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三十七篇短篇信息

 

目錄:

被擄者的哀歌(楊震宇)

被擄者難忘錫安仇恨而哭泣(吳主光)

主那與別不同的歌(陳家強)

我們怎能…(一三七1~9)(臺北靈糧堂)

耶路撒冷──我的最愛(一百三十七篇19)(臺北基督之家)

心之所系(13719)(香港讀經會)

 

 

被擄者的哀歌(楊震宇)

 

鑰句: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背景:《詩篇》一百三十七篇是一首愛恨交織、傷心剌骨的哀歌。從巴比倫被擄之地回來的詩人回顧他們從錫安被擄那種痛苦的情景,而生動的描寫了亡國之恨。一九四八年四月,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區處於被圍攻的狀態。糧食供應幾乎用盡了。後來傳出一個消息說,一隊護送糧食的貨車將要從特拉維夫載着補給品到來。數以百計的人跑出來迎接這隊貨車。他們永不忘記第一眼看見那車隊的情景。在藍色福特汽車車前的防撞槓上,塗上了以下幾個字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祢《詩篇》一百三十七篇5節這幾個字,在猶太人被擄和被分散的歷史裏,一直是個叫他們重新振作的呼喊。

提要:第一百三十七篇被擄者的哀歌。在這首被擄之歌中,詩人為了作俘虜之猶太人的苦況而哀哭(14),表達了他對耶路撒冷的愛慕(56),並咒詛以色列的仇敵(79)。全詩分為三段:

()追想錫安就哀哭(14)──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不忘記耶路撒冷(56)──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咒詛仇敵的殘酷(79)──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你紀念這仇。

註解:「巴比倫的河」(1)──當指一系列運河,包括幼發拉底、底格裡斯等河及其支流(結一1)被擄至巴比倫之以色列人經常到這些河岸邊,去遙望耶路撒冷。

「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9)──巴比倫人殘忍異常,圍城之戰中婦孺難逃被殺命運。鑒於巴比倫人的這種暴行(耶五十一24),詩人祈求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所以這裡對嬰孩的詞句很殘酷。至於這些咒詛的經文是適合一個活在摩西律法下之人的行為和態度,但不適合一個活在恩典之下的基督徒。

鑰節:【詩一百三十七46】「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祢,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紀念祢,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鑰點:本篇我們看到,詩人首先因心裏的創傷,向神傾訴苦情,因為他們被擄到巴比倫後,受到外邦人的戲笑和折磨(14)。接著,他表示他不會忘記自己的家鄉,就是耶和華所揀選的耶路撒冷(56)。然後,他求神嚴懲禍首巴比倫和幫兇以東人(摩一11;結二十五1214),因為他們毀滅了耶路撒冷(79)

今日的鑰節提到「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本篇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外邦之地,唱耶和華的歌是完全不協調的。詩人回顧了耶路撒冷聖城的遭難,回想當年被擄的情景(主前587),使他們離鄉別井,而不覺無限的傷感,便禁不住哭了。令詩人更加痛苦的是來自外邦人,強迫他們要唱錫安的歌。因為這些「耶和華的歌只適合在聖殿歌唱,因而他們沒有有心情在拜偶像的人面前唱歌作樂。因此,詩人在此處斷然決志,情願即使「右手忘記技巧」「舌頭貼於上膛」,也不願神的名再受羞辱,故他只有保持靜默。這表明他是如何愛神,愛神的聖城和聖殿,直到他從巴比倫歸回,才繼續拾起讚美的琴瑟,向神獻上敬拜、讚美。親愛的,讓我們的心也不忘記神的家,而在教會中唱「耶和華的歌」

此外,若我們將「耶路撒冷」改為「主耶穌」,將發現這是對主再來的深情愛慕。親愛的,反覆思想詩人的心情,讓我們一起唱【自伯大尼你與我們分手後】(《聖徒詩歌》第156首第17)

一 自伯大尼你與我們分手後,我心有個真空無可補滿,

我坐河濱將琴掛在柳枝頭,你不在此我怎有心鼓彈?

