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百二十篇短篇信息 目錄: 醒悟—起來上行(詩120)(江守道) 在急難中求神拯救(楊震宇) 求擺脫寄居地好戰的鄰舍(吳主光) 轉向神(漆立平) 第一面的看見 - 世界(朱韜樞) 得勝後的失敗(詩120篇)(林獻羔) 活在當下遇見神(一二○1~7)(臺北靈糧堂) 脫離不敬畏神之民(一百二十篇1〜7節)(臺北基督之家) 朝聖路上的呼求(詩120篇1至7節)(香港讀經會) 醒悟—起來上行(詩120)(江守道) 第一階段 得潔淨 (詩一二○至一二四) 詩篇第一百二十篇:上行之詩。「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我。耶和華阿!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詭詐的舌頭阿!要給你甚麼呢;要拿甚麼加給你呢?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 我們信主的人,在地上應當過上行的生活。一天過一天,一年又一年,一直向著我們的神而去。當我們蒙恩得救的時候,我們就得著了主的生命,這一個生命,在我們裡面有一個要求,要我們往上行、要我們往神那裡去,直等到我們完完全全的在基督裡面被引到神面前。所以在這裡有十五篇上行之詩,指示我們怎樣一步一步的往上走,直到我們與神達到了更完全的聯合。 作者與背景 在十五篇上行之詩裡面,詩篇第一百二十篇是第一首。在這裡我們看見,一個屬神的人是怎樣開始往上去的。請記得:這一首詩不是題到還沒有得救之人的經歷;這裡是說到一個人已經得救了,已經屬於神了,他裡面有一種怎樣的感覺,要向著神而去。這裡沒有告訴我們這一首詩是誰寫的,但很可能是大衛寫的。如果是大衛寫的那麼是在甚麼時候寫的呢?聖經裡也沒有說明,或許是大衛作王之後,把神的約櫃從俄別以東家裡抬到大衛城裡的時候寫的,當他把神的約櫃抬上來的時候,他們都在那裡唱詩。唱的詩歌之中可能就有這一首。大衛為著記念這一個日子,或許就寫了這一首詩,叫大家來唱。 至於這一首詩的背景,乃是這樣。我們記得:當大衛逃避掃羅的時候,他有確實的憑據,知道掃羅要殺他,不容他活著,所以他就開始逃亡。當他逃到挪伯的城裡,碰見祭司亞希米勒。他問亞希米勒說:「你那裡有甚麼吃的沒有?」原來大衛匆匆忙忙的逃難,甚麼都沒有帶,連吃的東西都沒有,所以他見到亞希米勒,就問他有甚麼吃的沒有。但是那時,這一個祭司的城非常貧窮,所以亞希米勒對大衛說:「我這裡甚麼也沒有,只有剛剛從神面前換下來的陳設餅。但這是聖餅,如果你是潔淨的,你就可以吃。」結果大衛就吃了陳設餅。 然後大衛對亞希米勒說:「我匆匆忙忙的出來,連武器也沒有帶,你這裡有甚麼武器沒有?」亞希米勒說:「你從前殺死歌利亞的那刀,還在這裡。」大衛就拿了那刀。亞希米勒又為他求問神。但是大衛在那一天,看見以東人多益,是掃羅的司牧長。大衛看見這人在那裡,心裡就懼怕,知道這個人會去告密。以後果然他去報告,結果使挪伯城裡所有的人都被殺了。所以當大衛要把約櫃抬上大衛城的時候,他的思想就回到那一天他所遭遇的這一些苦難,他就覺得說:「人詭詐的舌頭,說謊的嘴唇,怎樣害了挪伯城裡的人。」這一首詩就是用這一個來作背景。一個愛神的人當他要往上去的時候,他就感覺這一個世界所給他的難處,所給他的痛苦。這一首詩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上行的渴慕 一個人屬靈經歷的開始,總是先在裡面有一種盼望、有一個心願、有一種感覺,覺得他離神太遠,盼望和神接近一點。如果在我們裡面,有這一種感覺,這就是我們屬靈生命往上長的時候。一個人在心靈裡面,對神有一種渴慕,這一種渴慕乃是屬靈生命的開始,乃是往神那裡去的起點。 因著純全的愛 這一種感覺,可能純全是由於一個愛神的心。我們知道,在雅歌第一章,那一個女子一開始就說:「願祂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那裡有一個女子,雖然她是認識主的,但是在她裡面有一個願望、有一個不滿足,盼望與主更親近。她感覺在她的靈裡與主之間仍有距離,她盼望與主親近,像親嘴那麼的近。因著她向主有這樣的心,所以我們就看見她有了一連串的經歷,一步一步的經歷了她的主。 作為神的兒女,最寶貝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有一顆盼望更親近主的心;巴不得與主更親近,巴不得更愛主。如果我們裡面常常有這種感覺、常常有這種催促,我們在屬靈的生命上,就能好好的往前去。 因著急難 但是許多的時候,一個人要主,不一定是因著愛的激勵,不一定是純全因著對主的愛。很多時候,乃是因為他碰到了難處,有了急難、有了問題,因而他的心受到激勵,轉向他的神。正如這一首詩頭一句話所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 你知道我們人是最會適應環境的。比方你進到一個屋子裡,那屋子裡臭味很重,你剛進去的時候,覺得很難受;但是你若多待幾分鐘,就不太覺得難受,你已經適應了那個環境。在我們屬靈的道路上,也是這樣。我們剛得救的時候,主的靈在我們裡面非常的新鮮,我們屬靈的感覺也非常的敏銳,只要沾染一點罪惡、沾染一點世俗,裡面就覺得很不舒服,非要把它除去不可。 哦!那時候我們裡面實在是渴慕神,如果早晨起來,沒有時間讀聖經、沒有好好與主交通,裡面就非常痛苦,好像這一天就不曉得怎樣過了。但是當我們有這些感覺的時候,如果沒有馬上對付,這些感覺就會逐漸遲鈍。可能世界的灰塵慢慢的沾染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也不覺得了。我們對主的心情逐漸冷淡了,今天不讀聖經,裡面很痛苦;明天不讀聖經,痛苦就減少了一點;後天不讀聖經,就差不多不痛苦了。過了一個禮拜以後,我們早晨起來,洗洗臉就上學去了,就上公事房去了,裡面一點沒有感覺,我們已經適應環境了。 到這個時候,我們這一個人就好像睡著了,雖然光景不好,反而覺得很好,很過得去。到了禮拜天,還是去聚會;有機會還會禱告,有時候也讀一點聖經,大罪不會犯,小罪卻不斷,但是裡面卻很安息、很平安。 但這不是真平安。如果我們落在世界裡面,與主遠離,裡面還沒有感覺,這乃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光景。今天許多基督徒,就是在這種光景裡面。你不能說他不愛主,但是他對主的心實在是冷淡。你說他愛世界,他還沒有完全落在世界裡頭,但是他與世界的分界已經不大清楚了。他可能還沒有犯罪,但是他的裡面已經有一點模糊了。 當你在這種光景中的時候,你能上行嗎?不能!你說:我在這裡已經很好了,讓我就留在這裡罷,你們不要來攪擾我。雖然我也知道,這不是最好,但這也可以了,已經比許多人好多了。 弟兄姊妹!如果我們落在這種光景中,那實在是可憐。這就是許多時候,神把我們放在苦難裡面的原因。哦!我們若能一直單純的愛主,這是何等的好;但是因著肉體的軟弱,我們往往不能長久單純的愛主。所以很多的時候,神為著愛我們,就讓我們落在苦難的裡面。苦難對我們是很有益處的。如果在我們屬靈的生活中,一點難處也沒有,恐怕我們就會坐下來,甚至躺下來了;恐怕我們就冷淡了,自滿自足了,對主不追求了。神為著愛我們的緣故,就用苦難來攪動我們。有事情發生了,有難處臨到了;或者身體生病、或者家庭有糾紛、或者工作事業上有難處;當這些難處臨到的時候,就把我們驚醒起來。 在主耶穌的比喻裡,我們看見有一個浪子,他把父親分給他的產業都帶著,到遠方去了;他在那裡吃喝快樂,根本想不到他的父親,也想不到他父親的家。在那個環境中,他覺得很好,他不住在家裡沒有關係,在遠方也很快樂。但是等到他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碰見那個地方遭遇饑荒,他就去投靠當地的一個人;那個人叫他去看豬,但是連豬吃的豆夾也不給他。換句話說:人看他比豬還不如。弟兄姊妹!神允許這樣的光景臨到他身上,是為著甚麼呢?就是要刺激他,叫他醒悟過來,回到父親家裡去。 這個浪子是從那裡開始回頭的呢?乃是從他的醒悟開始。他現在有一顆心要回到父親的家裡。雖然他要回去的動機是非常的低,但他總是想要回父親的家了。雖然在那個時候,他的心還不夠高,他是要父親的糧食,還沒有要父親自己,但是無論如何,他的心轉過來了,要回父親的家了。 在我們屬靈的過程中,常常也是這樣。許多時候我們像一個浪子,心遠離了神,到了遠方;我們安於遠方的生活,在那裡享受罪中之樂。我們沒有意思要回去,也不想念我們的神。因此很多時候,神就藉著環境來打擊我們、激動我們。當我們碰到難處的時候,裡面就醒悟過來。 哦!巴不得今天我們不必等到遭受很厲害的打擊,才醒悟過來。巴不得神的打擊還沒有臨到我們的時候,我們就驚動自己醒悟過來,來愛我們的神、來尋求我們的主。請記得:神容讓難處臨到我們,並不是要難為我們、苦待我們。神是愛我們的,如果可能,絕不叫我們落在患難中。但是問題就在這裡,因著我們肉體的敗壞,我們一安逸,就停頓下來。因此神為著愛我們的緣故,多少時候不得不讓環境來攪我們一下。祂讓我們經歷一點難處,叫我們四面被圍,叫我們心裡作難。