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十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以賽亞書箋記(十三章)(于中旻)
論巴比倫(賈玉銘)
神臨近(賽13章1至22節) (香港讀經會)
無畏的信心(賽十三章1〜22節)
(台北基督之家)
以賽亞書第十三章査讀(謝家樹)
以賽亞書箋記(十三章)(于中旻)
神的勇士
我吩咐我所挑出來的人,我招呼我的勇士(賽一三:3)
我們常想,神所揀選,所使用的人,必然是與眾不同,是聖潔或有智慧能力的人;這想法當然很好,不過,那只是人的理想,不一定是神的方法。看神的話怎麼說:
我吩咐我所挑出來的人,我招呼我的勇士,就是那矜誇
高傲之輩,為要成就我怒中所定的。(賽一三:3)
更叫我們驚奇的,是神“挑出來的人”,正是揀選的同一個字,是“分別為聖”(sanctified)的意思。
“矜誇高傲”並不是甚麼稱讚的話,就是加在勇士身上,也不是可羨慕,敬佩的。但他們卻是神使用的。
神使用那惡人,有祂特定的目的:“為要成就我怒中所定的”。原來巴比倫因為富強而驕傲,行惡得罪神,以為是憑自己的能力,和他們偶像的保佑,就能以征服列國,就向神強項悖逆起來。驕傲的人,神以驕傲待他,必要使他“受應得的報應”(詩九四:2)。神藉祂的僕人預言說:
我必激動瑪代人來攻擊他們。…
巴比倫素來為列國的榮耀,
為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
必像神所傾覆的所多瑪蛾摩拉一樣。(賽一三:17,19)
奇妙的,在先知以賽亞預言的時候,亞述是當世的霸權,巴比倫還低微,並不為人注意;但先知不僅得神啟示巴比倫的興起,說到神要用它來管教以色列人,甚至看到它被神借用之後,要被瑪代所傾覆。這顯明神的全知,祂有至高的權能,凡祂所命定的,必然會成就。
人是多麼的敗壞。神照祂自己的主權,使國際形勢轉變,猶大得以安寧,形成頗為富強的小康局面。可惜他們就驕傲起來,神就用高傲矜誇的巴比倫,來攻打擄掠他們。巴比倫的惡性也顯露出來。尼布甲尼撒王“心高氣傲,靈也剛愎,甚至行事狂傲”,受了神的警告,就謙卑悔改了;但他的後人卻仍不自卑,向神狂妄,結果,“被稱在天平裏,顯出虧欠”,國歸於瑪代波斯。(但五:18-28)
人最大的毛病是矜誇高傲,以為自己能作甚麼,神雖然一時容他,用他,還是被神打下去。世界的大國,君王的威權,在神的手中,也都如泥土,不能夠強項。我們在神的面前,該如何謙卑,不要妄想向神剛硬而能亨通。
論巴比倫(十三、十四章,二十一章一至十節)
以賽亞亦為列國的先知,如阿摩斯(一二章)、耶利米(四十七至五十一章)、以西結(二十五至三十二章),皆預言列國的光景。前數章言猶大國的事,亦連帶論亞述國的事,後亞述國而興者,即巴比倫,且巴比倫占亞述之地,而疆域大展,因而驕傲、叛逆神旨,故先知以賽亞預言其受罰,其所預言巴比倫之事,在預言猶大的事以後,可見所說乃由神的默示。以在巴比倫興盛時,必無人能想其敗壞,是本處所記,必確由神的靈感,將日後必成的事,預先指示他的僕人以賽亞。但巴比倫自古以來,為拜偶像最盛之地,如創世紀第十一章起,即說示拿地(巴比倫)的色塔(此塔上多刻當時偶像的名字),一直到啟示錄的末了,還是論巴比倫的偶像,所以巴比倫是世界宗教的代名詞,解聖經者,或以本處所言,有三個巴比倫。
一、當日可見的巴比倫
即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當時的巴比倫國,神雖借巴比倫國刑法他的以色列,但巴比倫亦不免于刑,本處所論,即巴比倫受罰的事。
1、傾覆的城(十三2~22,二十一1~10);考此二處聖經所載,皆是預言巴比倫的傾覆(十三19,二十一9),也皆是說借瑪代人的手(十三17,二十一2),且皆是在以色列人已經被擄以後的事,此乃先知一而再的預言巴比倫的敗亡,是不能免的。如按十三章的次序,首言有重大的軍兵要來攻擊巴比倫(2~5),繼言巴比倫遭兵禍時的慘痛(6~18),再言城邑的傾滅(19~22)。于此段預言當中:(1)足顯巴比倫實為榮耀的大國(2、19)。即大象的金首(但二37~38),為列國的主母(四十七5),是天下所稱讚的(耶五十一14)。(2)確切的說巴比倫榮耀必要失去,必將成為荒場,無人居住,因其為野獸居所,甚至以畜牧為生的亞拉伯人,也不在那裡支搭帳棚,此言日後果成事實。(3)言其敗亡的時日已鄰近。「他的日子必不長久」,亦不過二百年後,此言果驗,奇哉!當以賽亞講話時,巴比倫尚未興盛,而先知竟預言他敗亡的事,此非靈感的鐵證嗎?
