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二章拾穗 【哀二1】「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他將以色列的華美從天扔在地上,在他發怒的日子並不紀念自己的腳凳。」 「華美」不單是指物質,也包括神的恩典。──《新舊約輔讀》 主發怒,黑暗降於教會中,看不見神的光,神剝去教會的華美基督的見證,扔在地上受撒但折磨,發怒是公義的管教,並不記念以往約櫃的同在。──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自己的腳凳”。聖殿裏的約櫃(代上二八2;詩九九5)。──《雷氏研讀本》 「黑雲」:代表審判(參賽19:1)。 「腳凳」:指聖殿中的約櫃(參串)。──《串珠聖經註釋》 作者在本章第二首哀歌中,恢復用第一人稱來哀歎聖所的被毀;用“何竟發怒”來說明他的震驚和哀傷。“錫安城”亦作“錫安的女兒”,看一6注。“黑雲”:喻神的審判。以色列如華美發光的大星,現在從天殞落。“腳凳”:可指聖殿中的約櫃(代上二十八2),更可能指錫安山(詩九十九5,()。──《啟導本註釋》 使黑雲遮蔽: 象徵神掩面不看猶大。烏雲雖然遮蔽了太陽,但是太陽本身卻沒有消失,總會撥雲重現。與此相同,神必重新向以色列施行恩典。從天扔在地上: 這句話使人聯想到從天上墜落下來的星星(賽14:12),意指將要臨到猶大的嚴厲審判。越是登峰造極的榮耀,跌落時的痛苦就會越深。我們須銘記,所有榮耀和羞辱均源自神,因此不可在騰達時驕傲,也不應在困苦之際絕望,乃要單單仰望神。腳凳: 指可以放腳的踩板(賽60:13),意指神所居住的聖殿。 ──《聖經精讀本》 【哀二1 腳凳】神寶座的腳凳就是寶貴的約櫃(見:代上二十八2的注釋)。由於約櫃是他們信仰中至聖之物,他們亦相信這是神最謹慎維護的一樣。約櫃若都不能倖免,便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逃避祂的怒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二1~9神如猶太人的仇敵】 本段詳盡地形容神怎樣發怒。祂向自己選民施行的報應,仿如猶大國的大仇敵強暴而不留餘地的攻擊(參耶六2,四十三11)。但我們要明白這是神的審判,是神經過多次勸告無效的結果。「華美」(1)不單是指物質,也包括神的恩典。「角」(3)代表能力。「準繩」(8)通常是指審判,意謂神像工匠般拉了準繩按步拆毀城牆。──《新舊約輔讀》 【哀二1~10】主如仇敵吞滅錫安:作者再退到第三者的角度,悲歎耶和華在怒氣中責打 的百姓,毫不留情。──《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1~22】耶利米為審判發出的歎息:本章的結構與第一章相似。1-10節描述了神的審判,11-22節則描述了作者為神的審判發出的歎息。若說第1章具體講述了耶路撒冷的滅亡,本文則較抽象地論及了審判。本章也以“何竟”開始,使悲歎的氣息繼續籠罩整章。本章突出闡明了耶路撒冷遭到滅亡的原因,強調審判來自於神,而非因著軍事力量的削弱。“主”、“耶和華”各出現三次,明確表明神是威嚴的審判之主——神在主導著此事件。本章教導我們,不可定睛于現實中的悲劇性結局,乃要轉向神,依靠神,除掉導致審判的根源。 ──《聖經精讀本》 【哀二1~22在王面前傾心如水】 第二首哀歌對猶大國之浩劫有更加細膩的描寫。若果耶利米不是目擊者,他絕不能會有這樣清晰的記憶。以色列人不守約而惹神懲治,所以亦只有神能解除他們的痛苦。以色列人應該跑到神的「面前傾心如水」(19),因為祂是信心及力量的源頭。──《新舊約輔讀》 【哀二2】「主吞滅雅各一切的住處,並不顧惜。他發怒傾覆猶大民的保障,使這保障坍倒在地。他辱沒這國和其中的首領。」 吞滅雅各住處神的家,失去神的保護,辱沒教會領袖。──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住處」:指在野地的牧場,與城中的堡壘成一對比。 「使這保障 ...... 其中的首領」:或作「把這國和其中的首領擊倒在地,叫他們受恥辱」。──《串珠聖經註釋》 “雅各一切的住處”:看5節。──《啟導本註釋》 雅各一切的住處: 意指“雅各的諸草場”,與下句的“猶大民的保障”(即要塞)相對照。因此,本節是指百姓的一般居所或駐軍的防禦地區,均被巴比倫軍隊所摧毀。也就是指神對猶大全地施行的審判。
