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短篇信息

 

目錄:

我的眼目仰望神的手(123)(江守道)

仰望神的手(楊震宇)

因被藐視求上主憐憫(吳主光)

在被藐視和受壓制中生根於神(漆立平)

我們的奉獻(朱韜樞)

學習等候(一二三1~4)(臺北靈糧堂)

極處的仰望(一百二十三篇14)(臺北基督之家)

穿越雲霧的信心(12314)(香港讀經會)

 

 

我的眼目仰望神的手(123)(江守道)

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上行之詩。「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祂憐憫我們。耶和華阿!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的人藐視,已到極處。」

詩篇中的十五篇上行之詩,乃是代表一個屬於主的人,怎樣一步一步的往上行,直等到他與神有完全的聯合。所以我們首先看見這個屬於主的人,裡面有一種覺悟,感覺到自己沒有常常住在主裡面,反而住在世界裡面,所以他遭受了許許多多的困難。這些困難逼他來到神的面前,在神面前有一種的覺悟。在他裡面就有了一種要求,要求能常常住在主的裡面。

如果主憐憫我們,我們裡面也該有這樣的覺悟。如果神給我們這樣的感覺,叫我們向著主有渴慕的心,盼望能常常住在主裡面,那我們在屬靈的道路上就有了開始。

接著我們看見這個天城的旅客,他根據裡面的那個要求,就開始移動他的腳步,往耶路撒冷而去。當然,這條路途是艱難的,有許多的兇險,也有許多的試探,但是他不必懼怕,因為他在那裡走路,就是經歷他的主。他舉目望山,他的幫助是從創造天地的耶和華來的。他藉著走路,藉著各種各樣的艱難,發現主恩典是夠用的。白天太陽不能傷他,晚上月亮也不能害他,他或出或入都有耶和華的保護。

但是這個天城的旅客有時不免感覺孤單。感謝讚美主!當他感覺孤單的時候,不但有主與他同在,並且主也為他預備屬靈的同伴。他要到耶路撒冷去朝見神,在路上許多時候是單獨的。但是當他漸漸走近耶路撒冷的時候,人從各方面來,就聚集成群了。當他們遇見的時候,就彼此談論在已過的路程上,主怎樣的看顧他們,你述說主的恩典,我也述說主的恩典。他們這樣交通的時候,靈裡真是高興,非常喜樂,路途的艱難忘記了,路途的遙遠也忘記了,很快,他們的腳步已經到了耶路撒冷的城門。不但這樣,當他們在那裡排隊要進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的眼睛就看見這個耶路撒冷是何等的榮美,乃是連絡整齊的一座城。

就著今天屬靈的意義來說,也是這樣。當我們往主那裡去的時候,也許在起頭會感覺孤單;但是感謝讚美神!祂為我們預備許多屬靈的同伴,與我們有一樣的心志,都要到耶和華的殿去。在地上沒有一件事能叫我們歡喜,得著恩典,勝過與弟兄姊妹在主裡一同有交通。甚麼叫作「交通」呢?交通就是你把主在你身上的恩典分享給我,我把主在我身上的恩典也告訴你。我們每一個人在主的面前,都有許多的經歷,就是主恩待我們的經歷,我們就把這些經歷說出來,彼此勉勵。當我們這樣交通的時候,我們裡面就感覺興奮,並且眼睛被開啟,看見神的教會是何等的榮耀。我們看見教會不是分散的、不是紊亂的、不是鬆懈的;教會是連絡的、是整齊的、是一座有秩序的城。

在這城裡有兩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一是神的殿,一是大衛的寶座。神的殿就是神居住的地方,在那裡神得著人的事奉和敬拜。在今天教會就是神的殿,在教會裡面神接受我們的敬拜,也接受我們的事奉,我們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是祭司。

大衛的寶座是代表神的權柄。在教會裡面,我們遇到神的權柄。神在教會中掌權,聖靈在教會中掌權。因為我們服在這個權柄底下,所以今天我們也有權柄。你知道傳福音不是口才的問題,傳福音是權能的問題。主已經賜給我們權柄,叫我們傳福音、叫人能悔改、叫人能得救。所以我們傳福音,就是為神掌權。

我們也有權柄來禱告。神給我們禱告的權柄,叫我們能到祂的面前,把一切的事情都擺在祂面前。所以我們在地上所捆綁的,祂在天上也捆綁;我們在地上所釋放的,祂在天上也釋放。

不但這樣,我們在教會中彼此的供應,也是一種權柄,我們把主的話語流通到弟兄姊妹的身上,這也是一種權柄。所以我們要看見,如果我們服在神的權柄底下,神的權柄也要藉著我們流通出去,叫聖徒們,甚至世界上的人,認識神的恩典,這就是我們作君王的預習。

所以我們在神的面前。一面是祭司、一面是君王。我們在那裡事奉,在那裡敬拜;另外一面在那裡服權柄,同時替我們的主掌權。這就是耶路撒冷的實際。

向天上的主舉目

接著我們再往前一步,來看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現在,這個天城的旅客,不但進了耶路撒冷的城門,並且進到神的殿裡頭去了。所以這首詩一開始就說:「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起初這個天城的旅客所看見的,盡是四圍的東西,最多也不過看見自己如何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人中間。他所看見的就是他的環境,他的環境實在是艱難;他所看見的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實在是污穢,實在是敗壞。但是感謝神!神把他從環境裡面帶出來,也把他從自己裡面帶出來,叫他往上看。他在那裡舉目看山,又從山頂一直望上去,他就看見創造天地的神。

你知道我們越看環境就越喪膽,越看自己就越軟弱。神在今天對我們的拯救,就是叫我們不看環境,也不看自己。一個信主的人,一個屬於神的人,不可以受環境的支配,反而要靠著神的恩典來支配他的環境。同時一個屬於神的人,也不應當專門看自己。一個人如果光看自己的話,只能產生兩種的結果:一種的結果是越看自己覺得越敗壞,越看自己覺得越污穢,所以就灰心喪膽。還有一種結果,有的人越看自己越覺得好,越看越感覺自己比別人好,所以看來看去裡面就心高氣傲。

而這兩個都是不好的結果。如果我們看自己,叫我們軟弱,這不是神的旨意。如果我們看自己,叫我們驕傲,那更不是神的旨意。神拯救的道路乃是要把我們從環境裡帶出來,也要把我們從自己裡面帶出來。

你們記得:亞伯拉罕的故事。神向亞伯拉罕顯現,對他說:「我要叫你的子孫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麼多。」神說:「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我要大大的祝福你。」但是亞伯拉罕對神說:「你看我連一個兒子都沒有,在我家生長的這個大馬色人,他將來要繼承我的產業。神哪!你祝福我有甚麼用呢?」神對這樣的人真沒有辦法。一個一直看自己的人,你與他講理由是講不通的。那麼神怎麼辦呢?哦!我們的神實在是有智慧,祂說:「亞伯拉罕,我們也不必多講了,我們到外面走走罷!」於是神就把亞伯拉罕帶到帳棚的外面。神說:「你抬頭看看罷,天上的星那麼眾多,你能數得過來麼?將來你的子孫,也要那麼多。」很稀奇,在帳棚裡面,神講的話亞伯拉罕信不來,但是到了帳棚外面,神的話好像不是那麼直接,亞伯拉罕一聽反倒信了,因此神就因著他的信,稱他為義。

多少時候我們的眼睛所能看見的,就是我們四圍的環境,就是我們的自己。但這樣的觀看實在是沒有益處。神對我們說:你出來罷!你往上看罷!雖然在起頭的時候,這個天城的旅客,他只能看到山頂,但是逐漸的他從山頂看上去,一直看到天上去了。

到這時他裡面就有感覺了。他說:「我的幫助從何而來?不是從環境來,也不是從自己來,我的幫助是從創造宇宙的主來的。」弟兄姊妹!你盼望你的幫助從環境來麼?多少的人在那裡流淚,巴不得他的環境能改變,他以為說:如果他的環境改變,他就好了。他在那裡一直盼望人來幫助他。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君王的膀臂不能幫助我們。」你盼望從自己得幫助麼?你要你的幫助從自己裡面出來麼?你也要失望。哦!主的話乃是說:「抬頭望天罷!舉目望天罷!」結果你往上看的時候,你的幫助要從神而來。