感謝神!在急難的時候,我們就禱告我們的神。 我請問大家,甚麼時候你的禱告最多?是平安無事的時候呢?還是困難重重的時候?甚麼時候你的禱告最逼切?是凡事順利的時候呢?還是遭遇逆境的時候?甚麼時候你的禱告最真?當你平安無事的時候,你的禱告常常不過是嘴裡說說:心裡並沒有動。但是當你碰到難處的時候,你的禱告雖然不太美麗,文詞也不太好,卻是很真。難處會逼你真實的呼籲神。 要有屬靈的進步,第一件事就是裡面要儆醒、要激動起來。在你的靈裡要興起一個願望,你的心轉向神,你向神有所要求,你要你的神。如果在我們裡面,有這一個要神的心,我們的心轉向神、渴慕神,這就是我們上行的開始。 以色列百姓被擄到巴比倫去,在巴比倫住了七十年之久。他們蓋了房子,置了田產,也有了事業,他們就定居下來了。當他們初初被擄的時候,我相信他們的裡面一定是不安的,但是過了七十年,他們就安定下來了。他們不盼望再回耶路撒冷。他們說:「我們在巴比倫也很好,我們一樣可以事奉神,並且巴比倫的機會比耶路撒冷還要好,可以多多的賺錢,那豈不是好嗎?」所以他們就安居在巴比倫。但是過了七十年,神的靈就起來,在神的兒女中間作激動的工作。有極少數的人,他們被神的靈激動起來,覺得說:「我們在這裡不對,我們一定要回到耶路撒冷。神在那裡呼召我們,我們要起來,我們要回到耶路撒冷,建造神的聖殿。」當他們的靈被神的靈激動起來的時候,這就是他們上行的開始。 弟兄姊妹!我在神面前所仰望、所盼望的,就是願神的靈在這些日子激勵我們,激動我們的心,叫我們起來渴慕我們的神。哦!我們何等容易過了一段的時間,就安定下來了,覺得這樣就很好了,可以不必追求甚麼了。我很怕今天我們的光景就是這樣。當我們這樣一定下來,我們向神的心就遠離了,追求的靈就冷淡了,對於世界分別的感覺也慢慢的減弱了。巴不得今天神的靈臨到我們中間,激動每一個人的心,叫我們醒悟過來,看見說:我們今天的光景不對,我們今天的情形不夠好,我們已經落到世界裡面,已經落在不正常的情形中,我們要起來,渴慕我們的神。 看見自己墮落在基督之外 當作詩的人落在難處中的時候,他忽然看見他居住的地方也有問題。他乃是住在一個錯誤的地方。他說:「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當難處臨到大衛身上的時候,這個難處就驚醒他,叫他發覺自己實際的情形。 「米設」是誰呢?你如果查考聖經,在創世記第十章二節可以找到,米設是雅弗的子孫(挪亞有三個兒子—閃、含、雅弗)。他們是住在黑海一帶的地方。換句話說:他們是住在迦南地的北面。「基達」是甚麼地方呢?創世記第二十五章十三節給我們看見,基達是以實瑪利的子孫。他們是住在亞拉伯的曠野裡,正在迦南地的南邊。 而一個屬於神的人,是應當住在迦南美地的。迦南是神應許給祂百姓的,凡神的子民都應當留在迦南地,不應當住在迦南地的北面,也不應當住在迦南地的南面。如果他住在迦南地,那是流奶與蜜之地,他在那裡就得以與神交通,蒙神的保守。但是在這裡,雖然大衛還是住在迦南地,並沒有出去,但是就著他靈裡的感覺來說:他知道他自己已經離開了迦南地,落在迦南地的外面了。 我們都知道,基督就是我們的迦南地。神把我們放在基督裡面,基督就是我們的流奶與蜜之地。神在基督裡,已經把祂一切的豐富都賜給了我們。所以我們今天應當住在基督裡面,支取祂一切的豐富。我們需要奶,基督就是我們的奶;我們需要蜜,基督就是我們的蜜。哦!我們在基督裡面,可以享受神一切的豐富。 神既已把我們放在基督裡,我們就有一個責任,就是常常住在祂的裡面。我們要把基督當作我們的家,當作我們的居所。我們要常常與祂交通。如果這樣,我們的裡面就沒有缺乏,我們的外面也有了保護。 但是很可惜,許多時候我們像亞伯拉罕一樣,慢慢的遷到南地去,再從南地下到埃及。我們會漸漸的,不知不覺的,從基督裡面出來。不錯,就著我們的地位來說:我們是在基督裡,但是就著我們的經歷來說:我們慢慢的從基督裡出來了。而我們一旦從基督裡出來,就到甚麼地方去了呢?我們這個人不能懸在空中,若不在基督裡,就是在別處。若不住在迦南,那就要住在米設,住在基達的帳棚中,換句話說:我們就落到世界裡去了。 我們是一班屬於主的人,並不是屬於世界的。我們雖然在世界上,卻不屬於這世界。我們今天在地上,不過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們的靈不住在世界裡,我們的靈是與主交通的,是住在主裡面的。一個住在主裡面的人,就能享受主的豐富,就能得著神的保護。但是慢慢的,我們會從基督裡出來,落到世界裡面。我們愛基督的心冷淡了,愛世界的心加重了。基督在我們裡面的地位減少了,世界在我們裡面的地位加多了。這時我們的感覺就慢慢的遲鈍,漸漸的就好像睡著了。 到這時候,就需要神興起環境,用急難來擊打我們,把我們打醒。當我們落在患難之中,心轉向神的時候,我們就會蒙光照,發現自己的情形不對。一個人不回到神面前,總不會感覺自己究竟錯在甚麼地方。多少時候我們以為我們住在迦南地,我們非常自滿自足,以為自己不錯,在神面前沒有甚麼問題,但是當我們碰到難處,被逼到神面前,而蒙到光照的時候,我們就要發現自己並不在神所命定的地方,我們的光景相當不對。 但願神在祂的憐憫中,叫我們醒悟過來。黑夜已深,白晝將近,現在該是我們儆醒的時候。巴不得所有的弟兄姊妹!都能醒過來,在神的面前檢點自己,究竟今天是住在甚麼地方。你是住在神所命定的地方呢,還是住在神所命定的地方之外?在你的心靈中,是常常住在主裡面呢?還是常常住在世界裡面? 認識撒謊的嘴唇與詭詐的舌頭 當你落在世界裡,當你與世界有接觸的時候,世界所給你的第一個難處,就是撒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這一個世界最叫我們有感覺的,就是嘴唇和舌頭。有一句話說:人言可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裡面最覺得感傷的,就是人的話。這一個世界有一個特徵,就是撒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甚麼時候你落在世界裡、甚麼時候你就落在撒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裡。 先知以賽亞到聖殿裡朝見神。當他進到聖殿裡,看見了神的榮耀,聽見撒拉弗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以賽亞一碰見這種景象,他第一個感覺就是說:「禍哉!我滅亡了!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這是一件希奇的事,人一碰到了神,在他裡面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看見自己的嘴唇不潔,也住在不潔的人中間。這世界的靈在你裡面,叫你的嘴唇不潔;這世界的靈在你的四圍,叫你住在嘴唇不潔的人中間。這一個,就叫作「世界的靈」。 哦!一個蒙神光照的人,首先所感覺的,就是嘴唇的問題,為甚麼?正如主耶穌所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並不是說嘴唇是那麼重要,基本的問題乃是心。但是心是別人看不見,而嘴唇是大家都可以看見的。你心裡所存的,如果都是一些詭詐、欺騙、污穢、嫉妒、惱恨、惡毒,你的嘴唇一定要把這些說出來。 所以若要知道心的光景,只要看嘴唇的光景就可以了。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十七9)人的心是連自己,也要欺騙的。你如果不願意受欺騙,你只要聽聽自己所講的話就可以了。你的嘴唇會告訴你:你的心是如何。一個住在基督裡的人,他的嘴唇就被主保守;一個嘴唇詭詐的人,證明他是在基督的外面。 如果我們要追求主,主定規要在這件事上帶領我們。如果我們在嘴唇上沒有對付,我們在心上也必沒有對付。在聖經裡面,對於我們的嘴唇有許多的教訓。如果你把全部聖經好好讀過,你就要希奇,在神的話語裡面,有那麼多的地方題到嘴唇和舌頭;不但有明文的教訓,還有歷史的榜樣。例如雅各書第三章,幾乎全章都說到我們的舌頭。那裡說:「如果一個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的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弟兄姊妹!在我們的言語上有沒有過失呢?如果我們的話語沒有過失,我們就是一個完全的人。我們能約束自己嗎?如果我們不能約束自己的舌頭,就不能約束我們的全身。 雅各又說:「舌頭在百體中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舌頭是最小的火,卻能點燃最大的樹林。舌頭是很小的一個肢體,卻是一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能污穢你的身體、思想、情感、意志甚至污穢你的靈。它能把你生命的輪子點燃,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換句話說:它能在這裡消耗你的生命。