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四十七篇短篇信息

 

目錄:

讚美復興耶路撒冷的神(楊震宇)

新的期待立約與紀律(龐君華)

群體的讚美(陳家強)

讚美神是合宜的()(一四七1~6)(臺北靈糧堂)

讚美神是合宜的()(一四七7~11)(臺北靈糧堂)

讚美神是合宜的()(一四七12~20)(臺北靈糧堂)

無法測度的神(一百四十七篇110)(臺北基督之家)

堅固你的門閂(一百四十七篇1120)(臺北基督之家)

全心投向主(147120)(香港讀經會)

 

 

讚美復興耶路撒冷的神(楊震宇)

 

鑰句:祂醫好傷心的人

背景:《詩篇》第一百四十七篇是「哈利路亞」詩集的第二篇。許多的聖經學者都相信本篇詩篇的背景是《尼希米記》十二2743,當耶路撒冷城牆完工之時,尼希米和以斯拉分別帶領隊伍歌唱遊行,他們所唱的最主要的就是本篇。從《尼希米記》、《以斯拉記》,讓我們看見神是復興人的神。因為祂重建耶路撒冷,和把以色列被擄的人重新招聚回來,所以本篇鼓勵眾人都當感謝讚美神。希伯來文《詩篇》將此篇分為兩篇(1111220)

提要:第一百四十七篇呼籲人來讚美神,並說明神是配受我們的讚美。在這首讚美詩裏,詩人述說讚美神是合宜的(1),因為:(1)耶路撒冷的施恩,而恢復以色列人並醫治他們破碎的心靈(26)(2)祂在創造中的偉大權能,而依時降雨,賜糧食給人和動物(79)(3)祂喜愛敬畏祂他和盼望祂慈愛的人(1011)(4)祂對耶路撒冷的眷顧,而賜福、保守和平安(1214)(5)祂對大自然的掌控,而雪、霜、冰雹、寒冷、風水都在祂的命令下(1518)(6)祂對以色列特別的愛護,而提示他們當走的路,並賜下祂的話語(1920)。全詩分為三段:

()讚美神的善美(16)──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歌頌我們的神為善為美,讚美的話是合宜的;

()讚美神的賜福(711)──你們要以感謝向耶和華歌唱,用琴向我們的神歌頌;

()讚美神的眷顧(1220)──耶路撒冷啊,你要頌贊耶和華!錫安哪,你要讚美你的神!

鑰節:【詩一百四十七3】「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

鑰點:本篇是鼓勵眾人都要讚美耶和華的詩篇。在這首讚美詩裏,詩人有三次呼召百姓來讚美神,因神恢復眷顧以色列人的恩典。詩人每一次的起首都提到:「你們要讚美歌頌耶和華」(1712),其後再說出讚美原因

