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零九篇短篇信息

 

目錄:

求神報應惡人(楊震宇)

含屈者的申訴(劉銳光)

神聖的憤怒(陳家強)

復仇之詩(一○九1~31)(臺北靈糧堂)

受傷的時候(一百零九篇131)(臺北基督之家)

神願意站在受冤人的一邊(109)(香港讀經會)

 

 

求神報應惡人(楊震宇)

 

鑰句:惟願祢賜福

背景:《詩篇》第一百零九篇是大衛躲避他兒子押沙龍時所作的詩。本詩是乃是咒詛詩之首。這首咒詛詩中所表現的仇恨與言辭的惡毒,解經家提出許多不同的解釋。讀者若有興趣可參考不同的工具書。從屬靈預表的角度來看,這些咒詛的話,乃是預言神之仇敵的遭遇,因他們的行為激動了神的忿怒,故必受到嚴厲審判。安格說說得好:「聖徒向個人發出的咒詛,並不是出於報復、激動或急躁;那些咒詛都是預言,跟神的譴責並不一樣。」從第6節開始,大衛咒詛的對象,忽然從許多的仇敵變成單數的「他」,乃是特別針對他最大的對頭而說的。這可能是指大衛的對頭「亞希多弗」。」亞希多弗」因追殺大衛的計劃失敗,就回家吊死了(撒下十七23)。他的下場指出咒詛臨到他,因他自食惡果,受到應得的報應。使徒彼得在《使徒行傳》一章20節,也引用了本篇第8節的話:「願別人得他的職分」,應驗了賣主猶大的悲慘結局

提要:第一百零九篇是大衛求神報應仇敵的禱告。在這首詛咒詩裏,大衛呼求神審判那些向他作出虛假指控的人(15);然後,他求神對付敵人,使他們遭受利害的刑罰(620);其後,他在禱告中細訴所受的痛苦,求神拯救(2125)和審判(2629);最後,他向神歌頌讚美,因他深信神必會為他伸冤(3031)。全詩分為三段:

()訴說惡人行為(15)──因為惡人的嘴和詭詐人的口,已經張開攻擊我,他們用撒謊的舌頭對我說話;

()求神報應惡人(620)── 這就是我對頭和用惡言議論我的人,從耶和華那裡所受的報應;

()求神施恩搭救(2131)──主耶和華啊,求祢為祢的名恩待我,因祢的慈愛美好,求祢搭救我。 

鑰節:【詩一百零九21】「主耶和華啊,求的名恩待我,因的慈愛美好,求搭救我!」

鑰點:篇是《詩篇》中「咒詛詩」中最嚴厲的一篇。我們看見大衛求神顯明公義,在仇敵身上施行各樣的懲罰。簡述如下:(1)神用惡人轄制惡人(2)願惡人的家屬必受苦,禍患必不離他的家;(3)願惡人的名號斷絕於世(4)願惡人定受報應咒詛回到仇敵他的身上…等。他的禱告中含有強烈咒詛的語句,宣判惡人應得的報應。這些話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似乎是太冷酷、太兇狠、太殘忍。大衛為什麼要寫出咒詛的《詩篇》呢?勿忘記他生在律法之下,故他是站在神公義的立場來說這話的,因是聖潔、公義的,絕不會放過惡人;或者他是站在先知的立場上預言將來神的審判。在舊約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善惡賞罰的觀念極其強烈,故咒詛的話並非錯誤。我們要知道當基督降世前,災禍是實際地臨到那些陷在錯誤的惡人中,藉此顯出神的真實。若邪惡的人繼續亨通得勝,舊約神的子民會焦躁不安,陷入苦惱,因這情形似乎是推翻了神的聖潔、公義和主權,故要祈求神伸張正義,伸手對付這些惡人(也就是神的敵人)使祂彰顯自己的榮耀。此外,本篇不但指大衛和他的仇敵,也許指將來以色列人和敵基督的情況。對於活在舊律法下的人來說,「咒詛詩」所表達的話語是合適的。但對於活在新約恩典下的基督徒來說,我們必須小心解釋和應用這些含有咒詛報仇的語句,更不應求神將咒詛賜給我們敵對的人。基督來成就了律法,也超越了律法,使我們活在恩典的時代。因此,我們在遭受逼迫時,反而愛我們的仇敵,要為他們禱告(太五44)。基督徒對仇敵的態度不是咒詛,乃是施恩,就是把炭火堆在他們的頭上(羅十二20)