怪不得智慧的所羅門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箴十19) 保羅在羅馬書第三章形容罪人的光景時,也告訴我們說:「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裡有虺蛇的毒氣,滿口是咒罵苦毒。」 箴言告訴我們:「耶和華所恨惡約有六樣,連祂心中所憎惡的共有七樣,就是高傲的眼、撒謊的舌、流無辜人血的手、圖謀惡計的心、飛跑行惡的腳、吐謊言的假見證,並弟兄中佈散分爭的人。」(箴六16-19)神所恨惡的有七件事,其中三件是與嘴唇有關係的,希奇嗎?這就是世界的特徵。你與世界接觸的時候,最叫你有所感覺的,就是說謊話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這一個是世界的代表。我們今天屬神的人,如果落在這個迷惑中,就是落到世界裡去了。 所以我們應當在神的面前有厲害的檢點,也應當在神的面前蒙厲害的光照。我們不要看人,要先看自己。這一個罪惡的世界在我們身上有多少地位?你知道人用嘴唇來傷害人,是不見血的,但是能致人於死地。我們有的時候說謊話、有的時候說大話、有的時候說批評的話、有的時候說一半的話、有的時候說話另有用意、有的時候在背後說人、有的時候在人面前說一種話,在人背後說另一種話;對這人說一種話,對那人又說一種話。哦!在我們的嘴唇裡,在我們的舌頭上,我們不知道犯了多少罪!這些都是叫我們離開基督的,都是表明我們沒有住在基督裡面。 所以一個敬畏主的人,一個住在主裡面的人,必定守住他的嘴唇。一個真正愛神的人,他在神的面前可以說許多的話,但是他在人的面前是閉口的人。一個不敬畏神的人,他在神的面前沒有話,但是他在人的面前話很多。如果今天我們的嘴唇不潔淨,喜歡講話、喜歡傳話、喜歡說不準確的話、喜歡說害人的話、喜歡挑撥是非,話中帶著刀,刺激別人,說話別有作用,這就表明我們不在主的裡面。詭詐的舌頭,乃是世界的特徵。世界上的人這樣撒謊,是理所當然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屬於神的人還能這樣作嗎?絕對不可以!如果今天我們因著受到別人話語的傷害,因而感覺自己的舌頭也是不乾淨的,我們就要在神面前求神拯救,脫離這個詭詐的嘴唇,和說謊話的舌頭。 感謝讚美主!當以賽亞看見自己的光景,在神的面前有悔改的時候,撒拉弗就下來,拿祭壇上的火炭來沾他的嘴唇,潔淨了他。今天祂照樣要用聖靈的火炭來潔淨我們、拯救我們,這樣,我們才能被神差遣,替神說話。 接受嚴厲的審判 當這一個作詩的人在神面前蒙光照的時候,他看見自己不是住在基督裡面;他看見他是嘴唇不潔淨的人,他的四圍也是嘴唇不潔淨的人。哦!在那個時候,他就在神的面前,對這詭詐的嘴唇有一個厲害的審判。他說:「詭詐的舌頭阿!要給你甚麼呢?要拿甚麼加給你呢?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你知道,箭和刀不同,箭可以射死人,刀也可以砍死人,但是箭和刀有一個不同。刀拔出鞘之後若是不砍人,還可以收刀入鞘;但是箭一射出去,要收回來就不可能了。 我們的話語就是這樣,許多時候講錯了話,後來自己知道了想要收回,已經沒有辦法了。在這裡你就看見,人的話語是何等的嚴重。如果你能看見這一個,你就不敢隨便說話,因為話語一說出去,就收不回來了。 這裡說:要用甚麼來加給這詭詐的嘴唇呢?就是勇士的利箭。你知道,今天如果叫我來射箭,我就是把箭射出去了,這箭也沒有力量飛向目標。但是勇士射箭就不然了,他的箭一射出去,又準又快,一定中的,並且把人穿透。 如果今天我們的嘴唇不潔淨,我們的舌頭詭詐,神所給我們的報應就是勇士的利箭。也許你的話射出去的時候,還不太有力氣,但是當神在那裡報應你的時候,那卻是厲害的。你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人也用甚麼量器量給你,並且要上尖下流的加給你(路六38)。一個喜歡說話的人,一個專門用話語來害人的人,這人遲早要在話語上受更大的虧損。這是一個屬靈的原則。 不只如此,另外還要給的一個東西,就是羅騰木的炭火。當時許多人在沙漠地旅行,白天非常熱,但是太陽一下山,又非常冷。那這些旅客怎麼辦呢?他們要在沙漠地過夜,就去找羅騰木來。在沙漠裡有羅騰樹,這一種木柴非常容易燃火,而點燃之後,又不大容易熄滅,可以燒得很長久。有的人過了夜,第二天走了,留下一堆灰燼,但是別人來到這裡,把它挑一挑,火又起來了。所以羅騰木是一種很特別的木頭。 我們的話也是這樣。我們的話一下就能把火點起來,過了一天,好像熄火了,但是你把它再挑一挑,那個話又燃起來了。因著這個緣故,所以神的審判也是長久的。話是怎樣長久,審判也照樣長久。 所以,我們如果要起來上行,巴不得我們先在自己裡面有一個醒悟,看見說:我們今天已經落在世界裡面。怎麼知道我們已經落在世界裡面呢?可以聽聽自己的聲音,摸摸自己的舌頭,就知道我們在甚麼地方。讓我們在神的面前悔改,好叫我們能上行,與主有更深的聯合。──
江守道《上行之詩》 在急難中求神拯救(楊震宇) 鑰句:我…有禍了! 背景:《詩篇》第一百二十篇的作者不甚清楚,只是因其內容與氣氛與五十二篇相似,可以視大衛為作者,可能是當大衛逃避掃羅的時候,在挪伯的城裏被以東人多益看見(撒上二十一7,二十二9~10、18~19),他去報告掃羅,結果叫挪伯城裏所有的人都被殺了,所以大衛想起這段苦難而寫的。這首詩可根據韻律和內容,也可分成三段:(1)對救恩的懇求(1~2節);(2)對惡人的審判(3~4節);(3)歎息當時的處境(5~7節)。 提要:第一百二十篇是在急難中求神拯救的禱告。在這首感恩詩中,詩人感謝神在急難中,應允他的求告(1節);接著,他求神拯救他脫離說謊的嘴唇與詭詐的舌頭(2~4節);最後,他追述未獲拯救前所遭遇難處與痛苦(5~7節)。全詩分為三段: (一)懇切向神求救(1節)──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我; (二)謊詭人受報應(2~4節)──詭詐的舌頭阿,要給你甚麼呢; (三)寄居惡人中間(5~7節)──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 註解:「羅騰木的炭火」(4節)──羅騰木(小樹名,松類)。原文是rethamim。據認為指金雀花樹,是多枝少葉的灌木。羅騰木是一種耐燒木材,用以製成的木炭,易燃耐燒。詭詐的舌頭象火(箴十六27),所以刑罰也是火。 鑰節:【詩一百二十5~6】「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 鑰點:「上行之詩」第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是一本「朝聖者之歌」,是朝聖者一年三次上耶路撒冷守節之行時,在途中唱的歌。本篇我們看見,朝聖者在旅程開始之時,追憶當年離家在異邦的經歷。在這短短的感恩禱告中,他首先感謝神曾垂聽了他的禱告;然後,他發現自己沒有住在應許之地,流蕩在異邦之時,就發自內心的求告神,懇求祂救他脫離世界的敗壞,乃是說謊和詭詐,並且求祂以利箭和炭火審判那些惡人;之後,他表達了他當時的苦況,因他正住在充滿敵意的米設和基達的地方,並非在迦南應許之地;最後,他發出歎息,因他渴慕和睦,而不願與那些好爭戰的人同夥。 今日的鑰節提到「我…有禍了!」本篇值得注意的就是,詩人說到他自己處身外邦有禍之地──「米設」和「基達」。米設是雅弗的子孫(創十2),住在裏海一帶,是迦南地的北面。基達是以實瑪利的子孫,住在亞拉伯曠野,是在迦南地的南邊。詩人表達了他的苦難源自這充滿說謊、詭詐的環境。那時,他最痛苦的經歷,就是成為謊言和誹謗下的受害者。他可在無助中感受到到司布真觀察所得的真理:「當真理還在準備起行的時候,謊言已可環繞地球一周了。」因此,他醒悟自己並不是住在神所命定的地方,而是居住在爭鬥的人當中,為此歎息,而渴望蒙拯救。
