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九章短篇信息 目錄: 以賽亞書箋記(九章)(于中旻) 無神的同盟(八1~九7)(賈玉銘) 名稱的試驗(九8~十一)(賈玉銘) 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大光(賽九1~7) (香港讀經會) 祂的手仍伸不縮(下)(賽九8~十4) (香港讀經會) 神的大賞賜(賽九6~7) (趙世光) 神的熱心(賽九6~7) (趙世光) 貼近神的心(賽八章19節〜九章7節)
(台北基督之家) 以神的角度(賽九章8節〜十章4節)
(台北基督之家) 在黑暗中能發出榮光的生命(賽九1~4)( 蔡少琪) 顯示光明,引發渴慕(賽九1~4)(林明貞) 耶穌是和平的君(賽九6)(曾式中)
主真奇妙(賽九6~7)(蔡少琪) 以賽亞書第九章査讀(謝家樹) 以賽亞書箋記(九章)(于中旻)
|
|
在黑暗中能發出榮光的生命(賽九1~4)( 蔡少琪) 無論在差傳月、或聖誕節的臨近,我們都是珍惜親近主。明年首季成長班的題目是「親近君尊義僕」的主耶穌。親近主就能得著力量,並能被神使用,成為多人的祝福,在黑暗中能發出明耀的生命。今天我們要查閱的經文主要是以賽亞書第九章一至四節,但我會從第八章廿一節開始看。 (一)親近耶穌,在黑暗中能發出榮光的生命(賽8:21—9:7) 以賽亞面對的時代是很艱難黑暗的時代,當時有很多外敵要侵襲以色列,以色列人有很多人又離棄神,以賽亞提醒以色列人不要將希望放在亞述或其他勢力,要將希望放在「以馬內利」的主。所以從第七章至第九章講到童貞女所生的救主和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 1.有神就有出路、有神就有前途 以賽亞書八章廿一節,表達以色列民面對艱難、飢餓、窘迫的時候,心中焦躁,失卻信心,眼前只見一片黑暗;艱難到一程度,就連掌權人和神都咒罵;身陷一個毫無盼望的光景,甚至受人擺佈。有些更失敗到轉去倚靠那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廿二節繼續訴說他們的艱難、黑暗、幽暗、痛苦,作者連續用了四個很傷感的形容詞;結局乃是被「趕入」「烏黑」去。「艱難」一詞,在聖經中創世記也出現過,說到拉結生便雅憫時的難產,就用了這「艱難」一詞。艱難可以有死亡陰影的艱難。此外,出埃及的十災中有「烏黑」之災,那時摩西向天伸杖,埃及遍地於是烏黑了三天。「烏黑」可以完全沒有光的黑暗,前路可以盡是烏黑。以賽亞書第一章記載,不單子民面對逆境,他們本身也是非常失敗。以賽亞指責他們說﹕「犯罪的國民,擔著罪孽的百姓,行惡的種類,敗壞的兒女。」甚至神厭棄他們的聚會和祈禱。當以賽亞先知去見亞哈斯王,叫他求一兆頭,王竟斷然拒絕,捨棄神的幫助而求亞述王地上勢力的幫忙。 然而,神要透過以賽亞先知指正他們,讓他們知道盼望的根源何在?「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七14)。在黑暗裡,神仍然愛惜祂的百姓,希望挽回祂的百姓,與他們同在。所以在黑暗裡,縱然沒有盼望,只要牽著神的手與神同行,就能走出黑暗的隧道。
所以八章八節指出,以賽亞先知在這最黑暗死亡、懲罰要臨到的時候,提醒失敗的百姓仰望「以馬內利」!最後,神不單預言要懲罰列國,更再次在八章十節中提醒他們要倚靠以馬內利的主。惟有「神與我們同在」,我們才能克勝逆境。 七章十四節、八章八節、和十節中,「以馬內利」一詞共出現了三次,剛好是七章十四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至九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的中間。這突顯出「以馬內利」是這段的主要教導。國內的教會,喜歡在講壇後面豎立「以馬內利」四個大字。在艱難烏黑裡,我們要持定盼望的源頭,就是以馬內利的主。神與我們同在是克勝各種挑戰的屬靈秘訣。 臨近聖誕,我們更需要親近以馬內利的主。無論順境或逆境,最珍貴是有神同行。今年美國經濟大衰退,相信會有很多老人家擔心晚年的退休生活,成年人擔心失業的威脅,要畢業的年青人擔心畢業後有否工作,類似的情況在世界各地將陸續浮現。昔日以賽亞先知給他們的提醒,也是給我們提醒,就是在這烏黑的隧道裡,我們要抓著神的手──抓住以馬內利的主。有神就有路、有神就有前途,有神就能走出這烏黑的隧道。 最近很多人留意到美國黑人總統奧巴馬的當選。在奧巴馬當選的那一天,鏡頭裡的黑人都是熱淚盈眶,他們沒法想像他們黑人族裔竟能當上總統。從南北戰爭到60年代黨黑人民權運動,他們走過很多黑暗的路,再加上很多黑人男性不爭氣被捕下獄,留下很多單親家庭。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黑人竟可當選總統。在整個競選裡,他們重溫很多黑人奮鬥的故事。奧巴馬是在8月28日接受民主黨的提名,剛好是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有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
