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一章拾穗 【哀一1】「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先前在諸省中為王后的,現在成為進貢的。」 「何竟」是希伯來文獨特的哀嘆用語(~e^k[a{h),通常用作輓歌之首(參:賽一21),它並不被包含在音韻的結構之中。在太平時期,猶大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熙來攘往的商業中心,也是全國敬拜的重鎮。現在她卻是被人棄置的廢墟,往日繁華不再,居民亦走散一空。──《丁道爾聖經註釋》 先前興旺的光景,現在因罪而離開元首基督,如同丈夫離去獨居而坐不能行走,沒有事奉,失去活力,病臥在床,坐在地上,失去功用,成為屍體。 [弗二章]先前超越外邦列國,征服世界、撒但、肉體,靠主得勝,斷開神的三仇敵鎖鍊,如同船在海中乘風破浪,沒有漏洞破口,水進不了船,不能下沉;世界的風俗、節期、方法,肉體的吃喝玩樂,撒但邪靈假冒的工作,都進不了神的教會。 那時與主聯合,捨己、奉獻,對仇敵有敏銳,剛強的戰鬥力,如今竟離開主的自己,任意妄行,不遵行神的旨意,失去神的率領,如同寡婦被仇敵踐踏。 先前是基督的配偶,是王后,凌駕在外邦人之上,如今因離開了丈夫,不再順服祂,不再愛祂,藐視祂,不敬畏祂,與外邦人聯合,順服鬼魔的權勢,羨慕外邦人。 [王下十七章]的拜鬼風俗,接外人為丈夫,成為被擄的階下囚。汗流滿面才得糊口,一切勞苦所得的都得進貢給奴隸主,受盡凌辱。 [來十一26]為基督受凌辱,比埃及的財寶更寶貴阿!以色列王進貢的例,米拿現進貢亞述王(王下十五18~20)。──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寡婦”。寡婦是無助和沒有保障的,象耶路撒冷一樣。“王后”與“進貢的”(封臣)的差別,顯出耶路撒冷陷落的程度之大。──《雷氏研讀本》 「獨坐」:原文或作「變為淒涼」(如賽27:10),有被遺棄之意。 「進貢」:原文或作「被奴役」,或「作苦工」。(參創49:15; 書16:10; 17:13)──《串珠聖經註釋》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在本節之前還有一段標注:“以色列民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場,耶利米坐下為耶路撒冷哭泣,寫了以下的哀歌哀痛此城”。先知既震驚又失望,舉首問天,何以一座熙來攘往(“滿有人民“)的城市,如今變為荒場?“獨坐”亦作“荒涼”。“進貢”亦作“奴工”。──《啟導本註釋》 何竟: 也可以譯作“可歎”,意指“災難怎會臨到神的百姓?”為了更加有效地傳達耶路撒冷被毀的痛苦,耶利米從三個方面對比了昔日的榮耀和現今的卑賤。當回想過去的幸福時光,現在的痛苦就會更加痛心徹骨。因此,不能耽於現在的安逸,乃要時刻預備試煉的來臨。本節可作如下分析。 ──《聖經精讀本》 【哀一1 離合詩體】每行的第一個字母可以依次串連成為一定形式的文體,稱為離合體。字母離合體的形式是字母按次序出現(第一句的頭一個字母是第一個字母,第二句的頭一個字母則是第二個字母,如此類推)。其他的離合體所拼成的可能是一個信息,或一個名字(例如:作者的名字,或詩中所尊崇的神明)。詩篇之中有好幾首離合詩。 其中最複雜的是詩篇第一一九篇,每個希伯來字母都由連續的八行詩句代表。聖經之中所有的希伯來語離合體的作品,都是字母離合體。耶利米哀歌開首四章都是字母離合體。第一、第二章每節以順序的字母開始,並且各有三行詩句。第三章每三行詩句都各以同一個字母開始。第四章每節以順序的字母開始,並且各有兩行詩句。第五章節數符合字母離合體,但不是離合體。美索不達米亞文學中離合體現存的七個例證,都是名字或字句的離合體(亞喀得文是音節文字,沒有字母,因此亦沒有字母離合體的作品),按一般考證來自主前第一千年紀初期。埃及的例證則是按照數位次序,或牽涉到橫直圖案的複雜信息。這些作品比較倚重諧音來達到風格上的效果。 離合體靠文字表現,因此不能用口頭著作。基於視覺因素,這些作品是給人閱讀,不單是聆聽的。這一點在巴比倫的例證中尤其明顯,因為其中某些字元在詩句之中是一個讀法,在離合句中則作另一個讀法。部分巴比倫的例證,更以每一行的最後一個字元組成形式。離合體的另一個變化,是離合句在每個詩節中重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一1~7聖城被毀】 作者以第三者的身分描寫耶路撒冷有如一個失去丈夫和兒女的寡婦,遭遇坎坷,從前的顯赫榮華「全都失去」(6),換來的是困苦悲傷(7)。這段經文記載的情景是指到主前五八七年迦勒底人的攻擊。「何竟」(1)原文有哀歌之意,是「哀歌文學」中常用的字。「所親愛的」和「她的朋友」(2)是指猶大國曾依賴以抵抗巴比倫的國家。「她的首領」(6)是指西底家和他臣僕。