在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這個天城的旅客已經進到耶和華的殿裡去了。當他進到殿裡去的時候,可能他不過是在外院裡面。但是他從外院舉目往裡面看。那在至聖所裡面,有神的約櫃,耶和華的榮耀就在約櫃的上面。這就是坐在天上主的光景。在約櫃上的神,就是坐在天上的主。所以當他進到聖殿,往至聖所看的時候,雖然肉體的眼睛看不見甚麼,但是在他靈裡的眼睛,他不看人,不看環境,也不看自己,甚至連高山也不看。他在這裡舉目,他只看坐在天上的主。所以,這一首詩比前面的詩進步多了。

在詩篇第一百二十一篇裡面,他也是舉目,但是他舉目望山。在這裡他再一次舉目,卻不是望山,乃是看坐在天上的主。當他舉目望山的時候,他說:「我的幫助是從創造天地的耶和華來的。」那裡的說法比較客觀,用「祂」來代表。但是到了第一百二十三篇,他是直接向主說:「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這裡的說法就比較主觀,是用「你」來代表。所以這裡是進了一步。

在第一百二十一篇裡面,他說到神的時候,說祂是創造天地的主。但是到了第一百二十三篇,他說:神是坐在天上的主。我們知道,基督徒頭一段的經歷裡,都要學習脫離地的轄制。當每一個基督徒有心要追求主的時候,卻發現世界在他身上有許多的霸佔、有許多的玷污。這一個地在我們身上有一個吸引力,一直要把我們吸到世界中去。

那麼我們怎樣能脫離世界呢?我們怎樣能脫去屬地的吸引力呢?我們要知道,地在我們身上所以有吸引力,乃是因為我們還有肉體,因為我們的身上還有許多東西受地控制。但是感謝讚美主!當我們一步一步向主而去的時候,主的愛就在我們裡面催促我們、帶領我們,叫我們把那些被地所控制的東西一件一件的脫去,結果我們就能衝出這個地心的範圍,作一個屬天的人。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再受地的捆綁,我們的思想是在天上的。我們能說:「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

感覺自己是僕人、是使女

當一個人這樣脫離地的捆綁,脫離了環境的轄制,也脫離了人情的困擾而與坐在天上的主聯合的時候,他裡面的感覺是怎樣的呢?他裡面的感覺乃是說:我不過是一個僕人,我不過是一個使女。哦!弟兄姊妹!有一件事非常的稀奇,當你與神脫節的時候,當你遠離神的時候,你越是屬地、越是屬土,你這個人裡面越是高傲。你覺得你的本領很大,你的聰明很高、你的知識很廣、你的辦法很多,你覺得你這個人了不起。但是反過來,一個越與主聯合,越與主親近的人,他這個人就越小了。他縮小到一個地步,他在主面前的感覺說:我不過是個僕人,我不過是個使女。

我們知道僕人和使女,在當時是指著奴隸說的。從前東方有這樣的習慣,就是人用錢買了人來作他的奴僕或使女,這些賣身的奴隸,價值好像牛羊一樣。當時要數點人的家產,就是根據他的田地房屋,根據他的牛羊駱駝,也根據他的奴僕和使女。一個田地房屋多;牛羊駱駝多;僕婢和使女多的人就是富有的人。所以當時的奴僕完全沒有自由、完全沒有地位,他被買過來,就得終身服事他的主人。

一個親近神的人,一個真實遇見神的人,在他裡面的感覺,總是這一種感覺。我是一個賣身的奴隸,我的主用重價把我買了來,歸向祂,我不是一個自由的人,我是主的僕人、我是主的使女。我在主的面前沒有地位也沒有權利,我在主的面前只有一個地位,就是奴僕的地位;只有一個責任,就是服事我的主人。

凡是感覺自己很大,凡感覺自己有地位、有權利,能為自己說話,能為自己爭辯的人,都是遠離神的人。一個真正與神相遇的人,總是一個謙卑的人,他不能不謙卑。

然而,人自己能謙卑麼?不能!只有謙卑的人才能謙卑,驕傲的人只能驕傲。你懂得這句話麼?許多的時候,我們這個驕傲的人,想學習謙卑、想作一個謙卑的人,我們看見人的時候,把腰多彎一彎;但是我告訴你:你越是彎腰,裡面越是直,你越在那裡裝著謙卑,裡面越對自己說:看哪!在這裡有一個謙卑的人。你盼望人都欣賞你。結果你這樣的謙卑,弟兄姊妹卻沒有看見、沒有感覺,也沒有稱讚,恐怕你裡面就很生氣,就受傷了。你覺得像我這樣謙卑的人,竟然沒有人懂得。弟兄姊妹!這一個是謙卑呢?還是驕傲?我想沒有一個驕傲比這個再驕傲。

所以驕傲的人就是驕傲,只有謙卑的人才能謙卑。甚麼人是謙卑的人呢?就是一個與主聯合的人。在全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是謙卑的人,就是我們的主。祂從來就是謙卑的,祂雖然與神同等並不是強奪的,但是祂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了人的樣子;祂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一個就是謙卑。哦!乃是一個人真實遇見主,真實與主聯合的時候,他裡面的感覺才是謙卑的感覺。就像馬利亞所講的:我不過是一個使女,願意照你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今天我們裡面的感覺是怎樣的感覺?如果你裡面覺得你這個人很大、很能幹、有辦法、很屬靈,我請你要戰兢恐懼,因為我怕你離開神已經很遠。如果今天你在神的面前,像這一個作詩的人一樣,感覺說:我不過是一個僕人,我不過是一個使女。那麼,你就是一個蒙神看顧的人。

僕人望主人的手

古時在東方的國家有這樣的習慣:當家裡有客人的時候,主人和客人坐在房子的中間談話,而僕人們都是遠遠的站在房子的那一邊,把手擱在胳臂上,他們的眼睛要一直注視著主人。僕人和使女是不准講話的,他們就是站在那一邊,大家默默無聲;他們的眼睛也不是東張西望,而只看一件東西,就是主人的手。如果主人覺得應當進茶了,他不說話,只把手動一動。當他的手一動的時候,他的僕人馬上會意,就把茶端上來。過了一會兒,主人認為應當擺上糖果了,他嘴裡也不講,他的手又是那麼一動(是另外一種動法)。那些僕人是受過訓練的,懂得主人的心,所以一看見主人的手動,馬上把糖果送來。弟兄姊妹!這一首詩的背景就是這樣。

在這裡我們看見僕人與主人的關係。雖然這些僕人是賣身的奴隸,但是他們與主人天天在一起,受主人的訓練、教導,他們的關係密切到一個地步,主人的手一有舉動,用不著講話,僕人馬上就遵行了。今天我們與主的關係,也得見這樣的地步。我們都是主用祂寶血的重價買來的,我們與主天天在一起,常常受主的教訓、受主的訓練,到了一個時候,祂也不必講話,只要祂的手一有舉動,我們馬上就遵行。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是多麼叫主得著榮耀的一件事!