──《聖經精讀本》 【哀二2~9】毀壞的結果:“首領”被除掉(2節);宮殿、堡壘和聖殿被破壞(5~7節);節期和安息日被忘記(6節);君王和祭司被拒絕(6節);城牆被拆毀(8,9節);領袖被擄(9節);律法被廢除(9節);先知也沒有信息(9節)。──《雷氏研讀本》 【哀二3】「他發烈怒,把以色列的角全然砍斷,在仇敵面前收回右手。他像火焰四圍吞滅,將雅各燒毀。」 「角」代表能力。──《新舊約輔讀》 馬索拉經文在這節提到 qeren(角),角是舊約最常用以形容能力和力量的象徵,意指當神的忿怒如席捲而來的潮水般橫掃南國時,即使防禦最完善的堡壘,都無力抵抗。──《丁道爾聖經註釋》 砍斷教會的能力源頭基督的合一,收回右手強壯的保護,燒毀教會的罪惡。──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角”。能力的象徵(參看耶四八25)。──《雷氏研讀本》 「角」:代表力量,這裡可能指君王。 「收回右手」:指神撒回先前選民的幫助和拯救,以致他們敗在敵人手下。──《串珠聖經註釋》 “角”是能力的代表。砍斷以色列的角,是說猶大最堅固的城都無濟於事,一樣被摧毀。“收回右手”:神不再幫助猶大抵抗敵人。──《啟導本註釋》 發烈怒: 神之所以大發烈怒,是因神對猶大的憐憫和慈愛那般長闊高深。神的愛是忌邪的愛,絕不會無視猶大的屬靈淫亂(出20:5;何4:12,13)。角全然砍斷: “角”象徵強大的力量和權勢。神徹底摧毀了猶大所誇口,所依賴的一切權力、權威、富饒和美麗。
──《聖經精讀本》 【哀二3 角】角是力量的象徵,也是首領的代表。後者比較符合第2節末。在美索不達米亞,君王或神祇所戴的冠冕有角十分普遍。這些成套的角有時一層一層迭在冠冕上。亞述納瑟帕王宮中有翼獅子的人頭上,戴著圓錐形的冠冕,其上有三對成層之角的凸飾。蘇美的《蘇美和吾珥被毀悼詞》形容神祇寶座被拆毀,有這樣一個詩句:「它有發亮之角的大力母牛被生擒,其角被切除。」──《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二4】「他張弓,好像仇敵。他站著舉起右手,如同敵人,將悅人眼目的,盡行殺戮。在錫安百姓的帳棚上,倒出他的忿怒像火一樣。」 作者將神擬人化,描述神是祂子民強大的仇敵,因他們長久以來陷溺於罪惡和拜偶像中,所以祂和他們敵對。過往屢屢為以色列成就奇事的大能,如今卻用來審判她。這裡帳棚的意象反映出,前來劫掠的征服者盡情搶奪悅其眼目的一切物品;──《丁道爾聖經註釋》 站在教會對立面張弓射擊,殺戳行罪的兒女,倒下火籠罩教會。──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他站著舉起右手」:形容準備發射的姿勢。──《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4~5】本文中的神是攻擊猶大的神。在猶大的仇敵巴比倫所採取的殘暴行為中,詩人發現了在仇敵的背後施行審判的神之烈怒。神屢屢警告和勸勉百姓,百姓卻依然不肯回轉離開罪,此時神就會以仇敵般的面孔懲戒自己的百姓(賽30:9-14)。然而,這並不是神離棄了聖徒,乃是為要喚醒他們(來12:5)。