()第一次讚美的原因(16)──詩人讚美耶和華偉大無比,因祂的智慧無法測度,而向耶路撒冷施恩,並且竟然憐憫醫治心靈破碎的以色列人。

()第二次讚美的原因(711)──詩人用許多比喻來讚美這位有能力的神,因祂對萬物的供應和眷顧;另一方面,祂喜愛敬畏和倚賴祂的人。

()第三次讚美的原因(1220)──是詩人讚美神如何看顧祂住在耶路撒冷城中的百姓,因祂賜福給選民,又把祂的律例典章傳給他們

作為神的子民,他們經歷過復興和醫治,並且神已將祂的道路指示給他們,他們的責任就是「讚美歌頌耶和華親愛的,讓我們也讚美、敬拜祂,因祂配得一切我們的稱頌和榮耀。

今日的鑰節提到「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傷心的人」在此可譯為「心裡被打碎的人」。然而在這節裡有兩個動詞:「醫好」「裹好」,這是何等安慰、鼓勵的應許。當年紀愈長,愈覺得人生的無常,自己的渺小;而且在人世間裡,甚至在教會中,接二連三的風波曾不斷地撕毀了我們的願景,使我們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有時我們以為自己陷入了絕望的深淵,而成了一個心裡被打碎的人。另一面,在已往的數十年的歲月中,外面的人、事、物曾多次的叫我們失望,但裹面愈過愈覺得全能主的信實。每次來到祂的施恩寶座面,承認自己的傷痛、無助和絕望時,祂那溫柔慈祥的手,一次又一次地親自的「醫好」、「裹好」我們的傷處。哦,祂的旨意絕不改變!祂在我們身上的工作也絕不停止!祂對我們的應許也絕不落空!人(我們)會錯,但祂永不會錯!人會失敗,但祂永不會失敗。所以無論我們所受的傷是多嚴重、多厲害,我們可以仰望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2)。邁爾說的好,「由於祂被釘的手,歷代聖徒的眼淚被擦乾,哭泣得以止息。你的心流血嗎?祂知道、祂關懷、祂愛護,祂也彎腰,精細地醫治。」親愛的,祂仍然關懷你、愛護你,祂能醫治你受了創傷的心靈。親愛的,所以無論你所受的傷是多嚴重、多厲害,儘快來到祂面前,謙卑求告,因為「來罷,憂傷的人,隨帶你煩惱,向著施恩寶座虔誠屈膝;來陳你心創痕,來訴你困擾,地無一個憂傷天不能醫。」(《聖徒詩歌》第506)

「無論晴天或陰雨,無論未來日子如何,主掌管一切,你必不致憂慮。讚美能醫治心靈的創傷。」──《生命巂語》

默想:親愛的,人生的遭遇、宇宙的運作、四季的更迭、萬物的變化,加上神在你身上的作為──「建造」、「聚集」、「醫好」、「裹好」、「數點」、「扶持」,豈不值得你大聲感謝──「哈利路亞讚美主!」

禱告:父阿,我們感謝祢,祢既偉大但又慈愛,心靈破碎的人儘可前來求告祢、祢知道人心中的每一個憂傷,凡向著施恩寶座虔誠屈膝的人祢必會重新裹好傷處並醫治。阿們! 

── 楊震宇《讓我們在詩篇中遇見神》

 

 

新的期待立約與紀律(龐君華)

 

經文:詩篇147:12-20 耶利米書31:7-14 以弗所書1:3-14 約翰福音 1:1-18

前言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個主日,衛理宗的教會也以這個新年的開始作為「立約主日」。新的一年代表著一個新的階段,我們透過禮儀再次更新我們所立過的約,回顧我們所作過的委身。雖然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的生命情境,隨時更新我們的信仰與立約的生活。但是信仰的群體一同面對彼此共同生命進程的里程碑時,若我們能一同認真地彼此更新與勉勵,在信仰生活上是極富意義的。再者,年復一年的歲月,我們要如何看待不斷流逝的生命,我們要以何種態度過一個饒富意義的生活?

天留名壤待名人
古今中外都有許多的膾炙人口的遊記,西方著名的遊記如《馬可孛羅遊記》,記敘一個威尼斯人Marco Polo (1254-1324C.E.)從威尼斯出發經絲綢之路,千山萬水地來到當時的元朝的中國。根據遊記的記載,他們父子深得元世組忽必烈的賞識。在當時不但遊遍山西、山東、陝西、四川、江蘇、浙江、更遠達雲南、福建等地。更銜忽必烈之命出使緬甸﹑越南﹑菲律賓﹑印尼﹑爪哇﹑蘇門答臘等國。一個歐洲人深入亞洲必然會遇到許多新奇的事物,馬可孛羅。就把這新奇的經驗記錄下來成為他的遊記。

中國也有些著名的遊記,如在我們學生課本裡讀過的《老殘遊記》,當然還有著名的《徐霞客遊記》等,徐霞客(1587-1641C.E.)家學淵源,父親以上四代均享有文名,他自有飽讀家中藏書,卻無意仕途,21歲開始出遊,遍遊名山大川,足跡遍及華東、華北、東南沿海及雲貴,共計十六省之多的地區,他旅行期間,每日必將其行程中的觀察記錄下來。他所留下的資料不但修正了古籍《禹貢》的地理資料,更提供來後人豐富的中國地理知識。