2、失敗的王(十四4~23);按巴比倫的政權,乃是大像的金頭,是超乎各國以上的。所以列國多在他的政權以下,不堪其苦(6)。因此強權無敵的大王一失敗,列國皆歡樂全地得安息(7~8)。其所以敗亡,無非因驕傲所致(13~14)。言其「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其意即欲與至高者同等,因巴比倫人以北為尊,以南為卑。當時人想極北有高山,此乃首神的座位,言其「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即驕傲已極的話,顯然以自己比首神,能坐高位,故不能不因之而失敗。至於所言失敗的王為誰,此固然可說是用神殿內的聖器,放飲無度,僭越神權,因而當夜即背殺的約伯撒王。也可說是巴比倫王的總稱,即指所有巴比倫王而言,其中最要者即尼布甲尼撒,因他就是那位權勢最大,驕傲沖天,也是曾製造自己的大像,令國人皆崇拜的(但三)。于他失敗墜于陰府時,在陰府中也有特別的舉動,乃以大惡人沉淪地獄時,他的刑罰決不能與常人平等,這也是必然之勢。
3、得救的民(十三12~16,十四1~2);即餘民雖少終必得救(十三12~16),使他們都返歸故土,再立為國(十四1~2),此亦以色列的歷史,已經應驗的事實,即耶路撒冷荒墟七十年已滿時(耶二十九1至10;但九2),以色列的餘民必群然賦歸,此事於以斯拉尼希米等書群論之,固不多述。
二、曆世不可見的巴比倫
考聖經中,每以埃及為世俗的代表,神召他的子民,出離埃及,即言信徒當離開世俗。又以亞述尼尼微為世界權榮的代表,神一而再的言懲罰亞述與尼尼微,即言神如何廢除屬世的權榮。更以巴比倫為腐敗宗教的代表,本處言上主如何傾覆巴比倫,亦即所以傾覆世界腐敗的宗教,而令少數的真信徒,得蒙拯救之意。
1、巴比倫之由來;聖經首次言及巴比倫之名,即論其如何傲慢上主,要造一座色塔,高及於天,塔的每層皆刻著當時所拜各種偶像的名字,是顯然表示其
悖逆的態狀。推其如此悖逆的原因,無非因巴比倫即撒旦的座位,為撒旦的根據地,如天使對先知撒迦利亞所言,要將罪婦遷至示拿地(即巴比倫),在那裡將他安置在座位上,歷來巴比倫為事奉偶像極盛之地,如巴別台、比勒塔、尼布甲尼撒所建六丈高的金像,皆是那地拜偶像最著名之事,似此種種的舉動,無非由於撒旦作俑,其顯然的表像,就是罪惡,所以聖經常稱其為大淫婦(啟十七5),即表示全地居民的形狀(亞五5~11)。
2、巴比倫的行作;有形的巴比倫,即有政權的巴比倫國,攻擊神的聖城,擄掠神的子民,而無形的巴比倫也是攻擊教會,敗壞聖徒為能事。希伯來原文,巴比倫即巴別(Babel),釋即擾亂之義,是不但擾亂人的口音,實乃擾亂人的信仰,敗壞人敬事上主的誠意。如居在新世界的挪亞子孫,即巴比倫而退化;以色列人甫至迦南地,即以巴比倫的美衣而傾踞。聖經中所述巴比倫的各章節,皆是曆言其如何敗壞教會,妨礙聖徒,反對上主的工作,甚至將神的子民擄去,為他的子民。於啟示錄書,亦詳言其誘惑或羔羊的新婦,而陷神民於不義。總言我教中曆世以來的勁敵,就是巴比倫,近年來擾害教會,破敗聖徒信仰的,也無非是巴比倫的惡酵,即屬乎世人理想的假道理,我信徒可不深以為鑒嗎?