──《聖經精讀本》 【哀二5】「主如仇敵吞滅以色列和錫安的一切宮殿,拆毀百姓的保障,在猶大民中,加增悲傷哭號。」 神的子民不斷地背道,使得神極其不滿,所以讓他們受到應得的處罰。RSV 的悲傷哭號,未能貼切地以英文表達出兩個希伯來文同義字 ta ~@niyya{h(哀傷、悲痛)和 ~@nniyya{h(悲傷、哭號)的押頭韻和尖銳感。──《丁道爾聖經註釋》 吞滅教會中的司令部與依靠,加增悔改的程度。──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二6】「他強取自己的帳幕,好像是園中的窩棚,毀壞他的聚會之處。耶和華使聖節和安息日在錫安都被忘記,又在怒氣的憤恨中藐視君王和祭司。」 帳幕(AV、RV、NEB:會幕)雖然並非堅固的建築物,但卻是神聖的,代表著神與祂的子民同在。但如今因全民作惡,這神聖的建築被毀,就像它是園中毫無價值的窩棚一樣。──《丁道爾聖經註釋》 毀壞聚會之處,使信徒寶貴失去的東西,各人迫切尋求主,悔改認罪,珍惜聚會的價值,不再浪費恩典。──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帳幕」:指聖殿。──《串珠聖經註釋》 “帳幕”、“聚會之處”:都指聖殿。──《啟導本註釋》 【哀二6 “帳幕”──“聚會之處”──是指神的聖殿吧?神為甚麼要毀了它?】坐落在耶路撒冷的所羅門王聖殿(這裡叫作神的“帳幕”和“聚會之處”)代表了神的同在(參王上8:1-11)。這聖殿是敬拜的中心,它的毀滅象徵著神棄絕這些人民,不在他們中間了。──《靈修版聖經註釋》 【哀二6~7】這是神全然廢棄猶大的宗教制度和形式主義信仰的場面。 帳幕: 是象徵神臨在的聖潔之所。聖所: 是神稱為“是我永遠安息之所”的地方(詩132:14)。猶大只看重聖所、帳幕或各種節期本身,卻忘記了使之成為聖潔的源泉——神。本節斷然抨擊了人類只追求眼所能見的事物,卻忘記肉眼所不能見之神之聖潔的宗教無知,指出:①沒有神臨在的形式主義敬拜絲毫也沒有價值;②神聖的儀式或聖物若被僵化了,反而會阻礙真信仰。 他們……在……: “他們”指巴比倫軍隊。表明曾經充滿讚美和音樂的耶和華聖殿,如今玷污為外邦軍隊擺筵席,喧嚷的地方。 ──《聖經精讀本》 【哀二7】「耶和華丟棄自己的祭壇,憎惡自己的聖所,將宮殿的牆垣交付仇敵。他們在耶和華的殿中喧嚷,像在聖會之日一樣。」 這節形容耶路撒冷在最令人驚恐時所遭的劫掠。甚至宏偉壯觀的所羅門聖殿,亦即幾世紀以來全民的驕傲,也無法倖免於難。──《丁道爾聖經註釋》 丟棄祭壇,不再有事奉,憎惡罪惡的教會,將他們交於敵手,使他們失去平安,反省自己。──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敵軍進入聖殿時肆意破壞,並且叫囂喧嚷,使人錯覺為往昔守聖節的歡呼聲。──《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8】「耶和華定意拆毀錫安的城牆,他拉了準繩,不將手收回,定要毀滅。他使外郭和城牆都悲哀,一同衰敗。」 「準繩」通常是指審判,意謂神像工匠般拉了準繩按步拆毀城牆。──《新舊約輔讀》 這節的「城牆」是一轉喻,以圍牆代表它所圍的,亦即耶路撒冷城。神所定意的毀滅,驚人地見證了猶大的創造者滿有主權的作為。正如蓋房子的人在建造時仔細地丈量,神在毀壞的工作中亦同樣精確,以確保拆毀之徹底。這樣的命運在基督教時代初期又再次臨到耶路撒冷(參:太二十四2;可十三2;路十九44,二十一6)。該城所有的防禦都被破壞殆盡,好像地將一切吞滅了。在申命記五14,十二15和十四27、28,s%a`ar(門)一字均用以指該城本身而言。──《丁道爾聖經註釋》 拆毀神的保護,拉了准繩測量罪惡程度,使他們悲哀,外表內部都衰敗,失去外面的聚會,裏面生命枯乾,引向悔改之路。──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準繩」:通常指神的審判;這裡指神如同工匠般按程序拆毀城牆。──《串珠聖經註釋》 “他拉了準繩,不將手收回”:建造時拉準繩使建築物依藍圖準確建造;現在拆毀它,也同樣準確且徹底。──《啟導本註釋》 【哀二8 毀滅的準繩】準繩的功用是斷定地產的範圍,劃分地界,哪片土地屬於哪個業主(屬於私人或城市)。但這些都不能解釋它在本節中與外郭和城牆的關係。