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百十四篇短篇信息 目錄: 讚美神的拯救(楊震宇) 主降臨作王、大地震動(吳主光) 自主的神:超乎萬有之上,貫乎萬有之中,住在萬有之內(陳家強) 神同在(一一四1~8)(臺北靈糧堂) 拯救之歌(一百一十四篇1〜8節)(臺北基督之家) 節期頌詩(二):來思念神(詩114篇)(香港讀經會) 讚美神的拯救(楊震宇) 鑰句:你因見主的面 背景:《詩篇》第一百十四篇被擄歸回的讚美詩,為鼓勵回歸的百姓有信心倚靠神。詩人述說神親自帶領以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的經歷,以及到達應許地的事蹟。這題材在聖經中到處可找到,但不易找到像這篇詩之簡潔美麗、生動有力,故被公認為最優美的詩篇之一。本篇前半段(1~4節)追憶當年神施行的拯救,後半段(5~8節)頌贊神的大能。出埃及對以色列人而言,是值得永遠記念歌頌的一段歷史。在逾越節提醒神的子民,神是他們的拯,因祂在已往的日子曾拯救祂的百姓出埃及進迦南,這首詩篇尤其適合。 提要:第一百十四篇是讚美神拯救以色列人的詩。在這首讚美詩裏,詩人首先講述出神的百姓出埃及進迦南蒙拯救的事(1~2節);然後,他描述神命令紅海奔逃、約但河河倒流(3~4節)為以色列民開出道路;之後,他使用擬人法,直接質問滄海和大山偏離平時的軌道 (5~6節),乃是使它們不得不承認創造主的能力;最後,他用肯定句答覆上兩節的問題,因為神榮耀的顯現,賜福供應祂的子民(7~8節)。全詩分為二段: (一)神奇妙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1~4節)──以色列出了埃及; (二)為何有這些神跡奇事的理由(5~8節)──大地啊,你因見主的面,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動。 鑰節:【詩一百十四5~7】「滄海啊,你為何奔逃?約旦哪,你為何倒流?大山哪,你為何踴躍如公羊?小山哪,你為何跳舞如羊羔?大地啊,你因見主的面,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動。」 鑰點:本篇我們看見詩人講述當年神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的大能作為(1~4節);然後,他頌贊神的大能,甚至滄海、大山、小山和大地都有所畏懼(5~8節)。在本篇短短的八節聖經中,他記述了五大神蹟,這五個神蹟分別是:(1)過紅海(3節);(2)過約但河(3節);(3)兩次從磐石得水(8節);(4)以及神在西乃山降臨頒佈律法(4~7節)。為甚麼會有這些神蹟奇事呢?詩人表明這些神蹟都是與神榮耀的顯現有關,否則紅海怎能分開呢?約但河的水怎能倒流?親愛的,大地和萬物見祂的威嚴而戰兢俯首,你對這位偉大造化主是否也存有極深的敬畏和尊重呢? 今日的鑰節提到「因見主的面。」詩人一連發出四個問題,問滄海和約但河為甚麼「奔逃」,「倒流」和大山和小山為甚麼「踴躍」,「跳舞」呢?他解釋這些神蹟奇事都是出於神彰顯祂的能力,整個自然界都「因見主的面」才有這樣的反應。此外,詩人回答這四個問題,乃是因為神看顧祂的百姓,並且祂自始至終都掌管他們出埃及的旅途,因此祂改變了大自然的規則,來成全對其子民的救恩。親愛的,大地見主,敬而震動;你見主面,感受又如何呢? 【音樂是從神那裡來的】奧國大音樂家哈頓,平生虔誠信主,創造了許多聖詩和詩譜。有些人批評他所作的樂譜過於柔美,發出來的聲音缺乏嚴肅。哈氏回答他們說:「那是我不能自主的,神給我快樂的心情,我就用那時候的心情讚美歌頌神」。哈氏創作很多,「創造!」一曲尤為不朽傑作。此首曲譜作於一七九九年三月十九日,曾在奧國京城維也納公演,獲得空前的成功。當一八0八年,在維也納大學演奏此曲時,哈氏親自在場。那時他已衰老,不能步行,他坐在椅上,人把他抬到會場。入場時,全場的人起立歡呼;他就伸手指天,虔誠地說:「那首樂是從上面來的!是從神那裡來的!」 「祂開始善工就必成就那工,救恩一開始之後,屬祂的人的詞彙中就再沒有『不可能』的字眼了。多少困難也將必有多少神蹟隨,因為他們是神的子民。」――《新舊約輔讀》 默想:詩人因神的拯救而讚美和感謝神,他屢屢提及過去神引領他們祖先出埃及一事。那是一個何等令他們難忘的歷史時刻。