當我深夜孤獨安靜的時候,(此時我無忍受,我也無享受)

不禁歎息,我想著你是多遠,我想著你應許已久的歸旋。

七 當我回想,我已等候多長久,不禁歎息,低頭獨自流淚;

求你別再遲延不聽我要求,現今就來接我與你相會。

來罷,我主,這是教會的求呼!來罷,我主,請聽聖徒的催促!

來罷,歷世歷代累積的共嗚,我主,能否求你今天一起聽?

「從巴比倫歸回,必須是多人生命的經歷。神應允我們的禱告,使我們轉回,好似河水向南流,從外邦之地得著拯救,我們再拾起讚美的琴瑟,耶和華的歌往往在心中,而不是緊在口舌上。」──邁爾

默想:親愛的,你唱歌時的對象是否正確?你唱歌時的時機和地點是否合適呢?

禱告:主阿,祢的歌在心中,我愛祢,祢是我心愛的良人。我若不記念祢和祢的家,我的心必有所失,怎有心發出歌唱的聲音呢?我們渴望祢的再來,願和歷世歷代的聖徒一起等候祢。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被擄者難忘錫安仇恨而哭泣(吳主光)

 

第一百三十七篇大綱:

一、追想被擄時的光景(137.1-137.4

1.巴比倫河邊追想錫安而哭

2.我們拒絕在外邦唱錫安歌

二、不忘耶路撒冷(137.5-137.6

1.發誓永不忘記耶路撒冷

2.發誓看耶路撒冷為最喜樂的

三、牢記要向以東人報仇(137.7

1.不忘以東人幸災樂禍

2.求神紀念這仇

四、為報復巴比倫的人祝福(137.8-137.9

1.預言巴比倫將亡

2.為報復巴比倫的祝福

 

導論:

 

1.本詩在一百五十篇詩之中,可能是最特別的一篇詩.因為它是被編者用來做「反面教材」──將一般被擄的以色列人、充滿仇恨和報復的心態描寫出來;目的不是為教導,而是為要借著以後的詩篇來糾正普遍以色列人不應該有的心態。所以本詩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證明詩篇是串起來解釋的;有一些詩甚至不能獨立來解釋,像本詩一樣。編者的意思是、本詩的作者只不過是剛剛被擄,心情上一時難以平服;神要以色列人耐心等候,直到他們在神的話語上學到信心,專心仰望神的救恩,像接續的「八篇大衛信心詩」一樣;大衛落在越來越困逼的苦難中,信心卻越來越大,等到「黑夜」過去,「清晨」來臨,主基督就降臨,拯救他們.那時,他們就要大大的讚美神。

2.我們說、本詩是「反面教材」,因為內容顯示作者心中充滿仇恨、傷痛、無奈、忿怒、報復…等不良心理;甚至要「以惡報惡」──巴比倫曾將以色列人的嬰孩摔在磐石上,殺了;作者就認為、將來有機會,能照樣將他們的嬰孩摔死,就有福了。作者處理不公義的事,不是讓神伸冤;作者也沒有想到猶太人亡國的原因,是以色列人犯了大罪,長期叛逆神,不肯聽從神差來的眾先知,多方的警告他們。其實作者這種忿恨和以惡報惡的心態,正是一般以色列人的心態.神的兒女不應該有這樣的心態。讀者千萬不要以為,這篇詩放在《聖經》裡,我們就可以同樣效尤,以惡報惡。不!這只不過是「反面教材」而已;以後「八篇大衛的信心詩」才是我們應有的心態。

 

釋經:

一、追想被擄時的光景(137.1-137.4

137.1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137.2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137.3因為在那裡,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137.4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1.前兩篇詩,是「回想」以色列出埃及,入迦南之時,神顯出他的大作為;本詩「回想」猶大亡國,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之時的感受。雖然都是「回想」,但前兩篇的心境充滿讚美;本詩則充滿眼淚、痛苦和仇恨。編者這樣編排,目的是要指出、本詩代表一般以色列人,被擄初時忿恨和想要報復的感受;所以編者以接續的「八篇大衛的信心詩」來教導他們,應該像大衛在苦難中,仍有信心才對.這樣,最後就可以向神發出大讚美了。

2.本詩開宗明義就說明、作者回想被擄到敵國首都「巴比倫」河邊之時、一追想本國首都「錫安」經已荒涼,成了廢墟,就哭了。所以本詩內容的「重心」在於「難忘錫安的仇恨」。詩人懷念祖國的京都「錫安」──城牆和聖殿被拆毀淨盡,人民若不是被殺、就是被擄;神的選民竟然要來投靠巴比倫河,在異邦棲身!