按照這個象喻在列王紀下二十一13和以賽亞書三十四11的用法,可以假定這是征服者的典型步驟。圍城軍隊忙於作戰,不會有餘暇量度,所指的必然是拆毀階段所做的事。城牆限少會被徹底拆毀,尼希米記亦證實耶路撒冷的城牆沒有完全拆平。但很多城牆都被攻城器械、撞城錘、地道所損毀。使用錘線準繩的用意,就是測定城牆哪些部分已經不再穩定;然後使用量度線決定哪些部分必須拆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二8~9】描繪了耶路撒冷城被毀滅之後的慘狀。拉了準繩: 表明神按照精確的準繩施行審判。他的審判是公義的,有著嚴格的標準。使外部和城牆都悲哀: 作者將無生物擬人化,生動地表現籠罩耶路撒冷全城的悲痛。 先知不得見耶和華的異象: 猶大雖然是選民,卻因不順服而失去了與神的相交。以色列的每個宗教黑暗期,總會出現這種現象(撒上3:1)。對聖徒而言,神的沉默意味著最為嚴重的屬靈喪失。
──《聖經精讀本》 【哀二9】「錫安的門,都陷入地內,主將她的門閂毀壞,折斷。她的君王和首領落在沒有律法的列國中,她的先知不得見耶和華的異象。」 教會失去門,主是羊的門,失去主,落在仇敵手中。教會失去神的啟示,落在黑暗中,被世界征服。──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門閂」:代表防禦。──《串珠聖經註釋》 神本藉先知向祂的百姓說話,現在不再讓先知見異象,與悖逆之民隔絕。──《啟導本註釋》 【哀二9 門和閂】在蘇美的悼詞中,掉在地上的門和閂是屬於廟宇的。被丟下是污穢廟宇的步驟之一。本節所述的則是城門及其門閂。有關門閂在城門建築中的用處,可參看:士師記十六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二10】「錫安城的長老坐在地上默默無聲,他們揚起塵土落在頭上,腰束麻布,耶路撒冷的處女,垂頭至地。」 教會領袖先悲哀悔改,信徒垂頭求神憐憫開恩。──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形容悲哀的舉動(參斯4:1; 伯2:12-13)。──《串珠聖經註釋》 全城從上到下,從老到幼舉哀。──《啟導本註釋》 長老: 指領袖,處女: 指軟弱無力的百姓。 ──《聖經精讀本》 【哀二10~12】戰爭中難以避免的情況:“長老”默默無聲,“處女”被玷辱,“孩童”要挨餓。──《雷氏研讀本》 【哀二10~17相信假先知的後果】 10~13節形容所有留在耶京的居民怎樣受苦,包括:長老坐地無語、處女慚愧垂頭、孩童發昏等等。他們這樣受苦,乃因誤信沒有異象之假先知的甜言蜜語(14)。錫安的滅亡自然招來仇敵的譏笑,因為他們能如願以償。同樣,我們的跌倒和受罰,亦會惹來撒但的譏誚。──《新舊約輔讀》 【哀二11】「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擾亂,肝膽塗地!都因我眾民遭毀滅,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內街上發昏。」 AV 在這節提到腸和肝(NEB:腸,膽汁),意指情感的攪擾紛亂(參一20)。特別是肝(馬索拉:ka{b[ed[,「沈重」),事實上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古時被認為是掌管心靈的處所之一,所以和深刻的情感反應息息相關,且通常是鬱悶的情感。RSV 在此將「肝」譯為有類似作用的心。這裡描述的悲傷,乃因追憶起耶路撒冷被圍時,孩童們遭到的可怕命運而引發。此處描寫的悲慘景象,顯然是目擊者的實錄,且這目擊者似乎因此不寒而慄,無法將其從記憶中抹去。──《丁道爾聖經註釋》 先知淚如泉源,因眾民不聽從先知警戒之言,不認罪悔改,以致惹動神的忿怒,落在仇敵手中。新得救的人在被擄中無人教導靈裏昏盲。──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心腸擾亂,肝膽塗地」:描寫內心的痛苦和悲傷。──《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11~12】B.C.589-587,巴比倫包圍了耶路撒冷,本文描繪被困時的慘狀(王下25:1-3)。當時,城內發生嚴重的饑饉,幼童因饑餓而死去。作者看到無辜的孩童因大人的罪孽而橫屍街頭,心中便充滿了斷腸之痛。肝膽塗地: 猶大人認為肝是感情之源。因此,這句話是指極度的痛苦使人的感情幾近麻木。
