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一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但以理和三友的抉擇】 一、尼布甲尼撒王擄掠耶路撒冷(1~2節) 二、但以理和三友被選入宮受訓(3~7節) 三、但以理和三友為保潔淨拒用王膳(8~16節) 四、但以理和三友結訓後獲王賞識(17~21節) 貳、逐節詳解 【但一1】「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 〔呂振中譯〕「猶大王約雅敬執掌國政之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耶路撒冷圍困住。」 〔原文字義〕「猶大」讚美的;「約雅敬」耶和華興起;「在位」統治;「巴比倫」混亂;「尼布甲尼撒」願尼布(假神之名)保護王權;「耶路撒冷」平安的訓誨;「圍困」圍攻,封鎖。 〔背景註解〕「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按先知耶利米的記載,尼布甲尼撒出征猶大之時是約雅敬第四年(耶廿五1),這顯然是按照巴勒斯坦的算法;而但以理所說的「約雅敬第三年」,是循巴比倫的算法;要待國王登基滿一年後始稱為元年,即在位的第一年。猶大王約雅敬是約西亞的長子,主前609年在埃及法老尼哥的扶植下,取代他的弟弟約哈斯為王(參王下廿三34)。 〔文意註解〕「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相當於主前605年。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當時尼布甲尼撒曾短暫圍困耶路撒冷城,其間因他父親駕崩,回去繼承王位。就在這次的圍城期間,約雅敬臣服於尼布甲尼撒王,有三年之久(參王下廿四1)。 〔話中之光〕(一)神能使用猶大王,也能使用巴比倫王;一切在上有權柄的,都是出於神的(參羅十三1)。 (二)信徒應當尊敬在上掌權者(參彼前二13),為他們禱告,使他們能為神所用。 【但一2】「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 〔呂振中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和神殿中一部分的器皿交在他手裡,他就把這些器皿帶到示拿地、他的神廟裡,將器皿帶進他神廟的庫房房中。」 〔原文字義〕「器皿」用具,器具;「幾分」部份,某些;「交付」給,放置;「示拿」吼獅之地,兩河之間;「(原文雙字)」寶物(首字);庫房(次字)。 〔文意註解〕「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意指約雅敬投降稱臣,並獻出部分神殿中的器皿給巴比倫王這件事,乃是出於神的手。 「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示拿地』就是巴比倫國的發源地(參創十一2,9)。 「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他神』指巴比倫所敗的偶像假神。 〔話中之光〕(一)神手所作的事,有時是積極正面的,有時是消極負面的,所以信徒應當在一切事物中,學習認識神手的作為。 (二)我們原本是神殿中的器皿,蒙恩用來事奉神,但若墮落軟弱,很可能被撒但所佔據竊用,羞辱主名。 【但一3】「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毘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 〔呂振中譯〕「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才拿要從以色列人王家後裔、和顯達者之中、引進幾個人來,」 〔原文字義〕「太監」皇帝的頭,皇帝的顧問,內臣;「宗室(原文雙字)」王室(首自);種子(次字);「貴冑」貴族。 〔文意註解〕「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毘拿」:『太監長』指負責王宮內事務的總長,但不一定是受閹割的宦官。『亞施毘拿』是波斯名字,意義不詳。 「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從所征服的屬國的王親貴族中,挑選青年才俊,在宮中服侍,用意在誇勝和教化。 【但一4】「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 〔呂振中譯〕「就是年輕的人,沒有任何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同詞∶智慧),富有知識,滿有學識、聰明,足能侍立在王宮殿的,要將迦勒底人的典籍和語言教授他們。」 〔原文字義〕「殘疾(原文同字重複)」瑕疵,汙點,缺陷;「相貌」外表,景象;「俊美」好的,令人愉悅的;「通達」有見識,有洞察力;「學問」智慧,技巧;「知識(原文雙字)」認識,熟識(首字);知識,洞察力(次字);「聰明(原文雙字)」分辨,理解(首字);頭腦,思想(次字);「俱備」(原文無此字);「侍立」站立,配置;「迦勒底」破土者。 〔文意註解〕「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指年輕且體格健全,外表英俊瀟灑。 「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指內在聰明且博學,富有潛力的可造之才。 「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指夠資格在皇宮裡服侍。 「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迦勒底』亦即巴比倫;『文字言語』包括各種通用的語言文字,以及各類學問,如:皇宮禮儀、星相學、占卜術等。 〔話中之光〕(一)世人看外貌,但神看內心(參撒上十六7)。 (二)信徒若有機會學習各樣學問,應當盡力學習,以便將來能夠為神所用。 