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導論拾穗 耶利米哀歌提要 壹 概略 一 耶利米哀歌在有的古卷裡和耶利米書原是一書,並不分開;在有的古卷裡被稱為‘耶利米書卷二。’ 二 當七十譯士把本書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時,曾在卷首寫有下列的序言:‘當以色列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涼之後,耶利米坐著哭泣,並作這哀歌為耶路撒冷哀悼說…。’ 貳 書名 一 ‘耶利米哀歌’是七十譯士所起的名。可能是因為先知很善於作哀歌,他曾‘為約西亞作哀歌,’(代下三五25,)所以對於這哀悼耶路撒冷的歌,很自然的也稱之為‘哀歌。’ 二 本書希伯來文的原名‘以卡’(Echah),意思是‘如何。’這‘如何’就是一章一節的‘何竟,’那裡更准的翻譯是:‘如何這城獨坐,就是先前滿有居民的!’希伯來文聖經往往把第一個主要字作書名。例如創世記的原名是‘起初,’(創一1,)民數記的原名是‘在曠野中,’(民一1,直譯,)等等。 三 在這‘如何’裡面包含最淒慘的意義:以色列是神的選民,‘如何’會墮落到如此光景?神曾和他們立約,並以迦南賜給他們為業,‘如何’他們竟會亡國被擄?他們本可以成為一個強大繁榮的國,萬國要因他們得福,‘如何’如今成為地上的咒詛,被列國藐視?…但願信徒警覺起來,察看在我們身上有否‘如何’所包含的故事。 參 價值 一 在猶太人中間,本書非常被重視,列在主要的經卷中。每逢亞白月(八月)九日哀悼聖城遭毀的日子,他們在各會堂中朗誦耶利米哀歌。還有一些愛國的猶太人,每逢星期五也誦讀本書,追悼亡國之痛。 二 在教會中,本書也極被重視。有一位解經家說,‘這卷書最動人的特點,就在於它流露了耶和華對祂正在管教的子民所有的慈愛和憂傷-這憂傷就是聖靈組織在耶利米心裡的。’ 另有一位弟兄說,‘本書每一筆是用眼淚寫的,每一字是一顆破碎的心所發出的心聲。’ 肆 體裁 一 本書的體裁是詩歌。它的詩格極為巧妙,可惜在中文的譯文中無法顯出。例如:一章和二章是兩首獨立的詩歌,各有二十二節。詩人是以希伯來文二十二個字母,順著次序作每節首字的第一個字母,那就是,一節首字的第一個字母是‘奧拉夫’(A),二節首字的第一個字母是‘培史’(B),三節首字的第一個字母是‘祈梅耳’(G)…以下類推。三章共有六十六節,首三節的首字各以A作第一個字母,次三節的首字各以B作第一個字母…這類的詩有時叫作字母詩,便於誦讀者記憶。在詩篇裡也有這種字母詩,例如詩篇二十五、三十四、一百十九等篇。 二 本書是詩歌,本應列在詩歌書中,但因其算為耶利米書的附錄,且含有預言,所以仍列在先知書中。 伍 時間和地點 一 根據猶太人中間的遺傳和七十譯士的序言,本書是先知在尼布甲尼撒末次攻陷耶路撒冷之後所寫的,時間當在主前五八七年。 二 地點應當是在耶路撒冷。在城外各各他山的對面,有一隱密的山洞,稱為耶利米的山洞,據說先知曾坐在那裡憑弔那遭毀的城,並寫這卷傷慟的哀歌。 陸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耶路撒冷已經陷落了。耶利米的預言已經應驗了。誰是假先知和誰真是神的先知的問題也已經證實了。但先知並不因此滿意、高興、喜樂,反而使他心碎,哀哭不已。他愛神的子民,因為他是愛神的。他實在不忍看見以色列的衰落,更不願看見神的榮耀因以色列的失敗而受虧損。 二 雖然先知傷痛到極點,可是他的靈仍是正常,理智清楚,態度鎮靜。