親愛的,你是否也常常頌揚主的救恩?連大地在神面前都要震動,你又該如何來回應祂的同在呢? 禱告:神啊,祢不只是拯救以色列人之神,也是拯救我之神。祢不只是昔日供應保護我之神,也是今天仍然與我同在,與我同行之神。我感謝祢的慈愛和眷顧,直今仍不改變。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主降臨作王、大地震動(吳主光) 第一百一十四篇大綱: 引言: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 一、全地見神作王而震動(114.2-114.4) 1.神在猶大作王 2.河海山嶺蹦跳 二、思想發生地震的原因(114.5-114.6) 1.問河海為何倒流 2.問山嶺為何踴躍 三、全因看見主面而懼怕(114.7-114.8) 1.因見主面而震動 2.主要叫磐石出水 導論: 1.我們討論完了三篇由「教會」唱的「哈利路亞詩」。從(第114至118篇),是五篇「以色列人」在千禧年大會唱的詩。屬於《卷五》第一大部份的第三段。這五篇詩的內容,主要是以色列人對在「大災難」期間,因倚靠耶和華的幫助而得救的回想。 2.讀者若要詳細瞭解這五篇詩,首先必須返回本書的「導論」,去參看其中的「《卷五》各篇內容分析表」。現已抄錄如下:
3.從這個分析表可以看到,為甚麼我們說,這五篇詩的內容是論及以色列人在千禧年大會中,回想他們在大災難期間因倚靠神的幫助而得救。因為詩詞除了提及「出埃及、入迦南」的事蹟之外,更多次強調「以色列、亞倫家、敬畏耶和華的人」、倚靠耶和華的幫助作他們的「盾牌」,勝過敵基督和他的「像」。以色列人一直追求屬地的復興,他們最後就得到「地上的福」──就是蒙恩得以脫離「死亡」和「卑微的地步」,在千禧年中成為強國;他們又在千禧年大會中「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並呼籲「萬國萬民」都當唱「哈利路亞」、讚美主基督…。以上這些內容,很清楚地說明,這五篇詩所論的,是「以色列人蒙恩得救」的景況。尤其是最後(第118篇),這是一篇「稱謝詩」(這詩的開始和結束都提及「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很明顯,這是特別編排的──既然蒙恩得救,很自然就以「稱謝」為五篇詩的結束。讀者可以看到,這篇「稱謝詩」重新提醒「以色列、亞倫家、敬畏耶和華的人」,要稱謝耶和華,承認神的「慈愛永遠長存」;又承認「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詩118:26)這句話主曾對法利賽人和耶路撒冷的人說:「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太23:38-39)可見這詩是預言末世時,以色列全家歸向主基督;因此承認主耶穌是「奉主名來的」,而且是「應當稱頌的」。 4.筆者打算從這五篇詩之中,揀選(第114、116、117篇)與讀者分享;其餘兩篇,就請讀者自行研讀。不過,筆者也會簡介其中的內容和解釋的。 釋經: 引言:以色列人出了埃及之後 114.1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離開說異言之民; 1.本詩開宗明義說明,所論及的是以色列出了埃及之後所發生的事蹟。然而,若只按這些事蹟的實意來解,本詩的價值和意義就很輕了。因為裡頭只不過是很籠統地描述「大地震」的種種現象而已:諸如「河海倒流、山嶺跳躍」等,目的只不過是要凸出一個中心思想──「大地因見神的面而震動和改變」。 2.所以,筆者相信編者文士以斯拉在編輯本詩的時候,是按著詩的預言靈意來編的。他將本詩放在這個位置,是要說明千禧年大會中的以色列人,怎樣回想過往神的大作為。因為接著下來的三篇詩(第115至117篇),都是由以色列人唱的「哈利路亞讚美詩」。所以編者借用本詩所敘述的──「神降臨、並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大地看見神的面,就大大震動和改變」──來預言「末世主基督降臨、並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大地看見主基督的面,就大大而震動和改變」。 3.