“I have a dream”的四十五週年。他盼望他將來的孩子長大後,人看他們的不是他們的膚色外表,而是他們的品格。夢想今天成就了,奧巴馬競選得勝時,媒體注視著亞特蘭大的以便以謝浸信會,這是馬丁路德金1968年被刺殺前牧養的教會。當奧巴馬確認當選後,他們的牧師就在臺上重新分享馬丁路德金被刺殺前最後一篇講道,題目為Mountaintop「山頂」。1968年4月3日,馬丁路德金講道前,已收到要刺殺他的恐嚇信。但他無懼地說:我們沒什麼驚懼,除了驚懼本身。引述阿摩司書﹕「惟願公平如大水滔滔,使公義如江河滾滾。」最後他好像摩西站在山頂看應許之地說:「我未必能與你們一起到那應許之地,但我們作為神的子民,必會進入那應許之地。」(I may not get there with you.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onight,
that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o the promised land.)結束時他引用南北戰爭的名歌:我的眼睛看見主再來的榮耀──Mine eyes have seen the glory of the coming of Lord。翌日黃昏六點零一分他在露臺遇弒身亡。一個七十六歲的老人家,昔日為黑人登記作選民,而被人奪去他郵務的工作。今天他流淚感謝神﹕「多謝耶穌,我見到我勞苦的果子。」 基督徒可能面對不同的挑戰與難處,惟有有神的手在拖帶,才能走出烏黑的黑暗。有時候可能需要長時間才克勝,但我們要緊握「以馬內利」的手,直到進入應許之地。愈近聖誕節,我們愈要思想以馬內利這寶貴的道理。 2.有神就有尊榮(賽九1) 這些地方是外邦人聚居的地方,也是征戰的沙場,甚至可能是被擄到亞述途經之地。這些地方充滿羞辱、痛苦、流血與黑暗。但神果然成就祂的應許,今天這個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因著基督已經得著榮耀,成為世界名勝。「藐視」和「得著榮耀」的原文來自兩個字,一個是「看輕」或「藐視」,一個是「看重」或「敬重」。正如『因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二30)。原文尊重、看重,與得著榮耀同屬一字。十誡勉人「孝敬」父母,孝敬也是這字。凡視父母有分量,就必懂得孝敬他們。 人看外貌,神看內心。世間的權貴領袖,在神眼中不過如水桶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塵(賽四十15)。今天,我們若處人生的低谷,自然受人看輕;然而,若神與我們同在,在我們這天平的一邊,則無論多大權勢的人也不能勝過我們,世人的份量不過輕如微塵。人的真正價值不在乎「擁有」或「外表」,而在乎「我們是否屬於神的身份」,並「我們有否屬神的性情的良善」。以馬內利!若在逆境中,我們抓緊屬神的身份,我們持定屬神的性情,那麼逆境不能拿走我們的尊榮。自問我們今天,絕大部分弟兄姊妹世間所擁有的較諸主耶穌在世所有都要多。耶穌一生簡樸卻滿有榮光,難道我們不能效法祂嗎?低谷裡,我們容易自卑抬不起頭來。但聖經說﹕「但你耶和華是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叫我抬起頭來的」(詩三3)。若我們持定屬神的身分和屬神的性情,則在逆境中應該要抬起頭來。今天離開教會,若有軟弱就應該祈禱悔改,若倚靠神,就應該抬起頭來走出去為主作見證。 3.有神就有豐盛(賽九3-4) 這段經文中,喜樂的用詞共出現了四次,只要神同在就有豐盛,得享豐收與得勝時的喜樂一樣。各種奴役人的軛和棍都將折斷,以賽亞先知提醒國民要記取基甸得勝米甸人的故事,他們極其窮乏,就呼求神,卑微的他們加上「神的同在」就能克勝巨大的強敵米甸人(士六6)。有神就有豐盛! 在金融海嘯中,一間美國基督教小型大學Portland的Cascade College因經濟問題公佈明年六月要停辦。但這所大學在黯淡時期仍散發出光芒。牧者提醒全校﹕「無論人生如何沖擊你,若要成功你需要總結得好。」(No matter what life throws at you, to be successful you need to