但是今天的難處是甚麼呢?難處是僕人的話太多,主人的話太少。因為僕人都在那裡講話,聽不見主人的話,主人也不願意說話。哦!弟兄姊妹!這不是我們說話的時候,這是我們站在那裡伺候主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不可東張西望,我們的眼睛要看主的手。如果僕人的眼睛東張西望,甚至於看那些貴賓,那麼當主人的手有舉動的時候僕人就看不見,結果就沒有伺候、沒有事奉,到了最後就要受他主人的責罰。

你知道照著東方的習慣,主人的手動的時候,不是整個手臂在那裡舞動,那太難看了。主人絕不肯這樣作。主人在那裡動的時候,乃是很文雅的、輕輕的動一下,稍微的動一下,是不給客人知道的。但是僕人的眼睛是受過訓練的,他一直注視主人的手,所以主人稍微動一下,僕人就知道,馬上遵行。

想到這裡,我們實在覺得慚愧。在古時的一個僕人,與他的主人能有這樣的關係,我們今天在靈裡面與主的關係,豈不是應當遠超過他們麼?從前主人不過拿錢,拿牛羊來換一個人,作他的奴僕;但是,今天我們的主是用祂自己的血,來把我們買過來,我們與主的關係豈不是更深麼?從前的主人能在僕人身上有這樣的權柄,為甚麼我們的主在我們身上,竟然沒有這個權柄呢?哦!弟兄姊妹!我們太不像僕人了!我們太不像使女了!多少時候我們太放縱了!在從前的時候,一個僕人在主人的面前是絕對的順服,他不能辯駁、不能爭論、不能反抗。但是我們在神面前的順服,怎麼那樣的不絕對呢?那些討我們喜悅的旨意,我們就順服了;那些我們不喜悅的,我們就反駁,就不肯順服。我們今天在主的面前,實在是太慚愧了。

從前的那些僕人真是有訓練,他們的眼睛一看主人的手動,馬上知道主人的意思。但是為甚麼今天我們這班屬於主的人,這麼缺少訓練?我們不知道神的旨意。神在環境中所指示我們的旨意,我們竟然不知道。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在環境的裡面,神的手在那裡動,在那裡引導我們,但是我們這些人沒有受訓練,我們的眼睛東張西望,所以我們不明白神的旨意。許多時候不是神的手不引導我們,乃是我們不留心、不專心,沒有一個順服的心。所以我們要在主面前學習怎樣仰望主人的手。

1. 供應的手

在聖經的裡面,「神的手」有許多個意思。第一個是「供應」的意思。主人的手來供給我們一切的需要。詩篇第一百零四篇給我們看見,神創造天與地,創造人,創造空中的飛鳥、地上的走獸、海裡的魚。這一切的生物都在那裡仰望神,按時給他們食物。當祂給的時候,他們就拾起來;當祂張手的時候,他們就飽得美食。詩篇第一百四十五篇十五至十六節,也有這樣的話說:「萬民都舉目仰望你;你隨時給他們食物。你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

所以我們今天仰望我們主的手,也就是仰望祂的供應。從前一個人如被買去作奴僕之後,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必自己憂心生活的需用。他用不著在那裡發愁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住在那裡。他歸給他的主人了,他的主就要負他完全的責任,來供給他一生的需要。他作了一個賣身的奴隸,他一生各種的需要,都是主人負責,主人的手要供給他的需要。如果一個奴隸還在那裡罣慮這個、罣慮那個,那真是虧欠他的主人。他主人要說:「你是我買來的,你只要負一個責任,就是聽我的話,服事我,其他的事情都是我負責。」

這是告訴我們:今天我們信主的人是賣給主的,祂是我們的主人,我們對於主也只有一個責任,就是順服祂、聽祂的話、服事祂。我們不需要在那裡愁煩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前途怎樣。如果我們認識主人的手,我們要看見說:這些都是祂的手所供給的,當祂張手的時候,我們就飽得美食。

今天神的兒女因為沒有認清我們的地位、沒有看見祂是主,我們是僕人,結果我們在地上就與世人一樣,愁吃、愁穿、愁用、愁享受。弟兄姊妹!這是不應當的。我們應當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祂就要張開祂的手,叫我們一切所需要的都得著供應。

所以基督徒的生活是個倚靠的生活。我們倚靠我們的主,我們不在主之外尋求甚麼好處,我們一切的好處,都有主來供給。

2. 引導的手

主的手不但為供給,也是為引導。大衛在詩篇第一百三十九篇告訴我們說:他無論到甚麼地方,神都在那裡;他無論作甚麼,神都看見。他站起來,他坐下去,都不能逃避神。神對他的意念,既是眾多,又是寶貴。他在第十節說:「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所以手在這裡乃是作引導的工作,作扶持的工作。

我們今天在地上要怎樣走前面的路呢?基督徒是不是憑著自己,在黑暗裡摸索呢?如果是這樣,我們很容易跌倒。感謝讚美主!我們今天是屬於主的人,祂要引導我們,祂的右手要扶持我們。感謝讚美主!我們不缺少引導,也不缺少扶持。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個受引導的生活。僕人的眼睛注視主人的手。主人的手動的時候,他就受了引導,知道該去作甚麼。

當我們幼稚的時候,我們還不能摸著神的心,還不太懂得神的性情,所以在那個時候,神就常常用環境來引導我們。如果我們是個活在主面前的人,我們常常與主有交通,我們就要看見,在環境裡面祂的手在那裡安排,祂的手在那裡工作。祂就藉祂的手所安排的環境,引導我們該走的道路。哦!巴不得神的兒女有專一的眼光,能看見祂手的引導。

3. 扶持的手

祂不但要引導我們,祂還要扶持我們。有的時候我們受了祂的引導,但是我們沒有力量走祂的道路,這時我們用不著掙扎,不必用自己的力量,因為祂的右手要扶持我們,叫我們能站立得住、叫我們能往前面去。

4. 管教的手

祂的手也是管教的手。彼得前書第五章六節告訴我們:「我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我們升高。」這裡的手,就是管教的手。嚴格說來: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這裡所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的手,直到祂憐憫我們。」這裡也有「管教」的意思。有的時候僕人作錯了事,或者不明白主人的意思,他就受到管教。當他受管教的時候,這個僕人的態度不是反抗、不是發怨言、不是逃避。這個僕人站在那裡,主人的手管教他,他的眼睛就看他的手,一直等到主人憐憫他,再一次向他賜恩。這一個就是僕人的態度。

你記得蓋恩夫人曾說過一句話:「當神的杖來責打我的時候,我要抱著這根杖,連連的親它。」為甚麼呢?因為這根杖,乃是神變相的愛。神所愛的祂定規要管教。如果神不管教我們、神不教育我們、神不責備我們、神不對付我們,神任憑我們,這是最危險的事。這表明說:你在神的手裡已經沒有用處了,所以祂把你放在一邊。如果今天神的手還在你身上,你作錯了事、說錯了話、走錯了路,神的手總在你身上管教你,一點不放鬆你,那你有福了。因為神要造就你,要把你裡面那些不合乎神的旨意的東西,用管教的手替你除掉;並且藉著管教要把祂的性情組織在你的裡面。

當你受管教的時候,當然是痛苦的,但是感謝讚美主!經過管教之後,你就有了神的性情,可以在祂的聖潔上有分,這是何等榮耀的事!今天神的手在你的身上,明天神就要用你作祂的器皿。所以當你受管教的時候,你不要發怨言,不要誤會祂的心、不要起來反抗祂。今天在神的兒女中,最缺少的就是管教。我們這一個人,生來就是一匹野驢,喜歡隨自己的意思奔跑,甚至於我們服事主,也要照著自己的意思來服事。

我講一件真實的事給你們聽,我們前面的倪弟兄,他有一個傭人(也是個弟兄),他真是愛倪弟兄,愛到一個地步,把每個月的薪水都拿來用在倪弟兄身上。倪弟兄不能說我喜歡吃甚麼東西。如果倪弟兄說:「這盤菜真好吃。」那麼天天就是這道菜了。但是我們的倪弟兄曾說一句話,他說:「一個僕人最能得他主人心的,還不是為主人作多少事,乃是聽他主人的話。如果主人要你作這件事,你就去作;主人不要你作,你就不作;這一個就能得主人的心。如果有一個僕人,他實在是愛主人,也實在是愛主,當他出去買菜的時候,看見人就傳起福音來了,一傳傳到十二點鐘還不回來。這一個僕人相當好,但是主人定規受不了。」

我們人的難處就在這裡。我們這個人就像野驢一樣,總是隨自己的意思亂跑。神為著愛我們的緣故,不得不常常來管教我們。神的手在我們的身上,有的時候是藉著環境、有的時候是藉著事情、有的時候是藉著人。但是很可惜,我們的眼睛看來看去,都是看在人事物上。我們心裡對自己說:某某弟兄對付我,那我也要對付他。某某姊妹毫無理由的叫我吃虧,那我也要叫她吃虧一下。有時我們還要去問別人,某某弟兄對我怎麼樣?某某姊妹對我怎麼樣?哎呀!我們的眼睛全是看在人事物上面。

