳的歌(陳家強)

 

本篇重溫以色列史,從出埃及(6-12節;出十四),到進曠野(13-18節;民十一4-34,十六),然後是西乃山(19-23節;出三十二1-69-14),來到迦南邊境(24-27節;民十四),巴力毘珥和米利巴水事件(28-33節;民二十五1-15,二十2-13),最後是進入美地(34-38節;士一2127-36,三35等等)

這是一個可悲的犯罪故事(6),人總是無知善忘(721),一時感動(12-13),自我陶醉與沉溺(14),不滿神的安排(16),拜偶像(19),不順服(24-25),失去應繼承的產業,不忠(28),惹神憤怒(32),又常常妥協(34-35),信仰腐敗(37-39)。但更強調的是神救恩的能力(8-11),祂樂意施憐憫(2330),在公義審判的同時施與白白恩典(40-43),愛聽人在危難中的呼求(44),也熱衷於守約和施慈愛(45)。這就是我們的歷史的教訓:我們失信,神卻信實無比。

 

1-5節 讚美與禱告

詩以讚美禱告開始,以禱告(47)和讚美(48)結束。歷史告訴我們,愛永不失敗,永不失望,永不止息(1),是一位如此不變的神(48),使祂的子民讚美──雖然他們曉得沒有人間的舌頭能贊得完全。禱告是普世皆可的,神不會忽略任何人,而百姓縱使分散天涯,祂也不會遺忘。詩的首尾以蒙福為主旨(348),雖然希

伯來字不同。順服就是蒙福的途徑(3)。可是我們的歷史卻滿了背道。無論如何,有一位神配得我們讚美(參一○三1的注釋):一位忠信、聽祈禱、釋放人、救人的神。為此前面雖然提過長長的清單,細數我們的失敗(6-39),我們這些「眾民」應快樂地說:「阿們!你們要讚美耶和華!」(48)

6-12節 人的善忘,神的救恩

「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6)。說我們同犯一樣的罪,未免有點不公平,但人是和列祖一樣有罪的性情,今古如一。因為我們的本相都是一樣的邪惡,生活一樣卑下,對神的作為一樣是瞎眼,忘記祂的「慈愛」(7節,直譯:「祂因不變的愛而作的萬千作為」),一樣充滿了不忠和背逆(出十四10-12),不明真理,信心虛浮。可是主「因自己的名」仍不放棄(8-11),這是祂的性情,祂要為我們應付環境,阻擋仇敵,帶給我們完全的救恩(出十四13-1430-31),並引發一個可惜是短暫的讚美(13)

13-18節 自我放縱,私欲煩惱

他們既不紀念神過去的作為,也不求問關於未來的事(13),結果成了自己私欲的獵物:先是厭煩神的供應(14節;民十一4-6,參約六35及其後),其次,因為不滿掌權的,結果害了全個社群(16節;民十六3)。神每次都大大不悅,審判隨即來到。有時禱告也會僵化成任性的執意而行,此時,公義的神便給予我們堅持要擁有的,但這卻是審判(15)。同樣,神有時堅持給了我們祂認為我們需要的,縱使這並非我們想要的。摩西和亞倫曾是百姓的最佳榜樣(16)。第13節是與神同住的正路,活在救恩的光中(8-12),並按神的指教來面對未來。

19-23節 虛假的宗教:摩西作中保

19-20(羅一21-28)。凡人創立的宗教只是按今世屬地的樣式,為要賺得救恩而努力,把永生神取代了,也忘記了獨一真神拯救的大能。即使如此,主仍接納,仍然代求,仍作中保( 來七25)

24-27節 話與聲音

話與聲音是本篇的關鍵主題。

(1-4)讚美禱告

(6-12)人的善忘;神的救恩

(13-18)不滿神的主宰供應

(19-23)虛假的信仰:摩西

(24-27)話與言語

(28-33)假信仰:非尼哈

(34-38)對王不滿:神的紀念

(39-46)人的叛逆:神的紀念

(47-85)禱告與讚美詩的中心部分十分戲劇化,帶出一個無需再解釋的真理──拒絕神的話是至大的罪。「他們不信他的話」(24);「他們……不聽耶和華的聲音」(25)。能得著神的言語實在榮幸,忽視神的話則是大罪:神的言語就是神活潑的聲音。

