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十一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大爭戰的異象之二:南北兩王】 一、預言希臘戰勝波斯後分裂成四國(1~4節) 二、預言南北兩王將會纏戰直至定期(5~27節) 1.第一次戰爭(5~8節) 2.第二、三次戰爭(9~12節) 3.第四次戰爭(13~19節) 4.北方兩次新王興起後繼續用兵南方(20~27節) 三、預言北方王將會任意而行(28~45節) 1.北方王迫害神選民(28~35節) 2.北方王自高自大,攻擊萬神之神(36~39節) 3.北方王的結局(40~45節) 貳、逐節詳解 【但十一1】「又說:當瑪代王大利烏元年,我曾起來扶助米迦勒,使他堅強。」 〔呂振中譯〕「我、我在瑪代人大利烏(七十子作:古列)元年,米迦勒(傳統:我)就站立起來,以加強我(傳統:他)的力氣,以幫助我(傳統:他)了。」 〔原文字義〕「瑪代」中部之地;「大利烏」主;「起來」所站立的地方;「扶助」堅定,強壯,加強;「米迦勒」(原文無此字);「堅強」安全地方或方式,保護。 〔文意註解〕「又說」:表明本章乃天使加百列第十章談話的繼續。 「當瑪代王大利烏元年」:指他取代迦勒底王伯沙撒那一年(參五30~31)。 「我曾起來扶助米迦勒,使他堅強」:意指天使加百列奉命幫助那位負責保佑猶太人的天使長米迦勒(參十二1),使他得以剛強地完成任務。 【但十一2】「現在我將真事指示你,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 〔呂振中譯〕「『現在我把真確的事告訴你。波斯還有三個王要立起來;第四個必取得財富,富裕大過諸王;他既因富足而強盛,就必全面激動希臘國。」 〔原文字義〕「真事」真實,確實;「指示」顯明,聲明;「興起」升起,出現;「富足(原文雙字)」財富(首字);變為富有,富有(次字);「遠勝」巨大的;「富足(本節第二次提到)」財富;「強盛」力量,能力;「激動」鼓勵,惹動;「大眾攻擊」(原文無此片語)。 〔文意註解〕「現在我將真事指示你」:意指將『真確書』(參十21)上所記載的事說明給但以理知道。 「波斯還有三個王要立起來」:但以理見這異象的時候是在波斯王古列第三年(參十1),因此隨後的三王是指亞達薛西(參拉四7)、波斯王大利烏(參拉四24;五6)、亞哈隨魯(參拉四6;斯一1)。在波斯歷史上,其間尚有數位短命王,未被列入。 「第四個必取得財富,富裕大過諸王;他既因富足而強盛」:這第四位王就是亞哈隨魯王,從印度直到古實統管一百二十七省,擁有極大的財富,軍力強盛(請參閱斯一1~4註解)。 「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波斯帝國和希臘帝國之間,曾有過戰爭和對峙,前後歷時很長,其間,波斯帝國曾經激動四十多個屬國,包括印度、衣索比亞、亞美尼亞、阿拉伯、迦太基等,參與攻擊希臘帝國。 【但十一3】「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 〔呂振中譯〕「必有一個英勇的王要立起來,執掌大權而統治,任意而行。」 〔原文字義〕「勇敢的」強壯的,大能的;「興起」升起,出現;「執掌」管轄,統治,掌權;「大」許多,大量;「權」統轄,統治者;「隨意」意願,喜愛。 〔文意註解〕「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即指希臘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有為,勇敢善戰。 「執掌大權,隨意而行」: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帝國的聯軍,擴展版圖東至印度,北至裏海,南至埃及,大權在握,無人敢與抗衡。 【但十一4】「他興起的時候,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風〕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裔之外的人。」 〔呂振中譯〕「他一立起來,他的國就破裂,向天的四方而分裂,卻不歸於他的後代;分裂的也比不上他所執掌的統治權;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代以外的人。」 〔原文字義〕「興起」升起,出現;「破裂」折斷,打碎;「方」風,氣,靈;「分開」劃分,一分為二;「不歸」(原文無此字);「權勢」統治權;「拔出」拔起,根除。 〔文意註解〕「他興起的時候」:意指亞歷山大大帝尚在征戰途中,不料英年早逝,死時年方三十二歲。 「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開」: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帝國被他手下四名將領瓜分;整個帝國分裂成東、西、南、北四國:西流古取得敘利亞和巴比倫等地,加山大取得希臘和馬其頓,多利買取得埃及,呂西瑪加取得小亞西亞和特拉西(請參閱八8註解)。 「卻不歸他的後裔,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裔之外的人」:意指亞歷山大大帝的直系後裔都被剷除,未能取得國權,而所分裂的四國國君權勢都不及亞歷山大大帝。 【但十一5】「南方的王必強盛,他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執掌權柄,他的權柄甚大。」 〔呂振中譯〕「『南方的王必然強盛;他將帥中必有一個強盛過他,並要施行統治:他的統治權的確是大的統治權。」 〔原文字義〕「強盛」堅定,強壯,加強;「將帥」統治者,首領;「執掌權柄」管轄,統治,掌權;「權柄」(與「執掌權柄」原文同字);「甚大」許多,大量。 〔文意註解〕「南方的王必強盛」:指四國中取得埃及的多利買必會強盛,他就是本異象中的北方王。 「他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指取得敘利亞和巴比倫等地的西流古,他原被視為多利買手下將帥,崛起而背叛多利買,自立為敘利亞王,也就是本異象中的北方王。 「執掌權柄,他的權柄甚大」:西流古的權柄,是繼亞歷山大大帝之後諸王中,最為強大的一位。 【但十一6】「過些年後,他們必互相連合,南方王的女兒,必就了北方王來立約,但這女子幫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這女子和引導她來的,並生她的,以及當時扶助她的,都必交與死地。」 