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二十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埃及與古實被擄】 一、撒爾根攻打亞實突(1節) 二、先知奉命露身赤腳(2~3節) 三、古實埃及照樣蒙羞(4~5節) 四、素來所靠不過如此(6節) 貳、逐節詳解 【賽二十1】「亞述王撒珥根打發他珥探到亞實突的那年,他珥探就攻打亞實突,將城攻取。」 〔呂振中譯〕「亞述王撒珥根打發了大元帥兼總督,大元帥兼總督來到亞實突,攻打亞實突,將城攻取的那一年,──」 〔原文字義〕「撒珥根」太陽之子;「他珥探」元帥,指揮官;「亞實突」強有力的。 〔文意註解〕亞述王撒珥根二世,主前722至705年在位;他珥探,亞述帝國元帥頭銜,撒珥根派亞述的元帥攻打亞實突(王下十八17);亞實突是最北端的戰略要地,非利士五大主要城市之一。 「那年」即主前711年。亞述年表記錄了主前713-711年亞實突的反叛事件。主前715年南國猶大亞哈斯王駕崩,希西家王繼位。同年古實統治埃及,新王派使者到巴勒斯坦,聯絡非利士,猶大和摩押等國,建立反亞述聯盟。非利士反叛,亞述他珥探受命攻亞實突,於主前711年攻取。 此時,以賽亞領受神諭,來耶路撒冷向西希家和百姓傳講,不用話語,用身體示範,脫衣露下體,脫鞋赤腳三年,表達:古實埃及將被擄赤身受辱,當回轉靠神。 1節,撒爾根攻取亞實突。 十九1~廿6兩章,審判埃及的神諭。 1~6節,結束審判埃及神諭,十八至廿章結語。埃及與古實同受審判,那時古實統管埃及。 〔話中之光〕(一) 亞述攻打別國,即:非利士亞實突事件,顯明神在人類歷史上掌權的主題(1節;摩一8)。 (二)亞實突歷來是戰略要地,在神面前不堪一擊(書十一22;撒上五1;六17)。 (三)以賽亞捨己順服神。用肢體語言發出神諭:倚靠將戰敗被俘的埃及古實人很愚蠢。並預言真相,闡明真理(2~4節)。 (四)耶利米傳講神諭:當眾摔碎花瓶表達神審判猶大背道。祭司反他,王厭棄他,首領告他賣國,親友謀害他。神命他守獨身無慰藉,單指望神。做軛套頸如牛被役使。警告不靠神就如牛負重軛,被擄到外邦。又寫神諭成書,綑成卷綁石頭沉河底。預示巴比倫將沉河底起不來。 (五)以西結,挖城墻、牆洞,警示百姓要挖城墻洞,出城逃命。受神命吃糞。左側臥右側臥是照猶大罪孽。剃髮剪碎分三份:一刀砍碎;一被火燒;一風吹散。預示百姓三種死法:刀殺;染疫;逃亡外邦被追殺。最傷痛於卅五歲,神命喪妻日不哭、不舉哀、不理後事。為警:百姓最愛京城將被攻破,民被擄外邦;城破日,親愛家人被殺,無安葬。 (六)先知們竭力預警神專愛的猶大耶路撒冷,用行動配合講解示範,給百姓莫大沖擊震撼。以賽亞比耶利米早百年。情勢越緊迫,忠實神僕,捨己力行,用像徵性肢體行為傳達神諭,力來喚醒民眾,為敬畏神者存留餘種。 【賽二十2】「那時,耶和華曉諭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說:“你去解掉你腰間的麻布,脫下你腳上的鞋。”以賽亞就這樣作,露身赤腳行走。」 〔呂振中譯〕「那時候以前,永恆主由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經手講話說:『你去解掉你腰間的麻布,脫下你腳上的鞋;』以賽亞就這樣作,祼體赤腳而走──」 〔原文字義〕「露身」裸體、光身。 〔文意註解〕「那時」約主前701年。