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零七篇短篇信息

 

目錄:

神所顯的慈愛(楊震宇)

願贖民明白耶和華本為善(吳主光)

人人也可以祈禱(陳家強)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一○七1~32)(臺北靈糧堂)

耶和華的慈愛永遠長存(一○七33~43)(臺北靈糧堂)

願人都稱讚祂(一)(一百零七篇19)(臺北基督之家)

願人都稱讚祂(二)(一百零七篇1022)(臺北基督之家)

願人都稱讚祂(三)(一百零七篇2343)(臺北基督之家)

神是拯救的神(107)(香港讀經會)

 

 

神所顯的慈愛(楊震宇)

 

鑰句:耶和華的慈愛

背景:《詩篇》第一零七篇是卷五的開始,是以色列人被擄,返國後第一次住棚節獻感謝祭所唱的詩歌。本詩是回答《詩篇》一零六篇47節的禱告,指出神如何拯救祂的百姓脫離仇敵之手。本篇,詩人以呼籲人來讚美作開始,以描述神的看顧作結束。全詩結構謹嚴,其中有四段副歌「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6131928)「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8152131),形成對偶句,貫穿於整首詩歌。詩人藉此副歌描述以色列民回歸故國所遇的患難,而他們如何禱告獲拯救,因此獻上感謝。

提要:第一百零七篇是蒙救贖者感恩的禱告。詩人回顧以色列民從被擄之地巴比倫歸回的情景,就呼召百姓向神發出感恩的歌聲,讚美祂不變的慈愛。在這首詩裏,詩人以呼籲全會眾稱謝神為開始(13);然後,他生動地描寫神救他們脫離了所遇的各種危險,包括沙漠和曠野中的迷失(49),身陷黑暗的冤獄中(1016),罹重病臨近死亡(1722),和漂流在茫茫大海上(2332);最後,他再次描述神如何化災禍為祝福(3338),使困苦窮乏的人得到保護和眷顧(3942)全詩分為二段:

()蒙救贖者要稱謝耶和華(13)──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當思想神向人顯的慈愛(443)──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

鑰節:【詩一百零七6「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祂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

【詩一百零七8】「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

鑰點:本篇我們看見詩人勸勉人頌贊神永不改變的慈愛,因祂聽人在患難中的禱告,並且拯救他們。生動地描寫神如何化災禍為祝福,而看顧他們:(1)從禍患中搭救他們(6)(2)領他們走直路(7)(3)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7)(4)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9)(5)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9)(6)拯救他們(13)(7)從黑暗中領他們出來(14節上)(8)折斷他們的綁索(14節下)(9)打破了銅門(16節上)(10)砍斷了鐵閂(16節下)(11)他發命醫治他們(20節上)(12)救他們脫離死亡(20節下)(13)將他們從禍患中領出來(28)(14)使狂風止息,波浪平靜(29)(15)引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30)(16) 顧念饑餓的人(36)(17)賜福給他們,叫他們生養眾多(38)(18)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41)。親愛的,如果你知道神仍眷顧你,祂有能力肯來幫助我們,就能得到很大的安慰。在人生各種的遭遇中,神都眷顧你,故你理當向祂感恩讚美。

今日的鑰節提到「耶和華的慈愛。」本詩多次提到神的「慈愛」(1815213143)。詩人述說神對被贖之民所發的「慈愛」,並願蒙愛者向神發出稱謝。他用了四幅文字圖畫,來說明神如何向四類人,顯的「慈愛」(1)使迷途者得指引;(2)使受奴役者得自由;(3)使生病者得醫治;(4)使在風浪中者得平安。而每一類遭遇患難中的人,他們求告神之後,就蒙神的看顧和拯救,因而都讚美神的「慈愛」。詩人顯然意識到他們艱難環境都各不相同,但蒙福與否的關鍵在,在於他們肯禱告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祂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只要我們肯禱告,神的「慈愛」就不斷地伴隨著我們。親愛的,在過往經歷中,你是哪一類人?神又怎樣從困難的情況中幫助過你?

神對我們那活而滿有愛心的眷顧,其真實性遠超我們所能體會,並用盡苦心和勸導,使我們認識祂大愛的可靠。『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達秘

默想: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29)。親愛的,人生變幻無常,有時爬得高、有時跌得低,正如「上到天空,下到海底」 (26),但神密切注視你的遭遇,祂那不改變的「慈愛」從沒有離開你。

禱告:神阿,謝謝祢那不改變的慈愛及眷顧從來沒有離開我。我感謝祢是化災禍為祝福的神「從我們的禍患中搭救我們」我感謝祢是將我的黑夜變為白晝的神,因祢「從黑暗中和死蔭裡領我們出來」。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願贖民明白耶和華本為善(吳主光)

 

第一百零七篇大綱:

引言:贖民從世界各地歸回的稱謝(107.1-107.3

1.        勸贖民稱謝神的慈愛永遠長存

2.        因神從各地救贖他的子民歸回

一、從曠野行路歸回的贖民(107.4-107.9

1.        在曠野漂流的贖民哀求耶和華

2.        耶和華就領他們到可居的城邑

3.        願這些贖民稱讚耶和華的慈愛

二、從牢獄中得釋放的贖民(107/10-107.16

1.        黑暗牢獄中的贖民哀求耶和華

2.        耶和華救他們脫離死蔭的綁索

3.        但願贖民稱讚耶和華的大救恩

三、厭食症面臨死亡的贖民(107.17-107.22

1.        患上厭食症的贖民哀求耶和華

2.        耶和華向他們施行拯救和醫治

3.        願他們稱讚和感謝神的大慈愛

四、經航海坐船歸回的贖民(107.23-107.32

1.        從海上坐船歸回者哀求耶和華

2.        平靜風和浪並引他們到目的地

3.        但願這些人稱讚耶和華的慈愛

五、勸戒本土贖民(107.33-107.43

1.        神使田地變乾旱又再變回肥田

2.        神使高傲的降卑使貧窮的升高

3.        本土贖民當有智慧思想神的慈愛

 

大綱:

 

引言:贖民從世界各地歸回的稱謝(107.1-107.3

 

107.1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107.2願耶和華的贖民說這話,就是他從敵人手中所救贖的,107.3從各地,從東從西,從南從北,所招聚來的。

1.這是一篇「引言詩」。像《詩篇》其他四卷一樣,本卷也有自己的「引言詩」。本詩一開始就說明-─願耶和華從東、西、南、北,各地敵人手中所贖回來的「贖民」都稱謝耶和華,說:「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所以《卷五》其餘的詩篇,都是為回應這句話而編排的。預言末世時悔改信主的以色列人,從全世界各地歸回,參加千禧年大會,向主基督發出大讚美。這時他們有許多回想,一方面看到自己幾千年來犯罪的軟弱;另一方面又看到耶和華對他們嚴厲的管教,承認耶和華「本為善」,證實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要證明這一點,讀者可以先看前文各篇的表列和分析,然後再細讀筆者在本書的詳加解釋,就可以看出來。

