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十篇短篇信息

 

目錄:

讚美彌賽亞(基督) (楊震宇)

基督坐在神右邊踐踏仇敵(吳主光)

「必在位上作祭司」(陳家強)

彌賽亞詩篇(衛恩禮)

彌賽亞進行曲(一一○1~7)(臺北靈糧堂)

永遠為王為祭司(一百一十篇17)(臺北基督之家)

等待神的人必得勝(110)(香港讀經會)

 

 

讚美彌賽亞(基督) (楊震宇)

 

鑰句:當祢掌權的日子

背景:《詩篇》第一百一十篇是大衛的詩。本篇被稱為「彌賽亞詩篇」,也是被公認為最直接的預言詩,見證主耶穌已經得勝了,且升天坐在神的右邊,作我們的大祭司。本篇詩篇是新約引用舊約最多的一篇。短短的七節中,在新約被引用超過了28次之多,可見本篇的信息是非常的重要。在《馬太福音》二十二章4142節裡,主耶穌背誦了這首詩的第一句,而說這詩是大衛被聖靈感動所寫的,並且是指著祂說的。彼得在五旬節被聖靈充滿後他在講道中也引用本詩(徒二3435),而《希伯來書》的作者,更是多次引用本詩來講明基督: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的真理(來一13;五6;七1721)。因此,當我們研讀新約時,大衛受感而寫成此詩,成為論基督身分的重要根據。親愛的,本詩篇顯然是論及耶穌基督的預言詩。有關祂的身分,那一些是已經應驗了?那一些是將來會應驗的?

提要:第一百一十篇是大衛預言彌賽亞(基督)。在這首詩裏,大衛說描述神在仇敵面前立祂為王(13);然後,他說神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立祂為大祭司,末了,他預言祂將要戰勝一切仇敵(47)。全詩分為三段:

()預言基督是榮耀的王(l)──耶和華對我主說:「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祢仇敵作祢的腳凳」

()預言基督是永遠的祭司(24)──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祢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預言基督是得勝的主(57)──在祢右邊的主,但祂發怒的日子必打傷列王。

鑰節:【詩一百一十1】「耶和華對我主說:祢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祢仇敵作祢的腳凳。

鑰點本篇顯然是一首論彌賽亞的詩篇。大衛清楚地描述了基督身分的三方面:

()榮耀王,而祂今升天坐在神的右邊──基督乃是坐在神右邊得榮耀的那位;而且祂將要再來到地上,為掌管宇宙權柄的榮耀的那位;到祂再臨之時,仇敵都要臣服於祂(徒二3235;來一13;啟十九1116)。願我們為主所用,以聖潔行為為裝飾,彰顯祂聖潔的性情和一切的美德;而且甘心樂意犧牲自己,跟隨祂爭戰。

()祂是永遠的祭司,而祂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基督乃是至高神的祭司就像撒冷王麥基洗德一樣,既祭司又是王(創十四18;來五~八章;亞六13)。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來到祂面前。

()祂是得勝的主,而祂將要刑罰列邦中的惡王──基督按著公義向列國發怒,在地上最後的爭戰,必打傷列王。這事將會到基督再來時(千禧年期間),列國圍攻耶路撒冷,在哈米吉多頓大戰的時候應驗(結三十九1112;啟十九15)。這是何等的榮耀,我們將會祂的國度裏與祂一同爭戰,也一同作王

因此,本詩的獨特之處,無論是直接或間接所提及的,顯然都是指著主耶穌說的。親愛的,你仔細研讀本詩,加以默想,瞭解其中所指的是誰,以及有關祂的身分,那一些是已經應驗,那一些是將來會應驗的,就能明白此詩論及基督的寶貴之處了

今日的鑰提到「祢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大衛被聖靈感動,首先預言了主是坐在神右邊得榮耀的那位彌賽亞;跟着又預言祂是再來到地上掌管宇宙權柄的榮耀那一位。因此,這節含有如下的意思:

()基督已經復活升天了,完成了一切救贖大工,而使我們的罪已得到赦免。

()基督已經被高舉了,正坐在父神的右邊,只祂的仇敵成為祂的腳凳,而如今使我們在祂裡面脫離一切罪惡的捆綁,並常常靠祂得勝;等祂再來時,我們便要與祂一同作王。

哦!這是何等的榮耀的福音。讓我們讚美、感謝祂!

查考聖經中關於基督的真理,可比作入森林而尋樹木――意思就是森林中全是木,由摩西到眾先知及詩篇完全講解基督(路二十四44)――佚名

默想:親愛的,默想基督在坐在神的右邊,已經完成救贖的工作,今日你是否安然享受祂的工作成果?默想基督亦是長久為我們禱告的祭司,今日你是否到祂的施恩的寶座前,得恩典做隨時的幫助呢?默想基督是得勝的主,今日你是否願作主精兵,支取祂得勝的力量,與祂一起成為得勝者嗎?

禱告:主阿,當我想到祢是那位榮耀的王,也是永遠作祭司的那位,而且將來是得勝了又勝的主,和祢所成就的工作,我的口要說出讚美祢的話。願我更多認識祢,更多的享受祢的豐富,更多的讚美祢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基督坐在神右邊踐踏仇敵(吳主光)

 

第一百一十篇大綱:

引言:以「結論」為主題──基督坐在神右邊踐踏仇敵(110.1

一、基督從錫安顯救恩(110.2

1.        神使基督從錫安伸出救恩的杖

2.        福音傳至敵邦使基督得以掌權

二、基督徒增多成大軍(110.3

1.        福音使信徒離開仇敵成主子民

2.        基督徒增多成為一支福音大軍

三、基督永為屬靈祭司(110.4

1.        神起誓立基督為永遠的大祭司

2.        基督為祭司是照麥基洗德等次

四、末世大戰報應惡人(110.5-110.6

1.        耶和華在大怒的日子打傷列王

2.        神藉世界大戰叫惡人橫屍遍野

五、基督使以色列抬頭(110.7

1.        救恩泉源解以色列全家的乾渴

2.        以色列抬頭成為舉世最強之國

 

釋經:

引言:以「結論」為主題──基督坐在神右邊踐踏仇敵(110.1

110.1(大衛的詩。)

本詩是「預言詩」,這是非常清楚的,因為主耶穌也曾引用本詩來形容他將要復活升天、坐在神的右邊,勝過一切仇敵。(參路20:41-44)而且大衛在本詩也清清楚楚的說明,他是得著神的啟示,聽見神對他將要生的後裔──基督,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我們人人都知道,大衛從來沒有一個後裔坐在「神的右邊」,以至仇敵作了他的「腳凳」;大衛更不會隨便稱自己的後裔為「我主」。所以,這不是一篇普通的詩,而是一篇直接由神啟示的「預言詩」──預言大衛的後裔主基督復活升天,並且在天上作王,統管萬有,使一切仇敵都作了他的腳凳。正因為這是一篇「預言詩」,編者文士以斯拉將它放在這個位置,與前面兩篇詩串起來,就產生串連的預言作用。指出末世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雖然被殺害,但是主基督在天上作王,為他們作大祭司,叫他們的靈魂得救。而且,主基督還會在最後時刻從天降臨,藉末世的哈米吉多頓大戰打擊列國,拯救地上的以色列人,叫他們復興、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