FINISH WELL.)帶著這 “Finish Well”主題,他們同心努力,並在隨後的學校比賽中堅持奮鬥,為該校光榮引退寫下光輝一頁。在艱難的日子,不可停止聚會,更要繼續勉勵行善(來十24-25)。 4.有神就有光明(賽九2) 「死蔭」一詞在舊約聖經共出現十八次,<約伯記>佔了十次,堪稱苦難的書卷。「死亡的門曾向你顯露嗎?死蔭的門你曾見過嗎」(伯卅八17)?許多時候,我們像約伯那樣,以為死亡將至,其實未然。在最艱難的日子,卻是神發大光的日子。當施浸約翰下監時,主耶穌應驗這節經文;是在黑暗的日子發大光(太四12-16)。保羅拿著大祭司的文告去讓大馬色信徒經歷「死蔭」,但天上忽發大光改變了整個故事(徒廿二6)。 在差傳月,讓我們思想南韓基督教的歷史,他們在極大黑暗中呼求神,尋求神,神發大光,興旺了這個國家。韓戰時期,平壤的基督徒遭共產黨殺戮,遂紛紛逃難至南韓。那時南韓只得數十萬的基督徒卻要接待幾百萬的難民。他們開放教會和家庭,仿效早期教會,分享愛分享他們的一切。當戰況危急,糧食短缺時,他們想起耶穌的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食物短缺,他們多多舉行禁食祈禱會,經過半年的爭戰,得聯合國的幫助,糧食恢復供應。饑荒過去了,但禁食祈禱倚靠神卻沒有過去。他們繼續堅持倚靠以馬內利的主。在五、六十年代,南韓與台灣基督徒的比例差不多,但黑暗中點燃起的復興之火,讓南韓信徒比例由2-3%增至30%。在死蔭中,因著基督徒更親近主,更懂得以馬內利的寶貴,教會反而更加興旺。正如大衛所言:「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廿三4)。生命最寶貴的祝福和應許,正如大使命一樣,就是神的同在!若還未信主的,今天要信主得著以馬內利的主。若已經因信得著以馬內利的主,我們就要抬起頭來,帶著信心和光采,握著神的手,直到祂帥領我們離開烏黑的隧道為止。願神使用這大逆境,興起祂的子民!願我們更親近主,更興旺福音! |
顯示光明,引發渴慕(賽九1~4)(林明貞)
《在巴格達遇見珍‧奧斯汀》這本書是兩位女性書信往返的內容,寫信的時間是從2005年年初到2008年年底,這段時間剛好是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時間。梅‧維特維特是伊拉克人,是位大學講師,在大學裡教歐美文學,約46歲。她本是位寡婦,後來又再婚。碧‧羅拉特是BBC世界新聞網的兼任記者,已婚,有三個年幼的女兒,約三十多歲。梅在信中提到美國入侵伊拉克期間,社會秩序完全崩解,缺電缺糧,而且活在恐懼當中。她詳細地描繪日常生活,例如因為停電而沒有熱水洗澡,電腦常因停電而無法使用。丈夫去丟垃圾時看見垃圾堆中有四具屍體。去做頭髮的時候遇見槍戰,差點喪命;下一次是鼓起勇氣才敢再去。學校因為局勢緊張時常停課,很多大學教授受到暗殺,連她自己都在暗殺名單內。梅想移民。
碧在信中知道梅所處的情況,幫她設法來到英國。但在找到辦法前,她持續不斷跟梅通信,把和平跟文明世界的情形說給梅聽,其實內容不外乎女兒的成長,跟先生的相處,假日的度假,甚至於做了甚麼點心吃,幫女兒辦生日聚會。但顯現出來的生活,卻是如此和平、滿足,吃喝充足,家庭生活愉快,工作滿足,還可悠閒地去度假旅行。
對梅而言,碧的生活對她來說猶如黑暗牢獄的一線光芒,梅望著碧的生活,碧的生活告訴她,文明生活是可能的,正常的生活秩序仍然存在著,她仍然可以存著盼望,進入光明的世界,享受正常、文明、沒有爆炸、沒有暗殺,可以悠閒地散步,有足夠的食物和電力的生活。對梅而言,碧活著的生活,對她是黑暗中的光;她在黑暗中,需要光來給她盼望,並努力去活在光明中。而對二千多年的以色列,對我們來說,甚麼代表黑暗中的光明?
以賽亞書9:1-4提到西布倫、拿弗他利,將要獲得光榮,黑暗中的人要看見大光。北邊的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包括加利利海的西邊與西南邊,是應許之地首先落入亞述的地帶。在西元前733年的一場戰役,亞述從以色列國奪走了整個加利利地區,還將它併入亞述帝國的行省。因此對陷入敵國手中的加利利區的以色列來說,他們猶如落在黑暗中,要受到異族的統治。他們雖落在黑暗中,但神卻透過先知以賽亞的口,應許要賜給他們光明,就是脫離敵人的統治。以賽亞指出欺壓以色列人的棍子要被折斷,以色列人要獲得勝利,就像士師記七章所記載的基甸打敗米甸大軍一樣。那次得勝的方式很特別,只有神才能成就,而且那一次拿弗他莉和西布倫都曾參與,且獲利(士6:35)。
馬太福音4:15-16也引用了以賽亞書9:1-2節,來表示耶穌將為加利利人帶來光明,而耶穌用的方法是甚麼呢,就是宣講天國的福音,把神的道理教導人,讓人看見且羨慕活在天國裡的生活的樣式。耶穌並且以醫治和趕鬼的作為,來讓人瞭解,他可以使人脫離罪惡的挾制,進入天國的生活。人只要相信他是基督,接受他的教導和作為,就可以活在天國裡。
對我們來說,我們已經相信了耶穌基督,已經脫離了罪惡的權勢,離開了黑暗的生活,住在光明中,也就是活在天國裡,可以活出天國裡的生活的樣式。或許我們該詢問自己,我們是否活在天國裡,活出天國裡的生活的樣式?我們有活在神的愛裡面,感受到神的愛,而心中被神的愛所充滿,有愛人的力量?