親愛的,你是否也可以感受到詩人在世界中的痛苦,有「說謊的嘴唇」、「詭詐的舌頭」、「恨惡和睦的人」、與「要爭戰」的人呢? 本篇指出基督徒蒙恩長進的第一步,乃是我們親身感受到世界充滿虛謊和虛偽的特徵──「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是用來騙人、中傷人、攻擊人,並帶來人的誤解和紛爭;以及世界充滿仇恨和敵意的代表──「米設」和「基達」,只有相爭,没有和睦。當我們醒悟了與爭鬥的人同居乃是咒詛,而與和睦的人同住乃是最大祝福。因而我們的心轉向神,渴慕親近真實可靠的神,這就是我們基督徒上行的開始。因為只有住在基督裡,我們才能與神和睦,享受神一切的豐富;並且我們只有在教會中與同心、同道的弟兄姊妹一同成長,一同和睦同居,才能脫離虛謊、詭詐,與人爭競、爭戰的那種環境。親愛的,你是否認識世界所給你的難處與痛苦?你是否渴慕住在基督裡,並且享受和睦的教會生活呢? 「這首詩不是寫一個還沒得救之人的經歷,而是寫一個愛神的人,當他要往上去時,他就感覺這一個世界所給他的難處與痛苦。苦難帶人遇見光,認識自己離開神而落在虛謊中的真實光景。」――江守道《上行之詩》 默想:親愛的,一個人若不被逼回到神面前,總不會感覺自己究竟在甚麼是地方。你是否有路加十五章浪子因受苦,而醒悟過來的經歷呢? 禱告:主阿,幫助我從蒙恩得救後,就開始與祢走「上行」的屬靈之路,好叫我看見世界的虛空,也渴慕每天能與祢同住、同行,與祢有更深的聯合。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求擺脫寄居地好戰的鄰舍(吳主光) 第一百二十篇大綱: 引言:神應允急難中的禱告(120.1) 一、求拯救脫離說謊的鄰居(120.2-120.4) 1.求擺脫說謊的鄰居 2.建議用箭與火報應鄰居的舌頭 二、在寄居地難與好戰的鄰居相處(120.5-120.7) 1.在米設寄居有禍了 2.因與恨惡和睦的人同住 3.想與鄰居和睦,他們卻要爭戰 釋經: 引言:神應允急難中的禱告(120.1) 120.1(上行〔或作登階,下同〕之詩。)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 1.這裡,作者所說的「急難」,其實是在寄居地難與好戰的鄰居相處;他們常用舌頭攻擊作者,叫作者感到儘快離開寄居地為妙。這樣的形容,代表作者考慮離開本地,打算遷居耶路撒冷,一方面可以朝拜神;另一方面又可以在耶路撒冷長期「與弟兄和睦同居」(參詩133篇),這就是他最大的願望。 2.作者在這引言中表示,他一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暗示,這就是本詩的「結論」。這樣將「結論」當作「引言」,是許多詩篇作者所慣用的筆法。所以、本詩又表示,現在可以離開寄居地好戰的鄰居,往耶路撒冷去朝拜神,心情感到非常愉快。 3.但本詩在編輯上的靈意,是預言末世時代以色列人從世界各地歸回巴勒斯坦的情況。事實上、自從主後七十年,猶太人分散全世界,他們都在居寄地長期遭到「惡鄰舍」的批評、攻擊,甚至逼迫、虐待和屠殺。到一九四八年以色列複國之後,猶太人才得以從各國歸回。所以這十五篇「上行詩」都是描寫從世界各地歸回的以色列人的心境;他們離開寄居地,返回耶路撒冷.一路上、遇見其他朝聖者,大家相交、彼此互祝平安、一同前往敬拜神、一同遊覽,直到夜幕低垂,離開聖殿為止。 一、求脫離說謊的鄰居(120.2-120.4) 120.2耶和華啊,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120.3詭詐的舌頭啊,要給你什麼呢?要拿什麼加給你呢?120.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小樹名,松類)的炭火。 1.這裡複述作者的呼求,說:「耶和華啊,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這是說,寄居地的鄰舍,對作者主要的攻擊是用舌頭「惡意批評」;這批評還夾雜了「謊話」(意思是誣告)、和「詭詐」(意思是連好話也藏有陷害人的惡毒在其中).例如、中世紀時代,猶太人寄居在歐洲各國,因為受到天主教教皇的誣衊,指猶太人為「神所棄絕的民族」,人人都有責任將他們滅絕;所以各國的君王和臣民都歧視猶太人,逼迫他們、趕逐他們、藉詞殺害他們。 2.作者極其怨恨鄰居的誣衊,所以好像轉過來對他們的「舌頭」說話:「詭詐的舌頭啊!要給你什麼呢?要拿什麼加給你呢?」意思是反復思考如何報應這些詭詐的舌頭才為洽當;最後想到了,就說:「就是勇士的利箭」.意思是、勇敢起來抵擋他們;不是與他們辯論,而是看他們如同惡獸一樣,忽然射殺他們,使他們不能再說話。《聖經》預言末世的敵基督也是一隻惡獸(啟13:1-10).《但以理書》解釋這惡獸在靈意是另一隻惡獸的十角中,長出來的一隻「小角」;這「小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說誇大的話。」《啟示錄》又指出,他「說誇大褻瀆話」,甚至「向神說褻瀆的話,褻瀆神的名並他的帳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最後,坐寶座的「亙古常在者」審判他,因他「說誇大話的聲音」而將他殺死,又將他「扔在火中焚燒。」(但7:8-11, 啟13:5-6)所以、本詩所說的惡鄰居,就是猶太人寄居歐洲時,所遭遇到迫害他們的「敵基督體系」──「神聖羅馬帝國」以至「歐盟」在歷史上對猶太人的迫害和屠殺。神將要報應他們,在末世的哈米吉多頓大戰中,忽然消滅他們,如同「勇士的箭」射穿「詭詐的舌頭」一樣,叫他們不能再說褻瀆的話。至於「羅騰木的炭火」,那是形容用焚燒許久也不會熄滅的火,來對付這只「惡獸」;與上文所說,神審判他,把他「扔在火中焚燒」的意思一樣。《啟示錄》也預言敵基督的結局,說、主耶穌基督和跟從他的眾軍要從天上騎白馬降臨,與那獸爭戰.於是「那獸被擒拿;那在獸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獸印記和拜獸像之人的假先知,也與獸同被擒拿。他們兩個就活活的被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啟19:19-21) 二、在寄居地難與好戰的鄰居相處(120.5-120.7) 120.5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120.6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120.7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 1 這幾節經文是作者的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對付惡鄰居的舌頭。其中提到「寄居在米設」;查字典,米設」的原文是”Meshek”,這名可能是指「雅弗」的兒子、「挪亞」的孫子,就是今天歐洲白種人的祖先。米設的後裔又常用於「土巴」、「瑪各」、和其他北方(今天的俄國)民族相提並論。換言之,作者表示自己寄居於極北極遠,白種人的國家。 2.又說「住在基達帳棚之中」。《雅歌》提到「基達的帳棚」(雅1:5),暗示是「殘舊醜陋的帳棚」;與「所羅門王的幔子」形成兩個極端的比對。所以,作者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惡鄰居的外邦國寄居,就是住在最美的房子,也等於住在最殘舊醜陋的帳棚裡一樣。 3.又說:「…有禍了!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意思是、我寄居於北方極處,和那些「恨惡和睦的人」同住了許久,受盡他們的批評、攻擊、誣告、虐待和屠殺,真是有禍了;我「願和睦」,但每一次當我發表「盼望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的講論之時,他們就歪曲了我的意思,要與我爭戰。 4.這是最貼切不過的形容,猶太人寄居於歐洲天主教勢力之下,常常遭到惡待就是這樣;尤其是德國希特拉,在納粹黨所統治的歐洲遍地,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寄居於極北的俄國也是如此,俄國沙王也殺盡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都是因為受到天主教教皇和東正教主教指使所致。 5.不過、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之所以不受歡迎,也有實在的原因: 第一、猶太人的祖先殺死耶穌,不承認他是基督.結果、猶太人至今仍然是最難信主的民族之一.因為他們若信耶穌,就要承擔祖先殺死自己的基督的罪名,為普世其他猶太人所排斥和憎恨。這樣、就引至天主教所支配的歐洲列國千多年來的仇視,認為他們是神已經棄絕的民族,人人都可以鄙視。 第二、猶太人也鄙視一切外邦人為「狗」、為「豬」,是「不潔淨的族類」.又認為外邦人通常都會淫亂、吃不潔之物.所以他們不願意與外邦人相交、通婚、一同吃飯、一同居住; 第三、猶太人非常會賺錢,而且手法異常「辣」;他們不論到世界那一個地區寄居,都可以成為該區的巨富。有報導謂:全世界的總財富,猶太人占了一半以上;美國華爾街的經濟被猶太人操控了;香港九龍的電力公司由猶太人嘉道裡出任大股東;一個猶太人二十歲來香港,看中「蘭桂芳」,就在這裡做遊客生意,結果「蘭桂芳」整個地區七成的物業由他獨佔。 第四、猶太人非常聰明,據說、按比率,世上最多醫生是猶太人;愛恩斯坦是猶太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是猶太人、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是猶太人、共產主義提倡人馬克斯是猶太人、音樂指揮家伯恩斯坦是猶太人、航海家哥倫布是猶太人、美國副總統切尼是猶太人、從一九零一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獎金以來,得獎者猶太人竟然占了百份之二十,而全世界的猶太人只不過一千四百萬左右,占全人類百份之零點零零二五而已.