2.所謂「贖民」,希伯來文是“gaw-al'”英文欽定本主要譯作“redeem”,即救贖;也有少部份譯作“kinsman”、“revenger”等,其總意是藉報仇或報復行動而救贖回來的人。由於作者一開始就作出結論性的勸勉,說:「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這是《詩篇》常見的筆法,「結論」不是放在最後,而是放在最前頭。意思是,下文所敘述的,是各種「贖民」歸回的見證。他們「回想」自己得到救贖,現在得以參加這個贖民大會,作者就勸勉他們要明白,他們過往的遭遇,是出於神對他們的管教,因為他們一向神「哀求」,神就拯救他們,可見神的管教是「善意」的,證實神的「慈愛」沒有改變,乃是「永遠長存」。

3.「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這句話在《詩篇》裡頭出現過34次,單單是(第136篇)就有25次,全部都是為回想神在過往歷史上的管教,顯出神的用心「本為善」,為要領他們悔改,叫他們得著大復興和永生;並不是要消滅他們,證實神的「慈愛永遠長存」。

4.因著這樣的「回想」,證明本詩的寫作時間,應該是在被擄歸回之後。然而,按聖靈感動以斯拉編排《詩篇》的靈意來說,它與《卷五》其餘的詩篇串連起來,應該是預言到末世時才悔改歸向神的以色列人,在千禧年大會中,回想各人歸回之時,所遭遇到的種種困苦。但每一次,當他們向耶和華「哀求」的時候,耶和華立即拯救他們脫離患難,叫他們順利歸回。

5.筆者之所以認為,本詩預言以色列人在末世歸回的情況,是因為《卷五》其餘的詩篇,都很明顯地以主再來和以色列得著大復興為內容。其中所描述的,是以色列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證明這些詩篇不是「寫實詩」,而是「預言詩」。試問,歷史上有那一個時期的以色列人,「回想」他們從被擄的各地歸回,比末世時代歸回的以色列人,「回想」得更切合本詩所形容的呢?因為只有末世時代歸回的以色列人,才能夠真真正正的體會到「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舊約時代,從巴比倫歸回的情況,並不切合本詩所形容的。因為《瑪拉基書》指摘以色列人向神頂嘴說:「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你們卻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可見,舊約的結束,是因為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並沒有體會到神對他們的慈愛永遠長存。

6.作者說:「願耶和華的贖民說這話。」請注意這個「願」字,表示以色列人一直沒有說這話,所以作者才願望他們能明白神對他們的管教是「本為善」的,並盼望他們能從心裡說:「神的慈愛永遠長存」。請讀者注意,這個「願」字在本詩第八節、第十五節、第二十一節並第三十一節也有出現;並且每一次出現,都是那一段的結束。意思是想到各地的贖民,從各種困境中順利歸回,「但願」他們經歷過神這樣的管教之後,能從心裡說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7.但是,舊約時的贖民,能不能明白和說出這句話呢?不能!因為他們沒有「屬靈的觀點」。他們一直持守著的,只是「屬肉體的觀點」。他們認為,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巴比倫歸回,重建聖殿城牆,可以恢復敬拜事奉神,只不過是叫他們稍為松一口氣而已。他們始終未能複國、未能得回整個巴勒斯坦應許之地為業,亦未能向仇敵報仇;神對大衛所應許:「不斷人坐在他的寶座上」也始終沒有實現;先知書預言以色列大復興(就是今天我們認為進入「千禧年時代」才應驗的預言),也從來沒有實現過。這樣說來,怎能證明神將他們交給外邦人,叫他們亡國被擄,受盡各樣苦楚,是出於神的「善」,證明他的「慈愛永遠長存」呢?其實,如果他們有「屬靈的觀點」的話,他們就會明白這一切仍未實現,是因為他們不信,也沒有遵照神與列祖所立的約、遵守神的話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雖然如此,大衛的後裔耶穌基督,確實在天上坐在寶座上作王,統治全世界。正如《但以理書》所證明的-─「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或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並且主基督也一直保守以色列,不被列國(《但以理書》異象中所形容的多個「獸」)所消滅。正如《啟示錄》以那「身披日頭,腳踏月亮,頭戴十二星的冠冕」的婦人代表以色列民族,指出「龍」要吞吃她,但神兩次使婦人「逃到曠野」,在那裡有神給他預備的地方,使她「被養活一千二百六十天」和「一載二載半載」(啟12章)。總意就是,神一直保守以色列人,不讓列國將他們滅絕。等到以色列人在末世大災難肯悔改歸向神之時,主基督才降臨,使以色列國得著大復興,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

8.再者,作者又說明,「贖民」就是神從「東、西、南、北」各地敵人手中救贖和招聚回來的。請讀者注意,若是舊約時代那一次歸回,主要是從「北方」巴比倫歸回,並有一小部份以色列人是從「南方」埃及歸回。但是要從「東、西、南、北」,就是從全世界各地歸回,就只有末後的日子才會這樣。自從一九四八年以色列複國以後,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真的從「東、西、南、北」各地陸續歸回。「東」方遠至中國和印巴的邊境;「西」方歐美固然有許多猶太人歸回;「南」方非洲衣索比亞有許多猶太人;「北」方俄國亦有許多猶太人,他們在今天仍然陸續歸回。

 

一、從曠野行路歸回的贖民(107.4-107.9

107.4他們在曠野荒地漂流,尋不見可住的城邑,107.5又饑又渴,心裡發昏。107.6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107.7又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107.8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107.9因他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

1.歸回的「贖民」可分為五類,因此經文也分為五段:第一至第四段都在形容當贖民向神「哀求」,神就拯救他們;並以「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因他」為結束;只有第五段,沒有記載「哀求」和「但願」的字句,這一點稍後交待解釋。

2.第一類:從東面曠野歸回的贖民-─作者指出:「他們在曠野荒地漂流,尋不見可住的城邑,又饑又渴,心裡發昏」。按作者本人的意思來說,這可能是形容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在那稱為「大而可怕的曠野」(申1:19, 8:15),漂流了三十八年,然後才得以進入迦南的情況。他們之所以會漂流這麼久,全是因為他們不信。他們連來到迦南地邊境,也不願意進去。理由是迦南地有高大的亞納族人,這些亞納族人看他們如同「蚱蜢」,他們看自己也像「蚱蜢」(民13:33),意思是長他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雖然約書亞和迦勒以「屬靈的觀點」鼓勵他們,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民14:7-9)他們不但不聽從,還口口聲聲說要殺死他們。

3.但作者也指出:「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又領他們行走直路,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這是指三十八年之後,以色列人的下一代長起來,重拾信心,於是他們「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垂聽他們的禱告,領他們進入迦南地。不再需要住在曠野又破又舊的「帳棚」裡,乃可以住在又大又美的城邑裡。摩西對以色列人說,這些城邑「並非他們所建造的」;裡頭還「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你吃了而且飽足。」(申6:10-11

