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四章拾穗 【哀四1】「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 黃金和聖潔的石頭(和合:聖所的石頭)在此用以形容猶大的眾民。以色列自認她是由純金和寶石所作成的,而其他國家則被貶為卑劣的金屬。但可悲的是國家的命運逆轉,這高傲的自我評估亦突然改變。黃金已失去了它的光澤,而聖潔的石頭亦全被棄置在街頭的污泥和殘垣中。──《丁道爾聖經註釋》 被世界同化,失去神的同在,金燈台不發光,失去基督的見證。信徒與世界同化,倒在地上屬地,不再屬天。──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聖所」,原文作「聖潔」,這些分別為聖的石頭竟與街頭上的垃圾污泥混在一起。──《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為哀歌第四首,作者為受苦的人民哀慟。從前養尊處優,生活舒適的百姓,現在不如野狗,餓死街頭。作者一開頭接連用兩個“何其”開始,寫出無限傷感。“黃金…失光”與“純金…變色”是猶大人生活由盛而衰的生動描寫。接上數節都是具體的例子。其所以如此,因百姓的罪孽空前(6節)。──《啟導本註釋》 黃金變色: 關於“黃金”和“純金”有兩種解釋:①指被揀選的猶大百姓;②指聖殿和殿中的飾物。若是前者,是指猶大百姓失去了力量;若是後者,則是指聖殿的榮耀遭到了損傷。
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 指巴比倫軍隊入侵耶路撒冷時,摧毀聖殿,並把石頭扔在各處(王下25:9,10;耶52:12,13)。 ──《聖經精讀本》 【哀四1~12】往事不堪回首:作者撫今思昔,連連為錫安舉哀。這個過去是由黃金寶石砌成的城市,如今降為賤價的瓦器;昔日居民飽享山珍海味,如今卻餓死街頭;一向衣飾華麗、嬌生慣養,如今卻形容枯槁、歷盡滄桑。──《串珠聖經註釋》 【哀四1~12強烈的對比】 第1~6節形容昔日的錫安及其眾子有如黃金、純金和精金般貴重,吃的美好,住的亦極盡奢華。今日的錫安卻如「瓦瓶」(代表貧乏而拮据),連素來吃母乳的孩童也被母親棄掉,有如鴕鳥般。「聖所的石頭」(1)本是神聖的,卻倒在街上(亦有學者認為「聖所的石頭」應譯為「聖石」,意即貴重的寶石)。7~11節更特別刻劃錫安貴冑的遭遇來加強今昔的對比──往日貴冑的尊貴和福樂已經消失了;今日他們卻要飽嘗卑賤和災禍。第10節記述了人所不願意目睹的慘絕人寰的行為。12節是本段經文的高潮和結論,錫安的浩劫是全人類所料不到的,沒有人相信神會讓人毀滅祂自己的百姓和聖城。──《新舊約輔讀》 【哀四1~22】耶路撒冷的慘狀: 在第一、二章中作者生動地描繪現今的痛苦,本章與此類似。在諸多痛苦中,本章尤為強調了嚴重的饑饉(申28:48,53,57;賽9:18-21;珥1:17-20),並且認為這一切災難的首要責任在於政治、宗教領袖,這一特點與第二、三章有所不同。本章由以下部分組成:①極度的饑荒所帶來的痛苦(1-10節);②領袖的責任和他們的慘狀(11-16節);③悔改是得救的唯一方法(17-22節)。 ──《聖經精讀本》 【哀四1~22黃金何其失光】 第四首哀歌是一首十分優美而富藝術價值的詩歌,作者把錫安的今昔作了一個強烈對比,錫安昔日榮美已經成為過去,現有的只是頹垣敗瓦和痛苦,這都是叛離神的後果。 祈禱 神啊,願我珍惜如精金般尊貴的身分,不讓自己變為瓦瓶,失去的恩惠。──《新舊約輔讀》 【哀四2】「錫安寶貴的眾子好比精金,現在何竟算為窯匠手所作的瓦瓶?」 瓦缾是用以貯存各樣物品的陶製酒瓶,許多這種容器已在巴勒斯坦和其他地方出土。