28-33節 虛假信仰:非尼哈作中保

非尼哈也想像摩西(23)一樣作中保,叫神怒氣消減。然而摩西有自我犧牲的禱告(出三十二31-32),他的表現可以預表那位將來完美的中保。這位完美的中保使憤怒變成了恩典,因祂為我們背負罪孽,為我們成了咒詛(加三13),為我們成為罪(林後五21)。但如果摩西因禱告而預表主耶穌,非尼哈則因被稱為「義」、作中保,而預表主耶穌,亦預指以賽亞書的「我的義僕」(賽五十三11;來七26)

在這段內第二個事件(32-33),使之前的事進一步清楚。「他們又與巴力毘珥連合……又叫耶和華發怒」。他們情況一如過往(出十七),因為缺水(民二十3及其後),於是爆發反摩西的情緒,對脫離埃及為奴也表示遺撼,寧願死去也不願過神要他們過的生活。難怪摩西也受不了!出埃及記二章1112節的那位舊摩西仍在謙和的摩西(民十二3)背後。摩西為魯莽的不順服行為付上極重的代價(民二十12)。不順服神的話是很大的罪(24-27)。第27(參利二十六33;申二十八64)

34-38節 對神不滿

再一次人性中不順服的性情紛紛湧出來(34)。神下令「滅絕」,乃是公義的行動(如創十五16),因為神老早有了400年的觀察期。刑罰來得不獨裁,也不急燥,反而是聖潔的神嚴明的法律制裁。其次,這階段是神的子民惟一蒙保守與世俗隔離之路。不肯作分別為聖的人,就是妥協(35-39)──這是不變的真理第35(士三56)。第36(士二12及其後經文)。第37(王下十六3)。第38節因為創造本身便是聖的,因此有可能被「汙穢」──這是對褻瀆者的警誡(創三18;利十八25)

39-46節 人的背叛,神的紀念

這幾節反映神性情中的張力,事情記在士師記。在公義的憤怒中,祂要百姓清除罪汙,免得被仇敵所控制。但不是人回轉行公義才使神動心,而是他們的可憐與神要對自己的話保持信實。

47-48節 禱告和讚美

「從外邦中招聚我們」:可能本詩篇是在巴比倫,即被擄時的作品,可是卻包括了大衛抬約櫃到耶路撒冷並慶祝(代上十五,十六)的歷史。在詩篇裡,「外邦」是百姓被分散之地,是網羅,也是轄制聖民的勢力。自從入迦南那日起,沒有一個時期不是如此。這詩篇是教會在世的歌,被世界所迷惑、擄去,因妥協而失去身分,此時惟有懇求一個更好的日子來到,讚美神在百姓反復之際,仍是「從亙古直到永遠」不變的那一位。

―― 陳家強《詩篇研究講義》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1~12)(臺北靈糧堂)

 

本篇與上篇的聯繫,至為密切。摩爾敦教授說:上篇是選民在應許之地時的國歌,本篇是他們在巴比倫時的國歌;上篇是論到神如何對待以色列人,本篇是論以色列人如何對待神;上篇是論神的忠信慈愛,本篇是論人的忘恩負義;上篇是鼓勵,本篇是警戒。

詩人一開始就頌贊神對待祂百姓的善德與慈愛(v.1),繼而他為自己祈求,求神賜恩給他,並使他能見同胞在神面前蒙恩得福。詩人要責備百姓的悖逆,他要教導別人之前,他先為自己禱告。從詩人簡短的禱告中,我們看見他與眾人作了優美的連結,一方面拒絕在群眾的罪惡中迷失自己,另一方面卻又不退縮至自娛、自義的角落。這令我們再度想到保羅,他的喜樂和冠冕,就是神的選民能夠興旺(腓四1)

責怪前代的人是一回事,而看出他們是自己的鏡子,甚至自己也牽涉在其中,則又是另一回事,第6節是非常的關鍵,詩人將自己與列祖關連在一起了,使控告變成了認罪。雖然我們從聖經讀到以色列百姓的種種,常令我們扼腕,但我們在神面前,不常也如他們忘記神的恩典以致得罪神了嗎?