今日的鑰節提到「求搭救我!」這節開頭,「但」(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 一語,將全詩的氣氛改變過來。大衛在最痛苦的日子:(1)困苦窮乏(2)內心受傷(3)日子快過(4)膝骨軟弱(5)受敵羞辱「但」他依然藉著禱告,將心中的不平和痛苦,交給那位公義審判罪惡的主,仰望祂的施恩、搭救和幫助,因祂的慈愛美好。大衛這樣求搭救的禱告完全來自信靠神的名與祂的慈愛,因而克服了危機。

此外,本篇寶貴之處,就是大衛在他人生最深沉、黑暗的時刻,他以「讚美」來貫穿他的禱告。他一開始便以「讚美」求神幫助他。他因惡人的行為,求神對付敵人,使他們遭受利害的刑罰。然後,他以自己的痛苦和神的慈愛作為禱告的基礎,求神使惡人知道這是祂的手搭救他。因他的遭遇,乃是神所掌管的。結尾,他堅定地要用口極力稱謝耶和華,在眾人中間「讚美」祂。親愛的,你是否也照著祂的的名與慈愛來禱告,而以信心的「讚美」超越苦難呢?

「讚美是一把雙刃的劍 (Praise is the two-edged sword),意思是說順境時能感謝讚美,逆境時同樣也能感謝讚美。」──佚名

默想「任憑他們咒駡,惟願祢賜福」(28)。親愛的,神不是按照你所想望的方式在幫助你,祂乃是將人的咒駡轉換成你的祝福。

禱告:主阿,無論內心多痛苦,讓我依然完全倚靠,靠著祢的名和祢的慈愛,發出信心的「讚美」。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含屈者的申訴(劉銳光)

 

        詩篇是人向神的傾訴,因為人活在世上常遇憂患,多受痛苦,向神傾訴是最好的出路。同時,詩篇也讓人認識自己,因為當人向神盡情傾訴時,就會發現真我,看見在我們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是什麼。看見了自己,會幫助我們追求進步,使我們更像神。
.   向神申訴  (v.1-5)
       
大衛一生很多難處,但他最懂得把難處帶到神的面前,向神申訴。
 1.   
求神勿旁觀(v.1)。「我所讚美的神阿,求祢不要閉口不言」,大衛希望神快出手,他很怕神看見他的難處,卻置諸不理,只袖手旁觀。人常有這種感覺,因為神許多時候不是第一時間就加以援手,使我們焦急。
 2.   
申訴苦情(v.2-5)。大衛為什麼要求神出手?因為他正處於難處之中。                                                  
  A. 
被人以言語攻擊 (v.1-3)
       
大衛向神申訴他被人用言語攻擊。人用邪惡,詭詐,謊言,怨恨,無理的話攻擊他。言語的殺傷力是利害的,會使人信以為真,使人身敗名裂,辯不勝辯,使人身陷痛苦之中。大衛只得向神申訴,因為誰能信他的清白呢?
  B. 
被人以惡報善 (v.4-5)
       
「他們與我為敵以報我愛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最叫大衛痛苦的是人以惡報善,以恨報愛。大衛向神表白,他對這些敵對他的人是滿有愛的,是善的,卻遭到他們這樣對待,怎不心痛!可這種情形常發生在人身上,使人心碎。
      