耶和華曉諭以賽亞,「露身赤腳行走」特用怪異行為令眾所周知傳神諭給猶大人:埃及古實人將被擄,蒙羞受辱。 亞述律法定規,褫奪戰俘作為社會地位表徵的衣鞋,照奴隸身份露體赤足受羞辱。(彌一8;鴻三5)。 以賽亞主前742年蒙召做先知,已為神輔佐猶大四王31年。耶和華要他解除束腰麻布,脫鞋,露身赤腳行走,做出戰俘蒙羞,遊街示眾的樣子,用以警示猶大人,他們一來災禍就像投奔埃及。以賽亞忠實遵行神命,露下體赤腳(一1;三17;結十六37,39;廿三10,29)。 2~3節,先知奉命露身赤足,作戰俘蒙羞狀傳達神諭:埃及古實必將被擄。
〔話中之光〕(一) 以賽亞麻布束腰,符合他的先知身份;他着裝穿鞋,符合出身受教於王室,出入宮廷輔佐猶大王的尊貴地位(一1;王下一8;亞十三4;太三4;可一6)。 (二)以賽亞不折不扣遵行神命。以戰俘遊街示眾的樣子,公開露身赤腳行走三年。這様驚世駭俗,特向國人傳神諭,預見埃及古實被俘慘狀(彌一8;鴻三5)。 (三)披麻蒙灰是哀哭記號。糙毛扎皮穿着不適,令人警覺;先知以賽亞可能也在哀哭北國主前720年,被撒爾根徹底毀滅;或亞述將擄掠南國猶大(八5~8,16~22;創卅七34;王下十九1)。 【賽二十3】「耶和華說:“我僕人以賽亞怎樣露身赤腳行走三年,作為關乎埃及和古實的預兆奇跡,」 〔呂振中譯〕「永恆主說:『我的僕人以賽亞怎樣祼體赤腳而走三年,作為責罰埃及和古實的豫兆和兆頭,」 〔原文字義〕「預兆」兆頭,記號。 〔文意註解〕「耶和華說:“我僕人以賽亞” 」以賽亞受到神高度稱許。他蒙呼召,被神差撒拉弗用聖火潔淨後,甘愿受差遣作神僕(六5~9)。 預兆神僕以賽亞遵命露身赤腳行走三年,作為神責罰埃及古實預兆,發生在亞述攻擊亞實突及其敗落之前。 〔話中之光〕(一) 以賽亞遵神命,露身赤腳三年,用羞辱戰俘的裝束醒目地提醒猶大人,神藉著他傳命:猶大人不要靠將敗落被俘的埃及和古實人。 (二)以賽亞深知神的信實。在事件發生之前一年半,他已忠實執行。神説“你去”,他就“這樣做”。耶穌曾稱讃百夫長有一樣的信心(太八8~10;路七8)。 (三)唯有神是真實可靠的,祂說話,我們立刻甘心順服遵行。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都曾這樣做(1~3節;耶一17;結三27;廿四27)。 (四)學習先知甘願順服神的引導。毫不豫猶地相信,神所說了,就必成就。 (五)預兆是指示神給出指向和證據。即稱兆頭或記號。就如耶穌復活,證明祂釘十字架完成救贖,祂是救贖主,是人類救主(太十二40)。 (六)與三節類似的兆頭奇跡還有很多,是聖經上神賜給人的證據。就如神藉著摩西,使百姓親眼看見神跡奇事。(八18;申廿九3;卅四11)。 (七)在埃及地顯神蹟奇事,直到今日在以色列和各國也如此,使耶和華的名得榮耀(耶卅二20)。 (八)要靠聖靈分辨,不要被末世假先知假教師和異教之風勾引,切莫看見奇怪的事就信(申十三1~2;廿八46;彼後二12;猶一10)。 (九)要定睛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常得聖靈光照,靠主寶血潔淨,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施恩座前,蒙憐卹得恩惠,得隨時的幫助(來四16)。 (十)要緊的是天天做新人,不再像小孩子輕信謊言,被肉體情慾、屬世風俗、各類偶像吸去,偏離定睛基督(林前二2;弗四13~14)。 【賽二十4】「照樣,亞述王也必擄去埃及人,掠去古實人,無論老少,都露身赤腳,現出下體,使埃及蒙羞。」 