1.大衛在本詩一開始就說:「耶和華對我主說。」很明顯,整篇詩都是記錄神的啟示。說明這不是大衛「作」出來的詩詞,而是大衛見證他在異象中,聽見耶和華對「我主」──他的後裔主基督──說的話。很可能在異象中,大衛看見耶和華向他顯現,並且告訴他,他的後裔是誰──原來是神的兒子。在異象中,耶和華看見他的兒子主基督站在那裡,就用慈父的聲音對他說:「你(來)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並且指示他許多將要成就的事,就是主基督成就救恩、打敗仇敵並作王統治天下的大事,所以大衛稱他為「我主」。或問:何以見得這位「我主」就是大衛的後裔呢?經文根本沒有這樣說!其實答案是很明顯的──神啟示大衛,這位「我主」將來「從錫安伸出能力的杖來掌權」,意思是說他必要在耶路撒冷作王掌權。能接續大衛在耶路撒冷作王掌權的,就是他的後裔。其實這答案,差不多是所有猶太人都知道的。因為主耶穌曾考驗猶太人的文士說:「人怎麼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呢?詩篇上大衛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大衛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大衛的子孫呢?」(路20:41-44)可見當時猶太人都同意,基督是大衛的後裔。所以這篇詩所說的「我主」,就是大衛的後裔無疑。只不過主基督來了,猶太人卻不認識他。

2.大衛可以在異象中聽見耶和華對大衛的後裔說話,可見大衛的靈性極高。不但經常得到啟示,更蒙恩得以在異象中看見耶和華他的神;又聽見神立他的後裔為「基督」,將一切政權交給他,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

3.「坐在神的右邊,等我使你的仇敵作你的腳凳。」這句話是本詩的「結論」,也是本詩的「大主題」。正如許多其他的詩篇一樣,作者總是習慣將「結論」放在一開始的地方。因為它是本詩的「大主題」,所以整篇詩所描述的,都是對準這主題而發揮,由此可見這句話的重要性。所以,新約的作者們最常引用這句話。它也含有幾個意思:

第一、「復活升天」的意思:新約有好幾處經文形容主耶穌復活,都是引用詩篇這句話。例如,馬可記述說:「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可16:19);彼得在五旬節出來佈道,他證明耶穌復活了,也說:「這耶穌,神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他既被神的右手高舉(或作:他既高舉在神的右邊),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大衛並沒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說: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徒2:32-35);當保羅勸勉我們更常去思念天上的事時,也以這個為理由,說:「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西3:1-3

第二、「升為至高」的意思:主復活升天,就是升為至高,因為他與至高者同坐寶座。所以《使徒行傳》記述彼得勇敢地回答公會說:「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你們掛在木頭上殺害的耶穌,我們祖宗的神已經叫他復活。神且用右手將他高舉(或作:他就是神高舉在自己的右邊),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我們為這事作見證;神賜給順從之人的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證。」(徒5:29-32

第三、「完成工作」的意思:既然「坐下」,就是做完工作的意思。所以保羅在形容主耶穌完成他的救贖工作時,說道:「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形容主作為大祭司,借著十字架,已經完成了他的贖罪工作,所以才升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他說:「凡祭司天天站著事奉神,屢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不能除罪。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從此,等候他仇敵成了他的腳凳。」(來10:11-13)又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經文所說的「坐在神寶座的右邊」,就是指主基督為我們的信心「成了終」

第四、「得勝仇敵」的意思:主坐在寶座上,仇敵成了他的腳凳。這樣的形容,一方面是借用古時戰勝仇敵的大帝,將敵人的君王踐踏在腳下,以示得勝;另一方面同時又用來表示,主基督就是神預言「踐傷蛇頭」的那個女人的後裔。所以保羅說:「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裡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1:19-22

第五、「得著政權」的意思:主坐在神的右邊,仇敵被他踐踏,當然也表示,主已經得著至高的政權.所以彼得又說:「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彼前3:22

第六、「與父神同享榮耀」的意思:主與父神同坐寶座,就必然與父神同享榮耀。就如主快要被釘十字架之前,向父神禱告說:「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約17:4-5)之後,當主在面對公會的審問時,眾人問他說:「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主耶穌勇敢地回答道:「我若告訴你們,你們也不信;我若問你們,你們也不回答。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神權能的右邊。」(路22:66-69)怪不得司提反在殉道前,定睛望天,看見神的榮耀又看見耶穌站在神的右邊,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神的右邊。」(徒7:55-56

 

一、基督從錫安顯救恩(110.2

110.2耶和華必使你從錫安伸出能力的杖來;你要在你仇敵中掌權。

1.神啟示大衛,他的後裔主基督完成工作之後,得與神同坐寶座。但是主基督怎樣完成他的工作呢?這部份的啟示,就是本詩餘下的內容。若從主基督的救贖工作程式來領會,本詩的內容可以分為五段,一段接著一段,是有漸序的。這裡第一段,先形容「基督從錫安顯救恩」;第二段形容「基督的子民──基督徒──增多而且至死忠心」;第三段形容「基督被立為永遠的屬靈大祭司」,所謂「永遠」的意思是:不但作全世界外邦教會的大祭司;就是到了末世時代,還是作以色列人的大祭司;第四段形容「基督要在末世大戰中報應列國的惡人」;第五段形容「基督要使以色列在千禧年時代抬頭,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

2.在研究第一段時,我們要先注意,「引言」(也是「大主題」)中開宗明義地說到主基督復活升天,並坐在神的右邊。這第一段就回應大主題,從主基督的救贖工作開始描述,說:「耶和華必使你從錫安伸出能力的杖來.」所說的「杖」,乃牧人的「杖」:一方面可以打擊仇敵;另一方面可以拯救和牧養失喪的羊。所以這句話是講到主基督在耶路撒冷被釘十字架,並且成就了救恩。這救恩的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出來,傳到列國,好像從錫安伸出一枝「杖」來,打擊各國的魔君,奪回失喪的羊,然後主要牧養他們。

3.《聖經》形容主基督成了肉身,來到世上,就是為要敗壞掌死權的魔鬼──「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借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15)當福音傳至世界各地,其實就等於基督這枝救恩的「杖」打敗了各國的魔君──空中的掌權者,使主基督得以「在仇敵中掌權」。《啟示錄》很清楚而詳細地形容這場「天上的爭戰」,說:

「婦人(指以色列)生了一個男孩子(主基督),是將來要用鐵轄管(轄管:原文是)萬國的(主基督在千禧年中作王);他的孩子被提到神寶座那裡去了(主基督復活升天,坐在神寶座的右邊)。婦人就逃到曠野,在那裡有神給他預備的地方,使他被養活一千二百六十天(以色列分散全世界,神保守以色列不被消滅)。在天上就有了爭戰(從主復活升天開始,福音傳遍世界,就是屬靈的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也同他的使者去爭戰,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他們的地方(主基督伸出福音的「杖」,打敗列國天空中的魔君)。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我聽見在天上有大聲音說:我神的救恩、能力、國度、並他基督的權柄,現在都來到了!(魔鬼在屬靈戰爭中全然失敗,救恩就成全了。這時教會就復活被提)因為那在我們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已經被摔下去了。弟兄勝過他,是因羔羊的血(可以洗淨人的罪,魔鬼就無從控告)和自己所見證的道(像利劍一樣,能刺人剖開,辨明魔鬼的詭計,魔鬼就無從迷惑人)。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基督徒至死忠心,主看為得勝)。所以,諸天和住在其中的,你們都快樂吧!(指復活被提的教會)只是地與海有禍了!因為魔鬼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就氣忿忿的下到你們那裡去了。(指教會被提之後,全地陷入末世大災難,極度的混亂中)」(啟12:5-12

1.        神接著說:「你要在你仇敵中掌權。」意思當然是指主基督勝過仇敵,奪了他的國,然後主基督就成了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統治全世界。但是這句話先要在「屬靈的層面」上應驗,然後才在「屬地的層面」上應驗。前者是指,福音傳遍天下各國,領無數罪人信主得救,成為天國的子民,主基督就在屬靈的層面掌權;後者是指,主基督在末世時從天降臨,打敗地上迷惑普天下的假基督,奪了他的國,成為主基督的國。然後主基督要在千禧年作王,統治全世界,這就是在屬地的層面掌權。正如《啟示錄》說道:「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11:15