因為我們是這樣,所以當神的手臨到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感覺。今天在神的家中最缺少的就是能看見神手的人。多少時候神的手已經在我們身上,也相當沉重,我們的裡面還是沒有感覺,還要怪這一個、怪那一個。

我們看不見神的手,因此我們就不懂得神的愛,常常誤會神的心。我們常常發怨言:神為甚麼叫我吃這麼大的苦?我不愛主很平安,我愛主反而愛出事情來了。我因著愛主的緣故,反而碰到許多的難處。算了罷,我不要愛主了,也不要服事主了,還是服事自己去。弟兄姊妹!在神的家中,有幾個人像這一個僕人一樣,謙卑的站在那裡,一直看主人的手?雖然他在受管教的時候是痛苦的(沒有一個人在管教中是覺得快樂的),但是他裡面知道,主這樣管教我,乃是愛我,等到我受了管教之後,我要與祂的性情有分,祂聖潔的性情要組織在我裡面。

如果今天神任憑你,神的手不在你的身上,你這個人反而有禍了。巴不得我們在神的面前,向神呼求說:「神哪!不要放鬆我,不讓我放肆、不讓我隨便!願你的手在我的身上!因為當你的手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就是在你手中的人;當你的手遠離我的時候,我就不在你的手中了。」哦!讓我們在神的面前,謙卑的仰望神,讓我們的眼睛,能看見祂管教的手。不是人,不是事情,乃是神的手。我們要謙卑的俯伏仰望祂,直等到祂憐憫我們。我們能蒙恩,不在乎定意,也不在乎奔跑,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羅九15-16)。

保羅說:「我今天成了何等的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保羅又對哥林多人說:我們所誇的,是自己的良心,見證我們在世為人,不靠人的聰明,乃靠神的恩典(林後一12)。一個不受管教的人,一個沒有經過管教的人,這個人在地上行事為人,總是憑自己的聰明。但是一個經過管教的人,他才能說:我行事為人,是憑著神的恩典。

因為保羅的啟示太大,神就許可撒但攻擊他,在他身上有一根刺,叫他覺得難受、叫他覺得軟弱。保羅到神的面前三次禱告說:「主阿!求你叫這一根刺離開我!這一根刺在我身上叫我軟弱,使我不能好好的事奉你。神哪!把這根刺拿掉,叫我剛強起來,能榮耀你的名。」但是主對他說:「我不把這刺拿掉,這根刺在你身上,是非常有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保羅要自己剛強,但是主說:「你還是軟弱一點罷!因為在你軟弱的中間,你就接受了我的恩典。」

親愛的弟兄姊妹!甚麼時候基督的生命能組織在我們裡面呢?甚麼時候我們是憑著恩典活著呢?甚麼時候我們是被恩典來造成呢?乃是當我們在管教中,接受管教的時候。哦!今天神的兒女所需要的,就是管教。神的兒女所需要的,是看見主人的手,直等到祂憐憫我們。如果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就不求主改變環境、不求主改變人,也不求主改變事情了。你說:主阿!人也好,事也好,環境也好,這些臨到我身上,都不過是要我學習該學習的功課。結果當你功課學好的時候,換句話說:當恩典模成你的時候,那時人也去了,事也去了,環境也改變了。

願神憐憫我們!我越過越感覺,今天我們在地上最需要的,就是神的憐憫。今天在這個地上,其他的事情都算不得甚麼、定意算不得甚麼、奔跑算不得甚麼,都在乎神的憐憫。如果沒有祂,如果不是祂,我們就完了。感謝讚美主!主人所以把祂的手加在我們身上,目的就是憐憫我們。祂看見我們裡面有許多的愚昧,祂要用管教的手把這些愚昧打掉,並且要藉著管教的手,把祂的恩典流通給我們。

被藐視,求憐憫

到了第三至四節,乃是一個禱告:「耶和華阿!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我們被那些安逸的人譏誚,和驕傲的人藐視,已到極處。」這裡所說「安逸的人」和「驕傲的人」,還不是指著世界上的人說的。世界上的人,他們不認識神,他們不在神的手裡,所以他們很安逸,也很驕傲。他們常譏誚我們說:「你們這班信神的人,怎麼越信神越倒霉,越信神難處越多?你看我們不信神,倒很安逸;不愛神,也很平安。」

但是這些人講的話,我們還受得了。我們知道他們不懂。但是你知道嗎?甚至於在神的兒女中,也有安逸的人、也有驕傲的人。他們不肯受主的管教,像野驢一樣,要走自己的路,神也沒有辦法,只好隨他們去。這樣的弟兄姊妹很安逸,也很驕傲。他們看看那些愛主的人,那些要主的人,難處那麼多、壓逼那麼多、困苦那麼多,常常流淚、常常痛苦,他們就說:「弟兄!你為甚麼這樣?大概你不是神所愛的,我才是神所愛的。」哦!他在那裡譏誚你,他在那裡輕看你。

你記得:當我們的主被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人從底下走過,就譏誚祂說:「你這個人如果是神所愛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可以跳下來。你為甚麼掛在上面呢?你掛在十字架上,就是證明神不喜歡你。」親愛的弟兄姊妹!這樣的話真是刺傷你的心!難怪這個作詩的人說:「我們被藐視,已經到了極處。」你幾乎要說:那麼我還是下來罷,我還是下來行走行走,活動活動罷!但是一個認識神的人、一個與主聯合的人,他寧可死在十字架上,他也不要安逸,他也不要驕傲。

這裡所給我們看見的,就是說:每一個神的兒女,都應當在主的面前學習管教的功課。感謝神!管教的結局叫我們成為神的眾子。本來我們是小孩子,容易受迷惑。當我們這樣受主的管教之後,我們就長大成人,就成了神的眾子,我們可以與神的獨生子一同掌權、一同為神作事。這一個是神所要得著的。── 江守道《上行之詩》

 

仰望神的手(楊震宇)

 

鑰句:主人的手

背景:《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描述朝聖者來到聖所朝見神,他好像在外院而向神舉目,等待和仰望神的憐憫到來。一百二十一篇是向山舉目,一百二十二篇是向殿舉目,本篇是舉目看坐在天上的主;前者詩人是用客觀「祂」的說法,這裏他是用主觀「你」的說法。馬丁路得論到此篇說:「它雖短小,但其中的話卻非常懇切,由此可見,重要的事不必用多言多語表達出來。」加爾文看見教會歷代受世俗的迫害,就認為此篇可作全體教會向神的呼籲詞。

提要:第一三篇為仰望神憐憫的禱告。在詩中,詩人提醒他要舉目,仰望天上的主,正如僕人和使女專注主人或主母的手(12);並且他謙卑地等候祂施憐憫,因實在難以容忍人的譏誚和藐視(34)。全詩分為二段:

()仰望耶和華(12)──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

()求神施憐憫(34)──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

鑰節:【詩一百二十三2】「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祂憐憫我們。」

鑰點:本篇我們看見朝聖者踏入聖殿的外院之時,向神舉目,而求神施憐憫。這首上行之詩裏面,詩人提到:(1)他仰望的對象,乃是坐在天上的主;(2)他仰望的方法,乃是將眼目專注主的手;()他仰望的目的,乃是求主憐憫;(4)他仰望原因,乃是因被人藐視和譏誚已到極處。本篇有兩個鑰詞,就是「眼睛包括舉目」(共四次)憐憫(共三次),而寫出詩人在他旅途中飽經困苦,而認識到地上沒有人可以幫助他,惟獨定睛仰望神的憐憫。親愛的,當你謙卑向神舉目,並且仰望、信靠、順服祂,必蒙祂的憐憫看顧。

   今日的鑰節提到「主人的手。」本篇值得注意的就是,詩人寫出他仰望主、等候主的心情,正如僕人和使女指望他們「主人的手」的供應。在舊約時代,主人通常不用說話,僕人只要專注主人或主母的手勢而行動。但是「神的手不同「主人的手」,聖經裏「神的手的意思,可代表引導、供應、拯救、保守、管教、命令等行動。正如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而我們怎樣舉目仰望,什麼是「神的手? 