「但我專心祈禱」(v.4),更叫大衛受不了的是,他是常祈禱的,他是倚靠神的,但這種情況好像沒有什麼改變,改善。因此,他求神不要「閉口不言」,希望神出手。
.   心情苦毒  (v.6-20)
       
「願祢派一個惡人轄制他他受審判的時候,願他出來擔當罪名。願他的祈禱,反成為罪。願他的年日短少,願別人得他的職分。願他的兒女為孤兒,他的妻子為寡婦」, 大衛用很長的篇幅來述說他的感受,這些感受說明了他內心的痛。他一連用了十九個「願」字咒詛他的敵人,說明了內心由傷痛而生的苦毒。他希望神向這些敵對他的人施予利害的懲戒,使這些人不得好死,禍延後代。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大衛這個屬神的人會如此苦毒?為什麼聖經把這樣的禱告也放在裡面?
       
這就是人性!是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的,包括你和我。原來在我們人性裡面是多麼的惡毒,屬神的人也不例外。平安無事的時候看不出來,真正難處來到時,就表露無遺。神讓大衛的心境陳列在聖經,無非是要告訴人,人就是這麼軟弱,不完全。叫人知道人真是不可自誇,人要不斷追求,與神更加親近,不然我們一遇到難處,我們裡面的苦毒就出來,別人痛苦,我們自己更痛苦。
.   求神救助  (v.21-31)
       
「主耶和華阿,求祢為祢的名恩待我,因祢的慈愛美好,求祢搭救我」(v.21),大衛轉向神禱告,求神幫助。
  1.  
因自己痛苦 (v.21-25)
       
「因為我困苦窮乏,內心受傷」(v.22),他的心靈受傷,受困。
       
「我如日影漸漸偏斜而去,我如蝗虫被抖出來」(v.23),他時日無多,因為人追討他。
       
「我因禁食,膝骨軟弱,我身上的肉也漸漸瘦了」(v.24),他日漸消瘦,健康日壞,雖然他不斷禁食禱告,也沒好轉。
       
「我受他們的羞辱,他們看見我,便搖頭」(v.25),他被人輕看,藐視,羞辱,人都討厭他。
       
大衛感到他的身体,他的心靈都受到極大的創傷,他向神求救。
  2.  
讓人看見神出手 (v.26-31)
       
「使他們知道這是祢的手,是祢耶和華所行的事」(v.27),大衛求神幫助,因為這樣惡人就知道是耶和華出手,是神在處理這事。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求神出手,讓神來解決,不要自己動手。
       
讓神出手帶來什麼好處呢?他不再受影響!
       
「任憑他們咒罵,惟願祢賜福。他們幾時起來,就必蒙羞。祢的僕人卻要歡喜」(v.28),他不再理會別人的話,更不受別人咒罵的影響,他內心因此安穩歡喜。
       
「願我的對頭披戴羞辱,願他們以自己的羞愧為外袍遮身。我要用口極力稱謝耶和華,我要在眾人中間讚美祂」(v.29-30),當神出手,他知他的敵人必蒙羞,而自己卻要大大的稱頌神,讚美神,他的心釋放了!
      
「因為祂必站在窮乏人的右邊,要救他脫離審判他靈魂的人」(v.31),相信神一定幫助他,替他出手,他就會經歷到神是站在他那邊。他不以惡報惡,不以牙還牙,就必經歷神的拯救,脫離人一切的陷害,自己也免去作惡。
       
如果你現在正遇到惡人對付你,大衛的經歷,正好可以成為你的借鏡,對嗎?