這樣的看法,是因為之前(第111至113)已經論及「教會蒙恩得救和復活被提」;現在這篇(第114篇)接續描寫「末世大災難的大地震」,指出大地震的原因,是因為「看見主基督降臨的面」,豈不是很適合嗎?再者,接續下去的(第115至117篇),更指出以色列人在大災難中,最後也蒙恩得救,並且在千禧年裡得以存活和復興,因而高唱「哈利路亞」,這豈不是配合得天衣無縫嗎?所以本詩(第114篇)被放在這個位置,將(第111至113)「預言教會的哈利路亞詩」與(第115至117篇)「預言以色列的哈利路亞詩」分隔開,這樣的編排,在設計上顯得特別有意義。 一、全地見神作王而震動(114.2-114.4) 114.2那時,猶大為主的聖所,以色列為他所治理的國度。114.3滄海看見就奔逃;約但河也倒流。114.4大山踴躍,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 1.這裡所說「那時」兩個字,原文是沒有的。《和合本聖經》的譯者們將這兩個字加上去,其實造成很大的誤導,叫讀者以為是在「猶大為主的聖所…」之時,發生「滄海河山奔逃倒流和跳躍」的事。事實上,「猶大為主的聖所,以色列為他所治理的國度」,是要等到大衛時代才實現。因為到那時才有「猶大」和「以色列」之分;並且那時「聖所」才遷入猶大的耶路撒冷。而「滄海看見就奔逃」卻是指摩西領以色列人過紅海的事蹟;「約但河也倒流」則是指約書亞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過約但河的事蹟。摩西和約書亞的事蹟,距離大衛為約櫃預備聖所的時間,相差四百多年。 2.《Basic English Version》聖經將這節經文譯得較為準確──“ Judah became his holy place, and Israel his kingdom.”總意是:「自從以色列出了埃及之後,神就降臨,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以至後來猶大變成他的聖所,以色列變成他所統治的國度」。就在這段時間內,大地曾經因為看見神的面而「震動跳躍」,河海也因此「奔逃倒流」。 3.然而這只不過是籠統的說法。嚴格一點來說,摩西領以色列人過紅海的時候,耶和華神只有在雲柱火柱中顯露自己。當時雲柱領以色列人向紅海方向走,法老王以為以色列人在曠野走迷了路,就派大軍追殺他們。及至大軍快要追上他們之時,雲柱就從天上降下來,將埃及大軍和以色列人隔開,等摩西伸杖叫紅海的水分開,讓以色列人走乾路過紅海之後,雲柱才升回天上。法老王的大軍看見,以為自己也可以走乾路過紅海,所以便追趕他們。誰知神使紅海的水複合,將法老王的大軍全部消滅。可以說,當時「滄海」是因為「看見耶和華的面」而「奔逃」;其實耶和華的面只不過是在「雲柱火柱」中,間接地顯露出來而已。 4.「約但河倒流」,則是指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約但河的事件。當時,利未人遵照耶和華的吩咐,抬著約櫃一步一步走進漲過兩岸的河水中。當他們的腳一接觸到水,神就使「那從上往下流的水在極遠之地、撒拉但旁的亞當城那裡停住,立起成壘;那往…下流的水全然斷絕。」(書3:16)使以色列人可以走乾路過約但河。這事件,本詩形容是為「因為看見耶和華的面」之故;其實約但河只不過是看見「神的約櫃」而已。 5.至於「大山踴躍,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這是指耶和華神降臨到西乃山之時,西乃山和周圍大大小小的山都因懼怕而震動。經文說:「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西乃全山冒煙,因為耶和華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的震動。」(出19:16-18)士師底波拉也有過這樣的回憶,說:「…你們應當頌贊耶和華!…耶和華啊,你從西珥出來,由以東地行走。那時地震天漏,雲也落雨。山見耶和華的面就震動,西乃山見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面也是如此。」(士5:1-5) 6.