我們是否有平安,有安全感,深信神是我們的依靠,信靠祂就沒有懼怕?雖然工作不容易,經濟有壓力,有病痛的威脅,但神是我們的依靠。願我們在生活中時常親近神,讓祂的愛充滿我們,也時常持守著信心,相信神是我們在多變化的世界中的依靠。
另外,我們也看到當耶穌開始傳道時,他指出天國臨近了,猶太人知道天國的意義,他們渴慕羨慕活在天國裡的生活,所以彼得和安德列、雅各和約翰,一聽到耶穌的呼召,就跟隨耶穌,因為耶穌要幫助他們活在神的統治下。而現在在天國以外的人,他們或空虛、孤單、缺少愛,或婚姻不幸,或家庭破碎,或沒有朋友,或被貪婪控制,或活在爾虞我詐,充滿競爭的環境中。他們需要人向他們肯定有一個有意義、有同伴、有愛、有平安的生活存在,也就是有一種天國裡的生活存在,有一種在神的統治之下,有神的愛、陪伴、扶持的生活存在,而他們可以得著這種生活。我們需要向他們介紹這樣的生活,幫助他們獲得這樣樣的生活。我們可用甚麼方法介紹和帶領呢?
我們之前提到的碧和梅,碧活在文明的世界裡,生活是安全、舒適的,她沒有長篇大論跟梅談論文明世界的種種。她直接描述自己的生活,以生活的點點滴滴,例如所吃的食物,去游泳,哪裡度假,孩子快樂地成長,所處的安全環境,來安慰梅,指出安全和舒適的生活是存在的,引發梅的羨慕。她也幫助梅來到英國,進入這樣的生活。同樣的,當我們要向人介紹天國裡的生活,有時候也不需要長篇大論地談論天國的事情,而只需要向人顯現自己的生活。我們向人顯現自己的生活情況,讓人看見生活的點點,例如婚姻中有愛與忠誠,孩子有關心疼愛他們的父母,心靈不空虛,每天都生活得很帶勁,生命有意義,並且有教會溫暖的生活。
我有個親人,不久前跟久未聯絡的朋友見面。這個朋友離過婚,又有一個身體不好的孩子,據我這個親人說,前幾年與這個朋友見面時,在言談間這個朋友還會流露出對離婚的受傷的情緒和怨恨。但這次與這個朋友見面,卻發現這個朋友很平和,對方很寬廣,他談起離婚的另一半,也感覺不到怨恨。我的親人知道這個朋友離婚後接受了信仰,有教會的生活,相信是信仰改變了他。我的親人因此對信仰更羨慕,說信仰真得引人往廣闊的境界走,因此也對加入教會更加有興趣。
是的,有時候我們只需向人顯現自己的生活,讓人瞭解這就是天國裡的生活,向人指出在光明裡的生活的樣式,就會吸引人來渴慕這樣的生活。當對方渴慕我們活在天國裡的平安、有愛、有饒恕、有依靠……的生活時,他們會羨慕,他們會要知道我們如何有這樣的生活,他們會想知道如何進入這樣的生活。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幫助他們進入神統治下的生活的時候了,也是他們認識耶穌基督,接受耶穌基督的時刻。
黑暗中的人需要光明,他們需要被安慰、被肯定,知道有光明的存在。西元前六世紀的以色列人需要光明,也得到神的安慰。神也藉著耶穌帶來了光明,彼得、安德列、雅各、約翰也得到光明,生活在神的國度裡。我們需要問自己,我有生活在神的國度裡嗎?我生活在神的愛中嗎?我有從神來的平安嗎?我信靠神嗎?我的婚姻與家庭幸福嗎?我不為經濟憂慮,因為知道可以信靠神嗎?我在人際關係上懂得行公義、好憐憫嗎?如果我們的確生活在光明中,生活在神的國度裡,相信答案是肯定的,生活必有這樣的內容。
很多人仍在神的國度以外,他們需要被指引,去認識光明,去活在神國裡面。我們活在神國裡的生活樣式:得著愛、有平安、有信靠、有同伴……,活在他們的面前,述說給他們聽,就是最佳的指引,可以引起他們的羨慕。當他們羨慕光明中的生活,就是我們向他們介紹耶穌基督的救恩,使他們相信耶穌基督,進入神國的時候了。
“祂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九:6)
耶穌是和平的君,根據聖經,看見祂的生平,祂的行為與影響,在歷史上真是為萬世開太平。耶穌在世,僅三十三年,但祂從降生,直到釘十字架,都是為和平為救人而努力。祂不用責備,只用溫柔,安慰,體貼,愛心,和平處世待人。祂實實在在,做到任從人相負,決不以負人,因為祂降世的目的,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罪人。
有一次,一班文士和法利賽人,故意帶了犯罪的婦人,要求為難耶穌。當時他們的不良之心,與兇狠的態度,可以想見。但耶穌只說了一句話:“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想不到那班自以為義,假冒為善的文士與法利賽人,良心上都知道自己是罪人,不敢打她,竟作鳥獸散,這就是耶穌有無比的智慧,用和平的方法得到了勝利。
兇惡的羅馬兵丁,來捉耶穌,激怒了西門彼得,似可忍孰不可忍﹖拔刀將大祭司的僕人削掉了一個耳朵,耶穌即刻制止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這是和平之君,主耶穌基督,對世上的好戰份子,特別提出有力的警告,但願人能真正的體會到“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永以為戒,務求和平。
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第一句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這話充分顯明耶穌就是愛,但亦可看見耶穌是何等的和平,從有生而到死,完全無我,一心愛世人,救人離罪悔改,以得永生,而達和平。