將要喪命在哪裡呢: 描繪了幼童直到斷氣的瞬間都苦苦尋找食物的悲慘光景。此番悲劇再次警告教訓我們,罪和不順服是何等可怕。末後的審判不僅會帶來精神上和靈性上的痛苦,亦必然會伴隨著這種肉體上的痛苦(申11:28;撒上12:15)。
──《聖經精讀本》 【哀二12】「那時,他們在城內街上發昏,好像受傷的,在母親的懷裡,將要喪命,對母親說:“穀、酒在哪裡呢?”」 求帶領他們得救的人,賜生命之糧。──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穀酒」:代表最基本的食物。──《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13】「耶路撒冷的民哪,我可用什麼向你證明呢?我可用什麼與你相比呢?錫安的民哪,我可拿什麼和你比較,好安慰你呢?因為你的裂口大如海,誰能醫治你呢?」 罪大如海,無法醫治,得不著安慰。──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指出神所加給猶大的刑罰比其他邦國的還重,這是因為猶大身為神的選民,又有律法和先知的警戒,卻依然悖逆神。──《串珠聖經註釋》 揭示任何人都無法醫治耶路撒冷的創傷。因為耶路撒冷已被毀壞得體無完膚,而且這悲劇來自神。 ──《聖經精讀本》 【哀二14】「你的先知為你見虛假和愚昧的異象,並沒有顯露你的罪孽,使你被擄的歸回,卻為你見虛假的默示和使你被趕出本境的緣故。」 假先知奉承人,不指出被擄的原因是罪,報假平安,使眾民失去及時悔改的機會,不能挽回神的怒火。──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假先知沒有讓百姓正視自己的罪,卻預言平安和繁榮(耶二5;一○15;一四14~16;二三9~40)。──《雷氏研讀本》 作者清楚地看出苦難是罪惡直接的後果,粉飾太平的宗教領袖尤應負起絕大部分責任。 「使你被擄的歸回」:或作「以扭轉你的命運」,使你不致被敵人擄去(參耶27:10)。 「使你被趕出本境的緣故」:原文作「引誘的事」,指假先知勾引百姓離開正道一事(參申13:5)。──《串珠聖經註釋》 假先知不說真話,反預言平安,挽救不了被擄的命運。“使你被趕出本境的緣故”意為百姓受假先知誤導偏離正路,以致被趕出境。──《啟導本註釋》 本節追究抨擊了宗教領袖的責任<結33:6,宗教領袖的責任>。猶大遭受患難的最大原因是先知沒有認真履行其任務。他們不僅沒有警告百姓的罪惡,反而宣佈了虛假的平安,將百姓引向了滅亡(耶8:8-12)。由此可知屬靈領袖的重要性。耶穌曾警告說,離末世越近,假先知亦越多(太24:14)。 ──《聖經精讀本》 【哀二15】「凡過路的都向你拍掌。他們向耶路撒冷城嗤笑、搖頭,說:“難道人所稱為全美的,稱為全地所喜悅的,就是這城嗎?”」 耶路撒冷的仇敵惡意的歡喜快樂,正藉著各種輕蔑的動作表現出來(參:耶十九8,二十五9,等等)。大衛的京城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其居民的驕傲(參:詩五十2),但現在他們對自我的稱許卻害得自己被恥笑。猶大的仇敵積壓已久的憎恨,此刻趁著猶大無能為力、落魄潦倒之際表露無遺。──《丁道爾聖經註釋》 旁觀者幸災樂禍,嗤笑神手中的傑作。──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二15 拍掌】動作和姿勢的含義隨著文化的不同,亦有所歧異。