7-12節,借著對比的方式,用不信的因素襯托出信的因素。起點是思想,其推論是毫不考慮神已啟示的作為(v.7a)與神的性情(.7b),而其渲泄的出口則是意志。第7節所用的悖逆,似乎是很極端的說法,但是對神的呼召只有兩種反應,這乃是其中的一種,雖然他們最後才信(v.12),但完全不是他們的功勞,要完全歸功於神,與他們起初的反應毫無相關,出十四10-12所記的就是當時的背景。若是他們真信神的作為,就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神了。

單從詩人在這幾節裡所點出以色列人的問題,我們發現這問題也常會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出現,最困擾信徒的問題常常不是信心的問題,而是這裡所說的『不明白神的奇事、不紀念神的慈愛』(v.7),我們總是喜歡問為什麼?好像是在質問神。因此,我們的信心就不能生髮出來,我們的質問,只是在否定神的慈愛,若我們僅憑眼見才信,難怪我們的信心會搖擺不定,希伯來書的作者,稱這種情況叫做不信的噁心(來三12)

默想

從以色列人只憑眼見的信反省自己的信心是如何?

回應

主,求你開我的心竅,使我能明白你的作為,紀念你的慈愛。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13~33)(臺北靈糧堂)

 

詩人在這段裡記述了以色列人在曠野的六大得罪神的事:他們在曠野大起欲心,埋怨沒有食物(v.14;出十六1-3);他們在營中嫉妒摩西亞倫(v.16;民十六章);他們造了金牛犢,代替神(v.19;出卅二);他們藐視迦南美地,不信神的話,他們寧願退回埃及繼續為奴(v.24;民十三30-十四35);他們與巴力毗珥連合,吃了祭死神的物(v.28;民廿五1-9);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v.32;民廿10-13)。他們犯了這些罪,有時神容忍,有時責罰,有時答應摩西的祈求。但神仍舊眷顧和憐憫以色列人。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幾件事:第一,在百姓求食物的事上,雖然神是應允了他們,不單賜嗎哪,也賜肉,但是詩人在此卻說,這些卻使他們心靈軟弱(v.15),有另一個經文的翻譯,更能表達:『祂賜下他們所求的,卻打發貧瘠到他們心中』;從浪子的比喻中,我們也看見同樣的事件,這不禁讓我們反省,在物質上,我們到底該如何的祈求呢?雅各說的好:『你們在世上享美福、好宴樂、當宰殺的日子竟嬌養你們的心。』(雅五5),所以有時神不答應我們所求,對我們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雅四3)。第二,是大大惹動了神的忿怒,那就是他們以偶像取代了神(v.19-23)。保羅在羅馬書中陳述外邦人的罪狀時,就是引用了第20節,神不能容許我們以為,偶像不過讓人對準的一個焦點來敬拜真神。這明明是替換,是取代了神的榮耀,矮化、否定了神,『所以,祂說我要滅絕他們…』(v.23)。我們今天也許不是用有形偶像來取代神,但是惡者卻用各樣的辦法,利用一些無形的偶像來取代神,它在我們心中發動,讓我們看世上其他許的事重於神,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是我們當警惕的。第三,是百姓的藐視與不信。他們藐視神所賜的迦南美地,也就是藐視神的約,否定神的約,從另一角度來說,他們是自絕於神了,他們怎還能寄望神施恩呢?他們經歷了神這麼大的救恩,從埃及為奴之地被救出來,卻在迦南的門口再次的失敗,這個失敗是這數百萬的百姓沒有一個能享受到這約的善果,他們只能終其一生的在曠野漂流。希伯來書的作者,也是如此的警告,以色列百姓因不信的噁心,而無法進入神的安息;若我們也存這不信的噁心,基督的救恩就不再在我們身上了,我們也如以色列百姓終其一生無法享受神所預備的安息。