無論馬可孛羅或徐霞客他們一生精華的時間都在旅程上,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發現新奇的事物,透過他們的紀錄,我們得以分享他們的發現。其實這些新奇的事物,並不因他們的造訪與否,都已經在那裡發生或存在,他們之所以過人之處,除了有冒險的精神外,還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以及對「新事物」的期待,因此每到之處,總有新的經歷。這就是有謂「天留名壤待名人」的意思。

「新」的期待
其實人生就如同一個旅程,所以每一個年關都是一個里程碑,我們在新的地界稍作休息後又繼續上路。路上有許多新的事物,新的經歷等待我們。我們如果失去了對「新」的期待與嚮往,我們的旅程就會感到枯燥,「每年還不是一樣」,「生活不過就是如此嘛」等,我們會失去上主在我們生命中早已為預備在前方的恩典。

今天舊約耶利米書的經課,就是一個例子,耶利米如其他舊約的先知一樣,提醒當時的子民說,上主要作「新的事」,是他們所想像不到的,在猶太人自以為可以依靠外邦強權勢力時,耶利米告訴他們這些努力是徒然的,因為上主要他們終必淪落外邦。當耶路撒冷被敵人大軍壓境時,他又說「將來錫安要歌唱他們要由悲哀變為歡喜」,這些新的信息,都與當時的情境不符合,但是先知的工作就是讓他們不失去對前途有「新的期待」。我們面對新的一年也是如此,我們期待在我們前面的歲月,上主有新的作為、新的任務、新的經歷要發生。

失去了什麼?
除了新的期待之外,新的一年開始,我們也要反省過去一年我們失去了什麼?

有些東西是我們必須接受我們已經失去了,好比經歷過我們生理期的高峰我們可能體力不如從前。又好比那個凡事依賴我們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青年。有些生命的情境是已不復返了,我們要接受一種新的情況,我們必須要在新的景況中走下去。

但有些東西失去了是可惜的,比方對人的愛心,對別人的關懷和憐憫,如果我們失去了,我們就會一年比一年冷漠。

同樣地我們失去了接收他人的愛心與關懷的感受,我們就失去了對生命的熱誠。我們失去了對人的信任,我們就會成為疑神疑鬼的人,我們失去的上主的信心,我們就失去了真正的喜樂。如果我們失去了對責任、壓力的承擔與決心,我們就會輕易挫折。

還有更重要的事,如果我們失去了想像力,我們會失去盼望的能力。因為聖經提到上主的恩典,以及他深遠的計畫時,會運用了許多我們未曾有過的經驗(新的事),我們除了需要信心接受,也需要想像力去明白。今天的書信中提到,上主終有一天要使萬物同歸於一,福音書形容耶穌是參與萬物創造的「道」,是世上的光,這些都是要我們透過想像力,然後在生命的每一段路程中去經歷的。如果失去了想像力,就好像福音書所說的「光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他在世界,世界也是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失去了靈性上的想像力,我們就感受不到旅程中的各樣「新」事。

朝聖之途,紀律的生命
我們人生猶如生命之旅,這趟旅程是一趟「朝聖之旅」,朝聖之旅重點不只在其目的地,更是整個旅程。路途中我們是否日漸培養出生命中新的能力?我們是否活得更有盼望?不斷有新的視野?承擔力更加增?這一切都不是到達目的地時才突然發生的,這些生命的能力都是在路途中日漸產生的。「雖然外體的日漸朽壞,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就是這樣的境界。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在我們的朝聖之旅中,就要有生活的紀律,不放任自己的生活,不放棄任何得著恩典的機會,更不錯過任何「新事」在我們生命中的展現,堅持不讓生命向下沈淪,紀律使我們生命更提升,也更有活力。