這是說、猶太人比一般人聰明約一百一十倍。這是許多人妒忌他們的主因。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轉向神(漆立平) 「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耶和華啊,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詭詐的舌頭啊,要給你什麼呢?要拿什麼加給你呢?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在。我願和睦,但我誓言,他們就要爭戰。」 【求告神是上行的第一步】這是第一篇。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然後轉向神。多數人在急難中,有了困難的時候才會來求告神。但無論他原來是在怎樣的一種情況下,只要當人一求告神的時候,就是人生的轉機。人墮落之後是悖逆神、遠離神的,上行詩一開始,就是從人求告耶和華開始,這個就是人上行的起步。 為什麼是在急難中?當我們去傳福音的時候就知道,人平時不大會去禱告神,就連基督徒也一樣。但在急難的時候,人就試著來呼求神,老天爺!主啊!來禱告。能開始禱告,就是人開始走上行的道路,不管他原來多麼的低下,無論他墮落的有多深,如何的敗壞,當人從深處求告神的時候,這個人就有希望了,神就開始要帶他走上行的路了。人會求告神,在神面前就已經是蒙了憐憫。 【人裡面蒙了光照】真正的信仰是從求告耶和華來的。從蒙了光照,求告神來的。而且當他從深處求告神時。他就有了轉變,在他的裡面自然就蒙了一種光照,就發現自己可憐、敗壞的光景。寫詩的人發現經他一求告,神就應允他。另一方面他馬上接著說:耶和華啊,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人開始直到自己是個罪人,是在主面前蒙了光照,才知道自己是個敗壞、說謊的人,有一個說謊的嘴唇及詭詐的舌頭。 這裡講到說謊的嘴唇、詭詐的舌頭,是因人的惡常常都從嘴裡,從舌頭裡出來,當然惡是濳藏在心裡,但特別從他的話中顯露出來。所以這段聖經讓我們看見,真正求告到神的結果,是讓人發現了他自己真實的光景。 【三方面的脫離】這一段聖經中說到三方面的脫離,願意神拯救他脫離虛謊、詭詐、及罪惡,換句話說就是脫離罪的挾制,他認識自己是個罪人。講到舌頭,很自然的就發現我們的嘴唇充滿了虛假。以賽亞書第六章第五節,當先知以賽亞一遇見主的同在時,就立刻說:我有禍了!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當神向他顯現的時候,他馬上知道自己是個虛謊的人,沒有辦法面見這位神,他承認自己是個虛謊的人,是個嘴唇不潔的人,而且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神的使者——撒拉弗就拿祭壇的火炭沾他的口,除去他的罪孽。同樣的,當人覺得舌頭詭詐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舌頭真像雅各書所說的: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 【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雅各書第三章那裡說,在人的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它就是火,這個火可以點著生命的輪子,從那裡?從地獄點著。說到舌頭,我們犯罪最多的就在舌頭上。這篇詩說出一個蒙光照的人他有一個心意,神啊!救我脫離這種虛謊、詭詐,這是第一面的脫離。怎麼脫離?加給你男士的利箭,巴不得用利箭在舌頭上,把這個舌頭釘在柱子上面,那麼它就不會亂動。當然這是一種的形容,如果利箭穿過舌頭,那麼人就死了! 但是接著就說:要用羅騰木的炭火,利箭很難消除這個舌頭的動作,如果人真是被勇士的利箭穿過的話,就一命嗚呼了!還有第二條路,就是神的拯救,神的拯救是羅騰木的炭火,就是祭壇的火。原來從前在祭壇燒木材,後來用木炭,最高溫的木炭是羅騰木作的,它可以使火的溫度高達一千多度。因此在以賽亞書裡面所潔淨的舌頭,就是用祭壇的炭火,也就是這裡提的。換句話說,這給我們看見,作詩的人有一個裡面的認識:主啊!只有你的救恩能夠醫治並拯救我的舌頭,使我脫離虛謊和詭詐。 【離開米設的境界和基達的帳棚】第二,是要離開,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這話的意思是救我脫離米設的境界和基達的帳棚。米設和埃及一樣,就是買賣的世界。在迦南地往南去是埃及,往北去就是米設。埃及的世界、米設的買賣,其實買賣和世界是一樣的。基達的帳棚,基達原意就是黑暗,他說我長久以來就住在做買賣和黑暗的當中,救我脫離這種境界。 【脫離爭競、爭戰】第三,我一直和恨惡和睦的人同在,是許久同住,救我脫離這種境界。從前喜歡爭競、爭戰;一蒙主的光照以後,就求主救他脫離虛謊、詭詐,脫離世界黑暗的買賣,脫離爭競、爭戰的那種生活。 這就是求告真神的結果,人一求告耶和華神之後就蒙了光照,有了轉變。開始過信仰的生活,他的生活就受到管制,說話就受到約束,不實的話就慢慢從我們的口中消除;不喜歡一直混在世界裡面,活在黑暗中;也不願意再與人勾心鬥角的生活。誰能?只有這位主能夠作成這種拯救。這是第一篇。——漆立平《詩篇中的上行之詩【教會生活的榮美歷程】》 第一面的看見 - 世界(朱韜樞) 世界是什麼? 急難 詩篇一百二十篇簡短並清楚的描寫了這個世界。開頭它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耶和華阿,求你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以色列人上行到錫安山,開始於看見在世界裡只有急難。我們總是解決了一個難處,但又來了一個難處,而這個世界既不能加我們能力也不能帶給我們安慰。所以詩人因著認識自己生在急難中,他們就上到錫安山上敬拜神。 謊言與詭詐 在這世界裡還有什麼?還有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你要知道,說謊的嘴唇是為著辯護自己,而詭詐的舌頭是為了讓自己有所得著。換句話說,當你想要佔別人便宜時,你就變得詭詐;當你想要為自己辯護時,你就得說謊。人欺騙你為要佔你便宜,他們說謊為了要保護自己並為自己辯護。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謊言和詭詐。 我相信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這個經歷。當你從學校畢業時,有些公司為了要爭取你為他們服務,就給你一個美麗的遠景,「如果你為我們公司服務,四十年後你就能得到一筆可觀的退休金、、」但是事實上,他們不會告訴你,四十年後這個公司也許已經不在了。這就是詭詐。他們盡所能的來得你的心,甚至詭詐的來達到他們目的。然而,應徵的人也撒謊,他們在履歷表上吹噓,好得到這份工作。所以雙方是互相欺騙。 上行詩一開頭,就清楚的給我們看見世界的真相。它沒有說世界是邪惡的,為什麼?因為謊言是一切邪惡的根源。人一旦住在謊言裡,任何邪惡的事都跟著來了。所以詩人在這裡呼求,「主阿,救我!」詩人求神救他脫離什麼?不只是這個世界,更是救他脫離他自己。他看見在世界裡,他自己也是一個說謊的嘴唇。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撒了多少謊,你整個人甚至就是一個謊言。所以詩人說,「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舌頭。」他不只盼望從自己的謊言裡得拯救,他也盼望不再被人欺詐。 勇士的利箭殺死你 下面他接著說,『詭詐的舌頭阿,要給你什麼呢?要拿什麼加給你呢?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在世界裡,沒有人會選擇面對實際,每一個人都掉到謊言裡,管他是政客或是傳道人也好。凡是住在謊言裡的人都要被勇士的利箭殺死。換句話說,所有住在這世界的謊言裡的,都要被世界的謊言殺死,這就是世界所能給我們的。 舉例來說,你也許為一個公司做了許多貢獻,你的公司因此得以發財,你也得以升官。然而,所有在世界裡的事都是假的,不過是你利用我,我利用你。也許過了一兩年,他們就解僱你了,甚至沒有顧念你曾有的功勞。這就是「勇士的利箭」。凡是愛世界的人,都會被世界所殺;凡是愛世界的人,都會被世界釘死,世界所能給你的,就是勇士的利箭。 謊言如同羅騰木的炭火在燃燒 第二件東西更糟,就是羅騰木的炭火。羅騰木是松樹的一種,他的材質非常的豐富,它可以燒很久而不熄滅。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裡,人都是住在謊言裡面。當你住在謊言裡,謊言就帶來焚燒,並且這個焚燒很難被熄滅。