 

二、基督徒增多成大軍(110.3

110.3當你掌權的日子(或譯:行軍的日子),你的民要以聖潔的妝飾為衣(或譯:以聖潔為妝飾),甘心犧牲自己;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或譯:你少年時光耀如清晨的甘露)。

讀者從這節經文載有的許多附注中,可能已察覺到,這段經文的原意不容易翻譯。如果我們參考英文各種譯本,我們也 將看到各種不同的譯法,而且差別很大。首先讓筆者將其中各個特別的用詞加以說明:

「當你掌權的日子」,《和合本聖經》附注說明(或譯:「行軍的日子」)。其實譯為「行軍的日子」是對的.因為「掌權」一詞,原文是“chayil”在英文欽定本通常都譯作“army”,其他有譯作“man of valour, host, forces, valiant, strength, power, might”等,都是與作戰有關的。所以,「當你行軍的日子」這句話是形容主基督所伸出的「福音的杖」來,在屬靈的爭戰中打擊列國的魔君,將列國信福音的人拯救出來的日子。

「你的民要以聖潔的妝飾為衣」,《和合本聖經》又附注說明(或譯:以聖潔為妝飾),其實原文沒有「衣」字,所以譯為「你的民要以聖潔為妝飾」是對的。再者,「聖潔」原是分開的意思:「以聖潔為妝飾」,就是以自已「從仇敵的國中分別出來,歸向主基督」為榮。

經文中有一個 “nedabah”字,意思是「自由奉獻、願意、自告奮勇」(freewill offering, willing, voluntary)等。但這個字到底用來形容甚麼呢?各譯本也眾說紛紜。和合本的譯者們卻將這個字拆開:一邊是變成「你的民『要』以聖潔為妝飾」的「要」字;另一邊就造出了一句話──「甘心犧牲自己」,只是原文並沒有「犧牲」這個字在裡頭。其實按照上下文一貫的意思來譯 “nedabah” 這個字,它應該是形容福音傳遍天下之時,凡相信接受的人,都甘心情願地從仇敵的統治中「分別出來」,歸向主基督。

「甘心犧牲自己」這句話,原文沒有「犧牲」,只有「甘心」和「自己」兩個字。「甘心」已交待過了;至於「自己」一詞,原文是“rechem”,它並不是「自己」的意思,反而是「子宮」、「胎」、「女奴」的意思。和合本的譯者們在面對這個字時,感到無法處理,所以才憑猜想,認為可能是形容這民「甘心犧牲自己」的意思。其實我們應該這樣想──「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和合本聖經》又附注說明(或譯:你少年時光耀如清晨的甘露)。實際上原文只有「你少年時」、「清晨」和「甘露」三個字,並沒有「光耀」這個字,也沒有「你的民多如」的意思在內。因此,如果我們將上文所說的「胎」,加上這裡所說的「少年」、「清晨」、「甘露」這幾個字,合起來思想,我們就會發現,這四個字都是「初時出現」的意思,所以翻譯這句話,就要朝這方面去思考才對。現在筆者嘗試循這個方向來重譯這節經文,看看是不是更加清楚、更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當你(伸出福音的杖)來攻擊(列國魔君)的日子,你的民甘心情願地從仇敵(魔鬼手下)分別出來,以歸屬于你為榮。他們(得救)如同胎兒出生;他們長成少年(變成一支大軍)之時,更(多)如清晨甘露。」

這是何等寶貴的真理──主基督的子民有一個很清楚的大特徵,就是「甘心情願」地從魔鬼的權勢──世俗──分別出來,並以歸屬主基督為榮。他們的真正身份不再是地上列國的子民,乃是天國的子民。

 

三、基督永遠為屬靈祭司(110.4

110.4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1.        承接上文,福音傳遍天下之時,得救的人無數,都成了主基督的大軍;這裡接著解釋,列國的外邦人何以也可以成為主基督的子民?主基督以甚麼身份來拯救他們?答案就是,主基督分兩次到世上來,第一次先為全人類作大祭司;第二次才作全人類的大君王。這裡先論主基督第一次來是作「大祭司」。

2.        經文說:「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這個啟示非常重要,因為主耶穌就是憑這個啟示,知道舊約的祭司系統即將結束,所以他對那個撒瑪利亞婦人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約4:21)再者,等到主後七十年,神讓羅馬人前來放火燒了聖殿,拆毀了耶路撒冷,使猶太人四散全世界,目的就是要確實地告訴猶太人,主基督照麥基洗德為祭司的新系統已經開始了。有了這新約的恩典,照亞倫祭司系統的聖殿就可以廢棄了。這一點在《希伯來書》第七章有很詳細的解釋。筆者現將《希伯來書》第七章的資料抽出來,分析這真理。詳細地以經文對照經文,就請讀者自行看《希伯來書》第七章了:

1)   亞倫的祭司系統有軟弱,不能完成贖罪的事,因為:

l   他會犯罪,所以還需要為自己常常獻上贖罪祭。想到亞倫所犯的罪,相信任何人都會有這個想法──他既為百姓造金牛,也不攔阻百姓拜這金牛,他不需要與那三千人一同被治死,已經是蒙了大恩;何況他後來又與米利暗聯合,起來攻擊摩西,想要奪取領導權?是的,按他的本質,他根本不配出任大祭司;但神仍然讓他做大祭司,因為知道這系統必要廢棄,所以由一個有軟弱的人來擔任這樣的職份,也不會太無道理。

l   他會死、所以不能永遠為祭司。亞倫死後,由他的子孫世襲承繼他的大祭司職份。這種「世襲承繼」,很少理會到承繼的人配不配。後來,我們就看見以利祭司糊塗至極,放縱他的兩個兒子行淫,又搶祭肉。神便差派一位神人去責備他,預言他的兩個兒子同日而死,而且他的家族永遠沒有老年人,都死于中年。可見亞倫祭司系統的脆弱,尤其是到了兩約中間時代,因為大祭司兼任統治者,於是許多亞倫的後人就用各樣的手段來爭取大祭司的職位。其中有謀殺、有出賣聖職、有武力推翻等。到後來,一個大祭司的弟弟,還勾結希律王,出賣自己的國家,請羅馬派大軍前來,消滅自己的哥哥,讓自己有機會可以作大祭司。耶穌和使徒時代,大祭司所領導的公會,使聖殿變成賊窩,做盡壞事;還與歷代希律王的後人勾結,殺害許多猶太人和聖徒。

l   他不斷地獻牛羊為祭,是無效的,所以年年都獻。《希伯來書》的作者辯論,證明以色列人獻牛羊為祭,是無效的。其中一個最強而有力的理由,就是說:「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借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若不然,獻祭的事豈不早已止住了嗎?因為禮拜的人,良心既被潔淨,就不再覺得有罪了。但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來10:1-4)但《希伯來書》的作者七次指出,基督只一次獻上自己,就成了永遠有效的贖罪祭。請讀者細嚼以下的經文:

「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須先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的罪獻祭;因為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來7:27

「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來9:12

「如果這樣,他從創世以來,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來9:26

「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來9:28

「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

 


「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來10:12

「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10:14

記得《羅馬天主教的福音》一書的作者John McKathy出版了一套DVD影片,名叫“Catholicism in Crisis”。影片中,他們訪問一位天主教神學家,說:「天主教每一次做彌撒,都藉聖餅將耶穌獻為祭,認為這樣不斷將耶穌獻上,才能贖去人天天所犯的罪。請問,為甚麼基督不是一次獻上自己,就成了永遠有效的贖罪祭,而是要不斷地獻上呢?」那位神學家立即向後靠著椅背,然後伸手抓抓自己已經光禿禿的頭,瞪大眼睛,想了許久才回答說:「這一點,我從來沒有想過。」為甚麼從來想過呢?《希伯來書》豈不是七次這樣說明了嗎?連這一點也沒有想過,怎配稱為神學家呢?