──《新舊約輔讀》 【哀一1~11】錫安遭浩劫:作者用旁觀者的態度,哀歎落難後的錫安今非昔比的淒涼景況。──《串珠聖經註釋》 【哀一1~22】耶路撒冷的荒廢帶來的教訓: B.C.586,暴虐的外邦人殘酷地踐踏了耶路撒冷,站在一片廢墟上,耶利米先知含著血淚,唱出了悲歎之歌,他那拼盡渾身之力的呐喊,自開卷之首就呼之欲出。耶利米書詳盡地記錄並預言了日後的恢復。必須加以區分的是,耶利米書是先知書,亦即預言書,而本書則是發出悲歎的詩。在這裡,耶利米並不是作為一個先知,而是作為一個以色列百姓,吐露了無盡的悲傷、懼怕,並呼求神施行拯救。雖然,本書的篇幅要比詩篇的詩略長,但具備了詩篇中之悲歎詩的要素(詩55:1-23)。本章共有22節,1-11節客觀地描述了耶路撒冷的被毀;12-22節更加主觀地吐露耶路撒冷百姓的悲傷.耶路撒冷被毀,先知唱哀歌,給我們帶來重大教訓:①以色列雖然多次聽到警告,卻沒有悔改,如今審判終於臨到了她。這就預表性地警告了現今不肯歸向神的人。②在聖經中,耶路撒冷是選民的首都,是最為榮耀的地方。它也是新約時代福音運動的始發地,甚至被譽為天國的模型。儘管如此,耶路撒冷卻遭到了如此悲慘的毀滅,這表明神的公義是何等令人敬畏。③雖然耶路撒冷已成為荒場,百姓已淪為奴隸,但是,耶利米卻先行悔改,且仰望神將要恢復耶路撒冷的應許,祈求新的救贖和祝福。神雖然會懲罰聖徒,卻不會永遠審判他們(耶31:3;瑪3:6;來13:8)。 ──《聖經精讀本》 【哀一1~22耶和華啊求你觀看】 耶利米哀歌是用「離合詩體」寫成的(即每節以一個希伯來字母開始,每章二十二節)。第五章雖然沒有採用順序寫作,卻仍保持二十二節;而第三章則每一字母連續用三次,所以共有六十六節。 本章是第一首哀歌,形容錫安(即耶路撒冷)被踐踏後荒涼的慘況。這種荒涼和悲慘的情景也是先知內心感受的寫照──親眼目睹袓國被毀、同胞遭浩劫,怎能不叫愛國愛民的耶利米悲痛欲絕!──《新舊約輔讀》 【哀一2】「她夜間痛哭,淚流滿腮,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詭詐待她,成為她的仇敵。」 當別人在睡眠中得到身心的休養時,耶路撒冷卻徹夜未眠。她不停地哀哭啜泣,為夜間的驚恐而憂心,卻無人前來安慰。她所親愛的一詞曾被耶利米用以指埃及、約但河流域各族、推羅以及西頓(參:耶二十二20),猶大曾試圖和這些國家結盟對抗巴比倫。這些朋友在耶路撒冷迫切需要之時,卻棄她不顧,其中有的事實上還以詭詐待她,存心協助巴比倫來洗劫耶路撒冷,加速了她的敗亡。──《丁道爾聖經註釋》 教會落在黑暗中,在撒但的權勢底下甚受捆綁,不見神之面光,迫使她痛哭。以前在尊榮的地位中,朋友滿堂,如今誰願意與一個乞丐為友呢?眾叛親離,沒有人安慰她,只有手指著責罵:你落在這種光景中,誰叫你得罪神呢?指出腳上的污穢大有人在,卻沒有一人為她彎腰洗腳。朋友反以詭詐待她,作她的對頭,打落水狗,雪上加霜,傷上撒鹽,痛苦萬分。──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所親愛的”。即猶大所信任的列國,當中有些更幫助巴比倫人在耶路撒冷搶掠。──《雷氏研讀本》 「所親愛的」:指猶大以前所倚賴,曾與他們聯盟對抗巴比倫(參耶22:20; 30:14注)的列國,但猶大遭難時,這些盟邦宛如陌路人,其至參與巴比倫的劫掠行動。──《串珠聖經註釋》 作者將耶路撒冷(代表整個猶大國)比擬為“王后”,現在成為寡婦,象他自己這位哀哭的先知一樣(看耶十三17),終日以淚洗面。“所親愛的”指猶大國從前曾與之結盟共抗巴比倫的國家。這些國家不但見猶大遭難坐視不救,反幫助敵人,一同擄掠(例如以東)。耶城本貴為王后,被擄而淪為女奴,皆因犯了淫亂罪,離棄了她的丈夫耶和華。“所親愛的”原文作“她的眾情人”。──《啟導本註釋》 夜間痛哭: 作者徹夜痛哭不已,這表明他的悲傷已達到極限。 他的朋友……成為他的仇敵: “朋友”是指曾經與耶路撒冷締結同盟的埃及、摩押、亞捫等外邦國家。猶大的末代王西底家,為了對抗巴比倫,曾與眾多外邦國締結了聯盟。但是當猶大陷入危機時,他們都背叛了猶大(何2:7)。人性本自私,既有限又善變,因此不能絕對信任。當我們徹底遭到慘敗之時,惟有永不改變的神,才會幫助我們。 ──《聖經精讀本》 【哀一3】「猶大因遭遇苦難,又因多服勞苦,就遷到外邦。她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息,追逼她的都在狹窄之地將她追上。」 神所疼愛的,祂要管教,遭苦難,被仇敵折磨,強制勞苦,在外邦權勢下沒有平安,不能安息在神的懷中,失去神的同在是最大的痛苦。撒但的攻擊朝著罪的破口,在沒有生路中沒有退路,神的手不放鬆,使我們無法逃脫祂的管教。你愛的捆綁使我無法掙脫,為了要叫我得著那上好的福分。──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猶大 ...... 遷到外邦」:或作「猶大流亡(或被擄),離開了患難和苦工」。 「狹窄之地」:或作「在困苦中」。──《串珠聖經註釋》 “住在列國中,尋不著安息”:正如摩西當年警告以民,若違逆與神立的約,必分散萬民中,在那裡不得安逸(申二十八65)。“遷到外邦”亦作“被擄”。──《啟導本註釋》 描述了猶大百姓被擄到巴比倫之後的慘狀。住在列國中: 猶大原是在列邦中分別為聖的百姓(民23:9),如今卻分散在列國。 尋不著安息: 他們離棄了平安之君(約14:27),如今不安和懼怕圍繞他們。罪人在自食其果,因他們漠視了神的公義與和平。在狹窄之地將她追上: 用詩的語言指出他們已窮途末路。