今天的立約禮也是要我們在生命的每一個里程碑,再次地重整我們的紀律,不忘記起初的信心、愛心與盼望。持定目標,不再左顧右盼。我們持守所立的約,就是對自我生命的約束,如同上主與人立約,就是他對自己的約束。

結論:朝聖者?趕路者?
如果不是朝聖者,在生命的路程中,就可能成為一個「趕路者」,趕路者匆匆忙忙,即使路上有各樣新奇的美景,也都不在意。趕路者到達目的地時,除了歲月的痕跡,他的生命力、人格、視野都沒有成長,新的一年如過去的一年一樣,只是「到此一遊」而已。

在我們接下來要行立約禮、以及今年的第一個聖餐禮前,先讓我們一同省察,我們生命的態度是「趕路者」或是「朝聖者」?然後我們一同靠上主的恩典一同經歷新的一年。

 

 

群體的讚美(陳家強)

 

全詩的段落以第1712節作分段。每段都稱主為創造者:第1-6節留意祂對宇宙的細緻認識,並與之呼應的,是祂對百姓當中每個有需要的人所表現之關心,以及在祂每個行動的背後,都有道德的判斷。第7-11節指出祂給予大地眾生的豐富供應,至於對人方面,祂是按照道德的原則行事,期望人能敬畏祂和仰望祂。第12-20節指出祂的話是掌管造物秩序的,也是祂的百姓獨特的標記。

2

2節說明祂是如何令人增加喜悅:祂關心百姓整體的安危和處境,也關心個人外在和內心的需要(3)。「被趕散的人」:不一定是指到被擄至巴比倫的人,而是任何被拆散的情況,意思甚至可能廣泛至「被騷擾」。

4

按照舊約的觀念,創造者不僅創造萬物,更同時是維持、管理和引導萬物達致它指定的目標的神。

5

而且,第5節萬物的秩序顯示了祂的權能和知識。

6

6節「謙卑人」:處於人生低谷的人。

8-9

創造者還負責氣候轉變、萬物生長和供應食物的過程。這些並非自動化或按照本身意志運作的過程,而是神在造物的秩序中積極活動的結果。

10-11節「力」

「力」:是特別指到武力和軍力。「馬」和「腿」可能是暗示騎兵和步兵,是列國公認帶有力量和身份的象徵。然而,惟有當主站在我們那一方,我們才成為最有實力的兵團(11),而祂所尋找的,是敬畏和「盼望」(滿懷信心地等候神因著不變的愛而有所行動)等屬靈素質。

12-20

正如711節是根據16節來說明得到神賜福的條件(10-11節與第6節比較),同樣地,1220節是建基於711節:11節的敬畏和耐心信靠,需要有神啟示的話作為基礎(19-20)。這是人生的穩固基礎,因為(15-18)神是依據祂的話來運作世界,無論是以嚴厲(16-17)或溫和(18)的方式。1518節的前後是1314節和1920節,這3節的總意是:主是祂百姓所需的的一切保障和滿足(13-14);他們因著有祂的話(19

),而成為獨特的民(20節;申四5-8)

―― 陳家強《詩篇研究講義》

 

 

讚美神是合宜的()(一四七1~6)(臺北靈糧堂)

 

許多的聖經學者都相信本篇詩篇的背景是尼希米記十二27-43,當耶路撒冷城牆完工之時,尼希米和以斯拉分別帶領隊伍歌唱遊行,他們所唱的最主要的就是本篇。

詩人首先告訴我們,讚美耶和華是一種良善、美好及合宜的行動(v.1)。於是他接著說召開頌贊大會的理由為何?原來最大的理由乃是聖城耶路撒冷重建的工作已經完成(v.2),被趕散的以色列人已經回來了,被擄的以色列人過去傷心困苦,已經蒙神醫治。這些都是值得讚美神的事。神是怎麼認識他的百姓呢?詩人說:他數點星宿的數目,一一稱它的名(v.4),神曾應許亞伯拉罕,他的子孫如天上的星,是數不過來的星那麼多,但是神卻一一的認得,祂按名一一的召他們回來。以色列人之所以能夠回歸,完全是出於神的大能,他們怎能不為此而讚美神呢?