世界上滿了謊言,謊言不只殺死我們,它也是持續不斷而影響深遠的。 比方,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孔夫子對中國文化的統一也有卓越的貢獻。當我年輕的時候,我非常喜歡一段孔夫子對他的門徒顏回的讚美,「、、一單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但是後來我突然醒悟,連孔夫子的學說也是一個謊言。為什麼?因為當他年老的時候,他過的是一個非常奢侈的生活。他曾說,「肉不正不食,…」肉要均勻的切好,否則他不吃;餐桌要擺設整齊,否則他不坐,因為這是禮節。然而他為什麼不給顏回一些食物,甚至他可以拿這些沒有切好的肉給他?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哲學家? 另一方面,你要向孔子致以最高敬意,因為若不是他,就沒有中國,中國會分裂成許多的國家。但是即使是這樣一位道德家,他仍然是住在謊言裡,並且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在說謊,甚至引以謊言為傲。無論如何,這些謊言就像羅騰木的炭火,燃燒了幾百年,一直到現在仍然繼續焚燒,沒有甚麼能抵擋。你要知道,整個世界充滿了謊言,這些謊言不但殺死我們,同時也一直延續下去。 弟兄們,你們需要認識這個世界,也需要看透這個世界。若是你做完了博士後研究,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你必須告訴自己,「世界所能給我的,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所有的研究,所有的論文,有一天都會成為無有。當我們這樣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就會非常的實際。世界是什麼?除了詭詐,殺死,持續燃燒的謊言之外,其他什麼都沒有。 世界的亨通並不聯於神的旨意 第五節說,『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當我在世界之中的時候,我住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在聖經裡有閃、含、雅弗這三條線,在這裡他不是說到含這條線。「含」豫表定罪。這裡的「米設」就是雅弗的後裔。在創世記第九章,挪亞祝福了他的兒子雅弗,『願神使雅弗擴張…』(27)因此雅弗代表繁增及征服的能力。但是神的路不是雅弗這條線,神的路乃是經由閃這條線。 『我寄居在米設』說明了這塊地乃是在美地的北邊,在那裡有繁榮,有征服,有許多的享受,但是卻不聯於神。米設是雅弗的後裔,他們不在神裡面,甚至他們抵擋神的經綸。詩人說,『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什麼是「有禍了」?就是說,我寄居在這個世界中,而神沒有咒詛這個世界,反而世界繁盛、擴展了起來;然而,這乃是在美地的北邊,不在美地上,也不在神永遠的旨意裡。 「基達的帳棚」是什麼?基達是以實馬利的後裔,他們一面連於神,但另一面又不是神所要的。世界美好的一面就是這樣,一面不斷的征服又征服,但是另一面你不能說這是神所要的。你有沒有看見,如果你不愛主,你可以有美好的前途,也許現在你就是某某公司的總經理,但是我要告訴你,無論你發展的多好,你若沒有神,這一切都不能聯於神的經綸。 宗教世界 - 聯於神,但至終卻成了抵擋神的 世界的另一面是,它連於神,甚至也出於神,但是至終卻成了抵擋神的。這些抵擋神最厲害的是誰?就是以實瑪利的後裔,今天的阿拉伯人。作為居住在基達帳棚的人,他們經常遷移,不能定居下來,也沒有目標。他們有這位創造者作為他們的神,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與神是一,如何來滿足神,如何來成就神的旨意,如何產生神的居所。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也連於神,但卻又是遠離神的,這是什麼?這就是宗教的世界。 當你來看世界上積極的一面時,除了謊言之外,世界當然也給你許多的好處。世界一面是繁榮的,征服的,興盛的,如果你把自己給這個世界,你也會非常的成功。在另一面,還有一個宗教的世界,他們有神,但是卻又不是在神的旨意裡,也不能讓神得著滿足。這就是為什麼這裡描述世界時,它說,我寄居在米設,這個繁榮興盛的地方;我也住在基達的帳篷,我是在宗教裡。無論如何,這兩者都不是神所要的。 愛神的人要受抵擋 第七節,『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如果你不為著神,或許你也一樣和別人享受繁榮,活在宗教的世界裡;然而,當你說,「我願和睦,我要追求真理,」你就會發現,整個世界都要起來反對你。例如,你若在校園裡宣告,「我是基督徒,我愛主!」似乎你所有的朋友都要起來反對你,他們要因此興起一個爭戰。這就是世界,世界不會忍受任何人起來愛主,它們只要你活在謊言裡。所以這裡說,『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你有沒有看見這幅圖畫?這一篇雖然短,卻明白的告訴你什麼是世界。 ―― 朱韜樞《上行之詩》 得勝後的失敗(詩120篇)(林獻羔) 目 錄 前 言 1 第一章 上行之詩 2 第二章 得勝的凱歌 6 第三章 失敗的沮喪 8 第四章 靈 訓 10 結 語 13 前 言 讀經:詩篇120篇 我們曾經寫過《神人得勝與失敗》(王上13章)。 現在我們特別討論詩篇第一百二十篇,這是“上行之詩”的第一篇。詩篇分許多類:(1)一般的分法:預言詩、歷史詩、君王詩、受苦詩、悔罪詩、禱告讚美詩。(2)彌賽亞詩。(3)咒詛詩。(4)上行之詩。 詩篇120篇本是一篇感恩的詩。詩人以神為救世主,使他脫離仇敵的逼迫,他發出呼求之聲(1-4節),但後來他又被當前仇敵的欺壓,就失敗與沮喪(5-7節)。 我們不要在得勝後失敗。這篇詩分為兩大段:第一段(1-4節)是得勝的凱歌,第二段(5-7節)是失敗沮喪的歎息。 前一段是受“人”的痛苦,後一段是受“環境與住處”的痛苦。前一段是急難,後一段是長苦。勝過忽然之急難容易,但勝過漫長的痛苦就甚難。一時殉道容易,長久受苦難忍,以致失敗! 第一段兩次提耶和華(1-2節)。第二段不再提耶和華,而是以“爭戰”作結(7節)!可能因為大家爭吵,不和平相處。第二段只有歎息,再沒有禱告與讚美。 好戰是更加危險的。我們應當對付自己的舌頭,不要爭吵。 我們當恨惡詭詐的惡言,不要與好戰的人同夥(林後6:17),而要和平相處。 第一章 上行之詩 有些詩篇是“上行之詩”,用小字寫在第一行的前面。許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在未曾討論120篇之前,我們要先瞭解什麼是“上行之詩”。 簡單地說:耶路撒冷建造在山上,以色列人往聖殿朝拜,是要往上行的。 一、概 論 1.共15篇“上行之詩” 120篇至134篇是“上行之詩”,“上行之詩”是“詩篇中的詩篇”。 馬丁路德解釋為“高詩班之歌。”加爾文說:“這15篇詩都是高音唱的。”哲布主教說:“這是當約櫃抬上錫安山時唱的。” 2.登階之詩(臺階之詩) 這與聖殿兩院之間的臺階(15級)相聯。是利未詩班離開婦女院,登往以色列院的臺階時唱的。以西結建城的異像給我們看見:他們從聖殿女院到外院,先上7級,再上8級,然後站在這15級臺階上唱(結40:26,31)。 3.節期之詩 這是猶太人在每年3大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中,上錫安敬拜的人經常用的(出23:14-17,申16:16,彌4:2),多數反映他們歸回初期的情況。 還有些是適合西拿基立圍攻耶路撒冷和得到解圍的背景(詩38:20-22,賽37-38章),而與朝聖無關。 4.旅途之詩 120篇是猶太人每年上耶路撒冷聖殿守節在旅途中所唱的詩。121篇是遙見聖山頭時唱的。122篇是進入聖城時唱的。123-131篇是聖城和聖殿失陷與復興時的懷舊,都是被擄之後唱的。132篇是到聖殿唱的。133篇是男子在聖殿院子裡唱的。134篇是在聖殿內祭司夜間守夜時唱的。 5.重複與擴展的方式 在一組經節中,每一節都是採用前一節中的幾個字寫成的。這種重複與擴展的方式,以123篇最為明顯。 6.詩篇的縮影 120篇至134篇這15篇詩是全詩篇的縮影,134篇是上行詩的末篇,像150篇是以祝福來結束這詩集的。 7.分5組 這15篇詩中,每3篇分成一組,每組都有一篇是有名字的,是大衛或所羅門寫的(122、124、127、131、133篇)。 每組內容都提到苦難、信靠與勝利(在錫安平安享福)等。 第一組關於國家生活,第二組關於社會生活,第三組關於家庭生活,第四組關於奉獻生活,第五組關於屬靈生活。 (1)第一、二組論敬拜的原則與根椐;同時也把思想集中在錫安的蒙揀選上。 (2)第三組有更多的地方是與智慧文字相同的,它的觀點比其它12篇更普遍、更外向、更有哲理。第三組沒有提到神的憐憫、救贖或赦免,也沒有提禱告、聖所侍奉或大衛家;而是特別注重家庭生活。 (3)第四組是個人的、靈修的,主題是忍耐的訓練。 (4)第五組是神的揀選;關於立約、團體和聖所。頭四組是以種植之詩為引言。 二、性 質 1.“上行之詩”Songs of Ascent 上行之詩又稱朝聖之詩、禮儀之詩、旅(途)人詩集Pilgrim