4.其實過程是這樣的:神先領他們繞過「以東地」,讓他們看見,那地本來住滿了在山穴中居住的「何利人」。但神幫助以掃的子孫將他們除滅,得了他們的地,接著居住。所以俄巴底亞先知曾形容以東人,說:「居所在高處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裡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里拉下你來。」(俄3-4)之後,又領他們繞過「摩押地」,讓他們看見那地本來住滿了以米人(意思是「恐怖之民」)。這些以米人民數眾多,像亞衲人一樣身體高大,也算為利乏音人。但神幫助羅得的子孫,將他們除滅,摩押人就得了他們的地為業。最後神又領他們繞過「亞捫人的地」。那地原先也住滿了利乏音人,亞捫人稱他們為散送冥,意思是「陰謀者」。但神幫助羅得的子孫亞捫人,將他們除滅,亞捫人就得了他們的地為業。他們參觀完了這些以掃的子孫,和羅得的子孫之地以後,感到非常慚愧:為何要怕那些亞納族人呢?他們豈不都是利乏音人嗎?神可以幫助以掃和羅得的子孫除滅這些利乏音人,為何我們不相信神也會幫助我們呢?於是他們「哀求」神,神就幫助他們打敗約但河東的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奪了他們的地為業;神又與約書亞同在,使以色列人走幹地過約但河,將河西迦南地的諸王除滅,得了他們的地為業。

5.回想完這段歷史之後,作者很有感觸地說:「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因他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確實因為得到這「流奶與蜜之地」而知足飽足。但以色列人有沒有「稱讚」神的慈愛和神所行的奇事呢?沒有!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後,很快就忘記了。所以他們在未進迦南地之前,摩西早就「呼天喚地」的對他們說:「你們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們神與你們所立的約,為自己雕刻偶像,就是耶和華─你神所禁止你做的偶像;因為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你們在那地住久了,生子生孫,就雕刻偶像,彷佛什麼形像,敗壞自己,行耶和華─你神眼中看為惡的事,惹他發怒。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們作見證,你們必在過約但河得為業的地上速速滅盡!你們不能在那地上長久,必盡行除滅。」(申4: 23-26

6.不過,若按編者以斯拉,將《卷五》其餘的詩篇串連起來的意思來說,這段經文所形容的,是預言千禧年大會中,有一些贖民從「東方」歸回的情況。他們從巴勒斯坦的東面,就是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等中東國家被釋放歸回,所以他們得步行經過東邊的大沙漠,和可怕的大曠野,才能回到巴勒斯坦。路途中,他們「在曠野荒地漂流,尋不見可住的城邑,又饑又渴,心裡發昏」。於是,他們「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從禍患中搭救他們,領他們「走直路」,使他們找到「往可居住的城邑」,不至在沙漠曠野迷了路,而渴死;神又賜他們「得飽美食」,使他們「知足」。因此,作者希望這些從「東方」歸回的以色列人能將這樣的經歷講述出來,稱讚耶和華向他們所行的「奇事」,證實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二、從牢獄中得釋放的贖民(107/10-107.16

107.10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被困苦和鐵鍊捆鎖,107.11是因他們違背神的話語,藐視至高者的旨意。107.12所以,他用勞苦治服他們的心;他們僕倒,無人扶助。107.13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107.14他從黑暗中和死蔭裡領他們出來,折斷他們的綁索。107.15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107.16因為他打破了銅門,砍斷了鐵閂。

1.第二類:從牢獄中得釋放的贖民-─作者在這一段經文所敘述的,是泛指過往歷史上多次被擄和被囚者的回想。但編者卻藉本詩預言是千禧年時代,從各國牢獄中釋放歸回的贖民的回想。每一次,當以色列人在牢獄中向神「哀求」,神總是叫他們蒙恩得救,從牢獄中得到釋放。神釋放以色列人有許多奇妙的方法。許多時候,神叫外邦的君王──像古列王一樣,因讀到先知書的預言而受感動,下旨釋放他們;或像尼布甲尼撒王,因看見異夢,或受到神的懲罰,叫他們承認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而善待他們;或者像亞哈隨魯王一樣,娶了美麗的猶太女子以斯帖為王后,受到她奇妙的影響,阻止仇敵屠殺猶太人……。德國納粹黨希特拉想要滅絕所有猶太人,天主教的教皇也贊成他、鼓勵他。但神叫希特拉戰敗被殺,許多猶太人就得以從歐洲各地的牢獄中被釋放。直到今天,這預言還是不斷地在應驗中。將來主基督降臨,在千禧年中作王,全世界各國也要釋放被囚的猶太人歸回。那時,他們也作出類似的回想,見證神釋放他們的奇妙經歷。

2.作者指出:「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被困苦和鐵鍊捆鎖」,這是形容他們面臨絕境和死亡的心境;「是因他們違背神的話語,藐視至高者的旨意」,意思是指以色列人在過往歷史上常常犯罪,就如:拜偶像、行邪淫、與外族人通婚、將自己的兒女焚燒,獻給假神、他們的官長和君王多行不義、貪贓枉法、不為孤兒寡婦伸冤、欺壓貧窮人和寄居的等,大大的得罪耶和華。所以神「用勞苦治服他們的心」,意思是讓他們被仇敵欺壓,叫他們在牢獄中做苦工,直到他們的心服下來,明白離棄耶和華的結果是何等痛苦為止。

3.當「他們僕倒,無人扶助」的時候,他們就「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從禍患中拯救他們。從黑暗中和死蔭裡領他們出來,折斷他們的綁索」。這裡所說的「死蔭」跟「綁索」,和下文所說的「銅門」跟「鐵閂」,總意也是形容他們落在「絕望的困境」中。但耶和華都能把他們救出來。他們應該明白,每一次得到解救,都是因為他們肯向耶和華「哀求」,證明耶和華沒有丟棄他們。可惜他們仍然不明白耶和華管教他們的作為「本為善」,耶和華的慈愛「永遠長存」。所以作者才說:「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作者的語氣表示,一直沒有人明白,所以才說「但願人稱讚他」

 

三、患厭食症面臨死亡的贖民(107.17-107.22

107.17 愚妄人因自己的過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107.18他們心裡厭惡各樣的食物,就臨近死門。107.19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107.20他發命醫治他們,救他們脫離死亡。107.21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107.22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他,歡呼述說他的作為!