讀者可以見到,以上所敘述的事件,並沒有按時間次序來形容;而是籠統地講論耶和華神從天降臨之後,一直居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作王統治他們。直到大衛時代,代表神同在的約櫃才遷入耶路撒冷,安置在大衛為神預備的聖所中。但是事實上,以色列人入了迦南,直到大衛時間,都沒有發生過明顯的大地震,或河海倒流事件。所以作者的筆法其實是要指出:當耶和華神降臨西乃山,並住在曠野會幕中之時,大地尚且震動,河海尚且倒流;何況現在耶和華神住在猶大的聖所裡,直接作王統治以色列,以色列人豈不更加直接見到神的面,從而大大懼怕嗎?大地豈不更加震動,和出現更不平凡的現象嗎?為何以色列人長久不信,竟然轉去隨從外邦人的假神和偶像呢? 二、思想發生地震的原因(114.5-114.6) 114.5滄海啊,你為何奔逃?約但哪,你為何倒流?114.6大山哪,你為何踴躍,如公羊?小山哪,你為何跳舞,如羊羔? 1.這裡不斷問:「你為何…你為何…?」其實作者的意思並不是要問滄海和大小山嶺,乃是要提醒以色列人,如果滄海和大小山嶺會因為看見神的面而奔逃和震動,以色列神的選民為何看不見神的面呢?為何看不見大地種種的神跡現象,是因為背後帶有某些屬靈因素呢?難道滄海奔逃是自然現象嗎?難道大山小山跳躍也是無緣無故的嗎? 2.以色列人在歷史上一直不曉得其中屬靈因素,是因為他們沒有屬靈眼光;就像今天許多基督徒不明白屬靈層面的事情一樣,因為屬靈眼睛瞎了。這樣的人,連沒有靈性的滄海和大地也不如。 三、全因看見主面而懼怕(114.7-114.8) 114.7大地啊,你因見主的面,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動。114.8他叫磐石變為水池,叫堅石變為泉源。 1.大地不會回答,所以作者便替大地回答,指出是因為看見「雅各神的面」之故。作者特別強調是「雅各神的面」,為要指出與迦南地一切假神無關,乃是以色列人列祖所事奉的神使大地震動的。 2.請讀者特別留意,這裡所說的「他叫磐石變為水池,叫堅石變為泉源」,一定是指摩西兩次吩咐磐石流出水來,解決以色列人的缺水的事。第一次是發生在出埃及後不久,在「利非訂」發生的。百姓因為沒有水喝而發怨言,神便吩咐摩西拿著杖,在何烈的磐石那裡,擊打磐石,就有水流出來,給百姓渴;另一次是在十二探子窺探迦南地,而百姓不肯進入迦南地之後。百姓在「尋曠野的加低斯」沒有水喝,就聚集攻擊摩西、亞倫。神吩咐摩西拿杖去,在百姓眼前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摩西卻用杖擊打磐石兩下,有許多水流出來,解會眾的渴。耶和華因為摩西和亞倫不信,又不在以色列人眼前尊神為聖,就不准他們二人進入迦南地。筆者要在此指出、嚴格來說,這兩件事發生並不是因為大地看見神的面;但籠統一點來說,其實神早已降臨,並住在會幕裡.所以這兩件事的發生,還可以說是因為大地看見神的面之故。 3.可能因為這兩件事標誌著以色列人的不信,而且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更加變本加厲地犯罪,以致後來亡國被擄,又分散全世界。所以本詩不但沒有以「哈利路亞」為結束,還只是描述大地和河海因為看見神的面而有的異常反應,連一句也沒有提及以色列人。 4.同時,我們也要問:難道大地震動和河海異常現象,就只有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才有嗎?神的面就只有那時才被大地看見嗎?不!這三千多年來,巴勒斯坦當然也有過不少次地震,但是能清楚地說明是因為看見神的面而發生的,就只有在世界末日大災難,當神倒下「大怒七碗」的最後一碗時,大地便發生最厲害的大地震;接著就是主基督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主基督極大榮光的臉面、被眾人看見。可以說,大地先看見神的面而大大震動;之後世人才看見,並大大懼怕。這時候,主基督再一次「叫磐石變為水池,叫堅石變為泉源」,就是叫活水從耶路撒冷流出來,滋潤全地。 5.所以,筆者認為本詩表明是一種「靈意形容」──大地和河海被形容為好像有「屬靈眼睛」似的,能夠看見神的面,因而大大震動。文士以斯拉被聖靈感動,特地將本詩放在這裡,目的是要提醒以色列人,如果大地和河海都有屬靈眼睛,得以看見神的面;為何以色列人一直看不見呢?