拍掌在現代文化中可以用來表示讚賞,或召喚屬下或孩童,吸引人的注意,伴和音樂,或表示憋氣(單拍一下)。在古代社會中,這動作亦有好幾個功用。拍掌可以用來表示讚美(詩四十七1),喝彩(王下十一12),但本節使用的是另一個動詞。本段所用的動詞所表達的是憤怒或嘲笑(民二十四10;伯二十七23)的意思。不同用意的拍掌在確實動作上可能也有細微的分別。參較以下三個現代用法的不同含義:(一)雙手與身體平行循水準方向拍掌(喝彩);(二)以大致垂直的方向擊掌(憋氣);(三)手掌與身體成直角,雙手上下交替拍掌(彷佛拍掉手上的塵埃)。本節所描寫的確實手勢究竟怎樣卻不清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二15 “凡過路的都向你拍掌”意味著……】拍掌、嗤笑和搖頭,都是表達輕蔑和嘲笑的方式,是含有鄙視的姿勢。──《靈修版聖經註釋》 【哀二15~16】鄰舍和仇敵在譏笑猶大的慘狀。當聖徒因跌倒而遭苦難時,神的榮耀就會受損,邪惡的勢力就會歡喜。但是倘若聖徒不因這些譏笑而發怒,而從中吸取教訓,這就會成為使信仰更加成熟的機會(撒下16:5-14)。 凡過路的: 指猶大周邊的國家。
在耶路撒冷強盛之時,他們羡慕此城,但在城被毀之後,他們卻以昔日的輝煌譏笑猶大。這世界就如此驟變不定。因為這世界:①重表輕裡;②只求自己的益處;③只看肉眼所能見的現實而不思想最終的結局。 我們……看見了: 猶大的仇敵認為是自己摧毀了猶大。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他們只是神用以懲戒猶大的杖,用完之後就會折斷。與此相反,聖徒不是神的一次性工具,而是神的兒子,是神所有事工的目的。並且,當聖徒為神所使用的時候,他不只是機械性的工具,乃是神的同工。然而,惟有主才擁有成全一切的慈愛和能力,器皿全然沒有誇口或驕傲的資本。 ──《聖經精讀本》 【哀二15~17】指猶大受盡拆磨,在傷害之外還加上淩辱。──《串珠聖經註釋》 “拍掌”:嘲笑的表示。猶大國的人受盡各種淩辱和恥笑,無地自容,敵人反得勝利,遂其所願(“使你敵人的角也被高舉”)。──《啟導本註釋》 【哀二16】「你的仇敵都向你大大張口。他們嗤笑,又切齒說:“我們吞滅她,這真是我們所盼望的日子臨到了!我們親眼看見了!”」 仇敵趁機攻擊,神擊打之時是仇敵早已盼望的日子。──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二17】「耶和華成就了他所定的,應驗了他古時所命定的。他傾覆了,並不顧惜,使你的仇敵向你誇耀,使你敵人的角也被高舉。」 神傾倒刑罰之時,是仇敵誇耀,施展能力之時。──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角」:代表力量。──《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表明此番悲劇並非出於偶然,而是早已藏在神的話語中。
應驗了他古時所命定的: 摩西曾多次警告和預言了以色列的悖逆和不順從(利26:23-29;申4:25-31;28:15-68;31:29)。 ──《聖經精讀本》 【哀二18】「錫安民的心哀求主。錫安的城牆啊,願你流淚如河,晝夜不息;願你眼中的瞳人淚流不止。」 這節的主題突然改變,而這種情形亦見於本書他處。作者呼籲這痛心疾首的城市向神哀求。馬索拉經文的18節一開始是他們的心哀求(RSV:大聲哀求;NEB:全心哀求),這裡指的是百姓全體,接著是錫安的城牆啊(AV、NEB亦同;RSV:錫安啊)。此處馬索拉經文將「城牆」作「主」的同位詞。有關將神當作保護的牆,參撒迦利亞書二5。──《丁道爾聖經註釋》 眾民之心迫切哀求主,願流淚不止,打動天上寶座之心施憐憫。──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二18~19】催促錫安向主哀求:假先知引百姓誤入歧途,詩人提醒百姓惟有耶和華才是他們投靠的對象。