今天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人也正在設法以謀和平,然而真正之和平何在﹖若要得到真正之和平,就要福音傳遍地極,萬民認罪,徹底悔改,相信和平的君,耶穌基督,才能達到化干戈為玉帛,永享和平無疆之福。
|
主真奇妙(賽九6~7)(蔡少琪) 我們的主是奇妙的主,與主同行的人會經歷很多奇妙的事情。在這多變的世代裏,
很多人都想尋求平安,然而平安何處尋呢?當城浸舉行聖誕音樂會座無虛席的同時,在美國有一個人因離婚而深心不忿,竟喬裝聖誕老人闖進岳丈家中殺死九人。這個兇手曾在天主教堂擔當司事,人家看他為好好先生,但他卻讓魔鬼留了地步。如果我們的生命不被主所管治,便沒有真正的平安。我們唯有藉著耶穌基督離開罪的捆綁,才能得著真平安。在2008年,大家必然不會忘記「greed」(貪婪)這個英文字,因為人的貪心,令世界產生極大的震盪。耶利米書說:「他們輕輕忽忽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實沒有平安。」要克服「greed」,我們需要「grace」(恩典)。聖誕節提醒我們「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親近祂的人」,今天,我願跟大家思想到主的奇妙,我們切要珍惜能夠親近主的機會。 1.奇妙的救主 1.1最奇妙的禮物 以賽亞書9:6-7記載:「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衞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在這黑暗的日子裏,神要給他們一份禮物,將一個嬰孩賜給他們。聖詩「因祂活著」的創作者是一對立志服事神的夫婦,名叫Bill和Gloria。在1969年,他們已有兩個年幼的女兒,但Gloria發現自己再度懷孕,是時無論是社會環境以及他倆的身心理狀態,都給予他倆不少壓力。那年他們替父親舖設停車場,後來發現小草竟能在大小卵石中生出,後受感創作了「因祂活著」一詩,詩歌提醒人們不要將眼目聚焦於身旁的事物,而要定睛在又真又活又奇妙的主身上。 這段經文突顯出彌賽亞是一位奇妙的主,而施行奇妙的事是神顯露祂的權柄的一個重要方式。創18:14說:「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年老生子,對亞伯拉罕和撒拉來說是不可能的事,但對耶和華來說,沒有甚麼事不可行。另一樁奇事記載於出埃及記三章,80歲的牧羊人摩西要力敵強國埃及,將二百萬毫無戰鬥力的奴隸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本身實在也是一件難事。但神宣稱「我必伸手在埃及中間施行我一切奇事」,神是行奇妙事的神。最後摩西經歷了神的奇妙,稱頌神說:「耶和華啊,眾神之中誰能像你,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摩西之後,約書亞要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他也要經歷神的奇妙﹕「因為明天耶和華必在你們中間行奇事。」翌日他們一踏足約但河的時候,河水便分開了。詩86:10說:「因你為大,且行奇妙的事,唯獨你是神。」但以賽亞書強調最寶貴的禮物不是神用奇妙的事改變我們,而是神將最寶貴最奇妙的禮物賜給我們,就是奇妙的主自己。 在逆境中,因為基督徒有不同遭遇,我們也會有比較,疑惑為什麼神好像幫助了別人,卻沒有用同樣方式幫助自己。但聖經提醒我們,神賜予我們最寶貴的禮物,也是最公平的方式,就是每一個基督都接受了這寶貴禮物,就是主自己。當我們信主後,神便與我們同在。賽7: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新約聖經指出「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神給予我們最大的禮物,便是耶穌基督這位救世主本身。彼得提醒我們當我們面對不同的挑戰時,我們要在神的話語上留心:「你們在這預言中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基督徒有時候太重視外在環境改變的禮物,而忽略了最寶貴的禮物是主自己。在2007年末,新聞週刊(Newsweek)用了「強悍但脆弱的超級帝國」來形容中國。奧運的成功反映中國的強悍,而雪災、地震、毒奶事件卻暴露出中國的脆弱。然而,不但中國脆弱,美英、歐洲諸國亦然。歷代神學家和信徒領袖提醒我們要將安全感建基與主自己身上。《海德堡要理問答》將基督徒重要的教導分為52主日,第一個主日的問題是:「在生與死之間,甚麼是你唯一的安慰?」答案是「在生和死兩者之中,我的身體、靈魂都不屬於我自己,乃是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詩歌「主自己」,作詩者為宣教士宣信,他曾患病並得主醫治,經過人生種種困難,發現到生命中最寶貴的禮物是主自己。我們基督徒有沒有抓緊這份寶貴的禮物呢?未信主的朋友,若你今天相信主耶穌,你便可以領受這份最寶貴的禮物。我們有否珍惜親近主的機會?下一期成長班查經的主題便是「親近君尊義僕」,盼望弟兄姊妹珍惜能親近主的機會。 很多時候,基督徒若非面對逆境,也不曉得珍惜神所賜這份寶貴的禮物。《明報》曾以「OT真荒謬」為題,報道了一個女孩的故事。天父給她延長了年多在世的日子,讓她對生命有了醒覺:自己的價值不是建基於工作和能力(doing),而是建基於自己本是蒙神大愛的人(being),神與人同行便是人最大的禮物。