〔呂振中譯〕「過了幾年,他們必彼此聯盟;南方王的女兒必于歸於北方王、以完成妥當的合約;但這女子手臂之力都持不住了;她的後裔(傳統:她的手臂)也站立不住;她和陪伴她來的、跟她的孩子(傳統:跟生她的)和她的丈夫(傳統:和那擁有她的)都必被交出於死地。」 〔原文字義〕「互相連合」聯合,連結;「立約」平等,正直,公平;「幫助之力(原文雙字)」力量,能力(首字);膀臂,力量(次字);「存立不住」限制,阻礙;「倚靠之力」膀臂,力量;「存立」站立;「引導」進來,一起來;「扶助」堅定,強壯,加強;「交與」被交,被放棄;「死地」(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過些年後,他們必互相連合」:指南方王的多利買二世,與北方王的安提阿哥二世聯姻息爭。 「南方王的女兒,必就了北方王來立約」:指多利買二世的女兒百尼基嫁給安提阿哥二世,雙方立約和解。 「但這女子幫助之力,存立不住」:『這女子幫助之力』指她父王多利買二世;安提阿哥二世娶百尼基後,俟她父王多利買二世一過世,就廢去她的后位。其後,百尼基和她所生的兒子均被謀害。 「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王』指娶百尼基的安提阿哥二世;他所倚靠之力指百尼基,安提阿哥二世藉娶百尼基與南方王立約,應承立百尼基所生兒子為王儲。先是王為娶百尼基,一度廢掉前后拉奧迪斯,後來又恢復拉奧迪斯的后位,但她懷怨毒殺了安提阿哥二世。 「這女子和引導她來的」:『這女子』指百尼基;引導她來的指百尼基從埃及帶來的隨從。 「並生她的」:按原文宜譯作『並她所生的』,即指她跟安提阿哥二世所生的孩子。 「以及當時扶助她的」:指當時協助百尼基逃生的人(可能是百尼基的弟弟繼任南方王後,派人幫助她逃走)。 「都必交與死地」:上述三種人全都被殺害,一切都歸枉然。 【但十一7】「但這女子的本家,〔本家原文作根〕必另生一子〔子原文作枝〕繼續王位,他必率領軍隊進入北方王的保障,攻擊他們,而且得勝。」 〔呂振中譯〕「『當那些時候(此短句原在第六節之末)、這女子的根兒上必有一根枝子要立起來、接替他的位子;他必來到外郭(傳統:軍隊),進入北方王的保障,同他們周旋,而強過他們。」 〔原文字義〕「本家」根;「子」枝;「繼續」(原文無此字);「王位」基部,位子;「率領」(原文無此字);「軍隊」力量,能力,軍隊;「進入」(原文兩個「進入」);「保障」安全之地,避難所;「攻擊」擠,壓;「得勝」堅定,強壯,加強。 〔文意註解〕「但這女子的本家」:即指南方王多利買二世。 「必另生一子繼續王位」:即指百尼基的弟弟多利買三世。 「他必率領軍隊進入北方王的保障,攻擊他們,而且得勝」:意指多利買三世率兵攻打北方王,攻破其首都安提阿,殺死拉奧迪斯為他姐姐百尼基報仇,一路得勝,甚至進逼小亞西亞北部地區。 【但十一8】「並將他們的神像,和鑄成的偶像,與金銀的寶器掠到埃及去,數年之內,他不去攻擊北方的王。」 〔呂振中譯〕「連他們的神像、同鑄像、同寶器、不拘是銀的、是金的、都擄掠到埃及去;於是他幾年以內也站著不動、不去攻擊北方之王。」 〔原文字義〕「神像」神;「偶像」鑄造的像;「寶」悅人的,珍貴的;「埃及」兩個海峽,雙重難關;「不去攻擊」佔住不動,保留。 〔文意註解〕「並將他們的神像」:指埃及的神像,這些神像從前曾被波斯王擄去,後歸北方王所有。 「和鑄成的偶像」:可能指北方王自行另鑄的偶像。 「與金銀的寶器掠到埃及去」:『埃及』即指南方王的領域,這裡是惟一的一次在異象中提到實際的國名。當時的埃及曾擄獲了大量的戰利品。 「數年之內,他不去攻擊北方的王」:南方王當時沒有乘勢消滅北方王,可能是因自己國內發生事故,乃班師回國,並且休兵一段時間。 【但十一9】「北方的王〔原文作他〕必入南方王的國,卻要仍回本地。」 〔呂振中譯〕「北方的王(原文:他)必進入南方王的國,卻要仍回本地。」 〔原文字義〕「必入」進入,進來;「仍回」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北方的王必入南方王的國」:『北方的王』指安提阿哥二世和拉奧迪斯所生之子西流古二世,他東山再起,收復許多國土後,揮軍攻入埃及。 「卻要仍回本地」:西流古二世入侵埃及,卻被多利買三世擊敗,退回敘利亞。 【但十一10】「北方王〔原文作他〕的二子必動干戈,招聚許多軍兵,這軍兵前去,如洪水氾濫,又必再去爭戰直到南方王的保障。」 〔呂振中譯〕「『北方王(原文:他)的兩個兒子必動起武,聚集大隊蜂擁軍兵;這軍兵必前進直往、如大水氾濫,棋流漫過,重複動武,直到對方的保障。」 〔原文字義〕「動干戈」激起爭端;「招聚」聚集;「軍兵」力量,能力,軍隊;「前去(原文雙同字)」進入,進去;「洪水氾濫(原文雙字)」沖洗,漲溢(首字);經過,穿越(次字);「爭戰」激起爭端;「保障」安全之地,避難所。 〔文意註解〕「北方王的二子必動干戈」:指西流古二世的兩個兒子,西流古三世和他的弟弟安提阿哥三世,他們發憤圖強,整軍要為他們的父親報仇雪恥。 「招聚許多軍兵,這軍兵前去,如洪水氾濫」:先是西流古三世招兵買馬,收復小亞西亞一帶國土,但在小亞西亞的一次戰役中被殺,他的弟弟安提阿哥三世繼位後,雄心勃勃,建造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誓以父兄的遺志為己任,再度出兵沿地中海向南進軍,所向無敵,攻取巴勒斯坦。 「又必再去爭戰直到南方王的保障」:意指從巴勒斯坦直到迦薩和埃及的邊界拉菲亞要塞。從本節到19節,描述南北兩王之間長達二十餘年的拉鋸戰爭。 【但十一11】「南方王必發烈怒,出來與北方王爭戰,擺列大軍,北方王的軍兵必交付他手。」 〔呂振中譯〕「南方王必憤激惱怒,出來同北方王爭戰;北方王(原文:他)必興舉大軍,但這大軍必被交付于南方王(原文:他)手中。」 〔原文字義〕「發烈怒」使自己悲苦;「出來」前往;「爭戰」戰鬥,作戰;「擺列」站立;「大軍(原文雙字)」許多,大量(首字);群眾,多數(次字);「交付」給,贈與。 〔文意註解〕「南方王必發烈怒」:此時的南方王是多利買四世,他的父親多利買三世曾經進軍北方,大獲全勝,擄得大量戰利品,自動退回埃及,而未再繼續攻擊北方(參7~8節)。 「出來與北方王爭戰,擺列大軍」:多利買四世盛怒之餘,率領精銳大軍在拉菲亞要塞迎敵,與北方大軍展開殊死戰。 「北方王的軍兵必交付他手」:拉菲亞戰役結果,北方王安提阿哥三世慘敗,數萬名將士被殺(參12節)。 【但十一12】「他的眾軍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雖使數萬人仆倒,卻不得常勝。」 〔呂振中譯〕「大軍既被掃蕩,南方王(原文:他)心就高傲;他雖使幾萬人撲倒,卻不顯出太強猛。」 