──《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的兒女如同精金彰顯神,現在屬地脆弱的瓦器,與外邦人無異,瓦器中的寶貝生命不彰顯(林後四7)。──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2上:原作「錫安的眾子與同等重量的精金一樣貴重」。──《串珠聖經註釋》 錫安寶貴的眾子: 指猶大民族。當他們盡心事奉神時,其威嚴權勢足以令天下稱臣;而當他們離棄神時,便淪為微不足道的瓦瓶。聖經的核心教導是,以色列的興敗盛衰取決於其信仰(士3:7-14;4:1-3;6:1-10),告誡信徒幸福的能力不在於自己乃在於耶和華神。
──《聖經精讀本》 【哀四3】「野狗尚且把奶乳哺其子,我民的婦人倒成為殘忍,好像曠野的鴕鳥一般。」 這節重溫西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圍時的恐怖景象。在敵軍進攻的最後階段,饑荒的情形非常嚴重(哀二19),對孩童的影響尤其重大。當時這些孩童受到的對待,遠不及在自然界中野狗的子女或是鴕鳥的雛鳥所享有的,後者傳統上被認為對子女的需要甚為冷酷(參:伯三十九13~17)。──《丁道爾聖經註釋》 信徒互相殘殺,在患難中相互揭發控告,為保住自己。──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鴕鳥」:傳統以鴕鳥為冷漠無情的動物,連對自己所生的雛鳥也毫不關心(參伯39:13-17)。──《串珠聖經註釋》 “鴕鳥”在此非喻畏事躲藏,而是喻對幼兒的殘忍無情(參伯三十九16)。──《啟導本註釋》 鴕鳥: 鴕鳥只知下蛋,而不知保護或餵養雛鳥。因此,作者將猶大百姓比作鴕鳥,以表明他們因嚴酷的饑饉而無法餵養子女。悲慘的環境甚至使人不如動物。 ──《聖經精讀本》 【哀四3 鴕鳥】「鴕鳥」是否這個希伯來語字眼的正確翻譯,至今仍未有定論。埃及的狩獵圖畫和圓筒形印章中都有鴕鳥,古代近東很多地方都有鴕鳥的蹤跡。另一個翻譯則認為所指的是雕鶚。鴕鳥的說法,與約伯記三十九16描述鴕鳥(在原文是另一個字)不顧幼雛的話相符。表面看來,鴕鳥將蛋下在沙中,又離巢覓食,似乎是十分無情的做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四4】「吃奶孩子的舌頭因乾渴貼住上膛;孩童求餅,無人擘給他們。」 由於食物短缺,哺乳的母親們無法滿足她們飢餓的嬰孩。孩童乞求食物卻一無所得的悲慘景象,似乎深深地蝕刻在作者的心上,他必然親眼目睹了這裡和前兩首哀歌中所描述的事件。──《丁道爾聖經註釋》 新得救的人無人帶領,不會禱告、讀經。──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吃奶孩子……孩童: 理當首先受到保護,但是在戰亂當中猶大百姓沒有餘力照顧他們。 ──《聖經精讀本》 【哀四5】「素來吃美好食物的,現今在街上變為孤寒;素來臥朱紅褥子的,現今躺臥糞堆。」 這就是國家命運逆轉後的情形,那些以食用山珍海味、穿戴華麗衣飾為財富標誌的人,全被驚嚇得目瞪口呆,對臨到他們所愛之城的浩劫不寒而慄。在古時的東方社會,錦衣玉食的人伏在灰中哀悼,通常是因為國破家亡。──《丁道爾聖經註釋》 失去基督徒相互供應交通,一起事奉的光景,各人逃命,與外邦人為伴。曾從糞堆中召出來的與王子同坐,現今又回到糞堆(詩113:7)。──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美好食物」、「朱紅」:是奢華生活的標誌。 「孤寒」:即「貧乏淒涼」。──《串珠聖經註釋》 對比了猶大的過去和現在。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中,聖徒理當看到隱藏在背後的緣由。這一對比也使人聯想到將來要各自進入天國與地獄的人(路16:19-27)。 ──《聖經精讀本》 【哀四5 美好食物】這字出現次數太少,因此只能假定它所指的不是一種食物或一道菜肴,而是泛指所有可以端上禦桌的珍饈美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四5 臥朱紅褥子的】衣物的顏色顯示這話也是暗指王族。藍色/紫色(和合本:「朱紅」色)的染料極為昂貴(見:民四6;斯八15的注釋)。只有最高級的政府官員或宗教領袖的禮服才會使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四6】「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所多瑪雖然無人加手於他,還是轉眼之間被傾覆。」 雖然所多瑪在猶大人當中以其邪惡而聞名,但該罪惡之城在短時間內便被摧毀,所以並未遭受長期的痛苦。耶路撒冷卻因為更嚴重的惡行──拒絕神的憐憫,必須承受恰如其罪、更重的懲罰。然而,這樣的認知帶著詩人極度的悲愴,而這就是作者痛心疾首的原因。 RSV 的這節結尾作無人加手於她。動詞 h]a{lu^ 的字根不確定,可能該字衍生自 h]u^l,意即「旋轉」、「受苦翻滾」,或「發抖」。所以像「所多瑪城中的手還沒有發抖」這樣的譯文,指的便是所多瑪的傾覆突如其來,城中的居民還來不及驚慌(參 NEB:無人絞扭自己的手)。──《丁道爾聖經註釋》 因罪被世界征服,所多瑪同性戀的罪,現今眾民的罪拜鬼魔,瑪拿西惹動神的憤怒,結局比所多瑪更慘。──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罪孽」與「罪」:原文或作「刑罰」。 6下:或作「手還沒有發抖,轉眼之間所多瑪便被傾覆」,指所多瑪城的毀滅突然而來,居民連驚惶失措的時間也沒有;但錫安的苦難卻是長夜漫漫,令人更難忍受。──《串珠聖經註釋》 所多瑪為亞伯拉罕時代的一座城,因罪惡極大,神降火將之燒毀(創十九章)。──《啟導本註釋》 所多瑪: 曾因淫亂和污穢遭到神的震怒而滅亡(創19:1-28;猶1:7),代表著淫亂和罪孽。然而本節告訴我們,猶大的罪竟然大於所多瑪的罪惡。這意味著猶大的罪惡已達到了極限,也暗示著他們同樣也犯了離棄神反去事奉外邦偶像的屬靈的淫亂的罪。
──《聖經精讀本》 【哀四6 許多經卷中都提所多瑪,它要告訴我甚麼?】所多瑪城因為它的邪惡,被從天而降的硫磺燒毀(參創18:20-19:29)。它變成神最終審判的象徵。然而耶路撒冷的罪比所多瑪城的罪更大!──《靈修版聖經註釋》 【哀四7】「錫安的貴胄素來比雪純淨,比奶更白,他們的身體比紅寶玉(或作“珊瑚”)更紅,像光潤的藍寶石一樣。」 這節以優美的文學誇張法來描述前者的景況,亦間接比較了這兩個階層的生活情形。AV 依照馬索拉經文,將 RV 的貴冑作拿撒勒人,但該詞似乎意指因社會地位而顯眼的人。王室貴冑不再和別人有所區別,因為他們和其餘被圍困的城中百姓一樣,成為饑荒的受害人。馬索拉經文的 p#ni^ni^m 在 AV 和 RV 作紅寶石,可能譯為珊瑚較佳。gizra{t[a{m 一字的意義並不明確(AV 和 RV:他們的光澤)。該字顯然與動詞 ga{zar 有關,意即「切割」,指的是身體的「樣式」或形狀,就像 RSV 作他們形態之美(和合:「他們的身體」)。前後文似乎在傳達一種關於「外表」的概念。馬索拉經文的 sappi^r 就是為人熟知的東方次級寶石──琉璃。──《丁道爾聖經註釋》 教會的領袖曾經生命有見證。──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形容強健的體魄。 「像光潤的藍寶石一樣」:或作「他們的身材樣貌如藍寶石」。──《串珠聖經註釋》 貴胄: 可以譯作“拿細耳人”,意指“獻給神的人”。本節表明,猶大百姓之所以擁有榮耀和美麗,是因他們獻給了神,而非因他們優秀。 ──《聖經精讀本》 【哀四7~10】這是耶路撒冷(“錫安”)被巴比倫圍困時的情景,城內百姓因饑荒殺子充饑。──《啟導本註釋》 【哀四8】「現在他們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無人認識;他們的皮膚緊貼骨頭,枯乾如同槁木。」 貴冑在街上無人認識,因為饑荒已使所有耶路撒冷的居民都形容枯槁。這裡的骨瘦如柴、營養不良和脫水等描述,顯明瞭這是目睹者親眼之所見。這些憔悴的臉和枯乾的唇寧可速死於刀劍之下,都不願再忍受他們自己招致的饑荒和瘟疫之痛苦。──《丁道爾聖經註釋》 如今因罪而生命枯乾,遭眾人岐視。──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四9】「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因為這是缺了田間的土產,就身體衰弱,漸漸消滅。」 生命漸漸枯死,失去神的同在,沒有安息,不如被殺一了了之。──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四10】「慈心的婦人,當我眾民被毀滅的時候,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 平時慈愛的人,在生死關頭露出本相,吞吃幼小生命的人,為保護自己。──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在4節他們只是忽略了子女,而如今卻吞吃了他們。此番駭人聽聞的慘劇,表明罪惡的後果和罪惡所招來的懲罰已徹底地破壞了人的尊嚴。
──《聖經精讀本》 【哀四11】「耶和華發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在錫安使火著起,燒毀錫安的根基。」 神發怒使仇敵進入教會,燒毀教會的事奉,與神隔絕,失去根基。──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發怒成就他所定的」:原文作「成就(即發洩)他的憤怒」。──《串珠聖經註釋》 在錫安……根基: 意指錫安城的根基都被摧毀淨盡了。耶穌也曾在論及日後錫安城將遭毀壞的事件,雙重性地預言了這世界末世性的毀壞(太24:1-51)。 ──《聖經精讀本》 【哀四11~16】宗教領袖腐敗,不但不能納人民於正軌,反說謊話欺騙,妄報平安。一旦為人識破其虛偽,便會棄絕他們,象棄絕大痳瘋患者一樣(利十三45~46)。──《啟導本註釋》 【哀四12】「地上的君王和世上的居民,都不信敵人和仇敵能進耶路撒冷的城門。」 外邦人不相信仇敵會進入教會掌權,難道神是虛無的嗎?無能的嗎?──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耶路撒冷城池的防禦事工素來聞名於世,易守難攻,從前佔據該城的耶布斯人即自誇城牆堅不可破,敵人絕無法可攻入(參撒下5:6-8);但當神利用外邦人來管教 的百姓時,沒有任何屏障足可攔阻神的計劃。──《串珠聖經註釋》 【哀四13】「這都因她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 先知和祭司應在國內宣揚西乃之約的最高標準,但事實上卻要為被擄之前充斥全國的罪孽而負責。作者提到流義人的血(參:耶二十六20~33)來表明當時道德之敗壞。但如今情勢已然扭轉,這些邪惡的祭司和先知的本來面目已被認出,而憤怒的百姓對待他們的方式,和他們引發浩劫的角色相較,正恰如其分。他們領導的權柄被褫奪,現今更被人當作痲瘋病人一樣憎惡。──《丁道爾聖經註釋》 教會話語執事的罪,領袖的罪,帶領信徒走入岐路。──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作者將耶路撒冷遭到毀滅的原因,首先歸到當時宗教、政治領袖身上。