1.第三類:患上厭食症得到醫治的贖民-─與上一段「牢獄中的贖民」相對。這一類贖民是「富足吃飽,甚至患上厭食症的贖民」。作者在此稱他們為「愚妄人」,因為他們一直犯罪,一直受苦-─患上「厭食症」,甚至臨近死門,還是不明白神的管教。幾時他們明白,肯向神「哀求」,神就醫治他們。

2.「厭食症」使我們想起「基博羅哈他瓦」之災(民11章)。當時以色列人在曠野發怨言,因為沒有肉吃。摩西對百姓說:「你們應當自潔,預備明天吃肉,因為你們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這聲音達到了耶和華的耳中,所以他必給你們肉吃。你們不止吃一天、兩天、五天、十天、二十天,要吃一個整月,甚至肉從你們鼻孔裡噴出來,使你們厭惡了,因為你們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於是耶和華用東風把鵪鶉由海面刮來,飛散在營邊和營的四圍,離地面約有二肘,約有一天的路程。百姓起來,日夜捕取鵪鶉,至少的也取了十賀梅珥(一賀梅珥約300公升)。他們就大大吃肉,甚至肉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之際,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他們。很可能因為吃得太急和太多,以致「肉從鼻孔裡噴出來」,塞住氣管,窒息而死。那地方便叫做基博羅哈他瓦──意思是「貪欲之人的墳墓」。可能因為這個緣故,有不少目睹的人就懼怕,以至不敢吃,因而患上「厭食症」,正如神所說:「使你們厭惡了」

3.不過,本詩一開始就勸勉從世界各地歸回的「贖民」要稱謝耶和華,承認神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所以五段回想所形容的困苦,應該都是指以色列人在全世界各地所遭遇到的困苦才對。這樣,這裡所形容他們患上「厭食症」,就可能是指以色列人在被擄到之地──例如「大巴比倫」之類的世界著名大城漸漸富裕起來。他們雖然得到了物質上的豐富,神卻叫他們患上「厭食症」,無法享受所得到的豐富,為要叫他們明白,連「能吃」的本事也是出於神的恩典。當他們面對豐富的食物,卻漸漸餓死之際,他們就「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拯救他們、醫治他們,救他們脫離死亡」。

4.「厭食症」是不尋常的病,患者得到痊癒,更是不尋常的事。所以患者得到痊癒後,應該感受到這是神慈愛的大作為才對。所以作者表示:「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意思是,但願這些人明白,他們有豐富的食物是神的恩典;他們患上厭食症又得到醫治,更加是神奇妙和慈愛的作為,所以他們應「以感謝為祭獻給他,歡呼述說他的作為!」然而一直以來,以色列人有沒有這樣感謝神,和述說神的作為呢?沒有!因為舊約結束時,瑪拉基先知指證他們「藐視耶和華的桌子」;又將「瞎眼的、瘸腿的、有病的,獻為祭」。神說:「這不為惡嗎?你獻給你的省長,他豈喜悅你,豈能看你的情面嗎?甚願你們中間有一人關上殿門,免得你們徒然在我壇上燒火。」萬軍之耶和華說:「我不喜悅你們,也不從你們手中收納供物。」(瑪1:7-10

 

四、經航海坐船歸回的贖民(107.23-107.32

107.23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107.24他們看見耶和華的作為,並他在深水中的奇事。107.25因他一吩咐,狂風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107.26他們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們的心因患難便消化。107.27他們搖搖幌幌,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他們的智慧無法可施。107.28於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他從他們的禍患中領出他們來。107.29他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107.30風息浪靜,他們便歡喜;他就引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107.31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107.32願他們在民的會中尊崇他,在長老的位上讚美他!

1.第四類:從西方坐船歸回的贖民-─這裡所說:「在海上坐船」的,是指乘客;「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是指經營運輸業的船主和水手。他們都一同看見耶和華行奇事的作為,因為親眼看見「狂風起來、波浪揚起」;又看見有猶太人「哀求」他們的神耶和華,之後「狂風止息,波浪平靜」,而且風浪還把他們奇妙地送到「他們到所願去的海口」,實在奇妙至極。

2.這裡所形容的,可能是指運送歸回的猶太人的船隻。按巴勒斯坦的地理來說,只有從「西方」各地經地中海歸回的人,才需要坐船。這是說,經文這裡所形容的贖民,應該是在希臘和羅馬統治時代歸回的。因為希臘和羅馬等地是在歐洲地中海西方,在那裡被釋放歸回的贖民需要坐船歸回,像保羅被解到羅馬去,需要坐船一樣;若是從埃及、亞述、巴比倫等地歸回,他們只需要步行,因為這些國家是在南方和東方的沙漠區,不需要坐船。

3.經文形容他們在海上遇到狂風巨浪,情況極其危險-─他們被浪拋到「天空」,又下沉到「海底」;船搖幌到「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船上的智慧人都無法可施,眾人嚇得心都消化。但是眾人看見船上的猶太人跪下向耶和華他們的神「哀求」,接著就看到風和浪都奇妙地平靜了。並且在不知不覺中,風和浪還把他們送到「他們所願去的海口」,一如主耶穌在加利利海吩咐風和浪平靜的情況一樣。船主和水手們看見,都認為這是「耶和華的奇妙作為」。

4.既然船主和水手們都承認這是耶和華的作為,蒙恩得救的猶太人就應該更加體會到「神的慈愛永遠長存」才對。但是歷史上的以色列人有沒有這樣稱謝神,承認神「本為善」並他的「慈愛永遠長存」呢?沒有!所以作者才說:「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他們在民的大會中尊崇他,在長老的位上讚美他!」尤其是「在民的會中」和「在長老的位上」。這兩句話表示,本詩預言將來在千禧年的大會中,出席者有以色列民和以色列的領導階層,他們都一同讚美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主基督,見證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

 

五、本土贖民觀察神的管教(107.33-107.43

107.33他使江河變為曠野,叫水泉變為乾渴之地,107.34使肥地變為鹼地;這都因其間居民的罪惡。107.35他使曠野變為水潭,叫旱地變為水泉。107.36他使饑餓的人住在那裡,好建造可住的城邑,107.37又種田地,栽葡萄園,得享所出的土產。107.38他又賜福給他們,叫他們生養眾多,也不叫他們的牲畜減少。

1.第五類:巴勒斯坦本土的贖民-─最後這段經文,格式與前面的四段不同,因為:1)不是形容贖民從外邦歸回,反而是形容他們住在迦南地本土的情況。他們沒有經歷被擄或在外地漂流;2)他們所居住的地,出現許多變化-─由流奶與蜜之地變為乾旱不毛之地;再由乾旱不毛之地變回流奶與蜜之地-─有水可以耕種,以致豐收,居民豐衣足食並生養眾多;3)這段經文也不像前面四段,因為沒有形容他們向神「哀求」,最後也沒有以「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稱讚他」為結束。

2.在歷史上,巴勒斯坦「本土」有許多變化。例如:

1)被擄歸回時代:猶太人亡國被擄時,尼布甲尼撒王留下民中一些極貧窮的人在巴勒斯坦──他們與外族人通婚,以至漸漸忘記自己的族譜,他們在《新約聖經》稱為撒瑪利亞人。後來古列王釋放猶太人歸回,但當時肯歸回的,只有四萬多人而已,各地仍有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仍未歸回。

2)馬加比祭司時代:被擄歸回的猶太人,經過了巴比倫、瑪代和波斯、希臘、和羅馬的統治時代。其間曾發生過著名的「馬加比革命」。祭司馬加比家族起來與污穢聖殿的希臘分封王安提阿以比反尼對抗,並且戰勝他,使以色列得以獨立成國。可惜,馬加比家族的繼任人常常出賣聖職,或以謀殺手段奪取政權。最後被羅馬所滅,進入新約時代。