她認為人生最大的目的不是實踐成就,而是愛神愛人、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 1.2最奇妙的身份 主的身份是奇妙的,試想想:一個嬰孩卻又是一位「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這是多麼奇特的道理!神道成肉身,實在奇妙!保羅說:「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裏。」加爾文說當耶穌被釘十架之時,也是耶穌管治世界的時候。耶穌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約3:13說,「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降下」指「基督的人性」,「仍舊在天」指「基督的神性」。幾位博士看見耶穌時,就「俯伏拜那小孩」,孩子令博士甘心俯伏並非因其成就,而是因其身份。其後耶穌基督藉著釘身十字架三天後復活,顯明瞭他是那位再來的王。聖經中另一個奇妙的道理顯明於約8:56-58,據聖經學者研究,亞伯拉罕約於西元前2170年出生,故當耶穌說亞伯拉罕曾仰望祂,這實在奇妙。其後耶穌更說「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則更奇妙了。其實聖經早就明言﹕「太初有道,
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在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萬物既藉著聖子才有,故先有聖子,才有亞伯拉罕。因此,主耶穌的身份是奇妙的。聖經中提及耶穌在世上行了許多神蹟奇事,應驗了先知在許多年前的預言。不但是聖經所記載的,在我們人生裏有許多經歷,也顯明瞭神是奇妙的主。「因祂活著」的副歌提到「因祂活著,我能面對明天,因祂活著,不再懼怕,因我知道,祂掌管未來,生命變得有價值,正因祂活著。」有主同行,任何艱難的事,我們也能勝過。此歌寄託了Bill 和Gloria兩夫婦對將臨世兒子的祝福。1970年7月,他們的嬰孩誕生了,取名「便雅憫」(Benjamin), 1974年此歌被選為「最佳福音詩歌」。Bill和Gloria在艱難的日子裏從神得著洞見和領受,譜出了最美麗的詩歌。 2. 奇妙的異象 以賽亞書另一重要觀念,就是救主顯現了一個奇妙的異象。第七節提到主「以公平公義」治國,綜觀現今世代,哪有一個政權能彰其公平公義呢?在以賽亞先知的時代,神預言北國南國均要滅亡,在這黑暗的環境中,神卻賜他們一個公平公義、永遠的國度。歷世歷代,神常在逆境中頒布大使命,像呼召一群漁夫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明年是教會建堂關鍵的一年,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我們須緊記神的作為,祂必興起祂的僕人,在艱難成就祂奇妙的異象。在衞斯理時代,倫敦市某些地區平均四間商店便有一間是售酒的;衛斯理本來怯懦缺乏信心,後得窮困者帶領他重回神的身邊並且大發熱心,縱使知識份子排斥他,教會將他摒諸門外,但他領導一群基層人士,掀起「衞斯理運動」,給英國帶來了大復興。每年三月,芝加哥有一盛會:人們將河水染成綠色,全民穿上綠衣舉行嘉年華,紀念一位名叫Patrick的宣教士;在西元四百多年被一群拜異教的族人捉拿。其後他在愛爾蘭吃苦多年,一次偷走逃亡。後來Patrick成為敬虔愛主的基督徒,心裏充滿傳福音的負擔,並立志要將福音傳遍天下,甚至要將福音帶給那群曾奴役他的人,他說服了主教,回到當年使他受苦的群體當中,帶領他們信主。這是一個在艱難日子中成就的異象。 3奇妙的決心 賽9:7提到:「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熱心也很短暫,但神卻有奇妙的決心要成就祂的奇妙異像,就像以賽亞先知所言:「耶和華必像勇士出去,必像戰士激動熱心」(賽42:13上)。神決意戰勝這場仗,但連一個義人也沒有時,祂仍然要成就祂的異像﹕「他見無人拯救,無人代求,甚為詫異,就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以公義扶持自己。他以公義為鎧甲,以拯救為頭盔,以報仇為衣服,以熱心為外袍」(賽59:16-17)。聖誕節記念耶穌降生,馬槽除反映出約瑟家的貧窮外,也顯示了人情冷淡,各家自掃門前雪。雖然「無人拯救」,但這絲毫不能攔阻神救恩的計劃。因為萬軍耶和華之熱心必成就這事。我們能勝過各樣挑戰,能為主作工,靠的不是我們的才幹能力,而是因為神在其中大發熱心,要親手差派工人去成就祂的計劃。詩歌「當轉眼仰望耶穌」這樣說:「定睛在祂奇妙慈容,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事必然顯得虛空。」作詞人Helen充滿音樂天份,嫁了一個歐洲富人,可惜當Helen患病瞎眼後,丈夫便丟棄了她。55 歲的她滿心徬徨,卻聽到一首宣教士所作的詩,以之作為「當轉眼仰望耶穌」副歌的藍本。之後她努力創作,至接近98歲才逝世,一生創作了約五百首詩歌。在艱難的日子裡,只要靠著主,沒有難成的事。一個月前的講道,我要求大家「抬起頭來」,仰望耶穌,今天我想大家多做一件事,就是「帶著微笑」,讓我們離開教堂時,抬起頭來,帶著微笑,信靠奇妙的主,為主發光。