2)   耶和華起誓立基督為祭司:

l   因為亞倫的祭司系統不能成就贖罪的事,必須廢棄,所以神要另立一個全新的系統,讓基督永遠為祭司、永不改變,所以要起誓立。神又再向大衛強調這誓言,說:「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我一次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我決不向大衛說謊!他的後裔要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恒一般,又如月亮永遠堅立,如天上確實的見證。」(詩89:34-37

l   起誓表示永不後悔,為要叫人們知道,基督為祭司是最完美的,因為能完成神為人類贖罪的事。從前大衛犯了罪,深知道神「本不喜愛祭物」,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詩51:16-17)。但是,為自己的罪,要獻上甚麼才好呢?有一次,大衛靈修默想這問題,神就感動他,叫他明白。他便說:「祭物和禮物,你不喜悅;你已經開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贖罪祭非你所要。那時我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詩40:6-7)這段話,《希伯來書》的作者領會為:「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神啊,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喜歡的。那時我說:神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來10:5-7)可見,大衛得到啟示,知道他的後裔要來成就神所預定的「真贖罪祭」。

l   神在大衛時代作出這樣的應許,並起誓永不改變,可見亞倫的祭司系統早就證實無效;只等基督到來,亞倫的系統就要廢棄。正如《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從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職任以下受律法,倘若藉這職任能得完全,又何用另外興起一位祭司,照麥基洗德的等次,不照亞倫的等次呢?祭司的職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須更改。因為這話所指的人本屬別的支派,那支派裡從來沒有一人伺候祭壇。我們的主分明是從猶大出來的;但這支派,摩西並沒有提到祭司。倘若照麥基洗德的樣式,另外興起一位元祭司來,我的話更是顯而易見的了。他成為祭司,並不是照屬肉體的條例,乃是照無窮(原文是不能毀壞)之生命的大能。因為有給他作見證的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7:11-17

3)   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立基督為祭司:

l   基督屬猶大支派,不能承繼利未支派亞倫的祭司職任,所以必須照另一個系統。但是,除了亞倫系統之外,還有那一個系統是合神心意的呢?所以基督就照麥基洗德的系統為祭司。或問:基督與麥基洗德根本不同族、不同血統,如何從麥基洗德承繼祭司的職任呢?《希伯來書》的作者就告訴你:「他成為祭司,並不是照屬肉體的條例,乃是照無窮(原文是不能毀壞)之生命的大能。」(來7:16

l   麥基洗德為至高神的大祭司,比亞倫為祭司更早。如今基督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而不是亞倫的等次,基督的祭司職任顯得更有權威,足見這才是神原先的計畫。神立亞倫為祭司,只不過是暫時性質,如同「影兒」一樣,為要預表主基督的祭司工作而已。

l   麥基洗德一身兼兩職──他是王又是祭司。亞倫的等次,永遠不能作王;歷代君王也永遠不可能作祭司。耶穌基督卻是身兼二職──第一次降世為祭司,為全人類獻上自己的身體為贖罪祭,進入天上的至聖所,為人類代求;第二次來為君王,消滅地上的假基督,奪取他的國,成為自己的國。所以主耶穌基督只有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才能成為《聖經》所預言要來的「受膏者」(基督)。

l   麥基洗德似神的兒子(來7:3),而基督生下來就是神的兒子,所以基督照他的等次為祭司,為最合適。神的兒子為大祭司,他所獻的、所代求的,當然更蒙神悅納,遠遠勝過亞倫為大祭司,他與神本是無毫關係,只是罪人一個而已,怎能滿足神的要求,得神的喜悅呢?

l   麥基洗德比亞伯拉罕更尊貴,因為他能為亞伯拉罕祝福。《聖經》指出:「從來位份大的給位份小的祝福,這是駁不到的理。」(來7:7)再者,麥基洗德又收取亞伯拉罕奉獻的十分之一,甚至利未人、也藉亞伯拉罕將十分之一獻給麥基洗德,證明麥基洗德比亞伯拉罕和利未人更尊貴。如今,基督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他的職份必然也比亞倫的職份更尊貴。有了這位更尊貴的基督進入天上的至聖所代求,信靠他的人必然更蒙福。

l   麥基洗德是外邦人非亞伯拉罕家族的人,基督照他的等次,就可以同時作外邦人的祭司;所成就的救恩,也惠及全世界所有外邦人。若照亞倫的等次,就只能惠及猶太人罷了。

l   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不照亞倫的等次,就脫離了摩西的律法系統,可以照著一個全新的「新約系統」──叫人因著信並靠著恩典得救。因為主基督不是進入地上的至聖所,乃是進入天上的至聖所,作了更美的中保,可以在天上長遠活著,替眾聖徒祈求。

 

四、末世大戰報應惡人(110.5-110.6

110.5在你右邊的主,當他發怒的日子,必打傷列王。110.6他要在列邦中刑罰惡人,屍首就遍滿各處;他要在許多國中打破仇敵的頭。

1.上一段論完主基督作大祭司,在天上為人代求之後,這一段接續論及主基督在末世時,借著惡人所策劃的「世界大戰」來報應惡人,然後主基督要降臨到地上,在千禧年作王,統治全世界。

2.經文說:「在你右邊的主,當他發怒的日子,必打傷列王。」所說「發怒的日子」,正是《啟示錄》所預言倒下「七碗之災」的後三年半。經文形容這三年半所發生的災,主要是「哈米吉多頓世界大戰」。因為經文說:「昔在、今在的主神─全能者啊,我們感謝你!因你執掌大權作王了。外邦發怒,你的忿怒也臨到了;審判死人的時候也到了。……你敗壞那些敗壞世界之人的時候也就到了。」(啟11:17-18)這裡所形容的那些「敗壞世界之人」,就是推動大迷惑運動的假基督和假先知。他們藉虛假的神跡奇事,迷惑普天下的人,叫他們拜假基督的像;凡不拜的,就被殺害。

3.他們就是這樣「敗壞世界」,神就向他們發怒,從天上倒下「神大怒的七碗」,報應他們。經文說:「我又看見在天上有異象,大而且奇,就是七位天使掌管末了的七災,因為神的大怒在這七災中發盡了。」(啟15:1)又說:「四活物中有一個把盛滿了活到永永遠遠之神大怒的七個金碗給了那七位天使。」(啟15:7)「我聽見有大聲音從殿中出來,向那七位天使說:你們去,把盛神大怒的七碗倒在地上。」(啟16:1)這七碗之災,包括陸、海、河、空的嚴重污染,日頭的炎熱、哈米吉多頓大戰,和史無前例的大地震。七碗盛載神大怒的酒。這酒,就是惡人的罪孽如同葡萄成熟,丟在神大怒的酒醡中所壓出「六百里的血」(啟14:20)。神將這血從天上倒下來,意思是叫他們所行的惡、報應到自己的頭上來。