我們須銘記:①對領袖而言,領袖的責任極其重大;對百姓而言,遇到稱職的領袖又非常重要<耶22:1-7,領袖的責任>。②當領袖不遵行神旨意的時候,百姓就要遵從神的旨意,有不服從領袖的義務<羅 緒論,基督徒順服與不順服的界限>。 ──《聖經精讀本》 【哀四13~16】指斥未盡職責,歪曲是非的宗教領袖,他們現今自食惡果,不再被尊重,反而像麻瘋病人,到處遭唾棄。──《串珠聖經註釋》 【哀四13~20罪的勢力】 錫安被毀是因為百姓不聽從神僕耶利米的預言而輕信假先知和祭司愚弄人民的假話。再者,假先知和祭司曾逼害義人(13;參耶二十六20~23)。他們的罪傷人害己,以致被逐出城,到處飄流。作者亦希望百姓明白倚靠世上列邦(如埃及),甚至「耶和華的受膏者」(指西底家),都是枉然。──《新舊約輔讀》 【哀四14】「他們在街上如瞎子亂走,又被血玷污,以致人不能摸他們的衣服。」 如瞎子亂走: 意指他們沒有把握真正的真理而四處亂走。被血玷污: 意指他們濫用權利而殺害無辜的義人。 ──《聖經精讀本》 【哀四14~15】不受神的引導,在世界中亂走,為己利益不顧神的旨意,如同大麻瘋蔓延,使人逃避不有份於他們的罪。──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四15】「人向他們喊著說:“不潔淨的,躲開,躲開!不要挨近我!”他們逃走飄流的時候,列國中有人說:“他們不可仍在這裡寄居。”」 這節提及人們以傳統對待痲瘋病人的方式來處置神的假僕人,且不客氣地把他們趕出城去(利十三45、46)。雖然他們試著寄居他處,但均被當地居民阻止。這些居民無疑地對他們抱持著迷信的恐懼,生怕他們同樣會將災禍帶到當地。──《丁道爾聖經註釋》 不潔淨: 這是人們用以防止麻風病人的接近而發出的叫喊聲(利13:45),意指他們屬靈的污穢如同麻風病患者。 ──《聖經精讀本》 【哀四16】「耶和華發怒,將他們分散,不再眷顧他們。人不重看祭司,也不厚待長老。」 人不重看……長老: “人”指外邦人。帶領百姓走向錯謬的人,理當受到外邦人的羞辱。 ──《聖經精讀本》 【哀四16~17】神分散他們,各個對付,關在監牢,罪孽揭露,人輕視他們,不再指望人的幫助,單單轉向神,不見他人,只見耶穌。──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四17】「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 「我們所盼望的」:原文作「我們在望樓(即瞭望塔)上」。 「不能救人的國」:或指埃及(參耶37:5-10)。──《串珠聖經註釋》 猶大國所以愚昧,因為棄耶和華的大能,反去仰賴埃及(“不能救人的國”)。看《耶利米書》三十七5~7. ──《啟導本註釋》 仰望人來幫助……還是枉然: 當雙眼仰望神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到拯救。聖經多處記錄了靈眼朝向正確方向和錯誤方向的例子(創3:5,7;賽2:11;詩19:8)。
──《聖經精讀本》 【哀四17 指望盟友救援】尼布甲尼撒在主前五九七年討伐耶路撒冷時,埃及是猶大所倚靠的頭號盟友。西底家于同年稍後被尼布甲尼撒立為王之後,幾乎立刻便與一系列的西方小國商談,組成抵抗尼布甲尼撒的聯盟(見:耶二十七3的注釋)。五九五年法老森美忒庫二世在埃及登基。他起初在南方與努比亞的戰爭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一個蒲草紙檔說他在巴勒斯坦勝利遊行以示慶祝。因此,猶大有理由預期埃及會支持他們對抗巴比倫。這聯盟最後形成時成員是哪幾個國家並不清楚。按照事態的發展,埃及軍隊於主前五八八年被巴比倫擊潰(見:耶三十七5~7),同時,按照詩篇一三七7,當耶路撒冷毫無疑問即將陷落之際,以東似乎附從了巴比倫。