3、巴比倫的君王;以此世界而論,即巴比倫為首先立王之地,如聖經明言甯錄首先于巴比倫自立為王,此即巴比倫的首惡,以上主決不欲世人裡王,將他的權柄與榮耀奪去。以黑暗世界而論,那從天墜落的明星,即是那空中掌權,管轄幽暗世界的君王。或謂北極的空處,古時曾有一明星,後世再不發現,乃以該明星以隕落的明星,即天使隕落的表像,以天使自天隕落,成為幽暗世界的君王,此情此況,實較可見的巴比倫王的隕落,尤堪痛惜。
三、末世重建而覆敗的巴比倫
考聖經所言,似乎巴比倫已傾覆,不能重建(賽十三19~32;耶五十一24~26,62~64),所言巴比倫末日的光景,僅按靈意一方面言,不能按行事方面言。但看世界的趨勢,並聖經另一方面的預言,或謂不但按靈意論那不可見的巴比倫,即代表腐敗宗教的巴比倫,迨至末時必威權大震,令萬國喝其毒酒;即就形式而言,那可見的巴比倫,亦即有關政治的巴比倫,也當重建。或謂尼布甲尼撒瘋狂之年(七年),即代表巴比倫荒蕪之年(按聖經計算時日之法,每以一日當一年計,七年共有二千五百二十日,可作二千五百二十年解),過七年後,巴比倫王複其權位,亦即表示自巴比倫傾覆,至巴比倫重建,當為七年之日數化為年數,即兩千五百二十年。果如所言,巴比倫重建之年,當去此不遠了。
近日年來,人多注意其地,且已尋獲巴比倫的舊址,更已有多人,提議重建築,如啟示錄書的預言或將應驗,毫髮不爽。某教士言,考巴比倫之地點,確為世界適中之地,為交通便利之所,將來萬國有交通政治之總機關,當然必設於巴比倫,則啟示錄書所言,「萬國飲其毒酒」的話,即應驗了。看今日世界的繁華,日盛一日,將來萬國交通的中心點,其富饒榮盛可想而知。但物質世界越進步,道德觀念越退化,則啟示錄十八九章所言,想必為將來的事實。
至於巴比倫城重建之意,非必有堅固的城垣。世界各大城,多視此為交通便利的妨礙物,故前有城垣者今多拆毀,則所說的重建,或指巴比倫勢力的澎漲,權榮的擴展而言,並非以聖經所說巴比倫不復重建的話,落了空。致已往的歷史,知道聖經的話,確已應驗,但及至末時,又有何等特殊的建設,亦是聖經中的明言,吾人對此不得有所誤會。
1、論末時的巴比倫城;末時的巴比倫城,考之聖經,顯然有兩方面:(1)宗教的巴比倫。我們考查聖經,知巴比倫自古為異教最有勢力之地,迨末時擾亂真理,迫害教會的,就是巴比倫的勢力。啟示錄言,始終征驗此事,于第十七章所說的大淫婦,即已敗壞的教會,此時亦有假先知,活偶像,並一大罪人出現,基督的真教會,必遇大逼迫。(2)政治的巴比倫。按但以理書大金像十腳指,即十個國度,將來此十國必各如原有的疆界自成為國,均歸「那獸」的權下,他必將眾王聚集于哈米吉多頓(啟十六16),在上帝全能的大日,會合爭戰(啟十六14)。此時宗教的巴比倫,被政治的巴比倫所滅(啟十七16);而政治的巴比倫必為主所毀滅(啟十九19~21)。以到末時,主的國必如自天而降,非經人手所鑒的石頭,打在像的十個腳指上,像即粉碎,化歸烏有,這打像的石頭,即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