―― 劉銳光《詩篇默想》

 

 

神聖的憤怒(陳家強)

 

第一○九篇可算是咒詛詩中最直率的一篇(參導論),因此引來不佳的「輿論」。很多釋經家也認為這詩篇缺乏了基督教的理想,與福音精神相違背。有人更把619節看為是敵人對詩人的咒詛,而非詩人的說話。詩篇不需要清楚交代說話的是誰,但上述的解釋困難重重:1.由眾敵人(2-5)轉到單數的敵人(6-19),在第五十五篇已有先例。2.在第20節,詩人重演619節的情懷。同時,619節在原則上可以找到平行經文。3.使徒行傳一章1620節確認本詩篇的默示,也把第8節連於猶大身上。正如在其它的詩篇中,大衛的經歷常預表耶穌──終極、真實和聖潔的咒詛。

那麼,這篇詩篇是否有違新約的精神及理想呢?詩人並沒有否定愛:1.45節由始至終,表現出詩人愛他的敵人;原文的現在時態顯示,即使在現今的敵意中,他的愛仍未止息。非但不應以為這裡有違愛的原則(太五44),我們反而得重新思想究竟甚麼是愛。主是否不再愛那些要面對「羔羊的憤怒」的敵人呢(啟六16)2.詩人並沒有報復的行動或者意念。在第4節中,他說「我是祈禱」(直譯),意思是他全人浸透在禱告中。這樣的人又怎會報復呢?面對著傷害和敵意,他只是單單的借著禱告交托給神──完美地表達羅馬書十二章19節。就算他的禱告在言詞和思想上真是不當,他的處理方法比現代的恐怖分子、縱火犯或商場上之競爭者的方法可取。3.但是,他的禱告是否真的不當呢?我們感到不安,不是因為他的禱告行動,而是他的禱告內容和詞彙。當我們被人的敵視打岔了安靜的生活,我們就會向神禱告說:「主啊,求你幫助我按照耶穌的教導去愛我的仇敵。以及,求你……為我處置他們。」詩人比我們來得更現實:除了按照祂啟示的方法外,神還會如何「處置」惡人呢?作假見證害人的,他們會自食其果(申十九16-19;參26);不順服的人不得存留在地上(申四1;參8);罪人的後代會遭患難(出三十四7;參9-12)。若我們用一般的禱告遁到非現實的世界裡,而詩人卻敢於表達聖經的寫實一面,那我們確實要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甚麼。

話得說回來,我們避免咒詛或禱告,其實也無可厚非,正如保羅提醒我們(弗四26),發怒近於犯罪。麥肯治(J.L. McKenzie, American Ecclesiastical Review, , 1944, pp.81-96)說:「這首咒詛詩不是我們的學習榜樣,不是因為它不夠完美,相反,是因它極高超,以致我們仿效時產生危險。」

 

1-5節 求神行動

1節在經歷這段可怕的日子中,詩人的靈性可嘉:他仍舊讚美(1)和祈禱(4),又嚴守「禁食」(24),並堅持參與公眾崇拜(30)。這些常是我們這等靈性低落的人在遭遇壓力時所棄的。還有,當面對誹謗、謊言、敵視和攻擊(3節,「攻打」),詩人仍愛他的敵人(4-5),不以敵人不公平的對待回報對方。

6-19節 求神顯公義

這段分為兩部份:

1. 615節對稱地由5段所組成:第一段(6-7)要求地上法庭裁定有罪;最後一段(14-15)是在神面前要求不要赦免;第二段(8-9)與第四段(12-13)說到個人和後代的失喪;中間的一段至為可怕(10-11):我們犯罪,牽連甚廣,無論是禍是福,我們的孩子是與我們共同面對報應的(箴二十7)。上面已經提過,這種禱告吻合聖經的教導:這就是在可畏和聖潔的神管治下的人生。第6節「惡人」:與第2節的「惡人」是同一個字詞。第7節「祈禱……成為罪」:就是禱告也不能救他。第14節按照聖經(參太二十三29-35),我們祖宗的罪不是我們犯罪的藉口,反而使我們落在過去累積的罪惡之下。然而,我們不是被命運控制的(結十八),但除非我們悔改,並且棄絕罪,否則我們就要承繼罪的惡果。

2. 1619節直指敵人本身:從不表現仁慈的,怎能要求別人對自己仁慈呢(12)?他的心、他的意志(「福樂」),以及他的行事為人(「衣服……衣服」)都被他的劣行所沾染,全人從裡至外受轄制,就如以「腰帶」束縛著一般,而他必吃回這些劣行的果子。

