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導論拾穗 但以理書提要 壹 概略 一 但以理書和以西結書相同,它也是一卷在被擄期中的先知書。 二 它是一卷特出的先知書,因為它的預言多半是關於外邦的,並不像其他的先知書的預言多半是關於以色列的。 三 雖然其他的先知書中也有題到關於外邦的預言,可是它們預言的範圍往往限於一國一時,並沒有像本書中預言的範圍那樣廣大,說到關於世上四個大帝國和以後將興起的國家,時間是從巴比倫第一次侵略猶大起,一直到主第二次再來建立國度止。這一段時間就是主所說的‘外邦人的日期,’(路二一24,)恩典時代也包括在內。 四 因此,它的預言是與教會特別有關的。例如:敵基督的出現、聖徒遭受逼迫、主的顯現、聖徒的復活、審判、國度等等,都是教會所密切注意的。但願本書真作我們的‘明燈,’讓我們多多‘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出現。(彼後一19。)又願主賜恩保守我們,使我們讀了這卷寶貴的書之後,自己真能‘清淨潔白,且被熬煉,’(但十二10,)作智慧人,明白祂的心意。 貳 著者 一 本書著者當然是先知但以理。從本書七章一節、二十八節,八章一節、二節,九章二節,十章一節、二節,十二章四節、五節,更能明證但以理寫了這卷寶貴的預言書。 二 因為先知的預言應驗得太奇妙、太準確,有些不信者(尤其是以主後第三世紀的拋法芮Porphyry為首的)說它並非是但以理所寫,乃是在馬克比(Maccabeus)年間和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Antiochus Epiphanes)侵入耶路撒冷之後,(約在主前一六四年,)有一個猶太人所寫的,而且不是在事前寫預言,乃是在事後記歷史。 三 當然,我們對這種謊言並不感覺驚奇。原來本書也像創世記和啟示錄那樣,是很受撒但攻擊的一卷書;原因沒有別的,因為它把撒但和他的使者敵基督的失敗,以及基督最終得勝作王的事說得太詳細了,所以撒但藉著他的差役散佈謊言,企圖破壞本書在聖經中的地位和信用。 四 可是事實是這樣: (一)當七十譯士把舊約聖經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時,其中已有但以理書。七十譯士的譯經工作約在主前二百八十年,是在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侵入耶路撒冷前約一百多年的事。 (二)猶太著名歷史家約瑟夫記載,當亞歷山大王侵入耶路撒冷時(主前三三二年),大祭司耶杜亞就把但以理書拿出來給他看。當他發現他的事蹟早在二百多年前就記在先知的預言中時,他又驚奇又受感,不久退軍,並且優待聖民。 (三)我們的主在馬太二十四章十五節說,‘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這說明主承認但以理和他的預言書,並從它裡面引話。(但九27,十一31,十二11。)誰否定但以理書,等於誰推翻主的見證。 參 關於先知但以理 一 但以理是猶大王家的宗室。當尼布甲尼撒第一次攻破耶路撒冷時(主前六○五年),他還年幼,就被擄至巴比倫,由於他的容貌、學問、聰明…都能合格,他被選在宮中受教育,準備侍立于王前。(一1~7。) 按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先後侵略耶路撒冷,共有三次。第一次在主前六○五年,但以理和他三個同伴被帶走。(代下三六6~7,但一1~6。)第二次在主前五九八年,以西結被擄去。(代下三六9~10,結一1~2。)第三次在主前五八七年,西底家蒙塵。(代下三六17~21。) 二 他和其他三個少年人在巴比倫宮中潔身自好,不為環境所玷污。雖然受了各樣教育和訓練,可是他們始終敬拜神,追求神,站在神的一邊。他們都忠心于王事,可是更忠心於神,甚至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三 以西結書中幾次題及他是一個在神面前少有的、特出的完全人。(十四14,16,18,20,二八3。)他一生在神面前的光景,處處都可以作信徒們追求主的模範。 在希伯來書中論到那些有信心的古聖,有這樣的話稱讚他和他的三個同伴:‘…他們因著信,制服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十一33~34。)那裡沒有寫出名字,因為不用寫出名字,誰都會知道‘他們’是誰。 四 他一生的年日很長,從尼布甲尼撒年間起一直到古列年間止。按時間推算,他是和耶利米、以西結,以及回國的約書亞、以斯拉、所羅巴伯、尼希米等同時。相傳他是年紀老邁,死在書珊城中的。 五 聖經中一共有三個但以理。(代上三1,原文與但以理同,拉八2。)這名字的原意是‘神是審判者’或‘我的神是審判者。’先 知但以理所見證的就是他的神是審判者。猶大所以亡國,他所以被擄至巴比倫,乃因為神是審判者。他所以潔身自好,不肯和別人同流合污;他所以為神站住,甚至不顧性命,乃因為神是審判者。他在君王面前所解釋的夢和文字,他在本書中所記的預言,也都見證了神是至高的審判者。 肆 時間和地點 一 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約有七十三年,自主前六○七年起,至主前五三四年止。 二 事情發生的地點是在巴比倫省、以攔省等處。 伍 文字 一 本書所用文字有兩種:(一)迦勒底文-即亞蘭文,(二章四節至七章二十八節,)(二)希伯來文。(一章一節至二章三節,八至十二章。) 二 因為但以理曾在宮中受訓,精通‘各樣文字,’(一17,)又歷任各朝官長,所以能用亞蘭文寫預言,使外邦的君王和大臣特別注意。 三 除了但以理書中的幾處外,還有以斯拉四章八節至六章十八節,七章十二至二十六節,以及耶利米十章十一節,都是用亞蘭文寫的。 陸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本書與新約聖經有深切的關係,因為: (一)它是新約聖經中關於外邦預言的基礎。 (二)主在馬太二十四章十五節不只引本書的話,並且囑咐我們‘須要會意。’ (三)希伯來十一章三十三、三十四節稱讚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伴。 (四)路加福音中的加百列和啟示錄中的米迦勒,只有在本書中曾被題及過。 (五)主說,‘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二六64,)正與先知所見的異象:‘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但七13)相符。 (六)聖靈藉保羅在帖後二章三節、四節所題的:‘…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正與本書八章十一節,九章二十七節,十一章三十一節,十二章十一節有相符之處。比較七章八節、二十五節和啟示錄十三章五至七節。 (七)主說到‘那時,必有大災難,從世界的起頭,直到如今,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太二四21,)正與先知所得的啟示:‘並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但十二1)相符。 二 在神的安排中,另有一個少年,他的經過和但以理很相似:他是出身高貴,被賣為奴;他潔身自好,拒絕誘惑和試探;神和他同在,又賜予屬靈的恩賜,他能為君王解夢;他得一個外邦的名字,作宰相,掌大權;他始終站在神的一邊,並以祂的子民的事為念。他就是創世記中的少年人約瑟。他們兩人有許多共同點,都是聖徒蒙神賜福的條件。 三 但以理書是一卷預言書。信徒中間重視它的並不多。有人以為金像、大獸、公山羊、角、七十個七、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既乏興趣,又難解釋;也有人以為追求屬靈恩賜、聖潔、國度等是首要的、急需的,而讀預言是次要的,並且也不是急需的;也有人以為研究預言的結果,僅增知識,無補於靈命。