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五十九章短篇信息
目錄:
以賽亞書箋記(五十九章)(于中旻)
得救之障礙已除(五十九章)(賈玉銘)
黑暗中的光(賽59章) (香港讀經會)
謙卑,感恩(以賽亞書五十九章1〜13節)
(台北基督之家)
瞭解神的心(賽五十九章14〜21節)
(台北基督之家)
以賽亞書第五十九章査讀(謝家樹)
以賽亞書箋記(五十九章)(于中旻)
禱告的距離
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賽五九:2)
人對宗教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實際上“宗教”這個名詞,是宗從與教導,正和religion的意義相近;因為是由拉丁文religare而來,意思是“重新結合”,“堅固聯結”;說來也有意思,那是筋絡(ligamentum)一字的來源。在聖經中稱為“相交”或團契。在另一方面,有了信仰,自然也就產生“義務”(obligare)。沒有遵行宗教義務,或不感覺有義務的人,並不是真正的信徒。雖然這似乎是自然宗教論的說法,卻仍不無道理。
人與神的相交,最重要的是禱告。不過,這種結合,有時會產生阻隔。這是說,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與所敬拜的神有密切的相交。人向神禱告,地理上的距離,並不會造成阻隔,環境如何,也不是問題。
但以理在巴比倫,為了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民禱告,蒙神垂聽,指示他將來的事。(但九:1-23)
另一個例子,是耶穌在迦百農的時候,有個百夫長,來求耶穌,醫治他患癱瘓病的僕人。耶穌應允要去他家治好那名僕人。但百夫長的意思,不是勞動耶穌親去,只要祂發出權能的命令,相信僕人就必好了。耶穌嘉許他的信心,對他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太八:5-13)這個百夫長,是羅馬人;但種族不構成禱告的距離。他的家在別的地方;地理也不造成阻隔。主耶穌聽了他的祈求,應允他,僕人就得痊愈。
耶穌說過一個比喻:法利賽人在聖殿裏禱告。那人外表守宗教禮儀,他自己很滿意他的行為,禱告的地方也對;只是他的禱告連天花板也不能透過,更不必說得神垂聽了。因為自以為義,在神面前自高。(路一八:9-14)先知說:
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
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
因你們的手被血沾染,你們的指頭被罪孽沾污,
你們的嘴脣說謊言,你們的舌頭出惡語。
(賽五九:2-3)
因此,人必須相信耶穌,得主的血潔淨而稱義,得以親近神,認罪悔改,“潔淨你們的手…清潔你們的心”(雅四:8),照神的旨意祈求,才可以得神的應允。
得救之障礙已除(五十九章)(賈玉銘)
前既言真實道德之必要,今則言國民道德之腐敗,並詳述選民所以不得救援,無非是罪孽所致,且因此罪孽,非但不蒙神救援,更有種種的苦難,遍及國民,幸而主是以憐憫為懷的,終必伸出大能的手,施行拯救,此時得救之障礙已除,所有國民,就同蒙拯救了。
一、何為得救的障礙(1~8節)
1、不在神無能力(1節);按本處言百姓不得救援,完全不在神一方面,因為神無難能之事。(1)神力無不足。如言「主臂非短,豈不能救」,故國勢陷於苦難,不在神無力拯救。(2)神聽無不聰。言「主耳非聾,豈不能聽聞呢」?主既有力能以施行拯救,其耳非聾,亦樂意聽人呼求,可見國民不得救援,其原因不在神一方面。
2、乃在民多罪辜(2~8節);主既能救援,亦樂聽人禱求,而仍不肯施救,是為什麼呢?(1)聲明其故(2節)。先知直接明言,神所以不施拯救,不肯垂聽,如此向百姓掩面,全是因為百姓的罪孽,將神人間隔。(2)詳言其罪(3~8節)。即此數種喻言,表明百姓的重罪:a、言行為無道(3~4節)。一則言手所作之惡,如血手汙手,皆是表明手所作之惡,二則言口所說之惡,如謊言惡語等等的虛詞詭詐,不按公義告狀,不以誠實判斷,皆是口舌之罪,三則言心所藏之惡,如謂「所懷的毒害」,自然「所產的就是罪孽」。b、言品性敗壞(5~8節)。不惟行為無道,即其品性亦極敗壞,則罕譬而喻之,言及蛇伏卵蛛結網,其蓄思積慮,盡為不善,故食其卵者必死,卵破則生毒蛇,而蛛之結網,非為是為驅惡行,謀不軌,考其行蹤,莫非害人之途,往來其間者,盡為匪為盜,似此心跡邪惡,強惡奸究,正直之道不遵,和平之路不識,慣行邪途曲徑,主所以不允入祈禱,不施其救援的原因,正是為此。
二、此障礙有何影響(9~11節)
一有罪惡,立生敗壞,如當日始祖罹于罪,遂累及萬世,速帶萬物,及影響所及,實令兒女言之痛心。今選民既行為無道,品性腐敗,其罪孽的結果,何堪設想呢?