3.可惜作者沒有想到亡國被擄的原因。他懷念錫安,為「政治」因素,多於為「信仰」因素。到底「錫安」值得他難忘的地方是甚麼?他沒有指出.但表達出自己內心對外邦人充滿仇恨。其實「坐在巴比倫河邊」這句話,是形容他們來到這裡休息、喝水;甚至在這裡重建家園(拉8:15, 21, 1:1, 3:15)。這樣看來,巴比倫人待色列人倒算不錯──敵人沒有監禁他們、虐待他們、勞役他們;作者拒絕唱錫安歌之時,敵人也沒有強逼他們,或懲罰他們。作者之所以哭起來,是因為面對「巴比倫河」而想起「約但河」;面對「巴比倫城」而想起「耶路撒冷城」.相對之下、內心有非常的感觸而已.因為感到亡國被擄,失去家園;如今在異邦之地棲身,感到非常羞恥、嫉妒、無奈、痛苦、忿怒、莫明…;又不知道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約但河和耶路撒冷!

4.其實以色列亡國,神早就差派眾先知警戒他們;正如耶利米先知所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所降與耶路撒冷和猶大各城的一切災禍你們都看見了。那些城邑今日荒涼,無人居住;這是因居民所行的惡,去燒香事奉別神…惹我發怒。我從早起來差遣我的僕人眾先知去說,你們切不要行我所厭惡這可憎之事。他們卻不聽從…。因此,我的怒氣和忿怒都倒出來,在猶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的街市上,如火著起…正如今日一樣。現在耶和華─萬軍之神、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們為何作這大惡自害己命,使你們的男人、婦女、嬰孩,和吃奶的,都從猶大中剪除、不留一人呢﹖就是因你們手所做的,…在天下萬國中令人咒詛羞辱。」(耶44:2-4

5.神要他們被擄到巴比倫,是為要使他們存活,不至被滅絕。正如耶利米勸告西底家王、說:「耶和華─萬軍之神、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若出去歸降巴比倫王的首領,你的命就必存活,這城也不致被火焚燒,你和你的全家都必存活。你若不出去歸降巴比倫王的首領,這城必交在迦勒底人手中。他們必用火焚燒,你也不得脫離他們的手。……求你聽從我對你所說耶和華的話,這樣你必得好處,你的命也必存活。你若不肯出去,耶和華指示我的話乃是這樣:猶大王宮裡所剩的婦女必都帶到巴比倫王的首領那裡。…你的後妃和你的兒女帶到迦勒底人那裡;你也不得脫離他們的手,…你也必使這城被火焚燒。」(耶37:17-28

6.敵人強逼他門「作樂」和「唱錫安歌」;作者感到難以啟齒.因為不能開開心心地在自己祖國唱「錫安歌」;要在敵人的京都「巴比倫」,為娛樂敵人而唱「錫安歌」,這是極大羞辱和諷剌.所以作者把琴掛在柳樹上,不肯唱。或問、作者以後不再唱歌嗎?然則他為甚麼要寫本詩呢?為甚麼要將琴掛在柳樹上,而不是把它毀掉呢?說清楚一點,他只是不願意唱歌給敵人聽而已.心中含恨,要唱也唱不出來。

 

二、不忘耶路撒冷(137.5-137.6

137.5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137.6我若不紀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1.作者解釋他為甚麼不唱錫安歌,指出因為無法忘記耶路撒冷──一想到耶路撒冷的光景就哭了。他說:「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彈琴的技巧。」意思是、要我有心情唱歌,就等於要我忘記耶路撒冷;但我可以忘記彈琴技巧(無法彈、也法無唱),卻無法忘記耶路撒冷!

2.又說:「我若不紀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這句話的意思是「詛咒」自己──我若忘記了你而起來唱歌、我若以為有甚麼喜樂的事使我開心而唱歌、而不再以耶路撒冷為我所最喜樂的,但願神懲罰我,使我的舌頭貼於上膛,唱不出歌來!