──《聖經精讀本》 【哀一3 年代小注】猶大外遷雖然十年之前已經開始,本書的焦點卻是主前五八六年聖殿和耶路撒冷被毀,以及全面性的外遷和被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一4】「錫安的路徑,因無人來守聖節就悲傷。她的城門淒涼,她的祭司歎息,她的處女受艱難,自己也愁苦。」 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徑,曾一度擠滿了前往聖殿參加節日慶典的人,如今盡都荒涼。 「城門」指的是京城大門之內的區域,也是多數巴勒斯坦城市的城牆內,寥寥可數的空地之一。商人們齊集此處銷售貨物,而長老或君王亦在此處施行審判(申二十一19;得四1、11;撒下十八24,等等)。僥倖存活的年輕女子,為她們失去了未來的丈夫和子女而哀傷。馬索拉經文的\cs16 nu^g{o^t[(愁苦),多數的譯本顯然從 na{hag{ 解作 n#hu^g{o^t[,亦即「被趕逐」。據此,RSV 譯為她的處女被拉走。然而,馬索拉經文此處相當合理,所以不需像某些解經家一樣,把 nu^g{o^t[ 當作 nehugot 的縮寫。──《丁道爾聖經註釋》 教堂封閉了,聚會的地方鏟平了,無人來聚會,神的寶座立在我們的心靈中,神仍舊在那裏。教會事奉的路看不見了,不能聚會,事奉的人歎息,離棄元首基督,無事奉可言。祂就是道路,與祂合一才有路,與祂分離沒有路。教會如同貞潔的童女獻於基督,處女的地位何等艱難,愁苦充滿,落在外人手中,失去婚約。──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錫安的路徑”。前往耶路撒冷的路,從前擠滿往聖殿的朝聖者,這時卻被廢棄了。──《雷氏研讀本》 「悲傷」:與守節時載歌載舞的情景成一對比。 「城門」:相當於今日的市中心,是一切買賣和社交活動的場所。 「愁苦」:有古譯本作「被趕逐」。──《串珠聖經註釋》 “錫安”就是耶路撒冷,因為是一國的首都又是宗教中心,所以聖節期間,全國百姓都來歡慶,熱鬧非凡,現在經過戰火蹂躪和敵人劫掠,已成荒場。“守聖節”:看《出埃及記》二十三14~17。本節連用“悲傷”、“淒涼”、“歎息”、“艱難”和“愁苦”來描寫目睹名城淪為廢墟內心的難名哀痛。──《啟導本註釋》 意指信仰生活的斷絕,這是耶路撒冷被毀的結果之一。過去,朝聖者的腳蹤絡驛不絕地來往于錫安的大道,如今卻已悄然無聲。失去內在的信仰之樂,與外在的宗教慶典遭到禁止不無關係。他們習慣性地過信仰生活,如今,卻被迫停止了,被剝奪了信仰生活的基本自由,這是對他們的懲戒。 處女……愁苦: 每逢節期,她們就讚美神,如今她們卻陷入一片愁苦。 ──《聖經精讀本》 【哀一4 朝聖節期】按照以色列的曆法,每年有三個朝聖節期: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在正常情況下,過節時分道路都會擠滿了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人。這是歡樂和喜慶的時候。但若是世局動盪,則很少人會冒險前來。況且如今更沒有城市、聖殿供人朝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一5】「她的敵人為首;她的仇敵亨通。因耶和華為她許多的罪過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敵人擄去。」 教會的仇敵撒但反而為首,自由運行,詭秘地使用舊人包容罪惡,體貼肉體,養肥舊人,與神為敵,瞎子領瞎子,朝滅亡之路直奔。寶座上運行的手,因她的罪惡(與世聯合),使她受苦而盼回轉。她新結的果子,生命幼小,沒有分辨力,不明白屬靈的事情,被異教之風一捲而走,成為仇敵的俘虜。──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為首」:即成了主人。──《串珠聖經註釋》 在本節,作者闡明猶大所遭遇的這一切悲劇,皆因他們的罪。正確分析問題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這句話暗示只要他們向神悔改,歸向神,就可以從廢墟中得到恢復。她的敵人為首: 意指猶大的戰敗將會導致外邦人支配他們。但這並非因外邦人更加良善或更優秀,乃是因神叫他們作了震怒之杖。神必會看顧自己的百姓,因此,聖徒當將苦難視作自己屬靈成長的機會。 ──《聖經精讀本》 【哀一6】「錫安城的威榮(“城”原文作“女子”。