他認清:(一)耶路撒冷的遭難是因她自己的罪;(二)神是公義的,祂的審判是必要的;(三)神仍有憐憫和慈愛,所以他仍抱著希望,靜待神的解救;(四)神的子民應該回轉認罪,求神寬恕、施憐憫。這是悔改、回轉、尋求神的信徒應有的態度。 三 耶利米因著神的公義,對猶大的罪表示極度的憤恨;因著祂的慈愛,對他們的遭遭表示極度的傷痛;又遵著祂的心願,他不顧一切的大聲疾呼,勸導他們回轉。他是完全站在神的一邊,以祂的心為心。 四 在哀歌中我們看見:耶路撒冷沒落,先知為她作哀歌。巴比倫高升,氣焰不可一世。在啟示錄中我們又看見:耶路撒冷帶著屬天的美麗顯現,存到永遠。巴比倫卻‘傾倒了,’‘絕不能再見了,’地上的君王和客商為她作哀歌。(啟十八10,16。)我們寧可揀選在耶路撒冷的一邊,在神的管教之下悔改,尋求恩典,而不願揀選在巴比倫的一邊,享盡奢華,結果滅亡。 五 先知抱著無限的熱誠,想把以色列從審判中挽救出來,可是結果徒然。到了耶路撒冷遭劫,百姓被擄的日子,先知坐在山上俯視憑弔,為她作哀歌。有一位比耶利米更大的,抱著捨命的熱愛,想把神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可是結果又是徒然。在祂離世之前,祂也曾嘆惜耶路撒冷,為她作哀歌。(太二三37~39。)這兩件事是很相似的。 六 神的愛是超過祂的公義的;因為祂的管教還是為著愛,祂的責打還是帶著憐憫,祂的審判還是催以色列回頭。公義最後的目的是成全愛。 七 本書雖是一卷詩歌,可是裡面也有預言,有的是關於以東的預言,(四21~22,)有的是關於以色列得拯救的預言;(三21~22;)有的是關於彌賽亞的遭遇的預言。(一12,二15,三14~15,19。) 八 本書雖然是‘哀歌,’可是帶給許多哀傷的信徒無限的安慰: ‘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三21~23。) ‘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24。) ‘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這原是好的。’(25~26。) ‘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40。) ‘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神舉手禱告。’(41。) ‘耶和華阿,求你紀念我們所遭遇的事;觀看我們所受的淩辱。’(五1。) ‘耶和華阿,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19。) ‘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複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21。) 柒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有二: 一 罪所帶來的痛苦和災禍。 二 耶和華向祂的子民發怒時,仍有憐憫和慈愛。 捌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一)‘公義,’(一18,)(二)‘慈愛,’(三32,)(三)‘回轉。’(五21。) 二 鑰節: ‘耶和華是公義的;祂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祂的命令。眾民哪,請聽我的話,看我的痛苦,,我的處女和少年人,都被擄去。’