我們從以色列的歷史中,看見一個律,那就是耶和華扶持謙卑人,當他們自卑尋求主的時候,主總是樂意讓他們尋見。

我們這蒙了神特別恩典的人也當如此謹記這個律,什麼時候會顯出人的驕傲呢?當人不想要神的時候,正是他驕傲的表現,不要神的人,在詩篇中常被稱為惡人,我們應當常常在此儆醒,那惡者總是想要激動我們,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看自己超過神,讓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不需要神。我們怎麼樣才能從驕傲誘惑的魔掌下逃脫呢?詩人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因歌頌我們的神為善為美;讚美祂的話是合宜的。」(v.1)

回應

主,讚美你,願讚美你的話常在我口中。

 

 

讚美神是合宜的()(一四七7~11)(臺北靈糧堂)

 

第二段,詩人呼召百姓以歌唱和奏樂來讚美神,在本篇中詩人以彈琴替代了一切的樂器,但在尼希米記十二2741分別記述他們用其他樂器來頌贊神,這些樂器有鈸、瑟、琴還有號,宛如是一場頌贊神恩的音樂會。

在本段,詩人用許多比喻來描寫神對以色列百姓的恩典,「祂用雲遮天,為地降雨,使草生長在山上。他賜食給走獸和啼叫的小烏鴉。」(v.8),這些描述是那麼的平凡。其實一點也不平凡,因為這些全是只有主能做的事,我們一點都插不上手,農人更能瞭解。農人可以按著四時季節,耕種、撒種,灌溉、除草、除蟲、施肥,當他所能做的都做完之後,唯有神能使地裡的土產生長,神的恩典從這些比喻中更顯為寶貴,因為在平凡中看見神的恩典。

本段最後二節,說明神不喜悅及喜悅的事。神不喜悅的是什麼?祂不喜悅馬的力大和人的腿快。馬的力大是神所賜的,為何神不喜悅呢?這是一種比較的說法,我們要用這句與下半句比較就更能明白詩人所要告訴我們的意思,下半節說「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這一段的焦點是在於神的慈愛,神如何向以色列百姓施恩,特別是在祂供應人日常所需的糧食上,收成的好壞不在於人的努力,乃在於賜種子和使種子生長的神。現代人對於這點愈來愈模糊了,生物科技的發展可以改良品種,使農產品生長期縮短,果實的品質改良,人以為就可以取代神嗎?詩人說這是神所不喜愛的,祂不喜愛人的自以為聰明,通常這種聰明叫自作聰明。但是敬畏耶和華的,從箴言及詩篇,我們看見他必要得著智慧。因為敬畏神的緣故,人類才懂得人的有限,人才不會自作聰明,人才知道要盼望神的慈愛。

回應

主,我要常常盼望、等候你的慈愛。

 

 

讚美神是合宜的()(一四七12~20)(臺北靈糧堂)

 