這篇詩被千禧年時代那些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頌讀或歌唱,必定叫他們有非常的感受──他們的祖先因為不信,沒有用屬靈的眼光來觀看神的作為,結果落在二千年的患難之中;幸好到了末世大災難時,他們終於明白用屬靈的眼光來看地震,故此才得著信心,成功逃脫敵基督的追殺;如同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成功逃脫法老王大軍的追殺一樣。 6.《啟示錄》告訴我們,「末世大災難」就是神吩咐天使倒下來「神大怒的七碗」;而最後一碗就是「史無前例的大地震」。經文這樣形容說: 「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就有大聲音從殿中的寶座上出來,說:成了!又有閃電、聲音、雷轟、大地震,自從地上有人以來,沒有這樣大、這樣厲害的地震。那大城裂為三段,列國的城也都倒塌了;神也想起巴比倫大城來,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遞給他。各海島都逃避了,眾山也不見了。」(啟16:17-21) 7.這裡所說的「巴比倫大城」,就是「大淫婦」──代表變節的「天主教教會」;她的領導人就是「假先知」;她的丈夫就是「假基督」。「假基督」和「假先知」聯合,藉虛假的神跡奇事欺騙以色列人,叫他們拜「假基督的像」;凡不肯拜的,都要被殺。神卻在這時興起了一些智慧人,因著研究《聖經》,發現「假基督」和「假先知」都是假冒的。於是他們就起來,拆毀了「假基督的像」,並在民間傳道,影響以色列全體悔改歸向神。「假基督」看見這些人要造反,就派大軍追殺以色列人,如同從前法老王派大軍在紅海追上以色列人一樣。當「假基督的大軍」追趕以色列人,來到耶路撒冷朝東的橄欖山時,主基督就使地發生大地震,吞了假基督的大軍,拯救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便知道,主基督是神;又知道大地是因為看見主基督的面而大大震動的,所以他們深信主基督即將在大榮耀中降臨。關於這次大地震,《聖經》還有許多記載得很仔細的經文,諸如: 「那日在以色列地必有大震動,甚至海中的魚、天空的鳥、田野的獸,並地上的一切昆蟲,和其上的眾人,因見我的面就都震動;山嶺必崩裂,陡岩必塌陷,牆垣都必坍倒。…我必命我的諸山發刀劍來攻擊歌革;…用瘟疫和流血的事刑罰他。…我必顯為大、顯為聖,在多國人的眼前顯現;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結38:19-23) 「當在萬民中宣告說:要預備打仗…。要將犁頭打成刀劍,將鐮刀打成戈矛…。四圍的列國啊,你們要速速地來,一同聚集。耶和華啊,求你使你的大能者降臨(指主耶穌降臨)。萬民都當興起,上到約沙法穀(按:又稱為米吉多平原。世界末日大戰就是在這裡爆發,因此稱為「哈米吉多頓大戰」);因為我必坐在那裡,審判四圍的列國。…許多許多的人在斷定穀,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斷定穀(意思是要在這穀中,打最後決定性的大戰)。日月昏暗,星宿無光。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天地就震動。耶和華卻要作他百姓的避難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指神使地震開,吞了假基督的大軍,拯救了以色列人)。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且又住在錫安─我的聖山。」(珥3:9-16) 「願你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好像火燒乾柴,又像火將水燒開,使你敵人知道你的名,使列國在你面前發顫!你曾行我們不能逆料可畏的事。那時你降臨,山嶺在你面前震動。。」(賽64:1-3)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人心都必消化。…他們疼痛,好像產難的婦人一樣…。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日頭一出就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人比精金還少…。