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耶利米哀歌提要

 

壹、書名

 

        本書古抄本原沒有載明書名,是後來的譯本加上去的;全書原文首字「何竟」(1)含有哀悼、哀歌之意,希伯來文聖經即以此為名,七十士希臘文譯本則稱之為「哀歌」或「悲歌」,拉丁文譯本則在此之外,又附加了一小段標題:「這是先知耶利米的哀歌」。

 

貳、作者

 

        本書中雖未署名作者是誰,但自古以來,無論是猶太人或是基督徒,傳統上均認為耶利米乃是本書的作者。有的古卷把本書和《耶利米書》合成一本,也有的古卷則將本書稱為《耶利米書卷二(或附錄)》。七十士希臘文譯本除將本書起名《耶利米哀歌》之外,又在本書開頭加寫了如下的序言:「當以色列人被擄,耶路撒冷城毀壞荒涼之後,耶利米坐著哭泣,為耶路撒冷作哀歌,說」。

        耶利米是便雅憫地亞拿突城祭司希勒家的兒子(參耶一1),經常有神的話語臨到他,故作先知為神說話,記錄在《耶利米書》內。當猶大王約西亞死時,先知耶利米曾為約西亞作哀歌(參代下卅五25)

        猶大亡國前,他與文士巴錄關係親密,曾經數度口述給巴錄寫成書卷(參耶卅六章)。猶大亡國後,根據猶太人傳統,耶利米被亂民強迫帶到埃及地,在那裏被亂民用石頭打死,並葬在埃及。先知耶利米終身未婚,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參耶十六2)

 

叁、寫作時地

 

        本書是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末次攻陷耶路撒冷城(參王下廿五1~21;耶卅九1~10;五十二4~27)之後,先知耶利米目睹耶路撒冷城的破敗慘狀,感觸良深,因而提筆寫成,時間大約是主前586~588年。

        寫書地點應是在耶路撒冷。據說在耶路撒冷城外對面各各他山下,有一隱密的山洞,先知耶利米就坐在此洞穴中,一面憑弔那遭毀之城,一面書寫這卷傷痛逾恆的哀歌,故該山洞又稱「耶利米洞穴」。受苦的先知耶利米哭泣之處,正是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的地方。

 

肆、主旨要義

 

        本書顯明神在公義的刑罰中,仍以憐憫和慈愛為懷。神對祂子民的關懷之情,藉「淚眼先知耶利米」的哀傷之心,完全表露無遺。故此,神子民若能幡然醒悟,從背道中回轉,向神認罪悔改,則雖身處苦難傷痛之中,仍滿有復新的指望。真可謂「刑罰之中卻有恩典,敗亡之中卻有盼望。」

 

伍、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作者親眼目睹耶路撒冷的悲慘狀況,愛國愛民之情油然而生,但他深知此乃他奉命所作預言之應驗,全因猶太人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故此,書寫本書,一面勸勉猶太人認罪回轉,信靠神的救恩,持守與神所立之約;一面為猶太人向神代禱,祈求神本著祂的憐憫和慈愛,赦免神子民所犯之罪,使他們復新。

 

陸、本書的重要性

 

        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中,本書與《路得記》、《雅歌》、《傳道書》、《以斯帖記》等四卷書同列為「聖卷」(Hagiographa),或稱為「節期五卷」(Five Megilloth or Rolls),專供猶太人重要節期的公眾禮拜中使用。本書列在《雅歌》之後,乃第三卷,是在亞筆月(通常為陽曆七月)第九日的節期使用,以記念耶路撒冷城的遭難。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本書除第五章之外,都以希伯來文22個字母作為每節(一、二、四章)或每三節(三章)之起首,此種以字母排序之詩乃係「離合詩」體裁。唯第五章雖然也有22節,但並非字母詩體。

        ()本書作者在極度哀痛的情緒中,卻冷靜地寫出按字母排序的「離合詩」,或許是在聖靈的感動之下,有意供後人容易記憶、誦念,引為警惕。

        ()本書特多悲傷、哀痛的字眼,在全部聖經中,除了長達一百五十篇的《詩篇》之外,再無其他書卷能與本書相比。

        ()本書作者一面與聖城和以色列全民族的遭難感同身受,多處提及單數詞「我」字,即表明他和他們的遭遇認同;另一面他的感受也表明神對祂選民的心意,在公義的刑罰之中,仍心存憐憫,並不永遠棄絕。

