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五章拾穗 【哀五1】「耶和華啊,求你紀念我們所遭遇的事,觀看我們所受的凌辱。」 為百姓代求,推動寶座上的手,求神察看所受的凌辱。──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本章為哀歌第五首,是一篇求神紀念百姓苦況的禱告詩,雖然和第一、二及四首一樣共22節,但非字母詩體。──《啟導本註釋》 等於是2-18節的序論。如今,猶大民族失去了一切,包括富足、榮耀和名譽。然而,猶大卻沒有失去禱告。縱觀以色列歷史,每當他們的罪惹動神的震怒而使他們遭遇患難時,他們的哀求聲如同暴發的火山一樣,搖動了神的寶座(士3:15-25;4:1-3;10:6-16)。可以在苦難中向神禱告,這是聖徒莫大的特權。真誠的悔改禱告,可使神收回懲戒,使痛苦的歎息化為感恩的讚美。 ──《聖經精讀本》 【哀五1~18】這段描述猶太人在俘虜者巴比倫人手下受苦,受淩辱和意志消沉。──《雷氏研讀本》 【哀五1~18祈禱中複述苦況】 本段是錫安居民集體向神的禱告,求神記念他們的苦境。這裏所形容的事例應該是指耶路撒冷陷落後的情景。從人民的憶述中,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痛悔的心。這裏形容的苦難實在很大,若果我們是那時的錫安居民,不知會有何感受?幸好錫安居民亦知道降災禍的神同樣是憐恤的神,所以他們向神祈禱及申訴苦難,望祂施恩。第3節是指耶路撒冷再不是屬於以色列人的了。「到了我們的頸項上」(5)意謂被征服,因古時的勝利者愛把腳踏在敵人的頸項上以表示征服對方(參賽五十一23)。第7節支持十誡中的第二條誡命,表示人的罪孽能夠影響後代。「曠野的刀劍」(9)指沙漠中的阿拉伯強盜。「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16)意謂以色列人失去尊嚴。──《新舊約輔讀》 【哀五1~22】第五首哀歌:最後一首是團體的禱告詩,求神記念他們的苦況,並在悔罪的心意中,仰望神的恩惠,使他們得以再次復興。本章雖有22節,但字母排列的形式卻不存在。──《串珠聖經註釋》 若說1-4章採用了挽歌(elegy)的形式,間接地求告了神的拯救,本章則是祈禱詩。詩人向神認罪,傾訴現在的痛苦,也督促眾民悔改,之後重新代表百姓直接呼求神的救拔。本章由兩個部分組成:①前半部向神吐露了眼前的痛苦(1-18);②後半部則確信和依靠神的永恆性和他慈愛的豐盛,求告神在不遠的未來拯救他們(19-22)。本章的每一個詩節都由兩個句子組成,彼此相對。 ──《聖經精讀本》 【哀五1~22求復新我們的日子】 第五首哀歌雖不是「離合詩體」,只是由二十二節組成,卻仍能保持與其他哀歌相稱。有人稱這首哀歌為「集體哀歌」(如詩四十四,七十四,七十九等),因為它把第三章及第四章上半部個人(錫安以「我」代替)的強調轉為集體(用「我們」)的哀求。 祈禱 神啊,感謝,因藉苦難磨煉人對的信心,所以求使我在苦難的日子賜我悟性和力量來倚靠,領會的心意。──《新舊約輔讀》 【哀五2】「我們的產業歸與外邦人;我們的房屋歸與外路人。」 以色列人引以為傲的產業(利二十24)已然荒蕪且被外邦人的軍隊所佔。在西元前五八七年之後,一些以東人深入猶大南部,定居於希伯崙之南,之後其他以東人及阿拉伯人亦隨之遷移。──《丁道爾聖經註釋》 仇敵掠奪事奉的功效,活捉信徒與世同化。──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產業”:猶大的土地。──《啟導本註釋》 我們的產業歸與外邦人: 這裡的“產業”指迦南地。這是神賜給亞伯拉罕與他後裔的應許之地,是約書亞時代所征服的(創12:1;13:14-17;書21:43-45)。然而,以色列卻背叛與神所立的約而犯罪,從而失去了這祝福之地。如此看來,神的祝福與應許是建立在兩者之間的聖約之上,若有一方毀了約,祝福就會消失。而人是罪人,決計無法靠自己持守與神所立的約,耶穌基督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降世(來6:13-7:28)。我們惟有依靠耶穌的恩典才能得到拯救,因此要時刻悔改自己的罪並依靠主。 ──《聖經精讀本》 【哀五3】「我們是無父的孤兒,我們的母親好像寡婦。」 這節是指耶路撒冷再不是屬於以色列人的了。──《新舊約輔讀》 失去基督為元首的帶領,失去神的看顧。──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意指因著饑荒和殺傷出現了許多孤兒,這也是暗喻猶大遭到了離棄。