【但一5】「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養他們三年,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 〔呂振中譯〕「王將王的大餐日日的分兒、和他自己喝的酒、分派給他們,將他們養大了三年;過了三年、他們好侍立在王面前。」 〔原文字義〕「派定」分配,指定;「自己所用的膳」王的膳食,佳餚;「養」使長大;「侍立」站立,配置。 〔文意註解〕「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意指他們日常的飲食,都按照皇宮的規格供應。 「養他們三年」:指以三年為期,學術的訓練和身體的調養,雙管並進。 「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三年期滿,經過嚴格的考驗之後,才有資格在王面前服侍。 〔話中之光〕(一)侍奉世上的君王,尚且需要三年的培養,我們要事奉萬王之王,豈不應當更用心加倍的培養,好使我們裝備齊全來服事祂。 【但一6】「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 〔呂振中譯〕「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 〔原文字義〕「但以理」神是我的審判;「哈拿尼雅」神已眷顧;「米沙利」有誰是像神那樣的;「亞撒利雅」耶和華已幫助。 〔文意註解〕「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指這些接受培訓的人中,有最近所征服南國的猶大族人。 「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這四個人的名字是希伯來文的稱呼,含有希伯來信仰的意義。 〔話中之光〕(一)這些人的名字,表明他們的父母親對他們的期待,也表明他們自我期許與鞭策。我們最低限度,應當作個名副其實的「基督徒」。 【但一7】「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 〔呂振中譯〕「太監長給他們起了名,把但以理叫做伯提沙撒,稱把哈拿尼雅叫做沙得拉,把米沙利叫做米煞,把亞撒利雅叫做亞伯尼哥。」 〔原文字義〕「伯提沙撒」貧困者的寶藏之主;「沙得拉」王公貴族,偉大的文士;「米煞」王的客人;「亞伯尼歌」尼布的僕人。 〔文意註解〕「太監長給他們起名」:指另給他們起巴比倫新名,含有異教的色彩。 「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這些新名可能是當時某些異教神祗的名字。 〔話中之光〕(一)太監長所給他們起的名字,含有異教的色彩,雖然能幫助他們易於融入異教社會環境中,但也因此給他們帶來試探,被世俗同化的危機隱然存在。 【但一8】「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 〔呂振中譯〕「但是但以理卻抱定心意、決不以王的大餐和王所喝的酒而玷污自己;因此他便要求太監長准他不玷污自己。」 〔原文字義〕「立」設立,設定;「志」意志,決斷;「玷污」污穢,污染。 〔背景註解〕「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摩西的律法規定以色列人不可吃不潔淨之物(參利十一章),也不可吃祭過偶像之物(參出卅四15)。 〔文意註解〕「但以理卻立志」:意指他將這事放在心上,或立定心意。 「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指拒絕王宮中的美酒佳餚,以免自己成為不潔淨。 「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指他並非貿然罷吃,而是以明智和謙恭的態度,請求太監長的諒解。 〔話中之光〕(一)摩西律法規定食物的潔淨與不潔淨,用意是要確保神的選民活在世界上能夠分別為聖;我們與世人交接來往,應當謹慎戒懼。 (二)神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林後六17)。 (三)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林後六14)? 【但一9】「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 〔呂振中譯〕「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得到特別的待遇和同情;」 〔原文字義〕「蒙恩惠」慈愛,喜愛;「受憐憫」同情,子宮。 〔文意註解〕「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指神感動太監長,使他願意特別寬待但以理。 「蒙恩惠,受憐憫」:『恩惠』指上對下的特別好待;『憐憫』指發自內心的同情,如同母親對從自己腹中出來的嬰兒那樣的愛憐。 〔話中之光〕(一)信徒的人際關係好壞,關鍵乃在於神;蒙神恩待的人,一般大多也受人好待,但我們切莫為著討人的喜歡,而在真理和公義上與人妥協。 (二)主耶穌幼年時,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起增長(路二52);若是能行,信徒總要盡力與人和睦(羅十二18)。 【但一10】「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巳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 〔呂振中譯〕「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把你們的飲食分派好了;何必讓他見你們面貌比同輩的年輕人憔悴難看呢?怎麼好呢?那你們就使我的腦袋在王面前難保了。』」 〔原文字義〕「懼怕」令人害怕的;「派定」分配,指定;「肌瘦」不悅,沮喪;「難保」有罪。 〔文意註解〕「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指他若擅自更改食譜和食材,恐會被皇上怪罪他怠忽職守。 「他巳經派定你們的飲食」:指皇帝已經命令必須提供何種飲食給這些人。 