3)耶穌和使徒時代:歸回的以色列人雖然日漸增加,但他們只能住在猶太和加利利省,其他省份都被外邦人佔據了,所以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仍屬大多數。加上巴勒斯坦的經濟情況很差,分散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比較富有且思想較開放。巴勒斯坦本土的法利賽人、文士,和大祭司的黨人更是非常敗壞和驕傲,他們輕看其他地區的以色列人,殺死主耶穌基督,長期逼迫神的教會。

4)教會歷史時代:自從主後七十年,羅馬大軍前來放火焚燒聖殿,拆毀城牆,屠殺一百一十多萬猶太人之後,猶太人便不能踏足巴勒斯坦半步。直到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聯合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難民問題,才決定讓以色列人複國。以色列複國以後,阿拉伯諸國口口聲聲說要滅絕他們,但他們卻每戰必勝,而且日益壯大和強盛。但今天巴勒斯坦本土的以色列人仍然不信主,直到末世大災時,以色列人才肯悔改歸主,主才從天降臨,拯救他們。

3.當然,從作者本人的意思來看,這段經文所形容的本土以色列人,應該是指被擄歸回時代的以色列人。作者提到,他們的「田地」有過許多變化,應該以智慧思想一下,這些變化都是出於神的管教;其中有因為他們犯罪,以至田地變得乾旱的;也有因為神主動施慈愛,而使田地變回肥美,田產豐盛、居民豐衣足食且人口增加。但他們一直都沒有注意到神的作為。所以下文指出,他們再因「暴虐、患難、愁苦」而變成「減少且卑下」,以至「君王蒙羞被辱」,人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

4.但從編者以斯拉的角度來看,這一段乃是預言末世時代的本土以色列人。因為那時他們回想到巴勒斯坦這塊地的變化,就看得更清楚了。世上再沒有一塊地會像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那樣,曾經有過這麼多的變化。考古學家在巴勒斯坦──尤其是耶路撒冷,發現地底下一層又一層的廢虛(廢虛一定是從古代而來);每一層都記載著許多痛苦的回憶;歷史學家也注意到這裡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和大屠殺;地理學家更驚訝這裡由流奶與蜜之地,變成沙漠;一九四八年之後,又漸漸由沙漠變回流奶與蜜之地,所出產的果實,媲美世界任何最富庶的地土。

 

107.39他們又因暴虐、患難、愁苦,就減少且卑下。107.40他使君王蒙羞被辱,使他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107.41他卻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脫離苦難,使他的家屬多如羊群。

1.這裡指出,神的作為使以色列中的尊貴人降為卑賤,卻使他們的窮乏人升高。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暴虐」,原文是“otser”,這詞在英文欽定本譯作“oppression”(壓逼)。「患難」的原文作“rah”,這詞在英文欽定本譯作“evil”有442次、譯作“wickedness”有59次、 “wicked”有25次,其他的譯法,均與「患難」無關,所以應該譯作「欺壓」才對。「君王」一詞原文是“nadiyb”,可以譯為「尊貴的、王室的人」。因此,整句話應該譯為:「他們又因為欺壓(百姓)、(道德)敗壞、而(落在)愁苦中.所以(人數變得)減少、且(降為)卑下。因為神使他們中間的尊貴人蒙羞被辱,又使(百姓)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神卻將(卑賤的)窮乏人(升高),安置在高處,救他們脫離苦難,他們(就生養眾多),家人多如羊群一樣。」

2.這是說,除了他們的「田地」出現許多奇怪的變化之外,他們的「社會現象」,也出現不尋常的改變─-尊貴人竟然降卑,貧窮人居然升高。這樣的現象,按實意來說,是以色列的歷史從未有過的;但按屬靈的意思來說,主耶穌第一次降世,就真的是將福音傳給貧窮人,叫他們升高。又預言以色列中的富貴人,將要降卑哀哭。正如主出來傳道之時曾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你們饑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但你們富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受過你們的安慰。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饑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6:20-26)主所預言他們降卑的日子,就是主再來並施行報應的日子。正如以賽亞先知預言主再來的日子,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獨耶和華被尊崇。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驕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在那日,惟獨耶和華被尊崇;偶像必全然廢棄。」(賽2:2-28

 

107.42正直人看見就歡喜;罪孽之輩必塞口無言。107.43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華的慈愛。

1.上文所敘述「田地」的變化,和「社會現象」的變化,都是出於神的作為。同時這樣的發現,原是一種「屬靈的觀察」。所以,經文指出:「正直人看見就歡喜」,因為早就看見神在歷史上、田地的變化上和社會現象上所顯出的大作為,因而順服神、信靠神、承認神的管教「本為善」、讚美「神的慈愛永遠長存」。但「罪孽之輩必塞口無言」,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屬靈觀察能力」,看不見神的作為。乃要等到神的忿怒和報應臨到他們,他們才會發現神是真的,但已經太遲,所以只能「塞口無言」。怪不得本詩的前四段經文都在形容落在苦難中的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哀求」,耶和華也聽從他們,立即拯救他們。但這第五段經文卻沒有形容他們「哀求」,因為他們沒有「屬靈的觀察力」,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田地」過往的變化,是出於神管教的作為;他們「社會現象」的變化,也是出於神公平的報應。但是,記得一九六七年以色列所發動的「六日閃電戰」,以色列人獲得全面勝利。他們奪回耶路撒冷之後,以色列人就到惟一剩下的「哭牆」那裡,向神「哀求」。我們盼望這一次他們的「哀求」是出於真心的,是漸漸影響全體以色列人歸向神的。這樣,他們很快就會得著復興,戰勝所有仇敵了。但是看今天以色列人領導階層的表現,他們距離真心悔改歸向神的路尚遠。

2.所以作者說:「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華的慈愛。」這句話英文欽定本譯得比較清楚一點:“Whoso is wise, and will observe these things, even they shall understand the lovingkindness of the LORD”。意思是:「凡有智慧的人,將來都會觀察到這些(奇怪的變化)現象,他們也會明白耶和華的慈愛(顯露在其中)。」這是預言末世時代,有一些「智慧人」終於明白神的作為,從而影響以色列人全家歸向神(參但11:33-35)。可惜歷史上的猶太人一直沒有這樣的「智慧」去分辨耶和華神的管教。所以他們不知道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

3.經文預言神使高傲的人降卑,又使貧窮的人升高。這個預言首先應驗於主的第一次降世──傳福音給貧窮人,叫他們升高成為神的兒女。而高傲的文士、法利賽人和當時公會的成員,並跟隨他們的猶太民眾,都在主後七十年,羅馬派大軍前來放火焚燒聖殿,拆毀耶路撒冷城牆的大屠殺中,降為卑下。雖然如此,以色列人還是不肯悔改、也不肯向耶和華「哀求」。等到末世大災難之時,主要藉假基督的手,報應他們中間與假基督勾結的惡人,讓假基督的大軍屠殺他們全國三分之二人口。但那些肯悔改歸向神的以色列人,就在主降臨之時,得到拯救,進入千禧年的國度裡享福,並且以色列國要大大升高,變成全世界最強大的國。