()引導的手──僕人怎樣等待主人的吩咐,遵行主人的指示;我們也照樣在神面前謙卑,學習等候祂手的引導

()供應的手──僕人怎樣倚靠主人供應他們生活上的需要;我們也照樣仰望和感謝神所賜的足夠恩典。神知道我們的每一需要,祂的手必負責供應我們的需要。

()扶持的手──僕人在工作上遇到難處時,需要主人的幫助;我們在軟弱失敗的時候,也照樣當仰賴祂手的扶持。

()管教的手──僕人怎樣接受主人的糾正;我們也照樣接受神的管教,因為祂所愛的,祂的手必管教(6)

()施恩的手──僕人怎樣得主人的賞賜;我們也照接享受神所賜的屬天福樂,因為祂的手賜恩給凡向祂求的人

本篇指出基督徒屬靈生命成長的秘訣之一,乃是有謙卑、仰望、信靠、與順服主的心。即使在受藐視、譏誚和欺壓中,仍然學習向主舉目,仰望祂的憐憫,而且信靠和順服祂的手在環境裏的安排。親愛的,縱然面對各種難以忍受的環境,我們是何等的安穩!因為我們有「神的手」握住我們的手,在外面保守我們,在下面支撑我們,在前面引領導我們,更在後面扶持我們,使我們不致搖擺後退,因主耶穌說: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約十28)

「我們若注目仰望主,一切就都變得簡單了;不只道路看得分明,我們作事的動機,也必不致疑惑。」――達秘

默想:親愛的,在一切的逆境中,人唯一的出路就是仰望主。學習完全投靠並降服在神的恩手中吧!

禱告:主啊!幫助我學習向祢舉目,仰望祢手的作為與憐憫,好使我經歷祢的引導、供應、扶持、管教、與施恩。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因被藐視求上主憐憫(吳主光)

 

第一百二十三篇大網:

 

引言:向上主舉目(123.1

一、仰望直到主憐憫(123.2

1.以奴僕的態度仰望主

2.直到神憐憫我們

二、因被藐視到極點(123.3-123.4

1.再三呼求耶和華憐憫

2.因被安逸人藐視到極點

 

釋經:

 

引言:向上主舉目(123.1

123.1(上行之詩。)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舉目。

1.眾多朝聖者來到耶路撒冷,第一件事就是向天上的主禱告呼求,說:「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你舉目。」意思是、用信仰望神,如同看見神坐在天上的寶座上。

2.值得注意的是,十五篇「上行詩」既然都是形容朝聖者來到耶路撒冷朝拜神的詩,這些詩卻沒有提及「獻祭」的事。答案可能有兩個,其一、獻祭是必然的事,所以不用提;其二、那時聖殿還未重建完成,所以本詩的作者只能向天舉目禱告。筆者認為第二個答案比較合理和有意義。

3.這是說:「上行詩」並不是列王時期的作品;而是被擄歸回,而聖殿還未建成之前的作品.因為(第126篇)有論及神「使被擄的人歸回」。雖然(第134篇)有提及「耶和華的僕人夜間站在耶和華殿中」,那未必是指已經建築完成的聖殿;可以指尚在建築中,卻恐怕夜裡有敵人進來搗亂、而派利十人守衛的現象。因此、這些「上行詩」預言以色列人在末後時代(今天)從各地歸回,在耶路撒冷聖殿的遺址上向禱告,舉目仰望神的憐憫。

 

一、仰望直到主憐憫(123.2

123.2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他憐憫我們。

1.這段經文表示,以色列人都是神的僕人和使女;僕人和使女通常怎樣仰望主人和主母的「手」──這「手」會施恩、也會責打;他們也怎樣仰望耶和華神的「手」──這「手」一直責打他們,但他們仍然盼望有一天,神向他們「施憐憫」。

2.作者這樣呼求、很明顯是表示,目前以色列人的光景仍然很可憐.雖然有一部份以色列人可以歸回,以色列國仍然未能復興;聖殿仍然未能建造成功。但以色列人無能為力改變這局勢,只有仰望神的「手」施憐憫,行奇事,以色列才有盼望。

3.應用到今天的以色列,這樣的形容非常貼切。自從一九四八年以來,以色列人雖然可以逐漸從列國歸回,但以色列的國勢仍然很脆弱;聖殿亦未能重建。他們只能到「哭牆」那裡「舉目望天上的主」,直到有一天主從天上施憐憫,他們才可以復興,勝過列國仇敵,成為世上的強國。

 

二、因被藐視到極點(123.3-123.4

123.3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123.4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人的藐視,已到極處。

1.這裡作者非常懇切地呼求,說:「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這樣重複求神「憐憫」,表示這是惟一的盼望;神若不憐憫,他們就絕望。以色列人向來驕傲,以為自己可以靠行律法稱義,就拒絕神的義。如今他們經歷過亡國、被擄、和分散全世界,他們就明白,他們「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都像葉子漸漸枯乾。」(賽64:6)以色列人又認識到,耶和華宣告自己名字的時候,是以「憐憫」為自我介紹的第一個性情,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34:6)所以他們就苦苦哀求神的憐憫。正如《猶大書》說:「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猶1:21

2.作者哀求神憐憫,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人的藐視,已到極處。」這裡所說的「安逸人」和「驕傲人」,相信是指作者寄居在外邦之時,那些統治他們的上流社會人物.他們譏誚以色列人落在災難中,淪為亡國被擄的二等公民;又認為如果以色列人的神,真是「天地的主,至高的神」的話,他們就不至落得如此收場。正如(第43篇)那個被擄的作者說:「我晝夜以眼淚當飲食;人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我的敵人辱駡我,好像打碎我的骨頭,不住地對我說:你的神在哪裡呢﹖」(詩43:3, 10

3.作者認為,這樣「被藐視、已經到極處」;並且重複這句話,表示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作者這樣說話的目的,是要他在天上的「主人」知道,以色列人既然是神的僕人,神怎能任由這些「安逸人」和「驕傲人」這樣藐視他們呢?神既然是至高和至榮耀的主,為甚麼不憐憫自己的僕人和使女,使以色列國早日復興;竟然任由擄掠他們的外邦人這樣侮辱他們,而不採取報應行動呢?

4.是的、神要以色列人被藐視,因為以色列人先藐視自己的神.正如《瑪拉基書》所說:「藐視我名的祭司啊,萬軍之耶和華對你們說:兒子尊敬父親,僕人敬畏主人;我既為父親,尊敬我的在哪裡呢﹖我既為主人,敬畏我的在哪裡呢﹖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你們將污穢的食物獻在我的壇上,且說: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因你們說,耶和華的桌子是可藐視的。」(瑪1:6-7)又說:「你們…偏離正道,使許多人在律法上跌倒。你們廢棄我與利未所立的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所以我使你們被眾人藐視,看為下賤;因你們不守我的道,竟在律法上瞻徇情面。」(瑪2:8-9)不過、等神管教完以色列之後,神必垂聽他們的禱告,大大復興他們.正如以賽亞先知安慰百姓的話、說:

「興起,發光!因為你的光已經來到!耶和華的榮耀發現照耀你。看哪,黑暗遮蓋大地,幽暗遮蓋萬民,耶和華卻要顯現照耀你;他的榮耀要現在你身上。萬國要來就你的光,君王要來就你發現的光輝。你舉目向四方觀看;眾人都聚集來到你這裡。你的眾子從遠方而來;你的眾女也被懷抱而來。那時,你看見就有光榮;你心又跳動又寬暢;因為大海豐盛的貨物必轉來歸你;列國的財寶也必來歸你。…我必榮耀我榮耀的殿。……他施的船隻將你的眾子連他們的金銀從遠方一同帶來,都為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他已經榮耀了你。外邦人必建築你的城牆;他們的王必服事你。我曾發怒擊打你,現今卻施恩憐恤你。…人把列國的財物帶來歸你…。哪一邦哪一國不事奉你,就必滅亡…。利巴嫩的榮耀,就是松樹、杉樹、黃楊樹,都必一同歸你,為要修飾我聖所之地;我也要使我腳踏之處得榮耀。素來苦待你的,他的子孫都必屈身來就你;藐視你的,都要在你腳下跪拜。他們要稱你為耶和華的城,為以色列聖者的錫安。你雖然被撇棄被厭惡,甚至無人經過,我卻使你變為永遠的榮華,成為累代的喜樂。你也必吃萬國的奶,又吃君王的奶。你便知道我─耶和華是你的救主,是你的救贖主,雅各的大能者。」(賽60:1-16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在被藐視和受壓制中生根於神(漆立平)