、論末日的巴比倫王;按本處所言,巴比倫王隕落的光景,適驗于末時的巴比倫王,就是為撒旦代表的那個獸(但七8;啟十九20)。但時日一至,那驕氣沖天,願意與神同等的(賽十四13、14;參帖後二4),必將投入陰府,迨他投入陰府時,因他曾為幽暗世界的大首領,甚至「令陰府震動來迎接他,驚動了世曾為受領導陰魂,並令那曾為列國君王的均都起立」(賽十四9)。想必大罪人墮落陰間時,較比尋常人總有不同的舉動啊。
神臨近(賽13章1至22節)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讓我曉得你的震怒,仰望你的憐憫。
以賽亞書第13-23章是一個大段落,先知在這部分的經文述及神在世界的主權──萬國最終都要服在神的審判之下。可以說,這十一章經文是神藉先知所宣告的一部「列國衰亡錄」。
1. 怒中所定(1-5):雖然本章第1節指出下文是「論巴比倫」的說話,但是第2-16節更像是第13-23章整段論述的總序言,當中說明了神對罪惡所發的烈怒。由第17節開始,先知才正式從巴比倫說起,然後對列國逐一作出論述。
「貴冑」(2)是指充滿罪惡的列國政權。國與國之間的爭戰,原來都有神的掌管在其中,是神審判列國的歷程。神要興起勢不可擋的戰鬥隊伍(3),他們漫山遍野、浩浩蕩蕩、鋪天蓋地而來,要成就神在烈怒中對罪惡權勢的審判(5)。借著「豎立」、「揚聲」和「招手」(2)等字眼,先知要顯示出神的審判快要臨到。
2. 烈怒之日(6-16):對於邪惡的權勢而言,「耶和華的日子」(6、9)就是它們的末日。在這日子,神必然儆惡懲奸,審判將要出現,邪惡的權勢絕不能避免被殺滅的命運,到時它們就像產難的婦人必然經歷疼痛一樣(8)。神是創天造地的偉大主宰,所以相對於祂的權能作為,世上一切事物也變得「日月無光」,甚至連日月星辰也是黯淡的(10)。
3. 論巴比倫(17-22):第一個被神點名批判的國家是一代世界霸主巴比倫。她的下場就如同昔日兩個古城──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要迅即被滅絕(19,另參創19:23-29)。先知指出,那裡壯麗華美的宮室,要化為走獸出沒之處,而遊牧之民到時也不會走近那地(20)。
本章經文充滿了戰慄的氣息,當中出現了一連串的「我、我、我」,代表了全能的神在烈怒中親自向列國執行紀律。
每一個信靠主的人在迎見神的日子,都可以得到祂的賞賜,而所有邪惡的人則將要在神的審判中面對祂的烈怒。作為神的跟隨者,我們都渴求神的同在,為此,我們要怎樣預備好自己,以致可以享受與神同行的福氣和喜樂?