下同)全都失去,她的首領像找不著草場的鹿,在追趕的人前無力行走。」 這裡提到的首領,可能指西底家和他的大臣,他們逃離耶路撒冷不久後就被抓回(參耶三十九4、5;王下二十五4)。 無草場之鹿的比喻(NEB),和詩篇二十三篇所描繪的耶和華帶領並引導祂的羊,成一鮮明的對比。神給我們的預備當中,最寶貴的是基督,也就是為羊捨命的好牧人(約十11及下)。作者刻意以過去和目前景況的對比,來強調被擄的哀戚和悲傷。──《丁道爾聖經註釋》 教會失去彰顯基督的威嚴與尊榮,舊生命壓制新生命,瓦器不破碎裏面的寶貝出不來,反而與仇敵聯合。教會的領袖裏面黑暗無光,事奉失去方向目標,沒有啟示異象,找不到生命的供應,饑餓漂流,失去聖靈的管治,真理放鬆,律法顛倒,如亂奔的鹿,在仇敵追趕之中,無力向前而被擄。例如參孫與世界為友,毀滅拿細耳人聖別的約,失敗在女人大利拉的膝上,失去神的同在,被仇敵挖去雙眼,靈裏黑暗無方向,整天推磨繞圈子不向前,生命不長進。──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首領”。大概指西底家的眾子(耶三九6)。──《雷氏研讀本》 「她的首領」:大概指猶大王西底家,他在耶路撒冷淪陷時逃走被捉(參王下25:4-5; 耶39:4-5)。──《串珠聖經註釋》 “首領”亦作“王子們”,可能為西底家王和他的眾子(看耶三十九4~6;五十二7~10)。“錫安城”亦作“錫安的女兒”,將耶城和居民當作女子看待。──《啟導本註釋》 像找不著草場的鹿: 鹿的速度原本很快,但沒能得到飽足的鹿只能蹣跚不前。倘若聖徒得不到屬靈的糧食,就無法正常地發揮能力和恩賜。
──《聖經精讀本》 【哀一7】「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時,就追想古時一切的樂境。她百姓落在敵人手中,無人救濟,敵人看見,就因她的荒涼嗤笑。」 教會在黑暗枯乾,被擄之中,回想以往神同在的喜樂滿足,唯有失去了的東西,才知此價值。落在世界之王鬼魔的捆綁中,無人供應她的生命,神剝奪的手要淨化她。仇敵看見她的枯乾,荒涼幸災樂禍的嗤笑她:你的神在那裏呢?神既然愛你為什麼不拯救你呢?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受仇敵的譏笑。──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她的荒涼”。更可作:她的毀壞。──《雷氏研讀本》 「窘迫」:或作「飄流」(如賽58:7)。 「樂境」:原文或作「寶物」(即10, 11之「美物」)。──《串珠聖經註釋》 “古時一切的樂境”:例如大衛和所羅門作王時的鼎盛國運。──《啟導本註釋》 當毀壞降臨之時,過去的榮耀不再是誇口之事,反而會加增現今的恥辱。笑到最後的才是勝者。 ──《聖經精讀本》 【哀一8】「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為不潔之物,素來尊敬她的,見她赤露就都藐視她,她自己也歎息退後。」 「不潔」:原指禮儀上的污穢;作者既將耶路撒冷比喻為女子(見6),這裡大概是指婦人月經所帶來的不潔(參利十五19~20),以此比喻猶大因犯罪變成污穢(參結卅六17), 結果被神厭棄。──《串珠聖經注釋》 教會與世界聯合,藐視神的主權是大罪。人類第一個罪,是獨立離開神。教會與世同化是不潔之物,聖俗不分,失去基督為義衣,成為赤體,眾人藐視她。自己歎息灰心,自暴自棄,退縮不敢向前,因為失去逆水行舟的能力,船有破口無力乘風破浪。──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不潔」:原指禮儀上的污穢;作者既將耶路撒冷比喻為女子(見6),這裡大概是指婦人月經所帶來的不潔(參利15:19-20),以此比喻猶大因犯罪變成污穢(參結36:17),
結果被神厭棄。──《串珠聖經註釋》 【哀一8~9】耶路撒冷滅亡的原因:她繼續犯罪而沒有想到將來(“結局”)。──《雷氏研讀本》 “不潔”:因故意犯罪而有的禮儀上的污穢。“在衣襟上”亦作“在裙上”。作者將耶城比喻為女子,她的罪行完全暴露在眾人眼前。“不思想自己的結局”:即不考慮犯罪的後果。“仇敵誇大”亦作“仇敵奏凱”。──《啟導本註釋》 陳述了猶大的罪惡和其結果,並祈求耶和華的幫助。污穢是在衣襟上: 指明猶大的罪就是屬靈的淫亂,他們事奉了耶和華之外的神(何3:1)。 ──《聖經精讀本》 【哀一8~11罪的結果】 第5節所提耶路撒冷的罪在本段有較詳細的記載。罪的結果就是滅亡的痛苦、被人蔑視和羞辱,連只有祭司可以進入的聖所也為外邦人踐踏。這裏給我們作信徒的提醒──切不可犯罪自毀人格,否則神會被羞辱,也會為自己帶來諸多的痛苦(參林前三17)。──《新舊約輔讀》 【哀一9】「她的污穢是在衣襟上。她不思想自己的結局,所以非常地敗落,無人安慰她。她說:“耶和華啊,求你看我的苦難,因為仇敵誇大。”」 聖殿被擄掠,任由原為猶大人輕視的外邦人踐踏。 這節馬索拉經文的 t]um~a{h(汙穢),既指儀式亦指道德。