3.以上兩點的總意是「難忘耶路撒冷的仇恨」。因為耶路撒冷成了荒場和廢墟,就再沒有任何別的事物會使我開心,能以唱歌.到底作者認為耶路撒冷有甚麼東西、叫他難以忘記,和叫他失去喜樂呢?就是下文所敘述的「仇恨」。

 

三、牢記要向以東人報仇(137.7

137.7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啊,求你紀念這仇!

1.第一個仇恨,就是「以東人幸災樂禍」──當猶大亡國,耶路撒冷失陷的日子,以東人在旁邊看見,竟然火上加油,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作者認為這一點「仇恨」,難以忘記,難以下氣。以東人豈不是以掃的子孫嗎?以色列人豈不是雅各的後裔嗎?以掃和雅各既是弟兄,為甚麼紀念這點情,而同情一下猶大的遭遇呢?從前以色列人出埃,來到以東地之時,豈不是因為考慮到以東是弟兄,就繞過他們的地,沒有干擾他們嗎。何竟猶大亡國,以東人要如此幸災樂禍呢?

2.是的、以東人這樣對待弟兄,實在不應該。所以《俄巴底亞書》以整本書都為責備以東人而寫,說:「…起來吧,一同起來與以東爭戰!我使你─以東在列國中為最小的,被人大大藐視。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處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裡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里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以掃的隱密處何竟被搜尋﹖他隱藏的寶物何竟被查出﹖與你結盟的都…欺騙你,且勝過你。…到那日,我豈不從以東除滅智慧人﹖…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強暴,羞愧必遮蓋你…。當外人擄掠雅各的財物…,為耶路撒冷拈鬮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與他們同夥。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當瞪眼看著;…你不當因此歡樂;…你不當說狂傲的話;…你不當進他們的城門;…你不當瞪眼看著他們受苦;…你不當伸手搶他們的財物;你不當站在岔路口剪除他們中間逃脫的;…你不當將他們剩下的人交付仇敵。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怎樣行,他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在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那山也必成聖;雅各家必得原有的產業。雅各家必成為大火…;以掃家必如碎秸;火必將他燒著吞滅。…必有拯救者上到錫安山,審判以掃山;國度就歸耶和華了。」(俄底底亞全書)

3.先知以西結也預言,說:「我必藉我民以色列的手報復以東;以色列民必照我的怒氣,按我的忿怒在以東施報,以東人就知道是我施報。這是主耶和華說的。」(結25:14

4.其實、巴比倫攻擊猶大,使猶大亡國被擄;後來以東人也不得倖免,都被巴比倫大軍征服,一同擄到北方去。但七十年後,以色列人卻蒙恩,得以歸回,重建聖殿城牆;以東人卻不能。正如瑪拉基先知預言說:「以東人說:我們現在雖被毀壞,卻要重建荒廢之處。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任他們建造,我必拆毀;人必稱他們的地為罪惡之境;稱他們的民為耶和華永遠惱怒之民。」(瑪1:4

5.神知道以東人的惡行,亦要報應他們。但以色列人也不應該因為牢記這仇,以致失去平衡、失去信心、失去喜樂、連仰望神憐憫的心也失去。

 

四、為報復巴比倫的人祝福(137.8-137.9

137.8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城:原文是女子),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137.9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

1.這裡說的是第二個仇恨──巴比倫曾將以色列人的嬰孩摔在磐石上,所以要照樣報復他們。嬰孩是無辜的,也是全無抵抗力的,巴比倫人竟然這麼殘忍,從母親的懷中將嬰孩搶過來,然後摔在磐石上,殺了!但是、如果照樣報復他們,那人豈不也是惡人嗎?何故說:「這人便為有福」?以惡報惡的,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惡人。所以主耶穌說: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裡路,你就同他走二裡;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38-45

2.但我們可以讓神來為我們伸冤,神就會借著惡人來對付惡人。正如《聖經》說:「他們向我以惡報善,以恨報愛。願你派一個惡人轄制他,派一個對頭站在他右邊!」(詩109:6)又說:「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箴16:4)又說:「惡必害死惡人;恨惡義人的,必被定罪。」(詩34:21