──《聖經精讀本》 【哀五4】「我們出錢才得水喝,我們的柴是人賣給我們的。」 得勝的迦勒底人對留在故土可憐的猶大人監控得十分嚴密,甚至生活最基本的用品如飲用水,都必須要購買才得享用。──《丁道爾聖經註釋》 落在仇敵手中,強制勞動糊口。──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以色列民在曠野四十年不但衣服沒有破,鞋子沒有壞,而且有劈柴挑水的人,柴和水供應不缺(看申二十九5,10~11)。現在,犯罪的結果,是生活在他人的土地上,水和柴都得付出代價。──《啟導本註釋》 為了得到水和柴等生活必需品,猶大向仇敵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這生動地揭示了猶大迫在眉睫的民生之苦。 ──《聖經精讀本》 【哀五4~5】被擄的人要付錢才得到“水”和“柴”。──《雷氏研讀本》 【哀五5】「追趕我們的,到了我們的頸項上,我們疲乏不得歇息。」 「到了我們的頸項上」意謂被征服,因古時的勝利者愛把腳踏在敵人的頸項上以表示征服對方(參賽五十一23)。──《新舊約輔讀》 這節有些難譯,RSV 和 NEB 依照辛馬庫譯本〔Symmachus,根據傳統,乃西元三世紀的猶太人,改信伊便尼派之教導(即諾斯底主義的一派),將舊約譯為希臘文,譯文後被俄利根(Origen)收錄在其所編的六種經文合璧(Hexapla)和四種經文合璧(Tetrapla)二書中〕,將此處解作「軛」。馬索拉經文可譯成我們被追趕到了我們的頸項,但此意義仍不十分明確,可能指的是古時的傳統──勝利者把腳踏在戰敗的敵人頸上(參:書十24;賽五十一23)。──《丁道爾聖經註釋》 因罪遭仇敵追趕,不得安息。──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到了我們的頸項上」:即「把我們征服」;古時勝利者把腳踏在敵人的頸項上,表示征服了對方。(見書10:24; 參賽51:23;林前15:25)──《串珠聖經註釋》 “到了我們的頸項上”亦作“緊跟在我們的腳步後”,喻窮追不捨。──《啟導本註釋》 到了……頸項上: 以色列硬著頸項悖逆神(出32:9),結果,他們就被外邦人壓了頸項。
──《聖經精讀本》 【哀五6】「我們投降埃及人和亞述人,為要得糧吃飽。」 這節顯示了被基大利統治的餘民絕望的景況。他們的情況危急,以致樂意與埃及或亞述結盟以確保他們能苟活。亞述在此代表巴比倫(參:耶二18)。──《丁道爾聖經註釋》 向仇敵投降,為了口糧,參加「三自」為了有聚會。──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或指基大利的餘民為獲苟延而流離逃竄的事(參耶41-43章);亞述在此代表巴比倫(參耶2:18)。──《串珠聖經註釋》 “投降”:有歸順的意思。或指巴比倫立亞希甘的兒子為省長後,為以實瑪利所殺,餘民四散逃亡,有一部分去了埃及(王下二十五25~26)。“亞述人”可指亞述(耶二18),更可能指亞述人過去佔有的土地(參拉六22)。──《啟導本註釋》 【哀五6 埃及和亞述】由主前七世紀開始,猶大已經受亞述所支配。瑪拿西王在位五十五年之內的大部時間都是其忠心藩屬。約西亞時代霸權由亞述轉移到巴比倫時,猶大瞥見了一線的獨立機會。在這個過渡時期之內,埃及開始試圖控制本區。埃及人於主前六○九年將約西亞之子約雅敬放在猶大國位,他一直向埃及效忠,直到尼布甲尼撒的霸權中止這關係為止。六○四年亞實基倫陷落之後,約雅敬向巴比倫朝貢了幾年。但尼布甲尼撒在六○一年進侵埃及失敗,約雅敬再度附從埃及,停止繳納東往巴比倫的歲貢。因此當尼布甲尼撒在主前五九七年討伐耶路撒冷時,埃及是猶大所倚靠的頭號盟友。