無畏的信心(賽十三章1〜22節) (台北基督之家)
以賽亞書十三章1〜22節
先知以賽亞得著神關於巴比倫的默示,提到神將要毀滅強權巴比倫(19節),並且要借著瑪代人的手來執行(17節)。在本章中,提到巴比倫為當時的強權(19節),但是在先知以賽亞寫作時,當時的強權應該是亞述而非巴比倫,並且當時巴比倫與瑪代是同盟國,並非彼此對立的國家。
以賽亞所宣告的是一百年後的事,這裡讓我們看見啟示以賽亞的神,就是我們現在所信靠的神,是全知的神,祂預知將來世界的發展。不只如此,在第17節說到「我必激動瑪代人來攻擊他們」,如同箴言二十一章1節提到的「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
神的掌權,小至個人、君王,大至世界的歷史,而神掌管這一切,都是為了成就祂的旨意(4節)。神是不改變的,過去祂如何掌權,今日祂仍然掌權,因此,我們只管將自己獻給這位愛我們的主,好讓我們進入祂那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當以賽亞領受神的默示時,如同前面提到的,與他生活的大環境是不同的,在他心裡可能會疑惑:巴比倫怎麼可能是列國的榮耀呢?現在最強盛的國家不是亞述嗎?瑪代人怎麼可能與巴比倫反目成仇呢?……種種的疑問。
但是當以賽亞領受時,他就在眾人面前宣告出來,相信神所說的,神必然會成就。也許當時的眾人會恥笑他,但是他就是無畏懼地照神的吩咐宣告。「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對神的信心,讓人看見事情必這樣成就,求主賜給我們如同以賽亞的信心,信靠祂的話,並且毫無畏懼地行出來。
在聖經中充滿神的應許,但需要我們以信心來回應,甚至需要付上代價。但願意回應的信心根基是什麼呢?就是:愛我們的主,祂是全地掌權的主,在祂沒有難成的事。
回應:
主,讓我們有一顆無畏的心,來回應主的應許,也許需要付上代價,但是求主讓我們看見,全地的主,禰是配得我們如此回應的,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
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以賽亞書第十三章査讀(謝家樹)
本書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先知以賽亞所論述的中心為猶大國和她的君王,按以賽亞也是列國的先知,從第(十三)章開始一直至第廿三章,共有十一章之多,論及列國之事,神使用這麼長的篇幅,所講論的無非是神對罪惡的審判,但神真正刑罰的目的是什麼?祂的旨意乃是要“更新全地”,如何使這臥在撒但手下的萬惡世界,成為聖潔永存的新天新地,達到祂創造
和救贖的目的。在這裡,神用了十二個國代表全世界所有的國 家和民族,預言在末後的日子,神將要如何審判地上的萬國萬民;那時,神要滅絕一切不信背逆的人,而存留一切悔改的人進入天國,作祂的子民,這十二個國如下:
一、(十三1〜十四23)論巴比倫的默示。
二、(十四24〜27)論神除滅亞述人。
三、(十四28〜32)論神滅絕非利士人。
四、(十五1〜十六14)預示摩押必遭災覆亡。
五、(十七1〜十八7)默示大馬色必被廢棄。
六、(十九1〜25)論埃及的默示。
七、(廿1〜6)預言埃及與古實被擄。
八、(廿一1〜10)論海旁曠野的默示。
九、(廿一11〜12)論度瑪的默示。
十、(廿一13〜17)論亞拉伯的默示。
十一、(廿二1〜2 5)論異象穀的默示。
十二、(廿三1〜18)論推羅的默示。
先知預言對列國論述的重點,首先放在巴比倫國上,按先知論講之時,巴比倫帝國尙未興起,所指對巴比倫的預言,是針對亞述帝國說的,因巴比倫是他們最重要的城市,在主前729 年以後,亞述王也自稱是“巴比倫王”,所以表面上(十三1〜十四23)是論巴比倫,(十四24〜27)好像單論亞述,事實上它們是不可分的,是娜針對亞述人而論的一個單元。
神為何默示先知預言對列國的審判,特別著重巴比倫?原因巴比倫在聖經中為腐敗宗教的總代表,聖經中最早出現此名。