3.果然、巴比倫很快就滅亡了。巴比倫從興起至滅亡,只不過是八十年而已.因為耶和華興起瑪代和波斯聯盟來對付他。正如耶利米先知的預言(耶51章),說:

「耶和華定意攻擊巴比倫,將他毀滅,所以激動了瑪代君王的心;因這是耶和華報仇,就是為自己的殿報仇。

「我必在你們眼前報復巴比倫人和迦勒底居民在錫安所行的諸惡。

「因耶和華向巴比倫所定的旨意成立了,使巴比倫之地荒涼,無人居住。

「錫安的居民要說:巴比倫以強暴待我,損害我的身體,願這罪歸給他。耶路撒冷人要說:願流我們血的罪歸到迦勒底的居民。

「所以,耶和華如此說:我必為你伸冤,為你報仇;我必使巴比倫的海枯竭,使他的泉源乾涸。巴比倫必成為亂堆,為野狗的住處,令人驚駭、嗤笑,並且無人居住。

「巴比倫怎樣使以色列被殺的人僕倒,照樣他全地被殺的人也必在巴比倫僕倒。

最後神又對耶利米先知說:

「你念完了這書,就把一塊石頭拴在書上,扔在伯拉河中,說:巴比倫因耶和華所要降與他的災禍,必如此沉下去,不再興起,人民也必困乏。」

4.從預言的度角來看,「以東人」就是今天一部份的阿拉伯人;「巴比倫」就是正史上殺害眾多聖徒的羅馬天主教梵蒂崗(參拙著《啟示錄研經亮光》一書)。神都要分別報復他們。

5.對於報復以東,《以賽亞書》有預言指著他們說:「列國啊,要近前來聽!…地和其上所充滿的,世界和其中一切所出的都應當聽!因為耶和華向萬國發忿恨,向他們的全軍發烈怒,將他們滅盡…。屍首臭氣上騰;諸山被他們的血融化。天上的萬象都要消沒;天被卷起,好像書卷。其上的萬象要殘敗,像葡萄樹的葉子殘敗…一樣。因為我的刀…必臨到以東和我所咒詛的民,要施行審判。…因為耶和華在波斯拉有獻祭的事,在以東地大行殺戮。…因耶和華有報仇之日,為錫安的爭辯有報應之年。以東的河水要變為石油,塵埃要變為硫磺;地土成為燒著的石油,晝夜總不熄滅,煙氣永遠上騰,必世世代代成為荒廢,永永遠遠無人經過。…耶和華必將空虛的準繩,混沌的線鉈,拉在其上。…以東的宮殿要長荊棘;保障要長蒺藜和刺草;要作野狗的住處…。你們要查考宣讀耶和華的書。這都無一缺少…。」(賽34章全)

6.讀者必定會注意到,以上的預言,並沒有在過往的歷史上應驗過;只有在末世大災難的「哈米吉多頓大戰」之後,才會有「萬國…全軍發…滅盡…;屍首臭氣上騰」、「天上萬象…消沒…卷起,好像書卷」、「耶和華有報仇之日」、「以東的河水要變為石油,…地土成為燒著的石油,晝夜總不熄滅,煙氣永遠上騰」、「以東宮殿要長荊棘…要作野狗的住處」等現象。更清楚的是《約珥書》預言末世大戰,主駕雲從天降臨,說:「耶和華啊,求你使你的大能者降臨。萬民都當興起,上到約沙法穀;因為我必坐在那裡,審判四圍的列國。開鐮吧!因為莊稼熟了;踐踏吧!因為酒醡滿了。酒池盈溢;他們的罪惡甚大。許多許多的人在斷定穀,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斷定穀。日月昏暗,星宿無光。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天地就震動。耶和華卻要作他百姓的避難所,作以色列人的保障。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且又住在錫安─我的聖山。那時,耶路撒冷必成為聖…。埃及必然荒涼,以東變為淒涼的曠野,都因向猶大人所行的強暴,又因在本地流無辜人的血。但猶大必存到永遠;耶路撒冷必存到萬代。」(珥3:11-20