默想

從以色列百姓的悖逆行為中,對我有什麼提醒,我有那些地方需要在神面前悔改的。

回應

主,求你除去我裡面不信的噁心,賜我堅定的心信靠你。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34~43)(臺北靈糧堂)

 

在曠野中漂流,是不信的惡果;而在美地裡滅亡,就更顯得悲哀了。以色列人終於進了迦南,但在迦南地遇到不少的引誘和試探。這些引誘和試探都是由不順從而來的(v.34)。神清清楚楚吩咐他們,要將迦南地的百姓完全滅絕,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恤他們(申七2)。但以色列人卻與他們混雜相合,學習他們的風俗習慣,事奉他們的偶像,與他們聯姻,這就成了他們的網羅,使他們在美地上,速速的滅亡(書廿三12-13)。他們將自己的兒女祭祀迦南的偶像(v.37),這美地就被污穢了,因此神的忿怒就臨到了他們身上,『神憎惡祂的產業』(v.40),把他們交在仇敵的手中,讓仇敵欺壓他們。

這裡再讓我們想到妥協的後果和悲慘的結局,當他們與迦南地百姓聯姻的時候,他們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好,為什麼神要禁止呢?不是可以與他們建立好的關係嗎?不是可以將神的愛和恩典介紹給他們嗎?但事實卻不是他們所想的那樣,當他們與當地百姓聯姻後,就會學習他們的生活習慣,因為以色列人一向是遊牧為生,當進入迦南之後,生活習慣改變了,不只再靠遊牧維生了,也開始種地、漁獵了。迦南的偶像與這些就有密切的關係,他們當然就漸漸轉向了,以致得罪神,以致受盡痛苦,直到他們被擄歸回後,他們才痛下決心,除去他們中間與外邦人聯姻的事,直到今日。

這使筆者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人在實驗室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將一隻青蛙放在熱水裡,那青蛙馬上就跳了出來;又將一隻青蛙放在冷水裡,但是下面用火慢慢的使水加溫,初時,看見那只青蛙悠游于水中,但是當青蛙發現水的溫度已不是它能忍受的時候,這時再想逃生,已經沒有力氣了。惡者的詭計也正是如此,它不會馬上讓我們看見這事後面所隱藏的致命危險,它就是用一些表面的好處引誘我們,當我們發現是,我們已深陷泥沼之中了。在教會界有許多爭議的話題,與未信者通婚就是其中一項,暫且不論聖經的原則如何,實際的情況、需要如何;我們看見有美善結果的僅在少數,但大多數在這情境中的人仍在苦境,而我們卻無能為力,雖有些已蒙了神的憐憫,我們卻不知他們付了多大的代價,受了多少的苦,我們從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怎能不引以為誡呢?從詩人的信息中,我們看見以色列百姓所付的代價是他們與神的關係(v.40)。當我們有機會選擇時,放棄神的後果是我們無法承擔的。

默想

以色列人的失敗,對你有什麼提醒?

回應

求主開我的眼睛,讓我能看見,我諸多的盤算中,我是否能承擔那些後果。

 

 

忘恩百姓的鑒戒()(一○六44~48)(臺北靈糧堂)

 

看見以色列百姓的悖逆,神的審判不斷,我們不禁想神真是按著我們的行為報應我們嗎(詩九十九8)?當神按我們的行為報應我們的時候,我們如何承受得住呢?