1、黑暗(9節);此時國家的景況,已暗無天日,不得見正直之判斷,公義之行事,雖希望光明,卻是幽暗,盼想光亮,偏值晦冥。
2、擾亂(10節);既不得恩光之照臨,只得在黑暗中摸索,目無所見,心無定向,不能出死亡之路,入拯救之門,雖在日之方中,猶且失足跌倒,國事紊亂,伊于胡底呢?
3、悲痛(11節);國事紛擾,人遭塗炭,既不得神的救援,又不能自己解脫,焉得不以憤怒而咆哮如熊,因悲痛而哀鳴如鴿呢?此數節所論亦罪孽必有的結果,或言人世一切的悲痛苦惱,疾病而死亡等事,可用一「罪」字概括,諒哉斯言。
三、選民對此障礙有何覺悟(12~15節)
從來苦難,即令人悟罪悔改的利器,百姓既遭遇種種的擾亂苦害,國難民痛,不堪言狀,於此愁雲淒雨的當中,毅然可以轉憂為樂,因民眾皆以苦痛而覺罪悟罪認罪了。
1、悟罪(12節);百姓因為痛苦即覺悟他們的罪,說「我們的過犯增多——罪孽作見證告我們,過犯與我們同在,我們的罪孽我們都知道」。可見人之罪過,未常不自知,假若昧良縱愆,鷹硬心不悟,但罪孽終究要作見證,挖告我們呢。
2、認罪(13~15節);百姓不但因苦難而悟罪,且是因此于神前明明承認他們的罪,如言悖逆主,不認識耶和華,心懷奸詐,口出謊言,所有居民,盡皆驕枉,全無公義,絕少真誠,似此罪大惡極,安得不於神前重遭譴責呢?所以雖有改惡行善的,仍不免為掠物,無人救援,此無非罪孽的結果,尚有何言可辦呢?