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見解。預言是神要求人豫先知道的事,它對於信徒是照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彼後一19。)主曾囑咐我們對於預言(特別是本書中的預言)須要會意。(太二四15。)因為教會不夠重視預言,因此信徒中多有失去信心的,受謊言欺騙的,‘因無知識而滅亡’的,(何四6,)因不儆醒而忘記主來的。 注意、追求、明白預言的人必須是與神有密切關係的。以諾是第一個說預言的人,因為他有與神同行三百年的事實。亞伯拉罕是一個能夠豫先知道神的行動的人,神曾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創十八17。)因為他是‘神的朋友。’(雅二23。)但以理得見異象,記錄預言,因為他是‘大蒙眷愛的人。’(但九23,十11,19。)使徒約翰寫出他在拔摩海島所見的異象,因為他是主所愛的門徒,曾有靠在主胸膛的經歷。(約二一20。)‘耶和華的秘密是和敬畏祂的人一起;祂必將自己的約指示他們。’(詩二五14,另譯。) 每一次預言的應驗總是遙指晨星的顯現。 四 但以理成功的秘訣正與神其他的忠僕相同,就是禱告。他是一個禱告的人,讓我們注意他的禱告生活。(但二18~23,六10,九3~21,十12。)他看禱告重於他的生命。他的禱告也忘不了神的子民。 五 我們看見:(一)但以理人在巴比倫,可是心在耶路撒冷;(六10;)(二)他接受外邦特殊的教育,可是更多的接受神的教育;(一17;)(三)他管理王的事務,可是更多的關心和效勞神的事。 六 我們又看見: (一)巴比倫第一個要求就是把那四個屬神的少年人名字都改了。 甲,但以理(‘神是審判者’)改作伯提沙撒(‘彼勒的太子,’或作‘彼勒所寵愛的’)。 乙,哈拿尼亞(‘耶和華是有恩慈的,’或作‘耶和華所寵愛的’)改作沙得拉(‘日神所光照的’)。 丙,米沙利(‘誰能像神’)改作米煞(‘誰能像女神沙克’)。 丁,亞撒利亞(‘耶和華是我的幫助’)改作亞伯尼歌(‘火神尼歌的忠僕’)。 這是一個可怕的更改。本來四個人的名字都帶著神,現在四個人新的名字都帶著偶像的名,暗示他們放棄神,另有事奉罷;可是巴比倫能改他們的名,卻不能變他們的心。 (二)巴比倫第二個要求就是派定他們的飲食。被擄的奴僕能夠享用王的飲食,這是千載難逢的寵遇,再要拒絕,真是太不識抬舉了。可是,王的飲食包括吃不潔淨之物(利十一)和祭偶像之物的問題。(林前八7。) 但以理對付王膳問題的經過是這樣:當然他在神面前有迫切的禱告,先‘立志’自潔、從污穢中分別,再請求。(但一8。)神賜福並成就他的心願,使他在太監長面前蒙恩。他和他三個同伴雖然堅決拒用王膳,卻不消極,仍請求給他們素菜吃、白水喝,試試他們十天。(12。) 七 二章裡但以理解夢的事很可以使我們學到必要的教訓: (一)似乎但以理和其他巴比倫的哲士、術士等是對立的,似乎他盡可 以藉著解夢的事消滅他們。可是但以理看他們是朋友,仍盡力挽救他們的性命;(二18;)因為他只看他們背後的撒但才是真仇敵,才是勢不兩立的。 (二)當他在地上遇見難處時,他從不肯走別條路,只是和他的同伴同心合意的求告天上的神。(二17~18。) (三)他得了神奧秘事的啟示,本可在尼布甲尼撒面前誇大自己一番,可是他並沒有,只說,‘王所問的那奧秘事,哲士、用法術的、術士、觀兆的,都不能告訴王;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能顯明奧秘的事,祂已將日後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至於那奧秘的事顯明給我,並非因我的智慧勝過一切活人。’(二27~30。)他謙卑,專把榮耀歸給神。 八 拒拜金像,寧蹈烈火,(三16~23,)這是何等壯烈的一回事。能在王的嚴厲命令之下站住是不容易的;能在王的恩典、寬容、特辟額外的路(14~15)之下站住是更不容易的。 ‘即或不然’是信心最高的表示。我們應該信神能作,也應該信神能不作。神作、神不作,我們總是站在神這一邊。 九 神要求人謙卑;祂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四6,彼前五5。)祂不能容讓一個外邦的、不信的君王驕傲,祂更不能容讓祂自己的兒女和教會驕傲。不管驕傲的原因是屬肉體的或是屬靈的,祂都要對付,直等到可驕可誇的東西全被摔碎了,惟有在神面前、在人面前謙卑下來。 十 巴不得那牆上的字‘提客勒’(但五27,意即虧欠)一直提醒我們:(一)對神虧欠了祂的榮耀;(羅三23;)(二)對弟兄虧欠了彼此相愛的事實;(十三8;)對人虧欠了福音的債。(一14。) 十一 大利烏的禁令(但六6~9)預表那大罪人(即敵基督)高抬自己,受人敬拜。但以理明知道這‘令’專為陷害自己,但他只知有神,不知有己,他的禱告不改在密室內,不改在心中默禱,不改禱告的時間和次數;他性命且都不保,仍有感謝,(10,)與素常一樣。終究神保守他脫離餓獅的饞吻。這是預表末世的遺民不肯拜獸並拒受獸的印記,雖遭折磨,神終必保守他們。 十二 但以理的預言是關於‘外邦人的日期’(路二一24)的預言。‘外邦人的日期’是從尼布甲尼撒第一次侵略耶路撒冷起,一直到主第二次降臨止。在‘外邦人的日期’的開始,巴比倫興起,聖城耶路撒冷被踐踏;在‘外邦人的日期’的結束,大巴比倫被傾倒,聖城 新耶路撒冷如新婦妝飾整齊,從天而降。 十三 注意本書十二章中所題的幾件事:(一)大艱難,(1,)(二)復活,(2,)(三)賞賜,(2~3,)(四)交通發達,(4,)(五)知識增長。(4。) 柒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至高的神是掌權者,也是審判者,正與尼布甲尼撒的見證(四17,25)並但以理名字的含義相符。 ‘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25,)所以是祂掌握‘外邦人的日期’中各國的興衰、起落,是祂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17,)是祂安排祂的忠僕在人間的地位和任務,是祂賜予他們超越儕輩的恩賜、智慧和成就,是祂保守他們平安經過患難和攻擊。 神也是那惟一的審判者。是祂審判猶大的背叛,是祂審判尼布甲尼撒的驕傲,是祂審判伯沙撒的褻瀆,是祂在將來要審判萬國、萬民、以及撒但和他的使者。 捌 鑰節 一 ‘祂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祂顯明深奧隱秘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與祂同居。’(二21~22。) 二 ‘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四17,25。) 三 ‘…到末時。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潔白,且被熬煉;但惡人仍必行惡,一切惡人都不明白,惟獨智慧人能明白。’(十二9~10。) 玖 分析 本書根據內容的性質可以分作兩大段:歷史的部分、異象的部分。 1 歷史的部分(一至六章) 一 一章是序言,介紹但以理的小史。 二 二章是全書的樞紐,是關於外邦的預言的基礎。尼布甲尼撒的夢包括這幾件事: 因著以色列的背叛,神暫時撇棄他們,而把地上的政權和統治託付給外邦。巴比倫是第一個大帝國(金頭),(37~38,)接下去還有三個大帝國,那就是瑪代波斯(銀胸和銀臂)、(39、)希臘(銅腹)、(39、)羅馬(鐵腿),(40,)以後就是半鐵半泥的腳和腳指頭所代表的十個國家必在末期興起。羅馬大帝國早已過去了,何以十個國及大石頭還未出現?原來在兩鐵腿所代表的東西羅馬和將來要興起的十國之間,還隔著一段很長的教會時期。在夢的解釋中,先知所以沒有題及,因為教會是一個奧秘,當時還未啟示出來。(弗三5。)又因一句預言或是一個異象在應驗時盡可分在兩個時期中應驗。