我─萬軍之耶和華在忿恨中發烈怒的日子,必使天震動,使地搖撼,離其本位。」(賽13:6-10) 8.末世的大地震,對萬民來說,是大災難;但對悔改歸向神的以色列人來說,反而是他們的祝福。就像撒迦利亞先知的預言所說: 「耶和華的日子臨近,…我必聚集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城中的民一半被擄去…。那時,耶和華必出去與那些國爭戰,…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形容主耶穌的「腳」先降下來,於是地就發生大地震)。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穀。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你們要從我山的穀中逃跑(指以色列人逃避敵基督的追殺,結果地震使地裂開,吞了敵基督的大軍下去,消滅了他們。(參啟12:16),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逃跑,必如猶大王烏西雅年間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神必降臨,有一切聖者同來(指較早前復活了的基督徒現在與主耶穌一同降臨)。…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的,他的名也是獨一無二的。全地,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要變為亞拉巴(即死海)。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撒14:1-10) 9.關於地震使耶路撒冷以南裂成大山谷,從耶路撒冷下麵有「河水」流出來,造成大祝福,以西結先知有這樣的預言: 「這水(地震後,從耶路撒冷聖所流出來的河水)往東方流去,必下到亞拉巴,直到海(死海)。所發出來的水必流入鹽海(死海),使水變甜。這河水所到之處,凡滋生的動物都必生活,並且因這流來的水必有極多的魚,海水也變甜了。這河水所到之處,百物都必生活。…魚各從其類,好像大海的魚甚多。…在河這邊與那邊的岸上必生長各類的樹木;其果可作食物,葉子不枯乾,果子不斷絕。每月必結新果子,因為這水是從聖所流出來的。樹上的果子必作食物,葉子乃為治病。」(結47:8-12) 10.對於不信主的外邦列國,大地震使他們降卑,亦極度恐慌。以賽亞先知有這樣的預言說: 「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驕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在那日,惟獨耶和華被尊崇…。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人就進入石洞,進入土穴,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他威嚴的榮光。到那日,人必將為拜而造的金偶像、銀偶像拋給田鼠和蝙蝠。到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人好進入磐石洞中和岩石穴裡,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他威嚴的榮光。」(賽2:10-21)《啟示錄》也引用以賽亞的話預言說:「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于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卷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岩石穴裡,向山和岩石說:倒在我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自主的神:超乎萬有之上,貫乎萬有之中,住在萬有之內(陳家強) 一一三篇的信息,並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從一一四篇中,我們可看到神超越所有國度(1節),認同邊緣人(2節),主宰受造物(3-7節),又供應那些有需要的人(8節)。