──《串珠聖經註釋》 作為走出暗淡現實的惟一方法,作者敦促百姓獻上禱告。他強有力地勸勉他們,當:①流淚禱告;②不住地禱告;③夜間禱告;④傾心禱告。 心哀求主: 越是在苦難之中,聖徒就越需要不住地禱告。因為神雖然會懲戒自己的百姓,但必會重新纏裹,更不會長久掩耳不聽聖徒痛悔的求告(路18:1-8)。流淚如河: 督促他們要獻上悔改的禱告。 夜間……起來呼喊: 意指要廢寢忘食地完全投入到禱告中。 傾心如水: 意指要聚精會神地獻上禱告。出於心靈深處的禱告,必使神速速施行拯救。 ──《聖經精讀本》 【哀二18~22錫安的呼求】 看見國土被佔,國破人亡,先知囑咐錫安向神哀求,因為只有神才是她的解救者,是其信心的源頭(不少人認為18節的「城牆」是指城內居民)。 祈禱 親愛的主,求使我小心自己的見證,免得如假先知般誤導他人。使我在的話語中審察自己所言所行。──《新舊約輔讀》 【哀二19】「夜間,每逢交更的時候要起來呼喊,在主面前傾心如水。你的孩童在各市口上受餓發昏,你要為他們的性命向主舉手禱告。」 「更」是時間的單位,整個夜晚十二個小時分成三更,每更各有四小時(參:士七19),因此這裡指的是在夜晚每隔一定的時間便發出悲嘆,目的顯然在於打斷餘民的睡眠,並提醒他們,他們的悲痛其實就是對他們先前所犯罪行的懲罰。中斷睡眠在近代被用作心理武器,用以引導人供出思想上或其他方面之不軌,成效甚高。──《丁道爾聖經註釋》 夜間儆醒不睡,每隔四小時打更之時,起來呼求主,為新生兒向主祈求,保護他們的生命不被仇敵掠奪。──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每逢交更的時候”。每四個小時為一更,晚上十二個小時分為三更;這裏指每一次換更的時候都醒來。──《雷氏研讀本》 形容祈禱的懇切。 「交更」:古人將晚間為三更(參士7:19),每四小時一更。──《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19 傾心如水】欺壓他們的人拍掌(spq kappayim,15節),但本節卻鼓勵以色列人如水傾出(shpk kammayim)其心。倒水(澆奠)是崇拜的作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二20】「耶和華啊,求你觀看,見你向誰這樣行!婦人豈可吃自己所生育手裡所搖弄的嬰孩嗎?祭司和先知豈可在主的聖所中被殺戮嗎?」 擬人化的錫安在驚愕中,從這可怕的一幕轉而絕望地向神呼求,提醒神受苦的正是祂的選民。作者鼓勵同胞們充分地表達其紛擾的情感是對的,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發抒情感會讓他們好過一點。──《丁道爾聖經註釋》 求主觀看,老信徒吞吃新信徒,教會領袖在教堂中被仇敵殺死。1956年2 月1 日容納三千人的南陽路教堂被共產黨侵佔,關押了教會的領袖數天,在大堂開控訴會,叫信徒上台攻擊批鬥教會領袖。──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你向誰這樣行」:意思是「你曾這樣對待過誰呢?」──《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20 人吃人】人互相吃食是主前七世紀亞述條約的標準咒詛之一。在面臨饑饉之時,這是逼不得已的最後手段。嚴重饑荒(例證可見于《阿特拉哈西斯史詩》)和圍城(如:主前650年左右亞述巴尼帕圍攻巴比倫)都能使食物供應斷絕,導致條約所預期的這種嚴重之絕望。圍城在古代經常發生,故此這種情況並不如想像中的罕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二20~21】耶路撒冷被圍困,糧食斷絕,迫使一些母親去吃自己的孩子(“手裏所搖弄的嬰孩”指曾細心溫柔地照顧的),祭司在聖殿被殺,街上屍骸遍地。