例如:以賽亞九章六節首句:‘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是應驗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基督降生于伯利恒的事上;六節第二句以及七節要在國度時代才應驗。又如本書九章‘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是連接的,而那‘六十二個七’和末一個七是不連接的,它要到‘一直到底’(26)之後才出現。 三 三章是說到尼布甲尼撒的驕傲,他看見異夢後,巴不得那像全是金的,好使他的國度長久,所以他造了一個金像代替那像。他命令人拜它,和末世敵基督命令人拜獸和獸像(啟十三4,15)很相似。 四 四章是說到尼布甲尼撒因驕傲而受神的懲戒。從此之後,這個神的‘僕人’(耶二七6)對神才有真的、堅定不移的認識。(但四34~35,37,比較二47,三29。) 五 五章是說到伯沙撒因褻瀆而受神的刑罰。從此外邦人的統治權由巴比倫轉移到瑪代波斯了。 六 六章是說到但以理拜神不拜人,被扔獅洞,蒙神保守,因此神的名字大得榮耀,從外邦君王的口中受到讚美。 2 異象的部分(七至十二章) 一 七章是說到但以理自己第一次所看見的一串異象,包括‘四個大獸、’‘十角、’‘小角、’‘亙古常在者、’‘人子’等異象和天使的解釋。 (一)四獸即尼布甲尼撒夢中的四大帝國-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獸表示那些大帝國是何等兇暴、殘忍,並且是毫無人性的。 (二)‘十角’即十國,即等於那像的半鐵半泥的十個腳指頭,尚未顯現出來。 (三)其中長起的一‘小角’是指敵基督。他就是九章二十六節的那個‘王,’也是十二章十一節和馬太二十四章十五節的‘那行毀壞可憎的,’也是帖後二章三節的那‘大罪人,’也是啟示錄十三章四節的‘獸。’ (四)‘亙古常在者’是父神,‘人子’是主耶穌。 (五)‘一載、二載、半載’即‘四十二個月,’(啟十三5,)亦即‘一千二百六十天。’(十二6。)這是大災難的時期,聖民要在那時期中受折磨和迫害。 (六)外邦人掌權期的最末了就是人子得國降臨。(但七13~14,26。) 二 八章是先知第二次所見的一串異象,包括‘公綿羊、’‘公山羊、’‘大角、’‘四個非常的角、’‘小角’等異象。這章重述第二、第三個大帝國,即瑪代波斯和希臘。 (一)‘公綿羊’是指第二個大帝國。兩角是指瑪代和波斯,後長的高角是指古列。 (二)‘公山羊’是指第三個大帝國希臘,那‘大角’是指亞歷山大。 (三)‘四個非常的角’是指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國分裂成四個國,由他手下四個元帥作王。(比較七章六節的‘四個翅膀’和‘四個頭。’)這四個元帥在歷史上就是:加山得(Cassander),得馬其頓;呂西馬古(Lysimachus),得小亞細亞;多利買(Ptolemy),得埃及;西流基(Seleucus),得敘利亞。 (四)四角中長出的‘小角,’不等於七章八節的那小角。後者指末世的敵基督。前者指歷史上的凶王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主前一七五年至主前一六四年),出自四國中的敘利亞國,他曾在耶路撒冷廢除割禮,廢去敬拜耶和華而代以拜丟斯,在殿中作淫亂事、祭豬、灑豬血,劫掠殿中器皿,殺大祭司烏尼亞(OniasⅢ),立惡人為祭司,殺猶太人約有十余萬之眾。他自己雖然不是敵基督,卻是預表敵基督。 (五)‘二千三百日’是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在聖地行惡的日子,約自主前一七○年起,至主前一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猶大民族英雄馬克比擊敗安王之後潔淨聖所之日。) 三 九章是說到先知懷念故國,為它禱告、認罪,求神赦免、賜恩。他得到第三次的異象,就是‘七十個七’的異象。 (一)根據歷史上所應驗的事實和大災難‘一七之半’的計算,我們知道這個‘七’是指七年。 (二)這‘七十個七’又分作三個階段,‘七個七’即四十九年,‘六十二個七’即四百三十四年,‘一七’即七年。 (三)這七個七,即四十九年,在此期內,耶路撒冷在艱難中重被建造,已經應驗,正如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所記載的。這六十二個七,即四百三十四年,在此期內,基督降生;剛過這六十二個七,基督必被剪除,祂在地上‘一無所有。’(26。) (四)過了六十二個七,到末一個七,中間插入一段無明顯期限的時間,裡面所發生的事就是基督被釘、城和聖所被毀(應驗在主後七十年羅馬太子提多的手)…‘一直到底,’(26,)然後末一個七才來到。前三年半那敵基督必與許多人訂立盟約;後三年半他開始逼迫聖民,行毀壞和可憎的事,最後審判臨到他身,永遠滅亡。(啟十九20。) 四 十至十二章是講到先知第四次所見的一串異象。 (一)十章是這次異象的引言,他遇見主,又得天使長的傳言和加添的力量。 (二)十一章: 甲,二至四節是重述瑪代波斯和希臘兩個大帝國。 乙,五至四十五節是說到亞歷山大後希臘國所分成四國中的兩國,即敘利亞(北方王)和埃及(南方王),其他兩國不再題及了。南方王和北方王一直交戰,開始似乎南方王勢盛,後來北方王勝利。 丙,二十一至二十七節是說到敘利亞國的安提阿克以比凡尼斯起來作王。 丁,二十八至三十五節是說到安王逼迫聖民,褻瀆聖地。他的一切都是預表將來的敵基督。 戊,三十六節的‘王’不再是北方王或是南方王了,(參讀40,)他是直接指那末世要出現的敵基督,他的結局是敗壞,‘無人能幫助他。’(45。) (三)十二章說到聖民在大災難中,並有天使長米迦勒起來保守他們。 先知但以理的任務完畢,天使叫他安息,等候末期的復活、被提、得賞賜。 —— 倪柝聲《聖經提要》 世界性的豫言(參閱表吊75至79,91至93) 最末了一組是但以理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但以理書裡的表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的主曾多次要我們留意但以理的預言。所以你看見,所有的表號都是承接但以理的;啟示錄裡的表號也都是承接但以理的。 但以理的特點在那裡?我們前面說過以賽亞,他的預言一面是為潮猶太人,另一面也是為著遠方一新約的人;所以以賽亞是看得很遠的。耶利米則看得比較近一點;耶利米是特別看到當時以色列人被擄,他所想到的、所看到的,就是第一次從巴比倫回來;他也看到將來,不過看的沒有那麼多,所以耶利米是比較注意當代的事。那麼,以西結也是被擄的先知,所以他安慰以色列人,告訴他們說,雖然現在是被擄了,聖殿也沒有了,但是有一天,神的榮耀會再回來。 然而,但以理就不同了。但以理是特別注意遠方、特別題到世界性的預言。我們知道其他的先知多半都是注意以色列和猶大,可是但以理特別注意到外邦,自從神的榮耀退到天上去以後,聖經告訴我們,神就把國交給外邦人一巴比倫帝國,就是但以理所看見的那個大像的金頭。巴比倫帝國之後,接著就是波斯大帝國、希臘大帝國、羅馬大帝國。這樣一直下來,就是聖經裡所說的“外邦的日期。也就是自從那次神的榮耀退上去以後,神就把以色列國交給外邦。 所以但以理的預言很重要,如果我們想知道外邦的預言,毫無疑問的,就是怛以理書第二章那個巨人像的預言,那個預言一直給我們看到主再來。到最末了的時候,有一塊大石頭要砸在那個像上,把像砸得粉碎。那就是第五個國;第五個國就是天上的神所立的國,也就是主耶穌在馬太福音所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的“天國。對猶太人來說,天國就是指著第五個國說的。他們以為第五個國是在末日才來到;但是事實上,他們沒有看見在兩千年前主耶穌已經立了這個國。只不過在當時是肉眼所看不見的,但是有一天,全世界都要看見;那就是但以理所告訴我們的。 但以理書還給我們看見敵基督,而啟示錄也說到敵基督;所以,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預言。 