4.請讀者注意,這篇「引言詩」所形容的各類贖回從各地的困苦中歸回,作者勸勉他們要明白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意思是要他們回想神的作為,醒悟神在過往歷史上對他們的管教,都是出於「善意」,都帶有神不變的「慈愛」。於是編者文士以斯拉就根據這個方向,編排《卷五》其餘的詩篇,所以我們將會看到《卷五》的內容有許多對神的作為的回想,並許多稱謝和讚美,都是為了證明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的。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人人也可以祈禱(陳家強)

 

這詩篇的特色之一,就是經常重複──例如形容不同的惡劣處境(4-51017-1823-26);求神救助,向神祈禱(6131928);神的回應(6-713-1419-2028-29);向神感恩(8152131)。這些人是誰?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但從第3節看來,這群人似乎又包括了世上所有的人。有人覺得這是以色列歷史的回顧:從曠野到迦南(4-9);從埃及和巴比倫到應許之地(10-16);在被擄中從「死」(17-22)和「風浪」(23-32)到生命與平安。但我們依然察覺到這詩篇的語調是普世性的。我們或會問誰是從「西」來的呢?在希伯來文聖經中,第3節是「從海來」,不是「從南來」(可理解為「從海外來」)

另外,我們可以注意到第4101723節中,看似是4組不同的人。但希伯來文聖經顯示這是從4個角度描寫同一群人──就是神的子民,在危險中得到神的救贖(2)和愛(1815213143)。我們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這篇詩篇。詩人是在默想被擄前的一個朝聖節期(出二十三14-19)。他看見各地的朝聖者,想起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十二1-3,十八18,二十二18,二十八14;詩四十七9),現今集中在大衛家(七十二8-11),就是從列國中招聚人來。縱然這應許尚未實現(啟七9-17),每一個屬神的人都可以享受屬於招聚之民的特權,歌頌救贖的愛(1-28152123),也須常常思想這事。

 

1-3節 救贖的愛

1-3節 救贖的愛 整篇詩篇所述說的「愛」,乃主委身、不變、決意的愛。祂不會放棄祂所揀選的人。這份「愛」在救贖中彰顯(2),祂彷如「至近的親屬」,把祂受欺之子民的需要,看為自己切身的需要;並且背負祂的子民所有的重擔,又救他們脫離危險。

4-32 4幅圖畫

4-32 4幅圖畫 第一與第四幅圖畫成為對照,述說脫離在世生活所遇到的危險:第一幅是地上(4-9),第四幅是海上(23-32)。而第二幅(10-16)及第三幅(17-22)則著眼於屬靈的問題──敵對神(1117)、生命的捆綁(10)和自我毀滅(17),即是罪使我們與神為敵,使我們得不著神應許的自由,並敗壞我們的本

質。這4幅圖畫表達出無論在何境況,神必以救贖和不變的愛,回應求告祂的人(6131928)。神在地上的子民,任何時候都得著神的保護,在不同的境況中受著外在或內在的打擊時,也要常常仰賴禱告。

4-9節 迷失在世界裡:帶我們歸家的愛蒙

救贖者常不知道應往哪裡去,他們渴望找到安息穩妥的家園(4)。例如亞伯拉罕,他嘗過漂泊的帳棚生活,非常渴望「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十一9-10)。我們也常常處於不能支持下去的境況中(5)。但我們可以禱告(6)。回顧過往,我們原以為是崎嶇之路的,後來發現是神所指引的直路(7),就是將來到了天家回顧今生時,更是如此。彷佛是迂回曲折、錯綜複雜的迷宮,那日就會變成不偏左右的直路,引領人由信主進入榮耀的階段。這是藉神那超然的工作(「奇事」,8)所成就的〔祂今天已是如此,何況將來呢(啟七16-17)〕。第10-16節 被狹小的世界桎梏:使我們自由的愛在伊甸園中(創三),蛇使人以為神的話是束縳人,是刻意剝削人的自由。當亞當和夏娃發現只有借著緊緊遵行神的吩咐才得到自由時,已經太遲了(參一一九45)。不聽神的話就帶來捆綁。這解釋了我們的境況(10-11)。有關第12節,可參創世記三章1619節。因神的憐憫,祂多次保護我們脫離自招的苦況。但神有時也因著同樣的慈愛,挪開祂的阻隔,容許我們一嘗自己所種的苦果。即使如此,我們可以禱告(13),那時,我們會發現──今天只是部分,他朝則是全然(腓三20-21)神以恩典回應禱告,祂會釋放我們(14-16)

17-22節 在罪惡的世界中受破壞:使我們得完整的愛

罪在我們的天性裡是一股自我毀滅的力量,使我們降至卑微(17),亦使我們臨近死門(18)──今天自毀前途和明天永遠失喪的雙重打擊。在第11節,「違背」反映了反叛者的頑梗;在第17節原文是同一個字詞,這裡則代表刻意的剛硬。縱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禱告(19)。禱告是罪的毒素的解藥,是醫治的道(20)。正如我們的苦境乃源於拒絕神的話(11),那麼,借著讓神的話再進入我們的生命中,我們便能重拾屬靈的完整(20)

23-32節 在一個敵對的世界中被壓傷:使我們得平安的愛

海上航行正好用來表達我們此生的經歷:縱然風和日麗,我們處理日常大小事務(25),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風暴驚破我們的美夢,一下子打亂了我們的人生計畫,頓時失去安全感。在這不受控制的環境裡,我們感到無助(25-27)。每一次的風暴都教導我們信心的功課,因為事非偶然,也非撒但的計謀;這是神所造的風暴(25),神在祂認為適當的時候,會叫這風暴停止(29)。每一次的風暴也喚起人祈禱(28節上),即使面對最大的阻力,禱告都能攻破。禱告就是進入平安的門(29-30)。第2122節的感恩物件是神,我們奉上祭品,象徵我們滿心的感激,並我們的奉獻。在第3132節裡,感恩使我們成為崇拜群體中的一員。

33-43節 引導、眷顧的愛

這些經文描述了兩幅全然不同的圖畫(33-3435-36),它們以相反次序和兩種不同的人生境遇(37-3839-40),來表達全篇詩篇以「正直人看見」的真理(42)和「有智慧的」所留心的事(43)作結。所看見的圖畫分別是肥沃的土地變為貧瘠(33-34),而貧瘠的土地變成足以維生及提供保障(35-36)。這的確常有發生:當事情順利,人便可享有令人羡慕的富足(37-38);但當失意,就是當災害與痛苦接踵而來時(39),君王也無計可施(40);但富足再次臨到,貧窮的便得到安定的生活(41)。到底在這一切經驗中,「正直人」(那些神看為正並立志過正直生活的人)看到了甚麼呢?首先,在每一件事情中,神不是旁觀者,祂參與其中操控一切。是祂使這兩種境遇交替發生。人生中最實際的莫如與這位操控一切的保持良好關係。其次,祂的引導是合乎道德的。如果一片肥美之地成為荒𦴩,原因是罪被審判(34);因此,正直人當選擇聖潔的路。第三,富足來臨,並非因為人有甚麼可誇之處,乃完全是因為神憐憫困苦的人(41)。因此,真正的智慧(43)就是常常定睛在神的「慈愛」上(原文是複數),就是那不變、大能的愛。這愛借著祈禱,能滿足各種需要。