詩人在此第三次呼召百姓來讚美神,他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祂堅固了你的門閂,賜福給你中間的兒女。祂使你境內平安,用上好的麥子使你滿足。」(v.13-14) 這些理由關乎到耶路撒冷的城門,關乎到城中兒女的福氣,並且也關乎到他們的四境平安和糧食富足。詩人說,這些都是神所樂意賜給祂百姓的恩福,既然本篇是以尼希米記為背景,當然我們可以從尼希米記中看見,詩人在這裡所說的幾件事,尼希米為了以色列人重新遵守安息日,在安息日的前一日關了城門,好使他們什麼工都不做,從而領受安息日的祝福,這是尼希米的重大更新計畫之一,為要使以色列人重新蒙福。另一件很重要的,就是百姓與異族通婚的這事,尼希米用非常嚴厲的手段阻止這事,因為這也是他們遠離神的原因之一。他們為兒子娶了外族的女兒,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外族人,以致他們拜偶像得罪神。這些事都記載在尼希米記十三章,詩人以此為由,呼召百姓來讚美神,因為神的律沒有指示別人,卻指示了以色列(v.19)。蒙恩人如何能忘記所蒙之恩呢?詩人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詩人在此用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比喻「祂降雪如羊毛,撒霜如爐灰。祂擲下冰雹如碎渣;祂發出寒冷,誰能當得起呢?祂一出令,這些就都消化;祂使風刮起,水便流動。」(v.16-18) 詩人只想要表達神的權能嗎?祂當然擁有掌管天氣的權能,神的權柄與本段前、後有什麼關連呢?詩人要說明什麼呢?從以色列歷史,我們似乎可以找到詩人用此喻之原因。對以色列人而言,被擄受亡國之苦,是多麼無法想像的事,所以當先知耶利米預言這事時,他們是那麼的不能接受,對他們而言,這就好像是突然而來的嚴寒,勢不可擋。而他們被釋放得歸故土,就好像忽然來的恩典。詩人所說的乃是,這些都是出於神的計畫,神容許他們落入外族之手,神容許他們被擄至異邦,以此來訓練他們,因為「祂將祂的道指示雅各,將祂的律例典章指示以色列」(v.19),沒有指示外邦人(v.20)。所以,尼希米不只是重修耶路撒冷的城牆,他也在百姓中間重新恢復神所傳律例、典章的尊嚴,他教導他們,他也遵行這些律倒、典章。從尼希米記、以斯拉記,讓我們看見這些百姓因而再度蒙恩。

回應

主阿,我願看重並遵行你向我所啟示的律例、典章。

 

 

無法測度的神(一百四十七篇110)(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5節詩人提到我們的主為大,然而祂的能力和智慧是無法測度的!人面對神最重要的認識──就是認識自己的渺小、及認識我們的神、祂的能力和智慧是無法測度的。當我們對神、對自己有這樣的認識時,我們就會知道怎樣面對我們的人生:

第一、我們能在患難中不失去對神的信心!我們從第23節知道,這篇詩篇有可能是以色列選民被擄返國重建聖城後所作。詩人讚美神如何為他們「建造耶路撒冷」,「聚集他們被趕散的人」,並且「醫好傷心的人。」我們從以賽亞書四十章2628節看見,當以色列人面對亡國被擄的苦難時,神要他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祂一一稱其名。」當我們從這篇詩篇第4及第89節也看見,神提醒那些在傷心痛苦中、似乎無法感受到神的幫助的人、要從神所造的萬物中、看見神的大能、智慧和慈愛是何等偉大、我們就不致失落對主的信心!是的,弟兄姊妹們!是否你也正處在傷心痛苦之中、看不見神的幫助、讓我們一起舉目觀看神所造的萬象、並且如同詩人在第7節所說的一樣、讓我們在一切的環境中都感謝讚美我們的神、如此我們將重新拾回對神的信心!

第二、當我們看見自己的微小及神無可測度的能力和智慧時,我們必定會更加謙卑在神的面前。因此第10節詩人說:神「不喜悅馬的力大,不喜愛人的腿快。」耶和華不喜悅我們驕傲地靠著自己的力量,而不倚靠祂;不喜悅我們驕傲地靠著自己的聰明智慧就衝動行事。第6節我們看見,耶和華喜愛那些謙卑地相信神的能力和智慧的人;祂必扶持他們,必救他們脫離苦難、脫離惡人!因此以賽亞勸勉我們說:「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2931)讓我們等候神,不再靠自己的力大,不再跑在神的前面。

回應:主啊!求禰讓我看見我的微小和禰的偉大,以至於我在艱難的環境中不看環境,也不倚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能夠專心等候禰!