『然而』所開始的結語,卻使我們再次的充滿了盼望和感恩。綜觀本篇,我們看見了三件重要的事實:1.以色列百姓不斷犯罪,得罪神,悖逆神。2.他們離棄神,所招致的結果是痛苦的,神的懲罰是可怕的。3.但是終究是慈愛的,不忘記祂與列祖、與百姓所立的約,時時收回祂的怒氣,再施恩給他們。

百姓的屢次悖逆,屢次被交在仇敵的手下,屢次的在神面前哀求,然而神還是聽見,神還是眷顧,神還是紀念祂的約,神還是向他們施慈愛,也使他們在被擄之地得蒙憐恤(v.44-45;王下廿五27-30;但一3-51949,三30,六28;拉一4-6;尼一11,二1-8)。雖說本篇是以色列人的犯罪史,倒不如說是以色列人蒙神眷愛的歷史。百姓有罪,神不輕看,百姓悔改哀求,神仍施恩憐憫。當詩人在第6節開始坦白承認自己與祖宗的罪,並且一一的承認這些事都是得罪了神,惹動了神的忿怒,但卻是神施恩,紀念祂的約的重要關鍵。使徒約翰也在此勸勉我們:『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8-9)。歷代志在記載大衛迎接約櫃時(代上十六35-36),將47-48也記在他的歌詠之中,如此便強調了一個事實:悔改在讚美之中總有一席之地,而讚美在悔改中也有份。

儘管本篇暴露了人的忘恩負義,但本篇仍是一篇讚美詩,因為真正的主題乃是神恒久忍耐的愛。這是最後禱告的基礎(v.47),也是結尾頌榮的實質,這頌榮不僅結束了本篇,也結束了詩篇的第四卷。(九十一○六篇)

默想

神的恩手何曾縮短,你的經驗如何呢?

回應

主阿,你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到永遠。阿門!

 

 

人的軟弱、神的恩典(一百零六篇123)(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詩篇一百零五篇是論神如何對待祂的選民,一百零六篇則是論到以色列人如何對待神;一百零五篇是論神的守約施慈愛,一百零六篇則是論人的忘恩負義。上篇是作為鼓勵,本篇則是作為鑒戒;上篇是選民在應許之地的國歌,本篇則是他們在巴比倫時的哀歌。

612節談到選民在埃及,在紅海的悖逆;但神仍施恩拯救他們經過紅海。第1333節談起選民在曠野的悖逆;他們常是「才信了等不多時,他們就忘了祂的作為。」第3446節則是選民在迦南的悖逆;他們未按著神的命令將迦南的居民趕出,並且效法迦南人的惡習,但神是聽了他們的哀求,再施恩典。(4446節)

雖然全篇都論到人的軟弱與悖逆,但詩人用神不變的恩惠與慈愛來貫穿這一切,「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耶和華啊,禰用恩惠待禰的百姓……你們要讚美耶和華!」(1448節)。活在悖逆的人群裡,詩人對此並不氣餒,因祂深知神的恩典勝過人的軟弱。所以,祂呼籲蒙恩的人當來讚美神。

主若究察罪孽,誰能站立得住呢?基督徒當瞭解自己的軟弱,而不是一昧的用道德、律法指責別人不合標準;我們也當對世人一切的彎曲悖逆有所瞭解、體會,但目的不是為了指控,而是為了見證,為了挽回。

神對罪人的態度,在先知何西阿受命再愛淫妻一事中,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時已為我們死,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祂的目的是愛與挽回,而非定罪。

浪子啊!不論你現在的光景如何?祂都知道,但天父正在等你回轉~悔改吧!

回應:父神啊!禰知道我的本體,思念我不過是塵土;求禰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用禰的慈繩愛索引導我回轉歸向禰。

禱讀:詩篇一百三十篇34(臺北基督之家)

3 主─耶和華啊,禰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
4 
但在禰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禰。

 

 

站在破口、成為破口(一百零六篇2448)(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昨天我們瞭解詩人是用神的恩典來看待人的軟弱與忘恩負義。今天你是用什麼眼光來看待別人的得罪或跌倒呢?