(一18。) ‘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三22。) ‘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25。) ‘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複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五21。) 玖 分析 本書共分五章,也即五首詩歌,因此就可分作五大段:困苦、哀歎、指望、認罪、禱告。除了第五首詩外,每首詩都是先說到耶路撒冷遭毀的慘況,再說到神嚴厲的審判是公義的,再後向旁觀者說一些話。除了第四首詩外,每首詩都以禱告結束。可以說,全書充滿了禱告。 一 第一首詩描寫耶路撒冷猶如哭泣的寡婦孀居哀悼,她是‘沒有安慰,’(一2,9,17,21,)‘沒有安息,’(3,另譯,)‘沒有草場。’(6,另譯。) (一)聖城遭受災難。(一1~7。) (二)神的審判顯祂為公義。(一8~11。) (三)向過路人哀求同情。(一12~19。) (四)向神禱告。(一20~22。) 二 第二首詩描寫耶路撒冷被圍的情形。先知說得非常清楚,這些嚴厲的刑罰是乃出乎神。 (一)城被圍困和傾覆。(二1~14。) (二)過路人的嘲笑和侮辱。(二15~16。) (三)審判出乎主。(二17。) (四)向神禱告。(二18~22。) 三 第三首詩是舊約中極可注意的詩歌。在此先知使自己和城(代表百姓)一致,看它的困苦和傷痛就是自己的。 (一)城受困苦。(三1~20。) (二)城有指望。(三21~39。) (三)向百姓的要求。(三40~54。) (四)向神禱告。(三55~66。) 四 第四首詩描寫耶路撒冷像失光變色的金子。 (一)城被困時的恐怖。(四1~10。) (二)神的審判是祂公義的表示。(四11~16。) (三)仇敵的殘酷。(四17~20。) (四)以東遭報。(四21~22。) 五 第五首詩是先知所發的禱告,作第四首詩的結束。 (一)城的遭遇。(五1~6。) (二)承認罪孽。(五7。) (三)痛苦。(五8~18。) (四)求神施恩。(五19~22。) —— 倪柝聲《聖經提要》 為耶路撒冷哀哭一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中最重要的就是“何竟”這兩個字。何竟原文是“怎麼”。全書一共有三個“怎麼”,第一個在第一章一節:這個城怎麼獨坐,怎麼變成像寡婦一樣?第二個在第二章一節:“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祂將以色列的華美,從天扔在地上,在祂發怒的日子,並不紀念自己的腳凳!”怎麼祂不紀念祂的腳凳? 我們知道腳凳乃是指著約櫃說的,也就是指著聖殿而言。上一篇曾題過耶路撒冷是由兩樣東西代表的,一是聖言,一是聖城。所以前面一個“怎麼”是說到城,後面一個“怎麼”是說到殿。 然後第四章第—、二節: [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錫安寶貴的眾子,好比精金,現在何竟算為窯匠手所作的瓦瓶。]這裡第三個“怎麼”,是講說錫安寶貴的眾子,怎麼變成這樣呢? 前面也說過,耶路撒冷是由兩座山所代表的;一座是摩利亞山,一座是錫安山。摩利亞山那裡有城、有殿,錫安山乃是大衛寶座的地方。所以第三個“怎麼”乃是給我們看見整個耶路撒冷城的荒涼。這就是整卷的耶利米哀歌:是耶利米哀哭耶路撒冷。 但不要忘記,耶利米不過是預表,真耶利米乃是我們的主。因此,這裡講到耶路撒冷荒涼,就是預表今天教會荒涼。今天我們有沒有聽到真耶利米在哭祂的教會,哭祂的見證?那就是耶利米哀歌所代表的。