有一個更重要的豫言,就是第九章所說的“七十個七”我們已經說過,回過頭去看,有七十個七年;而在當時,神要但以理往前看,他一直往前看,果然看見七十個七。過了六十九個七,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一直等到第七十個七,也就是最後一個七完了的時候,我們主耶穌的腳就踩在橄欖山上。這點非常重要;因為當你讀撒迦利亞書第十四章時,你就看見我們主的腳果然踩在橄欖山上。這就是最後的一個七,然後耶和華就要作全地的王。所以,但以理書和撒迦亞書一定要合在一起讀。── 陳希曾《毗斯迦山——舊約》 但以理書──忠心聖別的先知 但以理之名意:神是審判 大綱:一,歷史的記述 第一~六章 二,預言將來必成的事 七~十二章 先知在被擄之國,為主忠心至死,聖別的特點: 一,改名不改心: 但以理改名為伯提沙撒,名意為彼勒神所寵愛的 [一章7節] 二,立志不吃巴比倫王的食物,不有份於祭偶像之物 [一章8節] (參林前十20) 三,因著人忠心,分別為聖,神使他有啟示,有異象,明白各種異象,夢兆。 在五旬節聖靈未降臨之前,神使用異象異夢來指示人;五旬節聖靈降臨,聖靈內住人心,神使用聖靈來指示人的心。[一章17節] (參約壹二27,詩廿五14) 四,願付生命的代價一天三次禱告,禁食禱告。 最大的禁食禱告在九章,禱告後見主二次來的異象。〔六章10節,十章2~3節〕 五,在神面前無辜,在王面前未行虧損的事,追求聖潔,有信心的行為,使撒但無法進攻,在獅子坑中,獅子閉口無傷害。[六章22節](參彼前五8:羅十三章) 六,在仇敵面前有見證 [五章11節],裏面有神的靈,心中光明,有聰明智慧。 七個異象: 一,[二章31~45節] 四列國衰落史 外邦人的日期到千年國度前為止,世上的國成為主基督的國。(啟十一15;弗一10;來十二26~27) 本異象與七章的異象相同,同讀啟示錄十三章,十七章。 金頭巴比倫,是耶和華手中的金杯。(耶五十一7) 銀胸二膀臂瑪代波斯 (主前 539年),打敗巴比倫。 銅腹希臘亞歷山大大帝 (主前 330年),征服歐亞非,掌管天下。 羅馬帝國 (主前30~主後 180年) 強大如鐵,後分為二腿東羅馬和西羅馬,是奴隸制國家,計有六千萬奴隸,如鐵泥不能相合。 直至主耶穌降世,到祂再來審判世界,一切外邦國完全倒塌。 二,[四章] 大樹的悲劇 尼布甲尼撒被棄與恢復,預示出巴比倫與波斯瑪代的戰爭,第一次發生在主前539年,經過七期2520年,主後1981年伊拉克(巴比倫)與伊朗(瑪代波斯)戰爭。 三,[七章] 先知的異象見四獸 解開第二章尼布甲尼撒的夢,神看四列國如同獸相咬相吞。 第一獸巴比倫王,如同獅子添翼兇殘之極。 第二獸瑪代波斯,如熊併吞多國,三肋骨是三大功績,主前 546年征服呂底亞,539年征服巴比倫,525年征服埃及。 第三獸希臘亞歷山大大帝,四年之中征服歐亞非三大洲,33歲去世,分裂為四國:馬其頓,色雷斯,埃及,敘利亞。 第四獸羅馬帝國,小角尼羅該撒名數 666,遙指敵基督。 [七11~28節] 大災難中敵基督集中於這四王的兇殘,踐踏神的兒女1,260天(三年半)。(啟十三1~6) 四,[八章] 瑪代波斯與希臘之戰 [十一章] 再次詳解,插入敵基督的啟示。 公綿羊二角有高低,波斯大於瑪代。公山羊迅速兇猛,亞歷山大大帝33歲去世,分裂為四國。 從北國敘利亞產生安提阿哥四世,踐踏聖所2300天。[八章24節] (主前171~165年),在大災難時歷史重演。[十一章36~45節] 預言的應驗,有近處發生,也有遙指將來。 五,[九章] 先知禁食禱告,得重要異象七十個七 主二次來地上的日子:主第一次降世,在尼希米建造耶路撒冷城墻完成後 434年。主第二次降臨,在敵基督訂七年和約,三年半毀約之時。 六,[十章] 人子大異象 全本聖經共有四個大異象,「大」是說明在神心目中佔有極大的地位,基督是神心目中唯一的地位。 先知禁食禱告21天,攻破波斯魔君的抵擋,使米迦勒在21天以後通行無阻,傳神的話。明白神的啟示得先遇見基督,基督就是神話語的發表。 先知見人子身穿細麻衣,基督是神的公義,因著祂的擔罪,使我們披戴祂,遮蓋我們的罪,能到神的面前。 祂腰朿神的真理,遵行神旨,身體如水蒼玉透明,面貌閃電之光,照出一切的黑暗罪惡。眼目如火把,洞察人的肺腑心腸,燒掉一切人心中的罪念。手腳如光明銅,審判一切。聲音威嚴,向大眾說話有權柄。 先知遇見基督,認識自己的無有,仆倒在地。使徒約翰也有同樣的經歷。 (參啟一12~18) 七,[十一章] 詳述第四個異象 : 敘利亞與埃及王之戰,突顯北方王,遙指敵基督。 本卷敵基督的預言 [七章11~12節] 尼布甲尼撒,古列,亞歷山大,奧古斯督四王 逼迫基督徒的兇殘,到了大災難必集中在敵基督一個人身上。 他們的生命存留在撒但身上,撒但的靈,要附在敵基督身上。 [七24~25節] 折磨神的兒女,篡奪神的律法1260天(三年半)。 [八章24節] 撒但給敵基督權柄能力,毀滅神的兒女,如同安提阿哥伊比法一樣。 [
八9~14節] 非常的小角褻瀆神,敵基督如同安提阿哥伊比法一樣,在聖殿中獻上豬不潔之物,污穢神的殿,有一政治領袖要作教會的頭。((帖後二4) [九章27節] 敵基督與多國訂和約七年,一七之半毀約,開始大災難。 [十一章20~39節] 敵基督毀約的情況,熬煉神的子民。 信心試煉的二方面 [三章16~18節] 一,不拜金像的必燒死,即便如此,神必會救我們脫離火窯。 即或不然,如果神不救我們,我們也決不拜金像,寧願死去。 我們順從神,不順從人。(徒五29;加一10) 二,神與苦難的人同在火窯中,沒有顯出苦難的損失。(賽63:9;啟一9) 三,經過信心的試煉,比金子更寶貴(彼前一7),得生命冠冕。 (雅一12) 四,使仇敵向神投降。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何謂但以理書? 作者是誰?(但一17)】 答:1 但以理書Book Of Daniel,在七十士譯本希臘文本,及武加大Vulgate拉丁文譯本,乃將本書列于四大先知書之後。中文譯本仍依此序列,是大先知書的第五卷(賽、耶、哀、結、但)。書中記述但以理的身世,(一章),詳解巴比倫王之夢兆,與其驕縱之罪行,瑪代波斯王朝之興起,但以理所受的試驗與升高(二十六),以及祂所見的異象和所說的預言(七—十二)。概而言之,前六章是記載當時的史實,後六章是說到將來的預言,全書所論多是關於外邦各國的事蹟。 2 本書與以西結書同是在被擄期中的先知書,其主要信息是神為至高,掌權者萬王之王,和審判之主(結二47;四17—25)。書中預言範圍極廣,說到世界四大帝國—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以及後來將要興起之國家。時自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首次入侵猶大興起(B.C.606),直到基督二次再來建立國度止,即所謂「外邦的人世代」(路廿一24)。其間包括教會的恩典時代,及至末期滿了,主即再來(太廿四14,30)。因此本書與新約的啟示頗為相似,預言關係甚為密切,故有舊約啟示靈之稱。 3 本書作者,依書中語氣顯明為先知但以理Daniel(意神為審判者)於巴比倫所寫(但七1,28;八2;九2;十1,2;十二4)。基督的話亦曾對此加以證實,(太廿四15)確無疑議。本書文字自二4至七28是亞蘭文,即是迦勒底文(是巴比倫通行文字)。其餘一至二3,八至十二皆是希伯來文。其內容包括的時間,自主前六○七至五三四年,約有七三年的時期。本書對象,乃為巴比倫及瑪代波斯王朝,並被擄之猶大人。 4 但以理是猶大的貴族。(但一3,6)。於主前六○六年,當尼布甲尼撒王第一次攻破耶路撒冷城時,他和三友同被帶至巴比倫(但一1—7)。其人其事大略如左: A 他和三友被選入巴比倫的王宮,接受教育,侍立王前,年少英俊,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據猶太史家約瑟弗稱,這四少年是西底家王的親屬,因有此種身份而得進入王宮。他們生活聖潔,篤守信仰,敬虔端莊,在邪惡的宮廷中為神作見證,愛神愛國,忠貞不二,令人欽佩。 