   

「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他憐憫我們。耶和華阿,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人的藐視,已到極處。」

這篇詩的主題就是告訴我們要生根於神,要在藐視、譏誚和驕傲人的壓制中生根於神。生根於神的秘訣,就是隨時隨地要仰望主。在第一、二節說: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信徒若想要在生命上上升、成長,就要養成一個習慣——常常向神舉目。實在的說,不是向山舉目,而是向天舉目,就是向神舉目,因為神在天上。向天舉目在今天的應用就是回到我們的靈中,向住在裡面的主求。

 

【常常向天舉目】在舊約的時候,救恩尚未完成,所以他們向神、向天舉目。但是今天,救恩已經完成,聖靈藉著人的信已經住在信徒的裡面。這是新約和舊約的聖徒最不同的地方。天在天上,是我們看不見的、遙遠的地方,但神藉著主耶穌所完成的救恩,已經把這個天帶到我們的裡面來,天離我們並不遠,天就在我們的裡面。所以能向我們裡面的這位主舉目,你向他舉目就是向天舉目,就是向坐在高天之上的那一位舉目,因為他坐在高天之上,也住在我們的裡面。所以生根於神一個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在生活中養成一種習慣,常常向天舉目——就是向住在我們裡面的主舉目,也就是回到我們的靈中。而且這個舉目,是善意的舉目。

 

【仰望三一神】善意的舉目就是仰望。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這裡的眼睛是用來仰望主人、主母、以及我們的神。神是三位一體的神,我們可以禱告他,就是指聖靈在我們裡面工作,他像母親一樣懷抱、安撫、滋潤、恩膏我們。我們在神面前又像僕人,又像使女,當然我們也是他的兒女。但不論我們是主的僕人、使女或神的兒女,所仰望、禱告、親近的是這位三一神,這就是生根於神的秘訣。

 

【在受藐視、譏誚和欺壓中生根於神】後面的兩節說出何時生根於神。當一個人信主之後,常常受到不信者的藐視、譏誚及驕傲人的欺壓、諷刺,這些都叫我們很受委曲。沒有信主以前,別人藐視、譏誚過來,我們就如法炮製回去,唇槍舌戰就開始了。但是做了基督徒之後,常常會被人捉弄,受人藐視,這首詩告訴我們,神的子民不怕受人的藐視,因為此時正是生根與神的時候。可以禱告神,因為我們是他的兒女,他們不認識神,更不認識主,所以用話譏誚、藐視、取笑我們。我們所信的是又真又活的神,是真實的,是經得起考驗的。當我們在那裡光景下受藐視、受譏誚、受諷刺的時候,就暗暗的回到靈裡來禱告:主啊,我感謝你,他們藐視你,因為他們不認識你,我從前也藐視那些基督徒,藐視那些信主的,但是如今我蒙了憐憫,知道你才是那位真實的、可信的,你已經拯救了我,我還要更多的認識你。你就藉著這個受人藐視的機會進入與主的交通,當你得著主的安慰後就真正的生根於神,不再會去和他們頂撞、鬥嘴,不僅不生氣,而且有喜樂,因為有從主來恩膏的喜樂,這是生根於神。一百二十三篇就是說出,一個信主的人,在這種的時候,反而是生根於神的好機會。常常當我們太平順的時候,竟忘掉了神,反倒是這種時候,正是我們生根於神的好機會,也是我們屬靈生命開始成長的好機會。——漆立平《詩篇中的上行之詩【教會生活的榮美歷程】》

 

 

我們的奉獻(朱韜樞)

 

三重的看見帶進三重的奉獻

 所有願意跟隨主的人,都必須有一個關於三個方面的異象:我們要看見世界、看見主,以及教會。在上行詩的頭三篇裡,就給我們看見這個三方面的異象。在詩篇第一百二十篇,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謊言和詭詐。然後詩篇第一百二十一篇告訴我們,我們的主不僅是一位創造天地的主,祂更是保護以色列人的主 - 主的保守乃是為著祂的見證。最後在第一百二十二篇,我們看見一個教會生活的異象 ;我們不僅要進入教會生活,我們還要在教會生活中經歷審判,而這樣的審判要帶來平安、愛和興旺。

 這三個看見會使我們基督徒的生命有長進。我們一旦對世界、主、以及教會生活這三件事是清楚的,我們就能長到第二個階段 - 奉獻。

 詩篇第一百二十三至一百二十五篇講到,我們的奉獻乃是根據於我們的看見。首先,因著我們看見了主的所是,我們就將自己奉獻給祂(詩篇一百二十三篇)。第二,我們既已看見了這世界的真相,就願意奉獻而從世界裏被分別出來(一百二十四篇)。第三,當我們認識教會,我們就將自己奉獻給信實的主(一百二十五篇)。也許你們覺得,第三個奉獻應該是把自己奉獻給教會生活;但這裡卻啟示出,即使我們得著了異象,我們仍是無法靠著自己來過教會生活,我們乃是把自己交託給主,是主的信實保守我們留在教會生活中,作祂的見證。

屬靈的回應帶進屬靈的成長

 這三篇詩篇給我們看見,我們如何在屬靈的經歷中「上行」。我們的長進乃是藉著主,當一向我們開啟,我們就向祂有回應。當主給我們看見祂的所是,我們就要說,「主,我把自己給你。」當主給我們看見這世界的真相,我們要說,「主,我要從這世界裡被分別出來。」當主給我們看見這美妙的教會生活,我們要說,「主,我把自己交託給你的信實。」

 另一面,在這三個看見裡,最困難的就是教會生活。似乎沒有人能過教會生活而不覺得灰心;然而,當我們來到詩篇一百二十五篇,我們就會看見,教會生活中所有的問題不在於別人乃在於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是所有問題的源頭,所以至終我們要說,「主,我所信靠的乃是你的自己。」

詩篇一百二十三篇:奉獻給主自己 -經歷主的手

在寶座上復活並升天的主

 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開頭:「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這指明詩人開始在他屬靈的經歷中,有了長進。在詩篇第一百二十一篇中詩人說:「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從前詩人是向山舉目,至此作者乃是轉向主自己,而這位主就是坐在天上的寶座上、作為復活與升天者的那一位。祂是那管理萬有者。所以他說,「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

一個實際的奉獻

主人的手

 詩人繼續說到:「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祂憐憫我們。」這節非常地摸人,但是也難以解釋。首先詩人說到他正像一個僕人似地等待著主,而後又說到,他如使女般望著她的主母。「望著手」的意思是,我們全神貫注在某個人身上。在古老的東方,僕人的生命是掌握在主人的手裏,主人有權定奪僕人的生死。因此,對於主人的每一點頭、揚手或召喚,僕人總是要非常地注意。

 如果你到了一間高尚的餐館,侍者會對你的手非常注意。侍者在交給你菜單後,會如同消失了一般,但其實他仍然在注意你。一旦你把菜單放下,他會馬上來讓你點選。當你在用完餐後放下你的餐具時,他就來收回碗盤並問你還要不要一些別的。當你舉手招喚她時,一位好侍者馬上就注意到。她以注意你的手來服事你,因為你的手就代表你這個人。所以「望著手」表示我們人生中心的轉移,我不再注意自己,不再看重自己,我的眼目、我的焦點、我的心情、我的所有力量全都集中在主,這獨一的人位上。這也就是一幅「奉獻」的圖畫。

注意主的作為和行動

 詩篇一百二十三篇告訴我們,愛主的人在教會生活中就是主的「僕人」與「使女」,我們就是這班注意「主的手」的人。一個真實的奉獻不該只是一個禱告或是理論,我們的奉獻必須成為一個實際的行動。就像一個好的侍者一樣,我們要非常注意客人的每一舉動。我們不該告訴主,「主,我把自己給你。」,然後又回頭過自己的生活,作自己的事。一旦我們將自己交給了祂,我們就需要將我們的全人對準主,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祂自己身上,就是祂的手上。也就是說,我們要全神貫注於祂所有的行動和作為。