故此,猶大可說是完全依賴埃及和亞述,這關係一個世紀多以前已經存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五7】「我們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們擔當他們的罪孽。」 本節支持十誡中的第二條誡命,表示人的罪孽能夠影響後代。──《新舊約輔讀》 這節的思想和十誡的第二誡一致(出二十4、5)。人類世代的延續不容許個人離群索居。因此,子女便承接了父母生命和所作所為的果效(參:申五9、10)。一般人抱怨後代要為祖先的罪孽受罰,耶利米卻早已否定這種抱怨(耶三十一29、30)。──《丁道爾聖經註釋》 傳統的犯罪,不反潮流,跟人走不跟從主走。──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有關百姓要擔當列祖拜偶像的罪,見出20:5; 申5:9。──《串珠聖經註釋》 耶路撒冷落入仇敵手中,這個責任應由列祖和子孫同擔,因為當代的百姓也犯了罪(16節;耶十六11~12;三十一29~30)。──《啟導本註釋》 猶大不僅支付了自己的罪價,也擔當了祖先的罪價。沒有悔改的罪會導致懲罰加重,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聖經精讀本》 【哀五8】「奴僕轄制我們,無人救我們脫離他們的手。」 曾是佣人的,現今管制主人,為叫主人謙卑。──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奴僕”指巴比倫人。過去的奴僕現在成了主人,轄管耶城。──《啟導本註釋》 奴僕: 指巴比倫的低級管吏。他們直接管理俘虜。如今極度驕傲的猶大受到了悲慘的懲戒,他們甚至受到了卑微之人的壓迫。 ──《聖經精讀本》 【哀五9】「因為曠野的刀劍,我們冒著險才得糧食。」 「曠野的刀劍」指沙漠中的阿拉伯強盜。──《新舊約輔讀》 此時真正威脅生計的是掠奪的強盜,他們可能是巴比倫人或是遊牧的阿拉伯人。他們搶掠那些到附近田野覓食,毫無警覺的村民。──《丁道爾聖經註釋》 因背叛神,神的話語稀少,須出代價才得著神的話,仇敵燒掉聖經,須翻山越嶺去抄幾節聖經,不斷背誦且遵行之。──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曠野的刀劍」:指出沒在沙漠中的亞拉伯強盜,以色列人出到曠野收割,經常被他們搶掠。──《串珠聖經註釋》 “曠野的刀劍”指行蹤飄忽,打家劫舍的亞拉伯匪徒。──《啟導本註釋》 【哀五10】「因饑餓燥熱,我們的皮膚就黑如爐。」 因無生命供應,生命枯乾,失去新鮮活力,如同饑餓的人皮膚發黑。──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黑」:原文或作「熱」。──《串珠聖經註釋》 【哀五11】「敵人在錫安玷污婦人,在猶大的城邑玷污處女。」 “處女錫安”這一稱呼形象地反映了錫安的純潔。如今卻受到了極大的玷污。當猶大沒有持守心靈的純潔之時,神使他們的肉體和環境均遭到羞辱(羅1:24)。
──《聖經精讀本》 【哀五11~18】仇敵進入教會,壓制信徒順從他們,領袖關進監牢,年青信徒進勞改營強制勞動。老年信徒漸死去,少年人無喜樂,心中悲哀,度日如年,遭眾人藐視,犯罪遭禍,摸不到神,靈裏黑暗。教會荒涼,聚會之處成為加工廠。──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哀五12】「他們吊起首領的手,也不尊敬老人的面。」 處死後把屍首吊起來,目的是作進一步的侮辱。──《雷氏研讀本》 「老人」:或作「長老」。──《串珠聖經註釋》 首領被處死,還要掛起來示眾,極盡侮辱之能事(參申二十一22~23)。──《啟導本註釋》 【哀五12 吊起首領的】這些首領是「掛在仇敵手上」,還是「綁著手吊起來」,希伯來原文模棱兩可。後者(和合本的翻譯)並無先例。掛起表示處決,一般是處死之後才被掛起來。「掛起」的方法通常是插在竿子上。此舉的物件最常是叛黨領袖或王室成員(撒上三十一10)。古代近東的軍隊普遍將被擊敗的敵人處以刺刑。譬如亞述,就將這作法視為心理戰術和恐怖活動(如他們的王宮壁畫上所描繪的)。