我們要帶著神所賜予我們的光采,經歷主的奇妙。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位商人Philip的見證:1960年代,Philip購買了一幅油田,不久便發現油田燃燒起來,火勢一發不可收拾。這時候,他忽發奇想:因其時荷裡活正拍攝一齣名叫「Hellfighters」的電影,講述一位拯救山火英雄的故事。他於是向攝製隊提出,願以十萬美元借出油田,供他們實景拍攝,但條件是他們要為他熄滅這場大火。這個人在其後從商的日子,均經歷了神諸般的奇妙,他見到社會的變化,決定「停止咒詛黑暗」,與主一同改變這世代。於是他投資拍攝主題健康,並包含基督教元素的電影,其中以「納尼亞傳奇」以及「奇異恩典」兩齣聞名於世。讓我們在新的一年,多親近奇妙的主,領受異象,帶著主的光采,入則敬拜,出則事奉,為主發光。 |
以賽亞書第九章査讀(謝家樹)
本章可分為兩部份;前者第1〜7節,是承接上章(八8)下半節的話,“以馬內利阿!祂展開翅膀,遍滿你的地”,這一個極大的應許,也是人類最大的盼望。神的百姓承受痛苦,被藐視,作奴隸,現在要從黑暗進入光明,喜樂和自由之中。神要賜給他們一個嬰兒,祂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以公平、公義治理祂的國,直到永遠。
本章第二部份,從第8節起一直延至第十章第4節,述說神向以色列發怒,伸手攻擊他們,總結了前面的話。
壹、第1〜7節奇異的救恩。
一、第1〜2節言百姓苦盡甘來,有大光照耀黑暗中的百姓,說光又照耀在死蔭之地的人一一指包括外邦人,讀(太四 12〜17)就很淸楚,主耶穌開始傳道之時,住在西布倫和拿弗 他利邊界上的百姓,這是沿海的路,在約但河外,屬外邦人和
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
二、第3節百姓得自由獲釋放的喜樂。
本小節中的“你”,指“以馬內利”,完全是祂的功勞,這
第3〜4節中的“你”和“他們”是對稱的。
A.“你”:
1、使這國民繁多(伯十二23)。
2、加增他們的喜樂(詩四7)。
B. “他們”:1、在你面前歡喜(詩十鄭六9)。
2、好像收割的歡喜(詩十六11)
3、好像人分擄物那樣的快樂(詩一一九162 )。
三,第4〜5節 百姓歡樂的原因:
A.好像米甸的日子一樣(三士六、七)基甸的故事。
1、折斷了他們所負的軛(耶卅8)。
2、折斷了他們肩頭上的杖(詩八一6)。
3、折斷了欺壓他們人的棍(伯四一29)。
“軛”“杖” “棍”都是代表苦害他們的權勢。
B. 1、燒毀了戰士在亂殺之間所穿的盔甲(路十一22)。
2、燒毀了戰士輥在血中的衣服(箴六27)。
“盔甲”“衣服”都是外在保護身體之物,現在當作火柴燒毀消滅。
四。第6〜7節 基督降生及其成就的事,以馬內利降生在地上的工作,可三讀(來二 14〜16)。
1、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這子就是神向亞伯拉罕所應許的(創廿二 17〜18)。
2、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也曾向大衛應許(撒下
七12〜13)。
3、這孩子的名稱:
a.奇妙:(士十三18)
(a)祂的來歷奇妙——道成肉身,神的獨生子,又是人的兒子(約一14)。
(b)祂的降生奇妙——童女受聖靈感孕,超越人間傳統(賽七14)。
(c)祂的作為奇妙——醫病趕鬼使盲者明、聾者聞、死人復活(太十一5)。
(d)祂的教訓奇妙——使人知罪悔改,明白天國的道理(太七28)。
(e)祂的慈愛奇妙——特為罪人贖罪,嘗盡人間痛苦(羅五6〜8)。
(f)祂的救贖奇妙——為世間罪人而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
(g)祂的復活奇妙——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以後升天。(徒二24)
b.策士——意為三事或設計者:無論大事小事,都經過祂最高智謀,最妥善安排,最完美成就(林前二7)。
c.的神一祂是全能者,創造萬物,托住萬有,審判萬人,拯救萬民;生命在祂裡頭,是世人的倚靠(多
二 13)。
d.永在的父——祂是阿拉法,祂是俄梅戛,祂是自有永有的,是生命的源頭,從永遠到永遠 (啟一8)。
e.和平的君(弗二14)。
(a)有使―罪的平安(腓四7)。
(b)與神複合的平安(羅五1)。
(c)除去重擔的平安(來十二 1)。
(d)萬民歸主的平安(約十二32)。
(e)萬國共和的平安(但二44)。
(f)萬物復興的平安(羅八21)。
4、先知說出神的心意,“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王下十九31)。
意為神迫切的心,必去成㈣些事,就是救贖百姓,復興以色列,使大衛的國永遠堅立。
a.祂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詩八五8)。
b.祂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祂的國(但四3)。
c.祂必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耶 廿三5〜6)。
貳、第8節〜第十4節 神發怒伸手實打以色列。