4.所謂「必打傷列王」,是指「第六碗之災」所描述,從東、南、西、北而來的列王和他們所帶領、聚集到以色列米吉多平原的各國大軍(參啟16:12-16)。「東」方日出之地的諸王派遣二萬萬大軍到東方打仗,他們殺了人類的三分之一。相信這二萬萬大軍是由近代興起、變得富強的中國所領導的東亞聯盟大軍;「南」方諸王就是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回教聯盟,神賜給他們有豐富的石油,使他們興起,在末世大戰的舞臺上舉足輕重;「西」方是假基督和假先知所領導的「歐盟」,他們是最強大的聯盟,經文形容他們的作戰力量說:「誰能比這獸,誰能與他交戰呢?」(啟13:4);「北」方是俄羅斯所領導的聯盟,他們因為極度貧窮的緣故,派遣大軍南下,如同蝗蟲一樣,要與假基督爭奪中東的財富。

5.四面八方列王的大軍來到以色列的「米吉多平原」聚集爭戰,所以這場爭戰稱為「哈米吉多頓世界大戰」。結果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使列王都受到重傷,全世界變成廢墟,全人類殺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本詩指出:「他要在列邦中刑罰惡人,屍首就遍滿各處。他要在許多國中打破仇敵的頭。」

 

五、基督使以色列抬頭(110.7

110.7他要喝路旁的河水,因此必抬起頭來。

1.這裡所說的「他」,雖然還是指上文的「他」,就是主基督;但因為主基督也稱為大衛的後裔,所以他也是「大衛家」的代表。

2.這裡形容大衛家「喝路旁的河水」,應該是指大衛家得到「隨時的幫助」,好像隨便在「路旁」就得到一樣;「喝河水」,是形容解他們的「渴」,使他們重新得力,他們就「抬起頭來」,得著大復興。

3.這樣的形容,可能是借用古時以色列人打仗,打到疲倦之時,在路旁河邊喝水的情景──一面打仗,一面得到供應,使他們重新得力。讀者還記得大衛逃避掃羅的日子,有一次,大衛自言自語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裡的水打來給我喝。」大衛的勇士中,有三個人聽見,就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恒城門旁的井裡打水,拿來奉給大衛。大衛卻不肯喝,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撒下23:15-16)。可見,在巴勒斯坦的曠野生活,最重要是有水的供應。

4.「抬起頭來」是形容他們喝水的姿勢。記得士師基甸要帶領以色列人出去與米甸人爭戰,神卻對基甸說,人數過多,我不能與你們同去。於是吩咐眾人到河邊喝水。眾人中,有三百人用手捧著水,然後用舌頭舔水,像狗舔一樣喝的;其餘的,都跪下喝水。耶和華神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參士7章)。很可能,那些跪下喝水的人,彎下腰來,將頭垂到河水裡、只顧喝水,不顧敵人會不會突然出現。但那用手捧著水,然後用舌頭舔水的三百人,他們是抬起頭來喝的.喝的時候,同時可以觀察到敵人有沒有出現。神就使用這三百個儆醒的勇士來拯救以色列人,為他們爭戰。

5.但這篇詩既然是「預言詩」,這最後一段應該還有深一層的靈意在內:

1)           「路旁河水」應該是指神在末世大災難中,給以色列人一條「救恩的泉源」,人人都可以隨手得到,非常方便,只要人肯來到主面前,就必得著。正如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說:「到那日,你必說:耶和華啊,我要稱謝你!因為你雖然向我發怒,你的怒氣卻已轉消;你又安慰了我。看哪!神是我的拯救;我要倚靠他,並不懼怕。因為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所以,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在那日,你們要說:當稱謝耶和華,求告他的名;將他所行的傳揚在萬民中,提說他的名已被尊崇。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因他所行的甚是美好;但願這事普傳天下。」(賽12:1-5)這「救恩的泉源」,撒迦利亞先知解釋這「救恩泉源」,是指神賜下「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解他們的「渴」,使他們明白,原來耶穌真是基督。於是他們人人都仰望主基督,承認是他們「所紮」的;並且向主基督痛哭悔改,為主「悲哀,如喪獨生子」(亞12:10)。於是,神就「給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開一個泉源,洗除罪惡與污穢。」他們就「從地上除滅偶像的名」,就是拆毀敵基督的像,也不再容讓假先知與污穢的靈在他們中間影響他們。(參亞13:1-2

2)           以色列人靈裡頭得到解「渴」之後,就「抬起頭來」,意思是:

1)   仰望主基督的拯救:正如上文所引述撒迦利亞先知的預言:他們得到聖靈澆權之後──「必仰望他(主基督),(承認)就是他們所紮的(所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以色列全家悔改歸主)。」(亞12:10)之後,雖然敵基督仍然以大軍追殺他們,他們向主呼求,主就從天降臨,拯救他們。

2)   以色列復興成為舉世最強之國:以色列在末世大戰中得到奇妙的拯救之後,主基督住在耶路撒冷,作王統治全世界,以色列國就得以復興,成為世上最強大的國。正如但以理向尼布甲尼撒王解釋他的異夢之時,指出:「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大像的十趾),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從山上滾下來的大石),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大石打碎大像──主基督降臨,粉碎敵基督的聯盟),這國必存到永遠(大石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你既看見非人手鑿出來的一塊石頭從山而出,打碎金、銀、銅、鐵、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後來必有的事給王指明。這夢准是這樣,這講解也是確實的。」(但2:34-35, 44-45)後來,神又賜但以理「四獸的異象」,並且指出,從最後的一個獸的「十角」中,長出一個「小角」,他就是敵基督。但以理觀看,見「這角與聖民爭戰,勝了他們。直到亙古常在者來(指主基督從天降臨),給至高者的聖民伸冤(消滅敵基督的聯盟,拯救以色列民),聖民得國的時候就到了(指以色列復興,成為上文所指,「充滿天下」的大國)。」(但7:21-22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必在位上作祭司」(陳家強)

 

麥基洗德──一個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名字。他無聲無息地進入了聖經記載中。亞伯蘭剛征服了地上的王(創十四14-15),但當撒冷王麥基洗德來到,亞伯蘭認同他超越的祭司身分,把戰利品的十分之一獻上(創十四20)。亞伯蘭更確認麥基洗德的「至高神」不是別的,乃是耶和華自己(創十四22)。在約書亞記十章1節,耶路撒冷王是亞多尼洗德,他的名字在形式和含義上(「公義王」)與麥基洗德完全一樣,反映出在耶路撒冷一直以來都實行王兼祭司制度。若是這樣,當大衛在耶路撒冷登基(撒下五6-9),他就坐在麥基洗德的位上,承繼亞伯拉罕所認可的祭司君王身分。這就是詩篇一一○篇的背景。

當大衛默想他的祭司君王身分時,彌賽亞漸漸成為焦點:大衛仰望那位完美的祭司君王;大衛只是那實體的影兒。希伯來書(來六20至七28)借著麥基洗德表明主耶穌是真正的祭司,縱然祂並不是亞倫的後代;祂成就了由大衛一直追溯至亞伯拉罕的真理。耶穌事實上是真正的麥基洗德:亞伯蘭遇見的是其原型,大衛是其預表,撒迦利亞是其預言者。

這詩篇由兩個平行的段落所組成:君王(1-3)及祭司(4-7)。兩段都以神的應許開始,宣告主角的君王/祭司位分,宣告他的統管從錫安開始,並臨及萬國。神子民的甘心奉獻與列國的覆滅成為對比。王兼祭司當有無窮精力,又在合宜的日子屢獲更新。

 

標題和第1

(參可十二36-37)主耶穌確認這詩篇的作者是大衛,他受聖靈感動而寫,而且透露主耶穌的彌賽亞身分。大衛王是向著一位比他還大的君王(來一313)「說」:「耶和華對我主我王說話」(參書五14)。「仇敵……腳凳」,例子可參考約書亞記十章24(來十12-13)