―― 陳家強《詩篇研究講義》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一○七1~32)(臺北靈糧堂)

 

本詩篇是卷五的開始,是以色列人 被擄,返國後第一次住棚節獻感謝祭所唱的詩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這篇有一點長,但是段落卻是非常的清楚,詩人在一開始的呼召:「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如今也回蕩在我們的耳際。因為神的本性,祂向我們常存的慈愛,成了詩人呼召我們來到神面前,稱頌的非常重要的理由。很多時候,我們常覺得信仰的經歷是非常的感性的,但是從本篇中,我們可能對信仰的經歷有更豐富及深刻的認識,每當我們更深入的思想詩人的信息時,詩人傳遞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信息,那就是他認識這位元他所稱頌的神。

這位神是有豐富慈愛的神,祂對人的長久忍耐和等候施恩,不斷的在本篇的信息中出現。在1-32節中,看起來至少有四方面的苦難,從四面湧來,這些艱難是非常的痛苦,然而痛苦在此時卻成了蒙福與否的關鍵。每個人所遇到艱難環境都各不相同,不論是從人而來的惡意中傷,或是自己裡面的私欲所帶來的罪果,只要我們肯「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祂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v.6,13,19,28)。既然神是這麼慈愛,有恩典的神,那麼又為什麼讓我們經歷這許多的苦難呢?

從詩人的信息中,我們看見這些苦難大部分是因我們自己的原故而造成的(v.11,12,17),神容許苦難臨到我們,也是祂的慈愛,否則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愚妄、無知及悖逆的本性,這些是攔阻我們親近神的因素,苦難使我們可以與罪斷絕(彼前四1),使我們的心能渴慕神的恩典,使我們能親近神,回到神的面前。因為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默想

最近神在用環境、人事向我說話嗎

回應

主,謝謝你那不改變的慈愛及恩惠沒有離開我。

 

 

耶和華的慈愛永遠長存(一○七33~43)(臺北靈糧堂)

 

我們所稱頌的神是有大能,有權柄的神,在這最後的12節裡,充分的看見神的作為,前段,我們述及神的作為,好像是因為人的呼救,神回應而行的神蹟奇事,顯出了神豐富的憐憫與慈愛。詩人要說的,不是神只是被動的施恩,詩人所要傳給我們的信息是:我們的神是有主權的神,祂的作為更加的顯明祂的主權,不論是對自然環境,神有主權,也能使任何環境改變,在這些簡短的信息中,卻更加的顯出神無上的主權及能力,因為事就這樣成了,沒有一點的困難及阻礙,試問,若神工作,有誰能阻攔呢?

神不單在自然環境中掌權,祂也在人的國中掌權,甚至祂能介入在我們個人的歷史之中。詩人常透過一些外在的事件,來幫助我們更多的,更容易自省。不論正直人或罪孽之輩都會看見神的作為,而且,神的作為是不容否認與忽視的,只是看見的人反應有很大的差異。我們需要有智慧,從外在、內在留心神的作為,神樂意賜下這樣的智慧,因為神的慈愛永遠長存。

在本段詩人要傳什麼信息給我們呢?整篇信息讓我們清楚的看見神的權能,祂有權柄可使江河水泉之地變為曠野,亦能使曠野變為水潭,神對君王如何,對窮乏人如何,神如何行使祂的權柄呢?根據什麼呢?如何對待人而不會損及祂的公義呢?v.34b「都因其間居民的罪惡」,神從來沒有輕看過罪,但是神也沒有減少祂的慈愛。詩人說,智慧人要思想神的慈愛,當人悔改,呼求時,神從來沒有不搭救的,這就是神的慈愛,看見全篇信息相互輝映,向我們證明神的慈愛永遠長存,悔改、呼求是支取神的慈愛的重要關鍵。

默想

神所賜的悔改機會,我是如何回應呢?

回應

求主賜我智慧能思想你豐富的慈愛。

 

 

願人都稱讚祂(一)(一百零七篇19)(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篇詩篇第一句話詩人就鼓勵我們要「稱謝耶和華」。不僅如此,這篇詩篇每一段詩人都提到:「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8152131節)。特別是「神的贖民」──就是我們這些被祂從仇敵手中,從各地被祂救贖的百姓(2節)。因為我們最認識神,我們應當常常稱謝耶和華!弟兄姊妹們!你常常感謝神嗎?你常常讚美神嗎?這是神百姓的權利,也是我們當獻上的「讚美祭」。因為「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神。」讓我們常常以頌贊為祭來獻給神吧!

讓我們一起借著這首詩,跟著詩人來數算神的恩典。為什麼我們當讚美神呢?詩人也不斷地提到──因為我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祂從我們的禍患中拯救我們。」(第6131928節)因著神在我們人生各樣的患難中,垂聽我們的哀求、拯救我們來稱謝祂。我們來看第一段經文,這段經文的重點在於我們當為著神使我們「靈魂興盛、身體健壯、凡事興盛」感恩!一方面我們為著神引導我們人生行走直路感恩,為祂使我們成家立業感恩(7節)。是的!我們看見多少神的兒女,因著神的賜福,神引導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選擇正確的事奉、選擇正確的婚姻、選擇正確的居住地邑,使我們愈來愈豐盛、富足!在未信主之前,我們真如同詩人所說的在曠野漂流,人生沒有盼望;如今我們有滿足、豐盛的人生,我們豈不當因著「耶和華的慈愛和祂所行的奇事」來稱讚祂呢?神不僅給我們物質的滿足,神更使我們心靈得著滿足,這是更大的滿足!今天有許多人雖然有富足的物質生活,身體不再又饑又渴,然而他們的心靈卻仍然饑渴。只有神仍滿足我們心靈的需要。感謝主!讓我們一起為著我們得以「靈魂興盛、身體健壯、凡事興盛」來稱讚祂吧!

回應:

主啊,謝謝禰救我脫離漂流、脫離貧窮,使我成家立業;謝謝禰使我過豐富有餘的生活,更謝謝禰使我心靈因著認識禰而得著滿足!

禱讀:詩篇一百零七篇9

9 因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饑餓的人得飽美物。

 

 

願人都稱讚祂(二)(一百零七篇1022)(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今天我們再來隨著詩人一起讚美我們的神!這段經文,詩人要我們為著神曾經救我們脫離「死蔭幽谷」(1014節),及為我們「打破銅門、砍斷鐵閂」稱讚祂!這些困苦與捆鎖;詩人提到都是因為我們偏離了神的旨意,以至於神容許這些勞苦來「治服我們的心」(12節)!