「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太監長認為若不用王膳,因營養不良,自然會顯出面黃肌瘦,後果恐難交代。 「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意指將必因此招致殺頭之禍。 〔話中之光〕(一)凡人所當得的,就給他。當得糧的,給他納糧;當得稅的,給他上稅;當懼怕的,懼怕他;當恭敬的,恭敬他(羅十三7)。 【但一11】「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的委辦說:」 〔呂振中譯〕「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來照管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的監護人說:」 〔原文字義〕「管理」(原文無此字);「委辦」監護人。 〔文意註解〕「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管理…的委辦說」:大概是但以理從太監長那裏得到暗示,知道負責膳食人員所擔心的,乃是進食者的氣色絕不容顯出憔悴難看(參10節)。於是,但以理就直接找負責這幾位猶太人膳食的監護人商量。 「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這四個人就是從猶大族的王室貴冑中挑選出來的少年人(參3,6節)。他們大概是同在一起食宿並培訓。 〔話中之光〕(一)但以理先探知太監長的心意所在(參10節),然後才跟太監長手下的委辦商量;辦事的先後次序搞對了,就容易對症下藥。 【但一12】「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喫,白水喝,」 〔呂振中譯〕「『請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 〔原文字義〕「試試」測驗,試驗;「素菜」蔬菜。 〔文意註解〕「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十是一個聖經所慣用的約數(摩五3;亞八23),十天指能夠顯明對身體是否有影響的期限。 「給我們素菜喫,白水喝」:『素菜』指五穀和蔬菜;『白水』指未經發酵的飲用水。這類飲食符合潔淨的條例。 〔話中之光〕(一)信心是經得起試驗的;有信心的人,不怕別人的試驗。 (二)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一3)。 【但一13】「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僕人罷。」 〔呂振中譯〕「然後讓你看看我們的面貌、和那吃王大餐的年輕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怎麼樣來待僕人吧。』」 〔原文字義〕「看看」察看,觀察;面」臉;「貌」外表,景象;「面貌(第二詞)」(原文與「貌」同字)。 〔文意註解〕「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指比較不同飲食者的氣色和肌膚豐潤程度,以驗出是否有差別。 「就照你所看的待僕人罷」:視比較的結果是否值得放心,日後的飲食任憑監護人定奪。 〔話中之光〕(一)凡事不可強求;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 (二)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腓三16)。 【但一14】「委辦便允准他們這件事,試看他們十天。」 〔呂振中譯〕「關於這事、監護人允准他們,便試試他們十天。」 〔原文字義〕「委辦」(原文無此字);「允准」聽從,應允;「試看」測驗,試驗。 〔文意註解〕「委辦便允准他們這件事」:指通融這件事。 「試看他們十天」:指給予他們試驗的期限。 【但一15】「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 〔呂振中譯〕「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所有吃王大餐的年輕人還俊美、還肌豐肉肥。」 〔原文字義〕「過了」末端,結尾;「俊美」好的,令人愉悅的;「肥胖」肥的,胖的。 〔文意註解〕「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指過了試驗的期限,便查驗他們的膚色和健康情形。 「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指不但沒有消瘦,反而更加豐潤好看。 〔話中之光〕(一)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八12)。 【但一16】「於是委辦撤去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給他們素菜喫。」 〔呂振中譯〕「於是監護人就把所要給他們吃的大餐、和他們所該喝的酒、撤去,給了他們蔬菜。」 〔原文字義〕「委辦」監護人;「撤去」拿走,帶走;「素菜」蔬菜。 〔文意註解〕「於是委辦撤去他們用的膳,飲的酒」:指監護人放心地從他們的食材中取消葷食和酒類。 「給他們素菜喫」:指僅供應五穀和蔬菜,並飲用水給他們。 【但一17】「這四個少年人,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學問原文作智慧〕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 〔呂振中譯〕「這四個年輕人、神在各樣典籍和學問(原文:靈)上都賜給他們知識和通達;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異象和夢兆。」 〔原文字義〕「文字」書籍,文件;「學問」智慮的,洞察力,理解;「聰明」(原文無此字);「知識」思想;「明白」分辨,理解;「異象」啟示,神諭;「夢兆」夢。 〔文意註解〕「這四個少年人,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指神在學習語言文字和各種學術研究上,特別恩待這四個少年人。 