── 陳希曾《毗斯迦山——舊約》 【何謂耶利米哀歌?作者是誰?(哀一16,二11)】 答:1 耶利米哀歌The Lamentation Of Jeremiah,在希伯來原名意思是「如何」,就是一章一節的「何竟」之意。希伯來聖經常將第一個主要字作為書名,例如創世紀的原名是「起初」一樣。(創一1)。本書在有的古卷裡是與耶利米書原為一書,並不分開。有的古卷則被稱為耶利米書卷二。當七十士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時,曾在卷首寫下如此之序言「當以色列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涼之後,耶利米坐著哭泣,以此哀歌志哀,」他也「曾為約西亞王作哀歌」(代下卅五25)。本書為哀悼耶路撒冷的被毀,自然也被稱為哀歌之名了。 2 本書系記述先知耶利米哀悼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迦勒底人毀壞耶路撒冷時之悲哀與恐怖的情景。在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本書是被列在詩歌書中。但因其視為耶利米書的附錄,且含有預言,故自古猶太拉比,以迄七十士譯本皆將本書編列耶利書之後,為大先知書之第三部,(賽、耶、哀)。猶太人極為重視,每逢亞筆月Abib,即民曆 3 本書體裁是屬於離合體詩Acrostic,原始即分章節,與聖經其它各卷不同。其詩格極為巧妙,成為字母詩。例如希伯來字母共有22個,第一、二、四章,每章包括22節,每節字首是以希伯來字母次序排列的。只有第三章例外,有66節,第三節以一字母為首。第五章雖有22節,但未依字母次序的體例,略逞不規則。這類離合體詩,是為便於讀者之記憶而有的。在詩篇中亦有同樣的字母詩,如詩篇廿五,卅四,一一九各篇等是。 4 本書為大先知耶利米Jeremiah(意高舉),約於主前五八六年在被毀之耶路撒冷所著。書中語氣除抒予一己哀悼憂傷之外,更對慘遭掠劫之猶大人而喚起國魂。據說在耶路撒冷城北牆外面各各他山的對面,有一隱密黑暗之嚴洞,稱為耶利米的山洞。相傳先知曾經在此處憑弓哀傷哭泣遭毀之聖城,並寫下如此哀慟之哀歌,令人讀之感歎不已,一些愛國的猶太人,每逢星期五也誦讀本書,以表追悼忘國之痛。——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本書名稱】中文名稱乃取材自拉丁文通俗譯本之名目,在原文希伯來文聖經中,只根據書中第壹個字「如何」為名;在七十士譯本中,乃按本書內容定名為「耶利米的眼淚」。──《新舊約輔讀》 【作者】按猶太和基督教的遺傳,耶利米乃是哀歌的作者,這些遺傳之中,以七十士譯本為最早以「耶利米坐為耶路撒冷哀哭」為題。另外,我們也不難發覺本書的文體與耶利米書有很多極相似之處(參哀一16上,二11及耶九1、18,十三17……等等);並且二書的教訓都是相似而吻合的(參哀四21及耶四十九12)──同樣是強烈地表達愛國之情懷。──《新舊約輔讀》 【寫作目的】本書哀痛神管教耶路撒冷時之苦;其中有代子民向神乞求赦罪,提醒子民其苦乃咎由自取,要從罪惡和投靠外邦人的惡行中返回,歸向信靠神的救恩,持守與祂所立的約。──《新舊約輔讀》 【歷史背景】像耶利米哀歌這一類的輓歌,在古時的近東並不罕見。蘇默人(Sumerians)最早寫下言辭悲壯的作品,以紀念其被敵軍入侵攻陷的大城,其中最著名的是哀悼吾珥被滅的文章。