在創世記第十章第10節,挪亞的兒子含的孫子甯錄,在巴別開國,是人類首先立王之地,屬示拿之地,後來他又在附近亞述地建尼尼微城,那一帶統稱迦勒底,主前606年,巴比倫王拿波破拉撒攻取尼尼微城,亞述國從此被倂,拿波破拉撒死後,其子尼布甲尼撒即位,使巴比倫國大大興旺,攻取巴勒斯坦各國,
主前586年,滅亡了猶大。
巴比倫之名希伯來文“巴別”(Babel)意為“混亂”或“擾
亂”,聖經(創十一 1〜9)記載洪水之後,挪亞第四代子孫己遍滿大地,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他們在示拿平原
用磚建造一座城,又要建造一座高塔,就是巴別塔,想和天公共比高,撒但的始作俑,要顯出其表像,歷來巴比倫為事奉偶像最盛之地,例如尼布甲尼所建高六十肘的金像,立巴比倫省杜拉平原,命通國敬拜,都是罪大惡極。聖經到了啟示錄(啟十七5)稱之為“大淫婦”,最後被神咒詛成為荒涼不能重建(耶 五1)。總之,巴比倫的表微就是撒但的國度和牠的權柄。
讀本(十三)章應與(賽十四,廿一)互相三讀,都是預 言巴比倫之事。
(附注說明:本章前段有兩方面的解釋,一說指全部都是刑罰巴比倫的情形,另一說指巴比倫被神使用去攻擊神所憎惡之民,我們採用後者,因第3節說是神所挑出來的人,要成就神怒中所定的。又:(賽十5〜6)說:亞述是神怒氣的棍,手中的杖,是神打發他去攻擊褻漬的民。)
本章可分三段敘述:
―、第2〜5節講巴比倫,是神用來作成毀滅全地的兵器。
二、第6〜16節 言耶和華的日子。
三、第17〜22節言巴比倫被神使用之後的結局。
壹、第1節 應三照本書第一章第1節,說出:
―、預言者的身分——他是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
二、預言者使命——向神的百姓說預言。
三、他說話的來源——來自神的默示。
四、他所要說的話——論巴比倫及其結局。
(民十二6)耶和華說:「你們且聽我的話:你們中間若有先知,
我耶和華必在異象中向他顯現,在夢中與他說話。」
貳、第2〜5節 講耶和華點齊軍隊,用巴比倫作毀滅全地的
兵器。
神先是在淨光的山上成立司令部,“山”在聖經中常常代表神的權威,也表彰神的公義(詩卅六6)。然而這山是淨光的山, 表明它一無有,對環境對人毫無益處,現在神卻用它在此豎立大旗,向群眾揚聲招手,結果神所挑出來的和招呼來的勇士都
是從遠方來的,從天邊來的一輩人,他們都是矜誇高傲之輩,他們好像是大國人民(這些都是指巴比倫人)。神點齊他們好像軍隊,成為耶和華手中的兵器,預備打仗,去成就神怒中所定,為要毀滅全地。
―、神的作為:
1、神揀選的場所——在淨光的山(耶五一25)。
2、作為——豎立大旗(詩廿5)。
3、作法——向群眾揚聲招手(耶五十2)。
4、目的^他們進入貴胄的門(耶五一58)
二、神的定意:
1、神吩―所挑出來的人(耶五一11)。
2、神招呼祂的勇士,就是那矜誇高傲之輦(伯四十11)。
3、為要成就神怒中所定的(賽十5)。
三、神的徵召:
1、萬軍之耶和華點齊軍隊一一預備打仗(珥三11)。
2、山間有多人的聲音——好像是大國人民〖耶五十41〗。
3、有閧嚷聲音——許多國的民聚集(詩四六6)。
四、應召者:
1、這就是耶和華並祂惱恨的兵(耶五十25)。
2、為要毀滅這全地(賽十25)。
3、他們從遠方來(詩七二8)。
4、他們從天邊來(珥二扣)。
三、6〜16節 耶和華的日子
預言神將如何刑罰這世界。賴一切之罪人,那時地上慘狀,人間苦楚難熬。這一段有三次說到“耶和華的日子”,可分三個時期:
―、耶和華的日臨近了(6〜8節)。
二、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9〜12節)。
三、耶和華在忿恨中發烈怒的日子(13〜16節)。
―、第6〜8節耶和華日臨近了。
要來的一定會來,神的審判很快就來,祂是全能者,祂一來就要毀滅惡者,在祂審判來臨之前,人的心必先軟弱,都必消化。人們既知道這大災禍無可逃避,就必驚惶悲痛,慘苦疼痛,
好像產難婦人一樣,毫無辨法應付,彼此相對驚看,臉上表情 像火焰一般(雅五1)。
1、人手都必軟弱(耶四七3)。
2、人心都必消化(書二11)。
3、他們必驚惶悲痛(王下十九26)。