又請參看:以斯帖記二2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五13】「少年人扛磨石,孩童背木柴,都絆跌了。」 這節再一次論述猶大自己招致的可怕懲罰。以色列的首領被崛起的「奴僕」所背叛,更進一步被雙手捆綁,吊在空中來淩辱。甚至少年人和孩童均因社會體制之崩潰,而被迫作粗活。對少年人而言,磨榖物是極為羞辱的事,因為這是女人的工作(參:士十六21)。──《丁道爾聖經註釋》 推磨被視為婦女的工作(參看士一六21),對男性來說是有損身分的。──《雷氏研讀本》 “扛磨石”亦作推磨,為羞辱的奴隸工作(看士十六21)。──《啟導本註釋》 突出了全民族的悲哀,“少年人”被迫從役,年邁的“老年人”也倍受羞辱。尤其是,這逼迫來自外邦人,因此除了皮肉之苦之外,還伴隨著精神上的痛苦。 ──《聖經精讀本》 【哀五13 在磨石做苦工】將谷粒磨成麵粉用的通常是磨石,這是社會階層最低之人的工作。手磨(又稱鞍磨)是古時家用的基本設備之一,用兩塊石頭製成:下磨石有凹面,上磨石呈長方形。日常將谷粒磨成麵粉的工作是用上磨石,將散在下磨石面的谷粒磨成粉。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型磨坊往往充作監獄工廠,但囚犯所用的依然是手磨。用驢或奴隸推動的大型旋轉式石磨要到舊約時代之後才發明。埃卜拉的王宮有一個存放了十六個手磨的房間,相信是囚犯磨面之處。在磨坊工作的通常包括戰俘、罪犯,和欠債不還的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五13 木柴的重擔】要供應廚房的灶火,木柴是經常不斷的需要。王宮、聖殿、大戶都使用奴隸來擔任這工作。即使是孩童也可以幫忙搬運分配木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五14】「老年人在城門口斷絕,少年人不再作樂。」 昔日長老和審判官坐著施行審判的地方,如今已荒蕪。──《丁道爾聖經註釋》 「老年人在城門口斷絕」:指再沒有審判官坐在城門口辦案。──《串珠聖經註釋》 “城門口”為長老斷案的地方,但老年人已不見了。“城門口”也是聚談歡樂的地方,可是少年人已無心作樂。──《啟導本註釋》 【哀五15】「我們心中的快樂止息,跳舞變為悲哀。」 【哀五16】「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我們犯罪了,我們有禍了!」 「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意謂以色列人失去尊嚴。──《新舊約輔讀》 國家的尊嚴和威望亦已喪失,因為百姓不斷拒絕履行西乃之約的責任。這個意象完全表達了以色列的降卑,且對她淪亡的原因,下了正確無誤的評估。這種對於「罪必招致懲罰」的認知,促使作者為自己的同胞代求。──《丁道爾聖經註釋》 掉落的“冠冕”顯示耶路撒冷的榮耀已經失去。──《雷氏研讀本》 「冠冕從我們的頭上落下」:指以色列人失去國家的尊嚴和威望。──《串珠聖經註釋》 “冠冕”是光榮的象徵,現在已不再見昔日的榮耀和尊嚴。──《啟導本註釋》 我們犯罪了,我們有禍了: 結論部分揭示了,詩人之所以陳述這些慘絕人寰的痛苦,並不是為要抱怨,而是為了肯定此番懲戒的原因,即心痛不已地承認自己的罪。認罪悔改繼續昇華為對救恩之愛的確信。 ──《聖經精讀本》 【哀五16 冠冕】王族佩戴冠冕作為地位和權柄的象徵。故此這字的意思,亦延伸到包括自然伴隨地位和權柄的尊嚴和榮譽。以色列在本節所戴的不是實物的冠冕,而是他們的尊嚴和榮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哀五17】「這些事我們心裡發昏,我們的眼睛昏花。」 「這些事」:應作「因此」。──《串珠聖經註釋》 【哀五18】「錫安山荒涼,野狗(或作“狐狸”)行在其上。」 作者在此以徘徊的野狗之意象,傳達出一度人口眾多的錫安山如今荒涼的畫面。──《丁道爾聖經註釋》 【哀五19】「耶和華啊,你存到永遠,你的寶座存到萬代。」 詩人信心的呼喊:眼前雖然愁雲密佈,但當他抬頭仰望神時,確信神仍坐在寶座上, 的王權存到永遠。 「存」:原文或作「坐」,指作王。──《串珠聖經註釋》 作者哀痛深切,但並未感到絕望。