因此,當耶利米為西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的毀滅和猶大的荒蕪而悲傷時,他其實是置身於歷史悠久且受人景仰的文學傳統中。耶利米用詩歌體裁來宣洩他的感情。他哀傷地評論猶大人在耶路撒冷被圍時和之後所經歷的痛苦;並且為全國的罪孽而認罪。對作者而言,舉國犯罪才是猶大陷落的真正原因。哀歌中所記念的究竟是何事,是毫無疑問的;同樣,這些篇章以強有力的筆觸所描繪的浩劫,其陰鬱亦毋庸置疑。──《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書寫作背景】本書未標明作者是誰,猶太傳統認為作者是先知耶利米,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與拉丁文武加大譯本更標明:「以色列人被擄後,耶利米坐著為耶路撒冷哀哭,唱此哀歌。」事實上,耶利米書與哀歌的文體與措詞的確有許多相似處
,且代下三十五25也顯示耶利米與此種哀歌文學有關係。但是另一方面,耶利米書與哀歌兩者之間也有迥異之處,這些哀歌更類近「團體的哀歌」,如詩四四篇;七四篇;八十篇等,猶太人所列聖經正典的名單也將哀歌與詩篇等書置於「聖卷」部分,而不跟耶利米書列入「先知書」部分。可以肯定的是:本書以主前五八六年猶大亡國為背景,當時巴比倫軍攻陷猶大京城耶路撒冷,焚毀聖殿,並擄走國民及大批財物(見王下二十五1~21; 耶卅九1~10; 五二4~27)
。作者曾目睹耶路撒冷的敗落,憑著他所具備先知的洞察力與詩人的文學氣質,寫成此書。──《串珠聖經注釋》 【主題特色】作者哀悼被巴比倫所摧毀的耶路撒冷,他深深體會到苦難乃神公義的審判,目的是為救贖猶大這個腐敗的國家,因此他呼籲百姓悔改;同時也看到仇敵毀滅聖城的邪惡行動,因而呼求神施予刑罰。 本書由五首詩構成,除了第五章外,皆采離合詩的體裁,即各章中每節的頭一個字母是按希伯來文廿二個字母的排列次序
, 第三章則是每三節用同一個字母。離合詩體代表一種完整的意念,也有助於記憶誦唱。作者將錫安擬人化,將以色列民族視為單一個體,他自己也與民族苦難認同,不斷懇切呼求,有時又以神的口吻安慰選民,使全書在絕望,哀慟中仍交織著希望的火花。猶太人後來每逢亞筆月(陽曆三、四月間)唱此哀歌,以紀念主前五八六年與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失陷的國難。──《串珠聖經注釋》 【耶利米哀歌簡介】 作者:耶利米 寫作日期:主前586~585年 書名 本書的英文名字Lamentations從一個希臘文動詞而來,意思是“嚎聲大哭”或“哀傷”,正正描述本書的內容。本書包含哀歌,哀悼耶路撒冷和聖殿遭巴比倫人徹底毀滅。 作者 雖然書中沒有提到作者的名字,但猶太人的傳統一致認為耶利米是本書作者。七十士譯本(舊約的希臘文譯本)和武加大譯本(拉丁文聖經)有標題說:“耶利米坐哭泣,為耶路撒冷悲哀嘆息”。此外,耶利米哀歌和耶利米書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用“女兒”一詞指“城、民、居民”,在兩卷書裏分別約有二十次)。再者,歷代志下三十五章25節把耶利米與這類文學作品相提並論。 歷史背景 從主前588至586年,巴比倫的軍隊一直圍攻耶路撒冷(王下二五1~10)。猶大的盟友埃及被打敗了,耶利米一再重複的警告卻被猶太人拒絕了。當巴比倫對耶路撒冷的壓制越來越緊的時候,百姓都快要餓死,他們卻仍要向偶像求助。最後,城牆被攻破,耶路撒冷被佔領和搶掠,聖殿、王宮和其它建築物被焚燒,囚犯卻被放逐到巴比倫去。