在這罪惡氾濫的世界中,要看到有問題並不會太困難,然而,生命之所以偉大,並不是看我們會批判、會指責那裡有問題,而是看我們會如何回應這些問題。

「所以……若非有祂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原文是破口〕,使祂的忿怒轉消,恐怕祂就滅絕他們」(23節)。摩西,這位偉大的領袖,在以色列人完全敗壞、因神的審判而滅亡的最關鍵時刻,他站在破口上為這群忘恩的百姓向神禱告。摩西本來可以因為他們的犯罪而獲得個人的利益。神說:「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但摩西卻回答:「不,主啊,他們是禰所愛的百姓,是禰用大能救贖出來的百姓,如果在半路上禰將他們擊殺,會被人誤會。」神確實聽了摩西的禱告,沒有毀滅這些百姓。

當然,這些百姓並不明白摩西為他們所做的事,反而開始批判、埋怨他。摩西後來的犯罪,以色列人難辭其咎。「他們在米利巴水又叫耶和華發怒,甚至摩西也受了虧損,是因他們惹動他的靈,摩西用嘴說了急躁的話」(3233節)。以色列百姓本應到摩西那裡去說:「摩西,謝謝你為我們代禱,謝謝你為我們所作的一切。」但是,他們反倒是批判、抱怨。因著百姓的激怒,摩西被激動的忘了神的吩咐,以致犯罪,無法進入朝思暮想的應許之地。

你是一位代禱者嗎?別人需要你的禱告支援。要效法摩西的典範,站在破口。

你是一位領袖嗎?你對神及自己所帶領的人負有很大的責任,就算你的同工使你傷痛(這是一定會遇到的),記得,別讓你的眼光轉離神,別忘記起初的呼召。

你有常常為你的領袖禱告,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嗎?你的代禱將是他們不會輕易失足的原因。

回應:父神啊!求禰教我代禱多於批判,在禰面前多用膝蓋服事,多於在人面前過度使用批判。

禱讀:希伯來書十二章23

2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 神寶座的右邊。
3 
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過犯的歷史(106)(香港讀經會)

 

祈禱:   耶和華啊,求你掩面不要看我的罪過。求你再次憐憫、拯救我。

 

詩篇第105篇記述神對選民的信實,而本詩則述說神的子民對神的不忠。本詩所記的內容,可能是那些被擄後回歸的以色列人對神的懺悔。第14748節的內容來自歷代志上1634-36

1. 引言(1-5):詩人一開始就說明神的屬性──良善和慈愛,這些屬性是永遠長存的(1)。第2節的問題,可以在第3節裡找到答案。詩人以選民的身分懇求神紀念他,也紀念全民(4-5)。

2. 以色列民過犯的清單(6-46):詩人用了全詩百分之四十的篇幅,來記述以色列人的過犯,他並沒有將自己的名字從過犯清單中剔除,「我們與我們的祖宗」(6)──他知道自己也一樣犯了罪、作了孽、行了惡。

以色列人可謂惡貫滿盈。他們被法老和他的軍隊追殺時曾發怨言(7-12;參出141-31);過紅海後不久,他們在曠野因沒有水喝而再一次埋怨神(13-15;參出1522-24);在曠野時,可拉率領以色列人公然挑戰神的僕人摩西和亞倫,結果神擊殺了當中的二百五十人(16-18;參民161-35);當摩西在西奈山領取神的律法時,以色列人竟敬拜金牛犢(19-23;參出321-14)。

其實,以色列人悖逆神的事情一直沒有停止過,在快可以進入迦南時,他們又因失去信心而導致要在曠野飄蕩四十年(24-27),而他們那一代的人更沒有一個(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可以進入應許之地呢!就是當他們取得迦南地之後,由於沒有把偶像從迦南地驅逐出去,令百姓陷入拜偶像之風裡(34-39),引致耶和華向他們發怒氣(40)。這樣的情況屢次出現,直到以色列南北國雙雙敗亡(40-43)!

3. 懇求救贖(47-48):最後,詩人向神的聖名作出懇求和呼籲(47),求神拯救和帶領子民,使他們能再次以讚美耶和華為誇勝,因為從亙古到永遠,神都是他們的主宰(48)。

罪是沒有任何界線的,自從亞當犯罪離棄神後,人在撒但手裡就沒法不犯罪。綜觀以色列人的過犯清單,身為屬神兒女的你,能找到不犯罪的良策妙計嗎?我們可以怎樣避免重複犯上以色列人同樣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