四、神為除此障礙有何特行(15~21節)
國民既已悟罪認罪,耶和華的震怒便可挽回,選民蒙救的障礙,自然可以消除了。
1、矜憐(15~16節);(1)憐民中無公義(15節)。民所承認的罪過,神早已洞悉,不過於民眾知罪悔改時,他的矜憐就更顯然的發現出來,神見民中無公義,他的心中自然不悅,不過迨百姓悟罪時,他的心更是加倍憂痛啊。(2)選民中無中保(16節)。當國亂民愁之際,正急需民中有中保,可以代民祈禱,為民之救贖,可惜「他見無人——代求便其詫異」。
2、報復(16~19節);(1)恃己之力(16節)。民中既無公義,複無中保,見此情況,無人施救,故耶和華起而為民報復,作民的救贖;惟主起而救民,全是靠他自己的力量,他自己的公義,以顯現聖臂施行拯救之主,是唯一無二的。(2)按己之法(17節)。其報復不按任的法度,唯按自己的公德,有如戰士出而臨敵,「以公義為甲,拯救為盔,復仇為衣,熱心為袍」。是主之報復,非以滅敵,乃以化敵,此與世人報復執法,迥然有別。(3)為己之名(18~19節上)。神如此按任的行為報復,向眾海島施行報應,如此從日出至日落之地,都必敬畏他的名。(4)顯己之榮(19節)。耶和華如此報復,不但自日出至日落之地,皆敬畏主名,也必歸榮於神,其如此彰顯榮耀,令人敬畏,也是他施行報復最大的目的,主以口中之氣滅敵,可見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八節。
3、救贖(20節)。耶和華神既向國民大施矜憐,並代為復仇,尚不足以成功他對於選民的深意,此處則言「必有一位救贖主,降臨錫安,為雅各全族轉難過犯的人而來」,因為時日一到,「雅各全族,必都得救」(羅十一26)。此救贖主,臨格錫安,亦為的是要消除雅各的罪,此為何時呢?即外邦得救的數目滿足之時啊(羅十一25)。
4、立約(21節);此時主不但救贖選民,且與選民立約(來八16;耶三十一33~34),此約中所包含,為主與其道,永久存於民中,以主所予之靈,所傳之言,必世世代代于民中生髮效力,從今直到永遠。是此約之所聞,不但為猶太選民,實為世界萬國萬民,一切按著靈性為真以色列人者。此約特稱為新約,乃以不同舊約專靠儀文,並人不能遵守的法律,此乃銘於心見於行,表顯於日用生活之間,即賴主流血所立因信得救之約,今日主為萬國萬民,大開的恩門,正是為踐此盟約所施的救恩哪。
如此說來,人得救的障礙物,無非是罪孽,迨人因罪孽而受苦痛,因受苦痛而生覺悟,因有覺悟而蒙矜恤,以蒙矜憐而得救贖,既得救贖,則永不喪亡,因為神已與立永約,世世代代永蒙卷愛,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講經要題;一二節「不蒙垂佑之故」,十七節「報復的妙法」,二十節二十一節皆為佳題。
黑暗中的光(賽59章) (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能夠得著你的話語,是我的福氣,求你教我珍惜每個研讀你話語的機會。
本段經文首先記述那些政治前景岌岌可危的以色列人,他們埋怨、質疑神沒有伸出膀臂營救他們脫離險境,甚至他們曾多次向神哀求禱告,神都充耳不聞(1)。先知對此的回應,是耶和華並非沒有能力拯救他們,事實上,問題並不在神的身上,而是在於以色列民離經叛道,不倚靠神。在第2 - 8節,先知列舉了以色列人種種邪惡罪證。總的來說,他們的罪可分為兩大類:1以強暴的手段對待無辜的人,甚至流別人的血(3、6);2用說謊的口歪曲真理,致使整個司法制度崩潰(3 - 4)。先知又以毒蛇及毒蜘蛛來比喻以色列人的險毒和邪惡(5)。
一個充滿罪惡的社會,終必要面臨自食其果、自害己命的結局。在第9 - 15節,先知便指出了以色列百姓因嘗到這些惡果而出現的改變。在苦難臨到的日子,國中沒有公平和公義,百姓只感到被黑暗和哀喪籠罩著,他們看不見光明,亦得不到救恩。一個本來是屬於耶和華的國家,因當中的國民「違抗」、「棄絕」、「不跟從」真神,以致他們活著與異教徒無異(13,參現代中文譯本之翻譯)。面對眼前的苦況,百姓於是明白自己的問題,並承認自己有罪。
可幸的是,耶和華是守約施憐憫的神,祂不會丟棄願意從罪中悔改回轉的人。公義的神會向逼迫其子民的國族(如巴比倫)施行審判(18),好讓普世都得睹祂的榮耀。神的拯救,就如同是在黑暗中所出現的光。先知預言,神要從祂的子民中興起一位救贖主(20),並要借著這位救贖主與眾子民立約,把聖靈賜給他們,借著祂所啟示的說話,祝福餘民,使他們的後裔昌盛,直到永遠(21)。
神賜下聖靈,使人的生命可以靠著祂而得到改變。若我們要得著持久和真正的改變,便需要接受神的靈,讓祂來掌管我們的生命,以致我們有由內而外的、全人的更新,行事為人都蒙神的喜悅。今日,你對聖靈的認識有多少?你願意順服聖靈的心意而行嗎?