耶利米親眼看見這些可怖事件的發生,便寫下這些哀歌。 結構 本書由五首詩歌組成,每一章是一首詩歌,頭四首都以離合詩的形式寫成(即每一節由一個希伯來文字母來開始,這樣順序使用了希伯來文的二十二個字母——第三章的形式有所不同,當中每三節使用一個相同的字母)。四章經文使用所謂“跛行的節奏”來寫成,這種韻律通常用於喪禮的挽歌。對於這首哀悼耶路撒冷之毀滅的哀歌,這是最合適不過的。 用途 猶太人在埃波月(約七月中旬)的第九日公開朗讀本書,紀念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遭巴比倫人)和主後70年(遭羅馬人)的破壞。羅馬天主教每年在復活節的前一周的最後三天使用本書。書中的內容讓人想起耶穌針對耶路撒冷所說的預言(太二三37,38)。本書最為人熟悉的經節無疑是第一章12節上和第三章22、23節。──《雷氏研讀本》 【參考資料】 一、
本書書名 本書在希伯來正典中,象舊約其他書卷,以首字為書名。“何竟”是一種驚歎的語句,所以《七十士譯本》(希臘文)作“哀歌”。在亞蘭文譯本中,正式用“哀歌”為書名。先知耶利米將唱哀歌的婦女召來,不僅要她們為民族的災禍舉哀,而且教導別人唱哀歌《耶利米書》九17~20)。根據《歷代志下》三十五25,耶利米曾為約西亞王作哀歌,而且一切的哀歌都記載在專輯中,所以後期的版本都定名為“耶利米哀歌”。 二、
本書作者 在“書名”中已經提及,說這是先知耶利米的哀歌。《七十士譯本》特別在本書之首說明:“以色列人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涼之地。耶利米坐著哭泣,為耶路撒冷唱出哀歌。”拉丁文譯本加上:“他心中極為憂苦,歎息與哭號”。亞蘭文譯本及《敘利亞譯本》等都以此說明為依據,作為耶利米之哀歌。 但是有人提出疑難,認為耶利米憎恨耶路撒冷人信賴君王、依靠外邦,早已預言這城的毀壞。他原有的哀慟是勸他們悔改,但他們始終不願回轉,遂由同情而至憤慨,不再哀慟了。事實上,先知耶利米在聖城被毀後不久,就被迫離去。這與五章的背景有時間的差距,因為在五章,耶城被侵佔的情形並不盡相同,不再是初被佔領的實況。《哀歌》大多是字母詩(或“離合詩”),與《耶利米書》的詩體不同。 先知耶利米確曾作“哀歌”(《歷代志下》三十五25)。在《哀歌》三章中,多次出現“我”字,甚具耶利米自稱的口吻。在三48~51更是耶利米的語調(《耶利米書》七16;十一14;十四11,17;十五11)。本書作者那種憂傷的情懷,似乎除先知耶利米外,不會有第二人。 三、
背景 主前587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消滅猶大民族,佔據耶路撒冷。本書就是為聖城被毀而哀哭。有關猶大敗亡前的情況,記載在《列王紀》記《耶利米書》內,可作《耶利米哀歌》的參考:1,被圍(王下二十五1~2;哀二22;三5,7)。2,饑饉(王下二十五3;耶三十七21;哀一11,19;二11~12,19~20;四4~5,9~10)。3,逃亡(王下二十五4~7;哀一3,6;二2;四19~20)。4,聖殿被掠(王下二十五13~15;哀一10;二6~7)。5,聖殿及其他宮殿被焚(王下二十五8~9;哀二3~5;四11;五18)。6,城牆焚毀(王下二十五10;哀二7~9)。7,官長被戮(王下二十五18~21;耶三十九6;哀一15;二2,20;四16)。8,居民被擄(王下二十五11~12;哀一1,4~5,18;二9,14;三2,19;四22;五2)。9,外邦支援失落(耶二十七1~11;三十七5~10;哀四17;五6)。10,異族趁火打劫(王下二十四2;耶四十14;哀一2,8,17,19)。11,猶大淪為一省(王下二十五22,24~25;哀一1;五8~9)。 四、