參看耶利米書十九章9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哀二20~22】錫安絕望的呼喊:錫安再以第一人稱出現,她因著神無憐恤的審判再發出痛苦的哀唬。──《串珠聖經註釋》 向神的求告: 本書由五篇相互獨立的詩組成。第二章的結尾也與第一章相同,陳述了婦人吃自己所生育的孩子,祭司在聖殿慘遭殺戮的可怕光景,最後求告神速速施行拯救。哀歌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淒涼的哀歎聲中,而是上升到了祈禱。因此,無論是在何等處境中,聖徒都不應該駐足於悲傷和歎息之中,乃要獻上滿有盼望的禱告。 ──《聖經精讀本》 【哀二21】「少年人和老年人都在街上躺臥,我的處女和壯丁都倒在刀下。你發怒的日子殺死他們。你殺了,並不顧惜。」 處女和壯丁被殺戮的後果尤其嚴重,因為這使得下一代無法延續。雖然毀滅臨到百姓,無人倖免,但作者體認到迦勒底人不過是毀滅的工具,他們在神的許可之下運作,用以懲罰頑梗的以色列人。錫安現今學到了痛苦的教訓,亦即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必然是暴風,而且這因果關係完全基於神的永恆不變和前後一致。──《丁道爾聖經註釋》 成長的信徒躺在世界中不能事奉神,聖別的強壯的信徒被殺,神的忿怒臨到了。──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在街上躺臥」:指僕倒在地,陳屍街頭。──《串珠聖經註釋》 【哀二22】「你招聚四圍驚嚇我的,像在大會的日子招聚人一樣。耶和華發怒的日子,無人逃脫,無人存留。我所搖弄所養育的嬰孩,仇敵都殺淨了。」 耶路撒冷自認是居民的母親,她所用的描述,是一位母親會用以提到自己下一代的字眼。人們對孩童──尤其是男童──有極高的期望,但這只有讓他們的滅亡更覺悲慘。──《丁道爾聖經註釋》 以前神招聚人聚會,如今神招聚仇敵驚嚇眾民,無人逃避神的忿怒。長期違抗神命令的慘局,新得救的人放棄信仰,被仇敵殺淨。──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二章 古代世界為城市淪陷而作的哀歌】在以色列的歷史、神學、文學之中,耶路撒冷淪陷是個轉捩點。同樣,在吾珥第三王朝(約主前2000年)結束之時,吾珥的淪陷(亡於來自東方的軍隊)對古代近東來說,也成為了神明離棄城市,導致它被毀滅的畫像。這兩個城市都各有自己的文學,以哀歌追念所流之淚,同時在神學方面反省失陷的意義。為吾珥淪陷而哀悼的有兩篇不同的著作:分別稱為《吾珥被毀悼詞》和《蘇美和吾珥被毀悼詞》。此外尼普爾、烏魯克、埃裡杜、埃基瑪爾(Ekimar),都各有悼詞(但後三者已經殘缺不全),可以上溯到主前二十世紀。這些著作與聖經的耶利米哀歌不同之處,在於每個古代近東著作都包括了神明決定修復該城的情節。它在文學上所扮演的角色,是試圖證明新王朝的合法性。 這些作品的主題都是神明離棄了該城,使之暴露在敵人手下被毀。它以詩歌的方式,詳述百姓的痛苦──失去田地、家園,親人死亡,被擄、外遷。同時借著思考神明為何如此對待他們,這景況要維持多久等問題,反映他們的絕望。解釋一旦提出,城市的陷落便不再視為冒犯神明之故,而是單純反應政局變動是無可避免之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第2章)】 1 本章1-10節裡,與以色列作對的是那一位?你對這一位是否存敬畏的態度,不敢隨意得罪?參來10:26-31。 2 假先知的愚昧虛偽(14)令錫安大受苦楚。主耶穌曾預言世界末日主再來之前會有假先知起來迷惑人(參太24:11, 24; 彼後2:1),你如何在現今的時代作準備,以免被迷惑? 3 假先知令人進入歧途,耶和華的僕人則引百姓回到神面前,向主禱告(19)。今日的教會是否也有引人離開真理的人?你有否帶人回到真道上? 4 比起上1章,本章的論孩童、死亡、敵人嗤笑幾方面有何進一步的描繪?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