6.對於報復巴比倫,《啟示錄》預言說:「此後,我看見另有一位有大權柄的天使從天降下…他大聲喊著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因為列國都被他邪淫大怒的酒(指天主教的教義)傾倒了。地上的君王與他行淫(指天主教的政教合一主義,曾組織「神聖羅馬帝國」);地上的客商因他奢華太過就發了財(指天主教梵蒂崗向來極度奢侈)。我又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呼籲所有得救的聖徒都應該從天主教出來),免得與他一同有罪,受他所受的災殃;因他的罪惡滔天;他的不義神已經想起來了。他怎樣待人,也要怎樣待他,按他所行的加倍的報應他;用他調酒的杯加倍的調給他喝。他怎樣榮耀自己,怎樣奢華,也當叫他照樣痛苦悲哀(形容足足的報應她),因他心裡說:我坐了皇后的位,並不是寡婦,決不至於悲哀(指天主教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體系所選出來的國王結合,共同統治整個歐洲)。所以在一天之內,他的災殃要一齊來到,就是死亡、悲哀、饑荒。他又要被火燒盡了(指敵基督在哈米吉多頓大戰中,突然轉過來,以核子彈消滅梵蒂崗),因為審判他的主神大有能力。地上的君王,素來與他行淫…為他哭泣哀號。因怕他的痛苦,就遠遠的站著說:哀哉!哀哉!巴比倫大城,堅固的城啊,一時之間你的刑罰就來到了(形容核子彈爆炸,所以遠遠站著,不敢近前)地上的客商也都為他哭泣悲哀,因為沒有人再買他們的貨物了…借著他發了財的客商,因怕他的痛苦,就遠遠的站著哭泣悲哀,說:哀哉!哀哉!這大城啊…。一時之間,這麼大的富厚就歸於無有了。凡船主和坐船往各處去的…都遠遠的站著,看見燒他的煙,就喊著說:有何城能比這大城呢﹖…哀哉!哀哉!這大城啊!(經文形容各地和海中凡坐船的,都遠遠看見燒他的煙,證明她就是伸出地中海的義大利半島,中間的梵蒂崗大城)。…天哪,眾聖徒、眾使徒、眾先知啊,你們都要因他歡喜,因為神已經在他身上伸了你們的冤。有一位大力的天使舉起一塊石頭,好像大磨石,扔在海裡,說:巴比倫大城也必這樣猛力的被扔下去,決不能再見了(模仿耶利米先知所做的)。…你的客商原來是地上的尊貴人;萬國也被你的邪術迷惑了(只有天主教的教義,迷住地上的萬國)。先知和聖徒,並地上一切被殺之人的血,都在這城裡看見了(只有天主教曾在歷史上殺盡極多聖徒,流他們的血)。」(啟18章全)

7.從以上的預言來看,接續的「八篇大衛的信心詩」,也是預言末世悔改歸主的以色列人,在大災難中信心受到考驗;這樣可以看到,文士以斯拉這樣編排這些詩,接合得非常奇妙和有意義。

―― 吳主光《詩篇精選研經亮光》

 

 

主那與別不同的歌(陳家強)

 

由於13節的時態最自然的理解是過去時態,而這3節都有「在那裡」(和合本12節略去此字詞),因此,詩人此刻應該正是回想往事發生的情景。他是被擄歸回的一分子,此詩是憶述他昔日的被擄。

 

1-4節 未唱出的歌

對滿懷哀傷的被擄者來說,記憶是痛苦的(7),喜樂已成為過去(2),因為擄掠的人要他們唱歌和作樂(3)。但主的歌是用來陳說真理和用以敬拜,而非音樂會的一個節目。而且,這正是應該哭泣的時間。人生並無永無止境的喜樂。此外,邀請他們去唱歌的背後動機其實是想他們落地生根──你們如今是巴比倫人了!但他們不能忘記,也不願歸附。他們是在「外邦」(4)

5-6

家是心所屬的地方如今,事情變得個人化。每一個人都要抉擇本身所屬的國籍,然後按此決定而生活──在思想上(「忘記……紀念」),在行為上(「手」)和在心靈上(「喜樂」)。他住在巴比倫,家卻在耶路撒冷(腓三20)