〔原文字義〕「眾軍」群眾,多數;「高傲」舉起,自高;「自高(原文雙同字)」升起,升高,高舉;「仆倒」倒下,躺下;「常勝」剛強,戰勝。 〔文意註解〕「他的眾軍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多利買四世和他的軍隊,因為擊敗來勢洶洶的北方大軍,以致自滿而驕傲。 「他雖使數萬人仆倒,卻不得常勝」:多利買四世雖然殺敵無數,卻因高傲而未乘勝追擊,致使北方得以復原,為自己種下禍根。 【但十一13】「北方王必回來擺列大軍,比先前的更多,滿了所定的年數,他必率領大軍,帶極多的軍裝來。」 〔呂振中譯〕「北方王必再興舉大軍,比先前的更多;過了幾年(傳統:過了時候年數),他必率領大軍隊,帶著許多軍隊裝備前進直往。」 〔原文字義〕「回來」返回,轉回;「擺列」站立,配置,安放;「大軍」群眾,多量;「滿了(原文雙字)」來到(首字);結局(次字);「所定的」時候;「率領」(原文無此字);「大」巨大的;「軍」力量,能力,軍隊;「軍裝」財產,物品。 〔文意註解〕「北方王必回來擺列大軍,比先前的更多」:『北方王』安提阿哥三世趁南方王多利買四世駕崩那一年,繼位的多利買五世年幼,率領比上次更強大的軍隊回來侵略。 「滿了所定的年數」:意指從上次拉菲亞戰役失利(參11節)後,又過了約十六年,等到時機成熟,便揮軍前來。 「他必率領大軍,帶極多的軍裝來」:意指此次北方大軍,比上次人數更多,裝備更精良。 【但十一14】「那時必有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並且你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要應驗那異象,他們卻要敗亡。」 〔呂振中譯〕「『那時必有許多人站立起來攻擊南方王,你本國人民中的暴徒也必挺身而起,要使那異象得實現;然而他們卻必敗倒。」 〔原文字義〕「那時」時候;「起來」升起,出現;「攻擊」(原文無此字);「強暴人」暴力的人;「興起」舉起,承擔;「應驗」堅定,站立;「異象」異夢,啟示;「敗亡」跌倒,衰敗。 〔文意註解〕「那時必有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意指除了敘利亞王安提阿哥三世之外,尚有馬其頓王和埃及本國的一些反叛勢力,參與攻擊南方王的行動。 「並且你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你本國』指猶太人;『強暴人』指不法的人。那時,原來臣服於埃及的猶太人中,將會有一些人起來背叛南方王。 「要應驗那異象」:意指這些猶太人的反叛行動,結果卻為猶太人帶來日後災禍,成就異象中所指明將會發生的事(參28~35節)。 「他們卻要敗亡」:意指這次攻擊南方王的行動,將會以失敗告終。歷史顯明,此次北方的聯軍再次暫時失利。 【但十一15】「北方王必來築壘攻取堅固城,南方的軍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選擇的精兵〔精兵原文作民〕也無力站住。」 〔呂振中譯〕「北方王必來,倒土堆攻取堡壘城。南方的兵力必站立不住;就是精選的兵眾也無力站住。」 〔原文字義〕「築」傾倒,溢出;「攻取」捕捉,取得;「堅固」要塞,堡壘;「軍兵」(原文無此字);「站立」站住不動;「選擇的」精選的,最好的;「精兵」百姓;「力」力量,能力。 〔文意註解〕「北方王必來築壘攻取堅固城」:再過不久,北方王又來築壘攻擊埃及在西頓的堅固城。 「南方的軍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選擇的精兵也無力站住」:此次北方軍兵大獲全勝,攻破西頓堅固城,俘虜了埃及大將軍。 【但十一16】「來攻擊他的,必任意而行,無人在北方王〔原文作他〕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榮美之地,用手施行毀滅。」 〔呂振中譯〕「那來攻擊他的必任意而行;沒有人在北方王(原文:他)面前站立得住;北方王(原文:他)必站在那華美之地:其全部(傳統:毀滅)都在他手中。」 〔原文字義〕「攻擊」(原文無此字);「任意」喜愛,意願;「榮美」美麗,尊榮;「施行毀滅」殲滅,滅絕,用盡。 〔文意註解〕「來攻擊他的,必任意而行,無人在北方王面前站立得住」:指北方王安提阿哥三世率軍前來攻擊,這次軍事行動節節勝利,所向無敵。 「他必站在那榮美之地」:指安提阿哥三世佔領巴勒斯坦全境,耶路撒冷城落入他的手中。 「用手施行毀滅」:本句照七十士譯文是『全地都控制在他手中』,與歷史事實較為接近。安提阿哥三世征服巴勒斯坦地區之後,施行懷柔政策,善待猶太人。 【但十一17】「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而來,立公正的約,照約而行,將自己的女兒給南方王為妻,想要敗壞他,〔或作埃及〕這計卻不得成就,與自己亳無益處。」 〔呂振中譯〕「他必硬著頭皮用他全國之力而來;(系經點竄翻譯的)同南方王(原文:他)立妥當的合約,加以實行,(系經點竄翻譯的)將自己的女兒(傳統:將婦人們的女兒。敘利亞作:男人們┅┅七十子作:男人┅┅)給南方王(原文:他)為妻,要使南國(原文:她)敗壞;但這計謀(原文:她)卻不能樹立功效,也對自己毫無益處。」 〔原文字義〕「定意(原文雙字)」設立,設置(首字);面(次字);「公正的」筆直的,正確的;「約」(原文無此字);「敗壞」毀壞,破壞;「計」(原文無此字);「成就」站立,保留;「與自己亳無益處」(原文無此片語)。 〔文意註解〕「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而來」:指安提阿哥三世決心動用全國兵力,企圖征服埃及。 「立公正的約,照約而行」:但事與願違,可能因為顧慮到羅馬帝國虎視眈眈,害怕自己和埃及兩敗俱傷,讓羅馬帝國漁翁得利,所以改變主意,而與埃及訂立合約,照約而行。 「將自己的女兒給南方王為妻」:結果安提阿哥三世將自己的女兒克麗佩脫拉,嫁給南方王多利買五世為妻。 「想要敗壞他,這計卻不得成就,與自己亳無益處」原意是想藉自己女兒控制埃及,想不到克麗佩脫拉婚後深愛丈夫,鼓勵丈夫向羅馬帝國求援,使安提阿哥三世的計謀終不得逞。 〔話中之光〕(一)俗語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十九21)。 【但十一18】「其後他必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但有一大帥,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並且使這羞辱歸他本身。」 