2節「從錫安山…………中」

雖然已在錫安登位(來十13,十二22-24),列王仍在他的「仇敵」名單上,仍要稍候他們完全歸順。因此這詩篇說明大衛當時的境況,以及我們今天的境況(參腓二9-11;來二8-9)。「掌權」:一個相當強烈的字詞,即絕對「管轄」。

3

(直譯)「你的民是甘心祭」,是對這位君王唯一適當的回應。「妝飾」:所指的可以是王的子民穿上的聖潔服飾,但更可能是指王穿上他的聖潔為妝飾(參九十六9;代上十六29;代下二十21)

「清晨」:詩人可能引用古代神話(賽十四12),象徵這位君王超自然的源頭:可能是圖像化地指出朝露之始。「甘露」:給予生命(賽二十六19;何十四5),神的活力保持王「無窮之生命大能」( 來七16),不知不覺地出現(撒下十七12)

5

5節與第1節剛好相反:神站于王祭司的「右邊」,在他所有的行動上加上能力(參賽九7;約十四10),保護他(詩一二一5),並恩待他(賽四十五1)。地位上的權力與統治世界的能力相稱。

6

這幅圖畫怎樣與「和平的君」(賽四十五1),以及新約中的耶穌協調呢?首先,它與王的隱喻吻合,武力征服是帝國擴展的途徑。今天,就是以天國的福音使各國歸順(徒十五13-18;林後四6)。但終有一天,那身穿血染衣服的祭牲會君臨天下,成為萬王之王,而且得著最終的勝利(啟十九11-21)

7

大衛回憶當日追趕敵人時,在比梭溪旁所發生的事(撒上三十10)。因此,終極的王在還未征服所有敵人前,決不鬆懈或寬容。「抬起頭來」:參同義詞組(詩八十三2;士八28;伯十15;亞一21),表達出以極強的信心去制服各方反對的勢力。

―― 陳家強《詩篇研究講義》

 

 

彌賽亞詩篇(衛恩禮)

 

詩篇第一百一十篇

大衛的詩

1.那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登。

2.耶和華必使你從錫安伸出能力的杖來,你要在你仇敵中掌權。

3.當你掌權的日子,你的民要以聖潔的妝飾為衣,甘心犧牲自己,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

4.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5.在你右邊的主,當地發怒的日子,必打傷列王。

6.他要在列邦中刑罰惡人,屍首就逼滿各處,他要在許多國中打破仇敵的頭。

7.他要喝路旁的河水,因此必抬起頭來。

 

          詩篇第一百一十篇:基督的祭司職任

新約聖經共引述詩篇第一百一十篇十四次,次數較其他舊約經文為多,而每次都是論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不單使徒彼得、保羅和希伯來書的作者曾引述,更有主自己的權威印證,他說大衛蒙聖靈感動寫成這詩(太廿二:4146)。他的論點分兩方面:第—,大衛著詩篇第一百一十篇;第二,大衛被聖靈感動,稱他的兒子為主。法利賽人也看到這點,卻無法反駁。

詩篇第一百零九篇描寫彌賽亞是“困苦窮乏”人,隨後第一百一十篇形容他是被高舉的主。

 “詩篇第一百一十篇是歷史的鑰匙。這位唯一能糾正地上錯謬、止息暴風、砍斷鎖鏈、醫治傷痛、矯正彎曲、驅除黑暗的主,是隱藏在天上的,因地上沒有地方為他存留。他坐在神的右邊,正是兒子和後嗣獨有的特權。他忍耐等候,直至神親自干預地上的事,那時仇敵要成為他的腳凳。”(Max Isaac Reich

本篇用三幅華美的圖畫描述基督,結尾是令人欣悅的附錄。

1)作祭司,高舉在神的右邊(l節)——等待。

2)作君王和祭司,他發號司令(24節)——輝煌。

3)作審判官,他消滅仇敵(56節)——凱旋。

4)附錄:喝水和抬起頭來(7節)。

本篇起初彰顯他的神性,結尾美妙地論他的人性。

                  兩個吩咐——

“你坐在”(l節)——兩千年在他父的寶座上。

“你掌權”(2節)——一千年在千禧年的寶座上。

  1)作祭司,高舉在神的右邊(1節)

“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先知在舊約論耶和華嚴肅的聖言時,常用這稱謂,但詩篇裏只有本篇引述。這詞首見於創世記第廿二章十六節:“耶和華說……我便指看自己起誓說。”這是默示的最高峰。我們的語言甚貧乏,不能盡道他的王權。大衛被聖靈感動,寫下父神與子神一起商議的情景。

論到“你坐在我的右邊”,希伯來書共四次記載神子坐在神的右邊。

    作為潔罪者,他比先知更大,這是神最終、完備的啟示(來一:15

    作為大祭司,他使我們可以親近神(來八:l2

    作為完成犧牲大工的主,甩把自己獻上,成就了一次永遠完全的獻祭,使信徒成聖(來十:112

    作為信心的創始成終者,他的百姓可以效法他,並存一樣的信心(來十二:l3)。

    希伯來書從兩方面闡明基督作祭司的職任:第一:亞倫的等次;第二:麥基洗德的等次。

    亞倫在銅祭壇前獻祭,作祭司的職任。贖罪日來到,如利未記第十六章記載,亞倫身穿細麻衣服,三次進入至聖所。他首先把香放在施恩座前(來九:4);跟著,用公牛的血為自己和家人贖罪;最後,用贖罪祭的血,在施恩座前彈七次。這預表挽回歸神的大工。

    然後,他出到祭壇前,就是活山羊所站的地方,按手在它的頭上,承認百姓一切的罪孽、過犯和惡行。跟著由合適的人把山羊帶到曠野,到無人居住的地方。這預表所承認的罪被取代和挪去。

    至聖所內的灑血象征向神的挽回祭;所認的罪歸到祭牲頭上並被挪去,這象徵代罪。兩方面都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大工的圖畫。

    之後,亞倫再進入聖所,換上榮耀華美的衣服,他把大祭司的華冠戴在頭上,在金牌上列著:“歸耶和華為聖”。在藍色袍子上再穿上細麻做成的以弗得。兩肩上有兩塊紅瑪瑙,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整體的名字。胸牌上有十二塊不同顏色的寶石,刻著十二支派個別的名字,每塊都包上精金,放在心上。最後他便束上腰。他穿上這些服式,在神面前代表百姓祈求。這大日將要結束前,他就出來,在壇上獻完最後的祭,便舉手給百姓祝福:“願耶

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六:2426

    希伯來書第九章論贖罪日的應驗。開始時說幔子內的金香爐,完結前說:“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

    今天,主在寶座上作祭司,為他的百姓成就三方面的工作:

    作申辯者,他解決我們的罪過。“我小子們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叫你們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裏我們有一位中保(申辯者),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

    作我們的代求者,他解答我們的祈求。“這位既是永遠常存的,他祭司的職任就長久不更換。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七:2425

    作我們尊榮的大祭司,他解除我們的憂傷。“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較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416

    雖然基督作祭司的獻祭和代求是照著亞倫的樣式,但也與之有所不同。在許多事上,亞倫都不完全。他永不能坐下,他每年也要獻祭,最後他要脫下祭司的袍子死去。然而,我們的大祭司是無罪的,他已坐在寶座上,已獻了一次永遠完全的贖罪祭。

    所以本篇第一節論基督今日在神右邊,作大祭司的工作。他會繼續工作,直至他把仇敵踏在腳下,成為他的腳凳。其中經歷信徒被提、基督審判台前和他在榮耀中顯現。直等神第二次吩咐:“在你仇敵中掌權。”

          2)作君王和祭司(24節)