出埃及的事實強化了啟示的內容。 第1-2節 救贖與內住 神救贖並與人同住;祂將子民從世界中分別出來,是為了歸給祂自己。經文超越了純粹地理上的認知──神的「聖所」(神的住處)位於「猶大」,而「猶大」也是指祂的子民,是這群子民成了神的住處(弗二19-22)。經祂拯救的人也被祂塑造:他們成為「雅各」,以「以色列」的身分作祂的居所(創三十二27-28)。 第3-4節 創造與完工 出埃及的過程充滿了奇妙的事:紅海(出十四21及其後經文)、約但河(書三14及其後經文)及西乃山(出十九16及其後經文)。兩次過海/河,一次是出埃及,另一次是進迦南。這證明神做事貫徹始終;祂起意就必成就──創造主至高的自主能力,必叫一切人所不能克服的障礙在祂面前傾倒。 第5-8節 憐憫與供應 一連串的問題把我們推向高峰:「神的面」足以成就救恩。因祂的憐憫,祂與弱者,甚至那可鄙如「雅各」的,認同。這位開始了,就必完成祂善工的主(參3-4節的注釋;腓一6),就是子民在旅途上的日常飲食,也供給照顧(出十七1-7)。 ―― 陳家強《詩篇研究講義》 神同在(一一四1~8)(臺北靈糧堂) 在本篇短短的八節聖經中,就記述了出埃及進迦南的五大神蹟,這五個神蹟分別是:過紅海(v.3),過約但河(v.3),兩次從磐石得水(v.8),以及神在西乃山降臨頒佈律法(v.4-7)。這幾個神蹟都是在自然界所發生的異象,這些神蹟會發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共通點,都與神的臨在有關。其中,詩人用的篇輻最多的就是神在西乃山降臨時所發生的事。似乎以色列百姓對於紅海、約但河水分開及神兩次使磐石出水都不甚驚恐,也許是面對自己安危的需要時,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裡,就模糊了神同在焦點了,直到他們在西乃山下,神親自宣佈祂要降臨,並且要百姓遠離,而神降臨所帶來的震撼,在此時才在以色列百性的心中產生大震撼也令他們驚恐,再加上摩西久久沒有音訊,這種驚恐便更加劇烈,此時他們反而做了一件大大得罪神的事,我們從聖經的記錄裡讀到,他們就造了一個金牛犢來拜,為什麼他們要做這事得罪神呢?他們知道這是得罪神的事嗎?我相信他們的驚恐太大了,大到想趕快做點什麼事來舒緩心裡面的驚恐懼怕。 神實在是太偉大了,當祂降臨同在時,自然界有了恰當的反應,對於紅海、約但河、磐石而言,它們是按著神的命令回應,詩人告訴我們,這些情形發生的原因是「因見主的面,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動」(v.7)。我們今天常常渴望神的同在,但試問,我們預備好神的降臨嗎?有時我們會感受到神同在,但似乎我們僅僅是平淡的說「神與我們同在」,以至我們不知不覺中輕看了神的同在,以為神降臨不過如此,好像是看了一場大明星的節目,也許我們比那些看大明星現場演唱會的觀眾更不如,因為我們的反應太冷漠了。 詩人在詩篇的信息中,不斷的呼召我們來讚美神,並且說我們的讚美是神的寶座,要我們在神的面前要極力的讚美,神透過詩人的信息告訴我們,用讚美來迎接祂的降臨,用讚美來回應祂的同在,「大山踴躍,小山跳舞」只是描寫的筆法,詩人透過這種描寫來映射對神降臨同在的興奮。當神降臨同在時,我們不可閉住我們的心、我們的口。免得我們像以色列百姓中無知的人因為懼怕的原故做了大大得罪神的事。 默想 有神同在的經驗嗎?反省自己當神同在時,是如何回應的? 回應 求主幫助我用正確的態度回應你的同在。 拯救之歌(一百一十四篇1〜8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篇詩篇是詩人歌頌耶和華神,如何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偉大故事。是的!不僅以色列人有可歌頌的神拯救他們的偉大故事,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有神偉大拯救我們的故事: 第一、神把我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第1節詩人歌頌耶和華拯救以色列出了埃及為奴之地。