〔呂振中譯〕「後來他必轉向沿海島嶼,並且奪取了許多:但必有一個將軍阻止北方王(原文:他)所施的這種淩辱,而北方王(原文:他)卻不能將其淩辱還施于將軍(原文:他)。」 〔原文字義〕「必」設立,放置;「轉回(原文雙字)」返回,轉回(首字);面(次字);「奪取」捕捉,取得;「大帥」指揮官,司令官;「除掉」中止,移除;「羞辱」責備,毀謗;「歸」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其後他必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上節所述安提阿哥三世的計謀受挫之後,轉而向地中海沿岸島嶼用兵,並侵佔了許多小島。 「但有一大帥,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安提阿哥三世本欲藉此用兵,使敵人蒙受羞辱,但遭羅馬艦隊的統帥斯吉比阿擊敗,終止他令人蒙羞的行動。 「並且使這羞辱歸他本身」:安提阿哥三世被逼接納羅馬苛刻的條件,割讓部分領土並賠償鉅款,他原欲羞辱羅馬,卻反被羅馬所羞辱。 【但十一19】「他就必轉向本地的保障,卻要絆跌仆倒,歸於無有。」 〔呂振中譯〕「於是他必轉向他本地的保障,卻要傾覆僕倒,無人找得著他。」 〔原文字義〕「轉向(原文雙字)」返回,轉回(首字);面(次字);「保障」安全之地,避難所;「絆跌」跌倒,動搖;「仆倒」倒下,失敗;「歸於無有」找到,發現。 〔文意註解〕「他就必轉向本地的保障」:安提阿哥三世戰敗之後,只好帶領殘兵退回本土,打算日後捲土重來。 「卻要絆跌仆倒,歸於無有」:不意遇刺而死,一生戰功和顯赫威名,化為烏有。 【但十一20】「那時必有一人興起接續他為王,使橫征暴斂的人,通行國中的榮美地,這王不多日就必滅亡,卻不因忿怒,也不因爭戰。」 〔呂振中譯〕「『那時必有一個立起來的人接替他的位子,打發橫徵暴斂的人為了君王的榮華而遍行國內;但不多幾日這王就必破敗,卻不是因面對面的打鬥,也不是因爭戰。」 〔原文字義〕「興起」升起,出現;「接續」(原文無此字);「王」職位,位子;「橫征暴斂的人」暴君,壓迫者;「通行」經過,穿越;「榮美地」裝飾,光彩;「滅亡」折斷,粉碎;「忿怒」鼻孔,怒氣;「爭戰」戰役,戰爭。 〔文意註解〕「那時必有一人興起接續他為王」:意指西流古四世接續王位。 「使橫征暴斂的人,通行國中的榮美地」:西流古四世為了按時賠款給羅馬,派出征稅人員到全國各地,強征重稅,橫征暴斂;甚至派遣親信到當時轄內的耶路撒冷,強奪聖殿內的財寶。 「這王不多日就必滅亡,卻不因忿怒,也不因爭戰」:西流古四世在位僅短短十二年,就被人暗殺身亡。他的死,不是因為忿怒公開決鬥,也不是因為死在戰場上。 【但十一21】「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他卻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 〔呂振中譯〕「『必有一個卑鄙的人立起來接替他的位子;君王的威榮未曾給了他,他卻趁人坦然無備時用圓滑手段取得了國。」 〔原文字義〕「卑鄙的人」藐視,輕看;「接續」(原文無此字);「王」職位,位子;「尊榮」壯麗,輝煌,氣勢;「坦然無備」平靜,安逸;「諂媚的話」圓滑,花言巧語;「得」勝過,牢靠。 〔文意註解〕「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指安提阿哥四世,為人卑鄙、殘忍、詭詐。他是西流古四世的弟弟,原非第一順位繼承人,人們本無意立他為王。 「他卻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意指西流古四世遭人暗殺之際,長子底米丟被扣在羅馬為人質,希利奧多魯企圖利用西流古四世幼子,使他登基為王,實際上卻想在背後掌權,其陰謀暴露後潛逃國外。安提阿哥四世趁此機會,先用諂媚的話,藉口與他侄兒共同執政,贏得國人的擁戴,然後以陰險狡猾的手段殺死其侄兒而篡奪王位。 【但十一22】「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同盟的君也必如此。」 〔呂振中譯〕「軍兵在他面前必完完全全被沖沒(傳統:勢如洪水的軍兵在他面前必被沖沒)而破敗;盟約的人君也必如此。」 〔原文字義〕「無數的軍兵」(原文無此片語);「勢」手臂,力量;「洪水」水流;「沖沒」沖洗,漲溢;「敗壞」折斷,粉碎;「同盟」契約,結盟。 〔文意註解〕「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意指反對安提阿哥四世的軍兵雖然不計其數,有如洪水般前仆後繼,但都一一被他剷除,整肅淨盡。 「同盟的君也必如此」:意指與他結盟的王子或首領,後來也必被他一一吞噬。 【但十一23】「與那君結盟之後,他必行詭詐,因為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原文作民〕成為強盛。」 〔呂振中譯〕「由於人跟他聯盟的緣故、他必行詭詐;抖起來,以小小的國成為強盛。」 〔原文字義〕「結盟」聯合,連結;「詭詐」欺詐,奸詐;「微小」渺小,少數;「軍」人民;「強盛」眾多,強大,廣闊。 〔文意註解〕「與那君結盟之後,他必行詭詐」:『那君』指埃及多利買六世;安提阿哥四世先用結盟方式安撫南方王,等他王位堅固之後,便反悔不遵守約定。 「因為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成為強盛」:意指安提阿哥四世原來的國勢弱小,其後逐漸壯大而成為強盛。 【但十一24】「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他必來到國中極肥美之地,行他列袓和他列袓之袓所未曾行的,將擄物、掠物和財寶,散給眾人,又要設計攻打保障,然而這都是暫時的。」 〔呂振中譯〕「趁人坦然無備時,來到省內極肥的地區,行他列祖和他列祖的祖所沒有行過的,將擄物掠物和財物散給眾人;並且設計謀以攻打堡壘城;不過也只是到已定的時期罷了。」 〔原文字義〕「坦然無備」平靜,安逸;「國中」省份;「極肥美之地」肥沃的土地,珍品;「列袓」父親;「擄物」掠奪物,戰利品;「掠物」獵物,戰利品;「財寶」財產,物品;「散給」分散;「設計(原文雙字)」謀算,籌劃(首字);思想,發明(次字);「攻打」(原文無此字);「保障」要塞,堡壘;「暫時」時候。 〔文意註解〕「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此句在本章中第二次出現(參21節;八25),表明安提阿哥四世用詭詐狡猾的手段得國之後,也用同樣的手段治國。 