〔呂振中譯〕「亞述王也必怎樣將埃及的俘虜和古實的流亡人牽走,無論老少、都祼體赤腳,光着屁股,使埃及人的下體露現。」 〔文意註解〕「擄去埃及人,掠去古實人」,發生於主前701年。埃及古實人都必戰敗被擄去,露身赤腳,受戰俘之辱,這是亞述律法對戰俘囚徒的規定,表明社會地位低下。 4~5節,古實埃及也必照樣蒙羞。 〔話中之光〕(一) 埃及是古代文明強國,一向以豐富發達的文化資源和知識智慧誇耀,照樣被擄掠受羞辱。結論:唯有希伯來人的神是造物主真神。 【賽二十5】「以色列人必因所仰望的古實,所誇耀的埃及驚惶羞愧。」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必因他們所仰望的古實、他們所誇耀的埃及、而驚慌失望。」 〔原文字義〕「仰望」期待幫助。 〔文意註解〕5節,以色列人所靠所誇耀的古實和埃及都驚慌羞愧。 〔話中之光〕(一) 以賽亞關注反叛亞述的煽動者埃及的命運,因反亞述的猶大人、非利士人,都以為埃及可靠。叛亂失敗,就逃往埃及,見下節。 【賽二十6】「那時,這沿海一帶的居民必說:‘看哪,我們素所仰望的,就是我們為脫離亞述王逃往求救的,不過是如此!我們怎能逃脫呢?’”」 〔呂振中譯〕「『當那日子、這沿海一帶的居民必說:“看哪,我們素來所仰望的,我們為要蒙援救、逃離亞述王、纔逃去求救助的,就是這樣地下落,我們呢、又怎能逃脫呢?”』」 〔原文字義〕「沿海」海邊;「救」救助;「素」素來,一向;「怎能」如何、怎麼。 〔文意註解〕「沿海一帶的居民」非利士人住在地中海沿岸東南部。 6節,猶大和非利士人素所倚靠、逃去求救的古實埃及,不過如此。 本節,總結十八至廿章這三章:預言非利士的亞實突、埃及古實都必敗亡,猶大人幻想倚靠強鄰何等愚昧,當轉眼仰望自己的神,萬軍之耶和華。 〔話中之光〕(一) 亞述來攻古實埃及,古實埃及照樣蒙羞。先知質問猶大,為何盲目指望自身不保的埃及;何必求正要落水的泥雕,受辱驚慌(賽十3)。 (二) 倚靠埃及真愚蠢。埃及昔日文化的榮耀不過是誇耀空談。人類的驕傲都是如此,滅亡終局已定,世人豈能救別人呢? (三)耶和華能救以色列。唯獨創造人類、賜生命的主,宇宙萬有的主宰,萬軍之耶和華神能救人(創一26~27;伯廿二30;耶卅7)。 叁、靈訓要義 【靠埃及必羞愧】 一、僅遵神命,以賽亞赤身而行(2~3節) 二、怪異行為,足令猶大人驚訝(2~3節) 三、埃及古實,蒙昧愚頑去依靠(1~4節) 四、行將被俘,遊街都羞愧難當(1~4節) 五、往昔榮耀,敗落又有何可誇(5~6節) 六、休靠敗將,可免去受辱驚慌(5~6節) 七、快快悔改,唯耶和華神可靠(5~6節) 【以賽亞露體赤足】 一、神僕聽命露體赤足(2~3節) 二、示範傳講驚世駭俗(2~3節) 三、埃及古實將變俘虜(1~4節) 四、猶大驚見或可悔悟(1~4節) 五、耶利米以西結順服(耶十三1;十九10;結廿四16~17) 六、示綁手足保羅上路(徒廿一11) 七、救主怎能如此捨命(五十三;太十33) 八、揹負世人罪債苦路(五十三4) 九、十架裸身釘穿手足(五七章;詩廿二6,16;太廿七35;可十六24;路廿三33;約十九23;徒二23) 十、萬口稱頌救主基督(腓二10~11) 十一、捨己揹起十架跟主(太十38;可八34;路九23;十四27) 十二、寧隨耶穌營外受辱(來十三13) ── 周安娜(Anna M. Zhou) 參考書目:請參閱「以賽亞書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