 這就是一個奉獻的實際。奉獻不是一個理論,不是一個口號,也不只是一個正確的地位。奉獻乃是注意主的行動,注意主的作為,當主一有帶領,我們立刻向祂回應。弟兄姊妹,我們是主的僕人,我們是主的使女,我們已將自己奉獻給主,我們要學習注意「主的手」。

經歷「主的手」

 在我們的經歷中,什麼是「主的手」?每當你想作一些事,正當你著手時,某件事發生了或者一個想法來了,而你裡面有一個感覺 -「是主」!我們應該在許多時候經歷,「這是主!這不是只是環境,也不是從人來的,更不是簡單的巧合,主的手在這裡!」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能向主有正確的回應。

主的手是供應與扶持的手

 在詩篇裡,我們可以多方面的來經歷主的手,而「主的手」是什麼呢?首先,主的手是供應的手,每一次當你仰望主的手時,你都會得著生命的供應。不僅這樣,祂的手也是扶持的手。「扶持」是當我們不能接受供應時所需要的。主向我們真是滿了憐憫。若是你不能接受主的供應,祂就來扶持你;若是你來接受祂的供應,祂就來供應你的一切需要。祂的手不僅供應我們生命,祂也供應我們合適的教會生活、最好的同伴、亮光、力量、享受...這一切都是藉著主的手臨到我們!

 然而,我們卻經常不能接受主所為我們預備的。比方說,祂也許為你預備了一所最好的大學,但是你卻覺得那不是你所喜歡的。許多時候主都在供應我們,但是我們往往拒絕祂的供應。但這時主的手又成了扶持的手,扶持我們來接受祂的供應。

 例如,我年輕時主為我預備了一所好大學,但那時我喜歡的卻是另一所學校。我為這事來到主面前,雖然我向主抱怨,但是主的手卻來扶持我,祂似乎對我說,「我和你同在,是我安排你到這裡來。」於是我看見這是出於主的,這是祂的手。因著這樣,我就沒有再為轉學而努力,這所學校對我也開始變得不一樣了。讚美主,祂的手是供應的手,祂的手也是扶持的手,所以我才能接受祂的供應。

 雖然主在一切的環境裡供應我們,但是我們往往不會接受祂的恩典。相反的,我們總是問,「主,為什麼是我?」常常我們的想法是:一旦我們將自己奉獻給主,我們就應該很得勝;但是主所要的乃是:一旦你奉獻,你來不斷的仰望我。當我們來到主這裏,那量給的手也會成為扶持的手,來使我們接受祂作我們全人的供應。

主的手是帶領的手

 當主的手正在供應與扶持你的時候,祂同時也會成為帶領的手。每一次當我們清楚主的帶領時,我們的生命就滿了目的;我們若是不清楚主的帶領,我們會懷疑生存到底是為著甚麼。各種各樣的想法都會來到,我們掙扎都是因著我們不清楚主的帶領。然而即使在我們灰心失望,不知如何面對我們的環境的時候,主的供應仍然在那裡;不僅如此,祂的供應還要成為扶持。而當我們享受祂的供應和扶持時,主的帶領自然就清楚了。一旦我們清楚主的帶領,沒有一件事能成為難處。無論如何,當帶領清楚時,你所作的每件事就都變得有意義了,這真是一個大的祝福。

主的手是安慰的手

 當你在主帶領之下,向著一個清楚的目標往前時,主的手同時也成了安慰的手。也許你想帶職業,但是主帶領你全時間事奉祂;也許你想全時間事奉神,但主卻帶領你找職業,不管怎樣,在主帶領裡,祂有安慰。當你順服主的帶領時,祂帶領的手同時也成了安慰的手。

主的手是管教的手

 對我們來說,主的手在另一方面也常是管教的手。這一個經歷甚至比祂的供應、扶持、帶領、安慰,還要重要。在第二節詩人宣告說:「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祂憐憫我們。」何時你覺得需要神的憐憫?就是當我們處在卑下的光景時,甚至覺得我不配享受恩典。即使我們感覺離祂是如此的遙遠,但主仍然俯就我們,藉著祂的憐憫臨到我們這裡。然而十分奇妙,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所經歷的到底是什麼?乃是主的管教。

 事實上,我們越愛主,越把自己給祂,我們也就越多經歷祂的管教。主管教的手愈多地臨到我們,我們就愈多地呼求:「主阿,我需要你的憐憫。」藉著主的憐憫,我們才能經過這個管教的過程。而且當我們求主憐憫我們時,供應來了,扶持來了,安慰來了,帶領也來了。這些的來臨都是因著主管教的手。

 你有沒有看見,能有這樣的一個奉獻,是多麼喜樂的一件事。若是我們在主面前有一個正確的奉獻,我們就要說:「主,你是我的主人,我不在是自由的,我也不能隨心所欲,我只能仰望你的手。」我們要有一種渴慕,就是奉獻我們的一生並活在主的管教之下。

管教是我們最大的需要

 一旦你看見了主,你就會將你自己獻給祂。而祂在我們身上所作的第一件事是甚麼?就是管教我們,因為我們整個人都是「生」的、「野」的,好像似乎連主也不能將我們馴服下來。

 另一面,如果我們沒有仰望主的手,無論主有再多的管教,也沒有用。不管我們被「打」了多少次,我們只會喊說:「我真不幸!我真倒楣!」然而如果我們仰望主的手,我們立刻就會明白 -這是從祂而來的。因此我們才會呼求主、尋求祂的憐憫,而得著從主來的供應、扶持、安慰與帶領。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就帶進了我們的變化。

主的管教把我們帶到一個被人藐視的地步

 第三節說:「耶和華阿,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當你愛主,主就會來管教你;因著主的管教,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我們似乎成了所謂一個「不幸」的人。當其他人正在安穩地往前,我們卻是在一個被人藐視的處境裏。

 從某個角度來看,如果你不愛主,人們會尊敬你;一旦你愛主,好像所有的事都不那麼順利。人們會藐視我們,為什麼?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我們所經歷的。假設你正在全時間服事主,你覺得你很得勝。有一天你遇見一位舊同學,他問你:「你現在在那兒作事?」「這個,我現在...(我該怎麼說?牧師?不,我不能這樣說。)我全時間服事主。」「甚麼?」你就不知道該如何說。你不想說你並沒有工作,但是你不容易說出你為甚麼而活,所以你結結巴巴的說了一些東西。但你解釋得愈多,在他們的眼中你就愈沒有地位。這就是經歷被藐視。然而在這經歷中,因著你只能轉向主,求祂的憐憫,你卻能得蒙拯救。

 如果我們要跟隨主,我們就要預備好被藐視。有時別人問我們,「你為什麼不找個工作?」,有時甚至我們的父母也對我們說:「你為什麼大學畢業卻浪費生命?你為什麼不去作一些有用的事?」而我們所能作的,只有轉向主的憐憫,好使我們在祂的供應、扶持、帶領、與安慰中來認識祂。感謝主,主管教的手要使我們倚靠祂的憐憫。

世界的譏誚

 第四節繼續說到:「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人的藐視,已到極處。」這常常是全時間事奉主的人的經歷。有時一些帶職業的聖徒也許會看看全時間的而想:「為什麼這些弟兄們不知道該去找個工作?這就是為甚麼我還需要每個月奉獻來供給他們!」這真是一個可怕的想法,我希望你們中間沒有一個人經歷過這樣的靈。當你說:「我是主耶穌的僕人,」人們反而會斜著眼看著你,因為這是世人所不能理解的。人們會想,你一定是某種的信仰狂熱者。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你,因為你是處於他們的藐視之下。所以你會呼求:「主阿,求你憐憫我們;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人的藐視,已到極處。」(三至四節)