「他必來到國中極肥美之地」:指他到國內各富庶地區。 「行他列袓和他列袓之袓所未曾行的,將擄物、掠物和財寶,散給眾人」:指他施行本國列王所未曾行過的手段,在各富庶地區掠奪財物,納入國庫,然後撥出一小部分散發給眾人,藉以攏絡。 「又要設計攻打保障」:指另以軍事謀略,奪取鄰近各國的城堡要塞。 「然而這都是暫時的」:意指他的好日子並不長久,到了所定的日期,一切都歸烏有。 【但十一25】「他必奮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極大極強的軍兵與他爭戰,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 〔呂振中譯〕「他必奮力鼓勇率領大軍隊去攻擊南方王;南方王也必率領又大又很強的軍隊去作戰,然而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 〔原文字義〕「奮勇向前(原文三個字)」奮發,醒悟(首字);力量,能力(次字);心思,心意(末字);「率領」(原文無此字);「大」巨大的;「必以」激起爭端;「極大(原文雙字)」極度地,非常地(首字);巨大的(次字);「極強」強大的,為數眾多的;「設計謀害(原文雙字)」謀算,籌劃(首字);思想,發明(次字)。 〔文意註解〕「他必奮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意指安提阿哥四世終於鼓起勇氣,奮力率領大軍去攻擊南方王多利買六世。 「南方王也必率領又大又很強的軍隊去作戰」:意指南方王多利買六世也不示弱,率領強大的軍隊去迎敵。 「然而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但由於埃及內部有兩位大臣暗中勾結北方王安提阿哥四世,與他訂下休戰條件,然後煽動年幼的南方王向北方王宣戰,在爭戰中又扯後腿,以致節節失利,最後又慫恿南方王逃走,結果於途中被擒。 【但十一26】「喫王膳的,必敗壞他,他的軍隊,必被沖沒,而且被殺的甚多。」 〔呂振中譯〕「吃王大餐的必使他破敗;他的軍隊必被沖沒,而被刺死倒斃的很多。」 〔原文字義〕「敗壞」折斷,粉碎;「沖沒」沖洗,漲溢;「被殺」殺戮,刺穿。 〔文意註解〕「喫王膳的,必敗壞他」:意指埃及南方王最親密、最信任的大臣背叛了他,使他敗亡。 「他的軍隊,必被沖沒」:意指埃及的大軍完全被擊潰。 「而且被殺的甚多」:意指屍橫遍地。 【但十一27】「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同席說謊,計謀卻不成就,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 〔呂振中譯〕「這兩個王呢、一心專想行壞事;在同一席上也說謊;但那是不能成功的,因為到了定期、結局還是來到。」 〔原文字義〕「惡計(原文雙字)」惡意(首字);壞的,惡的(次字);「同席」一張桌子;「計謀」(原文無此字);「成就」昌盛,成功;「定期」指定的時間;「事就了結」結局。 〔文意註解〕「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這二王』指安提阿哥四世和多利買六世;前者擄獲了後者,表面上息爭言和,背後卻各自心懷詭計。 「同席說謊」:原來多利買六世被擄後,埃及改立其弟多利買八世為王。安提阿哥四世於是以盛大的宴會來招待多利買六世,並且風風光光地送走他,意圖激起埃及兩兄弟的內鬥;而多利買六世則洞悉對方的陰謀,卻不道破,反而將計就計,欣然同意接受安提阿哥四世的提議言和。 「計謀卻不成就」:結果南方王兩兄弟在克麗佩脫拉(她是安提亞哥三世的女兒,亦即安提亞哥四世的姪女;請參閱17節註解)的調停下,彼此消弭敵意,共同執政並對抗安提阿哥四世,使他的計謀不得成就。 「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意指事情的結局,須等到神預先所定的時候,在這定期到來之前,兩王的計謀都歸枉然。 【但十一28】「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回到本地。」 〔呂振中譯〕「北方王(原文是他)必帶著大量財物返回他本地;他的心反對聖約,故此他說行就行、返回本地。」 〔原文字義〕「許多」巨大的;「財寶」財產,物品;「聖」分別,神聖;「約」契約,結盟;「任意而行」行事,製作。 〔文意註解〕「北方王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因為此戰北方王大獲全勝(參25~26節),擄得不少戰利品回國。 「他的心反對聖約」:意指安提亞哥四世並不尊重神與猶太人所立的聖約。 「任意而行,回到本地」:因上述的緣故,安提亞哥四世在從埃及回去本國的途中,經過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時,褻瀆聖殿,任意而行。 【但十一29】「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 〔呂振中譯〕「『到了定期、他必返回到南方;但這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 〔原文字義〕「定期」指定的時間;「後一次」後面,後續;「不如」(原文無此字);「前一次」第一的,先前的。 〔文意註解〕「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意指到了神所預定的時候,安提亞哥四世必會回來攻擊埃及。 「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意指這一次的攻擊行動,將不會像上一次那樣的旗開得勝。 【但十一30】「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 〔呂振中譯〕「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他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 〔原文字義〕「基提」壯漢;「戰船」船;「攻擊」(原文無此字);「喪膽」失望,沮喪;「惱恨」厭惡,譴責;「任意而行」行事,製作;「聯絡」識別,區別;「背棄」棄絕,撇棄。 〔文意註解〕「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因為埃及向羅馬帝國求助,所以當安提阿哥四世兵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時,羅馬也從居比路派遣戰艦前來支援埃及,攻擊希臘軍。 