B 他們遷入王宮後,各人希伯來文的原名,皆被改為迦勒底文的名字。藉此使之忘記其祖國與敬拜的耶和華神,而完全變為巴比倫人,好為王所利用。 但以理Daniel意思是「神為審判者,」改名為伯提沙撒Bel-teshazzar,意思是巴比倫神之軍——此神有時譯為彼勒。 哈拿尼雅Hananiah,意思是「耶和華之恩賜」,改名沙得拉Shadrach,意思是「王之朋友,或日神所光照的」。 米沙利Mishael,意思是「神惟至尊,不能和祂比較,或誰能像神,」改名米煞Meshach,意思是「當拜巴比倫人的煞神,或誰能像女神沙克」。 亞撒利雅Azariah,意思是「耶和華所扶助的」,改名為亞伯尼哥Abed-Nego,意思是「神為星宿之軍,或火神尼哥的忠僕」。 C 但以理被擄之年約十六歲,他的壽命極長,自尼布甲尼撒直到古列王時,畢其一生都在巴比倫度過,為君王解夢,在朝中居立高位。他曾任巴比倫總理,以後更為波斯總長,大大亨通。(但一21;二48;五29;六1—3,28)。他和先知耶利米,以西結,以及回國的約書亞,以斯拉,所羅巴伯,尼希米等同時(拉二1,2)。以西結系於主前五九八年第二次被擄(代下卅六9,10;結一1—3),他比但以理晚八年。從以西結書十四14,20;及廿八3的經文看來,但以理被描寫為義人的模範。相傳他至年紀老邁,死于波斯的書珊京城。 D 但以理有神聖美好的靈性,(但四8,9,18;五12),除能為君王解釋異夢之外,複得自說預言,自見異象。對於神的永遠計畫,列邦各國之變遷,以及基督救恩將來的預言等,最為深奧而寶貴,且至今日已有四分之三都已應驗了。猶大史家約瑟弗評論但以理時,謂其先知之地位超凡。若將他置於天秤一端,而將其他眾先知置於天秤另一端,則他的一端仍顯較重,其地位之崇高可想而知。在舊約聖經中與但以理同名的共有三人。(代上三1;拉八2)。——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以理書》的主題有兩大焦點】 (1)神的主權──神掌管歷史及人間的一切,成就祂的旨意; (2)人經歷神的信實,特別是信靠神的人經過不同的困難和考驗,仍能為主作美好見證,足證有神的保守。 ── 周永健《轉變世代中上帝子民的見證》 【但以理書必定是主前六世紀的作品嗎?】 在舊約先知書中,除卻以賽亞書,可能再沒有其他書卷像但以理書一樣,備受理性主義者的嚴峻挑戰。但以理書不止包括短期的預言,諸如尼布甲尼撒七年精神錯亂(第四章)、巴比倫潰敗于瑪代波斯的侵略者(第五章)。此外,但以理書還有長期的預言。包括:連續的四國(五章),將其中的情節加以引伸(特別強調末後的日子[第七章,加上第八章強調第三個國]),即是預言基督首次來到世上,並七十個七的大略情況(九章);最後,詳述西流基與多利買相抗衡,並兩個小角的事蹟(十一章)。 但以理書充滿了超然默示的證據,理性主義者為免面對這些明確的證據,必須將但以理書成書的日期往後推,在猶太歷史晚期找著一個階段,定為但以理成書日期,在那時候,但以理的所有「預言」都成就了。安提阿哥伊比法尼統治期間(主前175-164年),正是恰當的年份,好讓一位出於敬虔目的的人,寫成但以理書的「預言」。理性主義者(如J.D.Michaelis及J.G.Eichhorn)為持守自己的立場,必須以恰當的手段來調整聖經裡的預言。但以理書顯示那接續的四個國度是:第一國、迦勒底,第二國、瑪代波斯,第三國、希臘,第四國、羅馬。充滿理性主義的學者,假設但以理書乃寫成于馬加比時代。但因為羅馬在主前六十三年才佔領聖地,故必須將上述連續的國度稍為更改,馬迦比成書說才可以成立。馬迦比時代大約由主前一六七至六五年,或者是由龐培為羅馬取得巴勒斯坦治權之前一百年;但以理書若預言迦勒底人、瑪代波斯、希臘、羅馬,則馬迦比成書說仍有預言的成分,即寫成於預言成就的一百年前。因此,那些學者就刪除了羅馬,而解釋但以理所預言的是迦勒底、瑪代、波斯、希臘。若非如此,他們的假設不能成立,因為無法解釋龐培的功績。 將有專文討論「瑪代人大利烏」,該文詳述證據,反對將羅馬帝國從但以理預言中刪除。本文只作概略性的討論,故此,只集中討論但以理書的用字特色,以證明但以理書寫成的時間不會遲于波斯王朝。從死海洞穴找到大量抄本,提供了極豐富的資料,足以徹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最低限度有一份主前三世紀寫成的亞蘭文米大示,還有多卷寫於主前二世紀的希伯來文昆蘭約團經卷。主前二、三世紀寫成的文獻,與馬迦比革命期較接近,我們可以將但以理書裡面的亞蘭文及希伯來文部份,與上述已確證為主前二、三世紀的文獻加以比較,以研究他們在用字方面的異同。 假如但以理書的確於主前一六O年左右寫成,那麼,但以理書的衍詞造句,應與昆蘭文獻相去不遠。但在詳細審核之下,發覺但以理書二至七章的用字,古老了幾個世紀。因此,但以理書二至七章的寫作時間不會遲至主前二、三世紀;根據推理,亦得知這幾章經文應寫於主前五或六世紀。而且,從所用字眼看來,這些經文必定寫于亞蘭文世界的東部(例如巴比倫),而不會在巴勒斯坦(但以理晚期成書說,卻要求此書的寫作地點乃巴勒斯坦)。關於字彙方面的論證,是非常專門的,所以不刊於這本聖經難題匯篇裡(因為一般信徒都不懂得希伯來、亞蘭、或希臘文)。諳聖經原文的讀者,盡可能參考我的另一本著作A Surver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中譯本:舊約概論,香港種籽),參閱其中關於但以理書的兩章。此外,我的另一份著作,刊於Payne,New Perspectives,第十一章,“The Aramaic of the Genesis Apocryphon
Compared with the Aramaic of Daniel”,有更加明確而詳盡的討論。讀者亦可參看我的另一篇文章,“The Hebrew of Daniel Compared with the
Qumran Sectarian Documents”,刊於Skilton,The Law and the prophets(第四十一章)。 New Perspectives一書中,第四八O至四八一頁刊有下列決定性的評論: 從上述四項所提及的資料的亮光下,明顯可見,若認為但以理書希伯來文部份乃於主前二世紀寫成,在語言學方面看來是不能成立的。鑒於句法、字彙、字體、用字及句語組織均屬較晚期,昆蘭約團的文件無可能與但以理書寫於相同的時期。與此相反,兩種文獻的寫成時間,應相距數世紀……有學者認為,但以理書希伯來文部分與約團文件不會相距數世紀,且提出大量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論調。然而,雖然面對如此繁多的支持證據,任何態度公正的聖經學者,都會否決但以理書乃主前二世紀寫成之說……除卻但以理書三5的樂器名稱(那些樂器是在當時通行於世的),由始至終都沒有從希臘語借來的字。由此看來,但以理書的寫成時間,遠比亞歷山大大帝崛起時為早。馬迦比時期成書說,將但以理成書日期拖後至希臘開展霸權之後的一百六十年。於是,我們實難以解釋,為何寫於主前二世紀的但以理書內,沒有一個關於政府行政結構上的希臘語。無論希伯來或亞蘭文部分,都沒有從希臘語借過來的字彙。從昆蘭洞穴所獲得的大量文件,經已刊行並受詳細的分析考據;故此,雖然馬迦比成書說自命為高舉理性,表面上看來頗令人折服,但仍是不足為信的。只有那些甘受蒙蔽的人,因害怕面對挑戰而歪曲聖經的信息,才會抱著但以理晚期成書說不放手,他們這樣做,至終反而會更加不合理性地蒙昧。 走筆至此,必須返回我們原來的論題。究竟但以理書是否在主前六世紀末葉寫成呢?但以理必定出生於主前六二O至六一五年之間,一般人至多可活八十五至九十歲,因此,但以理極可能終於五三04。假如但以理書果真出於但以理之手,是他晚年所寫下的回憶錄。那麼,但以理書的寫成時間,不會遲過五三O年;於是,我們應研究這個時期的文字特色。主前五三九年但以理仍然在世,親眼看見古列率領瑪代波斯軍隊攻入巴比倫。但以理曾臣事于古列及大利烏;那時候,本由巴比倫亞蘭文撰寫的官方文件,必吸納不少波斯字彙,而但以理免不了受到影響。主前五三O這十年間,但以理與波斯宮廷有密切接觸,這一點足以解釋但以理書內那十五個由波斯借過來的字彙。