Psalms. 七十士譯本標題是“臺階之詩”,上行或作登階。 有人認為一階十五級,每登一級即唱一篇。但這是不正確的。 登階,即每行都把前一行的平行句帶進更高層次裡。不過,不單只是這15首都有這個特點,而在這15首之外,還有不少篇詩具有這個特點。 2.“度詩”ma’aloth 有冠詞ha-“那度詩”,英譯A Song of the Degrees. 舊約是度、上行、級。 黎潤博士Dr.John Lightfoot 在300年前提出;Dr. Thirtle贊同。 3.編這些詩是為敬拜之用的(詩122:1,9,134:1-2) 當時聖殿仍存。他們可能由兩組詩班在聖殿互相唱和。有二人對唱的;也有兩組對唱的。121:1-2用“我”或“我的”;3-8節用“你”或“你的”;122:1,8-9用“我”,兩次用“我們”;123:1用“我”;2-4節用“我們”;126:1-4用“我們”;127:2用“你們”。 4.禱告與讚美 這15篇詩多以禱告開始追憶當年,然後在聖殿中以讚美作結。 關於“上行之詩”,詳看靈音小叢書《詩篇概論》。 第二章 得勝的凱歌 讀經:詩篇120:1-4 我們在第一章已經略為介紹“上行之詩”。 從第二章開始正式進入“上行之詩”的第一篇(120篇)——“得勝後的失敗”。 這是上行詩的第一篇,可能是希西家寫的,論受逼迫後的得勝與失敗。這雖是一篇感恩的詩(1節),但不是美歌——沒有喜樂在其中,而且是以 “爭戰”作結。 本書的總題是《得勝後的失敗》,但第二章的大題是“得勝的凱歌”(120:1-4)。 一、引 言 “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祂就應允我。”(1節) 1.“急難” 這裡所說的“急難”,不是指一般的禍患,而是說生死關頭。 2.應允 詩人在生死關頭中求告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應允”,這是過去的搭救。他得了神的搭救,就向神感恩。 二、複述當時的禱文 “耶和華啊,求禰救我脫離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2節) “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這是說仇敵的嘴舌。這可能指拉伯沙基說的(王下18:19-35,19:8);也可能指撒瑪利亞人反對重建聖殿與城牆的宣傳(拉4章,尼4章)。 三、惡人受報(3-4節) 這是神的公義,要對仇敵施報。 第三節是問:“詭詐的舌頭啊,要給你什麼呢?要拿什麼加給你呢?” 請注意“給”與“加給”。 第四節是答:“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羅騰木的炭火。”這是神對仇敵的刑罰。 1.“箭” 神是勇士。祂的舌是箭,祂又用災害來施報:“禰的箭鋒快,射中王敵之心,萬民僕倒在禰以下。”(詩45:5) 2.“羅騰木的炭火” 羅騰木,是耐燒的松木,比荊棘與幹糞更耐燒。神要用延長熱火來刑罰惡人。 第三章 失敗的沮喪 讀經:詩篇120:5-7 詩人述說當時的苦況,過著飄流受敵視的生活。 一、米設與基達 “我寄居在米設,住在基達帳棚之中有禍了!”(5節) 1.米設 他是雅弗的兒子:“雅弗的兒子是歌篾、瑪各、瑪代、雅完、土巴、米設、提拉。”(創10:2)米設是雅弗7個兒子之一。 雅弗是挪亞的兒子:“出方舟挪亞的兒子就是閃、含、雅弗。”(創9:18) 米設是俄南的一族,在以色列北面,在黑海和裡海之間,與土巴瑪各及北方多國相連,也就是前蘇聯(今分多國)(結27:13,38:2-3,39:1)。 2.基達 他是以實瑪利的後裔“以實瑪利兒子們的名字,按著他們的家譜,記在下面:以實瑪利的長子是尼拜約,又有基達、亞德別、米比衫。”(創25:13) 以實瑪利的後裔在以色列東南邊境“……可以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創16:11-12)他們是阿拉伯曠野一個貝度英Bedouin 遊蕩支派,是阿拉伯的別名。 3.詩人不能在同一時間住在南北二地 這意思是他遠離家鄉,被仇敵包圍。又表明以色列南北的仇敵:北有俄國等,南有阿拉伯各國。兩方都是強悍難馴。 二、“許久同住” “我與那恨惡和睦的人許久同住。”(詩120:6) 第五節是比喻,第六節是解釋。 “那恨惡和睦的人”,他們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外邦仇敵。 所以詩人說:“我住在惡人中間許久,‘有禍了’!” 三、歎 息 “我願和睦,但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7節) 1.“我願和睦” “和睦”,可譯和平。我們對仇敵不要存仇恨;我們需要基督的和睦。 2.“他們就要爭戰” 他們不是為公義而戰,而是為侵略作戰“……希西家見西拿基立來,定意要攻打耶路撒冷。”(代下32:1-2)西拿基立是亞述王,他定意要攻打耶路撒冷:“這虔誠的事以後,亞述王西拿基立,來侵入猶大,圍困一切堅固城,想要攻破佔據。”(1節) 許多人好戰,他們“無敵”也要爭戰,戰勝就覺得榮耀。所以詩人說:“我發言,‘他們就要’爭戰。” 第四章 靈 訓 我們的題目是“得勝後的失敗”。許多人不容易過得勝的生活,但當他們得勝後,不久又失敗了。 當我們讀了詩篇120篇之後,有沒有得著特別的教訓呢? 一、可怕的禍患 我們人生可怕的禍患,不是疾病,而是“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詩120:2)世人說謊是很普遍的,甚至許多基督徒也說謊。世人說詭詐的話是不希奇,可惜有些基督徒(?)也常說詭詐的話。 說謊和說詭詐的話,一般人認為很平常,其實比“好戰”更危險。我們應當對付自己的舌頭。 大家爭吵是可怕的禍患,我們必須和平共處。 二、當恨惡詭詐的惡言 我們應當恨惡詭詐的惡言,而不要恨惡人。我們要熱愛和平,不要與好戰的人同夥:“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林後6:17)“分別”,原文是“分開”。我們不要恨惡惡人,但我們要與他們分開,不要與他們同夥犯罪。 三、不要在得勝後失敗 1.得勝與失敗 前一段(1-4節)是得勝之歌;後一段(5-7節)是失敗沮喪的歎息。 我們不要在唱了得勝的凱歌後,又過著沮喪歎息的生活。 2.兩種痛苦 前一段是求神救脫“人”加給自己的痛苦,靠神得勝了;後一段是受“環境與住處”的痛苦,自己勝不過就失敗了。 3.長短痛苦 前一段是急難,後一段是長苦(許久)。 我們受人的攻擊是短暫的,但我們失敗常是長久的。 我們勝過忽來的急難容易,但勝過漫長的痛苦就甚難。一時殉道容易,長久受苦就難勝。雖然有些人能為主坐牢,但在出監後又失敗! 4.只有歎息 第二段只有歎息,再沒有禱告和讚美。詩人也不再提耶和華(第一、二節都提耶和華),而以“爭戰”作結。 四、預 言 這篇詩預言以色列餘民要受七年災難,他們要受迫害。 1.南有基達 基達是阿拉伯國家。他們長期與以色列人作對。他們要消滅以色列,但聖經預言以色列複國後就不再亡國,所以雖經多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仍然存在。 雖然在基督再來到空中之前會有中東和平,但時間很短。在七年災難期間,以色列受阿拉伯國家迫害更甚。 2.北有俄國等 俄國與一些國家,就是前蘇聯。 我們不要以為目前俄國等沒有迫害以色列,但聖經預言他們將必興起,特別是俄羅斯:“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人子啊,你要面向瑪各地的歌革,就是羅施、米設、土巴的王發預言攻擊他,說主耶和華如此說:羅施、米設、土巴的王歌革啊,我與你為敵。’”(結38:1-3)“那聚集到你這裡的各隊都當準備,你自己也要準備,作他們的大帥。過了多日,你必被差派。到末後之年,你必來到脫離刀劍從列國收回之地,到以色列常久荒涼的山上,但那從列國中招聚出來的必在其上安然居住。你和你的軍隊,並同著你許多國的民必如暴風上來,如密雲遮蓋地面。”(7-9節) 在以色列人“安然居住”的時候(11節),俄國等就“反手攻擊那從前荒涼、現在有人居住之地……。”(12節) 這時英美等國就出來干涉他們:“示巴人、底但人、他施的客商和其間的少壯獅子,都必問你說:‘你來要搶財為擄物嗎?你聚集軍隊要奪貨為掠物嗎?要奪取金銀,擄去牲畜財貨嗎?要搶奪許多財寶為擄物嗎?’”(13節)“示巴人、底但人、他施的客商”是歐洲、特別是英國。“和其間的少壯獅子”,是美國。一般的獅子是不會發問的,這裡的少壯獅子是“其間的”,即從英國出來的。美國有200年的歷史,年少力壯,又是強國,“少壯”。 