神是給我們喜樂與自由的神,當我們活在神的旨意中,我們必得享安息與自由;然而我們卻常因為偏行己路而落入困苦、貧窮、愁煩、捆鎖及第1720節所說的疾病之中。然而神是慈愛的神,當我們在苦難中哀求祂的時候,祂就拯救我們!是的,弟兄姊妹!讓我們回想神的恩典,是否我們曾經因為違背神的話語,照著自己的私欲而行,以至於我們落入困苦中?被貧窮捆鎖、被愁苦捆鎖、被憂傷捆鎖、被許多的壞習慣捆鎖、被罪惡捆鎖、被疾病捆鎖,甚至被魔鬼捆鎖!以至於我們絕望地坐在黑暗死蔭之中呢?我們知道世人可以打破銅門,也可以砍斷鐵閂;然而我們心中罪的捆鎖、壞習慣的捆鎖、愁苦的捆鎖、疾病的捆鎖,卻沒有人可以打破、砍斷!

感謝主,當我們在絕望中呼求神的時候,奇妙的事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們心中罪的鎖煉被砍斷了!愁苦的捆鎖被打破了!貧窮的綁索被折斷了!疾病的苦楚被釋放了!惡者的權勢被斷開了!讓我們回想神的恩典,以至於我們會和詩人一樣「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所行的奇事」來稱頌讚美祂。謝謝主!把我們從黑暗死蔭中拯救出來,使我們活在光明、盼望和喜樂之中。謝謝主!把我們從罪惡、捆綁中拯救出來,使我們活在聖潔和自由之中!謝謝主!使我身上的綁索完全斷開了!但願我們不再違背神的話語,不再藐視至高者的旨意,以至於我們能常常在主的裡面,得享自由的生命!阿們!

回應:

主啊,謝謝禰的慈愛和大能,當我偏行己路以致落入困苦捆鎖時,是禰拯救了我!我要因禰的慈愛和禰在我身上所行的奇事讚美禰! 」

禱讀:詩篇一百零七篇2122

21 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祂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祂。
22 
願他們以感謝為祭獻給祂,歡呼述說祂的作為!

 

 

願人都稱讚祂(三)(一百零七篇2343)(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段經文詩人要我們為著耶和華為我們「平靜風浪」來讚美祂!耶穌在世上傳道的時候,也曾經為門徒平靜風浪。是的!讓我們一起來思想、並讚美我們的神是那位──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中為我們平靜風浪的神!在我們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的風浪,或者在我們個人的身上,或者在我們的家庭中,或者在我們的工作上,這些風浪往往讓我們的心「因患難便消化」(26節),讓「我們的智慧無法可施」(27節)!當我們遇見這些人生風浪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是這樣的軟弱!但是,感謝主!當我們在苦難中哀求神的時候,「祂使狂風止息,波浪平靜」(29節)!有神跡發生在我們所愁苦的事情上面!弟兄姊妹,這是否是你的經歷?讓我們一起來讚美神的奇妙作為,讓我們在眾人的面前來述說、讚美祂的作為,尊榮我們的神吧(32節)!

這篇讚美的詩篇的最後一段,再次讓我們看見──為什麼我們要讚美神呢?因為其實神是很樂意賜福給我們的神!「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1節)、祂願意看見我們得著飽足、使我們富足、生產豐富、生養眾多,不願意我們受饑餓、乾渴之苦,祂樂意看見我們建造可居住的城邑,不願意我們受漂流之苦!祂願意我們充滿喜樂、尊榮,而不願意我們被愁苦充滿,被暴虐、受羞辱!神是賜福的神,是良善慈愛的神!讓我們為此來讚美祂吧!然而這段經文也提到,我們之所以貧乏、愁苦、蒙羞常常是因為我們自己罪惡的緣故(36節)!是罪惡阻絕了神的賜福!因此詩人提醒我們除了要常常思想神的慈愛,讚美神所行的奇事之外,我們要常常回轉歸向神!神借著這篇詩篇不斷應許我們──當我們回轉「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時,祂必定會拯救我們!因為「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只要我們的心回轉,我們就能從苦難中出來!「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43節)

回應:

主啊,禰本為善,禰的慈愛永遠長存,禰樂意賜福給我們,使我們豐盛、喜樂、得尊榮,但願我們常常思想禰的慈愛,也不斷從悖逆中轉回。禰是信實的,必再使我們富足、喜樂、自由!阿們!

禱讀:詩篇一百零七篇4142

41 祂卻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脫離苦難,使他的家屬多如羊群。
42 
正直人看見就歡喜;罪孽之輩必塞口無言。

 

 

神是拯救的神(107)(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你是拯救我的神,我在苦難中哀求你,你便搭救了我。

 

這是一篇感恩的讚美詩,頌揚神垂聽了人在患難中的禱告。救贖、拯救、搭救或類似的用詞,在本詩中出現了多次。按第3節的記載,有學者認為本詩的起源,是被擄後回歸的猶太人對神拯救所發出的感恩。

1. 稱謝的呼籲(1-3):詩人說明耶和華是良善和慈愛的(1)。他呼籲,凡經歷過神救贖的人都要向神感恩(2)。「從東從西,從南從北」被拯救回來的都要稱謝神(3)。「從東」乃指巴比倫,「從西」是說非利士,「從南」乃是埃及,「從北」則是指敘利亞和亞述。

2. 稱謝的原因(4-32):詩人在這段經文中,指出以色列人因犯罪而陷於四個光景裡:1成為流浪者(4-9)──詩人很可能回想起以色列民在曠野的那段日子,又饑又渴;2成為被囚者(10-16)──有可能是指以色列王西底家(參代下254-7),或那些受罪的捆綁以及因犯罪而得病的人;3成為受苦人或病人(17-22)──也許詩人想起以色列人曾經在曠野中怨讟神,招致被蛇咬(參民214-9),又或是因犯各種的罪以致生病;4成為大海中的漂流者(23-32)──或許詩人想起約拿和一群水手,在前往他施遇上大海浪時的光景(參拿第1章)。無論人落在甚麼樣的禍患中,當他們向神懇求、哀求時(6131928),神就會作出拯救(6-713-1419-2028-30)。

3. 順服與不順服的後果(33-43):這段近乎智慧的教導,說明神是大自然和萬國的神。詩人指出神可以使各種受造物從繁盛貶為乾旱(33-34)、從不生產轉為生養眾多(35-38)、從高位墮落到低處(39-40),以及從低處升至高位(41-42)。最後,詩人勸勉我們要多觀察,並思量神的話(43)。

曾幾何時,舊約中的以色列人在順服神方面的反反復覆,不也是我們信心歷程的寫照嗎?進入新約時代,以色列人也沒有順服地接受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直到今天,他們仍在等候彌賽亞的出現。他們因不順服而招致的困苦要到幾時呢?難道他們不會從自己的歷史中有所學習的嗎?反觀今日,我們的屬靈生命與生活又如何?會否是「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呢?請讓我們學習聽取詩人在本詩最後一節的訓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