只要我們確定但以理書寫成於希臘霸權之前(即是仍在波斯統治期內),就沒有更佳的理由來反對其成書日期為五三O年左右。但以理書所載的一連串預言,甚至涉及公元一世紀時的事蹟,均得以應驗,對於這一點,我們只可歸因神的默示。於是,高舉理性主義的學者,預設不可能有神跡而將但以理成書日期拖後,實難以立足。我們最好接受但以理書所啟示出來的信息,就是此書乃由但以理親手寫成(七1、2、15、28,八l、15、27,九2、21、22,十1、2,十二5均為證據)。 對於持守福音派立場的學者來說,但以理書的作者問題,已由新約馬太福音二十四15解決了。該段經文是基督在橄欖山上的講論,他說:「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英文through,原文dia十所有格)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馬太福音處的「行毀壞可憎的」,亦有出現於但以理書九27,十一31,十二11。從耶穌的說話中,得知一點極為重要的意思,他並非單指舊約裡某卷名為「但以理」的書卷,卻是指但以理先知作為神的代言人,因為希臘文dia十所有格通常暗指個人作為某事件或某人的代理者。假如基督的說話正確(他的說話當然是正確的),我們唯一可以下的結論是:基督自己也相信,歷史上的但以理是但以理書的作者,包括寫下書內關於末世的預言。而且,基督簡明地指出,有關「行毀壞可憎」的預言,要待將來才會成就。主前一六八年的安提阿哥伊比法尼,並未應驗但以理的預言,而只不過是那「行毀壞可憎」的預像罷了。──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著者】本書系先知但以理所寫。他本系猶太國王之子嗣,十五歲左右被擄至巴比倫。他的事蹟,實與舊約之約瑟前後媲美。約瑟系被賣至埃及;但以理則被擄至巴比倫。初皆為奴;其後皆升為異國之首相。二人的終身,皆極敬虔,信仰篤誠,多有異夢異象之經歷,而且為人聖潔,不但忠於神,亦忠於國君;使耶和華的名在外邦人中大得榮耀。——賈玉銘《聖經要義》 【要義】書中要義,論外邦人的日子真理正義如何消滅強權,即自猶太被擄直到末時——其中亦包括教會時代。本書皆論到世界諸國之興衰、猶太選民之經遇、外邦教會之含括、巴比倫之復興、神國之臨格。——賈玉銘《聖經要義》 【本書的語言】本書所用的是多種語言。在第一至七章中除了一章一節至二章四節上半節以外,皆是用亞蘭文寫成,其餘全部用希伯來文。研經者曾多次努力,想解決書中所用的不同語言之謎。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解答,是作者匿名用亞蘭土語,記錄現在記載在一至六章的故事,也又加上第七章(這一章與第二章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此後,他又用神聖的希伯來文(他對於這種語文不十分精通)寫下記在第八至十二章的異象。這些異象主要論到『末世』,與將要來臨的上帝的國度,他將這些皆歸入前半部故事之中的那位英雄,這樣前後兩部分被認為是同一位作者(但以理)。一個新的序言用希伯來文寫在一章一節至二章四節上,指出這卷書是論到迦勒底人,用『亞蘭文』回答國王的話,並接著用這種語言一直記述到第七章的末了。——《每日研經叢書》 【文學的分類】但以理書通常被列入猶太人所指的『啟示』文學一類,英文的啟示apocalyptic,這個字從希臘文apokalupsis演變而成,有『揭開』的意思。它最初是指將神用異象的形式啟示出來,給予揭開或是不再隱藏;後來則指將這種異象記錄下來的書籍。一般來說,這一類的書都具有秘授的特質,以文學的形式,用預表的言語,而作者多用假名。(詳論這種『特質』,請參看拙著:猶太人啟示文學的寫作方法與信息,第四章,The method and message of Jewish Apocalyptic, Chapter 4)但以理書雖然與以後的啟示文學,在這些特質上有些相同,不過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是明顯的。所以,雖然這兩者皆利用舊約先知的教訓,而但以理書對於使用想像性的詞句內容,則比較啟示文學更為審慎,儘量不用光怪陸離的描述,但是在後世的作者,則常常用這一類,講述將要來到的上帝的國度,以及到時會出現的種種預兆。——《每日研經叢書》 【本書的信息】這卷書為著當時面對嚴重的宗教限制,甚至面對宗教的迫害之人而寫,這些人若對上帝忠心,就會被處死。本書的信息,毫不含糊的宣稱,坐在寶座上為帝的子民以色列人,到王的耶和華上帝,不單過去管理人類歷史,並且掌管歷史的結束;目前的一些強大的君王,和偉大的帝國,只是出於上帝許可的旨意,使他們能在世界上暫時稱雄:上了末世,必全部蒙上帝替他們伸冤,而那個末世,不久就快要臨到他們。全卷書表明一種深深的敬虔、信靠、奉獻,這一類的質素,的確反映在那個時代的許多以色列人身上,顯出他們對上帝的信心。我們看到但以理和他的朋友,皆是以色列人的真正代表──他們雖然為信仰而受苦,但上帝必為他們伸冤。這種伸冤甚至將死亡所立下的界限打破,緊抓住在上帝永世的國度中復活的榮耀盼望(請參看十二1-4)。——《每日研經叢書》 【年期】按巴比倫首次滅耶路撒冷時,但以理是被擄人群中的一個,時為主前六○六年。但以理就是在異地生活之中蒙召的。以後,但以理在外邦國中事奉神凡七十多年,至波斯國之興起。故可推斷本書於主前六○六年至五三六年間寫成。──《新舊約輔讀》 【年代表】 帝皇 但以理書的經文 主前年期 一、巴比倫帝國 尼布甲尼撒 一至四章,七4 604-562 以未米羅達
562-560 尼甲沙利薛
560-556 拉巴施馬度
556 拿波尼度
556-539 伯沙撒 五1,七1,八1 552-53927 二、瑪代波斯帝國 居亞撒列一世 625-585 亞士帖基 584-550 古列 一21,十1 538-530 甘拜西 530-522 大利烏一世 522-486 亞哈隨魯 九1 486-465 亞達薛西一世 465-424 大利烏二世 423-404 亞達薛西二世 404-358 亞達薛西三世 358-338 西塞士 338-336 大利烏三世 336-331 三、希臘帝國 亞力山大 八5-8,十一3-4 336-323 腓力亞力第烏 323-316 四、南國多利買王朝 多利買一世 十一5 323-285 多利買二世 十一6 285-246 多利買三世 十一7-9 246-221 多利買四世 十一11 221-203 多利買五世 十一14-17 203-181 多利買六世 十一25-27 181-145 多利買七世 145 多利買八世 169-164 五、北國西流古王朝 西流古一世 十一5 318-281 安提阿哥一世 十一6 281-260 安提阿哥二世 十一6 260-246 西流古二世 十一7、1-9 246-226 西流古三世 十一10
226-223 安提阿哥三世 十一10-19 223-187 西流古四世 十一20 187-175 安提阿哥四世 八9、23,十一21f 175-164 安提阿哥五世 164-162 底米丟