──《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四17~20】猶大滅亡的理由: 記錄了猶大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依靠神而依靠外邦人的罪。要注意,與外邦人建立外交關係並不是罪,不依靠神而單單依靠外邦人的行為才是罪。因此,在解決人生問題的時候首先要依靠神;尋求神的旨意和方法 ;只信神而不作出任何努力的和不信神而只依靠自己的,均是愚蒙之人。 ──《聖經精讀本》 【哀四18】「仇敵追趕我們的腳步像打獵的,以致我們不敢在自己的街上行走。我們的結局臨近,我們的日子滿足,我們的結局來到了。」 這裡提到他們的腳步被尾隨(和合:仇敵追趕我們的腳步像打獵的),顯然是指巴比倫人對那些被准許在基大利管理之下留在故土的人,實施嚴格的監控。巴比倫人決心要防範猶大發生動亂,因此,在基大利的管轄引發異議,又造成他自己遇刺後,猶大地的人於西元前五八一年再次被迫遷移。──《丁道爾聖經註釋》 【哀四18~19】仇敵追殺我們,是神手中的篩子,為叫我們悔改轉向神(路廿二31;彼前五8)。──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四18~20】描述城陷以後,仇敵緊迫追殺,逃亡的人潮中,君王終於被擒。──《串珠聖經註釋》 【哀四19】「追趕我們的比空中的鷹更快,他們在山上追逼我們,在曠野埋伏,等候我們。」 作者在這節優雅的文學誇張法中(參:撒下一23),生動描繪出巴比倫無情地追趕難民。為了防止留在南國的餘民和埃及人有進一步的政治接觸,巴比倫人顯然在猶大南方的沙漠地區設下埋伏。──《丁道爾聖經註釋》 在山上……在曠野: 揭示了他們無論在哪裡都無法進入安息和救恩的絕望狀態。儘管如此,只要最後的審判還沒有臨到,聖徒就總有希望悔改獲救(結18:21)。然而,在最後的審判之後,是永遠的絕望。因此,聖徒須銘記此時此刻就是最後的機會,從而常存悔改的心。 ──《聖經精讀本》 【哀四20】「耶和華的受膏者好比我們鼻中的氣,在他們的坑中被捉住,我們曾論到他說:“我們必在他蔭下,在列國中存活。”」 「我們鼻中的氣」是埃及王的一個傳統稱號,表示王在體生活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可是不見於舊約別處。他是他們生命的支援系統。 「耶和華的受膏者」這詞指明王與神之間的特別關係,這詞起源於膏立授職的儀式中,就如我們在撒母耳記上十六章十三節撒母耳膏立大衛的故事中所見的。雖然在古以色列的生活中,人民能受膏擔任各種職務,統治的王──「耶和華的受膏者」,從他被加冕那一刻起,就變得出類拔萃了(參詩二2)。 「在他蔭下」這話通常所見是指舊約,尤其是在詩篇裏面所說的神。詩篇九十一篇說到的那個人,說他「住在全能者的蔭下」(詩九十一1;比較詩六十三7)。但同一短句在古代的埃及則用來描寫王,有時描畫王為一隻獵鷹,保護他的臣民在他翅膀蔭下的情形。——《每日研經叢書》 這節的受膏者指的是西底家王,他於逃亡時在耶利哥的平原被擒,又在被帶往見尼布甲尼撒之後,雙目被剜且被下在監裡(耶五十二7~11)。──《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所仰望的教會領袖,被仇敵活捉,使我們不再依靠他們,單單依靠獨一的真神。人都是虛謊的,唯有神是真實可靠的(羅三4)。──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耶和華的受膏者」:或指西底家王(參耶39:4-7; 52:7-11)。 「好比我們鼻中的氣」:或作「就是我們的氣息」。 「坑」:即陷阱。