「賜給他們聰明知識」:本句按原文是和前面的學問連在一起,可另譯作『賜給他們智慧與知識』;『智慧(聰明)』是指對事物的洞察力,『知識』是指對事物的思考力。 「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指但以理在一般訓練課程之外,對於有關從神來的啟示特別有造詣。 〔話中之光〕(一)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你們,使你們真知道祂(弗一17)。 【但一18】「尼布甲尼撒王豫定帶進少年人來的日期滿了,太監長就把他們帶到王面前。」 〔呂振中譯〕「尼布甲尼撒王吩咐把眾年輕人引進去的日期到了,太監長就把他們引進到王面前。」 〔原文字義〕「豫定」說,宣稱;「滿了」末端,結尾;「帶到」引進,引介。 〔文意註解〕「尼布甲尼撒王豫定帶進少年人來的日期滿了」指巴比倫王所給的三年培養期限滿了(參5節)。 「太監長就把他們帶到王面前」:意指帶他們進到宮廷接受王的面試。 〔話中之光〕(一)當日期滿足的時候,我們也要被帶到榮耀的王面前;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五10)。 【但一19】「王與他們談論,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 〔呂振中譯〕「王同他們談了話;見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的;於是他們四人就侍立在王面前。」 〔原文字義〕「談論」說話,講論;「無一人能比」(原文無此片語);「侍立」站立,設立。 〔文意註解〕「王與他們談論」:指王在各方面考問他們(參20節),看他們的回答。 「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指從其他各族中所挑選的青年才俊,都不能與猶大族的四個少年人相比擬。 「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意指他們出類拔萃的應對,受到王的青睞,而被留在王面前侍立。 〔話中之光〕(一)世人羨慕在王面前侍立,基督徒更當羨慕與主同在、同行和交通。 (二)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祂的道。主說她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參路十39,42)。 【但一20】「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 〔呂振中譯〕「王無論諮詢他們智慧聰明的事、都看出他們比全國所有的學術士和用法術的還勝過十倍。」 〔原文字義〕「考問」尋求,查詢;「一切事」訊息,主題;「智慧」精明,技巧;「聰明」理解力;「通國」王國,領域;「術士」書記;「用法術的」通靈人,巫術。 〔文意註解〕「王考問他們一切事」:意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查考他們的應對。 「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意指他們的精明幹練程度,遠超過巴比倫全國的智慧人。 〔話中之光〕(一)按著肉身,我們基督徒的智慧可能比不上許多世人,神卻揀選了我們,又使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參林前一26~27,30)。在神看來,我們比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勝過十倍、百倍、千倍。 (二)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掋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神藉凓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林前二9~10)。 【但一21】「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 〔呂振中譯〕「這樣、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 〔原文字義〕「古列」你擁有火爐;「還在」(原文無此詞)。 〔文意註解〕「到古列王元年」:『古列』是波斯王,那時巴比倫王位早已被瑪代人大利烏王所篡奪(參五30~31),其後,波斯王併吞瑪代、巴比倫全地,是波斯王朝的開國元勳。『古列王元年』即主前539年,距離但以理被帶到巴比倫王宮之年(主前605年;參3節),已有66年之久。 「但以理還在」:意指但以理還活著,但並不是說但以理死於那年,因為到古列王第三年,但以理還活著(參十1)。 〔話中之光〕(一)我們在生與死兩難之間,一面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另一面為著別人的緣故,仍舊在肉身活著,更是要緊的(參腓一23~24)。 (二)事奉神的人,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免太早離開人世,辜負了神的訓練與成全。 叁、靈訓要義 【但以理和他三位朋友所受的試探】 一、地位上的試探:得以侍立在王宮裡(4節) 二、飲食上的試探:得以享用王膳美酒(5節) 三、名稱上的試探:得以融入異教社會(7節) 【但以理的好榜樣】 一、立志堅持信仰,不受異教食物的玷污(8節) 二、為人溫和有禮,在別人眼前蒙恩,受憐憫(9節) 三、思路清明,分析事物合情合理,容易被人接納(12~16節) 四、蒙神賜給聰明知識,在文字學問上學有所成(17節) 五、談論應對得體,受王喜歡(19~20節) 六、注意身體健康,活著長命(21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但以理書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但以理書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