猶大在這兩方面都有罪。根據西乃之約的標準,對於應該明白神的聖潔的人而言,這種罪是非常嚴重的。同樣,基督徒被勸勉要避免一切可汙穢人的(太十五18;林前三17,等等),免得削減了見證的權柄及果效。──《丁道爾聖經註釋》 污穢在行為上,本應披戴基督為衣(加三27;羅十三14)。聖徒有二件衣服 詩四十五13~14(該二12):金衣-客觀上,基督為我們的義;錦繡的衣-主觀上,活出基督的行為事奉。不考慮將來審判的結局,不悔改回轉,敗落下去。在無人安慰之下,呼求神的拯救。約伯三友的安慰,反而引出他的怨言。──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自己的結局」:指犯罰的後果。 「誇大」:可作「勝利」,或作「行大惡」(參珥2:20)。──《串珠聖經註釋》 【哀一10】「敵人伸手奪取她的美物。她眼見外邦人進入她的聖所。論這外邦人,你曾吩咐不可入你的會中。」 仇敵奪取聖殿的敬拜,擄去約櫃毀壞事奉、見證,燒聖經、教堂,眼看仇敵進入教會。撒但藉著各種掛名的基督徒控制教會,領導指揮牧師、傳道,僱用他們殘害羊群,背道而馳,與世界聯合(詩篇七四,七九篇)。──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聖殿被擄掠,任由原為猶大人輕視的外邦人踐踏。──《啟導本註釋》 指巴比倫軍隊入侵耶路撒冷,毀壞聖所,並掠奪聖殿器具的事件(代下36:17-19)。聖殿象徵著神之臨在,而猶太人的信仰卻是徹頭徹尾的形式主義。對他們而言,聖殿遭到玷污,是令人驚恐萬分的事,也是最令他們感到羞恥的事。猶太人不依賴神,反而誤以為聖所或聖殿器皿本身具有能力,而視為神聖(耶7:1-7),因此,神懲戒了這種徒有儀式的信仰。
──《聖經精讀本》 【哀一10 外邦人進入他的聖所】律法對於非以色列人進入殿院,有極嚴格的規定(見:申二十三)。只有祭司才有資格進入聖所,而且還有許多限制。但維護神居所聖潔的苦心,如今都因被污穢而枉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一11】「她的民都歎息,尋求食物,他們用美物換糧食,要救性命。他們說:“耶和華啊,求你觀看,因為我甚是卑賤。”」 美物(馬索拉:mah]@muddi^m)是僅以複數形出現的罕見字,意即「貴重物品」。此字在7和11節均作此解。在西元前五八七年的攻擊行動中,巴比倫人奪取了聖殿內一切值錢的裝飾物,並將最貴重的敬拜用具帶往巴比倫(參耶五十二17~23)。──《丁道爾聖經註釋》 信徒歎息,尋找生命之糧為了生存,出賣真理換取薪金,服在撒但使用的宗教領袖權下,照著他們的吩咐來「事奉」神,並不思想事奉的源頭是誰?誰是主宰教會的元首?輕慢神到了極點,罪惡滔天,罪孽滅頂,活在黑暗中並無知覺,自以為是在事奉神,自欺到滅亡之路。有一天良心甦醒過來,呼求神觀看,自感卑賤。──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美物”。在圍城期間,百姓樂於用自己貴重的物品來換取食物。──《雷氏研讀本》 以寶物換取糧食,是形容耶路撒冷被圍困時城內饑荒的情景。──《串珠聖經註釋》 “尋求食物”:耶城被圍困時和陷落後,糧食短缺,居民四出尋找食物,為求生存,連寶物也拿出來換取糧食。──《啟導本註釋》 描繪了耶路撒冷被毀前後的嚴重饑荒。自B.C.587年1月開始,巴比倫軍隊包圍了耶路撒冷約一年半,從而斷了城中的糧食,城被攻破之後,這種情況依然嚴重。
──《聖經精讀本》 【哀一12】「你們一切過路的人哪,這事你們不介意嗎?你們要觀看,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就是耶和華在他發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 如果照傳統的翻譯,這節成了典型的舉哀。然而,馬索拉經文究竟應如何解釋,仍頗有疑問。頭兩個字 lo^~ ~@le^k[em 意指「並非對你們」,若照各英譯本一樣譯作質問的語氣,便有「這一點都不影響你們嗎?」的意思。如果作此譯,便指的是耶路撒冷最近之經歷所造成的痛苦,以及旁觀者得以從中汲取的教訓而言。但是,若將其譯為一個願望,則本節一開始應作「願這事永不發生在你們身上」,而這似乎比傳統的翻譯更切合當時的情況。作者在此和基督同樣為充耳不聞的耶路撒冷哀哭(參太二十三37、38;路十三34、35),這兩個情景的類同相當明顯。──《丁道爾聖經註釋》 呼求旁人注意她受的痛苦,希望外人安慰她。誰注重天上的事呢?世人都是吃喝玩樂,並不尋求永生。──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這事你們不介意嗎」:或作「願這事永遠不發生在你們身上」。──《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以前,說話的是作者,用“她”來稱呼耶路撒冷。本節開始,全章的後半改用第一人稱“我”,說話的是耶城自己。她向“過路的人”訴說身受的苦痛,歎息神降罰沉重。──《啟導本註釋》 你們……沒有: 本文是反問句,針對外邦人隔岸觀火坐視耶路撒冷被毀的情形,先知就問他們“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如此徹底的毀壞?”從而強調了猶大的滅亡是空前絕後的慘劇。然而,重要的並不在於這毀壞的規模,而是在於先知承認這毀壞的原因就是神的“烈怒”。先知的此番告白:①承認了毀滅皆因自己的罪孽;②暗示了這震怒之鞭出於愛(撒下7:14;來12:5-13);③藉此警戒了外邦人的狂傲。