謙卑,感恩(以賽亞書五十九章1〜13節) (台北基督之家)
以賽亞書五十九章1〜13節
本段神再次回應以色列人的話──「你為何不理會呢?」(五十八3)。神借著先知指出,他們的問題並非太過艱難,以至於神無法拯救。也不是神如同外邦的偶像,「有耳不能聽,有眼不能看」(1節),而是問題出在他們自己身上。
以色列人不只是「徒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實意」,他們的嘴與手都充滿了罪惡(3節),不只是個人,先知甚至提到「無一人」,在以色列通國中,沒有一個人是在神眼中看為清潔的(4節)。先知用更強烈的字眼形容以色列人的罪惡,他說到「他們的腳奔跑行惡」(7節),他們不只犯罪,甚至不斷往「神所厭惡的罪惡中」跑。
這樣的情況神怎能施恩,神怎能回應他們的禱告呢?問題不在神,而在於質疑神的以色列人(2節);但很特別的,當先知用「你們」,「他們」指出以色列人的問題之後,突然話題一轉,變為「我們」,先知說到「我們的過犯在禰面前增多」(12節),甚至說到「心懷謊言,隨即說出」(13節),當心裡有謊言時,口裡就不自覺的說出,不只是以色列人有罪,甚至這些指責以色列人的「敬虔人」,你們都有罪,也許行為不像以色列人「這樣罪惡」,但你們「本性」卻是罪惡,先知將所有人都圈在一起,就如同保羅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
今天,在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也是一樣,每當我們讀到以色列人的罪惡時,常常心裡覺得「以色列人怎麼這麼罪惡!」但卻忘記我們也是如此,若不是「在我們死在過犯罪惡當中時,叫我們活過來」的主基督耶穌,今日的我們仍如同以色列人一樣「奔跑行惡」。每當讀到以色列人的軟弱時,我們更應警惕並心存感恩。「因為我們的罪惡讓我們與神隔絕。」若不是神的主動,我們怎能與祂恢復關係,「我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節)
當我們看見以色列人的軟弱,周遭未信主的人的行為,甚至一些軟弱的肢體,我們的反應是什麼呢?是生氣呢?是瞧不起?還是我們更多看見神在我們身上的恩典與保守呢?
回應:
主啊!讓我們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每當我們看見周遭人的軟弱時,讓我們更加謙卑在禰的面前,因若不是禰的恩典與保守,我們今天一樣軟弱跌倒,幫助我們懂得感恩,更求主使用我們,讓我們成為周遭人軟弱時的幫助,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禱讀:以賽亞書五十九章1〜2節
1 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
2 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 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
瞭解神的心(賽五十九章14〜21節) (台北基督之家)
以賽亞書五十九章14〜21節
先知接續上一段,繼續描述以色列的狀況,「公平轉而退後,公義站在遠處;誠實在街上僕倒,正直也不得進入,誠實少見,離惡的人反成掠物。」(14〜15a節)。以色列全然敗壞,但神如何回應這樣的狀況呢?神要按個人的行為施行審判,但在審判中仍有拯救(18,16b節)。就如同前面先知所提到──神要借著祂的僕人來完成拯救的工作,叫人回轉歸向祂(20節),並且與他們立約,將聖靈賜給他們,祂的話語也要進入他們當中。
但這一切,神以「自己的臂膀施行拯救,以公義扶持自己。」(16b節),神為何「獨自」完成這工呢?是因為「他見無人拯救,無人代求,甚為詫異。」(16a節),面對以色列通國的敗壞,沒有一個人有「感覺」,沒有一個人「瞭解神的心」,甚至連最不費力的「代禱」都沒有。
不是神要「獨自行動」,而是神找不到一個人可以使用,找不到一個人「瞭解祂的心」,甚至先知說:「神詫異」,連全知的神都驚訝,看見這樣敗壞的景況,竟然沒有一個人有「感覺」。
主耶穌所教導的主禱文,裡面說到:「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神要我們進入祂的心意,神在尋找能「瞭解祂心意」的工人,而這樣的工人,看見人們活在罪惡中是「有感覺的」。今天,我們蒙拯救,更是要我們「傳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但當我們看見周圍人的需要,我們是否有這樣的「負擔」?還是一點都沒有「感覺」呢?好像從來沒有領受救恩的人一般,以至於神「詫異」呢?