──《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的受膏者”:指猶大王西底家。“好比我們鼻中的氣”:西底家王原為猶大人存亡所倚賴的領袖,有若人的呼吸。結果令人民大失所望。──《啟導本註釋》 鼻中的氣: 暗喻了王對國家的重要性,如同呼吸對個人的重要性。我們曾論到他說……存活: 這是一種悔悟,他們深深地反省自己昔日依靠人的舉動是何等愚蠢。 ──《聖經精讀本》 【哀四21】「住烏斯地的以東民哪,只管歡喜快樂,苦杯也必傳到你那裡。你必喝醉,以致露體。」 歡喜快樂的命令是一個相當諷刺的說法,指的是以東人從世仇被迦勒底人征服所得到的快樂,不過曇花一現而已。以東人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與猶大苦苦作對,而眾先知亦因她這種敵對的態度,而宣佈了神要加諸她的審判(摩九12;俄10~16;耶四十九7~22;結二十五12~14,三十五15)。──《丁道爾聖經註釋》 “烏斯”:在以東地。耶城被圍時,以東不但不來救援,反落井下石,幫助巴比倫洗劫。猶大遭難,以東人坐收漁人之利。以東要受應得刑罰(俄11~14節;比較結二十五12~14;三十五5)。“苦杯也必傳到你那裡”:刑罰終必臨到以東。──《啟導本註釋》 【哀四21 以東的角色】以東從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年間開始已經是亞述的藩屬,受亞述的統治,直到一個世紀後,亞述巴尼帕駕崩之時為止。以東很可能於主前六○五年接受了尼布甲尼撒的統治。雖然有些猶大難民在此找到安身之處,耶路撒冷被毀之時,以東顯然是袖手旁觀(見:詩一三七7;俄11節)。主前五九四年巴比倫攻打亞捫和摩押的戰事似乎對以東也沒有什麼影響。截至主前五五二年拿波尼度的戰役為止,他們很可能一直絲毫無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四21~22】逼迫教會的仇敵,是神手中的工具,最後必受神的審判刑罰,如同神藉猶大出賣主,最後吊死自盡。──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預言以東遭報:以東是猶大的世仇,他們沒有與埃及和猶大結盟抵抗巴比倫,所以猶大淪亡後,巴比倫將猶大部分土地賜予以東作為獎賞,他們更趁機欺負猶大,因此最終招來神的刑罰(參結25:12-14; 俄10-16)。──《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充滿絕望的求告聲,戲劇性地化為了希望之聲。聖經的結尾並不是咒詛和絕望,乃是赦免和拯救的應許。綜上所述:①直到最後的那一瞬間,神都是施行慈愛、應許、救恩;②神會審判至死不肯悔改的人。聖經所記錄的以色列的背叛與神的赦免,再一次向我們提醒這一點。美好的信仰會使我們為神的大愛而感動,從而矢志不移地持守信仰,即便是深陷罪中,也會聆聽神的警告而悔改。 ──《聖經精讀本》 【哀四21~22以東的結局】 以東本是猶大的親屬,但他不單不幫助耶城,而且還希望在猶大身上圖利(俄10~16),所以她必受刑罰而滅亡。──《新舊約輔讀》 【哀四22】「錫安的民哪,你罪孽的刑罰受足了,耶和華必不使你再被擄去。以東的民哪,他必追討你的罪孽,顯露你的罪惡。」 刑罰受足了: 表明神對聖徒的震怒,有明確的限度。但是,施行最後的審判之後,神對罪人的震怒將會持續到永遠。 ──《聖經精讀本》 【思想問題(第四章)】 1 試列出錫安今昔的對比。你對此有何感想?先知和祭司所犯的罪與刑罰如何相應?見13-16。反省你有沒有犯什麽令神發怒的罪,並趕快悔改。 2 錫安所受的懲罰是短暫的,終要得救(22)。你看見神對選民的救贖,得到什麽激勵?你有否為此感謝神?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