──《聖經精讀本》 【哀一12~19】耶路撒冷對一切“過路的人”說話,叫他們來看她的光景,就是她犯罪的後果。──《雷氏研讀本》 【哀一12~22】錫安的哀號和呼求:12節以後的代名詞由第三人稱(她)轉換為第一人稱(我),發言人是錫安自己,她因著神所降下的災難甚大而發出痛苦的呐喊,甚至向外邦人傾訴她的苦楚。──《串珠聖經註釋》 耶利米的中保意識:本文記錄了作者個人為耶路撒冷的悲劇而發出的歎息。作者把猶大的罪惡視為自己的罪惡(2:14,18),將耶路撒冷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而悲傷。這種高貴的中保意識是所有信徒所當具備的。 ──《聖經精讀本》 【哀一12~22錫安的呼聲】 聖城被毀,人民飽嘗罪孽所帶來的苦果,耶利米開始認識自己的罪(14)。因為神是公義的(18),所以他祈求神恩待(20)。錫安無助的情景在這裏表露無遺。 祈禱 神啊,求賜我哀慟的心,會為自己及弟兄的罪難過,以致我俯伏在面前祈求恩待。──《新舊約輔讀》 【哀一13】「他從高天使火進入我的骨頭,克制了我,他鋪下網羅,絆我的腳,使我轉回,他使我終日淒涼發昏。」 這節的第一行若第一個子句在「火」結束,同時將馬索拉經文的 wayyirdenna{h(剋制)讀作 yo^ridenna{h(從 ya{rad[ 而來,即「降下」),意思較為合理。所以整行便讀作:「祂從高天降火;祂使火直入我的骨頭。」作者藉著火、網羅和發昏的比喻,生動地描繪出耶路撒冷被圍時可怕的景象。火燒進耶路撒冷的深處,網羅使得所有的人無所遁逃,而「發昏」一詞則完成了這幅人心惶惶的圖畫。──《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管教的烈火進入骨中,靈裏煎熬,克制我奔向罪的深淵,使我先嘗到與神隔絕的地獄之火的痛苦。祂用網羅套住我,使我跌倒在地,不再行在罪中叫我回轉。祂使我終日淒涼發昏,魂的痛苦,叫我在遭難中思想,何竟落在這種光景中?(傳七14)──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他從 ...... 克制了我」:原文或作「他從高降火,直入我的骨頭」。──《串珠聖經註釋》 “骨”為身體的架構,代表全身(詩六2)。神刑罰的火降在耶城,如網羅四布,無法逃避。──《啟導本註釋》 【哀一13~15】這段用了四個意象來描述耶路撒冷的陷落:“火”(13節)、誘捕的“網羅”(13節)、綁在耶路撒冷頸項上的、代表罪過的“軛”(14節)和用來壓碎的“酒榨”(15節)。──《雷氏研讀本》 臨到耶路撒冷的懲戒:以下六種表達方式表明猶大的痛苦是來自天上之神的懲戒,全然無法逃避。神:①使火進入骨頭;②鋪下網羅;③使之終日淒涼發昏;④綁上了罪過的軛;⑤壓碎少年人;⑥將猶大踹在酒醡中。這只是懲戒猶大的罪行,絕不是對猶大的審判。由此可知:①神施行慈愛的拯救所有悔改之人;②然而,卻徹底地要求人對罪負責任(啟22:12)。 ──《聖經精讀本》 【哀一14】「我罪過的軛是他手所綁的,猶如軛繩縛在我頸項上,他使我的力量衰敗。主將我交在我所不能敵擋的人手中。」 馬索拉經文這節的起首有點難解,nis*qad[ 有些問題。既然此字在舊約中僅見於此,其意義無法確定(可解作「綁」?)。七十士譯本和很多手抄本將子音略作修改,讀作動詞 s%a{qad[ 的詞類變化「留意」,並將整句譯為「留意我的過犯」,即將馬索拉經文的 `o^l(軛)讀作 `al(高於……,在……之上),此一解釋和本段要旨相吻合。nis*qad[ 一字亦可能會讀作字根 qa{s%a{h 的變化 hiqs%a{h「使沈重」,所以全句便譯成「祂使我罪過的軛沈重」。──《丁道爾聖經註釋》 受罪的控制,不能掙脫,是經過神的手,落一根頭髮神都知道。犯罪的結果力量衰敗,受仇敵控制。主交在仇敵手中,是自尋苦吃。──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14上:或作「我罪過的軛沈重(有不少古卷則作「他注視我的罪過」),他的手使它們(罪過)在我的頸項上纏繞在一起」;這是表示充罪惡的猶大沒法逃脫神的刑罰。──《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上半可譯為“他的手將我的罪過纏作一團,綁成重軛,縛在我頸項上”。──《啟導本註釋》 我所不能敵擋的人: 指巴比倫帝國,他們是神審判猶大的工具。 ──《聖經精讀本》 【哀一15】「主輕棄我中間的一切勇士,招聚多人(原文作“大會”)攻擊我,要壓碎我的少年人。主將猶大居民踹下,像在酒榨中一樣。」 大會通常是為了快樂的目的,但此處卻是由神招聚的敵軍,為要慶祝猶大勇士的一敗塗地。酒醡,生動地刻劃了耶路撒冷的反抗勢力如何被壓碎;而反抗者所灑的血,就像從大桶中湧出的葡萄汁一樣。──《丁道爾聖經註釋》 主輕棄大能的勇士,不再使用他們,如同參孫毀了聖別的約,失去了能力,使用仇敵攻擊他。壓碎幼稚盲目的信徒。將教會踹踏,破碎瓦器,使寶貝顯出來。──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招聚多人攻擊我」:原文或作「他已為我定下時間。」 「踹下」:原指制酒時把葡萄壓碎,以榨取葡萄汁;這裡是形容猶大毫無反抗能力,在敵人的進攻下血濺沙場的情景。──《串珠聖經註釋》 聖經常用“酒醡”踹酒來比喻神的審判(看賽六十三2~3;啟十九15)。──《啟導本註釋》 踹下,像在酒醡中一樣: 用溢出酒醡的葡萄汁比喻了猶大百姓的屍首所流的血,從而栩栩如生地描繪出其悲慘的光景。
──《聖經精讀本》 【哀一16】「我因這些事哭泣,我眼淚汪汪,因為那當安慰我、救我性命的,離我甚遠。我的兒女孤苦,因為仇敵得了勝。」 失去神的同在,遠離神,只有眼淚汪汪。仇敵得勝,黑暗掌權,羊群孤苦,無人帶領。群羊的大牧人,把羊交給誰才放心呢?──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救我性命」:或作「使我的靈復蘇」。──《串珠聖經註釋》 眼淚: 是覺醒的聖徒所具有的一個特徵,神施行慈悲和憐憫是因有流淚的禱告(詩51:17)。 救我性命的: 意指神。 離我甚遠: 形象地表達神暫時中斷了恩典,這並非指神遠離了他。神總是在親近我們,問題是我是否配得與神相交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 【哀一17】「錫安舉手,無人安慰。耶和華論雅各已經出令,使四圍的人作他仇敵,耶路撒冷在他們中間像不潔之物。」 這節似乎是一附加說明的插句,作者為受打擊的城市哀哭,而這城市正伸出它的雙手錶達悲痛和哀求。神在這裡被形容是公義的審判者,祂終於要刑罰祂冥頑的子民,因為他們長久以來一直悖逆祂。──《丁道爾聖經註釋》 信徒舉手求救,無人來安慰她。神發命令雅各受仇敵攻擊,因為他與世界聯合,污穢神的聖潔.──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像不潔之物”。或作正在行經的婦人。參看利未記十五章19至27節。猶大一切所愛的(盟友)都成為她的仇敵。──《雷氏研讀本》 「舉手」:指困苦中向神懇求(參串)。 「像不潔之物」:指被厭棄(參1:8注)。──《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論雅各已經出令”可譯為“關於雅各,耶和華已發出命令”。“雅各”指猶大國。“不潔之物”:看8~9節注。耶城已成為眾人厭棄遠避之物。──《啟導本註釋》 作她仇敵: 神是以以色列為中心護理歷史,但其主權卻是全宇宙性的。因此,神可以使用外邦人作懲罰的工具。 ──《聖經精讀本》 【哀一18】「耶和華是公義的!他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他的命令。眾民哪,請聽我的話,看我的痛苦,我的處女和少年人都被擄去。」 耶路撒冷在這節再度發言,並為導致她遭到如此慘痛懲罰的罪而哀哭。在這章其餘的部分,並無悖逆神旨意的思想,且對神的公義亦無任何的抱怨,這點和約伯記有所不同。神公義的審判,被耶路撒冷以服從的態度毫無疑問地接受。她體認到自己是如何地罪孽深重;亦瞭解到自己不斷地拒絕西乃之約的責任,導致國家如先知所預言般滅亡。──《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是公義的,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呼籲民眾聽從先知發出的神的話語。看先知的痛苦,以神的痛苦為心。分別為聖的貞潔童女,信徒和成長中的信徒都被世界擄去,又落在撒但權勢下。──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這是錫安認罪的告白,她覺悟到受苦乃是神公義的審判。──《串珠聖經註釋》 耶城承認自己罪有應得,神是公義的(看申三十二4;詩一一九137;耶十二1)。──《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違背他的命令: 耶利米並沒有因著眼前的痛苦而埋怨神,反而承認神是公義之神。耶和華的懲戒並非不義之舉,猶大的不順服理當受到此番懲戒。悔改是走向救恩和祝福的捷徑。