162-150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以理、猶太人與聖經】但以理的生平,他的信仰是以聖經為中心,而不是靠賴異象。他一生所依據的原則,是根據聖經而來。當我們聽他禱告時,發現那些從他內心傾泄出來的話,是由聖經的經文交織而成,因為聖經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了。巴比倫的猶太人全靠聖經來維繫他們的傳統、神學與敬拜。他們沒有聖殿。當然,有時他們會從先知得到一些信息,是神直接賜給他們的新鮮話語。但是他們最主要的靈感,還是靠殷勤地研讀並解釋聖經而來。近代一位舊約學者,描寫這些猶太人當日散居在各鄉村中的生活,說他們乃是靠自己的長老體系,來維持各地的自治: 今日教會當中許多人表示,他們的宗教經歷令他們失望。他們甚至想要撇棄聖經,另尋追求神的方法。這樣作無異是拋棄了他們所要見證的真道。有些人輕率相信,基督徒生命的秘訣不在於得著神的話,而在於自己是否有神秘的屬靈經驗。有些人則認為,充滿異象的宗教才能令人興奮,其真實性超過以聖經為中心的信仰。但以理卻在本章中指出一條最奇妙、最有把握的道路。尼摩勒博士(Dr.Martin Niemoller)在聖經公會一次聚會中作見證: 「容我訴說發生在我生命中的一件事,這件事讓我開始明白聖經的價值。那是一九三八年的三月二日,我在柏林的監獄中已經渡過八個月,也已經受到審訊。審訊之後,我被秘密員警帶走。他們把我放在一輛車上,帶到柏林北邊的一個集中營。他們把我的皮夾、手錶、結婚戒指都拿走了,連我的小聖經也一併收去。在柏林獄中,我還可以保留這本聖經,但現在卻被沒收了。那第一個晚上,我永遠無法忘記,因為我一分鐘也睡不著,心裡非常不安寧。我和神辯論,責備他。自從幾個星期的恐怖審訊之後,我的記憶力完全喪失了,靠自己完全想不出一節經文來,必須靠印出來的聖經才行。我可以老實說,只要能得到聖經,我情願出八頭牛的代價,甚至付出幾年的生命。第二天早上,司令官來了。我懇求他:『請把聖經還給我。』他遲疑了一下。我是直屬博勒(Fuehrer)的囚犯,他若對我太不客氣,或許對他不利;若對我太好,也可能對他不利。最後,他轉向傳令兵說:『到我辦公室,把我桌上那本書拿來。那是聖經;你把他拿到這裡來。』我到集中營還不到十二小時,聖經就進來了!他所見證的那一位,實在是擁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一位,即使在集中營也不例外。聖經在那裡,他的力量和安慰也在那裡,滿足我一切的需要。」(聖經公會會報,一九五九年,第9頁)── 華勒斯《當代聖經信息──但以理》 【寫作背景】歷來猶太教與基督教會都同意但似理為本書作者。首先對作者問題提出質疑的是主後第三世紀一個敵基督教者波爾非(主後二三二至三○三)。他認為本書是由主前第二世紀一位不知名的猶太人寫的,因為但以理書11章將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作敘利亞王)時代的歷史描述非常正確,簡直不可思議。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本書為當代的人寫的,假託但以理的名流傳當代,目的為堅固當時猶太人的信心。這種說法在十八世紀理性主義抬頭以後大行其道。 從聖經內證而言,本書乃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記述(參七28;八1, 2; 九2; 十2;十二5), 顯示作者為但以理本人。主耶穌引用但九27時,也稱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這更是權威性的證明 (參太二十四15) 。 但以理書的亞蘭文(見「主題特色」一段)也較接近東方巴比倫的亞蘭文,而不像巴勒斯坦的亞蘭文。此外,猶太人於主前第二世紀時正進行瑪加比的民族革命,對異教國家非常敏感,極端排外,厭惡不潔的外 邦人。在這種濃厚的民族主義籠罩下,作者似乎不可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處理本書前半部的事蹟;將為外邦國家效勞的但以理奉為民族英雄。總之,否認但以理為作者的說法,徒然引起更多新的問題。 但以理為主前六○五年被尼布甲尼撒王擄至巴比倫的猶太青年。他在異邦朝廷歷任大臣、曾服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主前六○五至五六二),伯沙撒(五五六至五三九),以及波斯王古列(五三九至五三○)。耶穌基督稱他為先知 (參太二十四15) 。 但因他實際的身分為政治家,故本書在希伯來正典中被列在聖卷的部分。但以理一生對神順服忠誠,對異教環境毫不妥協,用生命見證神的大能。──《串珠聖經注釋》 【主題特色】 本書目的在表明以色列的神如何在異教國家中得榮耀。雖然神曾藉外邦國家來懲罰以色列,但「被擄」不是永久的:反之,那些征服以色列的國家卻在歷史的過程中自行瓦解。時候到了,神要建立一個永遠的國度,顯明 是掌管人類歷史、列國興衰的主宰。 本書是用兩種語文寫成; 1 2:4下-7:28為亞蘭文, 2 其餘為希伯來文。 其體裁屬於聖經啟示文學,書中充滿異象與象徵性的記號,預告神為將來所訂下的計劃。其歷史哲學認為歷史是按神所預定的結局前進(參9:27; 11:36) 。 這個世界將愈來愈壞,到了末期更罪惡最猖獗之時;神的百姓要大受迫害。然後神突然干預,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即彌賽亞普世性的國度。 ──《串珠聖經註釋》 【各章內容概要】 一、首章講述猶大人被擄至巴比倫,而但以理與其三友則被選入宮服事皇帝。 二、第二章述但以理得智慧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預言繼巴比倫帝國興起的三個帝國最終亦將為神所滅,內容大致與第七章呼應。 三、第三章述皇帝造像命國人跪拜,而猶大人因持守信仰違抗命令,結果遭人告發,身繫火𨦼,內容大致與第六章呼應。 四、第四章述但以理不從皇命,仍一日三次向神禱告,終被舉報,身陷獅坑。 五、第五章述伯沙撒王與尼布甲尼撒王一樣高傲自大,神審判的言詞出現於牆上,伯沙撒王當晚即暴斃。 六、第六章述神的子民雖受逼害,因忠於神至終得勝。 七、第七章述及四獸的出現,回應第二章再論繼巴比倫而起的三個皇朝。 八、第八章續述第七章所載的異象,指明該三大皇朝即瑪代﹑波斯和希臘,最後均為神所消滅。 九、第九章言但以理讀到耶利米先知的預言,得知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的七十年即將告滿,迅可重返家園,心裏為凓耶路撒冷和聖殿快得復興而無比興奮,故作了一個冗長的感恩和認罪禱告。第十章至十二章是本書的總結。 十、第十章再闡述第八章的異象。 十一、第十一章則展望日後將要發生之事,詳述南﹑北二王的交戰,並對早前所述異象加以解釋。 十二、第十二章展望末時情景,就是義人經過危難險阻,終可復活,得享永生,藉此勸勉神的子民堅忍站穩。 ——周永健《轉變世代中神子民的見證》 【但以理書簡介】 作者:但以理 寫作日期:主前537年 先知 但以理名字的意思是“神是我的審判者”,他是外邦帝王宮中一名政治家。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把年輕的但以理擄到巴比倫,其後他一直在巴比倫擔任政府的官員,同時他也是真神的先知。但以理聲稱本書由他所寫(一二4),而耶穌基督也視他為一位先知(太二四15;可一三14)。由於但以理沒有擔任先知的職務,所以本書在希伯來文聖經被列於第三部分:“聖卷”,而不是第二部分:先知書。但以理一生不妥協,而且盡忠於他的神。 寫作日期 傳統觀點認為但以理書寫於主前第六世紀。第一個攻擊這觀點的人是激烈反對基督信仰的坡菲留(Porphyry,主後232~303年),他主張本書是由一個安提阿古依比芬尼(Antiochus Epiphanes,主前175~163年)時代、不知名的猶太人所寫。這主張在十八和十九世紀被許多學者推崇,原因如下:他們認為但以理不可能說出書中的預言,因為那些預言都準確地應驗了,所以必定在事件發生後才寫成的。主前第六世紀的猶太人作者不可能懂得希臘文。書中第二章4節至七章28節所使用的亞蘭文屬於但以理以後的時代。他們還斷言書中有某些錯誤的歷史記載。作為對上述質疑的回應,我們發覺預言信息不但有可能,而且是神的真先知所應該傳講的。由於但以理活到波斯時期,所以他也懂得波斯文字。希臘文的出現也不難解釋,因為在但以理前的一百年,希臘雇傭兵已經在亞述的以撒哈頓(主前683年)和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軍隊裏服役。最近發現的主前第五世紀亞蘭文文獻顯示但以理是以王室華麗的亞蘭文寫作,而這種語言是當時近東一帶都認識的官方語言。所謂的歷史謬誤也很快消失,特別由於拿波尼度年代志所提供的資料指出伯沙撒(五1)的身分,以及有證據證明瑪代人大利烏就是一個名叫古巴魯(Gubaru)的省長(五31)。