 不管你如何成功地完成你在世界裏的責任,只要你愛主,就要準備被擺在一種被人不自覺地藐視的地位上。總之,如果你不太關心基督,你就能享受你在世界裏的地位。但是,如果你是為著基督的,困難就會以一種輕蔑的方式而來,甚至到一個地步,使你覺得活在這世上是這樣的難。

 這就是為甚麼我們有詩篇第一百二十四篇。詩篇第一百二十三和第一百二十四篇應被看成是一篇,因為後者乃是前者的延續。

―― 朱韜樞《上行之詩》

 

 

學習等候(一二三1~4)(臺北靈糧堂)

 

等候是非常重要卻也非常難學的屬靈功課,因為我們天然人的本性是不願意等候的,我們一直想要做點什麼打發時間,好讓我們覺得是有價值的。若是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要來接我們的朋友久等不來又連絡不到,你會做什麼?大概就會叫部計程車,按著地址找了去。但若是你在一個小島上,要來接你的船因某種原因沒有按著時間到來呢?那時你那裡也去不了。有時神要我們學習等候,祂會把我們所有的資源都拿掉了,祂造作了一個讓我們學習等候的環境,若不如此,我們是學不會這寶貴且重要的功課。

今年神在我們家有一個奇妙的祝福,從去年下半年時,我們就有意要再找房子,並且我們向主開出了期待的地點及房租,到了今年初時,我們幾乎已做出了一個決定,若是神沒有預備(因為,若按我們的期待,除非神預備,否則是不可能的),我們就要與原房東再簽一年的租約了。在那個過程之中,我是非常的小信,我常會想不太可能,當然我那有信心的太太就不同意了,而我就只得閉口;沒有想到,當我們預備放棄時,神卻成就了祂極大的恩典,我們不但找到了新的住處,而且更是超過了我們所求所想的。

詩人怎樣說他的苦情呢?兩次說到「直到極處」(v.34),表明他忍耐到了極點了,快要忍不下去了。在這時候,若是你,你仍能相信神是不誤事的神嗎?但是神不會按著我們的時間表,而是按著祂的時間表,當我們沒有等候時,神的時間表就無法完成,並且我們就要經驗因為我們莽撞所造成的混亂與痛苦。

在本篇中,詩人告訴我們兩個學習等候的秘訣:一是:神是掌權者。『坐在天上的主』(v.1)。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等候不下去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心裡是在說 ─ 我要來作主,我不要神作主。所以,當我等不下去時,我們所要做的第一個禱告就是再次將主權獻上交給神,承認神在這事上的主權,承認神在我身上的主權。第二個秘訣:定睛仰望(v.2),詩人在這裡用了一個類比,僕人可不可以去做主人沒有吩咐的事呢?也許,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無法體會“僕人”角色的低下,但是僕人是不能自己做主作決定的,而是要主人打發差遣。有一次耶穌用莊稼已成熟比喻人心的渴慕,但是祂卻對門徒說,『要求莊稼的主,打發…』(太九35-38)。這還是主權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們看見另一件事 ─ 「直到祂憐憫我們」,神一定會憐憫我們,神要我們等候祂,是要我們能預備好承接祂所要賜的恩典。不是由我們來判斷,乃是由神來判斷,當我們預備好了的時候,神的時間就到了。

回應

求主幫助我,當主安排環境要我學習等候,我能學會等候的功課。

 

 

極處的仰望(一百二十三篇14)(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段經文詩人不斷地說:他們被人藐視、譏誚,已經到了「極處」了(34)!我們不知道他們因何事被人如此藐視、譏誚,但是我們從詩篇中看見,人最常藐視神的選民的,就是問他們:「你們的神在那裡呢」?基督徒我們最常被人藐視的也是人會質問我們:「你們的神不是慈愛的嗎?不是大能的嗎?為何你會落在這樣的景況中呢?」是的,弟兄姊妹們!你現在生命的景況是否也面對許多人的藐視和譏誚呢?是否因著你自己的一些軟弱、失敗,以至於人譏誚你的神呢?是否因著自己的經濟、婚姻、家庭面臨一些的危機,以至於人藐視你的信仰呢?是否因為你的事奉一直很挫敗,你期待的家人得救一直沒有出現,以至於可能連你自己都懷疑神呢?讓我們學習詩人,當他灰心、軟弱到了極處的時候,我們看見詩人──他沒有向神發出苦毒的抱怨,他也沒有消極頹廢。他乃是仰望坐在天上的主,向祂說:「主啊!我要向禰舉目」!讓我們也在軟弱中向我們坐在寶座上的主舉目吧!我們一起來看詩人是如何在軟弱的極處向神舉目的:

第一、他以「謙卑的心」來到主的面前!第2節我們看見他一直很謙卑地說:「主啊!我們等候禰的憐憫」!是的,他知道自己是不配得的,但是他相信主是滿有憐憫的神!求主讓我們也存著謙卑的心來到主的面前,並且相信祂必憐憫我們!

第二、他以「專注的心」來到主的面前!詩人在患難中,他的眼睛只定睛在神的憐憫和幫助,因為他知道只有主能幫助他!但願我們也是如此專心仰望耶和華,相信主必幫助我們!

第三、他以「堅持的心」來到主的面前!我們看見詩人說──他要「一直」仰望主的手,直到主為他成就大事!是的,當我們耐心等候耶和華,堅心倚靠祂時,祂必定會垂聽我們的禱告!耶穌也勸勉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聖經中常常提到禱告時就說:「要恒切禱告」!當我們堅持倚靠神的時候,那就是一種信任神的表現;因為我們相信神有神作工的時刻,但祂必定不會推卻我們的禱告,也不會叫祂的慈愛離開我們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耐性等候耶和華!凡等候祂的必不羞愧!
回應:

 主啊!我要專心、耐心地仰望禰為我成就大事,好讓世人看見禰在我身上的工作,就把榮耀歸給禰!

禱讀:詩篇一百二十三篇2

2 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 神,直到祂憐憫我們。

 

 

穿越雲霧的信心(12314)(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賜我信心的眼睛,使我在人生任何處境中,都看見你的慈愛和保守。

 

人生,可真會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嗎?本詩就是詩人在處境惡劣至「極處」(3)時的呼喊。詩人被「藐視」(34)、被「譏誚」(4),毫無尊嚴可言,生命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究竟他的出路在哪裡?

原來,詩人的出路在於他能夠以信心的眼睛,穿透雲霧,看見「坐在天上的主」(1)。人若要看見「坐在天上的主」,便一定要抬起頭來,舉目仰望祂,而從詩人在困境中仍有力量和勇氣抬頭仰望神,可見他對神依然充滿信心。

詩人以僕人的眼睛仰望主人的手、以及使女的眼睛仰望主母的手(2)這兩個比喻,生動地描繪人「仰望」神的姿態和心境。在古代社會,僕人使女是主人的財物,他們可以任意被主人使喚,安排工作,隨意呼喝;做僕人使女的,只有順服恭敬的份兒,他們唯一的希望是得到主人的憐憫。

上述僕人使女的比喻,指出了神與我們的主僕關係。我們既是神的僕人,便不能要求神為我們做甚麼或完成甚麼願望,因為神是主人,祂有掌管我們生命的絕對主權。反之,我們只能恭敬順從神的吩咐,乞求神的憐憫;又深信神是最好的主人,祂會體貼僕人的能力和處境,為祂的僕人作最好的安排。

誠然,人生或會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一定會有出路。作為跟從神的人,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以信心乞求神──我們的主人,直到祂憐憫我們。

最近看到一個有關父親節的廣告。一個小男孩拿著一盞阿拉丁神燈,當他「擦一擦」神燈,一輛玩具鐵甲車從天上掉下來;其後,他又「擦一擦」神燈,一部電子遊戲機從天上掉下來;最後,他再「擦一擦」神燈,螢幕上便出現了以下的字句:「每個孩子都有一盞阿拉丁神燈──父親節快樂」。

或許,對很多小孩來說,父親的「功能」實在與阿拉丁神燈無異。然而,親愛的讀者,你又有否想過,你與神的關係是怎樣的嗎?神會否只是我們的「阿拉丁神燈」?詩人告訴我們,神和我們的關係如同主人和僕人,這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有何啟迪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