最後被神用各種災難來刑罰他們:“主耶和華說:‘歌革上來攻擊以色列地的時候,我的怒氣要從鼻孔裡發出……我必命我的諸山發刀劍來攻擊歌革,人都要用刀劍殺害弟兄。我必用瘟疫和流血的事刑罰他。我也必將暴雨、大雹與火,並硫磺降與他和他的軍隊,並他所率領的眾民。’”(18-22節) 結 語 詩篇120篇是論“得勝後的失敗”。這篇詩提醒我們不要在得勝後失敗。 前一段是得勝的凱歌,後一段是失敗沮喪的歎息;前一段是受“人”的痛苦,後一段是受“環境與住處”的痛苦;前一段是急難,後一段是長苦。勝過忽來的急難容易,但勝過漫長的痛苦甚難。一時殉道容易,長久受苦就很難得勝。 這篇詩只有歎息,再沒有禱告和讚美。詩的開始提及耶和華(1-2節),之後也不再提耶和華,而以“爭戰”作結! “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比好戰更危險。我們應當對付自己的舌頭。大家不要爭吵,要和平相處。 我們當恨惡詭詐的惡言,而要熱愛和平。我們不要與好戰的人同夥(參林後6:17)。 詩篇120篇給我們看見,無論個人或世界各國,行事不公正,神必要刑罰。我們基督徒在勝利後,如果後來又失敗,神也要懲治我們。所以我們“務要至死忠心”(啟2:10),不要在得勝後又失敗,而要儆醒等候基督再來!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二日脫稿 林獻羔 活在當下遇見神(一二○1~7)(臺北靈糧堂) 詩篇一二○篇是『上行之詩』的開始,上行之詩共有十五篇。關於這十五篇詩篇,至少有六種的分類:(1)詩班歌唱時,依次登上美門前面的十五石級。(2)詩班歌唱時,登上以色列婦人院和男人院中的十五級石階。(3)要到外院七階,接著又有八階可以上內院,總共有十五階;凡百姓來敬拜耶和華時,供職的祭司每上一階就唱一首詩。(4)是以色列人由巴比倫被釋放回來複國,長途跋涉共有十五段路程;每經一段路程,便依次唱詩一篇。(5)是以色列人各地會眾,每三年上耶路撒冷朝拜,途中有十五個大站。(6)為耶和華選民靈程長進應有十五個步驟。 許多主內的前輩都是非常的喜愛這十五篇上行之詩,不論歷史學者對這些詩篇的考據如何,這十五篇詩篇傳出了什麼樣的信息,是使你我今天仍能獲益的呢?既然我們常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都是有益處的。』讓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思想,求主使我們在禱讀這些信息時,聽到主所要對我們說的話。 作者在詩中從開始到結束都在描寫一種狀況─他在急難中,是那些情況呢?有『說謊的嘴唇』、『詭詐的舌頭』(v.2-3)、與『恨惡和睦的人』同居(v.6)、『鄰舍都充滿了罪惡』(v.5)。我們任何一個人生活在這種環境之中,一定也可以感受到詩人的痛苦,也許正有些弟兄姊妹活在類似的情境當中。詩人說:「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神的應允是什麼呢?是讓他更清楚的看見他所處的景況為何。我們常有的經驗似乎亦是如此,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就開始懷疑神到底有沒有聽到我的禱告,為何沒有拯救我?卻反倒讓我更加的痛苦,真是雪上又加霜。 人最大的問題總是想要問「為什麼」,但神常常不向我們解釋「為什麼」,神自始至終未曾向約伯解釋過為什麼,因為人需要的不是瞭解事情的原委,人真正的需要是要遇見神,不單是在順境中相信是神的恩典,在急難中,更是要讓我們尋求神,什麼時候我們停止去問為什麼,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開始尋求神,我們才真正有可能遇見神。神總是有恩典,當然,問題解決是神的恩典,是不是只有解決我們的問題才能表示祂是有豐富恩典與憐憫的神嗎?我們若只是這樣思想與期待的話,我們就太小看神了。彼得說:「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願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彼前五6,10-11) 你相信,一切都在神的手中嗎? 回應 主,謝謝你那永不改變的慈愛及恩惠沒有離開我。 脫離不敬畏神之民(一百二十篇1〜7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詩篇一百二十篇至一百三十四篇,這十五篇詩篇每一篇的標題都是「上行之詩」。什麼是上行之詩?聖經學者的看法不一,不過大部份的學者認為──這十五篇詩篇可能是猶太人在被擄歸回以後,每年三大節期時,上錫安崇拜的人所經常採用的「朝聖」之詩。因此這十五篇詩篇中有朝聖的精神,也反映被擄歸回百姓的心情和情況。詩篇一百二十篇就是描寫作者處在不敬畏神的人當中(5節),他的心靈極其痛苦。因為這些不敬畏神的人充滿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2節),而且他們恨惡和睦、喜愛爭戰(6〜7節)。他與他們同住許久,心中其極痛苦!因此第1、2節詩人祈求神拯救他脫離這樣的患難!因此我們從這篇詩篇一起來思想: 第一、我們是否也處在這樣的光景呢?我們過去也是充滿說謊和詭詐的人,也是恨惡和睦、喜愛爭戰的人。但是當我們遇見耶穌之後,我們知道神不喜悅我們說謊和詭詐,神喜悅我們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因此當我們處在不敬畏神的人當中,我們也會如同詩人一樣,心中感覺異常痛苦!也許這就是你在家中、在你工作環境的景況,我們當如同詩人一樣,來到主的面前承認我們的痛苦,並且求主給我們智慧,讓我們「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讓我們成為光和鹽,在他們當中為主作見證! 第二、我們是否因為在這樣的不敬畏神的環境中,以至於我們也和他們一樣呢?讓我們省察自己──我們是否也有「說謊的嘴唇和詭詐的舌頭」呢?第4節詩人強調神恨惡說謊和詭詐,祂要用勇士的利箭及最耐燒的羅騰木的炭火來刑罰他們。求主讓我們要小心勒住我們的舌頭,讓我們謊言和詭詐的話,一句都不出口!不僅如此,也讓我們省察──我們是否也成了「恨惡和睦、喜愛爭戰」的人呢?許多基督徒仍然喜愛妒忌紛爭、不解怨、不願意饒恕、心中仍充滿苦毒和怒氣,求主光照我們,並從我們心中除去這一切!讓我們以「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在不敬畏神的民當中為主作見證! 回應: 主啊!我願意成為口中沒有謊言、詭詐;心中沒有苦毒,尋求和睦的人,好讓禰的名在外邦中得榮耀! 禱讀:彼得前書三章10〜11節 10 因為經上說:人若愛生命,願享美福,須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 朝聖路上的呼求(詩120篇1至7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在人生路上與我同行的主,請帶領我堅定的相信和跟從你,追求你的國和你的義。 當人生活在困苦中,可以向神禱告,但若禱告過後,苦難仍揮之不去,人還能做甚麼? 本詩是上行之詩的第一首,是以色列人前往耶路撒冷的聖殿朝聖時所唱頌的詩歌。第1節既是詩的標題,也是詩人的呼求,更是他的感恩之言。其後,詩人在第2-7節把當時所面對的處境,以比喻的方法作了深情的描述。 詩人首先求神使他脫離那些嘴唇不潔的人的攻擊,這些人口出謊言和詭詐(2),對人產生極壞的影響。他們的說話不單像勇士的箭般可以傷人,更會像著了火的羅騰木一樣漫延開去,使更多人受傷害(4)。詩人面對的情況亦像寄居在米設(以色列北方沿黑海一帶的強悍民族)和基達(以色列南方的強悍民族)當中的以色列人所遭遇的一樣(5),他們雖然渴想和平,但米設和基達人卻恨惡和睦(6),因此即使以色列人求耶和華賜平安予他們,但攻擊仍不止息,依舊臨到他們身上! 雖然詩人極力向耶和華禱告,求神使他脫離那些嘴唇不潔的人的攻擊,但攻擊仍是接踵而至。面對這艱難的處境,詩人可以怎麼辦?為何即使神沒有除去詩人所面對的艱難,但詩人仍可以發出感恩和肯定的言語(1)?我們可以在接下來的十四首「上行之詩」中找到答案。 人生在世,實在難以逃避苦難的出現,即使是我們已信主的人也一樣。但感謝主,只要我們轉眼仰望耶穌,祂必拯救!在朝聖路上,雖然困苦揮之不去,但詩人仍發出感恩,因為他只要定睛仰望神,坦然的把一切苦情向主陳明,便已得著安慰。他深信主必看顧,必幫助,必拯救,而這份信心,可以進一步在接下來的十四首「上行之詩」中清楚看到。 今天,我們活在世上,既可能常受嘴唇不潔的人的攻擊,也可能好像是寄居在基達和米設人當中一樣,經常遭受壓迫、面對張力。在這些境況中,我們會困苦愁煩、悲傷失意嗎?我們會否看不見前面的出路?我們能否像詩人一樣,雖經受困苦,但仍不失卻對主的信心?雖在求告主後仍遭受攻擊,但仍能心存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