神「詫異」為何這些人看見這樣的景況,一點反應都沒有;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也有一些事讓神「詫異」呢?神覺得我們應當有反應,但我們卻麻木不仁呢?
回應:
主啊!讓我們貼近禰的心,讓我們看見禰所看見的,聽見禰所聽見的,感受禰所感受的,好讓我們的思想,意念,行為,都能合禰心意,以至於我們能讓禰的旨意行在我們身上,如同行在天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禱讀:提摩太前書二章1〜3節
1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2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
3 這是好的,在 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
以賽亞書第五十九章査讀(謝家樹)
本章和前(賽五八章)的信息是連貫的,前章論述神使祂的百姓面對面看見他們的罪,本章指出這些罪成了神旨意成就的攔阻,不要以為神無能力拯救,事實上真正的原因出在他們自己的身上,他們的罪孽使他們與神隔絕,若想重新得著恩典,必須轉回悔改;然後先知賁備他們要認罪,神是全能的神,必答應百姓的呼求,施行大能拯救他們,挽回百姓的產業。最後,神應許與雅各族中悔改之人立新約,並賜聖靈直到永遠。
壹、第1〜8節 罪使人與神隔絕。
這一小段解釋了兩大重點:
A、神並不是不想救他們,或沒有能力救他們,乃是因為他們的罪惡成了拯救的阻隔。
B、解釋了神對以色列的復興、揚救、應許的結語“惡人必不得平安”之原因。
一、神非無能。
1、耶和華的膀臂並非縮短不能拯救(民十一23)。
2、耶和華的耳朵並非發沉不能聽見(詩九四9)。
二、神不能極救他們的原因。
1、因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耶五25)。
2、因你們的罪惡——使祂掩面不聽你們(約九3)。。
3、因你們的手被血沾染——你們的指頭被罪孽玷污(賽 一 15)。
4、因你們的嘴唇說謊言——你們的舌頭出惡語(詩五五9)。
三、舉例說明致罪之因。
1、無一人按公義告狀——都倚靠虛妄(伯十五3。。
2、無一人憑誠實辨白——都倚靠說謙言(詩五9)。
3、所懷的是毒害——所生的是罪孽(雅一15)。
四、罪毒的比喻。
1、他們蒱毒蛇蛋。
a. 人頓蛋必死(伯十五35)
b. 這蛋被踏必出蝮蛇(詩七14)。
2、 他們結蛛蛛網。
a、這網不能成為衣服(伯八14)。
b. 所作的也不能遮蓋自己(箴廿六26)。
五、惡人必不得平安。
A. 行為上的罪。
1、他們的行為都是罪孽(伯卅四25)。
2、他們手所作的都是強暴(羅三12)。
3、他們的腳奔跑行惡(箴一比)。
4、他們急速流無辜人的血(箴六16〜17)。
B. 思想上的罪。
1、他們的意念都是罪孽(箴廿四2)。
2、他們經過的路都荒涼毀滅(利廿六22)。
C.肓目前行。
1、平安的路,他們不知道(羅17〜18)。
2、所行的事沒有評(箴廿一了)。
3、為自己修彎曲的路(箴二15)。
4、凡行餓的都不知道平安(路一78〜79)。
貳、第9〜11節 罪惡的影響。
先知指出,神非無能,不能拯救他們的原因,乃是因為他們的罪成了阻隔,於是把各種罪惡陳明在他們面前,然後指出罪惡的影響。