他憑著信心呼求,相信那掌握王權的神一定會再次看顧受苦的百姓,復興以色列民。──《啟導本註釋》 從暗淡的現實中,作者將視線轉向了永恆之神。他思想神的永恆寶座,從中獲取了盼望。人的思念和世界的風俗均會發生變化,但神卻永不改變(來13:8)。因此,作者堅信揀選並引領猶大的神,終必拯救他們。 ──《聖經精讀本》 【哀五19~22】祈求神使我們回轉,祂的怒氣是短暫的,祂的恩典是永存的(詩卅5)。──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作者先是訴說了猶大的悲劇,繼而懇求神拯救猶大。他的禱告是滿有信心的禱告,基於神必不離棄他們的正確判斷。 ──《聖經精讀本》 【哀五19~22復興的祈求】 這是作者信心的祈求。雖然眼前瘡痍處處,但當作者仰望神時,他肯定神仍作王,祂的寶座永遠長存。這信心帶給人民極大盼望,所以他們祈求復新他們的日子,回復昔日蒙福的光景。22節的「竟」可譯作「除非」,這是作者不願意看見的事情。──《新舊約輔讀》 【哀五20】「你為何永遠忘記我們?為何許久離棄我們?」 「永遠」:原文或作「不斷」。──《串珠聖經註釋》 【哀五21】「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你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 這節表達了作者對於全民復興以及與神和好的渴慕,因為他深信神對祂的子民仍有一至高的計劃。──《丁道爾聖經註釋》 “像古時一樣”:像神歷代對待肯悔悟的以色列人一樣,因祂的怒氣不過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三十5)。──《啟導本註釋》 求你使我們向你回轉: 作者祈求神施恩重新恢復關係。猶大需要作悔改的禱告,而只有神的恩典才能使他們向神悔改。悔改的雖然是人,賜下謙卑和智慧使人悔改的卻是神。由此可知,得救的整個過程都在乎神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 【哀五22】「你竟全然棄絕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 「竟」可譯作「除非」,這是作者不願意看見的事情。──《新舊約輔讀》 這節可譯成「除非禰全然棄絕我們」,或是疑問的方式「難道禰已全然棄絕我們了嗎?」上述兩種譯文都表達了作者對以色列仍舊被神拋棄的體認。然而,按照神在前約中的憐憫,作者無法相信神已然棄絕祂的子民(參:羅十一1、2)。──《丁道爾聖經註釋》 像瑪拉基書一樣(參看瑪四6),本書以一句消極的話來結束;因此,猶太人在公開誦讀的時候,習慣上讀完第22節之後,會把第21節再讀一遍。──《雷氏研讀本》 這是極悲觀絕望的結尾(參賽66:24; 瑪4:6):以色列人在苦難中感覺黑夜漫漫,似乎被神全然棄絕。日後猶太人在會堂宣讀本節時,每再重複21節。有學者則認為「你竟」的原文應譯作「除非你」。──《串珠聖經註釋》 此詩結尾看似十分淒清,好象全然無望。舊約中有許多書都以沉重口吻作結:《以賽亞書》以觀看違背神的人的屍體作結;《瑪拉基書》用“免得咒詛遍地“作結;要人冷靜,切實考慮。本節原文有”除非你全然棄絕我們…”之意,重點放在21節上。猶太人每年陰曆三、四月守亞筆月紀念耶城兩次陷敵時(一次為巴比倫,一次為羅馬所攻陷),讀畢全章,必重讀21節;滿懷希望面對將來。──《啟導本註釋》 乍一看,本節似乎是否定性的告白,因此,公開宣讀的時候,通常是先讀22節,再讀21節。事實上,作者並沒有懷疑神的救恩。本節只是在強烈地呼求神速速使他們脫離令他們痛苦萬分的現狀。 ──《聖經精讀本》 【思想問題(第5章)】 1 從錫安民的禱告中,你在以下幾方面有何學習?a 對自身遭受的苦難。b 對神的信心。c 祈求的心願。 2 五首哀歌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麽?最有力的震撼又是什麽?你對國家民族的苦難與神行事的方針有何進一步認識或提醒?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