4、他們據愁苦抓住(結廿一7)。
5、他們疼痛好像產難婦人一樣(詩四八6)。
6、他們彼此驚奇相看(珥二6)。
7、他們的臉如火焰(鴻二 10)。
二、第9〜12節 耶和華的日子臨到。
神審判的日臨到,必有極大的災禍發生(瑪四1)。
A.災禍:
1、必有殘忍、忿恨、烈怒臨到這地(耶六23)。
2、般地荒涼(珥三2)。
3、罪人必從其中被隨(箴二22)。
4、天上的縣群娜不發光(結卅二7)。
5、日一出,就變黑暗(摩五20)。
6、月亮也不放光(摩八9)。
B.原因:
1、神必因邪惡刑罰世界〈詩十一6)。
2、神必因罪孽刑罰惡人(詩一二五3)。
C.目的:
1、使親默的狂妄止息(箴十六18)。
2、制伏強暴人的狂傲(詩十5)。
D.定意:
1、神必使人比精金還少(伯廿八17)。
2、神必默比俄斐純金更少(伯廿二24)。
三、第13 — 16節 耶和華在忿恨中發烈怒的日子。
神的忿怒到了極點,真是天怒地怨,人間慘狀(詩一一〇5)
(注意這小段的用詞和形容詞)
1、必使天震動,離其本位(詩一〇二26)。
2、必使地搖撼,離其本位(伯九6)。
3、人必像被錢的鹿,各逃到本土(箴六5)。
4、人必像無人收聚的羊,各歸回本族(王上廿二 17)。
5、凡被仇敵追上的,必被刺死(耶五一4)。
6、凡被促住的必被刀殺(耶四九26)。
7、他們的嬰孩必在他們眼前梓碎(何十三比)。
8、他們的房屋必被搶奪(亞十四2)。
9、他們的妻子必被玷污(王下八12)。
肆、第17〜22節 巴比倫的結局。
最後神說出巴比倫的結局一一這—段的預言,應驗在二百年之後,按當時先知說此預言時,瑪代波斯尙未起,亞述在主
前606年亡於巴比倫,而瑪代波斯亡巴比倫是在主前539年,在猶大亡於巴比倫之後的五十年。
瑪代與波斯聯合,他們的地理位置是在今日伊朗的西北部,地點有三層意義:
1、中央之國——預表神的國,用瑪代波斯之名,完全是—種預表。
2、是按標準的——施行公義的審判,林前六2)豈不知聖徒要審判世界麼?若世界為你們所審,難道你們不配審判最小的事麼?
3、是我的衣服——預表神的作為,(詩九三1)耶和華作王,袍以威嚴為衣穿上,和華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
界就堅定,不得動搖。
―、第17〜18節 瑪代人的興起。
言瑪代人被激動起來攻擊巴比倫,他們的目的不是為財富,完全是擊打巴比倫的精壯——“弓”指為首者的權力(耶四九35),“少年人”指強烈的抗拒者,“婦人所生及孩子”
指精力旺盛者。
1、瑪代人的目的:
a.不注重銀子。
b.不喜愛金子。
2、瑪代人的攻擊:
a.方法——用弓擊碎他們。
b.目標——(a)少年人。
(b)婦鄉生的。
(c)孩子。
二,第19〜22節上 巴比倫的榮美必將毀滅。
巴比倫在主前六百前後,征服了巴勒斯坦所有的國家,武功煊赫一時。他們所建的皇宮是一所十分華美的城市(但四29〜 30 ),被稱之為“空中花園”,是古時世界十大奇景之一;但神說,必把它毀滅,要像所多瑪、蛾摩拉一樣(創十九23〜28)。 歷史告訴我們,主後七世紀,巴比倫已完全荒廢,直到今天,
巴比倫仍然未倉鍾建。至於所多瑪、蛾摩拉,早已遺跡難尋。
1、其內必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耶五一43)。
2、亞拉伯人也不在那裡支搭帳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臥在那裡(耶五十39)。
3、只有曠野的走獸臥在那裡,咆哮的獸滿了房屋(耶五一 33 )。
4、鴕鳥住在那裡,野山羊在那裡跳舞(耶五一37)。
5、材狼必在他宮中呼號,野狗必在他華美殿內吼叫(啟十 八2)。
三、第22節下 巴比倫必快速受罰
最後,神用肯定的語氣宣告,巴比倫受罰的時候臨近,他的日子必不長久——巴比倫的歷史,從興起至敗亡,前後不過百年時間,他的榮耀華美,正像草上的花而已,(申卅二35)他們失腳的時候,伸冤報應在我,因他們遭難的日子近了,那要臨在他們身上的,必速速來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