        ()本書作者這種愛恨交集、哀怨中帶著希望的心態,乃是以神的心為心,充分表露祂的公義和慈愛交織,愛憐之中仍不忘責打,刑罰之中仍帶著憐憫。

        ()本書雖是詩歌,內中卻仍藏有預言,包括:有關彌賽亞遭遇的預言(12;二15;三14~1519);有關以色列終必得拯救的預言(21~22);有關以東的預言(21~22)

        ()本書作者「哀哭的先知耶利米」,可視為基督的預表:忍受傷痛(12;三19);忍受仇敵的藐視、譏笑(15~16;三1430),成為背負全民罪孽的羔羊。

    ()本書為歷世歷代悲傷痛苦中的信徒帶來無限的安慰,雖然在極度的苦難中,卻不至灰心失望,因有許多處經節可供慰藉(21~232425~264041;五11921)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耶利米書》乃預言耶路撒冷的被焚燬,以及神子民的被擄,可視為本書的緒言。而本書則回顧耶路撒冷的被焚燬,故有的譯本將本書列為《耶利米書》的附錄或卷二,可視為《耶利米書》的總結。

        ()如果說《約伯記》是描述個人苦難的情景及其後果,則本書乃是描述整個國家團體苦難的情景並求神施恩救援。

        ()本書共有五章,可與《帖撒羅尼迦前書》中的五章彼此對照:

            1.第一章,本書提及哀歎神的忿怒(12),而帖前則提及信靠主將來必救我們脫離神的忿怒(帖前一10)

            2.第二章,本書述說因神發怒而從天墜落(1),而帖前則述說因神愛而得在主面前站立(帖前二19)

            3.第三章,本書說到在刑罰中因神的慈愛仍有指望(22~25),而帖前則說到在患難中因信徒的信心而得安慰(帖前三7)

            4.第四章,本書指明在失敗仍有盼望(22),而帖前則指明在榮耀中滿有盼望(帖前四13)

            5.第五章,本書結束於在盼望中求回轉復興(19~20),而帖前則結束於在盼望中應當儆醒、禱告(帖前五617)

        ()本書和《啟示錄》最後六章相對:本書先描述聖城如何傾覆、荒涼,巴比倫城如何勝利榮耀,後卻因對神的憐憫和慈愛滿懷信心,故此聖城雖然在敗亡中仍有指望。相反地,《啟示錄》最末六章則描述巴比倫大城終必傾倒覆滅,聖城新耶路撒冷必要從由神那裡從天而降。

 

玖、鑰節

 

        耶和華是公義的;祂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祂的命令。眾民哪,請聽我的話,看我的痛苦,我的處女和少年人,都被擄去。(18)

        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擾亂,肝膽塗地;都因我眾民遭毀滅,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內街上發昏。(11)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22~23)

        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25)

        「耶和華發怒成就祂所定的,倒出祂的列怒;在錫安使火著起,燒燬錫安的根基。」(11)

        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21)

 

拾、鑰字

 

        「公義」(18);「盼望、指望」(16;三182129;四1717);「慈愛」(2232);「回轉」(2121)

 

拾壹、內容大綱

 

        一、為耶路撒冷所遭受的苦難而哀歌(一章)

        二、為神子民因犯罪受神刑罰而哀歌(二章)

        三、因神的憐憫在苦難中仍有指望而哀歌(三章)

        四、因神的公義必追討罪惡而哀歌(四章)

        五、為神子民認罪求神使之回轉而哀歌(五章)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耶利米哀歌註解》

 

《耶利米哀歌註解》參考書目

 

佚名《耶利米哀歌箋記》

陳世凱《耶利米哀歌查經》

張向晨《耶利米哀歌》

《丁道爾聖經註釋》

《廿一世紀聖經新釋》

《馬唐納活石聖經註釋》

《新舊約輔讀》

《雷氏聖經研讀本》

《聖經姊妹版註釋》

《靈修版聖經註釋》

于力工《聖經助讀本》聖書書房

于中旻《聖經各卷箋記》聖經研究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串珠註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浸宣出版社

吳羅瑜等《聖經──串珠‧註釋本》福音證主協會

呂振中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李常受《生命讀經》台灣福音書房

周聯華等《中文聖經註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倪柝聲《聖經提要》臺灣福音書房

唐佑之等《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

陳瑞庭《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少年歸主社

梁家聲《聖經各卷簡介》

華侯活等《天道研經導讀》天道書樓

華爾頓等《舊約聖經背景註釋》

麥康威等《每日研經叢書》

賈玉銘《聖經要義》弘道出版社

楊震宇《每日讀經》

蔡哲民等《聖經研經資料》

鮑會園等《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G.C.D. Howley, etc.《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聖經新釋》福音證主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