──《聖經精讀本》 【哀一19】「我招呼我所親愛的,他們卻愚弄我。我的祭司和長老正尋求食物救性命的時候,就在城中絕氣。」 親愛的(參2節),指的是當南國被巴比倫軍隊蹂躪時,未能前來救援的盟國。特別是埃及,它認為應小心行事避免與迦勒底軍隊正面交鋒。──《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招呼祂的兒女回轉。他們不聽卻愚弄神,處假的悔改。長老,教會的領袖尋求生命之糧,卻尋不見,在被擄之中斷了氣。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我所親愛的」:見2注。──《串珠聖經註釋》 與猶大國結盟的外邦都出賣了她,在危急關頭紛紛離棄她。祭司和長老為國家領袖,因糧食短缺而餓斃,無人救援。“所親愛的”:看2節注。──《啟導本註釋》 我所親愛的: 指猶大所依賴到現在的埃及、敘利亞、摩押、亞捫等國家。
──《聖經精讀本》 【哀一20】「耶和華啊,求你觀看,因為我在急難中,我心腸擾亂,我心在我裡面翻轉,因我大大悖逆。在外刀劍使人喪子,在家猶如死亡。」 馬索拉經文的這節末,可以解作:家中的死亡是刀劍的後果。然而,希伯來文 ma{wet[ 亦可能像耶利米書十五2,十八21一樣,指「瘟疫」、「流行病」(和合本兩處均作「死亡」)。因此,家中的瘟疫和外面的刀劍,都達到一樣的結果。──《丁道爾聖經註釋》 急難中呼求神,因為悖逆神而心無安息。外面刀劍殺子,家中失去神如同死亡。──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死亡」:或指瘟疫(參耶15:2注)。──《串珠聖經註釋》 “在外…在家”:在外被人殺,在家又無糧食只有待斃(看耶十四16)。──《啟導本註釋》 觀看: 從本文起,耶利米更加直接地呼求神施行拯救。我們看到,耶利米在呼求神施行拯救之前,首先承認了自己的罪。如此看來,本文是患難中的聖徒所當持有的態度:①在患難中不發怨言;②順服神對罪行的懲戒;③謙卑地悔改認罪,祈求神的憐憫。 ──《聖經精讀本》 【哀一20~22】耶路撒冷如今向她的神大聲呼求。──《雷氏研讀本》 【哀一21】「聽見我歎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卻無人!我的仇敵都聽見我所遭的患難,因你作這事,他們都喜樂。你必使你報告的日子來到,他們就像我一樣。」 以色列的仇敵必然大感欣慰,因為神從前曾使浩劫臨到選民的仇敵,但如今反倒將刑罰的怒氣發在祂的子民身上。 「報告的日子」在馬索拉經文意思並不明確。如果那日子指的是猶大遭災的時日,那麼動詞使就應譯作完成式。若它指的是以色列幸災樂禍的仇敵,將來會同樣經歷被罰的羞辱,則動詞應譯為未來式,「你必使」。RSV 依照古敘利亞文新舊約合訂譯本,採用了命令語句;而有些中世紀的猶太譯者則認為這是對未來的願望,所以譯成「願使那日來到」。──《丁道爾聖經註釋》 旁觀者看戲,不安慰人,仇敵幸災樂禍,當審判的日子,仇敵也必遭災禍。──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巴比倫受懲罰的“日子”,如耶利米書第五十、五十一章的預言。“象我一樣”。指猶大的被擄。──《雷氏研讀本》 「你必使」:或作「願你使」。──《串珠聖經註釋》 “你報告的日子”即神所宣佈的審判的日子,神既是公義的,也會懲治列邦的罪行(看耶二十五15~38)。──《啟導本註釋》 【哀一21~22】呼籲神同樣施報於仇敵身上:因為神既是公義的,也必審判列國的惡行。──《串珠聖經註釋》 在本章的結尾部分,詩人驚奇地看到在現實中世人只知譏笑身陷苦難的自己,卻無一人肯來幫助自己,因此只能單單地仰賴依靠神。須注意,當遭遇殘酷的患難之時,世人均會受挫喪膽,但聖徒卻可以仰望更大的拯救,而獻上滿有盼望的禱告。事實上,本書以及詩篇的許多悲歎詩,都是以對救恩的呼告、祈求或確信結束,而未曾以悲歎和苦惱告終。 報告的日子: 首先是指審判猶大仇敵的歷史上的時間;其次是指將要審判全宇宙的耶和華的日子<摩 緒論,耶和華的日子>。 ──《聖經精讀本》 【哀一22】「願他們的惡行都呈在你面前,你怎樣因我的一切罪過待我,求你照樣待他們,因我歎息甚多,心中發昏。」 最後一節經文,提到祈求神報復所涉的道德問題。在舊約中,這些呼求通常是在以色列因行惡被罰後發出,她(耶城)希望全地的審判者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惡人。──《丁道爾聖經註釋》 願神降的災禍也降在仇敵身上。──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思想問題(第1章)】 1 試列出耶路撒冷裡不同居民所遭受的苦難。這些痛苦是那些人加諸他們身上的? 為什麽遭受這樣的苦楚? 又你曾否有類似的經歷? 2 錫安覺悟到自己受苦是神公義的審判(18),你認今日世上諸多的苦難是否人類自作自受的結果? 我們當怎樣面對自作孽所招來的痛苦?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