禱讀:詩篇一百四十七篇310

 3 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

10 祂不喜悅馬的力大,不喜愛人的腿快。

 

 

堅固你的門閂(一百四十七篇1120)(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13節提到神要堅固我們的門閂、「堅固我們的家庭」、賜福給我們的兒女。撒但在世界上最想破壞的就是「家庭」。我們可以從婚姻及家庭的關係愈來愈嚴重看見,它無所不用其極地要破壞我們的家庭。因此我們這些屬神的人,我們要靠神建立堅固的家庭,好成為時代的見證。第11節詩人告訴我們,當我們成為「敬畏神和盼望神慈愛的人」時,神就能「堅固我們的門閂」、堅固我們的家庭。所以堅固家庭的秘訣是什麼呢?就是當求神幫助我們能經營自己的家庭有「敬畏神的氣氛」與「恩典的氣氛」

第一、我們要在我們的家庭中創造「敬畏神」的氣氛:我們自己要成為敬畏神的人,讓我們的兒女能「看見」敬畏神的榜樣!而什麼樣的人是「敬畏神」的人呢?我們從第1520節看見,凡是「看重神的道」的人就是真正敬畏神的人。我們身為父母的人,我們必須給我們的兒女作榜樣。讓他們看見我們行事為人的依歸就是「神的道」,我們的生活是以神的道為準則,我們認真看待神的話語。我們的兒女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們也必定會看重神的道,以神的道為他們人生的準則。如此我們就能教育出敬畏神的兒女。弟兄姊妹們!你是否在你的生活中行出神的道呢?

第二、我們要在我們的家庭中創造「恩典」的氣氛:一個「盼望神慈愛」的人就是一個「認識神恩典」的人,因他知道神願意給。我們不僅要讓家中的每個人知道「敬畏神」,也要讓他們知道神是「滿有恩典」的神。我們要讓家中的每一個成員知道神及我們對他們的愛是無條件的。基督的教會及家庭應當是散發恩典的地方。我們要讓家中的成員知道我們永遠愛他們!讓孩子常感受的是神的愛,而不是宗教規條的束縛。讓我們的家常充滿喜樂的詩歌,是一個讚美之家、禱告之家、感恩之家、喜樂之家!我們要習慣用愛、鼓勵、饒恕來改變孩子,而非用規條、處罰來改變他們!

願我們靠主彼此鼓勵,一起努力經營我們的家充滿敬畏神和恩典的氣氛;堅固我們的家,用我們美滿的婚姻、家庭,成為這個時代神美好的見證!
回應:主啊!願禰幫助我成為敬畏禰且盼望禰慈愛的人,以致我的家也充滿這樣的氣氛,來榮耀禰的名!

禱讀:詩篇一百四十七篇1113

11 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
13 
因為祂堅固了你的門閂,賜福給你中間的兒女。

 

 

全心投向主(147120)(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賜我敏銳的心靈,好明白你的旨意。

 

這篇讚美詩內容反映出一個群體的經歷。詩人描述以色列曾遭仇敵的侵淩,在國破家亡的苦難中,耶和華成了他們的拯救者。「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3)神重新招聚百姓,帶領子民復興。這個重獲生機的經歷,引導他們體會耶和華是怎樣的一位神。

詩人整合和反省過往的經驗,他看到耶和華的大能和智慧,以及祂有足夠的能力施行奇事,解決他們的困難,救拔他們從困境中得生。然而,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信仰原則:「祂不喜悅馬的力大,不喜愛人的腿快。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1011)神子民的失敗,在於他們不肯到主面前承認自己的限制。他們擁有一位萬有之主,這位創造諸天的神曾與他們立約,但他們卻在重要的關頭離棄耶和華,尋求其他的代替品。復興就是在生命中重新定位,將生命的焦點調校,抓緊信仰人生最重要的根基。以色列人有耶和華為他們的神,領受了律法,這是一個獨特的身分,也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資產。他們在成敗得失、興衰跌盪中,需要重新抓緊這個生命的根基。

我們與主相屬的關係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福分。這位一無所缺的神,願意與我們建立生命之約,把自己的榮辱付託在我們身上。祂亦向我們展開雙手,邀請我們投向祂慈愛的懷抱中。這是何等美妙的事。「耶和華喜愛敬畏祂和盼望祂慈愛的人。」(11

我的回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