一、發現丟失。
1、公平離我們很遠(摩五7)。
2、公義追不上我們(詩八八12)。
3、我們指望光亮,卻是黑暗(伯十九8)。
4、我們指望光明,卻行幽暗(摩八9)。
二、想靠自己。
1、我們摸索牆壁,好像瞎子(申廿八29)。
2、我們摸索如同無目之人(番一17)。
3、我們晌午絆腳,如在黃昏一樣(伯五14)。
4、我們棲巴壯人中,像死人一般(哀三6)。
三、生命絕望。
1、我們咆哮如熊(箴廿八5)。
2、我們哀鳴如鴿(結七16)。
3、指望公平,卻是沒有(彌三9)
4、指望救恩,卻遠離我們(詩一一九155)。
三、第12〜15節 論選民的罪及其為害。
先知宣告以色列的犯罪——其中多在言行,未提拜偶像之事,所以禍害亦不同,這一小段可說是認罪告白。
―、罪證。
1、罪惡作見證告我們一我們的過犯在神面前增多(拉九6)。
2、我們自己也都知道一罪孽過犯與我們同在(詩五一3)。
二、罪行。
1、悖逆不認識耶和華(多一16)。
2、轉去不跟從我們的神(書廿二 16)。
3、說面和觀雕(耶九5)。
4、心懐読言,隨即說出(太十二擬34。
三、罪害。
1、公平轉而退後(箴十九28 )。
2、公義站在遠處(詩五二3)。
3、誠實在街上棚(耶七28)。
4、正直也不得進入(箴二13)。
5、誠實少見(耶九3)。
6、離惡的人,反成掠物(箴廿九2)。
肆、第15下〜19節 惟主施拯救。
這一小段進入本章的高潮,言神像一位戰士,裝備齊全,親自披掛上陣,與世上的罪惡爭戰,這樣,』就有希望了。聖經中常以神形容為牧者、審判官,但與這裡的戰士
,並不抵觸,總之,含有君王所發揮的功能,執行正義,挽救百姓的產業。“那時”——是一個轉機。
―、神所看見的。
1、沒有公平——甚不喜悅(箴十一1)。
2、無人拯救——甚為詫異(結廿二30)。
二、神施拯救。
1、用祂自己的膀臂(詩九八1)。
2、以公義扶持自己(結五13)。
三、神的武裝。
1、以公義為鎧甲——護心鏡(弗六14)。
2、以揚救為頭盔(弗六17)。
3、以衣服(詩一〇九19)。
4、以熱心為外袍(詩一〇九29)。
四、爭戰的對象。
1、祂碰人的行為施報(太十六27)。
2、惱怒祂的敵人(番三8)。
3、報復祂的仇敵(申卅二41)。
4、向眾海島施行報應(番二11)。
五、爭戰的結局。
1、使人從曰落之處,必敬畏耶和華的名(瑪一11)。
2、使人從日出之地,也必敬畏祂的榮耀(詩一一三3)。
3、用氣驅逐的仇敵,好像急流的河水沖來(啟十二 15〜 16)。
伍、第20〜21節 救主蒞臨踐約。
最後這一小段,述說神以救贖者的身分來到錫安雅各族中那些離罪者那裡,祂要與祂的子民立約,也藉此和百姓建立關係,祂要把靈加給他們,要將自己的話放在百姓口中,使祂的話永不離開他們的後裔,蹴是“新約”。
―、神的預告——這是耶和華說的。
1、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錫安雅各族中(羅十一26)。
2、必有一位救贖主,來到轉離過犯的人那裡(羅十一25)。
3、神要與祂的子民立約(耶卅一33)。
二、立約的內容——耶和華說。
1、神要加給你的靈——必不離你的口 (結卅六26〜27)。
2、神要傳給你的話——也不離你後裔,與你後裔之後裔 的口(瑪二7)。
3、這些靈和話——從今直到永遠,加給你和傳給你的(書―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