「他就喪膽而回」:安提阿哥四世只得罷兵撤退,返回本國。 「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回程途中,轉而惱怒與神訂立聖約的猶太人,大肆毀壞聖地,褻瀆聖殿,任意而行。 「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安提阿哥四世籠絡背棄猶太信仰的猶太人,使他們作他的幫兇。 【但十一31】「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 〔呂振中譯〕「由他指揮的軍兵必立起來,褻瀆那做保障的聖地,廢除不斷獻的燔祭,設立使地荒涼的可憎之像。」 〔原文字義〕「興」升起,出現;「褻瀆」玷污,污染;「保障」安全之地,避難所;「除掉」挪去,廢除;「常獻的燔祭」連續不斷,正規重複;「設立」設置,安放;「毀壞」使荒涼,使荒蕪;「可憎的」可憎的事物。 〔文意註解〕「他必興兵」:安提阿哥四世特地派遣一支軍隊,常駐聖地。 「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這支軍隊恣意屠殺,搶掠縱火,褻瀆聖殿並損毀聖城。 「除掉常獻的燔祭」:意指強行禁止猶太教例常的獻祭活動。 「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意指在聖殿內設立希臘偶像假神。 〔話中之光〕(一)主耶穌在論到世界末期的時候,曾經引述本節經文說:「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太二十四15)。 (二)主再來前,在教會中也有可憎的事顯露,例如淫亂、反教和敵基督等。 (三)神是忌邪的神(參出二十5),那裏有拜偶像的事,那裏就要惹動神的憤恨,寧可使聖殿(教會)被拆毀,而不任其被玷污。 【但十一32】「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 〔呂振中譯〕「他必用圓滑手段去使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世俗化;惟獨認識他們之神的子民必剛強而力行。」 〔原文字義〕「作惡」邪惡,有罪;「違背」(原文無此字);「巧言」諂媚,圓滑;「勾引」污染,褻瀆;「剛強」堅定,強壯。 〔文意註解〕「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對於那些背棄猶太信仰的猶太人,安提阿哥四世就用花言巧語籠絡他們。 「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至於那些認識神心意的猶太人,他們必心裡堅固,行事決不受安提阿哥四世花言巧語的左右。 〔話中之光〕(一)不認識神的人,行事只憑眼見,看人、看環境,但認識神的人,行事單憑信心(參林後五7),因此剛強力行。 【但十一33】「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 〔呂振中譯〕「民間的通達人必教訓大眾明白,但他們必在幾天之間由刀劍跟火焰、因被擄或被搶而撲倒。」 〔原文字義〕「民間」百姓,人民;「智慧人」有智慮的,有洞察力的;「訓誨」分辨,理解;「多日」(原文無此字);「倒在」跌倒,絆跌;「被擄掠」被擄,俘虜;「搶奪」擄掠物,戰利品。 〔文意註解〕「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那些認識神心意的猶太人,也就是民間的智慧人,他們必教訓許多人,使他們也能明白。 「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可惜他們將會有一段時日,遭受殘酷的逼迫,或被刀殺,或被燒死,或被剝削。 【但十一34】「他們仆倒的時候,稍得扶助,卻有許多人用諂媚的話親近他們。」 〔呂振中譯〕「他們敗倒的時候,稍微得到援助,大眾卻要用圓滑手段依附他們。」 〔原文字義〕「仆倒」跌倒,絆跌;「稍得」渺小,少數;「扶助(原文雙字)」幫助,援助,支持(首字);幫助,救助(次字);「諂媚的話」圓滑,花言巧語;「親近」結合,連結。 〔文意註解〕「他們仆倒的時候,稍得扶助」:這些為信仰受苦的人在艱難中,雖然稍微得到瑪加比抗暴運動的幫助與扶持。 「卻有許多人用諂媚的話親近他們」:但卻有許多人投機取巧,見風轉舵,以致功敗垂成。 【但十一35】「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淨潔白,直到末了,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 〔呂振中譯〕「通達人之中有些撲倒的,那是要在其餘的人中間施行鍛才磨淨洗白的工夫,直到末了時期,因為到了定期、結局還是來到。」 〔原文字義〕「智慧人」有智慮的,有洞察力的;「仆倒」跌倒,絆跌;「熬煉」熔煉,精鍊,試驗;「其餘的人」(原文無此字);「清淨」淨化,挑選;「潔白」白,使潔淨;「末了(原文雙字)」結局(首字);時候(次字);「定期」指定的時間或地點;「事就了結」(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而認識神心意的智慧人中,有些人捨身成仁。 「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淨潔白」:為要成全其餘的眾人,使他們經過苦難的磨鍊之後,在神面前成為純潔無疵。 「直到末了,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這樣的情況將持續直到神所預定的日期,才會終止。 〔靈意註解〕以上28~35節多處提到「聖約」表示本段經文的預言,關係到跟神立約的聖民猶太人(請參閱八9~14,23~25「靈意註解」)。安提阿哥四世就是但八章中所提到的那「小角」(參八9),這個暴君在歷史上如何對待神的子民,預表將來在世界末日將會有敵基督出現,牠也照樣對待屬神的人。 〔話中之光〕(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祂命令的是聰明人。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詩一百十一10;參箴一7)。 (二)真正的智慧人,在世行事不一定一帆風順,但他們雖或仆倒,卻能成為眾人的幫助。 