本書要旨 在本書的幾首哀歌中,作者不僅消極地描述民族敗亡的傷痛以及災難毀壞的慘狀,也以信心的觀點,存積極的盼望,深知耶和華必再施恩惠,使以色列人得以復興。本書的信息有公義的審判,也有救贖的恩典,可說是失敗與希望並重。 這代表著復活的盼望,在復活的前夕,在墳墓的幽暗中,夜正深沉,但深信黎明必會來到。後世的人可從基督的受苦,看到舊約中神的心意。 因此,本書作者可能有意闡明苦難的涵義。他所指的雖是民族,也可應用在個人身上,苦難之後必有復興的恩典。這正如詩人所說:“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篇》三十5)。 五、
文體 本書為舊約五詩卷(Migelloth)之一(其他四卷為《雅歌》、《路得記》、《傳道書》、《以斯帖記》,自第三世紀起,在猶太會堂供節期誦讀之用(本書在贖罪日誦讀)。哀歌形式有特殊之旋律(Qinah Metre3+2,3+3,2+2在本書多次出現)。一至四章都是字母詩;三章尤其特出,每三節為一個字母起首,共有六十六節。其他各章均為二十二節,由二十二個字母逐節排列。五章也有二十二節,雖然並非字母詩。 憑弔逝者的哀歌中,常重複出現兩項相反的言詞:歌頌與哀號。不僅將過去與現在加以比較,而且不住重複與交替,撫今憶昔,固然感慨系之;但向前瞻望,又大有盼望。在三1~24、52~66,作者的用意在於勸導順服,因為順服的心才會引發積極的希望。 本書有先知的信息,也具備祭司的侍奉,用秀麗悲愴的語調獻上祈禱,以這樣的詩歌來表達,確是希伯來神學與文學的傑作。 六、
神學 有若干神學的要點,可作為信徒生活的靈訓: 1,受苦的意義:本書作者在國家遭難、內心苦痛中,回顧歷史往事。以色列有耶和華的聖約,不遵守的必遭災禍。可見苦難是為了罰惡,使民族降卑後再得復興的恩惠。苦難使人降卑,尋求神的救恩。苦難使民族潔淨,個人也因此蒙潔淨、得拯救。 2,公義的原則:《哀歌》的信息不住表達先知的神學信仰。以色列雖是耶和華的子民,但是他們犯罪,同樣必須受神的刑罰,因為神的公義是罰惡的。舊約先知有責任指責人民的罪,傳揚神的公義,所以被稱為以色列的良心。神甚至用外邦作為刑罰以色列的工具;審判必須從神的家起首,但最後的審判仍將臨到外邦人;尤其因為外邦人往往過分欺壓神的子民,神必須為子民們伸冤。 3,罪惡的因素:以色列最大的罪,就是偏離耶和華,去隨從別神。他們敗亡的原因正在此,以後的危險仍是這樣。《哀歌》必有《耶利米書》及《以西結書》後半部。例如四章的形式、結構,及用字,仍有《以賽亞書》所記受苦僕人的形像。所以在悲歎中不住自認罪愆,求神在怒氣中存憐憫;另一方面也深體受苦能救助別人,將救贖的福音帶到外邦。 4,盼望的根據:作者在極度的憂苦中想起這些,心中就有指望。他說:“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在災難中,他們有陷在無望中自暴自棄的危險,或者自以為義,還認為神不公平。這兩種態度都不正常,也不健全。他們應該謙卑認罪,憑信心仰望神,盼望就產生了。盼望來自堅定的信心,相信神的信實,始終不渝:“你的信實(中譯詞為“誠實”;三23)極其廣大!” 5,敬拜的內容:《哀歌》不僅為以色列人在歷代紀念民族苦難的敬拜的儀式(例如第七個月的贖罪日)中誦讀,也成為歷代教會紀念國難當禮拜所用的經文。許多教會每年在基督受難周到最後幾天有禮拜,以《哀歌》作為誦讀與默想的經文。可見這書的經文已成為我們敬拜的內容,思念神的公義與信實,仰望祂的憐憫與救恩。 ──《啟導本註釋》 【耶利米哀歌簡介】 重要資料