    首先是“你坐在”(1節),跟著是“你掌權”(2節)。“你掌權”指著基督在千禧年的主權說的,這個時期持續一千年(啟廿:16)。“耶和華必使你從錫安伸出能力的杖來。”牧羊人的“杖”成為百姓的金杖,卻向仇敵變成鐵杖。這是摩西蒙神差遣,到法老前所持權柄的記號。他以這杖使紅海的水分開;擊打磐石,流出活水(出四:24;七:19;八:51617;十四:16)。詩篇第二篇九節和啟示錄第二章廿七節稱它為鐵杖。皇帝在加冕的大日,親手接受權杖,象徵治理的權柄。在千禧年的時候,基督作獨一的王,擁有至高的權柄和能力。

      “當你掌權的日子,你的民……甘心犧牲自己。”(3節)這裏指明,當基督帶著榮耀作王,一群以色列的遺民將出來迎接他。他第一次降臨時,“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一:11)教會被提後,神要打開以色列遺民的眼睛,使他們明白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和彌賽亞盼望的真義。恰如保羅在大馬色路上歸主的情況一樣,他們同樣得著神的靈的光照。他們在災難的日子得著印記和保守,成為雅各遭難日子神在地上的見證。他們將是天國福音的傳道者,並誠心樂意向神獻上自己,分別為聖,委身奉獻。

    第三節下半部說:“你的民要以聖潔的妝飾為衣……多如清晨的甘露。”這段的涵義較難解明。清晨喻指萬里無雲的晨更,基督帶著榮耀降臨,如公義日頭升起,其光線有醫治之能。啟示錄第十九章十一至十六節和撒迦利亞書第十四章三至四節述說主榮耀的顯現、啟示、降臨和光照。天上的眾軍追隨他們榮耀的元首基督降臨。隨主來的人“以聖潔的妝飾為衣”,好比祭司的聖衣所彰顯的特性。當基督作君王和祭司,帶著榮耀顯現,同他一起的聖民,將成為君尊的祭司。論到神的以色列民,主說:“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論到教會,使徒彼得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彼前二:9)使徒約翰在啟示錄開首的歌頌說:“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啟一:56

    有人把第三節下半部“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比作成為祭司的人,因細字作“你少年時光耀如清晨的甘露。”

    “甘露在晨光下閃耀,每一顆都反映屬天的完美,故此每位聖徒都輝煌地彰顯神兒子的樣式。”(W.E.Vine

    “他們是一隊自願軍、作戰士的祭司,他們的兵器不是屬肉體的,乃是美麗如甘露,不斷重新得力。他們像清晨的甘露,每顆都映照太陽的縮影。”(Max IsaacRetch

    啟示錄第十九章十四節描述說:“在天上的眾軍騎著白馬,穿著細麻衣,又白又潔。”

    或許,“清晨的甘露”也可比作基督自己。他升天時正是壯年的日子,三十三歲。兩千年的時間未使他皺紋滿額。他永遠是完全的人,同時,他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第四節引述本篇的中心和高潮:“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聖經只有三段的經文提到麥基洗德。創世記第十四章十七至廿四節是在歷史方面,詩篇第一百一十篇是在預言方面,希伯來書第五至七章是在道理方面。他的特點是,他既是君王,也同時是祭司。他突如其來的出現在歷史中,奉至高神的名給亞伯拉罕祝福,接受他所獻上的十分之—,然後也轉瞬消失。他實在是歷史上的人物,而更重要的是,他同時作君王和祭司。從人來說,神並不容許人兼任這兩個職分。烏西亞王曾試圖充任祭司,卻遭神擊打。他患了麻瘋病,直到他死的日子(代下廿六:1623)。神已預留祭司的冠冕和君王的華冠,要戴在他愛子的頭上。撒迦利亞書第六章十二至十三節告訴我們:“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他要在本處長起來,並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他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並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又必在位上作祭

司,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

    創世記第十四章記載第一次戰爭並麥基洗德的出現,是哈米吉多頓大戰這場末日戰爭的寫照。那時基督作君王和祭司,他在制伏他的仇敵,拾起他的權杖,掌管全地。

            3)作審判官(56節)

    新約聖經顯明基督的再來,共分兩個階段。首先,他為他的新婦、教會再來(帖前四:1318;林前十五:5158)。這是主的再來,基督與屬他的人同在。然後是基督的審判台。基督的日子在天上,賞賜那忠心事奉他的人。

    同時,全地遭受空前的審判,這就是主的日子、大災難的降臨。至終列國的軍隊聯手攻擊耶路撒冷,為要消滅以色列,顛覆她的國士,全然滅絕他們。這要如兀鷹抓食死屍(太廿四:28)。中東一帶的油田和死海裏的礦藏成為列國的擄物。

    按照聖經所示,列國的陣形如下:西方民主國在羅馬設立總部,由啟示錄第十三章的第一個獸——大罪人——所統領。東北方的聯盟包括俄國及他的盟邦,自遠北南下。其次是北方王,以色列北面的阿拉伯國家,即以賽亞書第廿八章所說亞述大軍如水漲漫經過之處。然後,南方王埃及與非洲列國聯盟。最後,東方列王率領二億大軍前來。何等龐大的軍事勢力啊!但在危急關頭,天門會大開,基督再降臨。

    似乎以色列的地位已無望。“因為我必聚集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婦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據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那時,耶和華必出去與那些國爭戰,好像從前爭戰一樣。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穀,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們要從我山的穀中逃跑,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逃跑,必如猶大王烏西雅年間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神必降臨,有一切聖者同來。”(亞十四:25

    詩篇第一百一十篇五至六節列出四次重擊,說明主在哈米吉多頓大戰時,全然粉碎仇敵的力量。

    “在你右邊的主,當他發怒的日子,必打傷列王。”兩個顯要的領袖是指啟示錄第十三章的兩獸。大罪人,就是從海中出來的獸要求全宇宙敬拜他,並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裏設立他的像。另一個是他的支持者、假先知、以色列國中離道之人的領袖。前者的總部在羅馬,後者在耶路撒冷。這兩獸都要被擒拿,活活的扣在火湖裏(啟十九:1920)。

      “他要在列邦中刑罰惡人。”(6節)大戰後,列國要受審判(太廿五:3146)。“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他們要照著他們向那傳天國福音之使者所作的受審判。那些接待他們,並接受他們所傳信息的人,就得以進天國裏;相反,那些拒絕基督之僕人的,必進永刑裏去。

      “屍首就通滿各處。”(6節)以西結書第卅八至卅九章描述歌革和瑪各、米設和士巴,與他們的盟軍一同侵略以色列。他們自遠北而來(結卅八:15)。一般相信他們是俄國和她的盟邦,他們要來獵取擄物(12節)。但當主刑罰他們後,人要用七個月的時間埋葬死屍,並用七年時間清理全地(結卅九:912;啟十九:1721)。

      “他要在許多國中打破仇敵的頭。”(6節)解經家常把他當作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二章三至十節的大罪人,啟示錄第十三章的第一個獸。但他可否喻作魔鬼自己,邪惡三體之第三位嗎?這是三位一體真神的模仿,第一個接受敬拜的獸好像父;第二個獸是假先知、是那位奉自己之名而來的、離道之以色列領袖,這敵基督使人敬拜第一個獸,在他面前行神跡;在他背後是那邪惡的靈——魔鬼,賦予他們力量的。前兩位活活的被扔在火湖裏,但魔鬼卻被擒拿,扔在無底坑裏,監禁一千年。創世記第三章十五節應許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

跟。”撒但的頭在各各地被傷。到千禧年後,他要作領袖,頑抗叛逆,至終被扔在火湖裏,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啟廿:710)。

  