【但十一36】「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呂振中譯〕「『那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說了荒謬怪誕的話來攻擊萬神之神神。他倒會亨通順利,直到神的震怒發盡;因為鉄定的事必定作成。」 〔原文字義〕「任意」喜愛,意願;「自高」高舉自己,自己升起;「自大」讓自己為大,使尊大;「超過所有的」(原文無此片語);「奇異的話」奇妙的,卓越的,非凡的;「攻擊」(原文無此字);「行事亨通」昌盛,成功;「忿怒」厭惡,憤恨;「完畢」實現,結束;「所定的事」決定;「成就」製作,行事。 〔文意註解〕「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王』指安提阿哥四世;他高抬自己,自認為是希臘神話中的最高神祉丟斯的化身,超過一切偶像假神。 「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萬神之神』指獨一的真神,就是猶太人所敬拜的神;安提阿哥四世口吐狂言,褻瀆猶太人的神。 「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指安提阿哥四世在聖地和聖城所推行的政令,必無往不利,直到耶和華神向猶太人息怒。 〔靈意註解〕本節預言那末世要出現的敵基督,『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帖後二4)。 〔話中之光〕(一)「自高自大」乃是撒但墮落的原因(參賽十四14~15)。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 (二)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賽二12)。 【但十一37】「他必不顧他列袓的神,也不顧婦女所羨慕的神,無論何神他都不顧,因為他必自大,高過一切。」 〔呂振中譯〕「他必不顧他列祖的神,也不顧婦女所愛慕的神;無論何神他都不顧,因為他必自大高過一切。」 〔原文字義〕「顧」分辨,理解;「羨慕」悅人的,珍寶的;「自大」讓自己為大,使尊大;「高過一切」(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他必不顧他列袓的神」:安提阿哥四世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以致輕視在他之前西流古諸王所敬奉的敘利亞偶像假神,如阿波羅和搭模斯。 「也不顧婦女所羨慕的神」:前述搭模斯是近東婦女所喜愛崇拜的神明(參結八14)。 「無論何神他都不顧」:指他到處掠奪偶像假神廟宇的財寶,不顧任何神明。 「因為他必自大,高過一切」:指他高抬自己,超過一切偶像假神(參36節)。 〔靈意註解〕本節也預言那末世要出現的敵基督,『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帖後二4)。 【但十一38】「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敬奉他列袓所不認識的神。」 〔呂振中譯〕「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以代替之;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他倒要用金銀寶石和珍寶去敬拜。」 〔原文字義〕「敬拜」有份量,有尊榮;「保障」安全的地方,避難所;「寶」珍貴的,輝煌的;「敬奉」有份量,有尊榮。 〔文意註解〕「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保障的神』指希臘神話中的最高神祉丟斯。 「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敬奉他列袓所不認識的神」:他列袓所不認識的神就是丟斯;在他之前的西流古王朝向來敬奉阿波羅和搭模斯等敘利亞偶像假神,並不認識希臘奧林比亞的丟斯。安提阿哥四世在安提阿用大量的金銀寶物為丟斯建造美輪美奐的廟宇,在全國許多地方也興建丟斯神像和祭壇,讓人敬拜獻祭。 〔靈意註解〕「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安提阿哥四世預表那將要來的敵基督,乃出自撒但的運動(參帖後二9;啟十三章),所以保障他的神就是撒但。 【但十一39】「他必靠外邦神的幫助,攻破最堅固的保障,凡承認他的,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使他們管轄許多人,又為賄賂分地與他們。」 〔呂振中譯〕「他必使敬拜外人之神的人民(傳統:和┅┅一同)幫助做守衛保障者(傳統:堡壘);凡承認他的、他就將尊榮加給他們,使他們管轄大眾,又將土地分給他們做埰地。」 〔原文字義〕「外邦」外國的;「幫助」(原文無此字);「攻破」製作,行事;「堅固」安全的地方,避難所;「保障」要塞,堡壘;「承認(原文雙同字)」認識,承認,熟悉;「榮耀」榮耀,富足,尊榮;「管轄」統治,掌權;「賄賂」價錢,雇用;「分」分配,分享。 〔文意註解〕「他必靠外邦神的幫助,攻破最堅固的保障」:『外邦神』就是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參38節);『攻破』最好翻作『當作』。全句意指他必靠丟斯偶像假神的幫助,當作護衛他的最堅固保障。 「凡承認他的,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使他們管轄許多人,又為賄賂分地與他們」:意指凡是迎合、奉承安提阿哥四世的人,他就以權勢和財物來籠絡他們,使他們心甘情願地向他效忠。 〔靈意註解〕本節預表敵基督的一貫作法,乃是狐假虎威,倚靠撒但的權柄和能力,一面威嚇、一面拉攏、誘惑那些信心不堅固的人。 【但十一40】「到末了,南方王要與他交戰,北方王必用戰車,馬兵,和許多戰船,勢如暴風來攻擊他,也必進入列國如洪水氾濫。」 〔呂振中譯〕「到了末了時期、南方王必跟他抵觸來抵觸去;北方王必用戰車、馬兵、和許多戰船、勢如暴風、來攻擊他;也必進入列國、如大水氾濫,橫流漫過。」 〔原文字義〕「末了(原文雙字)」結局(首字);時候(次字);「交戰」衝刺,用角牴觸;「戰車」馬車,戰車;「馬兵」騎馬者;「勢如暴風」吹走,掃走;「攻擊」(原文無此字);「洪水氾濫(原文雙字)」沖洗,漲溢。 〔靈意註解〕「到末了」:意指到神所預定的末期(參27,35節)。 「南方王要與他交戰」:根據歷史事實,40~45節所記載南北兩王之間的戰爭,不應解作安提阿哥四世和多利買六世之間的纏戰,因為自從羅馬帝國介入迫使安提阿哥四世撤出埃及(參30節)之後,兩者之間就不曾再有爭戰。