20-31節 求神幫助

在任何境況中,信神的人與神的關係絕不一樣。無論敵人如何不可勝數,如何惡毒,無論環境如何惡劣,「主耶和華」永不偏離自己的「名」和「慈愛」(21)。第22節「困苦窮乏」最能用以表達我們面對敵人更強的力量時的苦況。這詞同時也能形容在神面前的謙虛及順服祂的旨意。第27節詩人的意願不單是解決問題,而是藉問題得解決來顯明神的作為及公開顯明屬靈的實況(31)

―― 陳家強《詩篇研究講義》

 

 

復仇之詩(一○九1~31)(臺北靈糧堂)

 

這是詩篇中咒詛詩中最厲害的一篇,我們要從什麼角度,以什麼態度來讀這篇信息呢?因為我們在讀這樣的信息之時,會使我們裡面產生許多的矛盾及衝突。我們可以像詩人這樣的禱告嗎?可以用詩人所用的言辭來對付「仇敵」嗎?

讓我們嘗試在恩典裡來思想這事,耶穌在離世之前勸勉門徒兩件重要的事,一是要他們努力保守合一,另一就是告訴他們,未來會遭遇的處境,所以,耶穌留下平安的祝福,這平安是世人不能奪去的,意思是沒有任何外在的勢力,可以搶去或偷去耶穌所賜給我們的平安。為什麼耶穌要賜平安給我們呢?因為在世上我們會有苦難,什麼樣的苦難呢?正如詩人在v.1-5節所描述的情形。為什麼這些苦難,逼迫或困難會臨到我們呢?原因無他,不是因為我們那裡做得不夠好,乃是因為世人恨耶穌的緣故。所以,詩人或你我所遇到的問題不僅是人際關係的問題,而是屬靈的爭戰。感謝主,我們有耶穌所賜不能被奪去的平安。

保羅讓我們看見屬靈爭戰的原則─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空中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我們所用的兵器就不同了。我們用什麼兵器呢?彼得告訴我們要用受苦當作兵器(彼前四1),一則耶穌走在我們前面。二則即使在受苦時,耶穌所賜的平安也不會失去。第三,因為,苦難可以煉去我們生命中的渣滓,使我們與罪斷絕(彼前四1-2)。第四,使我們能順從神的旨意過地上的日子。

是如此。神把我們放在祂容許的環境中,我們需要多一點的忍耐,我們必能看見神計畫的完成(磨出刃來)

我們忍耐當中最大的安慰與鼓勵是看見神的手,看見神所行的事,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如詩人在此所說「我要用口極力稱謝耶和華,我要在眾人中間讚美祂,因為…」(v.30-31)

有時受苦的來源不一定是世界或未信者,可能常是我們的肢體,也許我們對教會肢體的關係期待太高了,也許我們以為在教會裡的人都是非常的有愛心,有風度,非常的和善,而忘了我們不過都是蒙了恩典的罪人罷了。當然我們也可以不這麼消極來看肢體的關係。箴言書中有句話,常成為筆者的安慰、盼望與鼓勵,那句名言是;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

默想

默想主美好的慈愛,並祂施恩的名(v.21)

回應

求主幫助懂得如何支取神的恩典,心堅定在神面前。

 

 

受傷的時候(一百零九篇131)(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我們從22節看見,這篇詩篇是詩人在受傷的時候寫的。因此我們可以從這篇詩篇學習──我們當如何面對我們的受傷。因為許多時候,我們也和詩人一樣,面對有人以謊言、以怨恨的話來傷害我們(23節);也會遇見有人「以惡報善,以恨報愛。」讓我們傷心欲絕!這個時候,我們不要用血氣來反擊那些讓我們受傷的人,我們應當像詩人一樣──來到主的面前「專心祈禱」(4節),因為只有主能醫治我們的傷痕,安慰我們的心!