(本段自(九8)延至(十4),可分四小段查讀,毎小段均以,“雖然如此,耶和華怒氣還未轉消,祂的手仍伸不縮”,作結語。)
以色列驕傲不義,神屢次警告,並且施罰,但他們仍不悔改,而且變本加利,所以先知在道一小段中有四次說,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祂的手仍伸不縮”( 12, 17, 21,十4節)。 對這句話,我們當回憶查讀本書第五章的時候,葡萄園之歌的後面,有六個”禍哉”結束之時,先知也曾用過這句話(賽五25):現在再三再四的用它,可以想到其嚴重性,這刑罰將是持續性的。
―、第8〜12節主伸手第一次的資罰一擊打以色列的驕傲。
1、第8〜10節 主使一言,此言就是自(九8)一直至(十 4)所有的話,受話的物件是雅各家十二支派中的以色列家,指北部以色列國眾支派的人民,這些人民由以法蓮支派的耶羅波安帶頭,另行建首都在撒瑪利亞,他們的驕傲已達極點。
a.他們憑驕傲自大的心說:「磚牆塌 ,我們卻要鑿石頭建築。」
磚牆因材料不堅固而破碎,他們不去倚靠神,以為改用石頭雕鑿,重行建築,可以鞏固自衛,結果自己的力量,仍不可靠,驕者必敗(摩五11)。
b.他們又說:「桑樹砍了 ,我們卻要換香柏樹。」 桑樹矮而不堅,不是棟材,他們以為換用堅實的香柏樹就可用作建材,但若不靠神,最好的材料,也毫無用處(摩二9)。
2、第11〜12節 神伸手擊打的結果。
因此,神要高舉外邦,利汛的敵人,即亞述來攻擊以色列, 除此之外,神還要一激動以色列四周的仇敵,東邊有亞蘭人,
西邊有非利士人,他們張口要吞艦色列。
3、最後, “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祂的手仍伸不縮”。
——意指神如此刑罰以色列,還不算數,仍要繼續。
二、第13〜17節主伸手第二次的責罰一一擊打以色列的人
心固執。
1、第13〜15節以色列人居然不怕神的刑罰,仍不悔改,去尋求神,因此神要在一日之間,從他們中間:
a.剪除頭與尾——領袖與隨扈的人。
b.剪除棕枝與蘆葦——棕枝指堅強的,蘆葦指脆弱的, 也指宗教方面與攻治方面的人。
c.剪除長老和尊貴人——這些人就是頭。
d.剪除以謙言教人的先^II些減尾。
2、第16〜17節 剪除這些頭與尾的原因:
a.因為引導這百姓的,使他們走錯了路一一被引導的都必敗亡(太廿三16)。
b.所以主必不喜悅他們的少年人——幼稚無知(摩四10)。
c.也不面他們的孤兒寡婦(耶十八21)。
d.因為各人都是褻瀆的(結卅六21)。
e.各人都是行惡的(詩卅四16)。
f.並且各人的口都說愚妄的話(羅三13〜14)。
3、第二次最後說:“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祂的手仍伸不縮”——指神的刑罰還不算,仍要繼續。
三、第18〜21節 主伸手的第三次資罰一一斥責以色列全
國的邪惡。
1、第18〜19節神以比喻說明邪惡之害,像火焚燒在稠密的樹林裡著起來的荊棘和蒺藜,燒的時候成為煙柱,旋轉上騰。然後解釋這火是神發的烈怒,要燒遍百姓,成為火柴,無人憐愛他的弟兄。
A.邪惡好像火在焚燒。
a.在稠密的樹林中著起來(申廿九23)。
b.燒滅荊細蒺藜(詩八三14)。
c.成為煙柱,旋轉上騰(詩六八2)。
B.這火是萬軍之耶和華的烈怒:
a.地都燒遍(詩五十3〜4)。
b.百姓成為火柴(詩九七3)。
c.無人憐愛弟兄(彌七2)。
2、第20〜21節指出他們的邪惡,行事不義,弟兄骨肉相殘,以法蓮和瑪拿西是約瑟所生的攣生弟兄,競然互相殘殺,不但如此,他們又攻擊叔伯兄弟猶大人,弄得整個民族四分五裂,彼此吞滅,焉得不惹神怒?
A.彼此攻擊仍不滿足。
a.有人右邊槍奪,仍受饑餓(伯十八2)
b.有人左邊吞吃,仍不飽足(伯廿七14)。
c.各人吃自己膀臂上的肉(耶十九9)。
B.骨肉自相殘殺。
a.瑪拿西吞吃以法蓮,以法蓮吞吃瑪拿西(賽十九2)。
b.又一同攻撃猶大(王上十五17)。
3、第三次說:“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還未轉消,祂的手仍伸不縮”一意指神的責罰還要繼續。
四、第十章1〜4節 主伸手第四次的責罰——要降災禍給
立法和執法者,這裡特別用了一次“禍哉”以示與(賽五25)及上章有連貫之意。
1、第十1〜2節 那些立法者和執法者,他們設立不義的律例,又作成不義的紀錄,―面又作了奸詐的判語。
A.作惡的手段。
a.設立不義的律例(詩九四20)。
b.作成不義的記錄(詩十2)。
c.作了奸詐的判語(詩五八2)。
B.作惡的目的。
a.為要屈枉窮乏人(摩五12)。
b.奪去民中困苦人的理(箴卅14)。
c.以寡婦當作擄物(申廿四17)。
d.以孤兒當作掠物(伯六27)。
2、第十3〜4節 道些作惡的人應受的災禍,必速從遠方臨到;到那時,他們求救無路,財齎不存。最後只得屈身在被擄以下,撲倒在被殺的人以下。這些預言,結果一一應驗。
a.報應——到降罰的日子,有災禍從遠方速臨(詩五九5)。
b.求救——向誰逃奔求救呢(詩一〇八12)。
c.處理——榮耀(財寶)無處存留(番一13)。
d.結局—— (a)只得屈身在被擄的人以下(不如被擄的人)(申卅二42)。
(b)只得僕倒在被殺的人以下(不如被殺的人)(鴻三3)。
3、災禍並未就此結束,最後仍舊說:“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祂的手仍伸不縮。”(耶卅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