此外,倘若本書的寫作日期約在主前170年,就是在一個以希臘文為主要語言的政府控制巴勒斯坦一百六十年後,我們怎樣解釋當中出現得相對較少的希臘文呢?我們應預期當中廣泛使用的希臘文用語。同時,但以理書被指稱為主前二世紀的作品,而相比遲數十年的昆蘭文獻(死海古卷),與但以理書有不少文法上的差異,顯示其寫成日期比但以理書遲幾個世紀而不是幾十年。再者,在昆蘭所發現的但以理書古卷是抄本,顯示其原著是在馬加比時代之前寫成的。 時代 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把但以理和其它百姓俘虜到巴比倫去(參看耶利米書的簡介)。本書第二章記載,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王國中被擢升至最高的職位,肩擔重要的職務。尼布甲尼撒死後,但以理顯然失勢了,但其後再被人記起,叫他解釋一些出現在伯沙撒宴會上文字(五13)。他在大利烏王之下,成為三個總長之一(六1),其後活至古列第三年(主前536年)。他的事奉是在個人生命和預言信息裏證明神的能力。以色列民雖然被擄,但沒有被神離棄,而但以理就是負責向他們揭露神為他們將來所定之計劃的許多細節。但以理也描述外邦世界列強的興替,從他的日子直到基督再來的時候。 內容 書中重要的預言包括:外邦國度的興替(巴比倫的將來、波斯、希臘和羅馬,第二至七章);有關瑪代波斯與希臘的詳情(第八章);更多有關希臘的細節(第十一章);七十個七的預言(九24~27);還有敵基督的活動(一一36~45)。書中所提到的教義包括:個人分別為聖的生活(一8;三12;六10;九2,3;一○2,3)、天使(八16;九21;一○13,20,21;一一1),復活(一二2),敵基督(七24,25;九27;一一36)。後世樂於傳誦的故事包括: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故事(第三章)和獅子坑的故事(第六章)。 ──《雷氏研讀本》 【參考資料】 一、
本書作者 歷來教會都同意但以理為本書作者,主後三世紀雖有人提出乃偽託之作,但無論從寫作所用語氣、文字及主基督的見證(太二十四15),以及後面就要提到的歷史和時代背景,都指向但以理為本書作者,否認的說法難自圓其說。 二、
本書書名 本書以書中的人物定名。但以理是猶大人被擄之中一位重要人物。他原被擄為宮中之侍僕,以後擢升為政府的要員。他不僅為巴比倫的政要,也成為瑪代波斯的政府首長,前後有六十年之久。他在主前605年左右被擄(參本書一1),一直到古列王元年(主前537年,見本書一21)。 在《以西結書》十四14~20,但以理之名曾與挪亞及約伯一同提及。他似比以西結早,如果同為被擄,以西結的口吻必不同。所以有人以為但以理在《以西結書》中並非同一個人。本書有但以理自身的信仰見證,以此為書名,雖為《七十士譯本》譯者所定,並無不當之處。 三、
背景 《但以理書》可謂舊約的啟示錄。啟示文學與預言文學並不相同。在《七十士譯本》,《但以理書》雖列在先知書中,中文聖經的目錄也是這樣排列,然而在希伯來正典中,本書列在著作,可能目的在與先知著作有別。舊約啟示文學不僅在《但以理書》,也可在以下的經文中發現:《以賽亞書》十三至十四章、二十四至二十七章;《約珥書》二至三章,《以西結書》三十八至三十九章、四十至四十八章;《撒迦利亞書》九至十四章。 啟示文學實際與預言文學甚有相似之處。二者同為預言,只是前者預言更遙遠的將來,耶和華神更為超越,看歷史比較悲觀,有更多象徵的語言及數位。 在被擄之後,一直到舊約的末期,末事論的神學信念似乎有長足的進展,歷史逐漸走向最後的階段。結局必將來到,彌賽亞救主即將來臨,於是啟示文學承接先知的預言,可謂預言的產物,也是新約神學之母,成為新約與舊約之間的橋樑。事實上,在希伯來宗教的後期,猶太教有兩種發展的趨向:1,拉比的猶太教,承接以斯拉的文士制度,強調律法的精神。2,啟示的猶太教,著重末事論與彌賽亞預言。《但以理數》為啟示文學,屬於後者的宗教運動,不僅影響“間約”(舊約與新約之間)的時期,而且延續至新約時代。 《但以理書》不但反映被擄之後的宗教運動,而且也顯示啟示文學的特殊性質,可謂一種文學的運動。在被擄之後,先知傳講的聲音漸趨寂靜。自從聖殿被毀,祭司與利未人的工作也在停頓的狀態。那些在被擄之地的先知、祭司們,在那種情形下,只有退而從事文字的寫作。《但以理書》與先知著作不同處,是這書本身不是口傳信息的記錄;可見啟示文學就是由寫作而傳閱的。 《但以理書》是啟示文學,因為文體不用先知信息的詩詞,而是散文,而且敘述的往往是異象與表徵,甚至包括神秘性的意象。其實散文中仍有詩意,故可說是散文與詩文的綜合。語文方面也是綜合性的,《但以理書》就有希伯來文與亞蘭文。 啟示文學的目的為勉勵與安慰,《但以理書》就是最好的說明,所以啟示文學稱之為和平非暴力的文學(Non-violent resistence),目的是有抗議性的,但對象不是欺壓者,而是受欺壓的一群。他們是神的子民。 四、
本書內容 本書約略分為兩大部,第一部(一~六章),有六個信心的見證,著重勸勉的教訓。但以理與他三個平原,在外邦的宮廷中,為信仰忍受逼迫與陷害,但是耶和華神的確搭救他們,顯明祂公義的能力。 第二部(七~十二章),有四大異象,以表徵的形像,提說四個國度的進展,依次興衰。但是神的子民不必失望,必須忍耐到底,直到神將祂自己的國建立起來。這在二章已有概括的論述,但從七章起再加論說,更加明確指出神在歷史中的作為。 在希臘文版本中,尚有若干附錄:1,亞撒利雅的禱告(三24~45,即在本書三23~24中間附加的第一段)。2,三青年讚美歌(三46~90)為附加的第二段。 在本書其他附加的為3,蘇撒拿傳(十三1~64)。4,比勒與大龍(十四1~22及二十三23~42)。 以上提及的附加經文,在我們的聖經中並未列入,不算正典的部分,只作為“次經”,供參考之用。 五、
文體 從嚴格的分類來說,本書有一部分不是純粹的啟示文學格調。見證的記述占的篇幅不少,目的在勸導與訓勉。但是啟示文學的文體,是以散文的體裁,平鋪直敘將奧秘的信息表達出來。這些是神的啟示,以異象來表現,由天使來解說。這些都是有關過去與現今的歷史,然後促人展望神的彌賽亞國度最後的實現與建立。 在語文方面也非常特出,因為本書有兩種語文,希伯來文是從一1至二4上半。二4下至七章底則為亞蘭文。解經家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本書原為希伯來文,但特將論外邦的事這一部分譯為亞蘭文。也有的認為本書原為亞蘭文,只將若干部分譯為希伯來文。可能作者原來的用意是以兩種語文寫出,正如我們在希伯來正典所見的經文。 六、
目的 作者的目的在鼓勵猶太人保持他們歷史的信仰,因為世俗的趨勢,偏向希利尼文化的思想。希利尼文化偏重人本主義,以人為中心的智慧;但是真正的智慧不是出於人,而是出於神。神的子民必須持守真道,忠於神的聖約,至死忠心,始終不渝。所以在苦難逼迫之中,更應忍耐與勇敢,決不妥協,站立得穩,神必施行救恩。 本書又有“忠信派猶太人之宣言“之稱(The Manisfesto of Hasidim),因為忠信派猶太人特別信守聖約與律法,力主在希利尼文化以及一切異教的思想影響與壓力之下,為真理作見證。 七、日期 本書日期從但以理被擄起(主前605年,見一1),由巴比倫霸權至波斯稱雄,可謂相當長的時期。古列元年應為主前537年,但在十一章先提大利烏王元年,《七十士譯本》作“古列“。大利烏一世王朝應為主前521~486年。如果指大利烏三世,則在主前335~331年,那時波斯強權由亞歷山大大帝取代,這就是十一2起的論述。以後主要的有南方王與北方王。這兩方通常指托勃密(舊譯”多利買“)王朝(Ptolemaic
Dynasty),以基利西二世的孫子最為著名,他是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主前175~164年)。他蓄意破壞猶太教,玷污聖殿,引起公憤,而有猶大馬加比的革命,並在主前165年獲勝,聖殿重獻,即為日後猶太人守的修殿節,或稱眾光節(Hannukkah),可見本書起自巴比倫時期至波斯時期,但預言包括希臘時期。 ──《啟導本註釋》 【 重要資料】
──《靈修版聖經註釋》 |