第一、     我們當來到主的面前傾心吐意:把我們所有的委屈都告訴祂!甚至詩人把心中的怨恨告訴神!這篇詩篇中,詩人有許多對仇敵的咒詛(620節)。許多人常常不理解為何詩篇會記載這些咒詛詩呢?是否我們也可以這樣咒詛我們的仇敵呢?一方面我們看見:詩人之所以咒詛仇敵,因為他認為神必定會刑罰惡人,讓惡人認識神的公義。正如第27節詩人所禱告的:「使他們知道這是禰的手、是禰耶和華所行的事」!另一方面,聖經記載這些咒詛詩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學習去咒詛我們的仇敵,它乃是很真實的記錄詩人受傷的情感!是的!我們不應該咒詛仇敵,因為主教導我們要愛仇敵;只可祝福,不可咒詛,然而我們的神容許我們來到祂的面前傾心吐意!祂是我們最知心的朋友!

第二、      我們當來到主的面前讚美祂!詩人雖然心中困苦受傷,他卻仍然「用口極力稱謝耶和華,在眾人中讚美祂」(30節)!他仍然以信心宣告──神是「慈愛」的神(2126節)!願我們在困苦受傷時,仍然用信心極力稱謝耶和華!神必定向我們說話、安慰我們,以祂的慈愛拯救我們!

回應:

主啊,當我受傷的時候,我知道我可以來到禰的面前向禰傾心吐意。禰必定會安慰我、醫治我!我也願不管環境如何仍然以信心極力來稱謝禰,讓禰得著榮耀!

禱讀:詩篇一百零九篇2627

26 耶和華─我的 神啊,求禰幫助我,照禰的慈愛拯救我,
27 
使他們知道這是禰的手,是禰─耶和華所行的事。

 

 

神願意站在受冤人的一邊(109)(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你是紀念困苦窮乏人的神,你願意為他們出手還擊敵人,並且用慈愛拯救他們。

 

這是一首求告詩,出自大衛的手筆,也有學者認為這是一首咒詛詩,並且是在詩篇中最嚴厲的一首。然而,若我們把本詩的內容與撒母耳記及列王紀中的大衛生平互相對照,卻找不到有甚麼事會令大衛發出如此嚴峻的咒詛。即使是有的話,相信唯一能令他如此的人就只有掃羅王。

1. 指出敵人(1-5):詩人在開始和結尾時都讚美神,表明祂是一位公義的審判官(130)。大衛的表白,好比一個啞子吃了黃蓮,有苦難言,因為他的敵人比他先開口控告他,大衛指出他們的攻擊非但沒有根據,簡直就是恩將仇報(3-5)。

2. 對敵人的咒詛(6-19):大衛極度盼望他的敵人受到制裁(6-7),看他咒詛敵人時所用的嚴厲語言,便可知他極度惱恨他的敵人:他咒詛對方短命(8)、妻兒成為孤兒寡婦、要淪落至作討飯的(9-12),不單如此,他更希望他們絕子絕孫(13-15)。然而,這不等於大衛離開了摩西的律法,在申命記1916-21清楚記載,若有證人作假供詞而被揭發的話,他們將會面對被「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懲罰。

3. 懇求公正的審訊(20-29):在咒詛過後,詩人轉為求神以祂自己的名字還他一個公正(21),給仇敵應得的懲罰(26-29)。

4. 對審判官的讚美(30-31):大衛對耶和華這位審判官充滿信心,也把整件事情交在神的手裡。他的信心乃基於他對神的公義和憐憫的認識。

耶和華是伸冤的神,祂樂意站在屬祂的子民的一邊,因為祂有公義的屬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真理對我們十分有用處,因為我們活在一個無不以贏取對方、或以擊倒對方為樂的社會,為了滿足這個「樣樣要搶先」的心態,人們甚麼都敢作。弟兄姊妹,大衛的看法對你有幫助嗎?且看最後的得勝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