同時,安提阿哥四世於主前164年年底病逝於波斯的塔比。故此,這段經文中的南北兩王,另有所指。此處的「他」並不是指北方王,而是指末世時在聖殿裡設立座位的敵基督(參帖後二4),故南方王指位於巴勒斯坦地區以南列國的聯軍統帥。 「北方王必用戰車,馬兵,和許多戰船,勢如暴風來攻擊他」:此處的『他』也不是指南方王,而是指末世時在聖殿裡設立座位的敵基督(參帖後二4),故北方王指位於巴勒斯坦地區以北列國的聯軍統帥。而北方列國的軍力遠超南方列國,雙方採取鉗形攻勢向敵基督進攻,尤以北方較為猛烈,勢如暴風。 「也必進入列國如洪水氾濫」:『列國』指以色列周邊的國家如黎巴嫩、敘利亞、約旦等;『如洪水氾濫』意指參戰人數不可勝數。 【但十一41】「又必進入那榮美之地,有許多國就被傾覆,但以東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亞捫人,必脫離他的手。」 〔呂振中譯〕「又必進入那華美之地;成千成萬的人(傳統:許多國土)必僕倒;但以下這些國的人:以東人、摩押人、和大部分的亞捫人:必被搭救脫離他的手。」 〔原文字義〕「榮美」美麗,尊榮;「傾覆」跌倒,推翻;「以東」紅;「摩押」他父親的;「一大半」上好的,起初;「亞捫」部落的;「脫離」逃出,溜出。 〔靈意註解〕「又必進入那榮美之地」:意指進入以色列國所在的迦南美地。 「有許多國就被傾覆」:意指以色列周邊列國(參40節)的政權被推翻。 「但以東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亞捫人,必脫離他的手」:『一大半亞捫人』按原文指亞捫人中的上層階級;以東人,摩押人和亞捫人居住在巴勒斯坦和周邊一帶地方,素來與猶太人為仇,在戰亂中得以免受敵基督的轄制。 【但十一42】「他必伸手攻擊列國,埃及地也不得脫離。」 〔呂振中譯〕「他必伸手攻擊列國之地,埃及地也逃脫不了。」 〔原文字義〕「伸」打發,伸展;「攻擊」(原文無此字);「埃及」兩個海峽,雙重困難;「脫離」躲避,拯救。 〔靈意註解〕「他必伸手攻擊列國」:指敵基督反擊北方聯軍所佔據的列國。 「埃及地也不得脫離」:指敵基督也反擊南方聯軍,進佔埃及。 【但十一43】「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銀財寶,和各樣的寶物,呂彼亞人,和古實人,都必跟從他。」 〔呂振中譯〕「他必掌管埃及金銀的寶藏和各樣珍寶;呂彼亞人和古實人都必跟著他。」 〔原文字義〕「把持」管轄,統治,掌權;「寶物」悅人的,珍貴的;「呂彼亞」空虛的,受苦的;「古實」它們的黑;「跟從」腳步。 〔靈意註解〕「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銀財寶,和各樣的寶物」:指敵基督劫掠愛擊的財寶。 「呂彼亞人,和古實人,都必跟從他」:『呂彼亞』即今利比亞,位於埃及西面;『古實』即今衣索比亞,位於埃及東南面。全句意指敵基督侵佔埃及和它的周邊國家。 【但十一44】「但從東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擾亂他,他就大發烈怒出去,要將多人殺滅淨盡。」 〔呂振中譯〕「但從東方和北方來的消息必使他驚惶,他就大發烈怒而出兵、要將大眾除滅,殺滅歸神。」 〔原文字義〕「消息」報告,風聲;「擾亂」干擾,害怕,急促;「發烈怒」熱氣,盛怒;「殺滅」消滅,滅絕;「淨盡」完全地毀壞,滅絕。 〔靈意註解〕「但從東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擾亂他」:迦南美地的東方指阿拉伯半島諸產油國;迦南美地的北方指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等國。本句指上述國家正在醞釀聯合起來攻打敵基督。 「他就大發烈怒出去,要將多人殺滅淨盡」:意指敵基督先下手為強,殺死許多人,殲滅敵軍。 【但十一45】「他必在海和榮美的聖山中間,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然而到了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 〔呂振中譯〕「他必在海與華美的聖山之間樹立他宮殿式的帳幕。後來走到他的結局、也沒有人幫助他。」 〔原文字義〕「榮美」美麗,尊榮;「聖」分別,神聖;「中間」(原文無此字);「設立」栽種,安置,建立;「帳幕」帳篷,居所;「幫助」援助,支持。 〔靈意註解〕「他必在海和榮美的聖山中間,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意指敵基督在地中海和錫安山之間,設立指揮總部。 「然而到了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然而敵基督最終的結局乃是毀滅,因為沒有任何人能幫助牠免受神所定的旨意(參帖後二8)。 〔話中之光〕(一)一個人當榮華富貴的時候,許多人爭著奉承他,然而當他面臨敗落結局的時候,個個都棄他不顧。 (二)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效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來十三7)。 叁、靈訓要義 【外邦爭戰與神選民的關係】 一、波斯與希臘之戰(2~4節) 1.波斯第四王必攻擊希臘國(2節) 2.希臘必有一勇敢的王(亞歷山大大帝)興起(3節) 3.希臘其後分裂成四國(4節) 二、敘利亞(北方王)與埃及(南方王)之戰(5~35節) 1.起初埃及強盛(5節上) 2.從埃及將帥中興起敘利亞王(5節下) 3.雙方聯姻立約(6節) 4.雙方時戰時和,共有四次(7~20節) 5.敘利亞興起安提阿哥四世(21~24節) 6.安提阿哥四世與埃及爭戰(25~27節) 7.安提阿哥四世反對聖約(28~30節) 8.安提阿哥四世褻瀆聖地(31~35節) 三、安提阿哥四世所預表的敵基督(36~45節) 1.狂妄自大,崇拜偶像(36~39節) 2.踐踏聖地,傾覆列國(40~43節) 3.引發擾亂,殺害多人(44節) 4.聖地設帳,突然滅亡(45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但以理書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但以理書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