感謝主!我們過去也是被罪捆綁,被許多壞習慣捆綁,活在黑暗、絕望的生命中,因著神拯救我們,我們得著自由。讓我們不管蒙恩得救多久了,我們都要像詩人一樣,常常歌頌神對我們的拯救。永遠不要忘記神在我們身上的恩典! 第二、第2節詩人提到,神不但拯救以色列人,祂還停留在他們當中治理他們。感謝主,是的!神不但拯救我們,祂還與我們同在,治理我們,管理我們的生命、生活;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好讓我們的生命愈來愈有神的榮美。因此讓我們再次把我們生命的主宰交給祂,讓祂掌權居首位! 第三、第3節詩人提到,神不但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祂也使滄海就是紅海分開,使約但河倒流,好帶領以色列人進入神為他們預備的迦南美地。是的!神不但拯救我們脫離世界的捆綁,祂還繼續幫助我們走屬天的道路,祂為我們,除去我們天路歷程中一切的阻攔!弟兄姊妹們!我們有一位大而可畏、大有權能,連大自然在祂面前都懼怕震動,都要聽祂的命令列事的神,我們還懼怕什麼呢?讓我們把我們生命中一切的紅海、約但河、一切的大山、小山、一切的困難都交給祂,祂必為我們成就大事! 第四、第8節詩人也歌頌耶和華神,祂曾經在曠野「叫磐石變為水池,叫堅石變為泉源」!是的!我們所信的神,是供應我們生活一切所需要的神!也許你覺得你目前的生活困難,如同「磐石」和「堅石」一樣!讓我們一起來仰望我們的神!祂是「叫磐石變為水池,叫堅石變為泉源」的那一位神!祂必定使我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你相信嗎? 回應: 主啊,謝謝禰對我的拯救、管理及供應。我願一生跟隨禰! 禱讀:詩篇一百一十四篇7〜8節 7 大地啊,你因見主的面,就是雅各 神的面,便要震動。 節期頌詩(二):來思念神(詩114篇)(香港讀經會) 祈禱: 使滄海奔逃,約旦河倒流,大山小山震動的父神,求你賜我信心與力量,繼續按你的話語行。 在以色列人的節期頌詩系列中,本詩是第二首。詩人在呼籲過民眾要讚美耶和華後,便引領大家一同來思念耶和華昔日所施行的奇妙大工。 對以色列民來說,耶和華昔日拯救他們的先祖出埃及一事,是他們信仰的基礎。詩人在第1-2節借著重提此事,帶領以色列民認定他們是屬神的子民,是聖潔的國度。「以色列」、「雅各」及「猶大」等詞在這裡並非指分裂後的南北兩國,而是詩人對神子民的不同稱呼。 當神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時,紅海(3、5,「滄海」)被分開了;當他們入迦南時,約旦河倒流了(3),甚至大山和小山都震動(4)。「大山」和「小山」可能是指西奈山和以色列民在曠野漂流時所經過的一些山,也可能是詩人以此象徵當年以色列民所進行過的大小戰役。 為甚麼當日以色列民出埃及、入迦南時,滄海、約旦河、大山和小山會有如此變化?強大的埃及,以及人數眾多、勇悍無比的迦南各族為何會被擊敗?因為當日「大地」(7,即滄海、約旦河、大山、小山,以及各國各民的統稱)看見了主的面,見證了耶和華怎樣成就大事,正如「大地」亦曾見證過主怎樣使磐石變成水池,堅石變為泉源一樣(參出17:1;民20:1)。 昔日神的選民每逢思念神的恩典時,就想及他們的先祖蒙神拯救、出埃及入迦南的事件,以致他們日後不論在任何光景,都知道神必會像昔日拯救他們的先祖一樣,讓他們再一次經歷拯救。事實上,每一代倚靠神的人都可以經歷出埃及般的拯救。 今天,我們這一代的信徒,每天也在經歷不同的挑戰與壓力,有時甚至會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失卻倚靠主的信心。在這景況下,我們可以怎去面對?請不要忘記,耶和華既能帶領人出黑暗入光明(參彼前2:9),又能使地與海奔逃、頑石跳動,甚至使無變為有(參羅4:17)。自從造天地以來,大地以至曆世歷代的信徒都在見證這一切。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怎樣做?當來讚美耶和華,跟從祂的話而行,因為祂從沒止息地俯首垂顧祂的子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