──《靈修版聖經註釋》 【耶利米哀歌查經】 一、本書序言 哭泣吧,為個人、為國家、為聖殿、為靈魂、為世界、為這時代。當我們分享耶利米哀歌時心情一樣的沉重,淚水已經在眼眶裡流動。仰起臉來,讓淚珠順著激動的面頰流下來,眼睛經歷洗滌會格外之清晰明亮,望見那古老的日子遙遠的地方,在耶路撒冷的城牆的廢墟上,站著那個先知。他在哀哭,低泣流淚,為民族的厄運、為同胞苦難的煎迫、為歷史慘痛之經驗,為聖城、聖殿被毀的慘景而呼求。然而,在耶路撒冷的城牆,一個低俯著孤寂的身影,是我們的主……他為選民哀哭,為世人飲泣、在背著罪惡重壓下深深自歎。在這時代的長廊上印著無數跟隨主的腳蹤這些是神的見證人留下哭泣的聲音。讓哀歌成為眾水的聲音,淚水化為洪流、激起時代之潮流,沖去心靈的堤岸。讓我們眼淚滲透在主祭壇上,隨著那流出來的水流,澆灌廣大的禾場,迎來一個復興的日子,像古時一樣。 所以查耶利米哀歌時,不僅為以色列歷史的往事同情,更是為中華民族苦難的經歷而哭泣。中華兒女生長在苦難的國家、經歷苦難的時代、面臨苦難的挑戰,飽嘗苦難的滋味。 二、本書的背景 (一)本書的作者
耶利米與他的同工(代下卅五25)。 先知耶利米有兩種職份:有祭司的贖罪與先知的預言。作者親眼目睹、聖城被陷、聖殿被毀、聖器被奪、聖民被擄。 ▲ 解論耶利米的身世: 1.出生祭司之家 耶一1 地點:在亞拿突城是極美的一種天然環境,是屬於耶路撒冷以北三裡的高路上,四周被著名的便雅憫山丘圍繞,俯看著是死海,與聖城不遠之地。 父親:希勒家,在約西亞年間發現律法書的抄本,帶來一次大復興。他弟弟是女先知戶勒大的丈夫。 他的朋友:沙番、巴錄、哈拿蔑,都是同時代的夥伴。 2.幼年被神選召 三2 先知以挽救民族之命運,不惜任何代價,最後為此而殉道。 3.天性懦弱敏感 一6/8 4.接受特別託付 一18 5.學文言辭膚淺 耶卅六4 6.經歷極苦環境 7.為傑出的先知 (二)作書的時間
約主前586至585年 在猶大被擄二次(王下廿五章 耶十七、廿七、卅七、卅九章)。 (三)寫書的地點
耶路撒冷或加略山的洞中寫的。 (四)受書的對象
猶太人、普世人。 (五)寫書的說明
有廿二個字母,每段有廿二節,共有六六節,有完美希伯來廿二個字母,表明律法的完整,極崇高的準則,也表明民族整體的精神領袖徹底的認罪,十足的信念,完全的盼望,又稱離合詩。 1.從受苦的心理、看先知之意識 悲哀的心曲,優國的情懷。屬靈的看見。 2.從歷史的哲學、看公義之動力 敗壞:噩耗。歷史的意義、公義彰顯。 3.從道德的觀念、看信心之量度 良知的紛亂,內心的困惑,信心打折。 4.從希望的神學、看時代之使命 三、本書的信息 (一)宣告上帝的審判
即神的性情 管教表明神是公義的性情。神徹底拆毀的重要之建立。 (二)傳達復興的希望
即神的恩惠 先知提示以色列人信仰在國難後之路向,還需要恢復,當初時敬拜樂潮。 四、本書的內容 (一)揭露以民敗落之慘景 (二)顯示上帝公義之審判 (三)先知宣告悔改之希望 五、本書的重要 先知要發出當代的呼聲,回應至後世之人。 (一)為耶利米書的總結 (二)為聖城陷落後寫昭 (三)為先知合神旨顯映 有屬靈的感受,也有屬靈的見解,也將神性情透露。於是化眼淚的潮水般痛苦。 (四)為約伯記同論苦難 六、本書的特徵 先知將暫時與永恆連結起來,將奧秘與意義相掛起,將歷史的前後相互配合。 (一)鑰節
二11 五21 (二)鑰字
公義與信實、審判與復興 (三)主題
現今的憂傷和未來的盼望 (四)基督
為百姓而流淚的先知 ──陳世凱《耶利米哀歌查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