7-9節 主那與別不同的歌

然而,他們會唱一首歌,而且,當他們離開那絲毫無損的巴比倫,回到一片頹垣敗瓦的耶路撒冷時,他們還會再唱它。1.將以東人留給主(7),直譯是「紀念以東人」(參一三二1:「紀念大衛」),這是一個向法官申訴的法定語句。當耶路撒冷飽受摧毀的時候(10-14),以東人故意參與破壞和幸災樂禍。詩人並沒有提出任何具體要求;亦沒有構思或策劃任何報復行動。一切都交在作為審判者的神面前。2.89節,巴比倫亦面對公正的裁決,同時。從聖經的啟示看,巴比倫「將要被滅」(耶五十一563個動詞與8-9節的相同)。出現在第89節的「有福」,必須按照上文下理來理解:它在大部分情況應解作「有福的/神所賜福的」(三十二1);它亦經常被用來表示「快樂/個人的滿足」(1);有時,從它的基本含意「正直」引伸出來,它可以解釋為「公義/行義」(箴十四21;詩一○六3)

詩人並沒有求神如何對付巴比倫,卻指出(有誰能夠反駁他?),當巴比倫照他所待耶路撒冷的方式同樣遭報,那就是公義。那位全地的審判者(創十八25)將會成就此事(羅二5-6)。第8節這節認為巴比倫照它所待耶路撒冷的行為遭報就是公義(「你待我們的」)。他們看見的毀滅,便是證明這世界是由一位聖潔的神憑公義掌管的證據;公義審判將會是巴比倫所得的分。第9節這節記錄了巴比倫人殘酷的「公義」(參王下八12;賽十三16),他們所做的,將會照樣報應在他們身上。詩人是否表示他想這樣成就呢?不,他只是把一定發生的事講出來。這是我們在神所管治的世界的運作方式。

―― 陳家強《詩篇研究講義》

 

 

我們怎能…(一三七1~9)(臺北靈糧堂)

 

詩人在本篇非常生動的描寫了以色列人亡國的痛苦,這個苦不是外在生活上的,乃是內在心裡的,而這心裡的苦乃因遠離神,與敬拜中心遠離。不單如此,在異域卻要被要求唱頌贊神的歌曲,當作外邦人作樂的樂曲,這種難過、傷痛是筆墨難以形容的,這種痛是深入內心的,難怪詩人說他情願忘記技巧,情願舌頭貼在上膛不能再歌唱。原來是頌贊神的歌,卻要被當作取悅人的音樂時,歌者當然難為,因為物件不對。今天卡拉OK也進到了基督徒的生活圈子裡,筆者並不是反對卡拉OK,乃是要說,我們是否也將敬拜神的音樂用來取悅人?惡者常常讓我們弄錯了物件,弄錯了時機,這樣它就能在我們的心裡放下罪疚的種子,而這種子就會生出死的毒鉤。

基督教最讓人羡慕及想要學習的就是我們的音樂,神把創造音樂的天份賜給要用音樂來榮耀祂的人,雖然惡者在未墮落之前,在天上是掌管鼓笛的(結廿八13),表示它不乏音樂的技巧,某日,筆者在電視上聽見佛教的音樂,初聞之時,以為是基督教的音樂,因為太像了,但是其實不是。惡者可以擁有技巧,但是它沒有敬拜神的靈感。今天感動我們的音樂,不單只有技巧而已,乃是有靈感的音樂,是與居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產生共鳴的靈感,感動我們向神奉獻敬拜、讚美或向神支取恩典。

回應

主阿,我願讓敬拜你的音樂留在敬拜你的地方(場所及心靈)

 

 

耶路撒冷──我的最愛(一百三十七篇19)(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篇詩篇描寫詩人和他的同胞,在一天工作之後,坐在巴比倫的河邊,想起故國河山就悲從中來。詩人可能是一個以前在聖殿中彈琴歌唱的利未人,如今被擄到巴比倫,他們受到敵人的侮辱,只有呻吟歎息,怎能唱出快樂的詩歌呢?又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我們從詩篇中看見詩人對國家的熱愛、對錫安、對耶路撒冷的熱愛,其實就是因為對神的熱愛。是的,弟兄姊妹們!你是否也因為熱愛神的緣故,以至於你也深愛神的國,深愛神的教會呢?但願我們也如同詩人一樣因著愛我們的神以致深深愛教會!我們從這篇詩篇來看詩人如何愛神及愛神的家:

第一、第56節我們看見──詩人認為他一切的才華都是為了神和耶路撒冷的。詩人有彈琴的技巧,也有美妙的歌聲,因此可能這些外邦人也很喜歡聽他唱歌彈琴,甚至我們可以想像,當他願意更多為外邦人獻唱時,也許他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然而詩人卻有一個心志──他說:我若忘記了神和耶路撒冷,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以至於我無法歌唱。」詩人的心志真是讓我們何等感動!是的,弟兄姊妹們!你是否知道,我們一切的恩賜、才華──包括我們的金錢,都是從神而來的?我們是否也把這一切獻給神呢?還是我們仍然只是自私地為著追求更享受的人生而使用這些呢?甚至當我們以我們的恩賜在教會中服事時,我們是否也是在彰顯自己的榮耀?但願我們能像詩人一樣,一心想著的是讓神得榮耀,讓教會更榮耀!

第二、我們看見詩人的喜怒哀樂與耶路撒冷緊緊的連結在一起。他為錫安的滅亡而痛哭。而第6節他也提到──他以耶路撒冷為他生命中「最喜樂的。」而我們從第79節我們更看見詩人痛恨的不是自己的仇敵,而是耶路撒冷的仇敵;他最痛心的不是自己的苦難,而是耶路撒冷的苦難!是的,弟兄姊妹們!但願我們也像詩人一樣,因著愛神而愛神的家。我們不再單顧己事,不再只注意自己的問題和需要,我們也能為著神國的荒涼而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為著神教會的榮耀而喜樂,甚至勝過世上一切。常常祈求「願神興起使祂的仇敵四散。」神正在尋找這樣的百姓!
回應:主啊!願我一生一世愛禰的教會,把我的生命獻給教會,以關心教會為我生命中最重要事!

禱讀:詩篇一百三十七篇56

5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6 
我若不紀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心之所系(13719)(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給我一顆寬廣悲憫的心,對人間疾苦,能感同身受。

 

本詩是詩人在追憶被擄的日子時,所抒寫的一首沉痛的哀歌。

1. 耶路撒冷──一想起妳就哭了(1~4):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經常被欺淩,過著屈辱的日子,他們甚至被那些擄掠他們的人要求唱一首「錫安之歌」作樂助慶。然而,在異地唱「錫安之歌」會挑起他們的鄉愁,而且耶和華的歌絕不是用來娛樂助慶的。既是如此,他們又怎能在異邦漂泊之地唱耶和華的歌呢?他們把琴掛在柳樹上,拒絕歌唱;又坐下禱告、哭泣。他們把對故鄉的思念,以及過去遠離神的痛悔,化成為今日滿帶屈辱的淚水。

2. 耶路撒冷──心之所系(5~6):詩人用了兩個假設性的事例,來表達他對耶路撒冷強烈而沉重的思念。他指出,若要他把耶城忘記:1他情願右手忘記彈琴的技巧;2他情願「舌頭貼於上膛」,意即不能再說話。

其實,詩人對耶城的思念,亦即代表了他對神的思慕,因為耶城是神的居所,象徵神的同在。這一群被擄的子民,何等切切的思念與神同在的日子,而且,耶城是他們盼望的所在,喜樂之所系。

最後,在悲憤屈辱和懷念故土的感情下,詩人求神為祂的子民伸冤,又賜福給那些能殲滅巴比倫的勢力(7~9)。雖然這部分的經文有咒詛成分,但詩人在屈辱之下期望雪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詩人在這裡並非無理的發出咒詛,而是在禱告中求神伸冤,伸張公義。

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的教會經歷了嚴峻的考驗,神的家像花果雕零。在河南,有一位主的老使女,她心系教會的復興,每次禱告時總說:「主啊!求你使我在復興你的聖工上有分!」她整整禱告呼求了十年,復興的火花終於在四人幫倒臺後出現。

親愛的讀者,你有沒有把神家的需要放在心上,嘗試關心你的教會,以及普世教會的需要?讓我們一同成為復興神家的禱告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