   附錄(7節)

    “他要喝路旁的河水,因此必拾起頭來。”得勝之基督抬起頭來,與第六節被打破仇敵的頭,剛好相反。他在地上時謙卑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九:58

    論到喝路旁的河水,可參考跟隨基甸的三百人,他們下到水旁,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他們沒有跪下喝水,相反卻提高警覺,隨時迎敵(士七:57)。

    或許大衛正回想自己在亞杜蘭洞的經歷。那時他遭拒絕,思念故鄉,渴想說:“甚願有人將伯利恒城門旁井裏的水打來給我喝。“三個勇士不用受命,便離開營火,配備刀劍,闖過非利士人的營盤,從伯利恒城門旁的井裏打水,拿來奉給大衛。當大衛看見這三個人為他冒死打水,他便不肯喝。因著他們的委身,那水好像他們的血一般,大衛便將水奠在耶和華面前。他沒有忘記他們那次的捨身,後來當他作王,坐在寶座上,他便獎賞他們。今日亦然,我們能委身奉獻,叫我們屬天的大衛得著暢快。將來一日,那會披荊棘冠刺傷的頭,必在榮耀王權中抬起來。

── 衛恩禮《彌賽亞詩篇》

 

 

彌賽亞進行曲(一一○1~7)(臺北靈糧堂)

 

本篇詩篇是新約引用舊約最多的一篇,短短的七節中,在新約被引用了廿八次之多,可見本篇的信息是非常的重要。

本篇論到基督時,至少說到基督的兩方面,一是君王,另一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君王,是得勝的君王,這得勝不是暫時的,短暫的得勝,而是永遠的得勝,使得祂可以坐在神的右邊享受那得勝的成果,主基督最奇妙的得勝就是勝過死亡的權勢,敗壞掌死權的惡者。祂為了這勝利,降卑為人,並且忍受最羞辱的刑罰,這看似愚拙的軟弱,卻成就了永遠的勝利。

在猶太人的律法裡,君王是不可以兼任祭司的,祭司也不可以兼任君王,神特別分別利未人出來,專心的在聖殿裡供職,服事神,但是為什麼彌賽亞既是君王,亦在神面前為祭司呢?詩人特別在這裡提到基督為祭司的職分不是照著摩西的律法,乃是照著律法之前,神所設立的祭司麥基洗德的等次為大祭司。讓我們看見基督為祭司是超越律法的定規。並且基督為祭司不是在人世間作祭司,乃是在神寶座的右邊盡祭司的職責─為我們禱告(來七25)。而且,我們的大祭司也是得勝的君王,不但勝過罪,亦勝過試探,祂的禱告讓我們雖常受試探也可以不犯罪。

既使我們有軟弱的時候,但神的寶座不是審判的寶座,而是施恩的寶座,只要我們進前來,就能蒙恩惠做隨時的幫助(來四16)。這樣寶貝的恩典因何而得呢?因耶穌為基督,是得勝的君王,亦是在神右邊長久為我們禱告的祭司。

默想

默想基督的得勝,支取基督得勝的恩典,使我們能在今天得勝。

回應

求主幫助我敢到施恩座前求恩典。

 

 

永遠為王為祭司(一百一十篇17)(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段經文是有關彌賽亞的預言。第4節預言耶穌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我們從舊約律法知道:只有利未支派的子孫才能擔當祭司的職分,耶穌卻是猶大支派的;因此耶穌祭司的職分不是按照利未人的等次,祂乃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為祭司」!這是什麼意思呢?根據希伯來書第七章的解釋,麥基洗德在創世記的記載中,並未提到他的家世,神以此來表明耶穌是從神而來的祭司!另一方面,麥基洗德他又是祭司,又是「撒冷王」,也預表耶穌又是君王又是祭司的職分。因為這在舊約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從這段經文來看──耶穌祂又是君王又是祭司的奇妙身分!祂不但是「永遠的祭司」──成為我們與天父之間永遠的「中保」!祂也是永遠的君王!讚美主!我們的主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如今坐在父神的右邊(1節)。祂在仇敵中掌權(2節)。祂是得勝的君王,祂如同那在「路旁的溪水中休息養神」,並且抬頭向仇敵誇勝(7節)。因此讓我們成為和祂一同爭戰的子民!

3節告訴我們──成為耶穌基督子民有三個條件:

第一、      要以聖潔的妝飾為衣:保羅也說:「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聖潔的子民,撒但就沒有破口來攻擊我們;聖潔的子民,最大能的子民!願我們都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好讓我們成為得勝的子民!

第二、     要甘心犧牲自己:今天還有許多靈魂在惡者的挾制中,神需要一群不單顧自己,只追求自己過安逸的生活,而是願意犧牲世俗的歡樂,甚至願意為主受苦的子民!你願意嗎?

第三、      神的子民要新鮮、活潑如同清晨的甘露一樣!神的子民應當「朝氣蓬勃」,而不是「暮氣沉沉」!願神的子民都是有活力,被新酒充滿的子民!願我們在主的面前常常更新,重新得力!神要這樣的子民與祂一同掌權!

回應:

主啊,我願自潔,作禰聖潔的器皿!我願捨己來跟隨禰,我也願有活力地來跟隨禰!

禱讀:詩篇一百一十篇4

4 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

 

 

等待神的人必得勝(110)(香港讀經會)

 

祈禱:   常在我右邊,又使我抬起頭來的神,請賜我決心及力量按你的心意行,教我等候你的時間。

 

這是大衛的君王登基詩,是一首常被新約作者引用的詩篇。這首詩由兩道神諭組成,其結構如下:

關於王要等候的神諭 (1

闡述王的威權及聖民 (2-3

關於永為祭司的神諭 (4

闡述主的作為及凱旋 (5-7

1. 第一道神諭(1-3):耶和華諭示以色列的君王坐在神的右邊,等待神最終擊潰仇敵,使仇敵成為王的腳凳,因為耶和華既要使王得掌權力,又要使王的民穿起聖潔的衣服,甘心犧牲自己,且叫他們多如清晨的甘露。

2. 第二道神諭(4-7):耶和華進一步宣告,祂所揀選的這君王要像麥基洗德般永遠為祭司(參創1418-20;另參來617-18720下,這些經文都強調神決不更改其意旨),永遠坐著為王;為此,耶和華不單興起王的民出去爭戰,祂自己更必親自參與,「打傷列王」(5下)、「刑罰惡人」(6上)、「打破仇敵的頭」(6下)。第7節呈現了一幅有關爭戰的圖畫:那得勝的主親赴戰場(「喝路旁的河水」,7上),並且凱旋而歸(「抬起頭來」,7下)。

詩人得到默示,在本詩展現了一幅榮耀和得勝的圖畫。當然,在以色列甚至人類的歷史上,似乎還沒有出現過詩中所描述的場景和君王,然而,當主耶穌來到這世上,這場景出現了,這君王也出現了。新約作者們因著這首詩的激勵,縱萬水千山,雖歷盡波劫,仍努力為主作見證(參可1236-37;徒233-35),最終把教會建立起來,使福音得以廣傳。

今天,也許我們正營營役役地為口賓士,為工作、為家庭、為兒女,甚至為事奉而枯竭;今天,也許我們都很累,仿佛孤單獨行,再無出路;今天,也許我們會懷疑所信的道怎能與強大的社會潮流和世俗價值觀相抗衡;然而,感謝主,本詩告訴我們神仍運行,祂要在種種逆境中掌權。我們並不孤單,因有無數的人與我們一樣,以聖潔為衣,與我們同喝路旁的水,以致最終能昂首闊步,高奏凱歌。

你看見這景象嗎?主既已把這一切告訴了我們,你能看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